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广义的音乐教育精选(九篇)

广义的音乐教育

第1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广西高职高专 音乐校本

课程 开发 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70-0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以及人们对音乐的追求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应用已经成为了当前音乐教育的趋势。广西拥有大量的民间民族音乐资源,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这些音乐资源,开发音乐校本课程,以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状态。

一、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课程的界定。要对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课程进行改变,应对课程进行界定。因为校本课程本来就是针对本校音乐课程进行的修改,如果对课程没有清楚的认识,那么改革的过程当中就没有针对性,也就未必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课程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从校本课程的角度看,课程的界定就没有那么复杂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课程是指教育机构为了达到具体的教育目标,对该教育目标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与组织,这些选择之后的知识内容以及进程,就是课程的含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课程仅仅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上课程的含义,只是针对音乐课程。

(二)校本课程。在英文的字面上,校本的意思就是“以学校为基础”,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对于课程的制定要结合学校本身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作为课程的改革基础。而我国对于校本课程的解释是,对于课程的改革需要是为了学校本身,改革的内容要在学校当中实行,也就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个学校之内的校本课程到了另一个学校就未必适用。和课程一样,校本课程也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当前在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学校本身开发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这两种。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仅仅指的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改革课程。目前,人们对于校本课程的定义都是趋向于狭义的,而本文所要讨论的也是狭义定义的校本课程。

二、地方特色对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校本课程研发的影响

(一)广西民歌的丰富资源。虽然校本课程这种课程模式的提出本意并不是专门针对音乐教程的,但对于音乐、体育或者影视鉴赏这样的副课具有更加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我们的着手点相当明确,即是针对学生的兴趣还有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在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当中,音乐课并不同于其他的主修课程,其他主修课程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但是音乐课却是学生因为感兴趣才会进来深入学习的。众所周知,学生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时候能够对自己要进修的科目自主选择,无论是主修音乐还是后面因为兴趣而进修的,学生都必须对于音乐知识要有兴趣。

在广西,虽然音乐的校本课程只是处于探索的阶段,但是广西有着丰富而且深厚的音乐资源。特别是广西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让学校进行选择。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作出了尝试,通过本校的音乐课程结合当地传统民歌进行音乐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广西区域及学校本身的归属感,而且使学生对广西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在传授着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对于广西本地的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壮族民歌对广西音乐的影响。在我国,壮族广泛地分布于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壮族本身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对于壮族人民来说,唱歌已经是他们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壮族本身的民歌,可以说是代代相传,而且山歌的内容十分丰富,遍及他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种田砍柴、逢年过节还是追求恋爱等。壮族本身的这种对于音乐的追求对他们所处的地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广西。广西壮族人数众多,所以广西本地的文化很大部分都表现出了壮族的文化内涵,在音乐方面受到的影响较为深远。

因此,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壮族民歌的因素。因为壮族民歌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广西本身因为壮族而享有“歌海”的美誉,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时融入广西民歌文化,能够让学生学习的音乐领域更加广阔,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广西本地的深厚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广西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校本课程是建立于广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对广西音乐歌曲筛选时要特别关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广西民族民间的歌谣有很多,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播放具有很强广西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这种节奏轻快而且内容有着启蒙含义的歌曲一下子就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正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因此,要研发广西高职高专的音乐校本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地方特色出发。

(一)引入广西曲艺文化。在广西,曲艺文化是一门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没有任何一门曲艺文化单纯只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所演变而成的,必然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吸收其他的文化曲艺特点再转化为本身的特色,所以说音乐课堂当中引入当地特色的曲艺文化是一项很重要的改革。曲艺文化的内容是综合的,在学生进行曲艺文化学习的时候必然要对其他的音乐因素文化有所了解,这样就扩展了学生本身的眼界与视野。音乐并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够了解的文化,它需要人们广泛地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文明才能够有所掌握。广西高职高专院校要让学生学习音乐也并不是单纯地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音乐的知识而已,而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对音乐有着继续研究的精神。

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广西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是必要的事情,在课程当中引入曲艺文化正好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曲艺文化虽然是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本身蕴涵的丰富知识文化、极高的表演性质、让人沉迷的欣赏性以及严谨的科学性都是学生培养自身音乐素养的素材。经过实验,引入广西地方曲艺文化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课堂当中不仅不会让学生和老师感觉到压力,反而有利于推动教学课程的进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施这样的课程安排之前,教师也要充分注意学生在教学模式当中的主体地位,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收集本土曲艺文化的资料,这样更加能够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入广西地方民歌。广西最为丰富的音乐资源就是民歌,特别是壮族的民歌更是多不胜数。单纯从形式上对壮族民歌进行分类就有勒脚歌、排歌以及散歌,等等。我们将广西壮族民歌引进高职高专的音乐教程当中,首先就要对广西壮族民歌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有目的地对当中的一些歌曲进行筛选。

