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精选(九篇)

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

第1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合群;合群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选择能力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97-02

合群,顾名思义即“与群相合”,即指个人善于与人协调合作、自觉融合于群体,并为群体所认可、接受。荀子曾言:“古之所谓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1]。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之为人的首要条件,即合群。人不能离开所在的“群”单独存在。在人的生活中,个人的行为要受到群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反过来其行为也影响群体的其他成员,并由此对社会发生作用,使整个社会充满人与人之间协同合作的行为。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更需要人们具有高超的合群能力。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共存”就是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学会合作。这既是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更是对教育的要求。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

合群能力就是青少年实现合群所必备的能力。青少年愿不愿意合群是一回事,能不能实现合群是另一回事。实现青少年合群不仅需要具有强烈的合群愿望,而且需要具备基本的合群能力。合群能力教育重在引导青少年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中,改善青少年孤立封闭现象,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感、寂寞感、空虚感,增强青少年的幸福感、充实感、满足感。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在和谐相处中,使青少年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助于青少年自觉养成集体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发展道德品行。合群能力教育主要包括适应能力教育、沟通能力教育、选择能力教育。

一、适应能力教育

适应能力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素质,也是最基本的合群能力。所谓适应能力,就是作为个体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诸如个体的思想观念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相适合,个体的行为习惯同社会、群体的主流规范相协调,个体的生活方式同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相促进等等。适应能力集中体现在个体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自觉符合群体要求、顺应社会主流取向的能力。只有具备了适应能力,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按照社会主流价值整合个体观念,实现和睦共处、合群向善,如若不然,则人们不能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同群体要求相一致,谈何合群?故而适应能力是青少年最基本的合群能力,青少年合群能力教育,必须首先进行适应能力教育。

适应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社会信息浩大如海、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储备人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具备适应能力,才能在困难面前从容应对、在成绩面前淡泊名利,才能有效缓解精神压力、防止心理失衡,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适应能力是青少年实现合群的基本能力。合群,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群体相一致、相协调、相适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合群本身就是一种适应能力。青少年只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与人共处、与环境共生、与社会共进步。

提高青少年适应能力,是适应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青少年合群能力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适应能力教育要不断提高青少年心理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思想行为适应能力等等。其一,提高青少年心理适应能力,就是通过提高青少年心理适应素质,进而提高青少年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是适应能力的基础内容。要在教育中训练青少年处变不惊、宠辱无意、从容镇定的心态。其二,提高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这是适应能力的主要内容。所谓适应,主要是指对环境的适应,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氛围、规章制度等等。提高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就是提高青少年根据环境的现实要求及其发展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的能力。其三,提高青少年思想行为适应能力,这是青少年适应能力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终指向。思想行为适应能力就是指自觉按照社会要求,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把社会所要求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沟通能力教育

沟通能力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青少年重要的合群能力。所谓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息交流。沟通能力就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彼此增进理解,深化友谊与情感,携手共同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沟通能力内在包含了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自我表达的能力,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必须将自己展示出去——这是实现沟通的前提。二是彼此了解的能力,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实现沟通——这是实现沟通的保证。三是沟通的技巧,沟通是一项艺术、是一种能力,具有特殊的方法技巧——这是实现沟通的关键。青少年沟通能力教育,既要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沟通心态,又要帮助青少年掌握必要的沟通技能。

1.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沟通心态

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沟通心态,首先要使青少年认识到沟通在自身成长、成才、成功中不容忽视的作用。沟通是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人们只有通过相互沟通,才能从对方那里获取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精神资源和情感支持。其次,要使青少年形成沟通的强烈愿望,引导青少年主动沟通(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与人沟通)、持续沟通(持之以恒地与人沟通,不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最后,要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影响沟通意愿和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注重培养青少年敢于沟通的主动心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卑不亢的沟通态度,要引导青少年在沟通过中自信而不狂妄自大,谦虚而不妄自菲薄,宽容而不随波逐流,认真而不僵硬刻板。

2.帮助青少年掌握必要的沟通技能

有了沟通的意愿与意识,有了良好的心态,并不等于就能与人顺利地进行沟通。沟通还需要借助必备的技巧和能力。比如在沟通过程注重第一印象,但又不先入为主。在与人初次沟通中,要尽力展示自己积极健康活泼的一面,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以有助于双方沟通的持续进行。但又不要先入为主地对别人妄下结论,要看到对方的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好人可以变坏,坏人也可以变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别人的实际言行、所作所为为依据,万不可以凭一己之好恶而妄下定论。再如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倾听是最好的沟通策略,在青少年沟通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对别人的事情漠不关心。殊不知在你口若悬河地讲述自己的同时,别人对你很可能已经厌恶至极。所以要想实现良好的沟通,不能仅仅关注于自己,而要多多关注于别人,多听听别人说些什么、多了解别人想些什么,真诚地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还如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一项大智慧,与人沟通是为了彼此交流、取长补短,而不是为了唇枪舌剑、相互诘难。所以在沟通中要善于控制情绪、求同存异,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以沟通不仅是一项意愿、一种心态,更是一项技术、一种艺术,青少年要想娴熟运用,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和培训。

