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精选(九篇)

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

第1篇: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市场利率;风险补偿;交易费用

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涉及的是资金的可得性不足,则中小企业融资贵涉及的是资金的成本过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普遍且一直处于高位。据不完全统计,民间中小企业的借款利率平均在20%左右,有的高达50%以上。这是中小企业融资贵的基本描述。那么,中小企业融资贵究竟“贵”在哪里?

1 市场利率超过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能力

通常情况下,从投资者角度,所有企业面对的市场利率由三部分构成:

市场利率=无风险利率+正常风险补偿+正常交易费用

1.1 无风险利率

通常以基准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用国债利率表示,由纯利率和通胀贴水构成,但我国利率市场化还没完全到位,其代表性较差。目前,我国银行信用的基础是国家信用,银行理财产品存在刚性兑付约束。根据就高不就低原则,可以将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视为无风险利率,当前大约在5.5%,略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理论上,无风险利率是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货币增长)速度相联系的,很难通过市场行为降低无风险利率。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要等量承担无风险利率。

1.2 正常风险补偿

投资者为企业融资要承担风险,损失发生前会收取一定的价格补偿,如对信用风险(违约风险)、变现风险(流动性风险)、期限风险等的价格补偿。我国目前尚没有企业风险定价曲线,只能根据现有数据进行简单推测。现有WIND数据库存有商业银行利率变化区间数据,等距取区间中值作为风险价格,可以大致描绘信贷风险收益曲线。当企业风险超出一定阈值时,银行就会退出,将风险高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留给其他金融机构。

1.3 正常交易费用

企业融资还要负担一定的正常交易费用(主要为中介费用),如担保、贷款保险、资产评估、咨询服务等费用,甚至要交存一定金额的保证金。这部分费用通常在2%左右。

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也要等量承担正常风险补偿和正常交易费用。但这两部分若单独或汇总过高,则会使市场利率超出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能力。

当市场利率超过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能力时,就会呈现中小企业融资贵状况。改变这一状况,可以由政府出面来解决。政府通过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使金融机构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达到契合。可见,市场利率与中小企业实际负担能力的差额消除的可能性,起始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取决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态度,依赖于金融制度构架的设计。

2 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大于市场利率的应有高位水平

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通常要高于一般企业,由三部分构成:

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市场利率+额外风险补偿+额外交易费用

=无风险利率+正常风险补偿+正常交易费用+额外风险补偿+额外交易费用

2.1 额外风险补偿

相比一般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风险要大,为此要支付一笔额外风险补偿。根据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小贷公司、网贷平台的实际利率状况,可以描绘出综合利率曲线。假定相同企业的银行信贷风险、信托风险、金融租赁风险等相同,其中的差异构成了额外风险补偿的主要部分,这部分资金投向是风险高的中小企业。取与银行信贷相同的风险区间,计算中小企业的平均利率约为14.0%。该利率水平排除了大部分民间借贷、网贷和小贷公司等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客户。如果考虑全部中小企业融资利率,估计平均融资成本应该在16%~18%之间。

2.2 额外交易费用

中小企业还要为其高风险支付一笔额外中介费用。有时,中介费用在2%以上,甚至会高于4%,属于额外交易费用。

只有中小企业,才需要支付额外风险补偿和额外交易费用,单独或汇总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大于市场利率的应有高位水平。其产生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必须克服的,是通过改革可以消除的。

3 中小企业融资贵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融资难

根据以上分析,中小企业融资贵的根源在于:第一,市场利率超过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能力;第二,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大于市场利率的应有高位水平。前者是间接、次要的,必然是由中小企业融资竞争力较低引起的;后者是直接、主要的,无疑是由中小企业融资难造成的。因此,中小企业融资贵的主要根源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正因为如此,破解中小企业融资贵集中体现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参考文献】

[1]吴钦春.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与解决途径之争――依靠有形之手还是无形之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2):70-73.

第2篇: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 金融发展 实证研究

一、贵州省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必要性

早在1776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任何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都只能用两种方法来增加。其一,改进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的生产力;其二,增加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量。”他指出,生产力的改进取决于:(1)劳动者能力改进;(2)他工作所用的机械的改进。而劳动者能力和机械的改进与科技进步有关。由此可见,亚当·斯密早已经认识到,除了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科技进步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贵州省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增加,贵州省专利申请共计11574件,科技成果丰硕。在“十一五”期间,贵州更是获部级科技奖励10项,截至2012年,贵州省拥有的发明专利达到3130件,增长幅度排全国的首位。在资金上,据统计,贵州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2013年底达到12877亿元,对于贵州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支持结构来看,贵州省的科技创新信贷资金是有巨大的潜在供给能力的。但是传统的银行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因为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投入高、风险高的特点,而银行追求的是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高收益性,所以,银行会限制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这就说明了贵州省信贷资金虽然有巨大的潜在供给能力,但是现实的情况又导致供给不足,这就造成了科技创新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中小高科技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将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高风险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我省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诸多困难。为了贵州省在未来的几年内能够后发赶超,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已必不可少。

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可以概括为一下5个方面:(1)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引进新技术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采用一种新的原料或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如造成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指出,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到相对发达阶段之后,货币市场的建立和良好运作成为实现创新的基础。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贵州省为例,对贵州省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科技创新的测度

(一)建立模型

从贵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考察看出,贵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成果并不明显,金融在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的论证贵州省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收集了贵州省1993~2013年这21年的数据,首先对科技创新度TI进行了测算,然后构建VAR模型,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然后对相关的分析结论进行了解释。

本文采用基于生产函数总量测算法中使用最多的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PF),并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贵州省的科技创新度(TI)。

假设贵州省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Y■=Ae■K■L■

其中aK和a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t表示时间,因为生产函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对生产函数进行变形,取对数得到:

LnY=LnA+at+aKLnK+aLLnL

其中,Y为产出数据,表示国民经济的整体产出,即国内生产总值(GDP);L为劳动投入数据,即贵州省历年社会劳动者人数;K为资本投入数据,即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由于统计年鉴中并没有贵州省历年资本存量的数据,因为需要进行推算,本文采用的是1951年戈德史密斯开创性的运用的永续盘存法,其公式为:

Kt=It+Kt-1(1-δt)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实际资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名义投资,δ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本文根据使用寿命,对建筑、设备和其他费用这三类固定资本的折旧率进行了估算,分别为6.9%、14.9%和12.1%。而建设、设备和其他费用三种资产类型的比例分别为65.93%、18.04%和16.03%。加权计算得到基础设施资本的综合折旧率为9.2%。

(二)实证分析

运用软件Eviews6.0对贵州省1993~2013这2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贵州统计年鉴》、《贵州六十年》以及贵州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网站上公布的金融数据。

1.单位根检验。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得检验,由表2-1可知LnL,LnK,LnY和同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可使用模型LnY=LnA+at+aKLnK+aLLnL进行回归分析。

表2-1 单位根检验结果

2.全要素生产率TFP估计结果。根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出aK=0.749256,aL=0.250644,可得出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为:

TFP■=■

1993~2013年贵州省经济TFP及其增长率见表2-2。

表2-2 1993~2013年贵州省经济TFP及其增长率

三、贵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选取一些能够影响贵州省科技创新的金融因素来建立实证分析的计量模型:

