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透镜教案范文

透镜教案精选(九篇)

透镜教案

第1篇:透镜教案范文

教学程序

一、以照相、看电影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过程;

二、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自制模拟相机、水滴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选用安培事迹的投影片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略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忘我精神;

五、课堂小节先让学生归纳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实践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第2篇:透镜教案范文

在上完透镜后,班级里一个成绩比较好学的学生小A拿出课外辅导书上一道题目问我,题目是这样的:

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上一个“猫眼”,使屋内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根据这一现象,“猫眼”应该是()

A. 凸面镜 B. 凹面镜

C.凹透镜 D. 凸透镜

小A:老师,这道题目参考答案选C,也只能选C,可是我仔细观察了我家里的“猫眼”,发现从家里向外面看的时候,外面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但从外面看家里时,却什么也看不到,而凹透镜不管从哪面看都能看到正立缩小的像,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好的问题,如果直接告诉他答案,不能够进一步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猫眼”的原理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更何况透镜的组合――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内容还没有学习,于是我决定先不给他答案,让他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老师:你的问题提的非常的好,老师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疑惑,后来解决了,你不妨先预习一下下面的内容,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小A对我的回答显然不太满意,带着疑惑回去了。

背景二:

在上完《光的折射 透镜》内容后,评讲本章习题时又遇到一道题目:

许多家庭防盗门都有猫眼,从室内透过猫眼往外看,可以看到正立的缩小的像,猫眼相当于()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三棱镜 D. 玻璃砖

显然答案仍然选凹透镜, 这时小A再次提出他的疑惑,显然他还没有找到答案,而班里大部分见过猫眼的学生开始躁动起来,觉得老师讲得题目有问题,班里大部分同学在小声地议论着。

我觉得不给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会打击他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但如何让大部分同学真正地理解猫眼的结构,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科学家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于是我决定设计一节探究猫眼结构的实验探究课。

教学设计:

考虑到初二学生知识主要来源于感性认识,不可能深入到理论高度(即用三条主要光线画成像特点),我特地购买了一些猫眼,并且每个实验小组分别准备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焦距分别是5cm,10cm),一个光具座(便于调节透镜的距离)。

首先我让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学生的猜想有:

猜想1、一个凸透镜

猜想2、一个凹透镜

猜想3、两个凸透镜

猜想4、两个凹透镜

猜想5、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凹透镜焦距大,凸透镜焦距小

猜想6、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凹透镜焦距小,凸透镜焦距大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猫眼,学生除了看到正常家里所见到的情况,还发现,当外面的人靠的很近时好,可以成正立放大的像。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让学生接着验证上面的猜想。并且强调,如果是两个透镜,透镜的距离不能太大,不超过5cm,这与猫眼两个透镜间距较小有关。

对于猜想1,学生很快就否定了,应为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基本熟悉。

猜想2很快也被否定,因为不管你怎样移动凹透镜,始终是正立缩小的像,并且换一面看仍然是正立缩小的像。

猜想3,学生倒是动了大概10分钟,但答案很快揭晓,猫眼不可能是这个结构。当目镜焦距大物镜焦距小时,调到清晰的像,像是倒立放大的,这正是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当目镜焦距小物镜焦距大时,调到清晰的像,像的倒立缩小的像,这正是开普勒望远镜的成像特点。

猜想4被否定的也比较快,当两个凹透镜叠加时,像更小,而且不管是目镜焦距大,还是焦距小,都是类似的成像特点。

猜想5,5分钟之后学生的结果出来了,当目镜是凹透镜时,可以得到正立放大的像,当目镜是凸透镜时,可以得到正立缩小的像,并且当两个透镜间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像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这正是伽利略望远镜的成像特点,也是生活中的望远镜的成像特点。猜想5被否定。

最后只剩下猜想6,5分钟,学生已大致找到移动的窍门,最后的结论是当目镜是凸透镜时可以得到正立缩小的像,当目镜是凹透镜并且透镜间距离不超过5cm时,不能成像。这就是猫眼的成像特点。

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猫眼的结构,他们的心情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我想我的效果也达到了。

最后我在班级的后面贴上了关于猫眼的光学原理:“猫眼”是由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组成,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但物镜的焦距较短,目镜的焦距离较长,且目镜的焦距应等于或大于物镜与目镜的距离(猫眼的长度)和目镜的焦距之和。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极短,它将室外的人或物成一缩得很小的正立虚像,此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第一焦点之内,目镜起着放大镜的作用,最后得到一个较为放大的正立虚像,此像恰又成在人眼的明视距离附近,对于门外的情况,就看得清楚了。其成像光路图为:

那么,同样通过此“猫眼”,为什么从门外向里看(倒看)时,却什么也见不着呢?

