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

第1篇: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一、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一)班级主题课程

开展区域活动是实施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班级主题课程中,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适合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依据班级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筛选出其中适合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内容放到区域活动中进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幼儿个体间在兴趣、需求和能力方面差异较大的内容;二是幼儿通过看图片、看视频、操作材料等就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三是幼儿必须在不断探索、反复操作中,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才能获取经验的内容。上述三类课程内容如果放在相应的区域中,由教师提供多元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开展自主学习,则能更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如,在大班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将美术活动“画秋天的树”放到了美术区,原因是教师经过分析认为,大班幼儿对于树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能够自己感知、欣赏各种关于树的美术作品了,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艺术表现了。再者,幼儿之间能力水平有差异,绘画所需时间大不相同,集体教学活动会导致有的幼儿难以尽情发挥,而活动一结束,所有颜料和工具都要收掉,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如果将此活动放到区域中进行,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教师只需提供三类物品:(1)将各式各样关于秋天的树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张贴于美术区桌上或墙面上,便于幼儿自主欣赏、学习。(2)各种颜料、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3)架子、夹子等展示用具,便于幼儿自己将绘画作品及时展示出来。又如,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祖国”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学习民族舞的内容。教师将各民族舞蹈视频投放到音乐区,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欣赏或学习。有些幼儿能力强,每次进区学习一种舞蹈,很快就将几种舞蹈全学会了;有的幼儿特别喜欢蒙古舞,每次进区只学习这一种舞蹈。再如,中班幼儿在探索“泡泡”的活动中有一项学习用吸管吹泡泡的内容,幼儿必须亲身实践、多次尝试,才能慢慢建构起关于如何吹出泡泡、如何吹出大泡泡、如何长时间地保留泡泡等经验。为此,教师将这一内容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自主探索。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幼儿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二)学科领域内容

教师在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确保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所获得的经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且有前后联系的。为此,教师可依据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系统地来设计与投放材料,保障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有层次地在区域活动中得以落实,避免遗漏。这样做还可以促使教师对每一学科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梳理,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更敏感,指导更灵活,支持更有力。

为此,我们在数学区按“数与量”“图形与空间”两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健康区按“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科学区按“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音乐区按“歌曲”“舞蹈”“打击乐”“欣赏”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美术区按“绘画”“折纸”“泥工”“手工制作”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语言区按“倾听”“表达”“阅读”“书写准备”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小、中、大班,同个区域同一系列的材料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内容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如,小班阶段在语言区虽然也有“书写准备”方面的内容,但更侧重于“倾听”“阅读”和“表达”方面的内容,且“表达”也更侧重于口语表达。在“书写准备”方面,教师只是会提供一些纸笔,一方面满足幼儿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达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幼儿模仿成人书写动作的兴趣,为中大班的“书写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到了大班,“书写准备”就成了语言区的重点内容,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供相应材料,创设前书写环境,引导幼儿逐步学习用图画、符号等来“写”《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学习计划》《班级日记》等。由于每个学科领域的每个系列都包含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还要注意每个系列中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元性。如,在语言区的“倾听”系列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有故事,又要有儿歌、儿童诗、语言游戏等。“表达”系列既要有前书写表达,也要有故事、儿歌表演等;既要有经典的故事、儿歌等,也要有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儿歌等。“阅读”系列既要有故事书,也要有科学类图画书、百科全书和适合幼儿阅读的杂志等。

(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一个重要依据。只有满足幼儿当下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才能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实现自主化发展。

1.时刻关照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

(1)了解幼儿的兴趣。采取定期讨论的方法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内容、什么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如,教师在一次和大班幼儿讨论时,了解到他们最近对“怪兽”非常感兴趣,想要在美术区画怪兽,做怪兽玩偶和面具。在和幼儿讨论要用到哪些材料时,幼儿提出,怪兽就是要怪,所以什么材料都可以。他们说:“蛋壳、小球、饮料瓶子、罐子、纸袋、纸盒都可以,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自己从家里带来。”第二天,孩子们就将家里的废旧材料都带来了,教师又提供了画笔、浆糊、双面胶、透明胶和各种颜色的纸等。那段时间,男孩们几乎每天都到美术区利用这些材料创作各式各样的“怪兽”。

(2)采纳幼儿的建议。幼儿常常会期望表现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或内容。如,有幼儿在观看元旦运动会上一位家长表演的太极拳后,向班上教师建议将表演视频放到音乐区供他们学习。教师立刻采纳了这一建议,还和幼儿一起从网上搜索并剪辑了一套更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视频投放到音乐区,供他们欣赏和学习。

(3)发现幼儿的新兴趣。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材料的情况,由此发现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幼儿有什么新的兴趣,从而调整现有材料或投放新材料。如,教师在观察大班科学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已不满足于按多米诺骨牌原有的玩法玩,而是喜欢将多米诺骨牌向上叠加,还自发地和同伴比试谁叠得高。由此,教师在科学区投放酸奶罐、面包盒等更多“叠叠高”游戏材料,满足了大班幼儿不断接受挑战的愿望。

2.根据本班幼儿发展需要提供材料,弥补幼儿发展中的不足

(1)依据本班幼儿在阶段性发展评估中的不足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根据幼儿在上学期末的健康评估中呈现出的整体运动能力较弱的情况,调整健康区的材料,不仅安排了锻炼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还专门设置了大肌肉运动区:利用大纸箱做了一个长长的转弯的“隧道”,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玩具小车钻隧道;利用矿泉水桶和PVC管制作“蹬架机”,引导幼儿躺在垫子上通过用腿踢蹬使水桶转起来,从而吸引幼儿每天主动到健康区进行锻炼,发展运动能力。

(2)依据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情况的观察诊断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在语言区投放了和集体活动中学过的儿歌、故事相匹配的纸偶等操作材料,希望幼儿边讲述儿歌或故事边操作。可是教师观察两周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摆弄材料不讲述。教师分析,幼儿并不是不想讲,而是对这些儿歌或故事的内容不够熟悉,不知道如何讲述。于是,教师又提供了若干播放器,一个播放器播放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这样,幼儿可以跟随录音一起讲述,由一开始的只讲自己熟悉的句子和对话,到后面可以完整地讲述。正是由于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需求,及时提供支持性材料,才推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3)关注不同群体幼儿的发展需要。如,教师发现,音乐区中提供的舞蹈方面的材料有点偏女性化,无法满足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男孩的发展需要。于是,教师在提供民族舞视频材料时,特别搜索并剪辑了适合男孩学习的粗犷、阳刚的舞蹈,从而吸引了男孩积极地进音乐区来学习舞蹈。

