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精选(九篇)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

第1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教学语言;语言艺术

一、高职美术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问题分析

现代素质教育是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积极地扩展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五点不足分别是:第一,教师教育思维受到束缚。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时,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理念教课,严格地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学习,学生的创新想象力被压制着,教师太过于注重教课评价,所以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二,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视。现在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规模变大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不一样,而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三,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期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沟通交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做的一件工作。但是经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期间,并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没有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形式将各项知识点表述出来,只是单一地照本宣读教材当中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长此以往,高职美术教学中的教学语言艺术魅力不仅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还会极大地降低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高职美术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四,高职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所运用的评价语言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期间,会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来告诉学生其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还会说出一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语,并没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向评价。第五,现在成功的美术艺术作品一直在被模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使国与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一些西方国家的艺术远超于国内,而西方国家美术教育也比较领先,使得一些教师不断地夸大西方艺术的成果,让学生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一直模仿国外的美术作品,降低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创造。

二、高职美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有效应用分析

(一)高职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好地引入课题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课程,教师怎样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是关键。很好的情景引入可以使学生非常有兴趣把精力投入在本节课。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学习的课程,设计一个有魅力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展现一个有良好气氛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记住本节课的美术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位引导者,教师需要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让课堂上的气氛更加活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应改变上课和学生沟通的语言

美术的课程跟其他的课程不一样,美术需要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候也需要几个人来完成一幅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室中有些学生可能会离开自己的座位,可能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课堂的秩序会失控。在这段时间,美术教师不要严格地去教育学生,这样学生当时会安静下来,过不了一会,学生就又会继续沟通。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课堂上进行交流是为了整个班级一起进步,而不是一起退步的。教师通过各种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堂上的学习才会更加顺利地进行。

(三)教师应多鼓励学生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的过程当中,其所运用的评价语言不仅会影响到教学评价的整体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到高职美术专业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度以及学习自信心,进而影响到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一旦教学评价语言出现不适用、不准确或者过激问题,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丧失美术学习兴趣,降低美术学习自信心。而高职学校培养学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人才,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进行客观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存在错误的时候,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改正。为此,首先,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教学评价活动期间,必须要准确有效地认知到正向评价语言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美术学习自信心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努力探索正向评价语言的有效运用方式。例如,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讲课期间,在提出问题并抽选学生回答时,当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出现错误之后,教师可以说“你所表述的内容,很可能是某一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却不是我所问的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的活跃度,增强课堂氛围的轻松愉快性,同时还可以保证在不伤害学生尊严的基础上,有效地告知学生的回答有错误。其次,高职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闪光点,并学习这一优点,从而达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评价效果,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美术核心素养水平,进而保证高职美术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提升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有效路径分析

(一)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现代艺术素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应当多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身心不断成长发展,对当前社会有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对社会有一种好奇心。提升学生的素养,可以让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心态,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的互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学校学生现在正处于青春期,艺术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释放自己心理压力,保持开心的心情,使学生有良好的人格,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教师要重视教学课程设计的革新

教师应当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课程,充分考虑到美术教学的乐趣和时代性,教师一定要选择良好的内容,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艺术素养。教师应该多开展校园活动,合理地安排校园艺术活动,不断地提升高职学校学生对美术的创新能力,从而加深学生的自身的素质。教师应当放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创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高职学校应当不断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的自身教育技能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情投入在美术创造当中。最后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想法。

(三)强化对于高职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高职美术教师是语言艺术运用以及各项美术教学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语言艺术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成效,进而影响到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只有在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较强语言运用能力的高职美术教师的支持下才能够保证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基于这一情况,高职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必须要重视高职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的强化工作。为此,首先,必须要积极努力地宣传语言艺术能力的提升对于教师美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并充分地利用校园内部信息宣传平台,广泛地宣传语言艺术运用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并积极倡导每位教师要重视自身语言艺术运用能力的提升。其次,校园内部必须要构建出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每一位美术教师参与到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教学语言培训活动当中,同时还要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新入职的教职人员进行系统的职前培训,对已经入职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师进行定期的在职培训。最后,必须要完善教师教学语言运用培训内容,将幽默性教学语言、严谨性教学语言、评价性教学语言、多元化的语言艺术应用方法、教学责任意识、创新教学能力、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教师道德素养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培训,从而保证其语言艺术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并满足高职美术教学工作的需求。

第2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二)里德的美术教育观: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他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并有不同表现类型(依思考、感情、感觉、直觉,将儿童分为八种表现类型),美术教学应该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

里德对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看得很高,把艺术看成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摆脱这种状况,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地成长。

里德认为人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类型是高度相关的。依据容格的观点,他把人类心理分为思考型、感情型、感觉型、直觉型,而每个类型有内向、外向之分。这样,人类心理共有八种基本类型。里德认为,这八种基本心理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美的表现形式。以现代艺术为例:思考型——写实派;感情型——超写实派;感觉型——表现派;直觉型——构成派。心理型中有内向与外向之分,相当于艺术型中的主观与客观之分。具体到儿童艺术,里德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表现类型。它们是:有组织的、拟情的、节奏的模式、构造的形式、列举的、表现派的、装饰的和想象的,共八种。这八种儿童艺术表现类型受到儿童特定的人格类型影响,相当于儿童不同的心理倾向:外向思考型——列举的,内向思考型——有组织的;外向感情型——装饰的,内向感情型——想象的;外向感觉型——拟情的,内向感觉型——表现派的(触觉的);外向直觉型——拟情的,内向直觉型——构成的形式。由于艺术类型与心理倾向之间这种依存关系的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具有型的态度(typeattitudes )而立于承认各种类型的地位,依照儿童天赋的气质予以鼓励和指导。

儿童美术不仅受儿童特定人格类型的影响,也受“由潜意识而来”的一系列原生印象或原型的影响。根据里德的观点,儿童美术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作为残迹遗留在人类意识中的一种原形功能。原型最常显现的是魔环主题(Mandala Theme),包括一切同心圆、 有一个中心的圆型或方型以及所有辐射状或球状的排列,如花、十字、轮状、曼陀罗等。这些符号自然反复地出现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儿童画中,从而为人类的共同人性提供了佐证。

仿效进步主义的观点,里德提出美术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法建议。他指出,“课程不应视为各科的总汇。在中学阶段一如在小学阶段一样,应该是创造性活动的场所,而教学只是为了达到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不可免时或有助力时才实施。如果在幼儿阶段,这些活动可称为游戏活动,在小学阶段称为设计(Project), 然后在中学阶段合而为建设性课业。”〔1〕艺术应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课程应采用统整模式。学校是实习工场,符合美学标准。而教师,则应该是将个体引入环境的中介,他应该了解“涵容”学生。里德的这些看法,与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三)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维克多·罗恩菲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他综合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一套颇有影响的美术教育观,成为进步主义美术教育的运动的核心和领导人物。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而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为使这种潜能得以实现,教师或家长应该为孩子排除干扰,避免让儿童使用着色画本,也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这样,每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作欲望,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这就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涂鸦阶段(2—4岁)是儿童自我表现的第一阶段;样式化前阶段(4—7岁),儿童作首次的表现尝试;样式化阶段(7—9岁),有形体概念的形式;党群年龄(9 —11)是理智萌芽的阶段;推理阶段(11—13)是拟写实的阶段;青春危机期(13—)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罗恩菲德认为,这些阶段是来自遗传的知觉程序自然展开的结果。一个个阶段的发展,就象一个个遗传程式的展开一样。虽然各个儿童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速度,但整体的形式和步骤却是相似的。儿童需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既然这些阶段是自然发展的,因而教师对儿童美术的学习就不该予以干涉。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而应该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儿童自我表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

