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刺激消费的措施精选(九篇)

刺激消费的措施

第1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刺激经济 理性消费

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个国家积极努力出台各种对策,以消除或削弱此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也从各个层面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

为了刺激国民的消费,针对市场较为疲软、通货出现紧缩的问题,我国提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方针,党中央、国务院于11月初及时制定了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提出要实现从外向经济向内需经济体系的转型,以减少外部经济动荡对中国经济的损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正确认识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的关系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外贸拉动。去年投资增长25.7%,出口增长28.4%,消费实际仅增12%。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尚未形成合力,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明显失调。

在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出口从本质上说仍然主要是进口国的消费,由于全球消费下降,全球经济贸易萎缩,许多国家出口下降。投资主要由企业及个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组成,企业及个人投资仍然主要取决于销售,取决于消费。政府投资的适当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依靠财政收入的政府投资毕竟是相对有限的,政府投资和财政收入仍然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解决目前经济危机的关键仍然是消费。

为此,亟待通过扩大消费,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实际情况也表明,我们在扩大消费方面的潜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眼下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深入研究消费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内需,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消费券的兴起与利弊

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是各国和一些地区政府在经济不景气、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为促进民间消费而设的、限时的辅助货币机制。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副衰退时,政府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至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虽然消费券是以促进消费为目的,但也可作为社会救济工具之用。也有两者相混,既以振兴消费为目标,实施方式又如同社会救济。

目前,全国各地发消费券的热情高涨。消费券的发放,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为刺激当地消费增长,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

消费券的最终目的是要刺激消费,那么首先要理清的就是消费券刺激的是哪部分消费,以及刺激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的消费?按照“百分百刺激经济”的成都消费券的成果分析,虽然在转化率上远超人们意料,但是从“消费券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大米、油、调料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来看,对真正意义上的刺激消费的成果并不大,拉动内需恐怕就更无从谈起。

另外,消费券的发放,真正带来市场的消费行为了吗?拿到消费券的是市场需要的消费主体吗,恐怕也不尽然。尤其是,通过摇号产生的消费券得主,真正需要这些消费券吗,而需要从实处解决生活困境,需要这些消费券以解“燃眉之急”的人们,又如何才能拿到这些“救命红包”呢?并且,在个别城市和地区,消费券在发放时遭到市民哄抢,场面一度非常混乱,甚至使得消费券的发放被迫中止。总体上说,国内部分城市发放的“红包”、消费券,都可以归结为对于弱势群体的特别补助,但不同城市,是否可以权衡、反思,是否尽最大努力扶助了民生,而弱势群体能否通过能够“红包”、消费券这些东西,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却是不确定的。由消费券的发放而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也需要引起深思,真正要体现理想的人人有份的发放范围,恐怕短时间内也难以见效。

消费券发放之后,商家是否会乘机提高商品价格,或者提供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呢?按照商家逐利的本性,恐怕这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所谓的“消费券”,也不过演变成一种变相的促销手段而已。

消费券即使有效,毕竟是短期的刺激效用,是经济政策中的“兴奋剂”,不可长期反复使用。持续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根本着眼点还是如何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养老统筹等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有钱花、有钱敢花。

四、刺激消费还需保持理性

现在各种形式和名目的消费券作为短期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之一,但是长远的经济复苏之路,决不是几个企业的消费券就可以力挽狂澜的,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心病解了,消费才有底气。扩大内需,先得以人为本,减轻和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意愿上做足文章。

制约消费的不单是收入,由于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即使家庭总收入涨了,人们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不同的社会成员几乎陷入同样的烦恼: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这些后顾之忧,归根结底,是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且覆盖面低。

当务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增加居民即期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让利益分配适当向普通居民和贫困地区倾斜;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好扩大消费的政策“组合拳”;着重解决扩大就业、完善社保、深化相关改革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教改、医改、房改、社保改革现存的顽症积弊要在整治中动真格的,稳定和刺激支出预期。这当中,政府应有更大的作为。同时,应完善消费环境,推促储蓄型消费转向信贷型消费,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日常消费的快乐。

