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吴孟超院士范文

吴孟超院士精选(九篇)

第1篇:吴孟超院士范文

日前,吴孟超院士带领学生林川教授为山东一个刚满1岁的女婴切除了15×16cm的肝母细胞瘤,带领沈锋教授为浙江一个3岁男孩切除了12×11cm的肝母细胞瘤。前不久,他还亲自为来自新疆的13岁女孩切除了大小31×20×18cm、重达5.1千克的肝脏错构瘤。

吴孟超院士介绍说,小儿肝脏肿瘤可分为良性与恶性两大类,其中恶性约占2/3。在常见的肝脏肿瘤中,肝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90%,且90%发生于3岁以前。到目前为止,肝母细胞瘤病因仍不清楚,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胚胎性肿瘤,考虑与遗传和先天因素有一定关系;也有人认为与患儿母亲怀孕时接触金属、颜料和石油产品有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肝母细胞瘤患儿早期一般无症状,约10%左右的患儿家长无意中发现患儿腹部有肿块。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有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精神差、体重进行性下降等,晚期可出现腹水、巨大肿瘤压迫引起的呼吸困难及肿瘤转移的相关症状和体征。一些男性患儿会出现性早熟体征,如声音低沉、生殖器增大、生长等。

吴孟超院士认为,手术切除是肝母细胞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肝母细胞瘤确诊时大多数肿瘤大小在10cm至12cm,所以只有50%的病例确诊时可以被完整切除。采用辅助化疗可以大大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可使不能手术的患者中75%获得延期手术机会。随着影像学和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不能手术者也成为一种选择。某些病例尽管采用术前化疗或TACE仍然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时,原位肝移植也是一个办法。近年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可切除肿瘤+手术后辅助化疗患者治愈率超过90%,I、Ⅱ期肝母细胞瘤病人的5年存活率为90%。

西京医院成功实施高原患者巨大颅底肿瘤切除术

第2篇:吴孟超院士范文

50多年的外科手术生涯,给吴孟超的手留下了一个特别的标记:他右手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向后凸起,指尖习惯性地向大拇指方向微微蜷起,而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却向无名指方向与第二节形成一个近直角的弧度。所以当他摊开手掌时,如果不刻意地并拢,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就会形成一个小小的“V”型。

吴孟超看了看自己的手,笑着说:“50多年了,每天做手术,开刀、缝合,就变成这样了。”

这就是被时任副总理的朱基称为“国宝”的手!

他的手就是他手术中的“第三只眼睛”

护士长程月娥是吴孟超的“黄金搭档”,跟着吴孟超作过很多大手术。她说:“吴孟超那双手的手感很特别,就好像是他的‘第三只眼睛’。手术中碰到大的血管出血,满眼都是红色,所有人都紧张得不知所措。可他双手伸进去摸摸就能找到破裂的血管,然后再那么一掐,血就止住了!”

古人有“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的断言,吴孟超也许的确有当外科医生的天赋,但他的老师,“中国近代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却说:“我这个学生就是勤奋。”

吴孟超回忆起求学的经历。“1954年,裘老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的客座教授,我就粘在他身边,他一步一步教,我一步一步学,连他对我的呵斥都要回味几遍。”裘法祖也对这个勤奋的学生印象深刻,他动情地回忆说:“吴孟超特别勤快,他把我的一举一动都写下来。有一次我住院两个多月,他也搬到病房陪我住了两个多月。”

吴孟超似乎是为事业而生的,他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事业上。他发现写字时手指握笔的用力方向和拿手术刀的用力方向不一致,就在人到中年时改用毛笔的握笔方法。为了做好手术,他还自创了一套健身操――先活动十指以保持手指的灵活性,接下来是肩颈,再弯腰后仰锻炼腰力,然后蹲起几次,最后是百步走。吴孟超边演示边说:“这些部位都是手术中用力最多的地方,锻炼好了,才能在手术中做得好、挺得直,站得住。”

他在肝胆外科中,创造了很多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1956年,34岁的吴孟超遇到了事业发展的瓶颈。裘法祖指点他说:“当今世界上肝脏外科是薄弱环节,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偏偏中国又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朝这个方向发展。”可就在同一年,一位外国肝脏外科专家访问中国时断言:“中国肝脏外科的水平要达到国外现有水平,起码还要二三十年。”

面对肝脏外科,做,还是不做?抉择中,吴孟超陷入了回忆。童年时,他和父亲起早贪晚地在马来西亚的橡胶园劳作,就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买家就把价钱压得很低。中学毕业时他取道越南回国,就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法国殖民者就蛮横地要求精通英文的他们在过关证明上摁下屈辱的手印。

“中国人怎么就不行!”回忆往事,使吴孟超辗转难眠。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半夜里披衣伏案,一份向肝脏外科进军的报告一挥而就。

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不吃不睡成了家常便饭。 原本用来养殖实验犬的窝棚成了吴孟超的实验室,全部的实验设备就是几张破旧的桌椅和几把剪刀。

没有理论指导,他们就用40多天翻译出中国第一部肝外科教材《肝胆外科入门》。没有实物标本,他们就用60多天制作了中国第一个肝腐蚀标本,又进一步提出“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吴孟超主刀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不久又发明了“常温下肝门间隔阻断法”,把肝脏手术成功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1963年,他成功完成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短短几年,吴孟超的成就便能编成几厚本材料了!

今天的吴孟超不只是优秀的外科医生,更是一位战略医学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吴孟超就敏锐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提高恶性肿瘤的防治水平,必须依赖基础研究的进步。因此,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肝癌专业性基础研究实验室,1993年他又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癌研究基地――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研究所,把对肝癌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和生物治疗领域。

吴孟超领导下的研究小组创新性地利用肝癌细胞与激活的B淋巴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了细胞融合瘤苗。这是世界上第一支肝癌疫苗!《科学》杂志立即在显要位置登载了这一震惊世界的发明。现在该疫苗正在临床试验阶段。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肝癌将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国际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国际肝胆胰协会前主席评价说:“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中国和国际都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今天,已近83岁的吴孟超依然站在手术台前,“八点半上手术,小手术就做两、三台,大手术就做一台,从手术台上下来就差不多一两点钟了。”吴孟超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却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入夜,吴孟超像往常一样开始查房。在一位老人的床前,他停下了脚步。老人紧闭着双目,肝癌消耗了他的血肉和精神,枯瘦的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吴孟超摩挲着老人瘦得皮包骨的双手,和颜悦色地说:“您感觉怎么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的。”说完,吴孟超蹲下身仔细地查看老人的导尿管,还吩咐值班医生一定要好好照顾老人。

术后老人进食困难,连稀粥都难以下咽。吴孟超又来到老人的床边:“老人家,不吃饭可不行,怎么都要吃一点!”他边说边端起稀饭,一勺一勺地喂老人。平时走路都要小跑的吴孟超,此时却像个慈爱的母亲般有用不完的耐心。他像哄孩子一样哄着老人,老人张开嘴,边吃边流眼泪。二两流食,半个小时,老人瘦削的脸上重又显出生命的光泽。

