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心的诗范文

木心的诗精选(九篇)

第1篇:木心的诗范文

一、承传与创新

《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蘸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

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其中“万里”二句,写出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又写出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山峦之多。“朔气”二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将军”二句,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这些简劲之笔,以少胜多,不仅写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终于凯旋的经历,而且写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诗的结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拟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与代父从军的勇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内心的自豪感、自信力。

《木兰诗》更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吝惜笔墨,巧妙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对于惨烈的战争,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意志之坚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评论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的确,这里的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宜于咏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写征战而紧扣儿女之思,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细腻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更为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兴起的波澜。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索。

三、叙忧与状乐

《木兰诗》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写忧,后部分写乐,忧是乐的反衬,乐是忧的归宿,从而深刻揭示了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融融而乐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木兰诗》先写木兰停机忧叹,造成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问答,排除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平宁静的男耕女织生活而忧虑,而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不安的心。时局不安,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困难当头,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从军驰骋万里。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是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并终于化作了行为。在从军途中怀念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的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安宁,忧的是自己这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仁慈的爷娘倍受精神的折磨,相思女儿而又不得相见。写忧使诗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归心似箭的表白,不是更让人产生共鸣吗?

第2篇:木心的诗范文

下面以《木兰诗》为例,从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理解。

1.从时代背景来分析理解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这一时期,我国北方战乱频繁,各政权交替,各民族互相攻伐,民无宁日,民间反战情绪很明显,从这一时期的许多诗歌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木兰作为一个民间底层女子,她跟普通人一样,对战争是反感的,甚至产生恐惧心理都是正常的,她的反战情绪应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普遍情绪状态。她身上集中体现的是底层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战争的反感。罗执廷在《民间立场与反战倾向》中认为:木兰绝不是一个尚武之人,不是一个渴望在战场上流血拼杀,建功名、争风头的巾帼英雄。

2.从诗作的三个场景来分析理解

诗歌第一个场景即开头一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叹息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所忧的是,家里无可去应征的人,父老弟幼。退一步讲,即使木兰的父亲身强体健,或者有长兄可代,难道木兰会欢欣鼓舞地送父兄上战场吗?木兰的“替爷征”实在是出于本性的“孝”,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并非因爱国而识大局去“为国征”,诗中一点也看不出木兰热衷于战争的字句。清代诗人杨文淳《题木兰祠》中的两句“不是爱从军,代父心良苦”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正确的理解。

诗篇开头如此渲染木兰深重的叹息,足以表明她的烦忧无奈及反战情绪。对木兰代父从军的决定,王永在《思想倾向新探》中认为:“完全是从自己的家庭情况出发”,“没有也不可能表现出为国、为君、为民的爱国思想和精神。”

诗中详写的第二个场景是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和途中的所见所思。我们做个原生态的研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难发现,木兰购买战马及用具,并不是有经验、有次序的,她很可能不熟悉这些战略物资,加上她心里乱糟糟的,所以购买的时候不能一次性买齐备,购回这样,发现又缺那样。要知道木兰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她每天所做的不过是纺线织布,绝没有热衷于舞刀弄枪,更不会训练有素,她不是一个豪迈的女英雄形象。诗歌如此铺排渲染出发前的情景,无非是要真实地反映木兰出征前内心的慌乱与无奈。如果不是逼上战场,木兰何不“雄赳赳气昂昂”去保家卫国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运用间隔反复的手法,以遥远的征程、艰苦的宿营环境烘托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的少女情怀。离家愈远,思亲之情愈切,而在此也没有什么豪迈之情展现,反倒是“燕山胡骑鸣啾啾”的环境再次衬托出她对环境的陌生感和反战情绪。

诗中详细叙写的第三个场景是:木兰还朝辞官,与亲人团聚。木兰十年征战,虽然“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甚至可以“用尚书郎”,但她丝毫不贪恋功名,她只有纯真朴实的心愿,“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接着铺陈全家人迎接木兰回归的热闹场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家人也绝没有埋怨她的不居功,而是出于亲情,满心欢喜,只要木兰平安归来,便是最重要的。在家人眼里,木兰仍然是一个女孩子,谁也没把她当成一个巾帼英雄。

而木兰自己的表现更展现了她天真烂漫的本性。“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她的调皮和喜悦心情,即使“伙伴皆惊忙”,也只是惊讶他们自己“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及其伙伴也没有谁表现出对功名的喜悦,都是以战争结束、亲人团聚、重归和平、平安生活为喜乐,可见当时社会中普通百姓都是反战、热爱和平的。

第3篇:木心的诗范文

一、按课文要求填空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

2.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

二、理解型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反映木兰出征路线,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神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以及对自己用过的东西的亲切感、自豪感的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木兰诗》中描写木兰“男”换女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9.南亚海啸牵动着全球民众的心!灾害发生后,国际红十字会及各国派遣的救援人员十万火急地奔赴灾区。这种情形用《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形容最为恰当。

10.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公里的平羌小三峡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陆出川的交通要道,峡区河道蜿蜒。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站在此地你会想起李白哪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篇:木心的诗范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背诵全诗;体会排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把握诗歌的情节,认识木兰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有哪些?

