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1篇: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落实国家对课程管理提出的要求,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2、有利于尊重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4、有利于体现我校办学理念,加快我校特色建设的步伐。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我区已经全面开展区域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学校特色是在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实践价值:(1)本课题研究来自于教育实践的需求。(2)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丝网创编:

“丝网花”最早起源于日本,被当地称为东篱花,制作丝网花的基本材料是普通的丝袜,也被称为“丝袜花”,于90年代末经台湾传入中国内地。丝网花色彩艳丽,造形丰富。由于具有半透明的特性,因而富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仿真花卉中的一朵奇葩。

“丝网创编”是指用丝网、铁丝和胶带等其他辅助原料扎制艺术品的手工技艺。它制作原理简单,工艺流程清晰。学生只要掌握捏圈、套网、造型、组合四项基本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就能创作出颜色丰富,造型生动逼真,形式多样的丝网作品。

2、校本课程:

广义的校本课程有的认为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也有人认为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们所说的校本课程指的是狭义的校本课程。

3、品格教育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是学校成员对学校的精神类文化要素的提炼、概括与升华,是用来指引学校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文化的基础、核心和灵魂。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实施品格教育,培养五学会新人”。品格教育,就是品质性格及道德行为的教育。五学会,指的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西小办学理念主要从德育入手,以品格教育为途径,以“丝网创编”校本课程为主要抓手,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审美,会合作,会创新”的新一代小学生。丝网创编是我校一直坚持开展的校本课程,开设这一校本课程顺应我校的办学理念,目的完全是为了培养学生做人、审美、合作、创新等基本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1、编写“丝网创编”校本课程教材系列及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2、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及评价中学会创新、学会合作,提高艺术水平,促进全面发展。3、教师在教材的编写、实施、评价过程中完善自我品格,提升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二)研究内容:1、“丝网创编”校本课程教材编写;2、“丝网创编”校本课程实施策略;3、“丝网创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1、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前进的灯塔。当学校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时,就会融入师生的血液中,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师生的力量。

2、组织保障――建立以校长为课题研究组长,以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负责人为课题组成员的组织机构。校长为课题组成员实施培训与指导,培训一支过硬的研究队伍是课题研究的保障。

3、评价导向――以评价促进实施,以评价引领实施。不仅对课题研究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更要对师生参与过程中品格的形成进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期刊、著书、教材、网络等媒介,对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特色学校的创建等理论和实践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2、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对学校师生现状、需求及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以体现学校办学理念。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刘艳凤组长,张城、穆秋燕任副组长,课题主持者具体管理课题实验研究,充实各子课题组的主研人员,做好协调工作。副组长负责组织实施。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研究任务,对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定期组织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培训,了解和掌握研究人员的课题研究状况与需求。

4、课题组成员有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5、制定课题组研究制度,确保课题科学、合理、规范地正常运行。

6、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部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第2篇: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国家大型课题组的引导下引导学生自主选题,模拟教育科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研究的内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把课题研究的内容的内容大体分为四类,一是与学科相关的小课题研究;二是应用设计的小课题研究;三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四是社会调查正误的小课题研究。

近年来,我校的“艺术校园”“科技校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少先队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的,倍受家长的欢迎,己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社区活动中我们与派出所、农技、自来水等许多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动中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我们以“实践、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设计并开展了“周边环境的调查”、“袋装垃圾及学校环境”、“青蛙与农作物的利害关系”、“街道用水质量之我见”、“小学生该不该有零花钱”、“城乡孩子共享一片蓝天”等十几种形式各异,有我校特色的小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阵地,统领学校各项活动。我对原有的学科进行整合,将劳动课与科技课整合为劳动课,体育课与健康课整合为体卫课,品社课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为品行实践活动课。这样腾出了空间,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开设了30分钟综合实践活动课,根据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走进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寻求答案。并将探究的问题引入到课外活动中研究,得出结论再到社会中去实践,做到课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流程分为课前收集、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步,此过程问题为核心。

第三阶段:努力打造艺术校园。2009年秋,我们成立了《让艺术插上放飞的翅膀》的课题研究,并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艺术校园”领导小组,让综合实践活动与艺术手牵手,以“艺术校园”统领小课题,以“享受艺术,快乐成长”作为课题研究的推动力,以书法、绘画载体,以校园集体舞、大家唱、大家跳为校园和谐音符,使我校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校园这一景观和亮点。