TI=δ0+δ1SC+δ2ST+δ3FE+ε

其中,ε是误差向量,TI是贵州省科技创新指标,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SC贵州省金融发展规模指标,用M2/GDP来表示,ST是金融发展结构指标,用居民储蓄/全部存款来表示,FE是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用贷款/存款来表示。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表3-1 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表3-1中可以看出,变量TI、SC、ST和FE没有拒绝原假设,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他们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存在时间趋势。但是进行一阶差分后,变量DTI、DSC、DST和DFE均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差分变量时平稳的,我们就认为这4个变量时一阶单整的,可以运用一阶差分后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虽然这4个指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这些指标可能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法来检验贵州省金融变量和科技创新指标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为此,我们确定Johansen检验的滞后期为2,并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TI、SC、ST和FE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具有共同的随机趋势,它们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协整关系的表达式为:

TI=-1.830190+6.044701ST-0.059615SC+0.785354FE

从长期反映均衡关系的协整降方程不难看出,金融发展结构和金融发展效率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相关性,而金融发展规模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长期的负相关性。金融发展规模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使科技创新水平下降5.96%;而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则分别使科技水平上升78.5%和604%。这说明,贵州省经济货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而金融发展结构和效率的提高会促进我们的科技创新,这也为中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3.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的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探讨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因果关系。

表3-3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滞后4期)

表3-4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滞后5期)

表3-5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滞后6期)

根据检验,在滞后4期的条件下,金融发展结构(ST)是金融发展效率(FE)的格兰杰原因,金融发展效率(FE)是科技创新(TI)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扩大金融体系的发展规模、优化金融发展结构有利于提高金融的发展效率(FE),而提高金融效率(FE)又能促进科技创新(TI);在滞后5期的条件下,金融发展规模(SC)和金融发展结构(ST)都是金融发展效率(FE)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6期的条件下,科技创新(TI)是金融发展结构(ST)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贵州省科技进步反过来会影响贵州省的储蓄结构,促进了金融资源向着边际效率较高的企业或部门配置。

四、提高贵州省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结论及建议

目前贵州省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并未形成多层次、系统化,诸多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手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更是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要加快构建促进科技发展战略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则分别使科技水平上升78.5%和604%,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发展结构还是金融发展效率,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金融发展结构的提高,可以使科技水平成倍的增加,而金融发展规模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贵州省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会促进科技创新活动。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4期,金融发展结构会促进金融发展效率,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到了滞后6期,科技进步又会对金融发展结构有促进作用,这样形成了一个循环链,只要我省鼓励储蓄,提高存款中居民存款所占的比重,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好的循环机制,最终会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银行是我省科技金融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银行存贷总额、优化金融机构存贷比例。首先,在不断优化我省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比例的基础上、努力增加银行信贷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逐步放宽对科技活动的贷款限额,努力提高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必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进行合理的监督,防止因私人或其他原因使科技研发活动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不断优化金融资源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配置效率。同时,应加强金融的监管,监管部门应及时的更新金融监管的理念,明确金融监管的内容,实行金融监管模式、金融监管手段、金融监管内同等方面的创新。目前,贵州省科技企业大多都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资金主要都来源于银行,但是这些银行由于害怕风险,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就非常有限,这就极大的阻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我省科技创新活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需要成立一家专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的带有政策性质的科技发展银行,通过给予中小各级企业的利率优惠,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吸纳转化、技术信托投资等业务。贵州省目前很多企业缺乏资金,无法购买技术创新成果,这就阻碍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从长期来看,金融的发展无论在量的提高上还是质的飞跃上都能够促进贵州省科技的进步,因此,从全局上看,贵州省金融业的发展将是促进贵州省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松涛,董裸,余筱箭.浅议技术创新模式与金融体系模式的相互关系.软科学,2002.

[2]孙伍琴.论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经济地理,2004.

[3]李悦.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基于银行与市场功能比较的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

[4]邓乐平,孙从海.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理论与经验的考察.金融研究,2001.

[5]陈凤娣,吴有根.人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支持白土创新.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2006.

[6]辜胜阻,洪群联,张翔.论构建支持白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国软科学,2007.

[7]黄刚,蔡幸.开发性金融对广西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支持模式初探.改革与战略,2006.

[8]王华,发展政策性金融有待解决的二人难题.中央财经人学学报,2007.

[9]李志辉,李萌.中小企业融资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模式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7.

[10]买忆媛,聂鸣.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

[11]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2]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3]李伟建,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一、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表现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虽然在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而且是一个老大问题,但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形势下更为突出,在中小微企业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资金缺口大,三角债有抬头趋向。当前,全省工业企业资金普遍较为紧缺,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如孝感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缺口约30亿元、鄂州13亿元。同时,正是由于融资难、融资贵,增加了企业回款困难,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013年上半年应收帐款同比增长23.3%,高于收入增长7.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5.3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高于收入增长4。6个百分点,企业间互相拖欠现象有进一步抬头趋势。融资愈困难,拖欠愈严重的恶性循环苗头显露。小微企业由于处于产业链低端或者采购末端,议价能力弱,大量资源被大型企业强势挤占,更是雪上加霜,不少小微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

二是工业企业获得授信资格比重低,小微企业基本处于银行融资体系之外。据了解,黄冈市浠水县现有工业企业1059家,银行授信企业62家,授信企业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6.9%,其中: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规模以上的110家,银行授信企业45户,占40.9%;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仅有6户获得授信,仅占全部小微企业0.7%。据孝感市经信委反映,该市中小微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获得银行授信资格,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银行贷款视野,这是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性问题。中小微企业只能靠自我积累发展,或者从民间渠道高息融资,融资难成为制约甚至阻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顺利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融资成本高,中小微企业不堪重负。从襄阳市经信委对企业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9.53%,部分优势大中型企业融资成本相对适中,银行对大企业、大项目的信用贷款周期较长,且融资成本相对合理,保持在一年期基准利率6 %左右;多数中小型企业多数是担保贷款,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合同利率上浮后,加上中介服务评估费、财务咨询费等,融资成本约为基准利率的1.5倍,年息一般在10%以上;绝大多数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以民间借贷为主,融资成本骤增,融资年化利率20%以上,有些小微企业为避免关停,短期年化利率高达40%,难堪重负,生存举步维艰。

四是承兑汇票使用过滥,加剧了企业现金紧张的矛盾。银行发放贷款中大量使用承兑汇票,企业回笼资金中70%以上是承兑汇票.过量收取银行承兑汇票,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比较棘手的问题,即使像武钢、三环等特大型企业都感到现金不足。而且多数企业在办理承兑汇票过程中,需要在银行存款30%―50%,加剧了企业现金短缺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众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五是融资手续繁琐,用款周期缩短。银行融资程序较长,担保贷款贷前先后办理房管和土地部门(固定资产)评估、信用评估机构、担保公司等部门手续,贷中承办行初审、分行再审、省行批准授信、放贷等系列程序;且待融资时间长,从年初酝酿,年中遴选企业、主承销商及担保机构、至资金到位,融资企业要参加培训、提供财务报表、寻求机构担保、信用增级等工作,增加了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调查发现企业等贷时间最长180天,平均时长37天,平均用贷长为10个月,而民间借款与小额贷款的用贷时间以月、天计算,无形又增加企业融资成本。

