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总结精选(九篇)

工艺美术运动总结

第1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建筑装饰;文脉传承

一、不破不立谓之新――新艺术运动之求新之道

在我国《词源》中,“创”字含有“疮、伤、损、惩”等意思,其共同的含义是“破坏”;“造” 字包含有:“作、为、始、成”等意思,共同之涵义则是“建设”,而两字合起来,“创造”就是“破旧立新” [1]。

新艺术之所以至今仍然那么令人赞叹和回味,就在于它将自然形态之美创造性地应用与技术发达的社会之中,寻求同科技一起和谐地缔造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最佳方式。回望大师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新艺术对唯美的追求具有某种程度的唯美主义倾向,甚至会有某些乌托邦式的情结。安东尼・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的圣家族大教堂(Sagrda Familia)那四个棒棒糖式的尖顶,带有显著的突尼斯风格,以及尖顶上令人称奇的空与实的花纹图案,还有更加令人惊叹的尖顶外形构成了高迪勇敢无畏,大胆创新风格的永久性纪念碑[2]。比利时大师维克多・霍尔塔(Victor Horta,1861-1947)把这个时期的创新成就推向了更高的境地,在1983年他设计的比利时苔锁住宅(Belgian Tassel House)中,他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语法。它的设计线条优美,与装潢融为一体。建筑物从内到外都装饰着由建筑材料和钢铁铸成的曲线和藤蔓图案,形成完美和谐的统一体[3]。为了探索新的道路,新艺术的先锋们走上了“东学西渐”的道路,这也是向旧的哥特审美倾向的势力决不妥协的表现和宣言。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版画形式就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这成为西方艺术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外来的远东绘画“触及灵魂”,才使他们抛弃了对往昔传统艺术的参考,直接向自然中去找寻创作的灵感,真诚地探索自然之美,并终于发现了曲线、非对称之于妩媚的关系法则,开始大量使用植物花茎、叶片和纹样作为编制美妙图景的基本元素,捕捉和展现大自然的风格与韵味。

新艺术运动时期并不是欧洲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他们缺乏大规模实践的机会,许多设计却都局限在建筑的室内和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便宣告了这场运动的结束。但它的影响至深,成为艺术史上不可跨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的价值就在于对“新”的探索和努力。

二、吸纳与扬弃――对新艺术运动建筑装饰的反思

建筑作为整合了多种技艺的中心艺术,在19世纪时“已经发展为空洞的常规”,那些无意义地仿照古典样式的柱子、飞檐、壁柱、线脚等以及其它各种无聊的装饰,经常表现的过分矫揉造作。艺术家多年以来习惯并满足于那种状态,完全丧失了新鲜的创造力。因此,新艺术运动的建筑师们以全新的材料和钢铁、玻璃、混凝土等制造崭新的形式与装饰,在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处处浸透着艺术的考虑。在他们的设计下,建筑内外的金属构件有许多曲线,或繁或简,使冷硬的金属材料看起来很柔和,显出结构的韵律感。

1968年,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卢斯发表了《装饰与罪恶》的论文,抨击建筑中装饰的滥用现象,对当时的新艺术等装饰主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他写道:“文化的进步跟从实用品上取消装饰是同义语。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不能产生新的装饰了” [4]。上述非装饰的思想与其说是卢斯的个人意志,不如说是当时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因此,引起了整个建筑、设计乃至艺术界的强烈震撼,从而为确立建筑和设计的现代形式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三、藕断丝连的文脉传承――从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

提起新艺术运动,总让人想起工艺美术运动,虽然两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方面的成就不同,但是两者仍有着密切的关联。新艺术运动得到普遍的认可,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谈起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艺术运动完成了对其之前传统的超越,并且这种超越的价值和利益能够为我们所感知,我们受惠于这样的超越。于是,今天有关于两者关系的探讨,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艺术与设计的新启迪就变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了。

工艺美术运动在英国的作用于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在历史主义与现代运动之间的“过渡”的东西。如同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一样,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具有复兴手工艺与装饰艺术的优点。基于这个原因,在欧洲大陆人们从来没有把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对立起来看待。与此相反,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那些拥护新艺术运动的人同样也拥护工艺美术运动,反之亦然[5]。

如果从上面对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的思想、文脉上的传承性的解读聚焦到当代中国,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中国在艺术与设计方面面临百年前欧洲各国同样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现阶段拥有高速增长的GDP,但回眸过去,我们的城市、环境和建筑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文脉的“断层”和“苍白期”。在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中,由于操办者的偏颇以及中国某些同行们的哄抬,那位建筑师扬言“对待传统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他逼到危险的境地”,今天试看遍地“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不顾条件地争请“洋”建筑师来中国创名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茫然[6]。繁荣反映了我们的能力和速度,却无法赋予我们真正的荣耀――我们企图占有,却不似创造。这样的困境在百年前的欧洲同样存在,他们成功地建起了一座桥,从而走出困境,走向新的未来。或许我们可以回顾这段桥的历史,重拾属于我们自己的文脉并很好地传承下去,直到找到我们的出路,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重新探讨新艺术运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结 语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过:“中西之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且居今日之世,讲究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我们需要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去努力探索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民族复兴”之路。但这条道路充满崎岖和坎坷,但我们不能懈怠,只有行动才能创造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时代精神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韩德田.创造学概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2](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王申祜,王晓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6.

[3][5]Robert Fitzgrald .浮想联翩――新艺术运动风格[M].赵立丹,译.Michael Friedman Publishing Group,Inc.授权,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2:16,71.

第2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城市雕塑的矗立或一幅建筑壁画,而是更具有更广泛的使命,公共艺术是可以运用雕塑,装置,媒体影像等各种艺术形式安放于城市广场、园林、街道、建筑等公共空间,运用美的形式来陈述作品的内在含义,企图用可欣赏的,可体验的可使用的活的思想,去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影响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

公共艺术做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学科或者说是交叉学科,不同于个人的艺术创作所注重的是个人情感宣泄或个人观念的表达,公共艺术则是从艺术家的视角出发,目的是面向公众,为社会表达,为场域思考。这里的艺术家可能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团队,其中包括艺术家、设计师、策划、文案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以一个智囊团的形式完成一个从思想到视觉物化的作品。

纵观艺术史,公共艺术的团队化创作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包括古时岩洞壁画,古时巨型雕塑,都并非一两个人作为。眼下国际上作公共艺术创作的团队可以说是数不尽数,这里笔者总结了四个国内外较为著名的团队作为对象,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做了以下的一些总结,其中有疏漏或不当请予包涵。

这里笔者针对以下团队进行讲述。

* 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程总公司。

* 北京科纳特造型有限公司

* 北京央美城市公共艺术院

* 日本环境造型q小组

* 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程总公司

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程总公司的公共艺术作品做为团队创作是个很好的范例。

他们以历史性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大型雕塑和全景油画作品居多。依托于鲁美雕塑系和油画系的师资力量,深厚的写实功力和集体统一的创作风格在公共艺术项目上得以诠释;这归根于鲁迅美术学院对具象写实功力的高标准,使得创作个体在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上很容易形成造型完美而统一的风格。

作品分析:

* 大气,磅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礴,运用团块组合构图,讲究虚实、疏密变化,注重雕塑塑造本体语言的表达,运用极强的塑造感与写意手法结合,在历史性题材创作中,有种沧桑,记忆的东西得以传达。

* 多用形式的对比:形态的空、虚与体量的涨、满对比,简洁的几何形态与写实塑造手法对比,深入细致的塑造与大刀阔斧的放松对比,灯光布置与造型形态的虚实对比等等使得作品与以往的历史写实题材有较大的突破。

* 充分运用历史性题材中肃然的真实性与写实艺术中的写意表达相结合,形成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和震撼的视觉效果。

* 整体体量的掌控与写实雕塑泥塑功力是鲁美的拿手好戏,再加上气氛的营造;使得鲁美公共艺术团队的作品称不上前卫但也不显得落后,十分具有感染力。

总之,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程总公司的作品在大型博物馆艺术项目中,他们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 北京科纳特造型有限公司

北京科纳特造型有限公司是从事城市雕塑设计,制作的创作实体。由几位90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家组成,多年来完成数十件大型城市公共艺术,多以城市主题性雕塑设计见长。

作品分析:

* 作品多以简洁、明快,形式感见长,装饰手法与写实手法结合得当;

* 雕塑语言创新:建筑形态运用于雕塑设计之中(多用几何形态),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使得雕塑作品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并富有时代气息;

