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精选(九篇)

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

第1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一、根据现阶段教材内容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是一种语言类学科,部分英语教材中包含很多有关日常人际关系和现阶段社会现象的内容,在很多英语教材中,经常会融入一些具有思想哲理的内容在里面,通过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以引导的方式进行培养,同时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此问题。对于课本所产生的是非判断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教师在一旁进行准确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辨别能力。对英语课本中设计的情景教学,根据不同事件的不同情景进行不同辩论,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事情组织学生进行辩证讨论,根据不同的学生意见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提高,使其在学习与生活当中形成有力的价值观念,可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1]。

二、利用英语阅读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个人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不仅要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要在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比较强大的语感,更要借助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本中的信息的处理及获取能力。开展英语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技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这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主要应该注意的是学生是否通过阅读而获取阅读技能,不能只是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掌握语法及词汇。如果错误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那么对于整体的阅读就失去本来的意义。在现阶段的英语阅读手段当中,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而作用于英语阅读手段里,有效培养出学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在英语文章当中所出现的观点或是主题思想进行分析、概述都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身的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际的写作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方面,大多数情况都是要求学生在进行写作的同时可以分成很多角度进行研究与探讨,要求写作时学生突破自己的传统思维,融合自身的思想进行写作,这就与培养学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学生在写作时参考老师给的题目及部分内容进行全面思考。同时对老师所给的参考资料进行批判性考虑,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对于不同于课本及教师的观点应当给予学生大胆鼓励并加以深刻的研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自身的思考,同时给予最好的建议和正确引导,还可以通过一些隐性手段对学生所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给以一定量的启发。培养学生自身敢于批判性地看待教材当中所提及的内容,这对学生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2]。

四、结合实际实例培养学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维

第2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一、在理论上,对相关的各种概念作出正确的阐述和定义,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运用这些概念,是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当前,围绕着“创新”和“创造”,在历史教学中形成了许多概念、名词,人们用的较多的,如“历史创新教育”、“历史创造能力”、“历史创新意识”、“历史创新精神”、“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等等。然而,由于在实践中人们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有许多模糊的地方,在贯彻落实的时候,也就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过头的现象。其集中表现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历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在历史教学的多项目标中,过分强调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将“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方向和“唯一”目标的气氛越来越浓。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认识“创新”、“创造”问题,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 对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来说,意义重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的诸多有关“创新”、“创造”的概念,无论其具体文字表述有何不同,但在各自的涵义中,首先具有明显的共性,即无一例外地都含有“创”的意思。对“创”的含义,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明确的认识。在中国的古籍中,对‘创’就有明确的解释。班固的《汉书·叙传下》中有“叔孙奉常,与时抑扬,税介免胄,礼仪是创”之句。唐代的颜师古对该句中的“创”字专门作注:“创,始造也”。在这里,“创”带有开始、初次、前所未有过的意思。在上述提到的概念中 ,大都含有“创”字,因此,其相互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就都具有了相通之处,因而其联系也就非常紧密。

然而,在这些概念的涵义中,除了共性外,还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产生这种特殊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每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般都具有各自的一定的规定性;各种概念对问题阐述的层次、角度、侧重有所不同。如,“创新教育”的概念,就一般意义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教育的模式,它的内涵和外延中包括教育理念,即人们对教育的一种认识;还包括对与这种认识相应的教育过程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当前,人们对教育模式的理解认识有异,笔者的观点如此。但对教育模式的阐述当是另一话题)。而“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习惯”等概念一般是指一种教育模式、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局部问题或内容,而其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容侧重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创造能力”强调的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一种才干,即人们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 “产品”的能力。“创新思维”或“创造性恩维”是指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则分别侧重各种创新活动的自觉性和创新思维活动中自觉行为的养成,等等。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往往将这些概念简单地混淆使用。

