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有关植物的现代诗精选(九篇)

有关植物的现代诗

第1篇: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语用修辞功能;意象;《诗经》

H131

《诗经》是我国较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强烈的抒情性,受当时以采摘和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的影响,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依赖、欣赏、崇拜、敬畏等驮拥那楦小V参铮作为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由于长期与植物亲密接触,人们对植物的价值认识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强,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植物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与象征,也是人们传递审美信息与审美感受的媒介。《诗经》中描述的桑树这一意象,通过对其外在形象描绘,为人们展现出生动的画面,给予读者心灵的碰撞和美的启迪。

一、《诗经》

要想明确掌握《诗经》中植物意象的语用修辞功能,首先要明确诗经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经中融合的是具有现实主义的诗歌,推动了我国诗歌向现展的进程。首先植物是较早存于大自然的一种生命形态,也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生存礼物,人类大部分时间都与植物相处,自然而然与植物之间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的许多诗人利用植物来表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便是由此引发而来。诗经中大部分借助植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植物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

二、《诗经》中的语用修辞功能

1.语用学与修辞学的结合

《诗经》中运用的语用修辞功能,大多数是将语用学与修辞学相结合,语用修辞简单来说就是将语用学和修辞学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学科。随着文学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将语用学和修辞学作为研究的关键,渐渐地将语用修辞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语用修辞功能阐微

在探究语用修辞功能时,必须要慎重选择学习的切入点和方向,语用修辞可以准确的将物体的形象描绘出来,此外还可以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还会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适当的美化。形象描绘简单来说就是对所描述的事物进行精准的叙述,而意向描绘则是将诗歌中最基本的感情主调展现出来,通过犀利的语言表达基调,将诗歌中的内容进行准确的叙述。通过意象这一形象来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出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就是感情描绘的主要功能。诗人在抒感之前,首先会找出一个载体,然后通过娴熟的运用语用修辞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三、植物意象的语用修辞功能分析

1.形象描绘功能

桑树在《诗经》中会经常地出现,似乎所有的诗人对于桑树都有这一种特殊的情感,桑树为人类提供着基础物质需要,同时它美丽的外表也寄托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在古代时期丝绸的原材料就是桑叶,在古代,长达五百多年间桑叶一直出现在人们的工作中,这一原因也就导致了桑叶在作者们的眼里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古代大多数的纺织工人都是以女性为主,这也就致使了诗经中大多数用桑树这一意象表达女性的情感。桑叶作为人物情感表达的一种植物意象,具有其独特的现地位和价值,加上诗人技艺高超的描绘技术,就为后人呈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2.感情描绘功能

对于人们来说大千世界是一个较为客观的物质载体,诗人通常会用带有感彩的主观情感去看待这个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我两忘的结果是物我同一,这句话就是说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首先要和借助的物体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只有充分的掌握借助物体的各方面特点,才可以更有把握的借助这些特点表达自己的人物情感。诗人借助物像往往是用于渲染整首诗的气氛,有的时候生硬的语句并不能更好的展示诗人的内心活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柔和的意向,对内心的活动加以深刻的描写。《诗经》中运用植物意象,就是赋予一个植物具有人类的情感,结合该植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物我合一的境界。桑树最早出现于女性的生活环境中,在纺织时代女性经常与桑树在一起工作,所以在诗经中商业酒成为寄托女性情感的主要物质载体。

3.美学功能

诗歌借助意想来表达,不仅仅可以传递直观的视觉信息,还可以表达作者细腻的人物情感心理。《诗经》中植物意象承载了人们过多的人物情感,一是因为古代人表达情感的语言较为含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意象的领悟来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诗经》中会美化桑叶从而表达出女性细腻的思想情感,这就是语用修辞中的美化功能,《诗经》中只不过是用静态的桑叶反映出了社会的动态形式。古代妇女在纺织时期长期和桑叶朝夕相处,所以桑叶可以更加形象的表达出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形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的许多诗人利用植物来表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便是由此引发而来。通过意象这一形象来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出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就是感情描绘的主要功能。诗人借助物像往往是用于渲染整首诗的气氛,有的时候生硬的语句并不能更好的展示诗人的内心活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柔和的意向,对内心的活动加以深刻的描写。

参考文献:

[1]曹德和,刘颖.修辞学和语用学关系的回眸与前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2]何自然.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J].暨南学报,2009

[3]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

第2篇: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思想文化;师法自然;以人为本

1.植物造景的概念

传统的植物造景,就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是营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手段,强调视觉上的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造景被赋予了生态、可持续等更为广泛的含义,然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植物与园林的关系

植物一直以来都是园林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素材,并且与山、水、建筑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四要素,可见其不可或缺的地位。植物与园林可谓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园因木而古,木因园而神,经历成百上千年遗留下来的古典园林瑰宝,我们能从一株株参天古木中感受到它的古老沧桑,亦能从雅致的园子中欣赏到植物自然生长的生动姿态。中国古典园林是将大自然美景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在园内展示奇花异木、秀峰怪石、碧水流泉、亭台楼阁等,它的崇尚自然美、讲究诗情画意等特色,都是在对这四大要素的整理、加工、塑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3.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

3.1人格化

我国古代文人造园家具有高雅的志趣,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他们常常在自己所营造的景园中,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以比拟、联想的手法赋予园林植物人格特色,是他们多用的手法。通过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看到人性的品格,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或寄情于景,或因景生情。如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在古典园林中也被广泛运用。扬州的个园园名即源自于“月映竹成千个字”中的“竹”字,园主人借园内遍植的翠竹,传达自己正直不阿的思想品德。又如苏州拙政园园主,在园中建芙蓉榭,古时芙蓉指荷花,荷花天生丽质,被喻为花中君子,它也正是园主寄情花草,清高脱俗,追求人生的另一种超凡境界的生动体现。