* 造型主体简洁形态与传统图案浮雕结合、材料运用灵活(例如:大连星海广场体育雕塑的钢网运用)、环境氛围的营造等都比之前的一些国内城雕都有较大突破。

* 形式上多用长方体或中轴对称图形,显得更加稳重、端庄、崇高等视觉感受。

* 纯写实类雕塑中,雕塑塑造细节充分,细腻而真实,追求趣味感。

三.北京央美城市公共艺术院

北京央美城市公共艺术院团队,是一个理论支撑实践、多种专业聚会于城市艺术项目,准确的讲更趋于城市艺术规划的团队。他们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对国外的公共艺术案例做了大量的研究,是一个勇于探索的队伍。

作品分析

他们的作品更具有公共艺术理念,

* 其设计前期会对项目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运用规划学方式,站在更高的视角对一个区域的整体所有视觉形体(包括建筑、园林在内)进行全面打造,运用艺术家的思维创作出文化视觉形态。

* 注重发掘当地历史资源和文化脉络,运用文化理念打造公共艺术作品。

* 强调观众参与性,使得百姓可以参与作品其中,强调受众的体验感。

* 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实验性创作,试图创造更为丰富的艺术创作形式。

* 对于中国公共艺术理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日本环境造型q小组

日本城市雕塑运动要早与我国三十年左右。当我国全国上下在大量复制巨型主席像时的60年代,日本正逢城市建设的高峰期,伴随着百分之一城市艺术政策和大量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使得日本的大街小巷涌现出大批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为亚洲国家城市公共艺术开创先河。

作为以设计为主导的环境雕塑创作组合,环境造型q小组横空出世。其自由、自然、清新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在50年后的今天看起来仍然余味悠然。

* 创作题材多取自于自然万物,如星系、海洋、动物、植物等,手法自由、充满想象力。

* 其作品风格轻松、自由、造型简约,多以花岗岩材质为主,多运用材料自然形态加以精工细磨,使石头的质感温润而细腻,极为光滑。

* 作品与环境的完美结合,讲究造型体块之间的摆放关系和形态之间的对比所给人清新、意外的视觉感受,多以石头形态拟人化或拟自然物体,充满天真烂漫情趣。

第3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辽绣;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02-01

辽绣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她始自辽代,源自契丹,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几个时期的沿革和积淀,传承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辽绣艺术的历史沿革

中国东北辽宁省一带很早就成为了契丹民族刺绣艺术最为活跃的中心。从现存的历史文物来看,传统辽绣的艺术题材包括了契丹本民族的日常生活,,游牧活动等方方面面的丰富内容,艺术风格上更多的体现契丹民族的强悍豪迈和大气滂沱。传统的辽绣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满足生活装饰的需要,也间接包括了区分等级和记录历史的作用。

(一)辽绣艺术的萌芽。根据中国辽宁省海城市出土骨针的情况来推断,辽宁地区的刺绣出现时间应该在中原地区的刺绣出现之后。但是,这个说法在文献学上缺少直接的证据,因此并不能就此断定中国东北地区的刺绣出现中原地区之后。而且,两者之间是否有呈递关系和历史渊源,目前尚无有力的考古根据来证明。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东北地区刺绣活动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后汉书·乌恒传》。《后汉书·乌恒传》载:“妇人刺韦,作文绣。”文献里所提到“乌恒”正是汉代居住在大兴安岭以东乌恒山区的乌恒族。大兴安岭一带属高寒地区,乌恒族人冬季穿皮衣。为使皮衣耐用而美观,妇女在其上刺绣,其题材多为,狩猎,骑射等。而据文献记载,乌恒族的从事刺绣活动距今已有两千年。另一个关于中国东北地区早期刺绣活动的记载见于南宋所编撰的《契丹国志》。据该文献记载,契丹族是上古的少数民族东胡的一个分支。东胡的历史起源非常早,据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来说,在周代,该民族就已经频繁的在中国北方地区活动,而在东胡人的早期活动中便有织纤和刺绣的活动,而东胡的刺绣活动在契丹得到了传承,达到了辽绣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二)辽绣艺术的完善。辽绣艺术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汉族地区刺绣艺术的影响。据史料记载,五代初,契丹民族汲取汉文化,积极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同周边民族开展频繁的贸易活动,迅速强大起来。公元916年,建契丹民族建立了辽政权。辽政权建立后,丝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辽政权与毗邻的宋政权发动了多次战争。战争过程中,辽俘虏了来自汉族地区的大批各种手工艺匠人,这其中也包括当时丝绣工艺非常发达的苏绣等地方绣种的人才。另外一方面是,辽政权的皇室对刺绣艺术的偏爱。1974年,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发掘了辽代后族萧氏墓葬。在该墓葬所发掘的文物中包括“满地折花枝短袄”、“绣花分指手套”、“绣花障泥”等刺绣艺术品,现由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刺绣艺术在辽皇室形成的风气,在客观上推进了辽绣艺术的发展。和汉族绣种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辽绣艺术的表现技法,完善了辽绣艺术的工艺,辽绣艺术的地方特色也越来越清晰。

(三)辽绣艺术的近代总结。在清代,辽绣艺术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立绣种。《清代民间实用绣花纹样》中完备的记录了包括四季着装和寝屋用具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常见的刺绣载体,如(单、夹、棉、皮)衣、帽、鞋、袜,以及各种枕、垫、被、褥、帘、帐等。这说明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辽绣艺术已经由宫廷走向了民间,并渗透到普通百姓生活的细节里。值得一提的是,出生在1889年的白文志老人所编撰的《清代民间实用绣花纹样》总结了清代以来近百年北方民间刺绣纹样。这些纹样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日月、山川、鸟兽、鱼虫、花草、树木,人间的亭、台、楼、阁、桥、栏、车、船、琴、棋、书、画等,以及传说故事、戏剧等,还有象征吉祥的符号。这些纹样极富想象力,传达出广大劳动人民企盼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新中国辽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进入新中国以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主,民间手工艺匠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肯定,涌现了一批著有成就的大家。这一时期的辽绣也与时俱进,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靳勇振(1900年—1977年),少年学习刺绣,1994年以前开刺绣店为主,1955年到辽宁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研究,中国美术家会员,作品《八女投江》、《会见伏罗希洛夫》等,绣工技法纯熟,运用华理,作品多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被誉为“辽绣”。乌密风(1920年至今)工艺美术家。浙江杭州人。是已故著名油画家乌叔养的独生女,一九四三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受业于林风眠、陈之佛、庞熏琴、雷圭元、邓白等前辈。一九四四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副院长,染织专业教授,鲁美学术委员会委员、荣誉终身教授。几十年来从事工艺美术教育。乌密风在传统辽绣当中运用绘画手法,有了新的进步。

二、辽绣艺术的表现技法创新

(一)现代绘画原理的应用。当代的辽绣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多元化的创新发展趋势。在题材上,当代辽绣艺术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逐渐从实用装饰向艺术欣赏过渡,表现形式上也逐渐糅合了现代绘画的原理。

(二)材料的创新。当代的辽绣艺术丰富了纤维材料的运用。在当代辽绣艺术品中更多的运用了材料的对比和材料之间形成的肌理对比。这极大的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形式,拓宽了刺绣表现力的深度和广度。如:丝线与皮料的结合、丝线与麻的结合、丝线与棉、丝线与金属、丝线与木等纤维材料的结合。

(三)制作工艺的探索。以辽绣艺术品荷花图为例,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会使用相同粗细的丝线,虽然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色彩变化来表现,但是和当代的辽绣制作工艺比较起来就显得单薄。当代的辽绣制作工艺在表现荷花的时候采用散套加呛色、施针、长短针等的特殊工艺。选用皮料制作荷叶,使用金属加热棒来制作皴烙荷叶的纹理和叶脉效果。这样在刺绣创作中,加入了材料的表现,在画面上强烈突出荷花的细节和质感,这是传统的辽绣工艺所难以企及的。

结论:辽绣艺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绣种,她的创新充分展现了她旺盛的生命力。总结辽绣发展的经验,将其在针法、材料、选材、表现上的创新形成体系,健全和完善,是我们辽绣工作者这一阶段的历史使命。

第4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在工业建筑中,结合应用艺术语言,不仅可以提升工业建筑的设计实用性,同时也可提高工业建筑质量。特别是对于污水厂建设中,应用艺术语言,明确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艺术取向,理性构思艺术语言下的工艺建筑设计,既能改善工艺建筑外观设计水平,又能完善工业建筑内环境设计舒适性。以下本篇以南京马鞍山市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为例,浅述工业建筑中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

工业建筑;污水厂;艺术语言

引言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要优化工业建筑形象与建筑个性,在污水厂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不仅要保证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还可以利用优化设计建筑外表,丰富污水处理厂建筑形式。以下本篇对此做具体介绍。

