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精选(九篇)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

第1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法治教育 主要途径 有效性 调研报告

一、调研项目简介

(一)调查时间

2015年3月1日―4月21日。

(二)调查地点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三)调查对象

上述高职院校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

(五)调查团队

(六)调查概况

发放调查问卷共1250份,回收1203份,有效问卷1168份(其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752份,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39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177份)。问卷全部存档,可以随时备查。

二、调研背景和调研目的

我们注意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且提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的作用和地位,在当代中国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骨干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对于我国法治进程有直接影响。

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高职学生具有技术性、专门性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线工作中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高职学生加强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同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法律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日益提高,“法治中国”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高职在校师生,我们有调查研究的有利条件。我们力图从自身和兄弟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展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素质提高的现实境况,并分析研究改善策略。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

(1)深入了解当前高职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认知、期待和要求。

(2)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实际效果。

(3)进一步探究更好促进当前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的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关于高职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

1.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69.01%)认为“(法律)地位非常重要,法律至上是发展趋势”,只有极少数学生(6.51%)认为“(法律)没地位,还是关系更重要”。这反映了广大学生对于法律地位的正确认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尚有不少学生(24.48%)认为“(法律)地位不是很高,但比以前好多了”,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法律的实际地位认识有偏差,需要进一步树立法治信仰。

图1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

2.法律在个人工作生活中的地位。只有略过半数的学生(56.16%)认为法律在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非常重要”。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37.41%)认为,法律在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很重要”。这个结论和表1结论略有矛盾,体现了不少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律缺乏实际了解,对实际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的了解处于模糊状态。

图2 法律在您个人生活中地位如何?

3.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关系。对于这二者的重要性比较,大部分学生(64.56%)认为“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一样重要”,28.85%的学生则认为法律知识“没有专业知识重要”,但只有41.36%的学生认为法律和专业“联系很紧密”。考虑到有10.45%的学生和48.20%的学生分别认为法律和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和“有联系,但是联系不紧密”,以上数据虽然反映了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法律与专业关系的正确认识,但不可忽视的是同时体现了高职学生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倾向。

图3 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哪个更重要?

图4 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联系紧密吗?

(二)关于高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培养法律素质的主要途径

1.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61.15%)认为,提高法律素养的最重要条件是“尽可能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并且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5.65%)认为,学习的法律知识越全面越好。这体现了高职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学习的强烈渴望。

2.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7.36%)认为其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其余途径(“自学”和“学校和社团宣传”)分别各占一半比例(21.23%和21.41%)。考虑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中法律知识讲解在内容上的有限性社团宣传的随机性,以上数据说明了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的单一性和不持续性。

图5 你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习法律知识的?

3.大学里学到的法律知识够不够用?将近20%的学生(19.52%)认为“很不够用”,44.86%的学生则认为“略微不够用”。这两部分学生比例共为64.38%。只有不到10%(8.46%)的学生认为“完全够用了”。考虑到受访学生有一部分是法律专业学生,故以上数据可以表明多数学生法律知识自我感觉上是匮乏的。至于为何觉得不够用,受访学生对于三种原因(“思政课涉及法律内容太少”、“教师上课不专业不生动”及“自己业余时间没学习法律”)的分析认定基本持平(分别为37.59%、22.44%和39.97%)。说明要多方面下工夫,为学生丰富自身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修养提供条件。

图6 你认为大学里学到的法律知识够用吗?

图7 为何你会觉得大学里学到的法律知识不够用?

(三)关于高职院校法律内容的课程的教学效果反馈

1.关于思政课中法律部分的内容的学习效果。31.36%的受访学生认为思政课中学不到什么法律知识,主要原因首先是“法律太枯燥没劲”(34.42%),其次是“上课不够生动”(24.49%)、“老师不够专业”(20.72%)和“课时太少,学不到什么有用的法律知识”(20.46%)。考虑到数据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我们认为以上因素都是学生法律知识的课堂学习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图8 你如果认为现在“思政课”里的“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讲解效果不好,原因是什么?

2.关于思政课程内容设置。将近一半的受访学生(45.63%)认为应该单独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而41.27%的学生则认为应该“视专业而定,有的专业不需要开设”。难能可贵的是,在很多学生视课业为负担的当下,竟然只有13.10%的学生选择了“毫无必要,现在课程已经够多了”。考虑到图3反映的对法律认知的实用主义观念及图8反映的法律课的实际授课效果,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希望能在专门开设的法律课程里学到更多。另外,在认为不必单独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学生中,多数人认为主要应当通过教学方法更生动(46.83%)和课时更多(31.76%)强化学习效果。

图9 你认为专门开设单独的“法律基础”课程有必要吗?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关于高职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和对法律学习的期待

1.普遍认识到法律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但对于法律和自己生活的重要性认识模糊。二者存在一定的脱节。

2.对于法律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实用主义倾向。这和高职学生专业化、技术化的学习导向有一定关联。

3.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大学期间学到的法律知识不够用,较强烈地期待尽可能丰富自身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二)关于高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培养法律素质的主要途径和实际效果

1.高职学生学习以专业专门知识为主,法律知识的系统获取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途径比较单一。

2.通过思政课堂学习法律知识,内容匮乏,教学专业性欠缺,学生掌握情况不佳。

(三)关于促进高职学生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素质提升的若干建议

通过我们团队的以上调查研究和分析和部分学生的现场反馈,我们觉得,当今高职学生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法治宣传,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作为高职学生,我们深知平时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是多么匮乏。我们总是被灌输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的重要性。除了课堂上那么有限的几节课(而且思政课里涉及法律观念的内容也是很少的),其他接触法律的机会都几乎是自发的、随机的、偶然的、肤浅的和碎片化的。同时,高职学生的法治观念说到底是一个人生观问题,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和解决。这里我们建议,发展校园文化,必须内在包含法治宣传内容,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包括新媒体、社团、海报、定期时政讲座、专题宣传等)宣传法治理念,在学校里(而不仅是课堂上)塑造正确的法治观,努力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接受法治信仰的影响,克服学生因实用主义观念对法律的排斥心理。

