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丰碑读后感范文

丰碑读后感精选(九篇)

丰碑读后感

第1篇:丰碑读后感范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丰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

师:是呀,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

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三)、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

(含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问题)

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什么意思?

“晶莹的丰碑”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什么比作什么?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什么?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⑴、颜色;⑵、外形。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

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

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

a、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②、军需处长知不知道在这样的大冷天,穿得单薄是会被冻死的?知道会被冻死,还要把衣服让给了别人?同学们,此时,你最感动的什么?

③、同学们,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是怎样的?

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你有问题吗?

想象理解:夹着烟,显得很悠闲。

作者认为他好像在向战友借火,你们认为他好像在干什么?学生充分想象后各抒己见。

2、师小结。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解疑。

(四)、研讨第二个问题: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8到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词句。

1、从将军这些神态、动作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2、解疑。

3、师小结。有感情地读第8到12自然段。

(五)、研讨第三个问题: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1、师简笔画出丰碑轮廓。

2、同学们,假如军需处长这座晶莹的丰碑就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他老人家还有一口气,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充分想象,回答。

3、同学们,你们想说的,也正是战士们心中所想的。现在将军还担心队伍能否经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指导朗读。

(六)、总结全文。

配哀乐,师生齐诵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略)

板书设计:(略)

资料简介:

第2篇:丰碑读后感范文

读。笔者认为,每节语文阅读课要保证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泛读或者领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它们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教学时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教学目的选择读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安排阅读过程是: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动笔圈画,理清文章脉络;接着抓重点段落精读,围绕思考问题研读重点段;最后再指导感情朗读全文。当然对一些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有的段落则要求熟读直至背诵。

疑。质疑问难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任何教学过程都离不开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便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安排质疑问难,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质疑,实际上从问“是什么”到问“为什么”,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其次要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解题、抓关键词句,或从文章结构、写作等方面质疑。比如教学《丰碑》一课,紧扣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丰碑是什么为什么称为丰碑在学习最后一段时,学生提出了:“那声音”指的是什么脚步声为什么沉重而坚定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探讨。

议。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经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他们嗷嗷待哺地渴望教师解答。教师不应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立即予以回答,应留出时间,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火花继续闪烁,在亲自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知识。这时,采用“互助小组”组织学生讨论,则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3篇:丰碑读后感范文

【结尾设计一】

1.师:失去了一个至亲至爱的战友,那是一件多么悲痛的事啊!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在黄昏时分,在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迅速冲上391高地,彻底消灭了敌人。战斗结束了,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假如你也是他的战友,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学生自由撰写碑文,教师引导交流。

3.师:“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同志永垂不朽!”(简笔画板书这句碑文)这就是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

(学生起立,齐读)

4.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芒!

【分析】这一课堂结尾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撰写碑文的形式,来表达学生对英雄的歌颂,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教师的引导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学生自写碑文又使学生对英雄形象有了高层次的感悟与升华。教师以丰碑简笔画的形式完整出示391高地上的碑文,让学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碑文,使他们对英雄的情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最后教师的激情总结,让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达到了高潮。教师的激情、学生的深情、丰碑的力量,营造了神圣庄严的情感基调,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结尾设计二】

1.师:正因为有了这种严守纪律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确保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在黄昏时分,战士们只用了20分钟,就消灭了391高地上的全部敌人,取得了这次战斗的全面胜利。

第4篇:丰碑读后感范文

一、谈话导入,解题激趣

教师出示“西安碑林”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的石碑。

师:是的,这就是西安碑林,知道什么是“碑”吗?字典上是这样说的(指一生读)。

如果到了西安,我想你肯定会去看看兵马俑,但你也不要忘记去看西安碑林,它是一个你值得一看的地方,为什么呢?读读就知道了。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是啊,真称得上是名碑荟萃了(板题:名碑荟萃),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生齐读课题)。

师:“荟萃”是什么意思?结合这段文字,谁来说说?