在倒看时,凹透镜变成了目镜,凸透镜则成了物镜,室内的景物,通过会聚透镜后的折射光束本应生成倒立的实像,但在尚未成像之前就落到发散的凹透镜上,由于焦距极短,最后得到的正立虚像距目镜很近,只有2―3cm,又由于门镜的孔径很小,室外的人不得不贴近目镜察看,这样,人眼与像之间的距离,也只不过2―3cm,这个距离远小于正常人眼的近点,因此,对于室外的窥视者,室内的一切当然也就“视而不见”了。其成像光路图为:

教学反思:

以前教学中,我也遇到过类似学生提问,每次觉得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给我的信号是似懂非懂。学生只停留在得到答案上,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不懂了。本次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得到了猫眼的光学原理,相信学生再遇到问题,至少也会自己先动手做一做。

新课程改革实施六年结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课堂教学仍以传授为主,学生的探究意识不强,最终导致学生对未知的科学领域没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不强。

第3篇:透镜教案范文

翻转课堂又称混合式课堂,它是一种把信息式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以自己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FIAS模型是科学家弗兰德斯研究出的一套教师语言、学生语言、语言缓冲的一套关系模型,教师可应用这套模型引导学生在翻转课堂中与自己互动。

1 应用开放式的习题引导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

教师应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时,会在进行课堂教学以前用微播推送给学生一些学习视频,这些学习视频能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部分物理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呢?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又怎能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呢?”为了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师除了要推送给学生学习视频以外,还要给学生开放式的习题,让学生愿意自主的研究。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以前,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的视频。在这个视频中,学生将能看到人们应用凸透镜能看到放大的事物。在视频中,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同样是镜子,平面镜就不能放大事物,而凸透镜却可以呢?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凸透镜的结果,让学生了解到凸透镜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光进入凸透镜后会产生折射。当学生看完这段视频以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做习题1。

现在凸透镜接受了两条光线,它们经过凸透镜折射以后,光线与主轴的交点位于哪里?请利用你身边的器材射计出一个实验说明你的结论。

这名物理教师布置的习题是一道开放式的习题。如果物理教师要学生说习题1的理论结果,学生可能会在网上搜索答案,那么教师就无法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然而教师如果布置给学生一道开放式的习题,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就只好自主的思考、自主的做习题。在做习题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学习障碍,此时他们就会在作业中向教师提出问题。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应用了FIAS分析模型的开放式会话原理,即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个封闭式的会话,在这个会话中只有一个唯一答案,学生可能就会沉默,不愿意对话;可是教师给学生一个开放式的会话,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需求提出问题。

2 应用提问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讨论问题

物理教师在课堂预习的环节引导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物理知识,物理教师就可在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整合知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开始讨论。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课为例。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请结合物理实验系统的说明这个规律。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一名学习小组整理出来的答案如表1。

在FIAS分析模型的模型原理中,教师提出问题,可能会造成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回答者不愿意回答问题,他们会表示沉默;一种结果是回答者愿意积极的回答问题,他们愿意与提问者互动。在课党教学的环节中,物理教师可引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为了避免学生沉默,教师可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答案,讨论答案,学生与小组成员互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对教师的提问产生兴趣,从而愿意与教师互动。

3 应用激励式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的拓展问题

当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一节课的知识以后,教师可用给学生做习师的方式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部分物理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因为种种理由不愿意自主的拓展知识又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拓展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完这一节课的知识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习题:

习题2:把高2厘米的发光棒放到焦距为5厘米的凸透镜前面,凸透镜后的光屏形成4厘米的像,那么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多少?

学生只要认真的学习过课堂上的知识,就能够回答出答案为7.5厘米。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习题3:现在要求投射的屏幕投射出8厘米高的图像,而发光棒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已经固定为5厘米,现在只能更改凸透镜的型号,那么现在要用焦距为多少的凸透镜才能达到这一射射的效果?

