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盆底肌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盆底肌康复护理

第1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03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妇产科所接收的8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进行随机分配,包括行专业系统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及产后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以及仅仅进行普通的健康知识及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并在产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查看盆地功能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 产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的肌力测定级别达3级及以上例数为35人,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等各方面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与改善作用,而且可以明显减少产妇的尿失禁现象,降低了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率。

[

关键词 ] 护理干预措施;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036-02

当前,越来越多产妇出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此疾病现已引起社会及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可以说,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妇女的生活质量,现有许多报道指出,适当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将有可能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促进其康复,笔者结合多年的妇产科临床经验,针对本院的80例初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下面将就此展开论述,现将研究报道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妇产科2012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产后6周在我院进行复查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22~36岁,孕周为37~42周,均为单胎产妇,且全未出现妊娠合并症、急性、慢性传染病。医务人员根据产妇的自身意愿,将其随机分为40例观察组与40例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健康状况等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及饮食常规护理干预 ①对这两组产妇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尤其注重对产妇进行盆底肌保护的健康教育,例如在产后一个月内应当多加休息,避免劳累,禁止盆浴,在两个月内禁止同房等,避免在产褥期出现感染。另外,必须向产妇说明在产后应当避免负重,尽量不要久坐或就蹲,避免过度增加腹压。

②对这两组产妇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在产后多食用蔬果,健康饮食,尤其禁止喝酒、抽烟、饮用浓茶、咖啡及其他辛辣食物。

1.2.2观察组产妇的护理干预措施 依据观察组产妇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护理治疗方案。盆底肌锻炼方法:作缩进肛门动作,每次时间≥3 s,之后放松。持续15~30 min,2~3次/d电刺激法:电刺激强度必须检查以患者耐受,感知不到疼痛为前提。

1.3观察指标

于产后3个月测定2组产妇盆底肌肉张力(0~5级,级别愈高,表示恢复效果愈好),问卷调查其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等,POP-Q评分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测试评分情况比较,可以明显发现观察3级及以上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n)

2.2 两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2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如表2。

表2 两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n(%)]

3讨论

根据临床资料表明,当前我国的已婚育女性中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产妇在产后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状况,这是由于患者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对盆底慢性牵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盆底支持结构出现缺陷、损伤,最后引起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

关于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有Kegel盆底肌训练、阴道哑铃、电刺激、生物反馈等,但鉴于以上医疗护理器械在基层医院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应用的现实,本文针对观察组进行盆底肌评估,并进行盆底肌锻炼,加以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进行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仅是进行普通的产后健康教育及常规的康复护理。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盆底肌评估加盆底肌锻炼,辅助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的观察组产后3个月随访盆底肌级别≥3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疗法对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产后6周以后的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包括盆底肌肉的针对性训练,能够减轻轻度及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对因生育引起的各种尿失禁疗效显著,阴道紧缩度增强,性生活质量提高,腰背痛症状减轻,因此可以据此制定盆底肌治疗个性方案,借助电刺激疗法和常见的康复体位巩固训练,在基层医院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杨继忠,刘静华,蒋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17):124-125.

[2] 苏曰华,刘萍,崔福鸾.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446-447.

[3] 赖俏红,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25):13-14.

[4] 易念华,刘海意,乔福元,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5):361-363.

[5] 高原,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8),936-939.

[6] 邓海英,刘芬,胡建梅.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9):24-27.

[7] 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策略[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793-794.

[8] 邓海英,胡建梅,刘芬,等.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9):601-602.

[9] 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93.

[10] 符白玲,邓惠贞,罗燕琴,等.盆底肌肉康复器预防早期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杂志,2009,7(7):1911-1912.

[11] 王凤珍,张虹霞.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作用的分析[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48.

[12] 邓晓云,张海燕,吴秀娜.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技术应用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12):627-628.

[13] 丁立新.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239例临床疗效分析及意义[J].临床医学,2012(7):72.