很多人都以为这老人肯定大有来头,忍不住互相打听。却得知这徐姓老人既不是富商大贾,也不是高官权贵,他只是上海滩的一个流浪汉!老人告诉大家,他不过是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来吴孟超这里碰碰运气。

每年,吴孟超都要接待很多像老人一样来“碰运气”的患者,他们或贫苦、或富有、或平凡、或显赫,可吴孟超从不问他们的身份。在吴孟超的眼里,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经常对学生们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生之于病人,其首要不在于手术做得如何流光溢彩,而在于如何向病人奉献天使般的温情。”

沈锋是吴孟超的得意门生,他对老师的一次“发火”记忆犹新。有一次吴孟超把沈锋叫到走廊里,拿着一份病历说:“这个病人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进口的?”沈锋只是按照常规给病人用药,他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会这么问。“作为常规术后感染,现在大家都用先锋6号了,也就给这个病人用了。”沈锋回答说。吴孟超沉下脸,严肃地说:“你知道医疗费用对这样的病人和家庭会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为什么不用氨苄青霉素?过去我们也常用,效果不错,又便宜。你是个大夫,要多为病人考虑考虑才对!”

爱学生甚于爱自己

对待学生,吴孟超既严厉又温柔。 学生们怕吴孟超,他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有个学生的论文涉及到1000多个病例,他硬是与助手一例一例地逐一核查。“如果犯了错误,老师会用手狠狠地叩击桌子,那连续不断的叩击声真让人心惊肉跳,无地自容。”他的学生如是说。

学生们敬吴孟超,因为他爱学生甚于爱自己。在一次手术中,沈锋不小心将缝合针扎在了吴孟超的手上。吴孟超“哎哟”了一声。沈锋说:“我当时吓坏了,万一老师感染了肝炎,我怎么担待得起!”可吴孟超只是轻声对他说:“我们年纪大了不要紧,你们年轻可得当心啊!继续缝吧。”

丛文铭专攻肝癌分子的病理学研究,首次提出了小肝癌的科学定义,为临床早期小肝癌的诊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王红阳专攻肝癌信号转导研究,明确了一组重要信号分子参与疾病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发现了与肝癌有关的新基因。2005年,王红阳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其军专攻肝癌的基因-病毒疗法,研制出了携带抗癌基因的新型肿瘤增殖病毒,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抗癌治疗新技术。

这只是吴孟超学生中的几个代表。1978年恢复硕士生全国招考以来,吴孟超本人带教硕士生80名,博士生59名,博士后21名。吴孟超所带领的学科团队已为国内外培养了1000余名肝胆外科专业人才,其中70%以上已成为各单位肝胆外科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

今天,吴孟超迎来了他事业上最辉煌的时刻。2006年1月9日,一身戎装的吴孟超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从总书记手里接过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证书。

相关链接:

吴孟超小传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脏外科学家,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1922年8月生于福建,1927年随母赴马来西亚,1940年只身回国求学,并考入同济大学附设高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同年8月到华东人民医学院(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前身)工作。 他历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助教、住院医师、肝胆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他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等职。

吴孟超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一、创立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提出肝瘤外科治疗“二期手术”的概念。

三、开辟肝癌基础研究的新领域。

四、 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还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掖后进。

第3篇:吴孟超院士范文

吴孟超,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从医 70 年,他提出了一整套肝脏外科的理论学说,开创了一系列临床救治的新方法,使我国的肝脏外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于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181:18?中国人了不起!”

1943 年,吴孟超考取了德国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并在裘法祖教授的指点下,立志于肝脏外科专业。

1960 年初,吴孟超出席了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会上,他代表“三人小组”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与会专家仔细审视了吴孟超提供的研究资料,经过分析、核实后得出结论:这确实是肝脏解剖新见解,而且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是我国肝脏解剖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

之后,吴孟超成功完成了第一台肝脏外科手术。直到现在,我国外科界一直沿用他创立的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理论。此后,吴孟超又发明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并顺利完成了世界上首台中肝叶切除术。

1979 年 9 月,第 28 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苏、英、法等 60 多个国家的 2000 多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水平。根据会议安排,在会上做肝脏外科报告的学者共有 3人,吴孟超便在其中。

当吴孟超以流利的英语报告时,会场一片寂静。

“本文分析从 1960 年 1 月至 1977 年 12 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 181 例,手术死亡率 8.8%,有 6 例已生存 10 年以上……”

2000 多位与会专家,听到这一组前所未闻的数字惊呆了,会场立即出现了一阵骚动。

“刚才那两个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术共 18 例,这位中国小个子自己做了 181 例,手术成功率达 90% 以上,真不可思议!”

“181:18 ?中国人了不起!”

会议后期,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医学界用这种方式肯定了吴孟超,肯定了中国肝脏外科。

几十年来,吴孟超和他的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拼搏,使肝脏外科手术死亡率降低到0.3%,肝癌术后 5 年总体生存率53.6%,小肝癌术后 5 年生存率79.8%。肝脏外科一个又一个巅峰被中国人征服。

国际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国际肝胆胰协会前主席 Jeseph Lou评价说 :“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中国和国际都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

在手术刀上镌刻爱与忠诚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步履艰难地跨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径直来到肝胆外科,点名要找吴孟超医生。

这个名叫陆本海的庄稼汉来自安徽,8年前,他的腹部长了个拳头大小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被认为是肝癌,已无法医治。

吴孟超仔细检查了患者“梆梆响”的大肚子,根据对肝脏的了解,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 68 cm !

肝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肝脏良性肿瘤,但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即使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抢救肝海绵状血管瘤大出血的成功率也很低。

吴孟超决定为患者手术。但要切除直径达 68 cm 的瘤子,谁都没有把握,吴孟超也不例外。手术开始。当钟表的指针指向晚上8 点 30 分,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 12 个小时的吴孟超顺利完成了手术!他成功切除了这个重达18 公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至今仍是世界之最。

2004 年 9 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来找吴孟超求治。这个20 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严重压迫第一、二、三肝门,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中肝叶是肝脏中的,很少有人敢涉足。此前,父母带着她到了多家医院,都被拒绝收治。

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手术切除血管瘤。9月18日,吴孟超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5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切除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103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记忆犹新地说,“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从医 68 年,吴孟超在患者心中几乎成了“神医”的化身。

常有全国各地被“判了死刑”的肝癌患者,冲着吴孟超的名望来医院,“让吴老开刀是我最大的愿望,哪怕让吴老摸一摸,我也死而无憾了!”

正是由于患者的敬慕和信赖,年已九旬的吴孟超依然坚守在肝脏外科一线。他说:“我喜欢上手术台,除了患者的要求,自己也觉得在手术台上很清静、很开心!”