部分学生觉得这一题有点难,他们不会做,教师此时可引导学生看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今天总结的知识、及凸透镜成像的公式,让学生思考这个答案。教师一边给予学生学习方向,一边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学生将会愿意与教师交流,积极拓展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学生需要学习的动力,以FIAS分析模型的模型原理来说,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学生学习的方向、鼓励学生突破难关,教师应用这种方法与学习互动,将能让学生愿意挑战较为困难的物理习题,学生在挑战习题的过程中会吸收到更多物理知识。

第4篇:透镜教案范文

【关键词】简易透镜;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0 引言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目前教学的趋势,这也是目前新课程教材增加了许多研究性实验的原因。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实验教学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在原有物理光学透镜实验中,演示时需多次更换透镜,过程操作繁琐且缺乏趣味性,致学生对实验课积极性锐减。鉴于此,笔者利用低碳环保的一些成本低廉的材料,制作出了使用方便的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师生在透镜实验中的这一问题,使中学物理实验课真正达到高效。

1 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的设计及制作

1.1 设计方案、原理及创新点

1.1.1 设计方案

制作的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利用水透镜代替玻璃透镜,同装置演示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及凹透镜特性演示实验。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装置[2],包括透镜圆环5,连通管9,透镜圆环5两面均覆有透明胶膜6,其两侧分置的光屏2和光源14,和光屏2滑动连接的滑轨1,透镜圆环5上方设有的排气管3,下方经连通管9连接的排水管7和压水阀10,排气管3上设有的排气阀4,排水管7上设有的排水阀8;压水阀10另一端又连接的吸水阀11和活塞13,吸水阀11另一端连接的水箱12。在进行透镜特性实验时,先在水箱12内加适量清水,关闭排水阀8,然后通过活塞13的运动结合压水阀10和吸水阀11的配合运动向透镜圆环5内打水,通过控制透明胶膜6鼓起或内陷程度,来演示透镜特性实验。

1.1.2 设计原理

1.1.3 创新点

把水透镜安装到光学演示装置上,解决了原有实验中多次更换透镜的不足。最主要的是该演示仪中的水透镜能够连续变焦,实现不同焦距、不同类型透镜实验。同时还节约经费、操作简易、实验对比明显。尤其适合广大农村学校使用。

1.2 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及加工

材料:铝合金窗框料,10cm长钢筋(直径6mm),302胶水,100ml注射器,250ml吊桶,输液器、废卷尺,乳胶膜,光屏等。

工具:剪刀,美工刀片,钢锯,丝锥等。

加工技法:均为手工制作。

1.3 制作过程

(1)用长70cm的55系列铝合金框料为轨道底座。

(2)用长度3cm的55系列铝合金断桥隔热材料制作光学滑块。

(3)再在光学滑块上用丝锥开丝孔(6mm)。

(4)用100ml注射器和透性薄膜制作水透镜,再连接水槽和注射器,制成可变焦水透镜。

(5)将光屏、水透镜、光源等原件连接到光学滑块上,制成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如图4。

2 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的应用

2.1 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演示实验

2.1.1 凸透镜合成演示

在进行透镜特性实验时,向透镜圆环5内打水,使透明胶膜6鼓起并调整好鼓起高度,可通过则鼓起高度实现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实现其成像等特性实验。

2.1.2 凹透镜合成演示

同上所述,向鼓起透明胶膜的透镜圆环内抽水,由于大气压作用,使其内陷,通过调整透明胶膜内陷程度来实现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实验,实现其成像等特性实验。全部实验完毕后,打开排气阀4和排水阀10清空装置中残留的水待下次使用。

2.2 其他用途

演示仪中的水透镜,可应用到诸如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等透镜装置。

3 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的优势

3.1 准确示范该装置可通过控制透镜圆环上透明胶膜鼓起高度及内陷深度来实现不同焦距的透镜特性演示实验,准确的示范教学中透镜成像特性。

3.2 趣味的物理实验教学增强了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物理透镜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更换不同焦距透镜,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疲劳等,改装的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设计思维能力。

3.3 方便灵活设计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该系统的建立,不仅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仪器的繁琐,还对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透镜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实验探究;光学作图;创客