二、教师对于材料投放的几点疑惑

(一)材料是一次性投放还是累加式投放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两种方式都可以,但要注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保证每个区域中的活动材料是充足的,班级所有区域的活动材料总的数量和种类也是充足的,要让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的余地。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全班幼儿平均分到每个区域参加活动为前提来准备材料。如,我园一个班幼儿是30~35人,每个班有数学、科学、语言、美术、音乐和健康六大区域,这样,每个区域至少应能容纳6名幼儿同时参与活动。我们会依据活动内容的新旧程度,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材料准备的难易程度等,决定是先投放某种材料,然后逐步加入新的材料,还是一次性将不同种类的材料同时投放下去。如,在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一般采取一次性投放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不同内容的材料,然后逐步替换和增加材料,以满足不同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幼儿进行差异化学习的需求。当我们希望所有幼儿近期都能够去探索一种新材料、获得新经验时,我们会投放足够数量的这种新材料,但不会撤掉其他材料,这样,幼儿探索过新材料后,还可以进行其他感兴趣的科学探索活动。而对于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的材料,我们是累加式投放的。幼儿学过一个故事后,教师就将相关的头饰、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随着幼儿学过的故事越来越多,语言区始终有新材料不断加入,既满足了有些幼儿对新材料的渴望,又延续了有些幼儿对旧材料的兴趣。

(二)教师辛辛苦苦做的材料孩子不喜欢怎么办

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后,幼儿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这时,要把材料撤掉吗?我认为,教师先不要感到沮丧,也不必立刻撤掉材料,可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幼儿为什么不感兴趣:是因为难度太大还是难度太小,是不是游戏性不强……了解了原因就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了。如,小班一位教师在数学区墙面上制作了一块“海底世界”游戏板,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鱼吐出大小不同泡泡的场景,每个泡泡都是教师截取不同口径瓶子的瓶口粘在板上做成的。教师提供了与之匹配的瓶盖,引导幼儿将其一一拧上以形成完整的“泡泡”。谁知,该材料投放后去玩的幼儿不多。教师观察发现:由于材料置于墙面上,与幼儿平时习惯的拧瓶盖的角度有差异,使得幼儿感到很难拧,不容易获得成功体验,而且,幼儿似乎更喜欢往瓶口里塞东西,而不是拧上瓶盖。于是,教师将游戏板移至桌面上,在保留一部分瓶盖“泡泡”的同时,增加了嵌入式“泡泡”和不同形状的嵌入式“礁石”,降低了幼儿拧瓶盖的难度,加入了幼儿喜欢的嵌入式操作,使活动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满足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

(三)孩子对材料厌倦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幼儿厌倦了原有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对其进行升级改版。一是改变规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数学区游戏材料“瓶盖滑滑”,教师在底板上由里到外画了红、蓝、黄三个同心圆,最初的玩法是两名幼儿分别将瓶盖由外圈向内圈滑,比比谁能将更多的瓶盖滑入中心的红圈。一段时间后,幼儿不感兴趣了。于是,教师改变游戏规则,增加了骰子,谁掷的骰子点数大才可以滑瓶盖,点数小的停一轮,最后数一数各自滑入红圈的瓶盖数,多者为赢。骰子的投放改变了规则,增加了难度,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二是调整部分材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科学区“打气球”的活动材料,在开始阶段,教师提供的气球“口”刚好能套住打气筒的“嘴”,大小一致,在幼儿熟练后,教师加入了大口径的气球和小口径的打气筒,这样幼儿打气时要将气球口子捏紧以防漏气,操作难度增加了,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用不同口径的打气筒给同样的气球充满气所需时间是否一样,也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究兴趣。

(四)未设目标的非结构化材料怎么投放

第2篇: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由此可见,环境对幼儿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主题活动中,适宜的环境和材料可以有效地引发和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作为教师,到底该如何结合教学进行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观班级环境,营造班级氛围

班级环境创设指的是活动室教学情境的设计,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可以说是幼儿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教师角色在于能理想地调和人、事、物等要素间的关系,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教师的推动和同伴的互动,能使幼儿在其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与价值观,并凝聚班级团体动力。

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被改变了”。班级环境创设重心无外乎活动室。活动室是师幼进行教与学的场所,它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室也是师幼生活的场所,它要求有规律、舒适、安全、和谐,便于师幼在其中愉快地生活。那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教育性、生动性、安全性、实用性、美观性等环境创设原则,营造轻松活泼、乐园般的班级氛围,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在师生、生生情感互动过程中享受学习乐趣。

二、结合主题活动,巧设活动区域

活动区设置是要通过利用班级环境的物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如果班级空间不够,可以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有选择性的设置区角,或者与平行班级进行分工合作,达到互补的作用。比如,大班年级可以以益智区角和语言区角为主,体育区角和表演区角可以和平行班级共同构建,分时段参与,或者共同参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小班孩子年龄小,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班级环境,教师可以布置娃娃家区角,让孩子通过操作感受班级这个小家庭的温暖。

总之,在活动室里,要合理的利用可利用的空间来巧设区域,并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去引导和组织孩子们共同去改变活动区的环境。

三、注重科学性,合理投放材料

区角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并且完成他们的学习活动。那么在材料的投放上一定把握科学性、生动性、教育性、安全性等创设原则。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教师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图片,如中国地图、名胜古迹、民族风俗等图片,布置在教室的各个墙面,形成浓浓氛围的主题墙。在语言区,投放了关于中国的一些图画图本,供幼儿自由翻阅查找资料;在美工区投放了画纸、模型、剪纸、颜料等材料,可供幼儿创作,绘制自己心中的构想;在表演区,投放了一些造型、服装、头饰等,可供孩子们在那尽情的歌唱、舞蹈,特别是爱美的女孩子们,这是极受她们所喜爱的表演区。这样合理的布置,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参与性与主体性。

四、尊重个体兴趣,及时调整材料

第3篇: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一、澳大利亚小学教育的特点与印象

1.全科(包班)教学

澳大利亚小学的学制一般为“1+6”年或“1+7”年,即学前班至六或七年级,年龄为5~12或13岁。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英语、数学、科学、历史、艺术、体育、信息,还有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如表演艺术、厨艺、第二语言等。小学全部采用包班制,每个班配一名班导教师,除音乐、体育、美术、表演艺术、第二语言等专业性强的课程由专任教师教学外,其他课程全部由班导教师教学。也就是说,从学生8∶30到校一直到下午3∶30前放学,班导教师基本和学生在一起。教室既是教学区,又是办公室,班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及教育教学的需求将教室布置得十分个性化。

