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精选(九篇)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

第1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指定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案的过程,学生被捆绑在教材和教案的阴影下。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探究活动的特点是“源于教材,广于教材,个性发挥”,为学生在更大范围了解自己所急切关心,了解的知识提供了舞台。因此,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研究目标,并在网络中去研究,去发现。这种活动目标不是强加的、预设的,而是生成的,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网络课件以庞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传输技术,集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设备于一体,能使自然事物及发展过程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搭建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如在教学《黄崎山》一课时,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播放黄山风景区的精美画面,内容包括黄山四绝、黄山四季、黄山晨夕、动物植物、黄山冷暖等。师导入:“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那么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呢?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感受黄山奇石的美与奇,并结合电脑课件形象感知“黄山石”的奇,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个性参与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二、引导自我发现,提出活动目标

自我发现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容易产生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学生自己从网络上探究,有的学生发现全球气候变冷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所以选择了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认为行星撞击地球更容易导致恐龙灭绝,因此选择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则不满足于课文中提到的内容,从因特网中再搜索进行探究——之后,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回答用表单提交到公告板,同时学生也可浏览其他同学提交的观点,起到网上交流的目的。

这段时间的学习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进行,实现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探究内容,让内在兴趣成为整个活动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有给予学习者以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航,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中,师生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已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信息的组织者,导航者。

三、利于网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单一的线形结构,而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环节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相关学习内容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可延伸至45分钟之外的大课堂中,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把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

第2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一、沟通学生心理的方法

我们经常外出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他们为了推广经验,推动教改常常借班上课,师生互不认识,互不了解,这时老师怎样沟通学生心理,迅速缩短师生交往距离,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通弄懂,或者产生遗忘,阻碍了新知识的学习,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及时进行知识补救,为新知的学习进行铺垫,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如教学的七言诗《长征》时,可引导学生从《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等课文的温习回忆中,获得有关长征时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克服千难万险的背景材料,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

①比如有时候学生不想学习,不爱学习,课堂上反映不积极,倒不是智力上有问题,常常是缺乏学习动机,这时老师就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断使他们的愿望在成功的喜悦中变成现实。如学习拼音,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我先请一位学生读课文,可是因为他认字很少,难以流畅地读下去。这时,我将拼音表挂出来,用声母和韵母相拼,竟拼出许多音节。顿时,学生的脸上露出惊喜。抓住这一瞬间,我说:“如果你能将表上的字母读准,也能像我一样读出许多音节,能读通顺许多有趣的书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觉地产生一种要学拼音的愿望。有时在学习给音节标调的时候,我将拼音儿歌引进课堂,增强拼音的趣味性。如“有a在,把帽戴,a要不在oe戴,要是i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这首标调儿歌,学生边唱边表演,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记得也很牢固。

②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有些不良习惯,如喜欢唱读、写字潦草、不讲笔顺,不愿修改习作等等,这些坏习惯也给语文学习带来障碍。例如:教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时,我发现有些同学能很熟练地读出书上的音节,但让他跳读时,就读不出了,这是由于平时不动脑筋跟着唱读造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及时作了调整,经常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读,终于改掉了他们不动脑筋读书的坏习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读写习惯,教师要随时矫正。这一点非常重要。总之,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这是教学的起点,我们要时时处处给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提供切实而具体的帮助,使学生学习能顺利进行。

二、教育机智的方法

一位老师在教《挑山工》一课时,要求同学A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的形象,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述进行评议,此时,同学B站起来说:“我认为她说挑山工都很憨厚朴实不恰当,有的挑山工也许很狡猾呢!”接着举了自己去旅游被挑山工欺骗的事情,他的话音一落,课堂立刻引起一阵骚动,老师也一怔,但随即微笑着说:“同学A说挑山工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说他们是憨厚而朴实显然是没有错的,但同学B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那样的人。所以我以为将同学A话中的‘都’字改为‘一般’,大家说怎么样?”“可以”大家对此表示同意。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是简单地呵斥、否定那位学生的话,整堂课就会死气沉沉,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化干戈为玉帛”,使这堂课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举例b:记得有一次我上《夜莺之歌》,才写完课题,一位调皮的学生就突然用自制的口哨学夜莺大叫一声,另有几位学生也跟着叫了起来,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我先是很恼火,但随即一想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否则课无法上下去,便马上微笑着对大家说:“他们学夜莺叫像吗?”学生说“有点像”。我便把刚才学夜莺叫的几个学生请起来,比谁学得逼真一些,结果那个调皮的学生评为第一。我表扬他模仿能力强,课前能自觉地预习课文,但同时又希望他以后要区分场合,注意遵守课堂纪律。这样的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又使学生受到了教育。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件千变万化的“艺术品”,它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并运用教育机智随时调控教学,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举数例说明:

1.悬问设置法。小学生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2.释题引申法。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师,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3.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3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课堂;有效提问;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23-02

课堂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养成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对此,我深表赞成,特别是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有效提问有几点思考。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儿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所提问题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时觉得有趣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因此,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和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好奇与探究心理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当学生被问题所引发,他们就会有寻求资源、寻求途径解决问题的动机,当一个人面临挑战,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会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

三、课堂提问要给学生充分思考、自我探索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更有人说,语文教育是等待艺术中的等待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增加等待时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时间增加了,学生回答的内容也会增加,做出正确回答的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回答问题会更踊跃,尤其是还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与,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提问时不给学生充分思考、自我探索的时间,那问了也是白问,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互动的交流空间

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独立思考,更需合作交流。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把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

五、如何设计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在当今教学活动中,学生已不是被动的,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式”上,更应建立在对客体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上。好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畅所欲言。

1.抓好备课。一节课上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备课就是要使教师达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备教材体现在对文本的尊重,被学生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就要求我们备课时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教法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备课应先备学生,再备教材,最后备教学方法。因此备课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及个性差异,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出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根据文本学习的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一下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我在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教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这课开始的悬念,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学生纷纷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教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教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第4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文本阅读;小学语文;对策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或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人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小学阶段,因学生处于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而阅读也是学生认知新事物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将对如何激发小学语文教学兴趣进行分析研究。

一、对文章导入进行合理设计

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制作一些和课文题目存在密切联系的精美课件的手段,方便所有学生都能观看到课文中所描写的事物,从而深入理解文章里面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快速融入文章中,对课本内容与自己的思想进行加工。如,教师在讲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黄山奇松》的时候,作者开篇就表示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其中的奇松、怪石、云海c温泉是天下闻名的四绝,从作者语句中能够知道黄山奇松的潇洒、挺秀,然而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并不清楚。这个时候,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图片将黄山奇松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视觉享受,迅速融入课文阅读里面,同时在阅读的时候,脑海中将呈现黄山奇松的各种特征,逐渐形成一幅非常美妙的画卷,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二、采取有效提问方式

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文章思想。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既应该和文章具有紧密的联系,又应该和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相贴近,并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如,对于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变色龙》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大家在生活里面看到过变色龙这种动物吗?”“变色龙变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等问题,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就会对该文章比较感兴趣,同时在阅读的时候带有针对性以及目的性,努力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结束阅读过程后,学生就会主动回答教师课前所提的问题,既能使阅读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又可以使学生熟悉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技巧。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策略

在开放式教学阅读中,教师要使身边的教学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除了自身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引荐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教材。特别是对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依据课本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教学重点突出,使得学生清晰自身的学习目标,将多媒体教学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教材,开拓学生的眼界。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植物园中,对一些绿色植物进行观赏,了解一些常见植物的生长习性、外形、作用等,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可以实际接触到课本讲述的事物,增加真实感,引导学生思考实物是否与课文中讲述的那样。

四、将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微课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该被教师利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更能增加教育与网络科技的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巧设生动环境,可以用具体的案例来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可,并让学生能有置身其境的微妙感觉。以《黄鹤楼送别》为例,诗人以“黄鹤”“白云”等一些景象描绘出一幅送别图,而这些景象也正是诗中所体现的重难点。由于实际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而针对此现实情况,教师应该着重利用微课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所具有的自主阅读性以及创造性思维有效调动起来,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阅读提供比较自由的环境。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引导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合理引入阅读材料并且精准把握材料中的各种问题,不断鼓励学生,使其热爱阅读,从而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

第5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导入;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1-01

设计导入环节,目的是为了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进入一种比较亢奋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地理课中怎样导入新课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先出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挂图等,让学生观察后,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轻松教学氛围。如教中国地形,就可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提出问题:

1、中国地形有何特点?