刺激消费,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进行适度消费。十几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呈现出奢侈性的特点。奢侈性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适度消费提醒我们,在消费时,必须对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如果符合收入状况,能够到期支付,这种消费行为就是一种合理的消费;如果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者明知自己没有消费能力却硬与别人盲目攀比,就会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且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注意改善消费的质量和结构,使“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住房讲宽敞、出行讲快畅”的消费时尚,逐步融入大众生活;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增进健康、提高素质、开发智力、培养后代的消费支出。要防止陷入消费误区,坚决纠正和摒弃挥霍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的“欲求消费”现象,使人们养成理性、健康、文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两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费,精神消费主要是娱乐身心、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各种消费。要使消费结构趋向更为合理,就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消费不仅仅只是吃、喝、玩、乐,它也是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的积极的行为。要引导人们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统一,努力提升精神消费的水平。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就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俭以养德。在这样的消费观念指导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必然出现积累型、保守型的特征。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徘徊于较低的状态。现代消费是对传统消费的继承和扬弃。应矫正消费者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模式,引导个人消费行为走向理性化,使人们逐渐树立“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现代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吴柏麟,尹伯成.经济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劲松等.经济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明泉.经济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吴祖明.提倡节俭与鼓励消费.求是,2003.

第2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危机之下,“一揽子”计划出台

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方式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实现对经济运行的全面调节,达到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经济陷入极度的大萧条。后来。这些国家基本都采用了凯恩斯提倡政府干预的财政政策,以挽救陷入困境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尤为著名。

金融危机前,我国长时间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初,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防过热、防通胀”:到2008d#7月,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修订为“保增长、控通胀”,在2008年11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再次修订为“保经济”。一年内多次对宏观调控目标做出修改是极为罕见的,可见经济形势转变之大。

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采用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是由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其余资金由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配套完成。

4万亿元的投资领域及其比例主要包括下表反映的七大方面:

同时,由于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国家均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势必造成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且GDP超过全国总量50%的东部地区,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情况。因此,国务院同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措施和目标。

财政政策的刺激效应

根据经济学的乘数原理。中央政府的1.18万亿元投资将带动2.82万亿元的其他资金投资。虽然外部经济的恶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但“一揽子计划”的投资将再度支撑起中国经济的“脊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11月了对2009年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测:美国经济将萎缩0.7%,日本经济将萎缩0.2%,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5%。发达经济体的全面滑坡,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受到严重的打击。但是,世界银行对中国2009年GDP增长的目标预测仍高达6.5%,主要就是中国采用了积极的宏观调控措施所起的作用。

国务院总理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曾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确实,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这次经济危机而改变,关键在于投资者和消费者能重树信心,就能较快地度过难关,重上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

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总额高达5,800亿元,这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可以并应该利用这次经济危机,不失时机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呼应

相比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明显的差别。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主要是救助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而我国的主要措施是刺激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内需等方法维护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除了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首先,财政赤字在2009年的计划为9.500亿元,在GDP的比重达到了3%的历史高位(图一)。同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对变化速度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图二)

然而,相对于财政刺激而言,信贷刺激的力度却更大。由于信贷刺激仅设下限,2009年的信贷规模为5万亿元以上(实际上今年前四个月就已经实现了全年的最低目标),导致了信贷规模超常增长,信贷刺激已成为整个经济刺激计划的主力。

在我国现有的财政和金融体制下。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刺激差别不大。换句话说,信贷资金是财政资金的延期支付,形同于财政向银行借贷。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以信贷工具为主刺激经济,使得财政赤字仍可保持较低的水平,政府继续出台刺激经济计划的空间较大。更重要的是,从新增贷款到出现不良贷款有一个时间差。尽管信贷刺激的不良资产将会由财政“买单”,但既为财政政策赢得了时间,也由于未来财政收入和GDP基数上升,到时赤字占GDP的比重也不至于太高。