罗恩菲德把儿童的创作看作是他们感情、智慧、生理、知觉、社会性、美感及创造性的反映。从儿童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成长情况。如,当儿童喜爱某人(物)时,就会在作品中作特别的强调和夸张;当他们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发展到一定阶段,作品中就会有表现群体的活动出现。儿童的发展是生理的、感情的、社会的等多个领域的整体发展,而创作过程对儿童整体发展最为重要,因而,罗恩菲德强调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明确指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制作过程而非完成品。”

在说明儿童美术的特征时,罗恩菲德特别提出了知觉的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这组概念。罗恩菲德认为,知觉有两种反应模式——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是一种客观类型。视觉型的个人喜爱环境,是世界的旁观者。他们在画面中咨询自然,其绘画倾向于具象的写实。而触觉型是一种主观类型。触觉型的个人是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他们专注于主观经验的阐释,其绘画倾向于高度主观的表现。当儿童成长时,大部分人(约70%)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去面对世界(约47%的人倾向于视觉型,23%的人倾向于触觉型)。〔2〕

罗恩菲德认为知觉特征的不同是由遗传而来的,因此,不要指望视觉型的儿童画出触觉型特征的画,触觉型的儿童画出高度写实的作品。由于儿童中有两种创造类型——视觉型和触觉型存在,因而对美术教师的教学指导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刺激中更加注意这两种经验。假如我们用主观经验、感情性质或者身体的经验来刺激他,我们将会挫折一位‘视觉型’的人。同样地,假如我们只用视觉经验来刺激主观的人,我们也会妨碍他。既然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只是基于视觉刺激,儿童的一大部分不但受到忽略,而且还会受到挫折。许多艺术教育者在中等学校里使用视觉刺激,却未曾认识到:现代的表现艺术也是今日生活中非视觉性的一种刺激。”〔3〕所以, 写实的表现方式不应该作为唯一的批评标准。教师应把经验世界的态度与视觉型视觉接触的方式一视同仁。艺术刺激应同时包括触觉感应和视觉经验,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

里德和罗恩菲德都是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主张“Education through Art”。 里德的贡献在于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哲学的建树,而罗恩菲德则在美术发展心理及教材教法的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两者相辅相成,联珠合璧。从他们关于艺术教育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杜威及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甚而,还有卢梭的影子。(事实上,杜威的教育理论与卢梭的理论关系密切,虽然杜威本人不予承认。)工具论使美术教育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儿童成为美术课的中心。

杜威重视感性经验,关注儿童兴趣,使教育领域开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时代。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杜威牌的教育学,大概不可能在学校里广泛地被使用——到现在还是如此。”〔4 〕杜威式的教育使得美国学校中暴露出“纪律松懈、书写无能,以及初等数学和科学知识严重不足”的缺点,引起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不满。而在美术教育界,工具论的实践使得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处于一种儿童自发的,无教师干预和评价的,无所谓最后作品的严重放任状态。艺术没有被视为一门学习的课程,而是被当成了儿童自我表现的工具。学校中视觉艺术的主要功能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创造力,渲泻情绪的机会。严格地说,这种状态是“非教育”的。到了6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变化的主要契机是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天。

二、本质论

1957年10月7日, 前苏联人把第一颗人造卫星“普斯特尼克”送上了天,显示出苏联领先一步的科学教育水平。争霸世界的需要使得美国在6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由布鲁纳(J.S.Bruner)倡导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结构主义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术教育界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本质论。这次教改兴起了学科运动。在自然科学、数学、外语(即“新三艺”)这些结构清楚、易于教学和检测的科目得到特别青睐时,美术教育为求在学校中生存,也开始逐渐向科目转化。这一转化中,巴肯(M.Barken)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认为美术有权成为科目,作为科目的美术教育包括画室学习、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这一观点影响了以后作为本质论代表人物的艾斯纳(W.D.Eisner)和格内尔(W.D.Greer)。 本质论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

(一)本质论的教育思想基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是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基础。布鲁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结构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主任。他把20世纪5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jet)创立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应用于中学课程改革, 提出了颇有创见的教育主张。1960年,他的《教育过程》一书出版,该书阐述了教改的四个中心思想:①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②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③重视直觉思维力的发展;④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该书出版后备受推崇,被西方教育界人士称为“划时代著作”,很快,美国掀起了以此书思想为指导,以课程革新为中心的教改运动。在布鲁纳的思想影响下,学科运动开始兴起。当别人根据布鲁纳理论把外语、物理、化学、数学等变成结构清楚的科目时,艺术教育研究者们也开始注意美术的结构,艺术教育从重视“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转向帮助学生独立从事艺术学科结构的探讨,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艺术,从而使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有所发展。然而,这些思想当时除了在杂志上有所宣传外,并没有站稳脚跟。1982年,保罗·盖蒂信托公司出资成立盖蒂艺术教育中心。这个中心推行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帮助学校在实践中发展充实本质论思想,逐渐地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开始形成并流行开来。

(二)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本质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本质主义者认为,美术教学应具有学科性、顺序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并且以学科的标准来评量儿童的学习成果。

本质论的代表人物是艾斯纳和格内尔。艾斯纳强调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他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而且美术能为人类实践作出的最可贵的贡献是直接与其特性相关系的。美术能为人类教育作的贡献恰恰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作的。因而,任何一项将艺术首先作为为其他目的服务工具的教育计划会冲淡美术的意义。美术不应屈尊服务于其他目的。”〔5 〕美术教育不是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它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从而,美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和提高。

与工具论者相反,艾斯纳提出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美术学习不是随儿童成长成熟的自然结果,美术学习可以通过教育指导得到促进。”〔6〕既然如此, 可教的内容有哪些呢?艾斯纳认为美术教学的领域应包括三方面: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要使这三方面教学卓有成效,则需要有系统化的连续性课程设计,而不是那种感恩节画火鸡、圣诞节做节目装饰的以日历为中心的教学。而且,对教学要尽量评估,因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评估,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 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 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它实际上来源于60年代出现的教育观念,但却揉进了巴肯、艾斯纳在60年代提出的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教学思想。格内尔认为,DBAE可以“培养出有教养的人,具有美术和制作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对美术品和其他物体中的美有所反应。”

DBAE有三个主要特征:

1.学习领域涵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四个方面。

2.教学内容由简至繁作螺旋式递进。

3.严格的书面课程设计,实施系统化教学。

DBAE具有严谨的课程中心导向。它不仅重视形象的制作,更重视对形象的理解。它要求把创作、欣赏、理解和评价几方面统合于同一教学单元,体现在总课程中,进行系统化、连贯性的教学。

在DBAE的学习领域中,美术创作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制作,学习技巧和组织等;美术批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发展他们对形象的分析、演绎及判断能力;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作者、时间、空间背景的认识,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美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经验、美术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等探讨,加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建立理论学习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美术创作和美术史较容易为人理解,而美学和美术批评却较难理解,下面,我们试对美学和批评简单作一阐释。

关于美学,积极支持DBAE的艾斯纳曾这样解释:“美学方面的专门知识是把一整套久已存在、见识颇深的思想介绍给儿童和成年人,一些从未得到解答的问题。”〔7〕例如:艺术品必须是美的吗? 伟大的艺术品一定寓有力量、高贵等主要思想吗?评价艺术家的作品要了解他的创作意图吗?这些问题旨在为孩子们打开一个艺术世界,让他们加入到这种千古对话中去,作一些美学上的思考,这正是形象创作无法做到的。批评如何介入呢?其实批评就是谈论艺术,利用孩子爱讲话爱争论的特点,可以使批评很顺利地引入课堂。一般可以把批评分为四个阶段:

1.简单描述阶段:看到了什么?包括物象、形状、色彩、线条等等。

2.形式分析阶段:作品如何组织?如:画面是否对称?线条间如何联系?运用了什么技法、材料?等等。

3.意义解释阶段:作者要说明什么?如:作品的意义是什么?社会经济文化、作者思想个性与该作品的关系是什么?作品中传达出什么氛围、观念、思想?

