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精选(九篇)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第1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经济,它作为人们求新、求奇、求异、求美、求知的一种重要途径,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经济。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需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结果,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感受。民俗旅游是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资源,通过动(活动项目)、静(实物景点)相结合,展示异域风情的旅游活动。由于民俗旅游具有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参与性等区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鲜明特征,因此游客参观、游览为主的旅游形式已经不再能满足游客需求。游客更希望的是通过参与体验感受民俗旅游文化的真谛。凉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异彩纷呈,拥有开展彝族民俗风情旅游的最佳条件。

一、体验经济与民俗旅游

(一)体验经济的内涵

体验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性化的方式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由于一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如果顾客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就可以看成某种经济上的给予。

(二)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发展的必然性

民俗风情旅游,从性质上说,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文化旅游的基本含义是“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民俗风情旅游,从类型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以往的民俗风情旅游往往是走马观花,更多的是参观观赏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游客更希望进行体验式旅游,从中得到不同寻常的那份经历和感受。体验式旅游即“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的一种旅游模式,那些具有浓郁民俗风情和地方特点同时又与娱乐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倍受旅游者喜爱。

二、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幅员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等在境内川流不息。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被誉为“长江上游的金三角”。由于凉山州的广大民族地区在解放前还处于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社会,黑暗的社会制度,封闭的地域和原始落后的生产力,虽说阻碍了凉山的发展进步,但同时也让凉山古老彝族民俗得以传承保留下来,因此,凉山彝族文化才能作为国际精品旅游资源,以丰厚、久远、古老、完整而闻名于世。

(一)节令民俗

1、火把节

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每年农历6月24日举办的火把节被誉为“眼睛的节日”,彝族火把节也在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把节的活动持续三天三夜,分为迎火、赞火、送火,彝族人民举起燃烧的火把,借助火的神灵,祛除病害,驱除邪恶,主要活动有:火把狂欢夜、“朵洛河”选美、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等。

2、彝族年

彝族年是凉山彝族又一大节庆盛典,被誉为“嘴巴的节日”,彝族年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10月至11月之间,根据彝族“十月历”来定,彝族年持续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和汉族过新年类似。彝族年期间彝族同胞相互串门喝酒,走亲访友,开展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

(二)婚俗

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彝族完整的结婚习俗,彝族婚俗被誉为“持续时间最长的婚礼”,因为讲究多。虽说繁琐,但却带有许多欢乐,充满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些步骤已经删减,但大多数依然被筵席下来。婚俗步骤主要有:占卜合婚、订亲行聘、确定婚期、婚前禁水、抢婚、不落夫家等。

(三)服饰与漆器民俗

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漆器制作工艺”是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又一大亮点。

1、服饰民俗

凉山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特。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加上凉山交通不便,各地方之间交流甚少,因此,彝族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且,彝族服饰制作工艺分为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手工工匠制作,其颜色、花纹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2、漆器民俗

漆器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也是极富特色的工艺品。颜色一般由红、黄、黑三色构成,漆器是手工制品,工序繁杂,产品包括传统的餐具、酒具及新开发的茶具、旅游纪念品、现代室内装饰器具等,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及实用性。

(四)饮食民俗

彝族饮食主食主要是玉米粉、荞面、麦面等做成的粑粑,菜肴方面种类很多,极具代表性的有坨坨肉、酸菜仔鸡汤等,坨坨肉做法是将猪牛羊鸡肉砍成拳头大小下锅炖煮,因肉块状像坨,因此称之为“坨坨肉”,并且,会根据宾客的尊贵程度来选择牛羊猪鸡,坨坨肉是非常具有彝族特色的一道菜肴,也是彝族同胞接待宾客时不可缺少的。就餐时还必须遵守许多的礼仪,比如就餐时席地而坐,按长幼顺序安排座次,宾客先用餐,主人后用餐等等。

(五)毕摩文化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被称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凉山地处高原,交通不便,人们求学、求医都十分困难,这也就促使毕摩在凉山非常活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姑,美姑也是毕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三、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第2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阿尔山市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

(一)阿尔山市旅游条件

阿尔山市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中段,被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和蒙古四大草原所环抱。阿尔山市因水得名,全称为“哈伦・阿尔山”,蒙语意为“热的圣水”。由于该地区山高林密,绝大多数时间都被冰雪覆盖,所以保留了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古老频繁的火山运动为阿尔山造就了世之罕见、闻名遐迩的功能性矿泉群和奇特的火山熔岩地貌。区内水系发达,泉水出露多达76眼:这里泉神、池奇、湖秀、河特、石绝、草丰、雪美,旅游资源富集而且组合度好,自然景观丰姿秀美。旅游文化独具魅力。阿尔山市居民由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苗、壮、锡伯等13个民族组成,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阿尔山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814 km2,主要由天池火山群、温泉群、玫瑰峰花岗岩石林、三角山口岸及好森沟等5个景区组成。2004年1月19日经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批准为“阿尔山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阿尔山地区以地质地貌、自然风光为品牌的旅游资源逐步形成。

(二)阿尔山市旅游资源优势

1 从自然景观方面看,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美丽的自然景观:阿尔山地区拥有独特自然景观。目前主要景点有:天池、地池、杜鹃湖、松叶湖、仙鹤湖、玫瑰峰、石塘林、三潭峡、樟松岭、摩天岭、天河峡等。

冰雪资源:阿尔山市是高寒区,冬季白雪皑皑,长达5个月之久,最低温度有时达到零下50多度。然而在这漫长冬季里,也有常年因山体下有保热性岩体而不积雪的地方:五里泉东山坡和不冻河。六七月份还有冰川“三潭峡”。原国家体委滑雪处处长单兆鉴盛赞阿尔山市冰雪资源有五大优势:雪质好、积雪覆盖期长(150天左右)、地形优越。可以开展冬奥会规定的全部比赛项目。冰雪和温泉结合,滑雪场和城市一体化。

草原资源:阿尔山市东、北与呼伦贝尔草原相连,西临蒙古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南接科尔沁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天然大草原,面积达1.25亿亩,素有世界第三大草原之称。

2 珍贵的火山遗迹,依据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研究确定阿尔山是中国境内的第7处活火山群,并被审批为国家森林公园,火山博物馆,其中火山丘、火山口湖、火山石塘蒸气、蝶龟背岩也是世界仅有的火山地貌,这些景观都属于少见的集中火山地貌特征,存在着很高的地理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阿尔山是世界上的一座火山地质博物馆,2003年该地火山科学考察确定了高山、岩山、石盆、小东沟四座活动火山,此火山群成为中国活动火山家族中的第7位成员,其发育之完善堪称“火山博物馆”。已经被批准为部级地质公园。