由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独立性较弱,模糊了财政刺激与信贷刺激的界限,但是,过分依赖信贷刺激,将在市场效率、道德风险等方面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投资驱动远大于消费拉动

经济增长依赖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而我国长期偏重于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2005年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接近43.9%,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7.3%(全球平均为27%);外贸顺差在2007年攀升到占GDP的8.1%(尚未剔除人民币升值的因素)。由于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国的经济严重下滑,虽然国家已上调了出口退税和下调了出口关税等鼓励出口的措施,但已没有人对增加出口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抱有幻想。根据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人大提交的2009年计划执行报告,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期增长20%,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4%,这意味着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

倚重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就像医生使用抗生素治病一样,在短期内有明显的积极效果。但将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后遗症,一旦投资收缩,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扩大个人消费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是无可置疑的,我国现在拥有21.8万亿元的居民存款,假如部分储蓄转化为消费则是一个庞大的数额。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极不完善,人们普遍未能解除后顾之忧,从而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边际消费需求。要促进消费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解除人们对未来养老、医疗等方面不确定因素的担忧。

政府投资远大于民间投资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银行的贷款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进行,民营企业和私人想获得并不容易,从而影响不同体制企业的发展,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而且由于民营企业对前景的信心尚未恢复,导致经济刺激计划对民间资金的拉动效应不明显。

第3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国务院日前了《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部部级的内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此规划,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2万亿元,年均增长15%。

个人认为,在当前经济低迷的背景之下,《规划》的出台适时给市场注入了一些信心,其中不乏亮点;但由于《规划》实施比较缓慢且受制于多重因素,建议在这一中期《规划》下,配套一些行之有效的短期刺激,双管齐下保持消费稳增长。

不乏亮点

此次《规划》的最大亮点在于提出要加快形成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原等,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区,要发挥这11个商业功能区在商品集散、价格形成、消费集聚、产业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的扩内需增长极作用,且被置于《规划》任务之首。它打破了各行政区划的限制和切割,将真正有利于商品、人才、资源在全国的竞争机制中流动起来,对于指导区域流通资源的集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功能区和以往提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或经济区的概念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政策必须涉及到产业空间布局,目前全国有20多个经济区,商业功能区与经济区的发展相一致,而商贸中心通过城市发展辐射并带动区域的发展,各区域之间则过产品的市场化规划所带来的流通路线和流通渠道来连接,就形成了点、线、面、流的格局,对于引导区域流通资源的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反响不大

相比发改委此前批准的逾万亿基建投资项目引起的波澜,《规划》的出台并未引起太大反响,个人认为也是意料之中,主要因为以下几点:首先因为《规划》已酝酿多时,市场已有一定预期;其次,今年已推行的消费刺激政策效果一般,市场还是会有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的心理;第三,《规划》没有深入涉及收入分配改革、结构性减税等扩大消费最为核心的要素,市场并不买账;第四,消费的扩大受制于多重因素,若没有后续具体配套性措施,可能流于形式。

第4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国际钢协负责经济研究的Hans Jürgen Kerkhoff称,全球经济的主要风险即今年4月短期前景展望中提到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和中国经济硬着陆问题,这两个问题在上半年继续平稳运行。美国不久将解决它的财政问题,欧元区的恢复比预想的艰难,但最近已看到恢复且恢复态势将继续,主要新兴经济体尤其是印度和巴西因结构问题表现不及期望,这些因素均是导致全球钢需求比预期的更为缓慢,中国除外。今年中国钢需求将增6.0%,世界其它地区将增仅0.7%,总的全球今年钢需求将增3.1%。

国际钢协预计,2014年全球钢需求将继续呈现恢复态势,发达国家将出现增长,而中国的增势将放缓。尽管发达国家的风险渐渐远离,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动荡和金融市场波动仍有不确定性。总体来看,全球钢铁工业的经济状况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且面临挑战,但预计2014年钢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中国:钢表观消费继2012年增2.9%之后,今年将增6.0%,达到6.997亿吨,主要受益于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刺激措施。然而,政府继续努力调结构,限制投资,预计2014年钢需求增长放缓到3.0%。

