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淮阴侯韩信者精选(九篇)

第1篇: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关键词] 韩信 韩信之死 必然性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封齐王、楚王、上大将军,最后贬为淮阴侯。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阳夏侯陈发动叛乱,刘邦带兵亲征,韩信称病未去,后被留守京城的吕后采用萧何之计,以勾结陈谋反的罪名斩于未央宫悬钟之室。从儒家推崇的君臣大义来看“叛逆”为不“忠”,是十恶不赦大罪,韩信之死也就不冤了。但历代史家和诗人对韩信之死尚存不少质疑,也寄予同情之心,本文就历代诗人对韩信之死的不同评说和历代史家的看法谈谈本人的一管之见。

一、历代诗人及史家对韩信之死的评说

韩信年轻时,生活贫困,常靠别人吃闲饭。一次在淮阴城北钓鱼时,一位漂洗衣物的老妇人看见韩信饿得实在可怜,就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非常感激,说将来要重重答谢。等到封为楚王,韩信派人找到了漂母,赠以千金。清代包彬在《淮阴侯庙》中说:“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诗人问得有道理,一饭之恩都要重重酬报,怎么会背负刘邦礼贤下士之恩而反叛呢?其叛逆之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消除异己的借口罢了。

唐代许浑更认为韩信在拥有兵权时都不反,怎么会在自己无一兵一卒时利用乌合之众和他人谋反呢?“尽握兵权犹不得,更将心计托何人?”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不薄,不愿背汉自立。

宋代张耒说“何待陈侯乃中起,不思萧相在咸阳。”韩信就是经萧何极力推荐,才得以登坛拜将,张耒联系韩信的智慧,认为不至于在萧何留守咸阳时发动叛乱。

二、韩信之死的必然性

笔者认为,韩信之死虽有他本身的弱点和过错,但主要还是汉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消除异己,达到稳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首先,韩信有他自身的弱点和过错。第一,韩信出身贫贱,年轻时生活困顿,曾受漂母赠饭之恩,也受过屠户子胯下之辱,到封为淮阴侯后,韩信反而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却因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舞阳侯樊哙等同列,感到羞耻,心情不快,称病不朝。钱谦益在《过淮上绝句》中说:“生平胯下能蒲伏,只是羞于哙等肩。”他在贫贱时能忍辱负重,但封侯后便居功恃才,不知道学谦让,明哲保身。司马迁说:“韩信对汉家的功勋可与周公、召公、姜太公等人相比,假如他能学会谦虚礼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矜持自己的才能,足使子孙后代享有祭祀!韩信想不到这一点,反而在天下已经归于一家时图谋叛乱,被斩灭宗族,正是理所当然。”这说明韩信后来恃功自傲,不能明哲保身,因而,引起刘邦的疑虑和戒备。第二,韩信平定齐地后,要求封为齐王,虽也出于齐地重要,具有战略意义,但也说明韩信想封王略地之心,且此时刘项荥阳相持,刘邦被困,形势危急,因而加剧了刘邦的不满和猜疑。蒯通劝韩信时曾说:一个人的勇敢,谋略使国君感到震慑,本身就有危险;功绩压倒天下的人就受不到赏赐。韩信没有注意这一点。第三,刘邦追击项羽到固陵后,与韩信相约共同进攻,韩信却按兵不动,张良认为是韩信虽得封王,但不是出于刘邦本心,又没有实有封地,他劝刘邦如把齐地封于韩信,韩信必定出兵,果然是那样,这时刘邦的疑虑更深,已有诛杀韩信之意,只是力量不够罢了。第四,项羽自刎乌江后,刘邦认为外敌已去,内防宜固,首先夺了韩信兵权,又改封楚王,使韩信调离齐地,说明已开始对韩信下手,韩信仍执迷不悟。第五,刘邦迁都关中后,韩信收留项羽部将钟离昧,刘邦认为韩信有意欺君,韩信却矢口否认,诡称钟离昧并未来楚地,后刘邦假托云梦之游,韩信又出于自身的利益,逼钟离昧自刎,失信于天下。此时韩信带兵出巡,声势威赫,也使刘邦坐卧不宁,当刘邦对韩信越来越不信任,并准备一步步下手时,他仍不失于检点,夸耀自己的功劳和地位显赫。宋代钱昆在《题淮阴侯庙》中说:“隆准早知同鸟喙,将军应起五湖心。”就是指韩信不能看清刘邦的为人,既未听蒯通之言反汉和楚,也没有学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反落得身首异处,夷灭三族。

