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

第1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论文摘 要】环境艺术是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就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艺术性和舒适性。环境艺术设计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旺盛并显示出高度的生命力。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建设尚不完备;未能打破纯艺术与艺术设计极度专门化的壁垒;重视艺术表现,轻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缺少实际性的项目课程。因此,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有着主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偏重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具体实践

我国高校现有的环境艺术教学体系,教师多采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法,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在这种教学体系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师的教学偏重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具体实践,造成很多同学对工程中涉及的材料规格、尺寸、构造以及施工工艺等问题了解较少,所以做出的设计离现实太远。

(二)学生设计的作品偏重形式

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际设计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训练,由于这些训练多数是建立在假想设计上,学生在“理想状态”下,所设计的作品仅仅是为了美观,实用性不强。

(三)实践教学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为有效解决学科的实践教学问题,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课程建设上,专门设立了实践学环节,以课程纲要的形式规定某一学科的实践课时。应该说这些措施是积极的,对促进学科的实践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对专业教育的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实践课程只是在课程计划里,在教学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形同虚设。

二、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

1.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立足各专业方向教学目标,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综合训练。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各自创新特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集中与分散、学习与实践、设计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系列创新设计活动,通过创意训练、课题训练、项目训练掌握多元化的环境设计艺术设计运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的设计与创作;辅导学生参加设计公司实际项目。

2.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环境艺术工作室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训练的教学平台,在加大学习力度,积极倡导创新设计的基础上,力求使参加工作室教学实践的学生夯实基础理论底蕴,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工作室以辅导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导师指导与自我实践相结合,以自我创新主;本土考察与外地学习相结合,意在团队合作,以团队合作为主的方式开展学习和实践。从而推动学生适应社会市场为最终目的。

(二)具体的措施

1.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参观,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的组织形式把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的设计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每个设计原理在实践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直接性。

2.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在高职教育中,技术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上,必须紧扣环境艺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助于学生获取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练就专业的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造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同时也必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对现代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3.大力开展教学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通过在设计单位或其他相关单位实习,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行业的一般设计方法、工艺流程,了解最新的设计思维,认识行业、市场的现状,达到对社会需求的认知,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行业法律法规的了解,为下一阶段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准备必要的实践基础。

在实习目标方面,主要掌握一般环境艺术设计的各设计环节、各工艺流程,设计思维的形成与主题、功能、风格的关系,设计交流,初步感性认识环境艺术设计、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材料应用、工程计量与计价、内业技术资料的整理和编制、施工安全措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环境艺术设计生产一线基层的设计、技术及管理岗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初步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处理工作中突发问题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在实习的内容方面,主要了解所实习工程对象的全部施工图纸,熟悉与施工内容有关的图纸;掌握环境艺术各设计环节、材料的应用、各工艺流程、工种的操作方法;熟悉实习工程对象有关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程、操作规定、安全技术规程、质量评定标准、劳动定额等;掌握与实习工程对象有关的生产组织计划、工艺技术组织措施等内容,有条件可参加新工程的图纸会审、施工预算编制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熟悉环境艺术设计施工企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职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各项业务;学习实习工程对象的施工方法、技术措施、装饰构造、材料选择和结构问题;学习实习工程对象对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方法;了解环境艺术设计施工企业工程预算、经营管理、经济承包、经济效益等方面内容;了解施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使用新材料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蓝青,仇宏洲. 克兰布鲁克艺术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2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市场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环境设计行业在高校教育模式当中的直接体现,其对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背景下,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化,这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紧紧围绕市场环境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来看,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教学方法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的情况,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遇到了发展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1、学生积极性不高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兴趣不高,笔者认为导致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该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生提不起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始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极易产生疲劳感,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始终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发挥。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对实践性要求较高,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随时掌握市场环境的需求,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设计人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市场环境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分析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是使学生能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环境艺术教学的主要方向。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要彻底改变,要满足市场环境的需求,要与社会接轨,就要转变为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所面向的是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可持续发展观与了彩色设计、环保节能理念等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学科发展观要转变,要朝着学科群方向转变,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为交叉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方面,也要做出改变,由传统教学中只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教育,转变为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环境艺术设计等社会职能方向,进而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够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求,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的设计人才。

2、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科学。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只在课上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实践,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样才能够达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市场环境下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将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市场环境的对接,使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能够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否则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要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及,将校内教学与市场需求进行完美对接,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学生实践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逐渐的接触到社会,并了解市场环境和需求,学会与各种客户如何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在基地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会更加的积极主动,通过实践,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建立专业的实训室,如建筑材料工作室、设计车间、灯光效果实验室等,将其作为补充学生课堂不论不足的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真实的认识。