学生回答: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英雄——花木兰,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千百年来,她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还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银幕。今天我们来欣赏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这首民歌可能产生在后魏,形成于民间,经后代文人加工润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的断句和节奏。

2.识记生字。教师重点强调:“十二转”的“转”zhuàn、“可汗”kèhán等。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4.疏通文义,质疑释疑。

5.学生分组开展诵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依据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几个阶段,诗歌可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交代木兰从军缘由,叙述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见闻。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出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请求还乡,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第四部分(第7段)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品读探究,走进木兰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同座位交流。

明确: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深明大义、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愿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木兰形象特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诵读并体会木兰的形象。

2.写法探究:

(1)第3自然段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3)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什么样的情操?

(4)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她怎样的心情?

(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6)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明确:

(1)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从军的繁忙细致和出征前的急切。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铺陈写法。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5)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赞美木兰的机智谨慎。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6)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关山飞度——详写;沙场征战――略写;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这样写,(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诵读并体会诗歌的写法。

六、体验交流,分享智慧

任选下面的一个话题,先小组内部讨论,再全班分享。

1.试想你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替父从军前后内心的想法。

2.假如你是英雄木兰,说说自己的十年征战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相别十年,如今见面会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1)诵读与背诵课文。

(2)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 巾

木 果敢坚强 帼

兰 英勇善战

第5篇:木心的诗范文

(一)

“……都怪她,这下我肯定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我对木诗说着周末发生的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上课前的楼道里安安静静,很空旷。只剩我、木诗和羽的身影,一个拿着书行色匆匆的少年以及远处几个腋窝里夹着教案的老师。“你说怪我?”走在前面的羽停下回过头来对我说。我也停下,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怪你!”某人头也不回地离开,留下我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楼道里。我再也说不出话来,和木诗相视摇头,一种无奈油然而生,并肩走过楼道,回到班级,窗外的树叶上摇曳着雨珠,那是云朵的杰作。是它刚刚哭过的见证吧……

羽,有没有那么一天,你不再小孩子气?

(二)

桌旁扔过来一张纸条,我打开,熟悉的字迹浮现在眼前:“既然你怪我害你倒霉的,那我们绝交吧!请你放一百二十个心,我绝对不会再害你!”语气坚硬决绝,夹杂着愤怒。抬起头,望向木诗,木诗漂亮的大眼睛里闪烁着疑惑,我把纸条递过去,看到她看完提笔写下些什么,打着手势,示意我递给同桌的羽。我看到有些微草的字迹:“她不是那个意思,只是觉得有些荒唐而已。事情已经发生,就不要再想了,大家都是朋友啊。”鄙夷了一下,揉成团,一个标准的三分球进了垃圾桶。

羽,你需要她劝你么?像往常一样?你永远把自己当孩子……

(三)

什么也没说,看到木诗焦急的神情,提笔在草稿纸上写道:“她早就想和我绝交了,不只这一次。把绝交挂到嘴边的友情,我想我要不起……难道你不了解羽么?每次都这样,翻脸比翻书还快,我不会再忍的了!我没有做错啊,不怪她难道怪我?绝交就绝交,我又不是没有她活不下去!”纸条递给木诗的同时,木诗也有一张纸条递来,是给同桌的羽。我知道是刚刚那件事,所以抬起手准备再一次投篮,看到木诗哀求的眼神,我缓缓放下手把纸条扔到羽桌上。她拿起纸条放到一边,那样子傲慢不可一世。我生气且绝望,扭过头看书,听到木诗喊她:“那是我写的。”等了一会儿,才感觉到她的笔尖重重地映下一些字来,而后,纸条“咻”的一声飞过我的头顶停留在木诗的脚边。心里仅存的那些柔软顷刻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决绝。

羽,你以为我会像往常一样哄你么?对不起,让你失望了,这一次我不会了。别以为只有你有脾气!

(四)

木诗的纸条再次传来,写着:“你们俩都是一根筋,只为这点小事就闹成这样。别想太多,我劝劝她吧。”我决绝地写下:“不需要了。我真的没有错啊,不怪她难道怪我吗?明明我比她小,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像大姐姐一样让着她?她根本都没把我的事放在心上,要不然我也不会倒霉了!现在如她所愿我倒霉了,她开心了吧?!别说了,我不想听。”纸条再一次飞到木诗的桌上,我看到木诗沉默了,一滴泪水滴落在翻开的课本上。我支起下巴,陷入沉思。

木诗,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五)

一连几天,我和羽再没有说过一句话,彼此都把彼此当透明的。这个世界似乎冷漠惯了,也从来没有人问我和她到底怎么了。只有在一旁焦急的木诗。

我常常想,我们的友情真的这样弱不禁风?毫无疑问,是的。想起以前的种种,一起打饭,一起逛街,一起扫地,一起受罪,一起写作业……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一起经历了这么多了。只是,为什么每一次的小矛盾都可以打散我们呢?我不明白。说好的一生一世一辈子,难道只是谎言?木诗、羽,你们不是说要当我永远的派大星和小蜗吗?

