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

第1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四、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2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副产品 供应链 效率优化

中图分类号:S37 文献标识码:A

农副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和肉类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这些产品的易腐性,运输和储存时要求有时效性;另一方面,各级市场需求多样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多变性,必须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多层次流通;最后,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从田头到餐桌的一条龙服务具有可视性与追溯管理。以上特性,构成了农副产品从供应、生产、采购、加工、运输,从销售网络至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链。本文主要从农副产品供应链入手,剖析了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物流园区高效供应链的特征分析,提出优化的方法和建议。

一、目前农副产品供应链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流通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备设施落后,流通过程中运输装备标准不统一,其中的核心组织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粗放式地运转。而农副产品富有易腐变质的特点,运输时效无法掌控,使得很多农产品在源头上“出不去”或“难出去”,在末端“送不到”或“送得慢”,效率低下导致严重腐烂,带来巨大的损失。农业仓储总容量供给不足,规模小且散,难以实现集配、中转、粗加工和品质拣选等功能,限制了高效率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二)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不足,尚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从生产上看,我国农业生产绝大部分经营模式仍以“一家一户”分散模式为主体,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低,简单、零散方式的小规模的运销叠加多元化生产,导致供应链各个环节物流无法达到经济规模化,提升空间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与方法。

(三)流通环节复杂,耗费的资源过多

在农副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其模式大部分沿用传统批发市场的模式,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分散出现在各地区差异放大、各个环节存在多级销售和多层运输。例如生产者、消费者、批发商和物流服务商,相互之间的流通环节复杂、损耗大和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出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情况,过长的农副产品供应链加大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概率。

(四)供应链基础松散,管理难度大

供应链管理突出的标准化、一体化与协同化,才能造就高效率。由于我们没有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从事农副产品相关产业的各类人员,如农户、采购商、批发商、掮客、各级批发商、零售商等都在追求自身利益,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矛盾,造成整个农副产品供应链松散,没有标准化。

(五)信息化程度较低

农副产品对水土的依赖且在生产周期上的局限性,造成其供给弹性很小;从需求来看,农副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也小,这样的供需条件带来农副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价格的滞后性将导致生产和消费发生偏离,带来供需的不平衡。各环节没有及时取得可靠的信息渠道,难以把握正确的信息源,导致整个农副产品市场缺少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机制。

二、农副产品高效供应链的主要特征――以农产品物流园为例

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处于产业链的流通环节,上游与农产品基地、果农、菜农和各类养殖户对接,下游面向各级中小批发与零售端。园区集农产品集散、交易、物流、加工、信息平台、展览等于一体。

(一)农副产品运输集散

农副产品市场运输配送呈现多批次、小批量,从源头产地集聚后,形成干线运输,经过市场的交易与分散后通过配送至零售端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二)农副产品交易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1.农副产品现货与期货交易价格信息服务

农产品价格走势信息通过平台进行汇集,通过整理辨识后高速地传递给生产商与消费商,有效引导整个供应链的良性生产与消费需求选择。

2.商业、物流及配套信息有效互通

生产商、批发商与消费者之间因业务与交易产生的各类信息,包含重要的物流信息在平台间沟通,借助平台的撮合、管理、推送等功能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市场了如指掌。

(三)物流综合服务

1.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与仓储

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后的增值与利用是提高整体效率的重要途径,利用园区的分割、分拣、包装、配货等粗加工,可以满足末端消费者对蔬菜调理、食品冷冻、食品保鲜和净菜等需求。仓储服务则可以保证农产品集散和配送的有效性。

2.食品安全与交易结算

市场对流入的各类农副产品均有原产地、运输渠道验证及入场前的检疫检测,确保符合国家要求。而交易结算借助金融机构的协助,可以保证交易中及时结算并实现非现金的流转、结存等功能。

三、提高农副产品供应链效率的创新途径

(一)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体系

通过各环节核心企业:产业基地、农贸物流园、线上平台将上下游农户、企业、市场联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合作,信息共享,建立运作标准后实行“集约化”管理,提高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开发与培育大型物流园或农贸市场,作为区域及供应链的核心,为生产、销售与安全提供保障,利用信息化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析,借助电子商务建立多角度和多层次的供销渠道,及时分享农副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建立完善的农副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激发农副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以此提升供应链的效率。

(二)优化供应链结构与支撑体系

在完善农副产品供应链体系时,优化供应链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以集体化农业为主体的合作生产体系,围绕区域大型农贸物流园区,打通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流通关系和以运输节点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以此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加强供应链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规模化经营基础上,使用“规模小型化,形式多样化”的方式,让各个产业基地联合起来,组成农业产销联合体,提升抵抗风险的能力。在农副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加入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物流园区、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以专业物流园区或企业为主导的流通体系,集农副产品供应、生产、销售于一体化,通过签订合同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让物流主体充当供应链中集成商的角色,有效整合分散农户,借助专业化物流设备实施和物流技术为农户提供一流服务。

除此之外,应建立从大物流到城际配送节点建设的物流网络模式,综合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的枢纽节点,对农业生产者、产品加工企业和各级批发商进行有效整合,完善各级中转站物流节点,组成多层次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网络结构,根据地区对各个生产者、产品加工企业和批发商进行分类加工与包装,通过干线运输方式逐级配送,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以此整合已有资源,减少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运作效率。

(三)利用互联网信息系统简化物流环节

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简化物流环节,即是利用互联网标准化技术、编码技术、标识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采集、处理、交换与传输农产品物流整个过程,达到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间的相互协调、无缝连接,建立一个高效率、高速度和低成本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物流高效运转的目标。互联网技术主要分为电子订货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供应链物流资源计划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物流需求计划、分销需求计划和企业资源计划等,灵活运用这些互联网技术,制定农产品供应链各个节点的计划,可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益。

(四)促进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

建立“订单农业”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或产业基地签订购销合同,双方按照合同履行各自的职责,从而有效满足客户端的需求,又能保护农户的利益。例如,可建立以供应驱动的农副产品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的“拉式”供应链,在“需求驱动”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与自身生产能力来规划生产方案,并驱动生产与运作计划的实施,以达到同步物流发展的目标。由于在供应驱动供应链运作模式中,信息都是双向流动的,所以在需求方向供求方提供需求信息过程中,必须对供方的瓶颈压力、盈亏平衡、能力分配与最小生产批量等信息进行全面了解掌握,从供应链总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供需双方生产与经营计划方式进行调整、安排,有效解决农副产品供应方不确性与易腐品的问题。

基于消费者对农产品各个方面提出的严格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调整农副产品供应链,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体系,优化供应链结构,构建不同的销售渠道,积极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简化物流环节,稳定企业与消费者的供需关系,以此促进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晓利.提高农副产品供应链效率的创新性研究[J].学术交流,2014(1):62- 65.

