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窍不通范文

一窍不通精选(九篇)

第1篇:一窍不通范文

[释义]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语出] 元·张国宝《罗李郎大闹相国寺》:“啊;这老爹一窍也不通。”

[近义] 一无所知 目不识丁

[反义] 无所不知 全智全能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一无所知”。都含有“一点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的意思。但——偏重在“明白”;常用于知识方面;“一无所知”偏重在“不了解”;多用于具体事物方面;也可以用于知识方面;使用范围较广。

[例句]

①他对这个专业可以说是——;却在那里夸夸其谈。

②对于绘画艺术;他是——。

歇后语

棒槌吹火——一窍不通

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

其它相关的歇后语: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七窍通六窍 ——一窍不通

实心竹子吹火 ——一窍不通

实心竹子—— 一窍不通

弯扁担吹火—— 一窍不通

棒槌(洗衣时用以捶打的木棍)吹火 一窍不通

抱着擀面杖当笙吹—— 一窍不通

扁担吹火 ——一窍不通()

耳聋鼻塞嘴哑—— 一窍不通

第2篇:一窍不通范文

中风有急性期和恢复期之分。在急性期,中医学根据有无意识的改变把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仅有肢体经络形证而无神志改变者为中经络,同时有意识症状者为中脏腑,其中邪实窍闭者为闭证,正虚阴竭阳亡者为脱证。中风闭证多因风阳痰火蒙闭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中风急性期之风火相煽、痰瘀闭阻,源于血分瘀热,搏击不解,闭阻脑窍,而令邪热愈炽,瘀阻益甚,进而化火生风,进一步加重瘀热阻窍的病势。

瘀热阻窍证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创立的“瘀热相搏”系列证候中的一个重要子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周仲瑛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先后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竭、出血性中风、出血性疾病、重症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进行多项专题研究,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分析,发现内科领域多种急难病症均存在“瘀热”病理因素,并通过凉血化瘀法治疗取得显著疗效,从而创立了“瘀热”病因病机学说。

所谓“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以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瘀热阻窍证即是由于瘀热相互搏结,血气蒸腾于上,以致蒙蔽神明清窍。临床可见发热、神昏、偏瘫、失语等症。常见于中风、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狼疮脑、尿毒症以及多种感染性高热疾病的急重期。出血性中风为临床多发病,在急性期,病势危急,最能体现瘀热阻窍证的特质。现着重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瘀热阻窍证的立论依据。

1 历代医家有关中风“瘀热阻窍”的论述

出血性中风为现代医学概念,是在中医学中风病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这一概念的引入深化了中医对中风病理实质的认识。古今医家关于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认识,散见于中风、厥证、头痛、眩晕、风痱、偏枯等病的论述之中。不同医家的认识见仁见智,各有侧重,但有关“热”“瘀”病理因素及“阻窍”病机的论述俯拾皆是。

如《脉诀》云:“热则生风,故云风自火出”。由此可见,在中风发病过程中,“风”这种病理因素,实际上是由热引起,由热派生而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认为“所以中风瘫痪者……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猝倒无所知也”。亦强调了“热”的重要性。

认为中风的发病与瘀血相关者,亦早有渊源。《医方类聚》认为:“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荣卫失度,血气错乱”以至于“经道或虚或塞”;《赤水玄珠》所论“治风之法,初得病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顺气和血,斯得病情”,也暗含中风有瘀血参与之义;王清任更为重视瘀血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其所创制的活血化瘀方剂,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中风的临床治疗。

中风病位在脑窍。由于脑主神明,为至清之府,喜静谧而恶动扰,一旦受侵,易造成多种病变,甚至危及生命。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说:“盖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犯,受邪则死不可治”。《内经》指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索问・生气通天论》即指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丹溪心法附余・附诸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分析:“予尝见中风之症,多是老年因怒而成。盖老年肾水真阴衰,火寡于畏;适因怒动肝火,得以上升;心火得助,邪热暴甚,所以强仆不知人事;火载痰上,所以舌僵不语,口眼歪斜,痰涎壅盛也”。这些论述均提及病位在“上”,实指“脑窍”而言。

可见,古代医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瘀热阻窍”这个概念,但却不难从古籍的论述中发现瘀热阻窍的类似描述。尤其是《内经》经典名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其所言之“气”实际上包含了“热”的含义,而“血菀于上”亦可以理解为瘀血阻于脑窍。这正是“瘀热阻窍”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2 出血性中风瘀热阻窍证的临床依据

所谓临床依据,是指审证求因,由表及里,即通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来分析判断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病位等病理状况及变化。这是中医学重要的临证思维方法之一。

瘀热阻窍证的提出,正是基于审证求因,通过对临床征象的详细观察和深入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一个新的病机词汇。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典型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躁扰不宁,或昏蒙不语,或神志恍惚;伴有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歪眼斜,肢体强痉拘急,腹胀硬满,便干便秘;发热甚至高热,或身热夜甚,或自觉烦热、潮热、烘热;面唇红赤或深紫;舌质红绛或紫黯,苔黄燥,脉弦滑数或结。

对上述症候群用中医学审证求因的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其病位在“脑窍”,病理属性为“瘀热交阻”,证属瘀热阻窍。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系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的典型表现;非典型者可以表现为嗜睡、昏蒙不语、神志恍惚等意识抑制状态,亦可出现心烦、躁扰不宁、谵语等神志亢奋状态,但从中医学观点分析,均是脑窍闭阻、神机失灵的外在表现;抽搐、痉厥、半身不遂等神态表现系病人营血,邪陷心肝,窜扰经络所致,亦都提示邪实窍闭的存在。

瘀热征象则更为复杂多样。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多见发热甚至高热,多系邪热亢炽所致;而身热夜甚,或自觉烦热、潮热、烘热,则为瘀热内蒸的有力证据;面唇潮红或暗红或深紫为瘀热相搏、血菀于上的典型特征;腹胀硬满疼痛,大便干结秘结,为血蓄下焦,脏腑气机壅滞,通降失司所致。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人的舌脉特征,多见舌红或紫绛,或紫黯;苔黄燥,或起芒刺;脉弦、滑、洪、数或涩等,均提示瘀热征象的客观存在。