1、污水厂建筑项目

对于南京马鞍山市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行研究,改工程位于马鞍山市东部新区湖南东路以南,东环路以东,霍里山大道以西,(近期)设计规模为5.5×104m3/d,远期规模为11×104m3/d。一期工程部分处理构筑物(包括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污泥处理系统、鼓风机房及尾水排放系统)土建规模按照远期规模为11×104m3/d设计,设备按照近期规模5.5×104m3/d安装,同时预留远期规模设备位置,其他污水处理构筑物按5.5×104m3/d设计。本工程厂区总占地面积约10.59公顷,其中占地一期面积约4.87工程一期建构筑物总占地面积29616.65㎡,绿化面积49121㎡。污水处理厂年平均单位水处理总成本0.89元/m3,年平均单位水处理运营成本0.54元/m3,绿地率达53.4%。整个厂区力图将环境景观设计、人文设计等移植到了工业建筑的设计之中。

2、工业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的优势

2.1优化建筑设计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可以在追求建筑特有性格的同时,提升工业建筑内部属性特征。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的融合,如波折中酝酿的花朵,坚强有力的存在与工业生命中。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合理性【1】。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内生产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采取适当外观予以表达,进行恰当修饰调整与美化,优化建筑外表纹理与色彩,提升建筑的艺术美感。例如,对于污水厂建筑中,考虑多重设计因素,在不易脏的建筑区域,采用洁白边框设计,这样就可以避免被生产中的黑烟染黑,以至于建筑线条纤巧活泼,给污水厂工业建筑带来生命活力。

2.2优化建筑空间设计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挖掘工业建筑功能空间价值与美学价值【2】,创造清新优雅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使原本严谨、呆板的工业建筑,被赋予人类情感,有助于提高工业建筑内部空间布置的灵活性,并将两者有序、有力、有节的相互协调,会使得现代工业厂区更增人文氛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舒适、健康的工作空间。

3、污水厂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应用策略

3.1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关系

在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处理好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针对建筑周边环境,建筑内部工人活动空间等,在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设计。在污水处理厂建筑中,需要考虑防微震、空气净化、屏蔽、排风等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中,就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因此,可以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改善工业建筑的内外环境,设计适合工人活动的环境,为其创建优美舒适的空间,可以利用个体的不同尽情发挥,从而形成整体的建筑风格,充分满足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提升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优化工业建筑设计整体的同时,拉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提升建筑人文化。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设计具有审美感,要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特点,构建其建筑装饰艺术,如在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中,就应用大量装饰艺术,应用多彩的色彩设计理念,并结合大量的装饰材料,能够采取有实用性的设计方案,提升建筑美感的同时,提升建筑的耐水性、耐沾污,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的整体美感。

3.2提升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功用

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中,使艺术融合技术,采取含技术功用又有美学效果的艺术语言,进行工业建筑设计。例如,在污水厂设计中,针对建筑中的外凸结构设计中,就可以融入艺术语言,在构图时可以处理好建筑内设备与邻近建筑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容易被忽视建筑构件,应根据建筑外观进行设计安排。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强化运用力学原理,构建艺术美学图案。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以原色演绎力的传递,空间、功能的标注,并在局部运用自身设计观念,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色彩装饰作用,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色彩给人的主观美感。污水厂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整体线条,使建筑更加威严气息、散发出庄重感。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考虑污水厂综合楼建筑与人的关系密切,因此在设计中可以打破层的概念,应用顶面开孔的设计形式,贯穿几层的柱子支撑轻薄顶面,并结合采取色彩鲜艳的弧形墙面,设计出污水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3.3扩展污水厂建筑空间

在污水厂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在基于污水厂矩形空问不能随意变动的基础上,可以在建筑内部空间外表中做文章;具体的就是可以运用艺术中解构主义手法,分解外表面,针对污水厂工业建筑的顶面、正面、侧面部门,进行重新的组合、区分,强化“面”视觉艺术冲突。对于顶面与正、侧面,能够通过窗户连接,均可以不直接相连,使得薄薄的顶面仿佛浮在空中一般,增添建筑空透度;对于正、侧面之间用玻璃幕墙连接,使面与面之间分而不断,有分有合,成为一个整体。工业建筑中,对于建筑设计中,采取色彩搭配合理的方式,为建筑增添色彩,如在工业区建筑中,采取清新绿色的绘画色彩设计,使建筑不显沉闷,能够带给人好的心情。同时,在污水厂建筑中,采用平面构成方法设计正、侧面及窗户、玻璃幕墙,对每一面构图、设计元素以及颜色等,均可以根据与其他面关系,注重建筑细部设计,形成整个污水厂统一的建筑风格。

4、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采取艺术语言,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造型设计需求,在满足建筑空间前提下,还可以节省污水厂建筑成本,设计出合理实用、美观的污水厂建筑;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行艺术语言,不仅可以使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提升污水厂建筑的艺术属性,又能够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设计质量。

作者:葛梅利 单位: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第5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新艺术运动与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首先它们都反对过分装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工业化风格、重视手工业、崇尚自然和东方艺术。但是,工艺美术运动代表的是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一种理想,更具有民主性。新艺术运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运动,更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它是对工艺美术运动的延展,并且接受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材料,特别是在招贴和装饰品,更注重形式和图形的唯美装饰。新艺术运动一直是有两股思想———直线和曲线。最终直线风格成为了历史的选择,但是那一时期的设计师在将曲线风格和功能的结合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对设计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有了初步的探索,就如霍塔曾说过:“我想做既是曲线的又具有功能的设计。”新艺术运动对工艺美术运动的延展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新艺术运动的图形是属于应用性质的、形式感强烈的。设计师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将其自然形态转换为将点、线、面有意义的图形装饰符号加以组合,并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表达某种情感,具有装饰意义和象征内容;其次,这一时期的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更加肯定自己的设计,每个国家的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重覆的。设计实际就是他们的当时当刻,在学习和模仿工艺美术运动的的同时,从其本身时代和国情入手,敢于舍弃原来的教条,完全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学习装饰的形态。不只是单纯的模仿自然,更加概括提炼和加以延伸出新的图形装饰的设计方式。

二、各国的新艺术运动中图形变化的特点

新艺术运动这一时期,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一)曲线———自然风格

新艺术运动中对自然的模仿,大多受威廉莫里斯的影响,特别是在插画和纺织品设计上,运用曲线表现植物的茎叶和藤蔓、动物的羽毛、女性的柔媚的躯体,搭配以自然中明快的黄色、草绿等色系,给人一种轻快和阴柔之美。英国的插画家比亚莱兹、法国的平面设计家穆卡、招贴画家劳特累克都是代表人物。西班牙的安东尼高蒂先生曾说过:“自然中不存在直线。”他的建筑更是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由于对工业化怀有不满情绪,在他的设计中吸取植物和动物的有机形态,将各种材料混合使用,使他的设计具有神秘而传奇的色彩。这与他本人的经历和所处的国家———西班牙是分不开的,那是唯一一个欧洲国家被阿拉伯人占领了700年,具有巨大的试验性和兼容性。他将有机形态的图形装饰赋予他的建筑中,甚至许多的模型和图纸需要他亲自完成,因为太曲线了;在室内设计的曲线代表是比利时的维克多霍塔,在他的代表作品霍塔旅馆中,这种曲线图形的装饰,使人甚至忽视建筑内部的结构,而更多的欣赏它缠绕藤蔓的壁纸、曲线铸铁的扶手、植物根须装饰的门窗和柱头等。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风格主要集中在装饰绘画、壁画、版画、插画和平面类设计中。这种曲线的风格为大多数人所喜爱,但是它并没有触及设计本身的内容和功能,只是从事物的表面寻求一种变化,它对自然和东方的学习虽然带来了新的东西,但本质上是反对工业化的,是不能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需要的新的设计,它造成的艺术和技术的分离需要新的设计,曲线的图形风格是无法担任这个历史责任的。

(二)直线———简约风格

英国新艺术运动是这种直线风格的代表:马金托什和格拉斯哥四人。他所主张的直线、几何造型、黑白色彩都成为了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他的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中大量对重复格子图形、细密竖线条的使用简洁而抽象。他将这种直线的图形装饰运用到他的产品设计和室内设计中,例如他的高背椅子和杨柳茶室;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的分支是维也纳一批前卫艺术家和建筑家组织了一个团体“奥地利美术家协会”,它的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强调功能第一,装饰第二。以奥托华格纳、克里姆特为代表,最负盛名的作品是设计师约瑟夫•霍夫曼于1905年设计的斯托克列宫,以简单的几何型为基本形体,细节部分有少量精致的雕塑装饰,采用混凝土和金色构件,完全摆脱了繁琐而矫饰的曲线造型,设计从曲线的装饰性原则开始向直线的功能性原则发展。此时的新艺术运动影响到了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象彼得•贝伦斯———德国现代设计奠基人,比利时的亨利•凡德•威尔德,德国的彼得贝伦斯,美国的沙利文和赖特等优秀的设计师,他们将这些直线和几何造型运用到了工业设计和建筑当中,彻底的改变了我们对于设计中功能和形式关系的看法。这种直线图形的装饰让工业革命追求的有品质的、秩序的生活真正得以为百姓所享有,将科学的设计管理引入到现代主义设计中,开始探讨美学要求稳和设计要求快之间的矛盾问题。新艺术运动所发生的时间正处于新旧世纪的交替,也正是欧洲社会结构调整的时代,它对现代的建筑、绘画、平面设计、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对工业设计这一新的门类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三、结语