印度:在去年增2.6%基础上,今年钢表观消费预计增3.4%,达到7400万吨,印度高通胀压力和结构问题限制了用钢部门的活动。在政府加速实施结构改革的刺激下,预计2014年钢需求将增 5.6%。

日本:经济状况已趋改善,政府的刺激措施将拉动今年钢需求增0.1%,达到6400万吨。然而2014年展望并不乐观,因存在对新的消费税、制造业产量的向外迁移和能源价格过快上涨的担忧,预计明年钢需求降1.6%。

美国:继去年增7.8%之后,今年钢表观消费量将增仅0.7%,达到9690万吨。受益于全球经济的改善和汽车、能源和住宅建筑部门活动的增加,2014年需求将增3.0%。北美自由贸易区今年钢表观消费将增0.2%,明年增3.2%。

中、南美:今年钢表观消费增长继去年增3.1%后放缓到2.8%,达到4850万吨,2014年预计增5.0%。巴西经济增速比预期的差,今年钢表观消费将增3.2%,达到2600万吨,2014年将进一步增3.8%。

第5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7月份进入大暑的北京并没有迎来往年的高温,有点闷,有点凉。这也算是反常的气候,但却处在身体舒适度内。

宏观经济数据跟首都的气候有几分相似,相比以往GDP增速动辄8%,甚至10%以上的狂奔,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为7.4%,继续保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用国务院总理的话来说,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处在经济发展的合理区间。

怎样才算正常状态?

尽管多数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在未来两年内将依然告别以往的高速增长状态,但他们对经济增速的预计依然比现实要来得乐观。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厦门大学春季的预测报告预测: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7.62%,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长率为7.46%,第二季度为7.76%,第三季度为7.54%,第四季度为7.70%。“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来看,近年上半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要略低于我们年初的预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亦表示,社科院的预测与厦门大学的春季预测值是一致的,即都高于实际的统计数据。

不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能简单看数值。看宏观经济要把握四大指标,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上半年中国经济,第一,GDP同比增速7.4%;第二,没有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3%,年初确定的目标是要把CPI控制在3.5%以内,目前金砖国家的CPI涨幅都在2.3%左右的的状态。第三,今年大学毕业生727万人,中专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再把部队复员转业人员,加上海归,年初总理提出今年要实现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实现就业737万人,就是说上半年解决了全年最难的就业压力。

消费占比提升意味着什么?

李文溥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坦言,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都存在问题。“首先,投资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不景气的,上半年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了6.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少有的跌幅,第二产业投资仅为15.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25.3%,这说明内外需不足、产能过剩仍在困扰着中国经济,政府不得不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其次,上半年的进出口增速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回落,出口回落的幅度大于进口;最后,消费方面,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7个百分点。整个社会总需求仍处于继续萎缩的态势,这就导致了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处于下滑的通道中。”

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有很多评论指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正在放大。对此,李文溥表示,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受自身绝对量的变动,而且受投资、净出口比重变化的影响,上半年最终消费占比略有上升,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是在投资及净出口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出现的,就最终消费支出而言,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仍比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只能说相对投资与净出口,最终消费支出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在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需求的稳定性一直高于投资和进出口。”李文溥说。

“我并不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消费有了值得关注的总量和增速变化。相反,如果我们注意消费品中汽车、家具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的销售情况,可以发现,汽车和家具的销售量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而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的销售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是很可能是由于旅游的增长而引起的音响器材类销售而非由于住宅销售的增长引起的家用电器的增长。我们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最终消费支出其实是在下降的。”李文溥指出,为了实现稳增长,宏观经济当局启动了多种定向的微刺激措施,然而,观察上半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政府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砝码。

为什么守“下限”?

