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蝈蝈与蛐蛐范文

蝈蝈与蛐蛐精选(九篇)

第1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关键词: 诗歌教学 三读 三问

诗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式过多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走进诗歌,使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阅读教学方法,总结出“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诗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三读”是指激趣读、品味读、感情读;“三问”是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谈谈体会。

一、激趣读

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诗歌教学的需要,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完成对诗歌的初读。例如:教学《蝈蝈与蛐蛐》时,我设计的教学导入是: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看看英国诗人济慈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怎样的灵感,受到了怎样的启示,写出了怎样美妙的诗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和文本对话。初读诗歌时学生会查找资料、扫除字词障碍,达到了解诗歌基本信息的目的。学生读完后,教师了解学情,以学定教。了解学情时检查学生:通过初读诗歌,你了解到了什么(关于诗歌、关于作者)?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你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你?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诗人济慈面对大自然,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叫声,发出了“大自然的歌声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学生实现了正确、流利朗读诗歌的目标。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作者说“大自然的歌声从来不会死亡”?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品味读”。

二、品味读

在这一环节,学生围绕“三问”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首诗写了什么(主要解决理解作品内容方面的问题。整体把握作品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思路)?怎么写的(主要解决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写(主要解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主旨问题,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一边学习理解,一边列出阅读提纲,完成自读笔记。师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例如:教学《蝈蝈与蛐蛐》时,交流及板书如下:

蝈蝈和蛐蛐

写了什么

主要内容:

《蝈蝈与蛐蛐》是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明朗欢乐的情调。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

理清思路:

首句总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分写/盛夏――蝈蝈的乐音

严冬――蛐蛐的歌儿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

怎么写的:

十四行诗田园诗总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写出冬夏两幅小景以动衬静明写冬夏,暗示春秋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为什么写:

教师点拨:诗人济慈有“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的思想”的创作思想。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师生达成共识: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三、感情读

完成了激趣读、品味读后,学生逐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形式及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发挥想象再现诗中的情境,体会当时诗人的思想感情,设身处地将诗歌的韵味读出来。站在诗人的角度设想当时的环境、人物、事件,体会彼情彼景,再像当时的作者一样吟诵一遍诗歌,这样就能读出诗歌的感情。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写作思路背诵,完成语言材料的积累,培养语感,为日后阅读和写作做好知识储备。

四、拓展作业

尝试练笔,发展诗歌学习能力。新课标强调淡化文体,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就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丰富和活跃的阶段,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不但可行,而且有益。实践表明,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进行练笔尝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在具体练笔时,可采用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练笔手段,以此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第2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蟋蟀俗称蛐蛐,它作为一种鸣虫,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蟋蟀科鸣虫中,油葫芦的名声最大,它常被放在葫芦中饲养,全身油光锃亮,鸣声如油从葫芦中倾泻而出,因而得名。油葫芦品类繁多,常见品种有体色偏黑的“墨葫芦”,体色偏棕的“红葫芦”,以及“琵琶翅”、“玻璃翅”、“飞翅”、“长翼”等。其头部额高者称“寿(星)头”,圆宽者称“蒜头”,浑圆者称“珠头”,习尚以“寿(星)头”为贵。

螽斯的名字最早见于《诗经》。《周南·螽斯》中云:“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诜诜是众多的意思。古人认为螽斯多子,因此常以螽斯做比喻,祝福人子孙兴旺。又由于螽斯的叫声如“吉吉、吉吉……”,十分动听,所以它们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吉利之虫”。

事实上,螽斯并不都是能鸣叫的,有的种类无翅,也没有鸣叫的功能。螽斯科的鸣虫包括蝈蝈、纺织娘、黄蛉等,其中以蝈蝈最为有名。玩家们通常根据蝈蝈体色将其分为铁皮蝈蝈、绿蝈蝈、山青蝈蝈和草白蝈蝈。比较而言,除铁皮蝈蝈各方面特点较为突出外,其他几种均大同小异,尤其在鸣声的优劣上。

纺织娘也是古老的鸣虫,在《诗经》之《豳风·七月》中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其中莎鸡是纺织娘的古称。纺织娘的鸣声很有特色,每次开叫时,先有短促的前奏曲,声如“轧织、轧织……”,连续20~25声,犹如纺织女工在开试纺车,之后才是“织、织……”的主旋律,音韵声调,时高时长,忽轻忽重,节拍反复,犹如纺车转动,既有节奏、又富有变化。在很多纺织娘一起鸣叫达到高潮的时候,就像千百架纺车同时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此起彼伏。

黄蛉体色绚烂、体态玲珑、鸣声悦耳,被鸣虫行家称为“鸣中之王”。黄蛉的分布范围小,数量也少,主要分布在安徽屯溪及黄山等地区,常栖息于山坡高大的茅草丛中及灌丛中,不分昼夜地鸣叫,尤以傍晚和清晨的鸣唱更欢,其声“唧唧唧唧……”连续发音无间断。

第3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

墨子曰:“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所谓的音乐,就是快乐!既是如此,那就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和认识下音乐吧。音乐的本质功能是审美,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要实现这方面的价值,就要注意发展以下几个反面的内容。

