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

第1篇: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第一条为提高药物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必须遵循本规范。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人员

第三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配备机构负责人、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和相应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备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相应的学历,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所承担的研究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

(二)熟悉本规范的基本内容,严格履行各自职责,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与所承担工作有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三)及时、准确和清楚地进行试验观察记录,对实验中发生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任何情况应及时向专题负责人书面报告;

(四)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着装,遵守健康检查制度,确保供试品、对照品和实验系统不受污染;

(五)定期进行体检,患有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者,不得参加研究工作;

(六)经过培训、考核,并取得上岗资格。

第五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负责人应具备医学、药学或其它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及相应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机构负责人职责为:

(一)全面负责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组织管理;

(二)建立工作人员学历、专业培训及专业工作经历的档案材料;

(三)确保各种设施、设备和实验条件符合要求;

(四)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并按规定履行其职责;

(五)聘任质量保证部门的负责人,并确保其履行职责;

(六)制定主计划表,掌握各项研究工作的进展;

(七)组织制定和修改标准操作规程,并确保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八)每项研究工作开始前,聘任专题负责人,有必要更换时,应记录更换的原因和时

间;

(九)审查批准实验方案和总结报告;

(十)及时处理质量保证部门的报告,详细记录采取的措施;

(十一)确保供试品、对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十二)与协作或委托单位签订书面合同。

第六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应设立独立的质量保证部门,其人员的数量根据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规模而定。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的职责为:

(一)保存非临床研究机构的主计划表、实验方案和总结报告的副本;

(二)审核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和总结报告;

(三)对每项研究实施检查,并根据其内容和持续时间制定审查和检查计划,详细记录检查的内容、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并在记录上签名,保存备查;

(四)定期检查动物饲养设施、实验仪器和档案管理;

(五)向机构负责人和/或专题负责人书面报告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六)参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保存标准操作规程的副本。

第七条每项研究工作必须聘任专题负责人。专题负责人职责为:

(一)全面负责该项研究工作的运行管理;

(二)制定实验方案,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分析研究结果,撰写总结报告;

(三)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的规定,及时提出修订或补充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的建议;

(四)确保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明确所承担的工作,并掌握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五)掌握研究工作的进展,检查各种实验记录,确保其及时、直接、准确和清楚;

(六)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七)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方案、原始资料、应保存的标本、各种有关记录文件和总结报告等归档保存;

(八)及时处理质量保证部门提出的问题,确保研究工作各环节符合要求。

第三章实验设施

第八条根据所从事的非临床研究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实验设施。各种实验设施应保

持清洁卫生,运转正常;各类设施布局应合理,防止交叉污染;环境条件及其调控应符合不同设施的要求。

第九条具备设计合理、配置适当的动物饲养设施,并能根据需要调控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通风和照明等环境条件。实验动物设施条件应与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级别相符。动物饲养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不同种属动物或不同实验系统的饲养和管理设施;

(二)动物的检疫和患病动物的隔离治疗设施;

(三)收集和处置试验废弃物的设施;

(四)清洗消毒设施;

(五)供试品和对照品含有挥发性、放射性或生物危害性等物质时,应设置相应的饲养设施。

第十条具备饲料、垫料、笼具及其它动物用品的存放设施。各类设施的配置应合理,防止与实验系统相互污染。易腐败变质的动物用品应有适当的保管措施。

第十一条具有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处置设施:

(一)接收和贮藏供试品和对照品的设施;

(二)供试品和对照品的配制和贮存设施。

第十二条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实验室;使用有生物危害性的动物、微生物、放射性等材料应设立专门实验室,并应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具备保管实验方案、各类标本、原始记录、总结报告及有关文件档案的设施。

第十四条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环境调控设施。

第四章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

第十五条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放置地点合理,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进行检查、清洁保养、测试和校正,确保仪器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

第十六条实验室内应备有相应仪器设备保养、校正及使用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检查、测试、校正及故障修理,应详细记录日期、有关情况及操作人员的姓名等。

第十七条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实验用的供试品和对照品,应有专人保管,有完善的接收、登记和分发的手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批号、稳定性、含量或浓度、纯度及其它理化性质应有记录,对照品为市售商品时,可用其标签或其它标示内容;

(二)供试品和对照品的贮存保管条件应符合要求,贮存的容器应贴有标签,标明品名、缩写名、代号、批号、有效期和贮存条件;

(三)供试品和对照品在分发过程中应避免污染或变质,分发的供试品和对照品应及时贴上准确的标签,并按批号记录分发、归还的日期和数量;

(四)需要将供试品和对照品与介质混合时,应在给药前测定其混合的均匀性,必要时还应定期测定混合物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浓度和稳定性,混合物中任一组分有失效期的,应在容器标签上标明,两种以上组分均有失效日期的,以最早的失效日期为准。

第十八条实验室的试剂和溶液等均应贴有标签,标明品名、浓度、贮存条件、配制日期及有效期等。试验中不得使用变质或过期的试剂和溶液。

第十九条动物的饲料和饮水应定期检验,确保其符合营养和卫生标准。影响实验结果的污染因素应低于规定的限度,检验结果应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第二十条动物饲养室内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及杀虫剂等,不得影响实验结果,并应详细记录其名称、浓度、使用方法及使用的时间等。

第五章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条制定与实验工作相适应的标准操作规程。需要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二)质量保证程序;

(三)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接收、标识、保存、处理、配制、领用及取样分析;

(四)动物房和实验室的准备及环境因素的调控;

(五)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校正、使用和管理;

(六)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

(七)实验动物的运输、检疫、编号及饲养管理;

(八)实验动物的观察记录及实验操作;

(九)各种实验样品的采集、各种指标的检查和测定等操作技术;

(十)濒死或已死亡动物的检查处理;

(十一)动物的尸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十二)实验标本的采集、编号和检验;

(十三)各种实验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十四)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制度;

(十五)动物尸体及其它废弃物的处理;

(十六)需要制定标准操作规程的其它工作。

第二十二条标准操作规程经质量保证部门签字确认和机构负责人批准后生效。失效的标准操作规程除一份存档之外应及时销毁。

第二十三条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修改、生效日期及分发、销毁情况应记录并归档。

第二十四条标准操作规程的存放应方便使用。研究过程中任何偏离标准操作规程的

操作,都应经专题负责人批准,并加以记录。标准操作规程的改动,应经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确认,机构负责人书面批准。

第六章研究工作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每项研究均应有专题名称或代号,并在有关文件资料及实验记录中统一

使用该名称或代号。

第二十六条实验中所采集的各种标本应标明专题名称或代号、动物编号和收集日期。

第二十七条专题负责人应制定实验方案,经质量保证部门审查,机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执行,批准日期作为实验的起始日期。接受委托的研究,实验方案应经委托单位认可。

第二十八条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专题的名称或代号及研究目的;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及地址;

(三)专题负责人和参加实验的工作人员姓名;

(四)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名称、缩写名、代号、批号、有关理化性质及生物特性;

(五)实验系统及选择理由;

(六)实验动物的种、系、数量、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来源和等级;

(七)实验动物的识别方法;

(八)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环境条件;

(九)饲料名称或代号;

(十)实验用的溶媒、乳化剂及其它介质;

(十一)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给药途径、方法、剂量、频率和用药期限及选择的理由;

(十二)所用毒性研究指导原则的文件及文献;

(十三)各种指标的检测方法和频率;

(十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十五)实验资料的保存地点。

第二十九条研究过程中需要修改实验方案时,应经质量保证部门审查,机构负责人批准。变更的内容、理由及日期,应记入档案,并与原实验方案一起保存。

第三十条专题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专题的运行管理。参加实验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向专题负责人报告。