2.加强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建设。

(1)增加思政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和内容,努力扩大法律知识的覆盖面。对于学生切身相关和强烈关注的法律内容,如合同、婚姻、劳动、企业、电子商务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2)尝试将法律基础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的分离,对现有的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在不影响思政理论课程课时量的前提下,独立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可适当考虑高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就业方向,照顾专业特点,有所侧重。

(3)加强专业之间交流特别是法律专业于非法律专业之间的交流,努力探索生动有趣、使学生印象深刻的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建立统一的案例参考资源库,方便思政课程教师教学参考使用;可以试着与法律专业教师的交流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3.为学生丰富自身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创造各种其他有利条件。

(1)丰富法律相关课程。增设法律相关的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提供学生更多更完善的系统法律知识学习平台。

(2)开辟专门场所。学校开辟专门的法治学习和宣传的场所(例如建立专门的“法治角”),用以案例讨论、法律咨询和援助、普法宣传等。

(3)加大对学校法律社团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学生社团和学生有天然的联系,加强社团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例如,本研究团队所属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法律专业,该专业成立的法律协会和法律援助工作站利用其专业优势积极进行各项法治教育和宣传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建议学校继续加大对法律相关类的社团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使得法律教育更好地贴近学生心灵,产生实际效果。

(4)定期开展法律认知活动。法律的威严和权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法律的程序实现过程中。建议学校定期开展一些法律认知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去法院参与案件审理旁听;聘请法官、检察官做专门讲座、现场说法;对于社会影响较大的重大案件,学校引导学生保持关注,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1日.

[2]施俊波.法律课程渗透德育教学的途径及效果评估[J].文教资料,2011(18).

第2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Asiin认证;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意义;专业人才

引言

当前,Asiin认证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一个针对工程、信息科学等众多专业学科的认证机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当中,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培养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新型技术人才,甚至能够与国际工作进行直接对接的网络工程人才[1]。但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网络工程品牌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晋中信息学院为例,开展Asiin认证对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研究。

1Asiin认证对网络工程品牌课程建设的意义

1.1解决课程学术化严重,知识不易理解的问题

在对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市场调查中发现,通过引入Asiin认证,解决了晋中信息学院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将教学的侧重点置于对专业建设的学术性层面的问题。在教学中,除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客观学习要求,在引入Asiin认证后高校又在制定了与工程学习素养相关的内容[2]。此种方式对于输出高才人才具有显著的推动性,同时避免了晋中信息学院原本没有考虑到理论课程已生涩难懂的问题。并解决了教师一味地在专业建设中融入学术性内容,只会对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困扰,甚至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心理层面产生学习压力的问题[3]。而学生在获取网络工程品牌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知识获取渠道不仅为教师讲授,同时还增加了多种不同获取渠道的方式,能够针对基础知识较差、专业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积极影响的作用。在此部分学生的认知下,网络工程品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从枯燥且无趣的氛围逐渐转变为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课程内容对学生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学习难度得到有效降低,从而会使此部分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循环,因此,将Asiin认证引入到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当中有效解决了传统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方式存在的漏洞问题。

1.2解决理论内容占比较大,实践性不强的问题

Asiin认证对晋中信息学院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除了解决了上述提出的显著性的学术性问题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理论内容的占比,提高了课程整体的实践性。我国教育产业在没有Asiin认证引入时,针对此专业课程的建设尚处于一种探索式教学阶段,因此,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内容占比较大,由于没有系统性的教材作为支撑,导致教师无法在传统专业知识内容上对其进行延伸,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课本层面,根本无法深层次地感知此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同时,缺少实践性专业内容,也会使学生学习脱离实际,无法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致使人才与社会生产需求呈现一种脱轨的现象。而将Asiin认证引入到晋中信息学院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当中,不仅可以深化专业知识的层次,同时还能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

1.3解决建设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效率低的问题

在针对网络工程品牌专业课程的研究中发现,在未引入Asiin认证前,晋中信息学院没有重视起对课程的专业建设,不仅专业课程课时较少,教师也缺少对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思维,学生在此过程中,只属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4]。并且,教师也没有完全发挥其在课堂中的监督职责(具体表现为:为学生提供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工具使用不灵活、对专业知识的剖析不够深入等),最终导致教学效果输出不理想。但在将Asiin认证引入到晋中信息学院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后,增加了专业课程的课时,建设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Asiin认证对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

2.1完善了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体系

为了解决上文提出的多种问题,本章将对网络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进行分析,在针对此方面的研究中发现,Asiin认证解决了工程品牌专业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并做到了对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及知识点的有序延伸。即在Asiin认证背景下,教师将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实现了对课程的合理化建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冗余知识内容的删除[5]。同时,在Asiin认证的指示下,教师将教学的侧重点置于了打造“金字塔”式专业体系,即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历届学生就业情况,将课程内容规划成了通识类由浅至深的学习系统。在学习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能力与需求,选择“金字塔”式专业体系中不同的学习层数,以此实现了在满足高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避免深度过于显著导致的学生学习困难现象出现。

2.2实现了建设方法与模式的改革

在全新教学理念的指示下,无论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专业课程建设构思层面而言,教师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设计”层面而言,高校强调了专业课程中四个不同的教育板块,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的实现层面而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思考,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也从课本转移到了实践,教师更加重视在专业建设中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总之,在Asiin认证背景下,建设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均已实现,且实践的效果较为显著。