第2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综合盆底电刺激护理;产后42天;盆底康复;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67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以及障碍三大类, 是妇产科的常见疾病。研究表明妊娠和分娩是造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首要因素, 严重影响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健康和生活质量[1]。随着医学的发展, 本院引进了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 但常规的护理并未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鉴于此, 本院特针对电刺激治疗制订了一套综合性的护理, 并应用于临床, 与常规护理进行了辅助效果对比,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产科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5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产妇在分娩42d后均自愿通过盆底电刺激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所有产妇均属于初产妇, 排除有神经肌肉病史、泌尿系生殖系手术史、慢性咳嗽史、糖尿病史以及已有轻微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者。随机将产妇分成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1.27±12.41)岁, 观察组平均年龄(30.13±13.28)岁。两组产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解答患者疑问、密切关注产妇体征以及满足产妇的合理要求等;观察组则采用综合盆底电刺激护理, 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密切关注产妇的情绪, 要求护理人员热情、和蔼的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尽可能多地向产妇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 提高产妇的依从性;②注意产妇的治疗个体化, 护理人员在对产妇进行电刺激治疗时耐心仔细询问产妇的感受, 为产妇调整合适的刺激频率、强度、时长以及间隔时间, 最大程度降低产妇治疗过程中的不适;③给产妇提供温馨舒适、整洁、安全的治疗环境, 保持室内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④治疗时护理人员注意保护产妇隐私, 治疗头专人专用, 防止交叉感染, 并教会患者治疗头的清洁和保养方法;治疗过程中重视产妇的感受和主诉, 避免治疗头从阴道滑出;仔细观察产妇皮肤, 确保不将电极片贴在皮肤破损处、瘢痕处, 使用专用的导电膏;⑤对产妇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指导产妇学习识别并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肉, 掌握正确的收缩方法;定期检查产妇盆底肌肉损伤情况, 并指派康复训练师指导产妇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阴道哑铃使用指导, 要求产妇使用阴道哑铃做提肛运动1次/d, 10~20min/次, 注意训练严格遵循适时适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产妇治疗前后阴道肌电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性生活质量评分, 所得分值越高, 表示性生活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阴道肌电压对比 治疗前两组阴道肌电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阴道肌电压均有所提高, 但观察组阴道肌电压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性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19%;观察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阴道肌电压对比( x-±s, μV)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2 3.07±0.41 10.19±2.37

观察组 43 3.03±0.54 20.21±5.71a

t 0.384 10.521

P 0.702 0.000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产妇治疗后虽然两组阴道肌电压均有所提高, 但观察组阴道肌电压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在综合盆底电刺激护理下, 产妇阴道肌肉恢复更好。此外观察组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19%(P

综上所述, 在综合盆底电刺激护理下, 产妇阴道肌肉恢复更好, 能有效减少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其性生活质量评分,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吉萦婕.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24):3137-3138.

[2] 李晓霞, 夏泳, 郑琳,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6):442-444.

[3] 谭快玲.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虚弱型子宫脱垂的临床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17): 2514-2515.

第3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c)-0150-0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被称之为盆底障碍属于一种妇科的常见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一般认为是由孕期和产时的异常情况如胎儿过大、羊水过多、孕妇体重增加过甚、产程过长、难产、阴道助产等,使盆底肌肉受损更加严重所致。患者盆底损伤情况不同,以及个人其初始肌肉收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很多时候患者Ⅰ类肌纤维收缩能力是比较好的,而也有一部分患者其Ⅱ类肌纤维收缩能力也是比较好的,但是有些患者甚至无法识别出盆底肌肉的收缩[1]。而目前在临床上,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指导下实施的盆底康复训练被证实对于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具有积极意义。而在该次研究中,选取了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该院接受盆底康复训练检查和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该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临床开展优质护理对盆底康复训练的促进效果进行了一定的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相关盆底检查和治疗的患者80例,患者的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0±0.75)岁,所有患者经检查证实无其他方面合并症。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接受的是常规的健康教育而观察组则是按照有关优质护理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经过统计学分析处理后证实,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接受的就是常规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基本的盆底功能训练。而观察组患者接受的是优质护理要求下的盆底功能训练,也就是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的有关要求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以及一对一的效果跟踪与评价。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要求相关的医护人员在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方案,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注意促进患者积极的接受盆底康复检查和有关的治疗,并通过生物反馈等分方面的技术评估对患者的盆底肌肉的肌力情况以及纤维受损类型等进行评定[2]。通过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由盆底康复治疗师对患者的盆底功能情况和有关功能锻炼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观察、评定和进一步指导,由有关的医护人员嘱咐患者坚持接受治疗并在实施相关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等进行随访,对实施相关护理干预3个月后两组产妇的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盆底功能等进行比较、分析。

1.3 观察指标

在该次研究中,主要观察的指标包括坚持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比率(坚持康复训练和锻炼的患者人数/该组患者人数×100%)、盆底肌张力评分、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复发率等[3-4]。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的是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坚持盆底康复锻炼与盆底功能障碍复发的比率与人数比较

两组患者坚持盆底康复锻炼的比率与人数以及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的复发情况的比较,见表 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施3个月的相关护理干预后,接受了相关优质护理服务指导的观察组患者其坚持盆底功能康复锻炼的患者人数为32例,占到了该组总病例数的80.00%,这与对照组患者坚持康复锻炼的患者人数(25)、比率(62.50%)有了显著提高,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5,P

2.2 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评分情况的比较

实施相关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接受相关的治疗与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其盆底动态的压力的平均值为(95.88±8.14)cm H2O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盆底动态压力评分(79.89±2.44)cm H2O,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52,P