哦,是我忘了问:一辈子是哪辈子?永远到底是多远?

这种现状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或许倔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仰吧,我们谁都不愿说自己错了。于是,就这样吧。羽邀着木诗走了,我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视线开始模糊,泪水落下。是谁说,眼泪是用来偷偷认输的,那么,我认输了。

硕大的房间,微弱的手电,我蹲下来抚摸自己的影子,对不起,让你受苦了,如此脆弱却又故作坚强的我。我的倔强,陪着我成长……

我学会了怎么放下,却忘了学会怎样一个人走。未来的路,一个人走。

第6篇:木心的诗范文

孟杨

黑脸师傅的突然离去,让我有了许多想心思的时间,我可以想到夜不能眠,食则无味,这很可怕。

我本想去趟沙洲,看看川娃子,看看我过去的工友,看看工长大叔,顺便还可以看看奶油雪糕一样的小倩,可山北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矿山停产,工友们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川娃子也去了他的大凉山,小倩被风雪裹在家乡的雪原上过假期,我真后悔当初没有留下她的一点信息。

这让我很苦恼,可又不知该给谁发脾气。

好在元旦一过,那些深藏我记忆中的传统节日一一划过时间的天空,让我随着大河市的人们过了腊八过小年,过了小年迎春节,我在电视上看到各级领导访贫问苦的新闻,总有一个老大娘或者一个老大爷手里要么抱着一袋面粉,要么攥着几百块钱,留着眼泪说着感谢的话,这场面常常让我也热泪盈眶,那些叫做人民的父老乡亲,多么需要政府的关怀呀!

过了春节就是五穷、润七、元宵节,我享受着整个城市的节日气氛和过节的喜庆,与城市的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有时参加公司组织的团拜,接受着李先生的关怀,这多少冲淡了师傅离去带给我的寂寞。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地解冻,眼看着冬天去了,回味过去的这段日子,我发现自己有了连自己也说不出的变化。我能耐住寂寞了。我有时在想,寂寞是人类最大的敌人,而冬天是最容易产生寂寞的季节。

我们那些聪明智慧的先辈们,裹着兽皮穿着树叶住在山洞,为了打发漫长的冬季,为了排除没有书、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没有舞会所带来的寂寞,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节日,用节日一段一段地送走冬天,迎来春暖花开的春天,这是大智慧呀。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个叫做年的动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先辈们心中的寂寞。

大河整个冬天没有下一场像样的雪,但这不会带来人们的愁云惨雾,天山冰川储存的水资源会在冰雪融化的季节流到城市的边缘和中心,为这个城市的人们送来生命之水,因此一切都在祥和安康中度过。

在我看到第一枚柳树嫩芽的时候,接到了木子老师的电话,他说他在德令哈,不日要来大河看沙漠。

德令哈,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陌生,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德令哈。熟悉,是因为诗人海子的一次负气出走,让西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成了诗歌迷们丈量诗人足迹的朝圣地。

获取木子老师来大河的消息之后,我思前想后,觉得我承载不起一个著名诗人的接待任务,就赶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应梅先生。李先生很兴奋,说只要诗人木子离开德令哈就告诉他,他算好时间一定去火车站接木子老师。我记住了李先生的详细交代,退身出来时激动地全身颤抖。

可当我们在城北火车站接诗人木子时,他却首先出现在城南客运站,这让我很尴尬。但李先生的兴奋依然不减,依旧兴冲冲地带我赶到南城客运站,一番寒暄后用他的奥迪车把木子老师拉到菊花台商务宾馆,安排好木子老师和他的跟屁虫娜娜的住处以后,李先生专门把我安排在木子老师的旁边房间,并交代清楚我的任务是服务好诗人的吃住行,并及时沟通信息,千万不要冷落了诗人木子。李先生说:“现在纯粹的诗人已经不多了,数量远远低于大熊猫,诗人木子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贝。”

李应梅先生的这话我能理解。但在我见到木子老师第一眼的时候,我觉得诗人木子背负了一路的沧桑,这让我不能理解。

当晚的欢迎宴照例安排在竹林,来的佳宾都是我已熟悉的编辑记者检察官警察文史馆员书法家音乐演出人等,出乎意料的是在相互认识的过程中,意静斋主人段先生说:“木子先生能够大驾光临大河小市,是我们大河文化界的喜事,我老汉能在有生之年一睹真正的诗人的风采,心愿足矣。”

平日沉默寡言的段先生把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这让我不光佩服,而且惊讶。看来真正的艺术家心灵是相通的,他们在猩猩相惜呀。

第二天,李先生陪木子老师去了库木塔格沙漠。李应梅先生拿出他的古埙吹了一曲又一曲,直吹得我和娜娜肝肠寸断,吹得木子老师把自己埋在了一处沙丘里,只露出一张脸来愣愣地盯着蓝天。

第三天诗人木子一直在他的房间里待到午后,我和娜娜谁也不敢去惊动诗人,怕惊走了诗人的灵感。在太阳偏向西天的时候,木子老师穿着睡衣两眼通红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和娜娜陪诗人吃了一顿便餐,于是约上李先生一同去了几十公里远的洋海古墓群。诗人一句话也不说,直直地躺在一个坟包上,一直躺倒深夜。