3 世界第二大功能性温泉群,阿尔山温泉群类型之广、数量之多、涌水量之大、微量元素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独有的,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温泉群景区已发现的矿泉群达4处,共有温泉76眼。最大的疗养院矿泉群有48眼,近年又涌出2眼。金江沟矿泉群17眼,安全沟矿泉群5眼,白狼矿泉群3眼及孤立的五里泉。高山密林中,还分布着许多未经详查和鉴定的无名泉。矿泉群可分为冷泉、温泉、热泉和高热泉四大类。最为奇特的是冷泉、热泉共存一处,相距仅0.3米,一泉温度高达40摄氏度,另一泉只有2摄氏度。冷泉常温6摄氏度左右,温泉、热泉、高热泉水温近50摄氏度。

4 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口岸景观:阿尔山市与蒙古国有93.513公里的边界线,对面是蒙古国的东方省。阿尔山历史上就是中蒙边贸与友好往来的通道。早在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曾在阿尔山设立办事处,负责内蒙古人员赴蒙古国的双边贸易事宜。2003年阿尔山口岸晋升为国际性季节性口岸。

民俗旅游资源:阿尔山地区曾经是游牧民族蒙元文化的繁荣地,如今也是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聚集地。多样的民族文化是阿尔山地区宝贵的人文资源,在发展阿尔山旅游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魅力,大力开发民俗旅游产品。

二、阿尔山市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阿尔山旅游开发中,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短,起点低固定资产投入很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主要原因是:

1 经济水平较低。区域经济是旅游经济的生长点和支撑点,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大小和建设周期长短。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阿尔山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远离沿海发达地区。缺少吸引外部资金区位条件。如何引进资金将是旅游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2 阿尔山地区虽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经济价值的。阿尔山的国内客源也以北方客源为主,如不尽快进行适宜的品牌推广,其旅游业将不会有重大发展,从而制约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3 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问无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阿尔山旅游发展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设施。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二)阿尔山旅游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

现代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量的主体。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历史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平均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阿尔山地区虽地域辽阔,但许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远。由于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

三、阿尔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对策思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交通优先战略

“快进、快出、慢游”是旅游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交通运输发展落后是阿尔山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首先改善阿尔山与外界陆路交通联系,尽快与周边县市和邻近地区形成舒适快捷的交通网络;其次,要加强阿尔山市内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景区景点道路。提高交通线路与旅游资源分布的吻合度。

(二)开发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形象宣传与营销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是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效益,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产品是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高附加值和较大的需求弹性等特点。作为阿尔山旅游业发展,旅游促销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要加强旅游形象的设计、包装、塑造和宣传,突出阿尔山森林、温泉、冰雪的资源优势和整合。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针对核心旅游目标市场重点促销。在目标市场上,争取走多元化和市场细分的战略,坚持接待团队与散客并重;充分重视生态度假旅游、康疗度假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

(三)以政府为主导。培育支柱产业

在阿尔山旅游业发展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管理、开发方案制定、市场宣传和营销、各相关部门协调以及其他非盈利性投入等,必须依靠行政手段加以指导、协调和干预,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旅游尽快步人正轨。同时根据阿尔山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阿尔山旅游资源优势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旅游业作为阿尔山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环节,具备成为阿尔山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来把握和看待阿尔山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争取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四)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区域战略联盟

第3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关键词]边境;特色民族村寨;民族文化保护;参与式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49-02

轮马村隶属于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属全国九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滇西边疆及哀牢山特困区,与缅北克钦邦人民军辖区接壤,有两条出境通道。全村土地面积108.56km2,辖10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57户,人口1841人。该村是个典型的傈汉杂居边境民族村寨,村民中汉族村民有1102人,傈僳族村民有739人,傈僳族占总人口的40%,属傈僳族三大支系(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中的花傈僳。

1 保护是前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可见,保护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但对普通村民而言,文化保护的动力源于经济利益。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出文化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实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自然辩证路子。另外,发展村寨旅游过程中,村民通过与游客的互动,会切身感受到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吸引了游客,进而对本族文化产生自豪感,发自真心地保护本族文化,实现由外部推动转换为内部自觉行为,真正做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

2 轮马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轮马村旅游资源尚未被开发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困难。首先,目前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收入远没有砍伐森林来得直接快捷。其次,村民的认识障碍也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地村民长期以来靠山吃山,对身边丰富的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习以为常。调查显示有38.9%的村民对当地旅游资源能否吸引游客表示茫然。再次,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条件、资金技术有一定的要求。但该村旅游资源的确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2.1 县域旅游现状中缺失民族文化旅游

近几年,腾冲县旅游业发展迅速,2005年旅游总收入8.05亿,2009年增加到16亿,2010年新增到20.06亿。但目前腾冲旅游业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其县城周围的各汉族社区乡镇,旅游类型以生态旅游为主。身为边关重镇的腾冲,其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未来旅游开发的新亮点。

2.2 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从腾冲县与周围地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色相比较而言,其北部的滇西北旅游区以雪山、峡谷为其主体景观,其南部的滇西南旅游区以热带雨林景观为其主体,而腾冲的自然旅游资源以火山地热为其主体景观。从人文旅游资源角度分析,滇西北地区民族大多生活在寒带,文化氛围凝重深沉,滇西南地区民族大多生活在热带,文化氛围欢快愉悦,而腾冲地区的民族大多生活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受到多种文化成分的影响,因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和文化构成多元。”可见腾冲旅游资源为滇西北和滇西南两大热点旅游区所欠缺,这种明显的差异性和强烈的对比性,形成腾冲旅游区的特色。

与县城附近汉族社区旅游资源相比,轮马村的旅游资源优势又在于生态多样性更鲜明,且同时具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该村是腾冲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北邻胆扎林场,东邻古永林场,南邻苏江林场,西邻缅北原始森林。此外,该村还有神奇的火山岩洞、清澈见底的温泉、依山傍水的傈僳族山寨及槟榔江风光等。其中,轮马村富有民族特色的温泉休闲旅游是在腾冲县城附近汉族社区所无法体会到的。

轮马村不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当地的花傈僳与德宏和丽江华坪的花傈僳相比,服饰最鲜艳。德宏地区的花傈僳服饰称为喜鹊衣,颜色以黑白为主。轮马一带的花傈僳服饰名“七彩军功衣”。相传王骥三征麓川时,腾冲边疆一线的一位傈僳族将军随军征战,连续获得12次战功,每次获得一面彩旗,他把这12面彩旗寄给妻子,妻子将12面彩旗缝制成一件衣服,就成了今天这一带花傈僳的“七彩军功衣”。轮马村花傈僳春节更是独具特色,过法与怒江和德宏一带的傈僳族“阔时节”截然不同。虽然都是年节,但阔时节是全村村民聚集到广场上一起过,而且大多是官方组织的。而轮马村花傈僳春节则是全村村民自发集合起来挨家挨户、通宵达旦轮流歌舞,它的乡土性和家庭互动性是“阔时节”所无法比拟的。

