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青少年网络素养精选(九篇)

青少年网络素养

第1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青少年;网络素养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是思维方式,而且必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新事物接受方面,青少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而在接受互联网、计算机也是如此。通过计算机、互联网,青少年能够接触到更多、更为多元的世界文化,感知到平等意识、竞争意识与开放意识等,在潜移默化中便完成了发散性思维的学习与养成。但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具有较差的自控能力,缺乏是非分辨能力,对于互联网当中的一些信息的真假、善恶,无法准确分辨,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又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至此,需合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克服弊端,真正发挥其对青少年的帮扶作用。

1培养青少年电脑素养

伴随各领域中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讲,学习电脑知识均十分重要与迫切。针对青少年而言,其在开展计算机学习与使用中,更需培养基于计算机配套化的电脑素养。而对于诸多教师、脚掌而言,所关心的重点是网络与计算机能否增加学生知识,能否提升其学习成绩,或能否实现电脑技能的增加。但从青少年角度来考量,计算机带给他们的主要功能便是游戏,或是绘图、看电子出版物、听音乐等,这才是他们比较喜欢的,喜欢去做的。在青少年运用计算机开展学习,或在用其玩游戏中,需积极引导他们,使其养成一定的电脑素养。电脑素养并非仅指一个人对电脑知识了解或掌握多少,也不是指从中学会了多少软件的使用方法,而是指一个人在运用计算机中能否获益或有无此种能力。对于一个具备电脑素养的人来讲,当其遇到问题时,便习惯用计算机来尝试找寻问题的解决办法,直至问题得以解决,此乃青少年应该拥有、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此种带有尝试性的活动形式,恰好吻合于青少年所持有的喜欢探索、好奇的新能特征。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运用计算机为青少年提供辅助学习时,均需要让他们在人机对话的框架下,自主发掘问题,自主找寻有用信息,深层挖掘与剖析,深入探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知识,进而实现青少年电脑素养的培养。如此一来,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态度,而且还会对青少年在其它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样产生有益影响。

2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

随着网络时代的持续发展,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已然成为时下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环节。网络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查阅信息、交流与上网学习的平台。在互联网的信息体系中,只要你需要、你攫取,它便会立刻呈现在你面前。针对青少年而言,在成长中,需大量与社会相适应的信息,而互联网当中持续更新、庞大的信息,恰好满足了青少年的此方面需要。在互联网的辅助下,使他们突破了常态时空的限制,学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此外,不管是调用信息资源,还是玩网络游戏,在或者是交友,均需有探索精神、参与意识与平等观念。在网络架构当中,实现彼此沟通与交流,使青少年更为全面、更加充分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有助于青少年探索精神、主动参与的培养与形成,养成良好的相互协作能力,更好的迎合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基于教师与家长层面来考量,网络好似洪水猛兽,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但网络并非是有罪的。它为社会沟通与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与平台,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科技的深层次发展,网络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至此,针对青少年来讲,对于网络当中所充斥的不良信息,需善于准确辨别与处理,善于保护自己;此外,还需网络自律,在运用网络中,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即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此素养乃是青少年在现代社会架构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1)对网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内容有一深入了解,对网络与计算机的使用能够进行自律性管理。(2)网络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青少年需掌握一些重要资源的线索,掌握部分浏览工具,获取信息后,能够正确判断信息对自身所持有的内在意义。(3)在互联网架构中,需拥有正确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保护自己免受伤害。(4)对于网络中对自身成长与发展有利的信息,要善于发现与运用,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

3培养青少年信息素养

伴随当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更替日渐活跃,对于每个人来讲,均需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强化自身知识深度与广度,以此来更好的适应今后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这一点对于青少年而言,显得格外重要,换言之青少年需具备一定信息素养。基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不学习、不知学习的人,即不知怎样获取信息的人,则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尽管信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并非对等,信息来自网络,但网络最为一个最为重要、最便捷的信息源,必将成为青少年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为促使每位社会成员,尤其是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少年,较好的掌握与运用这一学习手段,应结合青少年需要与喜好,合理选择与自身需要相贴合的信息,以此来更好迎合知识持续更新的未来需要。青少年应具有的信息素养主要包含如下方面:

3.1信息意识

对于信息教育而言,其核心要点之一便为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意识,也就是说,培养受教育者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信息技术,以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身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意识。

3.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须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观,使他们秉持信息应用人员所应持有的伦理道德规范,既不从事非法活动,还知道怎样规避各种计算机犯罪活动。

3.3具备一定信息能力

对于基本的信息能力而言,主要包括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等;经细分,则囊括有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也就是说一个人基于信息需求,构建以此为基础的基础问题,确定信息源,从中得到、评价与组织信息,将新信息融合到原有信息体系当中,用此信息解决问题,批判思考,这样能够创造性表达信息根本,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

4结语

综上,针对青少年来讲,计算机有着强大的诱惑力,这往往与其身心发展阶段有关,对此,教师与家长需结合青少年兴趣情况与年龄特点,对青少年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提供正确引导,重视青少年电脑素养、信息素养及网络素养的培养,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雷.计算机教育中的学习方式探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05):130-130.