“如果有一天我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不要慌张”

“我是医生,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患者没有高低贵贱,对每一个患者都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吴孟超说,“患者至上,敬畏生命,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基本素养和最低要求。”

2009年8月,一个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均被拒绝收治,忧心重重。吴孟超拉着患者的手说:“生病不可怕,关键是要保持好心态。不用急,我给你开张住院证明先住下来,咱们一起努力,争取让你早日康复。”

患者离开后,助手不解地问吴孟超:“吴老,患者不能手术,病床又紧张,干嘛还把他收进来?”“我也知道把他收进来做不了太多,可是他已经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如果我们再不收,他肯定会绝望,说不定会做出傻事来。”吴孟超看了一眼助手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为医之道,德为先。”吴孟超说,“从医这么多年,我时时记住老师裘法祖教授讲过的一句话‘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

每周二上午,是吴孟超门诊的时间。一到 8 点,他总是精神抖擞,穿着整洁的白大褂,出现在患者面前。一位患者刚躺到检查床上,自己就把衣服拉了上去。吴孟超忙说“不急”,顺手把患者的衣服拉了下来,再搓一搓手,等到双手变暖,才开始医生的“问、触、叩、听”四部曲。

看到患者有点紧张,他亲切地拉着患者的手,笑容满面地俯下身子问道:“感觉怎么样?别担心,我们会为你想办法的。”

在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吴孟超连一口水也顾不上喝,无论是初诊患者还是复诊患者,他都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解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每次门诊结束前,吴孟超都会亲自带着就诊患者做 B 超。这时,他手里都攥着一张小纸片和笔,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个患者的姓名、年龄、病情等。

做B超检查时,要在患者腹部涂抹一些耦合剂。每到冬天,吴孟超都会提醒患者:“抹耦合剂有点凉,你得忍着点。”检查结束时,他还会亲手帮着擦拭干净。

2010 年 12 月,吴孟超接诊了一个严重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在另一个医院,他被医生要求花 40 万元做肝移植,但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无奈之下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找到吴孟超。

在详细检查诊断后,吴孟超认为这个患者手术就能解决问题,只不过有较大难度和风险。后来,吴孟超顺利地为这个患者实施了肝癌切除手术。出院时,患者的家人齐刷刷跪在吴孟超面前,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痛患者之所痛。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处处为患者着想,这是吴孟超一贯的信念坚持。

收受患者红包和拿药品回扣,是吴孟超一直深恶痛绝的事情。他常说,患者生病已非常不幸,为了治病他们可能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作为医生,应该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患者治疗。

平时,他要求医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患者做检查时,如果 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患者去做CT 或者磁共振检查,如果他们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

吴孟超手术时,用的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从不用专门的器械,他说:“用器械咔嚓一声1000多块钱,我用手分文不要。”

第4篇:吴孟超院士范文

1月25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院士亲自主刀,成功为一名年轻的原发性肝癌女性患者切除肝巨大肿瘤。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有乙肝家族史,家族中6人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5人分别在50岁时死于肝癌,仅有一人因服用抗病毒药物而病情稳定。吴孟超院士提醒,由患者家族史可以清晰看到,随着对乙肝的不断研究进步,乙肝病毒携带者口服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阻止肝癌发生发展。

这位女性患者来自江西,年仅34岁。今年1月份在当地医院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右肝内占位,为进一步确诊,遂来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挂吴孟超院士的专家门诊。吴院士对其病情进行了耐心细致诊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随即安排手术。

术中超声定位显示患者两处肿瘤分别位于中肝叶深部近中肝静脉旁和胆囊窝深处近肝门部。由于患者肝硬化较重,肿瘤靠近大血管,手术难度非常大,极易损伤右肝静脉和肝门部大血管,导致大出血。吴院士利用娴熟的手法分别阻断肝门10分钟和15分钟,将两处肿瘤顺利完整取出。手术非常顺利,术中出血仅约200毫升。术后第7天复查血生化指标基本正常。

据了解,该患者有乙肝家族史。患者外公外婆共有6个孩子及其子女,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大姨、二姨、大舅、母亲及小舅均未抗病毒治疗过,且分别在50岁左右死于肝癌。患者小姨由于一直口服抗病毒药,病情稳定。可见,乙肝病毒携带者口服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阻止肝癌发生发展。

此外,患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二女儿在怀孕时因有注射乙肝疫苗出生后未携带乙肝病毒。吴院士指出,乙肝病毒携带者怀孕期间注射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孕期多次肌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经胎盘传输给胎儿,使其在m内获得被动免疫保护,降低孕妇血游离的乙肝病毒量,可有效减少围产儿宫内感染率。新生儿出生在24小时内需肌注HBIG ,同时接种乙肝疫苗。HBIG与乙肝疫苗的联合免疫,既可使新生儿产后获得即刻的被动免疫,又可使婴儿随后获得主动免疫产生的HBsAb持续保护。

第5篇:吴孟超院士范文

吴阶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被称为我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从事医学教育工作60年。吴阶平小时候活泼聪明,凡事都要仔细钻研,比如为了破解一道“翻铜板”的智力游戏,他一坐就是好长时间,甚至是废寝忘食,最终获得了“胜利”。能成为医学家,靠的还真是这种坚持到底的决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协和医学院,这里的学习、生活氛围简直让他着迷极了!加上哥哥也是协和医学院的学生,他便下定决心,自己一定也要考到这里来!从此,他发奋读书,不仅实现了童年的愿望,还成为了那里成绩最好的毕业生。

故事启迪:刻苦钻研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为了理想而努力,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吴孟超:在誓言中成长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他医术高超,擅长肝胆疾病外科手术,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孟超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苦,为了生计,一家人生活在异国他乡,6岁的他已经在橡胶作坊干活了,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割胶。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坚强的毅力,他读书时非常用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听说了国内的抗战形势后,他许下诺言:一定要回国抗日、报效祖国!正是这豪迈的誓言,激励着他成为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故事启迪:艰苦的环境恰恰是对毅力的磨练,有志者,事竟成。

王忠诚:贫穷锻造的坚毅

王忠诚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做神经外科手术超过1万例的人。这样的一位医学大师,他的童年阶段却是异常贫穷的。父母没有文化,生活得十分艰辛,5个哥哥姐姐都没有上过学,王忠诚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坚持要去读书,6岁的他终于成了一名小学生。虽然此后的读书生涯时时伴随着贫穷,却锻造了他无比坚毅的性格。

故事启迪:最艰苦的岁月都经历过,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前进的脚步呢?

