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番茄叶霉病范文

番茄叶霉病精选(九篇)

番茄叶霉病

第1篇:番茄叶霉病范文

关键词: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叶霉病;Cf-16基因;SSR标记;AFLP-SCAR标记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066-04

叶霉病是由褐孢霉属(Fulvia)褐孢霉[Fulvia fulva (Cooke) Cif.]引起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主要病害之一,既影响番茄产量又影响果实品质,从而造成经济损失[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番茄叶霉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之一。但是防治番茄叶霉病是十分困难的,主要是由于番茄叶霉病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十分迅速,育成含有新的Cf抗病基因的栽培品种不久后,就会分化出侵染该基因的新致病生理小种。目前,国内番茄抗叶霉病育种中普遍应用的Cf-4抗病基因已被侵染,侵染Cf-9抗病基因的生理小种在华北地区也被检测出来[2]。已报道至少有24个抗叶霉病基因被发现,它们能够克服不同的叶霉病生理小种[3],因而利用新的、具有较高抗性的Cf抗病基因将是我国叶霉病抗病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番茄与叶霉病病原菌的互作遵循“gene-for-gene”学说[4],开展番茄抗叶霉病育种工作要根据当地叶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利用抗病基因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进行鉴定。传统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直接影响多抗性新材料及新品种的选育进程,而且还易受环境条件、接种技术等影响,从而导致鉴定结果不稳定。抗病育种是一个长期策略,合理利用抗病种质资源保持持久抗性十分重要。分子标记技术为快速筛选鉴定抗病基因提供了有力手段,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番茄叶霉病抗病基因的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Cf-4和Cf-9基因紧密连锁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Milky Way位点;Cf-2和Cf-5基因紧密连锁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Cf-6基因同样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Cf-11、Cf-12和Cf-19基因也分别被定位于染色体上[5-10]。

本研究应用SSR和AFLP标记方法对Cf-16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并将获得的与Cf-16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从而为开展Cf-16基因的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番茄抗叶霉病材料Ontario 7816(含Cf-16基因,不含其他抗叶霉病基因)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提供;番茄感病亲本材料07880(不含任何抗叶霉病基因),亲本杂交(Ontario 7816为母本,07880为父本)的F1代,F1代自交获得的F2代分离群体,番茄感叶霉病通用对照品种Money Maker(含Cf-0基因),番茄叶霉病优势生理小种1.2.3.4[11]以及64份番茄自交系种质均由东北农业大学番茄研究所收集、分离和鉴定。

1.2 方法

1.2.1 接种方法及病情分级标准 接种采用喷雾接种法[10]。接种苗龄为4片真叶期,浓度为107个孢子/mL。接种后3 d内保持相对湿度100%,温度22~25 ℃,使叶霉菌进行繁殖,3 d后相对湿度降至80%保持11 d,接种14 d后调查发病情况。

单株分级标准:0级——无症状;1级——接种叶有直径1 mm的白斑或坏死斑;3级——接种叶有直径2~3 mm的黄化斑,叶背面有少量白色霉状物;5级——接种叶有直径5~8 mm的黄化斑,叶背面有许多白色霉状物;7级——接种叶有直径5~8 mm的黄化斑,叶背面有黑色霉状物,同时上部叶片也有黑色霉状物;9级——接种叶病斑上有大量孢子,上部叶片也有孢子形成。

1.2.2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抗、感池的建立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CTAB法[12],以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完整性,分光光度计测定DNA的浓度,调整各样品DNA浓度为50 ng/μL。从F2代分离群体中随机选取10株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参照Michelmore等[13]的混合分组分析法,建立抗病池和感病池,各取等量的DNA混合,对在双亲间表现多态性的引物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1.2.5 AFLP-SCAR标记的转化 用灭菌的手术刀片切割目标差异条带,溶解于30 μL ddH2O中,37 ℃过夜,12 000 r/min离心10 s,以上清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体系同选择性扩增体系。对扩增产物的目标片段进行回收,克隆于pEASY-T1载体,转化后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及EcoRⅠ和MseⅠ核心引物序列设计SCAR引物,并对两亲本、混合基因池及F2代单株进行PCR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2.2 SSR分析

2.3 AFLP分析

2.4 AFLP-SCAR标记的转化

2.5 种质资源鉴定

对64份番茄自交系种质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共筛选出16份抗叶霉病材料,应用获得的AFLP-SCAR引物进行分子鉴定(表1),共鉴定出3份含有Cf-16基因的抗叶霉病番茄材料分子标记检测和人工接种鉴定的结果完全吻合,说明获得的分子标记是可靠的,不仅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分子标记的实用性与准确性,而且完全可以在番茄抗叶霉病育种中应用。

3 小结与讨论

20世纪30年代以来,加拿大和美国就开始番茄叶霉病抗病育种研究,并从栽培番茄及野生番茄中筛选出多个抗源应用于番茄抗病育种。目前,国内育成的抗叶霉病番茄品种应用的是Cf-4和Cf-9基因。从国内各地区关于番茄叶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分化的监测结果来看,能够侵染Cf-4基因的生理小种1.2.3.4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生理小种,Cf-4基因已经丧失抗性,并发现侵染Cf-9基因的生理小种1.2.3.4.9[2]。利用具有较高抗性的基因是我国叶霉病抗病育种的重要目标。抗病育种是一个长期工作,因而提前对较高抗性、且尚未应用的叶霉病抗病基因Cf-16进行研究,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在时间上获得主动权,为应对新分化的致病性更强的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做好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快速地进行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用SSR标记方法,根据与Cf-16基因连锁的SSR标记Tom144-145,将Cf-16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与Kanwar等[17]通过经典遗传定位的结果相同。AFLP标记技术同样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本研究中共获得5个与Cf-16基因连锁的标记,其中标记E-ACA/M-TCG219与目标基因的遗传距离为4.7 cM,小于5.0 cM,能够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但是,AFLP标记方法的操作比较复杂,并且需要经过酶切、连接等步骤,操作昂贵,不适于大规模及大群体的选择使用,因此,本研究试图将AFLP标记转化为以PCR为基础的SCAR标记。根据测序后获得的序列信息,将E-ACA/M-TCG219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经F2分离群体人工接种鉴定验证,吻合率为90%以上,表明筛选出的AFLP-SCAR标记能够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参考文献:

[1] HIGGINS V J, HOLLANDS J. Prevalent races of Cladosporium fulvum in southern Ontario and their benomyl sensitivity[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87,9(1):32-35.