在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主办的以“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发展”为主题的双月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对于目前守住“下限”的调控方式提出质疑。

“三年来,即2012年至今年第一季度,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对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先后形成了三个冲击波。”刘树成说,“中央政府进行了三次‘下限保卫战’。每年形成了一个‘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圈。”

所谓“区间”,包括下限、上限和中线。只守住下限是被动的调控方式,需要作出调整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年年要打“下限保卫战”,使经济工作显得很被动。如果这种循环圈年年继续下去,宏观调控就要年年打“下限保卫战”。这样,每年3月全国“两会”过后,大体上从4月一直到9月,政府的经济工作都要聚焦于“守住下限”。这使我们的经济工作显得很被动。

其次,经济下滑具有惯性,随时可能滑出下限。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滑惯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抵挡下滑的足够力量,出现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之后,经济运行就很容易滑出合理区间的下限。

再次,这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在上述循环圈的作用下,市场预期很不稳定。每年年初,经济增速下滑,市场预期低迷。随后,在微刺激下,市场预期有所恢复。而当微刺激措施的效力消失,经济增速又继续下滑时,市场预期将再度陷入迷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对实际经济行为和实际经济变量,诸如投资、产出、信贷、赢利、收入、消费等,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市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做出经济决策时,不仅要从眼前的现实环境出发,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未来可预期的变化。如果预期不稳定,企业就没有信心去投资和扩大生产,银行就没有信心去放贷,居民就没有信心去消费。这将会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

刘树成指出,这几次形成的经济特点就是,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年中采取微刺激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速小幅反弹,下一年的上半年经济增速又继续下滑。刘树成认为,要避免年年打“下限保卫战”,需要改革宏观调控方式。

中国经济走向何方?

李文溥预计,鉴于2013年下半年尤其第三季度的同比增长率高于2012年同期,因此,要在此基础上实现7.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中,尤以第三季度更为困难,但是,要实现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7.5%,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应当略高于7.5%。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当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银根正在逐步放松,但是,政策出台至其发生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期,估计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将高于第三季度。

刘树成也提出类似观点,按照上述循环圈的运行轨迹,今年4月份之后陆续出台的微刺激措施,预计可使下半年的GDP增速有小幅反弹。“但随着微刺激措施的效力消失,到明年初,经济增速又会继续下滑,又得打‘下限保卫战’。”刘树成说。

尽管下半年经济仍然存在诸多不定因素与下行压力,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当局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刺激政策,下半年经济增长将会相对稳定。但是,由于这一增速是政府采取诸多政策措施的结果,因此,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并不因此消除或明显改善。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7.4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48亿元,增长8.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43万亿元,同比增长6.2%,比预算增幅7%低0.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3万多亿元,同比增长11.1%,比预算增幅9%高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低于预算。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的增幅并未减缓,1-6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6.9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40亿元,增长15.8%。其中,5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4.6%,6月份同比增长26.1%。财经评论员郁慕湛表示,“5、6月份财政支出高增长,很大程度是因为微刺激政策的出台。政府需要为微刺激做减法。”

郁慕湛预计,“根据目前实际经济状况,5-6月份财政支出高增长的势头还会继续下去。一方面,微刺激政策刚刚开始,还会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因为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但目前宏观调控却有较大空间,而且下半年全国房地产行业继续下滑,相关税收大幅减少还算小事,相关产业下滑而使整个经济下滑的压力很大,因此微刺激有可能加大。”

李文溥指出,这有可能导致整个国民经济资金效率的进一步下降,各级政府的负债率进一步上升。

体制改革向何处去?

