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证券市场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证券市场研究报告

第1篇: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证券分析师报告; 投资者决策; 建议

一、引言

2010年3月,证监会通知规定:“各证券公司在发表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市场走势等意见,应审慎发表具体证券品种的分析意见,不得传播虚假、片面、误导性消息,不得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者市场走势做出确定性的判断。”2011年1月1日,证监会的《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在我国证券市场开始正式实施。这个规定首次针对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证券研究报告的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并要求证券分析师(Security Analyst)要谨言慎行,按照证券信息传播的相关规定来发表具体评论意见和撰写研究报告,努力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规定后,国内证券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将面临重大挑战。证券分析报告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是什么?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决策?一时间,上述疑问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证券分析师行业迅速兴起,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不断增大。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证券分析师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他们依靠自身专业知识通过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缓解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整个市场的信息获取成本,使资本市场更有效率。然而,基于信息有用性的假设,投资者在作出投资选择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参考证券分析师的投资意见或建议,证券分析师基于宏观经济、行业和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所撰写的证券分析师报告更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因此,笔者认为,证券分析师预测报告无疑会影响投资者作出决策选择,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本文期望在系统梳理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证券分析师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更多地关注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行为决策,构建证券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机制框架。另外,考虑到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背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本文还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为分析师行业的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提供政策建议。

二、证券分析师报告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证券分析师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代金融学研究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纵观国内外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关分析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很多方面需要加以完善,归纳起来国内外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分析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其最重要的职责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进行预测,因此许多学者从分析师的预测方面展开研究。Terence Lim(2001)研究了分析师理性与预测偏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二次损失效用方程来对公司盈余预测进行建模研究。Amhed,Forbes(2004)在采用Keane,Runkle(1998)的基础之上检验了他们在建模策略中的潜在假设,并检测了分析师盈余预测是否具有理性。Jeffery,Reuven(2003)对大量相互矛盾的分析师盈余预测属性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认为许多异常和相互冲突的分析师盈余预测研究结果是因为研究者没有考虑到正确的分析师预测误差属性。

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分析师所提供的预测报告是有一定信息含量的,许多学者围绕证券分析师预测的投资价值和投资策略展开研究。Bjerring,Lakonisho和Vermaelen(1983)研究了加拿大证券分析师的表现,认为由证券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回报率在扣除交易成本后仍高于整体市场回报。Womack(1996)的研究指出,证券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在其报告后有显著的价格运动,其中推荐卖出的股票比推荐买入的股票的价格运动更为明显。林翔(2001)通过对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实证研究发现其报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认为我国证券分析师拥有一定的私有信息。朱宝宪和王怡凯(2001)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媒体荐股建议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短线投资建议推荐的股票组合收益要高于投资基金的收益。

最后,分析师的预测报告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Givoly,Lakonishok (1979);Penman(1980);Waymire(1984)认为,作为能在市场上获得的公开信息,分析师的报告可以用来预测一家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可以减少投资者和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研究表明投资者对于分析师预测有显著反映,说明投资者认为分析师预测有利于自身做出决策,会将分析师报告视为比较有价值的重要信息。Lin,McNichols(1998);Michaely,Womack(1999);D-echow,Hutton,Sloan(2000)指出,分析师报告可能会对投资者有负面作用,因为他们制作报告的潜在动机可能是为了取得佣金或投行业务,因此分析报告会存在偏差,甚至过分乐观。另外,投资者在使用分析师预测报告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Krishnan and Booker(2002)研究了投资者基于分析师荐股报告做出短期决策的影响因素,发现只要荐股报告存在,就可以减少投资者过早卖出可获收益股的几率,在此基础上,可靠的报告可以同时降低过早卖出和过久持有的几率。Chen,Francis和Jiang(2005)的研究表明,如果证券分析师的报告相比以前更准确、更频繁时,投资者就会更重视分析师的季度预测,而不是自身已形成的观念。Ajinkya,Gift(1984)认为,投资者在参考分析师报告的同时会关注分析师相关信息的背后动机。因为出于一些动机,分析师报告会存在一定偏差。Kelley,Michaela(1980)提出归因理论,即个体在理解某一行为时,一般都会探求该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且个人对这一行为做出反应时,之前的理解会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投资者如何根据自身对分析师动机的期望来对分析报告做出反应。Weiner(1985)指出,由于负面或预料之外的消息更容易产生归因效应,人们更倾向于对这些消息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不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在分析师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并没有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师预测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因此,本文正是沿着上述思路展开的。我们期望所得成果能进一步拓展本领域的研究,为我国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分析师报告影响投资决策的机制分析:一个扩展的框架

总体上本文在研究不同类型的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如图1所示)。

(一)研究分析师预测的公布形式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针对分析师预测的公布形式首先要区分不同的类型,并从中找出对投资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公布形式。比如,在互联网及其发达的当今社会,很多信息都会以网络链接的形式来或者进行传递。然而,心理研究表明,信息的独特性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回想信息并影响其作出决策(Hyde和Jenkins,1969;Clements和Wolfe,1997)。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假设在资本市场中分析师预测可以选择是否以超链接(Hyperlink)(不同的文件组合在一个界面的超链接)的形式来进行,即分析师的预测报告是否以一个文件界面来向市场传递信息。我们的研究期望探寻这种不同文件的独特性即超链接的产生是否会混淆投资者的决策的选择(Wright,1991;Mathew,1997)。也就是说,分析师公布预测的形式不同是否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

(二)研究分析师预测的公布时间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年报公布的时间是重要的时间点,即存在所谓的“盈余公告效应”。盈余公告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在盈余公告之后受公告内容影响,收入预期误差为正的股票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走高,为负的股票则是持续走低。或者说,它指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财务数据的公布能够导致股价产生长期的、持续的、方向一致的漂移,这个现象最初由Ball和Brown提出,此后的学者(Rendleman,etc,1982;Foster,etc,1984;Bernard,etc,1989)以不同的方式验证了盈余公告效应的存在。因此,盈余公告效应表明了财务数据的公布对股价的影响。对分析师来说,其在年报公布前的分析师预测与年报后相比,影响可能不同。年报的公布时点是一个重要时间点,即同样的分析师预测在年报公布前后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研究分析师预测的信息含量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分析师预测的信息含量可以以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如是否包括分析师盈余预测或股票评级、私人信息所占的比重以及分析师的声誉等等。在实践中,投资者也许会认为包括了分析师盈余预测或股票评级的预测信息会更加可靠,从而提高分析师预测的可信度。同时,投资者也有可能对包含有更多私人信息的分析师预测更感兴趣,认为这种预测报告更有价值。另外,那些声誉好的分析师更能够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即存在所谓的“金牌分析师”效应。