[2] 柴 敏,于拴仓,丁云花,等.北京地区番茄叶霉病菌致病性分化新动态[J].华北农学报,2005,20(2):97-100.

[3] KERR E A, BAILEY D L. Resistance to Cladosporium fulvum Cke obtained from wild species of tomato[J]. Canadian Journal Botany,1964,42(11):1541-1554.

[4] JOOSTEN M, DE W P. The Tomato-Cladosporium fulvum interaction: A versatile experimental system to study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J].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1999,37(1):335-367.

[5] DICKINSON M J, JONES D A, JONES J D. Close linkage between the Cf-2/Cf-5 and Mi resistance loci in tomato[J]. Molecular Plant Microbe Interact,1993,6(3):341-347.

[6] GRUSHETSKAYA Z E,LEMESH V A, POLIKSENOVA V D,et al. Mapping of the Cf-6 tomato leaf mould resistance locus using SSR markers[J]. Russian Journal of Genetics,2007(82):7-11.

[7] HAANSTRA J P W, LAUG?魪 R, MEIJER-DEKENS F,et al. The Cf-ECP2 gene is linked to, but not part of, the Cf-4/Cf-9 cluster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1 in tomato[J]. 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1999,262(4):839-845.

[8] 赵婷婷,宋宁宁,姜景彬,等.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2的分子标记筛选及种质资源鉴定[J]. 园艺学报,2012,39(5):985-991.

[9] 许向阳.番茄叶霉病抗病基因Cf-11、Cf-19的分子标记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

[10] WANG A, MENG F, XU X, et al.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Cladosporium fulvum resistant gene Cf-6 in tomato by RAPD and SSR methods[J]. HortScience,2007, 42(1):11-15.

[11] 李春霞,许向阳,康立功.2006-2007年东北三省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的监测[J]. 中国蔬菜,2009(2):42-45.

[12] MURRAY M G, THOMPSON F W. Rapid isolatio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plant DNA[J].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80, 8(19):4321-4326.

[13] MICHELMORE R W, PARAN I, KESSELI R V. Identification of markers linked to disease-resistance genes by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A rapid method to detect markers in specific genomic regions by using segregating popula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1,88(21):9828-9832.

[14] VOS P,HOGERS R,BLEEKER M,et al. AFLP: A new technique for DNA fingerprinting[J].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5,23(21):4407-4414.

[15] LINCOLN S, DALY M, LANDER E. Constructing Genetic Maps with Mapmaker/Exp 3.0[M]. 3rd ed. Massachusetts: Whitehead Institute Technical Report,1992.

第2篇:番茄叶霉病范文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番茄是我国北方温室大棚种植区主要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温室大棚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一般可造成番茄减产20%~30%,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1危害症状

番茄灰霉病不仅危害叶片、花、茎,还严重危害果实。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花受害产生灰色霉层,后向柱头、子房、花柄扩展,有大量的灰白色霉层产生,软腐;果实受害,多由花器侵入,近果蒂、果柄和果脐处先出现症状,病斑呈水渍状软腐,扩展快,病健交界处有不明显的线纹,后期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患部呈现水渍状或黄褐色湿腐状,表面长满灰色至灰褐色浓密霉层[1]。

2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为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露珠及农事作业传播蔓延,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尤其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危害,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尤其花期是侵染的高峰期。病菌为弱寄生菌,发育适温为20~23 ℃,最高31 ℃,最低2 ℃。空气湿度高时发病重。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3防治技术

3.1选择抗性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推广应用高抗灰霉病番茄品种是防治灰霉病的基础。

3.2改进栽培技术,实施生态防治

(1)加强棚室管理。通风换气,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可有效预防番茄灰霉病。白天当棚室温度达到33 ℃时,开始放风,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28 ℃,下午温度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2]。一般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当温度降至20 ℃时,关闭通风口,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 ℃左右。早春要根据棚室内温度回升情况,掌握通风时间。

(2)控制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降低棚室相对湿度,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不仅要在棚两头通风,还要尽量在棚室两边增加透风口,尽量快速降低棚内湿度。

(3)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放入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可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发生,防效达90%以上。

3.3合理轮作套种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苗期不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避免灰霉病菌先在生菜等间套寄主上大量繁殖,待番茄开花时传播到番茄上危害[3]。

3.4科学施药,及早防治

第1次喷药应在定植前,苗床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菌核萌发的孢子侵染幼苗。第2次用药在蘸花时带药。做法是每穗果开花时,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适乐时(10 ml适乐时对自来水2 kg),进行蘸花或涂抹,使花器着药,防治灰霉病效果较好。第3次掌握在浇催果水前1 d用药,此时果实正处在快速膨大期,喷药后可在果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抑制灰霉病病菌侵染果实。如遇连阴雨天气,气温低,间隔7~10 d,连喷2~3次,可有效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3.5讲究喷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每次喷药前将番茄的老叶、黄叶、病叶及病果清除出棚,既减少病原基数,又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4]。喷洒植株叶片要周到细致,对植株基部、大棚地面、棚膜、山墙、后墙及棚内空间都要喷药,做到全面杀菌。喷药应抓住3个要点:一是大棚前沿湿度高易发病,靠大棚南部的植株要重点喷;二是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喷;三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背面重点喷。及早发现中心病株,及早防治。使用药剂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或混合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如21%菌克400~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适乐时750倍液,有利于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延缓抗药性。如果连续阴天棚内湿度大,可使用木霉菌(特立克)可湿性粉剂进行治疗,见效快,效果好。

4参考文献

[1] 高绪宝,刘汉国,罗厚德.越冬翻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3):98.

