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精选(九篇)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

第1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关键词】翻译 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 名词动用 训诂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02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文翻译中经常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而且这些错误还惊人的一致,并且与市面上流行的、学生集体使用的教辅资料也惊人的一致,问题可谓很严重。笔者列举了其中的一些典型错误,并对错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引起某些同行的注意。

一、把词的兼类现象误解成了词类活用

下面9个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典型的兼类词,在例句中都是动词,可是很多教师和市面上几乎所有教辅资料都理解成了词类活用。

1.冬雷震震夏雨雪。(《上邪》)

误: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正:动词,下雨。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误: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攻。

正:动词,击鼓。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误:名词用作动词,栽种。

正:动词,栽种。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误: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正:动词,穿衣。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正:动词,称王,统治天下。

6.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误:名词用作动词,用刀杀。

正:动词,杀。

7.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误:名词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正:动词,用目示意。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误: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正:动词,学习。

9.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误: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正:动词,统一。

10.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

误:名词用作动词,歌唱。

正:动词,歌唱。

11.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采草药》)

误:名词用作动词,开花。

正:动词,开花。

12.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误:名词用作动词,哺乳。

正:动词,哺乳,喂奶。

13.买五人之而函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误: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装。

正:动词,用匣子装。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知识性错误呢?原因是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古汉语常识,没有弄懂古汉语语法,并且不愿翻阅古汉语工具书。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本是名词,但在这里临时改变词性充当动词,作谓语,翻译成"游泳"。词类活用主要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等。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比阿Q还阿Q"。

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功能和意义的语言现象。也就是说,兼类词在不同的场合(不是同时)具备(不是临时)不同词类的特点。兼类词多表现为兼属动词和名词、兼属名词和形容词、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等。这种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兼类从本质上说属于语义引申,是通过对一个已有的语言符号的意义进行扩展,从而表示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意义。兼类提高了语言符号的使用效率,也使语言符号更易掌握。上文13个例句所涉及到的13个词都是典型的兼类词。

词的兼类和活用区别明显。前者词义是持久的,使用范围普遍,使用频率较高、稳定性强;后者词义是临时的,使用范围是特定的,使用频率较低。

下面我们选择几例进行分析。

参考资料:

[1]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第1版

第2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首先,这句话中的两个数量词在句中应作动词。“九”同“纠”,含义是“纠集”,和“合”意义相近,而且此处的读音读作ji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间,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此句中用的就是“纠”,即“九”和“纠”意思相同。这种异体同义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常见。“一”参考书解释为“完全”,当做副词修饰动词“匡”,这也不准确。因为古人写文章喜欢讲究对仗工整,这句话对仗很明显,“九合”与“一匡”相对,是动词性并列短语。参考书把“一”作为副词,明显不与“九”对仗。此处“一”应解释为“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其中的“一”即“统一”的意思。

其次,“匡”解释为“控制”也不准确。《汉语大词典》中对“匡”的解释义项中没有“控制”这一义项,此处应解释为“挽救”。第二段中“而匡救其灾”句中的“匡”即是此义。

之所以这样解释,笔者认为有必要了解春秋时期东周以及齐国的历史。“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本纪》)可见当时的周王室已是空壳,面对诸侯之间的征伐吞并,周天子亦无能为力。天下已经动荡分裂了。

《春秋列国志・齐国篇》记载:“(齐)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襄公嗣位,……对外大动干戈。”另外,襄公荒淫,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无所适从,最后被公孙无知所杀。齐国出现无君的局面。在王位的争夺战中,聪敏的齐桓公利用公子纠的松懈疏忽抢先夺取了王位,听从鲍叔牙的劝谏,赦免了仇人管仲,拜他为相。从此,齐国走上了复兴强国的道路。可以说,齐桓公拯救了齐国百姓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

第3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关键词:文化内涵;音译;等效原则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名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们在相互交流中为了识别周围环境对位于地表特定位置上的地方所赋予的名称,是由一定的词和词组构成,英语权威字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对toponymy 的解释为:“the place-names of aregion or language or esp.the etymological study of them.”从以上中英文对地名的解释来看,地名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意义,尤其是词源意义。地名的命名都有其原因,或依据自然地貌特征,或依据某社会人文特点。如“海参葳”,其指称意义是指前苏联与中国、朝鲜接壤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其词源意义是“盛产海参的港湾城市”,又如Europe,其指称意义是欧洲大陆,而其词源意义来自希腊神话中的美女“欧罗巴”的芳名。可见,地名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或社会文化内涵,它还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其某一历史阶段的地貌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以及宗教信仰等。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对地理位置的命名更是丰富多彩。

一 中国地名的文化内涵

1 中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地名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许多古老的地名往往负载着历史时代的许多印记,地名可以告诉人们朝代的年号、官府的名称、皇帝用字的避讳等。而且一般都会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如:古城苏州,有十几个别称:春秋时期是勾吴的首府,称为吴中,也称吴都。战国时建立吴国,别称吴门。秦属会稽郡,郡县连称吴会。隋朝以后才以姑苏山为由改称苏州。

在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如有地名与帝王及其皇族的名字相同,就必须更改,也就是避讳。这种避讳在历史上非常流行,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如河南省洛阳市的宁人坊,原名为宁民坊,因其讳唐朝李世民的名字,而更改为宁人坊;湖北咸宁县,原名为永安县,但在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因避太祖父赵殷永安陵讳而更名为咸宁县。

另外,地名还能够折射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各行各业,各种市集的集散地。如北京的马厂、羊房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兴旺发达的畜牧业;北京的沙锅刘胡同、豆腐陈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手工业情况;北京的瓷器口、帽儿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经销的商品。北京的周口店、长城、天安门、紫禁城、十三陵等地名都能折射出古老北京的悠久历史。

2 中国地名的宗教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至今曾出现过许多宗教,各种宗教名胜古迹的名称均属地名,是宗教文化产物。我国的宗教名胜大致可分四类:庙(如八仙庙、药王庙、老虎庙等)、观(如白云观、玄妙观、回龙观等)、宫(如天宝宫、后天宫)、寺(如南山寺、少林寺)。庙是人们供奉祖先、佛、神、仙、历史名人或进行祭祀的地方,如关帝庙、岳飞庙、土地庙等。这些庙名虽然简单,却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含义。有的庙名是以各种神、佛、仙名命名,如财神庙;有的是以历史人物命名,如周公庙;有的是以其他神如动物神或山神命名,如老虎庙。观,在上古,是作为宫廷或宗庙大门两侧的高大建筑物。如白云观、产生观、等。这些道教的“观”名称,有的表明道教的理想,如产生观;有的表明道教的信仰,如朝天观。宫,原用于指人们的住宅,后指帝黄的高大居室。道教兴起,尊奉天上玉皇大帝、神仙,自然可用“宫”作为建筑物名称,如太清宫、布答拉宫。这些道教的宫名称,有的表明道教的理想,如万寿宫;有的表明道教信仰,如奉仙宫。寺是佛教建筑名。禅院,佛寺的别名。“禅”的意思是“静虑”、“思维修”,即心中寂静、没有杂念。这是苦修成佛的途径。“院”本指宫室的围墙,后来和尚、尼姑等主处称院。明代以后,出现禅院。佛教的命名反映出所供奉的佛神、佛教文化追求的理想、倡导的修行理念以及对国家的态度。有的佛寺是以佛神命名的,如千佛寺、观音禅寺;有的是以佛教追求理念命名的,如报恩寺、永泰寺等;有的是以佛教修行的理念命名的,如南华禅寺、观音禅寺等;有的是以佛教教义命名的,如菩提寺、华严寺;有的是以佛教爱国观念命名,如兴国寺、报国寺等。[1]