2.3 区位优势

区位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游客人数。轮马村位于腾冲县唯一的一条部级口岸猴桥口岸旁,自古就是川、滇、缅、印陆上物品交流和贸易流动通道中的重要一站,区位条件优越。2010年年末,国家开始沿边境一线修国防路(二级柏油路面),将边境各村社串联起来,这给发展边境沿线观光旅游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可见,该区可以逐渐发展成集边境沿线贸易考察、沿途景观游览、温泉休闲度假、民族风情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边境商贸旅游区。

被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的乡村,正是我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颇为丰富的地方。民族村寨旅游以优美的自然环境、恬静的田园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八方游客。轮马村身为祖国最前沿边境一线的民族村寨,拥有更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和边境区位优势,旅游发展空间广阔。

3 进行参与式开发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是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这种新兴的旅游开发模式,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部分特色民族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云南泸沽湖和青海小庄村在实行此模式后,2007年泸沽湖旁的落水村每户年平均净收入为10万元左右,青海小庄村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

参与式乡村旅游有不同的开发经营模式,如泸沽湖、小庄村是社区自主经营模式,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园是“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轮马村旅游开发经营的最佳模式是“社区自主+政府引导”模式。在社区自主开发过程中,村民应成立旅游开发委员会,对旅游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根据轮马村旅游资源特点和区位组合状况,应采取“三园+三农家+一街”开局思路。三园即“刀山火海文化园”、“火山温泉休闲疗养园”、“傈僳族风情园”。“刀山火海文化园”宜设置在目前表演刀山火海的刀杆场所在地——羊肠河傈僳族山寨。在此园中专门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并把刀杆节的历史渊源及其节日仪式演变过程等资料调查整理出来,集中展示在祭祀兵部尚书王骥的三崇庙中,供游客观看、了解;“火山温泉休闲疗养园” 宜设置在各温泉区。根据该区内拥有丰富的温水资源、神奇的火山岩洞和美丽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特点,将该区打造成集温泉疗养、火山岩洞游览、温水稻田风景观光等多功能的休闲疗养园;“傈僳族风情园”宜设置在槟榔江边的三岔河傈僳族山寨。该园中有浓厚的花傈僳民俗文化、优美的槟榔江风景及中缅边境风光。三农家即“傈僳族农家旅馆”、“傈僳族农家乐”、“特色傈僳族家访”。“傈僳族农家旅馆”主营游客住宿,“傈僳族农家乐”主营特色傈僳族吃、喝、娱乐,“特色傈僳族家访”向游客集中展示渔猎农耕工具、日常生活习俗等。“一街”即边陲民俗街,宜设置在三岔河边境检查站所在街上。这里集中买卖中缅双边的特色食品、民族中草药、民族服装等物品。其中,“三园”实行集体统一开发经营,以花傈僳农家为依托的三农家和一街实行私人自主经营,这样既兼顾旅游开发经营的效率,又能保障村寨弱势成员的旅游利益。

第4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沂蒙山人憨厚,沂蒙山人执著。被评为2006山东旅游十大风云人物的张善久,就是沂蒙山人的典型代表。

自1996年起,张善久就积极投身沂蒙旅游开发事业,十几年间,他以自己的聪慧睿智和拼搏创业精神,打造了一家以经营旅游产品为主的强势民营企业――山东龙岗旅游集团。

山东龙岗旅游集团的前身是山东善久青铜工艺品有限公司,创立于1996年初。当时,公司主要制作仿古青铜器、铜版字画等铜制工艺品。其系列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仿古铜器“虎象载美酒”被指定为青岛啤酒节高档纪念珍藏品,仿古铜器“世纪金鼎”获部级银奖,被故宫博物馆收藏。

1999年集团公司组建沂水县第一家旅行社――沂蒙山旅行社,同时开发四门洞旅游区,使沂水有了第一个正式的旅游景区。2001年开始开发山东地下大峡谷旅游区,工程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为基础开发,于2001年开工建设,至2003年,已完成了3100米溶洞旅游区,漂流道1000米,管轨电动滑道车等项目,2005年被评为部级地质公园:三星级酒店卧龙山庄、龙翔阁、演艺广场等项目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为亮点提升,计划于2007年至2009完成。届时,漂流道将延长至2.6公里。

2004年10月,集团公司成立沂水地下萤光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创办山东龙岗萤火虫研究所,致力干萤火虫在旅游业的开发与利用。2004年下半年开发地下萤光湖旅游区,并将其成功打造为“亚洲第一生物照明”的天然地下萤光湖生态旅游区,此景区已于2006年4月16日对游人开放。此外,集团公司正在开发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山水、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天马岛旅游区。

如此辉煌的业绩是龙岗人的骄傲、沂蒙人的骄傲,同样是龙岗人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见证与回报。张善久在多年的旅游投资与开发中开辟了一条适合沂水旅游资源发展的特色之路。

龙岗旅游集团敢于创新、勇于第一个“吃螃蟹”,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沂水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穷地方,这里既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文物古迹,更没有对外开放的知名度。然而张董事长独具慧眼,勇于第一个吃这只螃蟹。初步的市场调研让他们觉得:游客多、商机多,旅游发展快,于是张善久决心投身旅游这个大产业。

龙岗旅游集团开发的大峡谷,原先是一处废弃多年、无人问津的破山洞,但在邀请专家进行了独特的策划创意后,他们决定打造中国“地下三峡”、“中国地下暗河第一漂”的独特亮点。张善久董事长还提到 “在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我们以环保和生态为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规划、建设、绿化、美化等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近年来,我们栽种各类植株360多万棵,初步使大峡谷由原来贫瘠的荒山秃岭变成花木扶疏的园林景区。”事实证明,这项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决策是成功的。因为溶洞资源在山东并非沂水大峡谷这一处,但在旅游开发中,接待游客量与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最多的却非沂水大峡谷莫属。沂水大峡谷不但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区,而且还享有“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佳漂流胜地”、“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沂蒙地质奇观核心景区”、“山东十佳水体风光旅游区”、“山东十佳优秀自驾游目的地”的美誉。同时,为改造并提升四门洞景区,龙岗旅游集团专程赴新西兰考察萤火虫洞,他们利用溶洞恒温、水量充沛等特点,将原景区改造成为以生物照明为主的地下萤光洞景区,成功地打造了亚洲第一、世界罕见的“萤火虫水洞”。

开发特色旅游景区,走“保护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直是张董事长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的一个原则。山东龙岗旅游集团在开发旅游景区的初期就引入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理念。无论是已投入市场的山东地下大峡谷旅游区、沂水地下萤光湖旅游区还是正在开发中的“天马岛旅游区”,它们的开发规划编制工作都是经过了专家学者和主管部门领导的多次研讨、论证、评审之后而确定的,从而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与落实。

第5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一、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战略,构筑资源保护钢铁长城