[2] 郭学习,蒋笑军,王洪利,等.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167.

第3篇:番茄叶霉病范文

关键词:番茄 常见病害 防治

一、番茄早疫病

症状:番茄早疫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危害花、果、茎、叶。叶片染病,刚开始呈针尖大的小黑点,之后不断扩展为轮纹。茎部多在叶柄和分枝处感染,产生椭圆形不规则病斑,叶柄处是轮纹斑,表面处有灰黑色霉状物。青果染病,初始于花萼附近产生不定形或椭圆形黑色或褐色凹陷斑,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防治: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好润40克,或瀚生蓝400倍液预防。发病时施用更胜10克或百倍5克或盖牌5ml或优鲜10ml。上述药剂交替使用,每7~10天1次,连续2~3次。尽量应用粉尘剂和烟剂。

二、番茄晚疫病

症状:番茄晚疫病可危害幼苗、叶、茎和果实,叶和青果受害重。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的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开始为水浸状不整形暗绿色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高湿时叶背病部与健康部交界处长白霉;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始呈暗绿色油浸状,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色,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稍凹陷,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少量白霉并迅速腐烂。

防治:采用拔萃20克,满分10克,超赞10克喷雾,药液用量每亩50~60公斤,7~10天喷一次,连续4~5次。

三、西红柿灰霉病

症状:灰霉病对番茄叶片、花、果实及茎均可侵害,果实以青果受害重。多数残留的花瓣或柱头先被侵染,然后向果柄或果面扩展,果皮灰白色,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失水后果实僵化。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开始,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染病始呈水浸状小点,之后会扩展成为长条或长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

防治:沾花时在防落素或2.4-D中加入50%异菌脲可湿粉或0.1%的50%腐霉利可湿粉进行沾花或涂抹使花器着药。发病初期喷洒20%嘧霉胺20克或灰洒20克(注意使用温度)喷雾。也可使用烟剂。

四、番茄叶霉病

症状:染病叶片正反两面出现边缘不明显的近圆形褪绿黄斑,后期正面褪绿变黄,背面黄斑处出现紫黑色或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干枯卷缩。果柄和嫩茎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花器发病后容易脱落。果实发病,果面上或果蒂附近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色斑块,硬化凹陷。

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傲凯,菌洁,或品星3克,或百倍10克,准好10克防治。

五、番茄病毒病

症状:条斑型:叶片发生褐色斑或云斑,茎蔓发病斑块呈褐色,变色部分仅处在表皮组织,不深入内部;坏死型:整株或部分叶片黄化,多从边缘坏死、干枯,发生黄褐色规则状坏死斑,病株果实呈淡灰绿色,有白色的半透明状浅斑点透出。黄顶型:顶部叶片黄化或褪绿,叶面皱缩,叶片变小,边缘卷起,植株矮化,不定枝丛生;花叶型:叶片呈深浅相间或黄绿相间的斑驳、或略有皱 缩现象;卷叶型: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小叶畸形、扭曲,叶脉间黄化,植株丛生或萎缩;蕨叶型:植株矮化,花冠增大成巨花,上部叶片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微卷;

防治:注意防治白粉虱等害虫,加入盐酸吗啉胍20克或瀚生删毒10克,再加钾肥。

六、番茄枯萎病

症状:番茄枯萎病又称萎蔫病,主要危害根茎部。成株发病,初始叶片自下而上变黄,并在中午萎蔫下垂,而后变褐萎垂,早晚又恢复正常,叶色变淡,像似缺水。反复数天后,整株叶片逐渐萎蔫下垂,叶片不再复原,最后全株枯死。病茎横剖,发现病部维管束呈褐色。死株的茎基部在湿度高的情况下常布粉红色霉层。

防治:前期使用品星,准好, +恶霉灵灌根,后期直接将病株拔除。也可将石灰或乙酸铜撒入病穴中消毒。切忌大水漫灌,防止病菌传染。

七、番茄斑枯病

症状:番茄的叶片、茎和花萼均可受害,果柄和果实很少受害,开花结果期的叶片上发生最多。叶片发病初始,背面出现圆形水渍状小斑点,不久正反两面都出现近圆形的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深褐色,凹陷,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植株早衰,叶片逐渐枯黄,造成早期落叶。茎上病斑呈褐色椭圆形。果实上病斑呈圆形,中央颜色浅,边缘深褐色,周围黄晕圈。

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消毒,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4年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自身抗病力,及时铲除杂草及病株残叶,减少菌源。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即可。

八、番茄细菌性溃疡病

症状:发病植株叶片青黄褐色皱缩、卷曲、干枯,垂悬于茎上而不脱落。病茎拐曲,生不定根或突疣,严重时开裂,髓变褐、中空。果实发病产生乳白色圆形小病斑,稍隆起,后中部变褐,呈“鸟眼状”。严重时许多病斑连成一片,导致果实表面十分粗糙。

防治:可用世泰20克,或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等防治。

九、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第4篇:番茄叶霉病范文

一、发病特点与规律

1.灰霉病病菌腐生性强、寄主广泛

该病不仅可侵染番茄、辣椒等茄果类蔬菜,还可危害黄瓜、菜豆、草莓、莴苣、韭菜、西葫芦等多种蔬菜,病源广,病菌生命力强,病果在自然条件下存放1a仍可传病,即使在50?C的温箱条件下,病菌仍可存活10d以上。分生孢子抗旱力强,在自然条件下经138d仍然具有生活力.