二、课题研究是组织形式

(一)个人独立研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在高年级中运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一般有几个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成员自愿结合。这在我校巳选派了三个实验班。

(三)课题协作研究的方式:几个小课题组合作组成一个协作组,对各自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组际沟通,共同探讨,协作解决问题。

(四)专题研究的方式:对于某些涉及面比较广,研究周期长且有难度的问题,可以专题研究,参加人员可以跨年级、班级,老师、社会有关人员也可以参加。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流程

具体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自主选题。课题为学生出题和教师出题,张榜公布让学生自由选择。由领导小组将课题集中,分类收入校级题库,各班选题,相同的学生自主成立小课题组。由组员推荐小组长,组员明确分工,自聘指导老师,少可一人,多可几人,可以在校内招聘,也可以在校外招聘。

第二步,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方案中包括课题名称、领题人、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分工、研究目标、操作过程、研究结果、存在问题八个项目。研究过程中无论是调查、采访还是观察、实验、讨论等都由学生自行组织、自行安排。操作中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学生合作交流,遇到什么问题到协作组中去讨论。有什么困难就主动请叫指导老师。

第3篇: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二、研究课题的确立(包括研究对象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途径及研究目标等)

1、研究对象范围要集中(小);

2、研究内容要充实具体;

3、研究方法要科学规范;

4、研究目标要恰当明确。

三、研究人员近期研究成果:(略)

四、立论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1、理论价值:引用理论要准确,要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权威性;阐述中要把理论与本课题的研究核心联系起来。

2、现实意义:注重调查研究数据的分析;注重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时代和本地区或本单位发展的需求。

3、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注重情报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找出其不足之处;注重本课题在当前研究现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

4、主要参考文献:熟记一些必要的与本课题相关的专业书名,了解一些当前最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书籍。

五、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明确具体简洁、突出重点和特点;

2、研究内容:全面详细、规范周密。

常见的研究内容包括:情报资料的研究,调查研究、实践经验总结研究等。

3、研究方法:合乎规范的专业术语,多种研究方法并用。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反思法、测量法、行动研究法、表列法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等。

4、研究过程:写清研究的起止时间,中间不能间断;写清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5、特色创新之处:突出重点,突出本课题与同类其它课题研究的不同之处。

六、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突出研究人员在此课题研究中的优势,如研究者的学历、学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对本课题研究的适宜性、时间精力以及研究的便利性和经济物质等其它优势条件。

七、成果形式(分阶段写明确)

1、准备阶段:情报资料汇编、现状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汇编;

2、实施阶段;研究的资料和内容汇编、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第4篇: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1.1 隐性实验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隐性教学是在传统的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基础上,通过潜在的无需通过考试测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科普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的介绍使学生产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做到力所能及,主动动手,通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通过常规的实验教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特色。

(1)基本技能培养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基础性实验的学习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理论、实验方法,熟悉常规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的自信,把学生真正领入实验中。

(2)以能力训练为特色,与传统完成实验内容为唯一目的的教学法不同,从教、做、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出发,先由简入深,力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做到主动分析,达到学生真正走进实验、热爱实验的目的。

(3)将隐性教学思想引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设置隐性教学、多方位考核,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师生的交互性和学生对项目的参与性。

(4)课题中引入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把先进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问题

2.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1.1 隐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

隐性实验教学方法是重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体系的同时,逐步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隐性实验教学方法是将电工电子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隐性教学的实验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1.2 隐性实验教学教学法的教学体系架构。

隐性实验教学借助传统实验教学流程,通过目标、计划、确定、实施、检验、评估等环节来完成隐性教学实施过程。通过对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来实施,体现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完成实验。针对个体是从基础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是从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2.1.3 隐性实验教学教学法的多方位考核。

针对隐性实验教学教学法的具体情况,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多方位考核的思想。让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实验能力较弱的同学不再盲目追求实验最终数据,可以安心于自己的节奏更好地找到学习切入点尽快走进实验中;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完成以及实验时间的选择等方面,为学生增加了更多的自由度和自,有利于学生专业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

2.2 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

2.2.1 隐性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隐性实验教学方法是借助于传统教学为依托,加入全新理念,并与传统教学的一种有机结合。

