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可视化多媒体教学精选(九篇)

可视化多媒体教学

第1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教育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其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在一些相关论著中,学者们更多的是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论述,强调的是技术,而很少涉及学习者和教育者这样的“人的因素”。虽然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探索多媒体教学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基础则更为重要,因为人类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加工多媒体教学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媒体教学中考虑学习者和教育者的主体性。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计算机基础

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应视为同义词。关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虽然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之处。多媒体五大特点:1.将不同的媒体数据都表示成统一的结构码流;2.实行新的技术标准体制,以适应系统级集成和规范相关产品的性能指标;3.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4.应用“双向性设计”,统一信息提供者、接受者和控制者的关系;5.赋予信息系统对客观世界信息的自然模拟与处理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整合性。多媒体实时地综合,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这些媒体中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合体,为的是借鉴各种媒体的优势,形成一种在功能上更加完善的体系。

2.集成化。多媒体表示的并不单纯是信息的多样性,而是通过多种媒体表现、多种感官认知、多种仪器设备、多学科汇聚、多领域应用等交互作用,集成信息码流、设备控制、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一体化。

3.多维式。多媒体是趋于人性化的多维信息处理系统,目标是要尽可能实现让人类在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息交流的高保真效果、通信带宽和交互控制能力。

4.数字化。多媒体具备数字化处理系统,其信息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其信息结构是一种超媒体的网状式结构,所以高速宽带网络支持多媒体通讯和资源共享,建造全景化虚拟世界数据库成为现实。

5.分布式。目前,多媒体技术正朝着分布式的方向发展。分布式多媒体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集计算机的交互性、网络的分布性和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于一身,突破了计算机、通信等传统产业间相对各自独立发展的界限,是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一次革命;分布式多媒体的发展涉及两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一个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的频宽、信息的交换方式及网络的高层协作,这直接决定着网络质量;另一个是数据压缩技术,使信息量巨大的多媒体数据、特别是视频和声频数据得以在网络上传输;分布式多媒体向社会提供全新的信息服务,使用户不但可以选择播放的节目以及内容,而且还可利用此系统得到诸如咨询、交流等信息服务。

(二)多媒体并不是多媒体计算机的代名词。

多媒体计算机只是多媒体的一个特例。它既有计算机的显著特性,又有多媒体的功能,所以学校进行多媒体教学时,通常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载体。然而,多媒体计算机仅仅是多媒体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因此,它常常被认为是多媒体中的一个典范,或者说是多媒体的一种狭义的范畴。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心理基础

从媒体技术的基础来分析,多媒体教学技术离不开视觉媒体技术、听觉媒体技术和触觉媒体技术等。多媒体信息是这些媒体信息数字化后整合而成的,如前所述,数字化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技术。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各种单媒体有各种不同的国际标准,然而,如果重视“感觉通道说”,那么就要在探讨这几个方面的媒体技术问题的同时,必须揭示使用者(尤其是学习者)的感觉、知觉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人的视觉和听觉特征。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扩展了人们用视觉模式呈现材料的具体途径。视觉材料包括文本信息、图形图像信息、视频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视觉媒体技术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

(一)为了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视觉材料更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就必须要顾及人的视觉心理基础,也就是说,上述视觉媒体技术只有通过视觉心理机制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目标。这里,我们也要强调四点:

1.多媒体技术要考虑光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视觉的三种心理机制。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范围很广,而人可见的电磁波只占电磁波的一小部分。波长不同,会使我们在视觉上产生色调的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色觉。色觉不仅取决于由波长所引起的色调,还和主观感觉的明度和饱和度有关。明度是对光波强度(振幅)的反应,饱和度则由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的纯度来决定。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处理好可见视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这几方面的关系。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对感光物质的视觉感受器心理机制。视觉感受器的真正感光器官是视网膜上的一些细胞,其中锥状细胞感觉颜色,棒状细胞感觉明度,这两种细胞中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光使这些物质分解,色素被漂白,从而刺激了感受细胞的膜,引起神经冲动。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研究这两种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

3.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视觉过程,即眼睛看东西是一个编码过程,视网膜上的不同感受野在视觉中枢有不同的神经细胞,各有其功能,不同的细胞对所刺激信息系统的不同特征分别反应,并像计算机那样编码,这种编码实际是对一些图像的辨认。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视觉感受野与信息的特征。

4.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各类视觉现象,特别是决定视力高低的视角、强弱光下的适应、视觉后暂留的后像、不同背景的视觉对比、不同明度下对不同光波长的感受性等等造成视觉的各种差异。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运用各类视觉现象产生的规律。

(二)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视听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计算机环境下,眼睛知觉动画图像,耳朵则知觉解说语言;在演讲的情境中,视觉通道加工投影仪上幻灯片的内容,听觉通道则加工演讲者的声音。听觉材料主要是声音,包括语言信息、音乐信息和效果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听觉媒体技术上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技术角度作如下三点说明:

1.声音信息尽管是一种一维的模拟信号,它可以通过采样、量化、码字分配实现数字化,但它比文本信息的数据量要大,通常采用呈现声音和声音合成技术。

2.声波是起源于发声体的振动,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是一种机械波。它在气体或液体媒质中传播的是纵波,在固体媒质中传播的则是纵波、横波或两者的复合。声音信号有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声色与失真特征。