2.发病早,发生期长

灰霉病从番茄苗期开始即可发病,直接导致死苗。花期是侵染高峰期,4~5月份正值大棚早春番茄花期.

3.气候条件适宜

灰霉病病菌发育温度为2~31?C,最适发育温度为20~23?C,28?C以上生长明显减慢,相对湿度90%以上是孢子侵入的必要条件。因此,灰霉病属于低温高湿病害。我地春季低温多阴雨气候条件正好满足灰霉病大流行的条件。此外,棚室外积尘多,棚膜老化,多阴雨光照不足也特别利于此病发生。

4.流行传播快

灰霉病从发病到流行危害一般只需7~12d。病菌借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从开败的花器、伤口、坏死组织侵入危害传播。大棚早春番茄生产中必须从事多次整枝打杈、去老叶、打顶、蘸花,穗果膨大期浇水等农事操作,为灰霉病病菌的传播、流行创造了人为的条件。

二、危害症状

1.叶片发病

病斑有V字形、不规则形和圆形轮纹斑等3种形状。(1)“V”字形。叶片染病后,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边缘水渍状,浅褐色,后叶片干枯。(2)不规则形。番茄底部叶片受肥害后易发病,病斑从叶边缘向叶内发展,呈不规则形。(3)圆形轮纹斑。番茄开花结果时叶片感染灰霉病,初期为水渍状小点,后发展为浅褐色近圆形轮纹斑。

2.叶柄发病

初期为水渍状褐色斑块,然后向内和周围扩展,严重时叶柄折断。茎发病分主干、枝条和茎基发病。

3.主干、枝条发病

病斑长椭圆形、边缘深褐色,病部以上枝条萎蔫,枯死。

4.茎基部发病

土壤中的病菌直接侵染番茄的茎基部,最初呈水渍状病斑,然后向周围扩大,表面生大量灰色霉层(菌丝),严重时病斑扩展绕茎一周,引起番茄茎基部腐烂,全株死亡。

5.花部发病

病菌侵染花瓣,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引起落花和烂花。

6.果实发病

引起“花果面斑”和烂果。灰霉病直接在果面侵入,果实上形成外缘白色、中央绿色、直径3~8mm的面斑,俗称“花果面斑”。病菌侵染番茄果上残留的花瓣或果的柱头,再扩展到果上,引起落果和烂果。

三、防治措施

1.保护地番茄采用生态防治法,加强通风管理。具体作法为变温管理:即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减缓该菌孢子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良。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5~20℃;棚温降至20℃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15~17℃;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

2.浇水宜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严防过量,每次浇水后,加强管理,防止结露。

第5篇:番茄叶霉病范文

论文摘要 阐述山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并总结出防治措施,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抹杈整枝、强化通风措施、加强肥水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以及秧苗处理、带药沾花、初期喷药保护、科学用药等化学防治措施。

番茄是人们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春提早番茄产量高、效益好。岳西县近几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3hm2,由于山区春季雾天多、凹地风力小、空气相对湿度大等独特的气候因素,影响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灰霉病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1.1危害症状

该病可为害花、果、叶和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多为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轮纹深浅相间,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部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1.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该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发育适温20~25℃,最高温31℃,最低温2℃。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棚内温度20℃左右,持续阴雨或晨雾的天气最易发病。同时,密度过大、郁蔽度高、通风不当、排水不畅都会加快加重此病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研究所培育的世纪华冠、北京中研益农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中研958、河南农大豫农种业生产的新星三号、上海合作903等。

2.1.2合理密植。无限生长型品种栽5.25万株/hm2左右,有限生长型品种栽6.00万株/hm2左右。

2.1.3适时抹杈整枝,摘除病叶、病果和病枝。秧苗进入分枝期,对非目标分枝应在晴天及时抹除,改善行间通风条件。当果实叶片或侧枝发病后应在晴天露水干后及时摘除,并集中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严禁随地乱扔,以免造成人为污染和病菌再传播。

2.1.4强化通风措施。具体方法:一是利用高温控制孢子萌发速度,即晴天上午晚通风,使棚内温度升至31~35℃,并持续15~30min,后再降至20~25℃;二是合理通风排湿,当棚内相对湿度接近90%且温度高时,应延长通风时间。当晨雾天气出现时,应在雾散30min后开始通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夜间棚温在14℃以上。

2.1.5加强肥、水管理。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0m3/hm2、过磷酸钙450kg/hm2、硫酸钾150kg/hm2。追肥以沼液与硫酸钾复合肥交替使用,控制氮肥用量。浇水都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每浇必透,减少浇水次数。发病初期控制浇水量,杜绝植株夜间结露。

2.2化学防治

2.2.1秧苗处理。定植前1~2d,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对秧苗进行透喷,定植苗优中选优。

2.2.2带药沾花。在配好的2,4-D药液中加入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粉剂,进行沾花,使花器着药。

2.2.3初期喷药保护。当叶片初感病时,先摘除病叶,再用50%农利灵(乙稀菌核利)干悬浮剂1.125~1.500kg/hm2加水900kg全株均匀喷雾,最好叶片背面也要喷到。视病情,可按间隔7d连喷2~3次。若遇连续阴雨天气,也可施用烟雾剂,方法是按每100m3空间计算,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g夜间熏施,隔7d左右重熏1次。

2.2.4科学用药,延缓抗药性。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注重药剂交替及混合使用。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加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有利于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2] 姜巍,王德爽.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7(8):22.