2.2.2 隐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项目的渗透。

2.2.3 隐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隐性实验教学方法要兼顾全体学生,达到每一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要求为目标。

2.2.4 隐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3.课题研究方案及落实措施

3.1 课题研究方案。

(1)广泛调研,结合工科类学生实际情况,根据理论课教学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方案,以及现有实践环节的培养方案,设计隐性教学课题内容。

(2)实施课题内容教学。整合实践资源,确立主要内容,分阶段完成各主要内容的素材等工作。

(3)实践检验,获取反馈信息,对隐性教学进行实践检验,以正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学生自愿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内容、实验过程和实验时间,并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实时完善隐性教学方法。

第5篇: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关键词:创建过程;办学品位;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21-02

界集中学是一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学校占地63亩,建筑面积18200平方米,在校学生456多人,12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工70人。漫步优美的界中校园,迎面扑来的是阵阵花香,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乒乓文化氛围。你看,运动场上,一排排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正随着《乒乓小将》那欢快地音乐,认真、整齐地做着乒乓操;再看,乒乓台前,体育老师正在辅导乒乓兴趣小组,十六个乒乓台,32位学生快速飞舞着球拍,乒乓弹出优美的音乐传遍在校园上空,校园充满着无限的生机。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界集中学积极围绕阳光体育运动和特色学校的创建项目开展工作。在乒乓特色选项上,界集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百姓对乒乓的热爱,师生对乒乓的深厚兴趣,学校完善的硬件设施,为界集中学乒乓特色学校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界集中学乒乓特色创建从2010年至今,历经三年。三年中,学校紧紧依托“励志、创新”校训,凝炼出“自信务实 追求卓越”校园精神,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全力提高办学质量,始终以创建县AAA级特色学校为奋斗目标,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界集中学坚持以乒乓兴趣小组为支撑,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以竞赛活动为主导,以乒乓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特色学校建设,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初步形成了学校乒乓文化特色。学校还注重对乒乓球特色发展的领导,完善乒乓球校本课程建设,重视对乒乓球特色学校建设的课题研究。通过三年努力,形成了以“乒乓文化”为核心的独特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校特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初步打造成为拼搏乐园、人文家园的特色学校。

一、完善的乒乓训练设备

完善的乒乓球教学设施为师生活动提供有利条件。目前界集中学拥有乒乓水泥台16套,省配标准乒乓球台6套,镇政府配送乒乓球比赛用台3套,共计25套。学校在特色创建工作中能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购置了乒乓球自动发球机一台,自动捡球器一个,配备了视频设备一套(含电视机一台、DVD播放机一台、EVD机一台、功放机一台及音箱两只),用于乒乓教学及乒乓训练使用。

二、浓郁的乒乓活动氛围

为全面落实特色学校建设和阳光体育动动,推进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界集中学根据校本特色——乒乓运动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现有的运动资源,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乒乓活动。学校精心设计了乒乓球展室,介绍了乒乓历史,乒乓基本知识、乒乓冠军英雄谱、学校乒乓活动开展情况,加上崭新的乒乓球自动发球机和学校乒乓活动视频资料、比赛视频资料,渲染了浓厚的乒乓特色氛围。学校艺体组靳雪欢老师还自编了一套乒乓操,运用乒乓技巧,结合街舞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做起来富有灵气。做操时学生人手一只乒乓拍,动作整齐,声势宏大,给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带来了活力。学校先后开展了趣味乒乓赛、手抄报比赛、“我爱乒乓”黑板报比赛、“我的乒乓我的梦”绘画比赛、乒乓操比赛、乒乓知识竞赛以及以乒乓为主题的班级命名活动,形成了班班有特色,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全员参与、各尽其才,将每年的乒乓特色文化活动推向。让乒乓活动真正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在控辍工作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丰富的乒乓文化内涵

单纯的乒乓球特色建设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追求的是深层次的乒乓文化内涵,让乒乓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教职工的工作激情,让乒乓文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到学校的文化内涵之中。

我们根据本校独特而丰富的乒乓优势资源,组织教师编写了我校的乒乓训练校本教材,我们将“会打球,勇拼搏,能创新,树自信”作为我校乒乓校本课程实施的总目标,我们把每周体育课中一节安排为乒乓课,内容分“乒乓知识”、“乒乓发展史”、“乒乓精神”、“乒乓训练”几个系列。组织师生开展了乒乓论文评比、演讲比赛,乒乓知识竞赛,组织体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伏春老师的《乒乓特色项目校本化实验与研究》课题在县级立项。