我悄悄地问娜娜:“老师是在倾听古人的声音吗?”娜娜摇头不语。

第7篇:木心的诗范文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这首诗的标题是《抒怀》。它自然让我们想到《论语》中那段“吾与点也”的著名典故。一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名同学陪坐在孔子老师身旁,孔老师问他们各自的志向。子路当仁不让,说要去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大国,三年可使民众有勇气,并懂得道义。冉有低调一点,说我去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可使民众富足,礼乐教化则要另请君子实施。公西华平时成绩中等,他说,我愿学习礼仪,做个小小的司仪算了。成绩优异的曾皙(点)同学一直在旁边鼓瑟,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孔子只好点名让他回答。曾点站起来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的志向是,在暮春三月,穿着新衣,约上朋友,到沂水边沐浴,登舞雩台临风玉立,然后咏歌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

少君大约是跟几位朋友在一起,他们也谈理想。有人说,要为山立传,这是仁者之志;有人说,要为水写史,这是智者之才。少君怎么说呢?他颇有曾点之风,曾点说了三件事,穿新衣,约朋友,出外游玩。少君也说了三件事:拍一套云的写真集,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还要画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我们来看李少君是如何在短短7行诗、3个自然段中,将自己的诗情推向高潮的。第一段两行是铺垫,“树下”起笔,言明地点在其次,渲染气氛才是真。“为山立传,为水写史”不涉政、商以及其他社会事务,可见是文友相聚。“你”不见得是单数,完全可能是“你们”的缩称,因为后面“为山立传,为水写史”将内容丰富了。诗歌就像魔术一样,你可以想象这是一次两人谈心,同样可以模拟一场曲水流觞式的群英之会。

“我呢”,话锋一转,诗歌直切主题,但表述极为节制。“只”字非常重要,是后面诗行的引领者。

三件事,第一件用了一句:“拍一套云的写真集”。“写真”二字不仅将云拟人化,更以云的天然姿态而反衬诗人的闲情逸致。不在高原、极地那样的特殊地区,有没有只给云拍照的摄影家?有,诗人就是。

第二件事用了二句,“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此句颇堪玩味。诗人真能“画”吗?不见得。我认为,诗人只是站在窗口看风景,用眼睛在“画”,因为他接下来说“间以一两声鸟鸣”。诗人本来只是在看,他要说成“画”,你也可以理解成他能“画”,在纸上画出“一两声鸟鸣”,谁看了不心动?这又是诗歌的魔术。

“间以一两声鸟鸣”这句括号打得极好,它首先让诗歌有了画面感,小小的括号真像一两声鸟鸣呢。其次,它改变了诗歌的节奏,让诗歌慢下来,以迎接后面的最高潮。

第三件事也是两句。少君让人出乎意料、最见匠心的地方是,他将这两句跨段。“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巴在上一段,尽量轻描淡写,尽量柔声曼语,尽量不动声色。在武术中,这一招叫“缩拳”,把拳头缩回来,是为了再打出去时更加有力。果然,少君出拳了。

最后一段,用“当然”将语调扭过来。“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结尾一句,举重若轻,似轻实重,“打”得人痴痴愣愣的。

为什么诗人要选取院子里的木瓜树呢?其一,《诗经》中有“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样的名句,木桃也是木瓜的一种,站在木瓜树下,就是站在《诗经》中,多么富有古典的韵致。其二,木瓜是南方的常见树木,普通人家院子里都有。木瓜树喜爱阳光,既抗旱,又耐寒,适应任何土壤。这一句,其实饱含着诗人对“家中小女”的挚爱与期盼。

之 二

三五间小木屋

泼溅出一两点灯火

我小如一只蚂蚁

今夜滞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央

的一个无名小站

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

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

再背后,是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简洁的白桦林

和枯寂明净的苍茫荒野

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

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

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如何从人性抵达神性。人会有神性吗?诗人说,有。这不,少君这首小诗的题目就是《神降临的小站》。那人性如何抵达神性呢?诗人的回答是:通过诗性。现在我们要探究的是,什么是诗性?

一般人认为,诗性必是那种感性的、浪漫的、激情澎湃的东西。那自然是诗性的一部分;但诗性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或许是理性对感性的整饬与节制。我最近读了一本新出炉的青春文学杂志,我认真去读那些八零后、九零后的作品,我不得不说,那只是一堆青春期的发泄物,用光亮的语言装饰着苍白与贫弱。我不是说,八零后、九零后作家写不出好作品,但我读的这些作品显然不是好的。这也许和他们的年轻有关。那些作品里最重要的问题是“滥”:滥情滥欲,滥想滥写,缺乏节制,也不懂得怎么去节制。

首先要澄清一个可能发生的误解:节制绝不是不要想象,恰恰相反,越是节制的创作越需要想象力。节制不是虚无,而是删繁就简,是披沙拣金。简无法凭空而至,它从广大繁复中得来;金不是自天而落,它从恒河沙数中得来。