[3] 郑艳敏.番茄灰霉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瓜菜,2007(2):32.

[4] 甘芳.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2(12):25.

[5] 王玉堂.棚室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12):44.

[6] 鲍五元.茄子和番茄灰霉病防治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6(4):32.

[7] 薛玉华. 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6(10):27.

第6篇:番茄叶霉病范文

关键词:番茄;病害;防治措施;稳产增收

1、番茄

番茄俗称西红柿、洋柿子,在西方国家还有“爱情果”、“情人果”的美誉。它原产自中美洲和南美洲,在明代时传入我国,是世界各地常见的果蔬之一,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同时还含有大量的钾元素及叶酸,而且番茄中所含极其丰富的番茄红素,具有超强的抗氧化功效,它可以消除氧化自由基,延缓衰老,而且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对防癌抗癌等方面功效显著。

2、主要病害

危害番茄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枯萎病、溃疡病、灰霉病、脐腐病、病毒病及早、晚疫病等。这里主要介绍灰霉病和枯萎病。

3、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作物茎、叶、花及果实,严重影响番茄品质与产量。此病不仅发病于番茄,还可以危害黄瓜、茄子、辣椒等多种作物。

3.1 发病症状

灰霉病易在番茄幼果期发病。叶片发病时自叶尖开始,逐渐呈“V”字形扩展,同时伴有浅褐色水浸样病斑,边缘出现不规则、色泽深浅相间的轮纹。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有灰色霉层,导致叶片枯死;茎部发病时出现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展呈椭圆形,湿度过大表面会产生褐色霉层,导致发病部以上植株逐渐萎枯死亡;幼果发病时多从果柄向果面发展,果皮逐渐软腐、呈灰白色,并产生灰绿色霉菌层,呈水腐状,造成果实僵化脱落,严重影响番茄产量。

3.2 防治措施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应遵循农业防治、药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3.2.1 物理防治

3.2.2 药物侵种。播前各种时可用种衣剂进行药物侵种30~60分钟,能够有效杀死种皮上的有害菌,减少灰霉病及其它病害的高发。

3.2.3 栽培密度及田间水分。播种时要控制好栽培密度,使田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度,还要控制田间及土壤湿度,掌握科学正确的浇水时间(上午浇水较好)及浇水量。

3.2.4 摘除病部。当发现有病株出现时,更要严控浇水次数与浇水量。同时还要及时将病叶、病枝和病果摘除,摘除后切忌随意丢弃或堆放,最好边摘除边装袋,然后集中销毁或深埋,避免人为因素造成二次发病源。

3.2.5 药物防治

可在发病前、发病初期采用15%克菌灵烟剂、45%百菌清烟剂等药物进行烟熏防治,通常每亩用药200kg,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i000~1500倍液、40%百可得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药物进行喷雾防治。每8天喷一次,连喷2~3次为宜。

4、枯萎病

番茄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是由番茄尖镰孢菌引起,属真菌性病害。作物叶、茎、花及果实均可发病。

4.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时会在叶片上出现细小黑点,逐渐扩展后形成黄绿色轮纹斑,叶片逐渐萎黄枯死,最后脱落;茎部、柄部发病时分枝处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斑,由褐色逐渐变为深褐色,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有时也只在作物一侧发病;幼果发病多从花萼部开始,发病初期呈褐色不规则形状,逐渐扩展至黑色,且有黑色霉层,多凹陷,造成果实开裂,影响果实品质。

4.2 防治措施

4.2.1 农业防治

①要选择适合当地各方面条件、品质优良、抗逆性高、稳产高产的优质品种,减少各种病害的高发。

②每季栽培前做好播种计划,实行科学轮作,与瓜类、十字花科类及葱蒜类作物进行3~4年轮作。整地翻地时要将前茬作物残枝残根彻底清除,深耕深翻,充分晒田,避免枯萎病菌的残留。

③根据农田面积控制好栽培密度,使作物间留有适宜的空间,有利于作物间通风及透气性,确保田间湿度适宜,减少此病的高发。

④番茄各生长期,要控制好水肥管理,浇水易在晴好天气上午进行,避免猛浇猛灌,叶面结露,尤其是不要在大雨前浇水,以免造成农田空间及土壤湿度过大,易生霉层,危害作物生长。同时还要提高田间灌排能力,减少积水现象的发生。

⑤施肥追肥时要控制好氮肥、磷肥、钾肥及各种微肥的比例,做到均衡施肥,科学施肥,避免氮肥过量,保证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

4.2.2 药物防治

第7篇:番茄叶霉病范文

关键词:温室番茄;病害;无公害;措施

1 环境条件对番茄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1.1 湿度

温室在寒冷季节、夜晚密闭保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可达90%~100%,形成高湿环境,适宜多种病原真菌、细菌的萌发、侵染和繁殖,如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煤霉病。

1.2 温度

在温室栽培中,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环境,通常也是某些病菌滋生蔓延的适宜温度,低温易引发某些病害的发生,如番茄猝倒病、沤根病。温度过高亦引起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如番茄立枯病、蚜虫等。

1.3 土壤

土壤既是番茄的根系环境,也是多种病原菌和各种害虫的越冬场所。多种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是番茄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露地环境病菌死亡率高,在番茄生长季节才能侵染,发病迟,危害相对温室较轻,如番茄早疫病、叶霉病等,例如蚜虫、白粉虱、根结线虫等害虫,也因温室土壤温暖、湿润而周年危害。