第三十一条所有数据的记录应做到及时、直接、准确、清楚和不易消除,并应注明记录日期,记录者签名。记录的数据需要修改时,应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的理由及修改日期,修改者签名。

第三十二条动物出现非供试品引起的疾病或出现干扰研究目的的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隔离或处死。需要用药物治疗时,应经专题负责人批准,并详细记录治疗的理由、批准手续、检查情况、药物处方、治疗日期和结果等。治疗措施不得干扰研究。

第三十三条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题负责人应及时写出总结报告,签名或盖章后交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审查和签署意见,机构负责人批准。批准日期作为实验结束日期。

第三十四条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专题的名称或代号及研究目的;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三)研究起止日期;

(四)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名称、缩写名、代号、批号、稳定性、含量、浓度、纯度、组分及其它特性;

(五)实验动物的种、系、数量、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来源、动物合格证号及签发单位、接收日期和饲养条件;

(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给药途径、剂量、方法、频率和给药期限;

(七)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剂量设计依据;

(八)影响研究可靠性和造成研究工作偏离实验方案的异常情况;

(九)各种指标检测方法和频率;

(十)专题负责人与所有参加工作的人员姓名和承担的工作内容;

(十一)分析数据所采用的统计方法;

(十二)实验结果和结论;

(十三)原始资料和标本的保存地点。

第三十五条总结报告经机构负责人签字后,需要修改或补充时,有关人员应详细说明修改或补充的内容、理由和日期,经专题负责人认可,并经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审查和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七章资料档案

第三十六条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题负责人应将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和总结报告的原件、与实验有关的各种书面文件、质量保证部门的检查报告等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整理交资料档案室,并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编号归档。

第三十七条研究项目被取消或中止时,专题负责人应书面说明取消或中止原因,并将上述实验资料整理归档。

第三十八条资料档案室应有专人负责,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管理。

第三十九条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总结报告以及其它资料的保存期,应在药物上市后至少五年。

第四十条质量容易变化的标本,如组织器官、电镜标本、血液涂片等的保存期,应以能够进行质量评价为时限。

第八章监督检查

第2篇: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1.1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监控质量评分标准根据GCP及文献调研,制订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监控质量的评分标准,实行百分制,分为6要素: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12分)、不良事件的收集(9分)、不良事件的处理及随访(20分)、不良事件的报告(20分)、不良事件的记录(34分)、不良事件的分析汇总(5分)。

1.2资料(1)调查2007—2013年结题的Ⅱ~Ⅲ期发生不良事件的试验项目归档资料,对照评分标准,统计各试验项目的不良事件监控的质量得分情况,计算年均得分及各要素的年均得分率。(2)根据2007—2013年结题的Ⅱ~Ⅲ期试验发生的15例严重不良事件(SAE)的资料,分析SAE处理、随访、报告及记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

2结果

2.1不良事件监控质量得分情况由表2可见,2007—2010年不良事件监控质量得分基本维持在70上下,2010年得分最低。从2011年开始,得分大幅度增加,至2013年已增加至93.5分,为2010年均得分的1.35倍。对各要素的年均得分率进行统计(见表3),发现我院不良事件监控各要素得分率总体上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各要素的变化总体分为三类:(1)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不良事件的记录及不良事件的统计分析,为2007年得分率最低的三个要素,总体上得分率逐年增加,至2013年已经增加至90%左右;(2)不良事件的收集和不良事件的处理及随访,2007—2010年基本稳定在80%以上,从2011年后稳定在90%以上;(3)不良事件的报告得分略有波动,2007和2009年的项目中未发生SAE,根据未发生默认其得分的评价原则,导致其得分率较高,而2010年得分率最低,问题集中体现在本院SAE报告表原件的遗失等,2011年后得分率逐年增加,至2013年已达95%。

2.2严重不良事件监控情况2007—2013年结题的Ⅱ~Ⅲ期试验,共发生SAE15例,分别分析其处理、随访、报告及记录情况,如下:(1)处理:10例采取了积极的措施,1例获知时已死亡,4例获知时已好转。(2)随访:6例SAE报告首次即为首次和总结报告,其中2例报告死亡,4例获知时已好转,无需进行随访;余9例均进行了随访,其中8例随访至恢复,1例随访1次显示症状持续,未进行后续随访。(3)报告:研究者在获知SAE24h内均进行了上报,但上报回执缺失的问题在2010年前较为严重,2011年后申办方、伦理委员会、药监部门的回执情况好转。2010年较严重的问题还体现在:试验项目归档资料中无本院SAE报告的原件,只有复印件。(4)记录:SAE基本均进行了源文件的记录,但部分记录内容存在缺失,如2010年前发生的SAE基本未对上报情况和后续随访情况进行记录。

3.讨论

2011年时值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复核准备阶段,针对不良事件的监控实施,我院展开了全面的自查自纠以及全面整改工作,主要强化不良事件监控力度,完善监控措施。我院首次自建了不良事件监控质量标准。创建监控质量标准的原则如下:(1)遴选不良事件监控的关键要素:不良事件的处理、报告和记录作为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管理的核心内容,被赋予较高的分值;不良事件的预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试验安全监控的意识以及监控计划的质量;不良事件的收集以及分析汇总,作为安全监控的细节部分,也被列入了本次监控质量标准中。(2)结合GCP、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整改中的实战经验,充实并优化各要素的得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发现的影响各要素质量的关键细节应纳入得分点。(3)质量标准实行百分制;各关键要素及其得分点,根据其重要性赋予相应的分值。根据以上标准,对本院整改前后的不良事件监控质量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整改成效显著。现将整改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总结如下:

3.1整改前集中存在的问题与本次调研结果一致,2011年以前集中存在的问题有:(1)项目中无启动会培训记录,或启动会培训记录中,未对药物的性质、作用及安全性,尤其是试验药物预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进行培训。(2)不良事件的收集中,常常遗漏异常有临床意义的实验检查,部分原因在于方案未给出明确的实验检测值临床意义判断标准,或者研究者判断时主观专业性太强,而未遵循试验方案。不良事件收集中常见的另一问题是,受试者在日记卡中记录的访视期间的不良事件经历。研究者在下次访视时,未与受试者一起回顾日志信息,并当场澄清任何不良事件的疑问。(3)SAE报告中,多例首次报告和总结报告一并上报,且结局为好转者,获知时间距离发生时间较长,存在SAE获知的滞后性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咨询不够到位或不够细致,或者受试者理解或回答存在偏倚。另外,本院SAE报告表原件未留存在归档资料中,只有复印件,是SAE报告中另一个严重的问题。(4)不良事件的记录是试验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源文件的记录。根据GCP规定,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均应详细记录在原始资料中并转抄至病例报告表中。而本院不良事件的源文件记录内容不完整甚至完全缺失,反映了研究者对源文件记录的不重视。需强调的是在临床试验中,没有记录等于没有发生。源文件作为受试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应原始、及时、完整和准确。不良事件的记录内容,应包括试验项目信息(试验药物信息、试验方案、研究机构编号)、受试者鉴别信息(受试者随机号、姓名缩写、性别、与不良反应事件有关的病史、同期服用药物情况)、事件诊断、事件描述、严重程度、关联性、处理措施、事件结果,另外,SAE还要求记录破盲情况、事件上报情况(上报时间、方式及对象)。研究者有责任清晰而完整地完成不良反应事件的描述。