音乐是表达自身情感的最好方式之一。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音乐所传达的感情特别注意,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面就是表示为对音乐当中感情的鉴赏能力。在壮族民歌当中,对于感情这种因素十分看重,一首歌当中如果没有表达出情感,对于他们来说这不能够算是一首歌。所以壮族的山歌当中蕴涵着身份浓厚的感情在里面,对于一些对音乐鉴赏能力不高的广西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也能够轻易地感受到壮族山歌当中所要表现出来的感情。民族和上文所提到的曲艺文化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曲艺文化讲究的是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而且曲艺文化对于本身的延长技巧更加的注重,虽然广西高职高专学生能够从曲艺文化当中培养自身良好的音乐素养,但是如果不能够理解音乐当中情的重要性,那么高职高专的音乐教育就不能够算是成功。广西壮族的民歌当中并没有特别注重技巧的运用,而是很简单地靠着自己的一张口将自身的感情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壮族的民歌表达的可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感情真挚自然,轻易地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得到,因此易于引进到广西高职高专作为音乐校本课程素材开展。

(三)注重教师特长。在以往的课程编排当中,只是学校的编写组和专家一起进行讨论然后编写课程教材,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教材里面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老师的教学才能受到压制,因为无论是学校本身的编写组还是相关部门的专家,都不能够彻底地了解学校里面老师的真实情况,编写出来的教材虽然也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却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老师本身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要让音乐教师进入到课程的开发当中,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编排。

从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教学的内涵来看,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歌曲或者是曲艺这么简单,还有舞蹈、乐器等。每一个音乐老师自己总是掌握一种自身熟知的音乐元素。例如有的老师本身擅长舞蹈,那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就能够将舞蹈引入音乐课堂当中,定期地组织舞蹈比赛、舞蹈表演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音乐掌握的途径,也是开发音乐校本课程的有效手段。

当然,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校本课程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音乐校本课程本意理解不透、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新的校本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完整。虽然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校本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变化,因此广西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家、决策层、音乐教师、学生要协同做好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研发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彤.浅谈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青年文学家,2011(14)

[2]邓乐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陈润中.开发音乐校本课程应注重地方特色[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4]高方东.论农村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美与时代,2009(7)

[5]张文昊.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J].青海教育,2006(3)

[6]彭剑萍.广西“京族民歌”的分析与考辩[J].艺术百家,2011(2)

[7]韦桂喜.广西壮族民歌演唱风格的探析[J].民族音乐,2012(1)

【基金项目】2011年度来宾市教育科研所课题(LBJK2011B005);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0JGB136);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201204LX507)

第2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

因地制宜 农村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 音乐素质

1.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的基本手段。

作为新形式下的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加强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农村音乐教育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但在部分农村中小学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现阶段,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但是大批音乐人才却积压分配不下去。原因是学校的教师总额饱和,进一名教师,学校要负担多发一个教师的工资,学校宁愿让教别课的教师代课,也不愿意接受专职音乐教师,因此,出现了学校急需音乐师资,大批专业生积压,分不下去的怪象。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音乐教师,却没把上音乐课落到实处。

其原因是音乐课不统考,不计入学生学成绩,音乐课不统考,没有成绩,音乐教师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音乐教师心安理得地把音乐课让给别的学科,干脆改行,来保住自己的饭碗,致使学校音乐教育陷入瘫痪状态。基于学校对音乐课不够重视,有的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缺乏责任感,即使上音乐课也不按教材上,而是为了迎合某些学生的口味,追赶流行音乐的新潮流,擅自把一些低级趣味的和超出学生歌唱音域的歌曲引入课堂,不但没有把音乐教育融入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之中,而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成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键。

出现以上现象令人担忧,没有音乐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农村中小学离不开音乐,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音乐。《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指出: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听记能力、乐器和舞蹈。我国音乐事业发展、音乐教育的进步在近些年速度较快。尤其在大中城市,人们对音乐艺术十分崇尚,对音乐教育抓得很紧。但同时应看到,我国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任然处于落后状态,而且形势十分严峻。

3.加强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同时主要的教育对象又在广大农村,然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如此奇缺,质量如此之差,显然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与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极不相适应。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将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关心和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

按《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要求,理直气壮地把音乐教育列入必修课程,保证授课时间和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各高等音乐学院、综合大学音乐科系、师范院校,加紧培养,扩大招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速培养农村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各县市教师进修学校要加速教师的轮流培训工作,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音乐人才安心在山区任教。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要加强对音乐、美育的投入,国家应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美学教育的经费,购置教学设备,开展音乐美学社会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就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说,城乡表现尤为突出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体现于城市,而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状况令人担忧。现在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新一轮改革已全面展开,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相应出台,这无疑是给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广大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无论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对学校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来说,都有自己的、有别于城市学校的待遇。所以,只有因地制宜实施音乐教育改革和探索,充分发掘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和潜力,才能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整体地、全面地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4.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将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关心和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教育的内容是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构成。但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只对其中部分领域或一个领域、甚至是一个领域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教学的现象。音乐教育成单调的平面形甚至是线形的发展状态,这完全不符合音乐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农村学校分布“广、散”的特点给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全面接触和相互促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科研,走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农村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除了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投入诸多方面的原因以外,教育科研也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

农村的音乐教育往往是步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后尘,照搬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结果由于自己本身条件的限制而收效甚微。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要求我们针对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对音乐教育的观念、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探索出心得历史条件下适应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科学教育思想和体系,让我们的农村音乐教育走自己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5.结语

在加强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尽快地改变落后的状态,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改观,音乐发展水平的提高,音乐教师任重道远,要坚持不懈;当然也需要音乐教师、教研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共同配合,相信只要我们一起与时俱进,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育人为本,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村音乐教育将是教育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3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语形;语义;语用