3、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设计就是寻找创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设计理念、新的造型符号。校方可以定期开设相关内容的讲座,使学生通过听讲座使自身的视野更丰富,聘请高级讲师、该领域专家学者,讲授最新的设计理论和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提高学生的设计语言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现代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表现手法、现代设计理念。简单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和理论原理内容的教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熟练运用的能力,从而更满足市场环境对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拓展教育,提高学生的借鉴、吸纳异域文化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中以艺术原理发展为基础,建立可以科学表述出产业发展与艺术设计属性关系的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发挥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作用,就必须要保证其教学目标与环境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标准的一致性,为此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自己的教学引导者作用,通过超前的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在保证教学目标与环境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性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他们的环境设计专业技能提升创造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的环境设计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姚辉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和功能上是互为补充和融合、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实践教学是学生通过实验、课堂讨论、课程设计、见习、社会实践、课外演练、毕业论文、实习等一系列实践环节的教学来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是理论过渡到实际的桥梁。根据“实践教学一条线”的建设和改革思路,形成了由基本操作实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见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课外开放实验、毕业论文实践、实习多层次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嘉应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嘉应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3个模块组成,包含基本训练、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型训练3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组成,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专业实习模块由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组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由创新实践、课外开放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使学生得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为了制订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我们组织环境工程专业有关人员逐年修改制订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科学安排各模块的实验教学时数,其中基本训练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无机实验、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化工原理实验、仪器分析实验、CAD实验、电子电工实验、测量学实验;专业实验包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设计,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的训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对环境工程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较深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满足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以单一实验为主,很少开展现场实验和集成实验,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陈旧的实验教学难于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和高级的专业人才。嘉应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在结合实验室的建设、改进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组成,它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激发求知,创新的欲望。我们探索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学校实践基地为补充的实习模式。几年来,在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下,建设了废水处理工程实验分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分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分室、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分室、环境监测实验分室等,拥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红外、原子吸收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建立了环境废水处理实践基地,已建成包括H/O、A/O、A2/O、SBR、BAF、离子交换、生物滤塔、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光化学氧化、自由沉淀、过滤、混凝、UASB厌氧生物处理、气浮等十多套反映现代城市水处理技术的工艺装置,为学生的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窗口,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严格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模式,以3~5人为一组,深入实习单位基层岗位,自主完成实习任务,指导教师则通过完善实习过程监控体系,保证实习质量。选择实习条件较好,能满足环境工程本科学生实习教学要求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设计施工单位、污水处理厂等作为实习教学基地,在校外建立了10多个实习基地。

利用现有的化学实验中心和环境专业实验室,重视实验室开放,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发动和组织学生申报校级学生学术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及院级大学生创新基金。学生学术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基金一经立项,便为参与项目的学生专门开放实验室。对部分参加“挑战杯”的学生可以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经辅导老师审批,实验室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想使学生得到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和实际训练,必须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将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就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确定科研方法、如何进行科研设计、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等进行指导,让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整个过程和方法,为以后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和毕业后胜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针对工程专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性,注重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加强工程师基本训练。几年来,环境课题组共承担了来源于生产实践的省、厅(市)、校级立项的科研项目16项,科研总经费261.6万元,由于科研项目来自生产实际又能与所学的理论相结合,而所获得的成果又应用到实际中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有科研项目均吸收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进行科研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4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收稿日期:2013-11-16

基金项目: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ER2013C40);北京工业大学日新人才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吕元(1975-),女,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及研究,(E-mail)。

摘要:传统的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在高年级才引入设计院实习等具体实践环节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笔者以建筑学一年级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学科前沿引导、设计实践与基础教学一体化,提出一核两翼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案,以及适宜初学者的认知—体验—研究—实践—反馈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入学之初就能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开始具备对学科前沿的敏感度与工程实践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68-04

高校本科生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提出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1]。

北京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之一,建筑学专业已成为首批参加试点的专业之一。 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如果学生入学之初就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工程实践意识,在基础能力的培养中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真实项目与案例,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认知专业、认识社会,较快掌握专业技能,有助于与高年级的实践教学衔接,从而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我校在一年级中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入学科前沿问题,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基础阶段初步了解专业、认知专业、思考专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在专业基础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科前沿理论,从操作实践中认知专业、学习技能、应用理论、拓展研究,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对学科前沿的敏感度与工程实践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低年级最为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涵盖专业认知、基本专业技能、基本专业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及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内容,教学一直较注重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及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专业研究方向教学相对不足。笔者以此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例,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及新生研讨课两大平台建设,探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教学阶段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现状与改革

结合我院推行的环节基础教学改革,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及新生研讨课,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课程实施了如下改革。

(一)环节基础教学

我院推行的建筑学专业环节为主线的3+2教学体系改革,强调6个有关于建筑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环节(主题与命题、环境与形体、功能与空间、建构与实体、塑构与造型、表达与表现)贯穿本科5年的教学,一年级专业基础教学处于环节基础认知阶段,注重对专业基础理论的认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2]。

(二)工程素质培养

结合我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年级专业基础教学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现场参观教学、工程师进课堂、工程实践教学、实地测绘等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

(三)学科前沿理论引导

近年来结合学科前沿、社会热点问题,将科研方向引入教学,引导学生探讨研究了城市、校园防灾,老龄化社会无障碍环境与设施,资源循环再利用与绿色建筑技术等问题,并完成相应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二、研究与实践

(一)完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原有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侧重基础理论教学。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目标应强调将工程素质培养与前沿理论引导纳入教学目标[3]。

(二)制定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一核两翼、三维一体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强调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基础环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提出一核两翼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案:一核指环节基础教学;两翼指前沿理论引导、工程素质培养;三维一体指基础设计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培养 (图1)。

图1 课程框架图

1.课堂教学引入学科前沿理论,结合基础理论教学进行拓展研究

将学科前沿理论引入课堂。 在基础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学科前沿理论,结合基础教学进行适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的调研、分析等。如:在人体尺度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无障碍尺度拓展研究,调研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高龄人士及行动障碍人士的动作方式及人体尺度。

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发现专业方向来源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2.课堂教学引入专业实践环节,结合基础教学进行设计实践

将真实生活场景的设计与研究引入课堂。 结合宿舍、专教、教学楼、校园、社区等真实环境,在作业题目中引入真实地段,实际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设计实践。

将真实项目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引入课堂。 结合专业认知教学、实地测绘、调研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设计院参观、工地观察、优秀建筑考察、家具和建材市场考察等实践教学。

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引入课堂。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院建筑师开设工程导论讲座,参加作业公开评图环节,对作业中与实践相关的模块进行讲解。