(四)研究分析师预测公布的情景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分析师预测公布时的情景在宏观上是指处于牛市还是熊市,而在微观上是指股票处于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也许相同的股票评级或盈余预测在不同的情景下,投资者会有不同的决策。

四、建议和结论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投资者在交易的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证券分析师的建议和意见,这就要求理论界对“证券分析师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投资者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来说:1.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证券市场制度背景,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环境,使得研究对于我国投资者更具实际意义,必将丰富与完善证券分析师相关理论研究;2.填补国内证券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理论空白,不同于之前国内的研究将着眼点放在证券分析师一方,而更多的关注投资者在此过程中的行为决策,进一步为我国这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从实践上来看:1.为投资者提供更加详尽的理论分析报告,有利于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加理性的对待证券分析师报告,从而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2.平衡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的关系,使得证券分析师在制定报告的同时能够从投资者的实际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得考虑到该报告对于投资者最后决策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证券分析师的工作绩效;3.为进一步完善国内相关监管法律制度及条例提出理论依据,研究将从投资者实际决策的角度出发,使得监管机构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投资者对于证券分析师报告的影响过程,从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证券市场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鉴于本文是在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制度背景下展开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环境,使得本文对于我国投资者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建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更加理性地对待证券分析师报告,相关研究成果也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同时,应该平衡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的关系,使得证券分析师在制定报告的同时能够从投资者的实际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该报告对于投资者最后决策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证券分析师的工作绩效。另外,本文还从投资者实际决策的角度出发,期望监管机构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证券分析师预测报告对于投资者的影响过程,从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证券市场并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Givoly,D.,&Lakonishok,J.‘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financial analysts’forecasts of earnings:Some evidence on semi-strong ineffici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1979(1):165-185.

[2] Ajinkya,B.B.&Gift,M.J.Corporate managers’earnings forecasts and symmetrical adjustments of market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22):425-444.

[3] Kelley,H.&Michaela,J.L.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0(31):457-501.

[4] Penman,S.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earnings 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32-160.

[5] Waymire,G.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information conten of management earnings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18):703-718.

[6] Lin,H.&McNichols,M. Underwriting relationships,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 and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8(25):101-127.

[7] Michaely,R.&Womack,K.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the credibility of underwriter analyst forecas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9(12):653-686.

[8] Francis,J.&Soffer,L.The relative informativeness of analysts’stock recommendations and earnings recommendation rev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7(35):193-211.

[9] Dechow,P.,Hutton,A.&Sloan,R.The relation between analysts’forecasts of long-term earnings growth and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following equity offering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7):1-31.

[10] Kelley,H.&Michaela,J.L.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0(31):457-501.

[11] Eagly,A.H.,Wood,W.&Chaiken,S.Causal inferences about communicators and their effect on opinion chang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424-435.

[12] Cote,J.Analyst credibility:The investors’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0(12):352-362.

第2篇: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随着一年行情的结束,也到了券商推出年投资策略的时候,诸如券商的投资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会、十大金股等,大有“满天飞”的态势。

从近几年来券商的投资策略报告看,虽然家家的理由都头头是道,但真正能与市场产生“共振”的却不多。某种程度上,某些券商的策略报告甚至与市场“背道而驰”,几乎是在“唱反调”。

事后看,2005年中国证监会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股改的启航,其实亦是一轮特大牛市行情的开始。但在预测2006年行情时,绝大多数券商预测的指数点位都不超过1200点。有券商认为股指会上涨到1500点,结果招致一番嘲笑。极个别券商认为股指将攻击至1800点,却被认为“大脑进水了”。而事实已经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当预测2007年股指上涨不超过30%(以2006年收盘点位计)成为国内券商广泛共识时,上证指数却频频刷新历史纪录,并创出了6124点的新高。

2008年是金融危机肆虐的一年,其造成的影响有目共睹。沪深股指暴跌超过七成,许多个股股价被打了八、九折。但券商显然并没有意识到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与剧烈程度,在其投资策略报告中,认为调整后将再创新高者有之,认为市场将横盘整理者有之,认为股指跌幅不大者有之。同样,券商在2008年再次出现误判,如海通证券关于宏观经济的研判偏差太大、东方证券的“坚定”看多、中信证券认为“2008开启新内需时代”等,实际上都与市场情形谬之千里。

2009年已经收官,上证指数收盘于3277.14点,按照2008年的收盘点位测算,其涨幅高达79.98%。如果按照3478点的最高点位测算,则去年股指的最高涨幅达91.01%。然而,在券商的投资策略报告中,尽管某些券商认为2009年股市将以上涨为主,但真正看对大势的却为数极少。特别是,针对金融危机的蔓延势头,认为股指将击穿1664点的前年低点进行二次探底的券商并不少。

即便中信证券、申银万国、中金公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获得2009年《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但根据它们2009年年度策略报告、季度策略报告、中期策略报告等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仅有47%的报告看准市场走势。也就是说,更多的报告走了眼。从另一层面说,其报告是在忽悠市场与投资者。

不仅如此,在历年券商的所谓“十大金股”中,并没有“金股”产生。相反,有的券商的“金股”,竟然还是当年的熊股。如此事实说明,国内券商在分析大势、评析个股等方面,与市场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第3篇: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一、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制度背景

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证券分析师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从事股票分析的专业人员,专业的分析能力和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导致分析师能够发现市场中因为偏离内在价值而被低估的股票,并以此向投资者提供盈余预测和投资评级等投资建议。按照供职部门的不同,证券分析师主要分为三类: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供职于基金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买方分析师以及供职于咨询机构的独立分析师。其中,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分析师群体,也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我国证券分析咨询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证券公司营业部门负责对散户股民进行投资咨询的证券咨询师和媒体上发表股票评论的股评家,是我国最早的分析师。但因为这个时期市场投机氛围较浓,发展不成熟,导致分析师行业鱼龙混杂,出现许多挖掘内幕信息和帮助特定机构推荐股票的黑嘴和说客分析师。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断成熟和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开始出现,证券分析师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了从事证券咨询行业人员的必须具备从业资格。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证券法》,从此我国有了正式法律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运营进行约束。《证券法》明令禁止了券商坐庄操纵市场、拆借资金和内幕信息交易等行为。2002年我国证券业协会成立,开始要求证券行业的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资格审查。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为我国基金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从此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力量开始壮大。基金行业的壮大改变了我国券商原有的业务结构。机构投资者必须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拥有交易资格,租用交易席位需要交纳的大笔交易佣金费用成为券商收入的主要来源,交易佣金收入成为分析师业绩考核的依据,因此,提高券商佣金收入成为券商研究部门分析师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05年我国修订了《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对分析师的职业道德、行业声誉以及独立性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制度规范和要求。

