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深狱父子情范文

深狱父子情精选(九篇)

第1篇:深狱父子情范文

[关键词] 成长;亲情;正义;法制机构的弊端; 口音

一、剧情简介

故事的背景是爱尔兰与英格兰战争时期,在当时的爱尔兰首都贝尔法斯特,到处是英军的坦克,军队,主人公杰瑞康龙当时17岁左右,跟几个同龄人一起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杰瑞父亲出于杰瑞的安全考虑只得将杰瑞送去伦敦投靠安妮阿姨。

杰瑞在去伦敦的船上碰到了老同学保罗希尔,并跟随保罗住进了嬉皮窝,而不是去投靠安妮阿姨。与此同时,爱尔兰共和军在一所酒吧里发起了一次恐怖袭击爆炸事件,杰瑞康龙、保罗希尔等人遭到怀疑并被逮捕。在审讯室,杰瑞等人受尽折磨,屈打成招,而为杰瑞请律师的父亲包括安妮阿姨一家也遭到连累,一同被抓进监狱。

在狱中,碰到真正的爱尔兰共和军领导人,得知爆炸案是他所为时,杰瑞更加气愤不已,这时英国警方也已经知道真正的凶手,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父亲在狱中一直坚持上诉,幸运的是碰到了正义、坚强的女律师皮尔斯。可是父亲还是最终冤死狱中,杰瑞则在父亲死后变得成熟,坚强。后来,皮尔斯律师也找到了有利于杰瑞父子的证据,并最终使杰瑞父子得到。

二、叛逆与成长

主人公杰瑞康龙不务正业,自以为是,成天跟朋友一起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从来不考虑未来,典型的一个叛逆的坏小子形象。在去了伦敦之后,又碰到了一群这样的叛逆青年,并将这种个性发挥到了极致,成天以为生,追求所谓的自由。

在被抓进监狱后,这种性格并没有得到收敛,而是又找到了叛逆的队伍。终于在父亲死后,意识到了男人的责任以及自己的无知,也因此变得成熟、坚强起来。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哪个少年不轻狂,不气盛叫年轻人吗,杰瑞康龙没有错,年轻人就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些大胆的事,等老了回忆起来也不枉此生,真切地为自己的不俗喝彩。杰瑞的悲剧就在于他的年少轻狂,他的叛逆与战争结合到了一起,并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拜金主义的社会,能有多少时间让我们青年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我们被这个社会套牢了,在小小年纪就要考虑工作、房子、车子,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随波逐流。然而,随波逐流不叫成长,这是一种物质社会与年轻幼稚的心的病态结合,一种病态的成熟。杰瑞康龙最终得到,逐渐走向成熟,而我们呢?

年轻是一种罪过,年轻也是一种悲哀,社会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包括你自己,而年青时代则正是要我们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有价值的东西。有人说过,成熟是一个很痛的词,它不一定会得到,但一定会失去,而我们刚创造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因为成熟成长而注定要失去。

三、亲 情

正如《因父之名》这个电影名字,故事的父子情让我深受感动。

叛逆的杰瑞不能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感情,每次父亲说什么都要顶嘴,嫌父亲啰嗦,看不起父亲的工作,却在自己上船的一刻,心里掠过一丝悲伤,破天荒地回头喊了一句“再见,父亲!”;讨厌父亲,懒得看他,却在审讯警察威胁其父亲时,签上了认罪书;厌倦父亲的健康问题,却在父亲进监狱时,关切地询问父亲有没有事;平时不愿意跟父亲说话的杰瑞,却在父亲不理他时,答应父亲对他的要求。

父亲的博爱让我感动,父亲对儿子的永不放弃让我感动。在儿子每次遇到麻烦的时候,父亲总是很及时地出现在儿子面前,想方设法使儿子摆脱困境。从刚开始儿子闯祸惹怒共和军一直到最后都是这样。儿子进了监狱,父亲无能为力了,自己却也进了监狱(或许这也是父亲所希望的),可父亲却也没有放弃,坚持上诉,教儿子做人的道理,教儿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男人,告诉儿子应该承担的责任。父亲最终没能挺过去,在监狱中就去世了,父亲的死对杰瑞的打击很大,这意味着他要开始独自面对这一切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也因此感到了父亲的伟大,也因此得到了真正的成长,成长真的是注定要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

父亲去世的那天晚上,杰瑞彻夜未眠,思考着过去发生的一切,体味着父亲说过的话语。为了祭奠杰瑞父亲,狱友点燃一团团火扔出窗外,一团团火仿佛是父亲的信念,激励着杰瑞,也正像父亲所说的那样,他们遮不住内在的光,光能照亮黑暗,这恰恰意味着正义一定能够得到伸张。

父亲死后,杰瑞一改之前的颓废形象,不但把自己的头型收拾得利利索索,而且也开始锻炼身体了,这些似乎都表明杰瑞要重新做人,在具体的行动上自己也像父亲那样变得更加执著,像他那样执著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自由。

在影片最后,在皮尔斯律师的全力帮助下,杰瑞的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重新获得了自由,然而他还是没有放弃,仍要继续上诉,要求为父亲,相信此时的约瑟康龙——杰瑞的父亲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父子间的亲情一向都是如此,儿子年轻时一般都不太理解父亲,无论在什么事情上总是显得很叛逆,喜欢顶撞父亲,更有甚者还和父亲对着干,他们怀疑父爱,认为这个世界上似乎根本不存在父爱,父亲总是看不起自己的儿子,父子关系紧张,他们自身好像感受不到父爱。这让我不禁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他们根本不懂,感受不到父爱是因为父爱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不享受在父爱中,父爱已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失去时才会有所察觉,在自身变得成熟之后才能发现父爱的可贵。

在父亲弥留之际,杰瑞给父亲涂药,与父亲交谈,与父亲一起回忆童年的情景让我感动不已,儿子还是那么满不在乎,而父亲却满眼是泪,父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说自己快死了,而儿子却固执地不让父亲这么说,安慰父亲能一直活下去,会和儿子一起过上幸福生活。儿子回忆小时候父亲手中的烟草味道,父亲却像小孩子一样让儿子重新握住他的手……

在父亲死后,杰瑞自己坐在牢房里,对着录音机说,他走了之后,牢里完全变了样,满眼都是回忆,回忆跟父亲一起坐在床上聊天,回忆父亲带自己玩耍的场景,回忆跟父亲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这些回忆一方面不仅让杰瑞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无私,但同时这些回忆也会让人很痛苦,而在痛苦中我们才能不断成长,渐渐走向成熟。

影片中还描述了杰瑞父亲与母亲之前的感情,从影片刚开始父亲送杰瑞上船的聊天中就提到,父亲年轻时也曾经疯狂过,曾为了杰瑞的母亲跳船,曾和他的父母激烈地争执过,等等,而在临死之前再一次提到自己每天都想象着和杰瑞母亲一起牵手散步的愿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杰瑞的父亲不放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杰瑞,还有杰瑞的母亲。一想到这些,杰瑞就越发感到难过,因为他甚至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不用说照顾母亲了。影片真是处处都有闪光点,处处都有真情在,处处都能打动你的心灵,让你感动,让你震撼。

四、法制机构的弊端与正义

社会是公平的吗?社会是正义的吗?当面对影片中这种警察时,老百姓会显得很无助,他们无能为力,根本没有办法去改变自身所处的麻烦。

该影片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一直到2005年此案才算真正告一段落,2005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公开道歉,宣告Guildford确实是蒙冤入狱,也承认了国家司法机构确实存在弊端。然而这恰恰跟影片中的台词相呼应,就像杰瑞说的,他们是政府,他们冤枉你又怎么样,你能和他们斗吗?你斗得过他们吗?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他们只不过道个歉而已,说不好意思毁了你的一生,不好意思让你父亲冤死狱中,此外还能怎样呢。这就是平民的无奈,冤枉你又如何,你根本没有机会去和他们理论,去和他们谈什么正义不正义,现在那些冤枉杰瑞的人仍然逍遥法外,没有一个警察因为此事而受到判刑。就像杰瑞说的“Justice”“mercy”“clemency”这些词在他眼中毫无意义。

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的恐怖袭击搞得英国人心惶惶,搞得英国政府鸡犬不宁,而面对舆论压力,英国政府规定警察可以无条件扣押嫌疑犯7天,这也就造成杰瑞及其他人的悲剧,他们在严刑拷打下承认自己根本没有犯过的罪。英国警察伪造证据,将犯人屈打成招,一边对着《圣经》发誓,一边毫无廉耻之心地做着假证,这就是法制机构的弊端。

还好世界上还是有正义的,但是正义是需要不断追求的,我们只能说,杰瑞很悲剧,但同时他也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律师皮尔斯这种执著地追求正义的人,律师皮尔斯仔细琢磨整个案件的疑点,不辞辛苦地到处搜集证据,并组织英国平民游行高呼“free the four”,并最终成功将杰瑞从狱中释放。

在中国,这种冤案也是到处都有,我们只能呼吁政府完善司法程序,多一些正义,多一些公平。

五、口 音

英式发音一直是笔者比较喜欢的,看这部电影首先就是因为其发音,当时在网上搜索英式发音的经典电影,就出现了它。

我们平时学的英语跟英式英语还是有区别的。有人说,就算你英语学得很好,去英国的话你也不一定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英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而本片中出现的有爱尔兰口音和BBC音,男主人公的口音是爱尔兰口音,据说男主人公为了更好更像地表演,台上台下一直都保持着爱尔兰口音。

喜欢英式发音的人一般都认为说英式发音的人才像个文化人,而说美式口音的则像个暴发户。影片中的口音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六、结 语

爱尔兰导演吉姆·谢里登并没有把狭隘的民族情绪带到影片中,而是重点刻画了男主角杰瑞为求公正所做的斗争以及他和父亲之间深厚的感情,内容虽具高度的政治性,但却以迥异于好莱坞式的低调手法客观地描述了关于父子亲情、司法机构的腐化以及人性的挣扎,剧情凝重,情节感人,极具历史感和震撼力,在全球引起极大反响,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

因父之名是指主人公在最后终于懂得了以父亲的名义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来保护自己亲人的安全。由此,父亲的形象得到升华,父亲及其信念精神与主人公融为一体。正如影片开头所说的,以父亲的名义,以法律的名义,以真理的名义,让我们来捍卫永不凋零的爱与生命。

[参考文献]

[1] Andrew Lynn.Appreciating Cinema[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 龚璇.《因父之名》:罗迪·多伊尔小说的修辞性叙事[J].外国文学评论, 2010(02).

第2篇:深狱父子情范文

温情李瑞华

2003年9月10日,清晨,北京女子监狱的门口。李瑞华不时低头看看表,脸上掩饰不住焦急和激动。

“快到了吧?希望他们母子的这次重逢,能让他们都重新振作起来。”

此时,京津高速公路上,一辆载着一位特殊犯人的警车疾驰而过……

警车终于停了。李瑞华亲自迎了上去。车上下来的小伙子拄着双拐,神情倦怠地看了李瑞华一眼,很快低下头,一句话不说。

“王亮(化名)你好,我是北京女子监狱的监狱长李瑞华。”

小伙子依然没有抬头。

“振作一点!可不可以把你的双拐扔掉?你母亲若看到你现在的样子肯定会很伤心的。放心,有我们在后面,我们会扶着你的。”

王亮犹豫了一下,慢慢松开手中的双拐,旁边的工作人员理解地上前扶住他。

看着前面王亮一瘸一拐的背影,李瑞华一阵心酸。这孩子的境遇确实让人同情。13岁那年,母亲李英(化名)因跟丈夫涉嫌杀人被判无期,王亮沦为孤儿。缺少父母管教的他,没多久也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抢劫,被判入狱7年。

儿子王亮的遭遇,李英的家人还没敢告诉她实情。但儿子如此长时间没来探望,这让李英隐隐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她的情绪一度失控,波动很大,细心的狱警很快察觉,及时地做了狱情分析,并报告给李瑞华。

“要想稳住李英的情绪,必须要找到她儿子的下落。”李瑞华很明白。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得知王亮当时被关押在天津清河分局监狱。而李瑞华还了解到,当时的王亮在监狱根本不配合改造,甚至常常有自残行为,如今竟到了只能依靠双拐行走的地步。

“我也是女人,我也有儿子,所以,我能理解作为母亲不能与儿子相见的苦楚。而对于儿子,失去母爱的滋味也是让人心痛的。”

为了拯救这对母子,李瑞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他们见面!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惊讶。

“这个决定确实比较大胆,也很有难度。因为,当时两名犯人是在不同地方的两个不同监狱服刑,如果让他们相见,麻烦不说,路上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一旦出了什么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的后果,李瑞华都心如明镜,但她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经过努力,李瑞华终于给这对母子争取到了见面的机会。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短短的50米,扔掉了双拐的王亮走了大半个小时。当母子俩抱头痛哭的刹那,所有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瑞华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