3.声频或音频是人耳可闻的振动频率,频率范围每秒钟约为20-20000次(赫兹),声频信息数字化后其数据速率大、保真度好和动态范围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声频信号,其信号带宽是不同的,电话、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和激光唱盘等的声频信号是有较大区别的。随着声频数字化的发展,压缩编码技术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关键之一。(三)要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听觉材料被学习者更容易接受,也必须顾及人的听觉心理基础。这里,我们仅作两点分析:

1.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声音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听觉的三个特征。正像光有三种物理属性一样,声音也有三种属性,即振动的频率、振幅的大小、基音与陪音的倍数配合关系,以及所产生的听觉的音调(或因高)、音强(或响度)和音色的三个特征。人对不同音调的感受性是有差别的,尽管声频在20-20000Hz范围,但声频为1000-4000Hz之间音调感受性较好(即阈限较低),这是由于耳膜神经纤维承担的振动频率所决定的。测量音强的方法以分贝(dB)为单位,这是物理学与心理学都认可的,即两个声音之间的强度比率为1∶1.26(1分贝),因为1.26是能清楚辨别出两个声音振幅大小的区别。人的音色是由基音和陪音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决定的。在音调和音强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能够分辨出是哪种琴所演奏的曲子,正是由于不同琴的基本振动(基音)与分段振动(陪音)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这种比例成整数倍数为乐音,不成整数倍数则为噪音。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听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音调、音强和音色的三个特征。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听觉的感受野。因为听觉神经细胞是有分工的,研究指出,听觉中枢神经细胞有40%只反应噪音而不反应乐音,另外60%的神经细胞对乐音的反应也有分工。冲动频可以出现在声音的出现时,可以出现在声音消失之后,也可以出现在声音出现和消失的一刹那;可以在声频降低时发生变化,也可以在声频升高时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基础,因为学习者是以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方式来加工视觉和听觉等媒体信息的。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教育基础

(一)在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此外,创作工具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在教育中应用。每一种技术既为教育服务,又有其教育的需要和基础。由于教育对象是人,所以在教育中不管怎样去应用多媒体技术,都要体现每一种技术为人服务,并把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要求作为出发点。

(二)多媒体创作工具是指能够集成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静态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之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多媒体应用软件的编辑工具。当前,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交互式流线或图标编辑控制型,编辑人员按照脚本的要求将选定的不同类型的图标根据需要一一放置于流线上进行编辑。

2.描述式页控制型,将多媒体素材根据需要编辑在一幅画面之中形成一页书,再将页与页之间按一定的调用关系联系起来以形成一本书的概念,不同页之间根据需要交互性地呈现即形成多媒体应用软件。

3.时间流程型,这类工具在编辑信息时显示出较强的时间前后顺序,即时间流程(TimeLine),主要用来编制一些简报类的程序。

[参考文献]:

[1]吴炜煜.多媒体技术导论[J].多媒体世界,1996(1):11-13.

[2]傅德荣.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黄孝建.多媒体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2.

[4]林众,冯瑞琴.计算机与智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289.

第2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步入信息网络时代以来,教育正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可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多媒体音乐教学

多媒体音乐课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集成性和控制性、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具有突破时空的局限,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扩大容量的特点,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多媒体音乐教学不仅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同时也增强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还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并且也陶冶了学生的精神情操。

二、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深化德育和美育

(1)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素材的整合、融入,演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思想感情和道德行为。

(2)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

2.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通过多媒体,学生得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等看得明明自自,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3.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板书和习题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三、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小学音乐的教学要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3.运用多媒体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的创造美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美。

四、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1.在欣赏教学中,多媒体能实现视、听同步。

2.运用多媒体可以使乐理课的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3.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使视唱、练耳的教学更加规范、容易,并且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

4.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多声部音乐教学中,可使各个声部单独或同时播放,充分发挥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教学作用。

5.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乐器教学中,会使教学更形象、生动,视、听兼备。

6.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板书、学生课堂书面练习的反馈等变得方便快捷。

7.多媒体技术中电脑音乐对写谱问题提供了方便。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活跃学习气氛,拓宽授课方法,增大信息量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多媒体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旨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音乐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于段,有其优越性。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盲目使用多媒体,效果会适得其反。当前,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多媒体功能被弱化的问题:

1.将多媒体当作投影仪、录音机来使用。忽视了多媒体动画与视听结合的功能,多媒体辅助教学名存实亡。

2.缺乏从教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多媒体运用的形式单一。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没有从教学的角度进行设计,而是孤立地使用课件,弱化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节方面。新授课一般包括复习、导入新课、新授、练习和巩固五个教学环节,但是有的教师只将多媒体运用在某一环节,没有形成“导入―反馈”的教学形态。

(2)教学内容方面。多媒体必须在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教学内容离不开乐理、欣赏、视唱、声乐。许多音乐教师教学时,只重视对欣赏、唱歌教学的设计,而忽略对各个教学内容上的的设计。

(3)课堂教学类型方面。常用的音乐课型有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等。现在的多媒体对讲练课进行设计,对其它课型很少问津。多媒体对其它课型同样能起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听结合、信息量大、节奏快的特点,帮助学生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同时也强化对学生进行唱、奏、听能力的训练,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3.过分追求声像效果,淡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多媒体集声、像、动画于一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片面追求花哨的视听与动画效果,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上,而无法使学生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涵的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仅靠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还是要认清教学规律,把握先进的教学理论,从教学思想上着手。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只是为教学思想服务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实践中,不要一味地移植一些时髦的教育技术,而是要在教学法的指导下,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编排到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才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同时也增强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还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郑建民.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2005,(04).