3 讨论

第4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康复锻炼;盆底重建;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37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上又称为盆底缺陷。因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盆底结构缺损是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诱因, 患者普遍有盆腔内器官脱垂、尿失禁和阴道前后壁膨出等临床表现。而自身器官或组织出现结构缺陷、产伤或创伤给患者带来的损伤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盆底结构缺损[1]。盆底缺陷尤其是盆腔脏器脱垂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手术是临床上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 其中女性盆底重建术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2]。此外, 为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对本病患者行盆底重建手术时须开展康复锻炼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本次研究探讨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40~68岁, 平均年龄(56.2±7.4)岁;绝经时间9~18年, 平均(13.4±2.8)年;病程2~11年, 平均病程(5.5±1.7)年。其中有11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 9例合并高血压, 10例合并糖尿病, 入院时均采用手术治疗。

1. 2 治疗方法 术前本组患者行B超及阴道镜检查, 均无子宫及附件病变, 对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实施盆底重建手术, 同时根据盆腔脱垂程度对全盆腔、前盆腔和后盆腔进行悬吊, 患者子宫颈延长时切除宫颈。

1. 3 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行血常规、白带常规、肝肾功能和B超检查, 视情况需要行宫颈组织活检, 以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临床检查时需向患者说明检查的意义、目的及注意事项等, 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术前3 d保持阴道干燥清洁, 必要时遵医嘱行抗炎治疗。术前1 d给予流质饮食, 同时加强营养, 为术后早日恢复打下良好基础。鼓励患者大量饮水, 做好预防感染工作。②心理护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 应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患者加强交流, 了解其心理健康状态, 努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 帮助其树立对治疗的信心,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③术后护理。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 了解其疼痛程度;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 了解下肢是否出现疼痛、麻木以及坐骨神经是否有受损等情况;注意观察其生命体征、及时给予吸氧, 定时翻身叩背, 避免出现坠积性肺炎;进行必要的心电监护, 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为患者开展盆底和尿道周围肌肉张力锻炼及骨盆肌、肛提肌的收缩训练提供指导, 以恢复其肌肉功能,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④并发症护理。患者出现并发症时积极进行治疗护理, 必要时可联系医师。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等, 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⑤术后康复指导和锻炼。护理人员应提供饮食指导, 术后3~6 h给予半流质饮食, 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纤维素的食物, 多进食蔬菜、水果, 以保持大便通畅。协助患者翻身, 术后24 h可适当在床边活动, 48 h后可尝试下床行走, 患者的手术范围较大时护理人员在其活动时加强监护[3];术后应积极锻炼盆底与尿道周围肌肉张力, 可主动做收缩练习, 10 min/次, 3次/d[4];出院后严防手术部位感染, 出现血尿、排尿困难或疼痛等症状时应回医院复诊, 同时禁止性生活。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60~90 min, 平均手术时间(75.5±10.2)min;术中出血量为80~150 ml, 平均出血量(124.6±11.4)ml。无院内感染发生, 术中未出现血管、尿道、膀胱及直肠损伤病例, 未发生尿潴留、伤口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主诉坐位时臀部疼痛, 2 d后缓解;2例自觉会疼痛, 给予针对性护理后, 疼痛明显缓解。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及网片侵蚀病例, 盆底功能障碍得以有效纠正。

3 讨论

盆底重建术是通过固定网带和网片(位于皮下、盆腔筋膜及骶棘韧带上)对盆腔脏器起到提升和承托作用使其恢复至正常的解剖位置, 进而修复整个盆腔、纠正侧壁结构缺陷最终达到整体化治疗效果的一种手术。该术式无需进入腹腔, 手术范围较小, 对患者的创伤小, 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 能保留有生育需求患者的生殖功能, 近年来获得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但该项手术需将网片植入患者体内, 手术难度较大, 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配合, 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同时为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改善预后, 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十分关键[5]。

本次研究采用盆底重建术对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进行了治疗, 同时对其实施了包括康复锻炼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盆底功能障碍得以有效纠正, 表明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行盆底重建手术并给予必要的康复锻炼和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加以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吉萦婕.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24):3137-3138.

[2] 郭晓敏.女性盆底重建围手术期的护理.吉林医学, 2011, 32(29):6282-6283.

[3] 骆建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2, 30(5):578-579.

[4] 陈燕挥, 杨卫萍, 邓敏端.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广东医学, 2012, 33(6):757-759.

第5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子宫脱垂; 盆底重建;围术期护理

盆底损伤和机能退化造成的盆腔脏器脱垂是中老年妇女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采用骨盆底修复系统进行女性全盆底重建是国内外开展较新的一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良好。我院于2009年1月~12月,采用全盆腔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11例, 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1例患者系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年龄38~81岁,平均67.9岁。11例均有子宫脱垂,其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或混合性尿失禁4 例、膀胱膨出1例、阴道前后壁膨出9例、会阴陈旧性裂伤5例。5例合并有内科疾病,其中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2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例。病程2个月~12年。

1.2治疗及预后:11例患者均行全盆腔重建术,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做好肠道及阴道准备,术后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盆底肌肉尤其是肛提肌锻炼,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1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1例出现盆腔小血肿,无1例感染、吊带侵蚀、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8~14d,平均9.1d。11例患者随诊3~6个月,未见复发和吊带排异。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绪,因此,恰当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本组11例患者入院后均由经专业培训的责任护士进行心理疏导,让其说出内心的担忧和疑虑,减轻心理压力。并给患者讲解当今的有效治疗手段和最新进展,帮助病人树立康复的信心。使其正确对待手术,安心进入角色,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