三、选择能力教育

选择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和活动方式。青少年选择能力就是青少年明辨是非、有效选择的能力,不仅包括对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及他人他群的选择能力,而且包括内在于心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政治态度的选择能力。青少年选择能力教育既要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又要培养青少年恰当确立选择标准的能力,最终是要培养青少年有效选择的能力。

1.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辨别选择能力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正确合群的必备能力。当今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环境越来越开放。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下对不同精神文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经常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东西,什么事错误的东西,从而在思想上作出正确的选择”[4]。青少年合群不能不加区分。合群具有选择性,而要进行正确的选择,首先需要分清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合适与不合适等问题。故而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分清真伪的能力是选择能力教育的首要任务。

2.培养青少年正确确立选择标准的能力

任何选择活动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标准确立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选择活动是否恰当。因而选择能力教育要着重提高青少年确立选择标准的能力。选择标准的确立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知识、经历等。个人的状况是确立选择标准价值尺度,任何标准的确立要有助于个人的发展与成长;二是群体的性质、类别、规则等。选择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合之群的选择上,因而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群体的状况,总的说来要选择先进的、积极地,适合自己性格,合乎自身理想的群体。

3.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选择的能力

青少年有效选择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所选之群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效应上。其一,要提高青少年对知识的有效选择能力。知识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也是青少年合群的基础。知识既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情感沟通的重要载体。不可想象一个无知的人能够与别人侃侃而谈、相处以欢。其二,要提高青少年对个人行为的有效选择能力。青少年在相处交往之中,必须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礼貌、谦虚、恭让、乐观、自信的行为态度,能够引起别人好感,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有助于彼此间的交流沟通。相反,一个自吹自擂、好高骛远、言行不一的人,要想实现合群、与人和睦相处,岂非天方夜谭?其三,要提高青少年对他人、群体的有效选择能力。这是选择能力教育的重中之重。合群重在选择,选择正确,则合群有效,选择错误,则合群无效,甚至对人的发展还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提高青少年有效选择能力,引导青少年选择具有先进思想、乐观心态、积极进取的朋友,选择具有先进性质、组织规范,有助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群体。

参考文献:

[1][唐]杨倞注.荀子[C]//东方朔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5-06-13.

第2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在2010年年底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讲到,“教育部准备从明年开始,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他说,那里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校外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两年来,山西长治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欧美及台湾地区早有发展,近几年在我国大陆地区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积极推广引自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所以,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设计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教学主题,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课程,同时借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实施教学。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切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为此,我们通过培训教师、推广教材等方式积极引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心理活动课中实践该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4.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我们还策划了“5·25暨‘我爱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方案”,倡议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面向儿童,开展心理援助

面向特殊需求儿童,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或离异家庭儿童等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我们活动中心今后要面向社会实施的一项公益服务。我们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时排除障碍,走出困境。

2.面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生命教育理念刚刚走入学校,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也处在尝试阶段,今后,我们将团结我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依据我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适合我区的生命教育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找到一条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为主的科学心育之路。

3.面向家长,开展绘本阅读

绘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和家长的认同。今后,中心将提供绘本资源,运用“绘本阅读+亲子共读+心理辅导”模式,为儿童提供绘本阅读服务的同时,宣传亲子共读理念,同时通过绘本表演、心理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理念与技术,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第3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一、“沟通缺位”现象的含义

班主任与高中生的 “沟通缺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班主任与高中生的沟通内容主要是学习及班级日常事务(纪律、任务等),即沟通中存在关注内容的窄化问题;另一方面是指班主任在与高中生沟通中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特别重成绩,轻人文关怀等,班主任对高中生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没有关注或关注很少。

二、“沟通缺位”产生的原因

1.班主任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应接不暇

问卷调查显示福州市区97%高中的一个班只配一个班主任,班主任多是科任老师兼任,工作量大,另外激烈的班级之间竞争也为班主任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

2.沟通观念滞后,内容单调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及功利性思维影响,部分班主任认为教师与学生不应有过多接触。他们重视班级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人文关怀,当问及班主任对“学生交友情况及对学生想法的了解程度”时,其中“一般、不太关心和很不关心”的两项调查结论分别占74%,78%。而开放题显示,学生希望得到主要是精神上的鼓励、迷茫时的答疑解惑、困难时的心理支持等心灵上的沟通。

3.主要的沟通方式简单,沟通技巧需要提高

问卷调查表明,72%的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多以问答式面谈为主,此外,还有9%电话,5%E-mail、短信、QQ或视频,3%作文或书信。班主任与高中生沟通方式简单,多以问答式的沟通为主。该沟通方式的弊端主要是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不可能有深层次的交流。另外班主任与高中生的沟通态度及沟通技巧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障碍。问卷调查表明当学生与班主任发生冲突时,班主任采用讲大道理进行说服的占68%,认为学生不可理喻及发脾气骂人等共占32%。说明有三分之一的班主任的沟通态度急待改进,60%以上班主任的沟通技巧有待提高。

