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舍作品范文

老舍作品精选(九篇)

老舍作品

第1篇:老舍作品范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语言就是信息代码。由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处于语言体系中的信息代码本身往往具有较确定的语义,能传递较固定的信息,这是其理性信息。当具体运用语言时,使用者常可使这些代码在理性信息之外附有其他的补充信息,如多余信息、潜在信息、美学信息等,由此达到特殊的幽默效果,老舍作品中就常用这种手法。

(一)使用多余语言信息制造幽默

例如,赵子曰大声地说:“你赶紧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那张字少,别揭破了,带着底下的纸揭就不至于撕破了!办得了办不了?”(《赵子曰》)这段话是小说中赵子曰“献演成功”之后对旅馆伙计李顺的一番吩咐。从小说中我们知道,李顺是个专门跑腿的小伙计,对旅馆周围的地形很熟悉,对于揭戏报子这么简单的事根本不在话下。本来赵子曰只要明确告诉他:“到后门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就足够了,但却叮嘱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都是多余信息。在这些多余信息中,蕴含着潜在信息:赵子曰陶醉在自己的“成功”里,得意忘形,飘飘然。读者联系全文,看到他身为大学生不学习,却为演出成功而如此得意,会产生幽默的感觉。又如:赵瑞是他的姓名。他约有五十上下年纪,从结婚到如今他的夫人永远比他大十来岁。(《老张的哲学》)这段话中的“从结婚到如今”“永远”都是多余信息。一对夫妻从结婚到永远,年龄差距当然都是一样的,这是一般的常识。因此本来只要说“他夫人比他大十来岁”就可以了,作者却故意加上了这些多余信息,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的情调。

(二)故意减少语言信息量制造幽默

有意增加或特意减少语言信息量都能造成幽默效果。如:“回家把弟妹接来。她也许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儿,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个真人,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正红旗下》)这段话是小说中的张大哥对同事李科员说的。老李在婚姻问题上感到不满足,有一定追求,张大哥不赞成,但他和老李是同事,不便说得太明确。“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一句故意减少了信息量,但含有潜在信息,提醒老李注意。因为他们二人都懂得《聊斋志异》大多是讲那些狐女花仙的故事,这样就产生了幽默效果。在表现幽默的时候,信息量的增多与减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隐含某种潜在信息,都要利用作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言语环境等去想象、推理、理解,因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可以出现在同一场合。老舍就往往将这两方面揉合在一起,表现更强烈的幽默效果。例如:她(大姐婆婆)打扮起来的时候,总使大家都感到遗憾……据看见过阎王奶奶的人说,当阎王奶奶打扮起来的时候,就和盛装的大姐婆婆相差无几。(《正红旗下》)“据看见过阎王奶奶的人说”这句话是多余信息。因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阎王奶奶”,谁能有本事见到“阎王奶奶”呢?但就是这个多余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身又是减少了的信息,集幽默、嘲讽于笔端:你们没见过阎王奶奶吗?那么只要看看大姐婆婆就行了!通过读者的联想、补充,大姐婆婆到底是什么货色,难道还不清楚吗?

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制造幽默

(一)运用歇后语

老舍善于运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歇后语,使语言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如:我还得听听你入弦不入。光有嗓子,不入弦,还不是猴儿拿虱子,瞎掰?(《方珍珠》)咱们哪,砂锅砸蒜——一锤子买卖,我永远不再上这儿来。(《女店员》)这两句中都运用歇后语表现出幽默诙谐:“猴儿拿虱子,瞎掰”极言不起作用,“砂锅砸蒜——一锤子买卖”意思是好歹就这一次,以后不再干了。

(二)使用夸张手法

顾名思义,夸张就是把事物或其某一方面的特点夸大。但这种夸大并非荒诞无稽,作为幽默技巧,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的矛盾性,通过显微镜将它的状态放大,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是老舍表现幽默的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法之一,老舍的夸张是一种“阿Q说自己祖先富贵”式的诙谐。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小说中不乏其例,多用于否定反面现象。如:“十万八千毛孔,个个象火车放汽似的,飕飕的往外射凉气”(《赵子曰》)用夸张手法刻画出赵子曰颓丧泄气的状态,不禁令人捧腹。又如:“不但嘴里出命令,干脆的说,她一身全是命令。她一睁眼,——两只大黄眼睛,比他丈夫的至少大三倍”(《二马》)用夸张手法把伊太太在家中的厉害劲表现得淋漓尽致,幽默诙谐。“嘴里只有一个牙,因为没有什么陪衬,这一个牙看着又长又宽,颇有独霸一方的劲儿。”(《二马》)老舍所用的夸张从事理上看往往到了近乎荒诞的地步,在一片喜剧气氛中使夸张对象得到极度变形的表现,而这样又常常有违常理,有一种隐性的"自贬"意味,从而产生幽默。还有,《正红旗下》中描写大姐婆婆生气是“鸣炮一百零八响!”诸如这般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事物的矛盾性,增强了幽默效果。