2、这种地形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3、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的河流流向及水能有何影响?

再如,教学某地矿产资源,就可以先拿一些矿石标本,让学生说说是什么矿,然后导入新课内容。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图时,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的沙坑,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堆成各种类型的沙丘,然后让学生按20厘米高差在沙丘上划线。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沙丘上这些线条有何特点并将其画在纸张上且标注各条线的高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有何特点?

2、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是否相等?

3、两条不同等高线会相交?

4、每条完整等高线的形状是什么样子?

5、等高线的稀疏程度可以反映什么问题?

6、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有何特点?

通过这样的自己动手操作,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一定会高涨,教学效果一定也不差。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用一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解黄鹤楼,就可以用它由来的故事导入。“三国时,有一位姓辛的人家在黄鹤楼卖酒,生意本分清淡,一位道士常来酌饮,有一天,道士喝醉,随手从地上拾一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说道:“酒客至拍手,鹤下即飞舞。”语罢辞去,自此,凡有酒客到来,只需拍一拍手,那只黄鹤就从墙上飞下,为之舞蹈助兴。辛氏因之门庭若市,遂成巨富。过了十年,道士又来店中狂饮,醉后从腰间取笛吹奏,黄鹤飞舞下壁,道士跨鹤腾空而去。辛氏感其恩德,即建此楼。”再如讲桂林山水,讲云南石林便可用刘三姐的故事和阿诗玛的故事来导入。

这样,学生被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学习兴趣浓厚,再讲解课程内容,学生怎能有听得清,记得牢呢?

三、描述法导入

描述法导入就是用优美的、描述性的语句来导入新课。如讲到钱塘江大潮时,我就用下面的导入语:“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人们来到海宁观潮,登上钱塘江大堤,只见潮水从水天一色的远方似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飞来,临近又似乎变成亿万只银色的海燕在宽阔的满面上追逐,不一会儿,海潮越涌越高,白浪冲天,似万马奔腾,刹那间,像一堵高墙陡立在江面上,排山倒海,浪花飞溅,响声如雷。”而后勤部我提出问题:如此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哪些地理知识有关呢?

通过这样引人入胜的描述,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钱塘江大潮,激起了他们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心理,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诗词歌赋导入法

诗词歌赋导入法就是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诗词歌赋来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学长江一节,就可以用演唱《长江之歌》或让学生齐唱《长江之歌》的方法来导入;教学泰山一节,就可以用杜甫的《望岳》导入。优美的诗词歌赋不但能激发学生对长江泰山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还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之中,能不说是一箭三雕吗?

五、电化教学导入法

电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强烈的吸引力。利用电化手段导入新课,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激起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取得教学实效。

第6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一、 激发兴趣,调动个性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参加活动所期望得到的结果,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激励、导向、调节功能。学生学习目标是否具有更广阔的自主选择空间,则取决于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能否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下面两位老师执教《黄山奇松》的案例值得反思。《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其中一位老师这样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1. 自学课文,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最喜欢黄山奇松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2. 交流学习感悟。

3. 有感情朗读,感受黄山三大名松的奇、美,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另一位教师则采用了“自探式” 教学模式:

1. 师激趣导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今天,让我们乘坐《黄山奇松》这列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去欣赏、去感受黄山松。同学们,你们就是小导游,你们要用最擅长的方法向大家介绍黄山奇松,看谁赢得的游客多。