我们还把乒乓球运动的精神凝炼成“善思、苦练、团结、拼搏”八个字。在宣传的基础上,要求体育教师及班主任在指导学生打球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推进乒乓文化内涵向纵深发展。

四、强有力的措施保障

界集中学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制定了“以兴趣小组为支撑,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以竞赛活动为提升成效”创建目标。采取了六项措施,确保学校特色有序进行:1、组建“乒乓球”兴趣活动小组。组团外出比赛,提高学生乒乓技能,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2、学校多方筹措比赛经费,用于训练、比赛及校园乒乓文化建设等。3、对全体师生进行乒乓球知识培训,把乒乓球运动和阳光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并纳入落实到课程计划(地方课程)之中,做到这项运动在学生和教师中间普及化。4、每学期定期开展1-2次全校性的比赛活动,通过比赛活动、报栏宣传、兴趣组活动及播放乒乓球比赛录像,增强学生对乒乓球运动兴趣。每班每月开展以“乒乓球”为项目推动学生休闲体育锻炼活动,强身健体,疑聚团队精神,形成点、面结合的特色发展氛围,以形成学校鲜明的特色。5、申报以乒乓球特色发展的课题,进一步发展它的内涵:增强体质,疑聚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策略。6、加强对班级、体育教师乒乓训练工作进行考核,制定系列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年终绩效挂勾,以确保学校特色项目正常开展。

五、长远的工作目标

第6篇: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文化引领德育,就是要利用有效的文化资源,借助先进文化的导向功能,唤醒学生主体道德成长的主观能动性;用文化浸润德育,让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心灵的滋养;以文化引领学生品德成长,达成“文化润德”的育人目的。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行动德育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建设和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价值观,弘扬东方文化,在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我国国内近年来以文化引领德育的课题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苏州等地学校有“开发丝绸文化地方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研究”、“丝绸文化背景下培养少先队员创新精神的研究”等课题活动;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以学校文化引领,推出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湖州自古传承着骆驼与丝绸文明,该校弘扬“骆驼精神”,旨在弘扬湖州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用骆驼般的健壮体格、生活习性和内在品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效果都很好。借鉴其他地方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我校以沙地文化为背景,借助沙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行动德育的实践研究。用质朴的地方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必将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沙地文化引领行动德育的课题研究的动因

沙地文化是一个很专业又很具区域特色的群体文化现象。在大自然的时序变迁中,江海明珠启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沙地文化,集中体现了启东人民“围涂、垦牧、包容、汇通、创新”的沙地精神。学校以沙地文化为引领,一是考虑与地域文化相契合,勤劳质朴的沙地人开垦围涂,传承了特有的地方特色文化沙地文化;二是考虑与学生的实际相契合,中职学生基础弱起点低,就业与创业都需要学生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耐劳、敦厚诚信、坚忍不拔、负重奋进的拓荒精神;三是考虑与学校教职员工多年来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吃苦耐劳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创新创业传统相契合。沙地文化引领下职业中学行动德育的课题研究,一方面让学生立足于沙地人的具体生活,融入沙地,探究实践,体验沙地文化的魅力,感受沙地文化的熏陶,积极自主地理解生活、锻炼心智,感悟生活、体验成长,提升人文素养。在整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立足于行动德育的研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悟,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行动德育中,通过沙地民俗及江海文化的濡染,在其童年生活记忆中烙上家乡印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传承优秀的家乡文化,最终达到弘扬我们沙地的沙子精神、垦牧精神、滨海精神、创新精神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使我们的老师也受到沙地文化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德育修养,更能使老师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必须以坚忍不拔的沙地精神鼓舞和鞭策自己,把沙地文化中的垦牧精神、创新精神融入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三、沙地文化引领行动德育的课题研究的反思

第7篇: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策略

课题申报是高职院校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教科研、办学水平的指标性工作,具体反映了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课题申报的意义

高职院校课题申报是课题研究迈出的第一步,是课题研究的必由之路。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进行课题申报,没有课题申报就没有课题立项和课题研究。高职院校课题申报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和提出一个或若干个职教问题,遵循职教规律,着眼职教特色,选择恰当课题,通过专家论证,获准正式立项,进行认真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取得预期成果。这样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报中的问题