4.保护学生隐私的意识需强化,沟通的情境失当

当问及“学生与班主任沟通“个人隐私”的地点选择情况时,“班级或办公室无人"两项的比例共43%,而选班级有人时、老师办公室但有其他老师时的比例共占21.4%,选其他的占35.4%,这说明至少21%以上的班主任保护学生隐私的意识有待提高。由此可见,情境失当妨碍了正常的沟通,保护学生隐私的意识需强化。

5.沟通时间短,频次少

调查数据显示:班主任从未到学生家进行家访的概率是85%,即班主任从未或极少有家访;高中生与班主任沟通的时间一般是课间休息(55%)与放学(17%);学生找班主任与班主任找学生的频率相当:大约是一、二个星期左右一次的占约33%~35% ,半学期一次的约占26~29%,从没有沟通的占17~24%。

6.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认识问题较片面

调查表明:当高中生、班主任发生冲突时,学生认为班主任不可理喻者居多。这说明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比较少、认识问题比较片面、自控能力较差和易冲动;而把15%的学生选择自我消化不良情绪,把向班主任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是幼稚的表现,这说明高中生有一定的独立性。

三、 “沟通缺位”应对方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消除“沟通缺位”问题需要学校、班主任和高中生等方面共同努力。

1.为每个班级配备两名班主任,减轻班主任工作压力

(1)一个班级配备一男一女两位班主任。关于“你喜欢的班主任配备”调查表明:67%的学生希望一个班级能配备男性、女性各一位班主任。本提议的合理性在于男、女学生的生理、心理的需求不同,成长困惑不同,且高中生的独立性及自尊心强,对异性敏感,许多事情可以与同性教师沟通,但不便与异流。此外,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很大,二名班主任互相协调可以减轻其工作压力,因此建议高中阶段一个班级配备一男一女各一位班主任。

(2)一个班级配备青年与中年两位班主任。 班主任的搭配不仅需关注其性别,而且需注重它的年龄,为此一个班级须配备青年与中年各一位班主任,其理由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与学生相似,意气相投使高中生愿意与青年教师沟通比较容易,但青年班主任的教龄较短,工作上热情有余,经验不足。尽管中年教师和学生之间可能存在代沟,但其工作经验与人生阅历较丰富,因此他们在处理班级的突发性事务上游刃有余。因此一个班级配备青年与中年各一位班主任有利于减少高中生与班主任的冲突,共建和谐的班级,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 班主任的个人修养及专业素质尚待提高

(1)转变沟通态度和观念,平等和睦与学生相处。班主任应自觉学习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多研究人际交往的规则,消除各种诱发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平等的氛围,使沟通双方实现心理、感情上的和谐融洽;班主任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高中生才有与班主任沟通的意愿;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如旁敲侧击地指出;在特殊场合及地点进行个别私下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切忌责怪、惩罚。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中忌讳命令式的口吻。适宜的教育、沟通态度会拉近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与班主任沟通;进入高中后,学生的个性鲜明起来,他们渴望摆脱束缚,拥有自己的空间,因此倡导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

(2)营造情景交融的沟通氛围,丰富交流内容。合情合景的沟通氛围无疑是使交流琴瑟和鸣的保证,如个人情感的交流最好选择在安静且隐私性好的地点(无人的班级或办公室等),但调查数据表明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则忽视该问题。因此,班主任需要学会尊重学生,多研究心理学和人际交往的规则,提高自身教育艺术水平。针对班主任与高中生的沟通话题比较单一的问题,班主任应该拓展视野,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和班级事务,还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关注,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提高沟通的技巧,以情动人。真情实感与适宜的沟通技巧相结合的具体建议如下:第一,班主任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思考问题,而非摆出为人师者的姿态,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第二,将心比心,尊重隐私。在公共场合指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大忌。公开揭发学生缺点,容易触及学生心灵痛处而导致创伤。第三,推心置腹,以情感人。班主任要用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谈话拉近师生距离,以饱含意蕴和哲理的话语引起学生思索,使学生真切感受关爱,做到“交心”。第四,诚信耐心,坚持不懈。久说不服,久感不化的学生时常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大难题。与这样的学生沟通时,班主任切忌先入为主,应当在认真听取学生申辩的同时尊重学生意愿,想方设法化解抵触情绪,执著、坚韧,败而不馁,攻坚不已,必能根治“病患”,攻克“顽症。第五,宽容大度,浇铸真诚。在沟通过程中,班主任应拥有海纳百川的坦荡胸怀,用朋友般的真情去感化学生,给学生自我反思的契机、自我选择的空间、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生要努力完善自我,尊重和理解班主任