(三)扩充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相结合的作业设置

完善作业设置,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基础环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表1)。如资源循环型(recycling)装置设计教学研究(2011级)的基础环节教学目标为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与应用建筑设计相关的6个环节:主题与命题、环境与形体、功能与空间、建构与实体、塑构与造型、表达与表现,同时导入资源节约与循环再利用意识、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认知专业研究方向。此外通过校园真实环境引入、材料市场调研考察、经济造价预算、大比例实物草模设计、 1∶1仿真模型实地建造等设计过程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图2)。表1 作业设置情况表教学模块课程基本内容前沿理论引导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认知建筑概述学科专业方向导入—— 认识建筑——鲁滨逊的家原生态建筑真实材料考察表现基础 南校门测绘(含识图制图)——实地测量建筑钢笔画技法———— 设计解析建筑观察与分析(真实建筑)——真实案例体验作品复制与解析(大师作品)——大比例模型还原设计基础 功能、尺度研究 形态、二维到三维转换研究结构、材料研究 空间、流线研究宿舍改造设计(正常人体尺度)

拓展研究——轮椅上的生活

(无障碍尺度)平面构成 形体构成 纸质坐具设计空间构成(限定、组合、序列)节能意识(自然通风、采光等)

老龄化社会、弱势群体拓展研究—— —— 节材意识(可再生材料)—— 家具商场体验

生活环境设计实践

人体工学体验室体验日常实物(自然形态、人工形态)观察与生活体验真实材料考察

生活用具设计实践实地空间体验综合设计 (结合真实环境、热点问题选题)资源节约型装置设计校园防灾装置设计资源节约意识

全生命周期城市、社区防灾真实场景设计实践

大比例实物模型

实体模型搭建

图2 资源循环型(recycling)装置设计教学研究 (四)改革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缺乏必要的设计经验与设计方法,因此从认知、体验出发,通过研究进行操作实践,从具象思维引导抽象思维,从感性思维引导理性思维,从认知体验、拓展研究、设计实践展开教学,形成认知—体验—研究—实践—反馈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培养(图3)。

图3 教学方法框架图

三、 结语

结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完善现有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改变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基础环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学科前沿理论,从操作实践中认知专业、学习技能、应用理论、拓展研究,有利于克服以往一年级学生专业初步认知过程长,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和建筑设计实践之间缺乏衔接的弊端,从而在一年级基础课教学的专业认知层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2011.

[2]吕元,熊瑛,陈喆,等.建筑学低年级基础课程群建设探索[C]//2006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6-218.

[3]吕元,熊瑛,赵睿,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体系研究[C]//2011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69-372.

Architecture preliminary teaching reform for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ies in junior grades

LYU Yuan, LIU Yue, XIONG Ying, ZHAO Rui, ZHANG Q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P. R. China)

第5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模块化 环境设计 实践教学

目前,全国已有5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每年毕业学生约3万人,但大部分高校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如何把握住国家当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机遇,破解就业难题,构建多元化、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环境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环境设计实践串联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而提升教学质量成为破解就业难的重要途径。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教学发展。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实施和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运用模块化理论,建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实践类课程,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极大丰富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模块化理论研究

模块是一种能够独立地完成特定功能的子系统,具备可重建、可再生、可扩充等特征。模块化是指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模块,通过信息交换对子模块进行动态整合,各模块兼具独立性和整体性。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模块是教学整体系统的子系统,在具备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受整体系统的制约。“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模块集中与分解可以生成无限复杂的系统,因此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型。“教学模块”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具有有机生长性,可从子模块中归纳共同点并形成新的模块,还可以从子模块中分裂出若干新模块。在模块化理论的指导下,把原来破碎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成一个系统,各子模块之间相互渗透、共生共融,具有动态性。各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设置模块,形成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模块化教学体系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完善。

二、实践教学内容研究

按照模块化理论,先将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分离出基础实践教学、体验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设计实训教学四大模块,再按照这四个大模块去设计更多的相关子模块来构成整个实践教学系统。这些子模块根据需要可增、减少或更新、升级。基础实践教学属于基础铺垫阶段,通过实践进一步夯实知识体系,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体验实践教学属于认知体验阶段,通过实地研习经典设计案例和调研设计企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促进学生设计价值观的形成;专业实践教学则属于设计思维形成阶段,学生参与设计的全过程,加深对环境设计方法论的理解;设计实训教学属于素养具备阶段,通过前三个阶段地积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素养,通过这个阶段升化、提高,使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更加契合社会需求。专业在实践过程中,艺术与科学的手段贯穿始终,使学生认识与环境设计息息相关的自然、人工和社会环境,为培养复合型的环境设计人才奠定基础(图1)。

(一)基础实践教学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践手段,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其了解具体的设计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其专业基础素质。此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来实现,属于基础铺垫阶段,包括通识类和设计基础类课程。在进行基础实践教学时,应结合社会需求及经济发展,跟踪科技发展变化,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培养学生洞悉变化的能力。基础实践教学以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主,按照“三位一体”的模式即艺术实践、生态实践、人文实践来进行(图2)。

(二)体验实践教学

该环节在基础实践教学结束后开展,属于认知体验阶段。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重大设计活动,调研各种类型的环境设计作品以及深入优秀的设计企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展视野,深化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设计企业运作和最新的设计资讯,培养设计责任感和设计伦理感,促进学生设计价值观的形成(图3)。

(三)专业实践教学

在完成基础实践教学和体验实践教学后,就进入到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属于设计思维形成阶段,教学模式开始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学生可以作为个体或加入团队,从前期的现场调研,到设计方案和设计项目的实施,再到项目的社会评价,亲身经历设计的全过程。专业实践教学并不是孤立地开展,而是与理论学习相互融合、相互穿插,使得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按照环境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分为城市环境设计、建筑内环境设计和乡村、风景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三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又分成更加微观的子模块(图4)。微观子模块可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紧跟时展。

(四)设计实训教学

设计实训教学需要学生深入设计行业第一线,对行业进行调查和研究,把握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动态,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市场观。在设计实训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以及使其熟悉施工流程与管理,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伦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设计实训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工作坊(Studio)和实践基地模式。