我们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能力”,首先应该规范各种有关“创新”、“创造”概念的表述,并对这些概念本身进行科学的定义。这是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必备前提和重要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使当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教育新思想的工作,缺乏应有的扎实基础,这样不仅可能,会导致本来是一种很好或很有价值的历史教改思路或设计,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会对历史基础教育科学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历史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 处于落后的尴尬位置,更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整个学校历史基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性的漫长过程。这一目标只能通过终身教育最终实现。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能力”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在理论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目前,我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将其放到过高的失当位置上的倾向,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真正加强反而会削弱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创造能力本身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发展之间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创造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简单说,它是个体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化,是以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托的一种行为表现。就个体人的创造能力来说,其所必备的心理因素或者说素质,是通过先天遗传得来的;而这种心理活动的不断外化,即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则是后天的事情。因而,人的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并且具有很明显的层次性,即这一发展过程是由低向高,可分成若干阶段的。特殊情况除外,一般来说,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程度和阶段,要受到这个人自身整体发展的程度和阶段的制约,而不能超越。在儿童阶段,人的创造能力正处于形成时期,从整体上说,其创造能力本身的水平还很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儿童的创造能力又不是一成不变,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始终不间断地由低向高、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着。因此,在这个时期,儿童“创造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应该成为我们认真思索和科学论证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从一个人“创造能力”的整个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儿童是否具备必要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是其成人后能否形成较高水平创造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儿童阶段,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应是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当然,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创造能力之间,没有一条界限明显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很多情况下,它们相互融合,但同时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回事。可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有许多提法和做法,却忽视了创造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上述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过于笼统地使用“创造能力”这一概念,从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造成了一个误区,即,脱离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和中学生自身发展水平与规律的要求和制约,过分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由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漫长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在教育工作中具体落实和完成好这项任务,就必须真正实现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思想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已为越来越多的各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终身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阶段及各类教育不再是各自孤立,各行其事。同时教育的各项目标,都随之被分解成若干层次、若干段。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落实相应的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不能相互随意超越和替代。培养创造能力亦是如此。

在终身教育中,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即,使儿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因此,对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目标的认定和落实应与儿童的创造能力所处的阶段与水平相一致,即侧重于儿重创新的意识培养和有效地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笔者认为,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不加区别地过高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反而会适得其反。1999年6月 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但这一要求在基础教育中不能简单照搬。我们应该根据《决定》这一要求的精神 ,与高等教育的这一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的角度出发,具体研究、制定基础教育的这方面目标,使其能够为真正落实高等教育这一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到历史科目的教学中,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从实质上说,是按照未来国家公民的规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按照历史学家的规格,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工作者。因此,怎样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落实上述思想,还有待于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深入的思考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三、在历史教学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不能孤立进行;它与历史教育各项目标的落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改革中学历史教育,是有效培养中学生历史创强的意识和历史创新思维习惯的关键所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呢?由于目前一般都把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归属于能力的范畴,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首先,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包含着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它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培养里,又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例如,记忆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但是,历史的记忆力是以对所记内容的理解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对内容理解的记忆,对历史学习而言,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本身,就应该包含着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再如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又一重要能力。如果采用一般思维的智力品质分类方法的话,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思维可以划分为历史再现性思维和历史创造性思维。因此,在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其次,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大量的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发明家、大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有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是与其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经验分不开的。离开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就没有发明和创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历史“一度性”的特点所决定,在史学研究中,任何一种接近科学的结论的得出,都是以充足而翔实的史料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史家对许多历史问题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则往往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依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材料。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用采取忽视和削弱历史知识教学的方式,去培养所谓的“历史创造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调动学生 “思维”;设计大量超越学生水平、难度很大、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非常专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却不给或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这种做法,违背了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能力了。

第3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归根到底在教育,教育为我国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我们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规避在幼儿教育中的一些错误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手法提高幼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之前打劳幼儿学生的知识功底。