一、通过视觉欣赏,唤起学习欲望

小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是通过感官刺激而形成有效记忆。对于音乐教学来讲,计算机技术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图像以及活动影像生动直观地表现乐曲所描绘的生动场景,这是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教学效益足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与重视。

实例一:

五年级第十册教材第六课《金韵》中,有一节教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自身很喜欢这课,因此在备课时,我自己为是的准备了许多材料,因为是京剧所以我找了很多有关京剧的唱法,一些表现形式,和图片等等,但是等我滔滔不绝的把内容讲完后,我发现学生的热情并不高,反而一脸的木讷,我为他们是否能体会的京剧的特点,他们都纷纷摇头表示深深地疑惑,这让我很尴尬同时也十分失落,我的辛苦付出杜宇这般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经过一番反思,我打算运用前人之先见,先让学生从视觉上尝到一些甜头,新课之前就让他们看了一遍《唱脸谱》,这下好了,班级里像乐开了花一样,唱的唱笑的笑跳的跳模仿的模仿,貌似他们就是其中的一员,对京剧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他们的眼神里也看得出几分想学习京剧的欲望。有了这样的基础后,在给他们上《蝈蝈和蛐蛐》那就是轻而易举了。

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引子、对话(吹牛皮)、结局(全被吃了)。当学生学会第一部分是有几个调皮的小男孩试着在做神气的动作,“我是蝈蝈,我是蛐蛐,我是哥哥,我是弟弟”都是翘着自己的大拇指向对方示威呢!“吃饱了肚皮就吹牛皮”看着他们那股撅着嘴巴的劲儿,我都感到十分好玩,可喜欢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样子了,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之前想要的。

二、巧妙的ppt制作,凝聚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利用多媒体技术音乐声音素材丰富的特点,教师可以使用无限的“乐器”和大量的非常规音色对学生进行教学,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对音响的内心听觉。

实例二:

六年级教材中有一课是《魔法师的弟子》,完整聆听音乐,借助学生对故事梗概的了解、借助于课本中的图画、借助于电脑音乐课件等使学生初步了解音 乐的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了不少西洋乐器,如:

单簧管又名黑管:高音明朗,中音纯净,低音浑厚

长号:高音嘹亮高亢,中低音柔和

圆号:温婉圆润

在制作多媒体音乐课件时,不仅是为了在课堂上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载体,使学生更容易更好地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小号:嘹亮清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化解音乐教育的难点

传统音乐教学中,因内容单一,形式上缺少多变性,导致单位课时内的信息量过窄,因此音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便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值得实验的一个课题。在唱歌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更易于学习音乐作品,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如《巴塘连北京》中的第四乐句

3. 2 1 2 3 5 3 2 1 1

巴 塘 北 京 紧 相 连,

受第二乐句的影响,学生很自然地把这个乐句唱成:

3 .2 1 2 3 5 3 2 1 1

巴 塘 北 京紧相 连

我一听就知道学生错了,但是要想把他们的错误纠正过来就很困难,怎么唱都学不好,跟唱了几遍谱后学生一填词,还是错。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画点状图形谱,把每个音符的高低位置、疏密点出来,边画边唱歌词,难点一下子就突破了。

据以上论据论证,在这充满生机但又具有激烈竞争性、一个充满希望但又具有危机的二十一世纪时代,多媒体的运用在任何课堂中都是颇受欢迎的,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音乐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同时还应尽快的运用并设计多种手段运用恰好为这种教学提供了保障,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瑶香.《音乐课例与专家评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2]杨柳.《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

[3]肖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4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1、秋天,是一片金黄色的稻谷,微风吹过,稻谷开始唱起了一首和谐的歌曲,这时辛勤的农夫正在收割稻谷;稻谷的歌声和收割的欢快声交织在一起,成就了丰收的交响乐。

2、当真正进入这座山时,我们才感受到了这座山的诗情画意。地上的白雪与青黑色的树干构成了一幅优雅的水墨画。在枯草丛中偶尔还能发现星星点点的绿色,说明这里也曾绿意盎然。偶尔还能看见农家的老黄牛悠闲的摇着尾巴,发出“哞哞”的叫着,看来冬日的大山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没有冷峻。

3、田野里的蝈蝈也在唱,唱给那些夜空下静穆的庄稼听。间或有凉凉的夜风吹过,掠过树和庄稼,飒飒作响。蝈蝈停止了歌唱,打了个寒噤;庄稼也停止了倾听,打了个寒噤。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预感到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

4、远处一片朦胧,只能隐隐约约的看见对面山丘,在对岸的一个工厂,工厂上有红红的小灯,竖着两个烟囱,不时飘出白色的云,我仿佛看到高速运转的轴轮…

5、近处,一片片浓郁的树木,虽然现在是冬天,但它们丝毫没有落叶的意思,所以即使在冬天它们也很浓郁。五颜六色的房屋顶一排一排的,有规律的从高到低的排列着,你瞧,多么的整齐!

6、远远望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小区里好象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柏油马路旁的房屋上盖满了厚厚的积雪,屋檐间挂着闪闪发光的水晶柱,而那些常青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雪球儿,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7、田野里的庄稼长得更欢了,稻谷伸伸手,弯弯腰,鲜花绽开了美丽的笑容,丝瓜在跟着雨的音乐,跳起了舞蹈,左摇右摆,甘蔗在伸展着自己的懒腰……大地的一切生物好像都有了生气,动了起来。

8、夏天,校园里池塘的荷花绽开了粉红色的脸蛋,特别招引小动物和人们。小蝌蚪在荷花姐姐旁讲故事呢!小青蛙也过来凑热闹:呱,呱,呱唱着动听的歌曲。夏天很美呀!