3.2我院针对不良事件监控的整改措施针对不良事件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我院特别加强了不良事件监控机制的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将有关措施介绍如下:(1)完善规章制度:首先组织各专业科室完善及修订本院不良事件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不良事件根据其严重性,可分为一般不良事件、重要不良事件和SAE。以上三种不同性质的不良事件,其处理、随访、报告及记录的要求完全不同,因此,我院分别建立其相对应的SOP。另外,针对门诊受试者和住院受试者的不同,又分别制定不同受试者的不同性质不良事件的处理SOP。这样将不良事件的处理尽量细致化,加强SOP对研究者的临床指导意义,确保在试验过程中科学、准确、标准化地处理每一个不良事件。(2)建立应急预案,保障受试者安全:机构专门建立“防范和处理医疗中受试者损害及突发事件的预案”,成立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急救小组,协调组织抢救工作。SAE发生时,研究者根据病情实施处理,如受试者的损害超出本科室的救治能力时,应立即通知应急小组,启动应急预案。同时,要求各专业科室根据科室特点,制定相应病种的抢救预案。(3)强化伦理审查力度,建立及完善相应的不良事件的跟踪审查机制。(4)强化试验前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①要求申办者在研究者手册中提供该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资料;②要求试验方案中对不良事件做出明确定义,并对其处理、随访、报告及记录作出明确的规定,并说明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与试验药物关系的分类标准等,以指导研究者进行不良事件的监控。如果可能,应尽量给出相关的SOP,如紧急破盲SOP。③处理不良事件或SAE所产生的额外费用原则上由申办者承担,在合同中事先约定。④在启动会中,对研究者进行临床试验方案和GCP法规的培训和考核,保证研究者熟悉机构和专业组有关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程序,了解药物的性质、作用、疗效及安全性,尤其是该药物临床前研究的有关资料、试验药物预期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原则,为临床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做好医疗准备。⑤项目启动前,研究小组成员必须熟悉防范和处理医疗中受试者及突发事件预案的内容。⑥研究者、研究护士或伦理委员会的联系方式应以知情同意书形式告知患者,以便需要时及时取得联系。(5)机构办公室作为负责保障安全性监控实施的重要部门,应加强监控力度:①机构强化项目准入制度,严控准入条件,做好试验前立项材料的形式审查工作,尤其注意试验药物的药检报告、临床前试验数据以及申办方的资质审核。②建立临床试验机构专用药房,指定专人负责试验药物的管理,保障试验药物的接收、储存、发放、回收等环节的试验药物安全性,同时,定期对试验药物进行效期管理以及盘库管理,保障临床试验用药的规范和安全。③机构办公室质控员定期到科室核查不良事件及试验药物的情况,指导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所涉及的研究者进行现场培训,并根据发现问题调整质控频率。④机构办公室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提高各有关部门的安全性意识,严格受试者的筛选,加强安全性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处理,尽量减少或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受试者的损害减少到最小范围。(6)专业科室作为临床试验的一线,应强化监控力度:①指定专人负责应急医疗仪器设备和抢救药品的储备和管理,一般为护士长。②建立科室不良事件登记制度,以便追踪对相关受试者的处理及随访情况。除SAE外,一般不良事件及重要不良事件均按季度汇总报告机构办公室和伦理委员会。③指定专业科室质控员,协助完成本专业内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协调处理工作,定期对不良事件的处理、随访、报告及记录等进行质量控制,并将收集到的不良事件的信息及时向专业负责人报告。④对于SAE的发生,专业负责人应组织相关讨论,明确SAE与试验用药的因果关系,以及其他在SAE处理中发现的问题。⑤围绕质控中发现的问题,科室应定期开展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及SOP的学习,不断强化安全监控意识。

4结语

第3篇: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HL7 RIM EMR 卫生信息 数据交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5-0000-00

Abstract: The Internet and data sharing has become a 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application is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ke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HL7 technology solutions fo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Model, through the HL7 interface engine, the hospital's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into data center and realize the sharing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Keywords:HL7 RIM;EMR; health information; data exchange

1 前言

HL7(Health Level Seven,健康信息交换第七层协议)组织是一家非盈利性质的世界性组织,主要从事卫生保健环境临床和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的标准开发。 HL7也是这个标准的名称,“Level Seven”的意思是ISO-OSI第七层(应用层),HL7组织参考了国际标准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s),采用开放式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通讯模式,将HL7纳为最高的一层,也就是应用层。自1987年第一版诞生以来,发展迅速,1988年通过v2.0版,1994年出版v2.2版。这个版本得到了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的认可,并逐渐在北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一些医院中使用。1996年又了v2.3版。现在,最新的版本基于XML的3.0版本的草稿已经公布了。

HL7可以规范临床医学和管理信息格式,降低医院信息系统互连成本,提高医院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在美国及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HL7被用作医疗系统中文字及数字信息的标准接口。而HL7在国内的应用还未见报道,这是因为囊括医院各管理模块的综合型HIS产品还是市场的主流。但是,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由管理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IS)转变,随着专业化细分的发展,以HL7标准实现系统互连将成为必然趋势。

2 电子病历文档模型

文档共享的基本架构包括:一个文档定位服务,一个患者身份标识服务和一个或多个文档库。

文档定位服务使用共享域共同的患者标识域中的患者标识符,为使用者提供搜索查询某个患者电子病历的服务。

文档库接受电子病历请求,负责报告的长期安全保存,以及响应电子病历使用者的报告索取要求,为使用者传回电子病历。

患者身份标识服务管理在一个文档共享环境中用于患者标识目的的患者标识域。患者标识服务也提供一个患者标识符转换功能,用以帮助确定同一个患者在一个患者标识域与另一个患者标识域之间的患者标识符映射关系。例如:使用本地患者标识符来获取患者在共享域共同的患者标识域中的患者标识符,用于查询或临床电子病历。本文提供的是一个基于文档的,在各使用方之间共享临床电子病历的技术文档。

3 模型角色:

电子病历源:Emr Results Source

产生一个临床电子病历,并且这个报告供其他角色共享。另外,也扮演电子病历的审核角色,通过新版报告控制报告修订确认周期。

电子病历库:Emr Report Repository

从电子病历源处接收并安全保存临床电子病历。另外,电子病历库在文档查询角色上登记该报告,以便其他角色可以通过查询电子病历定位者角色找到所需要的报告。

电子病历定位者:Emr Report Locator

接受电子病历登记(包括修改和废除),以及在它的数据库中更新电子病历信息,查询角色按照查询需求,在其收录的电子病历信息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查询。

电子病历使用者: Emr Results Consumer

通过一系列查询条件向电子病历定位者角色提出所需电子病历的查询要求,然后从保存这些报告的电子病历库中下载这些报告。

患者标识号转换: Patient Identifier Converter

把本地患者标识域中的患者标识符转换成同一个患者在AD患者标识域中的患者标识符。

患者身份信息源: Patient Identity Source

在它所管理的患者标识域内登记患者,管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并且维护这些记录。

4 互操作行为描述:

共享文档提供与注册:Document Provider Register Transaction

文档资料管理定义了文档共享系统。该交易与文档内容无关。下图描述了文档注册的流程。

文档通知交易:Document AvaiEmrility Notification Transaction

提供了文档共享系统中文档就绪通知的机制。

患者注册

PIX查询交易:Patient Identifier Cross-Reference Transaction (PIX)

定义了在不同患者身份标识域之间映射同一个患者的身份标识符的服务,例如从某个本地域映射到AD标识域。

PDQ查询交易:Patient Demographics Query Transaction (PDQ)

定义了获取详细患者身份信息(例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住址等)和标识信息的服务。

5 基于Hl7的通信流程

6 结语

本系统提出了医院电子病历共享的基本模式,使得病历信息能够共享。本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福林.跨医疗体系信息交换标准HL7入门手册 2005.

[2] 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2003年8月),深圳市卫生信息网完整解决方案(MHII)方案建议书V1.0b.

[3] 曾霓,李包罗.基于XML及内容管理平台的电子病历模型,2004.

[4] Michael Mrissa ,Djamal Benslimane and Chirine Ghedira,Zakaria Maamar, A Mediation Framework for web services in aDistributed 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2004.

