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精选(九篇)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

第1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在一个BBS论坛中,有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帖子,内容是这样的:

那天我在阅览室随意看杂志,见一个人径直走进来,被管理员叫住:"登记名字和卡号!"那人停住,有点不知所措:"我没有卡号""是这个学校的吗?"管理员没抬头,只是继续着手上的活."不是""哪儿的?""工地上的."管理员顿了一下,抬起头,看着这个陌生的来客,问道:"哪儿的工地?""就是....学校操场后面的那个."低沉的声音有些不自信.沉默了3秒钟....等待中.听到管理员缓缓到,却是很肯定地说:"进去看吧!"

“进去看吧!”多么简单的四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简单,只需要不到三秒钟就能说出来,但对于那位阅览室管理员和那名农民工来说,却并不简单,一直以来,农民工在我们心里都是又脏又臭的,对他们这一群人难免会多多少少有一些歧视,但那名农民工,虽然衣衫褴褛,满身臭汗,但他依然还有着一颗可求知识的心,他能够战胜心里中的不平衡,大胆地走进知识的殿堂,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而文中的那位阅览室管理员,却能够为了这个又脏又臭的农民工完成心愿而打破规则,这些难道都不能令我们感动吗?

第2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来到宽敞的校园,青春就在这里横冲直撞,他们在打篮球,她们在荡秋千,飘开的裙脚倾诉着青春的飘逸.一福秋日青春图.率真的青春之美,鲜艳的青春之美,在我的眼前尽情绽放,如一朵娇艳欲滴的红莲,这是青春的美丽.如果我可以选择青春的位置,我希望让它至于生命的最后,因为这可以使生命永远在哪个灿烂的季节中定格.

踱步走国老师的窗外,亲爱的老师,您还在为我们批改作业,家中的亲人和孩子都等着您呢.您就别为我们费心了,多么好的老师,多么美的景象啊!

踏着夕阳的余晖,我又回到了家.楼道里亮着灯,这肯定是爸爸怕我不敢进来而专门为我开的灯,还没进门就闻见了饭菜的香味,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爱我无以回报,你们是普天之下最美丽的人,你们倾注在我身上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最美的爱.

第3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游戏 生活体验 课堂外 生活观察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对于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在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十多年的时间里,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学习、观摩交流,我发现尽管很多美术课教师备课认真、教学环节齐全、教学评价面面俱到,但美术课堂却缺乏灵动、创新和勃勃生机。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美术课更多的是:有的老师经常让学生临摹,而且要临摹得像;有的老师固定地讲20分钟画法,教师示范,学生在剩下的时间里完成作业。这样的美术课,学生画得很累,课堂上也没有欢乐、没有活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虽然认识还比较简单,但已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美术课要顺应这些特征,让美术课充满想象、充满活力。

如何让小学的美术课富有生机,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得以全面发展?我认为关键是让美术教学根植于生活,从生活中激趣,从实践中提高。

一、从游戏中挖掘,让孩子在玩中体会美术的乐趣

孩子喜欢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孩子能自由、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是孩子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得更主动、更投入。如在《画自己》一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将一名学生蒙住双眼,通过其他同学的特征描述,猜出另外一名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到了什么是人物的主要特点,并且抓得非常准,在表现时更是非常出色。

二、从生活体验中感悟,让孩子在体验中把握美术的内涵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

三、从课堂外获得,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中激发审美情趣

我们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形成了一种习惯,上课进教室。教室确实是我们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场所,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减少束缚感,营造自由、大胆创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如在《美丽的天空》一课中,我就带着学生走出了教室,来到操场上,躺在柔软的垫子上仰望天空,让学生边说边看边想,尽情地感受天空中的一切事物,然后再进行创作。结果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还加上了自己丰富的想象。

四、从生活观察中联想,让孩子在发现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第4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的美术课程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并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记得在学习“四季的色彩”时,开始我很怕上这节课,因为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你很难把它讲深、讲透。可当色彩斑斓的季节从我们身边滑过的时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千”的满园春色;似乎看到了“水天蓝一色,山树翠千层”的绿树浓荫;似乎看到了“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漫山红叶;似乎看到了“梅花点春天,瑞雪覆大地”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我相信这份诗意的感受必将也会给学生以诗情画意,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经历、共同感受的。所以上到这种课我总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我和他们一起放飞心灵,一起美美地观赏,美美地感受,美美地表达,跟孩子们一起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趣,求美。

