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对预防医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第1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社区;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28-02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敌深入,社区群众对疾病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预防保健是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在目前医疗机构中的社区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越来越得到认可与重视[1]。本文就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做如下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随机选取社区群众2000名,其中男1100例,女90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52.6岁;学历有高中760例,大学以上540例,中专420例,大专280例;无病人群1050人,有病(包括各种急慢性病)950人。

1.2方法在随机选取的社区群众2000名后发放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内容包括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对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的知晓度、认可度及接受程度等相关社区服务知识。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以x2,P

2结果

由上表1所知,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调查人群结果分析显示,问卷回收率100%,知晓度有病人群86.3%,无病61.9%,高中43.2%,大学以上95.6%,中专75.9%,大专85%;认可度有病人群73.1%,无病55.4%,高中38.0%,大学以上90.6%,中专71.7%,大专75.7%;接受度有病人群85.8%,无病59.5%,高中34.2%,大学以上92.8%,中专70.9%,大专86.4%;结果分析显示有病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认可率及接受程度均高于无病人群,而且随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作用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3讨论

3.1中医预防保健指导原则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继承和创新中医优秀医疗文化,弘扬中医特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丰富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与预防保健实践[2]。不断完善中医特色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3.2中医预防保健理论基础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的生理功能一旦失调,或受疾病等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关系,就会发生阴阳失调,动态平衡发生病变。而中医预防则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未病为主要法则,重在保健。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顺应四时气候、外界环境不同的变化加强保健防病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3]。这种“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论在中医整体观点的指导下发挥中重要的预防保健作用。

3.3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本组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在社区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有病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认可率及接受程度均高于无病人群,而且随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作用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治未病”为指导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医疗健康文化元素,长期以来在保障和预防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健康及养生观念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知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②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深化,积极探索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预防保健作用。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优势,保障和实现人民健康权益,为全面建设小康及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生产力基础;③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在社区服务开展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是以中医“治未病”为基础理论,坚持以个体健康状态为中心,规范地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反映个性化、系统化、全程服务化及切实保证服务质量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④中医预防保健的开展是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4]的指导下以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按区域需求进行规划,设立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发挥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光荣,施永兴,潘毅慧,等.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110-119.

[2]王思成.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预防保健体系构建思路及公共卫生政策措施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51-853.

第2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实践;临床医学;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013-02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2]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3.

第3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1]即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预防为主的观念和社会大卫生观念。首先作为医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医疗教育实际中,着重强调预防为主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不仅要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

2目前我国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预防医学知识和态度均需进一步加强高校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许多学生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等。例如高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授课学时一般在40~80学时之间,学时数明显不足。再者,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投入低,尤其是缺乏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很好开展。其次,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上公共课程培训较少,对公共卫生和在人群健康保护与促进所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预防医学教育非常必要和紧迫。

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对策探讨

第4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1说课程

1.1《预防医学》课程性质与任务:该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21世纪新型医生的重点课程,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医学院校15门主干课程之一。《预防医学》课程实际上是一组公共卫生课程的整合,是一门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要求临床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及相关临床专业课后必修。

1.2《预防医学》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我校的办学定位是“走下去,走出去,创特色医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主要面向基层和农村培养实用型技术性高等专门医学人才。《预防医学》课程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也是一门医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依靠多种教学手段保障教学各环节质量,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逐步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和“群体观点、大卫生观点、概率论观点和多病因观点”,认真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的原则,特别强调在不同医学环境下都要重视实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该课程由于内容的广泛性和技术的通用性特点,决定了它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基本职业能力。

2说教材

2.1教材特点与内容分析:本门课程在教材选用上坚持与公共卫生发展和专科层次卫生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力求使学生学有所用。本门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以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成员为主要力量编写的“十一五”国家精品教材《预防医学》,这是一部高等医学专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验教材,具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新形势下的鲜明特色。其最大特点就是以新的健康观和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案例教学。全书分3个部分,分析了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介绍了寻找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控制影响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策略与措施。每章或每节均以案例开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介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满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教材所选用的案例具有新颖、经典、有趣的特点。

2.2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基层岗位设置需求和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30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教学重点突出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突出预防医学适宜技术的实际应用。解决办法是加大这部分课程学时,强化案例教学,加大实习指导力度和频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教学的难点。解决办法是大量练习,手工的或计算机软件的练习并举,并强调人人参与,当堂检查,重教学过程的实际参与。