第2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关键词] 网络行为 监督引导 文明公约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犹如给现代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绚丽多彩的窗户,它让人应接不暇,尤其对青少年的求知、娱乐、性格、心理、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有欢喜:为孩子们能快捷地通过接触网络而极大地打开眼界,获取各种知识,从而更快成长;但是我们又暗暗担忧:网上也有太多刺激和陷阱,年幼的孩子如何能够分辨?他们一味地沉迷其中究竟是祸是福?作为老师或家长的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把网络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怎样才能使孩子既从网络中获得琼浆养分,又能有效抵御其中的毒液和垃圾?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活动状态,这一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品德教育将影响他将来的人生道路,而网络正以其信息的丰富性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收获,可是网络传递给他们的除了真、善、美之外,还有暴力、欺骗、色情、颓废等千奇百怪、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正是网络开放性的必然结果。由于青少年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能是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玩什么,这样一来,沉迷于网中,耽误了正常的学习荒废了学业,于国、于家、于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常言道丧志,过度沉溺于网络,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甚至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青少年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一些同学自恃计算机水平高,他们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发送垃圾邮件甚至带病毒的文件,欺骗或用不文明语言攻击他人等等,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潜在危害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现在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取一些作业答案,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帐户里取一笔金钱,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删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从自我做起培养公德心和责任感保护网络环境。

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

三、控制非法信息对学生的侵扰

随着国家对网络环境的重视,公安部门就网络环境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企业相继开发出专门用来隔离有害信息的应用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网络管理人员控制信息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健康有益的网站,丰富大家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另外,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孩子们免受毒害。如国家安全部监制的“学生浏览器”,能有效地将大多数不健康的内容屏蔽于浏览器之外,如北京就建立了19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绿色通道”,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净土。另外,可以运用一些防止青少年免受不健康侵害的软件,同时在WINDOWS系统的开始/设置/控制面板/INTERNET属性/内容,分级审查中,分级功能可分别从暴力、、性和语言四个方面进行四个级别分级限制,还可以在许可站点设置任何时候都可以查看或无论如何分级都不可以查看的站点。

四、加强学校和家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1.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2.家校互动。对于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严格规定他的作息时间,规定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校园,加强值日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到校上课,就要进行跟踪调查,查明学生的确定去向,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教育。对于校外时间的控制,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自己孩子放学后回家的时限,严格控制其多余的时间。

五、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开来。

六、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倡导网络文明公约

第3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论文摘要:列举了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加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进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正日益受到重视,如果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作为后盾,在信息化社会中就会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现代定义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可通过教育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以及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即信息道德能力。当今互联网正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广大青少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对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网络不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纯工具意识和纯技术观的作用,使得人们只关注信息技术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忽视了青少年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随着网络日益为青少年所熟知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道德问题也浮出水面。

1、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种种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在完成“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时调查发现,61.8%的学生表示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6.6%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网上聊天交友的不负责任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

1.2上网成瘾且丧志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海亭分析说,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是“网络综合征”的易感人群。“网络综合征”俗称“网瘾”,其征兆包括每天上网时间超长,有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和程度等行为、偷钱或盗用别人账号上网等。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表现出逃学,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厌世等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曾有资料显示: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竟分别有so%以上和1/3是因为沉酒于玩电脑、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电视报道美国一位母亲痛失儿子的不幸经历,她的儿子曾经玩游戏到了痴狂的境地,当他后来对游戏产生厌倦时便因厌世而自杀。

1.3虚拟与现实的人格冲突

网络的虚拟世界给人们创造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和不满,以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与满足,有的则借助于网络逃避现实,寻求压力的摆脱。网络的隐秘性使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一些现实生活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进人网络世界就放纵自己,与现实中判若两人。调查表明,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不一样的人,”其理由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4充当“黑客”来制造病毒

“黑客”是英文“hackei ’的音译,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网络未经授权而非法进人他人网络系统的人侵者。目前“黑客”问题已成为网络空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病毒”则是更多普通计算机用户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许多计算机用户闻“毒”色变。在“黑客”和“病毒”传播者的队伍中不乏青少年的影子。不少青少年学生认为“黑客”及“病毒”的创建和传播者是电脑高手,是创新人才。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人学校中的数据库修改自己的成绩、窃取考试内容,闯入一些网站修改主页和数据,传播病毒,甚至在网上盗窃他人财物,走向犯罪的深渊。与此同时,知识产权问题、个人隐私问题、诚信问题等等社会问题在青少年中凸现。

2、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原因探析

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成为终身发展的遗憾。所以,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同时,查找原因,抵御消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l)网络信息活动的特点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提供了土壤。首先,网络信息活动具有符号性和面具性,网上交往由1和0两字符为中介进行,网络交际的符号性使得交往主体可以将现实社会的善恶感、是非感、义务感等抛入无边无际的虚幻地带。在网络虚拟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背景和经历,个体身份的这种面具性,使网上信息活动的个体可以避免真实身份的表露而很少受到谴责或惩罚。其次,网络沟通的交互性使沟通双方资格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被调动和激发起来,这也是青少年迷上网上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网上信息传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内容的多元性,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不同民族、国家、地域,具有不同、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的团体或个人均可自由出人,制造和传播信息。面对网上信息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时,青少年易受到种种诱惑,难以作出正确选择而误人歧途。

(2)青少年身心的特点是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认识水平、辨析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多元价值往往难以选择。人的天性中本身存在着好奇心、窥探欲,加上网络世界那种“谁也找不到我”的虚幻感觉,促使自我意识脆弱的青少年好奇心、窥探欲膨胀起来,结果导致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赖,进而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3)青少年“减负”后的课余时间,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空间”。自从教育部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后,不少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目前我国不像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设施,中小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时间后无处可去。而网络世界却能为青少年提供新鲜、自由刺激、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青少年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网络世界之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德育者缺席。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把道德内容传输给青少年。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活动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多稳定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网络社会中的匿名和隐秘特点,造成德育工作者缺位,形成了道德的真空地带,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可以为所欲为的“净土”。这为激活久埋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处于不被发现并且可以逃避监控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规范极容易被践踏。

