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医养结合的看法精选(九篇)

医养结合的看法

第1篇: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识才的慧眼; 培养的平台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08-02

1 注重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技术创新将决定着医院的发展,而创新型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提升医院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患者[2]。

医学创新型人才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新医学模式和疾病谱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医学既继承了人类几千年来对疾病、健康的认识,又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医学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不断结合,使医学技术本身日趋精密和高效,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新的分支学科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综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发展分化了新的领域,这使医学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型思维能力。随着人们对健康、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社会行为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被人们所认识,建立在原有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医疗服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要求医学创新型人才必须整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根据病人对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要求来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从伦理、费用、人性的角度考虑医疗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这对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注重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2、3]。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创新思维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突破传统观念,敢于对前人的知识提出质疑,善于变向、多向、发散思维,善于继承、发展和创新。创新思维可以使医务人员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培养他们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以新的思路,用多种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之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改变定向思维的能力。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激发和启发医务人员的创新思维,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他们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他们的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体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他们的灵感思维。形象地说,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就像是两个轮子,为了使思考这部车子前进,两个轮子就必须协调转动起来。一方面,非逻辑思考方法运用在有待创新的课题上,提出新思路、新设想,其作用在于摸索、试探,打开常规套路,冲破传统桎梏;而逻辑思考方法对提出的新设想进行整理加工和筛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其作用在于检验和论证。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侧重于使人的思考活动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运用逻辑思考方法侧重于使医务人员的思考活动具有准确性、严密性和条理性[3、4]。

2 加强管理,培养识才的慧眼

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古人常有“智莫大乎知人”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既然人才是医院兴旺的最重要资本和基石,那作为医院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要素就是具备识才的慧眼。假如医院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不公道正派的话,他很可能看不到人才,甚至如果是看到了人才,但因为私心,却用跟他关系好的,或者有利益的庸才,这势必给医院遴选人才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加强管理,提高医院管理人员识才的慧眼是非常重要的[1、5]。

医院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人才管理加速人才的成长,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事竟其功。医院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练就慧眼。这需要他们能够学会用辩证的办法,联系、发展的眼光,综合分析、全面、客观、准确地考察和识别医务人员。医院在遴选人才时,需将德与才结合起来,既要看是否靠得住,还要看他们是否有能力;把医务人员的“显绩”与“潜绩”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外在的、眼前的、看得见的政绩,更要看到那些功在背后,利在长远看不见的东西;将医务人员的文凭、资历与实际工作水平区分开,不重文凭看水平,不重资历看能力。这就需要医院管理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了解医务人员。 因此,在实践中医院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坚持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眼光看待医务人员,对他们的特征、学识、论文、工作成果等加以综合研究和比较,取其人,余其短,并将他们置于实践中去考察,尤其是困难和关键时刻[2、6]。

医院管理人员要练就识才的慧眼,必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能为医院发现、举荐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闻鼙鼓而思良将”。每一个医院管理人员都要从医院的全局出发,牢记担负的重大责任,发扬求贤若渴、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热心地发现并准确识别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医院要求医院管理人员擦亮慧眼,这就要求他们既要从宏观规划上和长远利益上,看待人才,又要跳出地域框框并在更广的视野范围内,识别人才。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识人的观念。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型人才的拥有量,已经成为一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衡量一个医院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因此,医院管理人员要着力增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其次,要有创新型人才兴则医院兴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创新项目成果,不仅仅带动该学科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全院的发展。医院管理人员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院的第一要务来抓,着力挖掘创新型人才[5、6]。

3 构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通过构建人才培养的平台,可以鼓励医务人员积极钻研,形成自觉求知求学的浓厚氛围,使创新型人才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推动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要构建竞争平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示其才能,才能被发现。因此,医院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人才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特别要采取超常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竞争活动,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在竞争中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以实践为标准,以能力论英雄,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保证创新型人才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化状态。医院通过赛马机制实现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并建立淘汰机制。遵循“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由个人申报,部门推荐,医院组织院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对申报者的医教研管理工作实绩、工作设想、思维能力、发展潜力、外语水平、经费预算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遴选创新型人才[7]。

其次要构建培养平台,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创新型人才短缺、优秀人才比较匮乏,是建设创新型医院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医院必须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和需求出发,建立各具特色的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机制,促进各类人才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提出明确的培养标准、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使培训教育有章可循;要大力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事业,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根据医院发展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成长理念,着力提高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要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路子,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拔人才到国外进修或到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培养锻炼,提高他们掌握先进管理知识和接受最新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尽快成长。另外,医院还可给创新型人才“压担子”,通过每年一次的科研课题申报促进其成长[8]。

最后要构建服务平台,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建设创新型医院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医院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医院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医院发展的最高战略,贯穿到医院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院医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系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事业凝聚人才,创新型医院呼唤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为创新型人才服务的平台,营造一个聚集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为人才服务,进一步做好制定完善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的工作,建立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在内的相关配套和完善的服务,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工作上,干出一番事业来。要有爱才之心。既要求贤若渴,又要有容才之量,正确看待人才的缺点和不足,不因创新型人才的某些缺点和个性缺陷而另眼相待,不因风言风语而失去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不以一次失败定乾坤,真正做到人适其事,位尽其人,使创新型人才心无旁骛干事业,专心致志干成事业,全心全意干好事业,为建设创新型医院作出贡献[9、10]。 在当今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时代,医院不怕有缺点的创新型人才,怕的是无缺点的无能之辈。当前已经擂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医院的战鼓,有大批创新型人才轻装上阵、挂帅出征,医院才能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实现可持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 浅谈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1:198

[2] 曾志嵘,周增桓,文民刚,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26(3):4-6

[3] 高静,谭群鸣.论医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7,27(5):826-827

[4] 臧建秋.医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及举措[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2,15(2):127-129

[5] 刘秋燕; 王全兴; 孙为民,等. 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实验教学改革[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12(2):175-177.