[2] 张荣.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农超对接”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2(6):24- 25.

[3] 浦玲玲.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现状研究[J].物流技术,2015(9):219- 221.

[4] 孙志洁.特色农业供应链的构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4):42- 44.

第3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大宗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散运输;选址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一、引言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以粮食生产为主,有9个分局,103个农(牧)场,2318个生产队,采取以统一经营为主导、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现有耕地 3600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1/5;粮食总产已达到 249 亿斤,占全省粮食量近 1/3;粮食商品量 225 亿斤,商品率 90%,占全省粮食商品量近 1/2。已建成连接黑龙江农垦总局、分局及下属农场间的一批批发市场。

垦区物流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网络初见雏型,专业和综合性物流企业已初具规模,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园区已经显现,物流有效市场不断扩大,垦区物流区域划分与节点布局现状基本形成垦区物流管理体系。但是,垦区的物流基础仍不能满足每年的物流需求。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宗农产品供应链仍是一个艰巨的问题,探索改进供应链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我们知道垦区存在着以下问题:(1)链接松弛问题,尤其是产、供、销利益不均衡,加工率较低,加工增值能力低。(2)供应链层次短、产品种类不丰富和运输不畅通。(3)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集中式管理。(4)信息质量还没有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垦区各方的充分利用。

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出发,提出建立物流事业部对资源进行整合,解决相关问题,并根据农产品运输的季节性和集中性改变运输方式,采用分散式运输达到效率最大化。然后建立了流通中心选址模型,指出求解方法。

二、提出解决思路

1.建立物流事业部

由分析得出,可建立物流事业部来整合垦区的资源,对供应链网络优化。把产供销、计划经济管理、信息落后这些问题集中起来,由物流事业部综合分配处理。以下为物流事业部的组织结构图:

图2.1 物流事业部的组织结构图

物流部主要负责本集团的物流事项,包括市场部、计划部、运输部、加工部、仓储部。产品销售部包括营销部、市场部、客户部。营销部的职责就是解决垦区的品牌知名度的问题,依靠北大荒的品牌效应将垦区的农产品推销出去,首先是加工产品,提高品牌效应,建立品牌效益群,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部及时发现市场的动态,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客户部及时地反应客户的需求,于此同时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信息中心由如下部门构成:信息营销部主要的职责就是传递产销供的交易信息给自己的客人或内部的可取工作人员,解决信息系统未得到重新利用的弊端;生产信息部及时更新生产信息,以及集团生产的产品;市场信息部反应市场的动态和供需信息;物流信息部及时更新运输、仓储、加工的信息状态;信息综合部及时整理各个部门的信息,促进各部门沟通以达到供应链产供销的平衡,达到供应链对接的平衡性,保证信息及时沟通,以供管理层进行决策。

2.分散式运输

经过组织形式的变革,物流事业部将依靠信息中心的信息,当季节产出农产品的时候提前做好预测以及客户预定工作,这样调整运力安排,改变原有的运输方式,采取分散式运输:将产品分散运向下游企业,然后通过建立仓储中心,储存货物。这中间对仓储中心和配送中心以及加工中心采用半运输半储藏的方式来进行工作。我们将调整目前运力安排如示意图:

图2.2 运力安排图

三、建立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

根据新的运输方式的要求,必须选择原有部分分厂改造成为新的流通和加工中心,即流通部选址问题。这里我们建立0-1整数规划模型解决这一问题。

(1)参数解释

Xk再加工工厂(流通中心)选址变量,当k=1,表示i地被选作流再加工工厂(流通中心)当k=0时,则表示i未被选上;Wij:从农产品产成地i到需求点j的运输量;Wkj:从再加工工厂(流通中心)k到需求点j的运输量;Wik:从农产品产成地i到再加工工厂(流通中心)k的运输量;D1j:需求点j地的原粮初加工产品需求量;D2j:需求点j地的粮食深加工加工产品需求量;Tk:再加工工厂(流通中心)k的建设容量;Si:粮食产地i总的供给量。

(2)目标函数

物流总成本最小:

约束条件:

如果k地址被选为再加工工厂(流通中心),k所得到的各原粮产量的供应总量不超过它加工流通能力:

必须能够满足需求地j的需求:

通过从再加工工厂(流通中心)k的货物的进出总量要相等:

选上的从再加工工厂(流通中心)k总投资不得超过原定的限额:

各条线路的运输能力不能超过总的运输能力限制:

从工厂发送到各流通中心的物资总量不超过它的供应能力:

解该模型可求得总费用目标函数值最小的流通中心建设数目、地点和各流通中心向需求点的发送量,农户向工厂、工厂向流通中心的运输量。

2.求解方法

这是一个整数规划的选址问题。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我们的需求量是不能完全确定的,是一个统计的预测数据,真实的数值应当为E()。我们可以将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得出关于D的一个连续概率密度函数ρ(D)。在将D代入运算求解,得出最低成本的条件下概率最高的组合。

鉴于可选的地点有限所以可以用分支定界法结合穷举法。首先用分支定界法排除掉一部分不能满足条件的组合,其次将剩余的组合求解比较,得出概率最高的组合。计算部分可通过编程Lingo语言的方式完成。

四、结束语

关于黑龙江垦区大宗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建立事业部并改变运输方式的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求解。然而我们只能覆盖解决大部分主要的问题,关于如何处理好更细致的环节和衔接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另外,我们的数学模型偏于理论,能否在实际中得以运用也是需要验证的。

参考文献:

[1]冷志杰,唐焕文.大宗农产品供应链四维网络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3.

[2]冷志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赵英霞.基于供应链的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2.