血分瘀热的深重直接影响到“瘀热阻窍”症状的轻浅。血分瘀热不重者,脑络轻度破损,出血量较少,未及要害中枢,则瘀热阻窍的证候轻而不典型,多无神志及腑实证候。血分瘀热较重者,则脑络破损亦著,脑部中等量出血或涉及重要中枢,瘀热阻窍证较显著而症状典型,表现为神昏躁扰、半身不遂、舌强语謇、腹胀硬满、大便秘结、身热面赤、舌红绛或紫、苔黄燥、脉弦滑数等。血分瘀热极盛,则脑络破损严重,出血量大,侵害生命中枢,则窍闭之征更为显著,症见意识昏迷,失去反应,丧失知觉,变证百出,演变迅速,常发生“中脏”重证,危及生命。

此外,还可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来寻求“瘀热”的依据。“热”多与炎症反应有关,“瘀”则与血液成分的改变相关,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人查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纤溶、凝血机制多有异常,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PLG)、纤溶酶(PL)活性、血小板功能相关物质血栓素岛

(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l2)、凝血因子活性等物质可以发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形成;血黏度增高,血液流变学异常;ET或核磁共振提示脑出血。这些实验室指标的改变,从现代医学角度佐证了瘀热相搏阻窍证的客观存在。

3 从凉血化瘀方药疗效反推瘀热阻窍证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纵然有多种方法,如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清火、豁痰宣郁开窍等,但周仲瑛教授抓住“瘀热阻窍”的病机关键,径用凉血化瘀通窍法,通过精选方剂、合理配伍,形成了凉血通瘀专方,并研制成凉血通瘀口服液和凉血通瘀注射液,取得明显疗效。

凉血通瘀专方渊源于《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和《伤寒论》桃核承气汤。由大黄、水牛角、生地、桃仁、冰片等药组成,方以大黄、水牛角为君,大黄清热鸨火、凉血祛瘀、通腑泄热,是历代治疗中风主药之一;水牛角功类犀角,有清热凉血之功。两药相合,更能加强凉血化瘀作用。生地为臣,滋阴清热,凉血宁血,更兼散瘀之功,是治疗营血热盛的代表药物;古方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均含本品。佐以桃仁活血祛瘀润燥,助大黄泻下瘀热,是治疗蓄血证的代表药物,古方桃核承气汤、复元活血汤等含有本品。使以冰片芳香走窜,开窍醒神,引药上行以达巅顶。《本草纲目》说:“(冰片)通诸窍,散郁火”。诸药配合,共奏凉血化瘀,通腑泄热之功。

临床观察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64例,其中注射液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的74.19%;口服液组总有效率96.8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25%(P

鉴于凉血通瘀法在脑出血急性期治疗中的确切疗效,通过以方(药)测证,可以推断其基本证候为瘀热阻窍。

4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形成及其病机转化

出血性中风虽然起病急暴,变化迅速,但根源于长期的内伤积损、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原因均为其常见病因,这些因素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内在的病理因素,一遇诱因即骤变而急性发作。出血性中风的诱因包括①情志剧变,如暴怒、暴喜或过悲等;②劳倦过度,包括房劳、排便用力等;③暴饮暴食,如饮酒过多,特别是饮烈性酒,或饮食过饱等。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之重证。因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厥仆倒,不省人事。

如素体阴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阳亢,复因将息失宜,劳逸失度、耗气伤精;或饮食失度,酿生湿热,瘀热内生;或五志过极,引动内火;或因气候剧变,气血错乱,终使瘀热相搏,阻闭脑窍,最终形成瘀热阻窍证。亦可因瘀热冲荡激越,损伤脑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离经之血,留而为瘀,瘀热相搏,清窍蒙蔽,致使神明无主,神机失用。出血性中风瘀热阻窍形成的病机要点:①血随气逆,络破血溢。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虽然病在脑窍,但从整体观念分析,病涉心、肝、肾、胃、肠等多脏。每在肝肾不足、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加多种诱因的触动,脏腑气机升降骤然逆乱,则血随气逆,冲激于脑;加之气有余则为火,血不行则是瘀,发病之时气火上冲,迫血上涌,络热血瘀,血分瘀热,灼伤脑络,乃至络破血溢。故血分瘀热上冲,是造成脑络破损的直接原因。②脑中蓄血,瘀热阻窍。脑络破损,血溢于脑,便是脑中蓄血。瘀血阻滞脑窍,血瘀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气血壅滞脑窍,不能顺降;又复郁而化热,而致瘀热搏结,瘀热留滞不去,势必损害脑元、滞碍神机。③风、痰、火、虚,皆因瘀热。血分瘀热,搏结不解,则热愈炽、瘀益甚,气机愈壅,进而化火、生风、成痰(水),三者互为因果、兼夹,终致风火相煽,痰瘀闭阻,进一步加重瘀热阻窍的病势。这表明瘀热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水)为发病之标。同时瘀热炽盛,必然燔灼阴津,耗伤正气,因实致虚,肝肾暗伤。

综上所述,瘀热阻窍证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证候,风、火、痰、瘀、虚皆因血分瘀热搏击不解,进而化火、生风、生痰,演变为火动风生、风助火势、风动痰升等病理,终致风火相煽,痰瘀闭阻,进一步加重瘀热阻窍的病势。可见,瘀热阻窍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心病理环节,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因素皆处于从属地位。

5 结语

第3篇:一窍不通范文

【关键词】: 眩晕 痰瘀互阻 通窍 活血汤 泽泻汤 

【分类号】:R255.3

【正文快照】: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站立不稳,或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病证,单独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笔者采用通窍活血汤合泽泻汤加味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3例患者为2009年9月-2013年9月就诊于我

【相似文献】

1 赵俊香,梁永超,崔允东,马士朋;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2年01期 

2 王黎;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白癜风42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苏清学;通窍活血汤新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5年01期 

4 姜道平;柳宝国;;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10期 

5 熊家锐;段传志;汪求精;;通窍活血汤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12期 

6 田明思;;通窍活血汤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年07期 

7 李会琪;刘淑霞;张学文;;通窍活血汤在脑病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7年11期 