(一)申报不积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仍旧比较缺乏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其原因是高职教师普遍都认为自身能力和条件有限,对科研项目申报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广大高职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即使申报,也申报的是一些较为低级的自立课题。其实,随着国家队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大多数职业院校已经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是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以为科研工作有难度,也不是硬性考核要求,所以项目申报不积极。

(二)选题不新颖

少数教师不善于从教育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没有真正深入实际,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选题,而是随心所欲地寻找一个课题进行申报,根本没有进行细心的论证,缺少学习,缺乏积累,不是偏离教育课题的研究要求,就是模仿他人的研究课题,选题不新颖,出现了“扎堆”撞车的现象。

(三)论证不清楚

论证内容“散”,缺乏创新,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论证不充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不够,对项目的应用前景及实际价值体现模糊等等;“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一栏中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或表述不清,使申报项目缺少主题和必要的技术支撑;有些内容不管字数有没有要求的,都是长篇大论,没有抓住重点讲。

(四)团队不合理

“近亲现象”严重,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往往因师资条件受限,不能组织一个专业、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团队,而常见的是以系、教研室等行政单位组成的项目小组运作,甚至是“夫妻店”形式组成的临时性课题组。“近亲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水平科研团队的组建。

(五)服务不到位

现今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还处于被动服务的局面,在目申报上,没有做到超前服务、及时服务、周到服务,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传递员”工作,对申报者的情况、申报课题的内容等方面了解不深入透彻,无暇全面细致顾及到各分院的具体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一般采取教师自由申报,不逐项预先进行项目论证,缺乏组织指导,对项目本身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把关和审查。这种申报形式对于今天越来越强的科研竞争显然是落伍的。

三、提高课题申报成功的策略思考

(一)选题是关键

要做到选题精准,需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紧扣课题指南。申报的课题名称不宜过大、过长,同时要避免照搬课题指南,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前期研究基础等情况,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区、熟悉的研究领域,将指南的选题缩小到能够驾驭的范围。二是突出地方、民族、学科特点。课题指南覆盖的范围宽泛,题目众多,如何在众多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就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色,如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或者学科特色。三是考虑课题组成员的前期成果。是否有前期成果是对申报人员自身研究能力、前期准备情况、能否高质量完成本研究任务做出正确评价的基本考量指标。

(二)论证是核心

首先,要做好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的意义。在述评时要把握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对其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评价,并阐明自己研究的核心以及区别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亮点”。其次,要重点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要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层次要合理,重点突出,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简明扼要。第三,要厘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是课题研究的大纲,清晰的研究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如果是基础研究,就应该在体现出开拓新;如果是应用研究,就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如果是综合研究,就应该体现出交叉性。第四,要阐明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创新之处就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创新点与选题的新颖性密切相关,选题或者研究内容缺乏新意,那么研究也很难有创新之处

(三)团队是支撑

随着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越来越高,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研究,更多地需要组建科研团队来进行联合攻关。科研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当然这种整体优势绝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数量上的优势,而是要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达到质量上的整合效应。

第一,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科研团队一般5-7人为宜,人数太少可能会综合研究水平不够,人数太多可能会人浮于事。团队成员年龄、学历、职称、知识能力要合理,既要避免“单兵作战”现象,又要避免“滥竽充数”现象。应用研究的课题,课题组成员除了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外,应尽可能吸纳1-2 名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既便于调研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科研团队不仅要形成合力,还要突出特色。要整合优势资源,凝聚科研力量,组建科研项目攻关团队。一是要围绕申报题目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把不同学科、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组合起来,二是要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整合科研团队,并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术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提高项目申报的竞争力。

第三,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本单位人员,还应根据需要吸纳外单位联合申报。在申报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时,单独申报往往科研力量相对单薄,竞争力不强,此时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申报,借助对方的科研实力来充实自己的研究力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项目获得立项的机率,还有利于在科研中取长补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四)服务是保障