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设施建设进程,为长白山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一)要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整个景区动植物分布状况、气候、水体、物种等变化进行详尽科学的调研,提出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议,进一步修订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图,尽早完成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建立系统完整的多学科科考档案资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系统的硬件配备及软件开发,努力实现保护管理及科研监测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建立科学动态的观测研究系统。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完善相关制度、正确引导野生动物产业发展、建立科学的解说系统和生态教育系统等切实措施,保护长白山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二)要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严禁开山采石、陡坡耕作、开荒种地、乱砍滥伐等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水质破坏的各种行为。并根据“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对长白山景区内建有的宾馆及旅游服务设施定期进行污水排放情况检查,严格制定地方性的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对污染情况严重的要强制进行整改并进行植被恢复。采取河堤浆砌、河中建闸、两岸绿化、污水处理等措施,建设水保工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使河道水质自然净化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快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日处理污水能力。倡导节约用水理念,推广节水工艺和节水设备,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三)要做好防火工作。尽管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连续48年无森林火灾,仍需要时刻绷紧防火防灾这根弦,切实克服盲目乐观、经验主义和松懈厌战等思想,围绕预防和消灭火灾这两大课题下功夫,经常性地开展扑救火实战演练,提高防火、灭火本领,确保森林防火工作万无一失。重视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建设,保证森林防火经费投入,着力加快林区防火道路、防火隔离带、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火情监测系统、通讯指挥系统建设,做到有火及时发现、及时扑救。加强扑火装备建设,增加越野运兵车、大型森林消防车等灭火装备,增加灭火物资储备,提高防扑火装备水平和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处置能力。从实际出发,在不便于携带救火设备、一些地域消防车无法达到的情况下,应根据长白山水资源丰富、水系分布广这一特点,在防火重点区域修建防火蓄水池;在不方便修建防火蓄水池的区域可安装充气式蓄水池、框架式蓄水池,形成防火救援水系网络,以应对突发火情。

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实现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稳步发展

制定全区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以提升旅游经济为支撑,壮大配套现代服务经济,培养健康朝阳产业,抓环境促招商,围绕项目下功夫,发展特色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打造集约发展生态旅游先导区。

(一)要打造传统产业品牌,做强做大旅游经济。以现有3个经济区为依托,把池北区建设成旅游特色文化经济区、池西区建设成环境优雅的旅游城市,把池南区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的旅游城镇。积极推进长白山旅游向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通过对长白山“原始、源头、元气”,“神奇、神圣、神秘”等概念的深度挖掘整理,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生态特色,运用“冰雪”、“温泉”、“地质”、“地貌”、“物种”等优势,开发休闲、疗养、度假、科考、生态游、错时游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丰富和提升旅游品牌内涵,形成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旅游品牌。指导景区建设开发,充分发挥长白山三坡景区优势,试行三坡景区一票制度,调剂旅游高峰期的客流,合理安排景区日接待最大容量和最佳容量。加强与省内旅游景区合作、联动互补推出一票式旅游线路;与旅行社合作推出多景区、景点一票制旅游产品;与航空、铁路、公路企业合作推出旅游捆绑票,一体化运作,最大限度地为游客提供方便、实惠的服务。

(二)要延伸旅游产业链,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围绕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制定旅游产业政策,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配套服务休闲产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现代服务经济发展圈。大力发展特色饮食业,从民俗、东北山珍餐、绿色营养入手,推出民族节日宴席套餐,扶持特色餐饮连锁店发展,努力形成独特的长白山饮食风格。发展多形式住宿酒店业,新建、扩建、改建一批适合国际、国内游客需求的行政宾馆、会议宾馆、观光宾馆、度假饭店、度假公寓、青年旅馆、汽车旅馆、产权式酒店、家庭式旅店,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依托长白山机场、东部铁路、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做好省际旅游班车的开发,成立出租汽车公司,规范出租车市场,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发展多元特色商圈、商街,重点在池北区规划建设购物一条街、休闲娱乐健身一条街、风情酒吧一条街、特色美食一条街、特色文化一条街等。发展休闲疗养产业,与大型演出团体、艺校加强合作,创作内容丰富的长白山演艺节目。建设长白山温泉疗养会馆,引进乐器演奏、茶道茶艺、各类,康体理疗、保健按摩、理疗食谱,打造北方休闲疗养胜地。

(三)要广招商,促发展。依托长白山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厚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地质矿产资源、形象经济优势,积极对外开展专业化、高频率的招商活动,以优质项目招商。制定招商项目详规,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努力为各类投资者降低投资和营运成本,以优惠政策留商。按照“环节少、路径短、效率高、收费低、服务好”的标准,以政务大厅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平台,启动重特大项目绿色通道,为项目申办者提供一条龙服务,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形成良好的投资氛围,以便捷、高效、诚信扶商。

三、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实现长白山文化大繁荣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得以凸显,大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也给长白山的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长白山文化产业应以传统生态文化为主导,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法为依托,着重理顺长白山的文化体制机制,实施全区6大文化创新工程,以建设长白山和谐文化环境,促使长白山文化得到大发展与大繁荣。

(一)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弘扬新时期文化精髓,培育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特色文化氛围。以开拓创业、自强不息、和谐创新为主题,在池北区文化主题公园创作标志型作品,展示新时期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活动室,在池北建立1间区级图书馆,街道和社区逐步建立图书馆,新建5个文化广场,改造体育中心,整修池北区文化主题公园。定期举办有影响力、成品牌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才艺大赛、家庭DV大赛等。紧紧抓住任林举老师《岳桦》这篇散文成为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目这一契机,应积极筹划举办长白山“岳桦节”,吸引吉林省乃至全国的作家协会亲自体验长白山的“神山、圣水、奇林、仙果”,为长白山的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参与吉林省省树、省花以及组织长白山管委会区树、区花等评选活动,将“顽强、坚韧”的岳桦等长白山特有植物的精神和信念展现在世人面前,将长白山的美好呈现在人民的心中,同时更要借此增强人们的植树、扩绿、爱花意识,进一步普及森林与花卉知识,推动全省、全区的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此提高长白山人的文化素养,塑造鲜明的、富有时代特征的长白山形象。将长白山小剧场、新建文化广场等全面推向市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走出一条各具特色、自我发展的路子,创出自己的品牌。与省内知名艺术培训学校积极争取开办分校,培养艺术人才,发展本地化演艺有生力量。筹划举办首届长白山国际文化交流节,吸引文化企业参与策划开发以“人参娃娃”、“长白山山神”、“老把头”等经典形象为主题的动漫、影视作品等。将这些经典形象注册为商标,发展长白山珍品标识。积极争取长白山作为影视剧作品、知名产品广告、音乐电视拍摄外景地,增加长白山时尚元素。加强研制和开发旅游产品。以旅游商品定点企业为骨干,从文化传说、特色民俗、古典名著、当代主题、动漫形象、保健理疗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各种旅游用品的研制开发和更新换代。