3 地名与社会心态

郭锦桴认为:一个民族的社会心态不仅有伦理观念而且还有社会价值观、社会共同心理,甚至有宗教信仰精神。[2]从文化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地名不仅反映地理的自然景观的种种特点,而且也反映人文地理景观的各种特点,甚至还反映民族的社会心态。在我国地名中,地名往往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心理、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精神等人们所共有的社会心态,这种社会心态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如长安镇、吉安县、福建省等这些地名反映出人们对美好富裕生活的一种向往,对幸福长寿生活、富强昌盛的社会的一种追求;太平山、永安市、安定门等这些地名反映出人们希望天下太平,永远过着和平、安定、平安的日子;顺义县、武汉市、五华山等这些地名则反映出人们重义、重武卫的社会心态。另外,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是一个重宗族的社会,人们把宗族看成是社会构成的主要支柱。皇帝把天下当做自己的天,老百姓把本宗族的居住地当做本族的乐土,在地名上冠以族姓。如石家庄、李家弯、王家店等。除此之外,我国许多地名还反映人们对龙神及历史人物崇敬和敬仰的社会心态。汉代《说文》介绍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由此表明,龙并非一般动物,它变换摸测,是了不起的神物。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因为其头部像牛、马或蛇,又有蛇躯、鳞身、鱼尾、鹰抓、龟足,因此人们认为龙能反映中华多民族的融合,被作为中华民族崇拜、信仰的图腾。因此中国许多地名都带有“龙”字。如盘龙江、龙王庙、龙山等。

二 中国地名的翻译

第4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关键词】《离骚》;翻译;炼词

Refining the Words: from Faithful Meaning to Romantic Charm―a Comparative Study on 4 Chinese-English Translated Works

Ye Fa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and verses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task not only for its terseness in language and distinctiveness in form but for the sharpnes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s such, translators are supposed to refine words or phrases, the basic translation units, from faithful meaning to romantic charm, to meet a higher requirement of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4 Chinese-English translated works of “Li Sao” to analyze respectively and then compare the degree of their words (or phrases) refining. Accordingly it makes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and verses.

1.引言

作为中国浪漫主义鼻祖的《楚辞》以其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富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等特点独具地位。其中又以屈原的代表作,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最为著名。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其英译本承担起他国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媒介。本古诗词汉译英过程中,字词作为较小的翻译单位,需经历“如琢如磨”(张智中,2005:131),炼“意”炼“神”,以求“形神兼备”(卓振英,1998:28)。文拟选取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戴”)、许渊冲(以下简称“许”)、David Hawkes(以下简称“霍”)及卓振英译本(以下简称“卓”)在词之意、词之神的把握上作对比研究。

2.古诗词翻译的“炼词”综述

诗学上的炼字(词)即为诗人对众多词汇反复琢磨,挑选最为恰当者的写诗方法(卓振英,1998: 28)。炼词之目的,在许渊冲英汉版本小诗中被诠释得浅显易懂:

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Til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best.

好上加好,精益求精;

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转自张智中,2005:128)

因此有了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语不惊人能死不休”的誓言,有了王国维《人间对话》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和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的传神。

字词、句子、篇章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提出各自翻译标准:从1898年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到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的“传神”论再到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之说。炼词的标准无外乎准、精、美三个字(成昭伟等,2001),炼词可从诗学、词汇学、修辞学等角度切入(卓振英,1998: 28),改韵救义、删繁就简、通情顺理、更易语气、人称换位、跨行增益、诗题改译、润色标点、如琢如磨、改而谬者(张智中,2005:128-132)。成之见解过于笼统,张之所述强调炼词的持久战略,卓之观点则跃过了“信”直述“神”。笔者认为,词的翻译,需先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失去了对原意的正确理解则失去了原文独有的文化内涵,其次,最大限度地保持具体体裁的特色。因此,概括而言,古诗中之炼词一在于炼意,即琢磨如何忠实地传达原意;二在于炼神,即在现意的基础上,如何再现诗歌美学价值。

3.《离骚》四种英译中炼词层面的比较与分析

3.1 炼词之“意”

《离骚》拥有大量富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专有名词,如植物(蕙等),如天干地支纪年法,如政所名词等。在翻译过程中,所译之词,若能承载原先的文化特色准确地表述,则不失原先作品的价值。如以下二例: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When Sirius did in Spring its Light display,

A Child was born, and Tiger marked the day.

(杨宪益、戴乃迭,2001:3)

The Wooden Star appeared in spring, oh!

When I was born on Tiger’s Day.

(许渊冲,2008:5)

When She Ti Pointed to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On the day geng-yin I passed from the womb.

(Hawkes ,1985:68)

On th’ Day of gengyin in th’ first month of early spring,

Of th’ Year of yin, into being th’ world did me bring.

(卓振英,2006:3)

此处,“摄提”,“孟陬”,“庚寅”分别指的是屈原出生的年、月、日,即屈原出身于寅年寅月寅日。杨戴将“摄提”译作Sirius(天狼星),源于古希腊语∑εριο,许译作The Wooden Star,二者均与原文化相去甚远,而霍保留原音,也保留了原意,卓的翻译则忠实地传达本意。再说“孟陬”二字,杨戴和许都将“孟陬”模糊译作spring(春天),忽略了原文孟陬(正月,农历第一个月)之意,将其译成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则更为清楚。最后说“庚寅”,杨戴和许均将“庚寅”译作Tiger Day(虎年),失去了原韵。此外,四个译本中,唯有杨戴,将原文中“吾”,第一人称,译作a child,第三人称,改变了原文叙述主体第一人称,削弱了作者抒发满腔热情的真实感。简言之,在炼富有文化特色名词时,杨戴择其概要,许追求形似,而霍和卓则究其本意,表现出忠实原文。

2)“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Thy Chamber dark lies in Recessed deep,

Sagacious Prince, risest thou not from sleep?

(杨宪益、戴乃迭, 2001:23)

From inner hall kept far apart, oh!

The prince won’t wake, though wise and fair.

(许渊冲,2008:30)

Deep in the palace, unapproachable,

The wise king slumbers and will not be awakened.

(Hawkes,1985:75)

Alas, the secluded boudoirs are beyond reach,

And the king, wise as he is, seems ne’er to awake.