第4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路径;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teractive coordination among enterprises in cold-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elps to solve the logistics bottleneck and promote the indus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ynerge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problems within cold-chain logistics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building synergetic model,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llaborative paths with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collaborative paths; mechanism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居民对生鲜农产品品种的多样性和品质上的新鲜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近年来接连曝光的农产品安全质量事件使人们早已心有余悸。此外,我国各地屡次出现农产品“卖难买贵”、增产不增收等现象,不仅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更沉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冷链物流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而且作为供需方之间的“蓄水池”,能有效调节农产品供需平衡,冷链物流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冷链物流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节点衔接不畅以及“断链”等问题层出不穷;尽管农产品冷链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远逊于市场需求,但由于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冷链物流设备设施使用率并不高。因此,从系统协同视角下探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协同路径和实现机制,推动相关企业在互动协调中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实现冷链物流节点无缝衔接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形成了综合化、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体系也较为全面和深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学者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障碍研究颇多。著名的流通经济学家丁俊发(2010)以及朱仕兄(2012)、王家旭(2013)等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基本类似,主要问题有:①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且技术落后,冷库结构城乡布局不合理,80%以上果蔬类、70%以上肉禽类产品仍然在常温物流下流通;②冷链物流节点衔接不畅,存在较为严重“断链”;③第三方冷链物流数量众多但规模小、竞争力弱、服务质量差,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的企业屈指可数;④冷链物流标准尚不健全,执行力度差,强制性标准缺位下难以形成有效监管。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研究者主要从冷链物流模式、系统优化、第三方冷链物流与冷链产业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知名物流专家邬跃(2010)、商务部特聘专家洪涛(2013)以及张明玉(2010)、杨钧(2013)等多位学者认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正向多元化发展,并比较分析了批发市场、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第三方物流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杨芳,谢如鹤(2012)、张明玉(2010)、周伟(2013)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物流系统论、第三方物流、交易成本与效率角度进行了研讨,并构建相应模型进行分析,提出实现冷链物流优化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可知,尽管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不少问题,但冷链物流市场需求非常广阔,关键是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瓶颈”。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农产品安全高效的“从田间到餐桌”无缝衔接,既需要冷链物流技术的充分应用,更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性,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节点企业合作普遍较为松散,互动协调、同步运作的意识与能力急需提高。因此,探究冷链物流节点的协同路径和实现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2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模型的构建

德国知名科学家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揭示了开放复杂系统的相变,系统从混沌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演变,是由系统的序参量交替主宰和支配的一般规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是由多个非特定企业满足市场需求而自组织形成的一个“虚拟企业”,冷链物流主体要素(节点企业)、客体要素(农产品和信息)与冷链物流设备设施要素共同构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该系统既具有一定的结构,又按照一定的规律运作,表现为“有序”,而且该系统自组织方式远比自然系统更为复杂。

由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受到系统内外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量化求解序参量过程异常繁杂。本文借助于徐绪松教授探索图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了影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的多重因素及其互动、层次关系,最终确定了该系统的序参量(见图1)。政府政策的支持、经济持续发展、冷链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会消费需求提升等系统外因素以控制参量的形式影响系统自组织过程,并自发地推进冷链物流协同的产生和发展。系统内三大主要因素包括冷链物流设备设施要素α、冷链第三方物流规模与运营能力β及冷链标准体系的完备与执行γ,是支配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序参量,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深刻地影响了冷链物流系统协同进程。

通过分析系统内三大因素的关联性以及对系统协同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序参量α和β阻碍了冷链物流系统协同进程,序参量γ对系统协同的影响好坏参半。由于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处于起步阶段,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抑制社会对冷链物流设备设施的需求。因此,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应合理把握一个宽严相济的“度”,而不是一味的松弛。针对影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进程的序参量,可采取适当的被组织策略调节或改变相应控制参量,有意识增强良性序参量和抑制不良序参量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减少系统内耗的时间和程度,促使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向更高层次演化。

3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路径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既可推行相同或不同行业主体横向协同,又可在同一产业内实行产供销企业纵向协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无论是冷链物流节点企业横向协同,还是纵向协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计划与决策协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与EDI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及时传递与实时分享。为了提高冷链物流系统的高效性和灵活性,将原先分布在冷链物流节点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销计划、物流储配计划,重组整合成以满足客户物流服务需求为中心的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并建立统一的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平台,以此为基础整合冷链物流节点企业的IT系统,使其与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平台逐步对接、融合,最终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见图2)。

借助于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平台,冷链物流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与执行冷链物流协同计划,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联动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与管理,迅速、准确地做出有利于冷链物流系统的最优选择与规划。协同计划始于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方的销售计划共享,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方首先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历年销售数据生成农产品物流需求计划,并上传到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平台。第三方冷链物流查阅冷链物流需求计划,并对自身冷链物流储配能力进行评估后,制定并上传冷链物流储配计划。冷链物流需求方按照事先确定的指标体系评估物流计划,并根据评估的结果直接通过EDI向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出物流需求订单。更进一步,引入具有交互性和智能性的多智能体(Agent)技术,协同平台可构建基于Agent的冷链物流协同决策模型,通过信息的实时交换和协商支持节点企业自动参与冷链物流协同决策,实现冷链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我国绝大多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仅能提供冷链物流环节中若干项业务,并不能够提供一体化、综合化的冷链物流服务。从某种程度上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是由彼此独立、相互依存的多个“点”串联而成。针对我国尚不成熟的冷链物流市场,如何制定冷链物流标准规范与指导“点”以及“点与点之间”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首先完善冷链物流标准,通过标准指导与约束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和业务操作。为了尽可能降低生鲜农产品安全质量风险,冷链物流企业应严格执行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冷链标准(包括推荐性标准),并积极推动跨区域、跨企业的协同监管,形成贯穿整个冷链物流的全程透明并可控的质量追溯体系。在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和复杂的情形下,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应逐步加大检查和监督相关企业冷链标准执行情况,企业一旦触碰红线,将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营造规范有序、公正公平的市场经营环境。

3.3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要素协同。与常温物流相比,冷链物流不仅初期投入巨大,后期的使用维护成本高,而且此类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如果投入使用后冷冻冷藏货源量不足,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与负担。冷链物流要素协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第三方冷链物流、分销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方在冷链物流资源要素的投资、使用与维护达成某种共识,共同兴建冷库及附属配套设施,联合投资购买冷链物流设备,形成冷链物流资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冷链物流资源利用的协同化以及冷链物流管理的共同化,从而拓宽冷链物流资源投入资金来源,降低单个企业资金压力与风险。另一方面,整合社会现有冷链物流资源,建立以城市或区域为核心的冷链物流虚拟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设备设施的互用、共享,弥补第三方冷链物流储配功能上的不足,同时通过信息交换与共享来快速反馈客户需求,减少供需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社会冷链物流资源供应相对不足或过剩的情形。

4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机制

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分销企业以及第三方冷链物流位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不同节点,存在着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冷链物流协同能有效整合冷链资源要素,优化冷链物流管理,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冷链物流无缝衔接,确保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安全性和实效性。然而,由于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节点企业作为经济人的有限理性,而且第三方冷链物流作为物流服务的人,客观上具有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企业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导向必然触发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极有可能形成个体利益最大化而系统整体利益受损的“双边际效应”,与协同目标背道而驰。

利益预期是系统协同的最为强烈的内生驱动力,促使冷链物流节点企业协同的产生和发展,而风险则是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制动力,科学合理地均衡冷链节点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是系统协同的关键。因此,应优先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自发地调控企业的决策动机和行为,促使冷链物流系统绩效达到最优。利益与风险协同机制的设计原理并不复杂,按照冷链物流节点企业投入的资源要素的成本进行合理分配,并采用Shapley值法模型等方法对合作方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补偿原则对原有的收益分配方案做出适当调整。

