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透镜课件范文

透镜课件精选(九篇)

透镜课件

第1篇:透镜课件范文

(二)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实像.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照相机上调焦装置、光圈、快门的作用.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蜡烛、米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照相机.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影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

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用粉笔在桌面上画约1米长的直线.在直线中间某一位置标出凸透镜的位置O.根据已知的凸透镜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线上标出凸透镜两侧的焦点F及二倍焦距处P.如课本图6一16.

按课本图6—16,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画好的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线移动蜡烛,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请同学们观察,光屏上的像与物体比较是倒立还是正立?像与物体比较是放大了还是缩小?像在凸透镜的哪一侧?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观察完以后,教师讲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课本国6—17说明像是烛焰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会聚成的,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叫实像.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这个像与平面镜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镜子里看才能看到.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实验结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让学生阅读课本方框中“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的一段话.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②再让学生做一次实验: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观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与上一次实验得到的像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移动蜡烛,缩小与凸透镜的距离再做一次.观察像的情况是怎样变化?

再将蜡烛移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否倒立,和物体比较像的大小怎样?

实验观察结束,先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教师再进行小结;当物体(烛焰)逐渐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变大(或变小),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或变小).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时,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黑板板书)

2.讲解照相机的原理

教师:我们做完实验得出结论了.现在就可以回答本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了.

出示照相机,教师讲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景物时,使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调节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倒立、缩小的实像刚好成在胶片上.胶片上的感光物质被感光.感光后的胶片用化学药水冲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课本上图6—18的成像光路图.

3.简单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造及使用

①对照相机实物逐一介绍调焦装置、光圈、快门及它们的作用.讲解如何根据景物离照相机的远近正确调节焦距,根据景物的明暗程度选择适当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时间长短.

②空机进行操作示范.讲解照相的全过程.

三、小结本课内容

本课重点内容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同时强调什么是“放大”、“缩小”、“变大”、“变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完成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

讨论:给某同学照相时,要得到较大的像,该同学离镜头是远些还是近些?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8题前半题,第10题第1横行.

(四)说明

1.本节课学生要进行分组实验,应在实验室遮光条件下进行.

实验时,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同一高度.凸透镜和光屏一般是装在金属杆上的不好调节.它们的中心高度相近.主要是调整烛焰的高度.

2.有条件的,可用光具座在遮光条件下做学生实验.用光具座学生操作方便.需指出的是用光具座改变物距时是移动凸透镜,不是移动蜡烛.不论是移动凸透镜还是蜡烛,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第2篇:透镜课件范文

目前电子白板作为新兴的教育技术设备正在推广和普及,但很多教师只把电子白板当做简单的幕布使用,没有深刻理解到电子白板的价值和优势。电子白板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交互性,如果能把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出来,既能促进课堂的师生互动,更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有效促进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下面以《透镜》一节课进行案例分析。

《透镜》是鲁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并且得到焦点和焦距,难点是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原理。电子白板的应用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有效实现生生互动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利用白板软件中视频嵌入播放,创设问题情境

天士博白板软件TRACE Book允许嵌入式播放视频,能有效截图,为课堂生生互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用电子笔快速点击链接图片左下角的黑色箭头实现视频嵌入式播放。视频中把放大镜和近视镜的镜片放在阳光下,在它们后面放一张白纸来回移动,注意让学生观察太阳光经过放大镜和近视镜的镜片后在白纸上留下的光斑大小,猜想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点击浮动工具栏上的书写笔按钮截图,视频播放结束后白板上有一张图片(如图1所示),既能为现象观察不清楚的学生提供方便,也能为后续学习提供方便(教师用电子笔将这张图片拖入左边Tool Box的图形资源库中,可以随时调用)。

图1 猜想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利用白板的画图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开展探究学习

教师演示一束平行主光轴的光,分别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如图2所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学案上画出平行主光轴的光经透镜后的焦点,并标出焦距。小组内学生自主完成后,一对一讨论画法,准备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图2 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由于电子白板提供了一个自由书写、保留笔迹、方便改写的舞台,教师可以让组内学生代表上台在白板上展示透镜焦点和焦距的画法。先让组内代表上台展示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在这位代表边画边讲解的过程中,全班学生与他达成什么是焦点和焦距的共识。而凹透镜焦点和焦距的画法是一个难点,以第一位组内代表的画法展示为基础,先由组内学生互助补充,组内学生不能帮助的由其他小组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改完善,直到正确画出凹透镜的焦点与焦距为止(如图3所示)。