2.混班教学

笔者参访的WestBeachPrimarySchool全部采用混班教学,跟岗的HawthordenePrimarySchool共13个班,有7个班为混班。有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各州公立学校中,混合编班的比例达到40%。之所以采用“混班教学”,一方面是与澳洲教育理念相关。他们认为,一个班级中有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角色经验,促进角色承担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学习与不同的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与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习上也可以采用“大教小”,互帮互助,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从节约经费角度考虑。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小学每班班额不能超过30人。政府每年按照学校上报的各年级人数计算出班额数,然后按核定的班额数拨给学校相关教育经费。学校如果多开班,则多出来的班级所产生的费用需由学校承担。HawthordenePrimarySchool校长Dian女士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该校七年级24人,六年级36人,如果按年级编班,须编3个班,混合编班则只需2个班。因此,学校有两个“六七年级”混合班。

这种编班方式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国内的复式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混班教学与复式教学有很大差异。混班教学中,所有学生一起上课,集中教学时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只有分组或个别学习时,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布置难度不同的个性化的任务。也许国内教师很难理解这一点,这与澳大利亚小学教育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关。在澳洲教师眼里,年级只是一个孩子年龄的区别,不是学习水平的区别,同年级的孩子和不同年级的孩子都存在学习差异,而他们要做的是针对每个孩子安排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种安排与年级无关。

3.课堂特色

“玩”中学、“做”中学。澳大利亚小学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比我国低很多。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因此,每节课知识点非常少,内容十分简单。学生没有课业的负担,没有学习的压力,基本是边玩边学,在游戏和“做”中学,学得十分轻松快乐。此外,澳大利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所学校开设IBPYP课程(国际文凭小学项目课程),包含语言、社会、数学、艺术、科学、体育六大学科。大多数学校都采用Project(项目)学习。无论哪个年级,教师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布置几个“project”。如“中国年”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年”的来历,设计中国“年”表演剧本,表演中国“年”等。在这样的任务中,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查阅大量资料,撰写剧本,还要练习表演技巧。整个任务完成下来,学生的历史知识、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资料检索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澳大利亚,“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孩子”不是一个理念、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的具体行动。首先,政府、学校为每一个需要特殊帮扶的学生(自闭症儿童、学习困难学生、新移民语言障碍学生等)配有相应资质的一对一辅导教师。课堂上,我们几次见到教室后面或某个学生旁边坐着一位成人,这就说明该班有一个需要特殊帮扶的孩子。其次,分组分层教学做得十分到位。通常20多個孩子,分成4-5组,每组人数不等,组内再分层。并且这种分组与分层会依据学生水平随时调整。所以,同一个班级,不同的课分组不同,不同的学习内容分组也不同,基本依据实际学力制定个性化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反思与启示

1.包班教学与分科教学——关于小学教育功能定位之思

客观地说,包班教学对于知识的掌握,特别是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是有一定制约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澳洲教师教学难度和工作量均大于国内教师。包班教学有利于项目式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探究性课程的教学。分科教学则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有明显优势,对教师而言,备课的难度相对也小于包班教学。

包班教学与分科教学,两种模式背后最本质的区别是两国对于小学教育的功能定位的不同。澳大利亚将小学教育定义为启蒙教育,认为小学阶段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等,对于具体学科知识不宜过多过高要求。我国则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知识接受,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强调掌握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初步建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心智的成熟,在他需要的时候,学习知识更重要。

2.集中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关于教学效率与尊重个体之思

从知识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角度而言,国内小学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效率远高于澳大利亚小学课堂,尤其是大班额情况下,统一的节奏、统一的要求无疑能提高效率。弊端是无法顾及每个学生,无法为每个个体提供合适的教育。笔者认为,理想的小学教育形态,应该是取两国教育之长,即在小班化、个性化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知识容量。

3.教材与学材——关于“教之工具”与“学之工具”的思考

相对无教材而言,教材可以规范教学内容,降低教师备课的难度,节省备课时间,其弊端是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国内的教材尚不利于具综合性、探究性的项目式课程的实施。学材可以直接为学生学习所用,是加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保障。如果每节课都需要教师想尽办法准备各种学材,其难度、教学的丰富性、活动性和操作性也就可想而知。教材与学材的配备,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保障教师的“教”,而澳大利亚则更多地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所以,他们的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我们在保留教材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学材的开发与设计,配备丰富的学材。

第4篇: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本科教育;基地班

作者:王海龙,刘民英,张玲,陈静波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光荣任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高素质人才顺利成长的有力保障。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是郑州大学在工科院系设立的第一个人才培养实验班,实行精英型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厚实的基础知识教学,进行全新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具有材料科学专业思想、熟悉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特点最终能够制造先进材料的精英人才为目的。这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解决我国面临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有望打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局面,加快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进程,为人才规划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的定位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于2006年12月正式成立,其定位为:“立足于为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学科齐全、梯次结构合理的优势,本科与研究生培养并重,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实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培养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创新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学院。”依据学院学科和教学基础,结合所承担的国家教改项目“发挥学科与区域优势,构筑材料三级实践载体,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以“厚基础、宽专业、重创新、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培养适应未来发展要求具有科学前沿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和实践应用型人才。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的培养方案

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对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系统性、前沿性和适应性,强调材料科学类课程与材料工程类课程的协调统一和同步建设。在学校政策引导和学院学科发展的统一要求下,构建起“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注重学科基础教育,强调重视教育、体现宽口径;模块课程突出学科发展特色,设立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模块,课程分别由主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课程群由学科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组成,总学分控制在173学分。改革后的教学培养计划既体现了“厚基础”,又体现了“宽专业”,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主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分层次、分步骤培养不同的人才,适应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分别从事应用实践、技术创新、科研管理等工作。

1.注重基础,夯实理论教学

在课程体系方面,基地班强化国外名校、名教材英语教学课程和研究性教学课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及国内优秀教材,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双语授课。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线性代数、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部级精品课程)、材料近代研究方法(英文)、材料成型原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工程制图、普通化学、电工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高分子化学(英文)、高分子物理、材料成型原理、合金及熔炼、无机材料科学、无机复合材料学(英文)、陶瓷工艺原理(部级精品课程)等。

在教学计划方面,实行第一、二学年所有课程打通,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部分课程打通,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必修课和全院范围内的限选课组中任选相结合。

2.加强技能,拓宽专业知识

基地班覆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以及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以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成型加工为重点,学习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所依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材料合成原理、工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各种材料的成分设计、合成、成型加工和应用。