4.价值评定阶段:你的印象怎样?如:你受到感染吗?你对这件作品有什么感觉?等等。

前两个阶段的问题重心在于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你印象如何,要防止学生过早轻易地下结论。解说阶段,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语言解释作品,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在前三阶段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评论作品价值。

DBAE的课程设计是统合的,即把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学、美术史统合在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中同时教授,由简入繁,系统展开。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艺术知识面,了解种种文化涵义,并通过视觉艺术进行思想交流。因此,DBAE要求有一系列设计严格的、反映出四方面修养的特殊教学主题。例如:以风景为主题的教学可以有:讨论大自然的景物,可否称为艺术品(美学);学习从形式与分析开始评审一幅荷兰派的风景画是狂暴或是孤凉(艺术批评);认明荷兰、法国、中国的写实派与想象派风景画的典型风格,并研究大自然如何可以理想化和抽象化(美术史);使用粉笔和海绵绘画的技巧创造空间的幻觉和自然景物(艺术创作)。〔8〕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善于从简单的美术行为, 如常见的风景写生,进行意义重大的扩展。虽然DBAE四方面内容无需分而教之,但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其中的每个方面,将它们有机地溶合在一起。

DBAE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和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不仅学习如何制作艺术品,还学习如何欣赏艺术品,了解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作品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由于盖蒂艺术教育中心的研究、实验和大力推广,这一理论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期望,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他们了解文化与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艺术品,具有更丰富的艺术知能。

由于DBAE以严格的课程中心为导向,有严谨的课程设计,明文规定学生在创作、批评、美术史及美学四个领域内进行螺旋递进式的学习。因此,有人提出疑问,艺术教育接近于行为科学或物理科学的教育吗?象DBAE这样的教育是否会过于貌似其他学科而丧失艺术课的独特性?是否会过于严格而导致僵化和枯燥?以结构课程论为教育思想基础的DBAE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对自发性表现的启发,对美感经验及创造性发展的强调亦显不足。在艺术教育中,注重结构性的同时必须加强灵活性。

工具论和本质论各自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它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工具论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发展土壤,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它重视儿童兴趣,强调儿童自发性和创造性培养,但忽视系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传授。因此,这种美术教育不可能培养儿童具有丰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有限的美术知能又限制了儿童高层次美术创造力发展,因为高水平的创造必须以丰富的知能为基石。本质论以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渊源,要求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它重视艺术的创作、欣赏、理解和评价等审美力的全面培养,但对自发性表现的启发显得不足。此外,严格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亦容易走向形式化和乏味枯燥。

比较一下这两种理论,可以发现,它们瑕瑜互见,各有扬抑。所以,单独套用任何一种于我们的美术教育,显然有失妥当。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美术教育的现状,对它们予以合理吸收和改造,洋为中用,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发展。

注释:〔2 〕本段文字参考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第259页,湖南美术出版社。〔4〕引自J.R.布尔内特《杜威和美国教育》,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评论》,1979年第81卷,第二期。

〔5〕同〔1〕第11页

〔6〕同〔1〕第58页

第3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二)里德的美术教育观: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他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并有不同表现类型(依思考、感情、感觉、直觉,将儿童分为八种表现类型),美术教学应该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

里德对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看得很高,把艺术看成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摆脱这种状况,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地成长。

里德认为人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类型是高度相关的。依据容格的观点,他把人类心理分为思考型、感情型、感觉型、直觉型,而每个类型有内向、外向之分。这样,人类心理共有八种基本类型。里德认为,这八种基本心理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美的表现形式。以现代艺术为例:思考型——写实派;感情型——超写实派;感觉型——表现派;直觉型——构成派。心理型中有内向与外向之分,相当于艺术型中的主观与客观之分。具体到儿童艺术,里德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表现类型。它们是:有组织的、拟情的、节奏的模式、构造的形式、列举的、表现派的、装饰的和想象的,共八种。这八种儿童艺术表现类型受到儿童特定的人格类型影响,相当于儿童不同的心理倾向:外向思考型——列举的,内向思考型——有组织的;外向感情型——装饰的,内向感情型——想象的;外向感觉型——拟情的,内向感觉型——表现派的(触觉的);外向直觉型——拟情的,内向直觉型——构成的形式。由于艺术类型与心理倾向之间这种依存关系的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具有型的态度(typeattitudes)而立于承认各种类型的地位,依照儿童天赋的气质予以鼓励和指导。

儿童美术不仅受儿童特定人格类型的影响,也受“由潜意识而来”的一系列原生印象或原型的影响。根据里德的观点,儿童美术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作为残迹遗留在人类意识中的一种原形功能。原型最常显现的是魔环主题(MandalaTheme),包括一切同心圆、有一个中心的圆型或方型以及所有辐射状或球状的排列,如花、十字、轮状、曼陀罗等。这些符号自然反复地出现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儿童画中,从而为人类的共同人性提供了佐证。

仿效进步主义的观点,里德提出美术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法建议。他指出,“课程不应视为各科的总汇。在中学阶段一如在小学阶段一样,应该是创造性活动的场所,而教学只是为了达到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不可免时或有助力时才实施。如果在幼儿阶段,这些活动可称为游戏活动,在小学阶段称为设计(Project),然后在中学阶段合而为建设性课业。”〔1〕艺术应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课程应采用统整模式。学校是实习工场,符合美学标准。而教师,则应该是将个体引入环境的中介,他应该了解“涵容”学生。里德的这些看法,与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三)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维克多·罗恩菲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他综合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一套颇有影响的美术教育观,成为进步主义美术教育的运动的核心和领导人物。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而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为使这种潜能得以实现,教师或家长应该为孩子排除干扰,避免让儿童使用着色画本,也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这样,每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作欲望,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这就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涂鸦阶段(2—4岁)是儿童自我表现的第一阶段;样式化前阶段(4—7岁),儿童作首次的表现尝试;样式化阶段(7—9岁),有形体概念的形式;党群年龄(9—11)是理智萌芽的阶段;推理阶段(11—13)是拟写实的阶段;青春危机期(13—)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罗恩菲德认为,这些阶段是来自遗传的知觉程序自然展开的结果。一个个阶段的发展,就象一个个遗传程式的展开一样。虽然各个儿童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速度,但整体的形式和步骤却是相似的。儿童需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既然这些阶段是自然发展的,因而教师对儿童美术的学习就不该予以干涉。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而应该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儿童自我表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

罗恩菲德把儿童的创作看作是他们感情、智慧、生理、知觉、社会性、美感及创造性的反映。从儿童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成长情况。如,当儿童喜爱某人(物)时,就会在作品中作特别的强调和夸张;当他们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发展到一定阶段,作品中就会有表现群体的活动出现。儿童的发展是生理的、感情的、社会的等多个领域的整体发展,而创作过程对儿童整体发展最为重要,因而,罗恩菲德强调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明确指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制作过程而非完成品。”