现实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由于“音乐”与“教育”概念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语境下对“音乐”与“教育”的多样性解读,以至在对“音乐教育”进行解释的各种语用活动中必然存在许多歧义。因此,给出音乐教育的“定义”之前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一般来说,对“音乐教育”的定义也是对其内涵的领悟或者说对其价值的表述。[1]日常语境下、少数理论描述中存在许多歧义,经常混淆音乐教育的各种涵义,不仅“事实”与“价值”混淆(包括音乐、教育及相互之间),而且“能指”与“所指”的对象也不清晰(包括音乐教育概念、音乐教育实践与音乐教育价值相互之间)。对“音乐”与“教育”的解读,尽管使我们从“音乐”与“教育”的“事实”与“价值”层面,领悟到“音乐教育”存在“人为”与“为人”的差别,其价值生成路径由音乐与教育所左右,但却还不能自然形成对音乐教育内涵的真正理解。因此,领悟“音乐教育”的内涵,界定“音乐教育”的概念,首先应该对“音乐教育”进行语言分析。而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也是对音乐教育的“能指”与“所指”及其“意指过程”的分析。如果说,符号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其“能指”在于明确“符号对象”,那么,“所指”及其“意指过程”则是澄清“事实”前提下对“意义”(价值)的探讨。这种澄清首先涉及对“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的分析,而“语用”旨在确定“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之关系及其二者生成之路径。对“音乐教育”的定义过程,也是“音乐教育”的“语形”与“语义”的关系生成过程,其中,“语用”就是对“音乐教育”下定义时所依赖的某种路径的确认。从词形结构上看,一般认为,“音乐教育”,是“音乐”与“教育”两词的复合。法文为“éducationdemusique”、德文为“Musikausbildung”,俄语为“Образованиенот”,用英文表述一般为“MusicEducation”,也有“musicaleducation”或者“musicteaching“”educationofmusic”等。这不同的表述源于“语用”方式的差异,也是对“MusicEducation”的内涵进行解读时,所产生的不同理解,或是对音乐教育外延的一种界定。