3、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的教育

陈至立部长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报告中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途径,建立网络信息活动的调控机制,以规范网络信息道德,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观。

网络传播管理主要依托3个途径,即网络立法、技术控制和道德自律。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来加强管理,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防范,相对来说,这是最客观的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力争使这一基础性工程在预防网络道德失范中起着“治本”的作用。

3.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第4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关键词 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的影响 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及时便捷、平等交互的沟通方式,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在伦理与道德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等主观因素,导致部分青少年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易受伤害,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是培养他们科学运用网络媒介的有效途径。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

简单的讲,媒介素养即受众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受众的千差万别必然意味着这些能力的千差万别,即使受众每天沉浸在不同的媒介之中也很难说他们每天就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尤其对自身有益的信息,更难说他们具有分析与传播讯息的能力。

在传播学研究中,接触和使用媒介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进行研究的,即知晓权和使用权。但这种认识只是成为了权力机构和媒体机构单方面认识和执行的依据,并没有广泛的被受众认知。虽然受众越来越被认为是积极的,但未必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大多数时候,媒体拥有相当程度的绝对的控制权,如“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置”效果,受众仍显被动。我们总是一不小心的就认可了“纸馅包子”,购买了我们或许用不到的名牌产品。这样,让受众实现自己的权利变被动为主动,对于促进媒介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提高受众的积极性也属于媒介素养的一部分。

大众传播学者阿特-西尔弗布拉特最早系统性的将媒介素养置于以受众和文化为中心的理论中,将它视作可以而且必须提高的技能,同时,他给出了媒介素养的5要素或者说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意识到媒介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形成分析及讨论媒介讯息的策略:意识到媒介内容是对我们当今文化以及我们自身提供洞识的文本;培养对媒介内容更深程度的享受、理解和欣赏。而大众传播学者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而不是一个范畴。媒介素养需要得到发展,当我们在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更加成熟,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媒介中的讯息,成熟会提升我们的潜能,但我们必须积极地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开发那些潜能。他还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是多维度的,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我们对解读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总之,我们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应该基于媒介然后是素养的提升。我们要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在认识媒介素养之后能够提升媒介素养。任何国家媒介的发展都是媒介、政府和受众博弈的结果,这样看来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利于受众个人的事,而且有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二、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

自从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以来,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深。同任何的新生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的效应,引起了大家对其影响的各种争论,尤其是这些负面的效应。因为这些网民的大多数――青少年的思想和思维正处在转换的时期,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年轻人的社会阅历较少,心智不够成熟,对信息的真假优劣也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基于网络的正负影响以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受众来分析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研究的内涵。这些内涵包括了以下方面:

1 认识网络的传播的文本特征,正确的获取网络讯息

我们知道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不仅仅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体,也是多媒体传播的复合体。即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是多媒体传播,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文字、影像、音频、视频于一体。这就要求网民以不同的技巧来获取网络中的信息。虽然现在青少年网络技术越来越高,但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却比较低,如何在认识网络文本的特征的基础上正确的获取网络信息,需要青少年正确的识别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对于网络视频青少年要根据其内容有不同的区分,现在网络视频有原创、有改变、有原著,在这些视频中,有着怎样的不同价值的体现。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的多媒体的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展现自己的网络技巧,体现自己对于权威平等的对视,但不能为了为自己扬名而不择手段。

青少年要认识网络丰富的文本表达方式下可能隐藏的隐患,这是网络媒介素养中的一部分,只有知道存在才可以进行创新,家长、老师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教育的引导也应本着素养的提升和网络技术提升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的制止青少年离网离视,远离游戏,网络在日后的发展中必定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不是远离,而是正确的使用。

2 认识网络的运作机制,辨析网络信息传播

大众传播日益市场化,大众文化日益的商品化,这是当今的媒介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网络传播与运作也不例外,其实网络本身就是在具有商业性才繁荣发展起来的,那就是商业性门户网站的崛起发展和成熟。这种媒介产业的发展的基本的趋势,商品化的转向导致了其整个的生产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消费为指针的,网络的运作也是如此。

而当媒介的运作以追求经济的利益为主时,社会责任往往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了第二位。但是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这种传播方式。面对网络传播的不负责任,青少年应如何的应对呢?在这方面,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家长、老师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的努力,首先青少年要认识到自己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积极地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老师父母的引导,健康的成长。其次,青少年应该多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运作机制,了解信息的来源并进行富有理性的辨析。再者,青少年要学会自控,对明知有害的信息进行自觉的抵制,因此青少年在上网之前要有明确的上网计划,如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老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实际的例子,生动的语言讲述上网的利与弊,而不是一刀切的阻止干预,否则可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3 从网络的接触和消费机制看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在传播学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媒介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对于网络的应用,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使用不是十分的理性的,用于业余娱乐的时间明显的多于用于学习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他们能够找到抒发自我的空间,可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受众可以自由的在菜单中选用自己想使用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意图。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网络这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网络还具有异步性,即在时间上可以错开,例如你可以在任何的时间手