2. 学生分组学文(读读、议议)。教师组织交流汇报。有的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有的学生说“陪客松正伸展着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有的朗诵起诗来“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同学们用语言、画笔、图片资料等描绘黄山奇松的奇、美,可谓是精彩纷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学生的内部活力才能被激发,其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升。第一位老师虽然注重了“悟”的过程和语言智能的培养,但学生总是在老师预设好的圈子里打转,被动学习,感悟和体验当然也就肤浅了。后面这位老师激趣导入,学生自定学习目标,他们就很快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感悟和体验自然就深刻多了。

二、 民主氛围,体现尊重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关键。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是以教者的身份高高自居,而是以完整的人格与学生在教学情景中相遇。在相遇的过程里,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有充分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立场,可以不同意教师或文本的观点并与之争论;而教师要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乃至错误。对儿童来说,错误是他们生命的一种真实境界,是生命的自然,是创造的开始,因此他们的错误也是美丽的。

我在执教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鹬蚌相争》一课时,在学生读到鹬威胁蚌时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雨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我认为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是不可能说话的。”

这时,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发言:“蚌正夹着鹬的嘴呢,也不可能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有了新的发现。

这不正是新课程提倡的“生成性资源”吗?我接着他们的话题:“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小组再讨论讨论。”教室里安静下来,片刻便唧唧喳喳。

“要我说,课文是寓言,你想想,鹬也好蚌也罢,其实哪会说话呀,那就是人们借这个故事说明道理呢,所以我觉得课文这么写是可以的。”

“我不同意,尽管是寓言,也要符合实际情况呀,譬如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吧!”

我乐了:“要符合事物的物性特点,我建议,同学们一起动动脑筋来改改教材,如何?”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如果无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不断对话、调适,将课堂囿于严格的封闭状态,则必然违背了课程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构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在这次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捕捉了现场生成的问题情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让阅读在对话中得以最优化。

三、 多元评价,享受喜悦

课堂教学评价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强调: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识,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课堂上,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的评价,稍有不适往往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学生一旦失去信心,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也就激发不起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应鼓励他们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对了,应带头给以掌声,抑或伸出大拇指,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最棒的。哪怕他们回答错误,也不一味批评,而是用微笑的眼神去鼓励他们再想想。

对学生对话的评价,关键要坚持情感的激励性,体现智慧的启迪性。带有情感激励性的评价,如:“你的观点让我震惊!让我们送给他掌声!”“真为你们这么多有价值的发现而高兴,这叫会学习会思考。”“你的语言像诗一样美!”“你真是我的知音!”带有智慧性的评价,如:“你再想想,用一个什么词,能让大家一听,就能想象出情景来?”“你将小鸟飞行时的轻盈读出来了,你能将它的速度读出来吗?试一试,相信你能行!”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既备受鼓舞,又获得了语文能力的发展引领。

第7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一、在情感交融处练笔。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流露自己的思绪,诉说自己的情思,展露自己的智慧,展开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在语文课文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时,可引导学生由情动到辞发,享受“我手写我心”的喜悦。以《父爱深深》为例,先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别样的爱,再放学生评价父亲的教子方式,而后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深情表述;“同学们,我们也沐浴在父爱的的光辉下,但我们很少对父亲表达我们对他们的那份爱,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感悟,请你也拿起手中的笔,捕捉生活中被父爱感动的瞬间,表达对父亲的热爱。”这时,同学们的心都被感动了,他们或伏案疾书或凝神沉思。此时,他们的感受已经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在文本经典处练笔。

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细节描写的句子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教学时要舍得花时间对这些句子进行深挖细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应引导学生积累下来,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活学活用,能有效地开拓了学生思维。例如学习《观潮》一课,“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作者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我引导学生把平日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运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形象生动。其中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树林里到处都是火红的树叶,它们就像一团火。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那满树的枫叶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像一朵朵红花在风中绽放。

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段落,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再如《三潭印月》第二和第四自然段都采用了问答式构段方式,学生在充分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后,可以引导学生仿照第2、4段的构段方式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西湖著名景观资料,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在文本留白处练笔。

很多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各种空白。学这样的文章,教师要找准空白点,把简练的描写具体,把意犹未尽的补充出来。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等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进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把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具体形状写出来。通过写,岩石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丰富了习作练习的内容,这样的练笔训练,无论在形式要求上还是在训练要求上,都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学生练笔有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兴趣不知不觉地培养起来。