生:“荟萃”就是把许多精美的东西聚集在一起。

师:说得不错,杰出人物或精美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就是“荟萃”。

比如,各种名贵的花汇集在一起,就是――(生:名花荟萃)许多明星聚集在一起就是(生:明星荟萃),把刻有历代名家作品的碑石汇聚在一起,就叫作――名碑荟萃。

课题即文眼,本课题中的“荟萃”,是需要也是值得我们花些时间来细品琢磨的,“荟萃”是什么意思?学生初识课题,对课题是否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抓住“名碑荟萃”课题,先借助图片及字典解释,引导理解“碑”。

再巧引第一自然段,顺势揭示课题,齐读,最后结合文本,理解“荟萃”。

这样由题及词,由词及文,由文回题,此番一个轮回,既顺畅自然地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又让学生对“荟萃”之意融会贯通。

二、扣“点”细化,感悟句式

师:作者正是用上这样的一些四字词语,准确而又贴切地道出了这几位名家的书法艺术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这些特点的呢?让我们先走进写“颜”的这一部分,静心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描写书法特点的句子。

生交流。

出示句子:“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

师:轻声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出现了三个“而”字。

师:真会读书,“而”是连词,在这起着连接的作用。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而”连接的都是反义词。

师:你感受到了,但表达不够准确,他们不全是反义词,更准确地说,这是三组表示不同风格的词语。三个“而”,两种风格,那这个句子该怎么读呢?(指一生读)

师:有点味道!同学们,常人写字匀中难以藏锋,刚劲和温润难以融合,屈折处圆则难以着力,而这两种风格,颜真卿的作品里都有。再读读。

生读,明显有进步。

师:真是刚中带柔,刚中藏柔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这份独特之美。

生齐读。

师:三个“而”字就让这看似格格不入的两种风格,如此相融相谐。这就是“而”的魅力。

师小结:作者就是采用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句式,准确贴切地道出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特点。(板:巧用句式)

在初读感知,疏言理脉及赏碑读词之后,学生会对四位书法名家的作品风格有了粗略和直观的感受,但这些感受还仅停留于浅表,仅由书法作品的链接直观而来,未对课文中的文字及作者巧妙的表达方式做深入品悟。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聚焦第四自然段,默读并划出描写颜真卿书法特点的句子。再顺学而导,交流品读,重点研读“颜真卿用笔圆而有力,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这句话。然后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其作品的独特巧妙之处。最后进行小结:作者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句式,写出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特点。

三、读中学写,发展语言

师:同学们,在西安碑林两千三百多块石碑上,镌刻着许多千古名作,灿若星河。这是张旭的《狂草心经》,这是苏轼的《丰乐亭记》。请选择一幅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用上课文中和平时积累的词语,注意用词要准确,也可以用上文中学到的巧妙句式。

第5篇:丰碑读后感范文

《丰碑》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军需处长,为了他人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自己却被埋没在无声的雪花中,变成一座晶莹的丰碑的感人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丰碑的阅读题目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丰碑(1)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冰坨(tuó,成块或成堆的东西),狂风狼似的嘷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二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3)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4)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5)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6)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7)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己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那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泊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服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8)将军的脸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9)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地抖动着,不知是冷,还是由于愤怒。

(10)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11)将军正要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12)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13)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在弥天雪雾之中大步向前走去。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b.好像是云中山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第十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一段中沉重而又稳定应怎样理解?本段在结构上与前边那一段相呼应?

5.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找出一两处来,略作赏析。

参考答案:

1.丰碑原指什么?课文中指什么?

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从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这是一个什么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处长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丰碑》读后感那是一个冬天,一个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天,红军战士正在过雪山的途中,每一名战士都得到了一套新棉袄,而在那棵树下,却有一名战士被冻死了,这是谁了?他为什么没穿棉衣?队长很愤怒,当他得知这是军需处长时,眼眶湿润了。

多么好的军需处长啊!为了让战士们多一件衣服,自己穿着薄如蝉翼的衣衫,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受凉却一声不吭,在这交加的风雪中永远地离开了。

小时候,冬天与父母同床睡觉时,你有没有注意到被子大都裹在自己身上,父母在一旁轻轻地咳嗽,父母宁愿自己受凉,也不会与我们抢被了,文中的军需处长不也是这样的吗?文中的军需处长不就是战士们的父母吗?