2.1.2肛提肌锻炼:盆底肌肉是维持盆底支持结构的主要成分,在盆底肌肉中,肛提肌起着最为主要的支持作用,肛提肌锻炼是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便加强控尿能力和盆底肌肉力量[1],可以改善盆底肌的功能,增强病人自信,同时为术后肛提肌训练打下基础。本组11例患者均在术前进行肛提肌锻炼,训练方式为:平卧,全身放松,还纳脱垂子宫或阴道壁后做缩肛运动,每收缩5s后放松,反复进行15min,每日3次。

2.1.3合并症护理:盆底脏器脱垂以老年患者居多,常合并内科疾病,本组1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2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例。术前我们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帮助完善各项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药物及饮食,确保手术如期进行。

2.1.4饮食及肠道准备:术前5d无渣饮食,术前2d半流质,术前1d流质。

患者大多为老年妇女,电解质平衡维持功能降低,综合考虑由于饮食控制、服泻剂、灌肠等所造成的营养素、电解质的丢失,保持患者正氮平衡及电解质平衡,以利手术及恢复。

2.1.5阴道准备:绝经患者术前5d用欧维亭涂擦宫颈、穹隆、阴道粘膜及脱垂部分溃疡面,每日1次,保持脱垂部位的回纳,指导患者避免使用腹压,穿宽松全棉内裤,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溃疡愈合后方能手术;术前3d碘伏阴道擦洗,每日1-2次。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术后6小时内予心电监测仪持续监测生命体征,6小时后取舒适半卧位。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会阴部剧痛,警惕阴道内切口血肿。术后24~48h阴道内有纱条填塞,一般患者阴道可流淡血性液体,约20~30ml,高龄及网片修补患者多见,注意有无异味及颜色加深、流血量增多。强调及早、足量进食,术后6h后进流质,肛门恢复排气后进半流质,术后3d进易消化普食。兼顾老年患者消化吸收能力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

2.2.2导管护理:术中留置阴道内腹腔负压引流管者,注意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无菌,观察引流液性状、记录引流量;留置尿管开放2~3d,q3h夹放,2~3d拔管。

2.2.3会阴护理:保留尿管及会阴伤口拆线前,0.05%碘伏擦洗会阴,每日2次,注意彻底清洁大小阴唇皱褶间的分泌物、肛周及大腿根部污迹,保证会阴护理的质量,以防逆行感染,影响阴道内伤口的愈合。

2.2.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全盆腔重建术常见的并发症为膀胱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2]及网片相关的并发症如侵蚀和感染,术后密切观察尿液性状,阴道流血、流液情况及加强会阴护理;观察有无下肢感觉异常(酸胀感)、下肢活动障碍、下肢肿胀等症状;术后5d鼓励高纤维素饮食,防止便秘及使用腹压,使网片尽快与周围组织相容,如无特殊情况,按术后活动程序加强主动及被动活动。本组11例患者中,1例出现盆腔小血肿,无1例感染、吊带侵蚀、膀胱损伤、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2.2.5肛提肌锻炼。

3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术后1月、以后每3~6月随访1次,若有下腹部、会阴疼痛及阴道流血时应及时就诊;禁房事、盆浴3月;同时指导患者注意改变使腹压增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期站立、蹲位、负重, 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注意适当锻炼增强体力。对于合并慢性咳嗽、便秘的患者,指导其及时治疗。指导患者保持会阴部清洁和盆底肌肉锻炼,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盆底肌肉张力。11例患者随诊3~6个月,未见复发和吊带排异。

4讨论

盆底重建术是集妇产科、泌尿外科、肛肠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带来了新的概念、观念和外科技术,维护了中老年女性的身心、社会交往、健康。女性盆底重建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少、恢复快等优点,治疗成功率可达90%以上。女性盆底重建手术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手术过程,围手术期护理也同样重要。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过程的理解,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确保围手术期的顺利度过,同时指导患者长期的自护方法,使患者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中医情志护理;中医辨证指导;中医艾灸护理;延续护理;盆底功能;焦虑;抑郁