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不及班主任丰富,为弥补个人不足,避免在成长过程中碰壁,学生应主动与班主任沟通,班主任扮演着心灵导师的角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生也应该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多为班主任着想;学生也要多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向老师、父母等长辈学习,向文本和同伴学习,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2009年8月12日

[2]黄丽莉的研究成果之一:人际和谐与冲突模式,桂冠圆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9年8月

[3]李芬芳,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2008 年3 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一、全员参与,营造氛围,建设学生心理健康

1. 全员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题中之义,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维护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职责。实践证明,由教师全员参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充分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为此,学校要建立起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团委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使每一个教师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环境。

2. 营造氛围

学校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学生面对的是整个教师群体,教师的教育行为都是构成学校教育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构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学校需要把学校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整合起来,优化教育环境,营造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1. 提高认识

教师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学生成长所具有的巨大影响,树立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观察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更新观念

教育是最具人文关怀的活动。王坤庆在《现代教育哲学》中指出:“教育价值关系是一种以尊重人的自身价值作为本体价值的价值关系。”这种人本化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具备现代学生观。具体包括:(1)教育对象的生命性。教育的受体是活生生的人,具有生命性。(2)教育受体的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放飞学生的梦想,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人性的光辉。

三、培养积极情感,优化教育行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

1. 培养积极情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只有心怀积极的情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情感包括:(1)热爱学生。教师只有心怀爱心、才能从心底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接纳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师生心灵的交融和共鸣。(2)欣赏学生。教师欣赏学生,就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肯定自己,产生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自我。

2. 优化教育行为

教师要不断优化教育行为,改变与学生的关系。具体做到:(1)尊重学生。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教师与学生在法律地位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训斥、羞辱、挖苦、讽刺学生;不用粗暴、强制的手段解决学生中的存在问题。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现实,要充分认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并理解学生的心理现实、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足与过失。(2)建立平等、双向的沟通方式。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首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抓住学生各种肢体语言中无意传达的有价值的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进行师生心理的置换,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进入学生的价值参照系,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行为以及内心感受,从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去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第三,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教育实践证明,师生之间怎样沟通直接决定是教育交往和教育效果。

第5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站在新年的开端,透视过去的一年,工作的点点滴滴时时在眼前隐现,我从一名114话务员到10000号话务员的成功转变,要感谢领导及其同事们对我的信任和培养,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发现自己改变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版权所有

从114查号向10000号客户服务的过渡,从对旧平台的生疏到熟练掌握,并参与新平台的安装调试跟工,从对业务知识的一知半解对了如指掌,从遇到难缠用户的害怕到耐心解释,从容应对,从接到骚扰电话的愤怒到平静,从大家对我的不了解到欣赏认可,我想说,2005年对我来说,是学习的一年,也是转变的一年。

我接触10000号的时间不长,跟许多人相比,我是一个新手。但这并不能成为我可以比别人差的理由,相反,越是因为这样,我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从而跟上大家的步伐。在刚上10000号平台的时候,我很幸运地参加了宽带查障学习,让我对渐渐生疏的宽带障碍现象的判断技巧、方法进行了温习、巩固,这使得我在宽带预处理理论基础上,得到了实际的证明和体验。凭借着自己努力、刻苦、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在新旧平台更替之时,我又一次幸运地获得了跟工的机会,在与华为工程师跟工交流的过程中,我除了比同事们早先一步熟悉了新平台的操作和处理流程外,还更深一步地了解到10000号平台设备的整个运作流程,让我在应用新平台时更能得心应手。

然而10000号作为一个服务窗口,我作为一名客服代表,除了要懂得一些简单的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解答客户的咨询和疑问。因此,我更需要具备的是掌握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服务、沟通技巧。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新下发的各种新业务、新知识、新活动,我都认真学习,充分领会其精神,并且牢记;对于一些基础业务知识,我经常会翻出来看看,做到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如果说业务知识是做菜的原料的话,那么良好的服务、沟通技巧版权所有就是技艺高超的厨师,只有具备高超的厨艺,才做将让原料展现出良好的品质和口味服务也是同样。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知道的再多,掌握的再全面,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倒不了来。所以我积极参与组织的各种服务知识培训,通过网上大学学习相关服务、沟通技巧,并将其运用到服务工作中去。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或非客观原因,往往是过后才想起这些要点或运用的不是很好,顾此失彼。同时由于工作的惯性或常规性思维,使得我在客户服务过程中有时会缺少激情,缺少年青人应该具有的活力与朝气。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充实了许多,也精彩了许多,原来那个默默无语的我也变得叽叽喳喳了,以前总被遗忘的我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由于自己性格方面的缺陷,也使我错过了许多机会。所以在新一年,我要再接再励,

第6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观点一:做好心理准备,接受孩子成长的现实,陪孩子一起长大。