六是银行贷款附加条件多,中介收费条目多。对贷款企业银行有诸多附加条件:有行定向购理财产品,对大部分发放贷款的企业要求购买银行理财及其他产品;贷款管理收取本金5‰―1%不等的财务顾问费(投/融资顾问费);贷款银行为贷款企业指定中介评估机构,对其他中介机构的评估报告不予认可。至于与融资相关收费较多,企业贷款先后经担保公司、房管和土地、信用评估机构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每个部门都要出手续,提供有偿服务,且收费水平不低。调查中有企业反映贷款2000万元收土地评估费2万、房产评估费1.5万元,占本金的1.75‰。以发行债券、票据融资一至三年周期为标准,贷款需办1―2次续贷手续,每次均要产生相应管理及部分中介费。

二、融资难、融资贵的形成主要原因

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工业企业长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只是当前经济下行,这一个问题更显突出。问题的形成既有其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也有深层体制上的原因,也是金融逐利行为、追求安全本性的显露,还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和自身盈利水平不高等问题。主要可以综合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体系发育不全,是实体经济长期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准入严格控制,缺乏竞争动力,无需着力开拓市场、不用承担风险开发客户,只要拥有少数优质客户,就能轻易获得高额利润,至于将90%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置于银行贷款体系之外,对其影响也不大,而且越是在经济困难时期,工业企业资金更为紧张,付出融资成本也更高,银行还更容易获得强势地位和超额利润。马克思研究发现,高利贷大量涌现,正是现代银行诞生土壤。而我国高利贷横行,却是由于受到市场准入等限制银行建立,扭曲了金融市场主体的健全发育。一方面工业企业对资金有大量需求,资金是稀缺资源,要贷无门。另一方面,大量融资活动处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致使各种不规范融资行为和大量金融衍生品出现,乃至“地下钱庄”、高利贷横行,现有金融体系不适应甚至阻碍了工业等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需要。

二是当前经济下行,工业企业效益下降,致使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显性化。由于国际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产品库存增加,销售困难,而工资等成本刚性上升,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低于房地产等行业,且当前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金融机构出于优选机制和安全的追求,进一步强化了银行对工业企业惜贷和加息行为,加剧了当前工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和融资成本的上升。

三、对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建议

正因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其较为复杂的原因,需要将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将健全金融体系的建设与缓解当前企业困难相结合,综合治理。现建议如下:

一是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研究扩大金融机构准入范围,允许民间资本按照规范条件建立风险自担的银行,大力发展小贷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研究设立专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加大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互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为更多企业纳入银行授信资格范围,经济便捷服务企业创造条件。

二是加大化解当前融资难的调控力度。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前提下,加大调控力度,优化信贷投放结构调整,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并向中小微工业企业倾斜。同时,加强监管,规范金融机构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和存款保证金等规定,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更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第4篇: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16-05

2014年以来,国务院频频出台政策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如何有效解决小微资金互联互通问题再次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紧迫性课题。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本身具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关系。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因为融资难所以就会出现融资贵的结果。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的一般原理,当一件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升,但经过一段时间调节后,大家都会趋之于生产并提供该类商品,出现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状态,其价格必然下跌。但是,对于小微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一直供不应求。可以预计,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大,在较贵的资金价格体系下,并没有出现小微企业资金供求趋于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只有从政策突破入手,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才能形成互联互通机制,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平衡关系。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国外研究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贷配给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企业面临资金缺口。Stiglitz&Weiss(1981)从委托理论出发,通过研究信贷市场借贷双方的委托关系,系统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融资选择的微观机理,并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信贷市场的普遍现象是银行金融机构配给的结果。Kenneth(1994)认为,信息不对称将引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行为,使得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Barton&Matthews(1998);Gibson(1992);Cavalluzzo, Cavalluzzo &Wolken(2002)考察了企业主主观偏好因素造成中小企业自身融资难的可能性。亦即,处于某种因素的考虑,作为融资主体的中小企业主有可能宁愿选择规模受限的内部融资,而主动避免在银行信贷市场进行外部融资,因而在融资方式选择中显示出某种主观偏好的影响。国内不少学者结合国内小微企业运作特点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林毅夫(2005)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融资不通畅的主要原因。王霄,赖雁云(2014)则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内生和外生融资缺口的新“两缺口模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复杂,仅靠银行难以奏效,必须政府、银行、企业、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赖小民,2009)。陆岷峰(2011)认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资金对接渠道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路径。赵亚明(2012)从经济转型的长期趋势看,构建一个专业化和多层次的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马乃云(2012)研究发现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财税政策,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应该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罗仲伟(2014)研究表明在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新兴市场,依赖既有的金融机构开发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是解决小微企业金融问题的可行路径。闫永晶(2014)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中银企信贷关系的动态博弈分析,进一步表明辛迪加贷款模式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孙玉西(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可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外瓶颈有效破解,并明确了中小企业融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主要的原因。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大问题,从而形成较高的信息费用和交易费用。通过反思造成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局的原因和解决思路,研究发现,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大多学者试图通过增加资金供给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忽视了小微资金供求渠道闭塞这一核心问题。资金渠道问题不解决,再大的资金供给也解决不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本文基于小微企业政策的四大维度,认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只有从政策突破入手,打通小微资金渠道,小微资金供求才有可能形成互联互通机制,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平衡关系。

二、“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可以预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会越来越大,在较贵的资金价格体系下,小微资金的供给渠道不足,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一)小微资金刚性需求会加大

近十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是以小微企业的膨胀式成长为支撑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从小企业数量来看,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小企业数量已从2000年14万户扩大到2013年的近30万户,增长了两倍;从资产规模来看,小企业总资产规模已从3.89万亿扩大到2013年的近24万亿,增长了近6倍;从经济产能来看,小微企业总产值已从2000年的3.67万亿扩大到2013年的40万亿,增长了近10倍。按小微企业近十年来数量、资产规模、经济产能等成长趋势来看,小微企业的投资发展将撬动巨量的资金资源,对小微资金的刚性需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会持续加大。从图1中,可以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滞后因素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在2010年后出现一定程度减少,2011年以后数量出现回升态势;小微企业资产规模一直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二)小微资金供应渠道仍不畅

从目前中国金融业态来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可划分为三大类: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民间金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三大融资渠道不畅直接导致小微资金供求矛盾。

1、直接融资渠道较严。目前,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有股票市场的新三板,债券市场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小微金融扶持债等品种。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了资金渠道。截至2014年10月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挂牌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总市值突破3000亿元、年内挂牌企业融资总额突破100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存量规模为170.29亿。但是受市场的开放程度局限,直接融资方式普遍对企业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要求过高,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自身条件无法满足直接融资方式的要求。因此,这一渠道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的资金供给有限。

2、间接融资渠道受阻。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是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渠道。近些年来,在国务院的政策指引下,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纷纷出台了多项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4年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高5.6个百分点,比中型企业贷款增速高2.3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但是相比于小微企业的资金的刚性需求,银行的信贷配给仍显不足。从图3中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贷款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上升至15%左右,短期贷款增速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0%左右,总体反映出小微企业的短期资金供给相对于大企业中长期资金供给要小。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在2014年7月已超过短期贷款增速,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和大型投资项目,而对于小微资金的信贷配给却相对不足。尽管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以来已启动定向MLF和定向降准,释放更多银行贷款资金,同时配置一定比例给中小企业。降低银行准备金要求,新增流动性也不一定必然会流向实体部门,而是流向同业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3、民间融资渠道收窄。近十年以来,民间金融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巨量的社会资金资源以其独有的人缘、地缘、信息等优势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民间资本运作出现了大量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跑路”、“失联”等案例,整个民间金融环境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民间资本的风险偏好逐渐降低,避险意识显著增强,市场出借资金规模大幅降低,民间金融渠道持续收窄。