[2]张思镜.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戏剧,2006,(05).

第3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关键词】视唱练耳;多媒体教学改革;有效措施

一、新时代背景下视唱练耳多媒体教学必要性和优势

(一)有利于准确的把握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当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来越多的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被融入到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当中,然而在资源如此广泛教学环境下,如何更为准确地把握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内容逐步成为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度,通过多元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师在教学前能够通过制作不同的音乐视唱练耳课间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本次课堂的教学重点,从而有效降低盲目学习所带来的困扰,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升[1]。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的进行延续性学习与传统单一化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不同,在多媒体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在进行充分时间的学习,而且在课余时间内也能够通过多媒体设备来进行延续性学习,从而真正意义上掌握和了解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净化,有效地避免因素课后练习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当而走入视唱练耳学习的误区,不断突破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促使学生视唱练耳综合专业素养能力的不断提升和进步。

(三)增加课堂教学练习的灵活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高校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基本都采取了较为单一的资料教学模式,这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练习方法和技巧,但是在课后因为缺乏视唱练耳资料内容没有能够对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而在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下,不论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变得更加灵活,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自由选择和复习视唱练耳内容,而不用拘泥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束缚,帮助学生在听觉上熟练地掌握音量、速度和调试方面的技巧,促使演唱技能的不断提高[2]。

(四)有助于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多元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需求,多种不同教学信息资料都能够通过媒体信息技术转化为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和资源,教师也能够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视唱练耳游戏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视唱练耳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的视唱练耳教学当中,达成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五)提升和增加视唱练耳教学的趣味性传统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教学氛围也比较枯燥,这也使得长时间在枯燥单一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视唱练耳教学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调动自身的听觉和视觉,从而造成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普遍偏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感官应用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开展不同主题的趣味性的视唱练耳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声乐练习习惯,促使自身综合专业素养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一)视唱练耳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在进行视唱练耳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在沿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大部分学生在课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视唱练习工具,不能很好地将课上所学的内容很好延伸到课后练习当中,这也是造成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和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各高校在教学中结合自身完善实际需求不断的完善视唱练耳多媒体教学设施,搭建视唱练耳练习多媒体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内自由选择练习工具和练习的曲目,有效发现和弥补自身在课堂视唱练耳学习中的不足,促使综合专业素养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环境下,通过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搭建多媒体教学平台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视唱练耳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创新练习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视唱练耳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和发挥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3]。

(二)媒体技术在曲调视唱学习和练习中的应用曲调练习作为视唱练耳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对曲调的调性和调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学生对视唱中音量、音阶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视唱练习学习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基本的视唱曲调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量和音阶变化的技巧,划分重点曲调视唱的重点学习和练习内容,从而不断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在课后的曲调视唱练习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在多媒体网络平台的曲调学习资料来不断巩固和完善自身分辨和判断曲调综合素养能力,并从中发现自身曲调练习中的不足,进而通过教师线上答疑解惑来提升视唱练耳能力。例如,某教师在曲调视唱练耳教学中,就通过多媒技术平台搭建起学生与老师课后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将自己课后的曲调练习传输到多媒体平台,加强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并从中发现自身问题,及时将问题解决萌芽当中,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和交流互动,不仅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相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该校也成为其他艺术院校学习和借鉴的榜样[4]。

(三)媒体技术在节奏视唱练耳教学中应用节奏视唱练耳教学是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以听觉节奏的基础练习作为视唱练耳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同时也需要在课堂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精准地把握节奏视唱准确性,及时分辨不同音阶和音量之间的细小节奏差异,确保节奏视唱练耳准确性,促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练习和学习时间内实现节奏视唱练耳教学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越。

第4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量使用多媒体技术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多初中生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几乎将全部的心思都花费到制作课件视频上,而忽视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钻研,忽视了教学重难点与疑点的分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2]。同时,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使学生分不清主次,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虽然经常使用,但是其教学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这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用[3]。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生物课堂使用多媒体应用表面化,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在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文本呈现、动画效果展现等方面应用不到位,以致初中生物的新课导入、知识解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结合,重点分析实验步骤

初中生物虽然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初阶知识,但其仍具备生物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及逻辑性,初中生物教材中也包含着许多实验课程[4]。在传统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实验步骤,学生既无法亲自体验实验操作,也无法直观看到实际操作过程,对实验的步骤与现象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针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寻找相应的实验操作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己讲解、自己录制视频,教师可以在实验视频中重点强调实验步骤的分解部分,细化实验细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相关实验内容[5]。以初中生物教材中“血液”方面的学习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本章节教学内容为课堂核心内容,进行“观察血细胞、血浆”的实验。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教学视频,并且在视频中重点强调操作手法与注意事项,说明做此实验的教学原因与目的;其次,在课堂上播放此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实验操作,遇到重点部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暂停”“重放”等功能,让学生重复观看重点操作部分,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实验。