9、紫藤有十几条树干能成的,每一根像我的小胳膊一样粗细,它们相互缠绕在一起。在楼上往下看像一条条大青龙,枝干都攀爬到三四米高的架子上;紫藤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密密的叶子面上还有许多白色的小细条纹,给紫藤的叶子增添了几分姿色。

10、抬头仰望,天空瓦蓝瓦蓝的,洁净得好像刚洗过的蓝宝石;啊!空气真是好清新呀,真不愧是秋高气爽;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熙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多么美丽的一幅秋景。

11、雪停了,墨黑的天空上仿佛缀着几颗饱满的珍珠,有时候闪过一丝柔和的光彩,朦朦胧胧的,承载着人间多少美好的回忆和向往。它们好像钻石,好像……对了,好像萤火虫,星星点点,闪烁着迷离的光,似乎把白云都映得亮起来了。

12、春雨也有妩媚的一面。春雨落下时就像天女散花那样洒落人间的每一个角落。独自一人聆听着动人的春雨发出叮—咚—声,那是多么美的声音呀!犹如钢琴家弹奏的动人的乐曲,梦想与现实融为一体,清闲自在,仿佛走进了梦中的世界,让你感慨万分。春雨就是这样,变化万千,时而顽皮,时而可爱,时而动人,时而优美。她多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13、走过门前的一段倾坡路,下面便是我们活动的操场了。一排排的跑道全都是红色的橡胶跑道,让人跑在上面格外轻松,跑得自然快多了。跑道中间有一个篮球场。()两个耸立的篮球架,像两个正在保护着学生们安危的士兵一样。

14、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柔和的光线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远远望去,小溪就像一条金光闪闪的彩带环绕在小城的周围,给小山城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15、看,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小湖,它的湖面像一面镜子一样平静,湖边的各种变换不断的灯光和随风摇摆的树木倒影在湖里,涟漪不断;湖里时不时的有青蛙划过水面,翻起一阵阵水花。听,蛙声和蛐蛐声汇成了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啊!

16、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连河底的沙石都看得一清二楚的,鱼儿们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尽情地体验着快乐的滋味。在鱼群中,偶尔还有几只小虾混在其中,我猜:它们是赶来凑趣的。只见它们舞动着它们那细长的钳子式的爪子,不甘落后地游来游去。

17、顺着两旁的通道走着,左右两侧载满了合欢、苏铁,以及琵琶等树木,使得生意盎然,令人心情为之一爽。在通道尽头,有一片竹林,微风乍起,竹叶飒飒作响,仿佛在和每一个经过它的人问好。

18、在草地边有个凉亭,旁边的黄桷树开始落叶了,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从树上落下时像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落在草丛中,好像在为小草遮风挡雨。在黄桷树的旁边,有一棵小叶榕树,还是那么绿,仿佛一点都不怕冷。

第5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1、秋天,是一片金黄色的稻谷,微风吹过,稻谷开始唱起了一首和谐的歌曲,这时辛勤的农夫正在收割稻谷;稻谷的歌声和收割的欢快声交织在一起,成就了丰收的交响乐。

2、当真正进入这座山时,我们才感受到了这座山的诗情画意。地上的白雪与青黑色的树干构成了一幅优雅的水墨画。在枯草丛中偶尔还能发现星星点点的绿色,说明这里也曾绿意盎然。偶尔还能看见农家的老黄牛悠闲的摇着尾巴,发出“哞哞”的叫着,看来冬日的大山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没有冷峻。

3、田野里的蝈蝈也在唱,唱给那些夜空下静穆的庄稼听。间或有凉凉的夜风吹过,掠过树和庄稼,飒飒作响。蝈蝈停止了歌唱,打了个寒噤;庄稼也停止了倾听,打了个寒噤。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预感到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

4、远处一片朦胧,只能隐隐约约的看见对面山丘,在对岸的一个工厂,工厂上有红红的小灯,竖着两个烟囱,不时飘出白色的云,我仿佛看到高速运转的轴轮…

5、近处,一片片浓郁的树木,虽然现在是冬天,但它们丝毫没有落叶的意思,所以即使在冬天它们也很浓郁。五颜六色的房屋顶一排一排的,有规律的从高到低的排列着,你瞧,多么的整齐!

6、远远望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小区里好象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柏油马路旁的房屋上盖满了厚厚的积雪,屋檐间挂着闪闪发光的水晶柱,而那些常青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雪球儿,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7、田野里的庄稼长得更欢了,稻谷伸伸手,弯弯腰,鲜花绽开了美丽的笑容,丝瓜在跟着雨的音乐,跳起了舞蹈,左摇右摆,甘蔗在伸展着自己的懒腰……大地的一切生物好像都有了生气,动了起来。

8、夏天,校园里池塘的荷花绽开了粉红色的脸蛋,特别招引小动物和人们。小蝌蚪在荷花姐姐旁讲故事呢!小青蛙也过来凑热闹:呱,呱,呱唱着动听的歌曲。夏天很美呀!

