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乞丐故事范文

乞丐故事精选(九篇)

乞丐故事

第1篇:乞丐故事范文

演出开始了,歌唱家在台上动情地演唱着,乞丐想沿着台下的路到达另外一个角落,根据直觉判断,那有美食。走到半路时,台下灯光大作,乞丐一下子坐在地板上,迫于无奈,他只好低下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听着台上的音乐。

观众们发现了乞丐,有人嘲笑他,有人用手指点着他,显然,乞丐是整个大厅里最不和谐的音符。台上的歌唱家也发现了他,当主持人示意工作人员将乞丐驱逐时,歌唱家却摆了摆手,示意让乞丐留下。

乞丐觉得自己不可一世起来,沉闷半晌后,他开始扭动自己的腰肢,摆出各种姿势,一会儿踮着脚,一会儿仰起头,总之,他将自己当成了主角。

工作人员终于按捺不住了,用手示意乞丐马上离开。乞丐正左右为难时,台上的歌唱家却突然走到台下,用手搀着乞丐,将他拉上了舞台。

镁光灯刺激着乞丐的眼睛,歌唱家讲述着自己编织的故事:乞丐是我的朋友,也是我今晚请来的客人,大家可能觉得奇怪,维也纳金色大厅高贵无比,为何要让一个乞丐进来,我想说的是,乞丐也会成为王子,也可能成为故事的主角,我相信,这位乞丐王子一定是今晚的主角。台下掌声雷动,乞丐却突然间抬起头,冲着歌唱家深鞠一躬,冲下了舞台。

10年后,维也纳金色大厅里,一位叫约翰逊的美国歌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演出达到高潮时,约翰逊冲下舞台,拥抱着台前的一位老者,生动地讲述了10年前关于一个乞丐王子的故事。原来,约翰逊就是那个乞丐,他原本是一位音乐人,却由于吸毒,沦为乞丐。他充满了对音乐的向往,所以才想尽办法到金色大厅里偷看演出,本来会被工作人员驱逐,而哈里曼——当年的那位歌唱家,却将自己拉上了舞台,还称自己为乞丐王子,说王子也会成为生活的主角。

约翰逊冲下舞台后,发誓要对得起哈里曼的称赞,他洗心革面,一边打工一边拜师学习音乐,终于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歌手。

哈里曼动情地说道:“当时我的判断没有错,能够冲进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的乞丐,绝对会成为乞丐中的王者。”

第2篇:乞丐故事范文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街边,坐着一个很老的乞丐,他的脸肮脏不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的旁边有一根长棍面支撑他行走,身前有一只有了许多缺口的碗,看上去很破旧也很脏,但是大街上来来往往那么多人,竟然只有5%的人好心的人们给了他一角钱,或者是五角。但是老乞丐并没有生气也没有高兴,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只是每当给他钱的人走后他会默默地看着那个人的背影,好像是感谢。这时。来了一位很有钱的人,似乎是大老板,那个大老板顺手就从钱包里掏出了500元放在碗里,对着老乞丐说:“唉!现在怎么这么多的乞丐!真是老天爷不显灵啊!”老板的话似乎让老乞丐听见了,老乞丐的脸上并没有显示出失落的神色,只是猛地把500元顺手丢到了一边,这个举动令路人惊呆了!老乞丐说:“请你把你的钱收回去!你的钱我一分都不会要!”老板压住了心里的恼怒,问:“为什么?”“因为你的钱不怀好意!我虽然是个乞丐,但是我是有尊严的!所以请你尊重我一下好吗?”“可是他们只捐了1毛,甚至有人不给你,我给你那么多,你为什么不接受呢?!”谁知,老乞丐说他只收充满善意的钱。朋友们,听了我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呢?你觉得是乞丐做得对,还是老板呢?我个人认为是老乞丐做得对,因为人人都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自己得到别人的足够尊重,那么乞丐有什么不能的呢?即使位分在低微,在卑贱,他也有权利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也要同样的尊重他,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不要排挤和嘲笑任何人,要知道,尊重没有贵贱之分!