一“、音乐教育”的语形与语义

从语形上看,一般认为,“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与“教育”的语言结构方式可分为“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以及“并列结构”。如果用M代表“音乐”,用E代表“教育”,那么,这三种结构就可以用符号“ME”(主谓式)、“ME”(偏正式)、“M+E”(并列式)代替。但是如果进一步细分,把“音乐”分为“音”与“乐”,而“教育”则拆为“教”和“育”,那么,“音乐教育”的词形结构又会发生变化,其词义也会相应改变。这样,“音乐教育”作为“能指”(语形),其“符形”就有多种形态,对应的“所指”(语义)也就出现差别,但概括起来,“音乐教育”的“语义”与“语形”(符形)对应,主要归纳为三种:[2]1“.主谓式”符形(“ME”)及其语义。即“音乐”是“主”,“教育”是“谓”,“音乐教育”的语义等同于“音乐教育人”或者是“人被音乐所教育”。此时,无论是“音乐教育人”,还是“人被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突出的是“音乐”的主体性和“音乐”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而人则成了音乐教育的对象。也就是说“,主谓式”形态下的“音乐教育”,其中使用的“音乐”是广义的、埃利奥特所说的“MUSIC”,涵盖了“Music”、“music”等所有可能的文化范畴内的“音乐”,[3]包括了“自然之乐”、“符号之乐”“、意义之乐”。“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作为“能指”,其“所指”就是“关于音乐的教育”、“为音乐进行的教育”或“进行‘音乐’的教育”,包括各种“音乐”的教育实践形态。还可细分为“进行‘音’的教育”和“进行‘乐’的教育”。前者强调“音乐”的自然属性,侧重“科学”在“自然之乐”中的运用。于是“,进行‘音’的教育”,必然强调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比如,乐器的科学制造与精确演奏(乐器制造与演奏技术教学)、声音的科学创制与准确呈现(作曲与表演技术教学)等。“进行‘乐’的教育”侧重“音乐”的人文属性,突出“艺术性”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比如,用“美”来指导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强调对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音乐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音乐知识的传承,注重音乐中的情感因素训练与表达等。[4]综合来看,“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是对广义的“音乐”进行的教育,囊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教育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如果说,“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是“森林”,那么各种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样式(如幼儿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等)就是“树”;如果说对广义的“音乐”进行的教育是“森林”,那么,对各种具体的“音乐”(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等)进行的教育就是“树”。因此“,主谓式”符形“音乐教育”的“所指”(各种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其“共性”体现在:一是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二是强调“音乐”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并重。二者是因果关系,正因为以“音乐”为主体,所以才强调音乐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这也为“音乐教育”中“音乐自律”的价值取向埋下伏笔,即从音乐“本体价值”角度论述音乐教育的价值。2“.偏正式”符形(“ME”)及其语义。“音乐”是“偏”“,教育”是“正”。“音乐教育”的语义等同于“音乐中的教育”、“进行音乐的‘教育’”或者说是“通过‘音乐’进行的‘教育’”。此种语境下的“所指”,是指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音乐的“教育”。这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音乐教育”。这里的“教育”具有广义性,涵盖文化领域所有的“教育”实践,而音乐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5]于是,对“音乐的教育”的理解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是“音乐的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众所周知,对“教育”形式的表述非常庞杂,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音乐的教育”属于其中哪一种?显然,答案不是唯一的。究其原因,“音乐的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具有以上各种“教育”样式的共性,即“音乐的教育”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形式的共同特点,这一共同点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所以“,音乐教育”也是对人的一种有目的的培养,只不过这种目的性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目的性既有一致性,又有其独特性。“音乐的教育”就是在体现“教育”共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究竟指什么,后面将进一步论述。二是“偏正式”形态的“音乐的教育”与“主谓式”形态的“音乐教育”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二者的区别源于对“音乐教育”中“音乐”以及“有目的的培养”的“教育”两方面割裂地解释。这种割裂的解释,往往带来“音乐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和矛盾。也就是说,只强调“音乐”的自律性时,就成了“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即“进行‘音乐’的教育”,凸显“音乐”的技术与艺术的本体价值;而强调“教育”的自律性时,强调的是“教”和“育”,侧重的是“音乐”的文化、知识以及非本体价值。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偏正式”符形“音乐的教育”,虽然克服了“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只注重音乐“本体价值”的片面性,还强调了音乐的“非本体价值”,但是,两者都忽略了音乐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从而导致音乐教育价值取向上主体的游移。于是,“音乐教育”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也就变得模糊。综观之,只有找到“音乐”与“教育”的共同起点与归宿,即实现音乐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才可能避免对“音乐的教育”理解上的分歧,从而正确回答音乐教育“目的”何在,“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等问题。[6]3“.并列式”符形(“M+E”)及其语义。“音乐”与“教育”以并列结构形成“音乐教育”这一词组。那么,“音乐教育”的语义相当于“音乐与教育”或者是“人的‘音乐与教育’”。“并列式”符形的“音乐教育”,其“所指”就是“人的文化实践中的音乐与教育”。此种语境下的“音乐教育”,主体是人,音乐、教育都是人的文化实践中的一部分。“音乐”与“教育”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那么,“音乐教育”究竟是基于人的什么来展开的?“音乐教育”“目的”何在?“音乐教育”“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对上述问题的答案的考察,必须跳出“音乐”与“教育”的局限,站在人的主体地位,从人的文化实践视角来找寻。[7]“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的文化实践,既是人的一种“教育”实践,又是人的“音乐”实践的一部分。所以,只有秉持文化平等的心态,从“音乐”以及“教育”(“有目的的培养”)两方面同时对“音乐教育”进行阐释,才可谓相对全面、准确。其中“,文化平等”既体现在不同“音乐”形式及不同“音乐”文化上,也体现在不同“教育”形式及不同层次“教育”之中。换言之,“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没有先进与落后、科学与不科学之分;接受音乐的“教育”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从“音乐”以及“教育”(“有目的的培养”)两方面同时对“音乐教育”进行阐释,意味着必须找到二者的共同起点并实现最后的“视界融合”。[8]这个起点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音乐”与“教育”都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而“音乐教育”的“人性”基础是基于人的“音乐性”和音乐的“属人性”。所以,“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依据人的音乐性才可能展开。同时“,音乐”与“教育”的“视界融合”交汇于音乐与教育的“属人性”,即“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承认和涵养人的音乐性并以此丰富人性,而且是通过对人的音乐性的“和谐”价值的彰显,期冀达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进而实现“诗意化”的美好人生。由此,音乐教育价值的生成之路向人敞开,音乐教育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也就有了答案。应该承认,“并列式”符形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最广义上的“音乐教育”,其语义包括了“主谓式”符形“、偏正式”符形中“音乐教育”的语义。三种符形结构下的“音乐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对“音乐教育”作为“能指”,在不同语境下其“所指”的理解。只是由于语用过程中,语境的不同或者说是意指过程的差异,导致了“所指”上的侧重点不同。[9]但是,三者之间存在差别。“并列式”符形的“音乐教育”,与其他符形的“音乐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并列式”符形的“音乐教育”是以人为主体,其他符形下的“音乐教育”则以“音乐”或“教育”为主体。因为对主体的认识不同,会导致双主体或多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其结果不仅导致“音乐教育“”语用”上的分歧,而且这种语用上的分歧自然带来音乐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多重选择。