[5] HL7标准2.3版本说明书, 省略.

[6] HL7国际组织网站,省略.

[7] HL7台湾地区网站,省略.tw.

基金项目:天津科技计划项目(08FZRJGX01600)

第4篇: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规范管理的4028例高血压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生活行为教育等一系列高血压系统管理方法,观察该组患者的经过系统管理前后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改善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

结果: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后较系统管理前相比吸烟、饮酒、超重的患者数明显减少,低盐患者数明显增加(P

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实施系统管理可有效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并平可稳控制血压。

关键词:高血压 系统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9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52-01

高血压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有专家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对于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主要具有三个弊端,分别是人群对于高血压的知晓率较低,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较低,高血压患者对于血压的控制率较低 [1]。另外,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也存在三个误区,分别为:高血压患者不愿意服药,无法坚持长期服药以及不能做到科学服药。现为了提高高血压防治质量,我院开展了高血压系统管理工作,将其临床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规范管理的4028例高血压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2103例,女1925例,年龄在35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4±1.9)岁,病程在1至2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0.8)年。

1.2 方法。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系统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对其开展健康生活教育讲座,向患者讲解合理科学用药的重要性以及随访监督患者服药等。在高血压患者接受系统管理前,向其开展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指标检测,做好计算机记录,后给予患者实施药物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同时,建立起高血压系统管理网络,将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定期随访、测量血压、监督用药等工作妥善安排,并于实施系统管理后的10个月评价其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

2 结果

2.1 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前后健康生活行为改善情况。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后较系统管理前相比吸烟、饮酒、超重的患者数明显减少,低盐患者数明显增加(P

表1 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前后健康生活行为改善情况

2.2 该组患者经健康管理前后血压改善情况。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后1级、2级、3级高血压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系统管理前相比显著降低(P

表2 该组患者经健康管理前后血压改善情况(X±S,mmHg)

3 讨论

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提升,使得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以慢性病中的高血压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据调查研究统计,我国目前存在的高血压患者已高达1.1亿,并呈每年350万人的速度增加 [2]。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人群中现存在着一个较为庞大的高血压患者群体。由于这些高血压患者仅采取门诊中的个体治疗方法无法起到防治高血压的作用,必须在医院及患者之间开展高血压系统管理方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3]。我院实施的系统管理措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生活行为宣教、指导科学合理用药、监督随访用药过程等 [4]。通过政府牵头、社区协助、居民参与,严格按照高血压病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强化居民接受健康教育,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高血压病管理,从而使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开支相对减少。形成系统管理,易于推广并被居民接受。

研究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后较系统管理前相比吸烟、饮酒、超重的患者数明显减少,低盐患者数明显增加(P

高血压的管理不是单纯医患关系,是全社区共同参与,是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共同管理,才会有慢病系统管理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学富,刘红建,王飞霞.社区高血压系统管理近期效果评估报告[J].实用预防医学,2002,9(01):10-11

[2] 陈虾,邓晓燕.62例高血压病人社区系统管理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03):391-392

第5篇: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方向)

申报指南

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是我省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面向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科研优势,加强行业、区域的协同创新,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申报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在海南省行政区域内注册一年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中央在琼企事业单位,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单独或联合申报。

(二)项目申报单位运行管理规范,具有与项目实施相匹配的基础条件,财务状况良好,有研发经费投入,具有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等匹配条件。

(三)鼓励企业牵头或产学研联合申报。立项的项目中,企业牵头或产学研联合申报的项目占比不低于40%。

高新技术方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由企业牵头申报的应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本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的,应与高新技术企业或本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联合申报。

正式申报时,两家及两家以上单位联合申请的项目应提交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应明确各方的职责、研究内容、成果提交的时限、经费的来源及分配方式等主要内容,并经法人单位盖章。

(四)项目产业化示范及应用地点应在海南省内。

(五)项目组成员、承担单位和参与单位具有良好的信誉。 

(六)企业单位当年申报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不得超过1项,违反规定的,取消当年申报资格。

(七)企业单位(含合作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财政补助经费,并出具承诺函。

(八)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牵头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不受限项限制。

(九)项目负责人为在职人员,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十)已承担2项以上(含2项)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未验收前不得继续申报项目。

(十一)作为项目负责人,当年申报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不能超过1项,违反规定的,取消当年申报资格。

(十二)承担新冠肺炎应急项目的负责人在申报项目时,新冠肺炎应急项目不计入第(十)款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数量。

(十三)涉及生命与健康领域的项目须遵循生物安全及伦理相关法规。

相关单位应建立资质合格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科研活动加强审查和监管;科研人员应自觉接受伦理审查和监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执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应遵守《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须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应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二、现场核查

通过会议评审拟立项的项目进行现场核查时,企业单位(含合作单位)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年度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完税证明材料等。

(二)项目组人员学历、职称及社保部门出具的参加社保证明(一年以上)等,如属临时聘请或合作的研发人员,需提供临时聘请或合作的证明材料。

(三)项目实施需要试验和示范基地的,需提供自有产权或租赁、合作的科研基地的证明材料,包括产权证、租赁合同、合作协议及土地的红线图等;

三、征集方式

项目采取公开征集的方式组织申报。项目单位根据申报指南内容以项目形式整体申报,并推荐一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

四、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2年,从立项时间起算。

五、资助额度及要求

资助额度分为两个档次:重点支持项目A档80(含)-50(含)万元,面上项目B档50(不含)-30(含)万元。项目评审和立项时,经费不予跨档调剂。各申报单位按照科研项目资金与研究任务相匹配的原则,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编制预算。项目立项时,省科技厅根据专项资金总额综合平衡安排支持经费,但不得压缩任务内容和考核指标。

六、资助方式

省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方向)资助方式为事前资助,项目立项后,资金一次性拨付。

七、支持方向

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分为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科技合作和软科学研究五个方向,其中软科学和科技合作方向的申报指南另行。

(一)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方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由企业牵头申报的应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本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的,应与高新技术企业或本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联合申报。

1.新一代信息技术

A档

(1)智慧海南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2)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金融科技、社会管理、医疗等领域技术研发、应用。

(3)基于虚拟技术的防灾减灾演示、应急救援演练、制造业研发设计、教育、医疗、农业等技术研究、应用。

(4)区块链技术在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数据资产运营等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示范。

(5)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关键零部件及技术研究、应用。

B档

(6)虚拟现实数据处理、场景合成、软件开发工具包、中间件等共性关键技术和专用软件研究、应用。

(7)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研发。

(8)面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9)物联网、智能影像、超高清视频、密码技术、5G等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数字经济、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创新。

(10)动漫游戏、创业设计、影视制作、电子竞技、数字音乐等数字创意技术研究、应用。

(11)嵌入式操作系统、重要应用软件等IPv6 相关技术研发、应用。

2.先进制造技术

A档

(1)全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基材料、超滤膜等新材料研究、应用。

(2)高性能合成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等石化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领域技术研究、应用。

(3)海洋防腐、防污材料技术研究、应用。

(4)海洋油气、矿产勘探等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研究、应用。

(5)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及材料研发、应用。

(6)车载互联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车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7)机械、仪器仪表、控制及材料等核电国产化关键部件研究、应用。

B档

(8)装备工业设计、数字创意设计、邮轮游艇设计、智能建造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9)智能驾驶、车路协同、5G网联通信、测试等智能网联汽车交叉融合技术研究、应用。

(10)炼化行业升级改造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11)太阳能,氢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应用。