(卓振英,2006:22)

此句作者以美人闺室喻君王宫室,叹宫闱之不可及,怨明君被小人蒙蔽,自己的满腔衷情无法疏泄,已到了急火攻心、不能忍受的边缘。表面上,作者写的是一己之恨,但细品起来,其为君忧心、为国心切的忠肝赤胆历历在目,动人心魄。“闺中”一词杨戴译为Chamber,许译为Inner hall,霍译为Palace,而卓译为Boudoirs。Palace直表“宫廷”;Chamber有“议院”之意,通过联想很容易和政事联系;Hall则是“大厅、礼堂”之意,无任何文化联想;Boudoirs则选择遵循原文象征手法,直意“闺房”,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翻译过程中,对于原词词性的保留,有时能够勾画出作者预设的画面,使读者觅得诗中之画。如下例: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My Chariot drawn by Steeds of Race divine

I urged; to guide the King my sole Design.

(杨宪益、戴乃迭,2001:5)

Ride your fine steed, gallop along, oh!

I’ll go before you lest you stray.

(许渊冲,2008:5)

I have harnessed brave coursers for you to gallop forth with:

Come, let me go before and show you the way!

(Hawkes,1985:68)

Riding on the steed I would rush and charge ahead

As path-breaker, though sweat and blood I might shed.

(卓振英,2006:5)

此处“乘”为动词,驾,乘坐,突显动态,气势磅礴,威风凌凌,勾勒出作者所希望的君主任人唯贤治理国家的美好画面。杨戴选用urged体现骑者紧迫感,许选用ride开始的祈使句,辅以oh结语,很好地描绘出骑者威武而有朝气之感,卓用riding作伴随状语,着重表达作者誓做英勇先驱的决心。相比之下,霍将“乘”这一动态动词译成have coursers这一静态动词,少了些原词的动态美,若改成Gallop forth with harnessed brave coursers,或许更能现原意。

3.2 炼词之“神”

恰当地利用英语构词法或能使译文生动形象,取得“传神”的艺术效果(卓振英,1998:28)。例如后缀ing赋予动态特征,前缀en将原有名词转化为动词,简洁易懂。如以下二例:

4)“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The Turtle-Dove cooed soft and off did fly,

But I mistrusted his Frivolity.

(杨宪益、戴乃迭, 2001:21)

I bid the singing turtledove, oh!

He flies away with false birdhood.

(许渊冲,2008:29)

The magpie flew off with noisy chatterings,

I hate him for an idle, knavish fellow.

(Hawkes,1985:74)

The chattering Turtle-Dove I’d better not ask,

For he may be too frivolous for such a task.

(卓振英,2006:21)

此处“鸣逝”意为雄斑鸠边叫边飞,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而在英语中,动词后加上ing这一后缀(分词形式),恰有表示正在进行及主动意思。许选用singing勾勒出斑鸠飞的状态,霍和卓选用chattering这一派生词,不仅形象地刻画了飞的动作,还渲染出声音的高亢,给读者带了视听的真实感。而杨戴选用coo这一动词虽没有偏离原意但少了些许动的神韵。

5)“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埕美之能当?”

Ignorant thus in Choice of Fragrance rare,

Rich Ornaments how could they fitly wear?

(杨宪益、戴乃迭, 2001:25)

They cannot tell good plants from bad, oh!

How can they know the precious gem?

(许渊冲,2008:33)

Since the beauty of flower, then, and of shrub escapes them,

What chance has a rarest jewel of gaining recognition?

(Hawkes,1985:75)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plants they lack:

To entrust them with th’ judgment of Gems there’s no call!

(卓振英,2006:25)

四个译本在均把握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杨戴过于模糊,未将“草木”、“埕”忠实表述;许采用直译,较为朴实;霍将草木做了列举,显得琐碎;卓用entrust,由trust派生而来,有“使负责,委托”之意,上下半句紧凑凝炼,目的状语过渡自然,再现原诗句简洁扼要。

翻译过程中,有时相似语义承载着微妙区别,从而影响作者情感的抒发。如下例:

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The Way was long, and wrapped in Gloom did seem,

As I urged on to seek my vanished Dream.

(杨宪益、戴乃迭, 2001:17)

My way ahead’s long, long one, oh!

I’ll seek my beauty high and low.

(许渊冲,2008:25)

For the road was so far and so distant was my journey,

And I wanted to go up and down, seeking my heart’s desire.

(Hawkes,1985:73)

Long, long is th’ way, but nothing will my effort arrest;

Up hill and down dale for the beauty I will quest!

(卓振英,2006:19)

此句处于《离骚》抒情主人公两次神游,即昆仑仙境与天宫(李炳海, 2010:45)的中间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抒情主人公神游只为讨回世间公道,理清是非黑白,故不顾路途遥远,夜以继日,其为国、为正义求索之情可见一斑。“求索”一词,杨戴、许及霍均译成seek,而卓选用quest。seek和quest两者均有“试图得到或实现某事”,但quest在此基础上强调过程的持久性,以及所求之物往往是精神层面的理想。在此语境中,作者的正义求索之路正是漫长且存在于理想中,选用quest一次,其抒情形象能得以更好地显现。

词语的情感色彩、象征意义也不容小觑。如下例:

7)“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First cursed that I Angelica Should wear,

Then cursed me for my Melilotus fair.

(杨宪益、戴乃迭, 2001:9)

I make a belt of grasses’ sweet, oh!

And add to it clovers and thymes.

(许渊冲,2008:11-3)

Yet, though cast off, I would wear my orchid girdle;

I would pluck some angelicas to add its beauty;

(Hawkes,1985:70)

And for the Angelica which I wore they curs’d

Me, and cur’d me for th’ Melilotus I possess’d.

(卓振英,2006:9)

此句作者直抒胸臆,塑造了一个虽遭废弃但坚持美德,刚正不阿,九死未悔的正义形象。其中两种香草“蕙”、“”杨戴与卓译均分别用Angelica和Melilotus;Hawkes译为Orchid和Angelicas;而许译则用Grass、Clovers和Thymes。一方面,从联想意义上看,Grass和Clover分别给人以“杂草”、“幸运”的联想,与原文象征美德的香草意象不符;另一方面,grass较Angelica和Orchid而言,是笼统而非具体的,使原文中承载美好意象的香草难以使读者领会。

诗的意境和韵美有时需要借助修辞格。例如诗歌中的头韵在节奏上阐释诗歌,拟人格则在画面赋予静态的文字以生命。如以下二例:

8)“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Others may smirch their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My Innocence is proof against Abuse.

(杨宪益、戴乃迭, 2001:11)

My fragrance’ mid the dirt won’t die, oh!

My brilliancy ne’er wanes there among.

(许渊冲,2008:16-17)

Fragrant and foul mingle in confusion,

But my inner brightness has remained undimmed.

(Hawkes,1985:71)

Where Fragrance and Flagrancy mingle, I find that

My inner beauty still in its integrity.