8 朴鲜琼;郭海英;;通窍活血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02期 

第4篇:一窍不通范文

关键词:  耳科玄府;闭塞;通窍

玄府学说[1]认为:“玄府是人身之中极细小难见的通道”。它的作用刘河间指出[2]:乃“气液、血脉、荣卫、精神”,“ 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可见只有玄府通利,精气流行才能正常,“人之眼耳鼻舌意神识,皆能为用”。因此,所谓“耳得血而能听”是以玄府开达宣畅,精气正常运行为条件。

耳主平衡、司听觉,必赖脏腑精气和玄府通畅开放。且充足的精气上通于耳,盛则玄府得通利(《医学纲目》),才能“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证治准绳》),若“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则“耳无所闻”随之而生。虚则玄府衰而闭,实则玄府结而寒, 病之轻重随郁结微甚而不同,轻则鸣重则聋,由此观之,开通玄府窍道是治疗耳鸣、耳聋类疾患不容忽视的重要法则。

1 耳科玄府说

古代文献对耳鸣、耳聋“郁闭不通”病机的认识可追溯到《吕氏春秋·尽数》,谓:“气郁处耳则为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病则有虚实之分,而耳窍不通则一。虚者,如《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实者,如《灵枢·脉度篇》说:“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王伦《明医杂论》指出:“耳鸣症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为鸣,郁甚则壅闭矣”。

2 耳聋耳鸣与玄府之病理[3~7]

耳聋刘河间利用玄府理论解释耳聋耳鸣的发生是因热邪内壅,听户玄府郁滞所致。由于热邪内盛,热壅气遏,玄府内气机郁滞,进而造成神气不得通泄,即神机运转不利而导致耳聋耳鸣。如:“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为了验证这一观点,还进行了验证实验。如:“其所验者,《仙经》言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或有壅滞则天鼓微闻。天鼓无闻,则听户玄府闭绝,而耳聋无所闻也”(《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六气为病》)。在治疗上强调应开发玄府,以使耳中郁滞得通。临床择药,应打破常规,大胆使用辛香走窜温通类药物,意在开通玄府,重建玄府流通气液、运转神机功能。如:“聋既为热或服干蝎、生姜、附子、醇酒之类辛热之物,而或愈者,何也?答曰:欲以开发玄府,而令耳中郁滞通泄也”。(《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六气为病》)。当然,对于因热郁玄府导致的耳聋,刘氏提倡用辛热发之,应注意病机的演变情况。热郁而盛者,应禁用。如“凡治聋者,适其所宜,若热证已退,而聋不已者,当以辛热发之。三两服不愈者,则不可久服,恐热极而成他病尔”!

3 治疗[8~10]

3.1 开通玄府药 因为开通玄府药历来缺乏明确记载,笔者只是在导师临床经验上总结出一些频率较高的药物。笔者总结为直接通玄药和间接通玄药。直接通玄药:(1)芳香开窍药,如石菖蒲;(2)虫药走窜药,如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即叶天士所说“虫蚁迅速飞走诸灵”,“飞升者,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一般称作“通络”,导师认为通络应包括在开通玄府中。(3)辛散宣发药,如麻黄、细辛、羌活、白芷等,即解表药,亦为风药。导师认为其发散宣透作用,不仅能开发肌表汗孔以解散表邪,对于全身脏腑经络、玄府窍道,亦能透达贯穿。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论麻黄: “轻扬上达,元气无味, 乃气味中之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处, 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 其力更大。”

3.2 间接通玄药 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宣通气血津液的运行而间接起到开通玄府的作用。包括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香附、枳壳、郁金等; 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红花等; 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苡仁、车前仁等;化痰除湿药,如半夏、贝母、白芥子等。

4 开通玄府治法临床应用举例

患者,女,38岁。2010年6月17日初诊。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不明显双侧耳鸣,耳鸣声呈飞机轰鸣声,曾服用过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药治疗后无好转,遂来就诊。刻诊:双侧耳鸣呈轰鸣声,有轻微听力下降,伴有胸胁乳房胀痛,情绪急躁,咯白痰,眠差,舌苔稍黄,脉弦细。中医辨证属肝气郁法,风疾上抗。疏肝通窍 ,化痰解郁。处方:柴胡10g,白芍30g,法半夏10g,胆南星10g,香附15g,枳壳10g,钩藤15g,刺蒺藜15g,郁金15g,川芎10g。水煎服,日1剂,共6剂。服药后耳鸣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又予以上方随诊加减6剂善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导师认为,神机运转失常,是玄府郁闭的重要病理改变。刘河间曾说,举凡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以及手足不能运用等种种病症,均属玄府闭密之故,为这类疾患患者的治疗开拓了一条新路子。对于此类病症,主张临证时不宜注重于补,应着眼于“通”。刘河间对专科玄府说亦作了初步的论述,如《素问玄机原病式》[2]用耳科玄府阐释耳聋、耳鸣,谓:“所谓聋者,有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雍塞,神气不得宣通也”。其所验者,《仙经》言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或有壅滞,则天鼓微闻;天鼓无闻,则听户玄府闭绝,而耳聋无所闻也。或服干蝎、生姜、附子、醇酒之类辛热之物,而或愈者,何也?答曰:欲以开发玄府,而令耳中郁滞通泄也。指出本病的要害在于耳户“玄府”闭塞,肾中精气不能上濡耳窍,耳窍失养,其临床见证虽有虚实之分,治疗方法亦有补泻之别,但均须一个“通”字,即开通耳户玄府窍通,以畅通精气,耳窍得濡,则耳聋、耳鸣自止矣。但耳科玄府说未引起后世重视,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笔者在跟导师门诊期间发现肝气郁结、风痰上扰型的耳鸣非常多。肝胆互为表里,胆经循耳,肝脉藉胆脉通于耳。肝为将军之官,主升发疏泄,若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则致耳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故用疏肝通窍、息风化痰之法治疗肝气郁结、风痰上扰型耳鸣。中药方中以柴胡清泻肝胆为主;胆南星、法半夏除湿,祛除湿浊以开窍闭;葛根通窍;白芍药开郁通窍;钩藤、刺蒺藜平肝息风;川芎、香附、枳壳行气开郁。上述诸药直接或间接开通闭塞之清窍,使耳鸣得除。此外,根据临床观察,耳鸣发生后病程越短效果越好,通常服药6~14剂后即可治愈。导师的疏肝通窍法充分的体现了治疗耳鸣就必须开通玄府的理论精髓。

【参考文献】

   1 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51.