1.工作坊(Studio)模式

在高级职称教师的带领下,以专业教师为骨干组成环境设计工作坊,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设计团队中,把实践教学过程渗透于实际项目中。可以与国际、国内知名设计院校联合开展工作坊,通过不同的文化、理念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探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设计特质的挖掘,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以设计竞赛为导向,鼓励师生合作或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国际、国内的设计竞赛,在与兄弟院校的交流竞争中提升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

2.实践基地模式

与知名设计机构合作,共建设计实训基地。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处于设计行业的第一线,通常承担重大设计项目,且项目类型多样化,实习的学生接触的项目较为丰富,通过在项目组的耳濡目染能较快地提升设计技能。为保证实习效果,可建立双导师制,即设计机构设计师与本校教师组成联合指导组,形成校内与校外实践的无缝衔接。

(五)实践教学评价研究

环境设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使实践教学更加契合社会需求,同时对于培养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保障体系和社会评价四个因子组成。教师教学评价可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学生学习评价可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创新,设计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保障体系评价则从师资建设、实践设备和基地建设、经费支持、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社会评价可从实习单位和工作单位评价等方面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构建模块化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贯穿整个设计教学的四大模块,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通过基础铺垫、认知体验、思维形成、素养具备等阶段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动态反馈机制,通过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和不断吸收最新行业资讯,不断更新完善实践体系。在实践课程中强化学生对美学价值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掌握生态系统运行规律,了解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具备良好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环境设计人才。

(注:本文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140;第56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4M562074)

参考文献:

[1]邹阳,陈飞虎,邹峻.整体观 体验化 开放式――中美两校设计实践交流活动启示[J].装饰,2011(4).

[2]廖启鹏.“三位一体”模式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0(10).

第6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市场;实践;创新;互动

作者简介:刘莱智(1970-),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74-04

艺术设计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系上的关键一环,主要为社会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是目前艺术设计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在目前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创新与实践能力是主要的培养重点。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这一要求也在不断深化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广泛获得市场的青睐;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和方式也要与目前的大形势相接轨,作为人才与市场的结合部位,创新教学模式的效果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因为目前艺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且基础薄弱、创新能力差,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需求条件,因而出现了社会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与学生无法满足人才需要被拒之门外而就业过剩的新矛盾。因此,为了彻底解决目前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这一矛盾,艺术设计教学必须改变原有落后的培养模式,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整体的教育培养方向上应注重市场的互动与常态化的沟通,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的培养方式也势在必行。

一、 认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市场环境

要实现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的互动,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就要求我们必须去认真认识目前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近年来,经过国家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调查发现,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所需求的人才不仅仅具有设计能力,还需要毕业后具备企划能力、协调能力、思考能力、艺术感觉能力以及相关的专业设计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作为新兴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交叉和综合应用领域,像新材料、新理念、新科技等涉及较广的知识面,这样的话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等能力,这就才能创作和设计出广阔的职业前景。这样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在本质上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设计能力基础上,更多地具备交叉、综合、后续自身提高的综合性要求,也就是市场需要的不是可以标准化生产的标准元器件,而是可以进行综合变换和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材料。

市场环境的发展与变革不仅对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我们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都处在市场大环境的要求之下,教育的目的、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要求都有着重大的变化,也必须去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整体的教育体制在面向市场环境进行调整,高等教育也由原先的投入型教育转向消费型,更多的学生选择艺术设计专业,这个变化就意味着教育的终端必须解决就业的问题,同时实现艺术设计长远的发展,还得要接受市场的实际检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仅仅是原来的技能式“培训中心”已经无法满足要求[1],需要进行思想更新、技术换代,教学与市场透视,学生与就业造型,进行整体性的适应研究,把设计实践现象放在设计基础教学上进行映射思考,创造新的更有涵盖力教学法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

二、明确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和市场位置

面对当前艺术设计教学培养的现状,作为教学实践者应当认清形势,明确艺术设计教学重点和教学的市场位置,找到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清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学重点

首先,是艺术设计的教学思维依然延续原有的艺术设计技法和技能的教学,并且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倾向严重,在长期的呆板、教条性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创新能力无法有效激发出来,限制住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概念化的教学思路的影响下,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面对一些新鲜的设计创意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因而会丧失一些提升自己的机会。与此同时,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代同行,不能出现原地踏步的情形,艺术设计课程的同一化倾向需要引起注意。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众多的交叉知识与实践要求,整体的教学结构与理论教学也应与市场同步进行,闭门造车的现状是不可取的。此外,艺术设计教学重点不分明,重视艺术审美的训练,忽视与之适应的实用功能设计与整体评价。艺术设计专业的形成,是众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结果,但是与一般的艺术类学科不同,它偏重于审美认知基础上的设计与创新。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学生审美造型上的投入精力过多,设计思维训练与设计能力却相对失衡,缺乏整体的思考与实践训练。殊不知,艺术设计成果最终须转化为商品,一切价值方能实现。人是构成这个设计过程的主体,而审美造型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领域,实际的设计工作需要看上去与在学校课堂上的专业学习相差较大。这是在设计教学中产品设计与人的创意感觉磨合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思考与实践所形成的默契,不是简单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完成的。因而,教学与设计实践的融合方能树立起基本的艺术设计感觉和创新思维意识。

(二)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思路的引导,本质上就是对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协调与把握。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了艺术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教学方法绝非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不断的变化与创新,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教学方法的实施有着不同的阶段性和明确目标,学生如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的学习中来,对于整体的设计培养方式不成熟,缺乏宏观的目标和认识,尤其是与市场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清楚,这就需要设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合理配置,使之具有浓厚的兴趣安心进行专业学习。此时不宜过分强调艺术设计与市场导向的服务关系,以免学生认识不够引发专业学习的误解反而得不偿失。随着学生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深入,教学方法也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变化,培养他在艺术设计思维和理念上的创新,进行实际的商业运行与商品设计实践,同时也要进行商品实用功能设计的适应性实践。在提供专业学习与实践机会的同时,模拟性的商品实训演练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教学方法。