王振义:刨根问底中走出来的大师

王振义是2 0 1 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杰出的内科血液学专家,在白血病医治工作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曾荣获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王振义小时候,遇到什么都要追问出个为什么,就是这种“刨根问底”的钻研劲儿,让他在后来的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说起当医生的理由,王振义的回答特别简单:可以帮助很多人。

第6篇:吴孟超院士范文

90岁的高龄,却耳聪目明、步履轻盈,且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钟爱的手术台上。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刚刚过去的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让许多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位可敬的老人。他就是著名医学家、中国肝脏外科创始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院士。

每天早上一杯奶

爱吃鱼、豆腐、蔬菜

人们从电视屏幕里看到:站在领奖台上的他,鹤发童颜,精神抖擞。他到底是怎样保养的?很多人感到好奇。

其实吴老是一个吃饭很随意的人。早上,就是牛奶鸡蛋泡饼干,吴老解释说:“牛奶鸡蛋泡饼干就是煮牛奶的时候打一个鸡蛋进去,然后泡进去几块饼干。”吃完嘴一抹,夹着自己的“快递文件袋”直奔医院。吴老说:“每天早上一杯奶的习惯已经坚持很多年了,自己到现在骨头还能这么硬可能与此有关。”

吴老的中午饭和晚饭也非常简单。中午手术结束后吃手术餐的话,他喜欢喝大米粥或小米粥,一般只喝一碗,饿的时候会吃一块面包,菜是四菜一汤,与其他医护人员一样基本上是大锅菜,最多加一条鱼。手术餐厅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吴老喜欢吃鱼、豆腐和蔬菜,所以这几样菜是餐桌上常有的。吴老的晚饭依然是很清淡的两三个菜,主食是一碗稀饭,一个包子。保姆说,吴老吃饭从不挑食,如果有他不喜欢的菜最多不动筷而已,决不会说这个菜不好吃。

独创手保健操有空就练

吴老有一套独特的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谈话时,他的双手常拢住茶杯,不停地转动着。大号茶杯衬托出活泛的手指。60多年的外科手术生涯,给吴孟超的手留下了一个特别的标记:他右手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向后凸起,指尖习惯性地向大拇指方向微微蜷起,而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却向无名指方向与第二节形成一个近直角的弧度。所以当他摊开手掌时,如果不刻意地并拢,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就会形成一个小小的“V”形。吴孟超看了看自己的手,笑着说:“60多年了,每天做手术,开刀、缝合,就变成这样了。”说着把食指与中指一并,指尖已经永远并不上了。这不禁让人心里为之一动:就是这弯曲的指头,把上万名肝癌患者从死亡的门槛拉了回来,至今也没有松劲。

“脑好才是长寿之本”

90岁仍工作在一线

吴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平易近人。90岁高龄仍奋斗在一线。由于时间关系,他不能经常进行锻炼,但他认为,长时间地坚持工作,搞科研、做手术,其实都是种锻炼。一年到头闲不着,身体自然有保证。

吴老认为,人老脑先老,脑好才是人的长寿之本。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是中枢指挥器官,是人体的司令部,对整个机体有生理协调、心理协调和智能开发三大功能,“生命在于脑运动”。人到老年,脑子不能闲。常常见到一些老人,悠闲自在,整天无所事事,不几年就衰老了,甚至痴傻呆滞了。长时间工作,勤于用脑能给人们带来健康长寿,带来成就,也能带来人生乐趣。

吴老自编了健康保健20字诀,大家不妨体会一下:心态平和、头脑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

第7篇:吴孟超院士范文

每天早上一杯奶

爱吃鱼、豆腐、蔬菜

人们从电视屏幕里看到:站在领奖台上的他,鹤发童颜,精神抖擞。他到底是怎样保养的?很多人感到好奇。

其实吴老是一个吃饭很随意的人。早上,就是牛奶鸡蛋泡饼干,吴老解释说:“牛奶鸡蛋泡饼干就是煮牛奶的时候打一个鸡蛋进去,然后泡进去几块饼干。”吃完嘴一抹,夹着自己的“快递文件袋”直奔医院。吴老说:“每天早上一杯奶的习惯已经坚持很多年了,自己到现在骨头还能这么硬可能与此有关。”

吴老的中午饭和晚饭也非常简单。中午手术结束后吃手术餐的话,他喜欢喝大米粥或小米粥,一般只喝一碗,饿的时候会吃一块面包,菜是四菜一汤,与其他医护人员一样基本上是大锅菜,最多加一条鱼。手术餐厅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吴老喜欢吃鱼、豆腐和蔬菜,所以这几样菜是餐桌上常有的。吴老的晚饭依然是很清淡的两三个菜,主食是一碗稀饭,一个包子。保姆说,吴老吃饭从不挑食,如果有他不喜欢的菜最多不动筷而已,决不会说这个菜不好吃。

独创手保健操有空就练

吴老有一套独特的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谈话时,他的双手常拢住茶杯,不停地转动着。大号茶杯衬托出活泛的手指。60多年的外科手术生涯,给吴孟超的手留下了一个特别的标记:他右手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向后凸起,指尖习惯性地向大拇指方向微微蜷起,而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却向无名指方向与第二节形成一个近直角的弧度。所以当他摊开手掌时,如果不刻意地并拢,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就会形成一个小小的“V”形。吴孟超看了看自己的手,笑着说:“60多年了,每天做手术,开刀、缝合,就变成这样了。”说着把食指与中指一并,指尖已经永远并不上了。这不禁让人心里为之一动:就是这弯曲的指头,把上万名肝癌患者从死亡的门槛拉了回来,至今也没有松劲。

“脑好才是长寿之本”

90岁仍工作在一线

吴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平易近人。90岁高龄仍奋斗在一线。由于时间关系,他不能经常进行锻炼,但他认为,长时间地坚持工作,搞科研、做手术,其实都是种锻炼。一年到头闲不着,身体自然有保证。

第8篇:吴孟超院士范文

おお

宋忠臣袁公祠堂碑铭(《鲒瓮ぜ》卷23)

清•全祖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オオ

袁桷,字伯长,谥文清,号清容居士。元朝著名史学家,时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著有《延v四明志》。在元军攻占四明(今浙江宁波)时,四明抗元义士袁镛被赵孟传、谢昌元出卖而遇害。而《延v四明志》中,袁桷不仅没有为抗元者袁镛作传,反而为赵孟传、谢昌元二人作传,表彰赵孟传清廉正直。这引发了清初史学家全祖望的极大不满,因而援笔书写《宋忠臣袁公祠堂碑铭》以表彰袁镛的忠臣之名,同时对袁桷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全祖望《鲒瓮ぜ》,续修四库全书本)很明显,在关于抗元义士袁镛的文本记录上,全祖望与袁桷存在很大的差异与冲突,形成了一段跨朝代的史学公案。

历史通过时间展开叙事,但时间本身不会记载历史,记载历史的永远是人自身。如果说历史本身是一种叙事,那么,文本是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建构的故事,是再叙事,因此,所谓的“历史事实”,其实是“文本事实”。尽管中国传统史学中很注重“信史”,所谓秉笔直书,但这个“信”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绝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式反映。在我们的传统史学中,存在某种隐蔽的句式结构,就是遵循着儒家政治伦理,所谓礼的 “语法”规则编织的历史事实。从事实的选择,到酷吏、循吏、忠臣、奸臣乃至烈女的分类,以及 “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历史叙述等等,无不浸润着儒家特有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建构。中国传统史学家之于历史,是一种参与式的理解,这种参与既包括史家的事实判断,也包括了价值判断。这其实在提醒我们,在文本分析中,我们要关注文献表面所述的“历史事实”,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注意其中“隐藏的景”,即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作者本人的情感意图;这是另一种层面的“历史事实”。