第5篇:一窍不通范文

关键词:涤痰汤;通窍活血汤;脑卒中;抑郁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89-02

脑卒中后抑郁症为发生于卒中后的包括多种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在内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为脑卒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1]。患者常有睡眠障碍、精神运动型迟缓、疲劳感等躯体症状,也常见缺乏自信、厌烦、厌世、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症状,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西药治疗存在消化道不适、癫痫发作、心律失常等程度不同的副作用,在使用范围上有很大限制[3]。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药涤痰汤联合通窍活血汤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为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6.4±5.7)岁;原发病中脑梗死7例,脑出血23例;参考“HAMILTON抑郁量表-21项评分标准(HRSD)”,轻度抑郁9例,中度抑郁16例,重度抑郁5例;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6.1±5.3)岁,原发病中脑梗死10例,脑出血20例,参考“HAMILTON抑郁量表-21项评分标准(HRSD)”,轻度抑郁8例,中度抑郁17例,重度抑郁5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标准 患者有卒中后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多疑多虑,胆怯、悲郁、焦急、叹息、善哭等症状。经颅脑CT或颅脑MRI检查证实,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多疑多虑、语无伦次、头痛、失眠、健忘、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无脉等,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与《实用中医内科学》中瘀血阻窍型中医辨证标准。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排除对药物过敏者;排除严重脏器损伤者、排除精神分裂及有精神分裂家族史这,排除智力、理解力等意识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西药氟西丁胶囊,每次20 mg,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涤痰汤与通窍活血汤联合治疗,组方:茯苓、郁金各12 g,川芎、桃仁、生姜、半夏、陈皮、竹茹、红花、赤芍药、石菖蒲、胆南星、老葱、枳实各10 g,麝香0.1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2组治疗4周为1疗程,第1疗程治疗完后间隔5天进行第 2疗程治疗,共治疗2疗程。

1.4 疗效标准 抑郁症状评价参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4],计算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治疗后精神症状消失,100

神经功能评价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5],即: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为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抑郁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抑郁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发生后,由于脑组织损害,合并肢体瘫痪、脑内生化递质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使脑卒中患者出现异常心理反应,患者表现为一系列情感行为变化,其中抑郁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在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给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恢复带来严重影响,也增加了患者病死率。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中风”、“郁证”范畴。病理基础为脏腑失调,病机为气血紊乱,七情所伤,肝气不舒,气积郁结,气滞血瘀,久而成痰,痰浊阻滞,蒙蔽脑窍,最终引起痰瘀窍闭而发病。基于此,本研究中选择活性化瘀、化痰清浊开窍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原则,方中以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为主方治疗,发挥涤痰汤化痰开窍,通窍活血汤活血开窍之功,促进患者精神及思维恢复。与西药氟西汀相比,抑郁改善效果及神经功能改善效果均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厉秀云,鲍继奎,李振民.活血开窍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12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3):353-354.

[2]高跃东.通窍活血汤与涤痰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8):33-34.

[3]鲍继奎,陈希源,李振民.活血开窍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7):96-97.

[4]厉秀云,鲍继奎,李振民.通窍活血汤合涤痰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75例[J].陕西中医,2010,31(10):1317-1318.

第6篇:一窍不通范文

关键词:持续性植物状态;病因病机;神呆;益神启窍方

中图分类号:R25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294-03

持续性植物状态(PVS)又称植物生存,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其特征是患者睁眼若视,貌似清醒,缺乏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缺乏认知,不能执行指令。有不规则的睡眠一醒觉周期。这种状态持续1个月以上。

中医学中没有持续性植物状态这一名词,也没有具体的描述,相关论述散见在中医文献神昏、昏愦、昏厥、昏迷、昏蒙、不省人事及外感热病、中风、痰证、呆病、脱证等论述中,将其归属于神昏范畴,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昏,是继发于中风、类中风、痴呆、颤证、脑外伤、外感热病、毒邪犯脑等疾病后的一种特殊昏迷。

近年来,随着急救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昏迷转为植物状态的病人也越来越多,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手段。中医药治疗PVS的临床需要也在不断加大,系统整理中医药对植物状态的认识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治疗疑难重证的作用。笔者不怀浅陋,略论如下。

1 中医病名的命名

植物状态的基本证候主要表现为:睁眼若视,貌似清醒,静卧不动,不识人事,七窍失司,肢体失用,便溺不知,若给饮食,暂不毙命。从临床证侯看与神昏之闭目嗜睡,呼之则应,或呼之不应,刺则痛苦,肢窍失用,或肢窍能用,不省人事,不治则毙命不同,将这种特殊的神昏与“神昏”在名称上区分开来对指导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植物状态只有躯体生存而无认知等反应宜命名为“神呆”。“呆”的词义是(头脑)迟钝、不灵敏,植物状态神明仍在,还有眼球跟踪,打哈欠,似有神的表现,只是不识人事,若神明呆钝样。“神呆”与“痴呆”又不相同,“痴”的词义是“愚笨”的意思,是脑主思维功能失司所致;而“神呆”是神明受蒙,神机失灵,阴阳尚有维系,仍可阳出于阴而悟,阳入于阴而寐,阴阳尚不会脱失;“神呆”与“神昏”也有一定的区别,“神呆”和“神昏”均是神明受蒙,但“神昏”是神明受蒙,神机失用,阴阳维系处于即合即离,随时会阴阳离绝的边缘,故深睡不醒,不省人事,神明随时可能离去,因此,笔者认为,植物状态的中医病名以“神呆”为合适。

2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大多由于先天不足,颅脑损伤,邪热犯脑,毒邪入中,窒息缺氧,情志失调,髓海空虚等,造成脏腑失调,气而逆乱,痰浊上犯,痹阻脑窍,神明受蒙,神机失灵,致使长期昏愦,不识人事。