3.2诗情画意的表达

我国古典园林深受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影响,一直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在植物造景上,也充分考虑植物的自然生长形态和习性,力求将植物的色、香、韵在景中融合,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景观效果。如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亭”,以梅花在冬季傲然盛放的场景为基础,通过花香、白雪等嗅觉、视觉的感受,令人浮想出一幅幅生动唯美的诗画意境。承德避暑山庄的景点多是以树木花卉为主题,如“梨花伴月”、“曲水荷花”、“万树园”等,在风景布局上,有的突出梨树的轻纱素裹,有的突出松树的峰峦滴翠。造园家通过对这些植物素材诗情画意的表达,使其营造的景观意境更加引人入胜。

3.3师法自然的种植方式

不同于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我国的传统园林造景讲究师法自然,植物造景更是如此,在尊重植物自然生长习性的基础上,依据自然群落生长方式,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使植物景观符合自然性、生态性、美学性等原则。如留园中部景区东、南以建筑为界面,点种乔木软化墙体的生硬线条;西、北以密植树木形成界面,西面浓密、北部稀疏;西部景区,在凹凸起伏的山石七大面积地密植枫树以形成茂密枫林景观,围合出郁蔽空间,配置方法取自然形式,密中有疏,大小相间,高低参差,虽由人工种植,却宛如自然山林。

3.4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并非近现代才提出的景观设计原则,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造园家就将其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原则,在植物造景中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和身心上的愉悦,人们常常选择在庭院里种植玉兰、海棠、牡丹等植物,除了植物本身的形态美以外,因其带来的美好寓意也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如玉兰象征高洁,海棠象征尊贵,牡丹象征富贵,人们将这些花木种植于自家庭院中,给自己以吉祥富贵的暗示,使身心愉悦。又如在寺庙园林中常选用松柏、银杏、香樟、槐、榕树、皂荚、柳杉、楸树、无患子等姿态优美、树龄长寿的植物,以示佛教香火不断、源远流长,增添人们对其的崇敬。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关注景观本身,更关注其带给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感受。

第3篇: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学定位,以抒情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体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曹植“一代诗宗”的诗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贡献奠定的。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不足论。而曹植乃“风、雅之苗裔”(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与杨德祖书》),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不言而自明;同时,曹植《飞龙篇》、《远游篇》等游仙诗,“与《楚辞》同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4),《杂诗》六首,“原本于《离骚》”(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所以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曹子建诗出于骚”;并且,曹植诗也多乐府,“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南国有佳人》等游子思妇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同上)。因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谓“子建之诗,隐括《风》、(傩》,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然不能不推子建为极者,盖有得于诗家之正派的宗也。”将曹植作为《风》、《雅》、《楚辞》的正宗传人来推崇。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也谓“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也将曹植作为诗家“正轨颛门”,作为上承《诗经》,下开陶潜、李白、杜甫的“诗家正宗”来标榜。

建安诗歌,正处于承上启下,“二源合一流”的历史交汇处,“三曹七子”皆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真正以诗歌实绩确立这个嬗变大势者,当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所谓“骨气奇高”,是说曹植诗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争,显得慷慨刚健,悲愤沉郁,以气取胜,以骨取胜;所谓“词采华茂”,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锻字炼句,声色和美。相比之下,曹操诗骨气高,然词采质朴;曹丕诗词采美,然“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卷七);王粲诗“文若春华”(曹植《王仲宣诔》),然“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卷二),“文秀而质赢”(钟嵘《诗品》卷上)。建安诗人唯曹植华丽其容,风骨其实,“词采华茂”因“骨气奇高”而不致流于浮艳纤柔,“骨气奇高”又因“词采华茂”而不致陷于平浅粗豪,真乃文质相称,情文并茂,壮哉美哉,美哉壮哉!所以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称“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吴质《答东阿王笺》即以“文彩巨丽”赞美曹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将“华丽壮大”作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征E3;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也指出:“曹植的诗中,这一点(华丽壮大)表现得最为明显,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以前,《诗经》天然古拙,《楚辞》风华流美,到《汉乐府》则刚健质朴,《古诗十九首》则平淡自然,而曹植熔铸《风》、《雅》、《楚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终于锻炼出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壮美品格而“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钟嵘《诗品》卷上)。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呜凤也。”高度评价了风骨与词采的统一,并誉为文中凤凰,同时讥笑有风骨而缺文采者为文中鸷鸟,有词采而乏风骨者为文中野鸡。牟愿相《小潞草堂杂论诗》云:“曹子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左思得其气骨,陆机摹其词采。左一传而为鲍照,再传而为李白;陆一传而为大、小谢,再传而为孟浩然,沿流溯源,去曹益远。”Es]陆机、谢灵运、谢眺等人,受曹植“词采华茂”的影响,以至愈演愈烈,繁衍出六朝诗歌的“采丽竞繁,刚健不闻”(陈子昂《修竹篇序》);另一方面,左思、鲍照,其实还包括阮籍、陶潜、庾信、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继承发展曹植“文中鸣凤”的精神,形成“盛唐雄赡”(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的壮美诗风。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上接“汉魏风骨”,要求新诗歌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要求风骨与清发的结合,皆与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一脉相承。难怪杜甫要“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子建文章壮”(《别李义》),特别亲睐曹植,标榜曹植的壮美诗风;难怪尚镕《三家诗话》将曹植、李白、杜甫等人作为“文笔鸣凤”的代表诗人,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将李白、杜甫作为曹植的传人,认为李、杜“接武子建”,“其源皆出于子建”(《曹集铨评》附录)。因此,我们可以说,阮籍、左思、鲍照、庾信、陈子昂以及盛唐诗的“雄赡”,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品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是由曹植初步确立。

曹植诗“情意有余,汹涌而发”(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左右摇摆,确立了抒情的文化品格。

《诗经》以言志抒情为主,其中有少数诗歌,如“民族史诗”、《七月》、《氓》等有明显的叙事倾向。《楚辞》也以抒情为主,但叙事性大为增强,《离骚》作为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回顾半生经历,探索未来道路,便大量用赋的手法;《招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也多用体物铺叙笔法;《卜居》、《渔父》更是明显的散文化、叙事化。《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东门行》、《病妇行》、《孤儿行》、《陌上桑》等皆为成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达到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又以抒情为主。中国诗歌虽以抒情言志为发端,但其发展实在是依违于志、情、事之间,左右摆摆,自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缘情”说始,中国文学方觉醒、独立,中国诗歌方确方向,以情为本。然“文气”说、“缘情”说的出王主要受到建安诗歌的启发,是对建安诗歌“慷慨l、气,磊落以使才”(刘勰《文心雕龙·明诗》)、“遭乱流寓,自伤情多”(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诗序》)的总结提炼。而真正代表“文气”、“缘情”理论的实绩,以创作实践确立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诗人,当首推曹植。