二、关注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在我们实验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有“百草园”“时光隧道”“三味书屋”“双桥”……这些都可成为我们的美术语言:一亩花田的想象、一个蟋蟀在唱歌、一片飘飞水面的花瓣……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我们的美术课堂。法国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我们的美术课就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

三、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碰撞

在教学中我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有时来的比讲授更深入人心。很喜欢肖伯纳的那句话:“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我们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我们可设计新奇、有趣、唯美等情境,点燃学生发现,研究,探索之火,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美术“童话城堡”一课时,我结合我校开展的“住在童话城堡里”的主题活动,导入时我绘声绘色地讲《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会是什么样子。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时期,于是非常踊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们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回答真是异彩纷呈、奇异古怪。接着让孩子们用各种形式去表现梦幻中的城堡就顺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接着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再来进行探究,看看你的城堡里还缺了什么,我的城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造,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你们认为最美的城堡,最后选出最棒的一组做成立体的城堡。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在合作与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思维在碰撞、情感在升华。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随之而展现。通过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四、加强修养,提高审美的素质

第5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堂;生活;兴趣

【Abstract】New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art of teaching knowledge framework,more from the educational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 the art curriculum. In this paper,from the student life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knowledge, through a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the formation of fine arts literacy,cultivate noble sentiments. Classroom in order to better reflect the leading role in teaching.

【Key words】Fine Arts; classroom; life; interest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9-0054-02

美术课堂教学,是具有审美潜能的师生与具有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快的和谐状态。人们总是觉得艺术的美与现实生活是有很大距离的,但其实不然,艺术高于生活,但是一切素材的搜集都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与交流, 在生活与美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美术课堂走进生活,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身边的地方资源构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因地制宜,新课程改革下美术教材内容的开放性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可以以美术教材为基本,再根据本校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校内外资源向外拓展,向生活拓展教学内容。我所在的学校就是一所城郊结合的学校,这里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其父母大多务农或是在外打工,比起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多层面接触美术的机会要少得多,这就更要求我合理的重构教学内容,从生活出发,找孩子的闪光点。如七年级上《搭架子》这一课,我挑选了与他们生活更为接近的“民间编织”(这里的民间编织艺人较多),我把整个班分为四个组,分别到各个寨子去向会编织的艺人学习编织技术以及编织的来源,回到学校后,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尝试“教”与“学”。虽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状况,如:过于紧张、表达不完整等,但孩子们很享受这个过程,课后,我还布置了作业:用你所学到的编织方法为家添置一件物品。在作业展示时,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小篮子、小草鞋、小蟋蟀……。这堂课经过教学内容重组,利用当地资源,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民间编织的了解,还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让学生们懂得了生活中到处有美的存在。在八年级《珍惜我们的家园》这个单元时,我根据地方特色,设计了《森林之城――爽爽的贵阳》, 以贵阳风景优美的宣传片导入,我以导游的身份出现,带领学生游览贵阳。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也做一次导游,分组讲解自己游贵阳时所了解的甲秀楼、青岩古镇等的建筑艺术特色,找一找城市雕塑,评一评身边的美术现象。学生便能认识到,贵阳的美不仅来自良好的绿化、各种风格的建筑物,还有艺术家创作的雕塑。通过欣赏、比较、讨论,学生感悟到美术与大自然、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二、走出课堂,感受自然,体现身边的美

我们可以将课堂放在户外,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可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而且作品富有真情实感,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能得到自由发挥,在大自然中传授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草丛中》,我带学生去学校后面的草坡上,观察不同小草的颜色、形状、纹理以及光源带来的色彩变化,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各抒己见,“老师,没想到小草还有纹理”,“老师,小草有好多小宝宝啊”,“老师,这根草有点像月亮”,“老师,这算不算渐变”……通过这节课的仔细观察,孩子们都有新的收获――笔下的小草有了生命,有了动感。在上《身边的线条》一课,我先让学生们寻找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线条, 学生找出了窗户、梳子、电线、头发、马路、斑马身上的花纹、山川、河流、梯田,我接着启发他们观察这些线条是怎么排列的。它们有平铺直叙的、有序的、无序的、交叉的,体现了不同的节奏。然后我播放一段音乐,让同学们听听节奏是舒缓还是激烈,有没有变化,我从旁提示,线条能表达不同的节奏,像音乐一样,我们可以将这种节奏变化用线条画出来,加深体会。这节课通过对自然界、美术作品中的各种线条的欣赏,使学生体会到线条具有节奏变化的美感,认识线条能表达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三、创设个性化的美术课堂,追求个体差异