2.3营造了良好专业建设环境

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内专业环境,是实现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教学工作有序实施的前提条件。为了进一步满足教育市场的这一需求,在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加大对专业建设环境的建设,将实际生活与实践工作联系起来,并由学校安排学生参与到实践工程专业建设中,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到建设与改革网络工程品牌专业的重要性,也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6]。总之,在Asiin认证背景下,学生做到了在校园中便于参与到社会实践,也通过真实的环境感受到了社会激烈的竞争氛围。

第3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经济社会,感受到行业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本次专业认知实践从企业引进真实项目。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专业认知实践对学生的要求,任务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张贴板展示法等教学方法科学巧妙地综合地运用起来。首先,根据项目内容,明确具体任务,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就如何开展调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接下来就是分析任务,在充分的民主讨论和谨慎论证的基础上,调整并选取更为合理可行的调查方案和进度计划。此后就是实施具体调查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检查是否已经按要求完成,要分步检查各阶段的调查结果,检查调查计划的进展情况。最后评估调查工作完成的质量。学生以张贴板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企业、指导老师和学生三方进行评估,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践进行最后赋分。

二、专业认知实践的具体实施

1专业认知实践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专业认知实践教学工作的效果,商务英语专业选派专人负责联系企业,商讨校企合作项目,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两位专职指导老师。在确定了合作企业和具体项目后,通过集会对学生进行动员,说明专业认知实践的作用和相关要求;同时请企业人士为学生做讲座,就公司运作,项目情况,对学生的能力的要求和培养等进行介绍。

2专业认知实践的基础工作针对企业提供的三个真实工作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项目,按照各项目的要求进行分组。企业项目负责人就相关项目对学生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学生掌握了项目的相关信息、调查技巧、调查范围和有效调查表的要求。这些工作确保了专业认知实践的顺利实施。

3专业认知实践的具体实施学生在了解了项目的相关情况后,通过小组讨论对项目进行分析,分解为不同的任务,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每天完成的任务量,小组内具体分工,共同去完成项目任务,每天返校后就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见的问题进行整理,与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对项目任务完成困难比较大的小组,指导老师亲自陪同外出进行调查,帮助完成任务。

4专业认知实践的检查与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每天就上交的调查表进行审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提出整改意见,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调查。任务完成后,按照专业认知实践方案中成绩评定标准,企业、指导老师、学生三方综合进行评估,确定学生的综合成绩。企业主要是根据完成调查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数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学生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表现进行互评。指导老师就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张贴板成果展示效果进行评价。

三、总结与启示

第4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现代性;教师专业化;科技理性知识;教师专业知识;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化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人们普遍呼吁和认为教师职业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一个专业。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育工作应当被视为专门职业。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在《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指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教师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知识是专业的根基,与现代性的专业相对应的是现代性的知识型。现代性的知识型是科学知识型,它追求客观、实证和价值中立的知识。在现代性中,人们只把自然科学知识看做是真正的知识。与此相对应的是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实证主义成为判断知识正确性、有效性的通用标准;自然科学知识成了知识王国中的主宰者,并把自己的标准和模式树立为知识的意识形态,贬低、压抑和规约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什么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呢?通常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什么”的学科知识和“如何教”的教育知识,前者又可称为主题性知识,后者叫语境性知识。实际上它们都是学科性的知识。现在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认为,除了以上的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应该还包含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如叶澜教授就指出,理论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为群体所共有的普遍形态,即普遍理论;另一种为个人或特殊群体所拥有的私我和局部形态,即个人理论[1]。这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学科性知识就是典型的普遍理论,而实践性知识就是典型的个人理论。教师的个人理论的形成就是主要通过把普遍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借助批判和反思升华实践经验而得来的。作为个人理论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它不同于学科性知识,它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情景和问题方面更有针对性,更为灵活多样,因而更具有有效性。但个人理论不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而且作为个人理论的实践性知识还有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两种形态。后一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缄默性知识。因而本文认为,教育专业知识应该包括学科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二者的综合与辩证统一。

二、在现代语境下教师专业知识的困境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现代性专业的现代性知识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理论的、价值中立的和可以实证的。但是对教育科学知识是科学理论知识,许多专家学者仍持怀疑的态度。哲学家奥康纳从学科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理论的说法只是一种“尊称”[2],他认为,所谓教育理论由形而上学、价值判断、经验性推论所构成,而他对经验性陈述情有独钟,认为这部分是“科学”理论的胚胎。因此,他最终将“教育理论”这顶桂冠戴在了“经验陈述”头上,并因它具有了预言能力和对实践过程的解释能力而尊之为真正的“教育理论”,其潜台词就是不承认教育科学理论是科学理论。赫斯特和彼得斯关注着理论的最终买主即职业教育人员的实践规范问题。因此,凡是能对这部分人的行为方式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的理论才能称之为“教育理论”。如果同意他们的意见,那么,人类数千年来对教育的探索以及陈述性结果中的大部分,将从“教育理论”中被无情地剔除。无论他们的道理如何,总是对业已形成的庞大的教育研究共同体的一种蔑视,很难予以认同,也是不符合事实的[2]。由于在现代性语境下教师职业知识中的普遍理论知识和个人理论的实践性知识都不算是科学理论知识,因而教师专业知识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受到了质疑。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比较论证。

从价值观角度来看,教育科学知识关注的是人的品德、价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它的核心在于人存在的意义。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二是教育对人的生活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关注”、“道德”、“价值”、“意义”这些充满人本主义的词永远是教育知识所追求的。如果说教育知识奉行的是价值中立,那么将是无法想象的。而在现代性语境下的知识价值观要求的是价值中立原则,客观原则。

就研究对象来看,教育知识是研究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问题的知识。教育问题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各种教育学说、各种教育法规、各种教育著作、各种教育文献等。教育对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一种。同时,教育的研究对象还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为,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两者都是活动的主体,两者都具有能动性,两者借助社会文化发生着相互的能动作用。教育科学知识研究的是人文事实,而不是自然事实。