第8篇: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体育京剧学校体育文化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并确定了15首经典唱段为教学内容。北京市确定了10个区22所学校进行试点,并规定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虽然北京101中学未被列为试点校,但郭涵校长带领教师团队,整合学校优质资源,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通过三级课程(语文、英语、美术、体育、历史、音乐)的整合开展京剧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为普及京剧艺术、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师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德育模式;学习基础与能力并重,科技创新与体育艺术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辐射广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课题组“以构建学校文化为核心,以国家级三级课程整合课题为依托,以学校硬件及教师资源为基础,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宗旨,构建‘课程整合开展京剧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在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关注和热爱,自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及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建设能力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丰厚教师文化底蕴的目标指导下,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创新校本课程的内涵、创造教育特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体育与京剧”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内容的构建

作为三级课题的子课题之一的“京剧与体育的研究”,在总目标指导下进行了“《京剧之韵》广播体操”及“京剧瑜伽”、京剧健美操的研究,将课程拓展与活动相结合,学习京剧艺术精髓与激发兴趣相结合,参与专题演出与京剧艺术欣赏相结合,推广和普及京剧文化艺术、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及教师的专业创新,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文化群。

(一)“京剧与体育”的研究价值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表演中的歌唱;念――表演中的音乐性唱白;做――表演中的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武术、翻滚跃扑技艺。京剧的做,是歌、舞、表演相结合,它不同于话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它的表演动作,是富有节奏感、艺术性的舞蹈化动作。另外京剧舞台艺术无论在唱腔、身段、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对学生练就良好的身体形象、体态有积极的作用。打是武工,在舞台上,打是一种表演厮杀、打斗的艺术形式,俗称“武打”,戏班里又称为“把子”。京剧中的武打,是将武术中的散手,长兵器、短兵器以及拳术、刀、枪、剑、棍等对抗套路,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积极的作用。《京剧之韵》广播体操、“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竞技健美操动作内容,充分挖掘京剧艺术的内涵,并与体育动作相融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学生健美形体,并根据学校资源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与京剧”的校园文化体系,创新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其教育价值是深远的、可持续发展的。

(二)“京剧与体育”的研究内容

1.《京剧之韵》广播体操音乐及动作内容的选择

(1)《京剧之韵》广播体操音乐的选择

《京剧之韵》广播体操的音乐,选择了由阎肃作词,姚明作曲的歌曲《唱脸谱》。这首歌曲既有京腔京韵,又有流行音乐的元素,既传统又时尚,且动感十足。它的体裁是京戏歌,将京剧曲调跟流行音乐巧妙融合,称为“京味歌曲”,学生通过学唱歌曲《唱脸谱》,通过形体动作练习发展协调性、节奏感及身体素质,感悟京剧文化魅力。通过“《京剧之韵》广播体操”,既提高做操的兴趣,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京剧之韵》广播体操动作的创编

《京剧之韵》广播体操动作根据《唱脸谱》歌曲的特点,结合唱词及京剧基本动作的特点将京剧“起霸”中的“云手”,朝天蹬,飞脚、亮相等动作,结合歌词、唱腔的特点,形象生动的编入广播体操中,同时将京剧艺术的五法口、手、眼、身、步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进行《京剧之韵》广播体操的练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京剧艺术的动作美、韵味美、艺术美,同时丰富和创新课间广播体操的内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2.“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编

(1)“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音乐的选择

瑜珈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瑜伽音乐选择身心放松,激发内在潜能,闭目养神,使人舒心、强身、养生,仿佛回归大自然中的美妙境界。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会身心轻松、愉悦,有助于内心的平和与安静,对减缓学习压力有积极的作用。在“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的研究中,课题组老师们对京剧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各界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可选择的音乐,如剧目《嫦娥奔月》中的唱段“白云飘碧水流青山葱翠”;剧目《梅花三弄》中的唱段“梅花三弄”;剧目《梦北京》中的唱段“云海迢迢月儿明”;剧目《梨花颂》中的唱段“梨花颂”,等等,使学生通过“京韵瑜伽”校本课程的学习,慢慢调息身心、品味京剧、回归自然、缓解压力。

(2)“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动作内容的选择

京剧与瑜珈的结合作为校本课程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一种拓展与延伸,它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如:亮相、起霸、半月式、弓步式、探海、岔功、卧鱼、朝天蹬、跷功、骆驼式、桥功、古树缠藤、鼎功等京剧动作,并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略京剧音乐之美、京剧与瑜珈动作结合之美、形体动作与表演展示欣赏之美。