法自己的邮件,也可以在任何的时间寻找自己想要的讯息,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这些使用与满足的特点,使青少年在网络中能够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突破自己的年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来实现自己不同的需求。在网络上青少年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化,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这是网络的积极的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大课堂,青少年在其中可以修复自己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但是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需要告知青少年的是他们的这种自以为的十足控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新闻,但前提是网上有这些新闻的存在,这如同我们调台转换电视频道一样,我们只有控制遥控器的权利,却无法改变电视节同的内容。使用网络时,这样的的控制也是间接的,青少年不应该轻易的迷失在这种彼岸里面的自由之中,而过度的放纵自己。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高等院校相关的专家学者的配合,这就是以这些专家学者为中心在大中小学举行定期的讲座,能够让这些青少年认识网络媒介使用繁荣背面隐藏的本质。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与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

4 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

随着媒介技术发展的是媒介的传播方式,从文字到图像再到多媒体的传播,传播方式越来越考验着我们眼球的接受能力。有学者说现在的媒介产业是注意力经济,有学者说现在的媒介产业是影响力经济,无论如何,媒介产业都具有了经济的特点,其实这也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更多的媒介并存必然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要特别的注意由此引发的竞争的不良后果,即媒介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碰触。青少年要识别网络的这些积极的作用,在参与广泛的讨论中认识社会,提升自我。这也是在我们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告知青少年他们在网上不仅仅可以聊天,玩游戏,还可以做积极有意义的事。有时候青少年的不为,可能是因为不知道不理解,而不是不愿意不想做。

总之,青少年完全可以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在网络中提升自己的素养与知识、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在网络的利与弊的较量中,能够主动的趋利避害,使网络成为自己的生活学习的好助手。

第5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关键词:网络素养;研究性学习;网络思想道德

一、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及网络应用水平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昔及,上网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已达2300多万,高中学生的普及率超过50%。但是,相比欧美国家,我们青少年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强大的学习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也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既未适应互联网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也未获得相应的互联网应用知识指导。因此,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增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我国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既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和受益群体,又是推动网络发展的巨大力量。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应用网络主要集中在浏览网页、聊天,看电影和玩游戏。少部分人利用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进行学习,但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能力很欠缺,信息的搜集,分辨筛选,处理加工的能力不够,不能很好的整合处理信息,获取需要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与设计的能力就更低了。

另一方面,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严重毒害了青少年思想;许多内容低级、庸俗,主题散漫的聊天室,也会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而网络成瘾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由于缺少自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网上交友不善,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利用网络知识态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同时,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社会阅历缺乏,他们对网络缺乏理性的识别能力,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往往不假思索的去接受这些信息而很少产生质疑。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对信息的有效获取,长久还会影响学生的分辨和思维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增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已经是当务之急了。

三、提高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的对策分析

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低也反应了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缺失,要提高网络应用的水平,必须提高其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指的是网络用户在与网络的接触与交往中所习得的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技巧和能力。信息时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网络素养包括:

①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管理能力。

②具有发现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能够创造有意义的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懂得网络礼仪,熟练处理网上人际关系。

④具有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⑤能够发现并利用网上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信息或功能,有效地利用网络促进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以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呢?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对网络素养的认识

目前我国网民的整体网络素养很低,技术层面上表现为网络运用能力差和区域性发展不平衡,认识上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网络信息的道德意识,网络法律和道德观念不强以及不同程度上的网络依赖等方面。要提高全社会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和推广活动让人们了解网络素养的内涵,提高全民对网络素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教育、鼓励民办教育等形式,加强对网民的网络技术、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网络素养。

国家和社会不仅要从政策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健康上网,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青少年上网的环境,制定一系列的网络法律法规,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引导广大青少年文明上网,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生活环境的氛围,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绿色的网络环境。社会、学校和家庭应齐抓共管,肩负起社会责任,共同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网络成为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阶梯。

(二)正确引导学生,增大监管力度

家长和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网络不是依赖沉溺的对象,而是他们完善自我走向成功的工具。要帮助青少年制定上网计划,实行自我约束,对于缺乏自制能力与分辨能力的小学生和中学生,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其上网的时间和浏览的网页,还要定期查看浏览过的网页,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将兴趣转移到对技能的钻研上来,比如鼓励孩子参加网页设计大赛,利用网络自学等。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学习网站,配合学科的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有目的使用网络学习。当青少年出现沉溺网络的倾向时,老师和家长不能简单粗暴的以堵的方式来管理,因为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里,而应该有利输导,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学生作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家长应加强自身网络素养的提高,不上黄色等不良信息网站,给孩子做个良好的榜样。更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注意多和孩子沟通,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就是因为家庭的不和睦,缺少关爱,继而在网络中寻找精神寄托。实验证明,目前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最现实、最及时的方法就是通过亲子互动、心灵沟通,走进孩子的心里,打开他们的心结,用理性唤回亲情、用亲情支撑理性,从而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引导他们走出网瘾困境。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就要占领信息技术课堂这块阵地,发挥其独有的优势。首先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课,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数字图书馆来学习,加强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加强青少年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网上阅读能力的训练、网路的基本操作和网络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与学科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来训练学生的网上阅读能力,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开设兴趣班和学习小组,对计算机应用有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老师要善于引导,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可以开设动画制作兴趣班,网页制作班,多媒体制作小组,把学生的爱好转化成一种能力。