事实证明,李瑞华的决定是正确的。

母子俩见面回去以后,竟然像换了人一样,都积极接受改造,王亮更是彻底扔掉了双拐,并经常给李瑞华写信,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在执行法律和制度上,李瑞华是坚决的,但是在教育管理、维护犯人合法权益上,她又是温情的。

改革派女监狱长

在北京女子监狱,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每名服刑人员过生日那天,都会吃到一碗长寿面;假日里,服刑人员可以化淡妆,和亲友见面;平时,服刑人员可以染发,夜间休息时间可以穿睡衣;劳动时,有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放送;劳动中间休息的时候,要做眼睛保健操解除疲劳……

你很难想到,其实这些“不成文”的规定,都是李瑞华争取来的。

有一年大年初一,监狱组织部分犯人与亲属们一同吃团聚餐。李瑞华按照惯例,又到分监区巡视。在一个分监区,她发现有一名犯人正在监舍里掉眼泪。

“大过年的,为什么哭啊?”李瑞华走过去,关切地问。

“我想我闺女。”这名犯人哽咽着说。

原来,这名犯人入狱后,丈夫跟她离了婚,还不让女儿来监狱看她。失去丈夫和家庭的她,更加想念自己的女儿,每当看到别的犯人和家里人团聚,她都会躲在监舍里哭。“情绪上波动很大,自然影响了她的改造。”

李瑞华立即安排监狱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干警,帮助这名犯人疏导心理、平稳情绪。同时,又安排分监区的干警联系上了这名犯人的前夫,经过几次于法、于情、于理的开导,终于使这名犯人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儿。会见那天,这名犯人哭了,李瑞华也哭了。

看到又一名犯人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李瑞华由衷地高兴。而高兴之余,又有了深一层的思考。“只有尽可能地减少犯人对子女的思念,让她们多与子女交流,才能更好地调动这些犯人改造的积极性。”

于是,北京女子监狱又有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在寒暑假期间有孩子提出要与母亲见面的,一律批准。还把母亲节、儿童节等与女性有关的特殊节日也定为会见日。

“服刑人员首先是人,是女人,然后才是犯人。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把她们当作人来对待,尊重她们的人格,满足她们人性的需求。”

“其实我跟很多人一样,看她们的犯罪材料时,也十分痛恨,觉得把有些人枪毙了都不为过。但是,再想想,她们终究是要回归社会的,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她们改造好,而不是仇视她们。”说到这里,李瑞华坚韧的眼神里,充溢着温情。

历来,在监狱里,服刑人员无论男女穿的布鞋全都是一样的有松紧带的“懒汉鞋”。对于女子来说,这宽宽松松的布鞋穿上后,不仅走路不方便,而且很不美观。李瑞华了解到,很多服刑人员都希望穿上自己的布鞋。

“从女性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看,这合情合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人,对美的事物有天生的敏感,犯人也不例外。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犯人,就不爱美。”

于是,李瑞华果敢地提出:“改良布鞋款式,准许犯人穿一带式布鞋。”50多年来,女性犯人同男性犯人一直穿同样款式布鞋。李瑞华的举动一下子改变了这段历史。“当女犯们穿上庄严美观的一带式布鞋后,是从心里边高兴,自然也更加配合改造。”

鼓励女干警爱美

监狱,对于局外人来说,是一个庄严而又神秘的地方。然而,北京女子监狱怎么看都透着那么一点温馨。黄色红底的小楼、规划整齐的绿草坪、还有宽阔的操场……

这座成立于1999年的北京女子监狱,是北京惟一一所集中关押成年女性犯人的监狱。现有干警三百余人,服刑人员近千人。2003年,李瑞华被任命为女子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

女监的干警队伍,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女干警占到86%,而且青年干警居多,正是这三百余名干警将这一温馨保留了下来。

“我们是监狱的人民警察,警察职责不分男女,责任都是一样的。监狱为什么不可以是温馨的?”这真实朴素的话语是李瑞华的认识,也是她的誓言。

开始有的干警不太理解,认为在犯人面前如果不表现出十足的威严,就不会对犯人产生威慑力。对于这种认识,李瑞华打了个比方。“中医讲究‘仁心仁术’,是说一名医生,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干警改造犯人,就像医生拯救病人一样,同样也要有一颗以人为本的‘仁心’,只有在干警与犯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改造好她们。

干警执法与犯人改造之间需要和谐,监狱领导与监狱干警之间以及监狱整体的氛围同样需要和谐,李瑞华用实际行动影响着每一位干警。

“我们的干警很辛苦,24小时轮换值班。服刑人员六点半出操,我们的干警五点多就得起床。服刑人员一天8个小时的劳动,我们干警都要在场监督。晚饭后,服刑人员看完电视就可以睡觉了,我们的干警还要在监控室值班,一夜不能休息。”

李瑞华也从不吝啬表扬干警,鼓励的话常常挂在嘴边,让大家倍感亲切。在她的倡议下,监狱为全体女干警配发了工作期间的发卡,女干警们戴着美观得体的发卡上岗,既整齐划一,又凸显出女性干警的美丽和英姿勃发。

“下班的时候,我经常站在窗口看我们的干警换上便装离开的样子,如果发现谁穿得漂亮,第二天我会专门表扬她。无论是在岗位上,还是回到家里。我们的干警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连续5年没跟家人一起过年

李瑞华生在一个政法世家。父亲是个老公安,哥哥姐姐也都在政法部门工作。

父亲的正直无私从小就给李瑞华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她的一生。当年报考的时候,就是按照父亲的意思,李瑞华报考了监狱专业。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然而,令李瑞华痛心的是,她居然在父亲弥留之际,因工作没有及时赶回去,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眼。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他说的话。他只问了我一句:进步了吗?”

“今年我成为十七大代表,可惜父亲已经看不到了。”李瑞华哽咽着。

然而,不幸接踵而至。一次开会结束,李瑞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脸,泪水一滴滴地从指缝中流出。原来,开会时她接到了姐姐的电话,得知母亲病危。在母亲生病卧床的二十多年里,她不能经常在病床前看护,可她正是母亲最疼爱的小女儿啊!

当大家催促她赶快回家时,她却摇摇头。“下午,我还要主持个会议。”等她处理完工作赶到医院时,母亲已陷入深度昏迷,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

“以前,我周末回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母亲喂饭。有一段时间,母亲特别喜欢吃鱼,所以,每次回家我都给母亲做鱼。然后,一点点地把鱼刺挑出来,喂到母亲的嘴里。那一刻,我觉得真的很幸福。”李瑞华再一次哽咽。

在家庭方面,李瑞华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母亲常年卧病在床,李瑞华很少有时间来陪护。这一切都落在了她的哥哥姐姐身上了。她深感愧疚。然而,正是家人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李瑞华才有更多的时间管理监狱方面的事务,做出更多的成绩。

第3篇:深狱父子情范文

关键词:“良秀” “猴子” 分身

一.芥川龙之介与哥特文学

芥川龙之介是20世纪初日本“新思想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集新现实主义、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种于一身,他发展了日本的短篇小说文学类型,借鉴、吸纳了西方现代小说的文学样式。哥特小说与芥川龙之介之间的联系,最具象表现于芥川龙之介的随笔《近期的幽灵》。在随笔《近期的幽灵》中,历数英美小说中的幽灵,述及英国作家华尔浦(名著《奥特朗托城堡》的作者)、安・拉德克里夫、马杜林(小说《流浪者梅莫斯》影响了巴尔扎克和歌德)以及冠之以“修道士”绰号的刘易斯,述及司各特、利顿、霍格以及美国的爱伦・坡和霍桑等。[1]其中多为著名的哥特小说家,由此可见芥川龙之介与哥特小说的渊源。

关于芥川艺术观的形成及有意识的创作这一方面,影响最大的要数西方作家爱德华・艾伦・坡(1809-1849),美国的诗人、小说家。艾伦・坡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极为重视作品的“整体效果”。二人之间虽然相隔百年,但是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作品特质、艺术创作态度和主张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2]芥川龙之介在作为短篇作家和批评家的爱德华・艾伦・坡身上找到许多共鸣,曾有评论家说,“坡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开掘人类意识最深处幽暗领域的人”。[3]而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多以揭发人性的本质为主题。爱德华・艾伦・坡的诗歌与小说都具有鲜明的哥特体特点,他是使哥特小说朝内在化方面发展最突出的作家。在哥特小说发展上,他最为重要的是把道德探索同心理探索有机的结合起来。[4]《黑猫》与《红死病假面》就是他作品中最典型的哥特作品。

哥特小说被评论家们称之为“黑色浪漫主义”(dark romanticism)。所谓的“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上,它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解释人性中的阴暗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5]而且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是《圣经》和基督教传说,特别是关于地狱的传说。贯穿哥特小说始终的主线是表现善恶冲突,进行道德探索。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地狱变》在情节和主题上都非常符合上述两点,不论是《地狱变》屏风的内容还是“良秀”创作《地狱变》的过程全都充斥着血腥与恐怖,由此刻画出一幅人间地狱。哥特小说中的人物应对矛盾通常表现出双重人格以及分裂自我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引入哥特小说中“分身”这一表现形式概念,从全新视角探究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良秀”与“猴子”这两个形象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以考证其内在联系和代表深意。

二.“猴子”与“良秀”的形象分析

通过《地狱变》小说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创作《地狱变》屏风之前;二、创作《地狱变》屏风过程中;三、《地狱变》屏风的最终完成。

第一部分是“良秀”创作《地狱变》之前的情节。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对“良秀”的描写:

从外表上看,他不过是一个身材矮小、骨瘦如柴的老头儿,一副令人生厌的样子。他晋谒堀川府的时候,时常穿着一身淡褐色布衣礼服,头戴一顶软乌帽,但形容却极其寒酸猥琐。不知为何,他偌大一把年纪却又一副红唇,这情形与其年龄十分不符,直叫人觉得那副嘴脸有如野兽,于是更加着人厌恶。……世上有那口中无德之人,说良秀的一举一动颇像猴子,于是给他取了个诨名叫“猴子阿秀”。[6]

这一段描述最后一句,直接写明“良秀”的诨名为“猴子阿秀”,而从后文中,我们也能知道波丹国进献的猴子,由堀川府上的小公子取名为“良秀”。名称是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个体差异的标志。身为人的“良秀”和“猴子”却有着一样的名称,芥川通过名称直观的将“良秀”与“猴子”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再细细品味这一段文字,就会发现形式上这是对“良秀”的外形体貌和衣着进行描写,但是描写中“身材矮小、瘦骨如柴”,“穿着一身淡褐色布衣礼服,头戴一顶软乌帽”,有着“一副红唇”的描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被驯化的猴子穿着衣服时的模样。将身为人的“良秀”描写成猴子的形象,甚至和“猴子”有着相同的名称,寓意可谓讽刺。而正是此处一开始就鲜明的表明了芥川的写作态度:“良秀≈猴子”。

《地狱变》中“良秀”与“猴子”并没有实际的联系,“良秀”与“猴子”间的纽带是良秀的女儿,透过这位少女,没有实际关联的“良秀”与“猴子”有了交接点。良秀的女儿第一次遇到“猴子”,为它求情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再者说,既然它的名字叫良秀,就如同见到家父因错受罚一般,我这做女儿的岂有坐视不管之理啊。”[7]说者虽然无心,但是芥川的此处对话设计却是有其用心,身为人女为一个畜生求情,却说出这样的理由,既表现出少女身为人仆的无可奈何,也再一次点出“良秀≈猴子”。

在没有遇到良秀的女儿之前,芥川对于猴子的描写着重于其作为畜类的行为,如:攀援庭院中的松树;弄脏房间里的榻榻米;偷橘子吃等。而自从良秀的女儿与“猴子”亲近起来之后,芥川笔锋一转,对“猴子”的描写通了人性。如:它整日不离少女左右;良秀的女儿偶患风寒卧床不起时,它陪伴枕边,仿佛惦念其病情而神情忧心;少女蒙受赏赐之时,猴子有样学样将大人赏赐的红衬衫毕恭毕敬举过头顶等,而且因此小猴子讨得了大家的欢喜。“猴子”活生生的由一只讨人厌被人追打捉弄的畜类,摇身一变变得讨人喜欢而通了人性。

第一部分对于“良秀”的描写,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他的绘画技艺,而且强调了他的冷傲而不通人情,却唯独对女儿充满人情之爱,甚至为了女儿不顾尊卑之别反抗大人,恳请其放还女儿回家。

绘制《地狱变》屏风之前,“良秀”虽因为其超凡脱俗的绘画技巧而性格冷傲脱离人群为人厌恶,但是却仍对唯一的女儿充满父爱之情而不惜反抗权贵;“猴子”自从跟随在良秀女儿身边,由一个野性难驯的畜类而变得讨人喜欢通晓人情。