然而,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也并不总是有效。尽管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收益是节点企业共同创造,但大部分协同收益被主导企业获取,协同收益是否公平合理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核心企业的长远规划和智慧。此外,冷链物流协同既要受到系统内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致使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又由于委托―关系的客观原因导致契约不完备、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冷链物流节点企业可能滋生投机违约行为。当节点企业所获得的风险补偿难以弥补未来预期的收益降低时,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将戛然而止。因此,在利益―风险机制的基础上,还须广泛地建立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沟通机制以及冲突解决等机制,弥补利益―风险机制的不足与缺陷。

5 结束语

冷链物流系统协同能有效解决生鲜农产品产业发展中亟待突破的物流“瓶颈”,但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效益的获得并不能一蹴而就,相关主体应有意识、逐步地采取被组织的策略和手段,促使自组织协同向更高阶段演化。作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冷链物流核心企业应在充分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引导企业互动协调发展,提升冷链物流系统的效益。为了推进农产品冷链进一步持续发展,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充分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冷链物流市场环境,鼓励与扶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张明玉. 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研究――战略・模式・机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丁俊发. 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 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4] 洪涛.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创新与发展[J]. 中国农村科技,2013(8):43-45.

[5] 兰洪杰. 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对象与过程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9(2):20-23.

[6] 王志国. 博弈视角下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38-40.

第5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1两岸冷链物流的现状

1.1大陆冷链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陆冷链物流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我国大陆食品行业迅猛增长,冷链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冷链物流技术标准的出台、法律法规的推动和市场舆论的监督,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运作逐步走向规范;专业化的冷库建设受到重视,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冷库发展较快;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开始发展,利用GPS定位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能迅速准确地记录和回传冷藏车厢体内的多点温度,实现冷藏运输温度监控,利用RFID进行全程物流的冷链监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也开始发展。2009年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大陆冷链物流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大陆的冷链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不多,绝大多数是从传统的冷藏运输商演变而来,并非真正的冷链物流企业。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大陆商用冷(藏)库面积700多万m2,冷冻(藏)能力500万吨;保温车约有4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在全国总运行铁路车辆331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目前,我国大陆每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30%,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4]。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陆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设备设施不足,冷链物流技术相对落后,损耗大、冷链物流成本高。

1.2台湾冷链物流的现状

台湾的现代冷链物流发展较大陆地区早,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郭儒家认为,台湾冷链物流产业的兴起主要原因有:连锁销售体系的带动、食品流通形态的变革、专业分工低风险的需要、低温食品的普及成熟、都市化及人口集中、政府的积极推广等。在完成了早期基础设施建设后,台湾冷链物流行业致力于冷链物流的延伸服务及经营模式的深化。目前台湾有超过2000亿元(新台币)的冷冻冷藏食品销售市场,其中已经有较大的十余座第三方低温物流中心,有500余辆低温配送车队,每年有超过60亿元(新台币)冷冻食品配送商机[5]。台湾冷链物流经营者总体可以归为四种类型:由制造商成立的物流中心、由货运业转型而成的物流中心、由零售商向上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及由传统进口、批发商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相较于大陆冷链物流,台湾冷链物流具有如下优势:

(1)台湾冷链物流企业有较强的冷链物流体系或冷链物流中心的规划能力,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融入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实现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客户化。

(2)台湾的物流领域信息化较高,众多冷链物流企业都拥有比较完善的冷链物流业务信息系统,拥有庞大的物流系统开发和物流系统维护团队,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对冷链物流全过程进行监控。

(3)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低温作业等物流技术较领先,整个台湾岛所有必需的物品通过全岛后勤常、低温物流支援系统,均能在24小时内送达。

(4)台湾冷链物流企业拥有丰富的冷链物流人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操作人员和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2两岸农产品贸易对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需求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两岸农业互利互补,增长加快,两岸农产品贸易不断深入,尤其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的推动下,台湾农产品加速登陆营销。农产品贸易是两岸合作中关注度较高的领域,特别是2005年以来,大陆方面不断出台惠及台湾农民及农业的政策措施,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平稳、快速发展,有效地扩大了自台进口。目前,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农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两岸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表1)。据海关统计,2010年大陆从台湾进口农产品2.47亿美元,比2009年的1.84亿美元增长34.4%,增幅创5年来新高。2011年前6个月,大陆从台湾进口农产品1.7亿美元,同比增长57%,高出同期大陆农产品进口总体增幅近30个百分点。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农产品种类(按海关HS编码计算)已从2006年的381种增加到2010年的460种,增幅为20.7%;大陆进口台湾农产品的贸易企业从2006年的1040家增加到2010年的1195家,增幅为15%。两岸间的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将带来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必然带动两岸冷链物流企业的交往与合作。农产品从采收、贮藏、包装、运输、销售都需要冷链物流支持,温度控制较好的货品,其损耗率将过5%,而温度保持不好或中间出现脱节,则可能造成大批量食品的腐化变质。可见,冷链物流贯穿着整个食品运输过程,对两岸农产品贸易规模能否扩大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冷链物流体系,全国约有90%以上的新鲜水果、蔬菜及其制品基本上处于没有冷链保证的条件下运销[7]。为了确保两岸农产品贸易更好更快发展,急需两岸冷链物流业界加强交流协调,构建两岸冷链物流体系。

3建构两岸冷链物流体系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

大陆冷链物流整体起步较晚,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对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但冷链物流市场广大,发展潜力巨大。台湾的现代冷链物流较大陆地区早10~20年,冷链物流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管理先进、资金雄厚,且冷链物流经验丰富,有丰富的冷链物流人才。但由于经济衰退,台湾地区未来冷链物流的市场发展空间不大。两岸冷链物流业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岸冷链物流业应充分利用大陆冷链物流发展的机遇,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冷链物流市场中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3.1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冷链物流模式

冷链是一条特殊的供应链,整个供应链中由多个环节组成,从农产品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涉及许多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农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始终都应处于低温环境中,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败,所以要求各个环节参与者应具有很高的组织协调性,以保证冷链运作的成功。大陆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协调,农产品供应链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因此,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方应共同配合,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冷链各环节的参与者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冷链物流网络,特别是建设冷链物流网络中的配送中心。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形成高效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冷链物流运作的有效对接。

3.2整合两岸冷链物流资源

台湾冷链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先进、冷链物流技术先进、物流服务信息化和客户化水平高,但台湾劳动力成本高、市场不断萎缩。大陆冷链物流企业已经具备现成物流网络和物流基本环节的操作经验,拥有良好的地理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两岸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冷链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并购整合或合资入股以及建立冷链物流战略联盟等形式,整合两岸冷链物流资源,大陆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共享台湾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丰富的冷链物流管理经验,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分享大陆的冷链物流市场份额,降低冷链物流成本,规避风险,从而形成两岸优势互补,实现两岸冷链物流业的双赢。