1.4 光照

番茄是喜光作物,光饱和点为7万勒克斯,在3~3.5万勒克斯光强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易形成徒长苗、畸形果、空洞果。光合作用减弱,碳水化合物合成或供应不足,使雌蕊萎缩或花粉生活力降低而造成落花落果。

1.5 农事操作

移栽、中耕、整枝打杈等造成的机械损伤,给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番茄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病菌一般都是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造成危害。

1.6 有害气体

在温室栽培中,经常会发生有害气体的危害,农膜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乙烯、氯气等,使用未腐熟有机肥产生的氨气等,都会对番茄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7 激素

激素施用不当,易发生药害,其症状为受害叶片或生长点向下弯曲,新叶不舒展,叶脉扭曲畸形,果实畸形,脐部产生状凸起。

2 综合防治对策

2.1 番茄病害防治策略

2.1.1 农业防治。(1)选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耐低温、弱光等)的优良品种,如高抗番茄花叶病毒(TOMV)病、叶霉病的金棚1号,高抗根结线虫病的卡特琳娜,耐低温弱光的天福501等。

(2)种子消毒处理及培育壮苗。把种子放入55℃热水中,维持水温均匀浸泡15分钟后,把水温降到30℃左右,进行防治叶霉病、溃疡病、早疫病浸种。防治病毒病可先用清水浸种3~4小时,再放入10倍的4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20分钟,捞出用清水洗净。采用无土基质穴盘,或营养钵育苗,培育无病健壮的秧苗。针对细菌性病害,可利用嫁接育苗技术,如番茄青枯病采用高抗砧木嫁接,可极大减轻该病害的发生。

(3)合理密植。避免连作,与豆科、葱蒜等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可以减少各类病害的蔓延、流行。

(4)加强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和实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植株抗逆性。667m2施腐熟有机肥5000~8000kg,磷肥50~80kg,硫酸钾15~20kg,尿素20~30kg,锌肥、硼肥各1kg做基肥。实行高垄覆膜栽培,灌水选择在晴天上午,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降低室内湿度。

(5)加强栽培管理。深翻土地,合理密植,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室内湿度,及时整枝打杈和吊蔓,摘除植株下部老叶,改善株行间通风透光条件。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用药剂处理,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深埋或烧毁。

(6)加强温度管理。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室温度迅速升温到33℃时,开始放顶风,降低灰霉病、晚疫病等的产饱量。只要温度在25℃以上时继续放风,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20℃时关闭风口,使白天棚内温度以20~30℃,夜间15~20℃为宜。阴天也要进行短期通风排湿,创造有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达到生态控病的目的。

(7)高温闷棚。当温室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等发生较重难以控制时,在用药后采取短时间高温闷棚技术,即选择晴天中午闭棚,高温闷棚2小时,温度控制在36~40℃,不超过40℃,然后缓慢通风。每7~10天1次,连续2~3次,能明显控制病害发生与蔓延,注意闷棚前要灌足水。

(8)推广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所用的专用菌种中有多种有益微生物,它们在分解秸秆的同时,能繁殖产生大量抗病微生物及其孢子,微生物及其孢子能抑制病菌生长,有的能杀灭一些病菌,可以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

2.1.2 化学防治。(1)番茄猝倒病、立枯病用64%的恶霜灵600倍液喷雾,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适时乐2000倍液5~7天1次,连喷2~3次。

(2)番茄晚疫病、晚疫病。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用25%雷多米尔稀释成糊状涂抹茎上病斑,也可用50%的甲霜酮600倍液灌根,10%霜霉疫特净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于晴天喷雾,3~5天1次。

(3)灰霉病、菌核病。加强移栽前、开花期、果实膨大期3个时期用药。移栽前用速克灵或扑海因1500倍液喷淋幼苗;花期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0.1%扑海因或50%速克灵蘸花涂抹;结果期用65%甲霜灵1500倍液或50%的灰霉苏净600倍液或40%的施佳乐800倍液喷雾,7~10天1次,喷2~3次。

第8篇:番茄叶霉病范文

邹城市每年番茄种植面积为1万hm2左右,其中越冬番茄占40%以上。越冬番茄一般在10月上旬育苗,翌年1月收获完毕。通过2009-2011年试种,发现越冬番茄收获后,植株长势强,特别是侧枝粗壮,花蕾饱满。2011年我们在本市的大束镇东寨村杜显峰冬暖棚内进行了“越冬番茄再生栽培技术”探讨,通过两个阶段栽培,总产达到2万kg以上,比常规栽培增产40%左右。该技术措施的实施,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温室番茄的种植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1 番茄第一阶段栽培要点

1.1 品种选择

用于越冬栽培的番茄品种,应选用高产、综合抗性强、耐低温寡照、果实发育快,商品性好的中早熟品种,如粉丽达、金棚全胜等。

1.2 育苗

近几年温室白粉虱、蚜虫、灰飞虱等,每年秋季为害都较为严重,致使秋延迟或越冬番茄病毒病特别是黄化曲叶病毒病在番茄上频繁发生,造成大面积减产,部分地块甚至绝产,抗病种虽然对番茄病毒病有一定的抗性,但是种子价格高,增加了生产成本。且抗病毒番茄品种生长势强,叶片大,用于越冬栽培,常常出现灰霉病为害严重。近几年的经验表明,采用一般番茄品种,适当推迟育苗时间,能够规避病毒病对番茄的为害。在邹城地区越冬番茄一般在10月8~15日育苗,温度高、刺吸式口器害虫发生严重的年份,可适当延后,同时采用60目的防虫网覆盖育苗。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选用育苗基质育苗,育苗期间不用分苗,同时移栽成活率高。采取常规育苗的苗床应设在温室的中间位置,每1 m2施用木质素菌肥0.5 kg与育苗土拌匀,播种后用福美双与农用硫酸链霉素混合液地面喷雾。