(三)使用奇特的比喻

老舍曾说:“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在生活中没有仔细的观察、广泛的注意,这种联想便无从得头”。他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如:“象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老张的哲学》)“横竖差不多相等。整是一大块四方墩肉,上面放着个白馒头,非常的白,仿佛在石灰水里泡过三天,把眼皮鼻尖耳唇都烧红了,眉毛和头发烧剩下不多。”(《离婚》)他把赵姑父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喷过火的火山。把吴太太的身材相貌比作一大块墩肉,极为形象生动幽默。又如:人家老孟自然,糊涂得象条骆驼,可是老那么魁梧壮实,一声不出,能在沙漠里慢慢溜达一个星期!(《听来的故事》)他一点不晓得大家为什么让他作校长、可是他也不骄傲,他天生来的是个馒头幌子——馒头铺门口放着的那个大馒头,大,体面,木头作的,上着白漆。(《听来的故事》)把老孟的糊涂比作骆驼,把校长比作馒头幌子,言有尽而意无穷,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幽默效果。

第2篇:老舍作品范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

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

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儿永远是一个子儿!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美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这番话,干脆利落、生动鲜明,是典型的北京方言。而儿化语“没错儿、一个子儿、兜儿”,北京方言中狭隘的四字语“秃尾巴鹰、海里摸锅”以及北京的重口味方言“搁下”等,都从侧面反映出老舍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语言的熟悉和了解的透彻。再看虎妞:“吧!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以及下面的对话:“上哪儿啦,你?”她一边盛白菜,一边问。“洗澡去了。”他把长袍脱下来。“啊,以后出去言语一声!别这么大大咧咧的甩手一走?”这些都是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简单有力的具有北京味儿的语言写出的值得世人读的而且美好的句子,干净利索,平易近人而不粗俗,就像北京的人、建筑以及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跟北京特有的历史有关。

三、人物描写

在人物的描写上,老舍也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出了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历史以及人情世态。请看老舍对祥子的描写: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里的“杀好腰、鸡肠子带儿、‘出号’的大脚”都是典型的北京话里的儿化韵,带有的一种特殊的风味,令人一听就会感觉出它是北京的土特产,更反映出北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名城古都以及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及他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和被这种环境所迫的一种向上的心理素质及他们简单的理想。老舍用这些大白话写一个车夫和当时北京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生活恰到好处。“你这是怎么呢,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个时候才摸出一毛钱。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睛扫搭着我!”这就是当时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在老舍的笔下更是真实可言。通过几句话,老舍就把太太爱面子和吝啬,祥子的按惯例得到赏钱和对一毛钱不满都写了出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生活在北京的人情世态。

第3篇:老舍作品范文

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前者是指作者将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地如实写下来。后者是指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关键词:生活矛盾 “自然”的幽默 “智慧”的幽默

老舍具有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若干重要的方面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成长作出了突出的建树,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其中,老舍最为突出的特点、最为重要的成就,也是别人最难以企及之处,是他的幽默艺术。有人称老舍先生为幽默大师,对于这一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将幽默笔法广泛地娴熟自如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可谓出类拔萃者。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切都因此获得了蓬勃的生机。因此,深入探讨老舍小说幽默的审美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这位“人民艺术家”留下的珍贵遗产。本文拟从老舍小说作品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海内专家学者。

老舍将生活中的幽默从生活的原始矿藏之中,以敏锐的观察力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透过生活的窗口,发掘出世事中的可笑之处,而后巧妙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把老舍的幽默表现方式大致分为两类:

一、“自然”的幽默表现方式

在老舍小说作品中,一类是作者将凭借观察力所攫取到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实写下来的幽默,我们暂且称之为“自然”的幽默或“原生态”的幽默。生活的汪洋大海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中,都蕴藏着丰富的矛盾性。这些矛盾性本身就是可笑的,一旦诉诸作品,就构成了自然的幽默。当然,生活中的矛盾性并不就等于文学中的喜剧性,幽默只属于善用喜剧眼光观察生活并善于提炼概括和反映这生活矛盾性的作家,因为幽默文学同其他文学一样,都是作家主观情感态度同客观生活相结合的产物,都是经过作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工制作过的。“自然”或“原生态”的幽默也绝非纯自然形态的东西。

“自然”的幽默是幽默的基础和根本,因为它是客观生活矛盾性的直接真实的反映。在老舍早期作品的幽默中,人为的痕迹比较明显,但随着他对幽默认识的加深,此一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弊病逐渐剔除。老舍很善于掌握幽默形象语言和行动上带有喜剧色彩的矛盾性,一旦活画出来,就意趣盎然。老张、赵子曰、马裤先生、毛博士、大赤包、冠晓荷、多甫大姐夫等幽默形象荒诞滑稽的言行被老舍描绘得淋漓尽致,令读者阅后生笑不止。赵子曰嫌妻子是小脚女人,盼她早死,便向阎罗王祷告:“敬求速遣追魂小鬼将贱内召回,以便小子得与新式美人享受恋爱的甜美!阎君万岁!阿门!”这段祷告词半文半白,半土半洋。既是向阎君祷告,偏又使用基督教祷告的结束语“阿门”,弄得不三不四,读之令人喷饭,活灵活现地反映了赵氏的性格。再如,那位信奉“钱本位”哲学的老张,有次外出讨债,碰上洋牧师张罗为粥厂募捐,老张碍于面子,忍痛捐了五毛钱。他一辈子没吃过这样的苦,一出门,就掏出了小帐本写上一句:“十一月九日,老张一个人的国耻纪念日。”自己被洋人诈去五毛钱,就称之为“国耻纪念日”,这本属无稽;而“国耻纪念日”,偏偏又是“老张一个人的”,便更显得荒唐。自然的幽默的例子在老舍的幽默作品中俯拾即是。