9、紫藤有十几条树干能成的,每一根像我的小胳膊一样粗细,它们相互缠绕在一起。在楼上往下看像一条条大青龙,枝干都攀爬到三四米高的架子上;紫藤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密密的叶子面上还有许多白色的小细条纹,给紫藤的叶子增添了几分姿色。

10、抬头仰望,天空瓦蓝瓦蓝的,洁净得好像刚洗过的蓝宝石;啊!空气真是好清新呀,真不愧是秋高气爽;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熙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多么美丽的一幅秋景。

11、雪停了,墨黑的天空上仿佛缀着几颗饱满的珍珠,有时候闪过一丝柔和的光彩,朦朦胧胧的,承载着人间多少美好的回忆和向往。它们好像钻石,好像……对了,好像萤火虫,星星点点,闪烁着迷离的光,似乎把白云都映得亮起来了。

12、春雨也有妩媚的一面。春雨落下时就像天女散花那样洒落人间的每一个角落。独自一人聆听着动人的春雨发出叮—咚—声,那是多么美的声音呀!犹如钢琴家弹奏的动人的乐曲,梦想与现实融为一体,清闲自在,仿佛走进了梦中的世界,让你感慨万分。春雨就是这样,变化万千,时而顽皮,时而可爱,时而动人,时而优美。她多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13、走过门前的一段倾坡路,下面便是我们活动的操场了。一排排的跑道全都是红色的橡胶跑道,让人跑在上面格外轻松,跑得自然快多了。跑道中间有一个篮球场。()两个耸立的篮球架,像两个正在保护着学生们安危的士兵一样。

14、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柔和的光线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远远望去,小溪就像一条金光闪闪的彩带环绕在小城的周围,给小山城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15、看,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小湖,它的湖面像一面镜子一样平静,湖边的各种变换不断的灯光和随风摇摆的树木倒影在湖里,涟漪不断;湖里时不时的有青蛙划过水面,翻起一阵阵水花。听,蛙声和蛐蛐声汇成了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啊!

16、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连河底的沙石都看得一清二楚的,鱼儿们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尽情地体验着快乐的滋味。在鱼群中,偶尔还有几只小虾混在其中,我猜:它们是赶来凑趣的。只见它们舞动着它们那细长的钳子式的爪子,不甘落后地游来游去。

17、顺着两旁的通道走着,左右两侧载满了合欢、苏铁,以及琵琶等树木,使得生意盎然,令人心情为之一爽。在通道尽头,有一片竹林,微风乍起,竹叶飒飒作响,仿佛在和每一个经过它的人问好。

18、在草地边有个凉亭,旁边的黄桷树开始落叶了,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从树上落下时像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落在草丛中,好像在为小草遮风挡雨。在黄桷树的旁边,有一棵小叶榕树,还是那么绿,仿佛一点都不怕冷。

第6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我是一棵小树,以前,我美丽过,我健康过,可是现在的我呢,哎!

曾经的生活,真令人神往。早晨醒来,小鸟为我奏一曲曲清晨交响曲,太阳无私地给予我阳光和营养,蛐蛐儿和蝈蝈在我身子上挠痒痒,我们高兴的唱歌、欢乐的跳舞。中午,我渴了、热了,美丽的云朵儿姐姐端来一碗碗清水,为我解渴、散热。傍晚,一群天真的孩子在我的身旁捉迷藏,我-欣慰的笑了,心想:要是天天都这样该多好!整个森林大家庭美丽、安静、和谐。可是,以前的生活就像一个梦,在最好的时候破裂了,我们惨遭人类的毁灭性破坏,乱砍滥伐,睁开眼睛,看到的却不在是令人神往的世界,我身上挂的不是绿绿的翠叶,而是一个个迎风飘荡白塑料袋子和一些黑色垃圾,树叉之间还横躺着用同胞肉体做的一次性筷子。“清晨的森林交响曲怎么迟迟没有奏响呢”?树林伙伴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大家惊慌失措地寻找着每天与我们形影不离的伙伴—小鸟合唱团的成员。突然,一只折了腿的小鸟慌乱向我们飞来,“与我们为伴的小鸟全被人类打死了,我是侥幸逃出来的!”“啊”!我们的嘴张得足以塞俩个鸭蛋大,一阵风吹过,并不凉爽,还夹杂着沙子,“沙尘暴来了”!小鸟的眼睛失明了,声带失去了作用,耳朵塞满了沙子。树木身上被人们又刻又画,伤痕累累,树木到处爬满了蝗虫,要是以前啄木鸟医生可以治病,可现在,谁为我们治病啊!哎!人类,请为我们留下一条生路吧!看!伐木工人又来砍伐林区了,为了我们自然界的子孙后代也是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救救我们的同时也是救你们自己啊!

我用最后一丝力量呼吁人们:救救大自然、救救地球吧!瞧,地球在流血啊!