《古诗十九首》虽以抒情为主,但毕竟数量太少,情感单纯,不外乎男女情愁和士子失意两种,不足与《汉乐府》一代叙事诗风相伉俪。曹操诗气雄力坚,情悲意壮,但所抒之情也大多局限于悲壮粗豪一类,并且不少诗作,如《对酒》、《度关山》、《薤露行》、《苦寒行》、《蒿里行》等,仍然受汉乐府“缘事而发”影响,有着明显的叙事性。曹丕“工于言情”,但也偏于男女之情,其反映政治、军事题材的诗,如《煌煌京洛行》、《秋胡行》、《令诗》、《黎阳作》等,也多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七子”中唯王粲、刘桢多抒情诗,但数量、质量皆远不能与曹植比肩。曹植诗“本乎性情(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慷慨高歌不减乃父,“柔情丽质,不减文帝”(钟嵘《诗品》卷上),并且无情不可抒,无意不可达,《白马篇》之豪壮、《薤露行》之慷慨、《送应氏》之悲凉、《七哀诗》之哀怨、《美女篇》凄婉、《杂诗》之缠绵、《赠徐干》之坦诚、《野田黄雀行》之沉痛、《赠白马王彪》之沉郁、《当墙欲高行》之愤激、《泰山梁甫行》之凄惨……,故庾信的《伤心赋序》谓曹植诗“千悲万恨”,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卷上也谓“子建、李、杜皆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卷六也说“真切情深,子建所长”,方东树的《昭昧詹言》卷二也称曹植“情至之语,千载下犹为感激悲涕。”曹植诗不仅感情丰富、强烈,而且抒情手法多样、精湛,如《赠白马王彪》,或情附于事、或以景托情、或引类譬喻、或直抒胸臆、或旁敲侧击、或反面衬托、或侧面渲染,各种手法交替使用,彼此生发,将一腔生离死别、骨肉情深、忧谗畏讥、含冤负屈、报国恋君、忧生患死等种种复杂情感,抒写得淋漓尽致、深沉感人。

而曹操的第一抒情佳作《短歌行·对酒当歌》,抒思贤之情,主要用了比喻和直陈手法;曹丕的第一抒情佳作《燕歌行·秋风萧瑟》,写离别之情,主要用了以景传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相比之下,皆显得感情色彩单一,表现手法也单一。所以王世懋的《艺圃撷余》云:“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多生情态,比一变也。”正是因为这“始为宏肆,多生情态”的“一变”,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徘徊游移状态,确立了抒情诗在诗坛的正宗地位,从此,诗主性情,文主事理的格局形成,后世论诗,当然要“祖述子建”了。

曹植诗长于五言古体,并以众多的数量、广泛的题材、上乘的质量,确立了五言诗在中国诗坛的牢固地位。

曹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抒写五言诗的诗人。《诗》、《骚》无标准的五言诗;西汉文人诗坛荒凉,苏、李五言诗系后人伪作;汉乐府首开五言风气,但毕竟以杂言为主;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全系五言,然题材狭窄,数量太少。五言诗,“暨建安之初”,方“五言腾踊”(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经“三曹七子一蔡”的努力,才“彬彬之盛,大备于时”(钟嵘《诗品·总论》,并垂式千秋,成为中国诗歌之一主要体式。而整个建安,只有曹植才是第一位大力抒写五言诗的诗人。据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现存建安五言诗162首,而曹植一人就有65首,占了整个建安五言诗的27.7%;第二名是曹丕,五言诗23首;第三名是王粲,五言诗16首,皆远不能与曹植比肩。

从题材范围来看,曹操五言诗“治国平天下”,多言政治、军事、民情等国家大事;曹丕五言诗“恩怨相汝尔”,多限于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七子”中唯王粲、刘桢五言诗稍多,其余不足言,虽题材较广泛,但毕竟数量太少。而曹植五言诗,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大涉家国之事,小及人际私情;神如灵飞龙,俗如虾鳝浮萍,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极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题材领域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并且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寄赠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仙诗、边塞诗等等,皆有涉猎,真可谓“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后世诗人,阮籍的《咏怀》诗,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与曹植后期诗的忧生患死,比兴含蓄,一脉相承;左思的《咏史》,与曹植的《三良诗》、《虾鳝篇》、《豫章行》直接相通;陶渊明的咏史、咏怀诗,也是继承了曹植、阮籍、左思的路子,其田园诗也受曹植《芙蓉池作》、《公宴》等“怜风月、狎池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诗作的启发,陶渊明的《还旧居》与曹植的《送应氏》也形神兼似;郭璞的《游仙诗》与曹植的游仙诗更是一体相传;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钟嵘《诗品》卷上),其山水诗受到曹植山水景物描写的影响;鲍照乐府及边塞诗,也显然与曹植相关联;鲍照的“白马驿角弓”便源于曹植的“白马饰金羁”。所以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谓“《虾鳝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陈思所以独擅八斗也。”陈子昂的五古《感遇》诗,与曹植五古“不逾分寸”(施朴华《岘俯说诗》),李白的“古风”、 杜甫的“五古”,“其源出于子建”(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由此可见,曹植五古的题材、体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难怪后世言五古要“祖述子建”(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必首思王”(张炎《曹子建集七卷本序》)。

艺术质量上,曹植五古深于取象,善为比兴,大量诗作,通篇用比兴,在建安诗坛,可谓“集比兴之大成”、“开一代风气”;曹植诗工于起调,善为结语,曹植以前,古诗不假思索,无意谋篇,自曹植,方“有起,有结,有伦序,有照应”(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下),并且“结名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诗法篇》),曹植有此成就,实在是大不易;曹植诗功于锤炼,善为警句,而曹植以前,古诗“平平道出,无用工字面”,自曹植,方锻字炼句,后世诗人争相效仿,甚至“唐人诗眼本于此”(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曹植诗对仗工整,平仄妥贴,对齐永明体及唐近体诗,也多有启发;曹植诗词诗采华茂,粲溢古今,却“浑然天成”、“文质适中”(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二、卷三),将乐府诗的通俗和《十九道》的典雅相融合,“形成自己全新的语言风格”;此皆曹丕、王粲所不及,曹操更是无此“文心”,无意“雕龙”。