(卓振英,2006:13)

头韵,作为英语中的一种修辞,常常被用于诗歌中以便强调互有联系的两个词(丁往道,1994:28)。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霍和卓译本中,Fragrant 和 foul,Fragrance 和 Flagrancy,均押f这一音,语意相对,音节相同,较好地展现了诗歌的音韵美。相比之下,杨戴和许的译文在达意基础上少了些节奏美感。

9)“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As old Age unrelenting hurried near,

Lest my fair Name should fail was all my Fear.

(杨宪益、戴乃迭, 2001:7)

Old age draws near from day to day, oh!

Have I a name lasting and fair?

(许渊冲,2008:11)

For old age comes creeping and soon will be upon me,

And I fear I shall not leave behind an enduring name.

(Hawkes,1985:70)

As senility is ruthlessly coming near,

‘Tis my sole wish to earn a reputation high.

(卓振英,2006:7)

此句作者感叹:“人生暮景渐渐就要降临啊,我担心的是人生的美名没有树立。”“冉冉将至”一词既写出了时不因我停滞的必然,又饱含润物细无声的韵味。霍译本中Creeping一词赋予了时间以双脚,暮景正如龟兔赛跑中的乌龟,悄然而至。杨戴译本hurried一词则使时光失了些许淡定,许译本draw使时光多了些仓促,卓译本coming使时光少了些低调。

以上九个例子,正是作者从炼“意”炼“神”两个角度出发,解读四个译本的千秋。其中,炼“意”着重炼文化名词之特色及动静词之状态;炼“神”则通过构词法、语义语体辨析及修辞格再现原诗歌神韵。

4.结语

翻译诗歌凝炼的语言以及其独有的形式,正如带着镣铐而舞蹈。若要达到译出“文”又译出“人”,唯“理”唯“神”的境界,必然需要一个通晓原语及译语以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能够根据翻译性质与功能判断选择词语的译者。这个过程,真是对大诗人屈原《离骚》中一句的写实:“路漫漫其修远兮”。译者确需拥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如何近乎完美地实现古诗词两种语言的转化的议题上,甚至是在某个词的翻译上,可谓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笔者通过对四个译本在炼词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炼词之要一在于炼意,尤需注重文化承载词,也不能忽视词的状态;二在于炼神,结合译出语的词法、语义等特点,考虑译文体裁特点,以创造佳作。当然,炼词只构成汉诗英译过程的一小部分,毕竟词离句及章还有一定的举例,因此,译者需把握全诗的总意象,练就诗化的若干技巧。

【参考文献】

[1]丁往道,等.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许渊冲英译.楚辞[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3]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楚辞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4]卓振英英译.楚辞[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成昭伟,周丽红.英汉翻译中的炼词艺术[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4).

[6]张智中.诗不厌改,贵乎精也――许渊冲先生诗词改译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7]卓振英.汉诗英译的总体审度与诗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

第5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讲一些重点词的意义时,一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篇目中的同一词的意义。例如,笔者曾教贾谊《论积贮疏》中“卒然边境有急”的“卒”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五万兵难卒合”的“卒”字的意义;讲“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一句中的“靡”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字的意义;讲“蹶”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的“蹶”字的意义。这样新旧联系,让学生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掌握了一个词新出现的意义。

二、归纳辨析,系统记忆

一词多义,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现象,但在文言文中尤其突出,可以说一词多义是文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者在讲授文言词意时,不是孤零零地一个个单独摆下,而是在出现了几个意义后就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去辨析。如学习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对“伐”字的意义进行归纳。(1)坎坎伐檀兮(砍伐);(2)命子封帅军二百乘以伐京(进攻);(3)口诛笔伐(声讨);(4)此五霸之伐也(功劳)。学习《阿房宫赋》后,就对“可怜”的词义进行归纳。(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爱);(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把学过的这些文言词义,归纳总结,让学生一一去辨析,使他们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并牢牢地印在脑子里。文言词语积累多了,日后读文言文时,就可以根据上下文对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准确的判断,达到执一驭万的目的。

三、追根溯源,学习成语

我们阅读报刊、文章,常常遇到一些成语,它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种古语。有些从字面看不可理解,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这就是追根溯源。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成语的原义和出处就了解了。学习《鸿门宴》,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劳苦功高”等成语的内涵也就清楚了。这些,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吸取古代语言的精华。还有一些成语的字义仍保持着古义,在讲解文言词义时就要加以联系。如学习《鸿门宴》中“亡去不义”的“去”字时,说明“去”就是“离开”的意思,今天有成语“何去何从”(离开哪里?走向哪里?),学习“持剑盾步走”的“走”字时是“跑”的意思,今天有成语“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这种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一些文言词语的理解,又丰富了词汇积累,为他们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多读熟记,翻译背诵

第6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每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段的确选自古代典籍,但是我国古籍浩如烟海,选人我们语文课本的毕竟还是很少,即使增加选量,也还是有限的。不懂得文言文的规律,就不可能顺利地读懂文言文和准确译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归类,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文法和修辞。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些句子不能单靠词法、句法知识进行直译,或者有时偶尔碰到个别字词一时难以确定其意义,因而难以翻译,这就要从文言文修辞的角度去确定其词义和句义,对考场考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把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作如下归类。

一、字有互义

所谓字有互义就是指文言文用词中同义互文的现象。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呼应。两个大类:当句互文与对句互文。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和“客”、“下马”和“在船”,互文见义,是说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后,又一同到了船上。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雾气和月光笼罩着河水,也笼罩着沙地。这三句属于当句互文。

对句互文与当句互文略有不同,上句隐含有下句中的词语,下句隐含有上句中的词语,两相映衬,参互见义。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应理解为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而不能误解为只在东方和西方种植了松树和柏树,只在左边和右边种上了梧桐树。《阿房宫》中有个排比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也应该合并起来理解,即“燕、赵、韩、魏、齐、楚各国所经营的财富,收藏的精英(金银珠宝)……

二、词有偏义

所谓词有偏义就是指一些复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只体现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外一个词素的含义只作陪衬。例如《鸿门宴》中的“孰与君少长”,“少长”只取“长”义。《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作息”只取“作”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异同”只取“异”义。译文时,具体取何意,必须联系上下文作具体分析、取舍。如果完全“直译”,只会出错。《孔雀东南飞》一文有多处,此处不再赘述。

三、物有代称

所谓物有代称指的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固有的名称,而临时借用与其相关的名称去替代,也叫借代。几种常见的有:

1.用事物的特征、性状、或标记代称该事物

例一: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例二: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例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例四:明眸皓齿今何在?(杜甫《哀江头》)

例一“黑衣”代称战国时赵国宫廷卫士,因赵国卫士身穿黑衣。例二“二毛”头发斑白(黑白间杂)的老人,这里具体指老兵。例三“肥甘”代美味的食物,“轻暖”代高贵的衣服。例四“明眸皓齿”代美女。

2.特称与泛称互代

例一: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例二: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孟子?滕文公下》)