(四)与研究性学习密切结合,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现在中小学正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相关主题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有目的的使用网络,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与资料,还可以得到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专家的远程指导,作品和成果还可以上传到网上展示、交流与分享.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指导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比如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的另一内容“比特岛”就为学生在网上学习、娱乐提供窗口。比特岛实际上是一个整合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孩子上那里去就可以拜访名师、交朋结友、娱乐游戏。它的教育资源包括北师大中高考专区、清华才子家教中心、新东万英语训练营等,孩子坐在家中就能上名校。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第6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社会化媒体;媒介素养;青少年德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e时代的来临,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一类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青少年群体里日益普及。这类新的社会媒体工具,不仅传播着信息,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知识获取和社交渠道,也在改变着其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77亿,占网民总体的42.7%。在青少年中,微博、社交网站、博客、个人空间等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率分别达到61.6%、57.7%、71.9%、86.0%。微博、微信、QQ聊天等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已经成了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互联网整体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媒体的迅速普及带来的不仅仅是沟通便捷的好处,随之而来的也有多种网络情绪的交织、多元文化的激发与渗透等问题。与其他新媒体相比,新社会化媒体也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渗透力。受网络暴力内容影响,过去五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近70%。新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有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部分不良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媒介素养的培育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新社会化媒体纷繁多样的信息文化下,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分析与评判力,帮助尚未形成自主意识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分析并研究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探讨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是促进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与释义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媒体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通过媒体媒介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信息得以传递、传播,人们得以获得外界消息。传统意义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广告、新闻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媒体工具开始兴起,如数字电视、桌面视窗、网络等。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建立在新的信息和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形式丰富、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可以为公众的工作、生活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常常被人们称作“新媒体”。新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 “新媒体”中一类可以为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与互动交流的“能互动”的媒体形式,如当前社会流行的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

关于新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Antony Mayfield 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中国联通公司王明会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刘慧芳则认为社会媒体是基于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互联网的传播工具上,由无数个节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黄锐、付丽丽、赵洁等则认为社会化媒体将人作为传播的节点,这种社交上的关系性使得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使得运用社会媒体进行传播的信息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其实,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新社会化媒体以社会网络虚拟化形式,联系用户融入社会化媒体形成的虚拟网络里。这种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互联网关系链条相互交织,极大地提高了当代人的社会关系管理效率。新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影响、虚拟社交网络和创新多元文化等功能特点上都是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

1.信息传播。新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微博、微信、QQ聊天工具等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实现不限时点、不限空间的实时接入,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及时获取或者信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即时通讯和好友互粉,使得一条信息的关注可以瞬时达百万关注,这种互联网信息网络的传播效率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虚拟社交网络。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既可以交友、聊天、分享心情,也可以学习知识、发表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抒发感情、实现自我,形成一个宽广的网络社会服务社区。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用户可以通过个定制获得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新社会化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加大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益。

3.创新多元文化。新社会化媒体既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也是一个内容自创平台。这种自由沟通的网络社会服务平台使得各种多元、自由或者传统的思想文化等都可以得到发扬、传播,各种思想、文化可以和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从文化传播视角看,新社会化媒体全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也使得当前的社会文化更加丰富。

二、新社会化媒体视域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能力指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新社会化媒体具有关系性、个体性、分享性、自由性等特点,自诞生之日起便博得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当前,青少年是新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目标受众群,也是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强力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社会化媒体在给予广大青少年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每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教育宗旨是使大众能够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独立的、积极的利用媒体的优质公民。从如何确定信息需求,通过有效的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利用,将有用信息进行组织、管理,进行具体的应用等方面来理解,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需要在传统媒体形式上从社会化媒体情境中应具备的信息认知、批判、创造、应用上进行进一步延伸。对新的科技信息的认知、批判和创造应用能力是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必需能力。同时,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用户不仅是信息内容的见证者、传播者,还身兼信息内容的制造者角色。青少年信息创造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质量。新社会媒体环境下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可以概括总结为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

1.认知批判能力

青少年需要学会对媒介创造的虚拟社会的认识和批判,从而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说,认知和批判能力是支撑媒介素养的核心理论和基础成分。传播学的“媒介选择性定律”也认为媒介中介认知的主观因素渗入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识和对媒介的合理把握。

2.创造应用能力

即青少年在面对信息媒体时,能够合理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通过合适的工具获取信息,能够主动、自觉、持久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并根据信息的特性,合理信息。信息的创造应用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青少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信息道德

即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中需要遵守的伦理要求、准则与规范等。信息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对青少年用户应具备的信息伦理能力的要求。社会化媒体下的主动搜索、虚假信息、隐私曝光等问题虽然够不上犯罪,但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合理、合法使用信息,保护自己及尊重他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也是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内容。

三、新社会化媒体对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

新社会化媒体在广大青少年中的普及利用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自由之窗,但同时,新的社会媒体下信息的自由传播、商业化运营、信息的虚拟化造成的信息传播环境恶化、信息内容失范等问题也在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信息认知、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极大地受到了新社会化媒体这把“双刃剑”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求知。新社会化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当代青少年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扩大了青少年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实现了青少年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便捷性,使得当代青少年更易通过互联网积极探索、获取知识。当代青少年更愿意选择使用网络搜索、在线互助等形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新社会化媒体多样化的内容选择、个推送及强大的信息交流能力培养了当代青少年良好的求知欲。

(2)娱乐心理。当代青少年经常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娱乐,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新社会化媒体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强大的实时传播功能让网络媒介具有了无穷魅力,新社会化媒体的网络音乐、在线电影、网络游戏等功能,可以为青少年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提供新的工具。