就方法来看,教育活动的内涵与意义作为一种人文性的存在,强调的是多元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的是社会现象和人文领域,由于人的复杂性以及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从而从追求解释的普遍性到追求对事物的多元化的理解,自然地,研究方法也相应地转向了多元化,因而同具有客观的唯一本质的观点无法适应。但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客观主义、实证主义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本质的、唯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在于解释和预测,正确的认识应该具有可实证性。所以,只有实证的方法才是最可靠的。

就功能来看,无论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还是个人功能,教育科学都无法在经验事实与人的发展变化之间全面地确立某种客观的、必然的、精确的联系,我们也难以真正在实证的意义上对这种因果关系做出预测,也就难以获得实证意义上的普遍有效性,难以在定律的意义上将其推广到其他方面去。它只能作为一种所谓的前科学的经验概括而对人们的教育信念产生影响。但在现代性语境下的知识强调的是对问题的精确把握和准确预测[3]。

最后,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教师专业知识的困境集中地体现在了对现代性专业的认识上。“专业”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中来的,原始的意思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在现代性的语境下,专业是指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深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的具体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和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

赵康在比较了以往专业学者有关专业属性的各种说法后认为,一个充分成熟的专业必须具备六个要素:(1)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2)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3)拥有一个包含着深奥知识和技能的科学体系,以及传授、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机制;(4)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鉴于高度关注和力求达成客户利益和社会效益);(5)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鉴于高度的社会认可);(6)具有高度的自治的特点[4]。从上面我们的论述中,教育科学知识是很难符合这六个要素中的第三条要求的。皮亚杰在其1965年出版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普遍的看法是,律师、医生、工程师都“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一位中小学教师缺乏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一般的理由是: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教师专业化中的教育专业知识的困境,是由教师专业知识的特点和现代性知识之间缺乏契合性所导致的,应该说构成教师专业化的教师知识具有更广的范围。教师专业知识具有“两重性”,即学科方面的知识(教什么的知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如何教的知识)。这种职业知识与现代性的工具理性和实证主义取向是不吻合的,也无法达到现代专业知识所要求的“系统”、“深奥”,或者只能部分地达到。所以才有所谓的“教师职业只是一个准专业或半专业”的说法。真的是只能这样吗?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给了我们启示,但这已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总之,如果按照现代性的理性知识的模式,教师专业知识是永远处于边缘位置的。教师专业化永远有着致命的缺陷——没有“深奥、系统、理性”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教师的发展放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考察,见表格[6]:

从表中,我们可看到教师共经历了民教民型、教书匠型、专业型、研究型四种发展形态,与此相对应的是工具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知晓现在我们的时代是处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时代,但是我们的教师职业专业化过程还只是处在典型的工业社会,是典型的工业时代的产物,而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过渡到研究型教师。

教师专业化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中国亦是。可我们也有我们的国情,甚至是省情,在我们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地考虑这些。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科学知识的确是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的,是无法很好地用现代性科技理性知识的标准来衡量和定义的。在现代性专业知识的话语权力下,教师这个职业永远都无法成为所谓的科学的专业。

教师专业化应该定位于教育知识的基础上,而教育知识不一定也不应该都是“理性的,可实证”的,甚至相反,有很多还是人文性的、艺术性的、诗性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2]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8.

[3]朱新卓.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4]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50).

第5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 美术教材教法 课程设置 专业素养

《美术教材教法》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师范生学习美术教学基本原理、掌握美术教学技能技巧以及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对教师素养的分析和研究已有很多,如马超山、张桂春从动力系统、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等三个方面来构建教师的素养结构模型。曾荣光在这类研究中把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特质归纳为“专业知识”和“服务理想”。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林瑞钦则认为教师专业结构应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知能和教育专业精神。以上述观点为基础,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三方面内容:(1)知识方面,包括较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美术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等内容;(2)能力方面,包括美术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与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内容;(3)专业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仪表风度等内容。

高师设置《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与提高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具有相关性,但缺少围绕着这一相关性所做的调查研究成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于2008年3月至5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64名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旨在以真切地把握现实情况为基础,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的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方案。

一、调查结果统计说明

(一)关于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认识方面包括5个问题:

1.问卷调查中问题1“你在高师学习时,学习过哪些课程?”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2.5%的教师在高师学习《美术教材教法》课程,占25%的教师学习过《美术教育学》课程,占12.5%的教师没有学习过任何有关美术教育理论的课程。

2.问卷调查中问题2“你认为《美术教材教法》课程对你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有帮助吗?”的统计结果表明,占24%比例的教师认为在高师学习的美术教材教法课程对自己的工作帮助不大,占12%比例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占64%比例的教师认为有帮助。

3.问卷调查中问题3“你在高师学习时注重哪一方面知识或技能的培养?”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8.75%比例的教师在高师学习阶段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占18.75%比例的教师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占12.5%比例的教师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当提到美术专业时,在大部分教师的思维中,最凸显的就是技术层面,例如,素描画得如何?色彩画得如何?大部分师范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只注重专业而忽视师范性。

4.问卷调查中问题4“如果你有进修的机会,你会强化哪方面知识或技能?”的统计结果表明,占18.2%比例的教师希望强化美术专业知识,占22.7%比例的教师希望强化专业技能技巧,占31.8%比例的教师希望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而占27.3%比例的教师希望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说明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欠缺,因此,如果有机会进修,他们会更注重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

5.问卷调查中问题5“你希望学习《美术教育学》吗?”的统计结果表明,占93.75%比例的教师认为《美术教育学》可以提高教育研究能力,可以衔接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并对工作有帮助,只是占6.5%比例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二)关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包括以下9个问题

1.问题6“你认为小学进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标准改革对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内容有无影响?”的统计结果表明,占87.5%比例的教师认为小学正在进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改革对《美术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有影响或影响很大,占6.25%比例的教师认为两者没有关系,而占6.25%比例的教师则表明不了解。这说明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都能认识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的推行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也为《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方向性启示。