第4篇: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白居易 讽喻诗 植物

一、概述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给自己的讽喻诗所下的概念,见于《与元九书》中:“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在白居易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植物为题目的。这一类诗一共有二十三首。它们分别是:《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紫藤》、《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牡丹芳》、《隋堤柳》、《草茫茫》。其中,《草茫茫》虽以植物为题,但只是以“草茫茫”起兴,并非以之为题材。所以,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材的诗共有二十二首。在这二十二首诗中,以树为题材的有《云居寺孤桐》、《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隋堤柳》等十六首。剩下的六首则是以花藤为题。

二、分类

这二十二首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植物来讽喻一种社会现状;另一类则是以植物来比喻一类人。

(一)以植物讽喻社会现状

以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的有两首——《牡丹芳》和《隋堤柳》。《牡丹芳》从诗的开头到“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都是描写牡丹的国色天香;正因为如此,“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而这种现象,“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作者所讽刺的,正是这种“重华不重实”的社会现状,他期望的是“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但是当时的上层社会却偏爱牡丹这种名贵花卉,且互相攀比;对于农作物却毫不关心。诗中虽然有“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但若不是皇室也对牡丹情有独钟,怎会有如此的社会影响。作者如此说,也只是为了能委婉地提出谏言,不要触了皇帝的逆鳞罢了。

《隋堤柳》和《牡丹芳》有所不同,与其说它是讽刺社会现状,不如说是借古讽今。诗的最末句“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借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旧事来告诫当朝皇帝不要重蹈覆辙。试想,若是当时的皇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作者又何必写下这首讽喻诗。所以说,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与《牡丹芳》放在一类。

(二)以植物喻人

以植物来比喻人的则有二十首。根据这些植物所比喻的人的特征:贤者、小人和介于二者之间才干较为平庸的人,这些诗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1.以植物喻贤者

以植物比喻贤者的诗有十一首:《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涧底松》。这十一首诗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植物喻贤者;另一类是以植物由于外貌或所处环境而受到冷落来比喻身处困境的贤者。

直接以植物喻贤者的是《云居寺孤桐》、《文柏床》、《东林寺白莲》和《和<松树>》。松、柏、莲、梧桐,都是古人常用来借指贤者、良材的植物。白居易也不例外,在他笔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的梧桐,“以其多奇文,宜升君子堂”的柏树,“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的白莲,“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的松树,都是高洁之贤者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在《和<松树>》里,作者用道旁的槐树与山上的松树作对比,更烘托出了松树的凛凛风骨。

以遭受冷落的植物来比喻身处困境的贤者的七首诗又可以根据受到冷落的原因分为两类。一是因为外貌的原因,有《白牡丹》和《杏园中枣树》。白牡丹由于素色而无人问津,枣树则因“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的外貌被人认为“凡且鄙”。它们是那些由于以貌取人的偏见而遭受冷遇的贤者的代表。二是因为所处环境的原因,有《京兆府新栽莲》、《庐山桂》、《湓浦竹》、《答<桐花>》、《涧底松》。“新栽莲”由于“今来不得地”而“憔悴府门前”;“庐山桂”由于“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还比不上栽种于温室的红花树;生于“西江曲”的“湓浦竹”曾为民众盖墙屋的材料,却比不上因为少竹而“重如玉”的“汾晋间”之竹;山间的梧桐因为无人赏识而“幽滞在严坰”;“涧底松”虽然“百尺大十围”,却因为“生在涧底”而“寒且卑”。这些,是一些因为所处的外在环境不利而沉沦底层的贤者的群像。

2.以植物喻小人

以植物比喻小人的诗有七首,分别是《紫藤》和《有木诗八首》中的《有木名樱桃》、《有木名杜梨》、《有木秋不凋》、《有木香苒苒》、《有木名凌霄》、《有木名弱柳》。

《紫藤》中,紫藤“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附著君权势,君迷不肯诛。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这里作者很明确地写出了紫藤所比喻的那种人——佞幸之徒。这类人就像紫藤攀附大树一样,紧紧攀附着皇帝,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受到迷惑的皇帝却不肯诛杀他们。树会被藤缠死,国家也会因这些佞幸之徒而衰败。作者在诗的最后提出了告诫:“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对这些佞幸之徒,要及早发现并惩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紫藤”相似的有《有木秋不凋》中的“枳”、《有木香苒苒》中的“野葛”和《有木名杜梨》中的“杜梨”。

古书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指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人的优劣差异。而《有木秋不凋》中的“枳”,则是顶着“洞庭橘”的外表,“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而且“中含害物意,外矫凌霜色。仍向枝叶间,潜生刺如棘”。这正代表了那些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居心叵测的小人。

“野葛”的主人“爱其有芳味,因以调麹糵”,但是“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毒性之烈,可见一斑。在主人意图除掉它的时候,为时已晚,它的长势已经到了“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的地步了。野葛所代表的这类人,以美丽的外在掩饰了内心的歹毒,其危害之大、之深,都是不可估量的。

“杜梨”与“紫藤”有些相似,它们的存在,都需要依附着它物。“紫藤”依附的,是大树。“杜梨”依附的,是“社坛”。它只是“秋风吹子落”而生,现在却“心蠹已空朽”,并且成为狐、鸟的巢穴,扰乱了人的生活;但因为是生长在社坛下而“无人敢芟斫”。这正是那类出身卑贱、飞扬跋扈、结党营私,却由于权贵的荫庇而无人敢惹的人的群像了。