3.重视创新,强调因材施教

在夯实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基地班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和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近三年内,学院已经有12个由学生主持的实验项目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支持,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基地班的。学院实验中心对基地班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中心开展实验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己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院还积极与校内外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建立独特的实习基地;在毕业实习和设计环节中,引入类似硕士研究生的训练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前沿科学意识和独立的创新能力。

4.强化素质,注重全面发展

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主要目标。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展诸多实践教育,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认识科学和揭示科学的信心。基地班始终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鼓励学生选修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并增设开放实验和暑期课堂学分,鼓励学生跨学科进行开放实验,拓展知识面。在暑期,鼓励学生走进高新企业研究机构或者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进行跟班学习,使学生通过接触或参与实际科学和技术难题的攻关,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将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实践教育可以强化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建设和管理模式

1.基地班建设

成立基地班建设工作小组,由院长、分管教学的院长、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基地班建设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有以下6项。

(1)研究制定基地班建设总体规划和基地班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审核基地班发展规划,对基地班发展方向和改革决策提出指导性意见。

(2)指导、监督和推进基地建设与改革,检查基地班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

(3)筹措基地班建设的经费并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4)组织基地班建设项目和方案的筛选、审定。

(5)商讨解决基地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协调教学、科研、实验室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为基地班建设服务。

(6)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基地班建设工作小组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商讨基地班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重大问题直接向党政联席会汇报。

学院设基地班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基地班建设与各基地班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本科教学办公室,并配设秘书负责基地班的日常教学工作。

2.基地班管理模式

基地班的管理采用“三制”,即班主任制、导师制和末尾淘汰制。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双层管理,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基地班班主任,负责全院各年级基地班的建设与培养工作。前两个学年按成绩高低实行滚动,基地班末尾5名学生与非基地班学生交换,实行末尾淘汰。

在博士生导师和部分知名教授中为基地班遴选导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课的学习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四、基地班学生选拔办法

基地班每届招收30人,首届自2006级本科生开始。基地班学生的选拔需经过3个步骤。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根据第一学期末相关公修理论课程(含外语)的总成绩进行排名,初选前50名学生。

(2)以英语、数学、大学物理的三个学科的单科成绩为依据,低于75分者被淘汰,剩下的学生以三科总成绩排名,选出前36名。

(3)经专家面试,最终选取30名进入基地班学生。基地班学生确定后公示5天,对不符合条件的入选者经核实后取消其资格,所缺人员根据排名递推增补。

五、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建设成效

经过近4年的成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已经逐步形成完善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成功培养了第一届毕业生。这些学生中有多人在省级以上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奖项,其中白阳同学主持的“一种使用新型材料处理废水的装置”项目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首届30名毕业生中有24人考入诸如浙江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等国内著名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余6人分别进入美的微波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不仅是国家教改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作为工科类基地班的试点,在三级实践载体建设、师资力量的配置、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开设开放性实验、实行导师制、学生的创新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同时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还可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工科专业,以提高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第5篇: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2014年6月4日

根据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要求,现对我区区级领导班子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提出如下初步方案。

一、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

按照中央、省、市纪委、组织部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开发区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对照检查,认真解决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本领,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为建设国际化、外向型、生态化、智慧型港口城市增添新动力、做出新贡献。

二、区级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安排

(一)专题民主生活会准备工作

1、继续深化学习

6月30日前,拟安排三个半天的集中学习。

(1)6月6日上午,区党工委中心组(扩大)学习。学习在指导兰考县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指示精神,学习中央领导关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论述,学习省、市委教育实践办关于近期工作的要求。拟由区党工委书记王立群同志主持并领学。区人大、区政协班子成员参会。

(2)6月13日上午,区级班子集体学习。传达全省市、市(县)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工作会议精神,拟由区党工委书记王立群同志主持并领学。

(3)6月20日上午,区级班子集体学习。观看全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视频,学习兰考县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并做研讨发言,为开好生活会预热。拟由区党工委书记王立群同志主持并领学,各位委员发言;拟请市委督导组参加。

在组织集中学习的同时,按照每周的日程安排,各班子成员认真自学规定的篇目。

2、深入征求意见建议

(1)6月6日前,按照市委开展“回头看”工作要求,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到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指导“回头看”工作,并再次征求意见建议。

(2)6月18日,通过谈心谈话征求意见。区级班子主要领导同志要分别与班子成员谈心,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心,班子成员要与分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逐一谈话(拟定区党工委委员封闭一天开展“谈心”)。

(3)6月20日前后,在随时听取市委督导组意见的基础上,集中听取市委督导组对区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的通报。

(4)6月24日,将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印发镇处、区直部门(单位)征求意见。区人大、区政协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参照此模式在相应的范围内征求意见。

(5)继续结合日常工作和调研等,采取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随机走访等方式征求意见。

3、深入开展自查工作

(1)6月10日开始进行个人自查。主要是认真开展“六查”工作,即查修身严不严,查用权严不严,查律己严不严,查谋事实不实,查创业实不实,查做人实不实;以“六个对照”为标尺,即对照党章,对照中央改进作风要求,对照列举的“四风”问题25种表现、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梳理的37项共性问题,对照群众期盼,对照廉政准则,对照先进典型,并结合学习《关于河南省兰考县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

(2)6月13日上午,区党工委委员集体学习,并对区党工委班子初步查找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集体查摆班子问题,共同会诊个人问题,为进一步修改班子和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提供依据。拟由区党工委书记王立群同志主持。

同日下午,区人大、区政协班子参照此模式进行查找问题,分别由两个班子主要领导主持。

4、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

(1)对照检查材料内容主要包括: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变作风方面的简要情况,“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要重点写清“四风”突出问题,列举具体表现和典型事例,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上级党组织、督导组点明的问题要明确作出回应。每名区党工委委员还要对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职务消费、人情消费、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和住房、家属子女从业等情况逐一作出说明;对是否存在把作风建设同推动改革发展对立起来,消极对待作风建设新的规章制度,“为官不为”的问题进行检查。要深挖问题根源,重点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以及“三严三实”要求等方面分析原因。要明确努力方向,提出务实管用的整改措施。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还要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查摆剖析。

(2)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对照检查材料必须自己动手,杜绝工作人员,严禁抄袭照搬;要直奔主题,直面问题,见人见事见思想,不能写成工作总结,不以文字多少定优劣。6月12日,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交区党工委书记逐一修改、签字,(此前,区人大、区政协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要由本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审签);6月16日,区级班子和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报市委督导组审核把关;之后,报市委教育实践办审阅;之后,再报任彦祥同志审改;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班子和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对照检查材料还要报市委书记、副书记审阅。区党工委书记的对照检查材料还要报省委督导组审核,并报省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阅。