全子宫切除术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手术之一,对于子宫肌瘤、子宫出血、子宫腺肌瘤等疾病效果显著。但其破坏了女性盆腔的解剖和局部神经供应,术后患者普遍存在悲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的症状[1-2],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重视不够,尤其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较差,且我国医疗资源紧缺,患者出院后缺乏医务人员有效的监督,术后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达16.67%[3],且多数患者存在术后性心理障碍及性功能障碍[1,4]。因此,探索有效的延续护理方法促进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身心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者将中医特色护理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6]。笔者将中医情志护理、中医辨证指导、中医艾灸护理综合运用于31例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妇科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②年龄25~60岁;③意识清醒,可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④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妇科恶性病变;②术前已有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盆腔功能障碍;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共纳入患者62例,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手术治疗的31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手术的31例作为观察组,干预过程中无脱落病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全子宫切除术后常规护理及随访。术后6~8h后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取舒适体位,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后第6天起开始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每次15~30min,3次/d。在院期间教会患者并鼓励其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出院后请家属监督患者每天训练,强化患者的自我检测和管理能力。科室专门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后1周及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掌握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告知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并耐心答疑。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延续性护理,具体如下。1.2.1.1组建中医延续性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及管床医生组建中医综合延续护理小组,结合临床护理经验与中医传统治疗技术,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护士长针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特点,对科室的责任护士进行中医情志护理、中医辨证指导及中医艾灸护理的规范培训及考核。护理组长组建微信群,每天定时推送全子宫切除术后护理的相关知识,邀请术后恢复较好的患者分享经验心得,鼓舞患者,并收集共性问题或典型问题,由护士长或管床医生定期在群内解答。责任护士单独添加患者或家属微信,选择一名家庭成员担当家庭护理人员,在院期间教会其相关的护理技能,观察记录患者的情绪或病情变化,并学会通过微信对责任护士反馈解决,同时要求患者在微信群每天就盆底肌肉训练打卡,患者互相监督。出院后责任护士每周电话回访,解答患者的疑惑,督促患者按要求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1.2.1.2中医情志护理许多女性认为切除子宫会造成早衰,减弱性欲,影响夫妻感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影响手术治疗效果[4]。中医情志护理是根据中医的情志学说和心理学说调节消极情绪的一种方法,注重患者的个体性和治疗的整体性。责任护士实施方案:①用温和的语气主动与患者沟通,细心观察其表情神态等,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②结合子宫模型、图片与视频,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对患者讲解术后知识,告知其如何预防相关并发症,消除疑虑担忧,并鼓励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无特殊情况即可开始正常性生活。③区分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及时给予针对性的“以情胜情法”“注意力转移法”“静志养身法”等情志护理,如可用患者情志中的思考克服患者恐慌的情志或喜悦情志克服忧愁情志,分别体现土克水或火克金的中医五行相克理论。中医认为忧愁的患者气机阻塞不顺畅,可以引导患者观看如查理卓别林主演的有趣幽默视频20~30min,使患者心情放松,气机舒畅。出院后由家庭护理人员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存在负性情绪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责任护士通过电话或微信开展针对性的情志护理。1.2.1.3中医辨证指导包括辨证用药指导与施膳指导。中医认为,妇女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均与气虚关系密切,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由责任护士和管床医生一起进行出院宣教和用药指导,必要时药师参与用药指导,包括术后服药的意义和重要性、药物的用处、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使患者能积极服药治疗。结合医生医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术后第6天开始口服补中益气丸,一次8粒,3次/d。中医还有“药食同源”的说法,“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体有害”,根据患者疾病的症候类型指导其选择相应的膳食以配合治疗。中气下陷证的患者多食肉类补充优质蛋白,如鸡、鸭、鱼、牛、羊肉等,还可以多吃山药、粳米、黄芪、海参、鸡蛋、牛奶以及各种豆制品等,有利于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忌食辛辣刺激生冷类食物,戒烟酒。结合广东岭南患者喜爱煲汤的日常饮食习惯,每周护理组长通过微信推介相应的汤方。1.2.1.4中医艾灸护理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防病保健功效,责任护士从患者术后第6天开始施灸:选取气海、关元、百会穴,一次艾灸持续30min,1次/d。百会为督脉经穴,总督一身之阳,故取之乃“下病上取”“陷者举之”之意,灸之以升举下陷之清阳。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之气,关元是任脉经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两穴合用有益气、固胞、调任作用,使下垂的盆腔组织回收有力,是治疗阴挺、小便失禁的经验穴。出院后由培训合格的家庭护理人员施灸,并每天录制施灸过程发给责任护士指导。

1.2.2评价方法①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术后感染、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②盆底肌肌力:采用苏园园等[7]描述的方法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由专职医生进行肌力评估,分为0~5级,0级肌力最弱,5级肌力最佳。③焦虑、抑郁状况: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时与术后6个月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SAS评分>50分表示焦虑,SDS评分>53分表示抑郁[8]。④护理满意度: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出院时与术后6个月时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护士服务态度、护士护理技能、盆底知识介绍、康复指导4个方面,各5题,每题评1~5分,总分20~100分,其中90~100分非常满意,80~89分满意,70~79分一般,<70分不满意。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并发症。

2.2两组不同时间盆底肌肌力等级比较见表2。

2.3两组不同时间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见表3。

2.4两组不同时间护理满意度比较

出院时,对照组非常满意0例,满意9例,一般18例,不满意4例;观察组非常满意0例,满意11例,一般19例,不满意1例,两组比较,Z=-0.973,P=0.331。术后6个月时,对照组非常满意0例,满意11例,一般18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非常满意12例,满意15例,一般4例,不满意0例,两组比较,Z=-4.787,P=0.000。