另一类则是在美丽的外表下掩藏着或无用的内在,用作者在原序中的话说,正是“外状无实用者”。如《有木名樱桃》、《有木名凌霄》、《有木名弱柳》。

《有木名弱柳》中前半部分写“弱柳”的袅娜之姿。之后写道“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自持。折条用樊圃,柔脆非其宜”,这是说“弱柳”既不能做拐杖,也不能用来围篱笆。实在是“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只堪玩赏,却非良材。与之类似的还有“鸟啄子难成,风来枝莫住。低软易攀玩,佳人屡回顾”的“樱桃”和“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的“凌霄”。“弱柳”非良材,“樱桃”和“凌霄”则需要借助外力。正如软弱无力、依靠权贵的小人。

3.以植物喻庸才

《有木诗八首》中的《有木名水柽》和《有木名丹桂》比较特殊,它们所指代的人物并非是小人,却也不是高洁的贤者,而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较为平庸的庸才。

《有木名水柽》中的“水柽”就是河柳。它“为同松柏类,得列嘉树中”,但是却“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柔芳甚杨柳,早落先梧桐”。然而它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惟有一堪赏,中心无蠹虫。”“水柽”所代表的人,与“弱柳”差不多,虽然在外貌、名声上得以与贤者同列;但事实上他们懦弱、易凋、非栋梁之才。而“水柽”与“弱柳”相比,却多了个可取之处——“中心无蠹虫”,也就是说,这类人的可取之处在于他们还未受到恶风气的蚕食。

与“弱柳”和“水柽”相比,《有木名丹桂》中的丹桂要更高一层次。由“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可知,它的优点在于“芳”“直”,缺点在于“干细力未成”。而作者对它的评价是“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丹桂”与“水柽”相比,已经没有了懦弱、易凋的缺点,他们同样也非栋梁之材,但这是因为他们的才华、能力不够;即使是这样,他们仍能“直心终不曲”。所以作者才有“犹胜寻常木”的评价。

三、小结

综上所述,这些以植物为题材的诗歌,或借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或借植物喻古讽今;较多的则是以植物比喻一类人。这些诗就艺术成就而言不算是上乘佳作,但它们给我们刻画了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唐]白居易撰,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谢思炜.白居易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第5篇: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品》

锺嵘《诗品》将三曹父子诗歌划分为三等:陈思王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为上品;魏文帝曹丕“鄙直如俚语。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为中品;魏武帝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为下品。锺嵘对三曹父子诗歌的品评似乎已成定论,后世多引《诗品》语。但我对三曹诗歌品级的评判有着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曹操诗歌为上品,曹丕诗歌为中品,曹植诗歌为下品。

一、上品曹操

锺嵘评价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是中肯的;宋代敖陶孙在他的《诗评》中说:“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锺嵘所说的“古直”,“古”不仅指曹操诗歌体裁之古,也指其诗歌语言风格之古朴质直。从语言风格来看,在建安诗人中,曹操的诗与汉乐府最为接近,语言十分朴素,几乎完全不加修饰。正因其朴素、天然、直抒胸臆而不加修饰,更突显其内容的充实、感情的真挚,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薤露行》、《苦寒行》等等。诗风悲凉慷慨,念之断人肠。曹操的诗虽直白,却让读者有联想、有思考,回味无穷。

曹操的诗歌,有四言诗、五言诗和杂言诗等,体裁很多。他的五言诗艺术上大都注重结构的完整性,都以写实为主,同时也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杂言诗和四言诗则多是依乐府曲调作的,“依曲调填词”,所以其句子的“长短杂凑”,都与曲调有关。在语言风格上,也与汉乐府相近,不加修饰,直白质朴,甚至不怎么在诗篇章法上作安排,任情抒发,曹操意在学习乐府民歌的真朴。可以说,在建安诗人中,在神理上接近于汉乐府诗的就是曹操。在这些诗歌里,曹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和盘托出,展现在众人面前。鲁迅说曹操的诗风“通M”,是很恰当的。

二、中品曹丕

同样作为政治人物,曹丕的诗与其父亲相较,更像是文人诗。曹丕身份贵为储王、帝主,却有一种忧郁的文人气质。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这样评价曹丕:“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确,曹丕的诗不像曹操的诗那样气韵沉雄、悲凉慷慨,而是有些女性化倾向。他的诗歌学习汉魏乐府民歌,风格清新秀丽,抒情悲婉凄清,语言通俗流畅,形势变化多样。他的代表作《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燕歌行》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拟写闺中在秋夜思念出门未归的丈夫,倾诉自己独守空房,对月伤情的怀抱,最后以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故事比喻自己相思的衷肠。全诗融写景、抒情为一体,秋天的凄清气氛为孤独的心绪起了烘托与渲染的作用;而一韵到底、句句押韵的形式,婉转流丽的舒缓旋律,流畅的语言、抑扬的节奏,也使得一种感伤的情调和声韵和谐的美感跃然而出。

曹操与曹植的诗大都体现了他们作为权力中心领袖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曹丕的诗似乎是有意在回避政治,从建安诗歌政治主题中淡出。他的诗歌,浸润着一种闲逸自适的雅趣,偏重于感性体验。他写乐府,与其父曹操一样,都是要付之乐工的。他本人又精通乐理,能调筝作歌。所以他的诗,乐感很强,诗乐相生。

三、下品曹植

曹植的诗作很多,现存诗九十余首,且绝大部分为五言诗。提起曹植,人们大多会同情他的遭遇,他遭到曹丕父子的打压,抑郁不得志,报国无门。锺嵘更是对曹子建大加赞赏,将其列为上品。但是有的时候读曹植的诗似乎没有那么精彩。

我对曹植诗歌的第一感觉是:细碎、拖沓。他不像曹操诗歌那样慷慨豁达,“辞达而已”,而是要把一件事情细细讲来,尽管对方已经明白他要讲的意思了,但曹植还要用大量细碎繁琐的文字去细细描绘,反而令人生厌。曹植诗歌给我的第二感觉是:满纸怨气。这当然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青少年时期为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但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致失宠。曹丕即位后,曹植遭到了严酷的迫害和打压,脍炙人口的《七步诗》即作于此时。曹植被一再贬爵徙封,虽名为王侯,然实同囚犯,抑郁不得志。魏明帝曹奔涛唬身为叔叔的曹植在政治地位上仍然没有起色,虽然几次上书请求任用,却屡屡遭到拒绝,无奈只生活在愤懑困顿、郁郁寡欢之中。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各种不得志的抱怨与愤慨。较之其父兄的诗歌,曹植诗终究是羸弱一些。而人们偏爱曹植的诗歌、抬高曹植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恐怕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受尽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同情心理。

四、结语

也许笔者对三曹的诗歌评价过于感性和主观,但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诗歌阅读者的真实感受。我认为,曹操诗歌格调上高于曹丕诗歌,曹丕诗歌理性、简丽于曹植诗歌。操诗上品,丕诗中品,植诗下品。这就是我对三曹诗歌的定位。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1版).