2.问题7“你认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的统计结果表明,占55.3%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占17%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占14.9%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占12.8%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有教育研究能力。

3.问题8“你认为以上这些专业素养是何时培养的?”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的专业素养都是在工作后培养的,占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大多数是在工作以后培养的,占12.5%比例的教师认为是在高师学习阶段培养的。

4.问题9“你认为以上这些专业素养是何时培养的?你想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统计结果表明,占50%比例的教师都通过实际教学工作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占25%比例的教师想通过到高师学习该门课程来提高教学能力,而希望通过阅读教育期刊,报纸和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能力的小学美术教师则各占12.5%的比例。

5.问题10“你对自己目前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评判是?”问题11“你工作以后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的统计表明,占68.75%比例的教师是为了评职称才进行教育研究,占1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占1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只有占6.25%比例的教师论文数量更多一些。

6.问题12“你打算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统计结果表明,占50%比例的教师希望通过进修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占25%比例的教师打算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来提高科研能力,占18.75%比例的教师想通过阅读学术期刊来提高科研能力,另外占6.25%比例的教师则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7.问题13“你认为《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性?”的统计结果表明,占75%比例的教师认为有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大,占25%比例的教师认为两者没有相关性。

8.问题14“你认为自己是否具有专业发展和更新的意识?”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2.5%比例的教师具有专业发展和更新的意识,占37.5%比例的教师则没有这种意识。这说明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不注重自我学习和提高,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使命感以及追求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提倡的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不一致的。

二、调查结果的原因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计划存在问题

1.《美术教材教法》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总课时一般为34节或36节,而素描、色彩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超出该课课时约80%的比例。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效仿美术学院,过多的注重美术技能,在狭窄的专业领域里孤立地讨论技术问题,并以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往往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导致师范生对教师专业培养概念的淡化。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根据现代教学评价理论,学生的美术学习历程与美术课程内容同等重要。但是从目前的课程实施来看,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成绩而轻实际能力、重卷面测试而缺少质性评价等现象。把单纯的考试作为了唯一的评价方式,使考试成为指挥教学活动的“指挥棒”,这是非常片面的。

(二)师资力量不强

《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任教的教师虽然来自本科师范院校,都经历过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但是一部分美术教师从心里漠视美术教育类课程。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不熟悉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脱离了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三)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不够重视

将《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具有科学道理的,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高师读书时没有认真地学习该课程,工作之后,虽然知道自己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能力有待改进,也了解自己缺乏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但却不清楚该从何入手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性质

李力佳教授认为,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分析,美术教师的专业教育具有“双专业性”,它既是艺术学科教育,又是教育专业教育。《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既是理论课程,也是研究小学美术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具有双重课程性质。

(二)高师院校应该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

高师院校该课程应该配备博学多才、业务精湛,并具有小学美术教学“临床经验”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适当扩大课程内容,拓展《美术教学论》、《美术教育学》等上位学科的内容;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尤其要增加实践部分的课时量,并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有机地、全方位地结合;注重改变过去“考过即忘”的陈旧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师范生在工作后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师范生应该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

师范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懂得自己不仅是美术生,更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对《美术教材教法》等教育类课程的重视,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科研知识,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

小学美术教师身在教学第一线,担负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任,因此必须不但完善自身专业素养,具有现代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以及多元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并且有与上述理念相吻合的美术教学技能。因此就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的美术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使自己学不仅成为美术课程的实施者,也成为该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

总之,高师设置《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与提高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能使小学美术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迎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顺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超山,张桂春.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初探.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4).

[2]曾荣光.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个社会学的阐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4,(1).

第6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学习方法、学业与职业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认知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和专业成长成才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近些年来,学校在全校层面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展了一系列且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但是,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知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初步探索该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1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环境科学专业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等教学方向。多年来,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一直沿袭聘请各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做报告和专业实验室参观的模式。从现有课程教学现状看,存在以下的问题与困境。

 

1.1教学模式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实效性和吸引力

 

环境科学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缺少对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尊重,存在与新生认知能力脱节的问题。由于新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相对较少,进入高等学校后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地认识。但是,单纯的学术带头人作报告的授课形式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没有起到专业教育的效果。而且讲座形式单一,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1.2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专业认知教育的基本目标一方面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学习。为此,系统地专业认知教育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是,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内容单一,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

 

1.3导向不明确,应以就业为导向

 

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是以专业介绍为导向的,缺乏实践与深入了解。随着现在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科学的专业认知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引导新生关注就业并做好准备。因此,如何使今天的新生在将来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是专业认知教育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专业认知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实施面向就业的教育,让新生具有一定的就业紧迫感,进行职业的规划。

 

2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的潜在危害

 

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导致了很多潜在的危害。具体总结如下:

 

2.1新生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淡薄

 

尽管经历了专业认知教育,但是对于专业依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绪。在对大一、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环境科学学生调查中发现:不仅在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专业认知模糊和专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高年级的学生依然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模糊不清的专业理解以及对未来从事工作缺少明确的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2.2受到错误信息的指引,导致对专业的错误理解

 

当获取正确的专业认知途径受到阻碍时,一些明显有商业倾向的信息也会影响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和了解,从而导致盲目的选择和抵触。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心理。此外,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大多是从学长的咨询中开始的。而上一级学长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专业认知规律,错误的信息势必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定。

 

2.3盲目的转专业趋势

 

近几年,转专业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转换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很多人转专业存在着盲目性。这些非理性源于没有准确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未来就业去向。正是无法全面分析、评价各方面因素,面对转专业这一发展机会,专业意识淡薄的新生难以做到非常理性地抉择。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中不容忽视。

 

3改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现状的措施

 

针对环境科学认知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措施,构建形式灵活和富有成效地专业认知课程体系:

 

3.1以完善的课程体系牢固新生的专业观

 

在专业认知过程中,增加导论性课程内容,聘请本领域学术带头人以及著名学者针对大一新生的认知特点做前瞻性讲座;实现和优秀毕业生零距离接触,以毕业生的切身经历引导大一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实验室内开展高年级优秀学生、研究生和大一新生的互动接触,从而实现个性引导。形式多样专业认知形式,体现出课程的互动性,使专业认知教育更有效。

 

3.2以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为了避免专家讲座过于单调和专业化而导致的讲座信息和学生理解之间出现真空地带。在收集丰富的专业素材,并整合优秀课程资源后,依据新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建设影音文件。影音文件是基于新生认知规律的再整理,并且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呈现方式更具吸引力等特点,学生能更轻松地接受,并加以深刻理解。

 

3.3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合理规划职业,避免专业人才的隐形流失

 

引导新生树立正确专业价值观,可以帮助新生了解专业,规划未来在校的学习内容,从而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建立有效的专业认知教育对于防止盲目的转专业现象,避免专业人才的隐形流失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7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02-02

1.研究目的:

在体育发达的国家,体育法的研究和教学开展的较早,在我国体育法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体育法的教学工作开始的更晚一些,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体育院系,因缺少师资教材等原因,没有开设体育法课程(笔者调查了安徽省设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师范类体育院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的中坚力量、体育教育的工作者,肩负着培养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才的重任,[1]应当对学生加强体育法宣传和教育工作,不仅对自身和学生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能否具有良好的体育法素质的正能量,将对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法学概论,体育法理,学校教育法,体育法学与法理基础和体育法学,并对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2003年-2013年1月有关体育法等相关方便的研究成果进行查询和阅读,为本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就《体育法》和《体育法学概论》中涉及到学校体育法教育相关问题,笔者专门请教了安师大体育学院和法学院的教授进行咨询,并访谈了体育学院专业课教师和部分学生,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事实依据。

2.2.3 问卷调查法。本次问卷通过文献查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条例并在安师大体院和法学院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对安徽师范大学体院的400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其中体育教育156份社体128份,运训104份,所在年级分别包括2009级,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其中大一至大三的学生采取课堂直接发放的形式,大四到寝室发放当场回收的方式。

2.2.4 数理统计法。对本次问卷的调查结果所得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分类。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安师大体院学生的体育法基本知识了解情况调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正式颁布,体育法是对公民基本体育权利的保障,对安师大体院学生所调查的题目都是体育法中的基本发条,基本原理的应用与了解,问卷题目及答案如表1所示

表1 安师大体院学生的体育法基本知识了解情况调查

问题 答案正确率及专业分布(%)

体教

156份 运训

104份 社体

128份 总体正

确率388

1我国《体育法》颁布于哪一年 12.2% 6.7% 43.7% 21.0%

2《体育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么? 77.5% 53.8% 94.5% 80.9%

3学校是否应该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

其特点的体育活动么?[2] 80.1% 59.6% 92.9% 79.0%

4有的学校为了降低伤害事故,可以尽量少开展或者不开

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师也尽量删除带有一定安全问题

的教材么?[3] 80.7% 47% 93% 75.7%

5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么? 90% 87.5% 89.8% 89.4%

6学校有没有义务保障每天体育课的时间 73% 74% 83.5% 76.80%

7你是否赞成兴奋剂是提高专业成绩的必要手段和服用

高科技的兴奋剂,只要检查不出来无可厚非持 22.4% 24.3% 22.6% 23%

8各训练单位、运动队和个人可以接收社会

捐赠的奖金、奖品么?[4] 9.6% 8.6% 17.96% 12.1%

9你参加一次比赛,如果对你做出不公平的裁判你会? 81.4% 70.19% 82.8% 78.86%

1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义务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条

件,支持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5] 92.94% 89.42% 92.18% 91.75%

通过本次对体育法基本知识了解情况调查,得出安师大体院学生对体育法基本知识的平均了解情况为62.85%。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校体育法与社会体育法的了解情况要优于竞技体育法和体育经济法,其中经济体育法规学生了解情况最差,仅为12.1%。大多数同学知道体育法的存在但是不知道体育法的颁布日期。从整个院系的专业分布来看对体育法的了解情况来看,社会体育专业最好答案正确率为71.29%,其次是体育教育,答案正确率为61.98%,运动训练的正确率最低为52.11%,从开课情况来看,开与不开体育法课程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运训专业对竞技体育法规的了解情况要优于体教专业和社体专业。据笔者教师和学生访谈中得知我校体育学院并没有专门开设《体育法》课程,只有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了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作为辅修,其他体育专业的同学反映只是专业课老师或教练在上课顺带不做重点的讲一下,而没有真正彻底的让学生去领悟和运用,所以才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看待兴奋剂和不公平裁判以及社会捐赠等问题,以致于可能在今后的的比赛中会出现此类相关体育法律法规等问题。因此要使体院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提高保持一致,增强体育专业所有学生对体育法全方位的学习和积累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2 安师大体院各年级学生对体育法基本知识了解情况调查。通过对各个年级对体育法基本知识了解情况调查得出大部分同学对体育法的基本知识了解程度与所在的年级是不成比例的,各个年级的情况见表2

表2 体院各年级学生对体育法基本知识了解情况调查

年级 人数 平均正确率

2009级 105 57.65%

2010级 91 65.12%

2011级 108 59.91%

2012级 84 68.72%

对于《体育法》中的基本知识高年级的同学仍旧有很多错选,总体来看,低年级正确率并不亚于高年级。经过访谈得知,由于体院既懂得法律知识又懂得体育知识的教师非常少,开设体育法规课程一直作为一门辅修课在计划中不被重视,非专业教师带此门课程只能选择"蜻蜓点水"模式来教学。专业课教师相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在学生心目中扮演着比文化课教师更独特的角色,因为他们突出的专业技术首先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崇拜感,这样他们的形象较之其他文化课教师更高大,所以体育专业课教师在培养体院学生体育法律知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体院学生学习体育法专业知识的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传授,其次体育专业课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体育法知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