(三)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具备扎实的设计知识和创新性的设计理念是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实训的融合与发展,并非只是课堂的训练和电脑的设计作业能够解决问题。对于艺术设计市场化需求,不仅仅需要专业设计知识,还要了解市场、流行理念、消费时尚、各种设计工艺与软件,还有印刷技术与新材料等等。这些知识离不开日常生活实践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如果学生不了解市场,他的作品价值将大打折扣,这种课堂上的电脑作业,只是审美欣赏的习作而已。目前很多学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原先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只是在干巴的传授知识,只知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实践与市场的检验和指导的教学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训缺乏市场和商品化的设计实训基地是目前艺术设计与实践融合的较大障碍与不足。往往专业教师教授了许多的设计专业理论,学生因为缺乏生产设计环节的检验,很多知识无法消化吸收,只能留存于概念与公式,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艺术实践教学与市场的互动

(一)创新教学:教师与设计师的融合,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创新”,主要是在旧的体制和模式上的变化与发展,艺术设计教学也不例外。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模式和方法都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发展变化而进行更新,他的涉及范围包括: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等在旧的模式上产生的一切新兴事物[2]。创新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对应试教育的旧模式之上的事物进行重新的变革,这是创新教学的关键。创新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行动、教学关系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中,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和互动化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新思路的融入都是进行教学创新的重要方法[3]。

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不同也影响到专业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学角色的变化是专业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教学情形下,恰如其分的教学角色无疑会是最具说服力的教学方法。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具备两种角色,即参与市场竞争的设计师和教授知识的老师[4],而二者有着较大的区别。作为设计师,是面向市场的代表,也是参与市场竞争与劳动获得的一名经营者,这就需要把市场竞争的规则与设计实用功能进行传播。同时设计师的重要任务是走进市场,了解和掌握市场的行业发展状态和最近的市场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排忧解惑,传道授业。而对学生的师长而言,知识和设计思维的教授是最主要的任务,这时的他需要进一步对思想、专业、教学实践进行统一的引导。面对不断变化的设计市场环境,我们不仅要进行专业课的教学活动,还要不断地用市场的眼光进行审视和评价教学。我们给学生不断创造实际课题,对课题作业的约束条件进行精心设计,给他们选择的方法和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话,教师就需要在市场与学生之间,进行角色的创新与变化,以适应教学的需求、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注重实践: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而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建立,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艺术设计工作室,按照市场生产流程的顺序进行整体的专业实践教学设置,营造一种模拟化的实训环境,使得课堂上的知识都能够变成实际操作与经验。按照全真化的生产车间配置相关的仪器、设备、工作环境与实训制度,配置专门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面向市场化的工作环境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和专业学习都转化为工作室里的实践操作。比如,某学院发起成立了包装设计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学生可以进行充分地自我创作,然后做成模型或者画成图纸。这样的话,锻炼发挥了自身的创作力。然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按照相关的要求做成成品,以作为课堂考核的依据。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设计专业实践能力。

工作室是学生初步与市场接触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作用可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在现在的职业院校中,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作用可以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教学。往往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都配有相应的实验和实践器材,适当地引导和管理工作,会使学生对其产生相应的兴趣,并且在工作室里实现课上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比如:在某职业艺术院校的包装设计工作室里,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实践,同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亲身动手做成实物,实现理论想象到实物设计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变化的问题,学生在自己动手期间会获得课堂上难以得到的体会和经验。同学之间的协作和帮助也是很重要的,学生会通过这个了解很多的实践知识。在工作室里的学习经历是课堂的重要延伸,设计工作也是教学的重要发展,适当的一些自主思考和研究显得尤为关键,也是和市场连接的结合部。在包装设计工作室里,学生进行自主课题的思考顺应了市场的实践要求,同时也保持了与市场同步的学习节奏,关键是了解到了目前的行业信息。比如目前市场的流行设计理念、设计制作方式,还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对设计可能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艺术设计工作室里的自主学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造思维,学生的思想和知识还得到丰富和拓展,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互动:项目与实训结合,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项目实训的开展是学生艺术设计能力与思维拓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学生向设计师过渡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深化了教学培养与市场实践的互动精神,并且使项目实训室工作向市场化延伸。项目的开展与落实严格按照市场化的运行标准,并且涉及设计、制作、工艺、材料、营销等多个环节。比如绿色包装设计项目实训是比较贴近教学的市场化项目,它不仅需要专业设计知识和理念,还要对市场上的绿色包装、新型材料研究、市场环境调查等几个重要知识模块开展,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又能使学生了解目前市场上有关方面的动态与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设计时间认识。

职业院校项目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教学和市场就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学生接受市场检验的重要机会。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训练和实践考核,在整个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理念上注重其综合训练作用和全真模拟效果。我们以某职业院校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相应的分析,可以成为艺术设计创新教学与市场互动的范例。艺术设计教学实训基地首先是要具备专业化公司的整体工作氛围和环境要求,这样学生才能使得身心沉浸于这种氛围和工作效能的锻炼。这种氛围和环境的锻炼是一种学生日后必定经历的“职业环境”,而前期的训练是不无裨益的。整体的实训建设应当与设计公司的功能相适应,设备的设置和工艺流程要注重其实用性,专业的设计软件、绘图软件、外置的扫描设备、印刷设备、输出设别、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实践机会。硬件的设施固然重要,与之配套的设计项目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管理、生产、运营一体化的学习流程,技能实践和职业素质共同发展,教学和市场活动。“在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的去拓展学校的产业链条,建立稳固的就业外部环境,实现了教学信息和市场需求的及时沟通”[5],使得艺术设计教学有的放矢、信息通常、调整及时、教学与就业进入良性发展的循环轨道。