(三)社会资金结构失衡

从整个社会资金面来看,中国资金市场的供给规模仍较大,并未出现资金面趋紧的态势。截至2014年10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已达到135549.30亿元;货币供应量M2从2000年的132487.52亿元增长到2014年10月1199236.31亿元,增长了8.05倍。社会庞量的资金规模之所以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刚性资金需求,根本的原因在于政策的天花板效应限制了各种可能的供应资金流向小微企业的需求渠道,从而导致了小微企业资金供不应求的结构失衡呈一种常态化。要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关键在于捅破政策的天花板效应,疏通资金供求渠道,促进小微资金的互联互通。

三、政策制约是抑制资金供给的根本原因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微企业资金一直供不应求,但并没有出现资金供求趋于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政策的天花板效应限制了各种可能的供应资金流向小微企业。

(一)政策的针对性较差

近十年以来,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等部门为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频频出台一系列涉及银行信贷、担保体系、民间资本、财税扶持等方面的政策,试图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但是,部分政策条目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并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针对性较差,从而很难达到政策预期效果。

1、从银行信贷配给政策来看,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通过行政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配给。从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经营模式来看,各商业银行出于对小微企业融资所产生的成本、风险和收益等指标的考量,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定位于小微客户,而是集中偏好于中大型客户追求规模扩张的同质化发展。

2、从担保扶持政策来看,担保体系的建立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增信功能,为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截至2013年,全国拥有8185家担保公司,在保余额2.57万亿元,放大倍数2.34倍。然而,中国目前的融资担保体系和模式在缓解融资难问题的同时,加剧了企业的融资贵问题。据实地调研发现,担保公司在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情况下,以咨询费、手续费、顾问费等收取方式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3、从民间资本政策来看,民间资本依靠人缘、地缘、亲缘等信息优势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了很好的供给渠道。伴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变化,民间资本运作管理不完善导致了民间资金脱实向虚,风险偏好降低,融资成本高居不下。

4、从财税扶持政策来看,目前中国对小微企业还未实现名单制的分类管理,容易造成扶持对象针对性差,财税扶持资金的低效利用。考虑到小微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的特点,对有限的财税资金应该做到“定点定量”,才能充分发挥扶持功效。

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一。

(二)政策的执行力较弱

通过比较各国关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出我国相当一部分政策的执行力较弱,并未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纵观美、日、韩等国通过法律手段对小微企业发展计划、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规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在小微企业融资政策中缺乏法律手段的有力推进,政策的执行力往往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强化政策的执行力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二。

(三)政策的有效性较低

在对小微企业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微企业的实际有效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赖于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渠道。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旨在通过制定多项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小微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调研发现,这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做大规模的同质化偏好。因此,这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于小微企业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贷配给,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包含多种费用,造成小微企业贷款的实际利率很难低于10%以下,政策的有效性较低。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增强政策的有效性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三。

(四)政策的顶层设计缺位

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殊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就业、税收、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回顾近十年出台的关于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中,政策的制定者包括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总局及各省市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内容涵盖财税、金融、行政、法律等各个方面。由于政策上缺乏顶层设计,难以形成政策的协同合力,收效甚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微企业管理分散。中国目前尚未建立针对小微企业的统一管理机构进行集中化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无法形成管理政策上的合力,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发挥,降低了政策功效。

2、服务机构分散。我国目前还未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小微专营金融服务机构。目前,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的服务机构较为分散。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均设立了中小微企业部,但存在无法集中金融资源对小微企业进行专营服务的缺陷。

3、专业化水平不足。小微企业客观上的资产规模小、资质等级差、资金实力弱等先天不足决定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偏好、信贷模式、信贷产品等必须进行专业化设计,从风险和收益角度进行合理定价。调研发现,民生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做了大量的专业化实践,而其他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传统的定价和流程进行小微信贷配给,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的专业化信贷产品、信贷流程和风控体系。

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进行顶层设计,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四。

四、政策突破是一项多维的系统工程

(一)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在有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在现已颁布的部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银行信贷、担保增信、民间资本引入、财税扶持等政策中,存在一定的道义上呼吁,细则不明,过于原则化和条文化。通过提高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是今后政策制定中的首要任务。①对于银行信贷政策而言,如何处理好行政性和商业性的关系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政府低成本的财政存款作为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配给的一大资金来源。②对于担保增信政策而言,如何促进现有担保模式的转型和发展,真正做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成立担保机构,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③对于民间资本引入政策,如何构建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开放性资金市场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民间资本的阳光化运作,按行业划分成立专营民营银行,比如科技银行、物流银行等,同时可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④对于财税扶持政策而言,如何对小微企业实现名单制分类管理、差异化扶持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名单制管理,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融资方式、不同税种的税收减免政策实行差异化、定点化、定量化,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二)强化政策的执行力

小微企业政策的执行力直接决定了政策的预期效果。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小微企业系列政策的执行力是各个部门的政策着力点。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契机,发挥法律政策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中的强制性。以立法的方式明确小微企业的社会地位,确保相关政策的强制性、可操作性、合规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便有了法律的保障。具体而言,在充分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法律体系基础上,细化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一系列与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权责明确、操作性强、适用性广的小微企业法律体系。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做到事前约束和事后奖惩相结合,充分强化政策在事中的执行力度。

(三)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一方面,实现正规金融市场利率与民间金融市场利率的并轨,让市场在社会资金定价上起决定性作用,优化利率结构,切实缓解小微资金的供求矛盾;另一方面,细化小微不良贷款核销政策、适当放宽这类银行监管指标考核要求、提高小微风险容忍度、创新小微信贷产品、简化小微信贷审批流程、实现小微业务流程再造。

(四)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1、落实小微企业集中化管理。小微企业融资所涉及的经济主体和相关政策具有繁、广、散的特点,只有通过落实小微企业集中化管理,才能充分集中政策资源,对小微企业发展进行集中管理,形成条线化管理路径,从而有效提升对小微企业管理效率。

2、实现金融机构专营化服务。各大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同质化信贷配给服务导致资金资源的分散。只有整合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成立小微企业专营政策性银行,本文实现金融机构专营化服务,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3、提升信贷专业化水平。通过加大对小微信贷的结构调整、流程再造、产品创新、风控灵活等来提升小微信贷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五、结论与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努力。努力的方向和路径在于通过明确和细化政策标准,精简和优化政策流程,确保从政策的针对性、政策的执行力、政策的有效性及政策的顶层设计四个维度进行突破,形成政策协同效应。惟其如此,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才能形成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平衡关系。

参考文献

[1]Barton S L,Matthews CH. Corporate Strategy and Capital Structur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9(6):623-632.

[2]Cavalluzzo K S ,Cavalluzzo L C.Wolken J petition, Small Business Financing ,and Discrimination: Ev-idence from a New Survey[J].Journal of Business,2002,75(4):641-679.

[3]Gibson B.Financial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 Making: An Alternative Small Firm Perspective [J].The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1992,1(3):221-232.

[4]Kenneth J Arrow.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Social Knowledg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94. 84(2), 1-9.