第二部分转入“良秀”的《地狱变》创作,芥川在这一部分首先使用了倒叙的方式娓娓讲述了《地狱变》屏风的惨烈内容,而正是以此为风水岭,对“良秀”和“猴子”的形象描写发生了巨变。“良秀”在绘制《地狱变》过程中,或者说是他一旦拿起画笔便完全陷入沉迷忘我的境界,完全忘记了疼爱的女儿。在这里芥川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良秀”为了绘画创作而呕心沥血甚至变得疯魔癫狂,为了还原绘画的真实变得冷漠无情,无所不用其极。而与此同时,良秀的女儿的境遇则变得愈发惨淡,在此芥川用隐晦的言语描述了少女的遭遇,却对于“猴子”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写。芥川从第三人视角描述了“猴子”向其疯狂求救,以及在良秀的女儿获救之后,像人一样两手拄地,毕恭毕敬的连连叩头致谢。在这一阶段,“良秀”的父爱被对艺术的狂热暂时取代,而“猴子”此时变成为良秀女儿的守护者,代替“良秀”守卫保护着良秀的女儿。

第三部分是《地狱变》的最终完成,最高潮一幕是火烧蒲葵叶车。当“良秀”认出被捆绑着的少女是自己的女儿时,奋不顾身的向车子奔去,却在火势骤起的当口停下脚步,双目圆睁,嘴角扭曲,面部肌肉抽搐不止,可见其内心的恐惧、悲哀和震惊。面对燃烧的蒲葵叶车,“猴子”的表现是:

从御所房顶径直跃进熊熊燃烧的车中。在那被烧毁塌落的朱漆格窗中,抱住了倒仰其间的少女的肩头,同时,从那弥漫的烟雾之中传出裂帛一般撕心裂肺的哀叫,其声悠长。接着又是第二声、第三声。[8]

“猴子”对少女不离不弃,共同葬身于火海。而接下来,对于“良秀”的一段描写,令人心惊:

方才还如同坠入地狱般痛苦无比的良秀,此刻却在他皱纹密布的脸上焕发出一种无法形容的光辉,恰似一种神情朦胧的法悦的光辉。……仿佛在他的眼中已不见挣扎死去的女儿,而只有美丽的烈火和烈火中备受苦难的女子的身影,而且这幅景象使他内心感到无比欣悦。[9]

此后,“良秀”就一味埋头画那扇屏风。而在完成《地狱变》屏风的第二天夜里,“良秀”悬梁自尽了。“良秀”在面对挣扎死去的女儿和完成《地狱变》这一最高杰作之间,选择了后者,完全舍弃了作为父亲的情感,而投身于艺术,在他的心中,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而“猴子”则完全舍弃了畜类的怕火本能,为了良秀的女儿投身火海,舍弃生命。

三.分身

《地狱变》中“良秀”和“猴子”是两个没有实在关联的存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外形和名称这两个用以区别个体的要素出发,将“良秀≈猴子”。通过良秀的女儿这一个关键纽带,清晰的描写出两条线索:“良秀”在追逐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迷失了父爱和人性,甚至为了完成《地狱变》屏风而完全舍弃人性本能;而“猴子”则摆脱畜类本能,陪伴少女,承担起父亲的角色,成为良秀女儿的保护者,甚至为她舍弃生命。

哥特小说的显著创作特点是:作品中人物应对矛盾表现出双重人格以及分裂自我的创作特点,在社会利益面前,个人欲望为之束缚,由此个体为之分化,自我身份发生缺失,从“分身”这个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从这一个角度来解析“良秀”和“猴子”的相互关系。

“良秀”在小说中主要有两个社会身份:画家和父亲,他的内心有两种情绪:一、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二、做为一个人本能的父女情感和道德责任,当二者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当“良秀”对于艺术的创作欲望超出父女之情,“良秀”作为父亲的本能与道德责任从他体内分化出来,转嫁到“猴子”身上。这一过程,是一个割舍人性的过程,当“良秀”对于艺术创作的渴望达到顶点,他抛弃了人性本能和人伦道德,心理发生了彻底的扭曲。“良秀”与“猴子”的分身关系,是一种作品创造出的理想境界,“良秀”这一个体中的人性与艺术创作欲在面对矛盾纠结中割裂了自我。

“良秀”追求艺术割舍人类的道德情感,而“猴子”作为“良秀”割舍出来的分身,充当担任人性的良善与责任感的角色。“良秀”在艺术创作与父爱发生矛盾时选择了前者,割舍了作为父亲的情感与责任,这是一个矛盾纠结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割舍的过程。“猴子”是作者设计创作出的形象,“猴子”替代了“良秀”逐渐割舍的人性本能。

“猴子”在“良秀”创作“地狱变”这一作品的最终,抱着良秀的女儿死去。“猴子”的毁灭也象征着“良秀”唯一的人情之爱的泯灭,“良秀”为艺术创作割舍了人性,完成了《地狱变》屏风。但是完成的《地狱变》屏风就能代表他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了吗?割舍了人性的“良秀”又能坦然的继续追求创作“至上的艺术”了吗?正如小说中横川和尚所说的那样:“不论艺道如何高明,然为人之道,若违反人伦五常,便应打入地狱。”“良秀”的结局以自杀告终。

四.“分身”和芥川龙之介

艺术是崇高的美好的,亲情与道德则是最基础的人性的东西,但是当“猴子”死去后,“良秀”最终也没能够达到艺术的顶点,他的艺术之路在丧失人性后,无疾而终,最终走向灭亡。其实反映出一个要点,那么就是人的个人追求与欲望虽然看似美好,但是一旦为了个人欲望而舍弃人性的根本,那么终将灭亡。

而这种“割舍人性”的现象在芥川的其他作品中也有许多表现。

“良秀”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内心的矛盾挣扎中,最终为了艺术割舍了人性;《罗生门》中的“下人”为了生存舍弃了心中的良善,《竹林中》中的人物因为、物欲、征服欲不择手段,泯灭人性......虽然《罗生门》和《竹林中》结尾没有明示小说中人物的最终结局,但是读者不难想象,其结局必定是走向毁灭。“良秀”与“猴子”的分身关系,是一种作品创造出的理想境界,“良秀”这一个体中的人性与艺术创作欲在面对矛盾纠结中割裂成为两个个体。而现实社会中人无法分裂,只能是两种情感在人这一个体中的角逐与矛盾。

芥川龙之介作为一名清醒的作家,他的内心也充斥着矛盾与迷失,有着感情与理智的难以取舍,有着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结。《地狱变》中的“地狱”是存在于人性深处的黑暗与迷失,艺术成为了没有人性之爱的灾难。但是迷失的又何止“良秀”与作者自身。当时日本的民众,在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的欲望横流之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使得人们迷失了人性的根本。政治家,商人,甚至是普通民众都为了各自目的,割舍了人性中的善良,迷失了自我,冷漠自私的活着。当时的日本社会,全盘西化,推崇西方的先进技术,追求“富国强兵”,摒弃日本的传统文化,为了内心欲望与追求,丢弃了日本民族的根本。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地狱变》中最后“良秀”的自我毁灭也反应出芥川对于当时的日本社会和日本民众的担忧和警醒。

注 释

[1]芥川龙之介.文艺的,过于文艺的:芥川龙之介读书随笔[M].林少华译.金城出版社.2012.

[2]王昕.芥川龙之介与《地狱变》[D].哈尔滨理工大学日语语言文学.2011.

[3]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P5.

[4]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2期.P98

[5]汪介之、杨莉馨主编.2011.欧美文学评论选(古代至18世纪)[M].北京大学出版社.P209.

[6]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傅羽弘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P83.

[7]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傅羽弘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P85.

[8]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傅羽弘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P151.

第4篇:深狱父子情范文

台下一片寂静,陈家俊顿了顿继续说,“这位教官,就是我现在的爱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看台上有个女人热泪盈眶。服刑人员和监狱教官相恋,这不是电影里才会发生的事吗?但是,这不是电影……

犯人爱上教官:知道自己不配,但就是忍不住怎么办

2016年9月15日中秋节,陈家俊的家里热闹非凡。妻子湛静正在厨房炒菜,父亲和岳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母亲和岳母正陪两个孩子玩儿。陈家俊靠在厨房的门上,深情款款地唱歌。

“这首《爱情果》,你都唱了十几年了,烦不烦啦?”湛静假装抱怨着,陈家俊却故意一扭身子说:“不烦不烦就不烦!”4岁的儿子忍不住嚷嚷:“爸爸,换一首歌吧!”陈家俊和妻子哈哈大笑。这是任何人看来都幸福和谐的一个大家庭。然而时光倒回11年前,陈家俊的身份和处境,却与此天差地别。

2005年,陈家俊25岁,是入狱5年的服刑人员。20岁那年,因为替朋友出气,意外将人打成重伤,他被判入狱12年。入狱这5年,陈家俊一直过得混混沌沌,觉得自己的人生彻底完蛋了。但是这年4月,他的世界却突然被点亮了。

当时,陈家俊所在的大队承接了一单布娃娃的手工缝制工作。接受培训后,犯人开始在监室里做娃娃,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中间只有一小时的午饭、晚饭时间。每个监室都有任务,做完后有专门的人来检查。

一天上午,监狱长把一位女孩带到了陈家俊所在的监室,说:“这是你们的新教官,以后由她负责验收产品。”“大家好!我叫湛静。”声音温柔恬静,一点儿都不像教官而像幼儿园老师。坐在最后排的陈家俊歪了一下头,和湛静双目相对,她笑着向他点了点头。“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铁窗里,也有阳光洒进来的时候。”几年以后,陈家俊这样描述他见到湛静的第一感觉。湛静没有穿制服,而是白衬衫、牛仔裤,扎着高高的马尾。她娇小玲珑,看起来特别文静亲切。

陈家俊的心莫名奇妙地跳得飞快。他当然知道,自己这是比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不靠谱的想法。明知道自己不配,但心不听使唤要为她狂跳怎么办?他开始期待见到湛静。每天上午11点半和晚上7点半,湛静会准时出现在陈家俊的监室。从窄窄的走廊里走两个来回,谁做得不好,她会说:“先生,你要认真做才能按时下班。”她称他们为 “先生”,而在其他人口中,这些人只是一个数字代号。验收娃娃的时间,一般只有15分钟,而监室里一共12个人,也就是说,湛静每次能停留在每个人身边的时间也就1分多钟。

陈家俊打起了主意,做点儿什么让湛静在自己身边多待会儿。他开始故意不认真做娃娃,装作自己不会做。但是他的小伎俩很快被湛静看穿,她站在他身边说:“先生,你看看你这双手,比女人的还漂亮,应该很会做手工才对!”从那以后,陈家俊特别认真仔细,做的娃娃非常精致。这下好了,湛静一进监室就去陈家俊旁边,拿起他做的娃娃左右端详后,说:“你们都应该向这位先生学习!”听了这话,他的心比吃了蜜还甜。“明知道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依然抬头仰望天鹅飞过的地方,这就是爱情吧。”陈家俊在日记里写道。

陈家俊变了,他的脸上开始露出笑容,每次的手工活儿都做得又快又好。原来和别人一言不合就要吵吵,现在同监室的狱友闹矛盾,他总是耐心说服劝解;监狱的床是上下铺,做手工活儿的时候,大家自然而然把材料堆在下铺上,其他人会因此大发雷霆,但陈家俊却不生气,还让大家把东西都堆在他床上。他做得又快又好,做完了自己的就帮其他人做。其他监室的犯人总是完不成任务要加班,但因为有陈家俊的协调和帮助,他们监室每次都按时完成任务。

难得的闲暇里,陈家俊写日记,记录监狱生活和自己一心想努力改造的心愿。因为她的出现,他变得特别积极、乐观和上进。半年后,陈家俊获得减刑半年的奖励。

这样一个陈家俊,也让湛静越来越留心了。和同事家人聊天时,她开始时不时地提到他。但仅此而已,她可没陈家俊想得那么多。

努力改造成一个让她多看几眼的人

真正让她对陈家俊刮目相看的,是2006年元旦,湛静去验收产品时,一个服刑人员突然大叫着要自杀,他一边叫一边用头撞墙。其他犯人都装作没看见,但陈家俊却突然起来,从后面抱住对方,低声安慰道:“快过年了,你又想你妈了吧?”这句话很管用,见对方慢慢冷静了,陈家俊说:“我给你唱首歌吧!”他唱了张学友的《别恋》,歌声浑厚有力,也有几分沧桑。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刚撞墙的犯人抹起了眼泪。

不知为何,湛静湿了眼眶,她突然觉得眼前这个男人,骨子里是个好人。她的心开始有了异样的悸动。

湛静是监狱的合同工,一年前应聘进来的。工资不高,成天和一群犯人打交道,很多人不解,她其实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湛静之所以来监狱工作,是因为一年前,她儿时的小伙伴也被判刑入狱,就在这里服刑。那个朋友5岁就失去了双亲,由爷爷抚养长大。为了给爷爷治病,他入室抢劫还伤了人,最后被判10年徒刑。恰好得知这个监狱招人,湛静什么都没想就来应聘了。她天真地以为能在这里见到朋友,想着见到他时多鼓励他好好改造早点儿回家。因为在她看来,那个朋友是善良而孝顺的,只要好好改造,出狱后照样是个好人。但是来到监狱后,她四处打听,才得知儿时伙伴不久前被转到了另外一所监狱。

因为朋友的经历,湛静觉得犯了一次错不代表这个人就不可救药了,而现在看到陈家俊,她越来越这么想了。那次意外发生后,湛静向领导汇报了陈家俊的表现,监狱长特意表扬了他。

2006年1月25日,监狱举行跨年度联欢晚会,一如既往,压轴表演是陈家俊唱歌。以往,他上台都是直接唱歌。这次上台后,他说:“下面的这首《爱情果》,我要献给我心中的女神!”随着音乐的伴奏声,陈家俊唱道:“当爱走过一阵风/哦!我想要追求你的幸福和笑容/哦!来拥抱着我想要给你我的梦/等到夏天走了秋天来了爱情结了果/等到秋风冷了叶子黄了谁比我执着……”

他心中的女神,当然就是湛静。但是她,愿意做一个犯人的女神吗?