老舍不仅能将敏锐的幽默目光深入到生活海洋的内里,发掘出客观世界包藏的各种笑料,而且能透视人物幽深的心灵,觅出主观世界中复杂的矛盾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会进行形象和逻辑的思维。不论愚智奸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由于各自的阶级地位、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性格志趣、社会环境、所处时代的等等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就跟每个人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思维是存在的反映。有的人的思维是符合客观事实及事物发展规律的,所以是正常的合理的,有的则是悖于常理,变态怪诞的。老舍是心理描写的高手,尤其善于捕捉心理活动中的乖谬之点。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大量地描写了汉奸们的心理活动,当女汉奸大赤包作为牺牲品被日本人投入监狱,死神已经扣响她生命大门的时候,她还想入非非,企望因祸得福。他认为自己下狱是一场“误会”,甚至侈想:“说不定,也许因为这点小误会与委屈,日本人还再给她加升一级呢!”她的思维逻辑与生活逻辑格格不入,她的汉奸式的心理活动与一般中国人背道而驰,于是就形成矛盾。把这种矛盾的喜剧性揭示出来,就令读者深深感到这个女汉奸肮脏灵魂的卑鄙可笑。

二、“智慧”的幽默表现方式

在幽默艺术中,“自然”的幽默取“原生态”的东西较多,主观的情感相对少一些,审美情感态度含而不露,好像是“原生态”的;而“智慧”的幽默审美情感较前者浓烈,更“外露”。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秦兆阳说:“只有智慧才能嘲笑愚蠢,所以嘲笑和幽默本身也是一种‘智慧的格调’”①。这些命题都很正确,即使前面所说的“自然”的幽默,也离不开作者的智慧,倘若没有智慧作后盾,又怎么能揭露出隐于事物甲壳后面的内在矛盾性呢?低能儿和糊涂虫是写不出幽默作品的。本文所说的“智慧的幽默”的“智慧”,是相对“自然”一词而言的。所谓“智慧”的幽默,就是作者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效果,其中“技巧”的成份更多一些,个人智慧的表现更充分一些。幽默形象的形成仅赖于善于揭示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即“自然”的幽默外,还应有“智慧”的幽默。老舍是深谙个中奥妙的。在他的幽默作品中,通过夸张、比喻、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智慧”的幽默。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既广泛又熟练。修辞,是为了把文章写得更生动些,将修辞用之于幽默,是为了使幽默形象更成功些。完全排斥技巧的幽默就像失去水分润泽的花一样,是缺乏斑斓色彩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幽默艺术就是一种语言艺术。

夸张,几乎是所有的幽默小说作家都运用的一种幽默技巧,更是老舍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法之一,在老舍的小说作品中较常见。夸张与幽默,特别是带讽刺性的幽默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顾名思义,夸张就是把事物或其某一方面的特点夸大。但这种夸大并非荒诞无稽,因为它“并不是为了夸大真理,而是为了在最显明和最有表现力的形势中把真理显示出来”②。作为幽默技巧,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的矛盾性,通过显微镜将它的状态放大,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幽默小说中不乏其例,多运用于否定反面现象时。《赵子曰》中夸张赵子曰颓丧泄气的状态是“十万八千毛孔,个个象火车放汽似的,飕飕的往外射凉气”;《二马》中夸张伊太太在家中的厉害劲是“不但嘴里出命令,干脆的说,她一身全是命令。她一睁眼,——两只大黄眼睛,比他丈夫的至少大三倍”;《正红旗下》中描写大姐婆婆生气是“鸣炮一百零八响!”诸如这般夸张手法的运用,便突出了事物的矛盾性,增强了幽默效果。

老舍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并非一切比喻都能使人发笑,但在老舍笔下,比喻往往能取得幽默效果,因为他能出奇制胜。平常的事物,一经他的妙笔“点石成金”,便谐从中来,意趣横生。他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他把赵姑父(《老张的哲学》)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象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他比喻高妈(《骆驼祥子》)说话圆滑“象

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他比喻吴太太(《离婚》)的身材相貌“横竖差不多相等。整是一大块四方墩肉,上面放着个白馒头,非常的白,仿佛在石灰水里泡过三天,把眼皮鼻尖耳唇都烧红了,眉毛和头发烧剩下不多”。他比喻撅着小辫“象小秃翅膀”,微翘的鼻孔“好似柳条上倒挂的鸣蝉”,胳膀上青筋突露“好象地图上画着的山脉”。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这种种奇特的比喻既出人意外,又合乎情理,使得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更加形象、生动、鲜明,于是便增强了幽默感。

另外,老舍还善于运用比拟手法。比拟是比喻的一种特殊格式,即把物比成人或将人比成物。物一旦赋予人的特点,或人一旦赋予物的特点,便显得滑稽可笑。拟人如:“拿破伦(狗名)一扫兴,跑到后花园对着几株干玫瑰撅上嘴!它心里说:不知道这群可笑的人们为什么全撅上嘴!想不透!人和狗一样,撅上嘴的时候更可笑!”(《二马》)。拟物如:“孙八是个好人,傻好人,唯独他肯被老张骑着走”(《老张的哲学》)。使狗像人一样会说话,使孙八成为“被骑着走”的牲畜,便产生了谐趣。大量自如地变换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酿造笑趣,取得幽默效果,既显示了老舍的幽默才能,又为作品增添了新的特色。