3.3建设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两岸共建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链物流全程实施监控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使两岸供应链信息在冷链上快速准确的传递,对各种农产品的冷链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物流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及全程温度监控,对农产品仓储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提升冷链物流物流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依靠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食品源产地信息追溯系统、食品加工过程信息追溯系统、食品运输与存储信息追溯系统,使得同一销售单位的农产品,在产品形态变化、物权转移、管理环节变化过程中,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召回[8]。

3.4共同研发冷链物流技术

冷链物流技术作为一项涉及食品安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低温系统工程技术,是在食品加工技术和制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低温作业等物流技术上有较丰富的研发经验,大陆有规模较大的高校和研究所,拥有大量的冷链物流技术研发资源,两岸冷链物流企业、高校及研究所可以联合开发冷链物流技术,推进两岸冷链物流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共同研制各种速冷、保鲜、冷藏冷冻设备,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冷藏库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及适合农户使用的微型冷库、农产品气调库;共同开发农产品产后低温包装和保险技术,共同研发冷藏技术,尤其是自动化冷库技术,研发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工具,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

3.5共同培养冷链物流人才

冷链物流的运作管理具有科学、技术和安全的专业特性,涉及多门类学科知识,如:物流供应链、食品学、冷冻工艺学、制冷技术、机械技术等[10]。两岸可以共同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通过两岸高校、冷链物流企业的产学合作,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基础,开设冷链物流方向及相关课程,培养冷链物流所需的相关生物、食品和制冷技术知识,培训各种农产品的质量监控标准。两岸高校与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编制技能培训资料,既可以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培养冷链物流的技能型人才,又可以对冷链物流企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冷链物流操作技术。

第6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 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

一、引言

网络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会计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复杂且持续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必须结合市场环境,并对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对传统会计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提升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将价值链管理理念进行有效应用。因此,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会计模式价值链会计管理应运而生。价值链管理创新了会计信息要素和类型,突破了传统会计的时间及空间限制,规范了成本管理,重新确立了业绩评价体系。本文选取农业企业为研究载体,尝试结合农业企业的行业特点构建价值链会计管理体系,从会计成本降低和农业企业经营能力提升角度出发,更好地满足农业企业发展需要。

二、传统农业企业会计的局限性分析

农业企业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农产品作为发展基础,提升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业企业是一类较特殊的企业,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农业企业以农产品为经营对象,相对于其他工商企业生产产品时的可控因素而言,农产品的生产则受到气候、雨水、温度、经济环境等诸多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其次,劳动资料和对象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农产品可以作为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这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一定的影响。鉴于农产品在生产及消费环节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得传统的会计核算存在以下局限:

(一)会计核算内容的复杂广泛性

农业企业涵盖的生产活动范围和所涉及的行业广泛而繁杂,且由于农业生产所具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双重属性,使得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既要将相应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核算在内,又必须将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相应支付与摊销包括在内。但传统会计仅关注企业内部范围的经营流程,因此大大降低了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精准性。

(二)会计成本核算的阶段性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大多是具有生命特征的动植物,除了核算其种养殖所投入的能以货币衡量的生产费用外,还应将各种农产品在不同成长生产阶段的增减情况及与其他行业交叉生产成本核算在内。但传统会计的成本核算无法体现农业企业生产的综合性成本,更不能对相关行业的成本核算用适当的方法来统筹划分。

(三)管理方法落后,缺乏前瞻性

传统会计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成本行为,反映及披露的信息局限于财务范畴,对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以及费用摊销等信息披露不足,导致企业活动缺乏长期性、方向性的战略指导。此外,传统会计管理体系中的预算控制方法,是以大量的过去经验为基础,这就导致对实际情况把握不足,获取的信息较为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

三、价值链会计在现代农业企业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关于价值链会计运用于农业企业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经验,这种新理论的运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企业带来转型机遇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一)价值链运行面临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快速有效的信息网

农业企业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而农产品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这一特征在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的环境下,必然隔断了农业企业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农业提供的产品种类数量及品质不能满足农业企业的需求,造成市场的供求不平衡,降低市场效率。因此,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有效完善的信息网络,才能确保各流程价值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减少价值链会计实施的阻力,促进各企业间的高效率合作与共赢。

2、缺乏规范的内部运作模式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销过程脱节严重,没有形成规范的销一体化模式。农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缺乏对外部因素以及整个价值链的考虑,只关注生产过程本身,缺乏市场调查,不能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进行内部生产的调整。此外,我国农业企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产品主要依靠传统经验生产,产品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因此,为了使价值链会计更好地运用于农业企业,必须先创建完善规范的内部运作流程。

3、价值链条成本过高,价值计量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现阶段农业企业没有与上下游的供应商与销售商联系起来,无法进行良好的库存控制,农业企业的库存管理呈单一性和静态性,链上资源的使用无法达到效益最大化。且农产品的原材料采购一般以敞开收购为主,因此会因采购时间问题引发全年货物短缺,造成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损失。若一直保持原材料的充足供给,则企业会因为资金占用面临资金周转困难,也有可能受市场因素的影响造成跌价损失,致使企业效益大幅下降。

(二)价值链会计在农业企业中运用的发展趋势

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是任何企业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农业企业的价值链会计管理未来发展趋势将必定以价值链为核心,为客体建立企业战略管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将价值流程分类。从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出发,进行SWOT分析,明确企业竞争优势以及价值创造过程,并根据企业特点对企业各个环节界线分明的活动进行划分,形成一套价值流程架构体系;构建完善的价值流程记录体系。在此体系中,不仅需要记录价值活动自身在会计期间所消耗的资源成本,还需要对价值活动成本进行把握,价值活动成本也应被记录在内;对数据分类归集进行功能扩展。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数据的确认、记录等,而会计信息系统的分类标准是按照会计要素来划分的,往往会给信息系统支持带来一定的困难,基于这一问题,企业就需要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改进,能够对价值活动予以有效认知,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归类统计,使其能够在会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价值链会计在农业企业中运用的核心是将外部会计与内部会计相结合,使内部价值链中有关成本分析的局限性得到有效缓解,使得农业企业生产的价值性得到有效整合。纵向整合。农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合;横向整合。农业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农业企业有关活动的外部化效应;环境相关外部整合。价值链会计管理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三种形式的价值链整合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实现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

四、基于空间维度分析的现代农业企业价值链会计流程重组

阎达五教授就农业企业价值链会计流程重组问题分析时指出,价值链会计在具体应用时,对企业原有的会计工作模式进行了转变,注重体现出价值联盟的发展特点,也实现了对会计管理对象的拓展,对原有货币计量的核算对象拓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本文将从价值链会计空间维度上的纵向价值链与横向价值链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农业企业价值链会计流程重组中的纵向价值链分析