3讨论

全子宫切除术切断了主、骶韧带,破坏了盆底支持组织的完整性,术后盆底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盆底相关器官脱垂、性功能紊乱以及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2]。中医延续性护理充分发挥祖国中医药优势,纵向延伸护理服务的时间,横向拓宽照护的层次,全程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盆底肌肌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中医综合延续护理有利于恢复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盆底肌肌力。传统中医认为,全子宫切除术损伤胞络、肾气亏损,失于固摄或患者素体体质虚弱、中气不足、无力系胞均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予补中益气丸,在日常饮食中辨证加入药食同源之品,并配合艾灸以补中益气、温经散寒、扶阳固脱。补中益气汤方剂可为患者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叶酸、蛋白质等,有利于功能恢复,从而能改善盆底局部的微循环和组织营养[9]。方中君药黄芪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改善结缔组织韧带、筋膜中胶原纤维含量,提高结缔组织抗张能力,从而增强并恢复盆底组织支持力量。现代医学认为,艾灸除了可以改善机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10],还可提高乙酰胆碱含量,发挥对损伤的中枢胆碱能的修复作用,并通过增强线粒体释放,促进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减缓细胞凋亡,进而可以修复与维持盆底组织的功能[11-12]。观察组微信打卡也可能提高了患者盆底肌功能训练的依从性。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6个月SAS评分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表明中医综合延续护理有利于改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可能因为观察组的情志护理重视“因人施护”理念,并由责任护士或者家庭护理人员针对性地运用中医“以情胜情”“注意力转移”“静志养身”等情志护理方法实施心理疏导,患者感受到被照顾和关爱,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和家庭关系。另一方面,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减轻其焦虑与抑郁。康小前等[6]报道中医情志护理有利于缓解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恢复。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中医综合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能因为观察组全程接受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服务,且家庭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服务体验,还可能与观察组盆底肌肌力恢复明显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有关。

第7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TURP治疗后出现尿失禁患者36例,按先后顺序分为两组,A组18例,年龄51~68岁,平均54.1±11.2岁。Ⅰ度(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偶尔有尿失禁)6例,Ⅱ度(屏气或用力时尿失禁)7例;Ⅲ度(直立时即有尿失禁)5例。尿失禁时间2周~1年,平均6.5个月。B组18例,年龄52~70岁,平均54.3±11.6岁。Ⅰ度7例,Ⅱ度7例;Ⅲ度4例。尿失禁时间2周~1年,平均6.5个月。

方法:A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将工作电极置入,深度以表面电极恰好位于肛周为宜;位于中的电极输出电刺激由3个表面电极记录盆底肌肉收缩的肌电图,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设置刺激参数40Hz、15~23mA,以患者有刺激感而无疼痛为度,每次10秒,然后反馈的10秒指导患者立即收缩盆底肌肉,在下次刺激开始时放松,如此交替地做盆底肌肉收缩与放松运动。治疗20分/次,2次/日,每周5天,12周1个疗程。此外进行护理干预训练:①意念抑制技术(放松技术):调节排便间隔;②盆底肌肉张力锻炼(Kegel锻炼):强化盆底肌肉张力锻炼,定位和确认盆底肌,盆底肌肉张力训练。B组主要提供心理支持和一般生活指导,包括舒适的环境,良好的心理护理,按照排便,避免食用刺激膀胱的食物如茶、可乐、咖啡、乙醇、巧克力、西红柿、人工甜味料等。

观察指标:治疗期间详细记录每天的饮水量、尿量、湿裤及尿垫使用等情况,客观上每天漏尿事件发生次数>50%为有效,否则为无效。尿流动力学检测。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腹腔漏尿点压力(ALPP)。采用尿动力学检测仪对上述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充盈期膀胱测压检查、压力-流率同步检查、漏尿点压测定。按国际尿控协会标准进行操作。流通量指标: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PdetQmax)、逼尿肌不自主收缩≥15cmH2O定为逼尿肌不稳定(DI)、膀胱漏尿点压(BLPP)。

结 果

两组的干预结果,见表1。

讨 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其原因复杂,处理较为困难。目前认为其主要原因包括逼尿肌功能异常、膀胱出口梗阻、和(或)尿道括约肌功能缺陷。电刺激、生物反馈及盆底Kegel锻炼已经成为压力性尿失禁主要的康复治疗办法。电刺激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电极对神经进行直接的刺激,壁内或尿道周围横纹肌在此时会有被动地收缩,从而对尿道的钳制力会更强,尿道关闭压在此时会有明显升高。生物反馈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电子生物反馈仪来检测盆底肌肉活动,并将治疗时有效的信息转变为感观信号,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反馈给患者和治疗者,让患者跟着信号训练,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就可以慢慢发展到,患者可以自主地控制盆底肌肉的收缩,最终摆脱仪器。本组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A组有效率83.3%。干预前患者的腹腔漏尿点压力(ALPP)77.50±18.89cmH2O,干预后升高至110.83±11.39cmH2O,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蔡丹,王涛,刘继红,等.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前列腺术后尿失禁[J].中国康复,2005,20(4):232-233.