(3)形成班子集体对照检查材料。区党工委书记主持起草、修改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班子集体的对照检查材料,6月11日交各位党工委委员共同研究和修改,6月13日在前述的范围内征求意见。6月16日,报市委督导组审核把关;之后,报市委教育实践办审阅;之后,再报任彦祥同志审改;最后报市委书记、副书记审阅。区人大、区政协班子集体的对照检查材料分别由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主持起草、修改、把关,经班子成员共同研究、修改后,参照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班子征求意见的模式在适当范围内征求意见,修改后经主要领导签字后,报区党工委书记审签,再报市委督导组审核、报市委教育实践办审阅,报任彦祥同志审改。

5、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工作

6月18日起至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前,区级班子成员要集中进行“四必谈”。主要领导同志要分别与班子成员谈心,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谈心,还要与市委督导组谈话,与分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逐一谈话。谈心交心要做到“四谈到”,即对班子集体的问题要谈到、对自身的问题及整改的打算要谈到、对对方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要谈到、对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的问题要谈到,要重点谈突出问题、深层次矛盾、思想障碍和差距不足,还要主动接受党员、干部约谈。个别约谈根据需要随时进行。除接受党员群众约谈外,领导干部可根据情况主动约谈党员群众。谈心谈话情况要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上作出说明。区党工委书记还要分别与镇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谈心,提出问题和不足,指明努力方向。

(二)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1、召开时间

根据市委要求及我区工作实际,建议7月11-12日召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13日-14日分别召开区人大、区政协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2、会前请示

经市委督导组同意后,向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呈报《关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请示》,批复同意后抓紧按计划做好会前准备,确保按时召开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

3、日程安排

7月11日8:30召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区党工委书记主持,对征求意见和谈心谈话情况进行简要说明,并带头进行自我批评。市委督导组到会督导。共安排10小时左右。

(1)11日8:30—9:20(50分钟左右):

区党工委书记通报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包括征求意见、谈心谈话情况,并对开好生活会提出要求,15分钟左右。之后,带头作对照检查发言和自我批评,35分钟左右。

(2)11日9:20—9:50(30分钟左右):

各位党工委委员对区党工委书记开展批评。

(3)11日9:50—12:00、14:00—18:00

12日8:30—12:00、14:00—15:30(670分钟左右):

各位区党工委委员依次作对照检查发言和自我批评,每人发言20分钟左右,之后,其他区党工委委员逐一对其开展批评15分钟左右。平均每人35分钟。

(3)12日15:30-16:00(30分钟左右):区党工委书记作总结发言。

(4)12日16:00-17:00(1小时左右):市委督导组领导进行点评和指导。

13-14日,区人大、区政协班子民主生活会参照此模式进行,市委督导组派员参加。

(三)专题民主生活会后相关工作

1、形成专题报告

7月16日前,形成《关于中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报告》,经市委督导组审阅后,报市委教育实践办。同时,将专题报告连同区党工委委员的发言提纲、会议原始记录复印件、征求到的意见建议、会后制定的整改措施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等材料,按程序上报市纪委和市委组织部。

区人大、区政协班子参照此模式上报民主生活会情况专题报告。

2、通报会议情况

7月16日前,区党工委书记主持召开通报会,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市委督导组成员参加通报会。通报会参会人员范围与动员会参加会议人员范围基本相同,主要是:在区里工作的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市纪委委员,区党工委委员,区纪委副书记;现职区级领导干部;镇处党(工)委书记,区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其他需要列入范围的,由区党工委同市委督导组商定。

会前,将民主生活会通报材料报市委督导组审阅。

区人大、区政协班子参照此模式对召开民主生活会情况进行通报。

3、整改落实和完善制度工作

由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办公室根据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和组织进行整改,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三、关于镇处和区直部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安排

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有关要求并结合开发区实际,区直部门和镇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会前准备、专题民主生活会日程、会后相关工作内容等均参照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班子的模式组织实施,镇处和区直部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于7月20日至30日召开。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及其他基层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于8月20日前召开。

 

第6篇: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一、学习中心模式

从2005年开始,我园创建了四个学习中心供大班幼儿走班学习,到2009年发展为八个学习中心供中大班幼儿混龄走班学习,2011年又发展到12个学习中心供大中小三个年级混龄走班学习。学习中心里的材料从以高结构为主转变为以低结构为主;幼儿的学习从以学习中心活动为辅演变为以学习中心活动为主;教师的工作也从着眼于学习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演化为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和评价幼儿的学习;幼儿园的课程则从一个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演化为创生取向的课程,并在目标、经验、活动、材料、评价各方面建立起逻辑联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习中心模式是一种全园幼儿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的、混龄的、走班制的、儿童发起且有明确目的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心就像儿童的实习场和创作室,是感性的、综合的、借鉴现实生活的学习场景,是探究性、交往性、生活性、演艺性、尝试性、创造性的学习场景,是共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场景。学习中心也像资源库,里面有相关的各种资源、工具和设备,不同年级的幼儿在学习中心自主活动时,可以根据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选择到任意一个或多个中心工作,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转换中心和区域,也可以到其他中心和区域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完成自己的创想,学习中心成为一种独特有效的课程资源模式。

幼儿在学习中心里的活动主要由谈话—工作—分享三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构成。(1)谈话环节:每天早晨,幼儿计划自己要去的学习中心并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和班级幼儿一起谈论全班共同有兴趣的话题,分享和表达各自的经验和想法,生成当天的际遇活动计划。(2)工作环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计划分别到各个学习中心去工作。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选择到任意一个或多个中心工作。在工作中教师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支架幼儿的活动,并有目的地观察记录,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个小时的工作提供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想法。(3)分享环节: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回到自己的班级,和全班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学习成果,包括各种作品、记录单以及孩子的表演。幼儿可以学习采用一定的策略整理自己的思维,和小组共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教师则帮助幼儿推理并促进幼儿对概念的理解,提倡同伴之间的评价和建议。

学习中心里的活动不是教师预设的,教师每天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才知道孩子要说什么、做什么,我们称之为际遇性学习活动。际遇性学习活动是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出发的学习,是幼儿在与具体的教育情境、真实任务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别化的学习活动。际遇性学习活动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能够产生许多富有创意、个性鲜明的想法,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自己的观点、意向和情感,是幼儿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追求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多元性和个性化。际遇性学习活动是幼儿发起的且有明确目的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幼儿在学习中心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