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全祖望与袁桷之间的这段史学公案。中国传统史讲究“文以载道”,与袁桷同时代的元代史官修《宋史》时便设立了《忠臣传》。清修《明史》,也有史官奏请为前代忠义之士立传。究其原因,作史非仅为一家一姓的成败,所传的乃是千古不变的“道”。仅从此价值判断,袁桷作志不立袁镛传,已非上等文字。作史为传道,这是文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世界中,种种因素的干扰,往往难达此境界。因此指责袁桷,是否太过苛责?或许我们应该探究下袁、全二人所处的时代情境。

全祖望之所以对“忠贞大节”如此敏感,与其所处的社会情景密切相关的。全祖望、袁桷同为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当袁桷奉诏修史,进献《延v四明志》时,距其父辈的故国南宋灭亡已近40年了;而几百年后,全祖望对袁桷进行严厉斥责时,距全氏父辈故国、大明帝国的灭亡年代就更久远了,即便从偏居广西的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那年(1662)开始计算,也已经有70多年了。他们都处于后遗民的时代。所谓后遗民时代,从时间上看,天下承平日久,王朝的鼎革更替已成定局,故国凋零时的腥风血雨与亡国后的纷扰喧嚣正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化。就后遗民而言,他们面临的主题不再是正面的抗争,而是“记忆”与“忘却”。清代康雍乾三朝,开始大规模地修各种史书。但与此同时,文字狱也异常惨烈,如庄廷珑、吕留良、汪景祺、查嗣庭案等,大多发生在全祖望的故乡――江浙一带。这是统治权力在规范、引导以及创作各种文本,并由此建构社会记忆。《四库全书》的编修,就存在着许多任意取舍删减的问题。与此同时,私人文本的写作也在利用各种时机、策略与国家权力展开竞争。全祖望一生著文,于表彰“忠义大节”不留余力,他是在尽力挽留某种统治者希望遗忘的社会记忆。或许,他的对袁桷的愤懑就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袁氏的文本在选择保存某些记忆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许多历史叙事,其所建构的社会记忆是残缺的,这是一种背叛。

对于亡国之痛,袁桷的感受可能不如全祖望来得强烈。据袁桷《延v四明志》卷5“袁洪条”云:“时贾相(贾似道)不乐四明人,(其父袁洪)与同郡士六十余人作废,家居讲学”。(袁桷《延v四明志》,载《宋元方志丛刊》第六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南宋灭亡时,四明士人大多在野为民,也就不能强求他们担负起御敌守疆的责任。元军攻占四明时,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四明人与元朝政府的矛盾自然也就没那么激烈。此外,袁桷之父袁洪还于至元十五年(1278)入元为官,与赵孟传、谢昌元等同为在朝仕元的前朝官员。袁桷不为袁镛等抗元义士立传,或为亲者讳?赵孟传、谢昌元等入传,或为纪先友?此事古已有之,也可谅解。又或许,为前朝忠义之士立传,要承受来自当局的压力,为明哲保身?身处其境,若必以“忠贞大节”申求袁桷,也许真的有些苛刻。

然而,事情似乎还有它的另一面。首先,为抗元者立传,与袁桷所处的时代并无绝对的冲突。袁桷所处的元代,国家权力规范与私人文本创作上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尖锐。元修《宋史》,依前朝例,也设“忠烈传”,并不排斥对抗元之士的记载。在现在所见的元代十二种方志中,《至顺镇江志》修成于1322年,与《延v四明志》(1320年)的修撰时间相差无几,其中卷19《节义》为“负帝沉海”的陆秀夫立传;《至正金陵志》卷13《人物志┒•节义》也记载了抗元之士二人:牛富、赵淮。可见,为区区一袁镛立传,并不见得会招致严厉的干涉。

袁镛被赵孟传、谢昌元出卖而遇害,这段公案的是非曲折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清雍正《宁波府志》卷23《忠臣二》(台北文成出版社1974年版)记载:

袁镛,字天与,鄞人。登咸淳进士第,以父忧未即仕。见国事日蹙,窃叹曰:“生为宋臣,死则宋鬼,顾无寸兵尺地,不能捍御以固社稷,得仗义执言,从常山、睢阳于地下,不失为宋国臣,足矣!”适元将遣游兵十八骑,驻西山之资教寺。镛悲愤激烈,约沿海制置兼知庆元府赵孟传、将作少监谢昌元共出御敌。二人曰:“尔弟先往,我二人当以兵继。”镛遂奋然独往,厉声言曰:“汝主无故谋起干戈,残我土宇,使我人民宛转锋刃之下,天地鬼神所不容,四方忠义之士日夜愤惋,勤王之师四至,吾恐汝北归无日也。”言未竟,就执。而二人已密往车H,献版图,迎降矣。元将奇镛才,胁令降,曰:“从则富贵,不从则烧戮汝!”镛骂曰:“死则死耳,终不汝从也!”元将怒,纵火燎之,须发殆尽,词气愈厉,至死不少变。其日,家人惊悼,赴水而死者十有七人。

袁镛无官职在身,本无御敌守疆之责,却慷慨就义,举家赴难;谢、赵二人在其位却不行其责,阳奉阴违,陷忠臣于死地,举止龌龊。袁桷对这段历史采取的策略是失忆。《延v四明志》的《人物传》有四部分:先贤、节妇、孝行、逸士,其中赵孟传、谢昌元列是传入“先贤”行列的。袁桷对二人卖友的行为污点只字未提,却大肆表彰赵孟传的清廉正直之名。赵孟传是否廉直,姑且不论,但这种“隐恶扬善”的取舍方法实在难以让人心服。袁桷显然没有在“忠贞大节”上作到立场中立。不仅如此,袁桷还有因私人情感而颠倒是非的嫌疑,其《清容居士集》卷2有《哀兰操》一文,以题咏南宋降元将领吴浚留下的墨兰之作,其中反映的思想情感更引发了全祖望的极大反感。

袁桷在《哀兰操》中,直接将吴浚比喻为陶渊明,嵇绍之类的高洁之士。《哀兰操》序言中还隐晦地谈及文天祥与吴浚之死,这是了解袁桷价值取向的关键所在:

盱江吴允文,咸淳末,与家君同佐江东幕府。允文慷慨喜论功业,倚青溪槛张髯顿足,筹边事,历历在口。傲视府公,每一至宾次,席甫坐即去。督府舟抵龙湾金陵郡,文武郊迎,谒入皆谢不纳,独允文立江亭掩袂大恸,必求见始退。未几,以王宫教授召。方是时,江淮幕府僚佐,言性命道哉撸悉诡号为知兵,得入朝言事。而允文畴昔素论兵,尤奇伟可听,故得骤迁为起居郎,复直舍人院。流离南方,寓虔州时,文丞相总兵,兵浸弱。允文复以平时论兵,丞相独倾下之。兵日迫,丞相酒酣,与允文论生死。允文未及答,丞相呼军校斩之。

噫!允文要为奇男子,其未答也,抑将有所为也?桷九岁时,尝拜允文于家君坐上,想其风采,CC犹有生气。今睹所作墨兰,不自知其悲之无从也。作《哀兰操》以矢之,暇日当弄弦绎声,以配易水之悲壮。(袁桷《清容居士集》卷2《哀兰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同)