3.“京剧健美操”学校竞技健美操队表演与比赛

“京剧健美操”是将京剧的毯子功的相关动作及亮相、起霸、半月式、弓步式、桥功、古树缠藤、鼎功等京剧动作,经过艺术加工融入竞技健美操中,既丰富了健美操动作内容,又拓展了健美操的理念;同时健美操队的具有京剧艺术风格的表演与比赛为101中学校园文化增添了丰采,并为健美操运动融入民族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北京101中学健美操队是全国健美操联赛中当之无愧的领跑者。2009年6月1日北青网曾评论“101中学健美操队为北京竞技健美操的霸王花”。近几年,101中学健美操队不仅取得的骄人的成绩,同时向重点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品学兼优的学生,受到全国各重点高校的青睐。

二、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及教师专业发展

尼克・阿莱克塞博士将体育文化界定为: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教师及教职员工为主体,以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物质文化(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等),为师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条件和场所;行为文化(体育制度、体育竞赛、体育运动会、体育活动等);意识文化(体育精神、体育观念、体育宣传等)。“《京剧之韵》广播体操”“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京剧健美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群,对学校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促进师生物质和精神财富有重要作用,对形成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和体育文化意识有积极的影响。

(一)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多功能指向的特征,在培养学生体育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发展身体机能,培养体育态度、兴趣、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娱乐活动等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校园氛围。

北京101中学是现代都市中最为独特的花园式学校,学校静谧、厚重、古朴,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有着良好软、硬件资源和研究氛围。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通过标语、黑板、报刊、广播、宣传栏以及文化周、戏剧节、各种文化论坛等做宣传阵地,学生通过《京剧之韵》广播体操、“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京剧健美操”的学习,师生们自觉传承民族文化,融“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为一体,构建了体育文化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创新了“体育与京剧”结合的实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体育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团队中,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首先是教师素质过硬、基本功扎实;在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研讨、实践、创编过程中,形成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京剧与体育”教学内容,健美操教练赵海波老师根据京剧服饰、化装、唱腔等方面的特点,在“京剧与体育”研究中,在创编动作、形体造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京剧艺术特色健美操服装和服饰,并在保持京剧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改变合成具有健美操风格的京剧音乐,在表演中还请学校乐队为“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京剧健美操”队配乐,将多元素的美学特征延伸、整合,为推进优秀民族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传承,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在创新、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赵老师的专业技能也更上一层楼。

在学校浓郁的研究氛围中,激发了教师团队的创造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在学校大课题研究环境中,体育教师与语文、英语、美术、体育、历史、音乐等其他各学科教师边学习、边研究,教师们不仅有了归属感,对自己的研究能力也有了信心;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品位,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教师的个人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

三、学校体育文化构建的思考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师生为主体,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师生既是文化的受益者又是创造者;校园文化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有教育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整合开展京剧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拓展了课程创新的思路,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北京101中学子课题研究“京剧与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是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是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它寄托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寄托着体育与艺术在课程中的创新。以课题为依托学校研究团队的构建及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有以下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关键点:

1.学校文化氛围是基础

北京101中学的文化氛围浓厚,学校有施光南艺术节、京剧表演艺术展示、体育节等,各种文化活动主要是学生组织、教师引领,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体育“《京剧之韵》广播体操”汇演、“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展示、“京剧健美操”表演与展示很快融入了学校文化群中,形成了校园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2.学校领导重视是保障

学校为教师们搭建了发展平台。学校领导重视、资源保障以及学校浓郁的文化研究氛围,使每位老师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的方向,在这样的团体中教师有了归属感、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

北京101中学根据学校的资源,为开设“京韵瑜伽”校本特色课程、“京剧健美操”学校竞技健美操队训练,提供了场地、经费以及教师资源的保障;在推广《京剧之韵》广播体操的过程中,学校在宣传、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使《京剧之韵》广播体操很快得到普及和学生们的认可、喜爱。

3.学校课题的给力

“国家级三级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为教师们提供了发展空间,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巧妙的与相关学科相联系,形成了学校文化团队的建设群及学科课程体系。在学校教研组共同努力下,通过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们成熟、成长、发展、创新。

4.教师给力、学生给力

北京101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应归结于学校的文化传统及办学理念,归结于学校对教师的尊重,归结于教师的文化底蕴及专业基本功,归结于学生的高素质。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丰富的校园文化会继续丰富、拓展、延伸。