四、在文章意犹未尽处练笔。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却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找准训练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依托文本,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练笔中他们的思绪得到放飞,灵性得到了充分地释放。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文章的结尾“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在此处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1935年到1945年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整整十年。他在德国看到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景象,身在异国他乡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拿出小练笔本,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五、在改写中练笔。

第8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 应用方法

一、引言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靠黑板、粉笔和教案开展教学。同时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下,教师无法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无法有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理想成效。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就促使教师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基于此,我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及应用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与进一步建设。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一)能够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的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传统教学工具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就能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以图片、音乐等形式,将传统教案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现,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有意地填充大量人文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壮丽的山川景色,包括亲人间、朋友间诚挚的感情,也拥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人文性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利用语文学科的神奇魔力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自然的风光和人文的魅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小学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利用黑板、粉笔和传统的教材将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展示出来。再加上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语文教材中阐释的内容,也就无法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利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等丰富的元素制作更具生动性的多媒体课件,以此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主动性和积极性高。

以《黄山奇石》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仅仅依靠文字性的叙述及课文中穿插的图片,学生很难将课文描绘的景致在脑海中形成直观具体的形象,也就无法领略黄山奇石的壮丽。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黄山奇石的壮丽景色,将真实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与真实的图片结合起来,领略到文字的魅力,突出语文学科的魅力。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更和谐的教学氛围。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师已经意识到,只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课堂才会具有活力,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但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很难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教学硬件设施的局限导致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快速地消除上一堂课的紧张情绪。同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趣味性的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达到营造和谐氛围的目的。

例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小星星》等歌曲,利用朗朗上口的少儿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在《惊弓之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应的课件,将这则寓言故事以卡通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卡通的形式将文章内容夸张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欢乐中更有效率地学习语文知识。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既可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又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完成语文教学内容。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自身的阅历和教材的描述,很难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也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示圆明园重建后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对圆明园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圆明园的废墟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对比对学生进行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圆明园毁灭的重大损失,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梦想的力量》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轻松地完成生字词的教学,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梦想,并进一步感受梦想的力量。从本质上说,梦想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教师不能将其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常影响到教学质量。

此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收集和整理什么是梦想,可以为学生收集更详细的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众多名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观赏众多伟人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帮助学生对梦想有直观的认识,并进行更有效率的语文学习。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产物,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极大的便利。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第9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

一、情感是课堂生机活力的生命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引燃学生情感的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如我在教《触摸春天》时,先布置学生去收集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可以概括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课中讲述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这样让学生懂得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力,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进入了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生气是课堂生机活力的延续

蒙语文课上,如果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机活力流就会自然延续、蓬勃流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求教师勇于放手,让生机活力迸发于学生的内心。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点燃学生的兴趣火花。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感悟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启迪智慧,达到以读育人的目的,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在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这种想法提出来就会去思考、去讨论、去作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发表意见的空间,以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让学生的说体现出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黄山奇石》时,在充分品文、想象、赏图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各种形式的读,再让去过黄山旅游的学生说说感受。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太神奇了,我都被它陶醉了。”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我为我们祖国而骄傲自豪。”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为它喝彩。”学生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感悟,读出了自己的心境。

三、“活”、“动”是课堂生机活力的直观

我在课堂上建立了“组与组的竞争、生与生的合作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时时迸射出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活了起来。同时,要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做法:(1)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针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小组汇报,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化解难题,从而达到了激发兴趣与求知相统一。(2)互学互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会怎样去学习。(3)巧设问题,擂台答疑。让学生不甘人后而主动思考,跃跃欲试,在感受竞争的激烈气氛中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蒙语文的兴趣。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以“大榕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然后“换位整合”彼此欣赏。由于教师期待、激励、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学生迸发出了无限的创造才能。

四、训练是课堂生机活力的发展

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蒙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是有益处的,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训练,如设立快速抢答、请你来判断、有问有答开火车、话说感受、放飞思维、展示你的才华等小栏目,设计多种题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五、创新是课堂生机活力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