2.3参考教材:主要参考教材有黄吉武主编的《预防医学》(3版)、李立明主编的本科教材《流行病学》(5版)和马斌荣主编的《医学统计学》(4版)等。同时为了更好做好实践教训,教研室组织补充编写了《预防医学实习指导》和《流行病学实习指导》等教学讲义,强化实习内容的教学。3

教法

3.1理论教学教法:实行以案例为中心,综合问答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布置思考题,课堂提问,课中强化,提高学生预防医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正确的预防医学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3.2实践教学教法:基本思路是以课堂实习和实验为主,社区参观考察和调查研究为辅,引导利用好业余学习时间。主要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代表性的预防医学典型实验、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数据处理及分析卫生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教学内容体现联系临床、联系实践,学有所用的思想,并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安排学生分批到基层医疗机构见习基地进行不同形式的社区实践性学习,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和参与卫生服务的工作。

4学法

4.1学情分析:我校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高中起点三年制普通专科,学生生源质量较高,文化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强。《预防医学》课程要求临床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及相关临床专业课后必修,此时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

4.2具体学法:《预防医学》课是操作性较强的课,因此要教会学生应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方法,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在新课之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通过教材介绍,借助教师讲解内容信息和对内容的分析,理解重、难点内容,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可随时进行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课下及时复习巩固,认真总结,整理出知识框架。并积极引导学生自学和学习方法总结。

5教学过程

5.1案例驱动,激趣导入(10分钟):先是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来组织教学及复习旧课,然后用5分钟时间介绍案例导入新课,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教学知识点。

5.2初步尝试,探究新知(10分钟):针对案例内容初步分析原因,引入新课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学,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再与实际情况相对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5.3教师引导,学习新知(50分钟):教师用PPT课件文本,结合教材介绍,对新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向映象。这一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以教师教授为主,穿插提问,适时组织讨论,实现师生、生生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这是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大力推行的重要而实用的适合专科层次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效预防医学学习方法,效果良好。

5.4解决问题,形成技能(15分钟):完成新知识的教学后,教师指导学生就前面介绍的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结合标准答案给予适时评价。随后利用每章或每节课后习题进行当堂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第5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1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发表了题为《医学教育改革需要全球行动》的论文中提出培养“五星级医生”(fivestardoctor)的概念,在医学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该概念反应或顺应了医学发展的趋势,体现了民众的需要,亦为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五星级医生”应具备如下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careprovider);决策者(decisionmaker);健康教育者(healtheduca-tor);社区领导者(communityleader)和服务管理者(serviceman-ager)。在这五项能力中有三项(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社区)都和预防医学直接相关,表明了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中核心地位。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医疗服务不应只停留在治病上,而正逐步转向以疾病预防为主,防病与治病相结合的阶段。这一医学发展趋势也决定了现代的医学教育必须重视预防医学的教育。

2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组成部分,三者在医学中的地位应该是预防医学观念为核心,基础医学为源泉,临床医学为手段。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务工作者。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利益及经济利益等多种原因导致各部分发展极不协调,重点表现为重临床,轻基础与预防,特别是轻预防。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局面。综合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及高等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不够,使预防医学的发展受到限制。2、传统的轻视预防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学生甚至教师对预防医学的现状感到失望,对她的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缺乏积极性。3、长期以来预防医学教学和实践及临床脱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熟练的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导致错误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没什么用。4、目前在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均不同程度地缺乏预防医学的专题实习,使学生无法通过实习体会学习预防医学的实践意义。5、借“非典”的东风,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建立了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专业,对于这种形势,作为一位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预防医学受到这么多年的冷落后,终于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忧的是新催生的这些预防医学专业是否会流于形式,只是为了顺应社会的潮流,而不是踏踏实实的着眼于新时期下的预防医学教育。还有一个值得担忧的是,当前,国家和政府确实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增加了投入,然而却依然忽视预防医学教育的投入,长此以往,必将造成预防医学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仪器设备和实践单位仪器设备的巨大差距,会使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到了实习或工作单位变得毫无用处。会严重影响预防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3新形势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

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院校的宗旨是培养服务于大众的好医生,随着当前的医学模式将进一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的纯治疗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必将向群体-预防-社区保健的模式转变。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医学人才必须实现以下转变:1)从培养注重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2)从培养单纯的医师向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多种综合卫生服务本领的全科医师转变;3)本科教育应着重培养可塑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及一部分在研究生教育后转变为技术型、科研型的专门人才。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为了应对当前的新形势,对我们预防医学教育也必须有相应的要求:

1.首先,我们必须积极

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赢得卫生部门及医学院对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视,从管理层面上改变“重临床轻预防”的陈旧观念。