[5]Stiglitz J 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6]赖小民.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思考[J].中国金融,2009,(2):61-63。

[7]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8]陆岷峰,张惠.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资金对接渠道建设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31-37。

[9]罗仲伟,贺俊.国外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实践[J].求是,2014,(11):28-29。

[10]马乃云,张安安.完善财税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7-10。

[11]孙玉西.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0):37-38。

[12]王霄,赖雁云.配给之谜 信贷配给还是自我配给[J].现代财经,2014,(10):36-45。

[13]闫永晶,李存金,杨青.基于博弈论分析辛迪加贷款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科技和产业,2014,(5):156-161。

[14]赵亚明,卫红江.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2012,(11):56-59。

The Research on Issues of Financing of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LU Shun1 WANG Zuga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2 Golden Credit Rating International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5)

第5篇: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资金需求;资金供给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发展农村金融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途径之一。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部,是典型的农业大省,由于自然环境等原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金融业的发展也较为缓慢。贵州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和农村地区处于严重分割状态,农村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经济的落后制约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不发达又影响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2012年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文件指出,建立以贵阳―安顺为核心的黔中经济区,以黔中经济区为中心,带动贵州经济发展。平坝县地处贵阳与安顺之间,是黔中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处于贵州省“井”字型交通骨干网络的核心区域,具有“黔中大通道”之称。因此,对平坝地区农村金融的调查分析,有利于我们对国发〔2012〕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黔中经济区的建立。

一、调查样本与问卷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贵州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需求特点,我们选择了贵州省平坝县竹林村和高院村的农户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17户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86.8%。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2道题,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资金需求、资金用途、借款渠道、民间融资等方面。笔者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

调查对象的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17人;20~30岁的有80人;30~50岁的有94人;50岁以上的有26人,年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调查样本中家庭年收入水平在5000以下的占19.8%;在5000~10000元的占41.9%;在10000~30000元的占26.7%;在30000~50000元的占8.8%;在50000元以上的占2.8%。可见,农户家庭年收入水平较低。从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看,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30%~50%的有100户,占46.1%;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50%~80%的有36户,占16.6%;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80%以上的有19户,占8.8%。因此,农业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大。

二、农户资金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

1.收入水平低的农户资金需求占比大,资金需求数量大

调查中发现,有借款愿望的农户中,农户家庭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20.9%;家庭年纯收入在5000~10000元的有占44.3%;家庭年纯收入在10000~30000元的有占24.1%;家庭年纯收入在30000~50000元的占8.9%;家庭年纯收入水平在50000元及以上的占1.9%。因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借款愿望较大。这部分农户的借款用途主要是满足生活需求;收入水平在三万元以上的农户,借贷资金主要是用于蔬菜、西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做生意、运输等个体经营。

资金需求在5000以下的农户占13.8%;资金需求在5000~10000元的占24.9%;资金需求在10000~50000元的占24.4%;资金需求在50000元以上的占9.7%。因而,农户当前资金需求单笔额度比较大,资金需求总量大。问卷也发现与近三年相比,当前无资金需求的农户减少,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增加;农户对小额资金需求减少,对大额资金需求增加。近几年,当地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资金需求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进行非农产业的投资,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借贷资金的单笔数额大,资金需求总量也有很大的增加。

2.资金需求主要是生活性需求

农户的借款用途(多选)一般分为生产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从农户的数量上来看,借款用于生活性用途的占55.5%,用于生产性用途的占44.5%。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户资金用途排名第一位的是建房,其次是孩子上学,除了用于其他方面的,用于看病就医的也较多,这些都属于大额的消费。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和缺乏消费信贷的农村地区,大额的和突发的消费已经成为农户借款的主要目的。

从农户借贷资金的生产性用途看,44.9%的农户借款用于购买农药、种子、化肥、饲料等,有29.7%的农户用于购买牲畜、农业机械等生产工具,有25.4%的农户用于做生意、跑运输和其他个体私营经济。可见,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小额的维持性生产投资上,然后是对农业扩大化再生产的投资,最后才是对非农业生产的投资。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平坝地区很难发展规模化经营,大多农户都是“小农”经营模式,农业扩大化生产的投入需求不旺,加上平坝农村地区的非农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农户的生产性资金需求不足。

3.民间资金借贷频繁

在调查中发现,农户在选择借款渠道时,有39%的农户会选择在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之间进行资金的借贷。这种发生在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之间的借贷是除了农村信用社外,农户融通资金的主要渠道。此外,我们对农户出借资金的对象选择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40人会选择借给亲戚,占64.5%;46户会借给朋友,占21.2%;选择借给其他一般村民的有31户,占14.3%。从以上分析可知,农户比较倾向于亲戚朋友之间这种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的借贷,农户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很难转换成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需求。

三、农户资金供给现状

1.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户贷款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户的借款渠道的选择(多选),44.57%的农户选择信用社贷款;26.85%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13.97%选择向银行借款;11.51%选择向邻里和乡亲借款;2.19%选择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0.55%选择向高利贷借款。由于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发展良好,贷款无需抵押,方便快捷,大多数农户会考虑向信用社贷款,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户贷款的主要渠道。

农户在选择贷款对象时考虑的因素中,20.7%的人会考虑能否借到钱;37.8%考虑借钱是否方便;41.5%考虑借钱有无利息和利息的高低。在考虑能否借到钱的农户中,45.5%的农户用于生产性用途,54.5%的农户用于生活性用途;在考虑借钱是否方便的农户中,33.3%的农户用于生产性用途,66.7%的农户用于生活性用途。在考虑利息的人中,42.9%用于生产性用途,57.1%用于生活性用途。而其中借款用于生产性用途的农户中,66.7%的农户收入水平在5000元以下,33.3%收入水平在5000~10000元之间。

以上分析表明,在农户的借贷过程中,生活性借贷更关注借款的方便灵活和有无利息及利息的高低,而对收入较低的农户来说,利息也是他们考虑生产性借贷的重要因素。

2.农信社贷款很难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天龙镇农村信用社2011年1~12月份共向竹林村和高院村217户农户发放贷款523.6万元。而我们抽样调查中期望从信用社获得贷款的167户的资金需求为316.25万元,户均贷款需求为18937元/年。以高院村999户农户计算,年资金需求就达到1891.8万元,可见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农村地区资金缺血现象严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3.缺少担保抵押是农户难以从农信社贷款的原因

15.7%的农户认为很难从信用社借到款的原因是没熟人;72.4%的农户认为是没抵押、担保;12%的农户认为是其他原因。由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额度较小,农户需要更多资金必须提供担保抵押,而一般农户都缺少担保抵押品,信用社的供给结构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农村信用社应以农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提供一些与农户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增加对农村地区的供给。正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给民间金融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4.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融资成为农户资金来源的补充方式

平坝县先后成立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势头良好,支农作用逐渐凸显。据调查了解,在平坝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户有一种民间融资方式,即“杂会”。这种“杂会”大多以地缘为纽带,以一个村寨或熟悉的人组成一个集体,约定一个“会头”,负责组织活动。大家共同商定时间间隔和金额,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收钱的先后顺序,到约定时间,所有成员自觉把钱交到收钱人的手里。这种民间融资形式是以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以社会舆论为约束,一般没有违约的。这种融资方式方便快捷,手续简单,利息是很少的,有着积少成多的功效,很受农户的喜爱,是平坝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融资方式。如果能通过各种途径把这种组织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一种农户之间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借贷协会组织,将给农户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便利。