此段记载的文天祥斩吴浚一段,颇为隐讳,兹佐以其他史料释之。袁桷只说吴浚因劝降文天祥而为其所杀,事实上,吴浚在此之前已经降元,此番而来是为元军做说客。《宋史》卷47(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下同)“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军破汀关。癸巳,知循州刘兴降。壬寅,吴浚弃瑞金遁,镇抚孔遵入瑞金,文天祥走漳州,浚寻还汀州,降”。又,《宋史》卷418《文天祥传》云:“未几,(吴)浚降。来说天祥,天祥缚浚,缢杀之。”则《哀兰操》将“军国大义”演绎为“且论生死”的戏剧性场面。操节有亏的降将是“荆轲”,反有“刺秦”的易水之悲壮;本应千古颂扬的忠烈(文天祥),却成了不知“其抑将有所为”的懵懂残杀之士。拘囿于家世,袁桷对仕元乃至降元之士有同情之心是可以理解的。然其情感是非之颠倒,已经超出了为亲者讳、纪先友所能包容的范围。

或许,袁桷心中也存有故国之念,《清容居士集》卷47有《书艺祖皇帝十节度使风云图后》一文,末尾自题“遗民袁桷书”,其心可见。“遗”可以理解为弃绝,告别过去,历史的一页总要翻过去的;也可以是遗传、驻留,忘记过去等于背叛,社会记忆永存。袁桷应该倾向前一种立场,而全祖望则是后者。这两种倾向有冲突,但也并非绝对对立。但是,袁桷在弃绝某些记忆的同时,也选择性地保留了某些记忆。正是他所希望保留的记忆,引发了全祖望的愤怒。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全祖望之斥袁桷者有三:其一:不为忠臣立传,于史学上入二等文字;其二,以私意去取文字;其三,颠倒忠贞大节的大是大非。其中后两点历来为国人道德所不耻,全祖望对袁桷的愤怒就可以理解了,二人文本选择的高下也应自有“公论”。

第9篇:吴孟超院士范文

(浙江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浙江湖州莲花庄是元代著名文人书画家赵孟\的园林别业,时称“吴兴一绝”。数百年来,莲花庄以碧水风荷,景色幽绝著称,成为元代江南文人园林的突出代表。本文以文化审美的角度进行观照,剖析莲花庄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文人意趣。

关键词:莲花庄;赵孟\;文人园林;文人意趣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Initial analysis on literati interest and charm of garden art

in Huzhou, Zhejiang Provice

HUANG Li― ping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自古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 之称,经济和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南宋时因紧邻首都临安,加之“吴兴山水清远,升平日,士大夫多居之。……城中二溪水横贯,此天下之所无,故好事者多园池之胜”,(注:参见储兆文《中国园林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201页。)因此,“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而以湖州、杭州为尤”(注:参见范今朝、沈瑾怡《浙江古典园林的深远影响和兴衰启示》,载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其时湖州园林盛建之风可见一斑。时称“吴兴一绝”的莲花庄正是在造园之风日盛的宋元时代所诞生的杰出佳构。

莲花庄园主赵孟\是元代著名的文人书画家,他在这个精致优美的空间里叠山理水,精思巧构。时光荏苒,莲花庄见证了一个昔日文人的精神、素养和心灵密码,也承载着湖州这片土地所韬养的灵性、气质和文化。

1 莲花庄由来与发展

莲花庄位于湖州市区东南隅。早在唐宋时代,这一带叫白苹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白苹洲五记》,称颂此地风光旖旎,为一郡之胜。

莲花庄原构于宋代,宋室南渡时,赵孟\的曾祖父赵师垂从大梁迁至湖州,在湖州购得此园,取名新兴郡国园,后来赵孟\的父亲赵与改名菊坡国。传至元代著名文人书画家赵孟\时,在此园处建置别业,始名莲花庄。

莲花庄在元后累招兵患,致使昔日繁华竟成荒草废池。时至清末,著名书法家陆心源购得池东片地,叠山理水,名潜园。清末以后,莲花庄废圯荒芜,面目全非。

解放后,湖州政府在莲花池上建成青年公园,但与潜园分立。1986又把潜园和青年公园合并,面积达112亩,按赵孟\遗留所有资料进行全面恢复修整,请海内外26位书法名家如沙孟海、赵朴初、吴作人、黄苗子等为园林题字书联,依江南古园形式重建并恢复旧名莲花庄。

数百年来,莲花庄以碧水风荷,景色幽绝著称。清光绪《归安县志》称莲花庄“在月河之东南,四面皆水,荷花盛开时锦云百顷”。(注:参见周颖《赵孟\在湖州》,载于《文物天地》,2007年第10期。)现在的莲花庄虽非原物,但在修复中忠实于原构,园主的精神仍在,宋元时代的古韵遗风仍在,昔日文人的古典气质和情怀仍在。

2 莲花庄主――元代文人书画家赵孟\

莲花庄主赵孟\(1254―1322)是浙江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字子昂,号松雪,水晶道人,为宋室后裔。他能诗善文,精通书画,工于经济,擅解律吕,长于金石,以其出色才干和多才多艺博得元世祖及后几朝皇帝的喜爱,官居一品,成为“荣际五朝,名满四海”(注:参见何谨然《重回杭州――赵孟\艺术创造的心路历程》,载于《美与时代》,2007年第8期。)之人。

赵孟\艺术上影响深远,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开创元代新画风,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被称为“元人冠冕”(注:参见胡光华《赵孟\及其山水画研究》,载于《东方博物》,2006年第2期。)。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并自成一体,称“赵体”,是元代前期书坛的领袖,其影响元、明、清三代可谓无出其左右者,赢得“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其匹”(注:参见毛孝|《色彩与书法散论》,载于《书画艺术》,2006年第6期。)的盛誉。

正是这样一个享誉中国书画史的泰斗,在造园之风兴盛的宋元时代,利用自然山水,自己筹划设计,营建了一个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园林杰作。

3 莲花庄园林艺术中的文人意趣

3.1 文人园林

中国的文人园林滥觞于雅好自然、寄情山水的魏晋时期,萌芽于泉石养心、诗书怡性的隋唐时期,成熟于空灵婉约、文质彬彬的两宋时期,发展于兼容并蓄、转益多师的元明清时期。

所谓文人园林,就是文人直接参与造园,借鉴文学、绘画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园林中融入园主的文心、修养,使园内的景物处处表现出浓浓的文学意境、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内蕴,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注:参见王少军《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与可持续发展》,载于《南方建筑》,2003年第2期。),形成以赏心悦目、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等为特征的园林风格。文人园林除了文人经营或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莲花庄庄主赵孟\是浙江著名的文人雅士,他在莲花庄的灵山秀水间倾注文人的一腔情怀,在亭榭轩窗间展示文人的逸思雅构……使莲花庄成为“中国元代第一文人名园” (注:参见范今朝、沈瑾怡《浙江古典园林的深远影响和兴衰启示》,载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也成为许多园林的营建摹本,湖州南浔光禄大夫刘墉,即因追慕莲花庄之名而建成其小莲庄。