第7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早在十年前,2003年嘉德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就已让众人窥见一斑。作为不可多得的文物收藏家,王世襄的收藏与众不同,这使得他的收藏成为藏界的代表符号。这些藏品一旦被拍,便一入藏门深似海,很少再在市面上露脸。这十年来,见诸拍场的俪松居旧藏仅有“大圣遗音”唐琴、六朝铜狮子卧像、明张仙铜造像等,还有匡时拍卖推出过的铜炉专场。其拍卖结果也无悬念,基本上都是当年成交价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其中,2003年“大圣遗音”以891万元创当时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而当它2011年重现江湖时,最终以1.15亿元成交。时隔十年,中国嘉德将在11月中旬举行的2013年秋拍再度呈现王世襄旧藏。不难想象,同“大圣遗音”类似的情景一定会再次上演,但却与王世襄先生在世时决定拍卖藏品的初衷相去甚远。

收藏不是占有,是理解

王世襄爱物件儿,他曾有个外号,叫“柜人”。1976年唐山地震,震后第一天夜里,王世襄院子里的东厢房掉下一块屋脊,第二天,周围所有居民都集中在院子里搭床过夜,王世襄不愿离开家里物件儿,便在他家紫檀大柜的搁板上铺上毯子,人钻进去,勉强能把腿伸直,在连续数月的防震期间,他当起了“柜中人”。

虽然如此,但王世襄却对收藏有着自己的认识:“我不是收藏家,作收藏家必须要有实力,有钱,才能买。我的好些东西都是这捡一点,那捡一点,也许这件东西不值钱,可是我觉得它有其意义,就收下来了。很多东西买来时,已经残破了,到我手里把它修复。找人修复的过程中,我看老工匠怎么修,怎么做,像一个小徒弟似的。时间长了,他们也很喜欢我,大家熟悉了,有时候买点肉,买点烧酒,一块吃,就交上朋友了。我便问这问那,记录下来,是这样积累起来的,书上根本找不到的。”

虽然王世襄被称为“玩儿家”,但无论哪一样玩意儿,在他的手里都玩儿出了学问,才有了他的诸多作品,如《明式家具研究》 《髹饰录解说》 《中国古代漆器》 《竹刻艺术》 《说葫芦》 《蟋蟀谱集成》 《中国画论研究》 《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收藏家马未都曾如此评价这位长者:“他是一个对生活非常豁达的人,旧社会他可能是贵族身份,后来没落了,不断遭遇打击,无论人生多么低谷,他一直都坚持一口气,坚持到他最后功成名就为止,这一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诗人和考古学家陈梦家当时因为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王世襄说,如果不是因为陈梦家自杀,他可能不会去研究明清家具,所以王世襄不是灰暗的,是阳光的,否则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成就。”

在王世襄看来,人与物,聚散有时,“期间,街道上都是娃娃,都是红卫兵,他们什么也不懂,看见文物就砸。我想不如找自己本单位,由单位的人抄去,他们会上交,不会毁掉。至于是不是我的,我不在乎,抄家的时候,我脸不红,心不跳。所以我对收藏有另外一种看法,不是说我拥有多少财富,我是要理解这东西,对这件东西有一个说法,有一个评价,从它身上可以得到什么知识,或者解释出什么。”

耄耋之年,王世襄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自己藏品,“我岁数大了,我愿意把我的收藏自己处理掉。如果送给博物馆,博物馆的管理员不一定懂,保存得不一定好。因为他们对这些东西没有感情,也不爱好。不在于多少钱,要紧的是对这些东西的理解,知道它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它是怎么制作的,用它来解释中国的工艺,解释中国的文化,解释中国的历史,这样更有意义,而不是要占有。”

家里的条件,也使得王老先生不得不考虑为毕生的收藏找一个安稳的去处。“我家里已经没法子存放这些家具,我那老房子后面都是小厨房,后院有五个小厨房。如果哪个厨房一着火,房子完了,家具也完了。我此前跟文物局说过,他们说,我这家具很珍贵,但他们也没办法,也不能把那五家搬出去,最后只搁几个灭火器了事。我怕万一出事,我便不能再替国家保留这些东西。东西厢房本来都是我家的,后来给房管局占了。谷牧带着上我家来,我想把那两边的厢房要回来,摆些东西陈列一下,人家来了也好参观。但一提到这房子的事,他们再也不来了。”

王世襄1914年在北京东城芳嘉园胡同一所四合院出生,在这里生活了八十多年。四合院从大宅院变成了大杂院,最后更逃不过拆迁的命运,夷为一片平地。

1998年,王世襄将珍藏的79件明清家具以200万元的超低价卖给了好友、香港商人庄贵仑,条件是,对方将它们全部捐给上海博物馆。据说,王世襄只提了一个要求:“价钱你看着给吧,够我在北京城买得起一套公寓就行。”他这样解释:“我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只要从它获得了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了。遣送得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局。想永久保存,连皇办不到,妄想者岂非是大傻瓜!”