在说明儿童美术的特征时,罗恩菲德特别提出了知觉的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这组概念。罗恩菲德认为,知觉有两种反应模式——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是一种客观类型。视觉型的个人喜爱环境,是世界的旁观者。他们在画面中咨询自然,其绘画倾向于具象的写实。而触觉型是一种主观类型。触觉型的个人是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他们专注于主观经验的阐释,其绘画倾向于高度主观的表现。当儿童成长时,大部分人(约70%)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去面对世界(约47%的人倾向于视觉型,23%的人倾向于触觉型)。〔2〕罗恩菲德认为知觉特征的不同是由遗传而来的,因此,不要指望视觉型的儿童画出触觉型特征的画,触觉型的儿童画出高度写实的作品。由于儿童中有两种创造类型——视觉型和触觉型存在,因而对美术教师的教学指导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刺激中更加注意这两种经验。假如我们用主观经验、感情性质或者身体的经验来刺激他,我们将会挫折一位‘视觉型’的人。同样地,假如我们只用视觉经验来刺激主观的人,我们也会妨碍他。既然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只是基于视觉刺激,儿童的一大部分不但受到忽略,而且还会受到挫折。许多艺术教育者在中等学校里使用视觉刺激,却未曾认识到:现代的表现艺术也是今日生活中非视觉性的一种刺激。”〔3〕所以,写实的表现方式不应该作为唯一的批评标准。教师应把经验世界的态度与视觉型视觉接触的方式一视同仁。艺术刺激应同时包括触觉感应和视觉经验,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

里德和罗恩菲德都是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主张“EducationthroughArt”。里德的贡献在于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哲学的建树,而罗恩菲德则在美术发展心理及教材教法的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两者相辅相成,联珠合璧。从他们关于艺术教育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杜威及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甚而,还有卢梭的影子。(事实上,杜威的教育理论与卢梭的理论关系密切,虽然杜威本人不予承认。)工具论使美术教育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儿童成为美术课的中心。

杜威重视感性经验,关注儿童兴趣,使教育领域开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时代。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杜威牌的教育学,大概不可能在学校里广泛地被使用——到现在还是如此。”〔4〕杜威式的教育使得美国学校中暴露出“纪律松懈、书写无能,以及初等数学和科学知识严重不足”的缺点,引起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不满。而在美术教育界,工具论的实践使得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处于一种儿童自发的,无教师干预和评价的,无所谓最后作品的严重放任状态。艺术没有被视为一门学习的课程,而是被当成了儿童自我表现的工具。学校中视觉艺术的主要功能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创造力,渲泻情绪的机会。严格地说,这种状态是“非教育”的。到了6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变化的主要契机是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天。

二、本质论

1957年10月7日,前苏联人把第一颗人造卫星“普斯特尼克”送上了天,显示出苏联领先一步的科学教育水平。争霸世界的需要使得美国在6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由布鲁纳(J.S.Bruner)倡导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结构主义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术教育界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本质论。这次教改兴起了学科运动。在自然科学、数学、外语(即“新三艺”)这些结构清楚、易于教学和检测的科目得到特别青睐时,美术教育为求在学校中生存,也开始逐渐向科目转化。这一转化中,巴肯(M.Barken)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认为美术有权成为科目,作为科目的美术教育包括画室学习、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这一观点影响了以后作为本质论代表人物的艾斯纳(W.D.Eisner)和格内尔(W.D.Greer)。本质论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

(一)本质论的教育思想基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是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基础。布鲁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结构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主任。他把20世纪5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jet)创立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应用于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颇有创见的教育主张。1960年,他的《教育过程》一书出版,该书阐述了教改的四个中心思想:①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②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③重视直觉思维力的发展;④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该书出版后备受推崇,被西方教育界人士称为“划时代著作”,很快,美国掀起了以此书思想为指导,以课程革新为中心的教改运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与杜威大相径庭,这主要基于他们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差异。杜威是地道的主观唯心主义,其思想核心是“经验”,而布鲁纳恰恰相反,他强调知识领域是独立存在的,可以认识的,“经验”或“事物”所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才是人们追求知识的根由。教材应该由记录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结构不是在材料内部发现的,而是“外加”进去的,是人所塑造的;知识可以由各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来构成一个连贯的模式,并可以此构筑儿童应得的知识。在这种认识论指导下,他指出:(1)要以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为教育的目的;(2)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教育内容;(3)以动机、结构、程序、强化为教学四原则;(4)以发现法为教学方法。

在布鲁纳的思想影响下,学科运动开始兴起。当别人根据布鲁纳理论把外语、物理、化学、数学等变成结构清楚的科目时,艺术教育研究者们也开始注意美术的结构,艺术教育从重视“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转向帮助学生独立从事艺术学科结构的探讨,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艺术,从而使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有所发展。然而,这些思想当时除了在杂志上有所宣传外,并没有站稳脚跟。1982年,保罗·盖蒂信托公司出资成立盖蒂艺术教育中心。这个中心推行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帮助学校在实践中发展充实本质论思想,逐渐地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开始形成并流行开来。

(二)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本质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本质主义者认为,美术教学应具有学科性、顺序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并且以学科的标准来评量儿童的学习成果。

本质论的代表人物是艾斯纳和格内尔。艾斯纳强调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他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而且美术能为人类实践作出的最可贵的贡献是直接与其特性相关系的。美术能为人类教育作的贡献恰恰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作的。因而,任何一项将艺术首先作为为其他目的服务工具的教育计划会冲淡美术的意义。美术不应屈尊服务于其他目的。”〔5〕美术教育不是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它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从而,美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和提高。

与工具论者相反,艾斯纳提出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美术学习不是随儿童成长成熟的自然结果,美术学习可以通过教育指导得到促进。”〔6〕既然如此,可教的内容有哪些呢?艾斯纳认为美术教学的领域应包括三方面: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要使这三方面教学卓有成效,则需要有系统化的连续性课程设计,而不是那种感恩节画火鸡、圣诞节做节目装饰的以日历为中心的教学。而且,对教学要尽量评估,因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评估,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它实际上来源于60年代出现的教育观念,但却揉进了巴肯、艾斯纳在60年代提出的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教学思想。格内尔认为,DBAE可以“培养出有教养的人,具有美术和制作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对美术品和其他物体中的美有所反应。”

DBAE有三个主要特征:

1.学习领域涵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四个方面。

2.教学内容由简至繁作螺旋式递进。

3.严格的书面课程设计,实施系统化教学。

DBAE具有严谨的课程中心导向。它不仅重视形象的制作,更重视对形象的理解。它要求把创作、欣赏、理解和评价几方面统合于同一教学单元,体现在总课程中,进行系统化、连贯性的教学。在DBAE的学习领域中,美术创作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制作,学习技巧和组织等;美术批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发展他们对形象的分析、演绎及判断能力;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作者、时间、空间背景的认识,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美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经验、美术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等探讨,加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建立理论学习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美术创作和美术史较容易为人理解,而美学和美术批评却较难理解,下面,我们试对美学和批评简单作一阐释。

关于美学,积极支持DBAE的艾斯纳曾这样解释:“美学方面的专门知识是把一整套久已存在、见识颇深的思想介绍给儿童和成年人,一些从未得到解答的问题。”〔7〕例如:艺术品必须是美的吗?伟大的艺术品一定寓有力量、高贵等主要思想吗?评价艺术家的作品要了解他的创作意图吗?这些问题旨在为孩子们打开一个艺术世界,让他们加入到这种千古对话中去,作一些美学上的思考,这正是形象创作无法做到的。批评如何介入呢?其实批评就是谈论艺术,利用孩子爱讲话爱争论的特点,可以使批评很顺利地引入课堂。一般可以把批评分为四个阶段:

1.简单描述阶段:看到了什么?包括物象、形状、色彩、线条等等。

2.形式分析阶段:作品如何组织?如:画面是否对称?线条间如何联系?运用了什么技法、材料?等等。

3.意义解释阶段:作者要说明什么?如:作品的意义是什么?社会经济文化、作者思想个性与该作品的关系是什么?作品中传达出什么氛围、观念、思想?