3.2 莲花庄园林艺术中的文人意趣

莲花庄地处湖州苕溪之畔,布局精巧自然、景象丰富,园中有曲径回廊、亭榭楼阁、沙洲画舫、异峰奇石、茂林修竹、四时花卉,其规划、设计、构景、建筑以及许多细微之处都包含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形成园、人合一、景、人合一的典范之作。

3.2.1 天然之趣,隐逸之情

天然是文人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各种文人艺术所一致追求的审美趣味。(注:参见刘承华、孙媛媛《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取向》,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中国的文人艺术家们认为,只有自然而然的美才是真美,他们最忌虚假造作、人工斧凿,所以,如中国的文人画家即以“画工画”为不齿,视其充满“匠气”。为了让自己的艺术作品避免“人工”痕迹,文人艺术家们不为表现而表现,而是让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注:参见刘承华、孙媛媛《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取向》,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表现在园林艺术中,则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注:参见冯荭《园林美学》,气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的境界。

莲花庄园林分为四个景区:西区、中区、东区和潜园。莲花庄西区以水面为胜,水中筑有三岛,岸上特出半岛,岛岸遍植柳树、枫树,池岸和园墙间筑以黄石山峰,格调统一,宛若天然仙境。中区前景有荷花满池,后有低丘起伏,苕上辋川前曲流西走,岸石全用湖石,石间遍植松树、杜鹃等,水中设矶石、汀步,清丽自然,一派野逸。东区院东有洞门,入门亭宇参差、溪光照人,得自然之精髓。北区潜园,园中有池有林,山水点缀,清旷幽雅。走进莲花庄,自然而然的山水景致会使人忘了身在何处,恍若明朱长春诗题:“城傍秋水鸪横堂,四面莲花学士庄。门对曲池如野外,客来张酒亦篱旁”!

(注:参见魏廉《浙江古今建筑》,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综观莲花庄整个园林,在建筑设计上,是按山水总体风骨的走势进行安排,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点缀于山水之间,烘云托月;在总体布局上即规避规整,因循自然,根据特定地形将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组成画面,形成层次丰富又妙极天然的景象空间。在这里园主对每一个景区的设计都力求不着痕迹,充满对自然的敬意和回归自然的情趣。

对天然的崇尚,实则是文人士大夫对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境界的推崇,是文人们隐逸思想的指归。前人曾有诗赞莲花庄:“洲渚绿萦回,芙蓉面面开。路从花外过,山向柳边来。宿鹭惊摇舫,浮鱼仰酹杯。同为城郭里,此地绝尘埃”,(注:参见王克文、余方德《湖州名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诗人的佳句勾勒出一个美好闲静、充满野趣的世外桃源,一个神仙般的隐逸境界,以此不难看出园主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这种隐逸思想还体现在赵孟\在莲花庄中区松雪斋后面建筑的苕上辋川楼,之所以取名“辋川”,是源于盛唐诗人王维在长安水清山秀的蓝田山麓营建的别墅“辋川庄”,那是王维闲赋隐居的自然山水园。此处借辋川为题进行发挥,更深刻的体现了园主“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注:参见赵维江《赵孟\与管道升》,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4页。)的隐逸之情。

赵孟\入仕后曾多次提出辞官归里的要求,他自称为逍遥翁,称时常作书作画的书斋“松雪斋”为逍遥斋,并于1302年写下《逍遥斋记》:“此山此水,未尝一息不在吾心目也。噫,凡寓生大块,贵达穷处,悉皆消灭,亦奚苦劳形神为哉!今年虽未衰,庶几斗健归休山中,有老稚田园之乐,琴书诗酒之娱……”(注:参见陈云琴《松雪斋主赵孟\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园主对莲花庄的至情至爱和其希望归隐的心理明若洞烛。他的画也大多暗示了倦于宦游、渴望归隐和希望抒写个性、追求心灵自由的心理。在其作的《山水》大轴上,画卷题诗:“懒听门外长者东,自田堪种水堪鱼。是非不入送风耳,滑落花开只读书”。(注:参见陈云琴《松雪斋主赵孟\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43页。)……延神祜六年(1319),赵孟\终得南归,隐居于莲花庄,与其友善的文人名士诗词唱和,切磋书艺,此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3.2.2儒雅之风,清远之气

幼年和少年时期的赵孟\在莲花庄读书吟诗,中年出仕后也不时回来小憩,与夫人盘桓园中,攻习书画、赋诗会友、弈棋抚琴,莲花庄因此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氛。

莲花庄内建有松雪斋、大雅堂、集芳园、晚清阁、题山楼等充满儒风雅韵的园林建筑,在这里,赵孟\曾留下大量诗文书画传世,那是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松雪斋是莲花庄的主体建筑,居中区,临莲池而建于花岗岩石台上,歇山顶,前出手抱厦,正脊鳌鱼衔背,仿佛一世儒雅文人临池而坐。赵孟\把自己亲自编定的文集定名为《松雪斋文集》,由此可见松雪斋在赵孟\心中的重要地位。赵孟\友人方回亦有诗题:“如池如沟弃残墨,如冢如陵堆败笔,太湖西畔松雪斋,七弦风清溪山碧” (注:参见余方德《吴越杂识》,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57页。),翰墨书香,诗声琴韵,无疑这里是他笔墨生涯最玫眉湍畹牡胤健K裳室内有楹联道:“儒雅风流,一时二妙三绝,江山古宅,青盖碧波拥白莲” (注:参见刘庭风《中国古园林之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于斋于人,此联再贴切不过。

大雅堂是东湖景区的主体建筑,歇山顶,面阔三间,前出月台,西接廊桥,前对平湖洲岛。“雅”的名称最早来源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有大雅、中雅、小雅之分,当时卿大夫视其大雅为“正统之乐”,喻示格调高雅的大政事。赵孟\有古琴名“大雅”,琴是文人音乐的代表乐器,大雅堂便因其琴名而命名。赵孟\夫妇常在此处抚琴、吟诗、作画。“大雅堂”左边的双亭,叫“天工图画”,两亭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构独特,巧夺天工。观景生情,使人联想起文人雅士赵孟\当年的儒雅风度和与夫人画家管道升的琴瑟和谐。

赵孟\在莲花庄隐居的最后四年中,写下许多书画作品和题跋,还考订编辑了《书今古文集注》,并将自己历年诗文编辑成集。同时他在江南文化人中的声望也随着“儒学提举”之职而更隆,许多人依附其门下,求教问艺。从著录书中可以看出,他在这一阶段创作的书画作品最多。遥想当年,赵孟\名著南北,文章翰墨,驰誉遐迩,在他的莲花庄亭榭里,虽子夜荧荧,案冷水凝,仍一日书万字;园内则时时文人沓至,弄笔玩墨,好一派儒雅之风。