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新课程,而光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缺乏,自然科学常识积累不够丰富,动手能力不足和学校实验仪器配备、教育信息化的硬软件资源缺乏,造成学生对三种光现象不易区分,在光学作图时不够规范,出现错误较多,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对凸、凹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等实验的自我探究能力不足。让学生突破学习光学时遇到的这些困惑,将是学生学习较深层次的物理内容的基础和动力,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对光学应用的广泛性和迫切性的需求。所以,如何让学生突破学习光学遇到的困惑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通过信息化教育来整合光现象的教学

光的三种现象:直线传播、反射、光的折射有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前期实例积累分析较少,造成学习过程中不易区分。物理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教育来整合光现象的有关知识、实例的教学,扩展学生对光学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1.用多媒体平台充实展示光的三种现象实例。如:可用投影仪的光来直接完成手影游戏,平面镜反射,光的色散实验,凹、凸透镜的判断,找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用图片、短视频、动画充分展示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原理,小孔成像,倒影现象,平面镜应用,潜望镜光路图,从河岸上看到河水里的鱼变浅的原理图,过凸、凹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近、远视眼形成原理、矫正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总结原理图。

2.为光的三种现象原理图设置声音、颜色、动画。在总结光的三种现象原理图时,配上适度的声音、颜色、动画效果,有利于学生从听觉、视觉和心理接纳度来学习,从而解决单纯线条画教学的不足。

3.充分利用、设置交互平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熟识使用实物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一体机的情况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设置适当的交互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师生可通过语音系统来增强声音的交互效果;可以让学生在投影仪的光下做各种手影游戏;学习光学作图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在熟识的交互界面下展示作图、批改,也可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来展示自己在下面的作图情况、成果,教师还可以在全班面批。

二、使用导学案、微课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模式来开展光学实验探究

使用导学案、微课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模式来开展光学实验探究,使学生从单纯继承性地学习光学知识转向探究性、创新性、运用性学习。

1.使用导学案、微课翻转光学实验探究的课堂。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课使用导学案、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前根据学习任务单做好充分的预习:明确实验探究目的、任务分工、内容步骤、注意事项、初步体验、预先解决基础问题,发现、记录还有困惑的地方,为这些光学实验探究课扫清前期障碍,确保光学实验课堂内有充足的时间来突破重点、难点。

2.在光学实验探究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在这些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责任感、成就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运用能力。

三、_展光学作图专题课、竞赛

开展光学作图专题课、光学作图竞赛来增强、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和提升能力。

1.开展光学作图专题课。光学作图主要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凸、凹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作图,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还没有系统性地对比、总结,所以经常混淆,非常有必要开展光学作图专题课。开展光学作图专题课时应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让学生清楚地识别界面与法线垂直,反射角与入射角为等角,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和界面两侧,密度小的介质相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较大,设置一个多线综合图让学生根据反射、折射知识找出界面、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和介质的分布,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作图要点、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主要抓住物像等大,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被镜面垂直平分,镜前物体用实线表示、镜后像用虚线表示;过凸、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过凸(凹)透镜后其折射光线会通过异侧实焦点F(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同侧虚焦点F),过实焦点F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异侧虚焦点F的光线)过凸(凹)透镜后其折射光线会平行于主光轴。

2.开展光学作图竞赛。根据上述的光学作图知识模块设置开展光学作图竞赛,增强学生对作图题的实践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查找光学作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纠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成就感。

四、通过创客空间,加强对光学知识的应用开发

通过创客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光学知识的开发与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1.建立创客空间。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博客、QQ空间等建立创客空间,做好平台对接和后台各数据初期设置,让学生初步熟识平台使用。

第6篇:透镜教案范文

读一读做一做

1.角平分线。

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的传播方向。要使一束与水平面成40°角的光线沿水平方向向右射出,则必须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20°或160°角放置,即先作出∠AOB的平分线――法线ON,然后过入射点O作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作法略)。

除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方向外,利用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均可达到目的。若题中只要求作出光学器件的位置,则本题就成为开放性试题,可作出七种光路图。

2.垂直平分线。

从点光源S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A、B,要确定平面镜的位置,则应先将A、B两条光线反向延长,相交的点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点S',连结SS',作SS'的垂直平分线,该位詈即为平面镜的位置(作图略)

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要作出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则应先作出S的像点S',连结AS',连线与平面镜相交的点即为入射点O,再连接SO,标出光路的方向,便完成光路图(作法略)。

4.三点一线。

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漠河地区出现了“日全食”,图3表示“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位置的示意图,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太阳光被月球所挡住,漠河地区见不到太阳光而形成“日全食”,因而A处是月球,B处是地球。