(二)要挖掘传统文化优势,发展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产业体系。对长白山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转变为“六大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集合文化优势――成立长白山书画院。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 从加强团结、凝聚力量、弘扬文化入手,汇聚一批造诣深湛、素质精良的书画家。广泛团结各界热爱书画艺术事业人士,认真组织开展艺术交流、作品展示和书画培训活动,吸引更多的书画名家和书画艺术爱好者进行艺术创作、展示和交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开展书画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书画人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平台,不断提升书画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力争把长白山书画院建设成为书画家之家、长白山文化的发扬基地和对外展示长白山开发区文化的“金名片”。

融合文化高端――成立长白山文学社。继承长白山文化遗产,发挥长白山的文学价值,融合有关长白山的优秀文章,集合对长白山有特殊感情的文坛大家,成立长白山文学社。聘请全国知名的青年作家任林举等文学名家为顾问,广为招募拥戴长白山文学的学者为会员,制定相关制度,大力开展有关长白山的文学鉴赏、读书报告会、笔会、征文投稿、影评等丰富多彩的文学社活动,来提高大众对长白山的兴趣。定期不定期地出版报刊、杂志,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长白山文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为长白山的发展发挥特有的作用。

生态文化――火山地质公园。据《长白山志》介绍,长白山主体形成于距今2840万年以来的地壳间歇性抬升和多次火山喷发,地质构造鲜明,由火山喷发形成了“刚健中正”的锥形山体,由火山口形成天池并由此发端为三江源头,蕴发了丰厚的自然资源,生化出长白山生物圈,由此展现出长白山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生态文化。为充分发挥长白山的科普价值,应着重建立集科普、教育、旅游于一体的长白山火山地质公园。火山地质公园应采用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的自然领域里面介绍各种地质现象的形成机理、形成过程,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介绍长白山存在的各种景观的地质地貌;并在公园内建设小场馆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再现2840万年前长白山喷发时的壮美场景:振聋发聩的声响、滚滚的浓烟、通红的岩浆、微微颤动的地表,让游客可以切身感受火山喷发时惊心动魄的场面;更要有众多化石、美景、仿生恐龙等展示,全面介绍有关长白山的科普知识。

历史文化――历史纪念馆。长白山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从那时起,在东北居住的各少数民族都有对长白山的景仰和神化。到了清代,对于长白山的崇仰更是登封造极,不仅聘延文人编制了仙女吞朱果而生爱新觉罗氏祖先的神话,而且还封禁长白山区为圣地,禁止人民进山放牧、狩猎和采参。清代的几位有作为的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都亲自来东北祭其祖先的发祥地――长白山,并且还写了大量的咏赞和祭告长白山的诗文。所以,应成立长白山历史纪念馆。纪念馆中要用实物、图片或模型等多种形式来展现长白山的历史纪念价值,其中不仅应容纳自《山海经》以来各朝代、各文献记载长白山的史料;还应涵盖歌咏和赞美长白山的诗文(康熙《望祀长白山》、《祭千长白文》,乾隆《祭告长白山文》5篇,嘉庆《长白山告祭祝文》2篇)以及清朝刘建封4次踏查长白山的珍贵照片。

民俗文化――民风民俗体验村。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形成了长白山既是满族的发祥地,又是汉族和朝鲜族的聚居地的特点,所以,也顺其自然地形成了具有汉族民族文化特色、满族民族文化特色和朝鲜族民族文化特色的三重民俗风景。为开发长白山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塑造长白山旅游品牌。现阶段建立长白山民风民俗体验村,不仅有利于长白山民俗文化的传承,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长白山,使长白山旅游品牌更神秘,更有分量,也更具瑰奇的魅力。

村内的民族建筑、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均应源自汉族、满族和朝鲜族,应该体现这3个民族的文化和建筑特色:应设有极富民俗色彩的图腾柱群,刻画出满族和朝鲜族神秘富有美感的民族原始图腾;开发动静结合的民俗文化DIY,可根据“东北十大怪”中的窗户纸糊在外、烟筒砌在山墙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嘎拉哈姑娘爱、百褶皮鞋脚上踹、不吃鲜菜吃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吉祥喜庆粘豆包等东北的一些民俗,设立不同的主题和参与娱乐项目,让游客们自己动手,亲手包包粘豆包,玩玩嘎拉哈,试试叼着大烟袋的乡土感;体验满族和朝鲜族的民俗服饰和民族乐器;设置大广场,轮流演出各民族的特色节目;举行满族和朝鲜族的传统体育运动大赛和品尝各民族特色的饮食等。

第6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关键词】海岛旅游 发展策略 舟山

海岛远离大陆孤悬海上,有着特殊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对内陆地区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海岛旅游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多数海岛都具备了发展海岛旅游的资源基础。然而目前,我国海岛旅游的开发普遍处于资源驱动型阶段,亟待加强有关海岛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舟山群岛是我国第一大群岛,海岛旅游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受发展时间短、管理经验不足、环境不利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海岛旅游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在舟山新区建设的新形势下,海岛旅游如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 舟山概况及海岛旅游资源分析

1.舟山概况

舟山群岛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等辽阔腹地,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舟山是中国新兴的海岛港口旅游城市,也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下辖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及嵊泗县。全市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约2.08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约1440平方千米。

2.舟山海岛旅游资源分析

第一,岛屿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舟山海域广阔,岛屿众多。根据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资料显示,舟山由18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呈南北成列、东西成群的分布特点。其中,有居民岛屿140个,包括万人以上住人岛屿11个,主要岛屿有舟山本岛、岱山、六横、金塘、泗礁、朱家尖岛、普陀岛、桃花岛、秀山岛、衢山岛等。舟山最大的比较优势之一就是海岛优势,全市共有1293个小岛(面积小于10平方千米的海岛),占浙江省小岛总数的45%,为全省之最。就分布情况来看,岛屿相对集中,以大岛为核心呈团簇状分布,其中,普陀区的岛屿分布最为集中(见表1)。普陀区境内岛屿星罗棋布,海岛岸线弯曲,并且以“海天佛国”普陀山岛、“沙雕故乡”朱家尖岛、“东方渔都”沈家门钫岛和“金庸笔下”的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这也是舟山主要的旅游吸引点。

第二,岛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舟山群岛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山海景观独特,名胜古迹众多,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于一体。2003年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舟山目前的旅游资源主类覆盖率100%,亚类覆盖率83.8%,基本类型覆盖率64.52%。目前已开发和建设的1000余处各类景观主要分布在23个岛屿上。