老舍的幽默技巧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情节结构方面。所谓情节,用高尔基的一句话说:“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③。而所谓结构,在小说、戏剧等叙事性作品中,主要就是安排和组织情节。诚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人的活动,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具体事件,把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提炼概括到作品里,即为情节。老舍先生善于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抉取充满矛盾性的事件,再经过一番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组织成饶有风趣的情节。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情节是很多的。在《骆驼祥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三十七八岁的黄花女虎妞一味追求人力车夫骆驼祥子。本来,虎妞是丑陋,刁怪,沾染着寄生性的厂主小姐;祥子是朴实、健美、勤劳的城市贫民。两人的年龄,出身地位,志趣爱好相距甚远,缺乏爱情的基础。但由于虎妞渴望满足某种变态心理的需要和祥子的无可奈何,却意外地结合了。老谋深算的虎妞为了将祥子俘虏到手,设下圈套,先引诱祥子上钩,然后谎称“我有啦!”步步紧逼祥子就范。结婚的当天晚上,她见木已成舟,便自己拆穿了西洋镜,原来并未怀孕,是“裤腰上塞上了枕头”。这一情节的可笑之处,就在于虎妞利用荒唐的手段,使憨厚的祥子跌落圈套,乖乖地成了她的猎获物,事情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滑稽性结果。老舍把握住了这一事件的矛盾性,从容安排,层层递进,先制造出一种假象,悬念,继而着意渲染,然后突然来个反转,使真相大白,幽默感顿生。作者的技巧就巧在这出其不意,骤生反转上。

老舍的有些幽默小说,其整体结构就是戏剧性的,从头至尾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容量的幽默故事。《老张的哲学》这部作品中,以主人公老张为中心辐集了各种矛盾:老张与孙八的矛盾,老张与李应的矛盾,老张与王德的矛盾,老张与龙树古的矛盾等等。老张是个虔诚信奉“钱本位”人生哲学的极端自私自利可卑可笑者。“钱”贯串在整个作品中,成了联系多种矛盾的小道具。钱这个被旧社会许多人奉若神明的怪物,本身就带有喜剧性,一旦成为幽默作品中的道具,必将引发出更大的滑稽效果。老舍紧紧攫住这个道具,层次分明地展开各种矛盾。小说开始铺垫了老张与学生李应、王德的矛盾。因为老张崇拜金钱,财迷心窍,苛求学生,虐待妻子,引起了富有正义感的李应、王德与他的尖锐对立。接着写因李老者欠老张钱无力偿还,老张便图谋趁机逼娶李老者的侄女李静为小老婆。随之又写老张为讨回龙树古欠他的债暗使连环记,一方面百般怂恿饶有家财的乡绅孙八买妾,一方面压欠他债的龙树古将女儿卖与孙八作小,并极力撺掇孙八和他合办喜事,企图一举多得。这种建筑在钱的基础上婚姻是沙上楼阁,而且李静和龙凤又各有所爱:李静钟情于王德,龙凤暗许给李应。于是各种矛盾便穿插交织,趋向激化。待到孙八、老张“双喜”之日,龙树古携女外逃,王德要杀老张,结果,孙八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老张也闹了个狗咬尿泡徒欢喜。老张的“钱本位”人生哲学受到应有的惩罚。作者对各种人物关系的处理是比较巧妙的:欲擒故纵,先分后合,由弛入张,盘根错节,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结果。作者紧紧把握住了矛盾的焦点,突出了作品的喜剧性。

《文博士》的幽默结构与《老张的哲学》又有所不同。它所揭示的矛盾没有《老张的哲学》那么复杂。它是按着人物活动的先后顺序单线条结构的。留美归来的文博士一味钻营上爬,在钻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丑态丑行,构成这部小说的滑稽内容,如同一根麻绳逐次拴起了许多蚂蚱。《赵子曰》、《二马》、《牛天赐传》等,也基本上属于这种单线条的幽默结构。

综上所述,老舍之所以能成为幽默大师,是因为他不仅具有发掘事物内部矛盾性的敏锐观察力,而且驾驭了语言表达和情节结构方面的多种幽默技巧,尤其是修辞技巧。他的幽默技巧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锻炼得越来越练达和娴熟。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正因为老舍运用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才很好地表现了他幽默艺术的审美心态;同时,反过来说他的幽默的审美心态也必须运用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正如有人指出的,幽默是智慧的产物。

注释:

①秦兆阳:《漫谈格调》,《当代》1981年3期。

②依·萨·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第181页。

第4篇:老舍作品范文

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骆驼祥子》主要是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洋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先生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北平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老舍作品范文

关键词:市民世界;京味;幽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89-01

老舍是一位生活积累厚实、创作激情旺盛的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代——现代和当代,成就卓著。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是写他最熟悉的生活。他的作品主要以他对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的人物形象,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从作者伦敦早期三部小说看,老舍的创作兴趣与写作水平都在渐渐提升之中。刚开始创作时,有“幽默冲淡了正义感”的倾向,但自幼濡染京城满族文化,使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方言,描绘北京风土人情,以喜剧方式演绎悲剧的风格特点,为现代文坛吹来了全新的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京味”。它是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趣味。“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的画卷长廊里有寿棚寿席、巫婆的请神画符、坐花轿的婚礼、热闹的赶集庙会等,古都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细节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古老、颓败的皇城根下的四合院与胡同市民的生活情趣、文化取向被演绎得生动无比。老北京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气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艺术,讲究老礼与老规矩,追求散漫、苟且偷安、温良敦厚的生活态度,老舍在北京市民的庸常百态中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构成,也形成了“京味”的风格。这样的“京味”气息弥漫于老舍作品气氛的营造之中、人物形象塑造、风俗的刻画之中。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有大量的对其精致、高贵、雍容的赞叹与欣赏,也有对美的不可避免的衰败与凋谢的惋惜与伤感。