第6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动;静;现代陶艺;形式美

1 引言

自然万物,动静相对而存在,并且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精彩,而这种动与静常常被艺术家们所运用。动,能够迁移人们的视线,增强事物的视觉张力;而静,则使处于动态的事物得以缓息,在人们的视线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无时无刻不以动与静的美学观为指导,对生活中事与情的进行表达,为作品注入活力与内涵。经过相关图文查询,笔者发现关于动与静在艺术中运用的研究不是很多,而关于其在现代陶艺中运用的探讨则更少。因此,笔者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从广义的动与静和动与静的美学观入手,结合相关作品图示,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从而呈现出关于动与静在现代陶艺中的部分表现方式及其应用。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人们应密切关注优秀的现代陶艺作品,进一步研究并学习动与静这一表现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巧妙运用。

2 动与静

2.1 自然的动与静

动与静,自然界中一切事物无一不表现出这一必然的生存状态。宇宙万千变化的状态都是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程度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而付诸于人感觉。事物没有运动就不能发展,没有静止就失去平衡,事物在由运动到静止、再由静止到继续运动的循环反复之中形成节奏与秩序。动与静这两种客观形态既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状态。

2.2 动与静的美学观

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动与静”,不仅仅是指艺术的辩证法,而是与作为哲学范畴的内涵具有同等意义。即在动与静的哲学观的指导下,派生出了动与静的美学观,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及其发展的历史。

叶朗先生说过:“从美学的角度看,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有的本身就是美学范畴,有的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它们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些概念中,笔者根据个人理解将其分为四类:“道”、“气”、“象”属于自然万物存在的不同属性,无论可见与不可见,都是构成世界的最大范畴,是诠释动静的基础。“有”、“无”、“虚”、“实”则是物质存在的状态,但没有固定的动静之别,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找到动静之美,因此,在陶艺创作中往往将它们同时运用。“味”、“妙”,笔者理解为前七者在特定情境下给予人的高度精炼的内心感受,这就需要欣赏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虚静”、“玄鉴”、“自然”对笔者而言有些深奥,还需在不断增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中去增进理解。

动与静的美学观在中国文化中是历史悠久的,而要将其运用于现代陶艺创作中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方式将其发展传承。

3 现代陶艺中动与静的体现

现代陶艺,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艺术家以各种材料,借助不同表现形式为媒介,来表达社会现实及个人与集体情感的艺术形式。其中,动与静是艺术家借以表现美与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其在现代陶艺中屡见不鲜。在此仅从形态、色彩、方向、肌理、构图五个方面,结合典型作品浅析动与静在现代陶艺中的表现形式。

3.1 形态的动与静

形态,包括事物的形状与状态,它是动静的重要构成因素。就陶艺作品而言,形状是其得以存在的最基本媒介;没有形状作为依附,色彩、构图、肌理都无从谈起,所以形状也是传达动静之感的最直观因素。状态,与形状相比,更侧重于作品所表达的态度,物质状态即情之状态,通过它供欣赏者去体会其中真意。

以黄焕义教授的作品《躺着的梅瓶》为例,从形状看,长方体的底座与流线形的主体形成对比,产生动静之感;而单独看主体的青花梅瓶,其尾部翘起的形状给人一种飞跃之感,并带冲劲,似待起飞。从状态看来,将梅瓶加以扭曲会更添动感,虽将其置于底座之上,却仍不失动感。至于扭曲的梅瓶所要表达的感情与情态,则需不同的人加以不同体会方可显其深意。

该作品除了形态上所体现的动静之感以外,在色彩与肌理等方面也同样营造出了动静之美。

3.2 色彩的动与静

色彩有它本身的动静性质,不同的搭配,有不同的效果。色与色之间,色相、明度、纯度的不同运用,都会产生不同的动静感觉。

在色相环的依次排列与相互对比中,不难发现,暖色系较之冷色系相对更具动感,而平稳沉重的冷色系则较具安静感。此外,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具有相对的动感,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具有相对的静感。当将明色与暗色上下配置时,若明色在暗色之上具有动感;反之,则会产生静感。

施于人教授的作品青花斗彩画盘《富贵满堂》则是以上浅述的典型例子,如图2所示。作者运用了明度、纯度都较低的兰、绿、紫等色作为主体色,具有平稳沉重的安静感;加之大块面传统的红色衬底,具有动的活跃感。明确的色彩块面布局,产生了鲜明的的动静之感。该作品映证了暖色系向前、冷色系后退的效果。

在运用色彩对比营造动静之感时,应使主题色明确精炼,背景调应统一,二者冷暖应明确区分,如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该作品正是合理协调了主辅色、冷暖色以及色彩明度对比程度几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达到了既有节奏又统一的动静之感。

3.3 方向的动与静

具有运动的形态往往最引人注意,因为它意味着发展、前进等美好的精神状态。而运动是绝对的,所以相对静止的陶艺作品中大都可以找到运动的踪迹。其中的方向性都是以一个视觉中心为坐标相对而言的,所以,要研究其方向性,首先需要找到这一视觉中心。以该中心为坐标可分为向内形和向外形两种,前者是由外向内作发射状,由动开始到中心点达到静;后者则是以中心为其动的稳定秩序。

以赵兰涛老师的作品《湖田边的荷塘》为例,如图3所示。作品主体是圆形的壶身,带刺的菏茎夹带花苞和莲蓬做了壶的其它部分,在质感上形成了动静对比。就方向感而言,同样以壶身为视觉中心,向上、下、左(或右)三个方向向外放射;其中,上部的提手成回旋状,而且,自由的曲线给原本的动静之感更添了灵动之气。

3.4 肌理的动与静

所谓肌理,可将“肌”理解为底,即原料的质感;将“理”理解为表,即原料经过加工后而表现出的纹理起伏的编排。现代陶艺中正是充分运用了这一表现方式,在原材料不变的前提下,制造出了千变万化的纹理效果。

以詹伟老师的陶艺作品《太湖印象之一》为例,如图4所示。该作品表现出的不同肌理鲜明可见,左半部分则施以无装饰纹样的红色釉,虽无纹样,但镂空而粗糙的仿岩石肌理十分清晰,极具动感;而作品的右半部分是折枝花纹样的青花纹饰,花色淡雅、安静,赋予静态美。面积近似的左右两部分无论是在亚光或亮光的釉面上,还是在曲折或平滑的造型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

3.5 构图中的动与静

在构图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正是由这几个元素的千变万化构成了构图中的动与静。

点的动静是根据空间来决定的,它或动、或静是自由的,当点连续出现成密集状时便形成了线或面。线是最具有动静性质的形象,其中,曲线或弧线与直线的对比最为强烈鲜明,流动的线条在直线的映衬下更显动感;而折线与曲线和弧线相比其动感则又不同,更深刻而非柔和,给人以游动不断的活跃感;水平线与垂直线是最具静态的形象,有平稳、安静感;斜线具有奇突、推进、纵深的动感;弧线则呈现出柔和、流畅、丰满的动感。面的动静感觉在于面的大小、轻重、黑白等的区别。

以冯美庭老师的作品古彩瓶《春意》为例,如图5所示。画面中除了鲜明色彩营造出的动静之感,利用构图中的点线面而获得的动与静同样鲜活。先是几只鸟儿零星布局,穿插在线中,作为独立的点元素,它们表现出安静、稳定之感,但作为线中跳动的元素则展现出活跃的动感;继而,整件作品构图中最惹眼的便是贯穿首位的整条大幅度的曲线,这无疑是此构图中最具动感的一笔,这恰与器皿的直线形成强烈对比,动静尽显;再就是画面中红白两大块面,轻而易举地将整个构图区分为左上、右下的动静两部分。当然,这些的前提都是仅限于此作品中的对比而言的。