写北方的诗无数,写出新意很难,我们看李少君如何别开生面。

从标题,他就开始发力,“神降临的小站”。“神”字打头,让人心生神往。“小站”落尾,将读者摇荡起来的心神迅速定格。好比在人跑得兴起时,突然喊一声“立正”,跑的人双脚立住,身体仍会惯性地向前冲。

进入诗歌则反过来。他从最细微的事物入手,“三五间小木屋/泼溅出一两点灯火”。这里又有讲究,如果写成“一两间小木屋/泼溅出三五点灯火”,那就热闹了,诗一起调就会不对。“三五间小木屋/泼溅出一两点灯火”,北方夜晚的冷寂、空漠隐隐透出。“我小如一只蚂蚁”是由“大草原中央”衬托而来,但不接着写“大”,而是悄然驻足于“一个无名小站”。

第一段最后一句,有意突出“我”――“独自承受凛冽的孤独但内心安宁”,为“神”的出现埋下伏笔。用“凛冽”形容孤独,一再表明这是北方。一个“但”字扭转全篇,“内心安宁”是本诗诗眼,但读到这里还看不出,一般读者容易忽略,稍微有心的读者会留个疑问:为什么承受着凛冽孤独还内心安宁呢?

紧接着,是一连六个“背后”(含五个“再背后”),终于将神请出了场。第二段的一个“背后”、四个“再背后”,是诗人为神出场布置的舞台,这个舞台当然是北方。北方那么辽阔,可写的东西多得数不过来,诗人选择了“寒夜”“马路”“河流”“白桦林”“荒野”“低空”“夜幕”,由近而远,自低至高,从细微到阔大,渲染得神完气足时,末尾一句(一段)连读者几乎都是脱口而出:“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余音在广大的北方回响,那正是神的回应,是人的内心受到北方的猛烈冲撞时发出的共鸣。无论身处何方、读在何时,经此猛烈冲撞,你都会被撞入那温柔的夜幕里,撞入那苍茫的荒野,撞入那一望无际的白桦林,撞入那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央的一个无名小站……孤独之中,内心却有一种奇妙的安宁。就这样,每一个读者都被撞入诗歌内部,都成了一名诗人。

啊,现在明白了,诗人为什么说“独自承受凛冽的孤独但内心安宁”?因为,广大北方的那个小站唤起了诗人心中的神性。“神居住的北方”,这个“神”不是神仙,不是妖怪,而是万物――是芸芸众生,是一草一木,是在自然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所有生命。

啊,现在明白了,神性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有些人总以为自己有神功,有神力,只想着发发神威,这些人一不小心就沦为兽,就沦为物。意识到自己卑微的人,意识到自己“小如一只蚂蚁”的人,才可能在无边的孤独与苍茫中,感受到内心的安宁。

愚以为,本诗唯一的瑕疵是第一段最后一句,删掉“独自”二字就好了。且不说“独自承受凛冽孤独”略有重复,更显得用力稍过。

之 三

我自愿成为一位殖民地的居民

定居在青草的殖民地

山与水的殖民地

花与芬芳的殖民地

甚至,在月光的殖民地

在笛声和风的殖民地……

但是,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

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

一个灵魂的自治者

中外很多诗人写过题为《自白》的诗,如海涅、高尔基、朱自清、臧克家、席慕容等。李少君也写了这么一首。我认为,在所有《自白》诗中,李少君这首是最为出色的。

德国诗人海涅的《自白》诗写道:“亲爱的读者,/你是知道的:/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是,/只不过是个诗人。”这首诗很是直截和决绝,但诗歌主旨基本上在字面就解决了,不必多想,更无须寻味。

青年诗人祁国在1995年也写过一首颇为流传的《自白》:“我一生的理想/是砌一座三百层的大楼/大楼里空空荡荡/只放着一粒芝麻”。这首诗也写得很好,巧妙利用反讽批判盲目发展的房地产业。诗歌对现实的介入,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热”,看到惊天的浪漫,“砌一座三百层的大楼”;另一方面我们更可以看到“冷”,看到剜心的幽默,“大楼里空空荡荡/只放着一粒芝麻”。

这“热”与“冷”的两面在李少君的《自白》诗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少君的风格与祁国又完全两样。打头一句便让人瞠目结舌――“我自愿成为一位殖民地的居民”。

这句有两个讲究,一是话语表现方式摸拟加入党派时的《誓词》:“我志愿加入……”这一定是诗人有意的,而且这种有意并非对誓词的消解;我以为,恰恰相反,诗人是要借助誓词的严肃性与神圣性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信念。第二个讲究是妙用“殖民地”。殖民地居民本是不安的,是受到欺凌与压迫的,但我“自愿”成为一位这样的居民。接下来是对“殖民地”的连续重复,也让读者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自然山水、美丽与浪漫的殖民地,那谁不愿意成为这种“殖民地”的居民呢?