美术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美,感受到美的真谛与价值。比如,在教学《我的成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带每年自己过生日时拍的照片,让他们观察照片中人物形象的神态举止,照片中生日蛋糕的形色等等,并通过对照片的回顾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浓浓的关爱、朋友对自己浓浓的友爱,这样整堂课就生动真实,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了亲情美、友情美。本教学片断围绕着“我的生日照片”,展开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艺术个性会更自然、更大限度地展现。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释放情感的空间,交流生活的感悟,在成长的故事中领略多彩的人生。

四、综合体现美的价值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真实、丰富的、富于幻想和创造性的。“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趣味性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用互动片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来体现美的价值。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个,观察欣赏所获得的感受,动手设计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卡通形象。如让学生画我最喜欢白雪公主、葫芦娃、咖啡猫、猪八戒、灰姑娘,我最喜欢同学,我最喜欢老师,我的母亲………,让同学们制作的贺卡片、采摘大自然中的野花、野果等进行相互赠送活动中,在探索、寻找、体验与感受中,学生学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愿意表现,每个学生思维火花的亮点都在不断涌现。让美术课堂走进生活,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所说:“我们通过美术这个学科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人,更不能造就画家、雕塑家、设计家,而是在普通的教育中,透过美术教育获得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人”,新课程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范丹丹,《如何让小学美术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相适应》中国校外教育 2008

第6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 走进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艺术始终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它终究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我们在欣赏研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发现只有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艺术才是最长久的,才能在几千年后给人们带来共鸣。可见,学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每天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小事,或喜或忧,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而美术课又离不开生活、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生活环境,改造我们的生活经验。如何将美术学习活动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美术走进生活呢?

1.让美术课堂走进生活

世界美术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中指出:加强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1.1 从美术观察走进生活。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获得和利用这些资源依靠的就是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的一切事物,他们就会得到很多对生活感兴趣,甚至感悟、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举个例子,如二年级《认识身边的美》一课,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到课堂中来,这一课从生活中熟悉的食物、衣服以及书包、手表、文具等开始观察,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自己的喜好,我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款式的书包等等,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没有上课的约束,同时也唤起了对生活的美好感受,如果单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可见,引导学生兴趣和观察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丰富生活经验,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1.2 让美术创造走进生活。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受,运用各种生活中的材料再现生活,创造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创造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也体验到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例,在学习《会变的盒子》这一课,属于“综合?实践”课,目的是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不同种类盒子不同功能,引导学生巧妙利用不同纸盒进行组合、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设计能力。学生通过纸盒的收集,观察研究,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变成了房屋、车辆、笔筒、收纳盒等自己想做的东西,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变废为宝”学以致用,学会巧妙地构思,合理地再创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同时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美术创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2.让美术活动走进生活

生活中有着无尽的创造资源,我们如何带领学生去寻找和利用呢?我想:光靠在课堂上是无法实现的,丰富多彩的美术业余活动则是美术课堂最好的延伸,更是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可缺少的广宽天地。

2.1 扩大美术活动范围,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美术新课标准中,对“综合?探索”领域有三个层次的要求: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②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这说明美术学习超越了学科的范畴,延伸到学校生活之外的综合学习活动。具体到实际学习活动中,已经有了强强联合的成果。具体为: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结合的活动内容。美术与语文:创作语文课本中插图、连环画、绘画日记等;美术与科学:设计制作科技作品,科技绘画等。

美术学科与学校、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内容。结合世界水日,为学校设计节水标志;设计教室的黑板报、评比栏、学习园地;为敬老院老人制作靠垫、鞋垫、贺年卡。

总之,美术学习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通过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和综合探究性学习,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活动的学习正在不断地展开,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它知识、技能,更大限度地回归生活、创造生活,体会美术为生活带来的乐趣。

2.2 注重课程资源开发,形成特色美术课程。

第7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生活化教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注重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它要求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学习美术、感悟生活。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历,对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作简要分析和探讨,以期得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学美术,感受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为此,我充分结合教材的特点,努力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