5.平行线。

平行入射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光线仍将平行射出,这种反射即为镜面反射。一束光线平行射到两块正对平行且跟水平面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上,经过两次反射后,仍将平行射出。潜望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通过凸透镜和凹面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和凹面镜反射后将平行射出。通过凸面镜和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面镜反射和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射出。

一束光线斜射到两块垂直放置的平面镜上,经两块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和原入射光线平行,方向相反。

一束光线斜射到两块互成α角放置的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与甲平面镜平行,最后的反射光线与乙平行,则两块平面镜的夹角为60°。

一束斜向右下方光线斜射到一玻璃杯中,在杯底形成一光斑,若不断向杯中倒水,则光斑向左移动,每一次的折射光线都保持平行。

物体AB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且跟主光轴垂直并在凸透镜的焦点上,从A点发出的平行于主轴的光线和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射出,不可以相交。因而放在凸透镜焦点上的物体经凸透镜折射后不成像。

要使一束平行光线经两凸透镜折射后仍将平行射出,则两凸透镜需共轴放置,且前一个凸透镜的右焦点和后一个凸透镜的左焦点重合。若L1的焦距大于L2的焦距,则光束变细;若L1的焦距等于L2的焦距,则光束不变;若L1的焦距小于L2的焦距,则光束变粗。

要使一束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和凹透镜两次折射后仍将平行射出,则可前为凸透镜,后为凹透镜共轴放置,且凸透镜的右焦点和凹透镜的右焦点重合,光束一定变细;也可前为凹透镜,后为凸透镜共轴放置,且凹透镜的左焦点和凸透镜的左焦点重合,光束一定变粗。

6.轴对称。

要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可以镜面为轴,根据轴对称图形特点作出(作法略)

7.相似形。

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不能相交,因而在光屏上不能成像。但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即为A点的像A',因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它是虚像。图中ABO和A'B'O'相似,A'B'>AB。即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如图5所示)。物体越靠近凸透镜的焦点,所成的虚像越大。

8.全等三角形。

从点光源S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如图6所示,由图中可知,SAB和S'AB全等(ASA),SA=S'A。即物体经平面镜后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9.不等式。

当光由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或玻璃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作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情况。

一物体放在离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的另一侧距离透镜20cm处,成一倒立的实像,因物距大于像距,因而像是缩小的,故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像成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即u>2f,30cm>2f,f

10.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某平静的湖面上空,有一监测空气质量状况的气球(处于静止状态)一个置于距湖面20m高处的仪器测得气球的仰角为30°,测得气球在水中的虚像的俯角为60°,根据题意可作出图7。在RtACB中,∠ABC=30°,因而AC=AB/2,即AB=2AC。在RtABD中,∠ADB=30°,因而AB=AD/2,即AD=2AB=4AC,所以AE=2AC,即AC=CE=20cm,则气球距湖面的高席为40m。

想一想练一练

一、选择

1、如图8所示,两块相距10m的平面镜相互平行,当人从A点移动到B点时,人在两块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距离变化是()

A.0m B.5m

C.10m D.无法判断

2、如图9,是小孔成像原理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标注的尺寸,这支蜡烛在暗盒中所成像CD的长是()

A.1/6cmB.1/3cmC.1/2cmD.1cm(浙江金华)

3、如图10,CD是平面镜,光线从A点出发经CD上点E反射到B点,若入射角为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ACCD,BDCD,垂足分别为C、D,且AC=3,BD=6,CD=11,则tanα的值为()

A.11/3B.3/11C.9/11D.11/9(重庆)

4、如图11,小丽用一个两锐角为30°和60°的三角尺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已知她与树之间的距离为9.0m,眼睛与地面的距离为1.6m,那么这棵树的高度大约是()

A.5.2mB.6.8mC.9.4mD.17.2m(江苏淮安)

5、一平面镜以与水平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2所示,一个球以1米/秒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由小球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 )

A.以1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动。

B.以1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

C.以2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动。

D.以2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山东临济)

6、如图13所示,这是圆桌正上方的灯泡(看作一个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照射桌面后,在地面上形成阴影(圆形)的示意图。己知桌面的直径为1.2m,桌面距离地面lm,若灯泡距离地面3m,则地面上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0.36πm2B.0.81πm2C.2πm2D.3.24πm2(河北)