(二)转化生物抽象知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化的知识,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一个生物知识仅仅需要利用教材、黑板就可以开展教学,学生无法从片面、不立体的讲解中真正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原理。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将较为复杂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逻辑结构图或视频呈现出来,简化学生的思维,将抽象的生物现象通过视频及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准备一些关于真菌与细菌作用于物质的视频短片及图片,让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作用产生直观的印象,避免学生对真菌及细菌对物质的作用产生认知混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视频中“腐乳的制作过程”,教师可以将视频中制作腐乳的等待的时间部分剪除,直接让学生观看制作之后5天、10天、15天之后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明显地看到腐乳原料的变化,从而对细菌与真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讲解疑难知识点,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中的疑难知识点,将疑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便学生学习,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6]。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功能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配合多媒体重复播放、慢放、快放、放大等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能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染色体”一课为例,教师讲课时,不少学生反映对染色体变异部分的知识点难以理解,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认识,更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染色体变异教学视频,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知识点,引出染色体变异概念,导入新课;其次,通过多媒体图片功能展示染色体结构图及其变异图,并提供实例,如有子西瓜和无子西瓜等,学生通过观看有子西瓜细胞染色体组成图,以及无子西瓜的染色体变异图,真切地看到染色体结构及其变异的具体过程、结果,知道了什么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变异的基本类型。在多媒体教学下,教师从上节课内容的回忆导入染色体变异概念,到讲解染色体结构,再到讲解染色体变异及基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了关于染色体变异的知识体系。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口语讲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过程、结果,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理解停留在书本和想象上,自然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载体形象地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则易于建立知识体系。

第5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 电视媒体 资源效能

目前,国内主要高校一般都拥有自办的电视台或视频资讯制作、传播的电视媒体。利用高校电视媒体资源效能,发挥其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功能,对于高校建设发展以及区域文化繁荣都有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高校现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校电视媒体的资源效能并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本文试从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着手,探索充分发挥校电视媒体资源效能的方式方法。

一、拓展途径,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媒体的宣传作用

(一)制作电视节目,展现学校改革发展风貌

校园电视媒体是学校宣传、教育的窗口,既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又是联系师生的重要途径,自办的新闻、专题等节目,在展示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宣传学校改革发展新貌、发挥校内舆论监督作用和联系学校与师生员工的纽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高校电视台强大的舆论宣传优势,弘扬主旋律,振奋大学精神,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对培养优秀的教风、学风、校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新闻类节目是校园电视媒体比较普遍的电视节目。

(二)积极与外界联系,与专业电视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高校电视媒体生存在高校的环境中,与专业电视台不管是在运作方式还是节目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高校电视媒体和专业电视台都有一个共性——宣传功能。因此高校电视媒体要多与外界沟通、联系,成为外界媒体的通讯员站。甚至可以与外界媒体合作,在高校建立外界媒体的节目制作和培训基地。不仅可以加强学校的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与外部合作,增强学校电视媒体的专业技术队伍。

(三)创建网站,实现播出平台多元化

加强网络电视台建设。网络电视台集新闻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与服务节目于一身,对大学校内的文化活动、学术活动进行集成,增加大学以及大学园区文化建设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制作节目、参与节目,促进大学师生的交流、与社区的互动,由此活跃大学以及大学社区文化,并为大学生培养提供新的基地。建立高校网络电视台,还可以丰富高校新闻传播渠道,不但可以让校内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信息、高等教育改革的动态,而且可以让校外的人看到学校的风采,加强学校的宣传。

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媒体构成生活的一个部分。在高校,网络的功能更加强大,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网络的地方越来越多,相对来说,高校的师生员工比起一般的社会人群,网络相对于电视的使用比例要高得多。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南昌大学校园电视台也在积极拓展播出渠道,积极打造视频网站,即将在网络上推出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二、营造氛围,打造校园文化传播阵地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学校传统、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校园环境等的总和。大学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是大学的几大功能之一。校园电视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宣传传播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校园电视媒体可以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术讲坛、文艺表演、社团活动的摄制、传播单位,也可以制作一些反映校园生活的节目,来积极引导校园生活,引领先锋文化。例如中国传媒大学自办节目《听说很好看》不但在校园中热播,有些节目还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很多大学都会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比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文艺晚会、校庆活动等等,作为电视媒体可以对这些大型活动进行现场直播,让更多的同学、家长以及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氛围。此外,电视媒体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团体,大学电视媒体也可以通过举办DV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

三、教书育人,电视媒体是学校教学实训的有效平台

学校电视台具有专业的采编播设备、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为学校新闻、传播、广告等专业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平台,使他们通过具体操作,在实际中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促使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换。同时,作为全校的公共资源,学校电视台也是其他所有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校园实践的场所。学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电视媒体师资队伍,开设电视媒体实训课程,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电视媒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配备不齐全,但是高校电视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电视记者团这支生力军,让学生一方面帮助老师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也在完全真实的电视媒体平台上工作,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高校电视媒体也是学生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平台。高校电视媒体可以为优秀原创脚本提供设备、技术以及平台支持,让更多优秀的艺术之花在高校盛开。

四、收集、利用影像资料,让镜头见证学校的成长足迹

对于电视节目资源的管理,大多数电视台传统的做法是把磁带库存起来,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利于节目资源的再利用。随着媒体信息内容量的增大、制作要求和能力的提高,媒体资产再利用也越来越频繁,如果仅仅用磁带储存资料,查找一段所需的媒体资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样的传统检索方式已经带来人员、时间、资金上的浪费以及工作效率的降低。另外,当前的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视频媒体对节目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如果电视台还采用传统的库存方式,要盘活这些资源耗费巨大。学校电视台也是如此。