先天不足:人之生长发育是禀承于先天之精,正如《灵枢・经脉》所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若先禀不足,或母孕患病、或食服有毒之物,均可影响胎儿脑髓的充健。脑髓发育不健,则出现目不识人,状若植物的“神呆”之病。

邪热犯脑:感受温热、疫疠六淫之气,“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若传人营血,则易邪热伤阴,络脉瘀滞,张景岳在论及瘟疫时就指出“气通于鼻,鼻通于脑,毒入脑中,则流布诸经,令人相染。”临床可见高热、谵语、瘛疚、抽搐、发狂、神昏;若失治或邪盛,毒邪伤及脑髓,络脉瘀滞,脑神受伤、神明受蒙,神机失灵,则见静卧不动、睁眼无识的植物状态。特别是小儿脏腑不坚、脑髓稚弱,感受温邪,易逆传入脑,伤及脑髓而发为“神呆”。

情志失调:七情太过,心火暴盛或暴怒伤肝,心肝火旺,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络暴张,络破血溢,《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则死”。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灼伤津液,或气机不畅,津、血运行失常而生痰、瘀。气虚血瘀,或痰壅清窍,脑络痹阻,则见舌强语謇,喁癖不遂,或神昏不语,不省人事,若经治疗病久不复,转为静卧不动,睁眼无知的“神呆”。

颅脑损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若被打仆损伤,血流不止,神气昏迷……”;凡跌仆、坠落、金刃等直接损伤颅脑,使脑髓受到直接挤压或损伤、或络破血溢,积瘀压迫,脑髓受损而出现神识受蒙、神机失灵的脑神功能损害,可见瘫痪,昏迷,或转为长期静卧不动、草木无知的“神呆”。

毒邪人中:食入毒物、或药物中毒、或吸入煤气等有毒气体,有毒之物入中鼻窍或入胃,浊气上乘,毒淫脑髓,清气不升,清窍受蒙,内伤神明,发为神昏,轻则昏迷不醒,不省人事;重则神明不复,转为植物生存。

髓海不足:年老之人,脏腑气血虚衰,尤以肾精耗损为主。脑为髓海,由肾所主,易虚易亏。情志不遂,年老、久病,伤及肾精,肾精不能滋养脑髓,脑髓亏虚,可见脑神失养诸证。如《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临床常见脑神衰惫之耳鸣喜卧、健忘呆滞、语言不利、嗜睡或少寐,肢体僵拘,手抖震掉的痴呆,或颇证,或病久难复,肾精亏极,脑髓不充,神明受蒙,神机失灵则引致睁眼若视、貌似清醒的植物生存等。

总之,PVS患者多由外伤脑窍,痰瘀阻络,窍闭神蒙,或年老中风,脑脉瘀阻,神明受阻,或毒邪人中,窒息缺氧,清气不升,脑窍失聪,神明受蒙,发为不识人事,肢窍失用。此皆与气血运行失乖,痰瘀阻窍,窍闭神蒙有关,因此本病病位在脑,涉及肾、脾、心、肝诸脏。病性乃本虚标实,因实致虚,以虚为主;实为痰瘀阻窍,或挟火挟风,虚为气血不足,脾肾亏虚。

3 益神启窍方的立法依据

PVS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睁眼若视,貌似清醒,静卧不动,不识人事,七窍失司,肢体失用,便溺不知,身体消瘦,颅脑塌陷、或半身不遂、或肢体拘急、或四肢抽搐、或自盗汗出,舌紫黯或黯淡、或淡白苔厚白或薄白,脉涩或弱。病情迁延数月至数年不等。病人长期卧床,不懂进食,不会吞咽,便溺不知,靠他人喂食,无情感反应,没有自主活动,偶有打哈欠,流眼泪,呛咳反射,状如“活死人”。

病人一般昏迷2―3周后进入植物状态(VS),VS1个月后进入PVS,病程大都在3个月以上至2~3年,文献报道,寿命在8~10年,患者长期静卧不动,不比高热神昏之阳热亢盛,按中医属性,静而不动、喜蜷喜卧,无声少语属阴,为阴证,除挟热、挟风之发热、痰嗽、惊厥外,均为阴盛为主,久卧伤气,久病多虚,又为正虚之证。因此,笔者认为PVS患者初期以瘀血内阻、痰浊蒙窍为主,亦可挟热、挟风,中期以气血不足、痰瘀阻闭为主,后期以精气亏虚、痰瘀阻

闭为主,而气血亏虚证多见,肾枯窍闭证仅为十之一二,肾枯窍闭证多见持续性植物状态后期,亦见于营养极度不良患者,但气血亏虚,痰瘀阻窍,神明闭阻贯穿始终。可见,PVS的病理关键是虚、瘀、痰三端。

瘀:跌打外伤,伤及头脑,脑髓受到挤压或损伤、或络破血溢,离经之血滞留不去,形成瘀血,《血证论》曰:“凡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或年老气虚,行血无力,气虚血瘀,脑络阻痹,瘀血由生;或肝阳暴张,气血逆乱,直冲犯脑,络破血溢,形成瘀血;或年事已高,肾精渐亏,或久病肾虚,精亏血元所化,肾之精气无以激动血之运行,形成肾虚血瘀。其窍闭神蒙,半身不遂,舌紫黯或黯淡,脉涩俱为瘀血之象。

痰:痰的形成成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若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灼伤津液,或气虚推动津液无力,或瘀血内停,阻滞气机而聚湿生痰浊;或脾不健运,运化水液无权,成痰成饮;或年老、久病肾精亏虚,肾虚推动激发无力,津液不能四布,聚而成痰。或煤气中毒、自缢窒息缺氧,气机逆乱,清浊不分,清气难升于头脑,浊气上于,津液不能如常布达,成痰成饮。其静卧不动,不识人事,便溺不知,肢体拘急、四肢抽搐,口津盈盈,舌黯淡或淡白,苔厚白均为痰浊之象。