2 蔡丹,王涛,刘继红,等.体外磁场盆底神经强化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4,19(8):452-453.

第8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训练配合电刺激;产后尿失禁;预防

产后尿失禁是由于分娩过程中对骨盆结构及盆底肌肉发生损伤[1],是女性常见病之一,其发生率为15%-52%,尿失禁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甚至部分产妇出现抑郁和焦虑状态[2],而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是目前公认的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10年11月以来对住院自然分娩的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配合电刺激预防治疗产后尿失禁,获得良好效果,现回顾性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分娩的200例足月单胎顺产的初产妇,年龄20-40岁,胎儿体重2500-4000g,既往无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及盆腔手术史,无阴道炎症感染等,按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将研究对象按住院号的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程时间、生产方式、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研究工具与方法 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法国),用会阴肌力测定及尿垫试验方法。

1.2.1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①用力时(咳嗽、大笑、搬重物、改变时)发现不自主漏尿;②尿垫试验:即让产妇垫上月经垫、大量饮水后做慢跑、爬楼梯、抬重物等活动,30min-60min后检查月经垫发现漏尿而潮湿者为阳性 。上述两项中任意一项阳性,都认为是压力性尿失禁。

1.2.2盆底(会阴)肌力测定方法采用PHENIX治疗仪,将肌电位探头放进患者阴道,另一端连接于PHENIX肌肉刺激治疗仪上,分类测患者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变化。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将肌力分为6个级别,当病人阴道肌肉收缩持续OS肌力为0级,持续1S并重复1次肌力为Ⅰ级,持续2S并重复2次肌力为Ⅱ级,持续3S并重复3次肌力为Ⅲ级,持续4S并重复4次肌力为Ⅳ级,持续5S或大于5S并重复5次或大于5次肌力为Ⅴ级。

1.3治疗方法

1.3.1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于产后第1天,由专人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介绍盆底肌功能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产妇配合,方法:产妇可在平卧位、站位、坐位时进行,训练方法:吸气时尽力收缩5-10S,呼气时放松,10S后再收缩,练习完毕,进行3-5次快速收缩,反复练至掌握,避免腹部吸气加压和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每次15-30min ,3次/日,持续12周,并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将训练时间延长。

1.3.2 盆底肌电刺激训练法 对产后42天复查并恶露已干净、会阴切口愈合佳的妇女,嘱排空大小便,取平卧位,采用压力张力器对盆底肌力检查,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分别采用手动及仪器对患者盆底肌力测定,对Ⅲ级以下者分别应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每周2次,每次15-30分钟,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完成后予压力张力器复查。

1.4 由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产妇于产后3个月、6个月比较,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无差异,而盆底肌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显著提高(P<0.01),肌力Ⅲ级以上的病例94%,而对照组是14%,差异有显著性;尿垫试验阳性率,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两项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盆底肌肉训练前后肌力变化情况

注:两组治疗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差异性(P<0.01),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有差异性(P<0.01),而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

3讨论

女性盆底肌肉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而产后尿失禁由多种原因如妊娠时胎儿的逐渐增大及分娩时胎先露下降,产道的扩张,使盆底肌肉纤维不可避免牵拉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致使盆底肌肉及筋膜松驰,使膀胱和尿道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产生尿道压力降低,而当患者腹内压增高,就可能会导致排尿失控、尿液溢出,从而影响产后生活质量及引起产生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本研究显示产后42天的妇女90.5%有产后盆底肌不同程度的受损,对产妇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所述,盆底肌功能训练及配合电刺激是早期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其并发症少,风险较小,患者依从性较好,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的,提高生活质量,是女性尿失禁非手术疗法中一个好的选择,但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的训练,并长期坚持。有资料显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引起的功能改善至少可以保持5年以上。

参考文献

[1]杨素勉,马卫景,王秀粉,等.个体化指导产妇盆底肌锻炼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9

[2]李丽丽,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及康复锻炼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

第9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孕产妇;盆底肌功能链炼;个体化;压力性尿失禁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006-02

女性尿失禁发生率为l0%~40%,SUI最多见,约33.3%的产妇在分娩后都存在压力性尿失禁(SUI)[1],SUI是指孕产妇常见的排尿功能障碍,发生原因为妊娠分娩导致泌尿生殖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功能受损[2],给产妇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影响。为探讨个体化指导孕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该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对孕产妇进行妊娠期至产褥期个体化指导盆底肌功能锻炼,明显减少了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l.1 研究对象