四、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的建议

1.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积极推动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发挥政策性资金在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支持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银行应加强服务“三农”的职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邮政储蓄银行应积极利用其网点优势,为农户提供小额保证贷款、质押贷款等,为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利用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强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合作,引导更多资金回流农村。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导,要不断推进改革,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来完善自身的治理;根据农户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进行创新,建立一些便民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扩大金融服务的供给。正规金融机构还要不断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和进行与农村金融需求相符合的业务创新,更好地为农户提供服务。

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剩余的流动资金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被借贷给急需资金的农户。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遏制高利贷等非法借贷行为的发生,维护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在确保能够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各种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地区提供范围更大、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增设更多的基层便民网点机构,为农村提供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

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更好地发展,政府应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保费补贴,鼓励农户参保,同时可以给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和其他补贴。为促进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长远发展,可以把农业保险分为一般保险和巨灾保险,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证券化、基金到等方式对巨灾保险的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达到降低自身经营风险的目的。

2.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相比,我国有关农村金融的立法相当滞后,这不仅不利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而且还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没有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立法,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从而影响资产质量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由于缺乏合作金融立法,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金融性质增强,在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之间摇摆不定;最后,由于缺乏对小额信贷组织和民间金融的系统性立法,这些机构的发展缺少法律的保护,无法对其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要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在立法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和约束,使其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要尽快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农村信用合作法》等法律,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银行的发展。此外,要制定系统的法律对民间金融和小额信贷进行统一规范,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并逐步走向规模运作,为正规金融的供给提供有效的补充,弥补正规金融供给的真空地带。

3.完善农村担保体系

欠发达地区农村担保体系发展缓慢,农户难以找到适合的担保抵押品。因此,农户的资金需求很难转换成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供给。因此,完善农村担保体系有很大的必要性。政府给予农业担保机构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增强资金实力和进行风险补偿;第二,鼓励担保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使担保公司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和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从而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第三,建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评估机构,完善农村担保抵押登记制度,对农村担保抵押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第四,减少农村土地所有权对农地使用权的不当干涉,允许农地使用权在不改变原用途的情况下自由转让、出租和抵押,使土地使用权能够得到充分释放;第五,积极尝试把大中型农用机器、大宗农副产品、农产品预期收益纳入抵押担保品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国华,.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制度创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5).

[2]王彬.农村金融抑制及制度创新――基于供需视角下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8(07).

[3]刘祚祥.农户的逆向淘汰、需求型金融抑制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7(04).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Z].2012-01-12.

第6篇: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基本状况的概述

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自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后其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1980-2000年间平均速度的7.8倍,其年均发展速度实现了环比6.5%以上的增长幅度,截至到2011年底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缴纳总额已经达到了全省总额比重的67.4%。从目前贵州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状况来看非公有企业已经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两大支柱结构并且相互之间各有渗透的局面,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成分的发展已经对推动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构筑了多元化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

二、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虽然从纵向来看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和表现,但与国内其他省份横向比较中其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归纳总结起来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相关配套的体制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的建立健全,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和机制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调整,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解决方案机制还没有得到建立。贵州省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相关的财政、税收、行政管理和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和支撑系统同其他沿海省份和周边省份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新形势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解决机制规划。

第二,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由于企业自身面临的环境生存压力和自身经济实力薄弱等因素,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对于科技管理创新的投入和关注没有上升到应有的水平,对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规模增长向内涵质量增长转变的贡献率不高。目前贵州省的非公有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生存压力和相关的科技产业运作体系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使得整体上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资金资源投入水平非常低,只占企业总收入的小部分比例,这使得企业的产品服务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迟迟得不到明显提高,同时企业内部管理的质量水平和效率也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第三,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由于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相关的金融配套体系和支撑系统没有建立起来,使得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和不畅通,高投入产出回报率的行业和领域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形成了进入壁垒,其生产经营中对于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目前贵州省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和投资资质受到了很大的政策限制和束缚,其平均投资收益水平较低,投资领域多集中在一些传统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领域,另外企业高速发展和规模扩展中的资金需求多数依赖企业自身资本积累和利润留存,企业的融资周期过长和融资成本过高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和促进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研究

根据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基本状况的概述,在分析了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状况特征的综合研究分析,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快和促进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必须建立和健全与非公有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其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支撑和支持力度,面向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研和支持体系建设,从省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角度来看待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问题来确立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机制。贵州作为一个中西部内部省份其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鼓励存在一定的地理区位劣势,并且随着非公有制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以及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体制机制束缚和局限也越来越表现得愈加明显,这就需要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政策法规等保障机制方面的建设。

第二,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科技管理创新投入和创新力度,从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构筑的角度出发加大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企业产品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以及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必须认识到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向产品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以及优化管理要效益,同时凭借核心科技水平提升和管理优化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比较竞争优势。

第三,贵州省非公有企业发展中应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投融资渠道不畅和狭窄的瓶颈,从立法政策层面将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同样视为市场经济的平等主体,创造和鼓励其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打破各种政策性和做法壁垒,同时发展与非公有制企业相关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体系,降低其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必须打破国有企业对于高投入产出率和资金回报率行业投资的垄断状况,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相关项目的招投标和竞争,打破各种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身份歧视,要加快金融资本市场改革,着力于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资本支持体系的改革调整和完善,满足其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中对于资金资本的需要。

四、总结

加快和推进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贵州省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概括了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和促进其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即完善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相关体制、企业自身应该加大对于科技管理创新能力的投入以及拓展相关的非公有企业投融资渠道等。

参考文献:

[1]刘传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及对策分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

第7篇: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结构;资本配置;经济增长

一、引言

金融是一个国家的血脉,经济运行及发展必然与金融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而言,主要从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两个方面测量金融业发展情况。资本配置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即在金融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资本合理分配到不同的经济领域或用途上去,使用较少的资本获得更多的产出,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014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因此,研究贵州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今后贵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谢平(1992)研究了我国1978年-1991年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情况。陈述云(2007)以银行业为例研究贵州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影响关系。黄燕君,李融(2014)应用双对数回归模型和广义差分方法,对浙江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康海媛,孙焱林(2015)从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的视角出发,对金融危机的研究焦点及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研究不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失衡的金融结构造成的金融危机及其溢出效应。张乐、李德慧(2015)基于我国29个省市1996年-2011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王欣(2015)把资本配置效率作为重点,从直接金融资本和间接金融资本角度研究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数据选取及处理

本文运用2005年-2014年贵州省的相关数据,选取变量为存贷款总额(M)、证券期货交易额(S)、保费收入(I)、GDPa、金融资产总量(FA),文中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局、贵州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支行等。对于通货膨胀率,以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计算,用CPI表示,2005年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基数,取值为1,2005年后的各个年份进行相应的折算。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异方差性,并使计算方便,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处理。

四、实证分析

1.平稳性和协整性检验

变量的平稳性是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基础,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主要的经济指标,如收入、价格等表现出一致的上升或下降,很难运用模型得出有意义的结果。所以在数据分析前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非平稳序列差分后平稳,说明存在线性的协整关系。本文借助Eviews6.0对贵州省的各类数据进行处理,运用ADF检验来检验是否存在单位根,若ADF值大于5%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从表2结果看出,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结果具有可信度。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后,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是否存在伪回归现象,本文中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看,2005年-2014年各时间序列变量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2.格兰杰因果检验

前文证明2005年-2014年金融资产与人均GDP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为了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将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如下表4所示。

检验结果看出,金融资产总量能很大促进经济增长,存贷款额和保费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对证券类资产影响较大,对金融资产总量有一定程度影响。金融资产总量、存贷款总额和保费收入是影响贵州经济增长的变量;证券交易期货总额和金融资产总量受经济增长影响,但对金融资产总量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

从分析结果看出,各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贵州应在保证资本投入的前提下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将资本进行重新分配来实现对经济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以实现投入资本效率最大化。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存贷额等货币类资本和保费收入等保险类资本的投入,相对减少证券类资本的投入,保证经济的增长,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也会相应的促进证券类资产和资产总量的增加。同时,政府在完善各个资本市场的前提下,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通过资本的合理分配和运用来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Wurgler,Jeffrey.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 58.