4.价值评定阶段:你的印象怎样?如:你受到感染吗?你对这件作品有什么感觉?等等。

前两个阶段的问题重心在于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你印象如何,要防止学生过早轻易地下结论。解说阶段,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语言解释作品,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在前三阶段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评论作品价值。

DBAE的课程设计是统合的,即把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学、美术史统合在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中同时教授,由简入繁,系统展开。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艺术知识面,了解种种文化涵义,并通过视觉艺术进行思想交流。因此,DBAE要求有一系列设计严格的、反映出四方面修养的特殊教学主题。例如:以风景为主题的教学可以有:讨论大自然的景物,可否称为艺术品(美学);学习从形式与分析开始评审一幅荷兰派的风景画是狂暴或是孤凉(艺术批评);认明荷兰、法国、中国的写实派与想象派风景画的典型风格,并研究大自然如何可以理想化和抽象化(美术史);使用粉笔和海绵绘画的技巧创造空间的幻觉和自然景物(艺术创作)。〔8〕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善于从简单的美术行为,如常见的风景写生,进行意义重大的扩展。虽然DBAE四方面内容无需分而教之,但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其中的每个方面,将它们有机地溶合在一起。

DBAE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和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不仅学习如何制作艺术品,还学习如何欣赏艺术品,了解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作品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由于盖蒂艺术教育中心的研究、实验和大力推广,这一理论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期望,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他们了解文化与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艺术品,具有更丰富的艺术知能。

第4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摘要】本文高校艺术体操的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目前我国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今后我国高校的艺术体操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艺术体操教学研究教学分析

一、引言

艺术体操是一项极具观赏价值的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竞技运动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发展也较为迅速。其中身体难度动作的复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艺术体操发展的中心和重点。随着2001年新规则的颁布,难度动作的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技术动作已从原来单一的,结构简单的动作类型过渡到动作结果复杂,技术动作复合重叠,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及能力要求较高的阶段。因此,必须了解当今艺术体操在难度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特点,以促进我国艺术体操在难度动作方面的创新设计,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二、艺术体操的教学方法

艺术体操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有效的把艺术体操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德、智、本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为了较好地完成艺术体操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贯彻各种教学原则,还要采用多种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1.艺术体操技术的形成过程

在艺术体操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弄清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遵循认识和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

(1)泛化阶段。这个阶段只能是使学生对动作有初步的了解,取得感性认识,粗略地掌握动作。教学方法则采用讲解,示范以及分解练习和诱导练习。

(2)分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钻研动作,深入分析动作的各个细节,强化正确动作,抑制动作不正确的部分,提高动作的质量。教学方法则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有时还要做重点示范,以及反复练习的方法。

(3)建立动力定型阶段。采用练习法,即组合成套练习,变换条件练习:重复练习。不过在改进动作某一技术细节时,还应注意采用示范,讲解,录相,电影等直观教具,以利运动能进一步提高。

按部位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单个动作到联合动作,循序渐进的系统地教学是使学生较快建立动作概念,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为提高技术水平打下牢固基础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教学与训练中臂与腿的练习先解决腿部的动作再加以上肢动作的配合,这样可减少学习时间,促进动作的更快掌握。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不规范。艺术体操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组织加工,在教学内容中,基本技术的正确掌握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重视不够。在教学内容中,忽略了“因材施教”,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应该要求掌握更多的高难度动作,而是要通过观摩比赛、录相等手段结合理论讲授对动作进行分类、分析、以及理论、技术、能力协调之间的关系。

(2)艺术体操的技术更新不及时。艺术体操技术更新发展快,时代感强,加之目前,新的健身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如各种健身操、瑜伽、舞蹈等,这些都是徒手操的范畴,我国艺术体操教学多数进行的是传统的教学,更新不及时。

(3)教学评价不合理。一般认为,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是,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体操专项课的学习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动作完成的好坏”为依据,这种评价体系的单一,必然会造成学习内容、方法、手段贫乏,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薄。

三、对策

1.引导教学,激发兴趣

艺术体操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艺术体操专项和知识掌握的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体操专业修养和对艺术体操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塑造学生健美体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充分体现“美”的实践性教学。

2.合理利用电教化及背景音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艺术体操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例如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录相机、CD、DVD、多媒体计算机等。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比如:学习单个技术动作时需要通过运用语言符号提示,就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对动作进行力学原理分析以获得“抽象的经验”;学习较复杂的器械动作或难度较大的动作需要为学生提供间接的感性材料,就采用先观看录相,再讲解,再练习,再观看录相以获得“观察的经验”等。

艺术体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独特的表演性和创造性。整个动作过程是动静结合,起伏层次鲜明,节奏多变,高潮迭起。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使动作更加有节奏感,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展现出艺术体操的感染力。因此,在动作编排是,要注重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

3.加强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教学,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文化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弄清艺术体操专业、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小结

艺术体操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不仅要评价教学活动的结果,还要评价教学决策过程,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艺术体操专项考试不仅注重技术动作,还应将理论知识笔试、方法运用作业、教学实践能力考察、自编成套动作以及对艺术体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态度等结合进行,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教学要求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倪旭芬.我国艺术体操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8).

[2]钟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方法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38.

第5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初探1】

【摘 要】幼儿教育是对人的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实操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会影响未来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因此,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是可行的。

【关键词】艺术类 毕业教学展示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8-01

一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长期对成人艺术类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现今已显露出弊端。成人艺术类学生应更多在毕业考核中展示其专业实际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在多年的教学中,艺术类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摸索出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设计,探究性、多种艺术门类课程选择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艺术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际演练和体验型科学,通过多种艺术门类课程的选择,学生与导师可以共同探究幼儿艺术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了解最终决定教学展示题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学生主导完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实际授课能力是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大话、喊口号,甚至抄袭,没有积极的思维、实际的演练和创新。利用自己设计性或探究性授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艺术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究性的毕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作用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无法取代的。

2.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艺术专业教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育儿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利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生活中的不同季节可用不同的装饰画去表示,用来作教室装饰或家居装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与教学密不可分的知识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动手实践和创新。

3.在教学展示中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

在导师引导毕业教学展示中,学生们还应加入一系列与幼儿互动的实践性活动,如幼儿参与的律动游戏、手工、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这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怎么带动幼儿?怎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研讨教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4.毕业教学展示提高学生就业自信心

通过教学展示学生们纷纷表示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受益匪浅,真的有提高,能学到知识。据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60%以上的学生将这次毕业展示运用到了求职或工作中去,80%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毕业教学展示,授课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毕业形式改革很实用,符合现在就业的需求。

二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造性

幼儿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中毕业考入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而且经过某种训练后,完全可以学会并更具创造性。创新并不与知识成正比,所以需要导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教会她们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消极的思想

从已毕业的幼师学生来看,持有积极心态的毕业生,积极进取,最终创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极心态的毕业生,遇事退缩,在困守中一事无成。由于几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展示是一项相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的事,做起来肯定困难重重,心态若不积极,遇到困难,便容易退缩。因此,导师关注学生的心态,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创新的方法

实际上,创新的方法有很多,但学生没有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不断渗透,逐步训练,在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教会他们合理运用创新方法,进一步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教学展示。

虽然毕业教学展示改革还在不断探索阶段,但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改革后的实际效果,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经过不断地改革,成人艺术类毕业考核形式将会更加完善。

【艺术市场专业应首重艺术批评实践教学2】

【内容摘要】艺术批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更应该是针对艺术市场进行实践批评,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批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校艺术市场专业教学应加强批评教学的基础地位,通过实践教学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市场 批评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艺术市场专门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早在上世纪末,全国部分高校就开始探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结合各自学科优势,逐步建立符合艺术市场特殊规律的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营销学等课程齐全、结构合理的艺术市场学科体系。