(3)社交。虚拟社交是新社会化媒体的最大特征。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青少年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进行交友、抒发心声,通过互联网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名人、偶像。新的网络在线聊天工具QQ、MSN等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聊天交友、维系朋友关系的主要途径。它们的互动性、平等性、多样性和虚拟性给渴望建立自我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舞台。此外,新社会化媒体的无区域性还给广大青少年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了平台。

(4)自我认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寻找认同,新社会化媒体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地。青少年由网络论坛更容易实现同辈群体网络的联系感。微信、微博等的自由言论,使青少年的自主感大大加强,网友意见的反馈使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同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归属感。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展示自己,获得异性及自己崇拜人物的认可,还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兴趣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娱乐,这使青少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认同。

2.消极影响

(1)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化表现严重。当前,由于相关网络媒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新的社会化媒体在给青少年成长提供知识和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青少年作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的群体,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尚不健全,这些难以根除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低俗广告、没有约束的语言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现代社会青少年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交友等活动,青少年的成人化行为在逐渐增强。

(2)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情感不成熟性更强。由于各种媒体经营商的商业手段和各个网络媒体质量的不一,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未经过滤的暴力信息。青少年正处在情绪易于宣泄的阶段,这些暴力信息的灌输严重加剧了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同时,互联网的虚拟平台,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成人的理解时,很容易借助于新媒体来寻找朋友,排遣烦恼,致使他们的情感更加外倾,情感的不成熟性增强。当代青少年情绪、情感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自我意识容易膨胀,而在受挫时更易沉溺、自暴自弃,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升高。

(3)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更易形成个人主义、孤僻。青少年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具有既想成功又害怕别人看不起的矛盾心理。他们喜欢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在网络中大显身手,表现自己的成功欲,这种个性化的潜移默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现实分辨不清,自我倾向严重。同时,互联网也容易使得青少年以虚拟世界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的脱离。另外,网络游戏也使得青少年在没有完全自控意识的前提下长时间的沉溺。虚拟的网络导致了青少年形成性格上的孤僻。

(4)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减弱。新社会化媒体的交流方式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在新媒体空间,青少年可以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无约束的交流,言行不用规范,真实性不用保证。这种网络文化所构筑的虚拟世界,使青年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社互动变为了与虚拟社会对话,社会责任感大大下降。同时,网络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出现偏差,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五花八门,虚假信息的泛滥也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标准的下降和边缘化。

四、提高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1.政府――加强媒体监管,肃清新社会媒体下青少年的学习环境

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载体,是青少年汲取知识的平台。在新的社会媒体下,政府要加强信息相关的信息基础法规建设,加强信息监管,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给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具体而言,政府在政策上,可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法律体系,在支持和鼓励信息发展的前提下,杜绝虚假、色情垃圾的滋生。在管理上,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监督的技术管理水平,实现垃圾信息的实时发现、惩处,肃清新社会媒体的网络平台。在信息安全上,保护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引导青少年的产权、责任意识。

2.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的社会化媒体完善当代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对网络交流更有亲近感和信任感。家长应该看到新媒体工具在孩子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在鼓励孩子积极利用信息媒体学习、生活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加强对其正确的媒体思辨、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微博、聊天工具等新社会化媒体引导孩子的学习、生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也可以动员孩子积极自主参与到自我的教育过程,以实践完善孩子的媒体知识教育。家长也应积极学习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完善自己的媒体素养。

3.学校――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知识

新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在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展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知识,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具体而言,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营造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氛围,普及新媒体知识,也可以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利用新媒体工具拓宽传统教育管理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同时,在思想教育上,学校也要强化学生的新媒体思想教育和伦理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媒体意识和自制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新媒介的认识、思辨和批判能力。

4.社会――提高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场所,社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广大网民要树立网络文明、人人有责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不在网上发表不文明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广大企业也要牢固树立责任感,不因利益所图危害青少年的思想,严于律己,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社会媒体.维基百科[EB/OL]. http:///wiki/%E7%A4%BE%E4%BC%9A%E5%AA%92%E4%BD%93.May field A.What is Social Media[EB/OL].[2012-04-20].http: / / icrossing.co.uk / what-we-think /.

[2]王明会,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5-10.

[3]刘慧芳.数字生活,势不可挡.市场研究[J].2009(2):16-22.

[4]黄锐,孙娜. Web2.0环境下SNS的发展策略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9(7):14-15.

[5]付丽丽,吕本富.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119-129.

[6]赵洁.论社交媒体[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7]张科. 微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175,181.

第7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 青少年价值观 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也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根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少年已成为网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扩展,青少年上网人数还会有上升趋势。然而,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比较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价值辐射,而青少年的价值观状况将反映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在网络媒体视野下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对策是教育者、研究者和技术提供者都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青少年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它支配着青少年的人生追求、思维和情感方式,主导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而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内部环境,也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我们对青少年使用网络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随机抽取了500名在校的初、高中生和大学生,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青少年对网络发展前景的看法和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利益、危害有哪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提供的信息让青少年“很满意”的占11.3%,“还可以”的占65.2%。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双重影响。1.网络媒体塑造着青少年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同时也使他们的自由、公平、竞争、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现实利益冲突,因此人与人交往反而更真实,待人也更热情,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广泛的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他们在其中更多地感受到了缘分、友情、真诚以及助人为乐,从而在网络中帮助他们形成了归属与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操作的交互性教育空间、自由平等的多维交流平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也符合青少年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独立、乐于幻想的个性特点,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帮助他们完善了个人修养,促使其自觉形成自我实现的价值观。2.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追求平等,强调权利,忽视义务和责任等特点,青少年的选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还不能够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不良信息“污染”,导致青少年形成负面的价值观。同时,网上聊天时撒谎、在网上说粗话等这些道德感弱化现象都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一个冲击,影响着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必须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造成的双重影响,构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网络媒体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对策