4 动与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

通过对现代陶艺作品的典例进行分析后,我们应学会从中找到规律,并将动与静这一美学原理合理地运用到创作实践中,使陶艺创作中的创新成为现实。而这项工作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笔者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4.1 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展开的理论基础为:“自然的动与静”和“动与静的美学观”,但真正要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动与静的表现手法,还需要更广泛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如陶瓷工艺学中釉料、泥料的运用,色彩要素的合理运用,装饰方法的种类,图案设计等等。只有以较为全面且扎实的理论为依托,才能将动与静的表现方式运用得淋漓尽致,表达出预想的艺术效果。

4.2 娴熟的技法工艺

在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练就娴熟的工艺技法。如本文第三部分中所出现的典型作品,如果没有造型、绘画等工艺技法是很难创作出如此完美体现动静之美的作品的。要将一件作品上升为艺术品的高度,技法工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脱了节就只能算是作,而非艺。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创作重点放在新颖的构思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思所感充分展现出来,并给观赏者留有思考想象的空间。

4.3 不断更新的创作理念

随着社会生活、生产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要与时俱进。创作理念,通常被理解为作者通过对所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情感加以概括总结,而触发的个人情思。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创作理念作为创作的源泉,决定着整个作品的成败。一个没有思想、不贴近生活的作品只算得上摆设,而谈不上艺术。所以,即使再高的工艺、技法也需要有创作理念为支撑。

作为陶艺创作的灵魂,创作理念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其更新的途径有许多,例如通过书本,吸取前人总结的理论精华;通过各种媒介,对不同时期的优秀陶艺作品进行赏析,总结其成功的创作经验;融入社会,贴近生活,在实践中观察、提炼,这是最直接的途径。

5 结语

宇宙中千变万化的种种形态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程度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而诉诸于人的感觉的,艺术正是这种种形态之一。艺术家所追求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这需要依附于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动与静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现代陶艺中发挥着其无限的力量,以日益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赋予了作品以更和谐的美感。

本文为笔者对陶艺创作中动与静的部分相关内容进行的浅析。希望能够在陶艺创作中给大家一些启发,有更多成熟的作品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等.造型艺术鉴赏[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润生编著.新视觉美术上席[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4] 王建中.国际陶瓷设计大观[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3.

[5] 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漫谈[M].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6] 李正安.陶瓷设计[M].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

[7] 尹定邦.现代构成艺术100年[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8] 欧阳周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写作指南[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第7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摘 要:科学是精确化的艺术,阐释的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设计艺术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西方设计艺术史上,艺术与科学的分离导致了技术产品的丑陋和人情味的缺乏,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艺术思潮。 设计艺术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密切,需要创新思维观念、物质成型技术,并满足消费对象的需求。

关键词:阐释 创新思维 高超精湛 终极审美判断 潜移默化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承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参考《天公开物》)

无论是中国古代 “六艺” 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工艺美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具有悠久技艺传统、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主要门类有烧造、煅冶、染织、编扎、雕刻、木工、髹饰工艺等等,它们的发展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比如金属工艺就是其中一项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技艺。金属工艺是中国工艺艺术的一个特殊门类,主要包括景泰蓝(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的,焊在铜胎上,再填点上彩色釉料,经烧制而成)、烧瓷(又名“铜胎画珐琅”,与景泰蓝的区别在于不用掐丝,而是在以铜制胎之后,在胎体上敷上一层白釉,烧结后用釉色进行彩绘,经二、三次填彩、修正后再烧结、镀金、磨光而成。)、斑铜工艺(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它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锡制工艺、铁画(也称铁花,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等等。试想没有知识经验、技术,他们能创造出这么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吗?

现在“工艺美术一词“最早流行于十九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发展以及机器时代美术地位的降低,一部分美术家把美术与手工艺结合,产生了“工艺美术”这一新兴的技术加工艺术的行业。由于美术家和工匠从事广泛的物品外表装饰及外观式的设计,从而,“装潢美术”一词被广泛推广应用。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先导,法国、德国等国家随后率先走向工业化,生产效率提高,商品生产日益发达,工艺美术师为商品生产服务的。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逐步大工业时代,出于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社会需要,美术和工艺美术的结合开始走向新阶段。1919年,在德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将美术、工艺、技术和学结合与一体的“包豪斯设计学校”。该学校的建立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时一个“设计”新的时代开始了,结束了设计的从属地位,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同时,以往的其他术语也被“设计”一词所代替。

科学是精确化的艺术”,阐释的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设计艺术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西方设计艺术史上,艺术与科学的分离导致了技术产品的丑陋和人情味的缺乏,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艺术思潮。无论这些思潮的初衷如何,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艺术与科学技术在设计艺术中的关系问题。爱因斯坦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艺术与科学是息息相通的,这一点哲学家看得更准确而深刻,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说,他从精确优美的古希腊雕塑中似乎看到了毕达格拉斯、欧几里德;从西方配位、重组群乐曲旋律中看到了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殴拉和高斯。“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

科学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叙述越简单、推测的结论越准确,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现代的许多国家把“工艺美术”一词,仅仅称为非机器、非大量生产的、手工性质的民间美术和工艺品,这是不全面的。因为早在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管理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1969年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的概念,设计艺术学从此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就其体系组成而言,也体现了设计艺术学的交叉性。如设计艺术发生学研究设计的起源、发展及其风格等,与历史学、考古学等密切相关;设计艺术现象学研究设计分类、设计艺术与经济、消费的关系等,由此衍生出设计艺术经济学等新学科;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是设计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科学相融合的产物如此等等。“技术进步与新艺术形式的萌芽总是如影随形,艺术与技术的互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因特网做为现代技术的潮流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经初露端倪。”

设计艺术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密切,需要创新思维观念、物质成型技术,并满足消费对象的需求。艺术教育早期的“工艺美术教育”中,“工艺”本身就包括科学技术的成分。“工艺美术”概念有它历史的成因和特定的学科内涵,它涵盖了“设计艺术”的相关领域。20世纪末所使用的“艺术设计”或“设计艺术”的概念,与“工艺(技术)美术(艺术)”相比,并不十分明确。从我国早期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设置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1902年,清政府颁布新的学堂章程,规定建立实习教员讲习所,分为工农两种,工科设有造船、建筑、机械、电器、应用化学、制图、窑业、染织、金工、木工等,出现了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萌芽。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先生在《美术工艺的本质》一文中认为:“就美术工艺的本质上考察起来,美术工艺品绝不是和古董品同类的……工业品是间接或直接的关切于人类的生活,其目的就是为人类生命的持续而产生的。工艺品是艺术和工业两者要素的结合,以人类生活的积极向上为目的的,所以工艺是适应人类日常生活的要素——‘实用’之中,同时又和‘艺术’的作用融合的一种工业活动。”

总之,工艺美术的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提高推动工艺美术进步,两者和谐发展共同推动艺术事业繁荣。

第8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答: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丰富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而工艺美术正是这种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将全国各地能工巧匠聚集在此,通过工艺品的创造,将丰厚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传情达意,言志抒怀,表达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每一件作品无不留下了时代的精神、历史的烙印。北京工美集团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市手工业联社,里面的“老艺人”大多是清宫造办处的徒子徒孙。所以,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技艺传承下来,成为北京工美集团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北京工美集团旗下的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有馆藏珍品3 000多件,上启三代,下扩至今。它们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几代名师创造的一批富有时代精神的珍品佳作。其材质、价值、工艺技巧、艺术品位均代表了国内同行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作品曾长期陈列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贵宾厅,有些作品还参加过国外文化活动,受到许多国家元首的称赞及外国朋友的好评。

北京工美集团每年顶着上千万高运营成本的压力,坚持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借助自身优势,邀请文化艺术领域及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学者、大师开设免费的“工美艺术名家大讲堂”,举办各种主题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班,举办书画笔会等,每年近30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北京工美集团吸引来很多铁杆儿“粉丝”,可以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这里绽放,华夏文化在这里延续,中华文明在这里永续传扬。

2016年,北京电视台跨年大型新闻行动――“天涯共此时”启动,共派出40多人的前方摄制组,沿“一带一路”线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兵分5路,途经33个国家进行采访。北京工美集团助力“一带一路”,特别受邀为此次活动设计制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丝绸卷轴”,以及丝巾礼品,以此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韵味。礼品紧随摄制组一同奔赴采访线路,被赠予海外同胞及友人,寄托一种“大展宏图”的意愿和“友谊绵长”的情谊。

问:礼是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北京工美集团一直在国礼的设计制作上表现不俗,被称为“国礼造办”,是否能梳理一下工美在这方面的历程?