第6篇: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文心雕龙 建安议文学 现实 慷慨 昭晰 婉约 雕饰 乐府

刘勰对建安文学的评价集中在《明诗》篇、《时序》篇、《乐府》篇中: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此其所能也。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戌:志不出于,辞不高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下面,结合具体的建安诗歌,来看刘勰这些评定的得与失:

刘秘对建安文学评价的“三得”

刘勰成功抓住了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内容反映社会现实,诗风“慷慨悲凉”,结言端直精简,诗意昭晰明显。下面我们从具体的建安诗歌来看这些特点的表现:

一、“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建安诗人身处乱世,其建安诗歌大多如实反映了当时的实情实景,描绘了丧乱的社会图景和人民的灾难,堪称现实主义文学。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豪强据地相争,从初平元年(公元180年)董卓之乱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出现了连续十九年的军阀混战.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建安诗人此时的诗作大多对当时的社会景状有着全面、真实的反映。曹操以政治家、军事家的阔襟,对当时的战乱有深刻的体认,他的诗没有停留在再现人民苦难,反映社会乱离这一层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出致乱之本源,因之其诗享有“诗史”之誉。如曹操《薤露行》、《蒿里行》,被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语)!《薤露行》不仅把何进谋诛宦官,庸才误国,董卓暴虐,专横入京作乱的事直接摄人笔端,而且对洛都的被破坏、人民遭受掠夺表示了无限的愤慨和悲痛:“贼臣持国柄,东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蒿里行》则描写了关东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内部因为利害关系而发生内讧联军不成的事:还刻画了豪强斗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可与曹丕《典论、自叙》中的“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相印证。此外.建安七子中几乎每个诗人都有大量此类的现实主义作品,孔融的《六言诗》其一写道:“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布莫违,百姓凄凄心悲。”再如王粲《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璃的《驾出北郭门行》、曹丕的《上留行》、曹植的《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等等,皆从不同的侧面丰实了“诗史”的内涵,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光辉,摹写出一副副生灵涂炭、万物调凌的社会图景。即如刘勰所说的“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

二、“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慷慨”作为对建安文学美感特征的揭示,本是刘勰从建安文人的作品借用而来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玄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曹植《杂诗》其六),“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曹植《箜篌引》)。这里的“慷慨”或和“忧”相联系,或和“悲”相联系,或和“柔”相对立,指高亢激越而又沉郁顿挫的声响。建安作家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正是通过这种声响呈现出来。在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曹植《薤露行》);有诗人的雄才大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恢宏境界:有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杂诗》其五)是带“罪”蕃王的呐喊,“我独何人,能不靖乱”(曹丕《黎阳作》)是少年天子的追求。这些诗,无一不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因而呈现出崇高的美感。

同时,建安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多直抒胸臆,“磊落使才”:曹操《却东西门行》“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不仅写出战士长期行役中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诗中也浸透着华年流逝、乡关不得的悲凉:“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长。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顾瞻恋城阙,引领伤内情”(曹植《赠白马王彪》)是与挚友别离时的无限依恋,透露出眷恋、感伤的心情。

总之,建安诗人的希望、眷恋、哀伤、叹思、热爱、憎恨等思想情感,在其诗歌中直率而强烈的表达出来,体现了刘勰所说的“慷慨”、“磊落”特征。

三、“不求纤细之巧,惟取昭晰之能”,简洁明快,端直精约。刘勰概括的建安诗人语言古朴质直、浅显明畅、诗风自然通脱的特点在三曹尤其曹操、曹丕的作品中体现最为明显。这一特点在曹操的全部诗歌中都能体现出来,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完全是朴质自然的语言,而又浑厚苍劲,不加雕饰.读来清新悦目。曹公诗歌语言“质”而不“野”的风格前人多有评价,如“古直”(钟嵘《诗品》),“魏武太质”(胡应麟《诗薮》),“真朴”(东方书时《昭昧詹言》)等等。再如曹丕部分诗歌语言通俗自然,明显具有民歌特色。如“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崖”、“富人食稻与梁,贫子食糟与糠”、“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语句通俗自然,如同口语,和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很相似。

总之,建安诗歌语言大多质朴、自然、简约、明快,正如刘勰定义的一般:“不求纤细之巧,惟取昭晰之能”。

刘勰对建安文学评价的“三失”

从诗歌艺术风格看,三曹与建安诗人的艺术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仔细分析建安诗歌,可以看到刘勰的确抓住了建安诗歌中的主 要特点,对一些主要特征作了精准的概括,但他对建安文学的评价也有不当之处。