掌握网络技术的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将来立足于世界的资本,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要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而不迷失自己。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网络绝缘,家庭、学校、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正确引导,使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网民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强化家庭教育的职责。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构建和谐平等的亲子观。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面对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家庭应该发挥它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和谐平等的亲子观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亲子关系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很多相关报道和调查表明,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的欠缺,极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媒体的沉迷和依赖,也极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媒体不良影响的吸收。因此,在网络时代要建立民主型家庭。其次,父母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引导子女健康上网。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在哪里上网”的问题,有40.8%选择在“自己家里”,27.1%选择在“网吧”,21.8%选择在“学校”。这充分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网络已经进入了平常家庭,因此,父母也能随时随地地接触到网络。然而,由于部分家长的知识水平或接受能力有限,使得父母很难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在电脑和网络的使用上,子女开始领先于父母,两代人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数字鸿沟。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父母需要更新观念,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提高自身对网络媒体的认识,正确地引导子女上网。再次,家庭与学校配合构建网络内外价值观教育的框架。虽然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早已被提出,但是实践中人们仍然把教育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比较欠缺。同时,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有限,而学校德育也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但双方的交流却很难找到合适的途径。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内外价值观教育框架。

加强价值观教育研究,完善学生受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强化学校教育的职责。首先,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研究要依据网络媒体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封闭的德育教育环境已不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从封闭式的德育观向开放式的现代德育观转变,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强化日常生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公德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青少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选择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道路,注意他们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还应该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要让青少年知道怎样做人,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做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而且,我们还要学会用现代媒体和工具改变教育方式,变单纯的灌输式为平等对话式来开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让青少年多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感悟、体验。同时,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感,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其次,建立校园“德育网络”,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网络”建设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抓好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在互联网上建立德育网站,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创造有利的网络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组织建立多种“德育网站”,通过在线辅导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思想和学习等问题,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再次,利用学校教育力量,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体信息的多元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使之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吸引更多人在网上“冲浪”。由于青少年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出现偏差、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无法准确地解读网上信息,从而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因此,要利用好学校的教育平台,磨炼青少年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净化社会空气,强化社会的职责。首先,要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社会监督。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网络媒体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还存在着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剽窃侵权多、有害信息多等现象。因此,要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民众自我保护和网络监督意识,净化社会风气,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职责。第一,我们要实现观念创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实现德育形式上的创新。第二,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在网络上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网络系统,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第三,要加强对网吧的社会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目前,社会上有大量的网吧运营,而同时由于社会对网吧的管理松散,滋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网吧外部环境的建设,加强社会监管,规范网络管理,同时还要由文化部门牵头,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发动群众,共同营造健康的“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第四,强化网络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网络媒体的信息质量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传播队伍,为我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所以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建设网络社会道德的必经之路。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政府监管,做到依法治网,强化政府的职责。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网络媒体建设,积极研究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地对上网内容进行监控、过滤,发挥主旋律的价值导向作用。不少国家认为,政府作为国家和公众利益的代表,必须积极介入互联网管理,并与民间团体、私营部门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互联网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一方面,政府从宏观上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不良网站、不良信息进行“封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研究,针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特点,创建主题网站,巩固主流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次,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惩治网络违规行为。“法”是准绳和依据,网络文明的建设,也要靠法规。就如同在公路上开车总要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一样,信息高速公路上也需要规范与秩序。因此,我们要加快立法的步伐,加大普法、执法的力度和深度,从网络资源的管理、网络内容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发展与完善网络法规,做到依法治网。

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人类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第四媒体,它越来越成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体的功能和特点,合理运用和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严格把握和引导网络媒体的信息内容,更充分地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赵肖芳:《网络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贾志斌:《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分析》,《网络教育》,2008(3)。

3.张萍:《互联网对青少年素质的影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宋若涛:《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爱好者》,2004(8)。

第8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道德自我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1.网络文化造成青少年道德识别能力下降

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传统,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了挑战。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长期接触互联网市场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步伐没有及时跟上,使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处于缺失状态。青少年在浏览网页的时,往往会被带有色情、暴力、等内容所吸引,并且参与其中。一旦参与其中,现实社会中所遵循的道德规律则不起任何作用,久而久之,青少年会将虚拟世界中的规则运用了现实,出现道德缺失。

2.网络文化造成道德选择能力降低

全球化时代,信息跨国界、跨地域传播,不可避免地引发不同伦理道德之间的碰撞,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甚至个人的伦理道德习俗,为人们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网络社会是一种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崇尚选择的开放社会。传统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形成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而起支配性作用的主要规范——社会道德则可能消失,造成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无法判断是非,道德的选择能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青少年失去了道德选择能力,很容易被色情信息、黑色信息、网络游戏所淹没。在失去道德选择能力的情况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建立相对滞后和网络的弱规范性,不少青少年道德失衡,不道德行为增多。甚至有的青少年受利益驱动,利用金融网络偷窃、诈骗资金。

3.青少年自我意识模糊,道德责任感弱化

传统社会中,道德评价主要是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维系,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依靠舆论和感情筑起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个体基于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彼此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一些缺乏自律的青少年开始放纵自己的,想怎样就能怎样,不管自己是否担负着对他人、对社会和对集体的责任,进而会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甚至违法的事情,道德责任感逐步弱化。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1.青少年的自我与主动性教育