辽宁锦州锦州市太和区大薛中心校六年级:刘晓溪

第3篇:乞丐故事范文

中国社会的假乞讨现象可谓屡禁不止,也可以明显看到当今愿意付出施舍的人数和金额都比10年前大幅减少。那些医院门口抱着残疾孩童,一把辛酸泪哀求路人施舍的中年妇女摇身一变成了宾馆酒店的座上宾;地铁里衣衫褴褛,双腿残疾拿着饭盒行乞的老人却有着每月过万的收入并在大都市购置两套房产;烈日下不停磕头,祈求善心人发发慈悲的危重病人,在“收工”时瞬间衣着光鲜,体格健壮。各种各样的假乞丐,或哭诉“孩子”病危,或假装半身瘫痪,或捏造苦大仇深的人生经历,在五花八门的道具掩护下,他们正活跃在城市地铁、公交枢纽、医院门口、购物中心……

职业乞丐的种种不良行为,对那些行乞的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他们也从物质上直接损害了施舍者的个人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愿意给予乞丐施舍的人越来越少的缘故。

这些“假乞”“恶乞”的存在或多或少剥夺了那些生活上真正有困难的乞丐们的“饭碗”。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职业乞丐的行为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消极效益,就是那些真正的乞丐们为了和这些职业乞丐竞争,也会被迫走上欺诈的道路,甚至跟犯罪团伙合谋,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乞丐往往集中在人流大、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以确保其行乞的收益,这让城市的形象打了一定折扣。在闹市当中出现衣衫破烂的乞丐,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城市的“光彩”。

职业乞丐缘何出现 乞丐可谓自古有之,蔚然成群,遂有“丐帮”一说。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的存在,行乞未尝不是一种谋生策略,甚至也有人将其称之为一种自由的生存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当一个人实在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时,他也有走上街头寻求路人救济的权利。

职业乞丐之所以会引发人们的愤怒,是因为这种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让那些“施舍者”很自然地产生了“拿钱买上当”的心理挫败感和失衡感。表面上来看,很多人往往将这一现象直接归咎于个人道德的沦丧,认为在金钱的驱动下,这些人将个人的尊严、道德全部扔到了九霄云外。由于职业乞丐的行为与一般的社会道德期望差异太大,故而理所当然地会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道德层面的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仅仅将这一问题的产生归咎于个人道德水准的滑坡和个人信仰的丧失,那就未免将问题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了。职业乞丐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相对于道德因素,其他层面的原因也同样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从现有法律规范的角度来说,我国在孙志刚事件之后,废除了《城市流浪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于城市流浪人员,我国的执法部门将不能再简单地强制遣送这些人回去,而是要将其护送到救助站进行救助。这一本着人道主义和保护人权的救助办法却为职业乞丐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他们活跃在城市街头巷口又不用担心被遣返。如果乞讨所得难以维持生活,还有国家提供的救助作为生活保障,故而这一法规是在无意间“促进”了这个群体的形成。

从执法的角度而言,由于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很难辨别乞丐的真假,执法过程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即使是通过追踪、暗访等方式确定那些抱着婴儿、半身不遂的乞讨者是职业乞丐,闹市中的“乞丐”也是以一种弱势群体的姿态出现在执法人员面前,他们掌握的是道义上的“弱者的武器”,如果执法部门贸然执法,则很可能造成政府侵害人权、欺凌弱者的结果,反过来恶化了政府的形象,这就为职业乞丐肆无忌惮,逍遥法外提供了又一种便利条件。

第4篇:乞丐故事范文

第一、这本书填补了“乞丐”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空白。

中国素以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著称于世,史籍流传于今者可谓浩若烟海、汗牛充栋。然而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年之久,在封建独裁政治体制下,文化不过是其奴仆,史学专为“资治”服务,一部二十四史实为一部帝王将相家族史。追捧政治,蔑视文化,搞影射史学,史学为政治做注脚,不客气地说,其封建余毒在现代之学界犹存。五四运动以其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姿态,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梁启超认为:历史乃是人类共同进步的文明史,率先倡导要撰写文化史。史学家柳贻征将理论付诸实践,出版了第一部《中国文化史》,从而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掀起了一场研究文化史的热潮。鲁迅说: “中国学问,待重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件,都须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鸟烟瘴气,莫名其妙。其他如社会史、艺术史、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着手。”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不但非常赞同开展社会史、艺术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而且在这里还特别指出了要开展史、娼妓史、文祸史等亚文化专题史的研究。然而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思想领域才得到真正的解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学领域里又掀起了第二次撰写文化史的热潮,《中国乞丐史》就是在这一时期成书的,它是第一部关于研究乞丐问题的中国通史著作,堪称填补空白之作。这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体例上均颇具较强的原创性。具体来说,该书在内容上所叙所论乞丐阶层的方方面面,皆为发前人所未发,论前人所未论,这在以往的史书上是见不到的,为了写这本书,作者曲彦斌陆续涉猎了典当史、行会史、保安史、经纪史、拍卖史、生肖史、隐语行话史、招幌和招徕市声史、俗语史乃至流氓文化等等,因此,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令人闻所未闻的掌故,非常有趣。