二、学习中心的规划原则与策略

在规划学习中心时我们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幼儿的一般需要是什么?本园幼儿的需要是什么?如何满足各年龄段幼儿的需要?各个学习中心蕴含的领域学习经验是完整的、平衡的吗?幼儿园课程小组经常都要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学习和讨论,凝聚集体的智慧。

学习中心提供的游戏满足我园各年龄段幼儿的需求。我园从当前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精选出典型的、对儿童有价值的且儿童有兴趣的活动和场景,归类放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调整之后,形成目前12个室内学习中心的96种游戏方式,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提供儿童完整的经验,并使每个学习中心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目前的12个室内学习中心分别是:机械木工中心、戏剧中心、语言中心、科学中心、绘画中心、生活中心、民间游戏中心、音乐中心、建构中心、手工中心、角色扮演中心和自然中心。学习中心的总体规划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之中。

各个学习中心的具体规划则是根据每个学习中心的核心价值,再结合幼儿所需的关键经验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强调“关注过程”“提供有意义的情景”“通过设计鼓励学习”“为合作学习而作的设计”“作出容易调整的设计”“提供对预想的记录”等指导思想,关注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情况。以建构中心为例,在大积木区特别设计了放纸笔和卷尺的地方,方便孩子们记录和测量的需要,这是为关注幼儿学习过程所作的设计;当我们把沙放到沙盘里,设计成沙盘并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时,孩子的活动与户外沙池中的活动有着显著的不同,因为我们设计了一种有意义的情景,使孩子产生了不同的学习;当我们把大镜子和各种形状的立体材料放在一起设计成镜面区的时候,镜中倒影的变化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欲望;我们在拼插区把各种形状的拼插材料、大地毯,以及进行空中建构的铁链、钩子设置在一张大大的操作台上,让幼儿有机会很自然地合作完成大型的作品,这是为合作学习而作的设计;在设计区里,孩子们可以先画出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去搭建,让孩子可以对自己的预想进行记录。在学习中心里,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活动需求不断调整环境,这就要对环境作出容易调整的设计,如固定的、不能搬动的设施不能多。每个学习中心都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创新性设计,使各个中心都成为幼儿喜爱的游戏场所。

三、学习中心的材料提供策略

1.提供真实的工具和设备。这类材料非常有挑战性,会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让幼儿获得真实的体验,促使幼儿更加专注、细心。比如:机械中心里有各式的钉锤、螺钉、锯子、钳子、钻孔机、热胶枪、切割机、电动螺丝刀等。幼儿在沉着、冷静的操作过程中,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心智都在增长。

2.提供自然的材料。这类材料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城市儿童来说,石子、沙、树叶、树枝、贝壳、泥、玉米须、稻草、稻谷壳、粘土、水等自然物是尤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自然材料的特性,发展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内心和自然万物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自然材料,幼儿学会更加关注和照顾动植物的生长、关心生命和地球生态,成长为有爱心和有自觉环保意识的人。

3.提供来自生活的材料。这类材料是幼儿熟悉的,承载着幼儿的已有经验,也便于引发新经验。比如:面粉、鸡蛋、蔬菜、水果等用于烹饪;各种纸盒、纸箱等用于搭建;糖、盐、醋、油、苏打粉等用于科学发现;生活材料经济、便利且来源广泛,容易补充。

4.提供表现本土文化的材料。选择幼儿有兴趣和需要的本土文化材料是教师文化自觉性的体现。比如:京剧、粤剧的服饰和录音资料,笔墨纸砚书写材料,青花瓷和脸谱等绘画材料,陶埙等民族乐器材料,空竹、毽子、竹竿舞等户外游戏材料等。

5.提供表现多元文化的材料。比如图书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是多样化的、展现多种职业能力的;扮演妈妈角色的服饰有多种可供幼儿选择,不是只有围裙;世界各国的国旗都被陈列和尊重,等等。

6.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这类材料便于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比较、判断和操作,获得不同的经验。比如木块的厚薄不同、密度不同,锯齿的大小不同,锯子的长短不同等差异所带来的操作体验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切香蕉与切胡萝卜的难度也是不同的。在学习中心里有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时学习,所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并向他们提出适宜的挑战。

7.提供积极的、可控制的媒体资源。视听机、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电脑及网络等作为信息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工具、途径、方法和信息。如在音乐中心有视听机可供幼儿搜寻自己需要的音乐;在戏剧中心有影碟机可供幼儿欣赏传统戏曲;在角色中心有录像机可供幼儿自己操作,体验摄影师的角色。教师协助幼儿尽可能独立地使用这些设备,让技术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服务。

第7篇: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区 数学兴趣

数学活动区是教师在活动室开辟一定的空间,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学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操作的的活动环境。数学区活动是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当前,幼儿园数学区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投放材料随意性大,对幼儿数学区活动的指导不足等。那么,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数学区域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本文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开展数学区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这种“关系”既不像自然物那样具备外在的形象,也不像科学现象那样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更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富有吸引人的情节或动人的旋律。数学中的数量、时间、空间等知识,幼儿往往难以理解。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也有这样的体会:数学活动不好组织,较难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区活动具有开放、自由、自主的特点,幼儿在此能按自己需要与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玩具和材料互动,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数学区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有利于幼儿建构数学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根据这一观点,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应从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将由对物体的直接感知转化为表象,从而主动领会和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数学区活动正是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操作性学习方式。幼儿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虽然也有操作,但由于时间限制,操作活动不能深入进行下去。数学区活动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数学区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教具,如小数棒、积木、立体几何模型、平面几何图形等,幼儿每天到数学区活动,不断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在操作中不断发展数学能力。

3.有利于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全儿教育协会(NAEYC)2000年出版了《幼教绿皮书》,指出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幼儿个别差异关注不够。书中写道:“教育方式仍然无法真正重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并配合孩子的差异调整教育方式。明知每个孩子都不同,却要求每个孩子要在同一时空、用同样的方式学习”。幼儿数学学习中个体差异问题尤为突出,每个幼儿原有数学经验、学习数学的方式、速度都不相同。数学区活动改变了集体教学中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的模式。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幼儿自由的摆弄、探索材料。例如,某大班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小动物卡片、数字卡片及加减运算符号。有的幼儿用动物卡片摆算式,有的幼儿用数字卡摆算式,幼儿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来学习加减。因此,数学区活动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需要。此外,区域活动是典型的个别化学习,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明显增多,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数学区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一)创设适宜的数学区环境