第2篇: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同甘共苦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原段呈现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①楚王信反②。高帝以③陈平计,天子巡狩④会诸侯,南方有云梦⑤,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⑥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⑦无罪,欲谒⑧上,恐见⑨禽。人或说⑩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洛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史记》)

【注释】

①告:告发。 ②反:造反,谋反。 ③以:依照,按照。 ④巡狩:意思是天子巡视察看诸侯替他守卫的疆土。巡,巡视。狩,狩猎。 ⑤云梦:古泽名,通常认为汉代的云梦泽在今湖南洞庭湖一带。泽,有水的洼地。 ⑥且:将要。 ⑦度(duó):揣度。 ⑧谒(yè):拜见。 ⑨见:被动句的标志,无实义,可译为“被”。 ⑩说(shuì):劝说,说服。 眛:指钟离眛,原为项羽的大将,与韩信是好朋友,后跟随韩信。 长者:生性厚道的人。 亨:同“烹”,煮。 械系:同器械捆绑。

扫清路障

1.通假字

恐见禽 禽:通“擒”,捉拿,擒拿。

2.古今异义

公非长者 长者:古代指生性厚道的人,现在指年老的人。

3.一词多义

高帝以陈平计 按照,依照。

以眛在公所 因为。

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 连词,来。

以为淮阴侯 把。

恐见禽 被动句的标志,无实义,可译为“被”。

信见眛计事 召见。

佳句点击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想一想

1.韩信是有功之臣,刘邦为什么要杀他?试着找来韩信完整的故事读一读,并思考这个问题。

2.“兔死狗烹”在俗语中也叫做“卸磨杀驴”,这种做法在封建时代开国皇帝中是很常见的。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的事情吗?试举几例。

博闻馆

兔死狗烹

第3篇: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话说,秦始皇死后,胡亥二世继位,由于听信宦官赵高等人之言,政治腐败,国家颓废,致使群雄割据,诸侯并起。多方反抗势力,想朝廷,建立政权,这其中楚汉争霸最为激烈,最终“汉高祖”刘邦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

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谋士众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淮阴侯”韩信

韩信,汉族,自重言,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主要事迹。忍辱负重,曾受“胯下之辱”知恩图报,曾“一饭千金。”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淮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伐、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第4篇: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一代贤臣,蜀汉丞相,保后主,进忠言。只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种感恩,感的是知遇之恩!

春秋子路,为了让年老的母亲吃上一碗香米,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了几十里路,终借回一点米,看到母亲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忘记了疲劳。这是一种感恩,感的是慈母之恩,养育之恩。

兵仙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一饭之恩”的故事,韩信功名成就之时,并没有忘记当年自己落魄之时,“漂母”的一饭之恩。这是一种感恩,感的是一饭之恩

老师的传道授业不仅让我们学会了识字,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程门立雪”、“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些故事无不传达着人们对老师的感激与尊敬。对于老师的恩情我们应当时刻铭记与感恩。这又是感恩,感的是授业之恩。

第5篇: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文/王佳伟

在《史记》当中,就有露过脸的三个小人物。说他们“小”,是因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然而,如果没有他们三个,中国的历史一定会受到影响。

第一个小人物——渔父

渔父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一个靠捕鱼为生的老头,也是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渔父,伍子胥可能在到达吴国之前,就被楚国的军队追杀了,那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也就不可能有“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壮举。

第二个小人物——田父

田父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种田的老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后,元气大伤,兵少粮尽,四面楚歌。他渡过淮河时,八百壮士只剩下一百余人。当项羽到达阴陵时,迷失了方向,就向一个田父问路,田父欺骗了他,汉军因此才追上了他们。最终项羽自刎而死。

为什么田父要欺骗项羽?有人说是因为项羽不得民心,也有人说田父是刘邦设置的一个棋子,故意迷惑项羽,最后,有学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田父是司马迁虚构的一个人物,田父的出现只是让项羽这个英雄败得体面一点儿!