第6篇:丰碑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课题质疑;引领教学;案例

课题质疑不但能够让教师充分有效地引领教学,还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一、课题质疑引领教学的重要性

课题质疑引领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小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其主动性和独立性都表现得明显不高。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课题质疑,便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会想“为什么这篇课文会取这个题目?”这样便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小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带着疑问,小学生便会主动地去阅读课文,这样便又培养了小学生的独立性。下面就从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的两个实质性案例进行分析。

二、课题质疑引领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围绕课题“可爱的草塘”对学生提出疑问,如,“作者为什么把文章的题目取为《可爱的草塘》?”“草塘到底可爱在哪些地方?”“你们见过草塘吗?如果见过,阅读这篇课文后进行比较,看看你们见过的草塘可爱,还是作者描写的草塘可爱?”之所以对《可爱的草塘》提出多方面的课题质疑,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此课题质疑提出之后很明显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主动积极地参与进课堂学习当中去。

案例二: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丰碑》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题的图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出现了五个军人,其中一个倚靠在光秃秃的大树下,大雪飘洒在他单薄的军衣上,其余四个军人向他敬礼的时候,他微微地扬起了左手……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取名为‘丰碑’,这和图片中的人物动作与形象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在《丰碑》一课中之所以结合文中的图片对课题提出质疑,是因为图片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丰碑》故事的主要内容,但学生还没学习到这篇课文的时候,便不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因此提出质疑能够非常快速地使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军需处长无比崇高的精神,去发现他为什么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去认识文章为什么会呼吁“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激昂心声。

第7篇:丰碑读后感范文

一、德化碑的写作背景

唐代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矗立在大理太和城的德化碑,体量巨大,碑文洋洋洒洒由3800多字构成,纪史和叙述严谨、有着非常娴熟和很高的汉文水准。碑阳的文字共分七段,记载了碑文的主体,碑阴雕刻的内容是南诏王对文臣武将的赏赐。

通读碑文,可以看出撰碑者对汉文化非常精通,遣词造句有着很高的政治、历史视野,并且非常熟悉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当时,南诏还被中原王朝的“正史”视为“列国”之一的地方政权,字里行间,仍表达出当时“大中国”与各藩国之间“统与分”的古代国家形态。碑文既说明了南诏国的相对独立性,又表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元一体的特点,始终将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文化奉为至高无上。由此看来,碑文不是出自于一般,而是出于南诏王室的重臣。

南诏国的真正形成,是在公元738年皮逻阁统一“六诏”之时。此前,洱海区域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六个大的部落集团,即史上所载的“六诏”,各诏相对独立,又有联系。《蛮书》说,它们之间有着婚姻关系,从大的文化视野来看,这“六诏”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所以,“六诏”的统一,既是蒙舍诏率先崛起和扩张的政绩,也是当时洱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由于蒙舍诏得到唐王朝的支持,一代枭雄皮逻阁最终完成了古代大理地区的统一大业――“六诏”一统归唐。

但“六诏”合一以后,南诏与唐王朝之间的许多矛盾仍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主要是唐王朝派遣的一批内地官员章仇兼琼、竹灵倩、李宓等未处理好与南诏及东爨的关系,给唐王朝奏报不实之词,并激怒了南诏和东爨的反抗。再加上唐王朝与吐蕃、南诏之间长期存在许多纠葛。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最终导致唐与南诏的两次天宝战争(公元748年―751年,公元754年)。后来,到了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以“苍山会盟”为标志,唐与南诏又重新和好。

德化碑的碑文,是在皮逻阁已经去世,其子阁逻凤继承王位后刻立的,所以碑文大大歌颂了阁逻凤、凤伽异两父子的丰功伟绩。据目前研究,碑文的作者本是唐王朝的官员“西泸令”――郑回,郑回是南诏攻击川西一带时掳掠回的汉地官员,并赐姓名为“王蛮利”,南诏尊敬他的才能,便奉郑为清平官(宰相),并辅助皮逻阁、阁逻凤、凤迦异祖孙三代,而且是阁逻凤、凤迦异的老师。郑回给南诏带来内地先进的汉文化,深得南诏王室的器重,所以此碑出自郑回之手是可能的。今天我们通读碑文,富有大唐文化的风范,其深邃的文思,典雅的文体,通畅的语法,文字的节奏美感,的确是西南地区其他古代碑文所无法可比的。