[2]韩立岩,蔡红艳.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与金融市场关系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2(1).

第8篇: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多策并举;小企业;融资成本

一、小企业融资成本的构成

小企业融资成本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融资过程中为弥补信用风险损失付出的成本,可称为直接成本,包括贷款利息、抵押物评估费、抵押物登记费、担保费等;二是融资过程中为弥补信息不对称等付出的成本,可称为间接融资成本,包括审计费、公证费、工商查询费;三是隐性成本,包括银行的存款回报费用、资金闲置成本;四是续贷过程中,因资金周转向小贷公司、典当行等支付的资金过桥拆借费用。

二、小企业融资贵成因分析

(一)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小企业融资贵的直接原因是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经营规模小、经营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针对小企业融资可能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损失。因此,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需要收取更高的风险溢价来弥补信用风险损失。通常,商业银行为减少出现风险后的最终损失,要求小企业提供抵质押担保。再有,商业银行针对不认可的担保方式、不足值的担保品,还需引入担保公司等第三方来增信。

(二)小企业信息不对称

小企业融资贵的间接因素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融资决策过程中需获得真实且确定的信息,有效支撑审批决策。小企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所需的各项信息积累不规范,如财务信息不健全,商业银行通常要求报表审计;经营信息积累不连续,商业银行需调阅银行对账单,查实税务、海关等信息验证经营数据;企业用款金额小且分散,商业银行调查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不易形成规模经济;小企业出现违约后,执行难问题突出,需要第三方进行强制执行公证,上述因素均会增加融资成本。目前,针对企业及个人的信用体系虽不断健全,但是相对银行决策而言,许多信息仍然无法获得,或是分散在各职能部门,尚无强有力的第三方对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这种情况在小企业身上更为突出。

(三)小企业隐性成本复杂

小企业融资贵过程中面临的隐性成本成因较为复杂,既有商业银行因素,也有面临监管要求的无奈。隐性成本中最主要的构成是“存款成本”,是商业银行为完成监管部门存贷比要求“创造存款”而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再有,就是资金闲置成本或称为机会成本。小企业用款分散,单笔金额小、交易频繁,逐笔按照资金需求金额放贷,交易成本太高,小企业需要专人经常跑银行,不现实;同时,商业银行在规模控制的情况下,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贷规模难以得到保证,也不能够。此外,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民间信贷中介机构在小企业贷款过程中不但收取额度较高的手续费,而且往往提前收取企业的利息,导致小企业融资的隐性成本进一步提高。

(四)小企业融资备用信贷额度缺乏

小企业融资银行家数少、信贷额度使用充足,与大中型企业比较,几乎没有备用的信贷额度。除带有自偿性的贸易类周转贷款,大多数资金已经投入生产,融入经营周转之中,业务到期很难全部抽出资金还款。因而,业务到期前从小贷、典当等渠道短期拆借部分资金时有发生,但付出的融资成本也相当可观。

(五)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

从目前我国的小企业融资情况来看,一方面监管部门长期以来处于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在政策上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进行了限制,造成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经营相对垄断的局面;另一方面相对于小企业而言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很难准入,小企业的外源资金主要依靠从银行贷款,在这种缺乏中小金融机构竞争的情况下,银行自然设立了更高的贷款利息,导致小企业融资成本升高。

三、探索解决之道

直接融资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利率定价成本,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受多种因素影响,降低利息成本可综合考虑小企业自身信用状况、经营实力、担保方式等因素。

(一)规范小企业自身经营行为,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小企业需管理、经营自生信用,避免出现信用卡超期还款、发生临时性欠息等情况。小企业需注重自身经营的规范程度,交易记录连续、规范,账务处理清晰,企业账户与个人账户之间管理规范,使信息可信度、透明度更高。

(二)建立与小企业结构相匹配的信贷体系

构建与企业构成相匹配的信贷体系,形成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民间资本支持民营企业、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金融格局。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限制,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评级体系,按照信用等级设定小额贷款公司向金融机构融资额度标准,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城市民营金融机构,允许设立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城市社区中小银行,鼓励运营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向社区银行转变。发展农地金融和科技金融,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科技型企业创业、创新。建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提供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金融服务。

(三)整合优势资源,增加还款保障

一般而言,小企业信用贷款遵循风险覆盖收益及大数定律原则,单一小企业很难获得。小企业需整合自身资源,提供有效担保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传统制造业、商贸企业可提供有效的房产抵押、存货质押等,高新技术企业可利用知识产权质押,或积极引入担保机构增信。处于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中的小企业,可依托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增信,如采取订单融资、商票贴现、保理、保兑仓等获得银行融资。通过提供担保,或依托平台增信,看上去增加融资成本,但从贷款的可获得性、对贷款定价的降低程度上看,实质是降低融资门槛,融资成本。

(四)注重不同银行之间产品的比较和使用

小企业在符合融资条件的前提下,选择“网络”信贷的方式,即通过银行网上端口即可实现贷款的发放与归还的方式,往往比传统方式成本更低;如小企业能选择具有随借随还功能的产品,且与“网络”操作相结合,融资成本会大大降低。

(五)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改进

通过推动相关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改进,能够为小企业提供集约化、共享式服务。利用投融资平台公信力的特有优势,推行会员制,建立中介机构筛选、准入登记、对外公开展示、场内执业等多项制度,为各类机构进入市场执业和有序竞争建立高效顺畅模式。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向小企业介绍投融资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小企业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融资项目的洽谈合作。

此外,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无非是通过信息的可获得性、提升获得信息的真实性两方面着手来缓解。现阶段应重点解决小企业征信体系中信息的可获得性,须全面整合税务、工商、海关、环保、司法、银行等部门资源,推动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先使数据可获得,增加企业违约成本,再此基础上再督促信息提供机构及小企业逐步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关于隐性成本,成因复杂,受商业银行监管指标、考核机制等多重因素影响,建议尝试对小企业贷款在一定范围内,不纳入或弱化存贷比考核,同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小企业贷款由监管机构下达专项贷款规模,专款专用。至于续贷成本,政府部门组建的应急转贷资金方式、商业银行推出的年审制贷款方式,均为比较好的尝试。

四、从更加宏观视角解决融资贵问题

小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此时由于小企业还处于孕育阶段,企业的整体结构还处于不稳定阶段,同时由于受到多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面对当前小企业融资贵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放入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这能够为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来源。同时,各小企业应该加快内部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有效缓解我国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推动我国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郑建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体制创新[J].中国电子商务,2013(20):183-183.