一般诗人写到这一层,就心满意足地搁笔了。这首诗的“重量”在于最后三句,“但是”一转,便进入李少君独有的心灵王国:“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一个灵魂的自治者”。

这几句既是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说对自己人生的要求,同时给无数附庸风雅者以当头棒喝。

很多有了权位的,很多腰缠万贯者,经纶世务之余,也常常宝马香车,游山玩水。但由于灵魂的龌龊与内心的贫乏,他们即便到了“山与水的殖民地”,往往前呼后拥,吆喝喧天,污染环境,暴殄天物,窥谷思金,望峰慕权,贪欲之炽盛,山水风月亦不能息其一毫。这些人,山水莫能拯其溺,就是佛也救他不得!

看到种种世相,诗人懂得,仅有山水、花的芬芳、月光与笛声,是无法澡雪精神、磨砺品性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山水,穷恶之徒处处皆穷山恶水,庸俗之众眼里莫不是庸山俗水,唯有内心强大的人,唯有“灵魂的自治者”,即便身处困境厄途,见到一草一木,亦能心领神会,不啻沐浴着一个花园和一片森林。

从“自愿成为一位殖民地的居民”,到“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一个灵魂的自治者”,由抑而扬,由冷而热,由敬畏演变成绝对的自信。所谓神完气足,就是这样炼成的。

之 四

木瓜、芭蕉、槟榔树

一道矮墙围住

就是山中的寻常人家

我沿旧公路走到此处

正好敲门讨一口水喝

门扉紧闭,却有一枝三角梅

探头出来,恬淡而亲切

笑吟吟如乡间

拿出这首诗来,是因为它最能体现李少君身上的古典气质。少君读大学时散文诗写得很棒,我至今还记得有一首《中国的月亮》,那真是写得非常的“中国”。这首以《山中》为题的短诗深得唐代山水诗的神髓,飘逸,跌宕,流畅,毫无滞碍。这种诗,看上去口语化,似乎随口道来,要写出味道却是至难。

我再举大家喜欢的李白的例子。李白很多诗都是脱口而出,从每一句看,谁都会说;但那些平白如话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就让无数无数人望而却步,比如:“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还有三岁小儿都能背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匠气,无刻痕,如溪下潭,如月在天,纯然一派天真,寻常人如何道得?

再回到少君的《山中》来。第一段是一幅素描,这叫“诗中有画”。“木瓜、芭蕉、槟榔树/一道矮墙围住/就是山中的寻常人家”,素描是简笔的,疏淡勾勒,却又层次分明。大家注意用词,首句“木瓜、芭蕉、槟榔树”分列三种植物,昭示“山中”;下句“一道矮墙围住”表明“寻常人家”。

“矮”字特见神韵,若无墙,则不成家;若是“高墙”则不“寻常”了。你看一个“矮”字立在这里,要说出多少东西。

第二段,出来的不是画中人,而是观画者“我”。“我沿旧公路走到此处/正好敲门讨一口水喝。”

“我”的出场适逢其时。我是一名走远路走得口渴了的行者。走过远路的人都知道,当在茫茫荒原或深山中突然看到一户人家,那种喜悦之情仿佛见到了自己的亲人。远行者尚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是流浪者,这个过程甚至根本没有目标,他永远在等待中,等待这个过程中令人铭心刻骨的亮点。

“旧”字用得好,写出人烟稀少的山中景况,亦写出行者的疲累困顿。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为什么诗歌必须吟诵才能去体会?像这样的句子,如果只看不读,诗人苦心孤诣之处便会被一掠而过;我们试着读这一句,当你读到“旧”字时,会不知不觉地加重语气,这一加重,身心一颤,便进入诗境了。

第一段是诗人看到的“画面”。第二段是诗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第三段,诗人走到了“画”中。

水没有讨到,因为“门扉紧闭”,没有人在家。这有什么要紧呢?“却有一枝三角梅/探头出来,恬淡而亲切/笑吟吟如乡间”。

这一段有借用“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但借得巧妙,用古句装新意。地球人都知道,三角梅本身并不是乡间。可它探头出来,那种恬淡与亲切,有如微笑着的乡间。诗人的情怀、诗歌的意念将三角梅转化成了乡间,这就叫“画中有诗”。

第8篇:木心的诗范文

关键词:花木兰;木兰戏;《雌木兰替父从军》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55-02

木兰异性改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又称《木兰辞》)。该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明时期,出现了第一部敷衍木兰从军故事的戏曲作品――徐渭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此后,在明清传奇和地方戏中出现了二十余部木兰戏。学术界多以类名来概括取材相同或相近的戏曲作品,如“水浒戏”、“包公戏”、“木连戏”等,因此模仿前例,将叙写木兰从军故事这一题材的戏曲作品,称为“木兰戏”。

徐渭的《雌木兰》是木兰戏中最具影响的一部作品,她开木兰戏之先河,也为后世木兰戏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雌木兰》全名《雌木兰替父从军》,全剧共分两出。第一出写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第二出写木兰擒贼首、获封赏、归故乡、结姻缘。该剧以《木兰诗》为创作本事,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完成了由诗到剧的转变,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丰富和发展。

一、《雌木兰》的人物形象

《雌木兰》保留了《木兰诗》中原有的人物形象――木兰、木兰爹娘、木兰弟妹、战时伙伴。此外,增加了征东元帅辛平、黑山贼首豹子皮、王郎、小鬟、二军等,构成了更加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丰富的故事情节。