(四)及时沟通: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市场信息成为连接教与学两个过程的重要纽带,市场信息的获得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市场经验的获得,这也是艺术设计创新教学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职业教育与市场的不断互动与沟通过程中,进行技能的熟练和知识的实践是一方面,而市场信息的获得就是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市场活动中,从业者和研究着所掌握的信息和经验对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讲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和重要的积累,也就意味着很多的弯路可以绕过,很多的捷径也可以直达。在日常的教学中,聘请客座教授、进行主题教学以及行业论坛的召开都是进行讲学和传播的机会。一些社会实践能力丰富或者很有成就的业内人士的传道授业会给艺术设计教学增加更多的新鲜血液,他们的经验也是我们职业院校教学的活力和动力,他们的魅力远胜于课堂的理论知识。当然,对这些人员的选择要有着适当的取舍和安排,第一线的市场人士和业内的成功人士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经验的推广意义。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座谈学生能够形成对于行业前景和学习规划的一些最初的印象,课外的知识也是一笔不错的收获诸如:设计理念、流行时尚、设计制作方式,还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市场营销方式、客户情况等等新鲜的知识,这一系列的知识都会解决学生心中的一些困惑、难题,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思考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向和重点的调整需要立足于实际,并且充分认识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科特性和教学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遵守专业教学规律固然重要,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和重点选择也有着紧迫性,同时注意与市场环境和供需关系的变化与协调,在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力和艺术感悟。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的对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与实践创新机制一体化的对接与发展”[6],首先,明确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的位置关系,找到教学的重点和命门所在,其次,加强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创新,使得专业教学与实践相融合,最终实现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的互动。艺术设计创新教学与市场的活动需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要注意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注重实践的创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互动;还可以引入工作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沟通机制,市场信息能够更加直接的服务于教学,实现教学与市场的互动,教育与就业的互动”[7]。

参考文献:

[1]袁思培,等.现代包装设计教育的实践课和研究[J].包装工程,2004,25(05): 216,217

[2]吴尚君.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学实践课程改革新探[J].装饰,2002(08): 55,56.

[3]邱志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J].装饰,2003(02):71.

[4]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4,25(03):107,108.

[5]买中傲.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市场化[J].现代企业教育, 2008(06).

第7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以设计工程项目应用为主导,建立应用技术为支撑的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和实训能力的支撑。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所涉及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内容,精准定位是室内、室外景观设计范畴,围绕以建筑空间规划为母体的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岗位群为重点,以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技能岗位培养,探讨学科知识架构、技能宽泛,保持专业知识宽度、深度,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以设计工作室制式为牵引,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工作室,即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空间为核心的三个实验工作室,建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材料与施工实训中心、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平台,分别对应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实验技能、工程意识、实践技能、工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无缝隙实践教学体系。环境艺术实训室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焦点仍放在课程理论创新研究,如何与市场需求联系。聆听市场客户需求进行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理论教学创新,找到自身办学特色和创新教育理念,正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第一要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改革由原来的单一“专业教育”转向多元化“素质教育”。而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使得设计教育教学注重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将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业务能力,推动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创新、知识结构更新、实践技能熟练,确保课程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同步或超前;

2)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课程授课前后衔接,同时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实验室实践环节衔接,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促进学生设计创意成果转化,优化教学资源;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运转架构实验设置与实验需要及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设计工程项目,被公认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既需要扎实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也要求有很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空间。设计工程项目总是在已知的一系列限定条件下加以验证构想(设计)和实施(建造)的。具体说来就是将设计构想转化为生产实物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实验教学中,就是帮助学生将设计构想、设计创意一步一步演变为直观的“实物”过程,解决设计过程中各种出现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有助于学生去认识材料与空间造型设计、建筑与环境构成空间艺术、灯光与照明、节能与环保等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建造实验,并且需要去按1:1的实物建实验室,或按1:10的比例制作相应的建筑与环境模型。通过相应的实验来理解空间设计中涉及的概念性设计,受到材料、结构、技术等条件限定,以实施空间设计过程去体验人在空间中的活动规律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认识、运用及加工等各方面的能力。实验项目覆盖现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达80%,使用人数分布本科教学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则需要激光雕刻机、平面雕刻机、建材施工工具等大型设备及相应的手工制作工具。

2)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设置、教学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设四个研究方向实训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建筑与环境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展示空间工作室。各个实训工作室教学目标取向如下。

①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方向,如小尺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广场设计、步行街区设计等,大尺度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城市城镇规划设计等。

②建筑与环境设计工作室:中小型单体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形象造型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户型设计)、构筑物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

③室内设计工作室: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软装饰设计,分家装与工装等。

④展示空间设计工作室:各类展览展示空间环境设计与安装等,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专业工作室联合建设。笔者所在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四个年级在校人数1000余人,每年毕业生约250人(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60人),四个专业方向都有大量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需求。但目前四个专业实训工作室中现有的实验设备有限,简单落后,不够完善,并且教学场地缺乏,能与本校其他专业共用共享的实验设备很少,严重制约实训工作室正常教学活动。随着笔者所在艺术学院各专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对大量补充实验设备、扩大教学空间场地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满足学生实验和教学需要。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大实验平台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能满足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并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及设备的需求,在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的购置上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根据目前的条件,首先需要购置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工业设计专业250人左右的纯手工与手工及机械辅助模型制作设备的需求;其次,满足目前每年毕业生毕业设计模型制作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购置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综合制作设备,较好地解决学生的毕业设计模型制作问题;最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的发展,扩容与更新相应的实验设备及产地,最终使实验设备和场地能满足办好、办强几个专业,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学院,如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旅游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验需求,形成一个既能重点服务几个专业,又能较好服务整个学校的实验平台。合理配置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每一个实训工作室有一名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配置相应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分别负责该工作室的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以及社会实践项目设计科研。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实验由该团队协商制订,课程授课时数、课程教学计划与进度按学期周数确定。各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由一个主管领导统筹兼顾,监督、检查、协调。通过校企合作,学科骨干教师、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定期到企业、设计公司进行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锻炼,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新材料施工技术等,形成稳定的师资培训机制。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机制,以增强教学手段,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设计技术领域教学和师资水平。