1.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如在教学第11册《表现动态》一课时,我事先拍下了一段学生们在操场上活动的VCR,在导入环节时放给他们看,对于学生而言,兴趣很浓,此时再引导学生观察动态、姿势,教学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在教学《画汗衫》、《成长变化》等课时,我都事先让学生们从生活中收集汗衫实物、照片等素材,进行体验与欣赏,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2.合理重组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遵循这一理念,我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教材,体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如在教学第11册《蔬菜》时,因为我们学校一到五年级美术全是非专职老师担任的,绘画基础很差,一开学我如果就按照教材让学生表现整棵蔬菜的质感和主次关系,效果就会很差,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兴趣,于是我就绘画内容稍加调整,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洋葱、青椒、大白菜等常见蔬菜,从中间切开,学生们会惊奇的发现它们的切面竟有如此漂亮、清晰的纹理――大白菜的切面像棵大树;洋葱的切面像火苗……这时让学生写生蔬菜的切面,换了一种表现方法,教学重难点攻破了,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激发了表现美的欲望。

二、启发表现生活,引导学生在创造中美化生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说明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仅能使学生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美术创造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探求美术知识,把美术问题生活化,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真正体验到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学以致用,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例如:学习《制作相框》一课后,学生选用麻绳、纽扣、木头、旧衣服等材料,采用捆扎、粘贴、装饰等方法,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只属于自己的相框,并把这些相框放在家里的书桌上装照片,美化自己的生活。这样通过不同创作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从而体会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加强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身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诱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指导他们去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并将其积累成绘画素材。一旦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离,并一味采取教师范画、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进行美术教学,学生自我发挥的权利就被抹杀了,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

比如,在学年级上册第四课《美丽的昆虫》时,我们可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园,让他们仔细体会昆虫形态的多样性和色彩的丰富性,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在观看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昆虫的共性和不同特点,使学生对昆虫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作为美术教师必须重视美术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更加了解、感受、创造生活,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第8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我校从1995 年开始,就围绕“美的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并将之作为学校办学的主课题,逐步走出了“以人为本、科研兴校,以美育人、发展内涵”的特色办学之路;近年来,学校更是以“美的教育”为基础引领学校的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美的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试图“用美来发展人”“按美的规律来塑造人”,从而形成了学校独特的以“和谐至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一、以美悦情,营造“和谐至美”特色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办学的物质基础。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孩子的心灵,激活师生的灵感,启迪师生的智慧,一句话,就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功效。

1“. 墙文化”重引领

我校本着“大处大气,小处精致”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建筑墙体,设计高雅活泼的文化墙。学校教学楼大厅醒目的布置了学校办学理念墙和学生发展目标墙,教学楼的楼梯以“三讲、四美加五心教育”和“自编的新三字经”为主题,成为我校师生进行德育的主旋律,东围墙以“心怀祖国”为主题,布置了“祖国山河美———百幅风景画廊”;西围墙以“美在身边,亮彩校园”为主题展示了学生的百幅优秀作品。

2“. 室文化”重个性

我校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努力实现:让教室成为散发书香的天地;让教室成为回归生活的家园;让教室成为挑战自我的擂台。同时每个中队都有个性化的名称与班级口号,增强了凝聚力。

3“. 廊文化”重教育

连接教学楼的长廊,我校充分利用,设计成“我与文明同行”双语长廊。教学楼、综合楼走廊的每面墙上都以“明德、砺志”为主题,悬挂百幅中外名人像和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并开展“看名人画像、读名人名言、讲名人故事、学名人品质”的“四名”活动。

4“. 园文化”重情趣

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我校以“琴棋书画”为意象,配以“春夏秋冬”的季节特征,精心设计了四个小园,以保证校园绿化与校舍在视觉上的和谐,使师生进入校园有一种心旷神怡、回归自然的感觉。

这样的环境文化布置,真正做到了一草一木皆说话,一景一物均传情,悄无声息地陶冶着学生美的情操,孕育着学生美的心灵。

二、以美促智,构建“和谐至美”特色的课堂文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凡学校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实践中,我们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如何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构建和谐至美的课堂文化。我们力求使所有课堂都尽可能地呈现从“美的刺激”到“美的感悟”到“美的创造”三段式格局。同时不断研究探索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和谐至美”课堂的基本风格,例如语文课的流程可设计为“品味佳句———揣摩语言,诱导学生感受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引导学生体验美;图文并茂———写写画画,启发学生表达美;文道结合———学习做人,带领学生领悟美;展开想象———引入意境,激发学生创造美”。

此外,随着艺术课程内容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教学形式与教学策略也逐渐多样化,新的教学模式将更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的整合:建构知识体系,创设视觉情境,参与实践体验,体现人文精神,艺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开放互动”的模式,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以“美”为境界,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情智互动(情感交流和智力发展)、人际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活动教学中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媒体的开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开放;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思、乐中画,在动态的、开放的活动和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参与美、创造美和拓展美。