(12)绿色环保水泥与混凝土、新型功能玻璃、新型建材等绿色建材技术研究、应用。

3.航天航空及海洋信息

A档

(1)海洋空间信息、海洋观测等海洋信息感知、监控预警及传输装备研发、应用。

(2)海洋观测、北斗服务、海洋灾害及生态监控预警技术研究、应用。

(3)火箭测试、指挥控制、地面辅助、气象保障、射后恢复等技术研究、应用。

(4)航空、火箭和卫星等发动机及机载设备的维修、检测技术研发。

(5)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航天遥感数据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应用。

(6)遥感数据获取、多源信息融合处理、三维可视化展示等技术研究、应用。

(7)多用途无人机研发、设计、制造及综合监管等技术研究、应用。

(8)航空航天用电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应用。

4.其它(A档)

省委、省政府重点谋划部署高新技术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应用。

(二)现代农业

1.种植业

A档

(1)开展热带果树、瓜菜、粮食、油料作物、特色花卉和茶叶等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研究。

(2)开展“三棵树”(槟榔、椰子、橡胶)组培快繁、种苗繁育和林下种养技术研究;开展“三棵树”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B档

(3)开展海南药用植物和降香黄檀等珍稀树种的良种选育与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4)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综合治理。

2.畜禽业

A档

(1)围绕海南地方特色畜禽,开展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高效繁殖等技术研究,提纯复壮地方畜禽品种和选育新品种。

(2)开展畜禽产业化绿色环保、提质增效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B档

(3)开展畜禽病虫害快速诊断检测、预防及综合防控等技术研究;开展畜禽高值化饲料、替抗饲料添加剂及高效安全药物等产品研发。

3.水产业

A档

(1)开展海南淡水鱼类种质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评估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展主要热带特色水产养殖动物优质亲本保存、种质改良、种苗繁育、绿色健康养殖、种质库构建等技术研究。

(2)开展海水珍珠贝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开展热带海藻养殖技术和高值化利用研究。

(3)开展深远海渔业新资源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4)开展尾水处理等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养殖新模式构建。

B档

(5)开展热带海洋牧场海珍品资源增殖技术及休闲渔业装备研究、集成应用与示范。

(6)开展热带水产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检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开展水产养殖动物高值化饲料、替抗饲料添加剂及高效安全药物等产品研发。

4.农业环境与生物安全

A档

(1)开展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开展复合高效、缓释控释、绿色环保等新型肥料研究;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与利用研究。

(2)开展耕地有害污染物的监测评价、综合治理与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耕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3)开展进出口动植物及产品携带有害生物检验检疫技术及处置技术研究,开展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生物安全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

B档

    (4)开展热带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5)研发高效低毒低风险新型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与种子生物制剂、害虫理化诱控产品和天敌昆虫。

5.农机装备与农产品加工

A档

(1)开展热带特色果蔬、花卉、茶叶等的加工、生物绿色综合保鲜、冷链贮运等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

(2)开展槟榔提质、节能降耗、质量安全控制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B档

(3)开展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研发及集成应用;开展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

(4)开展种子小规模化加工过程中的烘干、仓储、包衣等关键技术、工艺流程及装备的研究。

(5)开展水产和畜禽产品的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

(6)开展椰子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设备研发。

6.其它

省委、省政府重点谋划部署的其他现代农业领域技术研发。

(三)社会发展

1.生命与健康

A档

(1)开展市场亟需化学药品新型制剂的处方工艺、质量标准、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展临床亟需、疗效确切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治疗药物仿制药研究;开展复杂制剂、缓控释制剂、微球、脂质体、新适应症等、新型增溶技术方向药物研究。

(2)支持开展抗体药物、血液制品等生物创新药物的临床前或临床研究,具有新结构、新作用靶点、新作用机制的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等新型生物药物研发。

(3)开展医疗机构制剂、经典名方和南药、黎药等民族民间医药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研制;开展中药工艺改进及质量标准提升及其深加工技术研究。

(4)开展海南特色模式动物资源的创新研究及应用。

(5)开展重大疫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6)开展热带病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控与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

(7)开展海南康养气候资源挖掘技术、海南康养旅游气象条件预报技术、气象敏感性疾病康复气象条件预报等相关科学研究。

(8)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图像解析等先进医疗技术研究。

B档

(9)开展沉香饮片和含沉香经典名方及医疗机构制剂开发,以及人工种植沉香的有效成分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降香心材形成机理与技术开发及应用。

(10)围绕肿瘤、代谢病、心脑血管病和骨质疏松、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流行特征与分布规律,开展相关疾病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预后与生存质量评价、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关键技术研究。

(11)开展结核病等疾病诊断试剂、治疗药物等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12)开展中医治未病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符合中医特点和规律的临床诊疗创新方法研究,促进中医科学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

(13)开展热带雨林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14)开展新型穿戴式、移动式、便携式、植入式、远程健康监测技术及设备研究。

(15)开展老年常见疾病防控、诊断、治疗、功能维持和康复护理及养老服务等相关技术研究。

(16)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及屈光弱视的监测、管理与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7)开展职业健康领域科技攻关。

2.海洋科技

B档

(1)开展南海区域重大天气气候灾害及预报预警技术、海洋灾害与风险防控技术、海洋污染预报及其损害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2)开展多元化的重要渔业水域环境优化调控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3)开展海洋生物制药、活性物质与海洋生物保健品、深海生物基因等海洋生物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3.生态环保

A档

(1)开展海洋、森林、土壤等生态系统碳时空格局表征、碳动态监测方法、碳增汇减排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2)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3)开展流域-近岸海域水体、水量和水质、水生态与服务功能的综合调控、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监测、健康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4)开展针对海南特点的热带岛屿、海洋岛屿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5)开展针对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6)开展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推进节水创新技术、产品、设备应用。

4.公共安全

A档

(1)开展针对重大疫病的检验检疫安全保障技术、综合防控技术、病毒溯源及快速检测技术备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2)开展食品安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B档

(3)开展灾害性天气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报预测技术、影响评估、综合应急救援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

(4)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关键科学技术研究。

5.其他

第6篇: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在医院广泛深入应用,一些中大医院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应用到临床、医技、药剂等科室与患者医疗相关的各个环节后,医学影像系统(PCAS)、检验系统(LIS)相继应用,并对HIS的功能进行扩充升级及与PCAS、LIS等进行集成互联,开发应用互联网环境下集文字、符号、图形、声像等于一体的电子病历档案系统(简称电子病案 EMR)。虽然目前处于电子病历档案与纸质病历档案并存双轨制应用阶段,但对病历档案的管理和服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对病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服务进行探讨。

 

1 传统的病历档案管理与服务

 

1.1 管理方面

 

传统的病历档案是以纸质为载体书写和储存,数量多、体质大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码索引、归档入库等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时间,工作效率低,常因患者出院后一些检查检验报告不全,而不能按时归档。纸质病历档案不仅怕水、怕火、怕虫、怕霉,而且怕散、怕乱、怕损、怕丢,储存保管工作要求很高,医院的病历档案一般都没有恒温防潮设备,储存保管工作难度大、安全性差。

 

1.2 服务方面

 

传统的病历档案信息的服务,一般仅是在医疗机构的病案室向需求者提供资料检索统计、借阅纸质病历档案资料、复印或摘抄规定允许的病历内容,这种方式下病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时间和地域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病历档案信息利用社会成本高、利用效能低。

 

2 病历档案信息服务对象

 

病历档案信息服务对象,按服务范围可分为医疗机构内部服务和对外社会服务。

 

2.1 对内服务

 

主要是为医疗管理、教学科研活动、医疗护理质量控制、开展临床合理用药研讨、药品和医疗服务物价检查等提供服务。近年,随着医院医疗改革的深入,医疗法规的健全,医院管理走向规范化,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加强质量管理防范医疗风险意识的提高,医院内部对病历档案信息的各种需求日趋增多。

 

2.2 对外服务

 