图3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为了加深学生对透镜焦点和焦距的理解,教师从页面左边Tool Box图形资源库中拖出一张自制的图片资源(如图4所示),并让学生深入思考:(1)凸透镜和凹透镜有几个焦点?(2)它们的焦点有什么不同?(3)在它们的焦点处放一张白纸会有什么现象?组内学生一起深入思考讨论这3个问题,初步达成共识。组内学生整体展示后,其他小组学生对其做出评价,对3个问题不断补充完善,全班学生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思维碰撞中达成最终共识。最后教师从Tool Box图形资源库中拖出在猜想视频中截得的图片进行点拨,可以通过白纸是否被烧焦区分凸透镜的实焦点和凹透镜的虚焦点。

图4 区分透镜的焦点

通过视频播放和截图,学生有根据地猜想了透镜对光的作用,为课堂生生互动提供了重要基础。同一组或不同组学生在白板上的展示真实反映了学生动态的思维过程,呈现了学生的思维成果。白板平台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小组内的生生互动,更促进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使他们达成共识、相互提高。通过生生互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与他人观点不一致时的反思批判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取与分析新信息的能力,更能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拖放组合建构模型,促进有意义学习

学生在学案上画出一束光透过正立和倒立三棱镜的折射光路图,同时教师让两个学生在白板上画出,学生画完后教师用电子笔将学生画出的光路图组合成一个整体,便于拖动。学生总结一束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线的偏折有什么共同点,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正立和倒立的三棱镜组成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思考后在白板上通过简单的拖放,组合成凸透镜和凹透镜(如图5所示)。以复习旧知识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基础,操作学生和全班学生形成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新旧概念的交互与融合对知识重新建构,更深刻地理解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原理。

图5 透镜对光的作用原理

四、利用课堂资源上传网校,增进成果分享

电子白板软件的好处在于能及时记录上课过程中的笔迹,上完课后,将最好的班级生成课件保存,另存为PPT课件,上传到建桥学习网(http:///),有效促进全校各个班级学生与该班之间的互动,分享学习成果,使上课效益最大化。

电子白板为生生互动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仅促进了个体和班级之间的互动,更促进了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互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大大提高了物理课堂效率。利用电子白板有效促进课堂生生互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富有启发性和讨论性。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以便激发学生的思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有效促进生生互动的形成。(2)基于电子白板的生生互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建构,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部学生与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建构,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时,小组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思想相互碰撞,达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完整建构。(3)努力提高电子白板的操作交互效率。电子白板的操作交互效率低下,直接影响生生互动的质量,可能是目前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促进课堂生生互动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课前教师要仔细研究每个教学重点或难点的呈现和操作方式,不要为了生生互动而互动,同时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并熟练进行电子白板的交互操作,最大限度地节约非知识构建必需的操作过程和时间[4]。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 程现新.浅谈生生互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7):35-36.

第3篇:透镜课件范文

关键词:凸透镜 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60-0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因此,本节课也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基本的定义:物距与像距,实像与虚像。

(2)能够理解和描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法,指导探究法,分组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凸透镜成像现象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近视镜、老花镜、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当中凸透镜的一些应用,比如: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联想起自己戴眼镜和利用相机照相的情景,老师顺势提问:大家知道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呢?通过视频的导入,给学生设置了想象空间;紧密联系学生自身,又让他们产生了强烈学习动机。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凸透镜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呢?根据你所知道的常识大家猜一猜。学生展开讨论并说出和物距、焦距还可能是凸透镜大小、凹凸程度有关。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写到黑板上。

(三)制订计划,实验探究

我们都需要哪些器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教师首先介绍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和各个实验器材的作用。教师提示注意:调整蜡烛火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接着教师通过实验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能够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以下知识:(1)凸透镜、蜡烛、光屏在光具座上的具置?(2)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和什么是焦距?(3)如何操作使烛焰的清晰明亮像呈现于光屏上?那么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通过以下五个实验,由学生结合成小组自主探究学结,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一:探究倒立、缩小的实像规律

实验二:倒立、放大的实像的规律

实验三:探究倒立、等大的实像的规律

实验四:探究正立、放大的虚像的规律

实验五:当u=f时,凸透镜的成像情r

(四)实验思考,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做成图表形式,具体如下:

(1)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二倍焦距处(即2f点)。

(2)放大像和缩小像、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是一倍焦距处(即焦点)。

(3)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小时,则像到透镜的距离变大,像也变在。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五、奖品激励,畅谈感受

对于自主完成任务并总结出规律的小组每一名学生都奖励一张表扬卡,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畅谈以下本节课的各种收获和感受,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使教学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作业布置

第4篇:透镜课件范文

关键词:课堂效率;国民素质;传统教育

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转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实践谈谈当前我们该如何遵循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教”字上巧妙构思,创造学生认同的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唤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把切入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意外发现――观察灯丝经凸透镜成不同的像;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像应满足什么条件;

信息快递――告知学生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的像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探究同物距凸透镜成像情况;

小结与交流――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安排有以下不足:这样的情境抛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感到意外;限于实验条件只能教师演示,学生无法动手。在学生未知影响凸透镜成像因素时,无法提出“物距、焦距、像距应满足什么条件”这一问题。在学生未知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时,无法用控释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方案。

改进:复习回顾――平面镜成像,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

做一做――用凸透镜观察老师;

提出问题――通过凸透镜观察文字和老师所成的像为什么会不同;

信息快递――学生自学物距和像距;

体验1:将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在一起,使它们离开箭头相同的距离,通过凸透镜分别观察大小相同的两个箭头,你有何发现?

体验2:用一个凸透镜由近及远来观察上图中任一箭头,你有何发现?

归纳:影响成像性质的因素有哪些?(物距,焦距)

问题:如何研究不同物距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

优点:从“平面镜成像,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两个已经做过的活动出发,贴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而且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了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不同,凸显了比较的思想方法。两个体验让学生感知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凸透镜的成像,为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做了铺垫,把抽象的因素具体化,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关注了对探究思维方法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焦距不变改变物距可以改变成像的性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这样的“做”不仅动了手而且动了脑,有思维的深度。

二、在“做”字上深入研究,有序地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目前,教师普遍关注教学内容本身,但对呈现方式思考不够。教师的讲授往往效率低下,而学生实实在在地做探究简单易行且效果出奇的好。同一个内容,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其效果大相径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师而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比内容本身更为重要。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先做再思考。

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如能做的实验教师用课件来模拟效果就大打折扣。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

例如“浮力”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活动――1.浸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会怎样?2.空中拉着的氢气球,放手后会怎样?

讨论――什么力使乒乓球和氢气球升起?这个力是谁施加的?这些问题起点不高,思维含量却不少。

讨论――下列情形,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由动态的学生活动跳转到理性的思维,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架设了桥梁。

三、在“学”字上细化设计,把散乱的知识有机联系连贯

一线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一样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越学差异越大。究其原因是好的学生善于有机地学,善于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开始的单个的物态变化没问题,物态变化多了就越学越乱。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有机地去学,教会学生去把知识串起来。在“升华和凝华”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能越过液态直接发生转化?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如果把教师演示实验(酒精灯加热观察碘的物态变化)改成学生分组探究(用热水加热观察碘的物态变化),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原实验稍有不慎会出现碘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熔化过程,而导致实验失败。改进后的实验,不会出现碘的熔化,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创新(以生为本)。而且可以查碘的熔点,和热水的温度相比较,回顾晶体熔化的条件,可以发现在此温度下碘不可能熔化。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2)演示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效果一定好于教师演示效果。(3)原方案仅仅是实验探究,而改进后的方案将体现为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4)学生归纳升华、凝华概念,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体现。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问题导入法。

教师:什么是电压?什么是电阻?

学生: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由此可得,电流与电压、电阻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做学合一”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做,情境:如图7所示,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使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增大吗?(动脑+动手)

问题:在刚才完成的实验中,你有何发现?由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观察+动脑)

学生: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电阻不变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阻减小而增大。(动口)

按照认知规律创设活动情境,设置有效问题,不仅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途径,还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晶岩.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10).