专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高耗能产业的用电量消费又占到工业用电量消费的一半左右,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又有所抬头。

郁慕湛担忧,一方面,产能过剩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消费增长确存在乏力现象。这是下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

不过,应该看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在加快进行。上半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7.36%、46.04%、46.59%,与2013年年底相比,第三产业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表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格局初具雏形,中国正在进入经济服务化阶段。

但是,李文溥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坦言,“第三产业的增速明显快于第二产业。相对而言,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远远低于第一、第二产业,通过重点推进第三产业尤其是垄断型服务业的改革,将为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提供有效率的有效供给,有利于结构调整,改善居民福利水平,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第6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为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并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走到一起,2009年4月2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宣布通过联手行动。峰会为恢复增长而开出的医“病”药方是:“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资金”。笔者看来,经济刺激计划的关键在于重筑收入分配机制。

峰会提出的刺激全球经济的措施可谓宏大,资金规模可谓壮观,但是,喧嚣和兴奋中,大家是否注意到如何使用和分配这些资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放出的资金最终要落实到使用层面,资金使用的方法和渠道直接影响到刺激措施的效果。这必然涉及到整个经济体的收入分配机制。

肇始于美国并蔓延到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说是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健康引发的。危机的爆发本身来自于全球经济失衡,而这种失衡与复杂的国际金融体制联系在一起,使当前的经济金融危机变得扑朔迷离,救助措施也变得更加形式化。

美国国内分配机制一定是不健康的,不然就不会有大量过度消费而还不起债务的居民,就不会有之后金融风险的离奇转嫁方式。为美国提供大量商品的国家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也存在问题,不然就不会有国内消化不掉的过剩生产,也不会有超常积累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在不公平、不公正、不包容、没有秩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经济金融危机最终伤害的是在这个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阶层。

具体到一个国家内部,收入分配机制相当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经济体的健康。当收入和财富主要掌握在极少数富人手中的时候,必然形成消费需求的短缺。消费需求的短缺即使可以用借贷消费来弥补,但这种没有普通居民收入增长支持的借贷所形成的债务累积是不可持续的、有风险的。因此,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健康直接导致的国内消费不正常,进而影响到生产和投资的扩展,以致最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对庞大救助资金的着力点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需要逐步建立一个有序、健康、良性的收入分配机制。不然的话,经济刺激计划所注入的资金,尽管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整体上仍会按照原来不健康的收入分配机制重复新一轮的失衡。因此,短期看,我们要考虑刺激消费和投资以度过危机,长期看,我们要考虑如何重建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健康机制,这个机制包括良性合理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保障有力的二次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其次,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投资和消费对拉动内需都很重要。相比较而言,扩大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要比投资更加明显。投资的选择是建一些公共工程、基础设施,或者一些技术升级换代的生产项目。这样的投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生产性消费以及与工程相关人员的工资性收入。而扩大消费的政策可以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增加普通居民和劳动者的收入,通过各种社会保障措施解决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人们的消费意愿。

第7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出台进一步刺激消费政策的可能性

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11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第一年税率为35%。我国认为美方举措是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于14日正式就此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同时针锋相对,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国际贸易争端在经济萧条期的升级司空见惯,考虑此一变量,外贸数据在未来数月不如预期的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

我们认为,一旦外贸再次出现波动,国家新的重点经济扶持措施可能会着力于消费。今年初以来,我国出台了汽车下乡、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出台初期,相关政策效果遭遇的质疑声音不在少数,但1-8月政策运行下来,刺激效应极其明显,根据8月国内轿车、微客销量终端数分别为62.1万、1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4.2%、153.3%,环比增速分别为4.9%、-1.2%;7,8月是车市传统的淡季,淡季不淡,继7月销量环比下滑幅度小于预期后,8月轿车销量再创历史新高,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分项同比增长10.9%。今年以来,汽车和家电的国内消费均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上述培育国内消费的措施长远看并未导致其他不可接受的风险。细心的投资者可以发现,当上证指数从3400多点向2600多点暴跌之时,唯一正式在官方网站上明示的新政策是央行、银监会关于批准金融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的规定,国内消费即为该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政策组合猜想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预计,一旦有对冲外需波动的需要,国家对于国内需求的扶持将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继续做好汽车、家电等各项消费补贴工作,拓宽产品种类、适用人群和区域,延长政策有效时间,适度提高补贴金额和比率。