为此,校园电视媒体也应该适应数字化技术和市场化运作的需要,尽快建立数字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素材和节目资源得到共享,有效减少采、编、播的重复劳动,提高节目生产制作效率。

【参考文献】

第6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制作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是由计算机软件制作技术人员与美工人员,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页面制作稿本,首先用多媒体素材创作工具制作与加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以数据文件格式存入计算机,然后用多媒体软件生成工具将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准备

在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根据文字稿本和分页面制作稿本的要求准备素材。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素材准备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素材的收集;二是素材的制作加工。

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收集是指搜集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包括现成的图形、图像、照片、幻灯片、录像带、课本、杂志、音频等,这些现成素材比自己制作所花费的时间少多了,经济实用,常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制作加工是指通过自己利用工具平台制作与处理素材。

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素材类型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素材类型可分为文本类素材、音频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视频类素材等。

(1)文本类素材。文本类素材是以字符为媒介存储的各类教学资料。文本类素材的优点在于其逻辑表现能力强,制作简单,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用来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形式。

(2)音频类素材。音频类素材是以各种音频格式存储的教学资料,它是利用听觉通道来传递教学信息。音频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可用于许多场合,如效果声可以供托一种气氛,而在英语教学中,音频则是用来传递教学信息的。

(3)图形图像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是以图形、图像为媒介存储的各类教学资料。图像素材一般还有缩略图与实景图、黑白图与彩色图之分。这类素材的优势在于在表现力上更具形象性和真实性。

(4)动画类素材。这类素材是以各种动画格式存储的教学资料。动画类素材是用连续运动的方式对各种事件、现象、场景、过程、原理的描绘。这类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在于动画能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科学原理、抽象概念,用高度集中、简化、夸张、拟人等手法加以形象化,它能形象生动、具体易懂、引人入胜地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

(5)视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是以各种视频格式存储的教学资料。这类素材的优势在于通过对各种现实场景的描绘,提供真实的画面,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形象类比的效果。视频素材容量一般比较大,编辑比较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频率。但由于它的真实性是所有媒体素材中最高的,所以在很多场合视频类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2.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制作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离不开素材的准备,素材是教学软件的基础,在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中,素材准备工作是目标确定后的一项基础工程。素材的种类很多,采集和制作素材的过程中使用的硬件、软件也很多,所以素材准备工作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任务。

(1)文字素材的制作。设计文本字幕时,首先尽量选择丰满的字体;其次,根据字幕字数的多少,选择字号,设定合适的字间距和行间距;再次,字幕的色彩要与背景形成对比。实践证明,在深度和中度背景色上用白色或黄色等浅色调的字,在浅色背景上用黑色或蓝色等深色调的字,这样可以突出字幕的内容,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通常字幕显示时,可采用逐行移人、逐笔写入、向上移动等形式。

(2)图片、动画的制作。课件中适当地运用图片和动画,不仅能增强课件的美感,还能使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习者接受和理解,一般的图片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多媒体素材光盘、Internet、扫描仪或通过Photoshop、Windows画图板等软件制作工具得到。

(3)音频、视频的制作。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软件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视频和音频,但是要考虑到空间的限制,不宜过多,而且要对它们进行压缩处理。实际制作中一般把音频采集成WAV文件格式,然后制作成RA压縮文件;视频采集成AVI文件格式,然后制作成RM压缩文件。

利用多媒体软件生成工具,将符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它的作用是组织、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7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多媒体软件生成工具主要分为三大类:程序设计语言、通用多媒体著作软件以及学科专用的多媒体著作软件。

1.程序设计语言

早期用于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语言多为BASICC等传统编辑语言,用这种结构化的程序语言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并不普及。现在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多采用可视化的编程语言,包括VB、VC、Deoohi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结构化的程序语言的特性,例如VC的语法与C非常相似,同时在另一方面改变其设计环境为可视化系统,例如在VC中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按钮就可直接应用它的绘图工具制作。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并不十分的普及,绝大多数是公司、企业、学校等计算机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采用此种方式。

2.多媒体著作工具

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出现无疑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特别是广大的学科教师提供了自己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平台。与程序设计语言不同,多媒体著作工具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不需要开发人员掌握难度非常高的程序语言,因此它更简单易学,开发效率非常高。多媒体著作软件的特点有:面向对象的创作方法、可直接引用各种媒体素材、可实现超级链接的功能、可直接生成执行文件。多媒体著作软件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基于卡片、页面的著作软件、基于流程图的著作软件、基于时间顺序的著作软件。

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调试与打包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调试与打包是软件开发当中极其重要的一道程序,因为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某一模块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运行也许没有什么问题,但当放到整个软件这样一个大的范围运行起来也许就存在问题,例如章与章之间的响应热区是否重叠等问题,在每个章节里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对整个一门课程来说,可能就会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在最后的调试阶段要特别的仔细,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开发的软件规模越大,调试就越复杂。

当调试完成后就需要进行打包了。打包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生成一个可执行的文件,从而脱离开发环境而独立运行,例如经过打包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可直接从光盘上启动运行。

参考文献:

[1]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电化教育研究,2001,(8).