舟山群岛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经过地壳运动和海洋营力的作用塑造了舟山绚丽多彩的自然类岛屿景观,极具美学、科普、探险价值。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及北北东向、北西西向等次级断裂,构成了舟山群岛的主要构造格架。舟山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区内的浅部地层大都为中生代火山岩系,还有一些侵入岩和变质岩,除区域性断裂之外,尚有较多的中生代火山地貌发育。例如,普陀岛、舟山本岛、金塘岛等分布有多处火山口。而在海水侵蚀作用下,区内岛屿分布着众多的海蚀岩、海蚀洞等海蚀地貌。由于舟山群岛主要由基岩岛屿组成,砂滩分布较广,主要有普陀山的千步沙、百步沙砂滩,朱家尖岛的南沙、千步沙、东沙砂滩,泗礁岛的基湖沙滩、南长涂沙滩,以及岱山岛的鹿栏晴沙滩等。尤其是朱家尖岛包括9个沙滩,滩滩有岬角卫护,既独立成景,又相互连接,组成庞大的链状沙滩群。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群岛上就有人居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遗留下了众多的佛教文化景观、山海文化景观、历史军事文化景观和海岛渔俗景观等颇具海岛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最突出的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舟山的佛教大多为对观音菩萨的信仰,而舟山的观音文化主要在普陀山。普陀山是众多岛屿中的一个小岛,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是我国著名的观音道场,素有“海天佛国”之称,也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由于普陀山清净、神圣的佛教氛围与海岛本身的环境氛围非常吻合,成为众多佛教信徒及旅游者的向往之地,这恰好也是目前舟山海岛旅游的主要特色。这些丰富多彩的海岛资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第三,无居民海岛居多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无居民海岛是指不属于居民户籍管理的住址登记地的海岛,俗称无人岛。舟山有九成以上的海岛都是无居民海岛。在众多的无居民海岛中,那些海拔相对较高、植被覆盖率高、有一定淡水资源的海岛,更具旅游、科研、生态保护价值。随着舟山城市建设规划小岛迁大岛建的稳步实施,无居民海岛还将逐渐增多。国家海洋局在2011年4月公布了首批176个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名录中,浙江有31个,其中,10个在舟山。在这公布的10个岛屿中,有一半将作为旅游娱乐用岛。实际上,舟山的无居民海岛开发已有多年,但从历史上看,因投资额大、环境不利等因素,开发并不顺利。因此,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并保护好这些无居民海岛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 舟山海岛旅游发展现状

1.舟山海岛旅游开发现状

第7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6)01-0026-03

一、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从肃慎经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满族三千年的历史,满族文化为吉林省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现吉林市乌拉街的满族镇,我们能发现许多具备满族建筑特点的历史遗迹和带有其独特民族色彩的生活习俗。此外,吉林省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还包括满族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萨满文化,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典范——长白山文化,以及年代久远的海西女真文化。由此看来,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潜在市场。从吉林省内各满族民俗旅游景区开况的调研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省内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保留得相对完整,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与应用价值。然而目前省内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为丰富吉林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满足不同类型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

二、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缺乏文化内涵

以满族发源地的文化背景为例,长白山在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被称为“不咸山”,几经更名,在辽金时期终被定名,女真民族以长白山地区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据《清实录•满洲实录》等多部历史文献记载,三位天女来到长白山一名叫布勒瑚里的湖泊沐浴,有一只神鹊叼来一颗朱果,天女佛库伦得而食之后,生下一子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成年后沿江而下,来到长白山东北方向的地方定居。布库里雍顺被视为爱新觉罗氏先祖,满族早期的第一个政权亦由此建立,后世的满族也对长白山表现出无比的尊崇与敬仰。经考据,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布勒瑚里即现今长白山园池。然而,诸如此类的文化传说和民俗历史越来越难以被大众知晓,商家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开发的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商业色彩,削弱了其文化属性。

(二)民俗旅游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目前,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重视,不只是历史古迹景观的开发不全面,饮食游览购物娱乐方面都缺少深层次的开发。且省内缺乏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旅游产品,如拥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民居、凝聚满族文化的遗址遗迹以及特色饮食等都未得到合理的宣传,各种旅游产品之间的脱节现象尤为严重。

(三)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还不够系统化,特点不够突出。一些满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还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建筑破坏较为严重、旅游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满族博物馆内的馆藏珍品还有待丰富,接待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来说还难以作为满族文化景观的精华招徕游客。

(四)缺少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

民俗旅游开发相对自然景观的开发难度较大。因为开发人员不仅需要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更需深入学习该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开发人员需要具有较深的专业修养,统筹规划,设计出集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三、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对策

(一)丰富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1.修复历史文物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吉林省内有众多满族民俗旅游村和满族民俗旅游景点,其中翁家大院就是满族民居的代表之一。翁家大院原建筑有老院、清善堂、瓦房、福寿堂、四勿堂五处,其规模大小不一,建筑年代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福寿堂保存完好,其余部分都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就是保护这些历史文物,按时修缮历史文物能够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以产品的真实和年代的久远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2.弘扬历史遗迹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依托满族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满族主要的发祥地之一的叶赫满族镇开发得相对全面。八角时楼是叶赫那拉古城内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观赏及考古价值。就古城的开发现状而言,景区主要以古城的历史文化为卖点进行宣传,并且将古城景区完全划分为“文化区”和“度假区”两个部分,忽略了叶赫那拉古城的现实意义。古时满族信奉天地自然,古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风光肃穆雄峻。如果能在开发的过程中,将满族先民的对自然的信仰和战时满族人民面对压迫的自强精神,融入到历史遗迹景观的文化内涵中,那么古遗迹中的文化区和风景区就能够得到整合,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增强。3.挖掘旅游体验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在以少数民族民俗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满族悠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得以流传,因此吉林省的各满族文化旅游景区需要建设并大力开发民俗体验旅游产品,例如古时的满族人民在山区和雪原等地长期生活,乘坐独木舟、爬犁等传统交通工具往返于山川、平原与河流之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满族特有的交通工具,开展滑雪、游湖等活动,让旅游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将民俗旅游业打造成完整的产业链