虚:本病虚损主要损及气、血和脾、肾。气血之虚有两端,一为气血自身亏虚,二为清窍气血不足。乃因外伤或因内伤伤及脾、肾、肺,脏腑气化功能不健,气血生成乏源,而气血亏虚。同时,因痰、瘀、毒邪阻闭清窍,气血难以上输于脑窍,使脑中气血不足。脑位居高巅,若气血亏虚,气虚不能上达,血亏不能上荣,脑无以为荣,精气不能为满,则亦为害。其神呆不语,七窍失司,肢体失用,便溺不知,身体消瘦,颅脑塌陷,自盗汗出,舌黯淡或淡白,苔薄白,脉涩或弱乃气血亏虚之象。

脾虚主要表现为脾不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和升清不健,PVS患者静卧不动,四肢失用,不懂进食,纳谷不辨香罄,必然影响脾主运化和脾主升清功能,而渐至脾虚,临床表现为清气不升,浊气上乘,神机不明,目无所见。

肾虚主要表现为肾精不足,精不充脑,若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养,神灵不健,甚则神明受蒙,正如《灵枢・海论》所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其睁眼若视,貌似清醒,不识人事,静卧不动,颅脑塌陷,身体消瘦为脾肾不足之象。

脾肾不足主要是以气血亏虚,即脏腑气化所生之养份不足为表现形式,脾肾不足还表现为脏腑气弱,机能不足,易遭外邪侵袭,反复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肢体废用性萎缩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传中录》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本病本虚标实,以虚为主,其阴阳属性为阴盛之为病,因此,PVS的治疗原则宜扶正祛邪,扶正以益气养血、补益精髓;祛邪以化痰祛瘀,若挟热、挟风时熄风清热为主。初期痰瘀阻窍,以邪盛为主,治宜涤痰逐瘀;痰热壅肺和风痰闭窍常见于PVS合并肺部感染、去皮质状态、癫痫等症,治宜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有助于减少死亡率,促进意识恢复。后期以正虚多见,虚实相兼之势,应益气养血,兼涤痰祛瘀、醒脑开窍。补益法和醒脑法在PVS辨治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应贯串疾病的始终。

本证的轻重常与痰瘀的程度及正气的盛衰有关。一般初起正气未衰,痰浊不重,瘀血不深,治疗尚易,宜涤痰逐瘀为主,兼以醒脑。如病变日久正气渐衰,痰浊瘀血不化,病渐趋重,应治标常需顾其正气,化瘀涤痰、益气养血、醒脑开窍兼顾。

综上所述,PVS是由于血脉瘀阻,痰浊蒙窍,气血亏虚,精气不荣脑窍,神明闭阻所致,提出益气和血、化瘀开窍法,自拟益神启窍方,专方治疗PVS。

4 益神启窍方方解

“益神”者,益脑神也,《灵枢・平人绝谷》日:“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医学入门》日:“神者,气血所化生之奉也”。因此,益神应补气养血为要,而肾虚精亏,多见于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多为老年),和PVS病久的后期,故补肾填精不是重点。“启窍”者,启闭阻的神机之窍也,PVS是神明受蒙,神机失用之窍闭证,故宜启窍醒脑。醒脑之法有凉、温之分。牛黄、郁金、黄连、冰片是凉开,丁香、檀香、安息香是温开,而麝香是不分凉、温,俱能开(启)之,窍闭除因气血亏虚外,还因痰瘀阻窍,启窍也需活血化痰,瘀去痰化则窍自启,脑居高位,非风药不达,选用风药以引经,而本病为病阴,故宜温药和之,故选黄芪、当归、麝香、桃仁、石菖蒲、白芷6味组方。

方中当归补血汤为君,重用黄芪,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二经。有补中益气升阳之功,能升提清气于头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能改善脑血供,提高耐缺氧,增强记忆,有抗氧化及延缓衰老的作用。当归补血活血,益脑聪神,主治血虚诸证,《医学启源》说,当归“能和血补血。”现代药理研究,当归有改善脑血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及造血与抗贫血作用。归、芪合用有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之义,共达益气补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当归补血汤有耐缺氧作用。

麝香为臣,气味芳烈,性喜走串,力能通关开窍,醒神回苏,擅长启闭开窍,为开窍醒神之要药。麝香不仅开窍,而且善活血散结,与桃仁合用,能增强桃仁活血之力。现代药理研究,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的兴奋与抑制双重作用。本方选用0.05g(常规量在O.03~0.10g)小剂量,取其兴奋中枢神经之目的;麝香还有耐缺氧,及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佐以桃仁活血,桃仁活血祛瘀力强,有推陈出新之功,无论血瘀轻重,新瘀久瘀,均能活而祛之。《本草经疏》说:“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泻而无补,”现代药理研究,桃仁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还有抗凝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第7篇:一窍不通范文

中医的发病观有很多理论,有正气邪气斗争说、阴阳失调说、脏腑发病说、六淫七情太过说等,归根到底还是要通畅。如果阴阳失调了,表现出来的就是气和血不通畅,“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有的人会说:“医生,我没痛呀,只有麻”。实际上,痛是广义的,它还包括很多异常的感觉,如痒、麻、酸胀不适等,这些都跟痛有关。痒可以发展到痛,麻可以变成痛,痛也可以转变成麻。

中医以“通”为补。我的导师刘树农教授经常引用古人的话说“医生能医病,不能医命”。说明防病比治病更重要。我在这里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些“不生病的智慧”,或者说是“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智慧”,这就是“七通养生法”。

一“通”汗孔

汗孔,是水液出入之处,也是我们人体最多的门,称“鬼门”“玄府”“汗空”。

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鬼门”,实际上它对人体的内环境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感冒,我们通常把它分为有汗和无汗,治疗方法则完全不同。如果受了风寒,恶寒重,不出汗,通常会用辛温解表药,常用的如姜汤、姜葱茶、藿香正气丸和午时茶,也可用川芎茶调散等。吃了药发了汗,病也就好了。有的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出汗,通常会用辛凉解表的药,如银翘散、桑菊饮、板蓝根冲剂等。有的人只要感冒不问青红皂白就用板蓝根冲剂,甚至没病也用板蓝根冲剂“预防感冒”,其实如果是风寒感冒,药正好用反了。无病久用寒凉之剂,对身体更是有害而无益。