第二,贴近生活,可读性强

第5篇:乞丐故事范文

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作一个老翁前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如何用它?”乞丐马上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就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乞丐回答说。

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万元钱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这样我以后出去乞讨就方便多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

上帝很悲哀,这次他狠了狠心说:“假如我给你1000万元钱呢?”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亮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全买下来。”上帝挺高兴的。这时乞丐突然补充一句:“到那时,我可以把我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上帝无奈地走了。

故事中的乞丐,面对机遇,始终改变不了一个乞丐的思维,他想到的只是如何更好地为行乞创造条件,而想不到有了钱还用行乞吗?这注定他无法改变行乞的命运。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思维决定人生。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因不肯改变或不善改变思维而影响事成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比如有的大学毕业生总是说现在工作难找,埋怨用人单位条件苛刻,而不肯降低自己的就业门槛;比如有的商家产品推销不出去,总是怪推销员工作不力,而不是从商品的价格、款式、市场上找原因;比如有的人到哪里工作都得不到重用,但总是怪领导有眼无珠,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实,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关键便是思维问题。被誉为牛仔裤之父的美国人李维・史特劳斯,原是经营干货的。1853年,李维来到旧金山,发现加州正掀起一股淘金热,他也改行加入了淘金的行列,但后来他及时改变了主意,因为他发现采矿者络绎不绝,必定需要大量的帆布搭帐篷居住,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他做起了帆布生意。后来,李维又在和淘金客闲聊中得知,在不见光的矿井下采矿,裤子最容易磨破。他灵机一动,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商机,他赶紧请来裁缝师,将深咖啡色的帆布缝制成长裤,这种裤子不容易磨破,非常适合矿井下工作之用。果然,这种裤子大受采矿者欢迎,且价格比单纯卖帆布高出几十倍,李维为此大赚了一笔。

第6篇:乞丐故事范文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①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②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与的喜悦。

③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④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⑤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⑥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你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⑦朋友悄然走了过去,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

⑧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乞讨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⑨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⑩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告,难以自食其力啊。

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

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

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扔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救助,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

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

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当然了,也积极向正规机构捐助并期待他们的清廉。

(有删改)

1. 文章第③段为何要引入那位女子叙述的故事?

2. 作者详细地描写路边的那个乞丐有何作用?

3. 为什么“朋友”“从不在马路边施舍”?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乞丐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案见官方博客

第7篇:乞丐故事范文

婆婆离我们的家有好几站路,经常做些好吃的送过来,每次来回都是步行。今天夜里,婆婆送来新做的棉拖鞋,没想到刚回去不久,就给我打来这个奇怪的电话。

搁下话筒,我的心里好一阵困惑:难道这个乞丐是婆婆认识的人?要知道婆婆平日里是极抠门的,一年到头,从来没有见她给自己添置过什么衣物,生活也极节约,我们一家3口有时过去吃饭,婆婆才会买些荤菜,还常常提醒我们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可现在却对一个乞丐这么大方?