3.3 安师大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的认知现状。学校体育教育事关提高我国全民素质和科技兴体的重要环节,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我国宪法、法律对此都有相关规定,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单独以及联合了一系列部门规章,这些充分表现了党和国家对体育教育和体育法的高度重视。师范类体育院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的中坚力量、体育教育的工作者,他们对体育法的认知程度,将对国家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的认知情况非常重要。

通过调查发现有42.01%的同学不知道有《体育法》的存在,正是因为个别专业开设了体育法规课程,导致大多数学生获取体育法知识的渠道来源于非正规化教育,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法比较重要并且希望获取体育法知识,但是希望学习体育法知识的学生大部分是2012级和2011级,分析其主要是因为新生入学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好奇感和兴趣,高年级的大学生们则认为在众多门专业课的学习压力下没有必要去学习和自己学分无挂钩的课程。

表3 安师大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的认知现状调查表

问题 答案%

1你知道体育法么? A知道57.99%

B不知道42.01%

2你所知道的体育法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 A体育法教师22.42%

B体育专业课教师19.32%

C媒体(电视、网络)29.38%

D书籍16.49%

E其他12.37%

3你希望多了解一些体育法知识么? A希望54.63%

B不希望45.36%

4你希望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体育法知识? A体育法教师28.86%

B体育专业课教师22.39%

C书籍9.02%

D媒体(电视、网络)24.74%

E其他14.43%

总体来说大部分同学获取体育法的渠道是通过体育法教师和体育专业教师和媒体,并且希望从这些渠道获得体育法知识,因此提高体育专业教师的体育法素质和加大媒体对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显得多么重要。

3.4 安师大体院学生对体育法理念的认知情况。体育法理念是公民对于体育法思想和体育法基本原理的信念,是公民对于国家与公民、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力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是体育法意识的高级形式。当今社会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遇到事首先想不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厌诉、排斥司法,不可否认现实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着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的现象,这在一定得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问题 答案%

1你在比赛时如果遇到不公平裁判你会怎么解决? A法律48.71%

B武力7.4%

C忍气吞声36.85%

D罢赛6.9%

2如你是体育老师会不会为了降低伤害事故而删除

一些带有不安全性的教材 A会16.49%

B可能会48.19%

C不会35.3%

3你认为体育法会有助于你未来的工作么? A会38.9%

B可能会49.48%

C不会11.59%

从下表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体育权利受到侵害时首先想不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采取忍气吞声的方式,甚至有少数不明智的会选择采取武力和罢赛的方式。虽然大多数同学认为体育法会给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带来帮助,但是表明的态度不是十分坚决,仍有迟疑。[6]另外,因为体育法没有较强的力度保证,所以大部分同学表示在日后成为体育老师,为避免意外伤害带来的麻烦,可能会减少授课的内容,避免上课易发生的风险。这种想法将严重导致我国体育的教育质量与实施,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一大阻碍,但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由体育法自身的缺陷尚不健全所导致的。[6]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4.1.1 安师大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基本知识的认识情况参差不齐,低年级学生掌握体育法的程度不亚于高年级,低年级更能变现出对体育法求知的欲望,因社体专业开设了体育法课程,总体水平明显好于其他专业。

4.1.2 除社体专业学生的体育法知识主要来源于体育法规课程的学习外,其他专业学生的体育法知识主要来源于体育专业课教师以及媒体。

4.1.3 由于总体法律理念淡薄和社会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超过一半的学生遇到体育权利受到侵害时首先想不到法律途径来解决。

4.1.4 由于我国只有《体育法》,没有体育法律的实体机构,其次我校体院既懂法律知识又懂体育知识的的师资力量的短缺是导致体育法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

4.2 建议

4.2.1 高校体院专业学生课程中应加入体育法规的学习。

4.2.2 提高体育专业课教师的体育法素质和加大媒体对体育法学习的宣传。

4.2.3 学生自身加强对体育法规的学习并纠正对体育法以及体育法规的偏颇认识。

4.4.4 学校和其他相关部门应加大体育法的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语法》第十八条[M] 1995年

[2] 张晓波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J]2003年第6期

[3] 刘举科 《体育法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M]P17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M] 1995年

[5] 王曼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对学校体育法认知情况调查研究-以北师大为例 搏击体育论坛[J] 第4卷第9期

[6] 王曼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对学校体育法认知情况调查研究-以北师大为例搏击体育论坛[J] 第4卷第9期

第8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4-0091-06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提出了新医改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实现新医改的目标需要大批既具有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更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法律素质的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为此,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体系”,提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医学院校应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本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并使学生养成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的良好的法律素养。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实现新医改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为全面了解安徽省主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的现状,笔者所主持的课题组以“安徽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现状”为主题做了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对象

调查采用分类分层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包括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等省内4所主要医学院校的近1000名学生以及附属医院的220名临床医务人员。从2006级、2008级和2009级本科生中随机抽取1000人,发放问卷(A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6份(占94.6%);医务人员中,发放问卷(B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占96.36%)。调查组走访了相关教学人员,收集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还走访了淮北市人民医院、宿州市立医院和蚌埠市中心医院等单位的医患关系处理部门。调查结束后,调查组成员进行分组讨论、总体研究,对我省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德与法制教育教学状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参考有关学者对国内外一些医学院校进行的类似调查及研究结果,从中可以较清楚地反映出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的整体状况。

(二)调查内容

一是调查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以及师资等状况;二是调查本专业学生对开展医德与法制教育的认知状况、实际效果及存在问题;三是结合学校教育和医院临床工作实际,了解学生和医务人员对新医改背景下高校加强本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医学生对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新医改的认知较为明确