第7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电化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媒体辅助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开拓面宽、视野广阔等特点,如今,多媒体电化教学正在逐步推广,电教热的出现,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电化教育的巨大优越性。但多媒体电化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时存在一些误区。职业学校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不但需向学生传授新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要使多媒体电化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我认为要抓住“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电教设备的辅助作用”。

1 老师的主导作用

许多教学工作者始终“盯”住电教媒体不放,而忽视了教师的 “主导”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如今有许多现成的计算机教学软件或者计算机教师自行设计的教学软件,这样,便可由软件代替教师讲课,这是电化教学误区之一。因为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应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设计教课,有目的性的启发提问,善于抓住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否则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若单凭教学软件组织教学容易造成教与学的灵活性不强。教学是一个“动”的过程,如果课堂上只让学生看电视或电视投影,教师的提问由计算机软件代替,那课堂就会显得沉闷,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这就需要老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教学节奏,注意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才可能使教学质量更佳。

例如,我曾在某校听计算机基础课中“设置文档格式”多媒体电化教学课,该节课几乎都由计算机显示教学软件组织学生"学"。学生长时间都是看电视来学习,老师既没有组织学生观察实物教具,也没组织学生动手实践,问题也由软件设计好代替了老师提问,结果总让人觉得气氛沉闷,缺乏生动,学生热情不高。我听完该课,取其之长,补其之短,同样上该课例,我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全班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学生手中的课本文字有几种不同的字体、字号、格式,其次再由教学软件演示加深记忆、理解。在练习时,组织学生用竞赛形式比速度、 比准确,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和练习一致的文档格式,并巧妙地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所做的练习答案“现场直播”,学生异常兴奋,气氛活跃。整节课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参与 “教”与“学”的活动,把握多媒体的呈现时机,抓住重难点的反复引导性提问,灵活自主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该节多媒体电化教学课取得满意效果。

可见,多媒体教学并非由教学软件包办老师的“角色”,反而是多媒体软件的出现,给老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电教媒体的呈现时机及使用中的 “度”,切忌用电教媒体代替老师的主导作用。

2 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对电教媒体的应用,教师往往是偏重在如何让电教媒体更好地去“展示事实”、“呈现过程”等方面,使教师讲授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实质上是侧重于为教师更好地“教”而进行的应用研究。事实上,它在教学实践中,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确实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我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电教媒体应用还应该有更高的立足点,就是要让现代媒体教会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主体”。这是由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决定的。当我们通过老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与“教”与“学”时,教学质量更尽人意。

例如,上EXCEL课例,如果老师单凭《鹏博士教学软件》来教学,即使画面变化巧妙、声音悦耳、多种方法推导,都令人感觉到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且抽象地理解EXCEL表格的创建、编辑和计算统计。但改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通过老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先把全班同学(或部分同学)的一次考试成绩输入到EXCEL表格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实践:(1)怎样输入各个同学的名字、学号、成绩;(2)怎样编辑学生信息;(3)怎样求出每个同学总分;(4)怎样求出每个同学平均分;(5)怎样排名次;(6)怎样找出最高分、最低分等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动手结合软件演示找出答案。这样,在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时,教师把握时机呈现媒体软件,课堂效果及教学气氛就好多了。并且学生也对该部分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知道,在“教”与“学”中,“学”是重点。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即使再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也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思考去探索、去发现知识。总之,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越多越好,这又是多媒体电化教学误区之一。正如前文举例上课时,若单凭使用“电教媒体”授课,表面看来好象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现代化教学。其实不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电教媒体”优化组合,发挥各自的功能去传递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电教媒体的“拼凑”。我们要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中滥用了多媒体技术或不重视教育媒体的优化组合,还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的精神常常极度兴奋,却又是处于游离不定的状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电化教学帮助人们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观,从单纯的重视“教”转变为既重视“教”又重视“学”,从单纯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电化教学中,要通过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把多媒体有机地优化组合,把握最佳的呈现时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慧芳.示例演练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第8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教育技术;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多媒体教学有所发展,主要是通过投影、幻灯片、录音等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各类应用软件、仿真软件也逐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大力引进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融合为高校教育创设了全新的教育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模式,同时还为高校教育体制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1、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1.1、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弊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集声、视、画于一体的特点,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为形象、有趣的音视频,通过图文并茂、动画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1]。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比如高校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口语训练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美式发音与英式发音两种不同的对话片段,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英语发音,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与听觉器官,培养学生地道的英语发音,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又比如在电子机械化等专业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现模具形成的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机械设备原理。可见,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2、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更广

通常情况下,高校教育资源包含视频、文字、图片以及音频等,然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师生对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变得更加广阔,同时对教学资源的处理形式也更为加多样化。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对文字类的资源进行编辑创新,将其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教学素材。比如,可以将教材中的精典案例通过多媒体编辑成为电子课件,还可以借助各种软件对图片资源进行处理,而对于视频资源而言,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编辑器对该项资源进行剪辑、组合等。同时,在资源处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的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当然在重组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教学设计,甚至于借助计算机编程等手段,确保教学资源的整合符合教学要求。

1.3、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突破了以往传统模式的束缚,使得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有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环境单调,学生主体地位未彰显出来,往往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底下却一头雾水。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只能机械式地将老师所讲的重难点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后再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记忆,一旦学生在课后不加大学习力度,将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后,整个课堂以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进而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渴求欲望[2]。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手段不再仅仅是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模式。计算机与多媒体、动画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都具有集视听、图文等为一体的特点,能够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够利用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使得学生学习水平整体提升。