第三个小人物——漂母

漂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妇人。书中记载,韩信少时家里很穷,他只好选择到淮阴城旁的河边钓鱼来维持生计。

一次,韩信钓鱼时,河边的一位漂母见他一副饥饿的样子,就把自己带的饭给韩信吃。就这样,漂母漂洗了数十天的丝絮,为韩信带了数十天的饭。韩信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韩信的意思是不会忘记漂母的恩惠,他会报答漂母的。没想到漂母却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漂母的意思是因为可怜韩信才给他饭吃,哪里是希望得到回报啊!“大丈夫”、“王孙”是漂母对韩信的尊称,由此可见,漂母的话语其实是希望韩信能够振作起来。有学者考证说,漂洗丝絮在当时是一个行当,这个行当很辛苦、很劳累,经常会弄裂双手,并且也赚不了几个钱。漂母能够在收入极其微薄的情况下帮助韩信,确实难能可贵!

司马迁对这三个小人物着墨都不多,有的三言两语,有的一笔带过。但他们既能给我们带来回味,又能让我们受到感动和启发,谁能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没有产生一定的影响呢?

鸡零狗碎的民国(八)

文/安坤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俘后,给自己取了个高文明的假名。说:“你这个名字不错啊!”杜聿明说:“还行吧。”说:“我们共产党对待战犯都很宽大,你们只要坦白交代就行。”杜聿明问:“对待所有人都一样吗?”说:“是的,但除了杜聿明,他是不是坐飞机跑了?”杜聿明说:“听说跑啦,你们抓不住他啦。”

1935年8月21日,在日记中写道:“……倭寇失败当在十年之内。”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老蒋乐得蹦了起来:“我预测成功啦,我预测成功啦!”

第6篇: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渔父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一个靠捕鱼为生的老头,也是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渔父,伍子胥可能在到达吴国之前,就被楚国的军队杀了,就不可能有“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壮举了。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建的太傅,以敢谏著称。和伍奢一同陪伴在太子建身边的还有一个叫费无忌的少傅,此人阴险狡诈,太子建不喜欢他。有一次,楚平王让费无忌到秦国代太子建娶亲。费无忌到了秦国后,见那女子姿色非凡,立即快马加鞭回到楚国,对楚平王说:“秦女绝美,王可自娶,而更为太子娶妇。”就这样,那个美女被楚平王占有了。费无忌因献美女得宠,被楚平王调到身边工作,但他担心太子建会报复自己,于是不断地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诬告太子有谋反之心。于是,楚平王将伍奢下狱,并准备捕杀太子建。后来,在费无忌的唆使下,楚平王将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处死,并开始抓捕伍子胥。伍子胥开始了逃亡生活。

伍子胥先是投奔已经逃到宋国的太子建,后来他们又一起投奔郑国,路上几经周折,狼狈不堪。好在郑定公对他们不错,让他们有了相对稳定的栖息地。但太子建并没有安安分分地呆在郑国,而是偷偷溜到了晋国。晋顷公对太子建说:“郑国国君很信任你,如果你能回到郑国做我的内应,我们里应外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郑国,那样,你可以得到很多封赏。”太子建动心了,又跑回郑国。后来事情败露了,郑定公诛杀了太子建。

伍子胥害怕太子建的事情连累到自己,于是离开郑国投奔吴国。在路过一个叫昭关的地方,他被设卡盘查的楚国官兵认出。他急忙逃跑,但官兵追得很紧。跑着跑着,伍子胥发现前面是一条江,江面很宽。正在心急如焚的时候,一个渔父划着船出现在江面,并让伍子胥赶快上船。渔父很快将船划到对岸。伍子胥非常感动,解下身上的宝剑对渔父说:“此剑值百金,以与父。”哪料渔父却说:“楚国之法,得伍子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看来,渔父是知道伍子胥的身份的。“执珪”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爵位。老人对五万石粟和加官晋爵都不在乎,辞却伍子胥的剑也就不足为奇了。

田父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种田的老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后,元气大伤,兵少粮尽,四面楚歌。但项羽毕竟是个身经百战、刚烈勇猛的骁将,他趁着夜色,带着几百壮士突出重围。刘邦发现后,让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杀。项羽一路疲于奔命,当他渡过淮河时,几百壮士只剩下100余人。