调查中,学生对“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条件”的认知如下:回答应具备“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与良好的法律素质”的学生占84.67%,表明本专业学生入学后通过2至5年大学学习和对现实的思考,对其未来职业规划已有较明确的定位。在本专业“开展学生医德与医疗法律知识的学习对未来工作的影响”一题中,认为“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能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学生合计达86.79%,体现了本专业学生对未来职业要求有较明确的认识。对“落实新医改提出的‘构建健康和谐医患关系’应做到下列哪些?”这道多选题的选择结果(见表1)表明:广大学生一方面赞成党和国家推进新医改政策,另一方面迫切希望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加强医务人员医德与医疗法律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占85.41%),将医德与医疗法律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医德与法制教育状况和效果不容乐观

1、学生对本专业的医德与法制教育状况的认知

统计结果(表2)表明: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案关于医德与医疗法律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仅为30%左右;获得医德与医疗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医学伦理学和医疗法律公共课”(占60.68%);对所讲述的内容认为“学时适中、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的学生仅为27.58%。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对所开设的医德与法律等人文课程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仅有约半数的学生表示“学过、较熟悉”或“学过、掌握一些”医德与医疗法律知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成为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中对目前医患关系“不满意”和“不清楚”的人数合计达66.28%。

第9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 石家庄市 体育专业学生 训练队队员 运动损伤认知

1.前言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并且是体育健身活动和奠定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途径。但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事故却时有发生,这给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解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与训练队队员对运动损伤的认知的现状,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而为提高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与训练队队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延长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与训练队队员运动寿命,提供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石家庄市2000人,包括河北师大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在校全日制体育专业学生与训练队队员。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法、逻辑法。

3.结果与分析

3.1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与训练队队员对运动损伤认知的现状分析

3.1.1对了解预防运动损伤知识的调查

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运动成绩不断刷新,对运动训练的要求亦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学生询问一些损伤的治疗与预防的方法。

在对被调查的1824名大学生对运动损伤定义的调查中,很了解的有226人(12.4%),其次为一般了解的666人(36.5%)。此外,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不了解,有932人(51.1%),这一情况说明:体育专业与训练队的大学生对简单的运动损伤有一定的简单认识,但在对运动损伤的深入认识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尤其是非体育院校的体育特招生和还未开设有关运动损伤课程的体育专业低年级的大学生。

3.3.2对了解预防运动损伤知识的调查

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在上技术课或训练、比赛中,时有运动损伤发生,如果发生运动损伤,则不但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与体育教学的教学宗旨相悖。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我分析了石家庄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了解预防运动损伤知识的现状,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因此运动损伤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调查发现:1824名大学生中,有208人在每次技术课或比赛前进行很充分的准备活动,占总数的11.4%,有637人在每次技术课或比赛前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活动,占总数的34.9%,有979人在每次技术课或比赛前进行不充分的准备活动,占总数的53.7%,

3.3.3对了解治疗运动损伤知识的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到,早期急性运动损伤能够选择正确的处理、治疗康复方法还是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尤其是选择冷敷的超过了调查人数的五分之四,达到了1463人,占总人数的80.2%,其次是早期开放性运动损伤选择抬高患肢的有836人,占总人数的45.8%,接近一半,但是也不难看出仍然有562人选择了不正确的推拿按摩方法进行处理、治疗康复早期的急性运动损伤,占到总数的30.8%。

3.3.4获得运动损伤知识的途径调查

石家庄体育专业与训练队大学生获取运动损伤知识的途径依次为运动经验、书本、报纸杂志、相关课程、与教练员或别人交流、网络及电视途经,通过调查,体育专业与训练队大学生很少和教练员或别人交流获取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和教练员探讨有关训练和比赛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技战术的掌握和应用。网络和电视基本上被大学生作为一项娱乐手段调整自己的紧张情绪,还有就是由于学校条件,看电视次数受到限制,更别提看有关运动损伤方面的节目了。

3.4影响石家庄市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队员对运动损伤认知的因素的分析

影响石家庄市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队员对运动损伤认知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3.4.1自身因素:超过一半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队员认为自己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的知识,再深入地学习运动损伤的知识对自己现在高校的训练和比赛没有更多的帮助,已经满足于现状。另外,超过了三分之一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队员认为,运动损伤这方面的知识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队员来说不像其他知识更有趣味性,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同时也说明教师教授运动损伤知识的方式方法比较沉闷,难以调动大多数大学生的兴趣,少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学生没有认识到运动损伤的重要性,他们的思想是最可怕的,没有认识到运动损伤知识的重要性,就是不重视自己的运动寿命和身体健康。

3.4.2环境因素:不到一半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队员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够从电视、网络媒体等接触到有关运动损伤的知识,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教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课)或者教练员讲述获得,获得运动损伤知识的渠道少。相当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队员渴望有自己的专门医护监督防治上课、训练和比赛中的伤病。

4.结论与建议

4.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能加强身体肌肉中毛细血管的开放,提高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有效地防止肌肉损伤。

4.2在上技术课和训练比赛中,大学生应精力集中,无伤运动时使用保护的护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创伤。此外,在受伤后,应正确及时地选择处理、治疗康复的方法,切勿不分时期,耽误治疗。

4.3加强安全教育,学校应多渠道给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创造学习有关运动损伤知识的途径,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体等现代手段。应使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与训练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建智.加强体育医务监督的体会.中国学校卫生,1999,20,(3):167.省略/2004-8/200484190940.asp

[2]夏成木,赵兴华.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76-77.

[3]张宏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产生损伤的原因及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4,(2):41-42.

[4]周倩.对高校体育活动中致伤原因的调查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6,(2):60-61.

[5]安民,钱良.对普通高校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3):94-96.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