1.4、教学媒体更加丰富

在高校教育技术中教学媒体是具体应用,是教学方法中极具活跃和积极的因素。教学媒体的发展能够促进教育方法的提升,进而为实现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教学媒体的变革,让高校课堂教学在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空间。所以说,多媒体技术使得高校教学媒体变得更加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多媒体技术促进了高校教育技术的多样化发展;(2)在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改变了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比如投影仪、电视等教学技术将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回放,这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5、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高校相较于中小学教学而言,是技术应用的前沿,许多新的技术产生于高校,更多地要应用于高校,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更多,具体而言,就是当前高校在教学软件的使用上,教师在借助软件开展适应于本专业教学,从而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能够将课本文字资源转化为教学电子资源的软件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技术设备解决一些传统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PPT课件,利用flash制作动画展现半导体中载流子运动的过程,将本来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在家里就能够完成课件的制作,突破了教学空间的束缚,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尽量将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也就间接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多媒体教室在高校已经全面普及,网络建设也相对完善,为高校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2、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2.1、重视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处理

高校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仿真软件等,对于文字型资源,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制作时,就可以引入一些经典书籍中的案例与理论,并插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图像类的资源,教师可以插入一些引导性文字或者注解,结合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制作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图像资源。同时,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源进行整合,令其形成集成型的教学资源。

2.2、教师需提高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高校教育理论的变革,使得部分高校教师一时间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从而制约了高校教育改革功效的发挥。为了能够很好地适应时展,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对多媒体技术技能的掌握,确保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3]。对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教学设备使用的培训,规定教师在每学期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一定课时,同时还可以分专业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将获奖结果纳入到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当前,可用于制作课件的软件平台较多,比如PPT、Flash、Authorware等等,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多去学习了解,推动教学能力的提升。

2.3、注重多媒体视听效果的呈现

人类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视听所占比重较大,因此,高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时,需要教师结合课程需求,融入更多的创意,将各种教学素材转变成为更加直观的表现形式,并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视听表达,让原本枯燥、抽象的事物生动、直观化,让繁琐、复杂的过程能够得以简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必须立足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知识探究,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3、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普及,人们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日益完善,同时对多媒体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主要表现在:一是多媒体资源化。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多媒体资源保存时间更长,查询更为方便;二是人工智能化。当前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依旧需要依靠人力完成,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今后可能会实现多媒体人工智能化,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和需求,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智能化整合处理。

第9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影视作为众多媒介形式之一,通过互联网等载体迅速普及,其以独特的视听综合优势在当下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众多研究者和教育者在满足影视媒介的“正功能”时,也深深地为如何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所困扰。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影视教育更多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注重影视知识、影视理论和方法的传授,或忽略、或回避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影视媒介负面影响;更鲜有从媒介素养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视角出发,开设通识或必修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更多大学生从中受益。

 

一视角更新

 

影视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昌盛和时展、文化繁荣与社会经济进步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有600多所院校设有影视学科。然而,作为专业教育的影视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影视创作、表演、影视史、影视理论、影视文化的分析研究等;作为选修课的影视教育则更多从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电影鉴赏能力这个角度去开掘。因此,无论是专业的影视学科教育,还是非专业选修的影视教育,都没有给媒介素养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足够的重视,因而也没给媒介素养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留下太多的发挥空间。随着影视教育的发展和大学里诸多媒介的普及,原有影视教育的角度、方式和内容都已经不适应媒介社会化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生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影视教育从媒介素养、艺术素质、思想道德教育等角度来进行课程设置已经成为媒介社会化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把媒介索养教宵、艺术索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宵作为高校彩视教宵的新视角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客观需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公民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所谓的公民教育是指使人们成为健全公民的教育,最广泛的公民教育可指使个人成为一个健全公民的所有教育;次广义的公民教育为旨在形成符合社会所需的品行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性格教育等;狭义的公民教育仅指公民意识(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而通常所说的公民教育一般取广义。®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不仅仅是促进大学生专业发展与成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当人们的生活日益被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左右时,人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媒介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另外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人的延伸”的大众传媒在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也限制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途径与方式。当大众传媒为人们创造和提供一切并构建了“拟态环境”的时候,在媒介化社会趋势日益明显、人们无法脱离媒介控制的现状下,青年大学生该如何有效利用媒介发展自我?这种能力又该通过何种途径让青年大学生获得?大学教育,理应承担起这个责任。

 

有鉴于此,大学影视教育在深入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也理应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一-让学生了解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电影、电视;艺术素质教育的责任一提升作为公民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一作为工具平台,促进学生思想成长。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负责任的公民。

 

(二)把媒介素养教宵、艺术棄质教甯和思想道徳教脔作为离校彩视教宵的新视角ft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亩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日益媒介化的今天,影视作品已经突破原有传播渠道,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面对“把关”弱化、声音多元、鲜花与毒草并存的传播现状和娱乐成为大学生利用影视媒介的主要诉求之客观现实,急剧拓展的影视传播新途径和未经严格“把关”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学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方法,而应该充分利用影视、网络以及其他数字新媒介,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影视教育应跳出专业教育的局限,主动调整教育内容,扩大教育对象,积极应对媒介化社会的挑战:“拟态环境”与媒介真实遮蔽了部分真相;传播技术的发展导致传播主体多元化、把关弱化;作为全球传播媒体的网络在扩大传播疆域的同时,也导致多重声音、多种价值观的涌入,青年大学生极易在信息海洋中受到污染,甚至迷失自我;媒介融合趋势让更多青年大学生把媒介真实等同于客观现实,并在多媒体感官享受中逐步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影视课程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改变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媒介知识贫乏、艺术鉴赏力弱的现状,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破除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的迷障,抵达事实本身,在“众声暄哗”中找到前进方向,成为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三)把媒介素养教商、艺术棄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宵作为离校彩视教宵的新视角JK应对氳杂传播生态的迫切需要