在一系列制度和法律的颁布后,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逐渐走上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成熟发展道路,市场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分析师活动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影响也日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维护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成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研究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影响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路径

金融学中估值理论认为公司价值由公司未来现金流折现值决定[2]。因此,提升公司价值的途径有两方面:提升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和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其中,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认知是影响公司资本成本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此理论,国内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主要从如何影响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三条路径展开。

(一)分析师活动与公司基本面表现

关于分析师活动是否会提升公司基本面表现的研究并没有一致发现。已有文献给出了两种对立解释:监督解释和压力解释。监督解释认为,分析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对公司的长期跟踪和走访调查导致管理层的任何不当行为都在分析师的关注之下,因此,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治理发挥了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降低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委托成本,有利于公司未来经营表现。压力解释则认为,分析师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当公司公布的真实盈余低于分析师预测盈余时,公司股价会有负面反应,管理层为了避免股价波动而调整盈余与分析师预测一致,因此,分析师跟踪活动给管理层施加了压力,导致其为了短期业绩而牺牲公司长期利益,对公司未来经营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3]。

(二)分析师活动与信息不对称程度

已有文献关于分析师是否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一部分研究认为,通过对公司公开信息的专业解读和私有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师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缓解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4]。不仅如此,分析师还能够帮助投资者提早发掘管理层隐藏的负面消息,有效化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股价暴跌风险[5]。但是另一部分研究认为,早期研究没有控制住盈余公告和其他消息的共同影响,存在对分析师报告信息含量以及预测评级引起的市场反应作用的夸大解释。即使分析师能够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师可能会将信息有选择性的提供给特定投资者,从而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6]。并且在利益冲突影响下,分析师向市场提供的有偏报告反而恶化了信息不对称程度[7]。

(三)分析师活动与投资者认知水平

另一个重要但是较少被研究的降低资本成本的路径是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Merton[8]提出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投资者并不知道市场上的所有股票,知道公司股票的人数被定义为投资者认知,投资者认知越低的公司,持有的投资者越少,因为缺乏需求,股票的流动性较差,股价较低。因此,提升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最终提升公司价值。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基于投资者认知理论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师研究报告、进行电话访谈、安排投资者与管理层见面会等活动,能够不断引起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提高了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降低了资本成本,提升了公司价值[9]。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却较少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

三、影响分析师活动与公司

价值关系的因素

(一)利益冲突

存在利益冲突时,分析师有有偏研究报告的动机,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公司股价波动的风险。利益冲突主要来源于券商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自营业务等部门。分析师会为了提升券商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向市场提供乐观报告[10]。不仅如此,分析师倾向于对具有承销关系[11]和券商自营业务关系[12]的利益关联的公司股票有偏研究报告。

(二)声誉机制

声誉机制会缓解利益冲突对分析师发挥信息中介作用的负面影响。虽然乐观倾向的研究报告会为券商带来更多交易佣金收入,但在声誉机制的影响下,分析师倾向提高自身预测准确性,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明星分析师的声誉机制能对利益冲突起到抑制作用[13]。

(三)信息披露

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对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当分析师扮演信息解读者角色时,公司信息披露增加会吸引更多分析师跟踪,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从而提升公司价值[14];当分析师更多扮演信息提供者角色时,更多的公司信息披露会替代分析师发挥的信息供给作用,分析师活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上的边际作用降低。

因此,鉴于分析师在缓解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并最终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管理层应该重视分析师活动,不仅仅是分析师预测报告的跟踪活动,分析师事前的电话访谈、投资者交流会议和实地调研等各种尽职调查活动均会对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产生影响。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在关注分析师活动的同时,应该注意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和声誉机制对其预测分析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更好的解读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并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特别地,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我国资本市场防火墙机制的建立,保证分析师研究报告的独立性,促进我国分析师发挥更为有效的外部监督作用。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是分析师活动影响公司价值的三条重要途径,而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声誉机制以及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政策,会影响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国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已有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证研究,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影响的经济后果还缺乏探讨,因此,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扩展。

(一)考虑不同资本市场的影响差异

相对于西方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成熟资本市场,我国是以个人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新兴资本市场,投资者掌握信息的不完全程度更高,投资者认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从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一视角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考虑不同作用路径的影响差异

分析师活动可以通过对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三条路径影响公司价值,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资本市场中,三条不同路径的影响差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未来可以进一步比较三条影响路径的经济后果差异。

第4篇: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券商研究历经十年发展,在资本市场乃至全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背景下,券商研究发展模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也意味着机遇,“第六届新财富券商研究所高峰论坛”力邀中国各大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和机构投资者共同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券商研究机构现有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反思,探索新形势下券商研究发展新模式,发出业内理性声音。

观点集粹

《新财富》杂志

伴随中国券商研究队伍的壮大、话语权的提升,研究行业受到的关注度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和媒体的压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券商研究行业还有待成熟,新财富杂志和中国证券研究行业共同感受到重任在肩,仍需努力。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作为资本市场坚守9年的民族品牌,一直坚持“三公”原则,充分彰显市场化评选的特色,得到了国内各主流券商研究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大力支持,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得到社会公认。正像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新财富杂志名誉社长刘鸿儒所总结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呈现出四大特点:第一,最先采用国际先进的市场化评选体系;第二,具有群众性和公正性;第三,评选的公信力逐步得到社会认同,促进了研究机构和投资者的良性互动;第四,促进分析师提高了研究水平,研究机构提高了品牌号召力和自身利益,机构投资者提高了投资收益,科学投资、安全投资和价值投资日益成为市场主流。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总经理 陈晓升

诚实的品质、独立的精神

证券研究是一门长期的生意,因此,分析师最重要的品质是诚实。如果不能忠于研究对象本身,分析师就不可能忠于事实本身、忠于这个市场。这无疑也是证券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核之一。与诚实同样重要的是分析师从事证券研究时必须保持的独立精神,没有独立精神就意味着券商研究将流于低端化,走向娱乐化。中国券商研究必须以独立性来抵抗各种名利场的考验,在新财富等搭建的全国性的市场化平台上彰显研究的价值。