下面结合建安诗人的具体作品分析刘勰评价的失当之处。

一、建安诗歌的整体特征应该包括感情阴柔、诗风婉约、音节婉转的一面。三曹和建安诗人诗中的题材涉及了山水、田园、农事、民生疾苦、功业、游仙、游宴、女性姿容、爱情、友情、亲情、赠别、悼亡、分情、闺怨、边塞咏史、哲理、朝会等不同的意象。具体而言,曹操诗歌多苍凉空阔之悲境,曹丕诗歌多缠绵悱恻之忧境,曹植诗歌多深惋委屈之哀怨境界。刘勰主要抓住了曹操等人昂扬向上的诗风特点.而忽视了曹丕诗歌清新婉丽,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丽,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的特征。具体而言,曹丕的诗虽也涉及到了社会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但更多的取材是“间里小事”,特别注重对游子思妇感情的描写和抒发,具有明显的文士气、女人气,如《燕歌行》。全诗旨在描绘思妇对远游丈夫的思念,抒发悲苦之情,诗人选择了萧瑟的秋风、荒漠的原野、南翔的群雁、皎洁的月光、流动的银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星等典型景物.把思妇的情感流动描摹的不断起伏跌宕,缠绵悱恻,摇曳多姿。曹植诗歌艺术风格在建安诗人中发展得最充分。就具体诗篇而言,其游仙诗如《五游》、《升天》等“词藻宏富,而骨气苍然”(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当来日大难》“和媚款曲,缠绵低外”(钟惺《古诗归》卷七)《赠白马王彪》“体既端庄,语复雅炼”《杂诗》“清迥纯净”(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清人宋征壁论述曹植、王粲诗歌风格说:“沈休文云‘子建、仲宣,莫不同祖《风X骚》皆以气质为主。’盖兼江左之清绮与河朔之气质。”(《抱真堂诗话》)既精美华丽,清新可诵,又道劲刚健,质朴明朗。又云:“凡诗丽则必靡,秀则必弱。兼厥二美免此二憾,其思王乎!”

从整体来说,在建安诗人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雄浑、壮丽、悲怨、劲健、旷达、缠绵、绮丽、清秀、奇崛、明朗、飘逸、苍凉等不同的风格特征,而不能像刘勰一样以“慷慨”、“梗概”加以概括。

二、建安诗歌语言特色应该包括繁缛、雕琢、富瞻、“纤细”,以至诗风华丽的一面。这一特征在建安诗人的代表曹植的诗歌中有着清晰明显的反映。曹植诗歌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还是对事物、景物的描摹都是极其细腻、深刻的。如在被称为压卷之作的《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已忘餐。”诗人从美女采桑写起,然后从手、头上、衣着、神姿等依次写起,将一位貌美娴雅、神采风韵非凡的少女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真可谓“呼之欲出”了。曹植在语言雕琢方面堪称建安诗人的典范,“词采华茂”是其语言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其五言诗,可谓是“搞翰振藻”,工丽华美。同时,曹植的诗非常讲究属对精工,这在他的诗中几乎随处可见:“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等等。这些诗篇对仗工整、音乐和谐、节奏明快,极大增强了诗的美感。在雕琢用字上,如“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游鱼跃绿波,好鸟鸣高枝”、“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等句中的被、冒、跃、鸣、曜、静、潜、薄等字中,可见曹植在炼字上的匠心。从曹植的诗歌中,可以明显看出建安诗人在炼字造句上的雕琢、繁缛,在对仗上的精工、修饰等。

第7篇: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该剧汇聚了赵韩樱子、彭冠英、蒋毅、海陆、李泰、张含韵等新生代当红偶像,更有方青卓、苑琼丹等实力影星倾情加盟,演绎了纯爱及交织着都市商战火花的情感纠葛。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受到大批观众的关注与追捧。

10月24日晚,本剧全国收视率首次突破4%大关,4.14%的收视率与12.07%的市场份额高踞全国同时段首位。

在电视剧植入传播手段成效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该剧的热播引起了多方热议。对此,诗婷露雅品牌经理表示:首先,本剧演员阵容强大,自然能吸引观众;其次,传统电视剧植入模式较为生硬、呆板,而这次诗婷露雅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创新型深度植入――以品牌定位、理念及差异化的产品价值为传播核心,以诗婷露雅终端为展现载体,将诗婷露雅的产品研发、品质、销售、宣传及热卖过程作为故事发展主线,全方位展示果本产品、灯箱等品牌形象,使“优生果本,护肤更纯净”的品牌理念与“果本护肤”的定位得到完美呈现。

诗婷露雅这一系列自然且有利剧情推进的植入形式,不但不会引起观众反感,反而能勾起观众对护肤行业的兴趣,继而保持对本剧的关注。

总体而言,其成功植入有要点:

一、品牌经理植入----纯美女主角赵韩樱子饰演诗婷露雅品牌经理;

二、终端形象植入----林氏百货诗婷露雅终端店;

三、平面形象植入----美容院宣传灯箱展示诗婷露雅平面广告;

四、明星产品植入----剧中明星专用果本护肤产品;

五、剧情环节植入----女主角的诗婷露雅事业发展贯穿全剧;

六、产品理念植入----剧情深度诠释四优产品理念;

七、品牌定位植入----孤儿院果树指代诗婷露雅果树型;

八、产品优势植入----多俊误食诗婷露雅产品,安全无危害。

此外,诗婷露雅也在微信、微博上采取了不少动作,紧密配合电视剧的热播,及时与观众互动,吸引观众参加活动,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的粘性。

在线下,诗婷露雅也乘着电视剧热播势头举办了多场活动,与消费者进行良性互动。2013年11月16日,诗婷露雅与商及万客隆化妆品连锁店三方联合,在山东济宁举行了赵韩樱子明星见面会,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粉丝热情参与。活动期间,诗婷露雅商及万客隆领导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大大激励了在场其他经销商和顾客的信心。赵韩樱子更倾情献唱,并为诗婷露雅会员签名,与他们亲切拥抱。

活动后,赵韩樱子还到当地的万客隆连锁,参观了诗婷露雅的现场销售流程,并与消费者交流果本护肤心得。据悉,万客隆是山东地区极富盛名的日化连锁店,拥有庞大的终端网络,覆盖各个阶层的消费者,消费潜力巨大。可以预见,诗婷露雅与万客隆的强强联手,配合赵韩樱子的明星效应,将带来无可估量的销售效力。

足见,诗婷露雅对电视剧的深度植入可谓用心良苦,丝丝紧扣品牌信息,处处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务求使植入自然、顺畅、深入、有效,堪称新媒体时代电视剧植入的典范。

与此同时,诗婷露雅正在全国范围举行的1800动销工程亦着实火了一把。据悉,由于《因为爱情有晴天》的热播,消费者对诗婷露雅的关注度上升了不少,再配合1800动销工程的助力,不少经销商在这一波销售大潮中业绩喜人。