2007年1月,陈家俊荣立二等功,获得半年减刑。看到湛静竖起大拇指,他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年国庆节,陈家俊却没等到来探望自己的母亲。他预感到家里出了事儿,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万般无奈,他趁湛静验收产品时,偷偷给她塞了一张纸条:“请给我父亲打个电话,问问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纸条里还有他家里的电话号码。

但是第二天,陈家俊没有见到湛静,验收产品的换成了一个小伙子。接下来十几天,湛静再也没有出现。难道纸条被领导发现,湛静被辞退了吗?还是她被陈家俊吓跑了?陈家俊忍不住问监狱长。监狱长冷冷地说:“辞职了。你管那么多干吗?”

原来是自己太天真,湛静条件那么好,怎么会看中自己呢?她对自己好,不过是出于教官对服刑人员的同情罢了。陈家俊后悔不迭,早知道会这样,他宁愿什么都不说,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因为她走了,他的世界又开始灰暗了。

2008年春节,陈家俊终于等到父母来看望自己。两位老人的气色很好,而去年国庆节他们之所以没来探监,是因为母亲发生车祸,大腿骨折住院了。父亲告诉他:“娃啊,你那个女同学不错!你妈恢复这么快,都是人家的功劳!”父亲的话,听得陈家俊一头雾水。

女神“下凡”:为他准备一个更温暖的家

父亲口中的“女同学”,就是湛静。原来她收到陈家俊的纸条后,马上给陈家俊的父亲打了电话,说到儿子,老两口泣不成声。湛静突然决定去他家里看看。

见到突然登门的湛静,陈家俊的父母吃惊不已。湛静谎称自己是陈家俊的初中同学。没想到有这么漂亮的女孩来家里看望。陈家俊的父亲马上去超市,给湛静买了被子、睡衣、拖鞋和毛巾、牙刷,陈妈妈则让女儿来家里给湛静做了一桌子好菜。第二天一大早,陈家俊的一个朋友来到家里,见到湛静后就哭着说:“嫂子啊,你回去后一定要替我给家俊道歉。”原来陈家俊当年就是替这小子出气,失手打伤人家才入狱的。“家俊人品好,有能力,是我们这一拨里最有出息和担当的。要不是因为我,他现在肯定过得非常好!”

得知湛静来了,陈家俊好几个同学都来到陈家,他们说陈家俊的各种好,争相请湛静吃饭,亲热地叫她“嫂子”。尽管在他们心中,陈家俊是意外失足的好人,但他们依然对湛静的做法很不理解。湛静对记者说:原本只是来看看,没想到因此了解了陈家俊的很多,从而得知他是个喜欢唱歌看书,善良热心又孝顺父母的好男孩。当然,陈家俊父母、朋友的热情和真诚,也让湛静感到很温暖。

要离开陈家俊家时,湛静突然冒出了个大胆念头:留在这里,替他照顾父母,在这里,等陈家俊出狱归来。

“姑娘,你可要想好啊!”陈家俊的母亲泪如雨下。湛静一边给她抹眼泪一边说:“我不会后悔的,我相信家俊不会辜负我。”湛静说。说到做到,湛静向监狱递交了辞呈,对父母谎称要去广州打工,然后来到了陈家俊的家。时隔多年,陈家俊问湛静为何当初做出这样的选择,她笑着说:“疯了呗!”

陈家俊父母虽然无比惊讶,但他们以为两人在监狱里确定了恋爱关系。所以对湛静的到来,他们除了高兴还是高兴。来到陈家后,湛静去了附近一家碳素厂上班。早上做好饭去上班,中午回家陪二老吃饭,晚上回家洗衣做饭收拾房间。当时陈妈妈还在养伤,为了让她尽快恢复,湛静每天都给她按摩。

从父母口中得知事情原委后,陈家俊却依然不敢相信。直到母亲掏出了湛静和自己的合影。他哭着对父母发誓:“我一定好好改造,早日出来和湛静结婚!”

从那以后,陈家俊认真改造,多次立功。2009年5月14日,29岁的他,比刑期提前了3年零9个月出狱。那天下午,陈家俊回到阔别多年的家,家人和亲友们早就在家门口等着,但没有湛静的身影,陈家俊快要哭了。姐姐叹气道:“她昨天走的,怎么留都留不住。”陈家俊的眼泪“哗”地流下来了。她最终还是会离开的,这是他无数次担心的结局。

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父母看起来都很健康。陈家俊知道,这都是湛静的功劳。“她走之前,说什么了?”他问姐姐,姐姐“噗嗤”一声笑了:“你去问她啊。”

陈家俊回头,湛静从院子外走进来,一身白裙,长发盘起,化了淡妆,看起来特别美。“你去哪儿了?可把我急坏了!”陈家俊扔下行李跑过去,众目睽睽之下,他紧紧搂住了湛静。哭完后,他单膝下跪求婚:“今生今世,我会永远爱你,嫁给我吧!”湛静笑着点头。

珍惜、努力、向前看,回头的浪子更珍贵

2009年6月,陈家俊和父亲一起去湛静家求婚。湛静谎称陈家俊是她在广州打工认识的。两人商量好,等过段时间,陈家俊干出点儿成绩后再据实相告。

湛静的父母一眼就看中了陈家俊,他一表人才、体贴善良,重要的是,女儿看起来很幸福。2009年8月8日,陈家俊和湛静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都去碳素厂上班。陈家俊特别能吃苦耐劳,不到一年就提升为厂里的车间主任。2010年7月,两人的女儿陈迪出生。苦尽甘来,浪子回头金不换。

为了让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2010年底,陈家俊借钱,在县城开了家婚庆公司。公司开业后,陈家俊跑业务,做婚庆主持人,湛静则负责其他事宜。两人的劲儿往一处使,功夫不负有心,婚庆公司渐渐发展起来,两人买了一辆车。

2011年7月,湛静替丈夫报名,参加河南电视台举办的选秀节目《你最有才》,陈家俊顺利进入最后的决赛。走上舞台,陈家俊鼓足勇气,第一次讲述自己和妻子的故事,还向岳父母保证:“请原谅我没有及时把自己的过去告诉你们!也请相信我,会一辈子爱你们的女儿!”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早上,岳父第一次登门。陈家俊“扑通”一声跪下,岳父却把他扶起来,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我女儿喜欢的,我们也喜欢。女儿相信你,我们还能不相信?”

陈家俊不仅赢得了岳父母的信任,还在当地名声大噪,开始不断接到演出邀请。当歌手曾是他儿时的梦想,但他没想到从监狱回来,还会一次次站在舞台上唱歌。

2013年的一天,参加完某公司演出后,一个男人朝他喊:“哥们儿,你太牛了!”陈家俊笑着问:“是因为我把教官变成了妻子吗?”对方说:“你最牛的地方,是犯错后不自暴自弃,经历了几年牢狱生活后,依然还能从头再来,把日子过得比大多数人都幸福!”陈家俊笑了:“踏踏实实过日子,往前看,才能救赎自己,对得起爱你的人!”

陈家俊所在的县城不大,这几年婚庆公司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看着弟弟在弟媳的帮助下一天天成长,陈家俊的姐姐决定帮他们。2015年初,她邀请弟弟和弟媳来自己的保洁公司帮忙,除了工资,还给他们股份。这年过完春节,陈家俊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了三门峡市。陈家俊在外帮跑业务,没日没夜地干;湛静留守公司,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夫妻同心,不到一年,姐姐的保洁公司就扭亏为盈了。

第5篇:深狱父子情范文

颐和园西北10公里,英若诚家昔日的温泉山庄里,有一块巨石刻着其祖父英敛之四个大字――“水流云在”,下面注着:“英敛之携小儿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时宣统退位之次年正月也。”快一百年后,英若诚的自传正是以杜甫诗中的这四字为名。

父亲和儿子

离去五年后,英若诚现在经常被称为“英达的父亲”,但是在自传最开头英达所作的序中,英达却说自己曾感觉“生活在他老人家的阴影下。”

英若诚一生近于传奇。他蹲过三年大牢,做过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长。他是北京人艺黄金时代的台柱之一,也是翻译阿瑟・米勒等人戏剧作品的翻译家。他在人艺的第一个角色是《龙须沟》的刘掌柜在他晚年,他主演了关于布鲁克林小市民的《推销员之死》。

他演过贝托鲁奇《末代皇帝》中的监狱所长,《小活佛》中的老活佛。而在他儿子英达导演的情景戏剧《我爱我家》中,他要演现代家庭的琐碎与幽默的浮生。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研究中国戏剧史的杜克大学教授康开丽用了三年时间与重病在床的他进行交谈,由他口述人生经历,康开丽整理了41盘带子,谈话的时间长达100多个小时。康开丽最终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两人合著的自传。

这本原文为英文的自传由南京的张放女士译成中文,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在国内出版。“想来父亲若天上有知,一生译著等身的他看到自己的最后作品竟要由别人来翻译,一定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英达说。

狱中生活

“我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自传有点看烦了,所以决定我的专辑从我人生的中段开始。我一生中最离奇的是1968年被捕蹲了三年大狱。”英若诚从这里开始回忆。

“小时候我老觉得父亲口中的监狱是个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他就是在监狱里玩了四年。”英若诚这样描述自己对父亲英千里被日本人关监狱的认识。

在狱中,英若诚“对秘制手工艺品上了瘾”,开始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制作日常所需的勺子、毛笔和墨水,并用密密麻麻的字记录豆瓣酱、烧羊肉、黄油、奶酪各种食物的制作方法。

他对着照片画像,临摹的书法抄写诗词,就连其中原作中写错圈掉的地方,他也临摹进去。这些笔记成了英家的传家宝,也是研究的独特史料,英达最后决定将这些笔记捐给美国的图书馆。

“与其他成为一家人的回忆,最多是个好玩,给儿孙辈做做教育,还不如让它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这样的东西对于全人类都是有意义的。”英达告诉《新世纪周刊》。

英达承认父亲在对的讲述和回忆里有很多地方“为曾经维护的信仰,说假话”,很多残酷的经历都已略去不言。

“比如父亲挨打,他说没怎么挨打过,但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经历。包括上颈铐、背铐,这些上刑一下就上一个月,吃饭、上厕所都成了大问题。还有牢头、打手这样的事情,他都从来不承认,我都是从他的狱友那听说的。”

在自传的最后,康开丽撰写的后记记录了英若诚重病时的一个梦:他梦回故宫午门,在那里有个手拿话筒的人,召集他们这群“显要的满人”开会,要求他们参与一场保卫祖国、抗击俄国人入侵的战争。

康开丽对此的阐释“象征着英若诚一生经历的政治事件”,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英达并不赞同,他认为父亲当时脑子已经不清醒,这个梦没有太大的价值。

从囚犯到副部长

英若诚从来就是个与政治不太相关的人物,却一辈子都有政治纠葛和起落。从狱中出来之后,英若诚经历了一年的下放,最后回到了人艺。

“只要压着,中国的戏剧就完全没有希望。她成了中国大陆的超级总导演。”英若诚因此还决定,离开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英若诚成了一名记者,一年后“”,他又再次回到人艺。1986年,英若诚接到任命,成为了文化部副部长,同时就任文化部长的是作家王蒙。此前英若诚相当于股级干部。

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后,他尽其所能地反对政治主导戏剧的思想,此时他最想翻译和导演的是萧伯纳的《芭巴拉少校》。剧中的父亲发现儿子什么也干不成,就对儿子说“搞政治也许是你的唯一出路。”英若诚说这样一句话“萧伯纳最确切地表达了我的感受。”从文化部副部长的位退下来以后,他马上大胆地选排了这场戏。

传奇般的英氏家族

英氏家族际遇奇特,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幼年贫寒,娶了满洲破落贵族家的小姐后放弃了老姓赫合里,改姓“英”,随后皈依了天主教。在清朝末年,英敛之成了记者,参加了维新组织,抵制科举,并创立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英敛之之子英千里,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就承袭了父亲在辅仁大学的教育事业。抗日战争中两次被日本人抓进了监狱,日本人投降,英千里成了教育系统的抗日英雄。