三、以美导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

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实践中,我们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校级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展体现和谐至美理念的学校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以此塑造全体师生的人格美。

1.开设“七色光社团”

以“兴趣小组”课外活动为主阵地,组建开放、宽松的课外文体活动组织。如设立“红黄蓝现代儿童美术实验活动区”“七色光艺术团”“邹小体育俱乐部”等,在活动中培养师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其个性特长,进一步让师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

2.举办校园“美之韵”文化节

通过一年一度的四大文化节———美文读书节、健美体育节、尚美科技节、和美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创新成果的舞台,不断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活动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我校“美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升我校“艺术特色学校”之品位。

3.开展“和谐至美”的班级文化评比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师生共享的幸福校园,每学期学校德育处都会组织开展了以“和谐至美”为主题的班级文化评比活动。活动中,各班师生的奇思妙想,使教室变成了创意的工作坊:“图书角”“卫生角”“名人名言”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特色版块,如“心灵氧吧”“书法文化”“群艺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各种“评比栏”和“互动台”,给学生带来蓬勃向上、努力奋发的朝气。

四、以美育人,开发实施“和谐至美”特色的校本课程

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撑学校的文化建设,使“和谐至美”校园文化主题得到更强有力的拓展。我校是常州市首批艺术特色学校,也是市首批书法特色学校,艺术氛围很好,因此,我们利用我校的书画特色、音乐特色等,让学生在书画的学习中感受中国艺术之美,并能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并进一步完善我校《书墨童年》《涂抹童年》《诗文童年》校本教材;学校还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艺术团体———尚美小剧社、唯美画社、尽美舞蹈队、尚美合唱团,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师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我校整合全国赫赫有名的邹区灯具城这一资源,对“灯具文化”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度开发,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灯具世界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灯具发展的内涵美,培养学生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及在全校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也走进了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低年级的《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名人名言、成语故事到高年级的唐诗、宋词,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读、校本课时间,饱览古今经典,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进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努力达到和谐至美的境界。

总之,在文化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逐渐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高雅、文明、健康的轨道上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能量得到释放,某些情感获得宣泄,而且正是在这种释放中,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9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

一、生活美术教育,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术体验美术。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我们看到,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所学的知识不但“活”、“牢”,而且能“用”。如:《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一课中。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的,可以运动或发光、发声的立体造型,生活用品或活动模型。完成后的大型立体造型可以美化学校,小型立体造型可以美化教室或家庭,生活用品可以运用于家庭或作为礼品赠送朋友。《人类的朋友》一课中,课前要求学生观察和收集动物资料,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及动物表现的技法,然后尝试用线造型的表现手段来临摹和写生动物。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穿插讲一些人与动物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增强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故事。

二、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便充满兴趣,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与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美术创造,以趣乐学,让学生处于一个自己要做,促进自己做好的一种状态。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 如教材第13册中《当一回蔡伦》,从我们身边经常使用的纸入手,将学生带进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代,让他们切身感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造纸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从教学的内容看,造纸技术对渴望猎奇、喜欢尝试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更好地借助美术课程向学生传授跨学科知识,让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导入本课。如中国古代有哪四大发明?造纸术是谁发明的?等等。另外课前我还要求学生查找、探索与纸有关的人文知识,相互间的交流成为知识共享的首要方法。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纸张制作的一般方法,然后让学生实践进行纸张制作,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生尝试到成功喜悦的同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何运用现代造纸技术制作具有艺术效果的纸张,用3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说明。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四大发明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像力丰富,文字说明生动、流畅,纸张的制作作业也完成得比较好。

三、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

[1] [2] 

的生活过程,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美术的丰富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学生有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地活动所能开发利用的材料和素材,如图书材料、音响材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了解具体的人,了解生活是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所以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当然也意味着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使得人得以完整地发展。  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及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风景画的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内容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从而引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和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动物画的教学时,让学生在画中蕴含着对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关爱,它们和人类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拥有共同的家园;在人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在画中能寄托对师长、朋友、同学及亲人的深情,以情带画,让学生学习美术就不再是任务,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在静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通过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如第册《身边的物品》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艺术家通过静物画的创作,表达一定的主题,倾诉自己的情感;在色彩画的教学时,如第册《情感的记录》要求学生在提高用单色表现身边物品的同时,用色彩去丰富画面效果,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接近自然和生活,其静物的内容还是以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的、易于表现的,并具有一定情趣的物品,如花卉、水果、餐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