1.调整餐饮业,优化产品结构。满族饮食文化也是最具潜力的民俗内容之一。如果将饮食与观光相结合,相比能够得到更好地宣传效果。满族的饮食习俗在该民族的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变化中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改进、创新。从人们熟知的火锅、全羊席、萨琪玛、年糕、驴打滚到哈依玛、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食物,营养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将独具风味的满族特色饮食作为整体的旅游产品对外宣传,即对满族饮食进行深入开发。如满族风情餐,可作为旅游行程中的一部分,让旅游者更加了解满族风味饮食的特色并大饱口福。2.革新住宿业,完善配套设施。联合当地的满族居民,复原传统民居。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征是“口袋房,万字炕”。满族人民不但利用火炕取暖,而且在此睡觉休息,进行日常饮食及休闲活动。在寒冷的冬季,温暖独特的火炕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居住。同时,在民居中摆放满族传统手工艺品,提供满族特色饮食,以软环境提升旅游者的住宿体验,从而推广满族文化。3.丰富旅游纪念品种类,提高竞争能力。从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水平来看,一些旅游纪念品已经成为能够代表满族文化的名片,如松花湖浪木根雕和奇石、满族手工剪纸、满族枕头顶绣片等等。在保证现已有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基础上,我们还需鼓励开发新兴的旅游纪念品,开拓新的市场。例如第三届满族医药国际论坛的举行,彰显了满族医药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满族医药源自于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流域,长白山流域一带自古以来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而满药也可以利用其极大的地域优势和开发前景,成为吉林省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另一代表性产品。此外,可以将能够代表满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行细分,在不同类别中重点推广最具代表性和品牌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使得旅游纪念品更加具有综合竞争力。4.建设娱乐产业平台,打造金牌娱乐项目。作为满族最盛大节日之一的颁金节以及别具风情的长白山国际萨满文化艺术节,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民俗旅游爱好者的目光。在文化节举办期间,各景区内会举行满族特色文艺表演,内容丰富的表演活动从各个角度展示了满族的文化,使满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得到广泛的传播。我们应该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能够创造更多的节目形式,借鉴其他地区节日民俗旅游的成功之处,将庆典活动与本地自然景致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以品尝满族饮食、大型满族歌舞实景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娱乐项目吸引旅游者,打造精品娱乐项目,让旅游者体验原汁原味的庆典活动。

(三)提高民俗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与服务水平

1.提高经营能力,优化管理方法。经开发,伊通满族自治县保留着伊通碑碣戏楼遗址、盛京围场之一的阿木巴克围场、柳条边、伊通满族博物馆和牧情谷风景区等多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想要提高此类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就需要对该地区的营运效率进行具体分析。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期望,编制合理的发展战略,以确定旅游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以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制定景区管理方法。在保证盈利的基础上,传播满族民俗文化。2.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民俗旅游产品的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对文化旅游的质量要求也普遍提高。在旅游产品的内容和价格等方面相差无几的时候,旅游者往往更倾向于购买具有优质服务质量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接待地区需要提升相关行业服务人员的素质;不断建设维护服务环境;积极创新,随时更新理念和价值;同时要收集旅游者的反馈信息,完善不足,为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打造个性化服务,用良好的态度满足旅游者的各项合理需求。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经济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人才的聚拢有助于提高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旅游业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而言,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尚不健全,民俗旅游市场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指导。企业应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员工,以创新型培养理念、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其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个性以适应市场需求,使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发掘民俗旅游的潜在市场,改进并完善民俗旅游产品存在的不足,为建设一流的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综上所述,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资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省内对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度来讲,要想使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资源,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长久而深入地开发。对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不仅有利于满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打造吉林省特色旅游品牌,以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为载体,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增强吉林省民俗旅游综合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金丽.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01).

第8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关键词: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资源整合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也在不断的拓展,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大面积海洋资源的国家,海洋已经成为其除了山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同时由于21世纪的现代型旅游者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从滨海旅游转向海上旅游,逐渐从海岸走向深海,他们需要更能显示自身个性、能够挑战自我的特色旅游产品以及相关的体验性旅游项目,而海洋自身一方面所具有的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更具吸引力的是来自海洋文化所孕育的建筑、科技、民俗、宗教等人文因素,这些使海洋具备开放性、挑战性、包容性等特点而引起现代旅游者的竞相追逐,成为旅游新的聚焦点。

虽然中国的海洋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温度带,也具备不同纬度的海洋旅游基础资源,但是和世界上其他海洋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质量是不对等的,所以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要充分彰显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内涵深厚、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这在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提升海洋旅游文化的一个新走向。

2.海洋旅游文化相关概念

2.1旅游文化的含义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1]。

旅游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它是由不同质态的文化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应的包括三大类: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同上]。

2.2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3]。也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所以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2.3海洋旅游文化的解析

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一般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为依托,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2]。

海洋旅游文化自身具有的兼容和开放性,使得不同领域的文化通过相互交流传播不同的信息,并且在各个领域内融合。同时,海洋旅游文化也是在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东西方文化、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相互碰撞中得到升华,重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关系,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性,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3.广西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况

3.1 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自然资源状况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北部湾东北岸,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的沿海开放海滨城市,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广西南部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是大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

北海市濒临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该海湾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渔业资源蕴藏量高于毗邻的湛江港和雷州湾。

北海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闻名国内外的北海银滩及涠洲岛,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是关系最大的海岛,岛上火山景观、海蚀景观、植被景观、沙滩景观等丰富奇特,形成海洋文化例题而多层面的海洋资源载体,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美人鱼和南珠等众多旅游资源和名片,海洋旅游资源综合优势突出。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洋文化、海滩海洋运动、海上航行,构成了一个北海“十全十美”的海洋旅游体系和美丽的亚热带海滨风光[4]。

3.2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文化资源概况

3.2.1鲜明的南珠文化

北海市的合浦县盛产珍珠,是南珠的故乡,是海水珍珠的原产地。南珠以珠质细腻凝重,玉润星圆,瑰丽多彩而久负盛名,为群珠之冠,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美誉。合浦珍珠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亮点[5]。

3.2.2独特的“家”民俗风情

“家”人是北海市渔民的一分支,集居在北海外沙以及营盘、南康、山口、沙田沿海一带,20世纪50年代,合浦县政府曾上报“族”为少数民族,后因人数不足而未被批准。据史书记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其为“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水上人家,由于地理和职业条件,他们在民居、性格、语言、服饰和婚嫁住行等方面,都有许多与其他渔民、陆地居民不同的传统习俗。他们有着独特的水上民居与风俗,如水上民居、家棚、家口艇,以及哭嫁、叹家姐、咸水歌等“家”习俗[6]。

4.广西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开发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4.1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海洋旅游文化开发同质化严重,主题特色不鲜明

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分的结合起来突出北海的主题特色。广西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将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没有将民族风情和北海的海洋特色融合,无法突出当地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北海的开发还是沿用了其他海滨城市的发展模式,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严重的同质化,创新力度不够,无法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

4.1.2缺乏区域合作,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北海市是环北部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东盟经济圈的主要成员,其海洋旅游的经营还是各自为政,规模小,档次低,使整个北海市的旅游呈现散落的点状分布,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特色。

另外,在整个区域旅游发展中,北海市没有借助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和毗邻的湛江、海口以及越南下龙市等城市的联合发展、友好竞争,而只是作为旅游者出游的一个中转站点,是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被动的边缘地带。

4.1.3海洋旅游文化产品质量低,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北海市的海洋旅游资源利用还处在观光旅游阶段,各种文化资源还是散乱状态,没有对资源进行分类和整合,无法发挥出海洋旅游文化产品的最大限度的优势。同时,在经营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盲目的模仿,没有开发出北海的文化特色,也没有把地方文化融合到旅游产品中,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自然会降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4.1.4淡旺季明显,整体开发没有连贯性