人应该经常出出汗,排泄多余的水分,带出热量和垃圾。尤其是夏天,不能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里,而应该适量出出汗。这也叫“天人相应”。

二“通”大便

中医讲的“七冲门”是指整个消化系统中七个进出之门,即“飞门”(唇)、“户门”(齿 )、“吸门”(会厌)、“贲门”(胃的上口)、“幽门”(胃的下口 )、“阑门”(大小肠交界处)、“魄门”(),合称七冲门。

大便通畅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如果不通就会造成各种毛病。排便困难,多日不便,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阴寒内结者为冷秘,气机阻滞者为气秘,气虚无力者为虚秘。

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为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多为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多摄入蔬菜、水果以及杂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饮水,坚持运动,保持每天排便一次。

三“通”小便

正常小便是淡黄色的,水喝得多时会淡得几近无色,而体内有热时,颜色又会加深。

一般尿量增多为虚寒,尿量减少由于热盛、汗多伤津,或因吐泻损伤津液所致。小便次数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数,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间尿次增多,属肾阳虚;排尿痛、急迫、有灼热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为肾气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属危重证。

平常应注意饮水,保证每天不少于2 000毫升,特别是老年人,口不渴也应养成按时喝水的习惯。可饮白开水、淡茶水,少饮可乐、咖啡和浓茶等饮料。多喝水有利于排出体内代谢产生的毒素,促进新陈代谢。

四“通”月经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大意是说女子的生殖功能从“二七”十四岁开始“任脉通”,到“七七”四十九岁“地道不通”,月经就没有了,进入了更年期和老年期。所以,作为一个健康女性,在这段生殖期里月经一定要通畅。

有的女性虽然月经每个月都来,但量非常少,颜色很暗,或伴有头痛、肚子痛等,这都说明“不通则痛”。如果月经不通,包括月经量、月经的周期异常等,会引起很多疾病。现在不少年轻女性不在乎月经的紊乱,时间长了就纠正不过来了。

年轻女性平时生活中应注意自我养护,避免日夜颠倒,熬夜无度,忌乱服减肥药、避孕药,少食冰冻饮料等,应增加营养,戒烟戒酒,坚持适量运动。

五“通”血脉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而心是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的动力器官,心、血、脉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六淫外侵、七情过极、痰瘀阻滞或久病耗损等均可引起血脉疾病。故血脉系统的正常与否可以用于解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

很多人平时都不太注意血脉通不通的问题,比如心脏有早搏、胸闷等,不舒服也不去看医生,更不做什么防护措施。对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一问三不知,用药无规律,随便停药,结果导致那么多中青年人英年早逝的悲剧。

六“通”五官九窍

五官,指耳、目、口、鼻、舌;耳、目、鼻各有两窍,口和舌合为一窍,再加前阴、后阴二窍,共为九窍。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就其主要联系而言,《内经》称之为五脏“开窍”:即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又说肾“开窍于耳”。意即某一脏与某一官窍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联系。但实际上远不止这种单一的联系,而是每一官窍都与多个脏腑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每一个官窍都和它的内在脏器有关联,比如眼睛经常流泪、发红,我们会考虑肝脏的问题,肝开窍于目;经常流鼻涕,一般考虑肺的问题,肺开窍于鼻。

七“通”经络

第8篇:一窍不通范文

笔者通过近30年的临床工作的体会,对过敏性鼻炎及相关过敏性疾病总结了以温阳通窍为主要治疗法则,同时兼顾调理体质和脏腑的治法,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对应为“鼻鼽”

风寒侵袭是贯穿鼻鼽发病始末的重要原因之一。鼻窍与外界相通,是人体卫外的第一道门户,对四时之气敏感,最易感受风寒。风夹寒邪侵袭,则鼻户首先受累,表现为流涕、鼻痒、鼻塞、喷嚏等。临床发现异味气体刺激亦可引发鼻鼽相关症状。

还有,鼻鼽频发是由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特点所决定的。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合皮毛而卫外,无论是对鼻窍功能还是卫阳功能都具有支持作用。而肺为华盖,最易受寒邪损伤,鼻鼽反复发病亦导致肺脏虚寒,肺脏虚寒的存在又使鼻鼽更易发病,以此恶性循环,鼻鼽呈常年发作。

治法以辨病辨证,协理脏腑为主

中医重视辨证与辨病。对于鼻鼽,其病因病机关键在于卫阳不固,肺气不宣,或内热外寒、或真阳不充。针对于此,笔者一般以过敏煎为基本方(防风、银柴胡、乌梅、甘草),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结合脏腑进行辨证加减。

鼻鼽发且脾胃虚弱者,常加焦三仙、山药、白术等助其健运,而伴有湿阻中焦者常加厚朴、茯苓、薏米、苍术健脾除湿。

因肾阳不足而发鼻鼽者,组方中常用到鹿角胶、干姜炭温补脾肾,以发全身阳气,并结合季节气候特点,酌情调整温阳药用量,以免出现温燥伤津之象。

鼻塞流涕为患者就诊时较为痛苦及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者可伴随头晕、头痛、纳差、乏力等全身不适。故常用细辛散寒通窍入肺经;枳实、枳壳宽胸理气入脾胃;鹅不食草、苍耳子通鼻窍;伴头痛者前额阳明加白芷,头后太阳加羌活,两侧少阳加柴胡,巅顶厥阴加藁本,疏通经络。

同时兼顾体质并调,除恶务尽

过敏性鼻炎最易反复发作,根本原因在于特殊的易感体质,有针对性地对体质进行调理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治疗上,缓解期仍遵温阳通窍的基本法则,以量轻之剂微微生火,调整阴阳,注重脾胃调养,对于温补过程中出现身热、咽干、心烦者,可间断应用紫草、丹皮清热凉血,以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改善体质目的。

验案举例

患者刘某,女,白领,33岁,初诊:反复鼻塞

流涕9月余,每遇冷空气及刺激性气味后发作,涕清、伴喷嚏、周身乏力、头痛不适,平素可伴发皮肤瘙痒、湿疹发作,易反复感冒,冬季手脚发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第9篇:一窍不通范文