2.抓住“非典”这一有利契机,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民众深入了解什么是预防医学以及预防医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作用?让“预防为主的观念”深入民心,扭转以往对预防医学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的局面。

第6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第7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倦怠;防预体系;医学生

医疗、护理是职业倦怠的高风险职业已达成共识。医生、护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被职业倦怠席卷的主体,必然存在着个体因素――与个体抗职业倦怠能力强弱有关。个体抗职业倦怠能力,是靠个体在成长中习得、培养的。抗倦怠能力是否能成为个体的保护屏障,在行医生涯中将会得到不断检验。如果个体在成长中未构筑这种屏障,或形成的屏障不够坚固,势必成为倦怠的高危人群。作为医院这一复杂系统的子系统,个体出现职业倦怠,影响的绝非仅仅是个人,医院整个系统的运作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甚至出现“故障”。因而就导致职业倦怠的“个体因素”而言,靠个体“自行解决”,将面临势单力薄、问题解决快慢不一,对医院整体存在着持续影响的局面。若能将个体的自发行为完善为自发-自觉行动,并在强调个体自我成长、调适的基础上,形成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的抗倦怠系统工程,从学医即始,循序渐进,涵盖医护人员的整个行医历程,将会使医护人员个体抗倦怠体系层层推进,并使由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整体抗倦怠能力提高。

一、概述

抗倦怠工程之所以称为系统工程,是因为“人,即便是成人,也是未完成、未成形、未完善之人”[1],需要不断学习,促进个体心智成熟。

在促进防预体系的构筑中,包含了群体和个体两个主体,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群体起着引导、启发作用――主导作用,个体则根据自我情况不断修筑、完善系统结构――发挥主体作用。而构筑抗倦怠系统工程主要包涵两个时段,即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阶段及从业后的整个过程。学生阶段是构筑抗倦怠防预体系的前期工程,是基础工程,它决定了个体构筑抗倦怠防预体系的基础,是抗倦怠体系发挥最大效用的基石。因而,从医学生(含护生,以下同)开始即进行抗职业倦怠的干预(群体的参与)和构筑抗职业倦怠体系(个体的活动)是科学和必要的。

二、从医学生开始进行抗职业倦怠干预的哲学基础

主体实践活动的不同觉悟程度分为自发性和自觉性两种。自发性是指主体在未认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情况下的盲目活动或虽认识了客观规律但不遵循规律行动的特征,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客观规律对主体发生作用的特征的总和。自觉性是指主体在认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遵循其规律来认识和实践并塑造历史的活动特征,及与此相关联的发展规律对主体发生作用的特征的总和。若无群体抗职业倦怠干预的参与,个体的抗职业倦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自发行为,这样,无论是意识、知识构建-内化和心智成长等方面,都处于盲目、随意和无系统状态。在群体预防职业倦怠干预的参与下,个体能对职业倦怠有整体认识,树立必须自觉提高自我抗职业倦怠能力的意识,并能从各个培训活动中系统学习抗职业倦怠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更好地构筑预防职业倦怠的防预体系建构框架。

三、从医学生开始进行抗职业倦怠干预的心理学基础

1.形成知识固着点。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有意义的学习。非人为的联系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这些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是新的学习任务的固着点,其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在医学生阶段,即进行预防职业倦怠的相应干预,促使个体形成应有的观念,能够为今后抗职业倦怠体系的逐渐建立提供固着点。

2.构建心理防预机制。个体在婴幼儿时期要接种多种疫苗,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起到个体被相应感染源感染后,症状轻微或直接无症状的作用。医学生时期即是个体从医生涯的婴幼儿期,无群体抗倦怠干预的参与,宛如婴幼儿未接种疫苗,任凭个体自发习得抗倦怠方面的能力,从业后凭借自身免疫系统发挥非特性免疫作用或随机“感染后”建立特异性免疫,个体即可能承担身心方面的痛楚,致使个体、服务对象及所在组织均蒙受损失。因而,从医学生开始即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体性系统干预,可以在个体就业前即形成心理防预系统的雏形,为增强个体抗职业倦怠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从医学生开始进行抗职业倦怠干预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医学逐渐进入“后医学时代”[2]。这一时代的标志之一,即是主要致病因素由原来的理化生物因素转变为行为社会环境因素,因而WHO总干事在20世纪80年代即提出:医生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工程师”。在后现代时代,一位医生对病人的诊治水平不应再停留在单个器官、单个层面上,而应当对病人目前的健康状况,从健康心理学预防事业和治疗事业角度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判断,对其影响因素及预后进行判断,甚至对其源头进行判断和干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疾病诊疗[3]。不难看出,当代医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文知识及其他一些边缘学科知识的汲取、技能的学习;注重在诊疗病人的身心健康之前,首先提高自我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抗职业倦怠的群体参与,既是一种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培养个体进行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为个体将来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临床诊疗及健康干预的基础。