答:早在1957年,主席去苏联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活动时,将北京工美集团(原北京市手工业联社)“老艺人”杨士惠设计制作的牙雕《北海全景》作为新中国的礼品赠给苏联人民。一件倾注艺术家心血的传世艺术品,连接了两个伟大民族的心,它是中国和苏联20世纪50年代友谊的见证。

这之后的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第一件国礼牙雕《成昆铁路》、赠送给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的丝绫堆绣座屏《清明上河图》、纪念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元首礼品《和平欢歌》景泰蓝赏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礼品等,都是出自北京工美集团。

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工美集团制作的《北京奥运徽宝――中国印》及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奥运精神紧密契合,展示了人文奥运的风采,成为这届奥运会留给世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以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在奥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年11月,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北京工美集团设计制作的《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繁花》花丝镶嵌手包套装和《和美》纯银錾刻丝巾果盘被选为国礼。北京工美集团又一次将中国传统工艺璀璨的魅力和中华民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文化精神传递给世界。

2015年9月27日,主席将代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愿望和信念的《和平尊》赠送给联合国。2016年2月25日,《和平尊》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永久陈列于联合国总部大厦内。工美人用五千年文明古国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对联合国的尊重和支持,也象征13亿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美好祝福。

2015年10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主席对英国进行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主席此行得到英国王室、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友好接待,更受到了英王室最高规格礼遇。作为回礼,主席将一件具有中国特色的尊贵艺术作品景泰蓝《友谊之船》国礼赠送给女王,希望中英关系发展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2016年5月,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6年来印度总统首次访华,同时也是慕克吉本人就任总统以来第一次访华。为欢迎此次来访,主席又将一件景泰蓝《友谊之船》作为国礼相赠,再一次表达了中国人民希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

中国国家领导人将景泰蓝《友谊之船》作为国礼相继赠送英、印两国元首,成就了史无前例的“双国礼”佳话。北京工美集团的这件“双国礼”作品,也将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2017年1月18日,主席在日内瓦访问了世界卫生组织并会见陈冯富珍总干事,共同出席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为针灸铜人揭幕。北京工美集团见证了这重要的历史时刻,从设计、制作、运输到赠礼服务保障,再一次圆满完成了赠礼任务。

多年来,北京工美集团承担着部级礼品的设计制作任务,享有“国礼造办”的美誉。国礼是工美人弘扬与传承中国文化的结晶,是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的融合,是工艺美术行业服务国家文化外交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化身。这些礼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播着中国人文精神和国家理念,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纽带和桥梁。伴随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北京工美集团,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共和国文化外交的历程和前进的脚步。

问:如今,传统行业在新商业环境下受到更多挑战,作为老字号,北京工美集团是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坚守品牌价值的?

答:文化需要坚守,守住文化,也就守住了民族的魂;品牌同样需要坚守,守住品牌形象,才有可能在消费者心中播下信赖的种子,收获双赢的果实。工艺美术品市场是最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领域,但北京工美集团一直坚守诚信,她从不忘“真品真情”的初心,一直践行着对消费者最初的承诺:货真价实的商品,真诚优质的服务,在默默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文化责任的同时,坚守着文化地标、诚信标杆的品牌形象。

这份“真品真情”的承诺、这份对诚信经营品牌形象的坚守,最初带给工美的是经营上的步履艰难。经过多年的坚持,北京工美集团终于迎来了诚信经营的春天,等身荣誉接踵而来:首批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国工艺美术第一店”“全国商业顾客满意企业”“全国商业服务业十佳企业”“全国商业服务业先进企业”“北京市无假冒商标示范商场”“中国金店100强”“北京市优质服务商店”“2015年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等。北京工美集团旗下的王府井工美大厦是一家有着62年历史的老字号,与全国各地几百个名优工艺品厂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经营百余大类、上万个国际国内花色品种,可谓“进一店而买全国”,享有“中国工艺美术第一店”的美名。现在,工美大厦以“七个之最”:全国经营工艺美术最早的专营店、经营面积和市场规模最大的专营店、经营商品和服务享有权威认知度的专营店、经营工艺美术品类商品档次最高的专营店、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专营店、最具民族品牌的专营店、同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专营店,成为国内外消费者心中的名牌店。

问:“互联网+”是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思维、新工具,北京工美集团在利用这一工具推动新业态形成与发展上有没有新的尝试?

答:新形势新环境下,北京工美集团一直在探索“互联网+艺术+金融”模式的落地与实践,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创新,进一步激发金属艺术品流通市场的更大活力,促进金属艺术品行业的繁荣发展和中华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

2015年,在北京工美集团电子商务中心运营的“工美艺城网”以及“一网七店”的基础上,北京工美集团旗下北京工美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艺交所・金属艺术品交易中心正式开盘。从此,金属艺术品进入一个全新交易模式的时代。金属艺术品交易中心是国内首家针对金属艺术品开设的电子交易平台,是具备公信力的子交易平台,旨在通过先进的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文化与科技、金融与艺术相结合的金属艺术品创新发展模式。它以完善的交易规则体系和交易机制,为金属艺术品收藏和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对称机会,使得金属艺术品的交易更加透明、价格公允。同时,打通金属艺术品的流通壁垒,全方面构建了金属艺术品交易服务产业链。

中国艺交所金属艺术品交易中心开盘前一日,58亿元首批藏品申购资金入账,足以说明交易中心必将进一步激发大众文化集藏活动的活力。“确真”是交易中心第一大功能。金属艺术品交易中心充分利用行业顶级大师资源,从艺术品的源头开始,进行全产业链运作,确保真品、确保大师制作、确保艺术价值,解决了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购买时信息不对称的一大难题。“确权”是交易中心又一大优势,金属艺术品交易采用互联网撮合交易模式,面对全球数以万计的交易用户即时交易,货款即时到账,解决了艺术品投资者交易转让时变现难的又一大难题。同时,交易中心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在主管部门严格监管下,保证了平台的公平、公开、公正和公信,使得交易双方的资金和货品安全都得到有效保障。“确价”是交易中心第三大功能。交易中心面向全球金属艺术品投资者开放,市场各方都可以以交易中心的价格作为交易价格参照,促进公平交易,确定价格权威。中国艺交所金属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开业,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互联网+”金融收藏交易模式的一个创举。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在中国艺交所金属艺术品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的景泰蓝、花丝镶嵌、雕漆等艺术精品共20余种,发展经纪会员近500家,汇聚部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0数人,交易会员逾10万人,累计交易额达90亿。这是我们在“互联网+”模式下运用金融运作方式探索新业态的努力尝试。

问:在创新商业模式上,北京工美集团还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

答:传统文化与现代模式的嫁接与结合,是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难点,也是我们创新商业模式的突破口。

借助国事热点、名人效应设计研发工艺品、藏品,是我们创新突破的思路之一。面对工艺品市场同质化日趋严重、同行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我们以北京工美集团技术中心的核心设计能力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近年来在承揽并圆满完成诸多国礼设计制作任务后,限量发行了“奥运徽宝典藏版”“奥运徽宝黄金珍藏版”“北京园博徽宝”“APEC国礼典藏版”“亚投行国礼系列藏品”等深受市场追捧的“国礼类”藏品,甚至创造了单品破亿的销售记录。同时,我们也十分看重国礼的版权和专利保护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维权打假机制,有力保护了品牌权益,净化了市场环境。

长期以来,围绕工艺美术的题材和创新问题,在文化艺术界争论不休。早在30多年前,一些专家对现代工艺美术难以脱离封建的神仙帝王和才子佳人选题,而感到无计可施。在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以“人民艺术家”赵丹先生及其长女、新中国第一代舞剧表演艺术家赵青女士为选题,策划推出了“丹青系列藏品”。让当代艺术家的形象成为精美的工艺美术系列藏品,并限量在市场销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工美首次开发的创举。工艺美术题材的创新必须解放思想,“丹青系列藏品”就是对传统选题的突破,凝聚着北京工美设计团队的智慧和追求。

自2007年来的十年间,北京工美集团研发营销分公司一直致力于在各大银行系统进行“工美黄金”产品的销售,并逐步确立起以此业务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信任感及产品的差异化是消费者倾向在银行渠道购买贵金属的主要原因。“工美黄金”针对消费偏好,严把产品质量关,确保每件产品在克重和成色上严格按照工艺加工流程和质检要求,同时为突出差异化,加大了新工艺及多种材质结合的“跨界”产品研发,使新产品一经面世便能获得市场关注度与认可度,让“工美黄金”的品牌在银行渠道深入人心。在每年11月开始直到次年春节的“开门红”旺季销售期,通过加大对银行渠道的新品知识培训力度和频次,助力销售,为全年销售打响第一枪。

北京工美集团旗下北京工美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北京工美・当代大师艺术品交易中心2014年正式成立,是北京首个以当代大师艺术品为载体,以“燕京八绝”为主要特色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交易作品涵盖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玉雕、书画、紫砂、金丝楠艺术品等十多个收藏品类,集合了众多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及书画大家的艺术精品。值得一提的是,交易中心在经营模式上,把“经纪人”概念融入到大师艺术品交易中,通过文化主题活动与计划性的大师专题活动,实现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价值的推广与大师个人品牌价值的创建。与此同时,交易中心开创的与收藏客户“投资共赢、利益共享”的新兴商业模式,也在艺术品领域得到了广大投资收藏爱好者的热切关注。两年来,北京工美・当代大师艺术品交易中心已经策划出品了《四海升平财玺》《航天龙玺》《冠军徽宝》等藏品,引领了工艺品收藏市场的新风尚,也为集团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打造创新平台方面,坐落于具有北京“绿肺”之称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的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新奥工美大厦),2016年进行了老馆全面升级。全新升级的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集“博物馆会展功能、文化休闲娱乐、专业技艺体验街区”三大功能为一身,成为最具行业特点的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综合型、多功能专业文化资源平台。在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与北京电视袂首度推出春晚衍生品――春碗,进一步探索与深挖博物馆平台的品牌、文化价值与运营模式。

问:作为行业龙头,不仅局限于首都地区,跨区域开展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否已经纳入北京工美集团的发展规划中?已经付诸了哪些实际行动?