招商证券发展研究部

总经理 杨晔

中国研究模式创新思考

在过去十年,我们形成了竞争性卖方的基础盈利模式,现在看来,这对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壮大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面临很多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的卖方研究仍将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一,一定坚持竞争,通过竞争提高研究水平;第二,独立性的问题,我们通过建立很好的机制保护研究的独立性; 第三,在合规方面的制度建设。

中金公司

董事总经理 邱劲

中国研究如何国际化

中国的证券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券商要提供新的服务模式。研究的国际化,即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机遇之一。从海外的经验看,预计中国走向世界也会遵循几个步骤和阶段,首先自己建立平台,待业务真的做起来之后适时提高。预计在十年之间,中国经济规模总量超过美国,如果发展比较顺利的话,完全可以跟得上华尔街的步伐。国际化可以作为业务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中信证券研究部

执行总经理 潘建平

第5篇: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本文以近千名财务分析师的“买入”评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对财务分析师“买入”评级信息含量进行了实证检验,为证明财务分析师“买入”投资评级在短期窗口内具有信息含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财务分折师;投资评级;事件研究法;信息含量

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人数虽然众多,但多为个人投资者,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投资技巧,是信息弱势群体,投资者在缺乏其他信息或无法做出有效决策时,往往会选择依据分析师投资评级的结果进行投资组合,以期获得更多的回报。分析师投资评级,特别是“买入”评级是否真正具有信息含量,能够带来超额回报呢?这个是当前应该重视的一个课题。

分析师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随着现代证券市场的壮大而不断的发展。在西方由于证券市场相对我国要成熟,分析师到底会对市场或投资者具有多大的作用,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相对发展较晚,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滞后,这几年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分析师所扮演的角色或来或受到重视,这个行业也逐步进入黄金时期。不过我国从总体而言研究略显不够,本文围绕这些问题通过以近下名财务分析师的“买入”评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方法对财务分析师“买入”评级信息含量进行了实证检验,为证明财务分析师“买入”投资评级在短期窗口内具有信息含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份完整的投资报告一般包括盈利预测、投资评级与日标价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分析师还是投资者都更倾向于对外报告该上市公司日前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即“买入”、“增持”、“中性”、“卖出”等投资评级),而非该上市公司实际的投资价值(即实际股价应为多少)。对于投资者而言,分析师的投资评级是离散型变量而非连续型变量,其所包含的信息更容易被识别,并帮助他们做出投资决策。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证券价格仅反映所有过去的市场信息,而公司财务数据和一些与公司基本面相关的重大事件(如财务分析师的“买入”评级)等消息的公布在市场投资者之间的传递是不对称的,投资者可被利用其获取超额收益。上述分析可以归纳为研究假设:财务分析师“买入”投资评级具有信息含量。

二、研究设计

事件研究是指在特殊的事件窗口中,研究投资者对同样时间段内信息的异常价格反应。本文共有两个事件,分别是:分析师“买人”评级和上市公司披露会计盈余报告。因此,本文中的事件日包括:分析师“买人”评级的当日。以及上市公司披露会计盈余报告当日。进一步,本文为了能够更好地捕捉特定事件所导致的超额收益率,将事件窗口期定义为事件日前一天至事件日后二天,即[t-l,t+2],共4个交易日。 其次,在超额收益计算上,本文选用了市场收益法计算超额回报率,并将沪深300指数作为正常收益的替代变量。计算过程中使用到的相关指标包括:超额收益率(AR)、平均超额收益率(AAR)、累计超额收益率(CAR)、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CAAR)。

本文选取CSMAR数据库中2013年年间由财务分析师的“买入”评级数据作为样本,样本涵盖了我国主要券商在1年中南分析师的共l万多条“买人”投资评级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对样本进行了整理,剔除范围选择(t-3,t+3),即事件日t前后共6日,剔除了评级推荐对应股票在(t-3,t+3)日内不存在日回报率的样本、在(t-3,t+3)日内存在停牌或复牌的评级样本、剔除了(t-3,t+3)日内存在评级推荐对应股票上年年报会计盈余报告披露日的样本。

三、多元回归模型

本文以某一股票i在[f1,t2]窗口期内的累计超额回报率CAR.(t1,t2)作为回归分析的被解释变量。四、分析师“买入”评级有效性实证结果

(2)工统计量为工检验结果,Z统计量为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由表2分析师AAR与CAAR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1.在(t-3,t+3)的事件窗口期内,样本股票平均超额收益率在六天的窗口期内均显著为正。平均超额收益率从评级日前3日整体呈上升趋势,t-l日有较大上升,并在“买人”评级t日达到最高点0.8195%,随后AAR开始逐日降低,事件日后第3日降为0.1012%,下降速率较快。

2.股票平均超额收益率在t-1日有显著变化,是t-2与t-3日平均超额收益率的二倍,这说明分析师“买入”评级信息可能在日前已经泄露,获取该内部信息的投资者已经买人该股票,并获得了0.6708%的超额收益。

3.在分析师评级日前一日和后二日,即(-1,+2)的事件窗口期内,获得“买人”推荐的股票平均具有2.4665%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并通过1%水平统计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即我国财务分析师“买人”投资评级具有信息含量。同时,这一结论证明了分析师能够通过信息的搜集与二次加工,挖掘出上市公司更多的内在价值,为证券市场提供具有投资价值的增量信息,提高了市场的信息效率。

4.由于分析师评级日存在超额收益,根据市场有效性理论的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可能尚未达到半强势有效,获取那些与公司基本面相关的公开信息仍然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五、小结

从本文的研究来看,虽然财务分析师“买人“评级具有信息含量这一假设得到了数据的支持,但可能仍然存在前信息泄露以及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氛围较浓、市场有效性较低等情况。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我国财务分析师行业,对于提高我国财务分析师信息供给效率,促进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静,董秀良证券分析师业绩预测和投资评级准确性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11):742-749

[2]胡奕明,饶艳超,陈月根,程证券分析师的信息解读能力调查[J].会计研究2003(11):14-20

[3]郑方镰,吴超鹏证券分析师报告市场反应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2):40-47

[4]李雪.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推荐投资价值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11):72-77

[5]Barber B,Lehavy R,Mcnichols M, Truenun B Can investors proficfrom the prophet,Security analyst recommendations and stock returns[J]. TheJournal of Finance. 2001,531-563

第6篇: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股权分置;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市场绩效