纵向价值链分析是对企业上下游供应商及分销商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关系分析,主要目的是使农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降低农业企业的采购总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市场份额。

1、农产品供应商

农业企业处理好自身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农业企业价值链价值的增加。企业应当分析上游供应商的价值链结构,可通过影响或改善与其之间的关系达到农业企业和供应商双赢的局面。

2、分销商、客户

最终产品通过分销商定价流入顾客,而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与销售渠道有关。与下游分销商紧密联系确定合适的销售渠道,做好过程之中的协调优化工作,能增大价值创造,降低企业成本。

3、农业企业内部流程

农业企业内部整个价值链分析以从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开始,以产品的最终销售为止,通过内部流程分析,明细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和价值创造,区分企业内部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分析农业企业自身成本动因及竞争优势,探索更为优化且增值的业务流程,减少资源占用与耗损。

(二)农业企业价值链会计流程重组中的横向价值链分析

横向价值链主要指企业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外还应关注已有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市场战略,争取获得更大的价值增值优势。

1、低成本战略

价值链成本分析将成本信息贯穿于价值链会计管理运作过程,寻求控制与改善企业成本的最优方案,获得长久竞争力。企业需要对成本管理问题予以有效认知,并能够从战略层次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战略定位。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农业企业自身产业链定位,了解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位置及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探寻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了解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消除无效作业;明确企业自身内外部优势并加以利用,了解竞争对手策略以随时做出应变;开展成本动因分析,确定控制哪些重要的成本动因,从而对价值链管理成本的方法进行探究。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是互为补充,相依相存。因为产品差异化需要企业比竞争对手投入更多的费用,完善更新现有的组织管理活动。若企业能协调内部各种价值创造活动,就有可能使差异化成本得到控制,使一项活动具有独特性的同时降低成本。

在推行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过程中,顾客需求是其把握的重点内容。这一过程中,农业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其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得增值优势奠定了基础。

五、基于时间维度分析的现代农业企业价值链会计流程重组

基于时间维度的价值链分析主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农业企业整个价值链的流程进行前中后的监控与管理,注重对会计工作进行实时控制,并通过全过程管理,保证会计工作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事前统筹与规划

任何活动的成功离不开活动的前期准备与策划,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前期主要工作是首先建立价值链会计管理实施委员会,对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活动进行整体决策,督促价值链会计管理在整个企业的实施与落实。其次,通过价值链分析明确企业内部作业流程以及每一作业环节所投入的成本时间及产生的收益,将非增值作业从整体作业活动中区别出来进行改善或清除,努力提高作业活动的运作效率。再次,在明晰企业各个内部作业流程后,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分析与预测,制定出适合企业特性的长短期发展战略与目标。最后,由价值链会计管理人员改善方案设计,并从技术、财务、经济等方面进行可行性测算,保证每个价值活动运行的效率与效益。

(二)事中实时控制

在对农业企业价值链实时控制模式进行分析过程中,要注重从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考虑。横向控制注重对采购、加工、销售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主要特点在于提高资金周转率,与企业外部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率,通过信息流协调以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另一类是纵向控制。即对处于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中的农业企业之间的资金流活动进行的实时控制。主要特点是通过信息流获取不同地域的企业集团的资金动态信息,及时把握资金流向,对企业资金流量与流速进行合理控制。

(三)事后反馈与评价

价值链会计管理中的事后反馈与评价与事前事中活动管理同等重要。农业企业需建立起以作业为基础的责任会计制度和考评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反馈与调整。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关系,并定期对各部门业绩进行考核评估,找出问题,提出下阶段改进意见及优化方案。

价值链会计管理对生产流程进行设计,基于价值链管理完成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会计组织重构、内部控制模式创新等相关工作。本文对价值链会计管理在农业企业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农业企业价值链会计流程进行了设计重构。这对全面客观考量农业企业生产成本,规范完善农业企业内部活动流程,优化调整我国农业企业经营活动结构,将提供有益的解决方法与思路。

参考文献:

[1]谭江伟,阮莉莉.价值链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探析[J].商业会计,2012年第3期

[2]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价值工程,2004年第3期

[3]吉永根.价值链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事业会计,2008年第1期

第7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链态 主体竞争力 农产品 流通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 the "Chain State" Competitiveness,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XU Mingsheng

(Hyde on the Public Record Element Software Development Co., Ltd., Shanghai 200135)

Abstrac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rural development, to revitalize rural elements, accelerat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ural resources and the promotion of farmers' income growth in important ways.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chain state" of the main competitive ed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 design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chain state; main competitivenes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ilation

1 “链态”介绍

“链态”①指果蔬农产品产销经营者之间建立的供销关系的型式分类,是农产品的全流通过程。我国果蔬类农产品流通存在多种渠道,中商商业发展规划院等农产品流通研究机构将其主要归为五类“链态”。按照果蔬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自然链、中介链、定向链、直采链和一体链。

自然链:“农户-农村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集贸)市场―消费者”;

中介链:“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 ―农村经纪人―批发市场―超市―消费者”;

定向链:“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采购供应商―超市”;

直采链:“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连锁超市”;

一体链:“生产基地―连锁集团――连锁超市”。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果蔬农产品按“链态”的比重划分,自然链和中介链占果蔬销售比重的73%以上,定向链约占12%,直采链约占2%,一体链约占5%(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我国的果蔬农产品的供销关系依然以自然链和中介链为主,农产品流通方式较落后。

2 “链态”主体的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蔬菜产量约6.41亿吨,销售量约为5.48亿吨;水果产量1.14亿吨,销售量1.02亿吨,果蔬主要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直采、加工企业收购、大型连锁集团一体化采购、农贸市场采购等渠道进行流通。其中: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的比重约占总量的73%,大型超市定向直采的约占2%,大型连锁集团一体化采购的约占4%左右,经由初级农贸市场销售的约占7%,其他如机关、学校、军队等采购约占14%左右(如图2所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集)贸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农村经纪人、连锁集团是“链态”中的农产品流通主体。

2.1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批发市场是销售流通中的重要角色。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约415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果蔬农产品的主要渠道,以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为例,有70%以上的果蔬农产品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流通的。从果蔬农产品的供应结构看,大城市已形成果蔬农产品的大市场、大流通。

2.2 农(集)贸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不可或缺的执行者

我国农(集)贸市场现有90000家,其中:建在农村的有 60000家,分布在城市内有30000家。农(集)贸市场主要体现的是交易、服务和物流功能。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达1.5万亿元左右。在我国的中小城市中,农(集)贸市场的集散能力比较强,成为果蔬农产品不可或缺的执行者。