第5篇:透镜课件范文

关键词 透射电镜 实验课程 材料学科 体会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简称透射电镜,是利用高能电子束作为照明光源对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高倍放大成像的大型分析设备,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各科技领域,是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有力工具。借助于该设备,研究人员不仅可以表征材料的微观形貌,还可以直接观察到材料内部的组织状态和微观缺陷,借助于电子衍射功能还可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因此,透射电镜已成为材料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测试手段。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不可或缺的就是对材料测试方法的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透射电镜的需求,对本科生开设透射电镜实验课程势在必行。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不同学科所采用的制样方式以及观察重点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透射电镜作为一种大型仪器设备,结构精密且操作步骤复杂,而实验课学生众多,贸然进行操作可能会出现操作不当,引起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等。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既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又要确保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完好无损,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单位由于测试样品种类比较广泛,但大多集中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样品,需要涉及到低倍形貌的拍摄、高分辨电子显微观察和电子衍射的分析等方面。因此,我们针对材料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包含样品的制备、对透射电镜结构、原理和操作的了解以及图像分析的掌握。

1 理论教学

透射电镜结构比较精密,操作相对复杂,如果每年让许多学生都上机操作,且不能因失误操作导致损坏仪器,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在实践教学之前,我们会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书中的内容,对透射电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开设理论教学,向学生详细地介绍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结构和应用、粉体和块体的制备等理论知识,在接触仪器之前提前讲解仪器的操作步骤、特点及注意事项,并展示一些透射电镜的图像特点,希望学生对透射电镜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可以认识到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其他测试方法之间的差别及联系。这样学生们在进入实验室前,已经对实验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2 实验教学环节

2.1 仪器介绍及操作演示

带领学生进入仪器房间之后,我们首先对于前期教学中介绍的实验注意事项,重新针对实物强调一遍,加强印象。然后结合仪器本身,简单介绍一下仪器的结构和原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图片与实物结合起来,加强理解。最后,我们将仪器的操作步骤向学生演示一遍,其间结合理论中所介绍的一些原理和结构特点进行讲解。

2.2 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科,需要调整其相应的侧重点,并演示相应的典型样品。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

(1)样品的制备,包括铜网的选择、粉末样品的分散和制备、块体样品的切割、打磨、凹坑和减薄等。不同类型的样品,拍摄要求不同,所选择的铜网类型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要求粉末样品分散均匀,浓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而块体样品需要切割成直径3mm的圆片,打磨至100%em厚,凹坑后再进行离子减薄。

(2)针对学科特点,选择既可以拍摄低倍形貌,也可以拍摄高分辨晶格相的样品放入电镜进行拍摄。首先指导学生打开电子枪阀门,出现光斑后,对光路进行合轴之后,寻找合适的样品区域,拍摄清晰的低倍形貌照片以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图像,仪器和样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进行电子衍射花样的拍摄,同时在拍摄过程中穿行合轴的指导和样品的解析。由于透射电镜操作上的难度,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仪器操作,而实验课时有限,因此,我们只要求学生对操作的整个过程进行初步的掌握即可,如需独立操作,可在后期参与专门的培训。

(3)针对图像数据的处理。我们针对性选取一些有特点的图像数据,指导学生学会采用Digitalmicrograph软件测量样品的尺寸、晶面间距,学会样品缺陷结构的观察以及电子衍射的简单标定等,并布置相应的图片作业,希望学生可以在课后熟练运用软件,并利用晶体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数据结果相联系进行分析和理解。

3 结论

透射电镜的广泛应用,逐步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限于其本身大型精密仪器的特质,如何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样品,有侧重点地开设教学课程,是个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和改进的课题。本单位针对测试样品广泛但集中在无机材料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课程,不仅指导学生了解电镜操作,还将理论课程中关于材料内部结构的W习融入数据解析,既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实用性,也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戎咏华.分析电子显微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赵梅,李成栋,程俊梅,于广水,谭冠中.高分子学科透射电镜实验教学的体会[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2-54.

[3] 李明芳,王晓岗,许新华,祝全敬.透射电子显微镜用于实验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J].实验室科学,2015(4):49-52.