国外有关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宣告效应的研究较多,随着国内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增加,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宣告效应,有利于上市公司选择合理的再融资方式,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合理的投资,回避投资风险,也有利于证券监督部门制订合理的监管政策,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发行。

国外学者研究可转换债券主要分为对美国市场的研究和对美国以外市场的研究。研究发现,美国市场可转债宣告效应呈负的异常回报率,DannandMikkelson(1984)研究发现美国市场可转债宣告效应为-2.31;相反,大多数美国以外的国家的研究表明可转债宣告效应为正的异常回报率。KangandStulz(1996)研究发现日本市场可转债宣告效应为0.83;Kangetal(1995)阐述日本以及美国公司发行混合债券时股票价格的不同反映,不能归于在国内或在国外发行的差异,而原因在于美国管理者十分关心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在日本则不一定。KangandStulz(1996)、Kangetal(1995)解释日本的可转债结果,部分是因为日本的管理者与美国的管理者试图达到的目标不同。

国内学者基本上得出发行可转的债宣告效应呈正的异常回报率的结论。典型的如王惠煜和夏新平(2004)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告后,二级市场股票价格显著上升。王小哈(2003)认为可转债的发行由于涉及债权向股权的转换,势必稀释原有流通股东的股权,从而可能损害原有流通股东的利益。其实证结果表明:可转债募集公告日前15天样本股价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这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拟发行可转债的信息提前释放到市场上,部分利益主体主动拉抬股价的结果。可转债募集公告日前后15天的样本股价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负,这体现出了流通股东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不认可或认为发行可转债对上市公司而言是一个利空信号。因为可转债到期若没有转换为股权,则公司将面临着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若顺利转换为股权,则股价可能被稀释,原有流通股东对此比较悲观。大约在可转债发行之后,流通股东就开始抛售可转债对应的基础股票,以回避可能遭受的损失。可转债上市后15天的样本股价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负,绝对值接近于零。可转债上市后离进入转股期有一段时间,并不马上涉及债权向股权转换的问题,因此其对股价的影响相对较小。然而,可转债上市为在可转债与其基础股票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盈利模式提供了可能,即通过拉高股价来提高可转债的价值,或通过推高可转债的价值来影响股票的价格,其目的是使股价和可转债的价格产生差异性变动,从而创造套利机会。但是至少在可转债上市初期,这种现象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可转债的上市日期一般离可转债的发行日期比较近,市场对可转债发行的利空消息仍未完全消化。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打算考察2000-2005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宣告效应及股权结构是否对可转债的市场绩效有影响。

一、理论分析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发债公司普通股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具有权益融资和债权融资双重性。与美国市场可转债宣告效应呈负的异常回报率(DannandMikkelson,1984)不同,也与王小哈(2003)可转债募集公告日前后15天的样本股价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负不同。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时,由于可转债的发行只给予了可转债持有人未来转股的机会,可转债持有人是否转股要视未来公司基本股票的价格及成长性而定,当未来公司基本股票的价格超过转股价,可转债持有人才会转为股票,当未来公司基本股票的价格低于转股价,可转债持有人将不会行使转股的权力。因此,发行可转债不存在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剥削,其市场反应与国外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可转债发行公司大多为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基本面一般比较好,这些信息通过公司的规模,发行规模,宣告期重大事件公告表现了出来,增强了投资者对可转债的信心。因此,发行可转债公司的宣告效应应该不会为负,这与王惠煜和夏新平(2004)的研究结果相似。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上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时,公司不会出现负的异常回报率。

H2:上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时的市场绩效与公司发行可转债前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的相关性不明显。

二、数据、变量描述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从2000年1月到2005年12月间深、沪上市公司的A股公司公告宣告发行可转债为研究样本。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要求样本公司必须满足下述标准:(1)文章仅仅考虑A股普通股的公司发行可转债,对于B股公司和A股公司含B股的公司发行可转债,A股公司含H股的公司发行可转债不作为研究的样本;(2)我们仅仅考虑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宣告增发新股;(3)所需的财务数据和金融交易数据可以获得。最后得到符合条件的样本公司共35家。本文实证分析需要财务数据和市场数据,这些数据均来自于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CCERTM。

(二)变量描述

(1)宣告效应与财务杠杆的关系

很多模型都用财务杠杆的变化作为对宣告效应的解释变量。理论认为发行股票会增加外面的所有者,增加成本,因此,对公司价值会有负面的影响。在Ross(1977)和Heinkel(1982)的信号模型中指出,改变了财务杠杆传达了一个管理者内部的信号,这个模型认为投资者把更高的债务的比例作为更高品质的信号。实证研究中,Dann和Mikkelson(1984)没有发现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异常回报和杠杆改变的程度有关系。相反,Lewis,Rogalski和Seward(1994)发现财务杠杆的变化与在NASDAQ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宣告效应有负相关,而与在NYSE/AMEX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宣告效应不相关。在模型中,我们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公司财务杠杆的大小。

DebtRatio:发行可转债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2)宣告效应与发行相对规模的关系

发行规模作为宣告效应的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Barclay和Litzenberger(1988)认为一个新证券的发行导致公司股票价格的下降与发行规模相关。Mikkelson和Partch(1986)并没有发现可转换债券宣告效应与其发行规模无关。在我国,要考虑到投资者更看重的是股权还是债权,如果投资者更看重股权,那么如上所述,发行规模与宣告效应将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是如果投资者更看重债权,即更看重还本付息的能力,那么发行规模也许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息,即发行规模越大,公司实力越强,同时公司对未来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的信心越大。所以发行规模与宣告效应将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回归模型中,用发行的相对规模来代替发行规模,即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与公告发行前公司市场价值之比。

Rsize:拟发行可转债或发行可转债的相对规模,即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与宣告前公司市场价值之比;

(3)宣告效应与发行公司规模的关系

Blazenko(1987)把公司规模作为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他认为公司规模是信息不对称的变量。Stein(1992)认为公司越大对机构投资者分析员的水平要求越高,同时要接受投资者更详细的审查。另外,公司规模可以看作财务破产成本的变量。从股权这方面看,公司规模越大,信息披露越完善,公司股票的流动性越强,从而对二级市场带来正面影响。另外,从债权方面看,公司规模越大,暗示公司还本付息的能力越强,投资者在投资时更倾向于投资大公司的债券。在我国,由于有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分,所以在回归模型中用公司流通股股数乘以年末股价加上未流通股股数乘以再融资前公司每股净资产来代替公司规模,另外,考虑到数量级的关系,我们对该值取对数。