2.3 大型连锁超市是农产品流通的新兴力量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经由超市销售果蔬类农产品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2000年超市经营农产品的份额在大城市的农产品销售中已占到20%以上,2003年全国74万家超市销售水果、蔬菜、肉类等生鲜农产品1250亿元,占销售总额的27%。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大型连锁超市已成为消费者放心的“菜篮子”,特别是“农超对接”工程开展以来,其在稳定价格、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农村经纪人是农产品流通的催化剂

近年来,农村经纪人发展迅猛,其数量已近千万,以苏果超市为代表的大型连锁零售商,在进行产地采购时, 70%以上是通过产地经纪人直接或间接进行采购的,这也是目前国内开展产地果蔬采购进货的普遍模式。实践证明农村经纪人的活跃程度与当地果蔬农产品流通效率成正比,是农产品流通的催化剂。

2.5 连锁集团是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倡导者

连锁集团通过建立果蔬生产基地进行“直采”的模式(即直采型或一体链型)正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根据相关部门统计, 2009年家乐福与166个农民合作社的5万中国农民加入了家乐福“农民直供”项目,每天有超过35种农产品“零费用”进场销售,“直采”模式降低了30%的流通成本,增加了农民50%的收入。

3 提高“链态”主体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农产品流通建设的扶持力度,特别是针对果蔬等鲜活农产品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和扶植政策,如“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等工程。国家已分批分次的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链态”主体展开了全面的扶持和资助,各地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和参与工程,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在示范中不断提高“链态”主体的竞争力。

3.2 加强“链态”主体的信息化建设

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村经纪人的信息化水平。调研发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一般,软件也主要以ERP等为主,业务规范和管理软件较少,提高流通效率、规范交易、分析果蔬农产品数据的软件更少,亟待提高其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

调研发现,很多连锁集团、大型超市的内部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但与供货商等的外部联系依却仍停留在纸质单据上,没有统一平台,亟需建立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机具,提高果蔬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3.3 “链态”主体应统一协调各参与者的利益

各条“链态”能否有效运作,取决于链条上各个参与方是否能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调研发现,“链态”中的参与者都属于独立的法人,由于其利益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造成同一“同一链态”的利益冲突,“链态”主体应协调各参与方的利益,从单纯的竞争关系发展为竞争―合作―协调关系。“链态”主体的协调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协调,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整理;二是物流的协调,包括农产品的贮藏、包装、运输等。“链态”主体的协调性制约着“链态”竞争力,因此,一定要加强其统一协调能力。

本文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2009BADB6B03)部分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普合,申冬华,王勇.从“链态”看我国果蔬农产品流通渠道.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

参考文献

[1] 刘普合,申冬华,王勇.从“链态”看我国果蔬农产品流通渠道.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

[2]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北京:国际农产品流通发展研究会.

第8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VMI 冷链物流 优点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鹤: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68-02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反季节果蔬和水产品为代表的高价值量农产品冷链迅速兴起。农产品及水产品具有的鲜活性、易腐性、易损耗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物流过程中的实效性和保质性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基于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基于VMI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

一、冷链物流简介

所谓冷链物流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获(采摘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保质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品质和安全.防止污染。减少损耗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它由冷冻(预冷)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冷链物流系统(图1所示)。

根据储存温度的不同,可将冷链物流产品分为三种:分为冷冻产品,如冰棒、冰淇淋和速冻饺子和包子之类的温度要求在-10度以下保存的产品;冷藏产品.如鲜奶、酸奶、果冻、奶油等温度要求在2-80度保存的产品;恒温产品,如巧克力、糖果类的温度要求在10-15度恒温保存的产品。根据产品的性质不同也可以将冷链物流产品分为三种: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禽蛋类等;加工食品,如速冻食品、奶制品等;药品,如疫苗等。本文主要以农产品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为例。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的研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其滞后的原因

1.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这一类每年损失就达1000亿元以上。而发达国家蔬果流通率达到95%以上。肉禽类和水产品流通率均达到100%,流通中的损失率不到4%。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而我国冷链物流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巨大.就整个物流费用就占到易腐食品成本的60%,有的易腐食品售价中甚至有高达70%是用来补偿物流过程中损失的货物价值。

我国各类食品的年产量达lO亿吨。占世界食品总量的16%,肉类、水果类、水产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而用于冷链配送的车辆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汽车冷藏车辆约3万辆,只是美国的1/7,日本的1/4。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铁路冷藏车辆只有6900辆。占全国总运行车辆2%,而且大多数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辆。规范的、保温式的保温冷藏车辆更少。我国的冷库容量及低,很多的冷库仅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

2.我国冷链物流滞后的原因。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相当落后。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的农产品并未实现冷链运输。配送中心多数是常温仓储,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空间利用率和年利用率均不高。布局不合理,设施陈旧,部分冷库属于无证设计与安装.设计不尽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冷链运输能力相对于发达国家太落后,大多数属于机械运输式配送。导致流通过程中损耗巨大。

冷链物流的软实力跟不上。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大多数的冷链产品物流配送都是由经销商或零售商自己实施的,冷链产品的物流还处于自营式物流为主导。冷链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总体规划,造成冷链产品物漉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协调不够,没有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无法实现上下企业的互利共赢。冷链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冷藏专业技术落后,而已掌握的冷链技术由于各种原因在目前还得不到很完全的应用,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信息网络和服务网络不健全,无法保证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顺畅传递。

三、基于VMI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探讨

冷链产品的物流配送一直是导致我国冷链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同时因为关系到冷链产品的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配送模式的研究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VMI是指供应商库存管理。在供应链环境下,由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等上游企业对众多分销商和零售商等下游企业的流通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其主要思想是实施供需一体化。

1.基于VMI管理的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模式。我国目前冷链物流的配送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运输的物流配送,此种方式中生产者、经销商和分销商之间只是普通商家与客户关系,冷链产品需要的特殊保存环境也得不到保证,基本都是常温保存与常温配送,供应链环节之间没有分销商的销售与库存信息共享,仅仅是简单的订单与发货信息传递;还有一种是自营式物流配送,经销商和分销商(超市)自己实施物流配送,此种方式中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要求生产者、经销商和分销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都要有一定的的库存产品(多数都是在常温仓库或机械式冷冻仓库中保存)以备销售,冷链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环节之间缺乏衔接.企业之间无法实现互利共赢。