二、空灵飘逸的叙事风格

从文字欣赏的角度看德化碑碑文,作者在撰写碑文时独具匠心,通篇不乏显示作者的笔力厚重和潇洒之韵。

我们来看碑文的第一段,即文章的开篇是这样写的:“恭闻清浊初分,运阴阳而生万物,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故知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崇高辨位,莫大于君臣。道治则中外宁,政乖必风雅变。岂世情而致,抑天理之常。”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每篇的开启和破题、决定着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基调。碑文第一段的头几句,写作的方式运用了“兴”的手法,结句流畅,作者用哲学的思维,贯穿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辨。文章为南诏的崛起,南诏王阁逻凤、凤伽异为人君主的“注定”,从天理人伦的角度铺垫了“非南诏王莫属”的观点,从而为碑文下面的内容表述埋下了回旋的余地和拓展的空间。

再如碑文的第六段,从“我王气受中和”之句起,用大量的篇幅歌颂了阁逻凤的丰功伟绩。但作者没有详尽地罗列数字,而是用洗练的语句来归纳和讴歌南诏王的功业:“才出人右,辩称世雄。高视则卓尔万寻,运筹则决胜千里。观衅而动,因利兴功。及协神衷,有如天启。故能拔城挫敌,取胜如神。以危易安,转祸为福。绍开祖业,宏覃五猷”。接下来描写南诏国境内国泰民安的景象,同样运用了很优美的句子来描述:“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陂池,下隰树园林之业。易贫成富,徒有之无。家饶五亩之桑,园贮九年之禀。”这样的写法,既使人顿生飘逸的美感,又保留有一定的遐想空间,既真实又不虚妄,碑文宣扬南诏王的功绩巧妙地寓于侧面描写之中,可谓独具匠心,文章的立意和才华确实一般不能所为。使人读后感到许多句子空灵、飘逸,但又不显空洞和过分张扬。碑文的思想性通过艺术性完美地表达出来。

三、骈体述史的洗练笔法

南诏德化碑作为记载阁逻凤、凤伽异两代君主的历史,免不了用大段的文字叙述南诏王的功绩,表述与唐王朝、吐蕃和中原王朝派驻边疆汉吏们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想表达南诏与唐交恶的过程是“不得已”的事。我们在通读一千多年前的古碑时,完全能被其以骈体述史的洗练之笔,充满古典文学特点的对称美和节奏美所打动。

碑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赞颂阁逻凤的。描述阁逻凤为不一般的治国安邦的君王,优美的骈体形容他为:“(阁逻凤)应灵杰秀,含章挺生,日角标奇,龙文表贵。”意思是阁逻凤是应运时势而生的杰出人物,额头左边有隆起的标志,身上有着龙纹的尊贵之气。赞美他“不读非圣之书,尝学治人之术。抚军屡闻成绩,监国每著家声。”记载他为保家卫国立下的功绩时“铎鞘尽获,宝物并归。解君父之忧,静边隅禄,制使奏闻,酬上柱国”。

碑文的第三段,由7个自然段构成。其中写了第二次天宝战争的惨烈景况,南诏与唐王朝两军厮杀:“彼弓不暇张,刃不及发,白日晦景,红尘翳天,流血成河,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最有意思的是碑文的第六段,一是写了刻碑纪文原本不是南诏王的初衷,而是因为清平官(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段国忠、段寻铨的进言、“有国而致理,君主之美也。有美而无扬,臣子之过也。夫德以立功,功能建业,业成不纪,后世何观。”说的意思,立碑是由于大臣们进言,而不是南诏王为自己沽名钓誉,实在是用心良苦。还有使读者感兴趣的是,碑文作者同时捎带把自己也表白了一番,借这块重要的碑文表述了他的家世:“蛮盛家世汉臣,以王称乎晋业,钟铭代袭,百世定于当朝”。原先的“汉臣”被俘虏后成了南诏的清平官,表示他是忠诚于南诏王室的。并向南诏表白“愧无赞于《周诗》”、“愿声齐于齐鲁”道出他是中原饱学之士。怪不得碑文的立意、结构、文采都跃然于碑,写得雄浑大气,情理相容。既为南诏王表白了功与过,又不得罪中原王朝。用精巧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政治家处理南诏与唐王朝之间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技巧,从而为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与唐朝的“苍山会盟”埋下了“重修旧好”的伏笔。最后一段,完全是用四句式的诗词作为结束,虚写和实写相融一体,使得通篇碑文庄重又轻松,有赋有兴,将文章主题推到了高潮。作者用诗词的形式再次对碑文的内容作了回顾和归纳。今天我们通读碑文,若对前面的内容了如指掌,那么一读诗词就大体知德化碑所写的史实在古代碑文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少见的。