1.3 苗期管理

①水分 采用营养基质育苗,经常用喷雾器喷水,保持营养基质处于湿润状态。常规育苗在番茄4叶前,一般不浇水。干旱年份可适当浇小水,切忌大水漫灌。

②温度 播种后出苗前,保持白天28~30℃,夜间不低于16℃,出苗后,白天23~25℃,夜间12℃。

③病虫害防治 第一片真叶完全展开后,晴天下午叶面喷施20%盐酸吗啉胍300倍液,防治病毒病的发生及为害。同时采用吡虫啉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为害。

④分苗 5片真叶时分苗,株行距8 cm×10 cm,分苗床除了使用木质素菌肥外,每1 m2使用红糖30~50 g,防止低温条件下出现寒根现象。

1.4 定植

①定植前的准备 由于是两个阶段栽培,因此要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一般每667 m2施用腐熟的有机肥1.5万kg,木质素菌肥120 kg,有机肥2/3基施,1/3起垄时条施,菌肥2/3条施,1/3穴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75 kg,均基施。

②合理密植 越冬番茄定植密度要适宜,若定植密度过大,引起植株徒长,病虫为害加重。小垄距50 cm,大垄距70 cm,定植株距30 cm。

③定植后的管理 a.水肥管理。定植后2~3天浇水一次,如白天温度高于28℃,大小垄全浇,否则只浇小垄。浇后划锄,清除杂草。采用宽1.3 m黑色地膜覆盖。第一穗果实膨大后,浇水追肥,每667 m2用番茄专用膨果水冲肥20 kg,以后每穗果实开始膨大,均浇水追肥一次,确保果实正常膨大,防止出现豆果或僵果。

b.植株调整。采取单秆整枝,及时去除侧枝以及老叶、黄叶,带出田园销毁或就地深埋,保持田园清洁。促成栽培,一般留3穗果打顶,第一、第二、第三穗果,合理的留果数分别为3、4、3个。及时去除裂果、畸形果。

1.5 病虫害综合防治

①生理性病害 该生长发育阶段常发生的生理性病害有脐腐病、筋腐病。脐腐病是由于生理缺钙引起的,表现为顶端叶片皱缩,颜色深绿、节间短,果实脐部有深褐色凹陷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密生灰黑色腐生菌。筋腐病主要发生在果实膨大期,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衡造成的,果实不到转色期,部分果面表现成熟症状,剖开果实,果实内维管束变褐色,失去食用价值。脐腐病防治对于棕壤土地块,定植前要增施钙肥,如12%过磷酸钙,每667 m2用量100 kg,果实膨大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施钙肥。防治筋腐病应当采取科学的施肥措施,实行平衡施肥,特别是常年依赖化肥的地块,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增加钾肥以及生物菌肥的用量。果实膨大期,叶面喷施富含钾的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

②病理性病害 番茄该生长发育阶段常见的病理性病害有茎基腐病、根腐病、溃疡病、灰霉病等。其中茎基腐病、根腐病、灰霉病为真菌性病害,溃疡病属于细菌性病害。茎基腐病主要在定植后结果前为害根茎部变褐色,绕茎一周后,植株死亡。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开花至果实膨大期,植株根表皮变褐色,主根内部变褐色,造成植株成片死亡。溃疡病在该阶段番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病初期,植株叶片出现针扎状突起黄色小斑点,发病严重,引起植株死亡。灰霉病主要在番茄开花坐果期发病,引起果实腐烂,病部密生灰色霉层。防治病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治根腐病、茎基腐病在番茄定植时用2.5%适乐时(咯菌腈)悬浮剂1 500倍液浸泡根系与根茎10~15 min,定植时穴施富含放线菌、木霉菌的生物菌肥,能够有效防止其发生与为害。用25%菌思奇(啶菌・唑)悬浮剂防治灰霉病。溃疡病防治用药可杀得2000或者农用链霉素等。

2 番茄第二阶段栽培要点

2.1 培养健壮侧芽

越冬番茄进入翌年1月后,第三穗果实开始进入白熟期,除加强肥水管理外,应有目的地培养下部健壮侧芽,其余侧芽全部去除。这一时期,植株对钙肥最为敏感,结合第一阶段病虫害的防治,叶面喷施钙肥,以防止脐腐病的发生及为害和因缺钙引起的生长不良现象。

2.2 去除老枝,加强肥水管理

第一阶段的最后一穗果采收后,选晴稳天气的上午,及时去除侧芽上部的茎叶,清除棚内所有病叶、残叶,带出田园销毁。越冬番茄进入第二生长发育阶段。为了促进侧芽迅速生长,结合浇水每667 m2冲施尿素15 kg。侧芽一般长到5片叶现蕾,要适当控制肥水。果实膨大期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增加钾肥的用量,根据植株叶片表现针对性的使用叶面肥。防止空秆、空果以及植株早衰现象的发生。

2.3 整枝与点花

该阶段地温气温高于第一生长发育阶段,为了防止日灼病的发生及为害,采取1.5整枝法,即:在第一花穗上留一侧枝进行培养,侧枝长到5片叶时打顶,其余侧枝全部去除。由于气温较高,防止落花落果所使用的激素如:防落素、2,4-D等,适当降低使用浓度,防止出现裂果现象。生长势强的植株一般留4穗果打顶,生长势弱的留3穗果打顶。

2.4 病虫害防治

第9篇:番茄叶霉病范文

一、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预防,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再者在生态防治上要把握好棚室温度,注意通风不要长时间闷棚;第三是彻底清园以减少病残体组织,有条件的可实行五年以上轮作。其他病害预防方法基本相同,以下介绍的病害只介绍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1.早疫病