无论是艺术市场本身的建设和完善,还是艺术商品价值判断,都是以艺术现象本身艺术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作为艺术价值判断的艺术批评就成为艺术市场建设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更应该是针对艺术市场进行实践批评,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批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校艺术市场专业教学就必须加强批评教学的基础地位,通过批评教学推动艺术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艺术批评教学应该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尤重实践教学

一些优秀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消费。需要通过艺术批评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做出科学判断与评价,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用一定的理论和批评标准对作品做出判断并不难,只要熟悉和理解艺术理论和方法就能对艺术现象做出判断,但理论和标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美术现象本体,这种判断又是否符合艺术市场的规律就成为艺术批评的关键。我国现代艺术批评还相对比较弱,没有形成符合中国艺术实际的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西方艺术批评理论也被引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中国艺术批评理论的同时也显出强烈的水土不服。

从内容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主要是美学理论,并不关心艺术本体的规律,而是通过研究艺术现象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构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庸俗社会学美学,它与直觉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的观点极端接近。

他们的观点是把艺术归结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就像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中一样,承认艺术中只有思想内容是本质的,它使艺术内容脱离这种内容体现的手段和形式,成为一种纯思想的推演和演绎。以这样的理论作为基础对艺术现象进行批评,只能是理论范围无限扩大,语言越来越晦涩抽象,什么都说就是不说艺术,形成了一种学院化理论倾向。

从教学效果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扎根在西方文化土壤之中,是艺术理论家面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艺术问题进行的理论分析。在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现实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理论,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学习的结果就成了古今中外艺术理论的大杂烩。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理论是必要的,但更要从艺术现象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也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因此,就要求批评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艺术发现力。这种敏锐的发现力就是一种艺术直觉。一般说来,直觉就是欣赏者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直觉洞察力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想象理解。批评家的洞察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是从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敏锐地对现象本质的悟解力。

“看”也正是“眼睛的思维”。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其特有的敏感性,会感受到其独特的音调、动作、表情、形式、画面、题材等,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稍纵即逝的感受,这种感受才是艺术批评所要表达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有其天赋的一面,更多的还在于个人后天的学习,是一种对各种知识的整合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对知识具有很强整合能力的人,在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越多,他的直觉能力也就越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见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同样,“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感官是经过训练的、具有文化感受力的感官,而不是纯自然生理上的感官,“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①艺术批评所需要的敏锐观察能力,它一方面来自对人类历史的学习——“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另一方面就是敏锐的观察,这种观察就是一种实践——感性活动。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研究艺术现象本体,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才能得出实际的而不是空想的,科学的而不是抽象的判断来,因此,艺术批评教学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尤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它是保持艺术批评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

二、艺术批评实践教学是艺术市场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

艺术市场是以艺术商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交易行为,如果无法判断或者判断不出艺术商品价值,艺术市场运转就会产生困难,甚至最后崩溃。

艺术商品的价值是由艺术本体的价值和艺术载体的价值两部分构成的:艺术创作作为文化生产,不是纯粹手艺的展现,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显现。克罗齐指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创作技术方面,不在于构思的物化,也不在于作品的构成,而在于艺术家意识中酿成的特殊精神内容,其形成的物质“外壳”只应该把这种内容凝定下来并传达给他人。这种物质“外壳”的物化就是艺术品,艺术家完美地表达出自己思想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作品,它的外显形式就是独特的个人风格。

艺术本体的价值量是由以创作主体长期的累积劳动量为依据,以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个人禀赋才情的差异、社会影响和时尚因素以及稀缺程度为基础的市场认同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艺术载体的价值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原创艺术载体。其价值量无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

2.人工复制的艺术载体。其价值量也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

3.机械复制的艺术载体。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计量。

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并非由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决定,更多的是由其使用价值来决定。任何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它既是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的本质属性,也是艺术市场运行和存在的基础,艺术品具有使用价值是艺术品具有价值或价格的物质基础。

艺术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针对具体的人。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列宁认为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时代历史背景、文化传承、艺术交流、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经济状况、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媒介“炒作”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艺术品对使用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用价值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会给炒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在人为的炒作推动下就会出现市场混乱,不利于市场发展和建设。这就需要艺术批评能够对艺术现象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有利于使用价值明确和稳定。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批评实践教学也为艺术史学科和艺术理论学科的教学提供资料和理论支撑,促进艺术学科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同时,艺术市场具有一般市场运行的规律,但更多的是艺术市场自身的特殊规律,艺术管理类学科要想真正反映艺术市场的特殊规律,就必须深入艺术市场内部,实事求是而不是生搬其他市场规律,就必须研究艺术品的经济规律,艺术批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艺术经济规律的关键。

我们强调艺术批评的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艺术批评可以包办艺术市场课程建设,也不是说艺术批评的地位有多高,只是说,艺术批评处在艺术市场学科中的基础和纽带的作用,我国目前艺术市场学科教学和建设还比较薄弱,通过加强艺术批评学科建设来促进和协调其他学科建设,有利于尽早形成艺术市场完整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第6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赏、析、做、评”四步教学法即通过美术课堂中欣赏美术佳作、结合作品分析、积极动手创作、展开作品评价这四个步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脑动手习惯,体验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欲望,为学生提供美育的沃土,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一、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会学生欣赏方法 

经典的美术作品,不仅体现着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反映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教师可把知识融入故事中,用故事吸引学生,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欣赏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習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会造成热情投入换来学生的漠然的尴尬局面,让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讲遍美术史上的名作,要想让学生欣赏更多的作品,就应让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方面让学生首先从感观上去体会,然后通过介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美术作品的观察点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具备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多媒体,改进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属于视觉艺术。现有的美术欣赏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画幅小的缺点,加之美术欣赏课的课时少,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材上的介绍,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艺术体验。要解决好这些教学中的矛盾,如果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 

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例如,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中,如果只有老师枯燥、单一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和理解作品的美感,而充分运用多媒体,用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图像、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引人入胜的音乐和身临其境的影像信息能大大节省使用传统手段所需的时间,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感受、讨论、分析作品的美,这样能激发学生认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进入到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中,使视、听感官相互配合,达到一种通感的审美效果,从而领略该作品的艺术内涵。 

二、分析作品——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可按以下程序引导学生。 

首先是让学生对画面中直观的形象进行赏析,也就是赏析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细致观察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了解相关背景。还要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语汇,例如:描述形状、质感、空间、形体;分析节奏、均衡、动势、对比;解释内容、题材、感觉、象征意义;判断视觉传达、观念、风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等等。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创作 

教师可围绕欣赏和分析,获得艺术的再创造,借鉴艺术家的思维灵感,使学生学会创作。美术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体验、情感感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艺术的快乐并积累审美的经验,能真正体会到美术带给他们的全方位的享受。 

针对学生年龄小、动手操作难这一特点,我把学生动手操作与科研、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制作了大量范画,收集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力求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制作步骤。同时,我积极深入课堂,亲自示范操作,有效突破重难点,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我以美术教学为依托,积极参与“高效课堂大赛、聚焦课型、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将四步教学法贯穿融会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分析、学习、借鉴,从而创作出立意新颖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作品评价——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新课标将评价看作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标指出,对“教”的评价,是对教师组织美术教学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率的评价,其中包括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策略、方法和技术的灵活使用;对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有意识渗透;对学生特点和学习初始状态的了解和把握等。对“学”的评价,是指学生美术学习质量的评价,侧重于美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对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评价的目的性。要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二是注意评价的全面性。不要片面地强调美术操作技能,要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观念的进步、合作精神的形成和人格的逐步完善。三是评价应该全程化,注重平时多种美术作业的形成性评价。四是评价方法要多样化。鼓励学生自评,创设环境互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学生的美术作品无“好”“坏”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 

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同时,教师要唤起他们美的情感,达到艺术审美与道德教育相应的统一,促进人格的发展。同时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与艺术才华。 