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类。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驯顺而又保守、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老舍在刻绘人物病态精神时使用夸张手法,达到漫画式对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颓废心态的鞭挞。“新派市民”的形象,在《离婚》、《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现过。其中既有兰小山、丁约翰之类西崽,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娣等等一类胡同纨绔子弟,一味求“新”、求“洋”而堕落,老舍以漫画式肖像手法对新派市民予以嘲讽。老舍同情地注视着从事个体劳动的城市贫民,此类市民形象勤劳、善良、质朴、坚韧,祥子是其中的代表形象,在旧社会的扭曲挤压之中,最终沦为城市流氓无产者。

《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赵子曰》中的赵景纯,《二马》中的李子荣,是老舍理想市民形象的代表,老舍天真地赞美他们的侠义并以“大团圆”喜剧作为结局。

从创作伊始,老舍就在小说中注入幽默色彩,把幽默看成是作品的剂,自我调侃与以“笑”泄“愤”。早期老舍的作品有些许低级趣味和失之于油滑,经历了世事沧桑的磨砺,讽喻与抒情、悲剧、正剧、喜剧融合,成为了老舍独特的幽默风格。

老舍的语言通俗、直白,却又加入了文学性,考究而不粗陋,生动形象,干净利落。语气、句式、说话的神韵都带有北京文化的烙印,充满“京味”,在北京市井浅显通俗的口语中挖掘出精制动人的美感。

在三四十年代,老舍并没有羸得普遍的好评,但在不多的评说中,都注意到他是特色作家。五六十年代老舍在文坛名声大振,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但对老舍小说及其文学史地位的系统研究仍不多。直到后,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一文发表,如何界定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才成为学术界重视的课题。80年代前期主要的老舍研究成果有宋永毅的《进入多维视野的老舍研究》这篇综述,80年代后期的专著有宋永毅的《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孙钧政的《老舍的艺术世界》以及赵园的《北京:城与人》,甘海岚的《老舍与北京文化》,还有吴小美和魏昭华的《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陈霞文和石兴泽的《老舍创作论》,谢昭新的《老舍小说创作基本心理研究》等等,海外也有许多学者关注老舍研究,如新加坡王润华的《老舍小说研究》。有关老舍研究的书目,有《老舍研究资料》(吴怀斌、曾广灿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老舍年谱》(张桂兴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老舍研究纵览》(曾广灿著)、王惠云、苏庆昌的《老舍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等等。

参考文献

[1]茅盾.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N].新华日报1944-4-17.

[2]老舍.老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老舍.三年写作自述[J].抗战文艺.1941,(7).

第6篇:老舍作品范文

【关键词】《猫城记》;老舍幽默;悲剧意识

一提起老舍,人们最先想到的代表作就是《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对于《猫城记》的研究很少,《猫城记》是老舍早期的代表作,他用幽默替代讽刺,披露出了社会现实,蕴含着强烈的悲剧意识。

一、《猫城记》中的忧患意识

在创作《猫城记》时,我们的国家面临着倾覆的危险,《猫城记》虽然继承了老舍的诙谐创作风格,但是也蕴含着对民族命运的反思与呼喊。《猫城记》描述的是猫国的灭亡史,“矮人”入侵猫国,致使猫国的所有人都处在惶惶不安的境地中,但是大家面对现状却无动于衷。“外务部部长面对国难,却忙着给自己的孩子娶媳妇”,皇上则想着迁都,除了迁都别无他法,一个军队,什么都没有,只有无数的惊惧的猫人,拼命的逃跑。老舍用幽默、轻松的表达方式来为读者讲述《猫城记》,任何一位读者都可以看出,作者描述的“猫国”就是九一八事件之后的中国,老舍借助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来诉说着自己对于祖国的担忧,表达出了浓烈的忧患意识。

二、《猫城记》中的文化批判精神

老舍受母亲的影响,虽穷却很刚强还讲义气,所以他说,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作为一位温和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作家,老舍并不是没有好坏之分、是非之观,其爱憎是分明的。文化批判精神是《猫城记》的重要内容,老舍通过分析国民的品性从侧面指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陋习,这里的“笑”不再是“笑”,而是成为了鞭挞中华民族的工具,每一个令人发笑的情节背后都蕴含着沉痛、严峻的主旨,让人感到深深的忧思与不安。猫国看似热闹,但是在热闹的景象中却有毁灭的手指让猫城成为白骨的堆积场,老舍为迟钝的民族精神感到忧思,要想让国家生存下来,必须要拯救落后的民族精神,解决国民性的问题,但是,单凭作者的一人之力,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他陷入了浓郁的悲观中。

三、《猫城记》中的绝望、悲观情绪

虽然老舍极力用调侃、幽默的语言来描述荒诞的猫城,但是阅读《猫城记》,读者都会被其中灰色、悲观的氛围感染,猫城中的整个背景都是灰暗的,灰色的空气、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平原、灰色的丘陵、灰色的云彩,这是一个“灰色的国”,这种阅读氛围也是非常沉闷的。在小说的结尾,猫国灭亡,这种悲惨的下场充满绝望,从始到终,小说都贯穿着沉闷、忧伤的基调,营造出了浓郁的绝望和悲观情绪。老舍非常擅长使用喜剧的手法来缓解悲伤情绪,这可以有效冲淡作品的悲观氛围,躯干读者心中的愁云,振奋人心,让他们重新来反思现实,燃起爱的火焰。老舍的作品中虽然蕴含着浓郁的悲观情绪,但是读者依然可以在其中获得希望和勇气。