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染叶茎果实,一般叶片受害最重。典型症状是形成具有同心轮纹的不规则的轮纹型病斑。初像针尖似的小黑点,不断扩展成轮纹状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有褐色的同心轮纹,茎干感病多在分叉处,果实感病多在花萼附近,初期为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凹陷病斑,后期病部变硬,生有黑色霉层。

药剂防治:预防药剂可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治疗药剂可喷施70%的百菌清600~1000倍液,64%恶霜锰锌400~500倍液,50%异菌脲1000倍液,喷药时要把植株各个部位都喷到,感病部位涂抹病部效果更好。

2.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性病害,早春和晚秋保护地和露地多雨、温差大的季节容易大发生和流行。大棚温室中一般从前端开始发病,先侵染叶片和幼果,逐渐蔓延至茎干使之变黑褐色,重症植株植株的病叶枯干垂挂在叶柄上,植株易萎蔫、折断。冰果坚硬,凹陷不平,初期呈油渍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一般病果不变软或腐烂,湿度大时,叶正面和背面的病健交界处可以看到白色霉状物。

药剂防治:可喷施可喷施25%阿米西达1500倍液,75%的百菌清600~800倍液,64%恶霜锰锌600倍液,72%霜脲百菌清600倍液,25%甲霜灵锰锌800倍液。

3.番茄灰霉病

一般从叶缘尖端开始发病,成典型V字形病斑向内扩展,同时为害花果。感病的青果呈灰白色、软腐长出大量灰绿色霉菌层。国外硬果型果实感染特点是霉菌从果皮直接感染,形成外缘白色,中间绿色、直径3~8㎜的俗称“鬼脸斑”的病果,国内品种少见。

药剂防治 带药蘸花,也可以用小喷壶喷花。可以向配好的蘸花药液中加入1%的50%多、乙、福(利霉康),可湿性粉剂或用等进行蘸花。喷施药剂可选50%的多菌灵500~600倍液,75的百菌清500倍液,50%多、乙、福(利霉康)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用50%异菌脲500倍液。

4.叶霉病

主要侵染叶片,叶片受害先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想上部叶片扩展。在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叶背面病部初为白色霉层,后变为黑褐色或灰褐色绒状霉层,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正面也可长出黑霉,随病情发展叶片反拧卷曲,植株表现卷叶干枯症状。

药剂防治 可喷施40%氟硅唑4000~6000倍液,50%多、乙、福(利霉灵)600倍液,10%世高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

5.番茄枯萎病

是一种维管束侵染病害,一般在花期或结果期开始发病。初期仅植株下部开始变黄,以后萎蔫干枯下垂而死。有时出现半边发病,半边正常,拔起植株观察可发现根部变褐色,刨开病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潮湿时病株基部出现粉红色霉。

药剂防治 发病前用50%的多菌灵500~600倍液,或10%双效灵200~300倍液灌根,每株0.25kg药液,10天1次连续灌2~3次。

二、细菌性病害

1.番茄青枯病

一般在株高30㎝左右开始发病,病害开始时白天萎蔫,叶片颜色正常,早晚恢复,数天后不再恢复,植株威胁枯死。病茎表面粗糙,并生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色,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粘液流出。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农用0.2‰链霉素或0.2‰新植霉素喷雾,结合灌根,灌根用量为每株0.5~0.7㎏,7~19天灌一次,连续2~3次,也可用25%的D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7~8天喷一次,连续喷4~5次。

三、病毒性病害

番茄病毒病 主要是花叶型,叶片上出现轻微花叶或微显斑驳,新叶小、叶脉绿色,植株略矮。蕨叶形,新叶近线状,植株矮小黄绿色,中下部叶片上卷,重的卷成卷状。条斑行,叶、茎、果实上发生不同形状的条斑、斑点、云纹皱缩褐色坏死斑,一株多证的现象很普遍。

防治措施 病毒病传播主要由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害虫,因此防虫治虫能有效避免病毒病发生。防止病毒病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

四、生理性病害

1.番茄裂果,番茄裂果是夏秋季季大棚番茄比较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是指果实从膨大到绿熟期,从果蒂周围的果皮开始开始开裂,向果肩部延伸,多呈放射状开裂,初为细小裂口,着色前裂口加深。有时以果蒂为中心呈环状开裂,少数果从脐部开裂,果实开裂后严重影响外观及品质。

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②保护地增温保湿加强通风透气,及时浇水,水分供给均匀,切忌前期干旱,后期打水漫灌。夏季高温,棚架栽培可用遮阳网,降低田间温度。③错期播种,使花期错过较低温度时期,从而避免因低温障碍造成的裂果。④可喷洒96%硫酸铜1000倍液, 0.1%硫酸锌或0.1~0.7%氯化钙溶液,加0.1%硼砂,10~15天一次,连喷2~3次。

2.脐腐病

病斑产生于果实顶端脐部,初期青果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继而变为暗褐色或黑色,严重时扩展到整个果实,病部凹陷,黑色坏死,并由小到大,以果实脐部发病为重。后期湿度大时,病果上出现黑色霉状物。病果提早转色变红。

防治措施 发病主要由于土壤缺钙引起,另外干旱和旱涝不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钙的吸收而造成缺钙,补钙方法①增施有机肥,加强土壤的透气性,改变根系的吸收环境。配合施足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土壤酸化的田块应用石灰改良或增施过磷酸钙。②适当疏花疏果防治不必要的钙素竞争。③ 做果后30天内是果实吸收钙的关键时期,从初花开时叶面喷施1%的过磷酸钙液,或喷0.1%的氯化钙液,加入少量的维生素B6可以防止高温强光下形成过量草酸,15天喷一次,喷2~3次。

3.日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