项羽过淮河抵达阴陵时,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就向田父问路。田父欺骗了他,汉军才因此追上他。最终,项羽自刎而死。

为什么田父要欺骗项羽?有人说这是因为项羽不得民心,也有人说田父是刘邦设置的一粒棋子,故意迷惑项羽,还有人说是因为项羽问路时态度不佳。后来,一个学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田父是司马迁虚构的一个人物,田父的出现只是让项羽这个英雄败得体面一点儿。众说纷纭。于是,田父为何要欺骗项羽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谜。

漂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妇人。书中记载,韩信少时家里很穷,他虽然有些才能,却一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韩信既不会做生意,又没什么手艺,只好寄人篱下,在别人家吃闲饭。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讨厌他。他只好选择到淮阴城旁的河边钓鱼,以维持生计。

第7篇: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作家倪匡曾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是历史的规律,古人早已知道,历朝历代,所有开国皇帝,在坐定了皇帝宝座之后,就拿功臣开刀,可谓毫无例外。”实则例外是有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就是罕见的例外。不过,纵观历史,兔死狗烹确属中国历史的一大规律。

兔死狗烹的惨案发源很早,本来可以给后世的聪明者提供前车之鉴,增长避祸的智慧。早在春秋时期,就发生了文仲冤案。越王勾践灭吴,勾践亲送一把剑给谋士文仲迫其自杀。此前另一谋士范蠡助越灭吴后逃走,临行前致书文仲,告诫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文仲不信,终于等来杀身之祸,悔之晚矣。

拼了命辅佐别人夺得江山,千万不要以为可以共享胜利果实。功劳越大,受到的猜忌越重,因为能力大了,新主政者就感觉自己的权位有可能被夺走,怎能不斩草除根?汉代张良便聪明地意识到与新君不可共享成,于是全身而退,韩信虽能将百万大军指挥如意,但就是缺乏如范蠡、张良般的洞见,只好把自己的命送掉。

韩信善于领兵,屡建奇功。对于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一直感恩戴德,项王曾经派人劝说韩信,点明要害,韩信不以为然。但情势的发展,并不能如韩信所愿。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平时与韩信友善。项王死后,锺离眛逃亡,跑到韩信那里隐藏起来。汉王对于锺离眛很仇恨,痛说其在韩信那里,就下诏逮捕锺离眛。汉六年,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假称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际上是想要奇袭韩信。高祖且至楚,韩信想要发兵造反,自己忖度无罪,想要晋谒皇上。有人给韩信出主意说:“杀了锺离眛,面谒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可保无患。” 锺离眛知韩信之意,骂韩信曰: “公非长者!”然后自刎而死。韩信持锺离眛首级,在陈面谒高祖。刘邦命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载于后车。不过,到了雒阳后,刘邦还是赦免了韩信的罪,封他为淮阴侯。

第8篇: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闲笔”,表面上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实际上,“闲笔”在文中却能发挥调节作品的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气氛、丰富人物性格神情等作用,最关键的是增强作品隽永悠长的韵味。项梁叔侄杀会稽太守,举兵吴中。“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苎田氏夹评“闲处着笔最妙”,又在眉评中阐发“闲笔”之妙:“不特回顾‘主办’一段也。古文摹写人处,往往大处不写,写一二小事,转觉神活,此颊上三毫法也,不必谓实有其事。”项梁任命官职,独写此一细事,以示项梁不惟能主大事,同时也粗中有细。如此,项梁的形象血肉丰满,神活,而不至于流于平面化。又此细事,穿插于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举兵反秦的历史大事件中,起着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使文章节奏急缓相宜。此点的妙用,苎田氏未能点出。

《萧相国世家》中夹评“百忙中偏有此逸调,奇事”,侧重的是闲笔调节文章节奏。在“陈g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后,插入:“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苎田氏夹评:“百忙中偏有此逸调,奇事。”当此之时,陈g反于外、韩信反于内,汉室存亡之秋;功高震主、皇上见疑,萧何存亡之秋。文章“势能”积聚至极,却插入故秦一失位侯王,看破官场、以种瓜自晦的故事。文章节奏由高度紧张忽入平静舒缓,因而使文章或起或伏、或舒或缓,节奏得宜。又忽插入的召平小传,在文章“势能”蓄积至极而欲喷薄而出之际,生生将其截住,使其继续蓄积,此也为插入的召平小传一妙用。又召平处江湖之远的风平浪静与萧何居庙堂之上的杀机重重,召平的世事洞明与萧何的“工于谋天下,不工于谋自身”,构成大的对比,凸显萧何的朴直尽忠、无怨无悔的形象,此也为插入的召平小传一大妙用。