Ln(SIZE):发行可转债宣告前的公司规模,用公司市场价值的自然对数表示;

(4)宣告效应与成长机会的关系

Ambarish,John和Williams(1987)认为新筹资的股票发行应依赖于公司的前景。成熟公司有限的成长机会会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实证研究,Barclay和Litzenberger(1988)发现公开发行债券的股票反应与Tobinq没有联系。相反,Sant和Ferris(1994)利用发行后几年现金流的增长作为成长性的代表,发现宣告效应与未来现金流的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回归模型中,我们用股权Tobinq代替成长机会。

Q:发行可转债或发行可转债成长机会,用Tobinq代表,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之比;

(5)宣告效应与股权结构的关系

在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是导致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并且影响股权再融资绩效的核心

因素。我们用股权再融资前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来表示。

Flratio:股权再融资前公司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

在回归模型中还有ε,它表示随机扰动项。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事件研究是指利用有关的金融市场数据,通过观察事件发生前后资产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事件的影响的研究方法。事件研究存在3个隐含假设: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事件未被预测;事件窗口内无混淆事件。本文假设这3个假设都成立。

对于发行宣告效应的研究,本文定义发行公布日(上市公司首次在公开媒体上(三大证券报)披露将进行股权再融资的日期)为基准日,由于股权再融资公布日前消息往往已经被市场中的部分机构所掌握(李康等,2003),所以本文将可转债异常回报率的计算窗口锁定在公司公开宣告日前30和后5天,即[-30,5]。

我们采用市场调整法来衡量可转债发行是否为发行公司的股东带来了股票的累计超常收益。对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我们分别选用上证A股和深圳A股指数作为可比基准(Benchmark)。

对于研究的第i只可转债样本,其市场调整后的第t日的异常回报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时市场绩效的的实证研究结果如下表6。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时,无论是从t检验还Wilcoxon检验来看,市场均会有正的反应,但是均不显著。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在投资者转换成公司股票之前,它是作为公司的负债,因此公司必须按时支付利息,这样就会促使公司管理人员合理经营企业,对管理人员造成付息的硬约束;投资者是否转换成公司的股票,主要取决于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因而最终取决于公司基本面经营的好坏,因此,管理人员要摆脱还本付息的硬约束,只有努力工作,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以促使公司的股票有好的表现。所以,上市公司从发行可转债,到投资者最后转换成股票的整个过程都会促使管理者努力工作,导致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不会导致负的市场反应,从而实证支持了文章所提的假设H1。本实证研究结果不同于王惠煜和夏新平(2004)所发现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持有乐观的态度”,本文发现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持有中性的态度。

下面以市场异常回报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可转债前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并考虑了相关的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发行可转债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发行相对规模和发行前公司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比。多元回归模型见式(1)

表7给出了上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时市场绩效的回归结果,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发行可转债前公司的规模对可转债宣告时的市场绩效有正的影响,平均影响程度为2.4%,但不显著。即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但用公司的规模作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变量解释力不强。不同于Blazenko(1987)的研究:公司规模越大,可转债宣告时市场的异常回报率越低。和本文比较一致的是,王惠煜和夏新平(2004)所研究的公司的规模对可转债宣告时的异常回报率有正的影响。

(2)发行可转债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对可转债宣告时的市场绩效有负的影响,平均影响程度为-3.0%,但不显著。类似于Dann和Mikkelson(1984)的研究,本文也没有发现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异常回报和杠杆改变的程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验证了负债的信号传递原理在中国市场上不明显。

(3)发行相对规模对可转债宣告时的市场绩效有正的影响,平均影响程度为12.1%,但不显著。即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价格压力假设,但解释力不强。不同于王惠煜和夏新平(2004)研究的发行相对规模对可转债宣告时的市场绩效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和Mikkelson和Partch(1986)研究结论一致,没有发现可转换债券宣告效应与其发行规模的显著相关性。

(4)发行可转债前公司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比对可转债宣告时的市场绩效有正的影响,平均影响程度为5.2%,但不显著。类似于Bar-clay和Litzenberger(1988)、王惠煜和夏新平(2004)等人的研究结论,公司的成长机会与可转债宣告时的市场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5)发行可转债前公司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对可转债宣告时的市场绩效有负的影响,平均影响程度为-5.0%,但不显著。进一步验证了理论部分的研究结论:公司发行可转债时,不存在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剥削,因此,发行可转债时的市场绩效与股权分置变量没有显著的关系。所以,本实证分析结果支持了假设H2,上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时的市场绩效与公司发行可转债前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的相关性不明显。

四、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时,无论是从t检验还是Wilcoxon检验来看,市场均会有正的反应,但是均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从发行可转债,到投资者最后转换成股票的整个过程都会促使管理者努力工作,导致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不会导致负的市场反应。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前公司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对可转债宣告时的市场绩效有负的影响,平均影响程度为-5.0%,但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时的市场绩效与公司发行可转债前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的相关性不明显。证明了本文的观点:公司发行可转债时,不存在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剥削,因此,发行可转债时的市场绩效与股权分置变量没有显著的关系。

由于上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时,公司不会出现负的异常回报率,且上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时的市场绩效与公司发行可转债前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的相关性不明显。因此,笔者建议,无论是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还是未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应当首选发行可转债。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时主要选择增发和配股方式,尽管2002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数量在增加,但规模仍然较小,这与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标准比增发和配股要高有关。另外,还与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出台有关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管理办法较晚有关。本文建议,在我国应当大力鼓励优质的、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降低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门槛”,而重点放在加强对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上的监督,使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募集的资金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股东创造最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Dann,L.Y.,MikkelsonW.H.,Convertibledebtissuance,capitalstructurechangeandfinancingrelatedin-formation:somenewevidenc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157-186

[2]Kang,J.K.,Stulz,R.M.,HowdifferentisJapanesecorporatefinance?aninvestigationoftheinforma-tioncontentofnewsecurityissues.ReviewofFinancialStudies,1996(8):109~139

[3]Ross,.EmployeeBenefitPlanReview,1977,31(7):1020-1080

[4]Lewis,C.,Rogalski,R.,Seward,J.,AnempiricalanalysisofconvertibledebtfinancingbyNYSE/AMEXandNASDAQfirms.Workingpaper,OwenGraduateSchoolofManagement,VanderbiltUniversity,1994

[5]Barclay,M.J.,Litzenberger,R.H.,Announcementeffectsofnewequityissuesandtheuseofintradaypricedata.Th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8(21):71-99

[6]王慧煜,夏新平.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科版),2004,(2):106-109.