选择该院行规范产前检查并住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77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8例,年龄21~31岁,平均年龄(27.58±1.32)岁;孕周39~42周,平均孕周(39.26±0.59)周;新生儿出生体重3.024~4.568 kg,平均体重(3.432±0.461)kg;侧切379例,胎头吸引4例,产钳5例。对照组388例,年龄22~30岁,平均年龄(26.43±1.61)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39.38±0.47)周;新生儿出生体重3.013~4.765 kg,平均体重(3.513±0.457)kg;侧切381例,胎头吸引3例,产钳4例。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产妇,仅进行一般的产前产后健康教育及常规会阴护理,不进行盆底肌锻炼。观察组自孕20周开始每天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提肛运动)5~6 s,松弛休息5~6 s,反复10~15次,训练3~8次/d,避免腹部肌肉及腿部肌肉的参与,并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训练时间及次数。分娩期由助产士实施一对一全程陪产,严密观察宫缩及产程进展情况,规范助产。产褥期加强会清洁护理,剖宫产术后尽量于术后24h内取出导尿管,鼓励排尿。产后第1天开始继续盆底肌功能锻炼,并于产后第7天开始配合胸膝卧位,2次/d,15~20 min/次。开始时由医师对孕妇实施一对一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负责介绍盆底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目的、方法,取得孕妇的配合,针对每位孕产妇在锻炼过程中的效果做及时调整,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模式和方案,定时追踪督促训练情况。两组均于产后42 d随诊,进行尿垫试验及盆底肌肉收缩力情况测定,对盆底肌功能锻炼效果进行评价。

1.3 疗效标准判定

SUI判定标准:①产后曾经在喷嚏、咳嗽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严重者甚至休息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漏出;②尿垫试验阳性(评判标准>1g 为阳性)。盆底肌肉肌力判定标准:0级:产妇阴道肌肉收缩持续0s;I级:持续1S;Ⅱ级:持续2S;Ⅲ级:持续≥3 S,Ⅳ级:持续4S;V级:持续5S;收缩持续时间越长,肌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SUI发生率及盆底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女性最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高,SUI分为解剖型及尿道内括约肌障碍型两种,其中解剖型占90%以上[3],主要是由盆底肌组织松弛引起的。原因是女性盆底较特殊,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其中贯穿有尿道、阴道和直肠,肌肉、筋膜、韧带及神经互相协同构成盆底支持系统,维持子宫、膀胱和直肠等脏器在盆腔的正常位置和功能,并有控制排尿、控制排便、维持阴道紧缩度、增加性等多项生理功能,因此任一结构损伤都可能导致盆底支持缺陷[4]。女性妊娠及阴道分娩的压迫和过度牵拉引起盆底肌肉筋膜组织松弛,使得阴道前壁脱垂、尿道长度变短,从而导致尿道平滑肌张力减退,膀胱颈及尿道位置降低,尿道倾斜角增大,膀胱尿道后角消失,当膀胱压力超过尿道关闭压力时,尿道阻力不足以控制尿液外流而发生SUI[5]。

初产妇因会阴体比较紧,经阴道分娩可减弱盆底肌肉及筋膜弹性,且出现盆底肌纤维的部分断裂,因此每个初产妇或多或少都存在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研究报道,孕产期造成的盆底肌改变,可分为短暂性或永久性改变[6],在孕期和产后积极进行盆底肌康复锻炼,可促使受损的盆底肌得到一定恢复,能有效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产妇及早进行盆底肌肉锻炼运动,可刺激部分因受压力而功能暂时停止的神经细胞唤醒其活力,提高其兴奋性,可帮助盆底功能恢复[7]。盆底肌功能锻炼也叫盆肌保健操,是由40年代法国医生Kegel提出,起初用于张力性尿失禁治疗,后发展为防治盆肌松驰[8],是通过自主的、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群反复的进行收缩和舒张锻炼,从而增加尿道阻力、尿控能力,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张力,使盆底肌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恢复神经细胞功能及松弛的盆底肌,可有效预防和减少SUI的发生率。

多数孕产妇缺少盆底肌知识,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指导,可以促进孕产妇盆底肌功能的恢复。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自孕20周至产后42 d配合指导持续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产后42 d的测试盆底肌力,其0级、I级肌力人数比对照组少,Ⅱ级以上肌力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SUI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因此,妊娠期至产褥期对产妇个体化指导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能防止盆底肌张力松驰,预防和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综上所述,个体化指导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产妇依从性好,是一种无损伤、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盆底肌恢复,明显降低产后SUI的发生率,促进孕产妇产后的身心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岩峰.女性尿失禁诊断与治疗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1-122.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17-417.

[3] 曲坚,张晓薇.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功能影响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4):304-306.

[4] 伍丽艳.盆底肌功suiJI练临床效果分析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4):1766-1766.

[5] Rizvi RM,Nazim MH.The frequency of urinary symptoms in women attending gynaecology clinics at the Aga Khan University Hospital Karachi,Pakistan[J].J Pak Med Assoc,2005,55(11):489-492.

[6] 冯洁梅.早期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3):1911-1913.

[7] 万忠艳.阴道分娩前后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盆底肌张力的影响[J].广西医学,20l1,33(6):69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