答:北京工美集团为落实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统筹利用北京及承德文化、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资源,加快推进首都核心功能的调整疏解,服务和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和城市群协同发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承德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京津冀工艺美术协同发展的“领头羊”。协议双方约定在品牌、产业、产品、展览展销、人才培养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这种跨区域合作,是推动京承两地产业转型、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充分发挥双方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增强双方核心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北京工美集团和唐山市政府、河北辛集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多方面开展合作。北京工美集团的目光正在转向整个京津冀地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三地的工艺美术企业也迎来了整合机遇。我们有设计优势、有品牌优势,并且有着广阔的销售渠道,京津冀地区分布的其它工艺美术企业,则有着成本优势和自己独特的手艺,如果能广泛合作将带动整个区域内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

2015年,为感谢十堰市南水北调水资源对首都北京的支持,加快推进十堰――北京对口协作工作,在南水北调通水一周年之际,北京工美集团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北京工美集团将全力发挥自身优势资源,旗下的研发设计中心、王府井工美大厦、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工美艺城网电商平台、北京市玉器厂、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等单位,就湖北十堰市绿松石、神农鸡血玉、米黄玉等矿产资源,从设计研发、生产制作、大师技师人才培养、检测鉴定、市场销售、产业合作等多方面与湖北十堰市政府及相关企业进行帮扶合作。北京工美集团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的合作,积极推进了北京工艺美术产业平台向十堰的延伸,并形成优势对接,促进协同发展,实现了双方在区域合作中互利共赢。

2017年,随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战略实施,党中央把南疆地区稳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工美集团积极响应座谈会精神,以北京市与新疆和田为对口支援城市为契机,与和田地委行署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书,以期利用在工艺美术行业人才培养、教育培训、设计研发、销售交易、检验检测、鉴定等方面的经验优势,为和田区域经济、社会和城市群协同发展发挥作用。

问:关于国企责任,北京工美集团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实现了百亿集团的目标,履行了国企的经济责任;屡出国礼精品,履行了国企的政治责任;在社会责任方面,工美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良心,是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表现。北京工美集团在企业自身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不断用善举向社会传递出浓浓的正能量。

2008年汶川地震的大灾难至今令人心有余悸。国家特大企业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地处重灾区,遭受了重创。为使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尽快恢复元气,北京工美集团迅速行动,于2008年6月,由旗下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接收了原为四川绵竹中国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动画技术专业的37名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为期两年的学业,并承担在京学习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等费用。如今,灾区班的学生们都已经顺利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的日子里,灾区班的学生们在浓郁的工艺美术氛围中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中华文明的熏陶,点燃了重建家园、报效祖国的激情。

2010年,青海玉树遭遇地震。为帮助灾区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北京工美集团在全公司范围内发起为地震灾区捐款的工作。仅仅一天时间,来自全集团所属14个单位、1 128名员工的爱心捐款共计82 023.5元,会同北京工美集团捐助的10万元,全部汇入了北京市总工会温暖基金会的账户上。

“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同样牵动了工美人的心。2015年8月15日早,北京工美集团收到来自天津救援一线的求援电话。由于缺少专业救援装备,天津武警医院的官兵急需60双防化专业手套。北京工美集团迅速行动,通过多方联系,筹措到60双专业防化手套和20具防毒面具、70双防护靴子。当天,满载着防护装备和工美深情的运输车一路疾驰,将崭新的专业装备送到天津武警医院救援队官兵手中,解决了救援官兵的燃眉之急。

大爱无疆,北京工美集团的大爱还表现在方方面面。“要每一户居民家中温暖如春,要首都的天空更加蔚蓝”。ё耪庋的信念,北京工美集团虎城小区供热服务中心成为了北京市集中开展城六区清洁能源改造的第一批工程之一,历经7个月的施工,在7 000平方米的厂房内,率先完成了“煤改气”工程,2万余居民及70余家企事业单位因此受益。

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和技艺正面临消失的危机。北京工美集团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完善传统技艺传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

答:根据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统计,目前北京共有部级和北京市级244名工艺美术大师,其中4人已经离世。对于主要依靠师傅口口传授的传统工艺而言,一位大师的离世,很可能就意味着一项技艺的传承走到了悬崖边上,这些“老文化”很可能会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如今,工艺美术行业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多数工艺美术大师步入古稀之年,青年传承人才严重匮乏,即使是以“皇家工艺”为代表的“燕京八绝”也正在陷入后继无人、手艺失传的危险境地。为了传承与复兴传统工艺美术,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建设,逐步恢复了“燕京八绝”中的玉雕、雕漆、景泰蓝、花丝镶嵌、金漆镶嵌、宫毯专业,并招收大量的青年学生进行相关工艺的学习,经过几年的锤炼,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燕京八绝”专业成绩喜人。在2015年北京市举办的北京技工院校首届“燕京八绝”作品展系列活动中,学校共报送参评学生作品264件,获得金银铜奖和优秀奖共计59项。

为了提升专业水平,学校摸索出“大师工作室”进校的职业教育创新模式。设立了王希伟大师玉雕工作室,袁长君大师花丝镶嵌工作室,李志刚大师雕漆工作室,钟连盛大师景泰蓝工作室。聘请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育教学,在车间设立了编织、剪纸、软陶、彩绘四个民间艺术工作室,大师言传身教,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立足文化制高点,技校学生大多初中文化水平,难以承受中华文化千百年的厚重,近年来,北京工美集团先后在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北京服装学院等知名高校招收了一批以70后、80后为主力的大学生,他们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设计功底,经过工艺美术行业多年的熏陶和实践,他们已经成长为既懂设计、又懂工艺的工艺美术人才。北京工美集团近年设计制作的国礼,大多出自这些年轻设计师之手。

北京工美集团除了在内部培养工艺美术传承人,还面向全国招收有志于工艺美术事业的人才。2013年,经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由北京工美集团承办的北京工艺美术职业技能鉴定所正式挂牌。面向全国对工艺美术专业技能人才进行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北京工美集团作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先锋,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牵头把同行业298家企业组成“联合企业集团”,共同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技艺作出贡献。

问:如果非要为北京工美集团这种坚守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怀溯源的话,您认为这种情怀的来源在哪?

答:北京工美集团从最初的工艺美术合作社发展成为当今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经历了跌宕起伏和华丽转身。在这条成长之路上,是无数工美人毕生的付出。

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北京工美集团和工艺美术行业迎来了美丽“绽放”,而在这“绽放”的背后,却鲜有人了解工美人一步步走来的艰辛与坎坷。2012年,北京工美集团开始筹划出版一本以口述史的形式真实记录工美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先锋、时代楷模动人故事的书。历时2年多时间,这本书终于予以世人,名为《足迹》。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记录历史,铭记时代,更记录下企业和行业发展至今的每个“足迹”,以此表达我们对于一代代工美人与他们所凝聚成的“工美情怀”的敬意。

我们从企业家、行业大师和劳模等300余人中首批精选出极具代表性的17人,分别以领军人物、行业先锋和时代典范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工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老一辈的开拓者用一生铸就了今天的工美。书中领军人物部分,我们选择了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奠基人赵俊祺、刘才,带领工美在奥运打了“翻身仗”的郭泰来等8位对工艺美术行业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回忆与讲述,铺开一幅工美行业发展的历史画卷。

工艺美术行业的大发展不仅要靠“领路人”的开山铺路,代表着行业内最高技艺水平的工艺美术大师也必不可少。《足迹》中选取了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雕漆等门类的6名顶尖级大师,并通过他们在成长中的故事,讲述了该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进程和一批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工艺美术精品。