2、作为另一种重要的国内终端需求,一旦外需出现波动,我国房屋市场政策氛围的宽松期也将延长,当前我国房屋市场结构性、制度性矛盾突出,房价过高的一线城市成交下滑幅度明显大于二线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房屋价格高企是当前地产成交量下滑的重要原因,而非全部基于供给减少,因此,房屋市场政策宽松期的延长,效果主要在于保住当前的成交规模不致继续下滑,短期难使成交大幅回升。

第8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经济危机;宏观政策;消费者心理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74-02

一、“经济惯性”存在的缺陷

由美国而始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影响仍在深入,世界各国为应对危机尽施浑身解数。

广大遭受次贷危机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国家的经济领域正在呈现出一种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间的角力。应当承认这种宏观调控逆市而动的反向操作,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革命”始,就被认为是完全正确乃至天经地义的。不同的是最初人们认为经济形式多取决于一种类似于经济公式化的完全客观的规律,而近些年来人们考察经济形式及采取应对措施时,加入了“消费者心理”这一参考因素。

早期,人们认为采取一定的宏观政策,理论上讲,经济就一定会按照预期的方向运行(至少是有像该方向运行的趋势)。这就好比一个简单的物理学模型,一个物体在惯性(比如经济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一种力的完全作用下)作用下保持运动状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保持经济运行方向的不变)不变。而在另一个方向完全相反的力(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宏观调空)的作用下,一定会在该方向上减小速度,或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运行。施力者希望籍第二种力,能控制物体在一维空间(可以理解为只有前后两个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但是很可惜,我们的经济形式具有客观性,但又不是完全公式化的客观性,更不是在一维空间静态运行。

二、主管消费者心理因素的用作

我国过去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我们还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不足。若用天生制度缺陷的“看得见的手”,去干预尚在发育之中、调节机制尚不健全的“市场经济”,这就是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不仅要求有更高超的调控技巧,而且需要对宏观调控体系本身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由于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对经济的调节大多是由市场机制来完成的,但是由于我国自身特殊因素,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却有诸多难点与缺陷。其具体情况主要体现在:主观性的消费者心理因素对经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述物理学模型的缺陷是,如果把实验放在一个球面上,相反方向的力就有可能把物体沿球面的切线推出去而不是沿原路返回。这个例子意在告诉人们我们所说的传统模型有它存在的条件和制约这些规律发挥效力的外部因素。翻译成经济学语言,就是,我们的宏观调控手段是通过消费者心理对经济的预期而间接对市场起作用的。缺失了消费者心理这一环节,“看的见的手”就失去了它的工具。

近些年来人们从危机中总结教训,逐步在评估经济态势时加入了消费者心理这一量化因素。但是对于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似乎考虑的仍显呆板。而传统的宏观调控手段在面对当代的经济问题时;特别是在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尚不令人满意。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不是力度不足就是“枉杀无辜”;显然缺乏针对性!

以利率这一金融杠杆为例,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在经济过热时,通过提高利率,实行收缩性的金融政策;进而达到影响消费者心理的目的。然而,面对高涨的经济形势,和空前的经济热情,投资者在股市,楼市和其他投资领域的收益预期要远高于银行利息提高所带来的收益。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提高利率,减征利息税不但难以釜底抽薪,甚至不能扬汤止沸。而另一个金融调空工具,银行准备金率的提高则是一把危险的“牛刀”,它在抑制对相关过热行业放贷的同时,也卡紧了广大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的脖子。这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也不是决策者所期望看到的。

我国的货币政策从1994年提出适度从紧,到去年下半年转为适当放松,这是政府在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较大的背景下扩大内需的又一个重要举措。一般说来,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存贷款利率,以增加货币投放,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可以起到刺激投资的作用。同样道理,在经济下行时,为刺激经济发展,各国广泛采取降息策略。这对于贷款企业自然是好消息,但对于广大消费者则未必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原因在于消费者的心理是主观的,它具有自主判断的特点。经济学理论中常常将消费者假定为所谓的“理性消费者”既往往对经济调控举措采取决策者所希望的正面回应;而事实则是在经济陷入衰退时,随着降息举措的不断推出,消费者会感到经济形式的日益严峻,出于避险的需要,消费者会节制消费,而将资金存入银行。于是就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消费者买涨不买跌,利息下降而存款不降(正如1997年金融危机后,我们所经历的一样。)。这句