作为家长和老师,当我们看着当初那粉粉嫩嫩、牙牙学语的小乖乖开始忤逆我们的意愿时,我们也会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伤心。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并不能接受孩子长大的事实,其实很多孩子也不能接受自己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变化,有时候他们抱怨:家长时而希望我们像成人一样自己处理好自己的问题,时而又希望我们像孩子一样时刻依偎在他们旁边,无话不谈。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但是没有人可以阻止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人是一定会长大的,总有一天你会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风风雨雨。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孩子长大的现实,和他们尽情地沟通,试着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告诉他们勇敢地接受成长中的各种挑战,并且告诉他们如何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由此提出了“陪他长大”的观点,所谓“陪”就是站在他的身边,不远不近,让他感到你在他身边,他总是觉得有安全感,当他遇到困难时他知道到哪里去寻求帮助和心灵的慰藉,同时距离又不会太近,让他脱离学步带的束缚,走自己的路,跌倒了自己可以爬起来。

观点二:做学习型的老师和家长,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教育孩子的方法,给孩子具体的指导。

做父母难,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更难。作为班主任老师,我这样告诉我的学生:你们的父母都是第一次当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当他们面对全世界教育专家公认最难相处最难管理的族群时,他们的内心和你一样的彷徨与手足无措。很多父母经常对老师说:“老师,麻烦您找我的孩子谈话,我和他说,他根本不听,他更愿意听老师的。”其实并不是我们老师有多么好的方法,只是老师们为了和孩子沟通好,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老师会为了找一个孩子谈话,和多个老师探讨方法,也会上网查资料或阅读有关的教育书籍,学习各种沟通技巧,以达到最佳效果。当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时,可以选择推迟谈话时间。这时老师的教育方式可以被家长借鉴,例如与老师探讨或从其他渠道获取经验(与同事探讨、上网、阅读教育书籍等)。又如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根本无法和家长交流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一些时间,等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和他沟通,或许效果更好。还可以给他写小纸条,人们说话时往往会因为情绪的原因而口不择言,一旦下笔就会三思,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这种教育思维转位的特点: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教育孩子的方法,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做学习型的家长和老师。

观点三:希望孩子能够对自己负责,首先需对孩子肩负起家长的责任,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大了不好管了,回家也不和父母说话了,没有主意了,然后就将责任推给了老师,“老师您好好管管他,他不听我们的话,只听您的 。”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孩子有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家,孩子需要友情、师生情,最需要的还是亲情。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强调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重要性。我们或许方法不够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完善,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缺失一颗关注孩子成长的心。如果我们对自己失去了教育的信心,那孩子怎么会接受教育?福禄贝尔说过一句话:“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揭示了家长在关注和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

观点四: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矛盾与问题转嫁到孩子身上。

在学校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源于家庭中家长处理问题的不当。我们作为成人,工作中有压力,生活中也有烦恼,情感需要宣泄,但是在为自己的情绪寻找出口时,不能无视站在一旁的孩子,我们不能承受的他们必定更不能承受。生活中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情况都不一样,尤其是当一些孩子处在不完整的家庭里,一旦家长不能很好地处理家庭问题时,就会极大干扰孩子的情绪,更糟糕的是孩子常常将这些问题从家庭带到学校,影响孩子的情绪、学习和生活,甚至给孩子将来成年后的生活埋下阴影。

观点五:班主任和家长积极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处理青春期心理问题。

首先,关于孩子的学习,我们要有理智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家长的期望值适中时,合适的压力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我们给孩子们设计的目标应该是“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其次,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和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往往孩子明显成绩下滑,行为举止反常时,他们一定遇到了难以启齿的问题。再次,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到亲近你,依恋你。一个在充满温馨和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拥有幸福生活的几率要高得多。最后,理智地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无论孩子考得好还是不好,都要通过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可能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对孩子的关注度也各不相同,但是我认为不管什么观点和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孩子在生活中所学到的,与其生活环境有关:如果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如果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忍耐;如果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主张正义;如果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具有信念;如果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自爱。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我们同时要提出 “五多”“五少”的教育理念:

多一份责任,少一份放任;

多一份鼓励,少一份训斥;

多一份关心,少一份随意;

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备;

第7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孩子;家长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77-01

仔细品读数百封初中生家长写给孩子的信,我仍然只能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语言真是奇妙,“可怜”一词在古文中是可爱之义,古今义相合,正好准确地描述了这些家长的状态和处境――可敬可爱又值得同情。

他们把孩子的出生看作是自己“一生最幸运最幸福的事”,为孩子的顺利成长由衷祝福和万分欣喜;他们想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以便他们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弯路;他们愿意奉献自己,为孩子的未来铺平道路。对于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们更愿意反省自己,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宽容;他们总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企求得到孩子的谅解,也十分愿意去学习和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和艺术。但“剃头挑子一边热”,父母们热情似火,孩子却是冷若冰霜。他们不领情,不理睬,甚至厌烦,抗拒,逆反。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而猛烈,判若两人。“心里还是你小时候的样子,可转眼之间,你突然长大”,“你变得敏感、好奇、模仿、独断、自我、叛逆、不听话,让人失望”。甚至有母亲发出痛苦而无奈的疑问:“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到哪里去了?”