北海市虽然处在南亚热带,阳光充足,气候温和,但是其主要的旅游季节集中在上半年,10月份过后,北海市的整个旅游状态开始下降,游客锐减。一方面是因为北海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温带的气候特征,有冬夏之分,进入冬季后,海水温度降低,很多海洋活动停止;另一方面,北海市没有开发出相应的冬季海洋旅游项目,无法在整年内形成连贯的旅游活动。这些导致大部分的海洋旅游资源和相关人员的空置状态,也进一步影响了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整体的开发进程。

4.2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开发对策

4.2.1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海洋旅游文化联盟

要在发展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不只是在旅游上,也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借鉴海南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思路,在综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打造文化品牌。另外要加强与环北部湾各大城市的联系,争取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借助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壮大自己的海洋旅游,增强经济效益。

继续完善北海-越南海上旅游线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完善北海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旅游航线,力争开辟连接东盟发达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航线,争取设立北海海上出入境一类口岸[5]。

4.2.2对海洋旅游资源加大文化因素的投入

北海海洋旅游资源景区主要包括北海银滩、涠洲岛、山口红树林、北海海洋文化公园等。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注重加大投入文化因素,不但要用自然资源吸引游客,还要展现出里面的文化底蕴。

北海涠洲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岛,岛上火山景观、海蚀景观、植被景观、沙滩景观、人文景观丰富奇特,形成了海洋文化立体而多层面的海洋资源载体,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岛风貌。

目前,新推出的火山探险游项目备受游客青睐,新开发的潜水观光活动可使游客观赏海底珊瑚等海洋动植物资源。同时也为了使游客对来涠洲岛旅游有更深刻的认识,北海市应将有关火山岛的形成、岛上植被的特点等知识编成小册子,以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4.2.3加大对南珠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南珠文化富于北海市地域文化特色,是对海洋文化的具体表现。所以在对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南珠文化。对南珠的产地北海白龙珍珠古城遗址进行修复,建设珍珠养殖的观赏基地,能让游客更真切的体会到育珠、采珠、制珠等过程中蕴含的南珠文化神韵,增设相应的采珠的参与性活动,提高游客的积极性,举办“南珠”节,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征的南珠文化,使其成为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主打品牌。

4.2.4搜集“家”渔民的风土民俗,挖掘独特的文化风情

“家”是独具北海特色的一个渔民分支,要充分挖掘出“家”与陆地居民不同的传统习俗,不论是在性格、语言,还是在服饰和婚嫁等。一方面要对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尊重和保护,尽量还原“家”生活的原始状态,保持其自身具有的原生态;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开展“家”风情旅游项目,让游客和“民”一起下海捕鱼,体验独特的生活状态,参与到“家”的民俗活动中,真切地感受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形成的不同文化。

4.2.5对具有海洋文化的历史遗迹进行资源整合

北海市的珠江路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这里曾经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主要经营各种海货遗迹渔民用品,蕴含了古老的地方传统与殖民地时期文化碰撞的历史,极具地域文化特征。北海市应该加强对老街的整顿和保护,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能够再现当时的历史文化,让游客体会南国海派休闲文化。同时,也要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的资源整合,使这段历史有一个连贯性的轨迹,为更多的旅游者提供一个历史完整的海洋旅游文化背景。

5.结束语

随着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海洋旅游成为新世纪的又一旅游热点,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无限延伸。广西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以其温和的亚热带气候、文化底蕴深厚的南珠文化、独特的“家”民俗风情以及广西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海洋旅游文化,对旅游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在未来的开发进程中,不但要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还要不断地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为北海市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8-9.

[2]李隆华.海洋旅游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3.

[3]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7-8.

[4]蓝文陆.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J].吉林农业,2010(10):172.

[5]蒋礼荣.北海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5(1):85-87.

[6]张金忠,宋欣茹.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125-128.

[7]梅淑月,武艳艳.烟台海洋旅游文化的发掘与推广[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101-104.

第9篇: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二)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1亿元。2007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平。按现在的发展思路,再精心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就会快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要把**旅游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地区来支持、培育”。**旅游业已受到广大游客、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五龙旅游小镇

五龙乡最高海拔2326.1米,最低海拔737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1%。由于气候湿热、生态植被好,天然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山、林、水、峰、洞、峡、雾等自然景观,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融山水田园风光为一色。汇集了**的主要景区景点,不仅有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乡政府驻地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还有天然大佛南丹山、亦真亦幻五龙云海,万亩柑桔圆、满目青衫林,芭蕉满坡、缅桂飘香,奔波不息的南盘江,万种风情的五龙河旁,火红的攀枝花,苍翠的楠竹林等等。

五龙民族风情浓郁,壮族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独特的壮族服饰、饮食文化体现了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家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三月三”也成为五龙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靓点。

2005年8月8日在全省旅游集镇规划建设会上五龙被列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2007年10月经考评验收被继续列为全省的重点旅游小镇。一是明确旅游发展思路。制定了“转变观念建新村、打牢基础兴旅游、依托优势强产业、改善环境引外资、明确责任保增收”的工作思路。近抓优质烟菜米,远抓特色林果畜,快抓基础水电路,稳抓三产游玩乐,达到农业稳乡、林业强乡、旅游富乡、人才兴乡的目标。充分挖掘稻作文化,创造特色田园风光,巩固提升农业观光品位和档次。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快民族文化广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体闲、民族文化表演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广场,并对水寨实行旧村改造,完善五龙集镇功能。三是做好旅游“水”文章。依托五龙丰富的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开设水上娱乐、漂流项目, 创造名副其实的高原水乡。四是成立五龙文工团。大力挖掘以民族歌舞为主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壮家独特的民居、民俗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氛围。五是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结合旅游业开发,走建管并重的路子,提升森林覆盖率。六是品牌营销、以节促旅不断提升五龙旅游知名度。自2001年以来,持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壮族传统的、盛大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三月三”节日里,开展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情歌对唱,泼水狂欢,竹筏漂流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已成为曲靖市知名度最高的节庆活动之一。七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抓好旅游文化产业“六个一”的开发利用,即开发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桌菜肴、一本画册、一个故事、一支舞蹈、一首歌曲、一份纪念品。加大民族手工艺品、壮族服饰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二)特色农家乐

随着**旅游的不断升温,采取政府扶持发展、农户自主经营的模式,一批传承了壮族杆栏式建筑风格,兼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和家庭式“农家乐”迅速发展。由于独特的壮家风味和优质的服务,生意异常火爆,深受游客欢迎,五龙水寨、菌子山小法块80余家具有“农家乐”特色餐饮企业,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三、存在困难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紧缺,以旅游开发公司等为业主单位开发建设的项目欠债3000余万元,欠债压力过大。

二是对乡村旅游投入不足。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财政十分困难。在对主要景区投入的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投入不足,不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引导不够,农户投入自觉性较差。

四是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未形成良好的产业格局。

四、请求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