例三: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例一“杨意”,即杨得意,汉朝人,曾推荐司马相如做官,文中用以泛指推荐者。“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解音律,因用以泛指知音人。例二“薛居州”本为宋国贤士,用以泛指像薛居州一样的贤士。例三“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泛指有优秀传统的古诗。以上三例都是用特称代泛称。

用泛称代特称的,例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但在战国时候,“晋国”成为特称,专称魏国。“黄花”不是指一般的黄色的花,而是代指菊花。“病”原是一切疾病的泛称,例中的“病”特指一种寄生虫。

3.以部分代整体

例一: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例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梦江南》)

例一“秋”代“年”,“三秋”即“三年”。例二“樯橹”代“战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大桨,它们都是船的一部分。例三“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称整个船。 转贴于

四、语有对举

所谓语有对举就是指文言文在用词过程中往往是异义相对。据此,则可以比较快捷准确地确定一些难字难词的意义。例如《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恂恂”和“弛然”明显地是视缶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是对举的两个词语,因此,由“弛然”是安心地、心安理得的意思,可以知道“恂恂”是提心吊胆地、小心谨慎的意思。又如《谋攻》中的“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强弱”对举,“周隙”也必然是对举。由“周”是周全的意思,可以知道“隙”是不周全、有缺陷的意思。

五、话有委婉

所谓话有委婉指的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委曲婉转的话来表达。行文中“避粗俗”、“避忌讳”、“表敬称”、“外交辞令”等语境中往往采用“委婉”。

例一: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例二: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谁赵太后》)

例三: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李密《陈情表》)

例四: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齐桓公伐楚》)

例一“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例二“山陵崩”是对君王“死”的委婉说法。例三的“亡国贱俘”不是说李密真的作了俘虏,只不过说自己是蜀汉的遗民罢了。“至微至陋”也是谦词,说自己出身微贱,才学疏陋,实际上是不愿意应征出仕的遁词。例四是齐桓公在攻伐楚国的过程中,跟楚国使者的对话。齐桓公伐楚分明是想称霸诸侯,却说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明明是想要楚国臣服,却说“与不谷同好”。

六、文有并提

所谓文有并提是指文言文经常出现的结构两两相对而意思依次相承的现象,也称“合叙”。对这种并提,翻译时则以分开叙述为宜。

例一: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前赤壁赋》)

例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例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例四: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第7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下面以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要求翻译的句子为例,总结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以期帮助同学们有效备考,提高翻译题的有效得分。

采分点之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掌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重要实词的基本义项,在训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从而确保翻译的正确性。如:

(1)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第②句)

(2)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第①句)

(3)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第①句)

【分析】(1)句中的“夺”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丧失,耽误;强取,夺取;强行改变等。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强行改变”义项最恰当。如名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就是此义项。(2)句的“数”字是个多音多义字。①念作shù,常见的义项有:数目;几,几个;规律。②念作shǔ,常见的义项有:计算;责备,列举罪状等。③念作shuò,常见的义项有:多次,屡次;过多,超过常度。根据语境“数”后面带有宾语“之”字推测,此处“数”作动词解,义项“责备”最恰当。(3)句的“委”常见的义项有:托付,委托;抛弃,舍弃;曲折;聚积等。根据语境揣测,此处用“托付”义项最恰当。参考译文:(1)皇帝(汉光武帝)赞赏(嘉奖)阴兴谦让,不改变他(不愿加封关内侯)的志节(要求)。(2)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3)(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备考指导】1.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特别是要掌握常见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句,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这是文言文一词多义的复习方法之一。积累丰厚,才能运用自如。如“爱”:①爱。动词。如:“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②喜欢。动词。如:“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③吝惜,舍不得。动词。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2.利用具体语境推断词义。一词多义的词义都是指其在一定语境中的某个义项。故须学会利用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据此推断出来的词义,代入语境又合情合理,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如《师说》中“吾师道也”的“师”指学习,而“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师”指从师。3.略识词义引申知识。一词多义基本属于词义引申,有其规律;认识这种规律,有助于揣摩推断词义。如:“引”,是个指事字,本义是“开弓”,即“拉开弓”。如《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是说君子张满了弓却不发箭。开弓是以弦带箭导向后方,所以引申出“导”、“领”的意义。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则引兵渡河。”开弓是把弓拉开,形状变长了,所以引申出“延长”、“伸长”的意义。如《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引领而望之”是说伸长脖子期待他。开弓是把弦和箭向后拉,所以引申出“引退”的意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导”、“引领”、“延长”、“伸长”、“引退”等意义,都是从“开弓”的形状直接引申而来的。

采分点之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某些词会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了某一新的意义,临时充当了另一类词。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的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状语),动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比如:

(4)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1题第②句)

(5)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2012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第①句)

(6)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第①句)

(7)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19题第②句)

【分析】(4)句中,“流亡”为动词活用作名词,应译为“流亡之人”。(5)句中,“法度”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符合法令制度”。(6)句中,“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向下”。(7)句中,“败”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变坏”。参考译文:(4)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5)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6)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7)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备考指导】1.掌握基本知识。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基本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采分点之三:古今异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造成古今意义不同。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特别是那些与现代汉语中的书写相同但意思和用法完全不同的词语。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比如:

(8)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1题第①句)

(9)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2012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第②句)

(10)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2012高考重庆卷第11题第②句)

【分析】(8)句中,“设备”是两个词,意思是“设置守备”,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设备”(进行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成套的建筑、器物等)。(9)句中,“无故”,古今异义,意为“无缘无故”,现代汉语中的“无故”是“没有缘故”的意思。(10)句中的“祝”字今义是指“祝福、祝贺、祝愿”的意思,而古义多指“祷告”,本义是“祭祀时主持祷告的人”,作名词用;后引申“向鬼神祝祷时的迷信活动”。参考译文:(8) 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9)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牟取呢!(10)这天将要回家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这是)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

【备考指导】1.积累古今异义词。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记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指逃跑而非行走。2.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3.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采分点之四:通假字

通假,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代替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这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进行翻译时,如果按照字面一般意思没法解释,那就要想想课文中学过的该词的通假情况,再从通假的角度去考虑。高考常常是在翻译题中涉及,直接或间接考查,着眼于应用。比如。

(11)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2012年高考辽宁卷第7题第②句)

【分析】句中的“亮”就字面意思,在这里根本解不通,其实是个通假字,通“谅”,是“宽容、谅解”的意思。这样就迎刃而解了。参考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备考指导】1.借助经典语句识记。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通“授”。又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种识记法,既能识记通假字,还能避免默写时写错别字。2.根据读音推断。因为通假字与本字之间读音相同或者相近,所以可以借此辨析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通“早”。

采分点之五:重要虚词

虚词是辅助实词构成句子语法结构或表达语气的。《考试大纲》规定了考生应掌握的18个重点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大多数虚词既有其基本用法,表示其语法功能,又有意义,能在现代汉语里找到相对的虚词加以解释。有些考生因对虚词重视不够,对虚词的差别没有做细致分析,导致在翻译时随意误译。因此,对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了然于心,才能准确翻译。如:

(1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第②句)

(13)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第①句)

(14)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11题第①句)

【分析】(12)句中的“以”,连词,表示目的,可翻译为“来”。(13)句中的“虽”表假设,可译为“即使”。(14)句中的“而”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在这里作连词,表转折关系,可翻译为“然而”。参考译文:(12)(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勉励民风(改良风俗)。(13)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14)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备考指导】1.记典型实例。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转折、修饰的三种用法。2.看词语结构。主要指根据与虚词紧密相关的实词,推断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同时,“所”还可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

采分点之六: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中正常句式语序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在翻译时将其变换成现代汉语正常的句式。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一般命题者选取句子都是仔细考虑了句子的句式特点。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失分。如:

(15)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2012年高考辽宁卷第7题第②句)

(16)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第①句)

(17)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2012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第③句)

(18)苟,子何欲?(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19题第①句)

(19)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第②句)

(20)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第①句)

【分析】(15)句中“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这一句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句。(16)句中的“见”是被动句的标志。(17)句中两个“也”字帮助表判断,这两句是典型判断句式。(18)句中“子何欲”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子欲何”,应翻译为“你想要什么”。(19)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是状语后置句式,翻译时,应将其介词短语“于言事官”调整到形容词“贤”字前,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20)句中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应该在“忍委赤子”之后加一个介词“于”字,才能顺畅。参考译文:(15)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16)光武帝到的地方,阴兴总是先进去清理宫殿,非常被亲近信任。(17)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18)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19)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贤能啊!(20)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备考指导】1.熟记典型例句。熟记典型例句,有助于掌握常见句式。如被动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2.善于总结。充分利用已熟悉的特殊句式的经典范例,归纳整理文言句式的一般规律,逐步掌握文言句式的知识,通过回忆、对比、联想,触类旁通,温故知新,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状语后置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以……”的形式,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于……”的形式,如“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采分点之七: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一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义是固定的。固定结构在古汉语中大量存在,而在现代汉语里大多已经消失,考生不明了就没法翻译。所以积累一些固定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固定结构主要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什么……”)、“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此外,还有“奈……何”、“如……何”、“若……何”(这三个都可译为“把……怎么样”)等。比如:

(2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7题第①句)

(22)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2012年高考江西卷第13题第①句)

(23)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①句)

【分析】(21)句中的“以为”是固定结构,可译为“认为”。(22)句中的“所以”是固定结构,表凭借,可译为“用来……的东西”。(23)句中的“安……邪”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怎么……呢”。参考译文:(21)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22)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23)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备考指导】1.勤于积累。古文中的固定格式,情况比较复杂,在平常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应对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固定句式的语例及时搜集、整理、归纳、总结,从而掌握各种固定句式的表意功能,识记它的现代汉语的对译格式,这样才能在做高考翻译题时得心应手。2.学会翻译。这些固定结构表示疑问、反问、感叹、揣度和表示选择等语气,翻译时要把这种固定结构的语气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

采分点之八: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对于单音节词一般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24)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7题第②句)

(25)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第7题第②句)

(26)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第①句)

【分析】(24)句中的“虽然”是两个单音节词,意为“即使这样”,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虽然”。(25)句中的“东西”是“东部和西部”的意思,是两个词。(26)句中的“亲信”是一个与现代汉语词形相同而表义悬殊的双音节词,它其实是“亲近信任”的意思。参考译文:(24)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25)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26)光武帝到的地方,阴兴总是先进去清理宫殿,非常被亲近信任。

【备考指导】1.特别关注与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古汉语双音节短语。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进”,是个连动短语,意思是“上前奉上”。2.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在翻译时应将单音节词语分别凑成双音节词,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同时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

第8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语文教学;理解;应用

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何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先行组织者”恰好构建了一个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的桥梁,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还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和分类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1960年基于有意义学习的进一步研究提出的。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它的有效作用在于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组织者。如果学生在学习、接受新观念前,缺乏某方面的知识而进行教学,则易造成教师辛苦、学生不愿听的结果。假如设计一个能够概括和包容新内容并与之相关联的导入行材料,增加上位观念,使学习者头脑内的原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者会更容易地理解新学习的内容,也就是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分为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

当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前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储备时,给学习者提供的是陈述性组织者,其目的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地图”。

2.比较性组织者

如果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内容,但经验比较模糊时,比较性组织者则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观念进行比较,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类推材料,促进对新内容的理解。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应用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的形式是语言、文字、图表和模型。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材料的形式除语言、文字外,也可以适当地应用图表、影像等呈现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1.设计“问题型组织者”,成功激发兴趣

语文学科教学中导入材料内容十分广泛,可利用教材中已有内容,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同时,又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如,在讲铁凝的《哦,香雪》时,提问“大家小时候都用过铅笔盒吧,现在还有人用吗?”学生议论纷纷。“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香雪的小姑娘,她非常的天真和淳朴,哎,我发现坐在后面的那个学生在形象气质方面和她很像哦。”该学生有点羞涩脸红,大家将目光都聚集在她身上。“香雪可以拿四十个鸡蛋去换一个文具盒,并且还走了三十里路才回家了,你们会这么做吗?”学生呈现出惊讶的表情。带着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主动与香雪作比较,紧密联系实际情况,进而带着浓烈的兴趣来学习这篇课文。

2.营造“影像型组织者”,体验文章妙趣

网络和多媒体给现代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图片、音乐、视频,来辅助教学,根据意境相同的原则为诗歌配乐朗诵,增强感染力。如,在讲戏剧《窦娥冤》时,学生对文言文描写的故事内容难以理解,完全依靠教师机械地灌输,这时,我播放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窦娥含冤受

屈的完整画面,每一位学生看完都为窦娥含冤而死愤愤不平,当看到窦娥得到昭雪,三桩誓愿全都变为现实时,学生又感到大快人心。通过对“影像型组织者”的恰当使用,将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内心,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验文章妙趣。

3.构建“结构型组织者”,系统掌握知识结构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一直是学生难以攻克的难关。我们不妨先把相关知识以结构化的语言或图式呈现给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并理解。下面以文言词类活用为例。

数词的两种活用方式:

(1)数词做动词用,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数词“一”在此作“统一”讲。

(2)数词的使动用法,如“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数词“二三”在此作“不专一”讲。

名词的活用可以分为四类:

(1)名词做动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舍”的“舍”原意为房舍。在这里做动词,安排的意思。

(2)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席地而卧”中的“席”翻译成以地为席。(《旧五代史・李茂贞传》)

(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中的相原意为宰相,但在此处“相之”可译为“让他(管仲)做丞相”的意思。(《韩非子・难一》)

(4)名词做状语。如《过秦论》中的“赢粮影从”的“影”原意为影子,在这里可翻译为像影子一样来修饰动词跟从。

动词有两种活用类型: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活”在这里翻译为使之活或救了他。

(2)动词做名词。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原意为动词到,此处翻译为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有三种活用类型: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在这里可译为使……弱或削弱。(《过秦论》)