二、“音乐教育”的语用

“音乐教育”的“语用”主要关注作为符号的“音乐教育”,其“能指”(符形)与“所指”(符号对象或意义),以及二者之间进行“意义”关联(也称为符释或意指过程)的使用过程。简言之,即关注对“音乐教育”作为符号的建构与使用。日常语境下或某种学术理论中,对“音乐教育”进行界定或者说作为符号进行建构和使用时“,能指”与“所指”具有二元性,并非唯一性。“能指”既可以是符形状态的“音乐教育”,也可以是“某种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形态”“;所指”既可以指代“某种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形态”,又可以指代其“目的”“、意义”“、功用”或“价值”等。这样,日常语境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就有两种常用的“语用”方式:一是以语言形态或文字形态的“音乐教育”作为“能指”,以其指代的某一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为“所指”,形成了“SP”结构关系。其中,“S”(符号Sign)代表“音乐教育”,“P”(“实践”Practice)代表“音乐教育实践”。由于“语境”的不同(或意指方式的不同)“,SP”结构关系就会形成前文提到的“ME”、“ME”、“M+E”三种中的某一形态。换言之,当我们试图言说“音乐教育”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描述某一种具体的“音乐教育”形态,即“ME”、“ME”、“M+E”,这样就有以偏概全之嫌。那么,整体的“音乐教育”如何言说呢?先考察一下第二种“语用”方式再说。二是以“音乐教育实践”形态为“能指”,以其所代表的“目的”、“功用”、“意义”或“价值”等内涵为“所指”,形成了“PV”结构关系。其中“,P”(“实践”Practice)代表“音乐教育实践”“,V”(“意义或价值”Value)代表“音乐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亦即“意义”或“价值”。显然,这种语用方式是对第一种的延伸,是在第一种语用方式上的进一步深化。它与第一种语用方式一道,形成了一种新的“SPV”结构关系和语用方式。我们称其为第三种语用方式。“SPV”作为第三种语用方式,是把“音乐教育”(符形,用S代表)作为“能指”,某种“音乐教育实践”(符号对象,用P代表)作为“所指”,而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内涵和本质或者说是“意义”与“价值”(用V代表)所进行的阐释,则成为了“符释”或者“意指过程”。从符号学的角度,只有“SPV”这种语用方式,才能真正把握“音乐教育”的内涵。这是因为,从上面三种语用方式中符号建构的“意指过程”来看,都是试图对符号———“音乐教育”的符号对象———“音乐教育实践”进行阐释,这种阐释是以形成某种“定义式”的结论来进行的,该结论就是“所指”,而“下定义”的过程就是“符释”或“意指过程”。因为上述三种“语用”方式中的“下定义”过程存在差别,所以,其“定义式”的结论就有不同。“SP”语用方式中,“下定义”过程(“符释”过程)主要是一种对定义对象的事实描述。因为“音乐”的“自然之在”“、符号之在”、“意义之在”是某种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事实”(或为对象或为结果),尽管对符形———“音乐教育”存在不同解读(“ME”、“ME”、“M+E”),但是都是一种对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事实”(音乐的“自然之在”、“符号之在”、“意义之在”)的描述,因此,对“音乐教育”的“定义”过程就主要依赖一种“事实判断”。如“主谓式”符形(“ME”)的“音乐教育”代表“音乐教育人”,意指“为‘音乐’进行的教育”或“关于‘音乐’的教育”这一“事实”。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似乎理所当然“,意指过程”也就是一种“事实”的澄清而已。而“PV”语用方式中,“下定义”过程则主要依靠对“音乐教育实践”的“意义”或“价值”的评价与选择。我们知道,纯粹的“价值判断”,其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密切相关。由于评价主体与标准的不同,评价结果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甚至矛盾。所以,“PV”的语用方式必须依赖“SP”作为前提,即能指与所指之间“意义”的建立需要在明确某种“事实”的前提下作出“价值判断”,亦即“价值”必须从“事实”中产生。比如对“少儿音乐教育“”下定义”时,首先需要作“SP”阐释,明确其所指是什么。因为“,少儿音乐教育”可以指对少儿进行“音乐”的教育,也可以指用“音乐”教育少儿,还可以指对少儿进行音乐技能技巧教育,或者指对少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对少儿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等等。显然,这一意指过程需要一个特定的语境,这一语境是“少儿”与“音乐”以及“音乐教育”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的反映。一旦这种特定的关系形成,即成为一种“事实”之后,那么,“意义”或“价值”才可能在这种关系之中产生。所以,“PV”的语用方式并不是独立使用的,它与“SP”语用方式密不可分。在这两种“语用”形式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就是说,在“音乐教育”作为符号的建构与使用中,基于事实判断的“语用”是前提,而使用“价值判断”的“语用”是必然结果。这是因为,对“音乐教育”作为符号进行“事实判断”的“语用”结果,只是停留在音乐教育的表面现象,或者说只是说明或描述了“音乐教育”的某种“事实”,但是,音乐教育的“为人”或“属人性”必然要求人揭示音乐教育的本质,找寻音乐教育的意义;另外,人接受或进行的“音乐教育”一定是一种具体的、真实的、“实时”状态的一个过程,具有时间性和生成性,这一“实时”状态必然形成特定语境下,“人(个体性)—音乐—人(社会性)”或者“教师—音乐—学生”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对某一真实、具体状态下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处理及其“意义”(价值)的追问,迫使我们在各种音乐教育的“事实”(音乐的“自然之在”、“符号之在”“、意义之在”)面前必须作出某种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是基于价值的判断。[10]总之,从一般意义上说,对“音乐教育”的言说,实际上是一个“SPV”的语用过程,也是对符号形态“音乐教育”的符释或意指过程的语言描述,对“音乐教育”内涵或意义的领悟是上述“语用”过程的自然结果。对“音乐教育”的言说,其实质是,“语用者”在某一特定语境下描述“音乐教育”“事实”的同时,对“人(个体性)—音乐—人(社会性)”(广义的音乐教育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音乐教育”)或者“教师—音乐—学生”(狭义的音乐教育或着是“作为一种活动形式的音乐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的一种“价值”上的评价和选择。[11]在“SPV”的语用过程中,对“音乐教育”进行“事实描述”以及对“人(个体性)—音乐—人(社会性)”或者“教师—音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必然达成关于“音乐教育”的某种“共识”,从而形成“音乐教育”的相关“概念”。“事实描述”限定“音乐教育”的外延,而“价值判断”阐释“音乐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说,对“音乐教育”的概念界定,也是音乐教育价值观之反映。

作者:张业茂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亚雄.母语的音乐教育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78-82.

[2]克莱南,金经言.德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1):20-30.