据诗婷露雅负责人介绍,在活动准备期,诗婷露雅厂、商、店三方团队一方面积极备战,密切配合,对店员进行了销售技巧、产品指导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为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布置出清新的果本终端形象,展示出独具特色的产品陈列,震撼大气的活动物料更是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一时间人气爆棚。

而活动期间,顾客进店观望到店内《因为爱情有晴天》的相关物料后,纷纷表示在电视剧中看到过诗婷露雅品牌和产品,并对电视剧给予了一致好评,这让销售人员士气高涨,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场促销大战中。对于每一位进店顾客,店员都以最饱满的热情、最专业的服务给予贴心的护肤指导,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诗婷露雅的产品品质,这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销售,另一方面,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认可和信服诗婷露雅。

第8篇: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 曹植诗歌 艺术特点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一度曾被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由于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在曹后,他的日子便很不好过。曹丕继位后,他位为藩侯,但曹丕对他颇多猜忌,屡屡更换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谗毁,他受到了严厉的迫害,名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多次上书,力图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最终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其他作品如《鰕 篇》等也都充满豪迈气慨,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9篇:有关植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传承与发展;应用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其景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景观的营造。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庙内部庭院和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为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一、研究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意义

寺庙植物一般特指种植在寺庙庭院及其周围的园林植物,它是寺庙这种特殊环境中所有园林植物的总称,有时也泛指寺庙里所有的天然或人工栽培的园林植物。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是一个独特的设计内容,植物景观在寺庙园林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寺庙的植物景观承载了众多的文化内涵,具有自己的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标志。同时,植物景观是寺庙及园林景观的重要载体,更是寺庙园林景观的主体。所以,通过对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调查研究,了解寺庙植物与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对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的影响。

通过研究寺庙植物景观,一方面是学习和总结园林的基础性文化;另一方面,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宗教园林植物景观发展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宗教意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高度浓缩的结果,其中积淀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此,意境并不是一个纯美学范畴,也是一个内蕴十分丰富的文化范畴。意境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的寺庙园林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古代诗词及民众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从欣赏植物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总结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理念,将意境文化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的营造中,促进园林景观的感官体验。

2、寺庙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于寺庙分布地域的干差万别,在寺庙园林中所用的植物也必然受到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而有差异。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各地独特的园林植物地域特色,在植物的配置上也营造出不同意境的寺庙景观。在进行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时,应注意“适地适树”,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宗教寓意,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视觉效果而滥用植物,造成植物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可优先考虑适合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同时,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的文化内涵。

三、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文化理论对现代园林造景应用分析

1、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宗教意境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辽宁地区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常用的植物种类有:如:银杏、云杉、华山松、刺槐、梓树等。如某个寺庙庭院的土壤偏碱性,则可以考虑选择白腊、栾树等耐碱性的树种。 寺庙园林中利用各种蕴含着宗教历史文化内涵的植物,赋予植物人格化特性,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上升到意境美,体现出寺庙园林景观的宗教文化特征。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宗教意境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表现:一是通过植物的时序季相变化;二是通过植物的空间组织;三是通过植物所蕴涵的诗画文学内涵。

(1)通过植物的时序季相变化体现宗教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宗教园林的时空序列是由植物来表现的,植物“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寺庙环境随着植物的四季景色变化更换新装,展现出不同的园林意境。春天苍翠的松柏与洁白的玉兰相互对照,相得益彰,引人净心入定;盛夏的荷花,以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为佛家所推崇,大量地种植于寺庙池塘之中,且被奉为圣物雕为莲花座等;秋天,寺庙到处可见的银杏,秋叶金黄,犹如古木披着袈裟,天人合一,在这片红黄色谱中修行,更能参证“有色皆空”的真谛;寒冬萧瑟,梅花枝俏。“便从雪去还传信,才是春未即幻身”,佛教精神在洁白幽清的梅花上得以体现。因此,在进行寺庙园林意境营造时,我们要善于发掘与应用,借助植物的季相变化来表现寺庙园林意境。

(2)通过植物的空间组织营造宗教意境。寺庙园林的空间就如同宗教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一样,似实而虚,若即若离;格局是虚实结合、模糊而流动的。在寺庙园林中,植物可以起到模糊空间边界的作用,从而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寺庙园林在运用植物组织空间时,主要使用了障景、框景、借景、敞景等表现手法。障景体现了一种含蓄美和隐藏美,通过植物或建筑物做出适当的遮隐,使寺庙园林起到欲扬先抑或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

(3)通过植物的诗画文学内涵表现宗教意境。在古代,文人为了找寻创作灵感,往往需要清净、优雅的环境,而寺庙园林便是文人绝佳的避世之地。他们在此吟诗赏景,寺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灵感,产生了许多描写寺庙园林的诗词。佛教传人中国后,禅诗应运而生,僧人、诗人和画家对禅意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他们写绘出了许多优秀的禅诗画卷,成为古代诗歌园地中又一畦奇葩。山水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造园艺术,也丰富了植物配置的艺术。王维《山水诀》中有:“乔山耸直虬曲者一株二株”的论述。认为在山间植树是最佳的选择;白居易的《僧院花》中:“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描述了植物的宗教象征寓意。因此,在寺庙园林的意境营造中,可以有意识地根据一些诗画所描绘的景观未选择植物,通过艺术的植物配置手法体现出诗画中的禅境。

2、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地方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我国寺庙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表现也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方的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差异。寺庙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地方文化特色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方面是与植物习性相结合;另一方面是与当地民俗相结合。

一方面是与植物习性相结合。在选择植物时,一般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为基础,多选择乡土树种。如辽宁地区常常种植杨树、柳树、榆树、槐树等植物为代表。

另一方面是与当地民俗相结合。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是影响植物景观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一是结合民间习俗、传统节日,进行植物景观的特殊游赏与配置,如春节赏梅、三月踏青、重阳节赏菊等;二是结合人们的看法,由于人们看法的不同,植物的选择也会受到主观层面的影响。如紫色在古代被认为是富贵吉祥的颜色,因此紫色的植物常被栽植于私家园林中。

结束语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的文化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因而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中的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文化元素的使用将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与心理认知。同时,将文化元素渗入到景观设计中,丰富了设计的文化内涵,对景观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