第9篇: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范文

关键词:基本色彩词;内涵意义;文化内涵;翻译

一.引言

大千世界,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东升的旭日,皎洁的月光,蔚蓝的大海,碧绿的原野,金色的麦浪,绚丽缤纷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和文明发展的基础。英汉语言中都存在丰富的色彩词, 形成一个特殊的词群,是各自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英汉色彩词都可分为两大类, 即基本色彩词和实物色彩词。基本色彩词是指那些专门用于表示事物色彩的词,如英语中的black,white,red,yellow,green,blue,purple,汉语中的黑、白、红、黄、绿、蓝、紫。实物色彩词起初只是某些实物的名称,但因这些实物具有某些突出的色彩, 故而衍生出新义来,不仅表示这些实物,而且也代指这些实物所具有的突出的色彩,如英语中的gold,silver,violet,orange,coffee等,汉语中的金黄、银白、桃红、橙色、米色等[2 ]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得以丰富,其意义也从原来单纯地表示某种颜色而派生出许多新的意义,即所谓的“内涵意义”。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将其总结为四个基本过程:(1)分析原文;(2)将原语转换成译语;(3)重新调整译文;(4)约请有代表性的读者检验译文。其中,分析原文就是细致处理词汇的所指意义和内涵联想意义、研究句法和语篇结构,翻译中大多数的失误都是因为没有过好这一关。如果译者确实理解了原文的涵义,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语,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3 ] 。因此,要正确译出英汉两种语言中与色彩有关的表达方式,关键的一环就是正确把握这些色彩词在两种社会文化语境里所表现出的内涵意义,即色彩词的“文化内涵”。

二.颜色与民族心理

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热烈奔放,象征着喜庆和奋进;绿色是生命之色,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白色纯净素雅,蕴含着圣洁无瑕、纯朴自然之意;蓝色恬淡宁静,给人以意蕴深远、心旷神怡之感……

(一)红色 red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红色都象征喜庆、高兴和幸福。例如在中国,过新年时门上要贴红对联,杨白劳尽管家境贫穷仍要给女儿买上二尺红头绳,青年人举行传统结婚仪式时,新娘要穿上红衣裳,门窗、墙上要贴大红“喜”字。

在西方国家人们把圣诞节和其他节、假日称为red-letter days,表示“喜庆的、欢乐的、可纪念的”的意思。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在机场铺展红地毯作为最高礼遇。

中国古代常用“红颜”或“红粉’’指称面容姣好的女子,用“红闺” 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

在英语中颜色词red没有与“女子”有关的引申义,因此在将上述词语译成英语时不能照字面义直译,只能回避其中的 “红”,而译出其喻义,将“红颜”译为“a beautiful girl”或“a pretty face”,“红粉”可译为“a gaily dressed girl”.而“红闺’’或“红楼”可译为“a lady’s room”或 “a boudoir“.

(二)绿色green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是杂色,暗含着卑贱和非正统,也常有“女性、”的内涵。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绿云”指的是女子乌黑的头发,“绿窗”是闺房的窗户。妻子的不忠贞使得丈夫受辱叫做丈夫“戴了绿帽子”。

英语中的“green”有着“金钱、妒忌、缺乏经验、新鲜”的内涵意义。在美国,纸币是绿色的,因此在美国常用green代称“钱财、钱票” 或 “有经济实力的”,美国人把美元钞票称作“long green”,“green power”则指金钱的力量,“green - eyed”意为嫉妒的,而“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意思是“你以为我幼稚可欺吗?”,刚入门的新手被称为“green hand”,“green wound”是新伤,没有经验容易上当的人被称为“green horn”,“green goods”意为新鲜货,“green meat”意为新鲜肉,“a green old age”意为老当益壮。

(三) 黄色yellow

中国人习惯用黄色象征低级趣味、腐朽没落,那些内容庸俗猥亵,有严重色情倾向的文学艺术作品被贬之为黄、黄色书刊、黄色音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又有黄色软件,但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毫不相干,英语中表示汉语 “黄”的词应是 "pornographic(色情的),filthy(淫猥的),vulgar(庸俗的、下流的),obscene(的、猥亵的)”等,而英语的颜色词.blue却常常用来表示汉语中的 “黄色”,即 “下流、猥亵、淫

秽”之意,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blue revolution” (性解放)、“blue films”(黄色影片)、“blue software‘’(黄色软件)等。汉语中还有些词语与英语的yellow毫不相干的,如“黄道吉日” (good luck)、“黄毛丫头”(a silly little girl)、“黄花’’(clay lily)等。

英语中的"yellow pages"却译为“黄页电话薄”,是一本按不同的商店、事业、企业、机关分类的电话号码查号薄,它与“下流”、“猥亵”毫无关系,只因它全是用黄色纸张印刷,所以称为“yellow pages"。英语中的“yellow boy'’则更不是“下流的小男孩”,而是“金币”的俗称。

英语中,“yellow”暗含“背叛、邪恶、胆小”等内涵。“yellowdog”为卑劣小人,“yellow belly”和“yellow 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 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工会,是受资方操纵的傀儡组织.

( 四)蓝lue

英汉语中的蓝色,都可以用来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汉语中蓝色的引申义较少,但英语中的蓝色引申义较多,它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沉”、“心情不悦”、“忧愁苦闷”,如词组"in a blue mood"、“to have the blues'’中的blue均有“忧郁”、“沮丧”、“烦闷”,乃至“倒霉(的)”的意思。

holiday blue = winter holiday depression,特指圣诞节来临,飞雪不停,人们被困在家里,感到孤寂;也指圣诞节前,因经济拮据而无力置办年货和礼物,显得寒碜而心情郁郁寡欢。

blue还用以喻指“黄色的”、“下流的”,如“a blue film”指 “黄”,”to make a blue joke"指“开一个下流的玩笑”。

blue还意味着“王族与高贵、忠贞与正义、 “blue blood”意为贵族血统、出身名门,“blue -ribbon”意为一流的, “blue book”是社会名人录。“true blue”指的是忠实可靠的人,

(五) 白色 white

白色所引起的联想在英汉语中是比较相近的,都喻指纯洁 (purity)或清 (innocence)。但英语中某些词组中的 “white”却并不表示汉语“白” 的意思,如 “a white lie”,并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一种“无害而善意的谎言”;又如 "the white coffee",并不是“白咖啡”,而是“牛奶咖啡”。

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含有 “白” 的词语根本不表示颜色,英译时与 “white” 毫不相干,而只是与其他字一起构成词组,表示事物名称或另有寓义,如

“白菜” (chinese cabbage)、

“白熊” (polar bear)、

“白蚁” (termite)、

“白卷” (unanswered examination paper)、

“” (idiot)等。

还有些词组中的“白”,表示 “单纯的、不掺杂的”,如 “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白纸”(a blank sheet of paper) 等。

“白” 还常表示 “徒劳、徒然” (in vain)或“无代价”(without cost)之意,如“白费事” (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白搭”(no use,no good)、“白送’’ (to give away free of charge,for nothing)、“白手起家’’ (to build up from nothing) 等。