网络道德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首先,要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的信仰出发,看看青少年内心的社会规范与准则是什么样的,通过适当的引导,让他们通过独立、积极的理性思考,自觉、自愿做出道德选择,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其次,要培养青少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网络活动中,青少年是主体,是一个内在的因素,教育干预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因此我们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和生活。最后,还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作到不为所动。

2.要发挥教师与网络的作用

学校应转变观念,既看到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又要看到它对青少年还有正面作用,还要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建立起与网络时代需要相一致的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作用,就要了解网络,网络的特征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等,以最快速度适应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要求。

做为一名德育老师,转变现有观念,将讲课的方式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导学生辨别信息,增加思想免疫力。还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楷模。

利用网络媒体,可以开辟专门德育网络主页以及增加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律、道德规范等内容,教会他们如何选择,任何识别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德育活动上网,既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还可将学校开展的各项特色活动搬上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

另外,在学校教学中设置学生行为心理学的专门课程,使青少年学习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学会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使青少年能正确地面对时而出现的挫折、自卑、浮躁、空虚、抑郁、焦虑,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3.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家庭教育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自身的素质,而且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

目前大多数家长自己不太懂得网络,有的甚至是一窍不通的网盲,无法在网络方面对孩子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与引导。因此,家长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家长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才能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才能使孩子受益于网络。

4.社会教育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的重要条件。只有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良好的道德风尚,青少年才会耳濡目染, 落实到行动上才能有好的道德行为。

我们要构筑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相结合的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四位一体”防治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不仅是青少年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当然,要注重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在学校与其他几方面的配合中,共同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新造.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8).

[2]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6).

第9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

关键词 体育活动 青少年学生 网瘾

一、青少年学生中网络成瘾现状

根据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本人在走访中发现有95人有网络成瘾,占总人数的13.2%,占经常上网学生人数的26%。男生网络成瘾率为11.0%,女生成瘾率为2.8%,男生明显高于女生。根据被调查学生对自己成绩的主观判断,成绩较差的学生网络成瘾率为54.0%,成绩中等学生网络成瘾率为5.5%,成绩较好学生网络成瘾率为3.4%。这95名学生中,有13名出自单亲家庭,有1名未写出家庭结构情况。在调查中还发现,在网络成瘾的95名青少年学生中,有4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且网络成瘾的学生占成瘾学生总数的4.2%;有36人偶尔参加体育活动,偶尔参加体育活动且网络成瘾的学生占成瘾学生总数的37.9%;有55人不参加体育活动,不参加体育活动且网络成瘾的学生占成瘾学生总数的57.9%。

二、加强体育活动预防网瘾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对网瘾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始终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整个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基础,青少年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没有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就不可能有全民族的体质健康,就不可能有体育事业的蓬勃兴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要求,是时代赋予体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网瘾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是日新月异的社会新形势下的必然现象。我们需要以体育这种最直接的途径,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要求青少年对网络过度行为引起警惕。加强网瘾青少年的体育,增强网瘾青少年体质,以体育工作为主要手段戒除他们的网瘾是体育教师应当承担的重任。我们要切实提高认识,下大力气推动网瘾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

(二)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网瘾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意识

1.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积极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和体育节等活动。充分发挥网瘾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网瘾学生观看体育比赛,结合网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引导性的体育训练,培养和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小规模的体育竞赛,丰富他们的体育色彩,以吸引他们花更多的时间投身于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兴趣,从而使他们能自觉、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为今后的自我锻炼奠定基础,不断强化网瘾学生的体育意识。

2.教师的自身素质需要不断加强。

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了解新信息,建立新观念,掌握新方法,把握体育发展的新动向,并且要关心网瘾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体育教师特别要加强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网瘾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有针对性的培养网瘾学生体育兴趣,使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促使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而且,体育教师要做好网瘾学生体育锻炼的记录,合理安排他们课外体育活动,这样,才能担负起培养全体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重任。

3。鼓励组织网瘾学生参与体育实践.

参与体育实践是培养提高他们体育意识的重要措施,也是体育意识提高的具体体现。体育意识的发生、发展,必然要以体育实践作为基本的支点,也只有在体育实践中网瘾青少年才能更好地透过体育现象,通过感知把握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三)构建与实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首先,学校体育能够促进智力发展、形成优良品德、培养审美情趣,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技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课余锻炼与竞赛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调节感情、丰富生活,并且缓解由于学习所引起的神经紧张和疲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赏体育比赛和表演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学校体育还是学生休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以及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

第二,家庭体育能够增强家庭成员的体质,促进家庭成瘾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使青少年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家庭体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通过家庭体育的形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选择健康的娱乐内容和形式,使青少年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家庭的稳定、和睦、改善亲子关系,达到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

第三,社区体育能够促进居民的身体健康,满足社区居民的娱乐与休闲需要,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利于社区居民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区居民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如果社区里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场馆和设施,有高素质的体育辅导员,组织各种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满足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那么网络将不再是青少年的最爱。

所以,做好网瘾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应该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各自的优势和功能,促进三者的参与和互动,构成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体育教育社会化网络。

三、结论

总之,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与治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真正产生效果,要围绕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社会、学校和家庭,建立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并保持三者作用的一致化,强化正面教育的作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谐一致的成长环境中。由于本人学识和能力有限,本研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邵全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1期,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