 

互联网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与迅速普及不仅使得社会日益媒介化,更强化了大学生的媒介依赖性,其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根据中国互联网第23次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网络视频用户达到2.02亿,并且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0而在中国现有的2.98亿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33.2%。®网络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服务,网络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网络监管缺乏有效的形式与载体,加之网络的全球传播特性以及多元的文化冲突,增加了传播内容的“把关”的难度,多元意识形态与多元价值理念同时袭来,这就导致了互联网传播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带有反动、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影视娱乐产品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困扰和不良影响。因此,网络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一把“双刃剑”,人们一方面为网络的自由与共享精神欢呼;另一方面,也必须直面网络带来的新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网络素养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范畴拓展

 

不可否认,影视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的综合等绝对优势而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影视明星是他们追逐崇拜的偶像,好莱坞大片和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则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话题,影视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此,大学影视教育必须要实现去伪存真的目标,让青年大学生在媒介化社会中找到方向,不至于迷失自我,成为影视媒介的主人而非奴隶。因此,媒介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影视教育应涵盖以下内容。

 

(一)媒介素养教宵

 

大众传媒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一个主渠道。在公民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视作为正在兴起并深刻影响了现阶段人们生活方式的传播载体,在公民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但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影视媒介的符号系统并不是一个不规则的、随意的存在,相反其是利用蒙太奇叙事手法、利用影音的完美搭配等形式精心组织和构建的,眼见不_定为实,其虚拟性更强。

 

因此,媒介社会化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要着重对作为传播媒介的电影、电视的本质进行揭示,让大学生认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电影电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生产流程是怎样的、谁在控制着影视节目的生产……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要让大学生学会批判地审视影视所传播的内容: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正视媒介化社会带来的新挑战,正视影视传播的高仿真性,从而调整行为方式与影视媒介消费方式,这是大学影视教育的出发点,其目标指向让大学生具备批判接收信息的能力,看清影视传播的本质而不是深陷其间无法自拔,并能利用影视媒体参与社会,实现发展自我。

 

(二)艺术棄质教育

 

影视作品既然是一个经过精心组织和构建的符号系统,其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艺术闪光点,影视音乐、声画组合、剪辑艺术、叙事手法……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然有其突出之处。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与水平,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为艺术素质教育工具平台的大学影视教育中,影视作为一门视听综合艺术,大大增强了受众的接受兴趣,使得其在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非专业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艺术素养教育的普及。我国对艺术素养教育的普及的研究没有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面,相关的研究工作还需引起更多影视教育者的关注。因此,在艺术素养教育框架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传授影视知识、理论,普及影视知识,传播影视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拓宽学生观影类型,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电影思维能力。

 

(三)思想道徳教育

 

这一教育的目的是让影视作品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载体。早在上个世纪末,电影、电视节目就以锐不可当之势闯入了人们的生活,在影视艺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影视节目更是以多方面优势占据了人们大量的休闲时间。不可否认,任何一种艺术形态在它的发生、发展阶段会呈现出“良”与a莠”两个方面,它们同时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及意识形态产生强大的影响,影视艺术也不例外。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利用大学影视教育课程,要加大主旋律影视作品进校园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步渗透,使大学生扮演好影视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

 

三途径探讨

 

加强大学影视教育,提高大学影视教育的成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第一课堂,而应该通过与二、三课堂的联动,形成互联互补的生动格局。

 

(一)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及与审美教育

 

美国把高校影视素质教育分为四个方面:(1)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包括从社会影响、影视法规到节目创意、影视经营);(2)挥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包括影视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3)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4)了解影视节目劝服的本质、广告结构等。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可以为我国大学影视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除了通过开设多类型的全校性选修课、通识课,教授影视知识、理论、技能外,高校还应增加影视与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与影视等课程,让大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与熏陶、提升鉴赏水平与能力,学会宏观审视、文化审视,学会批判性思考,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

 

在影视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法探索,建构u以受众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除了教师讲述与传授关于媒介素养、艺术鉴赏等基本知识与技巧外,应采取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探讨,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深层互动,逐步发现与揭示真理。

 

(二)第二*堂:文化活动中的素养提升与能力拓届

 

在第一课堂的系统教学之外,大学影视教育还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第二课堂”拓展深化“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借鉴“大学生电影节”这一模式进行深化拓展,大学生电影节应坚持“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在选片、电影节整体宣传策划、系列活动组织等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也可以通过优秀电影展播、影评征文比赛、电影讲座(沙龙)、电影知识竞赛等形式,传播电影文化、普及电影知识、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通过DV创作大赛等形式,让大学生体验影视创作的过程,了解影视生产流程,使之对影视生产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更为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三)第三课堂:传播实践中的技能实践与自我提升

 

大学生既是影视文化的接受者,又是影视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传播者,除了校园内、同伴间的口头传播外,更应该利用社会实践这一平台,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到青少年群体间,充分利用所学,传播影视知识。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更系统地梳理所学知识,更充分地运用所学的技能,在社会实践这一大舞台上实现技能实践和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