一、幼儿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创新思维是指人的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活动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幼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幼儿思维模式的培养,从广义上来讲还包括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首先,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幼儿的才能,保护幼儿学生独特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其次,创新技能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幼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美术教育阶段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感知乐趣,通过收集材料和分析材料这些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最后创新情感的培养为幼儿学生提供动力源泉,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通过情感和智力的双重作用,可以激发幼儿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方面,幼儿时期美术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自我认知、自我升华的重要阶段。幼儿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符合幼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和幼儿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幼儿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幼儿学生开发潜能,提高掌握和把握事物整体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相比,幼儿美术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来培养他们的创新力和创新思维,幼儿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道德以及情感认知的培养是激发幼儿创新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美术教育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激发灵感,以此来学生的创新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幼儿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美术教育虽然加大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以及幼儿园教师的美术专业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幼儿美术教育观念陈旧,幼儿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密切相关,先进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幼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幼儿美术教育理念的革新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一些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理念陈旧不能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采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学生,很容易使幼儿学生与社会脱节,难以与社会先进的事物进行接触,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第二,幼儿美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储备,相关美术专业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幼儿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缺乏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而且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透彻,所以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无法积极引导幼儿学生。幼儿美术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用传统的绘画方式与行为来对学生进行授课,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教育方法,这样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幼儿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建议

第一,美术教师是幼儿学生的引导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学生对美术喜爱的程度,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美术专业知识至关重要。要加大力度定期组织幼儿美术教师进行培训,使幼儿教师了解美术这门课程对幼儿学生创新力激发的意义,而且加大对幼儿教师美术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大对幼儿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适应时展的需求,只有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幼儿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幼儿教学的整体质量,有针对性对幼儿美术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弥补幼儿美术课堂的单一教学模式。

第二,尊重幼儿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考虑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幼儿学生的积极性,对幼儿学生的一些美术作品给予充分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学习中不断发散思维。另外,美术教师要注重多与幼儿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就一个美术作品与幼儿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使幼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且让每一位幼儿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幼儿学生的个性想法,在幼儿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凸显幼儿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彰显个性,以此培养幼儿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对我国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幼儿阶段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熏陶,提升幼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第4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一、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一)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特点。相对于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及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而言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基本特点:一是教学目标不同。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有培养前途的人材,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劳动技能、一定思想道德素养的合格的劳动者;二是教育对象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索,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的能力。三是教育层次不同。高中阶段的教育界于初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层次之间,肩负着既普及又提高的双重任务。从传授历史知识的角度说,是初中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加深;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是运用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开拓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是师资力量不同。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看,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大多大学本科毕业,文化水平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这为搞好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现状。当前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全国各省市的情况看,相当多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但是当前也较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是: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指导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天然合理”;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历史教学脱节,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需要在高中阶段花费很大的功夫和气力进行补课,增加了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难度;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在教学中没有予以充分的注意,使之成为教学中极为薄弱的环节;对考试的研究,热衷于收集所谓“信息”,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研究教学,缺乏相应的对策,造成了历史教学在高考面前苍白无力;从教师的方面说,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准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消化吸收,知识老化陈旧。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现念,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统一。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激进的否定,而是应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不合理成分,也应重视其中蕴含着的创新思维的火花,特别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贵有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依据何种理论或原理推理出来,这个理论是否完善。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就是突破那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习惯做法,以发展变化或普遗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高中教材对一些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分析都可用一种新的思维来解答。如讲到分裂,要看到孕育着统一;讲到成果,也要看到负面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掌握、评价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三)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比较联系的能力。涉及近现代史的答题,一般都要求联系中外历史,同时教材编写也强调这一点,这对学生纵横比较系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只有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时,学生才能纵横论谈应对自如。例如比较17-18世纪欧美的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三个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思想上启蒙运动掀起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是相对落后的俄国、德国也通过改革进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四)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学以致用。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注重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以社会为大课堂,从历史课的内容出发,紧密联系现实来进行教学,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关注社会人生,要让学生有时间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和现实的大课堂中拓展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高一历史新教材中有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提高学生历史认识的水平。让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或自己寻找的材料来论证、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真正使学生会学历史,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分析问题。

第5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1、阐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教育对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已被历史所证明,所以恩格斯说:“历史是我们的一切。”轻视历史,无视人类的发展,这完全是罪过。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自觉的、多方面捕获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进历史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学手段。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创造恰当的情景,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生经验、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历史教学活动。例如,讲、、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充分享受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心情。我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进行初步尝试: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点拨、探究法。课上,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适时进行点拨。教师在讨论完毕时,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作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有位教师在讲初中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目时,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他启发学生抓住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几种不同态度进行分析对照,引导学生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一问题加深了理解。关于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掌握了它就会为理解以后、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等问题打下基础,所以对这一问题组织讨论很有必要。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习历史不仅是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基本观点,解决和处理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首先是“寓论于史”,把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