我常说,树企先树人。《足迹》中的领军人物和行业先锋两部分内容,将北京工美集团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完美显现。在了解、感同身受企业文化的同时,今天的工美人也需要有新时代的新榜样。书中我们选取了3位北京工美集团的劳动模范,通过他们在北京工美集团平凡岗位中成长的故事言传身教,让新一代工美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前景广阔、都能感受到只要耕耘就能在工美的肥沃土壤上生根发芽。

《足迹》因为真实,所以精彩。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人感觉如在海边拾贝般弥足珍贵。一段段讲述,更让今天的工美人知晓今天的“绽放”是从何而来。书中的每个人都是支撑工美文化、擦亮工美品牌的一股力量。

今年,《足迹》第二辑已经正式启动,将来我们还会有第三辑,继续续写一代又一代“工美人”的辉煌篇章。

问: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成为时代楷模。北京工美集团是如何培育“大国工匠”的?您又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

答:多年来,北京工美集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建立完善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是强企的重中之重。工匠们出众的手艺和专注的态度凝结成“工匠精神”,也成为北京工美集团发展的强大推手和无形资产。

2015年10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大型系列人物专题,展示扎根平凡位、追求极致职业技能的8位“大国工匠”。这其中就有来自北京工美集团的“大国工匠”孟剑锋。“孟剑锋的錾刻人生”登上了央视,不仅让国人充分领略了他令人叹服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向社会生动展现了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勤劳朴实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后来被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工作报告中定义为“工匠精神”。

1993年,年仅19岁的孟剑锋走进工美握拉菲首饰公司,成为一名执模工人,从基本功学起,光是用锉这一简单操作就学习了几个月时间。每天重复枯燥的动作,让他有些灰心,师父觉察到了,告诫他:做事情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往回退,那就什么都做不好。孟剑锋把师父的话深深记在心里。下班了,大家都走了,车间里总有一盏灯亮着,那是他仍然在练习。这样执着的坚持,几年下来,他对生产车间每道工艺流程都了如指掌,并能够独立操作。

1999年,公司接到制作“两弹一星”科学家奖章的政治任务,领导决定给孟剑锋压担子,让他成为该项目组中最年轻的一员。制作中,他负责奖章最后一道工序,对奖章中麦穗部分进行手工钉砂。这是奖章的亮点之处,工艺要求极为严格。孟剑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圆满完成了奖章的钉砂任务,并且没有报废一枚奖章。

2014年APEC峰会在北京举行,公司接到设计制作国礼的任务。领导再一次把重要任务交给孟剑锋来完成。孟剑锋不负众望,他在一块厚度仅为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敲打,錾出一块“柔软”的丝巾,搭在果盘里,惟妙惟肖,让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制作果盘不仅要有高超的錾刻技术,还要有手工编制技艺。果盘的四条腿造型是中国结形状,手工编织很费劲,因为银有一定的硬度。有人建议用机械编织中国结,孟剑锋却不同意,坚持要手工编织,这样才有灵气。但真正做起来,太难了。没几天,他的手就磨出了水泡,水泡磨破,露出鲜肉。他咬住牙,没吭一声,连续奋战3个月。最终,孟剑锋设计制作的《和美》纯银錾刻丝巾果盘入选为国礼。

在工美,“敬业专注、严谨务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直是工美人的极致追求。像孟剑锋这样的“大国工匠”还有很多。他们爱岗敬业、默默耕耘、辛勤奉献,他们视技术为艺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于他们、于工美,都是永恒的坚持和追求。

问:北京工美集团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企业,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迸发创新活力,是怎样的向心力凝聚着工美人?

答:在工美,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进了工美门,就是工美人!”“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时至今日,北京工美的企业文化已经高度凝炼为“和美”文化。实现中国梦,要从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入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北京工美集团正是这种“和美”文化的承载者。

北京工美集团坚持关心关爱职工,通过“两节”送温暖、关注职工健康、拓展后勤服务项目等方面为职工办实事,通过“工美情”互助基金为急困职工、重疾职工办好事。有了这样的保障体系,既提高了职工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解决了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使职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多作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北京工美集团“和美”文化的根本所在。集团以“加强管理、放权搞活、综合考评、政策支持”为方针,采用长效激励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等方式激励骨干人才,实现以情感留人、以机制留人、以事业留人,全面提升北京工美集团的人才竞争力,确保集团整合资源、快速发展的要求。

第9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唯美主义;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纯美的艺术形式营构、对自我人性的充分肯定和对世俗的睥睨对抗.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推进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其作品中充满了反讽和悖论。《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力作。

一、唯美主义观点综述

学术史上一般把法国诗人戈蒂耶1835年那篇著名的《〈莫班小姐〉序》看作唯美主义宣言,同时把“为艺术而艺术”作为唯美主义的理论旗帜。

而英国另一个唯美主义的代表佩特(Walter Pater)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便是倡导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让生活燃烧成宝石般炽热的火焰,保持这种心醉神迷的状态,乃是人生的成功。”

王尔德认为生活本身是首要的也是伟大的艺术,其他一切艺术不过是对他的准备。因此他坚决的把唯美主义的艺术原则贯彻于他的作品《道林・格雷的肖像》、《莎乐美》中,同时,也坚决在生活中用唯美主义原则精心打扮自己。他以美学教授自称,在世界各地做演讲。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衣服扣眼里插朵百合花或向日葵花,手提象牙手杖,旁若无人地出入街头,向人们展示美。他这些为艺术而生活的现身说法,在当时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类似于广告的效益,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竞向模仿他,戴天鹅绒领子,喝苦艾酒,抽加香料的纸烟……王尔德自身成为了唯美主义运动的“活标本”,从头到脚的行头都成了唯美主义的象征。在他的带领下,唯美主义运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风气。不仅是在国内,他还把这股唯美主义的时尚运动带到了北美。1881年圣诞前夕,王尔德带着他的古怪的美学服装,开始了在北美各大城市做演讲。他总是以唯美化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发型、服饰、甚至是胸花都印着他的唯美主义倾向;他向世人称形式可以提升现实,力图把人们从商业化的实用主义中解放出来;他自称是服装和室内装潢的专家,讲解了建筑材料、室内装饰、家具选择、墙纸设计、服装搭配等细节;他还特别推崇具有和谐形式的人造物品。王尔德在几十个大城市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他对装潢艺术、服装艺术色彩和形式等的强调使人们对唯美主义的思想生活的艺术化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报纸长篇累牍地报道他的言行举止以及对此的评论文章和采访报道。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唯美主义成为了人们最时尚的话题和模仿的标准。"为生活而艺术"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发展到了高潮,发展到了世俗化的时尚地步。所以王尔德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生活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广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唯美主义在新艺术运动中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在工艺美术领域的成就是最大也是最彻底的。他在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一大突破就是打破了横亘在纯艺术与装饰艺术、实用艺术之间的鸿沟。认为装饰艺术与纯美术同样作用于观众的观念与感受,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更不应该作高下之分。而这一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与唯美主义的核心理念――艺术重在形式,为艺术而生活是一脉相承的。

(一)艺术的价值在于形式

新艺术运动抛弃任何一种传统风格,向自然寻求自己的灵感源泉,主张利用自然元素或者富有异域情调的东方元素,用自然装饰纹样取代旧的程式化的图案,特别是从小动物和植物形象中提取造型素材。在线条上拒绝使用直线,大量采用自由连续弯绕的曲线和曲面,形成多变且富于动感的造型风格,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的韵律、细腻的审美趋向,从而完成自己对固有形式的突破,并奠定一种新的以形式美为唯一追求的新风格。

(二)为艺术而生活的理念

二十世纪上半期研究唯美主义的大家约翰逊在《唯美主义》一书中直接指出,唯美主义有三种含义:首先是一种人生观,其次才识一种艺术观,最后是指文学艺术品的一种特质。近年来研究唯美主义的学者莱昂・谢埃也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核心是这样一种生活愿望:重新界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赋予生活以艺术品的形式并把生活提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

在为艺术而生活的理念的倡导下,新艺术运动的工艺美术风格迎合了这一潮流并将通过与工业的结合,将之发扬光大。

(三)唯美并不颓废

在文艺理论界,人们对唯美主义者是持批判态度的,一方面是因为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者道德感缺失,有伤风化。另一方面因为唯美主义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总是像恶毒的罂粟花,唯美的外表下有颗恶毒的心。

参考文献:

[1]John Wilcox,"The Beginnings of L'art Pour L'art",in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001.

[2]John Stokes,“Aestheticism”,in Martin Coyle et al,eds.Encyclop aedia of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2007.

[3]Walter Pater,The Renaissance:Studies in Art and Poetry,ed. Donald L.Hill(Los Angeles:Unive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0.

[4]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