第7篇: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但据《投资者报》对今年初到10月16日上市公司研究报告进行的统计,有8位券商分析师署名的研报横跨10个以上行业,横跨5个以上行业的多达137人,占比13%,共涉及51家券商。

一个人当真有精力顾及那么多行业?实际上真假难辨。记者发现,他们当中有些并非报告的作者,而是别人挂名的“马甲”。不少报告署名的分析师下面都有个“联系人”,以前联系人只是研究所的行政人员,仅负责联系工作,而今,却成了真实作者的伪装。

在采访过程中,《投资者报》记者惊讶地发现分析师对此司空见惯、不以为意。他们的理由不外乎是“没有从业资格证书、研究所人手紧张”等原因。

但这种司空见惯,却掩盖了不少问题。

一份由首席或者明星分析师署名的报告,却不是他们所作,这是否有误导市场之嫌?一些没有从业资格的人挂名发报告,如何不让投资者对其资历产生怀疑,又如何相信其研究水平?为什么券商不能大大方方地在报告上注明,这并非署名分析师所作,而是含糊其辞、掩饰真相?

人手紧张新人上阵

李刚(化名)去年毕业进入一家券商研究所从事行业研究工作。从业经历未满两年的他,还没有获得执业资格。

按规定,分析师必须通过证券业协会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者会得到协会的审核许可,并取得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如此方有资格对外撰写证券研究报告。

但是由于他所在研究所规模比较小,人手紧张,李刚只能独自接手电器行业的研究。李刚说,今年他们券商招聘了很多新人,还有一些有研究经验但没有从业资格的人,都悉数上阵,希望能快速提高研究所的研究能力。

为了合规,对外报告上都署研究所所长的名字。李刚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对,就是为了遵守法律,才会采取这种折中的方法。其他一些券商,也会选择行业的负责人,或者知名的分析师。

“横跨那么多行业,大体上是这个原因。”李刚说。

为了解决人手紧张的情况,研究所也会让部分券商分析师兼顾几个相近的行业。有些行业是相关联的,可以合并在一起。譬如食品饮料、旅游、餐饮可以放在一起;商业零售、轻工制造也有相关性。

但他也表示,按照申万24个一级行业、2000多家上市公司来计算,每个行业差不多有100家公司,这意味着如果一个行业由一个分析师来负责的话,他就要跟踪100家公司。那么大的工作量,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大券商甚至会提供一个研究小组来研究。

署名人把关四大因素

那些并非本人撰写的报告,真实性谁来负责?

7月份,银河证券的乌龙研报引起轩然大波。分析师王国平在研报中认为攀钢钢钒最低目标价位应达到188元,随后该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突然涨停,最后被证明是分析师数据计算错误所致。

之后王国平被冠上“马甲王”的称号,原因是他作为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仅是报告的署名人而非作者。他署名的研报,还覆盖了通信、煤炭、医药、汽车、房地产、化工、食品饮料、钢铁等行业。

面对市场的质疑之声,银河证券仅仅对外了一个澄清公告,但让市场不解的是,像这种问题报告,谁来负责?银河证券没有给出答案。

“一般来说,谁签字谁负责,代签字的一般都是研究所所长,或者行业的负责人。”周旭对记者说。

他表示,署名的负责人,并不是万能的全才,什么行业都了解,只能在某些因素上把关。第一,事件、消息来源的真实性或合理性,不能道听途说;第二,对公司价值判断的逻辑是否合理;第三,分析报告,有很多的假定条件,譬如盈利预测、费率假设等,这些条件是否科学;第四,估值模型的参数设置是否合理等。

对于这些因素,一个有资历的分析师还是能看出问题的,如果这些方面出现了错误,引发投诉,签字的领导会负责。

华创证券的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虽然他没有署名权,但是写完的报告一般都会经过小组讨论,看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一般的调研报告,上传到公司的审核平台后,还要经过最后的合规把关。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姚伟也表示,一份研究报告的初稿,至少需经过四至五道审核程序,才能对外发送,任何一次审核不通过,都需返给作者重新修改,直至合格方可进入下一流程,尽力避免不合格或有瑕疵的报告出现在客户面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券商尽管在墙上贴了各种审核规定,但最终能严格按照程序走的有几个?每天的报告都浩如烟海,还要和其他券商拼时间,哪有那么多时间走审核流程?”李刚说。

实际作者需要透明

既然证监会规定无法僭越,刚从事研究行业的分析师无法署名,那为什么不能在报告中清楚地告知投资者呢?

记者注意到,有些券商会将分析师的简历附在报告后面,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助于全面认识分析师的资历,对其合理参考分析师的观点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现在研究报告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在具有执业资格证书分析师的下面,写着联系人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故意模糊报告的实际作者。

在证监会加强分析师队伍监管前,券商报告中的联系人多是研究所的行政人员,不从事研究,因此这种署名方式,容易混淆投资者的认知。

第8篇: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地震”的报道是其一。6月12日,根据总经理洪磊的提议,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以公司的名义,提请中国证监会审查公司董事王少华的任职资格。过了三天,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召开董事会,王少华获董事长马庆泉授权主持会议,通过了罢免总经理洪磊的决议。这起风波在有关新闻媒体及本刊2000年7月号刊出,揭示了嘉实基金内部关于投资理念的长期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证券投资基金究竟应当进行长期分散化投资,还是进行重仓短期炒作?

----由于在此次“内斗”的前后与新闻界颇多接触并披露出部分基金的运作内情,洪磊受到证券业内的诸多抨击,被认为坏了“行规”。然而,就在洪磊备受指责颇显孤立之时,另一位职位要高得多的权威人士在全局的意义上发表了更为尖锐的谈话。

----6月22日,在全国人大关于《投资基金法》起草的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言辞激烈地抨击了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指出“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几家基金联合操纵几只股票,最后把老百姓给套牢”。成思危素被称为“风险投资之父”。上述措辞严厉的指责在次日《中国证券报》头版头条刊出,中小投资者闻之大为震动,而众多证券投资基金则深表不满。

----公众舆论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质疑还在继续。8月14日,《中国证券报》发表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投资基金课题组的一份长篇专题报告,题为“四问证券投资基金”。该文的执笔人与课题主持人是著名金融专家王国刚博士。文章提出四大具有根本性的问题――“证券基金本身具有稳定股市的功能吗?”“证券基金本身具有分散股市风险的功能吗?”“证券基金的投资收益一定高于股民投资的平均收益吗?”“发展机构投资者就是发展证券基金吗?”专题研究给出的答案全部是否定的。