第6篇:透镜课件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6节《眼和视觉》第2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将透镜中物理一章的内容浓缩到一节,并提前到七年级开设,内容多、难度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该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透镜了解的延伸,又是凸透镜应用的理论基础。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别于以往验证式实验,它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分界点的寻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学习中对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从三方面描述像的性质,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概念及三条特殊光线的画图。

学生早已熟知放大镜成放大像,因而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也受此局限,对它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易接受,且易混淆。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思维的启蒙阶段,特别是分析归纳能力不足,对规律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两点分析,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镜成的各种像,会描述像的性质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学会从记录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会初步将生活中的凸透镜与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等探究过程。

(2)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喜悦。

(2)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四、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学法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问题导学,推进探究;充分探究,自主建构;利用软件,突破难点;口诀总结,帮助记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师: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镜。(联系生活、复习凸透镜的概念)

生:投影仪、放大镜、摄像头、装水杯(透明、圆柱形、已装水)、一滴水、眼球……

让学生拿起身边最熟悉的水杯(或放大镜)做一组实验:

①手握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②将手缓慢远离水杯,透过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

学生惊奇地发现:用水杯近距离看手指,看到正立、放大的像;用水杯远距离看手指,像倒了,有时放大、有时缩小。

【提出问题】

同样是凸透镜成像,为何差别如此大?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此时学生心中充满了疑问,请他们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交流,学生可能提出:①凸透镜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正立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③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何规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地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从学生身边抽象出科学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带着疑问,能较快进入探究状态。

(二)问题导学,实验探究(27分钟)

1.实验准备(9分钟)

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刻学生对实验思路还不清晰,为了显化“物距”这个自变量(虽然焦距、像距也是自变量,学生目前只对物距有感性认识),我设置了下面的环节: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请说出猜想的根据。

结合水杯分析,学生很容易找出:“物距”会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为了验证猜想,实验思路是:改变物距,找到不同物距下的像,观察比较像的性质,找出变化的规律。

【实验探究】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进行介绍,烛焰是被成像的物体,凸透镜焦距为10 cm,光屏用来承接实像。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光具座,我首先让大家观察它的结构特点推测各部分功能。学生首先注意到标尺,它能测物、镜、像的位置,进而算出物距和像距;其次是滑座,用它改变物距,很方便;最后是导轨,它能保证物、镜、屏在一直线上。

接着用幻灯片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顺序,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能得到参考和提醒。但学生“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因为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落实操作要求,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深化实验注意事项,培养探究精神):(1)如果镜或屏偏高或偏低,像会出现在光屏的什么位置?(2)怎样找到成在光屏上的清晰像?(3)如何找到所有类型的像而无遗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一一演示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如,镜偏高、镜面倾斜、蜡烛不竖直、凸透镜太靠边等情况,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切身体会到: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屏上图像会出现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细微变化,而像是指轮廓最清晰时的图像,且位置是唯一的。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完备(让蜡烛和光屏都有较大的范围移动),凸透镜应固定在标尺中央,蜡烛应由远及近逐一找像。最后用口诀总结实验顺序:标尺中央固定镜,根据焰心调镜屏,将物移到最远处,移动光屏找到像,由远及近移蜡烛,不同物距像找全。

实验准备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充分预设,排除可能的障碍,除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还要引导他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才能将实验要求内化为规范操作,进而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效率。

2.分组实验,收集数据(18分钟)

学生每四人一小组,按下面的5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在表中进行相关记录。

(1)蜡烛离凸透镜什么距离时,光屏上能出现像,此时,像的性质是怎样的?多记录几组数据。

(2)成实像时,物向镜靠近,像将如何移动?像有何变化?

(3)光屏上能不能找到正立的像?什么物距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4)当光屏上没有像时,取下光屏,隔着透镜观察烛焰同侧,能不能看到像?此时像的性质是怎样的?不记录像距。

(5)正立像与倒立像的物距分界点在哪?光屏上放大像和缩小像的物距分界点在哪?

这些问题的设置,尽可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指引学生将探究向纵深推进。教师在巡视中应密切关注各组的探究进程,适时给予引导。由于凸透镜不仅能折射成像也能反射成像,当学生的探究受到干扰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解释。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8分钟)

1.数据处理

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数据,交流探究问题(剔除错误数据)。教师将学生的多组数据统一输入到一个Excel表格,在表格中按物距进行排序处理,学生很明显地发现:像的性质受到物距有规律的影响,像距也有规律地变化。

2.归纳结论

那么,不同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呢?此时教师重申凸透镜的焦距(10厘米),让学生概括物体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进而自主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的设计突破了难点,并将发现规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很有成就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不大不小为等大,不实不虚不成像。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若有时间可通过实验对这两种情况加以验证。

接着利用口诀总结规律,让学生在愉快地诵读中加快记忆、加深理解。

(四)回归生活(5分钟)