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究竟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家长的满腔热情换来的却是冰冷的回报?孩子为什么会用怨恨报答父母的爱?这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同时也是孩子们的困惑!答案就在这一封封饱含真情的家信中。

首先,家长的期望过高,高到近乎完美,完美到连家长自己都无法做到。我们会轻易说出望子成龙,但往往不会意识到它是一个怎样的要求。龙是完美无缺的,是至高无上的,“成龙”是极少人才能达到的人生高度,而作父母的大多怀有望子成龙的情结。有位家长在信中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坚忍不拔的意志,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遵纪守法,成绩优秀,出类拔萃,人际关系和谐”。个别家长甚至还提出“出人头地,济世安民”的要求。

其次,家长和孩子关注点的错位,加深了相互间的裂痕。父母关注的永远是孩子的前程,古有三娘教子,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代三娘们口中不说,但心里想的一样。初中生的家长最关心的是被他们称作“人生第一个坎”的中考,同时对孩子的远大前程也做了相当程度的关注。不客气地说,所有的家长从骨子里面都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即使少数家长表明更看重身心健康,那也是因为他们的孩子正按自己的愿望在“正常地发展”。而初中生关注的却是青春期的种种困惑。他们被这些突如其来的矛盾心理弄得心烦意乱,情绪激动,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希望父母给予自己成人式的信任与尊重,希望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与保护。但关注点的错位注定他们的想法不会得到家长的认同,两代人之间的裂痕也自然会加深。

再次,父母对初中生的心理特性认识不足,往往错把孩子青春期正常的心理特性看成他们的问题和缺点。让初中生的家长们苦恼的是孩子越来越和自己不亲了,越来越不听话了,甚至对自己态度粗暴,抱怨孩子不够上进,意志力不够强,孩子对异性的兴趣越来越浓,也叫家长放心不下。于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开始变坏了,脱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又夸张地设想出许多不堪设想的灾难性后果,想想自己多年的辛勤付出,想起孩子童年时期的种种好处,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怨恨,也越想越紧张。于是对孩子越看越紧,越管越严,越来越唠叨。结果是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甚至行同陌路。

此外,父母对孩子青春期到来的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有些家长被孩子突然而猛烈的青春期反应弄得茫然失措,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有一些家长虽然对孩子的青春期反应有所认识,懂得需要通过沟通来解决,也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不乏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的勇气,但他们更多的仅仅是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面对现实却不知所措,缺乏实在的沟通方法和技巧。甚至普遍存在“伪沟通”的现象,表面上家长放下身段与孩子平等沟通,实际是为了说服。

第8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现状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002—03

美国著名教育家、成功学大师卡耐基通过多年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来源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源于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富兰克林也说过:“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获得知识、开创事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可靠保障。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和水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在校高职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高职生人际沟通与交往状况,探讨高职生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0年11月,调查对象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随机选取的大一、大二学生,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为主,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其中,男生102人,占48.57%,女生108人,占51.43%。

二、调查结果

1.我院学生人际沟通交往状况总体较好

如表一所示,在“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情况”的调查中,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学生占了60.95%,选择“一般”的占了35.72%,只有3.33%的学生选择了“不好,有困难”。如表二所示,在“与父母(老师)意见不一致时的表现”的调查中,选择“在父母(老师)的建议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生占了78.57%,说明大多数学生既能尊重父母的意见,同时又能有自己的主见,符合新时代青年的做法。以上调查说明我院学生人际沟通交往的整体情况较好。

2.部分学生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还有欠缺

从以上三个表中可以看出,在“你是否善于与人沟通”的调查中,28.6%的学生选择“是”,11.9%的学生选择“不是”,59.5%的学生选择“介于二者之间”。在“与陌生人交谈”的调查中,只有26.7%的学生选择“坦然自若,能够很好与之交谈”,33.3%的学生选择“能够与之进行交谈,但略显紧张”,33.8%的学生选择“较少主动说话,只是应答对方的话”,还有6.2%的学生选择“心跳加快,很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后二者的比例占到了40%。在“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自我介绍”的调查中,选择“很自然,镇定地介绍自己”的学生只有17.2%,选择“感到紧张,不能很好地介绍自己”和“很不自然,有点语无伦次”的学生一共占41%。由此可见,我院部分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还是不容乐观,亟待提高。

3.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

如上表所示,在“当您与朋友、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或争执时,您会怎样处理”的调查中,只有44.3%的学生选择“会主动跟对方沟通,将问题解决得很好”,36.7的学生选择“会主动跟对方沟通,但问题不能很好解决”,13.3%选择“不会主动,等待对方提出交谈”,还有5.7%的学生选择“不会主动,导致感情破裂”,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后者,这样的选择会埋下祸根,引发矛盾,令人担心。

4.遇到心理问题交流途径不多

如上表,在“遇到烦恼时您会怎样处理”的调查中,只有40%的学生选择“找要好的朋友谈心,说出自己的心里话”,31%的学生选择“一个人散步,放松自己”,19%选择“如果朋友主动询问,会说出来”,还有10%的学生选择“憋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诉述”。这其中只要有一个学生心里的憋屈怒火无处发泄,最后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的话,也许一个新的“马加爵”就会出现。笔者在搜狐网又看到一起惨案:2011年11月,在广州某职业技术学校,仅仅因为一次小小的口角摩擦,一名大三男生竟持刀将共同生活两年的下铺室友活活砍死。这样的例子总是时有发生,令人叹息!