顾不上多想,我推出自行车,沿着人行道来到十字路口的那家超市门口。此时超市已经打烊,门外的台阶上,蜷缩着一个乞丐。接着超市门前霓虹灯的光线,我看到一床脏兮兮的被褥里,露出一颗发丝蓬乱的头。“喂!”我轻轻叫了一声,见没有回应,就重重地发出一声咳嗽,被褥开始有了动静,一张脏兮兮的脸露了出来。这是一张上了年纪的女人的脸,正瞪大一双惊恐的眼睛警惕地看着我。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站在乞丐面前,而且在这寒冷的冬夜,我慌乱地将两枚一元的硬币丢进她身旁的那个搪瓷缸里,在硬币与搪瓷缸接触时发出的刺耳的声音中,我逃也似地离开了。

回到家,先生已加班回来。听我说起这件事,先生讲了一个故事,才消除了我的疑惑。原来,先生在外地念大学时,婆婆第一次去看他,刚出长途汽车站,就被扒手偷了,是一个好心的乞丐给了他两元钱,她才坐公交车找到了儿子所在的学校。从那以后,婆婆一直对乞丐心存感激,只要遇到以乞讨为生的人,婆婆总会掏出两元钱递给他们……

第8篇:乞丐故事范文

但是,施舍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可以是机身精神上的。

就像《高贵的施舍》的主人公一样,用自己的方式,让一个乞丐变成大老板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乞丐到主人公的家门进行乞讨,而文中的主人公,没有大方施舍给乞丐钱,而是让乞丐去板砖,从而获得应有的钱财。

果然,乞丐用自己一只手,获得应有的钱财,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

也是因为这些对文中的主人公来说不算什么,这对于乞丐来说,可是命运的转折。这是因为文中的主人公施舍的自尊,才使乞丐有了勇气去面对人生,去靠自己努力拼搏。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第9篇:乞丐故事范文

清史记载了这么一段轶事:左宗棠出征新疆时,他下定决心收复新疆,因此抬着棺材出征。就在左宗棠举行完誓师大会,离开兰州赶赴前线时,在城郊遇到了一个乞丐。令左宗棠奇怪的是,乞丐在路边摆了一个棋摊,旁边还用木牌特意标上“天下第一棋手”几个字。左宗棠从小就对下棋着迷,自认为是一个下棋高手。如今见一个乞丐居然摆上棋阵同旁人叫板,他利用行军间歇,不服气地同乞丐下了3盘。尽管两人此攻彼守厮杀得难分难解,但最终乞丐还是输给了左宗棠。

离开兰州后,左宗棠统率数万精锐之师经过浴血奋战,先攻克乌鲁木齐,后取南疆托克逊、达坂、于阗诸城,彻底消灭了猖獗一时的外国侵略军,并逼迫罪不容诛的阿古柏服毒自杀。胜利收复新疆的消息传至北京,不仅清王室大喜过望,就连全国民间各阶层也纷纷修庙立碑为左宗棠歌功颂德。红得发紫的左宗棠无限得意之际,下令隆重举行凯旋庆祝仪式。谁知就在他骑着高头骏马经过兰州城郊时,竟然再次看到那个乞丐,而且乞丐依旧摆起棋摊,旁边木牌上还是赫然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几个字。

左宗棠见状有些不高兴,责问乞丐已是自己手下败将,为何还要标榜自己是天下第一棋手。乞丐并不辩解,笑吟吟地请求重新与左宗棠对弈。左宗棠趁着心情好,便同意了。经过几番搏杀,左宗棠竟然连输3局。他这才晓得乞丐的棋艺确实比自己更胜一筹,便不解地问对方之前为何要输给自己。乞丐意味深长地回答道:“那时的左公肩负朝廷重托领军出征,全凭着锐气才能身先士卒驰骋沙场。因此为了不挫您的锐气,我才故意落子失误连输3盘棋,目的就是鼓励左公能够不负兰州父老厚望早日胜利归来。如今,您已功成名就,但凡国人提起‘曾左’(曾国藩、左宗棠)的大名,几乎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称赞的,所以小人就没必要在棋艺上让着左公了。”

左宗棠听了这番话,若有所思地沉吟半晌,随即不服气地再次问乞丐:“既然你也知道‘曾左’,那么能否说一说为何人们都称呼‘曾左’,而不称呼‘左曾’呢?”乞丐微微一笑:“这个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曾公眼里有左公,而左公眼里没有曾公啊!”左宗棠听后整张脸都变红了。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经过乞丐一番言语巧妙的点拨,左宗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再居功自傲,放下目空一切的架子主动联系昔日旧友。劝谏左宗棠的这位乞丐,也被他请入军营委以重用,乃至二人后来结为生死之交。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