第8篇:丰碑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碑刻 鲁甸 研究保护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1鲁甸碑刻文化的历史价值

1.1碑刻文献材料丰富

鲁甸现存流传下来的碑刻主要是清代以后的,已考证的碑刻有60余件。这个数量,作为一个县,应该是可观的,但也还不是该时期石刻的全部。一是相当数量铭文的碑刻,不在其内;二是碑文残缺不全碑刻,不在其内;三是至今没有发现、没有普查到,不在其内;我们保守估计,鲁甸有价值的碑刻应该不下200余件,如此丰富的材料,是我们从事鲁甸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各学科领域研究的宝库。

1.2碑刻文献内容广泛

鲁甸碑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职官、地理、民俗、人口迁移、姓氏名号、世系谱谍、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天文历法等广泛领域。尤其是很多材料其他文献没有记载,这些石刻就更加珍贵。以鲁甸仙人洞李氏墓群为例,葬有其祖孙几代人之墓,碑刻满山,鲁甸史册记载甚少,而李氏墓群碑刻却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内容。

1.3碑刻文献真实可靠

传世典籍一般都经后人整理,加上书籍辗转传抄翻刻,不大可能保持原貌,文字的改变更大。无关紧要的改动,问题不大,如果改动关键字,影响对内容的理解,甚至对一种思想观念的解释,问题就大了。碑刻从制作到竖立并成为历史实物,基本不容更改,当然也可能有伪作,那是例外。鲁甸碑刻大都是清代以后的实物,年代不久,保存基本完好,材料的可靠性、真实性是不能否定的,这些碑刻的可信性为我们研究鲁甸文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2鲁甸碑刻文化的艺术价值

2.1鲁甸碑刻的雕琢艺术

鲁甸碑刻雕刻随着一代代雕刻艺人对雕刻技法的不断创新、完善,现今的雕刻技法已经渐臻完美。其主要的雕刻技法有下面几种,如微雕、圆雕、浮雕、沉雕等。

2.1.1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即是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手法。微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精微”二字,而其难点同样是“精微”。也正是这个原因,微雕特别讲究选材。鲁甸碑刻中《王腾云府君墓碑》,以行云流水的笔法,展示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是鲁甸碑刻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2.1.2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圆雕具体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完全立体正是圆雕的代表性特征。鲁甸文化广场上的华表就是这一类。

2.1.3浮雕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鲁甸碑刻中,多数碑额、碑身周围、碑柱上大都是浮雕。

2.1.4沉雕

沉雕。又称“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态较光滑的岩石上或建筑构件如门楹、石柱、壁堵等表面,描绘图像,然后雕凿凹入,利用阴影产生立体感。这类雕刻在鲁甸多数是碑刻文字及楹联等,新街镇牌坊、民族团结牌坊、崇文w牌坊、朱提古镇牌坊都是这种情况。

2.2鲁甸碑刻的绘画艺术

绘画是指碑上画有山水、人物、花鸟、地图、景观等,并进行雕刻出来,这种类型的碑刻到唐代以后才出现。鲁甸碑刻中,人物、动物、花草、几何图形碑刻都有,而山水、景观、地图等方面的碑刻还没有发现。鲁甸碑刻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反映鲁甸各时期发展的需要,随之演变、更新的过程。杨定熙、郑达亭等墓碑上的雕刻都很丰富,具体人物、花草形象生动、无拘谨刻板之风,是现实生活动态的再现。