一般是为社会和商业保险机构的保险理赔给付、司法机构的刑事民事案件取证、医学鉴定机构进行医学、患者异地诊疗、居民办理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事项等提供服务。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改革的深入,社会医疗保险向城镇和农村广大居民覆盖及对大病、特种病保险病种范围扩大,人们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对预防保健需要增多,公民法律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群体及个人对病历档案信息的需求越广越深。

 

3 网络环境下病历档案管理与服务特点

 

由于我国至今还没有确定电子病历档案法律效力的有关法律,电子病历档案在民事、刑事活动中不具有法律效力。《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规定 “凡在网络中予以逻辑归档的电子文件,均应定期完成物理归档。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目前,应用电子病历档案的医疗机构,都是采取纸质病历档案和电子病历档案并存的双轨制管理方法应用。因此,对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下的病历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更高,既要将电子病历档案打印成纸质病历档案,按纸质病历档案管理规范进行整理索引、归档入库、储存保管工作,又要按《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规定,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电子病历档案进行逻辑和物理归档并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保管。

 

  与传统的病历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相比,因电子病历档案应用的是计算机信息和网络通讯技术,病历档案资料储存在网络服务器,具有信息共享性强、传输速度快、易于检索统计、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空间限制的特点。各种病历档案信息需求者,如医院内夸科室会诊和异地远程会诊、社会保险和司法机构及患者查阅病案(按规定允许的内容)、医护人员进行科研和撰写论文借阅病案等,只要在网上进行申请,经过审核授予权限都可以通过网络(局域网或互联网)快速获取所需的病历档案信息,为需求者提供方便灵活、高效质优的服务,提高病历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是当今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4 网络环境下病历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措施

 

4.1 病历档案技术创新

 

网络环境下病历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其前提必须是病历档案信息电子化、传输网络化,即需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病历档案系统。我院与广州麦德医像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开发实施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病历档案系统。系统对电子病历档案各子系统(HIS、PCAS、LIS、病案统计系统等)进行整合,建立数据库接口与对接互联,实现数据的共享,系统在技术上采用BS结构,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并采用大型数据库Oracle 9i,客户端无需安装,只需在IE浏览器中输入相应的网址经过受权许可就可以访问电子病历档案系统,进行病历书写、查阅、打印、检索、统计受权许可范围内病历档案资料。

 

4.2 建立网络管理与服务制度

 

网络环境下的电子病历档案及信息服务,对病历档案管理与服务,既是技术上的变革,又是管理上的挑战。为推广网络环境下电子病历档案的应用和病历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使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我国至今还没有确定电子病历档案法律效力的有关法律,在目前医院采取纸质病历档案和电子病历档案并存的双轨制应用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电子病历书写、电子病历档案归档保管和利用制度,保证病历档案与电子病历档案内容的一致性,确保电子病历档案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规定要求进行书写、归档、保管、查阅、复制。

 

4.3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

 

它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病历档案系统中开设面对病历档案利用需求者开放的服务平台,让需求者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具体需求申请,病历档案管理人员在网络平台对申请进行受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4.3.1 需求者符合性审核病历档案不同于一般的文书档案,它在医学鉴定、医学证明、民事和刑事诉讼等属于法律性文件,且涉及患者的隐私,不能随意提供利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对病历档案利用者的身份作了明确规定:第六条规定“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第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①患者本人或其人;②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人;③保险机构。”第十四条规定“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后予以协助。”医院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在受理申请时,必须按照规定严格进行身份证明审核,身份符合的给予信息利用服务,不符合者及时反馈审核信息。

 

4.3.2 查阅和下载内容审批及开放时限确定需求者符合性审核通过后,医院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的需求者,审批确定其查阅和下载内容及使用时限,将受理服务信息反馈给申请者,对获准病历档案信息利用者,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供在线服务。提供的查阅和下载内容,除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科研教学、公安和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外,其他需求者查阅和下载的内容应仅限于《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范围: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的住院志(即入院记录)、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报告、护理记录、出院记录。

 

更新理念拓展服务范围:医院病历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不断更新理念,提高服务意识,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平台,为不同的需求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者的要求,使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用。如: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在采集、传输和存储病历书写过程的实时信息,对病历书写时限进行监控,并通过网络服务平台提示医护人员在规定时限完成病历书写;在网络平台上及时通告检查发现的运行病历和终末病历档案存在的质量缺陷,让医师、护士纠正;定期在网络平台上病种收治、转归、住院日、诊疗费用等信息,使医院和和科室管理者了解临床各科工作、疾病发展趋向、治疗转归等情况,为领导决策、临床医疗及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在网络平台上通报医疗纠纷案例,对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后果及处理进行分析,使医护人员从中吸取教训,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5 网络环境下病历档案信息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5.1 隐私权的保护

 

病历内容不但记录了患者本次患病的病情、治疗经过及愈后情况,而且对患者的既往身体状况、家庭健康状况、家庭关系、个人生活史等信息都作了相应记录,其中有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一旦隐私泄露后果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第九项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医院病历档案工作人员在病历档案的服务过程中要增强法律意识,认真做好病历档案的保密工作,避免患者隐私的泄露。

 

5.2 确保病案信息安全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致使网络面临各种安全威胁,尽管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有许多成熟的技术,诸如我们已经采用到的网络防火墙技术、防毒查毒、公共网络、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物理隔离等方法,但在蓄意窃密的黑客面前仍会显得苍白无力,病历档案信息随时可能受到破坏和攻击。因此,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安全保密问题是病历档案信息网络管理的最大障碍,必须认真做好网络环境下的病历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保证病历档案信息网络安全运行。

第7篇: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过程管理;电子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154-03

Analysis on quality control of drug clinical trials

CHEN Shuyin, LIANG Chuncai, WEI Bin, QIN Xin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linical Trial Institue, the Affiliated Ruikang Hospit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Nanning 530011,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control of new drug cilnical trial is the effective guaranty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rug clinical trials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drug clinical trial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good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control are discussed. The key of quality control of drug clinical trials is to reinforce the training of the researchers and the process management, ensure the inform of the three grade of quality control, and strengthen ap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clinical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Drug clinical trials;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management; Electronic management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实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或)实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是药物注册上市的主要依据[1]。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是确保临床试验数据及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手段。本文中笔者结合我院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经验谈几点看法。

1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的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者质量控制意识淡薄

质量控制是指在质量保证体系中,为达到临床试验某一质量要求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技术和实施的行为,是一个贯穿临床试验始终的发现问题、寻求原因和解决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2]。目前,大多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都建立了临床试验专业秘书、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控员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人“三级质控”的管理模式,强调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的要求,加强药物临床试验管理[3]。因此,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质量控制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由各个研究者或其他参与人员具体实施和执行。但在大多数药物临床试验的质控过程中,主要研究者对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项目负责人对本专业参加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在药物临床试验前的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欠缺认识。在每一项临床试验启动前,大型企业申办者或合同研究组织(CRO)都会组织参加该项目各个环节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试验项目的内容、试验方案及目的、相关的GCP规范要求、入组排除标准、临床试验的流程、原始病历及病例报告表的填写要求、临床试验的关键点及容易出错的环节、药物管理人员如何做好试验药物的接收、发放、回收、登记等工作。但有的研究者却认为项目启动会培训只是一个形式,参不参加都不重要,没有意识到项目启动会培训是研究者对试验方案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的过程,是使试验过程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规程实施的保证。其次,个别研究者对GCP的条款没有深究细琢,没有形成自觉遵循GCP的行为习惯,认为质控主要是监察员的事情,研究者只要按时按量完成受试者的试验过程即可,或以临床工作繁忙为由,没有对药物临床试验病历进行及时填写,经常是在试验将近结束的时候才对病历写回忆录,甚至让监察员来填写研究病历,从而直接影响试验数据及结果的真实性。