第7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工艺美术;品牌;传播;优化功能;策略

1引言

品牌价值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工艺美术作为弘扬品牌资源传统、传承品牌资源基因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工艺美术功能发挥受到思维观念、体制机制等制约。因此,把品牌价值与工艺美术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品牌资源发展的内生动力方是正举。

2工艺美术与品牌价值交流互鉴融合的必要性

品牌价值交流互鉴是工艺美术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工艺美术制度保障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工艺美术品牌效能的关键所在。

2.1品牌价值交流互鉴是工艺美术题中应有之义

从社会角度来说,品牌价值充分挖掘,才能促进品牌交流。工艺美术背景下,品牌价值交流互鉴的逻辑基点与实践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品牌价值彰显了平等意识。如果淡化交流平等意识,就有可能弱化品牌资源精神的感召力与凝聚力,最终导致品牌资源品牌与现代社会的脱节。因此,只有始终不放松品牌价值交流互鉴,始终高扬品牌资源平等意识,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第二,品牌价值体现着公平正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1]工艺美术下,为追求公平正义应当站在公正的角度去体会其精神要义,并使之成为支配社会公共资源的有力指引。既要积极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也要强化自身德行意义上的正直,提升自身的品牌发展规范水平。第三,品牌价值体现了诚实创新意识。工艺美术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产业。在工艺美术的各个阶段都要讲究诚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就是要讲诚信、守诺言。也要看到,诚实守信不是保守僵化。工艺美术的品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面对工艺美术资源开发模式单一、项目建设同质化、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唯有强调观念、理念与思路创新,才能破除既有逻辑范式和思维定式,为工艺美术跨越发展夯实思想基石。各国文化交流关系与实践的深化、延伸,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并置、融通提供了机遇,为文化精品表达提供了话语空间和文化场景。(如图1所示)

2.2品牌价值是完善工艺美术制度保障的必由之路

工艺美术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在此过程中,制度品牌发展化与品牌发展制度化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二者落脚于工艺美术制度保障安排范畴。加强品牌价值交流互鉴对于实现工艺美术制度安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制度入手规范人的行为,可以不断强化工艺美术从业者的自律;从制度刚性出发约束人的行动,能够不断提升他律的水平。二者双管齐下,既能够彰显品牌价值交流互鉴的普适价值,也有助于强化品牌价值规范标准,还有利于工艺美术从业者品牌发展素养的提升,从而在制度伦理层面有效实现品牌价值养成与全面发展。第一,制度创制需要管理体系保障。西方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本身应当由社会精英群体设计出来。“制度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是由历史经验和原因指导、由能力强或弱的人创制出来的”。[2]工艺美术资源管理体系,承担了不可再生的工艺美术资源制度创制、确定与调整、引导的职责。中国工艺美术企业充分开发并利用好潜在作者资源,根据不同作者的身份、经历、特长,通过约稿、合著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中国工艺美术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搭建平台。(如图2所示)第二,制度品牌发展离不开品牌发展支撑。工艺美术从业者的理性及品牌发展水平,影响了制度伦理的基本运行。第三,强化制度保障离不开品牌发展推动。制度本身作用就在于革故鼎新,在于更新观念、变革思想。因此,当新旧制度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时,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认识与品牌发展水平上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导向。

2.3品牌价值是提升工艺美术效能的关键所在

品牌资源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必须将品牌价值放在重要位置。第一,品牌价值利于凸显工艺美术品牌智慧。在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相继出台利于工艺美术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印发实施纲要。通过不断完善工艺美术价值链条,提升品牌资源理念下自觉,不断树立良好的形象。工艺美术所包含的品牌资源江山永不褪色的深刻忧思,恰恰是整顿党风,搞好社风民风。第二,品牌价值利于提升工艺美术品牌效能。品牌价值交流互鉴作为思想品牌建设的必备要素,是工艺美术长足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抓好品牌价值交流互鉴,建设好打造好每一条品牌资源线路,接待好每一位游客,举办好每一场品牌资源活动,才能为工艺美术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发挥好工艺美术的品牌效能。第三,品牌价值利于激活工艺美术伦理效能。品牌价值交流互鉴能够有效塑造角色意识,巩固执政思维。角色责任是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体,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组织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品牌价值交流互鉴就是要强化执政者的角色意识,明确为政者的角色责任,提升为政者从事自身角色的能力。良好的品牌价值交流互鉴,有利于巩固民本的基本理念。

3工艺美术优化传播的运营经验

3.1依托数字技术,重构国际合作工艺美术模式

工艺美术行业机构应该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大国工匠等主体展开与国际工艺美术工作者的联系,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打造工艺美术的大数据时代。使工艺美术的数据平台更专业的提供给服务商家。一方面,搭建数字化综合运营平台。通过内容生产协作、信息资源共享、传播渠道整合,构建起协调指挥统筹平台,打通用户与行业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工艺美术资源与运营的合力,确保各类媒体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多样传播。例如,中国工艺美术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开发出集资源、营销、服务与技术为一体的创新型电子商务平台——中图工艺美术采选系统(PSOP),实现外文工艺美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外文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工艺美术“走出去”的技术驱动。在选题策划上,突出大数据和算法的“AI+选题决策”,提升选题策划的针对性和新颖度;在工艺美术翻译中,强化神经网络技术的“AI+文本翻译”,促进翻译文本跨越语言藩篱;在工艺美术版权输出中,完善深度学习技术的“AI+形式设计”,促进开本、篇幅和装帧设计人工智能化设计,满足输入国读者的审美要求与阅读习惯。借助工艺美术大数据技术,监控与分析海量舆论热点、用户信息,实现热点推荐;通过读者用户分析、传播途径评估,完善工艺美术传播影响力;通过系统策划工艺美术、抓取素材、智能化筛选、排序并推送工艺美术,确保工艺美术时效性和准确度;通过网站、杂志、APP、公众号等,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确保媒体内容推广覆盖、用户抓取和智能研判等传播环节有序进行,放大工艺美术传播效果。

3.2发挥公共传播属性优势,激发有效需求

工艺美术社在国际间合作中,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立体传播格局,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求同存异,寻找文化普适性。主动与国外文化主管部门、工艺美术商、工艺美术销售商对接,寻求双方共识,创设文化交流空间。这样的例子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并不鲜见。另一方面,设立机构,激发受众需求。[3]依托工艺美术平台、工艺美术部,使中国主题工艺美术进入西方和“一带一路”国家主流工艺美术店,影响国外主流社会和主流人群。

4融媒时代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向

4.1完善管理与引导,加速工艺美术体制转型

只有强化政策措施的保障,才能确保基层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同时相关行业机构正确解读国家关于工艺美术的施政方针。各地方积极出台“十三五”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应出台《关于推进工艺美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措施的通知》《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规定》等文件。包括品牌提升、文化贸易、风投奖励、上市融资、四板奖励、孵化创新、人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文化保税信用体系、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旗舰企业、精品园区等推进工艺美术产业转型。

4.2发挥整体规模效益,实现精准定位和谐统一

品牌价值交流互鉴,组织是关键。要优化党组织自身建设,完善品牌价值交流互鉴,整合不同隶属、级别、空间的组织联系,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交流互鉴效能。

4.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工艺美术人才聚集基地的建设,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健全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强的梯级人才队伍。第一,精心培育“领头雁”。严格按照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机制》,要将人品好、业务强、知名度高的人才选拔出来,充实工艺美术大师行列中去,起到带头作用。第二,精准抓好“先锋队”。组建先锋队,开展集中培训、轮岗交流等,重点培养基层骨干,切实打造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队伍,实现专业服务能力再提升。第三,加强培养“后备人才”。在高校、企业、行业中发掘符合任职条件的优秀干部、大学生、行业工匠等进入后备人才资源库。提高薪酬奖励机制,激发参与积极性,提高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涵养匠心、培养匠才。通过动态化管理,建立实绩档案,激活基层治理人才队伍活力,为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4.4强化平台搭建,实现资源共享