2003年,恰逢中国嘉德成立十周年,那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取得了6301.35万元的总成交额,成交率达100%。

年少时丧志

王世襄出身官宦世家,祖上三代都在朝廷做官。父亲王继曾从清朝到北洋政府一直担当外交工作,曾是张之洞的秘书,民国后任驻墨西哥公使兼理古巴事务,后担任过北洋政府的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婚前曾留学英国,学习西洋美术,婚后又随同丈夫出使法国,擅画鱼藻。她的《金鱼百影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小时候,我哥哥很早就去世了,我算是独苗,母亲就特别宝贝我。那时候,她的想法是,凡是对身体无害的,你爱怎么玩怎么玩,抽烟、喝酒绝对不许。所以我还去学摔跤,养鹰遛狗,这都是一般学生干不了的事情。”王世襄如是说。

10岁时,王世襄被父亲送到美国人在北京办的学校念书,在习得一口流利英文的同时,也让他离“好学生”渐行渐远,玩儿才是王世襄的主业。小学前后,他开始养鸽子,“一连数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鸽。教师怒而掷还作业,叱曰:汝今后如不再改换题目,不论写得好坏,一律P(即poor)!”稍大,到坟地里抓獾,养鹰。常见情形是,鹰逮兔子,人逮鹰,少年王世襄一跑就十里八里,身体练好了,读书也耽误了。老年王世襄回忆:“十来岁时我开始养鸽子。接着养蛐蛐,不仅买,还到郊区捉。也爱听冬日鸣虫,即野生或人工孵育的蝈蝈、油葫芦等。鸣虫养在葫芦内叫,故对葫芦又发生兴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范制葫芦,在幼嫩时内壁套有阴文花纹的模子,长成后去掉模子,葫芦造型和花纹文字,悉如人意。这是中国独有的特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我也曾试种过。十六七岁学摔跤,拜清代善扑营的扑户为师。受他们的影响和传授,玩得更野了──熬鹰猎兔,驯狗捉獾。由于上述经历,我忝得‘玩家’之名。”在生前文字中,王世襄总结自己玩好,“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鞲鹰逐兔,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

20岁时,青年王世襄遵从父命,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系,这令他头疼不已,勉强读了两年,只拿到数理化三门均未及格的成绩单,险被开除,好在学校允许转系,他便从医预系转到国文系。在这里,王世襄“本性难移”,有时臂上架着大鹰,怀里揣着蝈蝈就来上课了。有次,燕大知名教授邓之诚正站在讲台传授中国历史,王世襄怀里蝈蝈响了,邓先生恼羞成怒,把王世襄赶出教室。燕大另一位教授洪煨莲,更是把这个精力旺盛却“丧志”的学生称为“未知数”。

25岁时,王世襄母亲病逝,让这个“未知数”有了变数。“母亲去世对我打击很大……她这么培养我,又这么放纵我,让我玩,我要再这么下去,对不起家庭,对不起老师,所以我幡然悔悟,狗成了看家狗,鹰也不养了,鸽子也送人了,我是整个一个大转变,什么都不玩了,专心写论文。”

1941年,王世襄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他当时最大的心愿就到故宫工作,一心要为中国建设一座设备完善的博物馆。但当时北平已经沦陷,王世襄辗转南下到达四川,最后选择跟随梁思成,加入营造学社,“我想来想去,就跟着梁思成当学徒去了。到那我才开始学古代建筑,古代建筑艺术性很高。我这一步走得很对,可以接触很多有学问的人,同时跟梁思成学建筑,跟我后来研究家具也有关系。所以我自己回想,我选择的路很正确。”

抗战胜利之后,王世襄终于跨入故宫大门,开展保护文物工作。1946年12月,他又只身赴日本追回文献共3286部,34970册,其中很多都是国宝级,如宋刊本《五臣注文选》 《后汉书》 《礼记》,明写本《永乐大典》数卷。王世襄曾说,自己一生中做过两件最有意义的事,第一件事就是为国家收回了2000多件国宝,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第二件是对中国现存唯一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进行解说和反复修订,并最终写成专著《髹饰录解说》。然而,这些回归的文物,却成为王世襄直到晚年依旧挥之不去的心结。

王世襄的中年本应该是继《国画论研究》完成之后,做出更大的成就。可惜自1952年到80年代中期《明式家具珍赏》和《髹饰录解说》出版之前,他竟沉寂了三十年时间。

1949年年中,王世襄结束他在美国参观博物馆的行程,推却多所大学的聘请,匆匆回国,重回自己在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岗位。等待他的是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在沉寂的三十年里,王世襄在“三反”运动中被拘留过,被打成过“”。因为曾在南京政府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工作,追还抗战时期被劫夺之文物。这一有功之事在“三反”中却被诬为贪污盗窃国宝,没有证据被释放,但还是不明不白被故宫辞退。

“1951年底,全国展开‘三反’运动,我家来了一帮人,就说我是派来的,其实我跟毫无关系,是梁思成、马衡推荐我去追寻国宝,我替国家拿回几千件国宝。他们却说我一定偷了东西,在东岳庙集中学习。思想交心坦白难,就是说不能说真话,说真话也要挨整。”王世襄在晚年回忆道:“审查了四个月,没查出问题来,就送我到了公安局,用手铐铐了我十个月,还得了肺病。又查了十个月,还没查出问题,就把我放了,也不给结论,到现在也没有结论。”长达一年的审查,王世襄最后无罪释放。

“我选择了自珍的路”

“凡是遭受这种打击的人,可能自寻短见,自杀了,也可能铤而走险,我跟你拼了。但对我来说,这两条路我都不能走,我选择了自珍的路。而且仅这样还不行,我不能虚度此生,我只有全力以赴老老实实做我的学问,写我的书。受的这些委屈我都不说,不想,我相信这样埋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的成就可以得到别人的承认,我最终做到了。可是这三十年不好过啊!”王世襄曾感叹道。