例如:讲黄巾起义的原因时,先以生动的材料揭示:“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他们公开出卖官职,而靠钱买官的人上任后就拼命搜刮。有的宦官给狗和马穿上绸缎衣服和官帽子,穷奢极侈。外戚梁冀专断朝政20年,骄奢横暴。有一次,农民误入他的兔苑打死了一只兔,他便杀了农民抵兔子的命。劳动人民无衣无食,河南人民十之四五饿死。农民纷纷逃亡,甚至起来反抗。这样,公元184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通过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分析黄巾起义的原因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使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导致。

第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参加高考而言,是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而提高解题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加强问答题的训练。首先应该选择一些对高考有针对性、有思维深度的习题,并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和方法给学生练习,题目宜精新不宜滥,其次做好及时的讲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讲评比讲授教材更重要。讲评并不是把正确的答案讲给学生就了事,而是要分析学生答题的普遍性问题和答题的误区及错误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如何正确的审题,构思和组织文字答案,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和能力。

第6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对此,主要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并提出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希望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数学解题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学生如果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往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会提升,这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也受到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高中数学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学生要想真正学好数学,解决数学相关问题,就应掌握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反复推敲与分析,获得问题的解答以及对问题更加深入的分析与判断。事实上,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因此,要想让学生掌握逻辑推理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

通过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与问题解决方法,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容易,积累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思维是学生对数学中各种问题进行猜想与分析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推理与判断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这一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新的灵感,得出与他人不同的解题方法,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知识积累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单一的知识灌输,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吸收,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数学教学课堂,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在参与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具体教学实施上,教师应巧妙设计课程内容的导入,其中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是采取问题导入的方式。比如,在教学“均值不等式”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前提出以下问题:“圣诞节到了,一商店实施打折促销,在先前设计的打折方案中,商家共确立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将商品先打9折,然后再打8.5折;第二种是先打8.5折,然后打9折;第三种是两次都打9折,问哪种打折方案最合适?”在提问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解答问题时逐渐对均值不等式的概念形成基本的认识,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一举两得。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展示,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并且形成对数学知识形象化的认识。比如,在教学高二数学“三视图”时,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往往难以获得立体图形正视图、侧视图以及俯视图的具体形状,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三维图形的方式,通过物体旋转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数学的相关知识,而且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质疑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并质疑,虽然学生初步判断的结果往往与科学实际相违背,但是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作为教师,不应立即否定学生的观察,通过在学生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行引导,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步入正轨,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还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在引出抛物线相关定义“平面上与一定点N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点的轨迹就叫做抛物线”,让学生对抛物线有基础的认知,然后教师引入初中阶段“一元二次函数y=x2图象就是抛物线”这一概念,让学生对比两个抛物线的定义。此时学生就会产生质疑:为什么两个定义不同,但是两者都是正确的?在学生的质疑下,就会进行大胆的猜想,这样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是W生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注重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丽娜.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科技资讯,2015(26):134-135.

第7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算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于意义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是人们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具有史学意义的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的,即低级到高级的程序,它包含了诸多能力,包括识记鉴别能力、领会注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同时,历史思维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它包含有顺时思维和逆时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等。显然,思维的不同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说明了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是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极为广阔和严格的。而且历史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内容又极为精致,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化,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要使学生有序而非杂乱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有规律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仅凭中学历史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二、于方式选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方式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毋庸讳言,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恰当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思维方式运用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是让学生变得更智慧,还是让学生变得呆板,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智慧是长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方式的合理选用,探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故此,教学中我们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授以基本结构的时候,首先注意顺时思维,顺向思维,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情境来,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好地识记鉴别历史基础知识。其次是用精炼的语言,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基础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体系里领会诠释某个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以便更好地识记和鉴别。另外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或给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们还要运用顺时思维与逆时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相转换,让学生在识记鉴别,领会诠释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分析归总,比较评介。