琴声诗语,水声悠悠,水的品质是清丽蕴藉、柔美飘逸的,总让人生发些伤感和愁绪,但因为湖边的诗声,水又变得深沉幽远。因为远,所以又有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质感。没有了水,没有了诗声,便没有了湖州文人的灵性,没有了湖州文人特有的清远之气。赵孟\任凭碧水流长的水域,造就自己静远的秉性,好让自己的幽思有一个依托和萦回的地方,所以莲花庄以水为主,水域占三分之一,陂水蒙蒙的莲花庄正暗合了一个湖州文人的心声和精神气质。

赵孟\在莲花庄的布局谋篇上,使中部较为紧凑,而南北两部疏朗,这样就使整个园林空间显得旷远;在宽大的荷池水面上建凉亭、跨拱桥、叠洲屿,使莲花庄并非一览无余,而充满野逸清远之趣。在西区园门左侧,有一巨石镌刻着赵孟\撰并书的《吴兴赋》全文,洋洋洒洒900余字,备述湖州山水清远、物华人杰之盛况;碑前小池为“清胜池”,碑右为“清胜轩”,轩后回廊与面宽七间的“集芳园”相连,回廊壁间嵌有赵氏父子的《吴兴山水清远图》及“记”碑刻,图文并茂,概述湖州形胜,也让后人窥见园主崇尚清远的文人情趣。

清远是一种水灵安逸的性格,卓然不群的气度,莲花庄的清远之气也体现在园主对植树种花的用心上。据传,赵孟\最钟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因而中湖水面遍植荷花;古莲花庄的镇庄之宝――莲花峰,是赵孟\“松雪斋”中的故物,为赵孟\在山谷中觅得的珍贵的太湖石,状如莲花含苞初放,赵孟\亲笔篆书“莲花峰”三字;元朝画竹成风,赵孟\也喜欢画竹,是“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莲花庄自然少不了竹影婆娑,在西区池西,沿墙遍植竹子,在中区“松雪斋”斋后假山上的“题山楼”楼东更植有大片竹林、梅林,梅竹丛中有轩名“清绝轩”,因管夫人“善写梅竹、笔意清绝”而名;而从莲花庄的命名也可洞悉园主的文人情调,因为文人眼中的梅、竹、荷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荷,清纯无暇,雍容高洁;梅,冰肌玉骨,超然脱俗;竹,苍劲挺拔,俊逸虚静……其实,赵孟\借此要表达的是其自身的清高雅致和文质彬彬的书卷气质。

赵孟\在莲花庄藏古修学,安身立命,把这“清远”两字写成一部文人的历史,园林的历史。这里不是消极退避之地,没有压抑与沉重,只是另一种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疏淡官场的人生态度。

儒雅之风、清远之气,这是画家、书家的风骨,是文人的风骨。不管带着怎样的心情辗转,到了莲花庄就进入了一个安静的世界。仿佛可以看见一个背影,流连于山水之间,沉醉于湖州的江南书韵里。

3.2.3写意之韵,诗画之美

写意是文人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如中国的文人画,其基本特性也正是在于写意。唐宋以来,文人艺术家在造园时运用写意的手法,使园林山水的设置不再只是对自然的摹拟,而是自然的写意。文人们集天下胜景,加以提炼和概括,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征,寓唐诗宋词的意境于假山树木、亭台楼阁、池溪小桥,使有限空间具有无限内涵,力求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注:参见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的写意境界,产生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美妙感受。

作为文人园林的代表之作,莲花庄的艺术建构从总体到细节,无不体现着文人写意的无穷魅力和深长韵味。

莲花庄四个园区均有湖池,湖池辅以细流,迂回曲折,水光云影,并合自然;湖中设岛或于池中叠石成峰,或沿溪堆砌假山,山水相依,水与山相映成趣。莲花庄的山水使全园脉络相通,触发观者联想与感悟天地间的伟岸沧溟之势和村野间的山环水绕之趣。

西区白萍洲往西,湖水水面渐渐收紧,成如歌溪流,水口上则叠有湖石假山,假山立于水中紧锁水口,隐现参半,令人遐想联翩。假山山体中间构有峡谷,谷上架石梁,山峰上建草亭,名芝亭,山顶设崎岖小径,山下有洞,设汀步,渡汀入洞,洞内钟乳石悬挂,矶石散点……此情此景,令游者恍惚,仿佛山居岩栖,身处千山复岭、深涧峡谷、洞壑野溪之间……从洞中望中湖荷花,绿叶之中有一舟石浮于水面,看似扁舟,对岸松雪斋、鸥波亭和曲廊正好框在洞口,以为天上蓬莱,真人间胜景;松雪斋东出曲廊转折东北南行接一舫,名鸥波亭,亭如龙头,廊如龙身,似船行碧波……

更有细处寥寥数笔,现天地浩然,或引发景象繁生、悠悠千思之感叹。如辋川曲流,岸边垒筑山峰,瀑布飞驰直下,青藤缠绕,绿树掩峰,跨水时时用汀步,时用石板,令人有水去无穷之感……在东湖景区,院落边上湖石成峰,起伏有致,峰顶种植凌霄花,花开时,远远望去,如一匹匹雄狮,令人惊叹……

写意之法的运用,使莲花庄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虚实相生;山水建筑上则参差起落,层次丰富,花草林木点缀成景,意境深远;细节处理上则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一如赵孟\典雅蕴藉、秀润清丽的文人画,莲花庄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景观。在园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莲花庄西区池北建有一组主体建筑,名“顾渚烟云”,曲廊、水榭、水亭、半轩一起倒映水中,赏景品题,令人忘疵而顾美;其中一半踞池面的六开间水榭,名“青弁居”,此名源于赵孟\的外甥、元四家之一――王蒙所画的“青弁隐居图”,这幅画在当时声望很高,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画,赵孟\认为水榭周围风景可以和王蒙的“青弁隐居图”相媲美,于是将水榭取名为“青弁居”;池南面有一洲,有小桥和池岸相连,洲上有一个方亭,名“白O洲”,取自南朝吴兴太守柳恽“江南曲”诗:“汀洲采白O,日暖江南春”(注:参见嵇发根《湖州史话》,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70页。)之句;透过中区印水山房的落地窗,可见门口屋檐下安置湖石,湖石根处种植芭蕉,好一幅芭蕉虬石图;东区月洞门内则溪流纵横,架有拱桥、梁桥和廓桥,桥水互衬,一派江南胜景;东湖南岸的“澄环观”和“红蓼汀”,与大雅堂、天开图画双亭遥为对景,别是一番妙境;最是那“莲池”,夏天时荷花盛开,碧叶翻风,浮香绕岸,让人陶醉……

在莲花庄,无论是清绝轩月下看梅花,还是白O洲水中观月影;无论是松雪斋夏日品荷香,还是大雅堂春天醉桃柳;或是秋夜感雨扣芭蕉叶,冬晨赏雪覆清松竹……哪一幅不是绝美的图画?这如诗如画的境地,让人感觉时空流转,超逸出尘的文人精神在神游般的飞升。

4 结语

文人园林赖以生存的封建社会已成历史,“文人园林”这个名称也在今天已丧失它的外在意义,但作为具有特定内涵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思潮,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