面对纷扰的环境变迁,老人不吭一声。几十年来,他只守在书桌旁,不停做记录,不断研究,一笔一笔将心血化成文字。1985年,《明式家具珍赏》出版,王世襄研究了35年的成果终于得到认可,也将明清家具的鉴赏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掀起了收藏拍卖研究中国明清家具的热潮。

“我是一个书呆子,一心想出一本学术性的书。出版社方面说,你先别出这个,你要先出一本彩色的一定受欢迎。为了出这本书,我只有从我的研究里拿出一点东西来,拿出我能找到的实例。把我和其他朋友收藏的家具拍下照片。”他曾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出版社对拍照的要求很高,选择一种日本进口的背景纸,这种纸很贵,一两百块钱一卷,怕弄脏了,所以要用抹布把家具都擦干净,我还要脱了鞋把家具搬上去,费了很大劲。而且拍一次得请一次客,大伙帮了忙,连同摄影师以及一些帮忙的人,加一起有十个,我就得掏钱请人家吃一顿饭。那时候出一本书太难了,难于上青天。假如当时有人对我说,给我好好出一本书,出完书,我的家具都归他,我也许都会同意。”

他做学问不单纯靠书本知识,为了观察漆器实物,他随时注意故宫的藏品,还经常去古玩铺、挂货屋,乃至冷摊僻市搜集漆器标本,越是残件越重视,因为可以看到漆器的胎骨、漆皮及色漆层次等等状况。研究明式家具限于财力,王世襄只好直接与收购破旧杂货家具的旧货摊打交道。他经常冒着严寒或酷暑,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北京的街头巷尾。车后装着一个能承重一两百斤的大货架,架上放着棉绳、麻袋片和大小包袱。遇到明式家具,能买得起的,他便买下,捆在车上带回;买不起的,也要拍照或画下图来。

早年在搜集过程中,他的足迹遍至北京方圆几百里,连通州、涿州、保定也时时远征,不肯放过。王世襄曾说:“做事情没有不吃力的,不吃力做不出事情来。我为了研究家具去了三趟苏州、广州等好多地方,看了几万件家具,查了好多历史书。我觉得研究任何东西,第一位是实物,从实物开始研究最靠得住,因为它是实在的东西;第二就是制作,工匠怎么制作,用什么工作,甚至拆开来看;第三才是文献,文献都是文人写的,有时他并不懂,似是而非,有说得对的,也有说得不对的,你可以拿实物来证明文献的准确性,文献只能作为参考。”

民间游艺登堂入室

上世纪80年代,已是古稀之年的王世襄,将儿时的诸多爱好写成文字。

王世襄将一些即将失传、偏门的民间游艺提升到登堂入室的学术高度,把赏玩葫芦、养鸽驯鸽、逗蟋蟀做成了精深却好玩的学问。他分别编著整理了《说葫芦》、《明代鸽经清宫鸽谱》、《蟋蟀谱集成》等学术专著,记述生动,讲解精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第8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情境 兴趣

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它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体现人本位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层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作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教材《蝈蝈与蛐蛐》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有一只蝈蝈,一只蛐蛐,成天比赛,看谁的歌唱得最好。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学歌曲时,有形象的情境做伴,歌曲也生动起来,孩子也唱得投入多了。

二、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通过制造一种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播放《芬芳茉莉》这段音乐。先创设一个美丽的情境,引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在一片美丽的茉莉园,蜜蜂嗡嗡地飞着,茉莉花争芳斗艳,淡淡的花香随风飘来。同时播放茉莉花课件,再随之唱起来,每个孩子心中都会产生用音乐表达的心情的欲望,从而对音乐的演唱兴趣就提高了。

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钢琴曲《小牧笛》是三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仅仅通过一两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做起了牧羊的舞蹈游戏。玩过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心情如何,学生会说很兴奋、很愉快。于是我又让学生在《小牧笛》的钢琴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第9篇:蝈蝈与蛐蛐范文

现存的匏器实物和款识,以清康熙时期为早,有杯、盘、碗、壶、盒、瓶、笔筒、鼻烟壶、蝈蝈笼和乐器等器具。其中康熙年间的匏器以六瓣碗、缠莲寿字纹盒、八方形笔筒、蒜头瓶和四弦琴等物为最精。

清代制匏工艺颇受皇家重视,康熙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在宫廷的督造下,生产出诸多清朗典雅的模制匏器,其制作工艺精巧,产品种类纷繁。此时期匏器工艺已臻精致,品种齐全,式样新奇,纹饰丰富。至乾隆年间,这种“朴雅”之器更深得乾隆的钟爱,以为可胜金玉,乾隆御制诗中以匏为题材的即有数首。这些宫廷制匏器除供御前赏玩外,还被作为珍贵的礼品用以赏赐王公贵臣以及馈赠外国嘉宾使臣。清代中期后,宫廷范模匏器渐趋衰落,嘉庆、道光朝的宫廷范匏制作已远不及康乾时代之盛。同治、光绪款者零零星星,更难得见。而勒扎、火画、压花、刀刻等制匏工艺在道光中叶之后相继出现,这些造型奇特、纹饰优美的器皿随着时间的洗拭和人为的摸抚摩擦,器色日渐深沉,犹如蒸栗,莹澈润细,愈具欣赏魅力。近百年来,不论是宫廷匏器还是民间匏器,作为一种工艺品没有再兴盛起来,而是衰亡了。