1949年英千里去了台湾,此时的英若诚刚在清华大学读大二,从此父子再没见面。1993年,在英千里去世20年之后,英若诚在最终在父亲的墓碑前与其相见。

第四代是英达、英壮兄弟,都在从事文化业。

“我记得父亲跟我说过,成功是很难的,就像一堵光溜溜的墙,谁也爬不上去。但是如果这边有一堵墙,那边也有一堵墙,扶着不同的墙,你就能很容易爬上去。”英达说,“我们家族有一个走向成功的共同点,就是学习,学英语,学语言。”

英达同样深受父亲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如说是一种家族的链条,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英达的代表作品情景戏剧《我爱我家》“就是一个舶来品,同样是从对外的语言、文化学习中出现的”。

另一个家族传统是幽默和豁达。如今,当英达回忆起父亲入狱,自己无人照顾,最后流落街头的几年经历时,他仍然带着英家的幽默:“当时敢于长期收留我的人很少。因为我都到惨这种地步了,还并不可怜巴巴,而且不停作恶,别人看到我就头疼,塞给我一馒头就得了。父亲年轻的时候,三次被开除,他也是个相当顽劣的人,这可以说是我们英家的传统。”

濮存昕这样回忆英若诚,“他有知识分子的真诚,也有他自己的冷静。英若诚从来没有被扭曲,无论何时,他都能让自己保持这种冷静。”“我能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在他重病的1997年,他参加了‘千古绝唱,名家名篇’的诗朗诵节目,当时他全身不停颤抖,但是一句‘长亭外,古道边……’20秒的静止,你能感觉到一个艺术家的那种气场。他眼睛看到的是终点线,就像是站得很高,回头一望。”

第6篇:深狱父子情范文

李运华原本是一名疾恶如仇的热血青年,当青梅竹马的女友周静受到侵害时,他毅然挺身而出,却因防卫过当身陷囹圄。周静考入名牌大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守着最初的爱情。但是,出狱后的李运华心怀自卑,不敢面对周静纯洁的爱恋,甚至自甘堕落做起了“黑老大”,再度走进高墙。可周静仍痴心不改,为了坚守早已变味的一份爱情,弃家逃婚,远走深圳,在做到外资企业副总的位置上以后,还在努力实施其“美人救‘英雄’”的计划,甚至要与李运华举行“狱中婚礼”。

英雄救美,初恋情人为她身陷囹圄

周静与李运华同出生于1981年,家在宜昌市郊区农村。两人是邻居,自幼形影不离,上学后也从未分过班,平时互相帮助,你追我赶。不知不觉间, 两人的心里已滋生出美好的情愫。

1998年8月25日,李运华和周静相约去学校,路上,突然跳出来3个“混混”,毫无顾忌地对长相俊俏的周静动手动脚。李运华一边竭力保护着周静,一边对着“混混”大声喝斥。但对方哪把李运华放在眼里,骂骂咧咧地对着他推推搡搡。眼见要吃大亏,情急之下李运华顺手抓起路边的一块石头,朝其中一个“混混”的头部猛砸下去,对方一声惨叫,应声而倒。另两个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李运华拿着石头猛追上去,对着其中一个又一记猛砸,造成了两人重伤。

事后,李运华到派出所投案自首。后来审判时,法院确认李运华防卫过当,犯罪时未满18岁,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宣判完毕,坐在下面的周静不顾法警的阻拦,疯一般地冲上去摇着神态木然的李运华,悲痛地哭喊着:“运华,是我连累了你呀……”

自此,沉重的内疚便无时不刻地压在周静心头。12月初,李运华被押送至宜昌监狱服刑,周静早早地守在看守所门口,看着囚车载着男友渐渐远去,歇斯底里地哭喊:“运华,我等着你……”

李运华入狱后,给周静写了一封信:“我们两个人的理想,现在只能交给你一个人去实现了……”字字句句,都牵出周静成串的泪水。

“是啊,我不能辜负他对我的付出,一定要考上大学!” 她咬着牙一心扑在学习上,于当年考入了中山大学。

上大学后,周静从校园发往监狱的信,热烈而执著:“运华,从你救我那天开始,你就是我托付终身的男朋友!……请你相信,我这样做不是同情,更不是赎疚,而是因为你是一个值得我爱的人……”

痴痴坚守中,初恋情人竟然蜕变成了人见人恨的“黑老大”

2000年春节期间,周静带着日夜为李运华赶织的毛衣毛裤、鞋垫以及他爱吃的家乡特产,顶风冒雪去监狱探望他。这是李运华入狱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为了这次见面她已经幻想了千次万次。可是,会面时间已到,却久久不见李运华的影子。半晌,管教民警送来一张条子,上面写着:“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和怜悯……”

周静万万没想到自己幻想了无数遍的会面会是这样的结果,她禁不住流下了委屈的眼泪……

2001年初,李运华获减刑后提前释放,但他没有把消息告诉周静。

出狱后,李运华在宜昌开了一家酒店,生意很是红火,这时,他在监狱刑满释放的那些“牢友”们,都争相登门拜访。重“哥们义气”的李运华迎来送往,盛情款待。众“牢友”都把他捧为“大哥”,李运华不由得飘飘然起来。

李运华纠集了一帮“兄弟”,开始谋划做一番“大事情”。他们首先瞄准了集贸市场的鲜鱼批发商,将所有的鲜鱼批发经营户接到酒店宴请,勒令所有进入市场的鲜鱼必须通过他们,每公斤提成4毛钱。谁稍有不从,他们立马以铁棍和砍刀征服。垄断鲜鱼市场后,他们又相继将黑手伸向豆制品市场,插足建筑工程承包、铁路土方工程,不到1年时间便非法敛财近百万元。

在此期间,周静给李运华寄去的一封封信,都石沉大海。痴情的她没有放弃,知道李运华开了酒楼之后,她非常高兴,在信中对他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经商一样可以出人头地,我相信你的能力,等我一毕业就回宜昌,我要说服爸爸妈妈,为我们办一个最隆重的婚礼!

暑假,周静回到了宜昌,当她听说李运华的所作所为后,十分痛心。怀着复杂的心情,她找到了李运华劝告他悬崖勒马,走正道赚钱,李运华却对她嗤之以鼻。最让她伤心的是,她听说李运华作风不正,与许多女人有染。有一次,他去找李运华,李运华居然当着她的面跟一个漂亮的服务员调情。她的心都碎了,转身跑出了酒店。事后,她转念一想,他现在走到这一步,都是因为自己。她怎能忘记他们青梅竹马的纯洁恋情,怎能忘记他在危难时对自己的奋力相救呢?我不能让他这样在歧路上越滑越远!既然我爱她,就应该原谅他所做的这一切,帮助他走上正路!

但是,整整一个暑假,李运华总是躲着周静,这让周静非常伤心,却又无可奈何。

2002年下半年,李运华等一伙人在宜昌市“三五酒店太阳城演艺吧”消费时,与正在此喝啤酒的曾某发生争执,李运华冲动之下,用尖刀向曾某要害部位猛刺数刀,致其死亡,而后负案潜逃。宜昌市公安局很快将李运华缉拿归案。

至此,周静所追求的纯真的爱情完全烟消云散,但是,她仍觉得自己对不起李运华,是她,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自己应该对他负责。对于李运华再次走进高墙,她觉得自己没能使他“改邪归正”,心里充满自责。

以死明智,她用真情唤醒了“黑老大”冷酷而绝望的心

2002年10月26日,李运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周静的父母暗暗松了一口气,他们想,这下女儿该对这个“黑老大”死心了。虽说女儿欠了李运华一笔感情账,但总不能把终身都赔进去吧。他们开始忙着为女儿物色对象。但周静心里想的却是,当年李运华可以舍身救我,现在我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爱来唤醒他内心的良知,唤醒他泯灭的人性呢?

她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继续写信到监狱,劝慰他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改造,脱胎换骨。然而,被判死缓的李运华,并没有安心改造,而是心怀仇恨,自暴自弃,对周静的劝解和一腔痴情,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年底,某副局长到基层检查工作,周静的父亲以税务所所长的身份在自己家里设宴招待。席间,副局长见周静文雅秀丽,就对她父亲说:“我家儿子25岁,刚从省财校毕业,在国税局工作,现在还没有对象,陈所长若看得起,我们结个亲家怎么样?”

周静父亲以为副局长在开玩笑,就随口答应了。谁知,几天后,副局长真的携儿子登门送彩礼来了。周静父母权衡再三,觉得也不错,就到周静房间,劝周静答应。谁知周静一听此事,张嘴就拒绝,并以有病为借口上医院,拒绝见面。

父母这回没有顺着女儿,他们按当地习俗收下了人家的彩礼,并订下婚期。周静力劝父母无效,跪在他们面前,声泪俱下地恳求他们不要干涉她的婚姻大事。父亲见女儿这样执迷不悟,气得骂道:“你要是不同意,就永远不要回这个家,也不要认我这个父亲!……”

眼看着婚期一天天逼近,周静心急如焚,她噙着泪水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父母的,感谢父母对她的养育之恩,但为了李运华,她只有以死明志;一封写给李运华,倾诉了她对李运华不改的痴情,希望他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出狱。

写完信,她吞下了事先准备好的安眠药,幸好父母发现及时,火速将她送往医院,才幸免一死。既然到了这种份上,父母只好托人婉言推掉了婚约。

李运华此时已转到荆州监狱服刑。当他收到周静“以死明志”的“遗书”后,他不禁为周静的爱而感到震惊。自甘堕落以后,他就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爱情,他一直以为周静的爱只不过是对他幼稚的感恩而已。现在,他终于被深深感动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美好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内心的良知开始复苏。他很后悔自己对不起周静,给她造成了太多的伤害。

从此,他开始积极认真地改造。脏、累、重的活他都抢着干。卫生间的下水道堵了,他捋起袖子用手把它掏开。机器修理是个又脏又累的活,然而他一钻进车间就是半天,几次晕倒在机器旁,幸好被他人发现救护,才脱离了危险。他患有严重的胃炎,劳动中常常咬紧牙关,不叫一声苦,同监服刑人员好心地劝他休息,他总是摇摇头。由于表现突出,当年他便被监狱从死缓减为无期。

周静到荆州监狱探望李运华,见他能安心改造,心中异常高兴。此时,李运华对周静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变,周静从他的眼中读出了深深的感动和歉疚,她为自己对李运华的“爱情改造”而感到欣慰,这更加坚定了她要做一个“爱情守望者”的决心。

由于在家里总是被闲言碎语所包围,周静很苦恼,最后,她下决心辞职外出打工。2004年底,周静踏上了南下深圳的道路。

“爱情改造”成功了,她要与“黑老大”牵手婚姻殿堂

几经周折,周静终于以娴熟的英语功底,被深圳福田区某外资企业聘为公关部业务员。周静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很快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一次商业谈判中,她为公司签到了一大笔订单,深得外商老板赏识。不久,董事会经研究后,破格提升她为副总,月薪8000元。她成为唯一跻身于白领阶层的中方管理人员。

虽然人在深圳,心却时刻牵挂着李运华,从没有忘记帮助李运华改造自己,她将这份情愫寄托于手中之笔,不停地写信督促他。

在给李运华寄信的时候,周静还给他寄去一些政治法律和业务书籍,喂给他“精神食粮”。她知道,只有不断用知识为他洗脑,才能彻底改造他。

李运华,这个双手沾满罪恶的重刑犯,面对着周静一声声泣血的召唤,在她纯净的爱之甘泉的滋润下,他别无选择,只能加速改造的步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2006年,生产车间一次性成形的手套生产线机组的宝塔栓坏了,更换一个要1万多元,且只有江浙一带有货,来回一趟就会延误货期。见干部和牢友们急得抓耳挠腮,一向爱摆弄机器的李运华自告奋勇地一阵鼓捣后,竟弄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宝塔栓,使车间迅速恢复了生产。这以后,李运华一有休息时间便迷上了机器。监狱一台锅炉已报废,李运华一“折腾”,竟神奇地将锅炉修好了,又为监狱节约开支5万元。

在周静和管教干部的帮助下,李运华不仅自己积极改造,还经常去信帮助自己原来手下那些“兄弟们”悬崖勒马,伏法认罪。与他一起双手沾满罪恶的一名“兄弟”,在他落网后,便一直流窜在外。后来听说“大哥”在荆州监狱服刑,便暗中摸到荆州“看望”他,在李运华的耐心开异下,他终于回到宜昌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了。

由于表现突出,李运华多次得到了表扬和记功,从无期减到了有期,又从有期减到了18年。与此同时,李运华又重新接纳了周静的爱,两人恢复了恋人关系。

周静觉得,自己终于找回了失去已久的爱情。她觉得自己的“爱情拯救”计划成功了,她被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幸福地包围着,开始设计他们的未来。她毅然决定,跟李运华结婚!

2007年春节,周静在去荆州监狱探望李运华的时候,告诉了她的决定。李运华对自己仍然没有信心,他惴惴不安地问:“你父母会同意吗?”周静十分肯定地回答:“你放心好了,一切工作由我来做!”