[3]DavidJ.Elliott.MusicMatters:ANewPhilosophyofMusicEduc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44-45.

[4]陈思.音乐教育意义下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位一体的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模式探索[J].中国音乐,2014,(2):55-59.

[5]李方元,谢芳.关于“专业性”音乐教育中“教育”意涵的讨论———我国教育角度的历时考察及其思考[J].中国音乐学,2014,(1):62-68.127.

[6]冯建军,姜雪琴.反思教育回归生命[J].当代教育论坛,2003,(4):31-33.

[7]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2):23-28.38.

[8]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2):101-107.

[9]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4):6-16.30.

第4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壮民歌;音乐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93-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的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重视并运用各种手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1]为了很好传承保护将壮族音乐文化,研究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壮族音乐文化概述及教育意义

(一)壮族音乐文化概述

壮族音乐文化在壮族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形式,一方面全面呈现了各个时期壮族的民俗文化、美学语言观点,另一方面将精神、情感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壮族人民的思想和灵魂。根据就壮族音乐文化体裁可将其划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器乐等五个面。[2]其中民歌最具表现形式,并对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意义

1.促进壮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开展学校音乐教育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强调、提升对学生的壮民歌的音乐教育力度,为每位学生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学生塑造成为壮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者,不单单是学校、学生发展需求,还是壮族音乐文化发展需求。

2.促进学生形成家乡情感。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领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尽可能地认识家乡以及家乡的音乐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家乡情感,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

3.促进开发壮族音乐特色的教育课程。壮民歌进入广西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制定具有壮族音乐特色的课程、教材,为学生壮族音乐文化学习提供有利补充,建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办学品位提升。

三、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

(一)未有开设与壮民歌相关的课程

在现阶段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主要开设的相关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为“乐理理论”、“音乐欣赏”及“中外音乐史”等。这些已经开设课程的教学获得众多学生的青睐,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此部分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多为常规设置,教材也往往是全国统一适用的,没有显现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色,没有考虑到少数名族地区文化传承方面的需求。[3]就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环境而言,自身民族的音乐文化倘若在学校教育中未得到有效的发展,便会丧失一个得天独厚的发展区域和最佳的接受主体,进而造成优秀的壮民歌在新时代中面临消亡境地。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背景冲击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深入,过去少数民族地区原本“封闭”的状态被打破,与外界互动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使得少数民族同胞对外面世界的千姿百态一览无余。在这些新鲜事物影响下,在主流文化强烈冲击下,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逐步丧失了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形成了自卑感,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部分大学生还觉得民族音乐属于落后的事物,这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

(三)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研究缺乏深入性

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仍受应试教育影响,并未很好地将塑造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及发展民族音乐等设定为高校音乐教育目标,壮民歌音乐教育发展多只是在教师与学生间以口传身授形式开展。即便现阶段诸多广西高校设置了特定的民族艺术院系,音乐教师得到了民族音乐教育熏陶,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缺乏深入性研究,壮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无法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因此,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教学要求、评定形式,都无法有效塑造壮民歌音乐人才。[4]

四、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有效策略

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壮族音乐文化展开有效的保护传承。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开设壮民歌特色课程,制定对应教学内容

伴随各式各样文化不断相互影响,广西高校应当将极具壮民歌特色的相关内容引入进音乐教育课程中,构筑国家统一课程与特色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例如在高校中开设《壮族音乐欣赏》相关课程,将壮民歌中黑衣壮文化、刘三姐歌谣及平果嘹歌等资源变换成实际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促进学生认识、掌握壮族优良文化传统,一方面促进教学课程更加契合广西文化真实情况。[5]

(二)强化音乐师资民族文化教育

为了促进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音乐教育务必要具备全面的壮族音乐文化素质。鉴于此,一方面,高校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度,对音乐教师乃是传承保护壮族音乐文化核心力量进行肯定,为教师创造充足的时间、空间去认识壮族音乐文化,以使教师自觉肩负起壮族音乐文化转播者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借助科研部门,与壮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关部门展开密切合作,对壮族音乐文化开展深入研究,有效调动起教师研究壮族音乐文化主观能动性,提取有效研究成果,并应于音乐教学实践。

(三)构建良好壮族音乐文化校园环境

广西高校应当明确自身对壮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的最佳场所。良好的校园民族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在大学时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民族价值观。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活动能够有效反映民族形象,广西高校可于壮族节日“三月三”期间,组织壮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活动,于“润物细无声”中,构建良好壮族音乐文化校园环境。[6]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壮民歌历经千百年发展至今天,依旧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了促进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相关人员务要不断专研、总结经验,清楚的认识壮族音乐文化、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意义,全面分析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开设壮民歌特色课程,制定对应教学内容”、“强化音乐师资民族文化教育”、“构建良好壮族音乐文化校园环境”等,更好地保护、传承广西少数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肖娟.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改革创新之路探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艺术育,2013,27(06):95-97.

[2]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J].中国音乐(季刊),2010,(1):131-132.

[3]王杰.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危机――以西那坡县黑衣壮民歌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呈现为例[J].文艺研究,2010,(09):71-81.

[4]肖文朴,李林,郑雄军.论广西民歌传承人人才数据库建设[J].艺术探索,2013,27(04):56-59.

[5]叶峰.对壮族音乐文化在广西高校中的赏析和传承的思考[J].学林漫路,2012,(11):131-132,172.