1.设置数学区域

开展数学区活动的前提是要有活动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儿童的活动室内或走廊的一角,设置数学区域。数学区应有摆放材料的橱柜,进行操作活动的桌椅,便于儿童展示操作结果的小设备。设置数学区时可把区域的一面墙设计为数学主题墙。墙面装饰突出数、量、形等信息。例如:有的教师在墙面上布置小动物吹泡泡的形象,就把泡泡由小到大的排列,体现量的排序。有的教师在墙面上布置数字、几何图形等形象。数学主题墙饰很好地体现了数学区域的特征。

2.投放数学操作材料

数学区材料是教师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的学习经验。

教师首先应根据数学活动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操作材料。例如,中班近期数概念教育目标是:“引导幼儿点数10以内的数,认读10以内的数字”。根据此目标投放数字棋、数字接龙、数量与数字匹配等材料。认识几何形体的目标是“引导幼儿探究和感知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根据此目标投放七巧板、图形接龙、等分图形等材料。

此外,提供材料要考虑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对活动外在形式感兴趣。大班幼儿学习目的性增强,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适合大班幼儿的材料不一定适合小班。例如,某大班老师利用印章、实物、作业单让幼儿练习数的组成,效果很好。一位小班老师模仿了这一形式,在小班数学区投放印章和作业单,让幼儿在2只小鸟后面印上1只小鸟,获得2添上1是3的认识。结果发现小班幼儿只对印小鸟感兴趣,还把小鸟印在脸上、手上。不同年龄幼儿认知特点不同,同样的材料其效果会完全不同。

最后,提供的材料应具有操作性、趣味性。操作性指的是材料能满足儿童探究的愿望,如操作材料“数量对应拼版”,儿童可以按形状拼合,也可以按数量拼合。再如,材料“按数取物”,四人玩,轮流转动指针,指着几,就取几条小鱼。这样的材料能拼摆、移动、组合,而且有多种玩法。趣味性指的是材料的色彩、形状、玩法能引起儿童操作的兴趣。例如,让儿童学习按长 短排序,如果只提供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儿童操作,儿童兴趣不大。如换成不同高矮的塑制小树,大小不同的花盆,让儿童在花盆里栽小树,趣味性就增强了。

(二)恰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树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的指导思想

数学活动区是幼儿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经验、体验探索乐趣、建构数学概念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信任幼儿,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参与活动,获得发展。当前,教师在指导数学区活动时,总是不自觉地讲解,示范。这样做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当教师不指导时,就失去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干扰了幼儿的探索思路,不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幼儿活动时,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作为观察者,应观察幼儿的操作方式,不随意干扰、随意评价。作为引导者,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但并不代劳。作为支持者,要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2.采用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指导、提供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互动等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第一,采用语言指导。语言指导是区角活动常用的指导方式之一,包括询问、建议、暗示、鼓励、质疑等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语言指导方式,要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有助于开通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有可能做出多种回答,还能引发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有效观察、操作、思索活动,帮助幼儿整理知识,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即当幼儿出现操作上的困难时,教师启发幼儿相互观摩、讨论,使幼儿向同伴学习。第三,提供材料上的支持。当发现幼儿操作困难或有新的兴趣点时,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使幼儿的学习顺利进行下去。

另外,在指导数学区活动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指导要适时。即指导的时机要恰当。在幼儿的操作活动出现困难时及时指导,使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二是指导要适度。即指导要点到为止,不能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可以建议2~3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供幼儿自己选择,这样的好处是使幼儿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遇到的难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三)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数学区活动虽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但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需要制定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规则。第一,进区规则。如设置好区域人数标志,本着先来先入的原则,使幼儿明白当进区人数够了时,可以先到其他区域活动。第二,活动时的规则。如不大声喧哗,爱惜材料,玩过材料之后要放回原位、摆放整齐。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操作材料的规则。如增加新内容和投放新材料时,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操作的规则,使幼儿知道怎样做、怎样玩。还可以引导幼儿用图示的方法记录并在区角展示。只有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才能使数学区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活动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有利于幼儿主动活动的材料,使数学区成为幼儿快乐学习数学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35.

第8篇: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关健词] 自主、协作、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大综合、大综合素质、信息技术实验班、多功能网络教室、超文本、超文本资源库、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主线式综合性课件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术实验班教学过程

1、 教师导读

设置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学习问题,指导分组,提供部分网站、网址、文本。以一组为例:

王喆、王 皕:落实"浥"、"进"的音、义;查王维其它的作品及赏析、评论。

颜力、傅倩雯:查王维的生平及边塞诗派、田园派;查柳的有关生物知识。

严倩、叶好秋:查王维的画及《阳关三叠》音乐;查"阳关"、"渭城"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分头找资源(从网上、光盘上、词典等文本上),设计相应的测试试题,制成个人网页。

2、相互交流、讨论(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留在记事本上,求助老师、专家、网友或作为研究性课题留待日后解决)。同时,反馈、完善,提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文本、电子资源。

3、以网页形式建立以《渭城曲》为主线的综合性资源库课案课件-超文本。包括课文导读、有关资料、自主测试、拓展学习、大综合、研究性课题、电子路径七大块。

4、资源放入相应的知识结构图中,构建语文资源库及王维资源库、边塞派资源库等。

二.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习特点和办学意图

上述《渭城曲》的网络教学过程,是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一次教学活动实录。

《渭城曲》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实验班学习的五个特点:

1、自主的学习;协作的学习;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电脑为工具开展交互式的学习

3、提出问题,搜寻材料,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4、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通过以上五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五大素质:

1、自主能力;

2、协作能力;

3、信息素养;

4、研究能力;

5、综合素质。

这正是我校举办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意图。

转贴于 三、信息技术实验班开办的必要性

1、e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高考大综合的方向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大综合素质。

高考已经开展了"理化生"、"史地政"小综合的考试,正在向大综合的方向发展。"大综合"的理念,与技术、知识和通讯的大爆炸相适应,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场考试的革命。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地基、详尽地学习掌握。人们更多的是以问题或课题为主线,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综合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的革命》告诉我们,终身学习成为必要。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又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方式,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四.信息技术实验班理论依据

1、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学与教的转变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以课本为纲,进行自主学习,课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 师生充分互动,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建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2、依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

根据这两个实验,教学应该尽量大限度的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最持久的记忆效果。

3、人们偏爱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学应同时满足多种学生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学习方式偏差对学习效率的负影响。

五。实验班的构建

包括学生、老师、学习空间、课程四个方面。

1、学生的构建

96人,分成2个班,每班8个小组,每小组6人,每人一部电脑,以圆桌式围坐,以利相互讨论,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实验班学生的构建,充分考虑到自主、协作。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电脑夏令营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大综合素质、信息素养的检验和培养。