周静开始坚持不懈地做父母的工作。自从“以死明志”后,父母便知道反对无望。在周静的百般恳求下,他们只好默认了李运华做他们未来的女婿。

过了父母关,周静便马不停蹄地向监狱提出了与李运华结婚的申请。目前,鉴于李运华改造的积极表现,根据周静的再三申请,监狱方面正在往上申报他们的结婚请求,周静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等到一场在大墙内举行的“特殊婚礼”。对此,她并不在意,她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爱情拯救了她所爱的人。尽管这些年她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挣扎,从未真正享受过爱情带来的快乐,但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第7篇:深狱父子情范文

“坏孩子”的叛逆成长

1984年春天,张丽出生干河南省西峡县一普通市民家庭。从小,她就显露出过人的文艺才能,在幼儿园里,她的舞蹈与唱歌曾为她赢得了数不清的小红花。那时,张丽和许多少不更事的孩子一样,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来自家庭的温暖。妈妈视她为掌上明珠,就连她那做建筑工人的父亲,虽然为人粗糙,但面对可爱的女儿也会露出温柔的微笑。

上小学后,张丽仍然一如既往地喜欢音乐,是班里的文艺骨干。那时,她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当歌星,在五彩缤纷的舞台上炫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懂事的张丽才发现,家里常常会透露出一丝丝的不和谐音符。

也许由于长年累月地在建筑工地上从事重体力劳动,父亲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也会和妈妈吵架,有时甚至动手打妈妈。每当看到父母歇斯底里地扭打在一起的时候,小张丽就悄悄地躲到一边,眼里充满了恐惧。不久,更大的恐惧又降临到张丽的身上,粗暴的父亲将鞭子和拳头又挥向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那是一段噩梦缠身的日子,鞭子、吵架、暴躁的父亲,几乎是张丽对童年的全部回忆。本来学习成绩优异的张丽,成绩开始直线下滑,为此,老师曾多次找到她家。从此,张丽的内心就再也没有安全感了,很多次尝试过自杀,至今胳膊上还留着几道明显的疤痕。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小张丽的性格慢慢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上初中以后,她对家便没了往日的依恋,事事处处与父母作对,为此又招来父亲更多的鞭子和拳头。正是在“鞭子加拳头”的教育模式下,张丽的个性也一点点变得“强悍”起来。

后来,经历了十多年家庭战争的父母终于离婚了。父亲跟着别的人走了,张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由于没了父亲的“威慑”,母亲想管也管不住她了,张丽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下子找回了新的自由。很快,张丽就结识了一帮家庭同样特殊的“坏孩子”,父母离异后,父亲的暴烈脾气在张丽身上也逐渐显现出来,人送绰号“暴暴”。在那帮孩子中,她发挥了与生俱来的领导才能,不久,她便成了那帮孩子中的“大姐大”。

虽然如此,张丽心里仍然装着那个朦胧的梦想。初中毕业后,张丽就想着要报考艺术类学校,但是,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拿不出那些昂贵的学费,妈妈就做主让她报了河南南阳的一家医科学校。

张丽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走进那家医科学校的,张丽只在学校安静地上了两个月的课,就经常逃学、上网、打架。逃学的日子里,张丽又结识了一帮朋友,天天和他们混在一起,她仿佛才能感受到做人的快乐。

那天在网吧里,张丽和一个男孩子发生了争执,后来又动起手来。正当他们撕扯得不可开交时,一个女孩子冲了过来,对着那个男孩子又踢又打,嘴里还叫道:“你一个大男人欺负人家女孩子,还叫男人吗?”看到来了帮手,张丽的斗志又一下被激起来了,两人联手把那小子打得落花流水,抱头而逃。战斗结束后,张丽紧紧握住那个女孩子的手“谢谢你,兄弟。”女孩说:“我认识你,我们是一个学校的,不过不在一个班。”

原来,那个女孩叫孙媛媛,是她的校友。张丽觉得孙媛媛够姐们儿,就拉着她的手离开网吧,去夜市找了个烧烤摊,两人边吃边唠,就像是一对久别重逢的老友。通过交谈。两人才知道她们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孙媛媛的父母也离异了,是因为一个叫冯娜的女人,是那个女人勾引了她的爸爸,这才导致他们的家庭四分五裂的。从此,张丽和孙媛媛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2001年10月的一天下午,张丽突然接到孙媛媛的电话,孙媛媛说她找到了拆散她爸妈的第三者冯娜的住处,让张丽陪她去教训教训那个女人。张丽痛快地答应了。张丽觉得自己父母的婚姻也是因为第三者才破裂的,第三者就是她们共同的敌人。

但是,她俩毕竟都是女孩子,教训人的事并不是她们的强项,为了保险起见,她俩又联系了5个常在一起玩的男孩子,他们一行7个人于当夜11时许赶到冯娜的住处。张丽和孙媛媛骗开门后进入室内,在问清开门人便是冯娜时,两人揪住她的头发就打,随后进入的男孩子们也一起加入殴打冯娜的行列。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冯娜也不甘示弱,拼命反抗,双方厮打纠缠在一起。他们原来想着第三者应该鬼鬼祟祟的,不敢反抗,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敢还手,看来非得好好教训教训她!面对一直在不断反抗的冯娜,张丽的火“噌”地一下蹿了上来,她冲进冯娜家的厨房,拿起一把菜刀,朝冯娜的头部、左肩部等处猛砍6刀。随后,7人逃离现场。

做完这一切后,张丽仿佛完成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人生大事。为了庆祝这一胜利,第二天,张丽便和几个朋友坐车到了郑州。那一个下雨的上午,张丽在郑州街头看到一个生病的老乞丐趴在地上不能动弹。生性豪爽的张丽跑到药店给那位老太太买了药,那个生病的老太太当场就哭了――骨子里,张丽并不是个坏女孩。

很快,这起故意伤害案就被南阳警方侦破,张丽一行7人先后被南阳警方拘捕。后经南阳市公安局鉴定,冯娜的伤情为重伤。2002年,已年满18岁的张丽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同年12月被送到位于河南省新乡市的河南省女子监狱服刑。

失足少女的华丽转身

直到接到判决书的那一刻,张丽才一下子惊醒:她真的是走得太远了。

刚入狱时,张丽很难适应监狱的生活,脾气依旧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其他服刑人员起冲突,是监所里有名的“刺头”。为此,管教干警伤透了脑筋。为了能更快地走进犯人的内心,监狱的管教干部主动与犯人的家属联系,想从她们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帮教的突破口。管教干警通过了解发现,张丽虽然脾气不好,却讲义气、重感情,于是,负责张丽的管教干警滕海鸥、王立等警官就对症下药,因人制宜地制定了新的帮教方法:主动地关心她,鼓励她参加监狱组织的文体活动。监狱里有个“梦圆文艺队“,滕海鸥推荐张丽参加了。在那个新的集体里,张丽的那个曾经的梦想又有了施展的空间。参加文艺队后,张丽的性格大变,为人平静了、和善了。原来就喜好唱歌跳舞,在监狱聘请的社会帮教文艺教师的帮助下,张丽还学会了拉二胡、吹黑管。经过监狱警官六年的悉心培育,张丽心中的艺术种子终于发芽了,她练就了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成了文艺队里集歌、舞、编于一身的“台柱子”。对艺术的追求,也帮助张丽重新找回了对美的向往,她的性格也温柔了许多,一个“魔鬼”

正在慢慢变成天使。

在监狱里,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张丽经常和同伴们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节目,时间久了,她的内心便渐渐萌生了自己也要去“非常6+1”舞台表演的念头。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她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她一个在监狱服刑的女犯人,怎么能与中央电视台的绚丽舞系到一起呢?

因为积极改造,张丽先后获得过两次减刑。在刑期就要结束的前夕,她终于悄悄地找到她的管教警官滕海鸥,说明了她的梦想:她想通过“非常6+1”的舞台,展示自己在监狱里学到的才艺,并以这种特殊方式答谢培养教育她的监狱警官。滕海鸥听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经监狱同意,滕海鸥在2008年10月24日、张丽出狱前两天,寄出了承载着张丽梦想的信:“我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在此竭力为你们推荐一名即将出狱的服刑人员――张丽。她是你们的忠实观众。由于改造表现好,先后多次获得表扬、记功,两次共被减刑3年7个月。”接到滕海鸥的来信后,中央电视台“非常6+1”栏目被张丽渴望新生的希冀感染了。这一切都是在张丽不知情的情况下运作的。

2008年10月28日,就在张丽的脚步迈过象征着出狱的黄线后,王立警官给了她出狱证明,还给了她惊喜:一份“非常6+1”的邀请函。她当时就泪如雨下,她看到了央视邀请函上的“欢迎”俩字,她没想到自己还能受欢迎。

2008年11月1日,张丽和栏目摄制组人员一起,返回省女子监狱,重温自己在监狱受教育的情景。

2008年11月21日,经过栏目组培训团队三个多星期的“非常打造”,张丽如愿以偿地站在“非常6+1”的舞台上录制节目,向观众展示她的才艺。

面对镜头,张丽哭了,她鞠了两次躬、说了三句话:对曾经的罪过悔恨、对曾经伤害的人鞠躬致歉:感谢监狱的培养教育、鞠躬致谢;寄语服刑人员,有梦想就会有希望。她说:“如果有一天能站在舞台上,我不介意公开我曾是一名服刑人员的事实。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高墙内曾经和我一样犯过错误、还有梦想的人,不要放弃梦想!”

舞台上,张丽以一曲《后来》告别过去。节目的最后,张丽牵着风筝,边唱边舞着《彩虹的微笑》离开舞台。

参加完节目后,张丽就回到了南阳老家,守候在妈妈身边。在监狱里面的磨炼,让她学会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虽然她做的饭不是成就是淡,但妈妈都吃下去了。看到妈妈的两鬓白发,她哭了。

刚出狱时,她还真的有些不适应。时代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驻足而停留下,大家的生活都在提高,只有她的生活还停留在入狱那一天。她说,她不知道现在的手机已经发展到3G,原来日本寿司就是米饭加点生的东西。那一天,她去自助银行取钱,但她不知道要在门禁刷一下卡。结果,她等了好长时间,才看到一个人刷卡后进去了。整个下午,她就在这家银行进进出出,感到莫大的成就感。

第8篇:深狱父子情范文

有一个狱警,他大孝感天,机智过人。他“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感化了一个个大奸大恶之人,让他们的孝心重新苏醒,让他们的人生重新开启。

他就是王春来,河南洛阳监狱的一名优秀人民警察, 2011年“河南省直十大道德模范”,2012年“推动中国家庭文明十大致敬人物”, 2013年“中原十大孝子”。

法律可以规矩人身,却不能拯救人心。或许王春来的故事能给那些在深渊中挣扎的灵魂带来光明。

贪官竟是“活雷锋”?

一天晚上,王春来正在狱中值班。一个曾经在省城当过“领导”的贪官找王春来谈心。

他说:“王警官,听说你飞机上挂暖瓶――水平高,就请你给我解一解心中的结:我的上司比我贪得还多,可他却脚底板抹油――溜了,为什么只有我倒霉?”

“这家伙考我来了!”王春来想了想说:“如果你非让我回答不可,我想告诉你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上司真是贪官的话,判决他越早对他越好;如果他这次逃脱了法律制裁,看似占了便宜,其实阻击他的力量正在聚集,下次抓住他,他的罪行将更加深重,到时脑袋恐怕也保不住了,你何必羡慕他呢?”

贪官说:“我是不是命不好,我祖坟上是不是缺那根保佑我的草啊?”

王春来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你啊,你简直就是特殊意义上的‘活雷锋’!”

这个贪官一时不明白王春来的意思,愣住了,但他很快就自嘲道:“王警官是拿我开玩笑吧?人家雷锋是谁啊?全国人民都知道我是大坏蛋,我上过电视,上过广播,都知道我是大贪官。”

王春来说:“我不开玩笑,你说说,你贪的钱,你花了多少?”

他说:“我不用花啊!你看,我的车公家给配,手机公家给配,吃饭也能报销,我不用花一分钱啊!”

王春来说:“是呀,你贪的一千万全给了你儿子,你儿子知不知道珍惜啊?”

贪官叹口气说:“我这孩子没吃过苦,他不知道珍惜,他不懂。”

王春来说:“是啊,你贪的钱都给了孩子,孩子又给了他的女人,女人又给了她的父母和亲戚,钱又回到了社会,你却坐牢了。你牺牲了自己,奉献了社会,你不是‘活雷锋’,谁是‘活雷锋’啊?”

这个贪官一拍大腿,“哎呀,王警官,你真聪明啊!这个道理我咋没想明白呢?你看看,我儿子为了孝敬他‘八字没一撇’的老丈人,竟然拿我的钱给人家买房子,那可是上百万呀,又给‘小舅子’买车,‘小舅子’又向我儿子要钱给女朋友买项链,我儿子眼都不眨,甩手就是两万呀!这钱全是我拿老命换来的呀,气得我真想照他屁股上踹几脚。”

王春来说:“假如你的钱花在父母身上会怎么样?”