“匏器”的种类按用途来分,可分为实用器和陈设品两大类,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乃至赏玩之物,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此外,匏器在具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那些经过收藏者长期把玩摩挲的传世器物,更给人以古朴、凝重的美感。

康雍乾时期的匏器大多都用在陈设上面,在制作上多不计血本。匏器在制作上,审美要求极高,一般情况下,百只才能有一只真正符合匠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审美性。此时的匏器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钟爱,是因为它有多变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经过加工之后的葫芦,表面可以产生繁复的图案,而且可以通过改变葫芦的形态,来达到一种奇妙的艺术美感。每年制成的工艺品数以百计,有碗、盆、瓶、壶、盒、罐、炉等等。

匏器还可以作日用品,可以装药、盛烟和饲虫,还可以作单纯的观赏摆件。葫芦所具有的特殊质地和色泽,洋溢着一股清新自然之气,给人以古朴、凝重的审美感觉。老熟的葫芦色黄如金,时间愈久,其色愈重。再加上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把玩摩挲,包浆最后达到紫润光洁的程度,古色古香,令人赏心悦目。其中用葫芦做成的虫具是最有特点的。

在诸多的虫具中,葫芦虫具以其典雅别致最受呜虫爱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最讲究的是口和盖,锯掉葫芦的上半部,配上紫檀、红木或象牙的口,再配上玳瑁、虬角或象牙的盖(也叫芯子),畜养蝈蝈的还要在口内装一人用黄铜丝盘成的胆,这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盖又分为高蒙芯、平蒙芯、低蒙芯,高蒙芯高一寸到一寸五,雕刻得玲珑剔透,有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还有雕有图案的蒙芯。虫具匏器既有实用价值,也具独特的艺术价值。那些经过玩者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把玩摩挲而由黄变红,由红变紫,价值就变的更高了。口的材质和厚薄最重要,因为会影响蝈蝈的音色。

匏器制作可分为三大类:①本长葫芦,即通过倒栽、勒脖、夹板、打结等方法,长成形态各异的葫芦,达到翻、脖、肚、底的理想比例。②用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如刀刻、针刻葫芦。③将模具套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有人称其为“范制葫芦器”。

匏器制作的工艺有很多种。刀刻葫芦,这种工艺出现的较晚,分为山东刀刻单肚葫芦和刀刻书画葫芦。前者选用无柄葫芦,先将其染成红色,然后施刻。花纹均是由线刻、点刻组成的图案,刀法流畅,线条飞动,具有粗犷淳朴的意趣。此种匏器多用作饲养蝈蝈的虫具、供小孩儿游戏的玩具等,收藏价值不是太大。刀刻书画葫芦一般先由名家在葫芦上作书画,然后由葫芦雕刻家运用浅刻法加以完成,这样珠联璧合无疑是葫芦雕中最具收藏价值的一类。同时,也有一些书画名家自画自书自刻,若书、画、刻俱佳者,更为难得。 针刻葫芦也是精工细做的,即以针尖在葫芦上细刻,表现出各种图案,采用的多是圆球状的小型葫芦,所刻图案格局性强,细微精致,可以作为工艺品加以收藏。 最为有名的是范制葫芦,又称模子葫芦、范匏,就是以范迫使葫芦依照人的意愿生长成形。范制葫芦的方法,是将幼小的葫芦,纳入刻有阴文的范模中,随着葫芦的长大,逐渐填实范模中的空间,待葫芦木质化后取出,范模的阴刻图文便在葫芦上作阳文显示出来。然后再经过裁割,涂黑漆里,镶象牙、玳瑁等口,即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范制匏器可分为以下几种:一、夹范,仅以两片木板将幼葫芦夹起来,长成后的葫芦呈扁形,这是最简易的范制葫芦。二、素范,范模光素无纹,仅求葫芦的整体造型的变化,但对造型的要求非常高,轮廓线条的曲直长短的不同,体现了器物的艺术性的高低。三、花范,范模刻成各种图文的形态,葫芦通过花范培育,便可获得各种人物、花卉、鱼虫、山水图案和文字及各种造型的器物。

在十几年前,人们根本都不会想到这种民间的雕虫小技会走进拍卖场,而且还会有一个大价钱。清中期以前的匏器多为官方制作,且为上层人员使用和把玩,大多存于博物馆中,北京故宫就有匏器藏品590件,匏器流入民间的较少,即使也无此藏品。所以藏家不易在收藏中搜寻到清中期以前的匏器。而流入民间的那一部分,还多涌向少数专业收藏人员手中,他们对匏器的热爱可以说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只为喜爱,而不是为了投资。由于流入市场的匏器较少,所以参与的人就少,不能掀起一个大的收藏热潮,但是一旦清中期以前的匏器,现身市场,立即会成为藏家角逐的对象。

清代以后的匏器开始大量的生产,日益平民化,不仅供皇室人员赏玩,还渐渐流行到民间。大多民间富家子弟以匏器斗蛐蛐。这时的器物相对来说艺术性较前期有所降低,主要实用。

由于匏器的市场很狭窄,所以匏器在拍卖中很少见,目前也只有嘉德等少数拍卖公司拍卖过,其余的都是在杂项中偶尔出现一两件。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