( 六) 黑lack

“黑”和“black”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具有“黑暗、不正当、阴险、恐怖”等内涵,一般均指坏人坏事,用作贬义。如汉语中有“黑市、黑名单、黑心肠、黑户、黑钱、黑社会、黑帮、黑幕、背黑锅”等。英语中则有“black market”黑市、“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 hearted”黑心肠的、“black guard”恶棍、“black art”妖术、“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news”坏消息等。耶稣因是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受难,因此 the black friday 被认为是“凶险不祥的日子”。这些共有内涵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早期,那时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客观的了解,对黑暗状态中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巨大的发自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沉积,进入了人类的潜意识, 并在交流信息,表达感情的语言媒体中反映出来。

汉语中“黑”色还有“刚正不阿”的内涵,宋代清官包拯,其戏剧脸谱为黑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敢于坚持原则办事, 不怕得罪人的行为形容为“唱黑脸”。英语中的“black”却还表示“倒霉的”,“black day”指不走运的日子。黑色还象征气愤和恼怒。如:black in the face(脸色铁青),to look black at sb.(怒目而视)

色彩是丰富的,英汉颜色词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有的相近,有的相左,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颜色词语的翻译常常使译者踌躇和困惑,翻译时需仔细推敲,谨慎处理。如下例:

3.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时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七)紫purple

英汉语中, “紫”和“purple”都有“高贵、显赫、帝王、华丽”的内涵。汉民族春秋时期,国君穿“紫衣”,“紫气东来”表示祥瑞降临,明清皇帝的宫殿称作“紫禁城”,天帝居住的地方称“紫霄宫”或“紫薇宫”。英语里有“be raised to the purple”意为“升为红衣主教”,因为西方的帝王和主教有穿紫袍的传统, “the purple railway”指王室专用跑道,“marry into the purple”指嫁到显贵人家,“born in the purple”指生在帝王、贵族之家

三、颜色的社会属性

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 一)颜色与历史

以服饰颜色表示王位

“黄”与“紫”是两种普通的颜色,但在不同的民族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是中央之色,帝王之色。

在西方人们却崇尚“紫”色,古希腊、古罗马皇帝、执政官、执法官以及将军都身着紫袍,紫色象征着显贵和尊严,象征着王位和王权,紫袍加身意味着上升到显赫的地位。因此在英语中有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 marry into the purple(与皇室或贵族联姻)等成语。

以建筑、服饰颜色表示官品等级

明清时又明文规定,只有皇室的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坛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只能用绿色盖顶。蓝、紫、青等色为官宦之家用色。

在我国古代唐朝,备品官服也都有规定的颜色:六品官服为深绿色,七品官服为浅绿色,八品官服为深青色,九品官服为浅青色。

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中的“青衫”即指九品官服,那时白居易居九品芝麻小官。

以服饰的颜色表示职业

以服饰颜色表示职业的种类在西方社会比较流行。最明显的例子如:

white-collar workers白领阶层,指受过专门教育或技术训练的脑力劳动者;

blue-collar workers蓝领阶层,指普通的体力劳动者;

grey-collar workers灰领阶层,指服务性行业的职工;

pink-collar workers粉红领阶层,指职业妇女群体;

golden-collar personnel金领阶层,指既有专业技能,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颜色与礼仪习俗

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新娘身穿红色的服装,头上盖着红头巾,窗上、门上、墙上都要贴上大红“喜”字,因而婚礼被称为“红喜事”。而在办丧事时,中国人由于深受佛教“超度”之说的影响,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作“白喜事”,因此丧家人在治丧时必须穿白衣、戴白帽、系白腰带或胸佩白花以示悼念,这是中国人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

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总是身披白色婚纱,给人一种圣洁高雅的美感,象征爱情的纯洁珍贵;而在丧礼时则穿黑色的礼中国论文联盟整理服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因此,由于中西方对婚礼和丧礼观念和服饰颜色的迥异,对于汉语中的“红白喜事”决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而只能解释性地译为

"weddings and funerals"

(三)颜色与政治

在我国,颜色往往有着浓重鲜明的政治色彩,最为典型的就是“红”色,它象征着革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而“白”色意味着反革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黑”色象征着死亡、腐朽、没落的事物。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政党和政治派别,其中有不少政党、派别、军队、组织是以颜色词命名的。如:

black hand黑手党 (指在美国从事犯罪活动的一意大利移民秘 密组织)

green panther 绿豹党 (指激进派自然环境保护者组)

gray panther 灰豹党 (指美国激进派老年人党)

red army 红军 (指前苏联军队)

(四)颜色与经济

颜色词在经济术语中使用频繁,且异常活跃,如:

red ink (赤字),

in the red (亏本),

in the black (盈利),

black market (黑市),

green field project(新上马项目),指需要资金的新兴企业;gray area(灰色地区),指工人失业严重的地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活跃,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出现了一些含有颜色词的经济术语,如

黑货 (smuggled goods)

灰色收入 (grey incomes)

红利 (dividends)等等。

四.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翻译

可以说,不同语言间意形兼备的转换固然是最理想的翻译境界,但这种理想的境界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通过对比英汉基本色彩词的文化内涵,我们看到其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保留原语的颜色词,就可能在意义上有所损失;反之,如果在意义上完全忠实于原文,就不得不在形式上,即颜色意象上有所变动,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做到既保留原语的颜色意象,又传达原语颜色词的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的实质是帮助不同语言的人们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从而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当意义上的忠实与形式上的忠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本着以意义为原则,对原语中的色彩词进行灵活多样的处理。针对英汉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和相异性,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相应地采取以下四种处理方法。

(一)直译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完全对应和相近时,可将色彩词直接翻译出来。例如: 黑市black market、黑名单black list、黑心肠的black - hearted、红色警报red alert 、为欢迎总统铺上红地毯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the president.

(二)转换色彩词

由于英汉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的色彩词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转换色彩词的方法。例如:

1)她对他的成功感到眼红。she is green - eyed with his success.

2)现在这些游戏场正改作电影俱乐部,这往往意味着他们要放映黄。now the bingo halls are becoming cinema clubs , which normally means they show blue films.

(三)去除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不对应时,可采取去除色彩词的方法。例如:

1)这位歌星现在正红得发紫。this pop star is now at the height of her popularity.

2)约瑟夫的父亲看起来很保守, 但他的思想却是挺激 进的。josephine's father looks very conservative , but his ideas are very red.

(四)补充说明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相互空缺或相反时,可采取补充说明色彩词的方法,即保留原语中的色彩词,并对其进行补充说明,明示出原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例如

1)他家里的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消耗的电量占到80%。white goods consume 80 percent of the electricity in his apartment.

2)远惭西子,近愧王嫱。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红楼梦》第五回)she should put his shih to shame and make wang qiang blush verily she has no peer in fairyland , no equal in the purple courts of heaven.(杨宪益、戴乃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