1.2 监察力度不够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规定,作为负责发起、申请、组织、资助和监查临床试验的申办者要委派监查员对临床试验进行监查。监查的目的是保证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试验记录与报告的数据准确、完整并与原始资料一致,以确保试验遵循已批准的方案和现行管理法规[4]。监查员是由申办者任命并对申办者负责的具备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背景并受过相关知识培训的人员,其任务是监查和报告试验的进行情况、核实试验数据并作为申办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主要联系人。但目前除大型的CRO外,较多的中小型制药企业申办者基本未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从事新药的临床试验工作。设有药物临床试验监察员的CRO,其监察员的监察重点也主要是事前和事后的监察,对过程监察大多只注重是临床试验的进度,而并不关心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更有个别申办者和CRO的监察员在支付了临床试验经费之后,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除了偶尔的电话监察外,一直到临床试验结束时才出现。由此可见,申办方对临床试验的监查工作还有待加强。

1.3 信息化系统不到位

随着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外的药物临床试验都已经逐步实行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管理计算机化。其特点是以研究者为主体,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备的管理网络及严格的临床试验监察员,保证了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5]。而国内的药物临床试验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依靠人工手段进行质量管理监督以及实施药物临床试验,如筛选受试者时手工书写受试者信息、研究者手工书写处方、检验报告打印后进行手工粘贴等,这样造成工作量极大,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而且极易漏检、重检或错检等,由此可见,国内药物临床试验水平要跟国际接轨还需对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系统增加更多的投入和建设。

2 对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培训工作,从思想上重视药物临床试验

研究者的素质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质量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必须从思想上去重视药物临床研究,充分认识到药物临床试验工作不是一般的临床诊治工作,而是一项要求严谨的生物科研工程,是具有提升科研及循证医学研究水平、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水平等重大意义的活动。在试验过程中任何违规操作形成的误差都会给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失去药物临床试验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研究者队伍的素质培训和梯队建设。药物临床机构应经常邀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具有丰富药物临床试验经验的专家,定期组织对研究者进行有关 GCP 知识培训和现场指导,解析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意义,讲解其他试验机构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原因。不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到具有成功经验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参观和学习。

2.2 加强药物临床试验的过程管理,确保“三级质控”的实施

目前,大多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都已经实行了“三级质控”的管理模式,制订了“三级质控”的标准操作流程,让“三级质控”成为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从不同渠道、不同层面对临床试验进行质量控制。我院从2008年取得药物临床试验资格以来,就严格按照“三级质控”的管理模式来运作,以保证我院承担的临床试验的质量。

在每个专业科室指定专业秘书作为“第一级质控员”,专业秘书一般为项目的研究者之一,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参加过GCP培训,能熟练掌握试验方案及与试验有关的标准操作规程,能有充分的时间对试验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在项目开始之后,每月对试验项目按“药物临床试验质控记录”上的检查项目进行自查,自查记录经专业负责人确认签字后上交机构办公室。每完成一份CRF表,专业秘书都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填写“专业秘书质控表”,并按照上面的检查项目进行最后的质控,“专业秘书质控表”跟随研究病历最后存档。

将机构办公室设置专职的质控员作为“第二级质控员”。质控员必须具有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学历,并经过严格的GCP培训,熟悉GCP和有关法规,实行分管专业项目全过程负责制,其主要职责为:①在临床试验开始前确认试验承担专业组是否有充分的时间、资源、设备和合格的研究人员投入所进行的临床试验项目。②定期跟进试验的研究进展,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处理。③监查试验用药品是否按照有关法规进行供应、储存、分发、收回并做好相应的记录。④建立临床试验监查规程,保证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权益受到保护,试验记录与报告数据准确完整。⑤接受监察员和稽查人员的定期访视和现场检查。⑥在试验结束后填写终末质量控制评价表,对专业秘书的一级质控进行总结和评价。

机构办公室负责人作为“第三级质控人员”,其主要职责是不定期地对在研项目进行抽样检查,及时掌握和反馈信息,即时纠正,举一反三,规范临床试验,同时对一级及二级质控员的质控工作进行监督和督促,使“三级质控”真正按规程进行,确保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

另外,机构还需做好外部质量协助监控工作,明确申办方的监察员监查职责和每个项目的监察频率,对临床试验过程中每个阶段监查员的监察情况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与监查员之间建立监查员登记本,记录每次监查的接待情况及监察所发现的问题,达到从外部质控去保证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

2.3 加强信息化系统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和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很多大型的医院已经建立了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医学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检验科管理系统(LIS)等融合了许多高科技的软件系统[6-7]。因此,在实施药物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优势,建立药物临床试验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将临床试验机构的各个专业科室、功能检查科室等有机且有序地连接在一起,实现全院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临床试验研究者提供快速、便利、准确的临床试验数据。药物临床试验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的内容主要涵盖临床试验项目信息管理、研究者工作站、临床试验药物管理、财务管理、系统扩展模块等,其功能是使传统的依靠人工手段进行质量管理监督转变为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实行电子化、信息化的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临床研究效率,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使电子化的CRF比传统纸型的能更好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保证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

3 结语

药物临床试验是药物生物学必不可分的重要环节,高水平的药物临床试验来源于对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建立了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以GCP为核心,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服务于药物临床试验,充分做到“事前布控,过程监控,事后可溯”。目前,药物临床试验工作已成为我院临床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和工作总结,建立了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全面保证了各专业组承担的临床试验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2] 闻素琴,陆德炎,瞿晓慈.药物临床试验运行程序与关键环节管理[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2(2):74-77.

[3] 王少华,张媛媛,赵艳.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浅析[J].中国药房,2010, 21(6):4403-4404

[4] 田少雷.GCP对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保证[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1):825-828.

[5] 张勋,宋苹,唐雪春.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医院,2009,9(5):148-149

[6] 张勋,宋苹,唐雪春.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探讨[J].当代医学,2009,15(18):31-32.

第8篇: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Part 1 区域及企业平台类

临床数据仓库

IntelliSpace Clinical

Data Repository

企业级临床数据仓库

通过建立临床数据仓库与临床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医院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异构信息系统间的临床交换、共享、互操作和统一管理。

同时,临床业务和临床用户的需求与临床数据的智能化应用相结合,为医院提供智能化临床数据浏览的临床医生门户、临床管理数据分析门户、临床科研门户以及患者健康门户。

心血管专业临床数据仓库

用于电子记录患者个人心血管数据的中央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数据结构的信息互通互联,以减少数据冗余;而直观和易于操作的Web设计,为用户提供轻松、高效和集中式的心血管注册数据访问。同时,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对全程诊疗信息进行智能数据挖掘,充分满足医护人员对数据注册、临床研究和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

区域医疗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RHIN)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

通过建立高效可靠的区域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以及标准化的区域临床数据仓库CDR,实现区域内统一医疗信息交换、共享和管理。通过此平台共享的数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门诊和住院就诊摘要、体检、妇幼保健等。此平台包括了临床数据仓库、医疗文档与图像仓库、患者主索引管理、医疗机构与人员注册、术语(字典)注册、临床数据交换平台、临床医生门户、转诊与转检、疾病智能辅助诊断、患者健康门户、医疗数据挖掘门户、医学教育门户等在内的多个重要模块,可支撑区域范围内各级医疗机构实现医疗信息互操作及医疗协作流程。

区域影像平台

实现集团医院、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机构之间,对影像的同步、传输、访问、诊断和管理。提供灵活的架构设计,高效整合各类异构系统,建立起各医疗机构、各科室间在影像管理方面高效一致的沟通。

Part 2 临床IT解决方案类

影像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Imaging

Management IT Solution

影像PACS解决方案

(企业级,科室级,单机版工作站)