三、于设疑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巧设疑问和课堂讨论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思维活动通常由疑问而产生,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可提出:“想一想,为什么毛泽东在这里要非常鲜明地强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已经站了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使他们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思维的碰撞中呈现和升华。培养思维能力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器官,所以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此外,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量度要适宜,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平等气氛中,直接、自由地参与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求同存异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是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发展的。

四、于能力要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与对记忆力的要求、对理解力的要求,对分析力的要求、对概括力的要求紧密联系的。我们仅以对理解力和分析力的要求为例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所以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清基本历史概念,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其次,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产品,引导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联系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为秦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分析力的要求也是明显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要害。为此,我们在平日教学中要从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

第8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创新思维 必要性 培养

如果说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成长期,那么高中阶段便是学生的成熟期,这一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以及思维发展的蓬勃时期。为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的化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了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活动,发现新现象并勇于提出新见解,最终归纳总结相关规律。如何充分利用化学教学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现实性的研究意义。

1.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创新思维作为化学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高中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高中化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公式、化学符号以及一些化学实验现象,更多地则是通过对表面现象的研究能够延伸至更深层次的学习,即拓展学习,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只是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那么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所学的知识,却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问题的实质。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会得到扼杀,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其创新思维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其次,创新思维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一个人能力的标签,九年义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竞争日益激烈化的社会需要的也是这样的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必不可少。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创新思维始终依托于创新能力而存在,脱离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无法得到落实;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2.高中化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树立创新意识是基础

观念作为行为的先导,对行为的做出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使其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使之了解到培养创新思维在其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以先进的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一定强度的思维训练,以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时向其灌输创新思维的理念。

2.2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以一种有趣轻松的方式将复杂生硬的化学问题进行转化,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相关的化学知识点,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充分利用高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创新思维环境。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很多问题都来源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因此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而不能一味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在情境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富有创造性思维的素材以及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2.3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一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即实验探究,实验教学作为实施化学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营造创新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简单的操作练习,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所演示的实验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真正领会实验的原理与思想。教师可以推陈出新,不拘泥于教材的规定,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观察力角度出发,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对所做化学实验现象进行仔细的观察,并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学生有疑惑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解惑,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走一些弯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究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也是其思维空间不断拓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

2.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方面。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从多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收敛性思维则要求学生要集中思维,对所设计的化学方案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确保最终化学目的的实现。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两者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整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各个化学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掌握。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亦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5通过习题训练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化学的习题训练中,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而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通过习题训练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并加强综合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探讨与求解,大胆创新打破思维定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培养相应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解题的指导与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活跃其灵感,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

3.结束语

新形势要求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关键。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采取多种手段从多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桑志.浅谈高中化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4,(21):102-117.

第9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已经势在必行,过去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我认为要以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基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科学引导。本文仅就个人的教学实践,举例阐述如下。

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我先向学生指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主流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接着介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和欧洲进一步建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胜利。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经有三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确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确立。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

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正在开发大西北。提到此,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结果得出了新颖的结论,开发大西北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

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

在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拿破仑上台的原因时说:“当时法国正处于外国干涉军压境之时,国内王党分子也在密切配合。大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用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击败外国干涉军,并防止王党的复辟。拿破仑了解到国内的形势,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到了,于是放弃远征计划,冒险回国。大资产阶级对拿破仑回国予以热烈欢迎,把他看作‘救星’,希望他能凭借武力改组腐败无 能的督政府;军火商和金融资产阶级向拿破仑提供了上千万法郎的金钱;巴黎的一部分军队也归附他。这样,拿破仑于1799年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从此开始了拿破仑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的统治。”教师的这段分析,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精神,阐明了拿破仑“雾月政变”所以成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在外国军事干涉的威胁下,大资产阶级需要拿破仑击败外国干涉军并防止王党复辟,镇压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也阐明了拿破仑上台的物质条件,即军火商和金融资产阶级提供了金钱和部分军队。因为这里还没有明确点出“时势造英雄”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这位教师接着应说:“由此同学们看出并要记住,分析任何英雄人物能够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为什么获得成功或者遭到失败,都要从当时的形势或物质条件来分析。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原则。”

四、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