[6]刘玲玲.族承人培养机制几点思考――以广西民歌承人培养为案例[J].鸭绿江,2014,13(04):89-90,98.

作者简介:

第5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成为关系千万个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而广大青少年大多在各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古往今来,音乐艺术一直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最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最轻松愉快、最行之有效的德育手段之一。音乐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陶冶美德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创新精神,起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应结合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一、从增强爱国情感着眼,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精神的产物,是生活的再现和情感体验的动态艺术。它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的流动与传播中,给人以不同的精神刺激和信息感受。如在教唱《我爱我的家乡》时,向学生介绍珠穆朗玛峰、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学生就会产生无比的民族自豪感。听歌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充分发挥想象,演唱时就能做到语言亲切自然,体会并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二、从确立远大志向着眼,在音乐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

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在教学革命传统歌曲时,通过对作品产生背景的介绍,可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学生领会歌曲的深刻含义。如在教唱《共产儿童团歌》时,首先介绍儿童团歌的产生与历史意义、儿童团员和少先队员的联系,然后再听录音、教唱歌曲,这样就会使振奋人心的旋律,像儿童团嘹亮的冲锋号,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想象着革命年代无数儿童团员站岗放哨、和帝国主义作斗争、配合保家卫国的情形,体会到了儿童团员的勇敢精神,懂得了我们今天虽然不需要用武力和敌对势力作斗争,但应该好好学习,将来用知识与世界各国的人才作竞争。课堂结束时,教师可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学生坚定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而努力学习的信念,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三、从规范行为习惯着眼,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意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原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形式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活动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第6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尤其是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去年,笔者在所任教的学院里对近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两多三少”:10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100%的学生认为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然而,在他们当中,能够识简谱的仅占2.6%,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们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有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阶段开音乐课,在这以后直到上大学前的五年中,音乐教育就断了线,学生不可能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这里还未涉及没升人高等院校的更大一个群体。何况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许多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的负责同志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如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糊弄音乐课,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挤掉音乐课,部分中小学校音乐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音乐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间。学生进人高校以后,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音乐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安排专门师资、课时和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的学校不多,致使学生在音乐艺术教育上“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大学生音乐素质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的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粗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重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群众艺术活动园地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再加上一些传媒的“误导”,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审美素质低下,良秀不辩,美丑不分,有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望子成龙”心理作用,对音乐艺术教育也存在两种倾向。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考虑社会需要,逼着孩子学歌唱,学乐器,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视孩子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为“不务正业”,这也对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要使高校艺术教育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必须首先认识到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一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的大学生审美情趣,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拿音乐艺术教育来说,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侧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人尚知道音乐艺术对于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二要充分认识到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人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把由一切教育活动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向按照教育规律,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加强高校音乐教育,是实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教育是育人,也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卜,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音乐艺术教育。要充分认识到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扣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假恶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教育战线的思想文化阵地,把当代大学生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加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快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特别是广大大学生的艺术素质,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笔者认为,当前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大学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标准和制度。

(三)改革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社会音乐实践活动,如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演唱比赛,开展校园歌曲创作征集活动等。在高等学校要以组织和参与社会、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为主,同时对大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使大部分学生音乐素质有较大提高,一部分学生在音乐演唱、演奏、创作、欣赏、指挥等某一方面达到专业或准专业水平。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音乐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加快发展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事业,要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第7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 德育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渗透德育教育,用爱心和激情实现音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而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强,大批外来工进入广东珠三角城市,他们的孩子也随之进城接受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由于缺失主人翁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未能融入城市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小学教育界带来困扰。本文从小学音乐课堂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外来工子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探导,以求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德音教学工作的实践中作一浅见。

一、通过多种音乐教学方式,促使外来工子弟集体主义精神回归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是可以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音乐教师有目的地精心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的因素和核心融入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一)运用词曲本源进行德育熏陶,激发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词和曲是一首歌曲最为基础的两大元素,合适的歌词和曲谱能让德育思想在小学外来工子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音乐的前提是旋律,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更不会有本土学生和外来工子弟的区别体验。如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稻草里的火鸡》这首歌风趣活泼,词义意蕴深刻,非常适合对小学外来工子弟进行集体主义的德育教育,曲谱的旋律也简易优美。我们教师可以在快乐的音乐学习课堂中抓住了最后一句突显主题的歌词“快来,快来!我们同心协力快把他捉到”展开讨论,并且可以参照歌词鼓励学生按角色合作表演,领略火鸡的活泼好动,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要多种集体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合奏、音乐游戏等,为小学外来工子弟创设出一种美好的情境,将思想教育融于音乐训练之中,使他们从中体会到只有全体突显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如在音乐游戏《哈哩》的教学中,教师主导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教会学生歌曲后要求学生一起手拉手边跳边演唱,并领会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花城版《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可以引导本土学生和外来工子弟进行友好而亲密的接触,让他们在音乐游戏中围绕主题进行手拉手、拥抱,找到自己的朋友,并设置例如新年、生日等情境,开展对“朋友说心里话”的活动,让他们领略同学之情、朋友之义。同时,音乐游戏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在组织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

二、挖掘教材德育核心内涵,培养外来工子弟的爱国主义情感

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小学音乐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核心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而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核心在音乐课堂对小学外来工子弟主要表现为促使主人翁精神回归和民族归属感深化。