品牌价值交流互鉴,平台是保障。要完善平台,强化考核评价体系,彰显服务效果。第一,完善区域化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稳步落实移动优先策略,经过技术赋能,建立具起领先的新媒体客户端,精心开发并推出客户端。第二,彰显需求服务效果。通过搭建全员共享的治理平台,政治引领、做好服务,是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两大主要功能,其中,做好党群服务、强化服务效果,尤其是通过党组织对各个组织机构的凝聚引领,搭建全员共享的治理平台。充分运用场景捕捉核心技术,持续强化用户优先意念,运用场景捕捉核心技术,重视个性化推荐环节,经过算法运用,分析客户数据,给用户推送有针对性内容,体现价值的同时,不断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引领核心价值观念传播。

第8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幼儿美术教育的个体与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个体和目的又是与幼儿教育的个体和目的辩证统一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幼儿教育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顺利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作好准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又有其独特之处,它是与美术的特征紧密相联。这一特点反映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与其他科目或领域的教育目的的差异性。

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包括创造、欣赏和评价视觉艺术三个方面:

(1)创造视觉艺术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美术表现是幼儿的基本需求。他们有创作这种艺术作品的冲动,对美术活动有更多的自觉性、依恋性。通过创造视觉艺术,应让幼儿:(1)提高使用和掌握美术材料的技能,理解运用美术材料的过程;(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方式使用美术材料;(3)有强烈的动机参与美术创造活动;(4)发展选择和运用材料进行有目的工作的能力以及通过视觉艺术组织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创造视觉艺术的目的既强调儿童的自我表现和自由创造,实现顺应儿童的天性;又强调了儿童运用和掌握所必须的技能技巧,旨在促进幼儿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的有序轨道。在给予孩子体验的空间时,我们要坚信孩子的天赐才能,坚信美是可以依靠情感,任由心灵来表现的;让他们通过绘画,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心与大自然的对话、体验自然带给人的感动、体验把最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的快乐,体验因表达美而得到的自信、体验把美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幸福。

(2)欣赏视觉艺术

教育能使人的审美水平达到新的境界,包括提高对视觉艺术的感性认识、扩大视觉艺术的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通过欣赏视觉艺术,应让幼儿:(1)认同和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视觉艺术工作;(2)理解和接受视觉艺术创作的不同目的和表现手法;(3)通过活动,熟悉视觉艺术的基本内容,例如线、形状、颜色、质地、平衡等等;(4)培养在生活中追求能唤起良好视觉意象的事物的动机。

欣赏视觉艺术的目的同样具有尊重幼儿爱美天性和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两个侧面。当我们带着他们面对一幅悬挂在眼前的作品,孩子对它的颜色、构图会充满了直觉,让他们把这种的直觉说出来,这就是对我们孩子蒙尘的眼睛和心的洗涤,有时是对我们成人已世故化的标准的颠覆,你会惊奇地发现:许多的感觉正被这样的直觉激活着,同时也请用美好的语调转诉给孩子,,他也许知道这个画家是怎么回事,也会理解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而对于作品的风格和形式,包含色彩、造型,在听孩子说完后,打开那个把感觉深藏的角落,与孩子一起看,一起评说,配合他的直觉,就是很好的启蒙了。

(3)评价视觉艺术

幼儿不仅需要学习创造和欣赏视觉艺术,而且需要学习评价视觉艺术,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美术创作。通过评价视觉艺术,应让幼儿:(1)探索和初步理解人们创造美术作品的立场和角度;(2)命名和讨论视觉艺术的基本内容;(3)感悟美学原理,发展初步的审美意识。

评价视觉艺术的目的主要强调通过教学让幼儿获得评价视觉艺术的能力,使幼儿评价视觉艺术的标准日趋接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但这一目的的达到必须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幼儿美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

第9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范文

摘 要 本文高校艺术体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目前我国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今后我国高校的艺术体操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艺术体操 教学方法

一、引言

艺术体操是一项极具观赏价值的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竞技运动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发展也较为迅速。其中身体难度动作的复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艺术体操发展的中心和重点。随着2001年新规则的颁布,难度动作的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技术动作已从原来单一的,结构简单的动作类型过渡到动作结果复杂,技术动作复合重叠,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及能力要求较高的阶段。因此,必须了解当今艺术体操在难度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特点,以促进我国艺术体操在难度动作方面的创新设计,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二、艺术体操的教学方法

艺术体操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有效的把艺术体操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德、智、本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为了较好地完成艺术体操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贯彻各种教学原则,还要采用多种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艺术体操技术的形成过程

在艺术体操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弄清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遵循认识和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

1.泛化阶段。这个阶段只能是使学生对动作有初步的了解,取得感性认识,粗略地掌握动作。教学方法则采用讲解,示范以及分解练习和诱导练习。

2.分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钻研动作,深入分析动作的各个细节,强化正确动作,抑制动作不正确的部分,提高动作的质量。教学方法则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有时还要做重点示范,以及反复练习的方法。

3.建立动力定型阶段。采用练习法,即组合成套练习,变换条件练习:重复练习。不过在改进动作某一技术细节时,还应注意采用示范,讲解,录相,电影等直观教具,以利运动能进一步提高。按部位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人深、由单个动作到联合动作,循序渐进的系统地教学是使学生较快建立动作概念,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为提高技术水平打下牢固基础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教学与训练中臂与腿的练习先解决腿部的动作再加以上肢动作的配合,这样可减少学习时间,促进动作的更快掌握。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不规范。艺术体操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组织加工,在教学内容中,基本技术的正确掌握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重视不够。在教学内容中,忽略了“因材施教”,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应该要求掌握更多的高难度动作,而是要通过观摩比赛、录相等手段结合理论讲授对动作进行分类、分析、以及理论、技术、能力协调之间的关系。

2.艺术体操的技术更新不及时。艺术体操技术更新发展快,时代感强,加之目前,新的健身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如各种健身操、瑜伽、舞蹈等,这些都是徒手操的范畴,我国艺术体操教学多数进行的是传统的教学,更新不及时。

3.教学评价不合理。一般认为,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是,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体操专项课的学习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动作完成的好坏”为依据,这种评价体系的单一,必然会造成学习内容、方法、手段贫乏,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薄。

三、对策

(一)引导教学,激发兴趣

艺术体操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艺术体操专项和知识掌握的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体操专业修养和对艺术体操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塑造学生健美体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充分体现“美”的实践性教学。

(二)合理利用电教化及背景音乐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艺术体操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例如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录相机、CD、DVD、多媒体计算机等。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比如:学习单个技术动作时需要通过运用语言符号提示,就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对动作进行力学原理分析以获得“抽象的经验”;学习较复杂的器械动作或难度较大的动作需要为学生提供间接的感性材料,就采用先观看录相,再讲解,再练习,再观看录相以获得“观察的经验”等。艺术体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独特的表演性和创造性。整个动作过程是动静结合,起伏层次鲜明,节奏多变,高潮迭起。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使动作更加有节奏感,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展现出艺术体操的感染力。因此,在动作编排是,要注重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

(三)加强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教学,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文化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弄清艺术体操专业、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小结

艺术体操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不仅要评价教学活动的结果,还要评价教学决策过程,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艺术体操专项考试不仅注重技术动作,还应将理论知识笔试 方法运用作业、教学实践能力考察、自编成套动作以及对艺术体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态度等结合进行,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教学要求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倪旭芬.我国艺术体操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8).

[2] 钟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方法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