关键词:慢性鼻炎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87-01

慢性鼻炎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临床上一般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后者大多是由前者病情加重导致,临床上病人有间歇性或者交替性鼻塞或持续性鼻塞。当慢性鼻炎因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引起病情加重的,也称药物性鼻炎。

1慢性鼻炎的分类

1.1临床辨证,首重寒热。慢性鼻炎的临床证候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气虚,二是郁热,三是血瘀,或兼痰凝。本病大多数是慢性单纯性鼻炎,病人往往交替性与间歇性鼻塞,早晚气温较低或秋冬偏寒冷时鼻塞明显,运动后或温暖后鼻塞减轻、消失。虽然肥厚性鼻炎病症多属血瘀、痰凝,以持续性鼻塞为主,但很多病人有时轻时重、早晚或寒冷季节加重的特点,这一点符合气虚不任风寒之邪的机理。因此,气虚是慢性鼻炎的主要病机与主要证候,也是临床辨证为气虚证或虚寒证的基本原理,虽然慢性鼻炎是脏腑失调引发的疾病,但其脏腑失调或气虚的全身症状在多数患者并不显著。其辨证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鼻炎间歇性、交替性鼻塞,在早晚气温偏凉时症状明显的特点,并以涕白粘,舌质不红,脉象不数为根据,并进一步结合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的一些特点,辨证为肺虚邪证、脾虚邪滞证、阳虚寒滞证。

在慢性鼻炎中,郁热证主要是肺与阳阳明经郁热,以肺开窍于鼻,而鼻之经脉专属于阳明,也有胆经郁热者。慢性鼻炎郁热证的辨证以二便、舌象、脉象为主,其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在早晚不一定偏重。对于血瘀、痰凝之证,则以病程较长,鼻甲肥厚性改变的一些特点为主要依据。

1.2兼证为本,变症为标。临床上慢性鼻炎有兼证与变症,兼证为本,变症为标。兼证主要指鼻塞同时伴有鼻中隔嵴突、鼻中隔偏曲、变态反应性鼻炎、化脓性鼻窦炎这样一些病症。对慢性鼻炎而言,实际上也主要是这几种鼻病。对于明显的鼻中隔嵴突、鼻中隔偏曲,应当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难以取的效果;而对于变态反应性鼻炎、化脓性鼻窦炎来说,可以依据变态反应性鼻炎或慢性鼻窦炎与慢性鼻炎之间标本同治的办法进行辨证论治,先治本,再治标。慢性鼻炎的变症主要是咽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嗅觉障碍、头痛等病症,大多数由慢性鼻炎引起的,可以标本同治,但对于非化脓性中耳炎,其对听力的影响较大并具有较大潜在威胁,可以考虑先治标,再治本或标本同治,以标为主。

1.3通利鼻窍,灵活用药。鼻塞是慢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临床用药方面,须配合使用通利鼻窍的药物。通利鼻窍药物常用的有三类:一是辛温通窍类,适用于早晚鼻塞明显,鼻甲色淡等寒邪滞鼻的病人,可用石菖蒲、白芷、苍耳子、细辛、辛夷、丁香、川芎之类药物;二是辛凉通窍类,适用于郁热证患者,主要是薄荷;三是活血通络类,对有鼻甲暗滞、鼻甲肥厚等气血瘀滞病证时,宜用路路通、穿山甲、皂角刺、木通、丝瓜络之类药物。鼻属肺窍,肺主表,在多数情况下临床上通利鼻窍需要药品具有发散之力,故以上三类通利鼻窍之药物,以辛温通窍之药物为多,在气阳不足,寒邪滞鼻病证中必用。对腑脏郁热证,也常于大多清热药中配伍辛温通窍之品而无虞。

1.4针推外治,不应偏废。针灸、推拿具有疏通经脉、调理气机、调理脏腑的效果,单独应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也有较好疗效。

对慢性鼻炎之病,中医外治法有多种,而对于慢性单纯性鼻炎,有时仅用外治法亦可治愈;对于肥厚性鼻炎,如果配合运用外治法,当有事半功倍之效。

2慢性鼻炎分四证论治

2.1肺虚寒滞,宜温卫散寒,祛邪通窍。对此类病症,可用当归10g,党参12g,黄芪15g,细辛3g,荆芥10g,诃子10g,甘草6g,桔梗10g,白芷10g。偏阳虚寒滞者用当归四逆汤加温阳益气、芳香通窍的药物,可用泽泻10g,黄芪20g,白术12g,附片6g,当归10g,细辛3g桂枝6g,白芍药12g,炙甘草6g,大枣5枚。

2.2气虚邪滞,予补中益气,升清通窍。药方:当归、川芎、白芷各10g,黄芪10g,党参、白术各12g,升麻、炙甘草、陈皮、柴胡、石菖蒲各6g。加减方:偏寒者,可酌加附片、干姜之物;兼挟热邪,适量加黄芩、桔梗,可以清热肃肺止涕;兼气滞血瘀者,如鼻塞时间长、程度重者,或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比较迟钝的,可加适量当穿山甲、归尾、姜黄、丹参、路路通之药物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2.3热郁血滞,当清泄郁热,活血通窍。常用的药物有:当归尾、黄芩、桑白皮、辛夷(或白芷)、赤芍药、川芎、木通(或小蓟)各10g,葛根15g,升麻、甘草各6g。变化:涕黏黄可加桔梗,鼻内干燥灼热感者,加麦门冬养阴生津;易感冒,常乏力者,可加炙黄芪、白术、陈皮(或神曲)之类以益气健脾;鼻甲表面不平的或者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迟钝患者,加干地龙、穿山甲、路路通之类药物化瘀通络。

2.4瘀血阻滞,应行气活血,化瘀通窍。对此症治疗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窍,可用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之类,还可酌加益气、化瘀通络之物。常用药物有,白术12g,黄芪20g,红花6g,当归尾、川芎、生地黄、赤芍药、桃仁各10g,丹参20g,威灵仙15g,鸡血藤15g。

参考文献

[1]赵科鹏.推拿治疗慢性鼻炎36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3):163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