(一)花木兰――男儿特质和女儿心态的结合

《雌木兰》中的花木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本是女儿身,因替父从军而异性改装成为他人眼中的男子,在取得成功后又恢复女儿身份。在这一过程中,木兰的人物形象体现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木兰具有男性的特质。“随着俺的爷也读过书,学过写武艺”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习武一般都是男子才能接受的教育,而木兰自小就随着父亲学文练武,可见父亲是按照教育男孩子的方式教育木兰,或者说木兰喜欢这种是男孩子的教育。这种男性的特质,具体可以表现在木兰的“刀枪弓马”的表演上。其次,木兰具有女儿心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婚姻的期待;对贞洁的重视。这可以从以下的小细节看出来。第一、裹小脚。“回来俺还要嫁人,却怎生?”可以看出木兰的内心里有着想嫁人的女孩心态。第二、守贞。“还你一个闺女回来”“我紧牢拴,几年夜雨梨花馆,交还你依旧春风W蔻函。怎肯辱爷娘面?”出征前米兰向母亲承诺守贞,凯旋后再次向母亲证明,说明在木兰的内心深处是很看重女性贞洁的。第三、对婚姻的渴望。木兰征战十二载,在荣归故里的当天就结成婚配,可以看出木兰对婚姻是期待的,“配不过东床眷”一句再次验证了木兰对自己的贞洁要求很高,但同时又渴望婚姻,透出女孩的甜蜜和娇羞。

(二)木兰父母――冷漠的父亲、虚伪的母亲

《雌木兰》中木兰的父亲和母亲,作者着墨不多,尤其是木兰的父亲,虽然木兰是替父从军,但全剧除去木兰在剧首介绍“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之外,再无多述。这样的安排呈现出了一个冷漠的父亲的形象。

木兰的母亲在木兰替父从军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是矛盾的,甚至虚伪的。一方面花母担心木兰的安危而不愿木兰出征,另一方面迫于现实不得不承认木兰出征是最好的选择。剧中,木兰和母亲的一段对话直接表现了花母的这种心理。

“(木)娘,爷该从军,怎么不去?(娘)他老了,怎么去得?(木)妹子、兄弟也就去不得了?(娘)你疯了,他两个多大的人,去得?(木)这等样儿,都不去吧。(娘)正为此没个法儿,你的爷急得要上吊。(木)似孩儿这等样儿,去得去不得?(娘)儿,娘晓得你的本事,去倒去得。(哭介)只是俺两老口怎么舍得你去!又一桩,便去呵,你又是个女孩儿,千乡万里,同行搭伴,朝食暮宿,你保得不露出那话儿么?这成什么勾当?”

从这番对话中可以看出,花母虽然接受了木兰替父从军的现实,但十分担心女儿的安危,很快这种担心又被对木兰贞洁难保的担忧而掩盖。此后,更是反复叮嘱木兰重视,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文字的描述而跃然纸上。

二、《雌木兰》的故事情节

《雌木兰》对木兰从军故事的丰富不仅仅表现在人物数量的增加、关系的复杂、内涵的丰富上,也体现在故事的可观性和和情感的丰富上。《雌木兰》在增加了“放小脚”“练武艺”“劝爹娘”“擒贼首”和“配姻缘”等数个情节单元。这些情节点的增加各有各的特点与用处,同时又具备一个共同的作用,即让木兰故事成为一出合乎观众审美、易于搬演的舞台作品。

“放小脚”“练武艺”“劝爹娘”是第一出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点。剧本由木兰自报家门开始,为了替父从军,木兰决定操练武艺,这就不得不得放开被束缚的小脚。“要演武艺,先要放掉了这双脚,换上那双鞋儿,才中用哩。(换鞋作痛楚状)”。“油葫芦”一段细致描写了木兰换鞋脱袜放脚时候心里的所感所想。

“生脱下半折凌波袜一弯,好些难。几年价才收拾得凤头尖,急忙得改抹做航儿泛。怎生就凑得满帮儿楦。回来俺还要嫁人,却怎生?这也不愁他,俺家有个漱金莲方子,只用一味硝,煮汤一洗,比偌咱还小些哩。(唱)把生硝提得似雪花白,可不霎时间漱瘪了金莲瓣。鞋儿倒七八也稳了,且换上这衣服者。(换衣,戴一军毡帽介)”

“练武艺”这一情节包括“天下乐”“哪吒令”“鹊踏枝”“寄生草”“幺”数段,分别描述了了木兰放脚后演练刀、枪、弓、马等多番武艺的场景。木兰的手腕有力、步伐稳健,拉弓跨马毫不费力。这一情节并非没有用处,用实际行动向观众交代了木兰替父出征的可行性,观众已经不用担心木兰不能担当出征之重任。“劝爹娘”一节,木兰以父老弟幼的理由来劝慰母亲,通过母女间的对话,呈献给观众一个有担当、有孝心的木兰形象。