5.普遍重视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

如表所示,认为沟通交往能力在学习工作中“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学生占了92.38%,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提高与人沟通能力的占了90.95%。由此可见,我院学生普遍希望培养提高自己的沟通交往能力,这是可喜的现象。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影响我院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

1.缺乏沟通技巧

缺乏沟通技巧,这在“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所占比例是61%,排名第一。任何能力都需要学习和锻炼,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也不例外。大学之前一切以高考为中心,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有的学生在交谈中语气生硬,或者不注意沟通方式,在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或者不懂得交往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等等,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甚至激发矛盾,发生惨案。

2.性格差异(缺陷)导致交往障碍

性格差异(缺陷)导致交往障碍,这在调查中所占比例是52.4%,排名第二。生活中每个人性格各异,有的人性情沉稳,做事踏实认真,对大大咧咧、毛毛躁躁的人可能看不惯;有的人果断泼辣,与优柔寡断、缠缠绵绵的人可能合不来,这就是性格差异导致的交往障碍。与此同时,孤僻内向、心胸狭窄、自私自利、急躁冲动、报复心强、猜忌冷漠等不良性格也会让人心生反感,退而远之。

3.语言表达能力差

众所周知,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缺乏语言表达的系统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有的学生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语言缺乏逻辑性和流畅性,使得思维混乱,语句不通,让人不知所云。有的学生想要表达思想或情感,但却抓不住重点和中心,费了半天口舌也不能让人清楚明白。还有些学生在表达意愿或思想时,缺乏精练性与简明性,不能用简短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这些都是因为缺少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和锻炼。

4.羞怯自卑,恐惧社交

有自卑心理的高职生大多较为敏感,缺乏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忧郁悲观、自我封闭、言行被动、畏首畏尾,不敢抛投露面,生怕当众出丑。甚至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会常常感到抑郁苦闷,害怕见人,导致社交恐惧症。

四、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方面

1.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

在这次调查中,认为开设人际沟通技巧课程很有必要的学生占70.95%;前面也提到,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提高与人沟通能力的学生占了90.95%,说明我院学生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迫切需求,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通过开设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技巧等课程,传授学生人际沟通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的,提高高职生对人际交往的理性认识。另外,学校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谈谈他们的人际交往心得,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

2.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

部分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差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原因引起的,包括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同时学习生活中也会面临着各种内心困惑及矛盾冲突,如不及时进行指导疏通,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应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辅导员与科任老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3.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平台

高职生交往的需求促使学校把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组建各种社团、协会等学生团体,广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演讲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做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为高职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场所,让学生有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真正使校园活动成为推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学生方面,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真诚热情、活泼开朗、自信乐观、关心他人、善良正直、友好信任等,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良的个性品质如虚伪自私、孤傲自我、敏感多疑、易躁易怒、心胸狭隘等,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因此高职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大力培育个性品质的积极方面,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使个性品质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高职生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珍惜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见解的锻炼机会。在课堂讨论中踊跃发言,积极参加演讲、辩论、专题讨论会、主持人选拔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同时,要多读名篇佳作,多学各科知识,扩大知识面,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人际沟通交往的技巧

高职生要学习掌握人际沟通交往的技巧,例如用心倾听对方的谈话,由衷赞美对方的优点,让自己的谈吐幽默风趣,真心微笑,心怀感激等;其次还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如诚实信用、公正平等、宽容谦让、互助互利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与人交流的主动性,在活动中锻炼提高,认真总结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

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和谐的人际沟通交往关系是当代高职生心理正常发展、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走向社会应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应当充分发掘高职生人际沟通交往的内在潜能,调动各方力量,创造高职生沟通人际交往的良好外部条件,帮助高职生走向成功的人际交往,以健康快乐的心态,面对生活,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周少斌,李其越.高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第9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参与人员:XX30820308李a(小组长,初期,后期)

XX30820306黄b(结束) XX30820309李c(中期) XX30820310梁d XX30820311梁e(前期) XX30820316刘f XX30820322吴g(中期) XX31060225唐f

在确立 “成长新动力”这个小组之前,我们首先针对我校大二学生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和了解,再通过厘定需要来构建理论构架,最终确定目标。

一、理念----厘定需要(小组成立的目的)