以上两处“闲笔”,苎田氏的点评,一重在人物性格神情,一种重在文章节奏。而《李将军列传》的夹评“野蕊疏花,点缀入妙”,则指出闲笔之烘托情节气氛的作用。李广兵败被俘而逃归,贬为庶人。“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苎田氏平道:“野蕊疏花,点缀入妙。”李广贬为庶人,人多冷落之,不弃者唯灌婴之孙灌强。烘托出了李广悲凉处境,也显示了世态炎凉。此处“闲笔”,重在烘托情节气氛,起“点缀”文章氛围的作用。

“闲笔不闲”,故“闲笔”必有其妙用。《曹相国世家》中,曹参为齐相,“治道贵清净”,齐国“安集”。闻萧何卒,催舍人整理行装。苎田氏却于此评点道:“此余文点染,非本传所重。”苎田氏只含糊地指出其“点染”文章的作用,或许恐此汲汲欲相之举,影响曹参清静无为的整体形象,故而特追加一句“非本传所重”。苎田氏似乎并未看出此处“闲笔”的高妙,因而有此评语。窃以为此处“闲笔”,正文章一大妙笔,有“古井微澜”之妙。曹参行事,惟贵“清净”二字,所以传文依实写来,平静如水,少有波澜;曹参形象也平面少圆,无鲜活之处。插此一笔,曹参形象顿觉鲜活丰满,文章于平淡中有变化,摇曳生姿,生色甚多。

由上述可知,苎田氏《史记菁华录》的“闲笔”理论,指出了调节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气氛、丰富人物性格神情等的作用。但是其评点重视兴会所至,无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国传统文论普遍存在的不足。其所点出的“闲笔”,均仅就一点而论,阐发欠备,妙用未能说尽。选本中又有众多绝妙“闲笔”,未能指出并加以阐述。如《项羽本纪》中“霸王别姬”情节,《留侯世家》的高祖戚夫人楚歌楚舞情节,均千古之经典“闲笔”,于调节叙述节奏、丰富人物性格、衬托情节气氛等方面,大有妙用。如此等等,不一而举。

综上所述,苎田氏的“闲笔”理论,得之于积年的文本细读与兴会心得,以今之理论想考量,故难周详。而四处评点,各有所重并指出其妙处,与今之理论,亦能暗合,能如此也是难能可贵,不应过多苛责。

注释:

第9篇:淮阴侯韩信者范文

世人皆说,勾践真乃强人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勾践不惜做夫差的马前卒,在夫差病重之期,亲自为其尝粪,来测试他的病情。诚然这样很难,亦非凡夫俗子所能为之。然勾践却能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这是复仇和雪耻的力量在支撑着勾践,委实令人感叹!记得蒲松龄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啊,苦心人,天不负,勾践用行动洗刷了自己的耻辱,用行动诠释了信念的内涵。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滩遭虾戏。但大丈夫能屈能伸,最终勾践这只猛虎还是东山再起了,一时的失败说明不了什么,只要心中有个太阳,心中的希望还未泯灭,一时的得意也说明不了什么,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灿烂。然而当今社会有些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终日醉生梦死,纸醉金迷,把失败归结于什么“天亡我也”,一点东山再起的勇气都没有,这些人不是被别人所打败,而是被他们自己所打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猛士敢于面对失败和血淋淋的现实。”孟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后勾践终于复国,称霸一时,可有谁想过在他风光的背后,曾为阶下囚,驱处陋室,听命于人?要知道英雄成功的背后,并不风光!

淮阴侯韩信是西汉开国名将,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汉初三杰之一。汉初时“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司马光曾评价:“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当韩信衣锦还乡时,可有谁想过,功高盖主的他曾多次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甚至受过胯下之辱?要知道英雄没有那么传奇!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本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列宁是着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最高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可有谁想过如此伟大的人,曾在国外漂泊不定,东躲西藏,为革命创造机会?要知道英雄没有那么辉煌!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