他说:“父母从来不要我的钱,总说钱够用够用,生活好多了。还总提醒我不义之财不可要。”

王春来笑笑道:“是的,你弄颠倒了。说白了,你如果孝敬父母,父母会珍惜你的钱,你就会觉得钱够用,你就不会贪了。你不贪就不会坐牢了,所以你坐牢,是你自己把自己送进来的。”

王春来从近30年的罪犯教育工作中体会到,一个人如果对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能放在心上,那么对陌生人的教育,对雷锋精神,对政府的关心,又怎么可能记在心上,又怎么会改恶从善呢?所以,解决罪犯身上出现的问题,也应该从孝道入手。“孝心一开,百善皆来!”

明天谁去坐牢

有一天王春来踏雪去筹钱,一个新入狱的犯人恰好从他身边走过。

这是个“少年得志”的亿万富翁,曾经的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社会公认的“精英人士”。他原在国家机关工作,后来下海办银行,五年多的时间,狂卷二十多亿,是真正的“暴发户”。信奉“过把瘾就死”哲学多年后,终于来到了他该来的地方。

“暴发户”问:“你就是昨天蹬三轮车带母亲去医院的警官吧?”

王春来淡淡地回答:“是啊。”

他很不理解,问:“你一个堂堂警督没有小车?”

王春来平静地说:“轮椅车也很方便呀。”

他继续套近乎:“即使你个人没有汽车,能借个吧,怎么那么辛苦?”

王春来微笑道:“现在中国人中能享受到小汽车的毕竟还是少数。”

他开始给王春来上政治课了:“邓小平多年前就说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嘛。”

王春来意识到,这个暴发户想借力打力,拉他下水,便冷冷地回答:“我是警察,不可能加入到先富起来的那一群人中。”

“暴发户”笑了,话里多了一些献媚:“怎么不可能,你可以投资买卖房地产,也可以投资股票基金嘛。”

王春来说:“第一,我不懂股票和房地产;第二,作为公职人员没时间也没精力;第三,更没有多余的钱。所以我挤不到富人中去,只能保卫这个社会的秩序。”

“暴发户”试探性地望着他:“你如果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帮你。我不和你谈论你的孝是忠还是愚,我也不随便借钱给别人,只想在困难时帮你。”

王春来太需要钱了,可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春来开始转守为攻:“我母亲昨天还告诉我说,做人要堂堂正正。如果我也鸡鸣狗盗,像你一样失去自由,岂不是天大的不孝?”

“暴发户”说:“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不接受这样的好事?有钱就可以给父母治病。买卖股票,投机取巧,你可能不屑,但这就是市场经济啊,是国家倡导的啊,就是你所保卫的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啊。”

王春来笑笑说:“你说的这些我懂,我工作近30年了,能不明白这些道理吗?但我领悟到的道理你可能不懂。我想劝天下的人都不要进监狱,所以我写了一本书,叫《明天谁去坐牢》,你看一下就明白了。”

“暴发户”愣住了,自语道:“一名小小的狱警能写出书来?”他冷笑一声说:“我历来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今天倒要看看一名普通的狱警能写出什么?”

一个星期后,王春来回单位值班,“暴发户”见到他,傲气没有了,对他说:“王警官,看来我太小瞧你们基层警察了。虽然我认为尽孝不能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也不理解你为何不借我的钱,但我想了好多。我想说,你的行为净化了我的灵魂,您书里所写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反思,我原以为权钱之争已渗入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基层狱警也不例外。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一群不为名利所动的警察。”

“我不缺乏知识。从孟德斯鸠到罗素,我可以引经据典地谈论社会治理结构;从林语堂到余秋雨,我可以津津有味地品尝文化情调带来的愉悦;从互联网到纳米技术,从产权到核心竞争力,可我真的不懂做人的基本道理。我拥有巨额财富和生活技巧,我当然也不缺乏成功人士的阅历与观察。我曾经坚信,诚实是给懦弱的失败者的标签;耿直与风骨是成年人的童话故事。现在,我似乎开始有点感觉了,还是诚实好,还是踏实好。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干什么?”

最后,他哭了:“当初我父亲有病,可我却急着赶去北京挣一笔钱。本想回来后再送老人去医院,可第二天父亲就去世了。我却因为心情不好,出尔反尔,蛮横地违约了。生意伙伴毫不客气地将我告上法庭,法院判我十五年有期徒刑。我如果当时送父亲去医院,他或许就能健康地活到今天!我也正好能躲过一场牢狱之灾。我犯罪的根源真是不孝呀!”

让沉睡的孝心苏醒

有个少年发迹的犯人最让王春来痛心。

他有了钱,反而笑话父亲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连科长也没混上,笑话母亲目光短浅,没见过大世面。好像只有他最聪明!结果他一心钻到钱眼里,把持不住自己,最后锒铛入狱。犯人的父母最终也离婚了。

有一次,这位犯人的母亲从百里之外走到监狱,在会见室里颤巍巍地从怀里拿出一个火烧馍。他儿子接过来看了一眼,就冷漠地随手丢在地上,原因是火烧没有加肉。他还嫌母亲穿得寒碜,丢他的脸。

最过分的是,他刁难母亲,让母亲每月给他两千元零花钱,否则,堂堂大老板在同犯面前没面子。母亲哪里来那么多钱?思念儿子心切,母亲跪在监狱门口求儿子见她,可他却说:“拿不来钱就不见。”

按理说,母亲完全可以抛弃这样的儿子,断绝往来。但是,儿子是娘心头肉,她居然守在监狱外,靠收拣垃圾生活,一有空就到监狱门口遥望。如此,一晃就是几年。

这样的犯人无药可救。但是,不经意间,奇迹发生了。有一次,王春来在缝自己一条带子,这是他发明的、照顾瘫痪父母用的安全带。这位少年犯好奇地问这问那。他就告诉犯人:“我父母瘫痪在床,老人年龄大了全身骨质疏松,拽哪个部位都不行,这安全带对瘫痪父母的作用太大了。”

孝心太神奇了。少年犯闻言,忽然眼圈红了。王春来就借机问:“小时候父母对你怎么样,你的成功怎么得来的?”与他谈母子之间的亲情,又讲他为什么这样用心行“孝道”,因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还高!

这个犯人接过这条安全带,边摸边流泪。他的冰冷、坚硬、自私的心终于被软化了、温暖了。再见到母亲时,他“扑通”一声就跪在了母亲面前!

“我在成千上万名罪犯灵魂中苦苦地寻觅,他们究竟疏忽了人生哪个路标才跌入了铁笼?我惊讶地发现,多数犯人犯罪的根本原因不是不聪明,不是工作能力不够或水平不高,而是缺乏做人的学习,不论囚犯是否承认或意识到,他犯罪的根源是――不孝!”

在监狱里看惯了人生祸福,王春来发现人生最幸福的,是那些老老实实做人的人,是行善之人,而行善的核心是行孝。所以王春来教育犯人总是从“孝”开始。

一颗颗沉睡的孝心慢慢苏醒了,又开始焕发出人性的光辉,这都源于王春来那颗感人至深的孝子之心啊!

叫一声妈,生活充满阳光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1961年出生的王春来,从小就生活在洛阳北邙山下。

他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军人,母亲由于长期过度劳累,三十多岁时就患上了严重肾炎。在王春来的记忆里,家中常常弥漫着浓浓的中药味。

1996年5月的一天,严酷的考验来了。那天中午,风雨大作,顷刻间洛阳市大街上积水成河,王春来的母亲收了小货摊急忙往家赶,途中三轮车前轮突然陷到窨井里,她一头栽倒在泥水中。经过医院三天紧张抢救,母亲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从此瘫痪了。

更为残酷的是,没过多久,王春来的父亲又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动脉血栓,两腿很快失去了知觉,无法行走。

父母双双瘫痪在床的残酷现实摆在眼前,妹妹身体不好,妻子又长住娘家侍奉病重的父亲,照顾老人的担子压在了王春来肩上。

12年里,无数个不眠之夜,王春来就躺在病重的爸爸妈妈中间,一只手为母亲翻身,一只手为父亲换尿布。

“夜里一个小时就要给父母翻身换尿布,这样折腾后就很难再入睡了,长期睡眠不足,精神越来越差。昨晚实在困得睁不开眼睛,干脆躺在父亲旁边睡,伸手就可以换尿布翻身。又将母亲的床拉过来与父亲的床挨在一起,我躺在父母中间。太好了,这样我夜间闭着眼就可以为父母翻身换尿布,今天白天我精神好多了。”王春来在日记中写道,“有人问,为什么你对父母那么孝顺?我想,有了人,做一切事情才有意义。有妈最好,儿子在外有人惦念,当你回到家叫一声妈,生活会一下子充满阳光。”

母亲要锻炼走路,他就在家里沿四壁装了一圈钢管,用布缠裹好。晚上,他背对着钢管坐着,用安全带将母亲、自己与钢管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腾出手来写作。背着母亲,感受着母亲的温暖,有一种天大的安全感。母亲挪一步,笑一下,他写一行字;母亲又挪一步,又笑一下,他又飞速写一行字,母亲的笑,让他的心里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一天,有个记者突然找到王春来家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又听说你照顾老人十几年,今天特意来看看你。当时王春来正吃饭,忽然看到轮椅上的老人拉大便,来不及去拿盆,便一只手拿饭碗,一只手迅速接大便。记者看到后哭着走了,临走说:好兄弟,你是这个世上活得最幸福最充实的儿子。

母亲坐不进出租车,上医院他用轮椅推,一推就是十年。

母亲全身浮肿,背母亲上楼他腰肌拉伤,现在只要抱着父母上下楼,腰还是一阵阵疼痛。一次上楼他终于忍受不住疼痛,脚下一软,母子俩人栽下楼梯,生死关头他用身体垫在了母亲面前……

王春来的头上鲜血直流,但他顾不得这些,他担心的是母亲,惊慌地问:“妈妈,摔疼了吗?”

事后,邻居看到王春来头上有血迹,就说,你一个人上街买菜多轻松,天天带上你妈多费劲。他只是笑笑,邻居不懂这其中的奥秘。王春来带母亲买菜,就是为了让她有成就感,得到精神安慰。每次,母亲买菜会因为比儿女买得便宜而兴奋不已,仿佛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她总对儿女自豪地说:“我还是有用吧。”

母亲摔伤出院后,有一天,王春来下班刚走到家门口,听到了一段让他永生难忘的对话。

父亲说:“我是聋子,啥也听不见,眼也看不见了,这血栓害得我走不得路,以后咋办呢?”

母亲说:“我这尿毒症更拖累孩子,活着也是废人,还花钱,耽误孩子前程,我们走了算了。”

王春来吓得冲进去扑在父母床头泣不成声:“爸爸,妈妈,家里没有您两老不行……爸爸,妈妈,没有您俩将来我的立功喜报让谁看,儿子的成就谁来夸……”

母亲说:“儿呀,我们希望儿女有出息,儿女前途比爸爸妈妈的命重要啊。”

王春来说:“没有父母,我会颓废下去一事无成,我们全家都要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王春来许下承诺:一定不虚度年华,走正道做个好人;一定有所作为,努力出成绩,做一个让父母引以为豪的儿子。

那次,王春来明白了一个道理,仅仅照料好父母的生活只是小孝,儿子在工作上有所作为,让父母为儿子自豪,这才是大孝。

第9篇:深狱父子情范文

说到这些画,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叶子的女孩,正是她的独特疗法,才使得那些对人生完全绝望的犯人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拿画笔当听诊器

受父亲的影响,叶子从小就喜欢画画。2000年,13岁的叶子独自一人从河北邯郸来到北京求学,就读于吴作人美校。2005年,叶子顺利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1年,继续就读本校研究生。

2012年初的一天,好友贾坤给叶子打来电话,邀请她去北京朝阳区杏林小区参加一项“社区公益行”活动。贾坤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一直热心公益,经常给社会上的一些弱势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叶子常会跟去帮一些小忙。

活动当天,叶子无意中听人说起,小区里有个名叫陈霞的女人,15年前,因不能生育,长期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一次争吵后用菜刀将丈夫砍死,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后减刑至15年。出狱后,陈霞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跟任何人交流,情绪很不稳定。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几次想上门开导她,可她连门都没让进,邻居们谁也不敢跟她来往。贾坤和叶子听完,决定去看看陈霞。

叶子说:“第一次见到陈霞,她的眼神让我永远也忘不了,空洞洞一片。”隔着铁门,贾坤尝试跟她交流,陈霞却始终抗拒。叶子笑着说:“阿姨,我们忙了一上午,特别渴,能进去喝杯水吗?”陈霞犹豫了很长时间才把门打开。