当然,老舍的幽默中也有着辛酸的味道,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逗读者发笑,但是现实依然是很沉重的,这种笑透露着无限的悲凉,因此,老舍作品的主人翁往往是没有出路的,不是自杀,就是出走,这也是很多现代小说无法比拟的。在《月牙儿》中,主人翁由于生活所迫,最终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中的主人翁贫困潦倒,只能够等着饿死。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被摧残、毁灭,痛苦的死去,即便是乐观的小说,都蕴含着悲观的情绪。老舍作品中尽管假、丑、恶,势力强大,但其中的幽默、讽刺又可减小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威压感和给社会带来的强大的破坏力。因为人宁可做可恶的人,也不愿做可笑的人,一旦可怕、可怖、可恨的事物变得可笑了,它们也就变得无价值了,其恐怖力量也就减弱了,并注定是要灭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幽默正在接近黑色幽默,它造成震动,使你对现实的丑恶和荒谬得到认识,但是,它又引动你的笑声,使绝望和痛苦得到一种宣泄。

纵观老舍的小说创作,悲剧意识一直处在最活跃、最突出的地位,是寓于其内的实质,是老舍文学创作之魂。冰心评价说:“老舍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臧克家则说:“他的心思是苦的,或者可以说,强颜为笑,狂歌当哭。”而老舍夫人胡诘青认为老舍的“幽默饱含着哲理,不是光为了逗笑;他的幽默饱含着哀愁,仔细一想,便又要落泪”。这种悲喜交融的艺术追求是十分可贵的,这是一种属于老舍自己,也是属于整个民族的温婉睿智的“含泪的笑”,我们更可以说是“含笑的泪”,则更是知人识作的精到之语。

参考文献:

[1]王心颖.真挚的感情深刻的批判――试论《猫城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2]梅雪瑞.老舍的呐喊――从《猫城记》透视老舍的忧患意识[J].沈阳大学学报.2006(03)

第7篇:老舍作品范文

关键词:老舍;祥子;命运

《骆驼祥子》是中国著名小说家老舍的代表作品之一。《骆驼祥子》思想深刻,艺术成就颇高,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在《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中,老舍向人们塑造了一个人力车夫的命运悲剧。在老舍的笔下,祥子最初是一个具有进取心的青年,他一心只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买辆车。最初他是勤劳、淳朴、善良的,但是经过生活的波折,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爱车,还失去了自己原本比较美好的品质,最后成为了一个没有事业心、没有理想的人。在作品中老舍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描述了祥子的命运,并深刻地揭示出祥子的命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状态。

一、 祥子的悲剧命运

来自农村的祥子,是个破产青年。农村哺育了祥子,教会了祥子善良、勤劳、淳朴的性格。但是祥子却一心想在城里生活,不想回到农村。祥子的目标就是在城里买上辆自己的车,从事拉车行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祥子省吃俭用,勤奋劳动,终于在三年之后成了上等车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战争爆发,只拉了半年车的祥子,在兵荒马乱中失去了自己的爱车,最终只牵回了三匹骆驼。但是祥子并没有失去对于生活的信心,而是继续努力地赚钱买车。但是并没有等到祥子攒够足够的钱,就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祥子的买车愿望就被破灭了。

祥子和虎妞的婚姻使得祥子拉上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的去世,祥子却不得不卖掉车去照料虎妞的后事。他的人生理想就此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也自杀了,这一切,使得祥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再也鼓不起对生活的勇气。

祥子慢慢地开始改变,他开始厌恶劳动,厌恶勤劳,反而喜欢上了游戏人生。祥子就开始到处骗钱,开始出卖朋友,以至于沦落为为别人打杂工来维持生计。最后祥子彻底堕落为了一个城市垃圾。

二、 祥子悲剧命运的剖析

(一)时代的注定

祥子的悲剧命运是时代注定的。老舍这部作品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人民群众的命运和时代的关系。在作品中,祥子是强大的,是一个强汉的形象,他拥有健壮的身体,执拗的性格和争强好胜的心理,但是这样一个强者的形象在时代面前却被打压成了一个弱者。作者最初描述祥子美好的性格,然后逐步地揭示祥子美好的性格,是怎样一点点被蚕食完的,作者意在向人们揭示像祥子这么强大的人都沦落为城市垃圾,更会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祥子所在的时代,是二三十年代,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侦探盛行。在作品的描述中,也能体会到老舍对当时社会的绝望,作者将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全盘呈现,祥子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在当时的时代里,祥子注定是悲惨的命运。

(二)性格的矛盾

老舍在作品中对于祥子的性格矛盾进行了突出。老舍先是对于祥子的人生轨迹进行了结萝,使得读者前后对比出祥子的变化。小说主要旨在揭露祥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在一般作品中,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由三方面造成的。第一是由于个人缺陷而造成的命运悲剧。第二是由于意外事件而造成的命运悲剧。第三是与现实进行斗争而造成的命运悲剧。在老舍的笔下,祥子的命运悲剧是这三方面原因的综合。祥子的思想和占有欲属于祥子的个人因素,但是祥子和虎妞、小福子的感情等社会环境推动着祥子走向堕落。这个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所反映的情况和现实世界是十分相近的。祥子对于命运的抗争也突出了祥子的命运悲剧。祥子的反抗越强烈,这部作品的悲剧性就越强。当一个人百般抗争却不能成功的时候,只能走向堕落。作者通过对于祥子的性格矛盾的分析,就是指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不管你怎样的抗争,都是徒劳的,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就是利用祥子的悲剧形象来揭示社会的黑暗,时代的悲哀。