1. 规范需要(专家需要):网络日益发达,很多大二学生因为退出了学校社联社团组织,空

闲时间增加,因而在网络上寻求精神的支持。然而,网络却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危害:①身心健康受损;②无心上学,学习成绩下降;③道德意识弱化,严重者会走向犯罪道路;④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受影响;⑤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2. 比较需要:很多大二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感到孤独寂寞,同时可能受到恋爱

问题的困扰,因此选择网络来逃避现实。

3. 表达需要:①很多大二学生有感情问题,会感到孤独寂寞,选择通过网络来寻求精神支

持;②来自家人和老师的压力让大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沉迷网络发泄和麻痹自己;感觉需要:大二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较好的目标和定位,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无助;此外,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同辈群体之间的相处交流有时会有相互误导的作用。

二、理论基础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这个小组的对象是华农大二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由于这些大二学生正处在佛罗伊德所说的从青少年发展成为成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的青春期(19-21岁),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要经历各种选择的混乱状态,往往会感到困扰和混乱,这是青少年期个体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要帮助青少年重新审视及发现自身价值,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及处理各种混乱状态的能力。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感,避免角色混乱。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等社会问题上,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认失败的话,容易出现逃避、消极厌世等情况。即而一旦自我认同难以达成,长时期的角色混乱就会使青少年较难应付社会的挑战。相反如果获得自我的同一性,就比较容易取得社会和职业的自我认同;

当他们有问题时倾向与同伴商议,而不是向家长请教。于是我们通过设立这一小组,加强同一问题或类似情况的青少年间的沟通交往,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重新树立自我认知。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会较多运用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小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小组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行为总汇。组内成员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如此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适应性行为,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学习到与人交际技巧。

4.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与斯金纳的增强理论

正面增强--即特定行为后,满足此人的需求。例如:做了一件事情后,即给获学校颁发嘉许状。

在小组内,工作员会较多使用正面增强和角色扮演的方法。正面增强方面,如组员能适当使用所教授的沟通技巧的话,工作员将当众给予爱的鼓励。此外,会通过建立供组员观察的模型,让组员学习表达情绪的方法,从而起到模仿作用。

三.目标:

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改变当前部分沉迷网络的华农大二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增强其辨别网络虚拟和现实界限的能力,对自身价值进行合理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重回正常的大学校园生活,并提高其在现实中与人沟通的能力。 明确的目的:

①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让小组里的成员们深刻认识网络的利弊。引导他们学会思考现实与网络的区别,在活动的分享中,加强对沉迷网络利弊的认知,不再沉迷于网络,走出宿舍,感受外面的世界,重拾对学习的热情。

②让小组成员走出网络的小圈子,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发掘他人长处,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在相互学习和模仿中,找回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信心和关注点,从成员间的认同中,并通过同辈群体的赞同认可找到改变自己认知与行为的巨大推动力量。

四.小组成员:

对象:沉迷网络,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出现偏差行为的华农应届大二学生

资格:华农大内沉迷于网络的大二学生(问题具有同质性),小组成员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基本相似,社工认为为有必要进行小组治疗的对象。

五.小组的特征: 1.性质:治疗小组 2.节数:5节

3.日期:20xx年10月15日至12月10日 4.时间:根据组员的空闲时间安排

5.地点:小组工作活动室(地点可能因活动性质而有所更改) 6.人数:8名华农大二学生

六.招募计划:

1.招募时间:20xx年9月15日至10月5日 2.招募方法:

①在华农大宿舍区内张贴海报;

②到学院跟老师了解情况,并致电合适对象;

③在华农大宿舍区内摆摊位供学生咨询,特别是大二学生; ④利用网络宣传途径(q群、微博、博客)

⑤到校内心理咨询组织(如晴天工作室)等了解情况,寻找合适对象 3.招收方法:在社区社会工作办公室交收活动报名表

七.各个阶段活动

小组初期阶段(第一节)

社工:李a

组员:黄b、李c、梁d、梁e、刘f、吴g、唐f 时间:20xx年10月15日星期五15:00-16:30 活动安排:

通过初级阶段组员的相处,各位组员之间加深了对彼此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工:梁e

组员:黄b、李c、梁d、李a、刘f、吴g、唐f 时间:20xx年10月17日星期日15:00-16:00 活动安排: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组员们能加深彼此之间的印象,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此外,组员也能逐渐认识到之前自己沉迷网络的种种弊端,并且形成了一种决心,要真正摆脱网瘾,重回精彩的现实世界。

通过前几次的活动,小组的大部分成员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增强了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加深了对沉迷网络危害的认识,在积极的反思中寻求正确的生活态度。

小组结束阶段

社工:黄b

组员:李a,李c,梁d,梁e,刘f,吴g,唐f 时间安排:20xx年11月19日星期五15:00-16:55 活动安排:

组员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组员以自勉与相互勉励的形式告别小组,开拓新生活。组员虽有一定的离别情绪,但不阻碍他们面对新生活的决心。

八.所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