2.3鲁甸碑刻的书法艺术

碑刻书法世称铭石书,铭石书法一直是碑刻研究的重头戏,鲁甸碑刻书法艺术,风格纷呈。鲁甸碑刻中的楷书有以下三个方面:(1)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2)笔划完全符合“永字八法”的规律变化。(3)具有楷书的典型笔法,运笔在中锋。杨定熙、郑达亭等墓碑就是此类。鲁甸碑刻中的隶书,如李氏墓群中《赵太夫人墓志铭》,文字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比较庄重。鲁甸碑刻中的行书,讲究形体、用笔、风格、章法统一,这类碑刻在鲁甸碑刻中不在少数。

3鲁甸碑刻的研究

3.1鲁甸碑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鲁甸碑刻由于受地域文化的限制,对碑刻的研究甚少,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有人对碑刻进行搜集、拓片,没有进行更深刻的研究,对于碑目编制、碑铭释读、书法艺术鉴赏、文字书体考释、文史考证、碑刻拓本的校勘、形制的介绍、条例的总结等方面,更是没有人涉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研究的机构、队伍、资金、平台。境内仅有部分人搜集石碑、拓片收藏,也只是出于个人爱好。

(2)没有研究的目标、方向、领域、目的。碑刻编目,题跋考证,文字释读与考辨,汉字演变的论述和书法艺术的鉴赏,碑刻方志的纂集,文体的研究,碑刻的综合研究和碑刻学理论构建等,对于鲁甸来说是全新的东西。

(3)没有研究的成果。碑刻文字材料的研究在鲁甸各类书籍中记载较少,零星有几件碑刻文字内容记载于《鲁甸县志》《鲁甸少数民族志》《昭通回族文化史》等书籍,均不是碑刻文化研究专著。

参考文献

第9篇:丰碑读后感范文

过去,不少企业庆典往往就是企业自己的事,这一阶段主要是从“点”的方面来庆贺自己,让员工高兴一下,内容形式很单一。从现在的要求来看,这种观念早已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第二个阶段就是大搞CIS企业形象工程,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改造等等。这是“线”的做法,这种方法目前在许多企业之中还在实行。第三个阶段是行业运营的高级阶段,即从“点”“线”到“面”和“体”,也就是用系统的战略眼光和思维来寻求行业的发展之路。新华书店无疑是行业领袖,这时候我们考虑更多的应该是:行业领袖的责任。既然行业领袖是一笔资产,怎么策划才能让其最大限度增值?

其实,对于此类活动在策划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举行活动的目的。个人认为无外乎就是通过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丰富多彩的节目,展示企业的光辉形象,提高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彰显企业文化底蕴、内涵和特色,加强、加大公众美誉度。通过宣传,塑造新华书店的金字品牌。其次,提高各级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示新华人的积极进取、拼搏创新的丰采。再者,感恩客户,培育更多的忠诚客户,让社会认可,促进发展,真正意义上带动和提高实际销售。

在具体活动内容设计上,惯例都会投入一部分广告宣传费用,个人认为与其大量投入硬的宣传费用,不如用此费用设计一些能让广大读者参与并能通过媒体长时间报道的活动,相关门店再辅以相配套的优惠促销活动,通过参与及实际优惠的感受,让读者体会到活动的特别之处。

当然,除了采取常规的市场营销手段之外,还可以采取创新营销手法,具体地说:

事件营销

事件不但能吸引目标群的眼球,更能触动顾客的心,让他们一起参与。事件营销的目标是要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或美誉度,而不是提高事件本身的知名度或美誉度。

内容营销

内容这个词在今天,是指在媒体中传递的信息。内容营销,则是把企业品牌的营销信息,融入到内容里,然后一起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希望增加他们的接受程度。它可以是娱乐的,也可以是新闻的。例如相对于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许多的城市消费者,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宁愿多付点钱给有线台,也不愿意有太多的广告打断他们正在收看的节目。在这个时候,内容营销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活动内容设计要求有亮点,有节奏。

口碑营销

在众多的接触点中,有一点消费者永远都觉得是重要的:来自他们身边家人朋友的口碑。免费阅读或服务体验是一种可以制造口碑的方法。因为消费者在受到小惠后,哪怕他没有购买,心理上也会对免费阅读的图书产生好感,来补偿受到的小惠。因此,应想尽办法,来与“口碑领导者”进行对话,使他们对企业品牌保持好感。谁是“口碑领导者”?他们是准顾客,是业内的专家,是媒体的记者,是喜欢每天发表新评论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