二、填空

1、雨后初晴,一学生在运动场上玩耍从他前面20m远一块小积水处,他看到了旗杆顶端的倒影。如果旗杆顶端到积水处的距离为40m,该生的眼部高度为1.5m,那么旗杆的高度是米。(重庆)

2、张明同学想利用树影测校园内的树高,他在某一时刻测得小树高为1.5m,其影长为1.2m,当他测量教学楼旁的一棵大树影长时,因大树靠近教学楼,有一部分影子在墙上,经测量,地面部分影长为6.4m,墙上影长为1.4m,那么这棵大树高约米。(河南)

3、如图14,平面镜A与B之间的夹角是110°,光线经平镜面A反射到平面镜B上,再反射出去,若∠1=∠2,则∠1的度数为

。(江苏连云港)

4、光线以图15所示的角度α照射到平面镜ⅠⅡ上之间来回反射,已知∠α=60°,∠β=50°,则∠γ= 度。(江苏常州)

5、如图16所示,小明想测量电线杆AB的高度,发现电线杆的影子恰好落在土坡的坡面CD和地面BC上,量得CD=4米,BC=10米,CD与地面成30°角,且此时测量1米杆的影子为2米,则电线杆的高度约为米。(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陕西)

三、解答

1、居民楼的采光是人们购买楼房时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冬至是一年中太阳光相对地球北半球位置最低的时刻,只要此时楼房的最低层能采到阳光,一年四季整座楼均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宁夏地区冬至时阳光与地面所成的角约为30°,如图所示,现有A、B、C、D四种设计方案提供的居民楼的高H(米)与楼间距L(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仅就图中居民楼乙的采光问题,你认为哪种方案设计较为合理,并说明理由。(宁夏)

2、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①镜子;②皮尺;③2米的标杆;④高为1.5米的测角仪(能测量仰角计的测量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工具序号填写)

(2)在图18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你需要测量示意图中哪些数据,并用a、b、c、α等字母表示测得的数据;

(4)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 米。(2003年新疆)

对一对比一比

一、选择1、A2、D3、D4、B5、B6、B

二、填空1、32、9.43、35°4、40°5、8.7

三、解答题1、C方案设计较为合理。

2、提供两种方案,仅供参考

方案(一)(1)①、②(2)测量方案如图(a)(3)EA(镜子离树的距离)=a,CE(人离镜子的距离)=b,

DC(高)=c(4)ac/b(米)

第7篇:透镜教案范文

1.(2014,芜湖模拟)一家汽车美容店的门口,贴着如图所示的“爱车小贴士”。这是因为留在车身上的水滴相当于__凸透__镜,使太阳光__会聚__在车身或局部形成高温,导致车漆失去光泽。

爱车小贴士烈日下洗车须及时擦干,否则会导致车漆失去光泽。

2.(2014,黄冈)“虚拟试衣镜”亮相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该款“虚拟试衣镜”解决了购物者很难观察到试穿衣服时背面的情况,摄像头能够监视顾客的移动,并将衣服的背面展现给他们,如图所示。监视顾客移动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__凸透__镜,顾客离摄像头的距离应在__大于2倍焦距__的范围内,能形成__倒立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

3.(2014,宿州模拟)如图所示,透过晶莹剔透的露珠观察到叶脉变粗,此时叶脉所成的像与__放大镜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相同。露珠在阳光照射下温度逐渐升高,内能逐渐__增大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2014,襄阳)某人在眼镜店所配的眼镜是+200度,它是__远视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片。站在山下用相机拍摄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如果所用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范围是__大于50_mm,小于100_mm__。

二、选择题

5.(2014,盐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A)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6.(2014,淮北模拟)小琳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5 cm处时,在光屏上将出现(D)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光屏上接收不到像

7.(2014,六安模拟)教室里安装的电子白板投影仪,其镜头的焦距为15 cm,为了在白板上得到清晰的像,投影仪镜头到白板的距离应(A)

A.大于30 cm B.小于15 cm

C.等于30 cm D.大于15 cm小于30 cm

8.(2013,武汉)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C)

A.能在墙上看到倒立、缩小的所画图案的像

B.能在墙上看到倒立、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

C.只能在墙上看到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

D.不能在墙上看到所画图案的像

9.(2014,河南)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A)

A.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10.(2014,德阳)2013年6月20日,我国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完成了太空授课,如图是她做水球透镜实验时的情景。通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像,以下有关像的判断及成像规律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C)

第8篇:透镜教案范文

一、光学中的反例分析

凸透镜一定会聚,凹透镜一定发散吗?凸透镜与凹透镜及它们的性质,成像等是中学光学里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接触到它们.经常有人(包括不少参考书)会这样描述它们:凸透镜的作用是会聚光线,是会聚透镜;凹透镜的作用是发散光线,因此是发散透镜.