本文设计一种以专业仓储配送中心为核心的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如2图所示):冷链食品的生产者(农民)将取消自己的初级产品库存,只负责生产,预冷机构或加工机构只负责中转,可增加部分初级产品库存用于当前的加工成为半成品(农产品具有特殊性,消费者对于初级农产品、半成品、库存产品都有需求,购买之后都可以直接或是加工后食用,因此此处的半成品,主要指已经加工一半或已经加工好的但未放人专业仓储配送中心的产品);仓储配送中心可以作为经销商的角色,担任供应链上的蓄水池重任,负责整个供应链上产品的库存仓储,并联合物流运输中心负责为分销商调拨配送;超市和菜市场只作为分销商的角色,保持较底水平的库存以备流通。生产者、加工机构、仓储配送中心和分销商共同分享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2.基于VMI的冷链物流运作流程。基于VMI管理的冷链物流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1)分销商(超市)将库存余量与每日销售量等信息传递给仓储配送中心;(2)酉己送中心将(1)中的信息及自己的库存信息与生产商共享;(3)仓储配送中心利用VMI系统对分销商的需求量进行预测;(4)配送中心根据VMI系统预测的需求量预先为分销商确定补充库存策略及生产商的生产策略性评估建议,计算出原始订单,并将原始订

单传送给生产商安排生产计划;(5)生产商对分销商的需求量进行策略性的评估,评估供给的增加与减少,并对自己生产、加工的产量进行调节;(6)配送中心根据原始订单和实际库存量修正形成仓储配送订单.然后根据物流管理系统计算出经济的运输安排,并将此订单和运输安排传送给分销商;(7)分销商队仓储配送订单的核对和确认,并将正式订单传递给经销商;(8)仓储配送中心根据正式订单,安排配送作业,并通知分销商已发货通知;(9)分销商依据仓储配送中心的发运信息,对产品进行验收入库;(10)配送中心根据发货后的库存水平和生产商生产的产品来安排车辆补充自己的库存。

3.基于VMI的冷链物流管理模式的优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1)从供应链的全过程来看,降低了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费用。集中仓储,集中配送。能减少冷库节点和仓储费用,集合有限冷藏车配送的能力.配送更多的冷链产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2)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更加具协调性与敏捷性。基于VMI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增强供应链结点(农民。加工机构、仓储配送机构、分销商)间的紧密性。同时也提高了其整体供应链的敏捷性与协调性,对市场需求具有更快速的响应力。(3)供应链结点企业间衔接更加紧密,加强生产商(农民)和分销商间信息的共享与实时传递。有利于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通过分销商了解每日销售信息和当前市场需求是什么,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生产和供应计划,从而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4)生产商(农民)的产品库存都转移到了专业的仓储配送中心,减少了仓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让农民能专心于生产而不用愁仓储和销售,使得原本由生产商库存控制与管理问题实际上就转化成了经销商的专业化库存控制问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5)经销商(以及生产商)对分销商的库存进行管理,降低了分销商的平均库存量,使分销商专业于销售而不用愁冷链仓储技术,并且使得有计划的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模式得以实现。

第9篇: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生产、轻流通,预警机制建设薄弱,农产品市场长效机制薄弱,今后应加强对中央批发市场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地区产地批发市场及骨干市场的重視。

农产品流通问题的存在有三个方面的背景,一个是制定农产品价格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关注。这两年,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二、三产业上。于是,在农村出现了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矛盾又出来了,这些合作社的种养没有劳动力,城里的打工者都是在农忙时回去几天,而且很多企业因为用工荒,都对农忙时节不回家的打工者发双倍工资。由于种养产业的低收入,很多年轻人选择了留在城里打工,而不是回家务农。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民还是要回家的,农民的土地情节、庄稼情节是割舍不掉的。如果能够根据体系安排经营作物,那么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另外,现在还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人往城里来,有些人却选择回到乡下。在城里的打工者,工作五六年后,有了一定的积蓄,就开始谋划自己创业。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计划,培养起来一个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服务链、产业链,这样才能让这些创业者把钱大量地用在农产品生产上,而不是开饭店或者建房子。

第二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央的关注。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的区别很大,传统农业主要从生产环境做,现代农业已经跳出第一产业,一二三产业互动,产业链、产业体系理念流通环节非常重要,计划经济重生产、市场经济重流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不能否认市场方面的作用,但是一定时期、一定背景下,流通环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可能更重要。事实上,流通领域的安全已经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安全。2003年,当时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很多人认为是市场调节出现了问题,但是,2003年主销区的很多地方接近断粮,而另一方面主产区的粮食运不出去,所以流通环节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从农民增收来看,这几年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农民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很多人认为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当然,流通体系的不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过,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主要价值链驱动不是生产环节,而是由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来看,生产环节基本上是一盘散沙,加工环节规模化程度稍微高一点,而在流通环节中的垄断程度更高。流通环节在整个产业链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流通环节得到了很多好处,但是它在整个流通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最大的。所以, 不能一味地强调流通环节占据了主要利益,而忽視了其发挥的作用。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现在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应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来提高,可以让供销合作社来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与市场流通环节的谈判能力。因为供销合作社一直扎根农村,所以,由供销合作社来组织农民减少了组织的运行成本,能够更好地把城里的现代组织形式和农村组织形式很好地对接起来。

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还有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农产品流通机制能力建设,还需要加强。农产品价格波动,很自然会想到生产环节。其实,过分用生产环节的办法解决问题,实际上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小宗农产品总的市场数比较小,产地比较集中,容易形成垄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波动会比较大。但是,这些小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跟国计民生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比如绿豆、玉米等。如果是稻谷,关系到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可以进行调节。其他的就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完成。

第二,预警机制建设比较薄弱。现在,很多人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规律认识的不够清楚,预警机制建设比较落后。比如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怎么支持生产,怎么防止短期内过多养殖所造成的下跌。

第三,农产品市场长效机制比较薄弱。现在的批发市场存在经济发展的通病,规模小、层次低、功能不齐全、同质化现象严重。我们在重視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对批发市场网络化建设、服务体系建设都应引起重視。目前很多合作社的发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引导他们改变现状、发展壮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解决办法有些偏差,批发市场的建设偏重于面积大,而不注重设施建设,只是形象工程,并没有真正发挥批发市场的作用。

第四,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整合重視度不够。现代农业重視产业链体系概念,整个产业链不仅取决于流通效率、市场环节效率,还取决于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企业非常少,对于中心批发市场、零售商,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大。现在国家对于批发市场的支持,都是通过项目来支持。如果想要让这些项目或者投放的资金真正起作用,应该让各省自己申报哪个批发市场应该获得项目,根据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的作用来定,并计划每年投入多少钱,这些钱怎么去用等等。中央有关部门可实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贴补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批发市场扶持强大,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第五,应发掘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现在,非盈利性组织、市场化组织还是比较多,我觉得支持农超对接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分对某个产业组织进行支持。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农产品从产地直接对接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我国,流通环节批发市场的作用短期内很难被替代。虽然直销比例有所提高,不过只有高端消费者跟直销挂钩,大部分消费者还得通过批发市场。

目前而言,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于大宗农产品的交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重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另外,像行业协会、合作社等非盈利性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所以,扶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尤其对行业协会等非盈利性组织、流通组织方面的支持还应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