通过简短交流,叶子发现,陈霞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她似乎把所有人都当成了敌人。在监狱待了十几年,一方面恐惧和外界接触,一方面又渴望走出去。几天后,叶子再次去看望陈霞。有了第一次接触,陈霞的态度缓和了许多。这次叶子给她带来几本书,让她打发时间。每本书的扉页上,叶子都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陈霞没留意书的内容,反而看着画问:“是你画的?真好看!”这是陈霞第一次主动跟叶子说话,叶子高兴地点点头。

叶子以为陈霞爱画,此后每次去都会给她带很多画册。每次看画时,陈霞都异常安静,神情也很平和。“你喜欢画画吗?如果喜欢,我教你。”陈霞没表态,只是笑了笑。第二天,叶子自作主张带了一套画具过去,然后帮陈霞把工具摆好,对她说:“你想画什么都行。”陈霞对着画布静静地坐了一上午,到下午的时候,她在纸上画了一幢房子,一棵树,一个人。画面很简单,整个画面却透着浓浓的孤单。

叶子把画带给贾坤看,站在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贾坤分析说陈霞极度缺乏安全感,她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却又否定自己,排他意识特别强;陈霞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走出家门,或者学着与人相处。

此后,叶子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方面,她再去陈霞家的时候,会给她一个拥抱。刚开始,陈霞的身体回应得很僵硬,但次数多了,她有时候还会拍拍叶子的后背。

如何让陈霞走出去呢?叶子决定带她出去写生。写生的地点就在小区的操场、草地。刚开始,陈霞怎么也坐不住,只要看到有人来,她的眼神就充满戒备,或者立即站起来,盯着别人看。叶子对陈霞的要求不高,能安静坐上5分钟或者10分钟就行。慢慢地,陈霞看邻居的眼光柔和了,因为她发现,邻居们看自己画画只是好奇,根本没取笑她的意思。

为了进一步降低陈霞的防备感,叶子让她把画好的画送给邻居。陈霞沉默不语,自己的画那么丑,别人会要吗?叶子安慰她:“只要你诚心送,别人肯定会很高兴。”

第二天,叶子带着陈霞敲开邻居家的门。邻居看见她俩,很是惊讶。叶子告诉她,她们是来送画的。接过画,邻居很高兴:“谢谢你,有空来玩。”虽是一句客套话,但陈霞听了却非常感动。

叶子带着她来到第二家,这次叶子让陈霞自己去敲门。终于,陈霞鼓起勇气敲开了门。邻居家正在装修,得知陈霞是送画来的,对方很热情地说:“刚好可以挂在墙上。”陈霞不好意思起来:“太难看了,还是别挂了。”叶子赶紧上来对她说:“你可以画几幅比较好的送来,就当是送人家搬新家的礼物。”

一上午,陈霞都很开心,她这才发现邻居们都很善良,因为她不愿走出去,别人才不敢走近她。慢慢地,陈霞的笑容多了。

陈霞的改变让叶子感触颇深,她想:画画难道能治愈一个人心里的伤?她特意去问了导师,导师说,画画不能直接治愈某种心理疾病,但是能让一个人把心里的不愉快都宣泄出来,如果一个人心理有问题,而他又不愿说的话,画画就是比较好的诊断方式。

叶子想,大多心理有疾病的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有问题,特别是监狱里关押的那些犯人,能不能通过“美术治疗”,让他们把心里的想法画出来,把不愉快都画出来,然后针对性地去治疗。热心肠的叶子为自己的想法高兴不已,她跟贾坤说了这事,贾坤也非常赞同,并答应帮她跟监狱方面联系。

一幅幅画带心灵回家

2012年7月,贾坤通知叶子,北京监狱管理局清河监狱下属某监区同意让她去给犯人进行“美术治疗”。叶子的“美术治疗”让监狱的领导耳目一新,他们觉得可以试试,但要求跟叶子签订保密协议,不得对外泄露监狱的名字以及任何关于犯人的事。

叶子先通过绘画讲座的方式选取将要进行“美术治疗”的犯人,谁对绘画感兴趣都可以来,课程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8人一班,时间是周二下午和周四下午。监狱特意把会议室空出来给叶子上课用。

第一次上课,来了8个男犯人。叶子站在讲台上,手脚不知不觉有些发颤,她打开幻灯片,一张一张地放图片给大家看。她说看到喜欢的,可以随时喊停。放着放着,一名中年犯人突然站起来:“我喜欢那个钉子!”他说的那幅画上是一个孤独的钉子,在路灯下发着微光。

这个男人名叫常进,因抢劫被判入狱10年,目前已服刑5年。叶子来到常进面前:“你如果喜欢,可以尝试着去画。”常进腼腆地摇摇头:“我这手从来没拿过笔杆儿,不会画。”叶子拿着画笔对大家说:“你们喜欢什么就画什么,不管你画的好坏,谁都不会笑话你们。而且只要你们肯学,肯定会越画越好。”

叶子把画笔递给常进,让他画画看。常进笨拙地拿着笔,想了十几分钟,却不知道画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只在纸上画了一条直线。两个小时结束后,第一次上课,很多人几乎没动笔。叶子知道凡事都有个过程,她把画册留下来,让大家有空的时候多翻翻。

两天后,叶子再次来上课时,大家的情绪高涨多了。常进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槐树,树很“抽象”,光秃秃的。叶子问他:“为什么这树没叶子?”常进笑了笑:“我不会画叶子。”叶子在纸上画了两笔,还加了几枝槐花,光秃秃的树顿时有了精神。常进眼睛里有了一丝异样的神采:“对,就是这样,我家门口的那棵槐树就是这样。”看着纸,常进眼圈红了,他抚摸着那棵大槐树,好像回到家一样。叶子轻轻地问常进:“是不是想家了?”常进点了点头。“家里有人来看你吗?”常进低头不说话。

事后,叶子通过了解得知,常进家里条件很差,父母都是农民,从小到大几乎没人管他,后来他跟着人学坏了。但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很孝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还能惦记着爹妈。入狱后,因为离家远,家里从没有人来看过他。刚入狱那会儿,常进是监狱里最不服管教的那一个,经过一次次说教,他的情绪才稳定下来。可谁都知道,他的心里还藏着小火苗,这火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燃成大火,也许在监狱里,也许在出狱后。

贾坤对叶子说:家,可能是常进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多往这个地方“把脉”,就能真正找到治愈他心病的药方。

为了安抚常进对家的思念,第三节课上,叶子特意从网上下载了常进老家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照片,然后用素描画出来,一一放给大家看。看着照片上那熟悉的一切,常进哭了。

常进的眼泪坚定了叶子想要帮助他们的决心。其实,他们只是一时犯错,心里有着比平常人还柔软的角落。

2012年8月2日,常进上课时,递给叶子一幅画,画上有一条笔直的路、一轮夕阳。常进跟叶子说:“我很想家,晚上睡觉时经常会梦到家里的一切。自从进监狱以来,他们从没有来看过我,不知他们是不是不愿认我这个儿子,是不是觉得我给他们丢脸了。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我又不在身边,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停顿了几秒钟,常进接着说:“我老恨这个社会不公平,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那么好命。不过回头想想,老天还是公平的,我现在唯一想的就是早点出去,找份工作好好孝顺父母。”

叶子把常进对她说的话转告给了监狱的管理人员,叶子说:“常进很想自己的父母,我想帮帮他,可以请他的父母来看看他吗?”监狱的管理人员答应了叶子的要求。

回到家,叶子通过自己在成都的一位老同学,联系到常进的父母,让他帮忙问问他们,能否来北京看看常进,来回路费她想办法解决。知道可以去北京看儿子了,常进的父母很激动。

探监的时候到了,那天常进早早地就起来了,在宿舍里等着。当狱警把常进带到父母面前的那一刻,常进像个孩子一样趴在桌子上哭了。母亲看见常进,也哭得说不出话来。父母给常进带了很多东西,有新做的棉鞋、棉衣,还有好多吃的。临走时,父母对常进说:“我们等你回家。”

那天,常进在纸上画了一条《回家路》,路的那头,是年迈的父母。

后来,监狱指导员告诉叶子,常进表现得特别好。通过他的画,监狱里的干部知道了他在想什么,找他谈话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谈,他也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特别配合。

一场特殊的画展

常进的改变让叶子看到了“美术治疗”的确切效果。第一期结束后,2012年11月,叶子又在清河监狱下属的另一个监区办了第二个“美术治疗班”。在这里,叶子认识了另外一名男犯人余鸣。

29岁的余鸣刚服刑不久,2010年12月,他因抢劫罪被判刑12年。他说小时候家里经济不是很好,上完初中就和村里人一起出来打工了。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余鸣渐渐迷失了自己。他把自己辛苦工作换来的钱,都用在了吃喝玩乐上。“如果不是因为认识了我的女朋友李静,可能我还会继续那样的生活。”余鸣说。

他认识李静是在饭桌上,她是那家饭店的服务员。李静的家庭也不幸福,可她乐观坚强,一直靠打工养活自己。余鸣很爱她,他觉得,自己要像个男人一样保护李静。在李静的劝说下,他踏踏实实地找了份仓管的工作。

2010年2月18日,李静家里打来电话,弟弟谈了个女朋友,女方不仅要求建套新房,还要几万元的彩礼,家里实在拿不出来,让李静想想办法。余鸣和李静积蓄不足两万元,看着李静焦急的样子,余鸣很心疼,觉得自己很没有用。瞒着李静,余鸣决定干一次“冒险”的事,他和几个朋友筹划了一次抢劫案。在作案过程中,他失手将对方捅伤。

案发后,李静来看过余鸣两次,之后就再没来过。余鸣知道她离开自己是对的,可心里总觉得不甘,自己那么爱她,又是为她家犯的事,她怎么能这么狠心。余鸣表面上一直在悔改反省,内心却从未平静过。他跟叶子说了实话,按照他预先的想法,出狱后肯定要找李静问个明白,不行就同归于尽。

叶子没多说,她知道劝多了反而不好,只是尽心尽意地教余鸣画画。余鸣的画永远只有一个主题:漆黑的夜,几颗星星。

贾坤看后对叶子说,余鸣心里有美好的一面,星星代表他对未来还抱有希望,可以多用美好的人或事唤醒他的善良。等再去上课的时候,叶子会给余鸣安排任务,今天画一轮日出,下次画一枝玫瑰花。可哪怕是画玫瑰花,余鸣用的也是黑色,看上去惊悚吓人。

趁着别人安静画画的时候,叶子主动跟他聊天:“以前你给女朋友送过花吗?”余鸣摇摇头:“那时没钱。”“那她给你送过东西吗?”“送过围巾手套,是她自己织的。”余鸣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许多。“手套是什么样的?能画出来看看吗?”余鸣点点头,尝试在纸上画。

这回,他第一次用了大红色。叶子知道,他的心门正在慢慢打开,用色的变化可以最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如果不高兴,他首先注意的颜色肯定是黑色;如果他开心,肯定中意红色、黄色和天蓝色等亮色。

此后,叶子每次都跟余鸣聊以前女朋友对他的好,并让他把过去的场景一幅幅画出来。一次,余鸣突然感慨地对叶子说:“没想到她为我做过这么多事。”叶子拍拍他,笑了笑。

余鸣经常跟叶子说李静的事,可是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包括他的家庭。叶子想,他是不是有什么伤心的故事?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叶子要求余鸣为父母画一幅肖像。余鸣不知道怎么开始,他看着画纸,呆呆地坐了一个小时。眼看就要下课了,余鸣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望着自己画的画,余鸣流下了眼泪。余鸣对叶子说:“就因为李静的事,父母不愿来看我,觉得我给他们丢脸了,要跟我断绝关系。其实我很想他们,特别是我妈妈。”

叶子带着余鸣画的那幅画,去了他的家,画上只有余鸣写的4个字:我想回家。余鸣的父亲看着画,没有说话,只在一旁抽烟。母亲哭了,她说:“其实我们也很想他,现在已经不怪他了。”临走时,余鸣的父亲问叶子能不能给余鸣带点东西,叶子点点头。余鸣的父亲立即拿出笔,写了几个字:“爸爸,妈妈,等你回来。”

叶子把父亲写的字带去给余鸣看,他当时就哭了。

课程结束时,叶子特意去看了余鸣。他对叶子说:“进来后心里总像是堵了很多东西,不愿说也不敢说。这些天,我心里想了很多,特别是看了父母写给我的字,觉得现在努力改造最重要,争取早点出去。”叶子听完余鸣的话,很感动,也为他高兴。

在监狱里办了几次班后,叶子的“美术”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监狱的领导说自从参加“美术治疗”后,犯人们的情绪都稳定许多,很多人主动找到管教谈心。而这些犯人画的画也越来越好,能否把这些画展览出来,让更多的人见到,这样对犯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鼓励。

回到学校后,叶子开始筹办此事,学校领导特意将中央美术学院地下展厅借给她用。

2013年10月19日,《迷失的心灵》系列画展隆重举办,展览展出了400多幅画,作者都是关押在狱中的犯人。他们的画技也许拙劣,但来参观的每个人都表情认真,因为那是生命沉淀后的思考,是每一个迷路的人走出困境的心路历程。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