(一)巧用音乐创作背景资料,以音乐家高尚的品格启发

音乐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德育意义的音乐史实,小学音乐教师应多方面挖掘收集对主体地位缺失和地域归属感模糊的小学外来工子弟进行启发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如《长城谣》的课堂上,我们教师可以收集和汇总长城的有关资料,采用音乐故事的形式演示长城外人民艰苦的生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良好的环境下,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讴歌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引导小学外来工子弟自己身居外地的学习环境,以不同时期同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激励,启发他们树立到改革开放的前沿今日要努力和安心学习,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的勤学爱国观念。此外,如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德艺双馨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德育教学重要材料。

(二)多方面感受音乐的内蕴,发掘德育教育核心主题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教材内容健康、风格各异,有不少符合小学外来工子弟心理特点与需求,也是对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音乐教学是以音乐课本为基础的,只有认真分析歌曲教材,多方面感受音乐的内蕴,才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深化情感体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使情感得到升华。

第8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建立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后对精神生活的必然结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的层面来看,群众文化艺术并不是局限于个人自娱自乐,而是谋求人民群众把握住大的时代背景,促进时代的发展,并寻求一种自我发展途径。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众文化艺术正是对人类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培养,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有着相同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不仅仅追求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这为我们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但是我们不但要学会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引进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内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信息的流通,使世界越来越多元。就我国音乐学理论教学目前的情况来看,音乐学理论教学课程仍在延续传统音乐学理论教学模式,就地画圆,课程延续以往的模式,并没有做到随时更新,与时俱进。这种现象导致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方向与时代不符。而且在音乐学理论大纲编写、课程设计、教材更新更加缓慢,这严重影响了音乐学理论教学的效果。先进文化背景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还需要营造群众文化艺术的学习、发展氛围,使人民群众得到艺术熏陶,激发人民群众的艺术激情。从每个人的发展来看,文化艺术的学习能以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生活,也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就音乐学理论教学而言,目前国内音乐理论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课堂散漫、教学效率不高,严重影响音乐学理论教学质量。但是这种现象也不能单单责怪音乐学理论老师没有责任心,我国音乐学理论教学一向都比较轻视音乐学理论教学,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对音乐学理论教学体制进行改革。

二、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意义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牵涉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家大事到个人生活,所以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质量。尤其是目前在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学习文化艺术的鉴赏、创作,活跃自己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不但有利于人民群众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开拓了人们群众生存技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促进国民审美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国民审美境界。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柱,丰富社会主义精神内涵。

三、结语

第9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一、红色经典音乐的宣传思想教育意义

红色经典音乐是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历经时代锤炼,紧扣时代脉搏,凝结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包括声乐、器乐、戏剧音乐等各种音乐形式在内的经典音乐作品。红色经典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独特的民族性,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时代精神,以红色经典音乐为载体补充一般的理论教育方式,因其具体、形象、贴近实际,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红色经典音乐在高等音乐院校中的传播现状

高等音乐院校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学生音乐理论基础深厚,音乐鉴赏能力强,音乐欣赏水平高。专业音乐学习的背景,使学生在吸收音乐文化上具有与普通民众不同的特点。

音乐院校的学生接触红色经典音乐时变被动的以收听收看为主为以演唱、演奏、改编、理论分析方式为主,学生的参与性较强、目的性较强。音乐院校学生接触红色经典音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一是专业课堂。音乐院校的音乐史课堂和部分专业的专业课,如民族声乐课的专业课,会使学生大量的接触到红色经典音乐,如红色秧歌剧、红色歌剧等红色经典音乐形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对红色经典音乐有较为具有历史脉络的了解,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会熟知和演奏或演唱不同具体艺术表现形式的红色经典音乐。二是艺术实践。音乐院校的学生有相对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学生在音乐会、汇报演出、慰问演出等艺术实践中也会参与到红色经典音乐的演唱和演奏中。红色经典音乐在广大音乐院校学生中的熟知率是比较高的。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一些学生对这些红色经典音乐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缺少深入了解和认识,很多学生在演唱、演奏这些经典音乐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的演唱、演奏的技术、技巧。这样就出现了红色经典音乐在音乐院校学生中熟知率高但理解领会程度不高的矛盾状况。

三、在高等音乐院校中弘扬红色经典音乐,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初探

红色经典音乐在高等音乐院校中发挥宣传思想教育功能具有其它院校不具有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发挥红色经典音乐在高等音乐院校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经典音乐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继承和发扬红色经典音乐的艺术功能。注重建设与红色经典音乐教育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培育红色经典音乐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掌握表现红色经典音乐的技术技巧的同时,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提高对红色经典音乐的认识,深化对红色经典音乐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学红色经典音乐、爱红色经典音乐、懂红色经典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着力加强红色经典音乐教育教学、科研、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培养、引进红色经典音乐教学、科研的优秀人才,鼓励教师进行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只有教师真正懂得红色经典音乐,具有研究、创作、传播红色经典的热情和专业素养,才能使红色经典音乐在高等音乐院校中更好的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

三是充分利用校内的传播媒体如校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红色经典音乐。例如,可以通过在报纸上设立红色经典音乐相关专栏,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投稿,参与红色经典音乐历史介绍、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评析等,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红色经典音乐内涵的主动与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播放红色经典音乐节目,营造校园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建设红色经典音乐专题互动网站,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中。通过这些具有较高参与性、互动性的媒体宣传,解读红色经典音乐的深刻内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既拓展了大学生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