因而,医学生时期,是构筑个体预防职业倦怠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期。医学院校必须具备前瞻性认识,引导、启发学生树立自我构建抗职业倦怠防预体系的意识,促使学生对职业倦怠危害个体、组织及服务对象的严重程度有足够认识,并通过有目标、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开展抗职业倦怠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个体的自我身心健康调适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戴宏才,伍叶琴.艺术:成人教育的间结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21.

第8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74

通过对国家近20年余年来颁布的医院院感政策文献研究发现,护士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占主要地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护理专业未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独立课程,开展较多的是医院组织的短期简单的医院感染培训,缺乏系统性[1]。基于此,笔者所在院校课题组通过多方的调查、研究,成功研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门课程,现已对2010级学生投入使用,反响较好,现将课程研发体会报道如下,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针对不同对象调查课程设置情况

1.1对象一在校医学生。在课程研发前向在校医学生(含护理专业学生、中医临床学生、中西结合临床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为医学生基本信息;第2部分为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及行为遵循程度;第3部分为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医学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足,在校医学生希望通过医院培训、学校课程教学及带教老师教学等方式来学习医院感染知识[2]。

1.2对象二实习护生。在课程研发前对实习护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基本信息、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及学校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遭受不同类别的医院感染职业危害,其中安瓿划伤、针刺伤居前两位,绝大部分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并希望以理论授课和医院见习并重的方式开展[3]。

1.3对象三临床管理人员。对湖南省68名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护士医院感染知识薄弱方面及对医院感染课程理论框架的评分。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认为临床护士在职业防护、传染病预防与隔离等方面需要加强,所有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均认为有必要开设医院感染课程,绝大部分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认为最佳授课方式为理论授课与医院见习并重,其中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内容的打分成为笔者课题组的重要参考依据[4]。

2《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构建

2.1构建教材内容在文献研究及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数十位专家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教材的章节内容。教材由

理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成为临床护士必备的一种能力。操作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不仅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还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4]。因此,在操作训练的全过程要求护生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并做到规范、得体。除了课本上要求做到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交待外,还要求对患者给予适当的称呼,切不可用床号代替。对积极配合完成治疗任务的患者应表示感谢;对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或某种客观原因而影响操作的完成应表示欠意;为患者进行操作前应学会用商量的口气,征得患者的同意。将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放在临床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

随着医院由技术竞争向服务竞争的转变,人性化护理已经成为医学文明和现代医院的重要标志[5],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尊重。为了使护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环境,在护理临床技能培训教学中,增加人性化护理理念,是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护生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6]。

4结论

12章节组成,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三大块,系统归纳、阐述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体系、感染暴发的处置措施、临床消毒灭菌隔离方法、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手卫生等多个方面,涵盖医院感染控制中护理工作的所有内容。

2.2明确教材读者人群医院环境下医师、护士、送检师、药剂师、后勤人员、工人等都在医院感染之内,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来源于各方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使用,可作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必读参考书,亦可作为医学生、临床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书籍和医院管理人员、各临床科室医师、护士和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内径室、药剂科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工具书。

2.3确定编写团队采取院校联合方式,结合医院、学校的优势特点,编写人员由高校护理教育者、传染病临床医师、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卫生监督专利专家、临床护理管理专家组成,教材主审由国内著名医院感染控制专家把关。

3教学是传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主要途径

3.1确定开课时间及课时分配笔者课题组认为要实现理论与临床无缝对接,应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门课程安排在实习下点前进行系统学习,这对于已具备专业课程知识的同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为临床顶岗实习奠定很好的基础。开课课时共16学时,学分1分,具体章节学时分配见下表1。

3.2授课方法目前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视频。除课本知识外,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扩展及专题跟踪研讨,课后加强学生拓展知识的获取,以了解医院感染新进展。

3.3初步确定评价方式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院感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理论考试及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