“擒贼首”“配姻缘”是第二出中的两个主要情节。“擒贼首”一节描述了木兰得到元帅辛平的赏识,命她于两军交战之时擒拿黑山贼首豹子皮。虽然直接的描写只有短短一句“木冲出擒介”,但前文却做了大段的铺设,通过他人之口突出木兰武艺之高强。此外,擒贼之易也能凸显出木兰本领之超群。“配姻缘”是全局的结尾,可看做中国戏曲的大团圆式结局。锦衣还乡的木兰被母亲安排与王朗成亲,木兰虽是娇羞,却推辞不过,当日拜堂,成就姻缘。这是《雌木兰》剧情上的最大创新之处,为征战归来的木兰安排了一个圆满的归宿,让女扮男装的木兰通过婚姻彻底回归了女性身份。

故事情节的丰富使木兰故事更加完整,完成了由诗向剧的跨越,成为一出可演可观可感的戏曲作品。

(一)情节丰富、适合搬演

戏曲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在于她是舞台艺术,虽然杂剧在明中后期已经逐渐成为案头之作,供文人赏玩。但是徐渭并没有忽视其作为舞台艺术的特质,在创作工程中考虑到了舞台搬演这一实际问题。例如“放小脚”这一情节,木兰换鞋脱袜、痛苦焦急的模样在舞台演出中颇具喜剧色彩,同时贴合了当时的民间习俗,容易为观众所理解。“练武艺”一节在舞台上搬演,刀、枪、弓、马等轮番上阵,定能夺得满堂喝彩。“配姻缘”的大团圆结局也让舞台看起来热闹喜庆。

(二)情感充沛,引起共鸣

戏曲作为代言体的文学样式,不能直接抒情,而是让角色通过人物的念白、唱词等来调动观众的情绪,以引起共鸣。《雌木兰》在情感的阐释和抒发上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以“劝父母”一节为例,木兰考虑到父亲年迈、弟妹幼小,义不容辞的担起战争的重担,还能以平和的语气来劝慰担心的父母,让观众感受到木兰的懂事和孝顺。“放小脚”和“配姻缘”两段让观众看到了木兰坚强外表下的小女儿心思,放脚后担心嫁不了人,被母亲配姻缘时候的娇羞都让观众有了会心一笑的微妙感受。

三、《雌木兰》的主题思想

《雌木兰》的主题思想也在《木兰诗》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该剧作者是晚明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徐渭,他生平坎坷,心路崎岖。对《雌木兰》主题的探究需要结合徐渭的身平和晚明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女英雄的赞歌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腐败,倭寇在浙江沿海一带烧杀抢掠。当时,徐渭身为浙江巡抚胡宗宪之幕客,曾为抗倭出谋划策、甚至亲历战场,这一经历对徐渭的影响颇深,激发了他报国的热诚。在抗倭的战斗中,有一支广西少数名族的军队,其将领是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瓦氏,这一真实事件或是徐渭创作《雌木兰》的直接原因。

(二)徐渭的自况

徐渭虽然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其杂剧作品《雌木兰》颇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意。曾有人作诗讽刺徐渭,骂其《四声猿》是“妄喧妄叫”,徐渭反击称“要知猿叫肠堪断,除非侬身自做猿”。《雌木兰》一剧的主旨或可结合徐渭生平经历,从中探寻一二。《雌木兰》中木兰异性改装,征战十二载,却无人发现,真是“世间事多少糊涂”,这其中充满了徐渭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恨,对世人有眼无珠的不满。

(三)复杂的女性观

《雌木兰》客观上宣扬了男女平等的女性观。“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可见木兰并无“男尊女卑”的观念,反而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上阵杀敌,亲擒贼首时木兰喊出“这功劳得将来不费星儿汗”又可见其卓尔不群的能力。但同时,徐渭借木兰母亲之口,多次突出女子贞洁的重要性。又以木兰对婚姻的向往并最终以婚姻为归宿,让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着与男子平等人格的女性回归到封建社会下女性最终的命运中去了。可见,徐渭一面提倡男女平等,赞扬着巾帼英雄花木兰,一面又反复强调贞洁的重要,并以婚姻作为女性最终的归宿,不难看出其复杂的女性观。

《雌木兰替父从军》以《木兰诗》为创作基础,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对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进行了发展和丰富,完成了由诗向剧的跨越,使之成为可演可观的舞台作品,亦是最具影响的一部木兰戏。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张雪.木兰故事的文本演变和文化内涵[D].天津:南开大学,2013.

〔4〕罗艳秋.谈杂剧《雌木兰》对徐渭个性思想的深度折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第9篇:木心的诗范文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人常建一生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之作。

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首句“清晨入古寺”,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清晨”入寺,正表明诗人对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刹的向往。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紧承首句而写入寺所见。破山寺建筑壮丽,佛殿庄严,气象宏伟,这些诗人都没去描绘,突出勾绘的是被冉冉升起的旭日照射的“高林”。这就给人以清新明丽,葱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在艺术表现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抓住破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古寺的深邃幽静。这一联在结构上承接得十分自然,“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浑成无迹。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颔联就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来到“幽处”的禅房。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题青州山斋》)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崇这两句诗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原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使得鸟儿也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转鸣叫。诗人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像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明晰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消。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