2、老师的构建

先在全校开展有关网络知识的讲座,学习有关理论,介绍学校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构想。再由老师自愿报名,组成教师网络兴趣小组,开展进一步的培训学习。

老师的组成,我们同样注意到了信息素养这一点,特别强调了反主导式、反填鸭式教学,提倡自主式、协作式、研究式、大综合式的学习,从而保证实验班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3、学习空间的构建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主要教学都在多功能网络教室。

配备具有现代意义的多功能网络教室(附图),将液晶投影仪、实物展台、VCD等设备制作成多媒体小车,两间教室共用,教室的功能将由纯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转化。在教室中设置图书角(文本、电子图书),教室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布局:6人一小组,一人一部电脑,一小组围成一个圆,总共有8张圆桌坐48人,学生不再统一面向黑板。这种布局具有跨时间、空间的意义,便于学生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学生将真正体验到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网络画板、联机讨论、电子邮件)为辅的学习乐趣。

4、课程构建

㈠信息技术实验班的课程由校本教材、课外活动两部分组成。校本教材的建立是课程构建的重点。

我校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由传统的文本教材和全新的电子校本教材组成。在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初期,决不排斥传统的文本教材,而且保持与文本教材即课本的对应。

㈡电子校本教材,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主要由电子教材、课程资源库两部分组成。

①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教材,包含教学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影像、图片、课件、录音等、网络资源表、自制视频库、优秀的学生作品、学生自建资源库等内容。

②课程资源库,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含课件库)包括学科式、问题式两种课件资源:A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学科式综合性课件;B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相关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以上两种合称为主线式综合性课件。所有资源(含课件)以网状结构互相关联。另外,还有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图(即知识结构树)。

换个角度说,课程资源库由教师电子教案、学生超文本资源库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教件、学件。

同样,其他学科的知识树由相应学科的教师指导构建。值得提醒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树与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三方面组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超文本资源库,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较之传统的知识树、资料、笔记,何止天壤之别。这是网络的优势,这一切将极大的改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

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5大素质

1、教师的备课决定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备课,要求各学科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每个学习单元至少安排两种信息源,教案由信息源和知识结构图组成,按搜索流程图编写;信息技术实验班采取集体备课制,目的是打通各学科知识间的界限。主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图,标明知识要点及难点,同时制定大综合的内容,指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让学生用各学科的知识帮助解决。

这种备课方式,决定了学生要开展自主学习、大综合的学习,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综合能力。

2、学习过程必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实验班的班级构建及教学与普通班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任务和兴趣进行自主、自立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很专注,除讨论外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长此以往将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纪律性自然得到了加强。因而,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Word、PowerPoint、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收发e-mail、网上浏览、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讨论、制作网页、参加读书活动、写读书心得并做成网页等等的学习活动中,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拓宽知识面,思维方式更加开阔,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发挥,处理问题更有条理、有目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由于整合课网页的学习和制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特别是音乐、美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审美层次提高。这是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提供资源素材和资源路径;随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增长,学生资源库中的材料将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其它地方自己搜寻完成,而教师只提供方法,不再提供材料,课程资源库特别是超文本资源库的建立工作将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或由小组协作完成。这一切必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研究能力、综合能力这五方面的素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课件库),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综合性课件。各学科每月至少完成一次综合课、安排综合课的公布以及对综合课的评价,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在评价其它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全面掌握资源库中的知识,落实"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思想,落实信息化、大综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是未来5至10年内逐步推广的先进的教改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发展潮流。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实验班对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最富冲击的挑战,我们的实验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5大方面的素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9篇: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一、了解“微课”的优势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微课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促进自主学习。

它能提供W生自主学习的新环境;是学生课外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新载体;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随时查阅和反复学习。

其次,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发展。

结合微课制作选取课题时,能加深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制作微课中,需要教师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对学情有所了解,对教材有较深入的认识。微课中还能提高教师知识讲解和总结的能力,在较为短小的微课中表达清楚一个知识点。同时还能开拓教师的教育视野,对教育方法和心得做一个较好的总结和积累。

二、小班化和微课的契合点

小班化教学提倡的是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学生展现个性化的学习和能力。那么微课的形式正好给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载体。微课是个性化学习的最佳伙伴,学生可以在微课学习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反复学习和阅读,对课内教学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拓展。所以,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融入微课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三、微课制作、应用和分享

先和大家分享一节我自己制作的古诗词微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结合本节微课的制作和小班化教学中的课堂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设想。

(一)基于学情,在选材和设计中关注学生发展

本次微课,我选择的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荷塘美景的诗,但同时也是一首送别诗。本诗在苏教版中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教材,是否适合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材呢?我们在微课制作前,也选了一个三年级一个班的同学做了一个前测。结果是:全班都能熟练诵读,大部分同学能背诵,并能通过自己的诵读初步体会到诗句中描写的景象和相关特点。以此为前提,我们本次微课定位是课前自学环节,设计的过程从“学读古诗”“诗中有画”“寓情于景”三个层次去展开。无论是学习任务中的各个层次的“诵读”练习,还是“通过关键词理解诗的意境”,或是研究“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我都是基于学生能力和认知的现有起点去设置,学习目标也是对准学生需要达到的要求来制定,相信三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并在原有学情基础上有所提升。

(二)是整合资源,从文字到文化的心灵旅程

自古以来,西湖在中国人心中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梦、一片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杨万里眼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十同”,我特别整合了西湖四季的图片和著名的景点介绍。微课学习时,学生随着视频的播放,仿佛就已经跟着走进了西湖的四季,感受到西湖的文化。之后再来看农历六月西湖的艳丽和壮阔的景象,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一下就让同学们明白了诗人为什么用“毕竟”开头发出赞叹,又为什么说“风光不与四时同”了。整个过程中,学生从诵读诗中的文字到感受西湖的文化,再回归到诗人眼中的景、心中的情。这已经不单是一场微课学习的过程,也是一场小小的文化旅程。

(三)聚焦准确目标,全面提升学力

五下教材中,这首诗的情感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六月西湖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研读后,觉得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有层次的,其中当然有对西湖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但最终情感还是要归结到送别之中。另外,这首送别诗也有他独特之处。诗题有送别,但全诗都是荷塘景色的描写,看似矛盾,其实是诗人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曲折的或者说乐观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我的学习目标中情感目标的确定是:“体会诗人曲折、乐观的送别之情,感悟寓情于景的艺术效果。”在学习任务中,我通过用本诗和几首同学们熟悉的送别诗作对比,让学生首先通过诵读从文字中去发现不同,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达到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合理推测等方法,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去体会诗人情感的多种可能性。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把学习从微课延伸到课堂教学之中,更好地提升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