5.专家与社会团体给力

“国家级三级课程整合”课题组在教育部国家级课题专家组以及北京京剧院的领导和老师们、教育界及体育界专家、舞蹈界专家指导和咨询中,顺利而有序的进行,在专家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视野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

在专家及社会团体的帮助下,课题组会分阶段、有层次地逐步推进,既走出去(学生到剧场欣赏京剧艺术),又请进来(邀请京剧团结合学校教育内容及课程要求,进学校演出经典剧目),同时学校的“国家级三级课程整合”体系逐步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主题活动及文化交流展示,使京剧艺术在校园文化群中逐渐延伸、拓展,既弘扬民族文化、拓宽师生视野,又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9篇: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范文

[关键词] 课题研究 攀登英语 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运用英语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学校对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认识不足,英语教学成绩差。

其二,小学生英语口语差。成人化英语的“高知低能”和“哑巴英语”现象比较严重。

其三,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2005年9月,我校参加了国家级科研课题“攀登英语”的实验研究。

五年来,整个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7年7月),起步探索阶段。主要跟随总课题组,进行初步研究尝试,积累经验。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深化研究阶段。逐步扩大研究规模,覆盖全校每个年级,并尝试启用班主任教师担任攀登英语的教学任务,初步巩固运用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10年6月),整合提高阶段。不断深化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专业英语教师的队伍,以“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的整合”为抓手,加强专题研究,争创优秀学科。

第四阶段(2010年9月开始),普及推广阶段。总结五年来攀登英语课堂研究取得的经验,并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切实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巩固和扩大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逐步规范课题研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专门组建了主管副校长、教学主任、教研组长、实验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组,确定了一至三年级7个教学班为实验班,并逐步扩大到全校15个班级;同时,学校逐步健全完善了“集体教研”、“年级组月汇报”、“学期展示”等制度,有效保障了课题研究和常规英语教学。

2.加强管理,开拓创新,不断规范常规教学

从常规教学入手,突出“四有八落实”,严格执行过程化管理。几年来英语组非常重视课后反思环节,逐步形成了“研讨――学习――再讨论――反思――总结――提高”的教学过程。尤其每学期,英语组教师在参与“校级评优课”时,都以组为单位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课前大家集体钻研教材、集体探讨教法、集体备课,课中认真听课、思考,课后认真讨论教学得失、回顾小结,撰写课后反思,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3.强化设计,积极引导,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学校就想方设法在各个教室、楼道等场所张贴了英语宣传画。学生入学时,老师就为他们提供了很多英语名字,让孩子们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并制作成胸卡每天佩戴,课上或课下学生与老师都用英文名字互相称呼,课间用英语问候;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实施每天十分钟早读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会话能力,并把好语音关,掌握好发音;运用词汇积累本、百词竞赛、作业评比、朗读比赛、课文短剧表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今年我校又引进了英语口语外教,受到师生的好评。

4.深化研究,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校英语教师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优化、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深入具体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每学期末学校组织英语展示活动,各种节日都会由孩子们自己表演,这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承担的两次区级展示活动,不仅扩大了知名度,而且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结果与分析

五年来,学校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坚持不懈、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攀登英语课题研究与日常英语学科教学的交融点,突出“两大特色”,取得“四项成果”,成效显著。

1.突出“两大特色――评价的整合突出阶梯性、内容的整合突出互补性”

(1)评价整合――突出阶梯性

借鉴攀登评价体系优化常规英语课堂教学。攀登英语的评价机制就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每个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使评价真正地发挥了其激励和促进的功能。

(2)内容整合――突出互补性

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优势,我们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整合,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取得四项成果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英语、用英语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通过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广大家长纷纷来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用英语大胆交流、精彩表现而惊喜万分。

(3)建立了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师生关系

通过试验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学习者,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新型学习模式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提高了英语学科的成绩

2007年,学校荣获攀登英语基地校称号;2008年,学校英语学科被评为优秀学科;2009年,学校荣获英语实验优类校称号。并在全国及市区论文比赛、课堂教学设计及教案设计比赛中多次获奖。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的英语学科教学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而且在市、区都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学校还会在固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校自身的优势,努力探索小学攀登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机衔接,力求共同促进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译林出版社,2001.

[2]小学英语教师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4]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