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智能医疗影像信息平台,实现高效、快速的影像处理和共享,提供强大的并行处理系统运算性能以及稳妥的多冗余数据安全保障设计。

区域影像平台

实现集团医院、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机构之间,对影像的同步、传输、访问、诊断和管理。提供灵活的架构设计,高效整合各类异构系统,建立起各医疗机构、各科室间在影像管理方面高效一致的沟通。

高级3D影像后处理云平台

IntelliSpace Portal

拥有飞利浦独有的并行重建技术,突破传统多台终端同时操作影像后处理在速度上的瓶颈。提供目前业内最为丰富的高级临床应用功能,实现全方位的影像后处理及诊断。

远程三维影像会诊平台

基于网页浏览器的临床互动工具平台,不仅实现同时、同一图像、同一操作的临床互动,还可以进行2D、Slab、3D容积重建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为放射科和临床医生疑难病例会诊和手术规划提供了全新的实时、远程诊疗工具,实现影像与临床高效互动。

心血管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Cardiovascular

IT Solution

心血管专业影像PACS解决方案

用于收集、整合、保存心血管科患者就诊期间的所有检查影像并传输到临床部门完成信息共享。医生通过任意一台工作站即可查看所有检查的影像和波形,其中包括ECG、超声、核医学、ICE、IVUS、MR、CT、胸部X光、导管检查、以及电生理记录信号。

导管室IT解决方案

专业的心导管室信息管理解决方案,系统提供心导管室预约、手术排班、手术记录、报告、图像调阅、耗材库存管理以及智能化数据管理等日常工作所必要的模块。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科室梳理工作流程,并通过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传输,帮助用户在手术实时过程中一次性采集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输入或二次录入,帮助心血管医生简化工作流程,加快临床决策过程。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科研工具,提升科研教学水平,并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心电图管理解决方案

可实现心电图讯息的实时远程传输及院内共享,即使临床医生不在身边,也可透过互联网的传输,随时获取并分析患者心电数据。为心脏疾病的诊断争取宝贵的时间。

心动超声IT解决方案

用于对心动超声影像及报告的有效管理方案,可针对超声科室的需要提供检查预约,图像浏览调阅,报告书写等模块。此系统利用专业的心血管超声图像浏览工具、可自定义的挂片协议、离线心脏超声测量工具,室壁运动计分工具、儿科心动超声Z core数据库。

另外,系统配备美国ASE超声的结构化报告模板,让超声医生轻易的完成一份专业的心动超声图文报告。除此以外,内嵌的QLab是专为飞利浦 iE33提供的高级定量分析工具。

专业的实施团队提供系统之间的集成服务(HIS、EMR系统集成),实现以患者为基本单位的全医学影像信息的电子档案管理。

重症监护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Critical

Care IT Solution

重症监护IT解决方案

将床旁设备、院内信息系统信息全面整合,通过临床数据呈现及分析、智能临床决策引擎及集束化治疗方案,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做出临床决策,规范执行治疗方案。强大的数据分析及报表功能,为科室管理和临床科研提供强大助力。

手术麻醉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Anesthesia

IT Solution

第9篇: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病案管理;重要性;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信息科技的进步发展,社会拓展了对病案信息需求和管理服务的空间。病案信息管理,从单纯的查询、医疗、教学、科研延伸扩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领域,确定了病案特有的原创性和唯一性。因此,也为病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性要求。

1 病案管理的重要性

1.1 利用病案信息为管理层决策服务 医院病案管理,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医院核心管理层的决策,必须依赖于大量信息数据,以此保证其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随着医院HIS系统的建立和网络化完善,病案资料中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可通过计算机构成各类工作质量统计分析。如:医院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分析、工作效率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单病种统计分析、平均住院日等医疗质量综合信息,使管理层了解与掌握院内医疗工作经营动态,为医院领导计算专科经济效益、调整专科设置机构等提供重要依据。

1.2 利用病案信息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 病案管理中的病案信息和科学数据,是宝贵的科研资料,是医疗实践的原始记录,是医务人员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全部总结。完整的病案,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完善的医疗信息,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后继治疗。医生可通过对病例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制定相应的医疗质量目标、管理制度、质控方法等,整体提高医疗水平。

1.3 有助于医疗纠纷的裁决 病案管理人员,通过核对病案的每份记录,对未及时归档的各种检验报告单、手术记录、知情同意书等逐项追回;质控职能部门通过督检临床医师按规范书写病案,客观记录病情,不涂改和伪造,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的工作措施,将存在的工作问题,及时反馈到临床,并落实到每个医师,消除医患纠纷的隐患。

1.4 有助于医疗保险的实施 医疗档案,是临床病人诊断、检查、治疗、护理所做的客观真实的文字记录,它已成为医疗保险机构支付和理赔医疗费用的重要依据[1]。因此,病案的书写质量(应填项目必须填写正确、完整,疾病诊断名称要书写规范,详细询问既往病史,手术全过程的详细记录,医嘱单的记录要及时准确)、病案的完整性(由于特殊原因,有时病人出院时检验报告、病理诊断报告还未完成,需要医生在得到各种检验报告后必须及时归入病人的病案中,确保病案的完整性,得到保证)、病案的保存和及时提供(病案的及时收回,及时归档,坚持和完善病案借阅制度,杜绝病案遗失),直接影响医疗保险机构的支付和理赔。

2 病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近年,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病案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和改善,形成电子病案的管理模式。[2]电子病历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是医院所有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可完整、动态地反映患者的医疗过程,也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电子病历与传统病历相比优势如下:

2.1 易存储、查阅方便 电子病历不会霉烂、变质,而且耐热、耐腐蚀、贮存方便。不需要庞大的存储空间,节省人、物资源,保存容量大,时间存储久。医务人员在计算机终端既可查找病案资料,也可委托数据中心查找、打印、直接传送或复制传送等。也可授权与外界,通过互联网查询数据中心有关病案资料。

传统病案存储空间大,时间久了,纸质病案会应霉变、虫蛀等多种原因损坏,难以长期保存。检索难,费时费力,时间久远的病历,常因检索卡丢失、填写不全或不正确而无法查寻。

2.2 更安全、质量更高 通过实行电子病历分级保密管理,设立查阅、输入、修改和使用电子病历分级授权等,可以保证EMR的安全性和使用价值。规范化的模板,提供了规范化的病历书写,从而实现了病案的标准化。同时,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工具,可保证数据在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而传统病历往往信息填写不完整,格式不规范,字迹潦草。由于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将出院病历及时返回病案室,致使病案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2.3 时效性强、传输快 患者就医时,可授权医生查阅电子病历,协助医务人员迅速、直观、准确地了解病人以前所接受的治疗及检查的准确资料,病历的共享,避免了重复检查,有利于远程会诊,为病人得到及时诊治争取了时间。

而传统病历在需要会诊和去外院就诊时,必须回原住院医院复印。这样,即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耽误了病情的诊治。

计算机信息网络与病案管理相结合,能极大发挥病案管理服务性的优势。能否运用计算机管理病案,是衡量一个医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国外医院,病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均得以广泛应用,门诊和病房的病历、检查化验和医嘱等信息,均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设计出功能完善的规范化专科病案软件,即包含规范化病人信息的计算机数据[3]。而我国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病,目前也是病案管理学研究开发的新领域,更是未来实施病案现代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随着医院的建设及医院分级管理的评审,病案管理日益受到重视,逐渐走向规范化。因此,建立功能完善的规范化、现代化病案系统已成趋势和必然。尽管电子病案在临床运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病案电子化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研究、现代化管理、远程医疗会诊等。因此,病案电子化对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挖掘病案的应用价值,适应现代化医院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广.病案管理在医疗保险理赔中的作用[J].中国病案,2006,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