话的进一步意思是,降息的作用没有显现。

三、结论

以上所阐述的观点中只在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事实不断证明,一刀切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纷繁复杂的当代经济生活。从上面的前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贷款利率,准备金率的上调确实能够对货币回笼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是由此而来的负面效应是广大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并且深度依靠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则处境艰难。所以宏观调空的手段方式应在更贴近实际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得不承认,在金融工具的运用上,发展中国家金融创新能力不够,所以应当在考虑全面影响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

第二,我们在运用经济理论解决经济问题,特别是采取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的时候,消费者心理会对宏观经济举措,特别是对有关刺激消费的措施会有重要影响,消费者心理,不仅是企业营销所考虑的事情,同样也应被行政当局作为一种危机公关的手段,与经济政策共同发挥对整体经济的调控作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变则通,不变则不通。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距今已有200多年了;卡尔.马克思发表《资本论》距今已经有150多年了;“凯恩斯革命”至今已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哲学中事物不断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学理论与宏观调控的方式、手段,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去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原来的适度从紧,开始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从实际经济运行的状况来看,尽管宏观经济政策的这种适时调整,对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已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勿庸讳言,目前这种政策调整所显现出来的效果,与政府当初调整政策的预期目标仍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下一步如何进一步调整策略,实现政府的预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9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前期推出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由于其偏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已初见成效,但在刺激消费增长方面成效甚微。因而急需推出的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偏重拉动消费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今年一季度经济的回落超过预期,消费的增长低于预期,目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仍然制约着消费的进一步扩大。

当前,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不仅尚未见底,而且还在加深蔓延和加剧恶化。欧美各国和日本经济严重收缩、负增长已成定局。一般预测,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3%z左右的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也岌岌可危。近来,各国和国际组织都纷纷调低了对本国及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将下降0.5%-1.5%。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将下降1.6%,世界贸易量将下降9%。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60%,如此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打击还将加剧。显然,中国经济要触底回升和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依靠出口贸易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唯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出口型经济转换成内需型经济,尤其是消费型经济,才现实也可能。须知,美国经济长期保持强劲的发展,主要依赖旺盛的国内消费经济,美国消费经济占GDP的70%以上。相比而言,中国消费经济现仅占GDP的30%,而且是从过去最高的45%到现今的30%,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就国内经济环境而言,形势仍然异常严峻。由于外部需求持续严重萎缩,中国出口持续大幅下降,加之内需消费乏力,不少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纷纷减产、停产、破产,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受到严重冲击,加之今年高校毕业生和往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700多万以及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减少21万人,就业形势严峻,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的风险也在随之增加。

前期推出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由于偏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虽已初见成效,但在刺激消费增长方面成效甚微。因而急需推出的新的刺激计划,应偏重拉动消费增长。

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消费性财政投入,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同步覆盖,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增加教育文化投入。扩大消费最具潜力的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除加大政府的消费性财政支出外,还需加大相应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措施力度,加快对制约城镇化进程的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

其次,要持续稳定地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把部分国有资产以股份形式分配给人民。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减轻税赋,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消费税,对中低收入家庭减征或者免征个人所得税。

其三,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和融资支持力度,出台激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以稳定和增加就业率。

其四,要加大对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指导服务的财政投入,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地增加就业率。

其五,要进一步扩大文化娱乐、体育运动、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等消费性财政投入。

其六,要进一步加大和完善“家电下乡”、“农用汽车下乡”财政投入补贴政策,减轻大宗商品消费的税费,刺激城乡大宗商品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