最后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结合上课初由水杯引出的问题,分析每种情况物距需满足的条件;并让学生将教室中凸透镜(摄像头、投影仪、放大镜)对应到规律中去,搭建学以致用的平台。(该内容为下一课时的重点,此处略讲。)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布置学生课后动手画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教师用课件示范。虽然光路图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学生通过该环节的拓展,对规律理解更加深刻,也巩固了特殊光线的画图。

七、板书设计

1.6眼和视觉(第2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教学效果与反思

1.探究式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大部分学生体验了“发现者”的喜悦,对规律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基本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7篇:透镜课件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61-02

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关系?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避免实验秩序的混乱,使探究实验课上得更有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现结合《凸透镜成像》的教学,谈谈对此问题的体会。

以往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往往是按着教材的编排,先介绍实验仪器和物距、像距的概念,然后组装器材,学生按照课本表上的内容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填入表内。这样的实验主要是机械模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对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在实际教学中还发现,如果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似乎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但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更别说交流与评估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无效。

为了改变以上的状况,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有效地控制教学节奏,合理分配时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展开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一】发现像,感受像的多样性——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

问题:凸透镜能成像吗?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地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看远处的树木和房子。

说说你的发现,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出猜想——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活动二】找像———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

利用实验器材找像,看哪一组最先找到像。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像。(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教师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并强调实验中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

【活动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各实验小组分别在光屏上寻找放大和缩小的清晰像,并关注蜡烛、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按照课前预习的学案进行实验,填写表一。

【活动四】整合探究成果———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

分析填好的表一,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填写表二。(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论证能力,使学生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活动五】教师用Flas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规律。

这样设计教学,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活动层层深入地开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进行思考、讨论,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扎实有效。学生反映效果很好。

这节课的教学引起了我们对物理实验探究有效教学的反思。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根据课堂的结构安排,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从其最近发展区发展

有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的过程。所以,教学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出发,把教学层次要求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本节教学从【活动一】发现像,感受像的多样性到【活动二】采用比赛的方法找像,学生都是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在既轻松愉悦,又适度紧张的状态下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收获,只有唤起学生的积极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收获。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下,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高质量地整合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的智慧处理都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本节实验可改革光源,用红色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状光源来代替蜡烛,可以避免空气污染,使光源的发光和其长度、形状都稳定,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像的长度(进一步研究像是增大的还是缩小的,增大了多少),还可以研究像是上下倒立、左右颠倒的。

三、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可利用课件演示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当用鼠标拖动使光源移动时,所成的像跟着移动并变化,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学生通过对自己做的结果与演示的效果进行对比,很快就能总结出成像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多媒体呈现的动态过程给学生头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意对课堂事件的处理

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控制与指导至关重要。教师要能感知、关注和理解课堂事件(课堂事件具有多元性、同时性、即时性、难以预测性),并能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出现“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中央”的问题,教师应强调实验前调节的必要性及教给学生调节的方法;当学生找不到“正立放大的像”时,教师及时点拨:像在光屏一侧,需透过透镜观察。

教师要在操作技能方面给学生作示范并予以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将实验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呈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平台上通过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五、注意利用学案进行任务导向

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习成功率。从实践来看,有效性高的课堂一般都有学案进行任务导向。学生有了学案,就明确了任务要求,从心理上会受到一种任务驱动,从而更容易投入学习中,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

六、及时做好课堂反馈

课堂上要留出时间给学生巩固本课知识和进行反馈测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达标的情况。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必要的矫正与巩固,并进行后进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实效。

第8篇:透镜课件范文

【关键词】简易透镜;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0 引言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目前教学的趋势,这也是目前新课程教材增加了许多研究性实验的原因。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实验教学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在原有物理光学透镜实验中,演示时需多次更换透镜,过程操作繁琐且缺乏趣味性,致学生对实验课积极性锐减。鉴于此,笔者利用低碳环保的一些成本低廉的材料,制作出了使用方便的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师生在透镜实验中的这一问题,使中学物理实验课真正达到高效。