(三)不可抗拒的命运

老舍对于祥子悲剧命运的揭示,是对当时时代的一种本质思考。在作品中,老舍一直提到“辙儿”,在一开始是“辙儿”,到最后祥子堕落后,仍然是“辙儿”,这就是一种注定。在深读文章的时候,我们会慢慢体会到作者的悲情主义,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并产生一种审美感受。作者是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在当时的时代下,贫苦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获不到成功的。祥子的悲剧命运在一开始就注定好了。如果我们站在祥子的立场上来体会祥子的悲剧命运,悲剧感会更加深刻和强烈。我们除了对祥子进行感性的理解,更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揭示当时时代背景之下的必然性。

三、 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作者通过祥子的悲剧命运,主要旨在揭示对于当时时代的思考,以及由祥子的悲剧命运所引发的思考。老舍看透了当时的社会实质,看透了祥子的悲剧人生。祥子就是这场悲剧的实践者。作者通过对于祥子的命运和生活状态的揭示,旨在揭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老舍对于祥子悲剧命运的把握也体现了宿命力量的强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普通老百姓无论怎样奋斗都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祥子的悲剧命运就是他的宿命。老舍对于祥子形象精准地塑造,以及老舍所揭示出的理性思考,使人们在祥子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身影。祥子的悲剧命运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悲剧,祥子正是那个群体的代表着,是贫困老百姓的缩影。我们通过祥子更能看到当时人们对于社会的苦苦挣扎,以及最后的无奈,祥子所展示的悲剧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四、 结束语

祥子一开始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的有志青年,在作品的最后,却变成了城市垃圾。在作者的笔下,祥子是强大的,因为他有健壮的身体、要强的性格。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强者到最后却沦落为城市垃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老舍所揭示出来的人物悲剧。如果站在祥子的角度去感受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悲剧性更加强烈。祥子的这种悲剧是必然的。既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二三十年代,侦探横行的时代,贫苦老百姓是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勤劳获得成功的。同时,祥子的悲剧和自身的性格矛盾有关系,祥子的悲剧不仅和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还和自身的性格有着必然的关系。祥子的悲剧并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人的悲剧。(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7)班)

参考文献:

[1]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二)〔C〕.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2]陈其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第8篇:老舍作品范文

[关键词]老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贡献

2003年11月老舍上个世纪20年代在伦敦的住所被镶上“名人故居”蓝牌,这是英国首次将“文化遗产”授予中国人名下,这样的蓝牌在英国只授给为人类福祉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是英国人对老舍在人类文化方面卓越贡献的肯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虽然我们对老舍作品的文化蕴涵做过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但老舍对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方面的贡献却鲜有人去探寻,即使有人提到老舍的欧美经历,也是为了补充“老舍生平传记中的一大段空白”,虽然偶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珍贵遗产――试论老舍在伦敦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这样的文章,试图“对老舍在伦敦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一番考察”,遗憾的是作者本人仅是探讨了老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贡献,并未对老舍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做更多的阐述。老舍一生之中在国外工作近十年,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而对于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不能不说是老舍研究的一个缺憾。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试图从英伦和美国两个时期对老舍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方面的贡献进行探讨。

一、英伦时期:通过教学、广播讲座和翻译等进行汉语及中国文化传播

第一,汉语教学、广播讲座和教材编撰。1924年老舍受聘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开始了为期五年的汉语教学生涯。老舍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官话和中国古典名著”“翻译”和“历史”等;五年中每年都有五六十人学习官话,这仅是课堂上对于汉语的传播,更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受邀到英国广播电台(即BCC)作汉语知识广播讲座;同时受“灵格风语言中心”之约,与英国同事一起编撰了一套教外国人学汉语的教材,并由他本人朗诵灌制了15盘留声机片称为《言语声片》。这套教材流行了近30年,影响大传播广,因署名“c.c.Shu”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终被证实为老舍编著和录制,此事曾经轰动一时,老舍遂被尊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这一时期老舍对汉语在海外传播的贡献是无法用数字计量的。

老舍在英伦时期,英国学风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重实用而轻理论,重功利而轻玄思。这也反应在英国的汉学研究上,老舍在其著述中提到过“远东语文与学术的研究,英国显然的追不上德国或法国”,就当时的东方学院而言,“重要的语言都成为独立的学系”“所谓的重要与不重要,是多少与英国的政治、军事、商业等相关联的。”因此,校方派给老舍更多的是汉语教学任务,以便于对中国的殖民输出,但这并未影响到老舍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例如在《言语声片》中,老舍有意把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日常交际用语,如“过奖”“贵姓”“贵国”“贱姓”“敝国”等编写在句子中。