----在近几年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一片赞颂声中,这三次“负面报道”虽然规模并不很大,但产生的震动却相当深远。中国证券市场上众多具有机构背景的“消息灵通人士”完全明白,针对基金业的批评之音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还有关于证券投资基金大规模违规、违法操作的更充分的调查结果在说话。在一个不很小的圈子里,人们不约而同地传述着同一个话题: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的一位监管人员有一份对证券投资基金操作进行跟踪研究的报告。这份报告最近经某种渠道摘要报送到国务院高层,引起极大重视,中国证监会已开始严密关注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

----还有消息说,此份报告的执笔人甚至因为报告被新闻单位知晓而受到处分。

----如此传言,事关重大。《财经》对有关材料与背景进行研究之后,很难无动于衷。9月间,本刊记者专赴上海证交所,并了解到,正是该所监察部人员赵瑜纲今年6月27日受到“严重警告”处分,理由是“未经批准,擅自将工作中知悉的内部信息外泄他人”,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保密工作条例》。

----赵瑜纲在记者面前取回避之态,只是反复强调“那份报告只是我个人做的,并不代表交易所或者监察部的意见”;“我没有外传,是有人不小心……”

----他不愿接听记者的电话,甚至请同事向记者称“已经休假”。

----虽然没有得到赵本人的合作,《财经》经过种种曲折,还是拿到了那份在市场中传闻已久但多数人尚未目睹的报告。

----该报告由两份文件组成,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国内1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22家证券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大宗股票交易的汇总记录的跟踪,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上的操作行为。第一份题为《基金行为分析》,完成于1999年12月;第二份题为《基金风格及其评价》,完成于2000年5月。报告客观、详实地记载并分析了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间证券投资基金的操作行为,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昭然其中。

----中国的基金业从90年代初起步,1992年至1993年出现“基金热”,曾发展到相当规模。在后来被称为“新基金”的证券投资基金问世前,中国已有基金78只、基金类凭证47只,总募集规模76亿元。这些基金被公认为规模较小而且运作不规范,市场上称“老基金”。

----1997年11月,国务院《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后,中国证券市场热情洋溢地迎来了“新基金时代”。1998年3月底,金泰、开元两只新基金正式问世,是为新时代之新起点。此后至年底,共有5只基金登场,6家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到1999年,被认为具有“稳定市场”之效的新基金更获得加速发展,5月有第二批5家基金问世,4家基金管理公司加盟;6月,由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两只基金的“一拖二”办法开始实行,到年底便有9只基金诞生。

----到1999年底,10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并上市的新基金总数达22家,其资产总值574.22亿元。今年5月以来,又有9家老基金经过资产置换,加入了证券投资基金的队伍。目前,全国31家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规模已达536亿元(不含正在扩募中的8亿),净值总和为769.14亿元,在A股市场流通市值中的比重达到1134%,在证券市场上地位举足轻重。

----证券投资基金早在正式推出之前,就被广泛地期待为市场上最重要的“健康力量”,投资者对其“稳定市场”之功能热望殷切。1998年以来,每一批基金来到市场,无不承载着监管层的厚爱和舆论的褒扬,更被视为引入西方成熟市场经验、培育机构投资者的重要举措。一些公开的说法更称,基金以其相对稳健和守规的操作,对稳定市场发挥了重大作用。

然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今年以来,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监管的加强,舆论开始出现对基金运作“有欠规范”的指摘,不少长于观风辨向的市场人士对于某些基金的违规违法行为也早生疑心。

----当然,任何批评都抵不过事实本身的陈述。特别是依据大量数据调查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才能够准确地描述出当前证券投资基金行为的真实状况,并为监管者树立正气、查处不法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赵瑜纲所完成的报告,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证券市场理应“公开、公正、公平”,投资人有权知晓这份报告。我们不愿断然作结论,指称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新基金)发展已经出现严重的路径失误;但我们相信,报告的公布会有助于监管层正视基金业尚存的制度性缺陷,并在加强监管、规范基金行为方面有更多作为,也有助于社会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现状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以更有效的合力推动市场向健康方向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这份报告主要记载了22家证券投资基金在上交所的交易状况,其跟踪研究期为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的9个月。报告执笔人在当时完稿时认为,因为这一期间沪市经历了一个“V”字形反转行情,并且已经突破了历史最高位,因此通过对基金在此阶段的行为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基金的操作风格。此外,因为在此期间沪市的走势要明显强于深市,而且在成交量上也占有一定优势,研究结果应该反映基金投资的一般特点。

----当然,从那时至今已过数月,而且从今年5月以来,市场上出现了9家老基金改制重生的证券投资基金。当我们对这一报告进行公开报道时,应当承认此间市场形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另外,此报告主要系个人职务行为,虽然作者的职业素养值得尊重,但今后仍有必要安排较多专职人士共同研究,以求数据及结论更为可靠严谨。

第9篇:证券市场研究报告范文

证券分析师岗位职责

1、收集所有有关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以及通过主管、行业组织、上市公司或者其他非正式部门获得上市公司的第一手资料;

2、与自己研究的上市公司建立稳定而长久的联系,定期组织包括上市公司人员参加的分析师会议;

3、进行宏观经济与行业分析,财务分析,投资分析。

证券分析师岗位要求

1、具有宏观经济理论知识,懂得并会有效收集、处理与金融市场,尤其与证券市场有关的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和国际收支状况国民经济综合景气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各个行业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各种消费信息指数、以及市场预测心理状况等数据;

2、拥有投资学知识,善于在上市公司公布的众多实体经济投资项目中挑选出成功率大、投资周期短、利润最大化、风险尽量小的项目;

3、拥有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律知识,能对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指标和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能避免被虚假的财务报表迷惑;

4、通晓证券市场的技术分析;

5、经历过故事牛熊交替的洗礼。

证券分析师关键技能

专业能力投资知识风险控制office办公

个人能力沟通判断综合分析

证券分析师升职空间

证券分析师 投资部经理

证券分析师薪情概况

应届毕业生¥4300.00

1年经验¥4300.00

2年经验¥4900.00

3年经验¥6300.00

证券分析师工作内容

1、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理财、证券信息分析研究;

2、对证券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业务系统分析;

3、对券商进行业务管理和分析,提出优化管理流程的策略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