1 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的设计及制作

1.1 设计方案、原理及创新点

1.1.1 设计方案

制作的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利用水透镜代替玻璃透镜,同装置演示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及凹透镜特性演示实验。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装置[2],包括透镜圆环5,连通管9,透镜圆环5两面均覆有透明胶膜6,其两侧分置的光屏2和光源14,和光屏2滑动连接的滑轨1,透镜圆环5上方设有的排气管3,下方经连通管9连接的排水管7和压水阀10,排气管3上设有的排气阀4,排水管7上设有的排水阀8;压水阀10另一端又连接的吸水阀11和活塞13,吸水阀11另一端连接的水箱12。在进行透镜特性实验时,先在水箱12内加适量清水,关闭排水阀8,然后通过活塞13的运动结合压水阀10和吸水阀11的配合运动向透镜圆环5内打水,通过控制透明胶膜6鼓起或内陷程度,来演示透镜特性实验。

1.1.2 设计原理

1.1.3 创新点

把水透镜安装到光学演示装置上,解决了原有实验中多次更换透镜的不足。最主要的是该演示仪中的水透镜能够连续变焦,实现不同焦距、不同类型透镜实验。同时还节约经费、操作简易、实验对比明显。尤其适合广大农村学校使用。

1.2 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及加工

材料:铝合金窗框料,10cm长钢筋(直径6mm),302胶水,100ml注射器,250ml吊桶,输液器、废卷尺,乳胶膜,光屏等。

工具:剪刀,美工刀片,钢锯,丝锥等。

加工技法:均为手工制作。

1.3 制作过程

(1)用长70cm的55系列铝合金框料为轨道底座。

(2)用长度3cm的55系列铝合金断桥隔热材料制作光学滑块。

(3)再在光学滑块上用丝锥开丝孔(6mm)。

(4)用100ml注射器和透性薄膜制作水透镜,再连接水槽和注射器,制成可变焦水透镜。

(5)将光屏、水透镜、光源等原件连接到光学滑块上,制成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如图4。

2 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的应用

2.1 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演示实验

2.1.1 凸透镜合成演示

在进行透镜特性实验时,向透镜圆环5内打水,使透明胶膜6鼓起并调整好鼓起高度,可通过则鼓起高度实现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实现其成像等特性实验。

2.1.2 凹透镜合成演示

同上所述,向鼓起透明胶膜的透镜圆环内抽水,由于大气压作用,使其内陷,通过调整透明胶膜内陷程度来实现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实验,实现其成像等特性实验。全部实验完毕后,打开排气阀4和排水阀10清空装置中残留的水待下次使用。

2.2 其他用途

演示仪中的水透镜,可应用到诸如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等透镜装置。

3 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的优势

3.1 准确示范该装置可通过控制透镜圆环上透明胶膜鼓起高度及内陷深度来实现不同焦距的透镜特性演示实验,准确的示范教学中透镜成像特性。

3.2 趣味的物理实验教学增强了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物理透镜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更换不同焦距透镜,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疲劳等,改装的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设计思维能力。

3.3 方便灵活设计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该系统的建立,不仅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仪器的繁琐,还对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透镜课件范文

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常把电学“黑箱”问题与光学“黑箱”问题,作为“黑箱方法”的初步应用的练习,这样,既可加深巩同相关知识,又可提高迁移知识扩展思维能力。

现举光学“黑箱”问题来说明,光学“黑箱”问题是指一类给出了光线的传播方向,要求填出光学器件的题目,解答此种习题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首先要判断所填光学器件是面镜还是透镜,常用光学器件包括: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五种,前三种属于面镜,后两种属于透镜,若题目中光线没有穿过光学器件,则应填面镜:若光线穿过光学器件,则为透镜。

第二步,要弄清各类光学器件的光学性质,常用光学器件的光学性质如下表所示。

第三步,选填合适的光学器件,若判断应填面镜,则根据三种面镜的光学性质结合题中所给条件确定是哪种面镜,若判断应填透镜,则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结合题给条件确定是哪种透镜,

例:试在图1所示的方框中填入适当的光学器件:

析:(1)、(2)、(3)光线没有穿过光学器件,则应填面镜,而(4)、(5)中的光线穿过光学器件,则应填透镜.

解:(1)题中,由于两条光线是平行入射的,两条出射光线仍然平行,具有这种反射性质的只有平面镜,所以可延长a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交于一点,延长6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交于另一点,然后再过这两点作一镜面,即为平面镜的正确位置。

(2)题中,由于两条入射光线均没有穿过光学器件,应填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面镜是凸面镜。

(3)题中,由于两条入射光线均没有穿过光学器件,应填面镜,而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面镜是凹面镜。

(4)题中,由于两条入射光线均穿过光学器件,应填透镜,而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是凸透镜。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