第二,公共讲座。尤其令我们注意的是老舍题为《唐代爱情小说》的公共讲座,老舍不仅对唐代爱情小说的类型、语言、发展脉络以及对元、明戏剧形成的影响作了鞭辟入里的阐释,同时推荐了研究唐代爱情小说的参考书籍。这就为海外的汉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便利。同时,老舍通过比较的方式向西方人展示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由此而影响的中国人独特的性格、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具体而言,老舍在解读唐代爱情小说中展示的中国包办婚姻制度时,他通过中西方的对比得出:“在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那里,宗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但在中国人心中则不然,对没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宗教只是一种迷信,全然不考虑教义的出处,而对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宗教则是哲学和公共准则。不过,对这两个阶层的人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对命运的信念是相同的。他们坚信命运是不可改变的。老舍以为中国婚姻的精锐就在于此,一切都被月下老人安排好了,剩下的便是顺从和接受,而且能在屈从中得到满足。站在西方人的角度,这将导致缺乏积极性和勇气;可是在中国人这里,屈从命运却是安定的基本因素。当一个中国男人发现他的婚姻是不美满的时候,他决不会向命运挑战,他以为,生命之水都必须归顺主宰生命的大河,享乐的最高形式便是简单地将他自己交付给这条大河。因此,他便忘掉了自己的痛苦。”这对西方听众提出的“为什么中国人不废除这种不合理的宗法制度而代之以婚姻自由?”给予了符合中国国情又是独辟蹊径的回答。

进而老舍又回答了“为什么中国的情人们不像欧洲小说或者美国电影描绘的那样,在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而是总等着别人来救他们?”疑问:“这不是因为他们怯懦,而是他们受的教育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将青年训练成上等人,拥有高雅的态度和崇高的心,他们是哲学家,是绅士,优雅而亲切,决不能去打架!打架是勇敢的将军们的事,而将军们只不过是幽雅亲切的绅士们豢养的狗。所以,当中国情人们处于困境时,他们并不为自己而战斗,总是旁的人把他们解救出来,有时甚至是靠想像出来的英雄。”

众所周知“在19世纪,汉学家与殖民者合谋,精心虚构了中国的形象:专制、落后、愚昧、肮脏,与西方的开明、进步、理性、高贵、完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为西方对中国进行殖民寻找合法性和正当理由。”因此西方民众无从得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老舍站在比较文学、文化学、宗教学的角度,为西方听众不仅提供了了解唐代爱情小说,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一个客观视角,也是对于西方19世纪普遍出现的对中国形象误读的一种正名。

第一,古典文学翻译。1925年初老舍结识了汉学家埃杰顿,并协助埃杰顿将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翻译成英译本,成为《金瓶梅》在英国惟一的权威译本。出版时,译者特意在扉页上题词:“献给我的朋友舒庆春”。在“译者说明”中,第一句话就是:“在我开始翻译时,舒庆春先生是东方学院的华语讲师,没有他不懈而慷慨的帮助,我永远也不敢进行这项工作。我将永远感谢他。”由于老舍的帮助埃杰顿的英译本相当成功,曾一版再版,很受西方读者欢迎。

二、赴美讲学时期:通过讲学、创作、翻译及作品

电影改编进行现代中国介绍及中国文化传播

1946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到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和文化交流。当时的美国人“包括高等学府中的教授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所知甚少,不论讲什么,他们都摇头,脸上一片茫然,完全没有反响。”不仅如此,来美之前老舍的《骆驼祥子》已被译成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发行且博得好评畅销一时。然而当老舍来到美国看到此书时却发现书的封面上所画中国人居然还拖着长辫子,而且书的内容也按照美国公众对于中国认知的习惯心理进行了篡改以迎和美国人的口味,这种习惯心理将中国篡改成美国人想象中的 愚昧落后的中国。同时老舍亲眼看见一位研究中国古画的美国人,在作品中竟把中国长城画到黄河以南去了,老舍确信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千百年前唐宋时代的中国。这使老舍在文章中反思到“我们对外的宣传,只是着重于政治的介绍,而没有一个文化的介绍。”认为中国的对外宣传应该延伸到文化领域,“必须要使美国朋友们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老百姓,了解我们的文化。”

本着向美国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初衷,老舍在美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著名高等院校和艺术中心作了题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演讲。在《中国现代小说》中老舍勾画了现代中国小说在吸收民间营养、摆脱传统束缚、接受外来影响中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发展轮廓,弥补了当时西方对中国现代小说认识和注意的不足。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舍独到的观点,他认为“所谓‘现代’中国小说,是指用白话(即普遍人的语言)写成的小说。”“早在唐、宋之时,甚至可能更早,已经有白话小说出现。”这样,老舍就打破了按年代划分文学史的传统做法,而是以现代中国小说的重要内在特征为尺度,将“现代”的时间上限推到唐宋。这一观点不但为现代小说追根溯源,同时也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以崭新的形式介绍给了西方。

第二,在美国期间老舍还通过创作践行着传播中国文化还原真实中国的愿望,完成了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和《鼓书艺人》。在《四世同堂》《鼓书艺人》里,老舍一改在《赵子日》《老张的哲学》时期的“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的创作态度和20世纪30年代中期《骆驼祥子》《月牙儿》等篇中的血泪控诉和不可遏止的义愤,我们不但看到了对苦难和屈辱的描写,而且看到了对革命力量的颂扬,对反抗和新生的讴歌,这当然是国内的抗战真相使然,也是老舍在美时期意图通过创作“使美国朋友们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老百姓,了解我们的文化”的意愿使然。“《四世同堂》被评选为‘每月佳作俱乐部’的优秀新书,《星期六文学评论》称赞《四世同堂》不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出版的最好的小说之一,也是在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评论家康菲尔德说‘在许多西方读者心目中,老舍比起任何其他的西方和欧洲小说家,似乎更能承接托尔斯泰、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尔扎克的辉煌传统。”

第9篇:老舍作品范文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