3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增加经费投入目前笔者所在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学校办学投入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学院自筹经费、部分实验工作室创收经费等,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仍然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设计专业领域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更新周期快,购置实验要求的设备、仪器、材料技术参差不齐,增加实验室建设周期的难度。因此,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安排必要的实验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学耗材,教学资料采集,作品展演,教师短期培训或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设计从业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专业,设备维护、修补等,需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实训工作室教学管理学科带头人与实训工作室专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实训室规范化管理,制定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安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时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而系统地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技能评价体系,尽可能增加设计创意性的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实验,增设设计创意到施工技术实验,延长实验教学时间。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总的来讲,在实践环节教学中,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在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在“做”中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基础实验室让学生在工程制图中手绘、计算机3D、CAD、PS、建筑动画课程学习中紧贴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到专业实验室验证设计的材料技术施工、工程管理等。学生从设计实际出发,体验设计构想到实施建造全过程,从中体验设计综合能力,享受设计带来的快乐。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设计创意,得到社会认可,更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质量评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设计人才。实训工作室教学产、学、研等效益需要量化,确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教学团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成果展示、学生就业创业率、学术委员会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方考评,考核评价以年度或应届毕业生毕业为基准,客观、科学地考评各个实训工作室的业绩及教学质量,使实训工作室建设达到预期成果: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2)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力争在近三年内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5)巩固或增加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6)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4结语

第8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为此,笔者在总结大连水产学院10年来创办环境类专业专科和本科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注意吸取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对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和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建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框架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专业活动打好基础。改革后,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大体分为4个部分:与理论课教学相互配合的实验课;培养工程意识的实习课;培养工程设计能力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大学生课外科学实践活动,这4部分构成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框架。这一思路己体现在我校的环境工程教学计划中。

二、构筑环境类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新体系

第一,压缩环境化学理论课的授课时数,増设单独开课的环境化学实验。第二,单独开设水处理实验课。将原来分散在“给水处理工程”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和“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单独开设“水处理实验”课。第三,压缩“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和“环境监测”理论课的授课时数,分别増设实验内容。第四,増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増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内容。例如,在“活性污泥活性的测定”实验中,教师给定污泥负荷,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活性污泥的取样量和污水的取样量,制定COD工作曲线的制作方法。

三、建设各类实习基地,拓宽实习的教学功能

(一)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实习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我校先后与10多家生产单位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与一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从而解决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场地问题。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协作,共同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学校间也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明确认识实习的教学功能,改革实习过程的组织形式

实习是安排在专业课学习前的一个实践环节,应起到向学生灌输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兴趣的作用。在参观实习前,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参观过程中,由实习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整个处理流程和单体构筑物以及某些功能实验室和主要的实验仪器做较为详细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接待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参观实习结束后,在指导教师的主持下,学生与学校邀请的校外专家进行座谈,以开阔视野,改变了以往的认识实习大多停留在走走看看的层面上。此外,将实习成绩的评定进行量化,把参观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日记与实习报告的撰写质量相结合。具体办法是:实习结束后,学生须提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并规定:实习期间的表现占成绩的50%实习日记占25%实习报告占25%以评定最终的实习成绩。

(三)以毕业设计选题为核心,发挥毕业实习的先导作用

毕业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完成全部课堂教学内容后进行的最后一次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我们认为,毕业实习最主要的目的应是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完成搭建一个平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依托水产养殖专业建立起来的,以水环境保护为特色,因此,水污染控制工程一直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选题方向。我们认为,应结合水处理工程实际,以水污染控制工程构筑物的结构形式、细部构造、工艺装备的性能、尺寸、控制方式等具体细节问题为主要实习内容,为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计算和绘图提供直接的感性认识和必要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到实习单位进行劳动锻炼。

目前,我们改变了以往那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不同程度地存在脱节的状况,使毕业实习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合起来。为此,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同一个学期,即第8学期进行,使这两个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求有关教师在毕业实习前确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向学生公布,根据学生的选题内容进行分组,使学生的实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带队教师与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分析处理流程的合理性、处理构筑物和有关设备的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设计规范、设计手册等。学生也可进一步熟悉有关手册的使用方法,明确有关设计参数的选取依据和有关构筑物的构造特征等。这样一来,学生实习目的进一步明确,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不仅熟悉了实习单位的工艺情况、设备情况和运行管理情况;同时,也可验证、巩固己学过的专业知识,这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完成将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四)通过金工实习,向学生灌输工程意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应是金工实习的主要任务。在我校新修订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増设了金工实习这一环节,为期一周。学生要按一定的要求完成车、刨、铣、钳等训练,此外还要安排电工、电焊等工种的实际操作。学生经过这些技工训练后,对机械产品加工中的各工种有了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灌输了“工程”概念。

四、提高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改革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我们在新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计由一门増加到3门,即“CAD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在每门课程设计的教学时数上,多数学校设置为一周。在我校重新编制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在理论教学时数普遍削减的情况下,共安排了4周的课程设计时间,体现了压缩理论课学时数、而向实践环节倾斜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中,一方面,充分注意到要发挥课程设计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做到二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同时,注意发挥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从近年参与或有关设计部门的实际工程中筛选出题目。为使同班同学拿到的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要求相适应,我们仅对设计内容做了适当的简化,使题目的总体难度相近;但在内容与设计路线上有较大的差异,做到一人一题。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某一工艺的兴趣,自主选择题目,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算说明书,二是一定数量的图纸。我们认为,图纸是一门工程语言,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是对环境工程师最基本的要求,其中绘图技能特别是手工绘图技能,是培养环境工程师严谨、求实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途径。再者,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己修完制图课,而课程设计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进行的,一部分学生对绘图的一些基本规范己感到生疏,从这个角度来说,铅笔出图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同时,我们注意到,现代的环境工程设计图纸均要求采用CAD绘制,这表明,CAD绘图能力也是当代环境工程师必备的一个能力。因此,我们提出,学生提交的设计图纸中,其中的一张工艺图采用铅笔绘制,其余的图纸均采用CAD绘制。