第9篇: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投资理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53-03

教育部和财政部2010年7月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导思想别强调,本科教育应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高等教学错位竞争发展趋势下,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重点大学的培养任务,地方院校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作为中坚力量,51%的金融工程本科在地方财经院校。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严峻的挑战,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根据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确定财经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张进,2006)。因此,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也需要实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改革,以顺应高等教学大众化趋势和响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教育部的本科质量工程。

一、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困境

国内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属于教育部认可的目录外专业,其培养是以国外金融工程硕士教育(Master in FinancialEngineering,MFE)为蓝本,要求学生具备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分析发现,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中坚的地方财经院校根本就培养不了本科生具备这种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能力。

1.地方财经院校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薄弱。作为金融、数学和计算机三学科融合交叉的体现,国外金融工程硕士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国外金融属于商科)、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其实质是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和解决金融问题。然而,地方财经院校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和学科体系限制了其对金融工程的数学和计算机学科支撑:一是这些院校的数学教学以“经济数学(俗称数学三和四)”为主,要求较低,即使为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理工科数学(俗称数学一和二)”,教师长期习惯“经济数学”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以及课程的成熟度都难以达标;二是地方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缺乏专业性,授课主要由偏重管理的信息管理学院负责,难以实现程序设计、算法优化等教学要求。数学和计算机偏科的现象不仅是地方财经院校,中央财经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财经院校也同样因为学科问题而被排除在“985工程”之外,与研究型综合大学差距明显。同时,财经院校学科偏科还体现在“金融工程”课程建设上,所有获得“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都是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985”研究型综合大学,没有一所财经院校,即使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财经院校也如此。因此,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缺陷严重制约了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

2.地方财经院校本科层次难以到达金融工程的培养目标。在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习过程,金融工程本科生面临工商管理专业同样问题,跨学科学习导致学生疲于应付金融、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学习任务,泛泛的学习难以精通,因而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专业技术能力难以形成,这种天方夜谭式的学科交叉培养形同虚设。因此,以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不适合地方财经院校当作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要求和培养定位,只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这不仅是国外金融工程只有研究生项目的原因,而且也体现国内实力雄厚的“985”综合性大学不设金融工程本科之上,例如四所“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仅武汉大学保留金融工程本科,而同是首批开设金融工程本科和“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的厦门大学2009年取消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

3.地方财经院本科毕业生难以胜任目标职位。从培养方案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定位培养面向投行、基金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师(Quant),从事衍生品定价、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模型验证、模型研究、程序开发和风险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精深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事实上金融工程本科生只具备金融基础知识和常规业务素质。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培养的金融工程本科毕业生不能胜任需要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相关职位,同时各大财经招聘网站的相关职位招聘信息也从来不把本科毕业生作为招聘对象。

综上,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将本科生培养成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师,因此,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重新定位。

二、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可行性

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培养跨学科合格的金融工程人才,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顺应人才需求的趋势,经分析和梳理,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定位是现实的选择和最可行之路。

1.投资理财就业稳定而有潜力,是金融工程本科最佳的就业渠道。遵循著名哈佛校长德里克·博克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思想(潘金林,2010),将投资理财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培养规模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只需很小的金融就业细分市场,2010年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仅有2000—3000人,不到金融专业的8%;同时,整个金融就业市场前景广阔,2003-2007年我国金融从业人数比例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齐小东,2010);再者,资本市场扩容和直接融资比例增长的趋势下,以证券业发展为基础的投资理财就业将获得结构性增长和突破,金融工程以投资理财作为就业方向将非常稳定。

2.投资理财紧密联系金融实务,是金融工程本科最好的切入点。由于数学和计算机培养的学科缺陷,地方财经院校实现不了数学建模解决金融问题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只能退而求其次,弱化数学和计算机的培养要求,利用其经济金融的学科优势,凸显培养以投资理财为主的金融知识和能力,不失为可行之路。抛开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国外金融工程硕士的金融课程主要是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课程正好构成投资理财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投资理财是金融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本科生可以从投资理财切入证券业,积累经验提升成为真正意义的金融工程师,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无限。

3.投资理财实务素材丰富,是金融工程本科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投资理财内容翔实具体,既可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又能作为金融工程本科生的培养定位:(1)投资理财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与以期货期权为重的金融工程教学因国内实务匮乏而枯燥空洞截然相反,投资理财实务工作成熟而繁荣;(2)投资理财的教学素材易于收集,例如,丰富的证券软件财经资讯和各大网站财经专栏的投资理财专题;(3)投资理财不仅是有丰富的案例和实务可供讲解和学习,而且得到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代表的现资理论体系强有力支撑。因此,投资理财非常适合用来培养本科生。

三、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应用型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是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为了进一步理清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的教学改革,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考察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重新设计和课程改革。

1.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的背景介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教学和培养由金融工程教研室具体负责,所属金融学科背景扎实、优势凸显,是贵州省唯一的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金融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金融学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单位。同时,该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备受关注,先后获得了教育部2009年度“‘面向基层、面向三农’的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贵州省级教学团队“金融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和2010年贵州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研究”等项目。

同时,金融工程教研室师资科研实力强劲,投资理财专业背景扎实。该教研室15名教师博士占10位,集中金融学科70%的科研力量。同时,教研室以投资理财教学为主,有“证券投资学”省级精品课程、“金融工程学”和“投资银行学”校级精品课程;教师证券研究和从业经验丰富,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和《管理工程学报》权威期刊发表证券文章5篇。

2.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设计。参照刘德仿等人(2009)的“以能力为主线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发挥学科背景和教师专业背景优势,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定位为投资理财,以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作为议题进行教研室讨论,采用逐层分解的结构化方法,将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分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等四个层次:(1)就业方向分为投资分析和理财规划,其中投资分析是理财规划的基础;(2)岗位以就业方向为导向,梳理出适合本科生工作的相关机构的基础岗位,投资分析方向面向实务投资、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创新等三个岗位;(3)能力则是岗位需要具备专业核心能力,为了凸显专业能力,省略通识能力,以证券投资岗位为例,以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投资组合等三种能力为主;(4)知识点是专业能力的知识基本框架,技术分析能力包括基本指标、分析指标、图形学、分析理论等四个知识点。

3.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建设。与此同时,依据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体系,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也提出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基本方向:(1)教研室集中精力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建设,专业课是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和特长,而通识教育和基础课非教研室所专长,由基础教学部门负责;(2)选择投资分析作为专业主干课,理财规划为专业选修课,以体现投资分析作为理财规划基础的课程规律;(3)采用马建荣(2010)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投资分析专业主干课以“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和“金融衍生工具”为原始蓝本,借鉴国内相关课程的主要成果,按照不同投资工具分为八门课程(详细见表1)。

四、展望

地方财经院校是培养金融工程本科的中坚,但在由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原因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人才。依据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地方财经院校将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面向投资理财,以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与此同时,针对地方院校应用金融工程本科培养,面向投资理财梳理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并提出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依据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作为地方财经院校的代表贵财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位面向投资理财,并提出由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构成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和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改革的课程教学方案,这种应用型金融工程培养模式可以作为其他地方财经院校借鉴的范式。

未来落实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应用化培养,地方财经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金融工程的主要理论和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分课程讲解,避免同一个理论在多门课程重复出现的现象;二是吸收丰富的投资理财实务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增强金融工程专业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三是兼收并蓄,吸纳成熟的投资类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按投资工具细分的金融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为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