很多学生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描述,加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很轻易地接受了这个理论,认为理所当然是这样的,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描述并不一定正确,下面是我们的分析.

首先,让我们从本质入手,凹,凸透镜会有会聚或发散光线的这种性质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知道它们都满足透镜的物像公式,即:

可以看出,f=-f ′,即物方焦距和像方焦距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即它们分别位于透镜两边,且f和f ′的符号与r1,r2;n,n′有关.当f ′>0时,F′为实焦点.当f ′

若F′为实焦点,则平行光束通过透镜后会相交于一点上,也就是光线会聚了,所以这种透镜就成为会聚透镜,而若F′为虚焦点,则平行光束通过后会发散,它们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于一点,而实际光线是发散出去,这种透镜就称为发散透镜.

此时,凸透镜变成了发散透镜,而凹透镜变成了会聚透镜.

所以凸透镜不一定是会聚透镜,凹透镜也不一定是发散透镜,而是要看其放置在哪种媒质中而定.

二、热学中的反例分析

物体温度升高时,其内能一定增加吗?对于中学的热学,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一直是广大学生比较迷惑的地方.而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2道例题:

“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温度是物体分子动能的量度

B.热能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变化的量度

C.物体温度升高时,不一定吸热,但内能一定增加

D.理想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与其他参量无关

这道题给出的正确答案是C.

另一道题如下:物体温度升高了,表明:

A.物体一定吸收了热

B.其他物体一定对它作了功

C.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的体积一定变大

这道题给出的答案也是C,我们发现这两题答案有个共同点,即是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就增加.然而也看到过这样一道题:某物体温度升高了,则:

A.它一定吸收热量

B.它内能增量一定等于它吸收的热量

C.它的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增加

D.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这道题给出的答案也是C,也就是说D是错的,这与上两题的结论明显矛盾.那么哪种说法正确呢?

先用逻辑推理法分析:假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是正确的,那么相应的“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物体[HJ1.5mm]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也应该是正确的,而很显然,这与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或减少)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是错误的.

第9篇:透镜教案范文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NOBOOK;凸透镜成像;初中物理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教育环境[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视实验的自然基础课程[2],明确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虚拟仿真技术被应用在物理实验中,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以排除外界因素影响,让学生可根据需求自主进行实验,一定程度上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目前国内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这类平台大多数由各高校、研究院自主研发,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几何光学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的RECEL平台、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空间等。另一类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这一类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相对较少,主要由企业投入研发,如虚拟仿真实验室、NOBOOK物理虚拟实验平台(简称NOBOOK平台)等。

二、NOBOOK平台简介

NOBOOK平台是一款虚拟实验应用软件,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实验教学互动,主体内容共包括物理、生物、化学以及小学科学四部分。本文主要针对物理部分进行应用阐述。NOBOOK平台基本包含了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初高中物理实验,具有多个版本教材的不同实验,支持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等多终端的数据共享[3]。除了教材要求的固定实验,学生还可自主创新,利用NOBOOK平台内的海量实验仪器模板和实验器件库自由创建、组装实验,并通过丰富的实验讲解视频,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

三、虚拟仿真实验的优势

1.生动形象激发学习兴趣基于NOBOOK平台的物理实验生动形象,画面、声音效果逼真,例如水沸腾时会发出声音提醒学生、碘升华时会在画面中呈现紫色烟雾。在现实实验中无法观测到的一些实验现象,如电流、磁感线,甚至是分子、原子等均可在虚拟仿真实验中得到展现,模拟真实的实验场景,因而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2.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NOBOOK平台只需一台智能终端即可操作,简单快捷,方便学生重复进行实验,且拥有海量实验DOI:10.13492/j.cnki.cmee.2021.24.023器材、实验模块辅助教学,学生可根据需求设计实验,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作用[4]。3.加速实验提高学习效率在NOBOOK平台进行实验操作所需的时间远小于现实常规实验,既能减少实验反应时间,又能免去前期实验准备,节约材料成本。学生既可以应用NOBOOK平台进行预习,也可开展课后复习,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得更灵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保证安全弥补现实教学条件的不足在教学实际中,一些实验危险性较高,实验中可能用到高热仪器、药品可能带有较强毒性或腐蚀性,如海波融化与凝固实验、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等,不适合学生操作。此外,一些条件要求高或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实验也使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但这些都可以借助NOBOOK平台得到改善,虚拟仿真技术既可以保证实验安全,也可以突破现实中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让学生直观有效地得出实验结果。