4小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课程研发历经多方调研、论证、编撰教材及教学等阶段,现已开展教学,但由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是一门创新课程,国内尚无可借鉴的经验。在教学及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的课题组成员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完善:(1)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原医院感染部分内容散在《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教学内容重复,应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为中心,减少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叠。(2)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应革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采用PBL教学、画图式教学、小组讨论、临床见习、调研等方法。其次丰富教学效果评价内容,采用多体系相联合,全面评价,进行多元化考核,如理论考核、学生调研、实践操作、创新能力考核等。(3)强化师资。由于院感方面的专业老师缺乏,应从学院选送教师参加医院感染专业学术会议,并派送教师进入临床相关科室研修,加强院感方面知识及临床实践。(4)深入院感研究。以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动力,深入学习和了解院感新进展、新问题,将科研知识、科研结果等应用于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晋溶辰.护理学专业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构想[J].中医药导报,2010,16(8):136-139.

[2]蒋新军,陈燕,晋容辰,等.对336名中医院在校医学生医院感染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J].中医药导报,2013,19(9):132-134.

[3]陈燕,朱正刚,蒋新军.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7C):2208-2209.

[4]蒋新军,陈燕,晋溶辰,等.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对开设医院感染课程态度及建议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90-92.

第9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

大连市甘井子区卫生防治站,辽宁大连 116031

[摘要] 目的 评价“妈妈班”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3662名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并比较“妈妈班”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结果 家长以通过医务人员而获得预防接种知识为主,占56.9%;通过健康教育讲座获取信息仅占2.4%。实施“妈妈班”培训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结论 “妈妈班”对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效果。

[

关键词 ] 妈妈班;儿童;接种;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27-02

预防接种是将疫苗经不同途径接种给人体,使其在人体内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力。它是目前预防多种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1]。儿童期预防接种的意义尤为突出,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提高儿童免于感染多种传染病,大大节约医疗资源、减轻社会医疗负担。预防保健工作者可通过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知识,明确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自觉配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的效果。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该研究对自行开展的“妈妈班”健康教育培训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卫生防治站为新生儿办理预防接种证件的儿童家长,共3662例。其中男性1991例,女性1671例,年龄在25~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6±7.4)岁。

1.2 方法

采用“妈妈班”培训班方式举办讲座,授课内容主要为:预防接种相关政策、0~6岁儿童免疫程序,疫苗接种的流程安排,接种疫苗前、后的注意事项,接种反应处理,一、二类疫苗的告知,接种证的管理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开办产褥期护理,育儿知识的讲座。讲座完成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预防接种政策、接种基本程序、接种可预防的疾病、接种不良反应等的知晓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发放3662份,回收3650份,回收率为99.7%。结果显示,通过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机构的医务人员而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家长有2078人(56.9%);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节目获得相关知识的917人(25.1%),通过医学报刊和科普杂志而获取相关知识的463人(12.7%),通过亲戚、同学、同伴或朋友获取信息的103人(2.8%),通过健康教育讲座获取信息的89人(2.4%)。

2.2“妈妈班”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妈妈班”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实施“妈妈班”培训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

3讨论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间,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或免疫力较为低下,对各种传染病病原体普遍易感,发生比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结核病、麻疹、麻痹症等疾病[2]。因此,有必要对各不同年龄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率和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而且跟学历层次密切相关[3-4]。特别是流动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不够,有较强的健康教育服务需求[5-6]。

该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医务人员而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家长占56.9%(2078/3650),这是家长获取预防接种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次,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节目获得相关知识占25.1%(917/3650);而通过讲座获取信息的家长仅为89人,占2.4%,支持文献[7]报道。这提示医疗和疾病预防机构应该加强预防接种方面的讲座,让更多家长能够通过培训和讲座获取接种知识,加强对接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该研究还发现,实施“妈妈班”培训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预防接种政策、接种基本程序、接种可预防疾病、接种不良反应)的知晓率显著高于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以讲座方式对家长进行集中的健康教育培训,对传播儿童预防接种知识,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能起到积极作用。这与文献报道一致[8]。

[

参考文献]

[1]王茜,韩友彩,王慧云.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药,2010,23(6):1040-1041.

[2]叶仁俊,梅茂冬.江苏盐都县健康儿童流脑疫苗免疫成功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7):39-40,53.

[3]刘楹,张彩云,张永兰.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22,124.

[4]鲁萍.家长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小儿预防接种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4,6:687-688.

[5]戚小华,李倩,胡昱,等.流动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4):369-371.

[6]丁月风,徐敏,曹廷,等.上海市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14,23:2853-2854.

[7]徐菊英,朱炜,杨玉英,等.“家长学堂”对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浙江预防医学,2014, 26(4):42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