此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评定学生课程设计的成绩时,仅仅只依据学生提交的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现在,我们提出,在评定课程设计的成绩时,要加上答辩这一环节,这样,一方面可借此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课程设计的成绩就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计算说明书占20%;图面质量占50%;答辩效果占30%以综合评定最终成绩。

(二)明确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与教学管理

我们以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为核心,在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笔者认为,在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面向社会需求,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以増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市场观念和经济观念;同时,选题应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有益于理工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题目类型应多种多样,这样也便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来选择。按照这一思路,毕业设计的题目主要应来自于:教师在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中收集的资料,并经过剪裁和加工组合而成的题目;教师在社会上承担的工程项目;学生受一些机构委托自立的题目。

选题的分配原则是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突出个性化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选题分配实行双向选择亦可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定向选择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接触与今后工作性质和内容接近的选题,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社会需求。

第9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实一体化;生态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52-02

《旅游概论》这本书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规划教材,其中第六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旨在通过学习,指导学生领会生态旅游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及解决旅游业现实问题。《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概论》第六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启发,本课的教学应承担起整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知识,提升学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旅游活动中的活学活用能力的责任。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

1.教学目标定位。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从业人员应完全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三个层面的要求,具体体现为:

知识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增强学生的绿色旅游意识,培养学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

设计依据:生态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本课力求通过学生社会调查实践,促进其旅游专业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及旅游课程生态教学进程中。

2.教学重点确立。教学重点: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实质。设计依据:教学目标中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实现能力目标的基本出发点。

3.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突破点:结合秦淮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案例去具体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设计依据: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等无标准答案的学案设计,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解除学生思维的禁锢,发挥集体优势;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其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思考,使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绿色旅游意识得到强化。

二、教法设计

1.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该法是本课的主导教法,贯穿于整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生态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依据:本课通过将课前社会调查实践、课堂分组呈现、课后再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得益彰,使其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生态学习过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所展示的秦淮河可持续发展情况的社会调查案例,提供正反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并明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途径和方法。

3.情境引导法:在研习的过程中,提供特定社会情境,学生以联合国、政府官员的角色进行思考、论辩、剖析,强化学生对于各种社会专业角色的认知,训练学生换位思考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4.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极为有效。

三、学法设计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旅游专业中专一年级学生,因生活阅历所限,其对地球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现状的认识不够深入。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学生特性,特确立如下学习方法:

1.任务引领法:课前、课上、课后分别布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社会实践或学习任务,引领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设计依据:社会实践等学习任务的设置,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到社会及实际生活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

2.实践感受法:课前布置的任务给予了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了感性认知材料,为顺利进入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可能。

3.问题探究法:本课的学法设计安排是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探究思考。

4.小组讨论法:讨论对于提高思辩能力,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是极有效的;同时,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意识。

设计依据:课前,通过布置学生媒体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学生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课堂上,学生是合作者、整合者、探究者、建构者;最终达成理论的学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完全理实一体化的生态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便于学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课前安排学生分组,分别去旅游景点实地调查。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任务,各组在上课前将完成任务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并汇总制作成PPT交给老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学案指导的详尽,也是本堂课生态教学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课的生态课堂教学包括导入新课、任务引领、探究研习、拓展总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以FLASH动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生动形象地直接导入可持续发展理论。设计依据:通过FLASH动画的播放,营造气氛,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题的重要性,为开展生态教学活动奠定情境基础。

2.任务引领。各小组依次汇报完成课前任务情况:第一组:展示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严峻形势;第二组:展示南京秦淮河旅游可持续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三组:展示秦淮河周边景区环保实践活动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宣传活动情况;第四组:展示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都达到双赢的现实案例。设计依据:以学生媒体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反馈的形式导入各知识点学习任务,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3.探究研习。四个小组汇报调查研究的结果,引出课堂的四个学习任务:(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2)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4)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研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指导者、组织者。学生则以联合国、政府官员的角色进行情境思考、论辩。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组与组之间则是竞争者。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生态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有效培养。设计依据:从四个学前任务引出对知识目标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奠定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课前社会实践、体验、感受,课堂反馈、交流,形成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生态学习氛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实现本课的有效生态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4.拓展总结。拓展:借用训练团队凝聚力的拓展游戏(最小的空间站最多的人)来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要合理保护、开发、利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及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游戏环节同时组织其余学生分组讨论并点评,教师小结。设计依据:在课堂上设置拓展游戏,一米的空间可以容纳N多人的呈现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到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限,它既是一种对理论知识的及时巩固,又是一种对教学内容的再呈现、再认识。总结:结合拓展游戏的情况,总结巩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针对课前、课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理解、尊重、关爱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善于活学活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促成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所收获与提高,从而使本课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5.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社会实践,分析论证、探讨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2)自主研究:继续通过网络等媒体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都达到“双赢”的现实案例,并将此案例交流共享。设计依据:要通过教学,为学生树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在再实践中更深地体悟授课内容。至此,本课教学从实践到理论,到再实践的生态教学过程得以完整呈现。

课堂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指导者、组织者的新型生态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学生从秦淮河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升华到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认识。

本课的完整教学过程,采取“学中做”、“做中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生态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并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通过与传统理论教学相比较,本课理实一体化的生态教学设计,探索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课教学新模式,从而提高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