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在教材中与前后章节知识相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由部分生活实例引入,请学生观察照相机、投影仪等物品的特点及规律,并思考:凸透镜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何关系?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2.学情分析学生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有所了解,能区分实像与虚像,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如望远镜、放大镜、近视镜、远视镜等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对于凸透镜的应用没有系统了解,不知道凸透镜成像具有哪些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要使学生系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此,可以将生活中应用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物品与物理知识关联起来,了解它们都应用了哪些原理,从而实现理论联系生活。3.教学目标第一,通过本节实验课的学习,了解凸透镜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规律,掌握本节课的学科知识。第二,通过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进行学习,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了解实验基本研究方法。第三,了解实验探究活动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4.教学应用(1)课前预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探究性实验,为了提高学生课上的学习效率,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应用NOBOOK平台,通过相关实验视频,结合教材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可以依据NOBOOK平台提供的实验器材对该实验进行预操作,熟悉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及实验步骤等内容。相关实验界面见图1.(2)实验教学①新课引入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品,学生发现物品是正立且放大的,教师改变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让学生观察此时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发现通过凸透镜距离的改变,物体还可以呈现倒立的放大或缩小的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所成的像的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②实验讲解教师结合NOBOOK平台介绍凸透镜成像实验用具,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中系统讲解如何使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点处于同一水平线,如何调整焦距与物距的关系得到不同的像,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问题。③实验操作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提醒学生:已知凸透镜对光的折射程度与它的焦距有关,移动蜡烛时,可以参考物距与焦距呈倍数关系,来观察成像的情况。学生通过调整物距,得到不同实验结果。学生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与蜡烛的位置,使物距、像距改变,得到实验现象:此时蜡烛呈倒立缩小的实像,记录物距、像距的大小,重复实验,记录数据。再次改变物距、像距,分别得出蜡烛呈倒立等大、倒立放大的实像及正立放大的虚像,记录实验数据。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后,借助NOBOOK平台改变凸透镜的焦距,重复进行实验,记录数据。NOBOOK平台在实验器材使用次数上没有限制,学生可针对同一内容重复实验,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切实锻炼实践动手能力[5]。④规律总结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并进行汇总,得出结论,物距与焦距关系共分四种情况,即u<f,f>u>2f,u=2f,u>2f,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下:当u>2f且f<v<2f时,呈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f时,v=2f,呈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v>2f,呈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当u=f时,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⑤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物距与焦距处于不同关系时,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何应用。例如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与放大镜原理相同;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与老式照相机原理相同等,可以寻找生活中此类具有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物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课后也可以通过NOBOOK平台进行复习巩固,根据实验器材资源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其他可能性。⑥设计意图学生通过NOBOOK平台的实验视频自主进行实验预习,可以提前熟悉实验流程,为后续动手操作奠定基础,规避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有效减少实验器材损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通过改变物距呈现不同形式的像来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分组进行实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重复进行实验可以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时间还可以鼓励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在验证结论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实验操作、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将物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结语

应用NOBOOK平台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相融合,使得两者相互促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NOBOOK平台辅助开展实验,规避了部分实验的安全性问题,模拟真实的实验情境,辅助实现实验效果,提高了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既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也为线上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参考方案。在内容的选择上,虚拟仿真实验的范围其实还可以扩大到各个学科中。本文描述了许多虚拟仿真实验的优势,但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操作的真实体验是不可替代的,而虚拟仿真实验的便利性也是常规实验所不具备的,所以应让NOBOOK平台辅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健涛,刘亚男,蔡开聪.基于NOBOOK虚拟实验室技术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J].中学化学,2021(2):6-9.

[4]严炜,杨晓梅.虚拟实验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9(7):70-7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