[6] 李正军, 孟祥治. 关于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43-45

[7] 史新叶, 马佳. 对建立学科后备人才库的思考与对策[J]. 人力资源管理, 2011, 1:100-101

[8] 杨丽琴. 浅谈医药经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13(4):116-117

第2篇: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 十大养生流言 喝汤养生,你会吗? 养生十大最佳时间 明星养生的十大秘方 传统养生十大秘诀(一) 传统养生十大秘诀(二) 传统养生十大秘诀(三) 十大健康养生习惯 十大院士谈养生 十大长寿华人聊养生 艾灸养生忌 十大院士养生经 中国妻子十大不良心理,你有吗 十大院十谈养生 让你白手起家十大方法 十大华人寿星的养生(下) 中医艾灸养生的忌 健康长寿养生十大食品 中国健康养生的十大误区 看看十大院士怎么养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这十大简易养生方法你会吗 这十大简易养生方法你会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叩齿法

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主任周俊波介绍说,中医有个健齿功法叫做“叩天钟”,也就是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每天早晨上下牙齿反复相互咬叩60~360次,不仅能强健牙齿,还能使经络畅通、强肾固精。叩齿还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使皱纹减少,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闭口调息法

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李芳介绍说,中医认为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二是调畅气机。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 咽津法

每天清晨,用舌头抵住上腭,或用舌尖舔动上腭,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解读 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这里所说的玉泉就是指唾液。周俊波介绍说,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现代医学发现,唾液中有一种唾液腺激素,能刺激人体的造血机能,延缓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唾液中的过氧化物酶,可以抑制致癌物质的毒性。唾液还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及润肌减肥等多项功能。 搓面法

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微发热。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解读 清代医学家吴尚先说过:“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治疗面神经麻痹、面部色素沉着、黄褐斑、面部神经痛等病症。长期坚持可延缓颜面衰老,推迟老年斑产生。 梳发

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亚健康调理专家张明主任医师介绍说,在中医中,这套保健养生法叫做“拿五经”。怎么做呢?先是用五指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称之为“拿五经”。略作休息以后,梳头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梳3次。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因此经常梳头,可使人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运目法

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专家夏承志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这个方法有助于预防眼翳。眼翳又称翳状赘肉,大部分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以户外工作者居多。翳状赘肉初期对视力影响不大,但若任其生长,等到长至角膜中心位置时,会盖住整个瞳孔,严重影响视力,而且眼翳长得愈大,也就愈往角膜深层侵犯,届时即使施行眼翳切除手术,也会在角膜上留下疤痕,仍然会看不清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运睛除眼翳”的本质是眼睛的自我主动按摩,它通过眼睛的主动运动,对眼皮内部神经进行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及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凝耳法

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杨明介绍说,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以耳养生”的记载,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围穴位众多,如耳尖、翳风、头窍阴等,掩耳的同时可按摩这些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反复低头仰头,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充足的血液可使头脑清醒,让人深度放松。 提气法

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再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王元钊介绍说,清朝乾隆皇帝进入中年后,主要精选了10种锻炼方法,撮谷道即是其中之一。谷道即指,撮即提的意思,撮谷道就是我们常说的提肛运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处,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进行提肛运动,不但可以升提中气,强壮脏腑,还有助于肛肠保健。提肛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极为简便,若每日坚持做几次,每次持续5~10分钟,长久坚持,必获良效。 摩腹法

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专家叶康主治中医师介绍说,每天下午1~3点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按揉肚子可以加速小肠吸收,促进消化。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有提神、补气、添精等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稍用力缓缓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结肠部)可稍稍加力。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则不拘时间,次数和力量可适当加重,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足心按摩法

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第3篇: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7-02

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居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为此,2009-2011年,笔者针对农村和社区的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系列调查,旨在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在江苏省内的南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13个地级市间展开,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786份,有效问卷736份。问卷采用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调查对象的年龄16~84岁,家庭人口数1~8人,学历从文盲到大学本科以上。其中居住地为自然村304人(41.3%)、乡镇210人(28.5%)、城市社区222人(30.2%),居住当地时间在15年以上506人(68.8%),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612人(83.2%)。

本次调查针对社区和农村居民的医疗现状、医疗选择、去或者不去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的原因而展开,并征求居民对农村和社区医院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

2.1 医疗现状

2.1.1 年医疗费用支出 针对“您家庭一年之内用于医疗的费用约多少”这一问题,在736份问卷中,选择“1000元以下”302人(41.0%),“1001~2000元”226人(30.7%),“2001~3000元”135人(18.3%),“3001元以上”只有73人(9.9%)。

2.1.2 医疗模式 针对“您的医疗模式是哪种”这个问题,“公费医疗”41人(5.6%),“医疗保险”274人(37.2%),“合作医疗”124人(16.8%),仍然有297人(40.4%)需要“自费医疗”。

2.2 医疗选择情况

2.2.1 中西医的选择 面对“您家庭看病一般选择中医还是西医”这一问题时,选择“西医”387人(52.6%),选择“中医”只有88人(11.9%),选择“无所谓”261人(35.5%)。这表明在农村和社区居民中,中医的医疗市场只有11.9%,如果

我们努力争取,可以达到47.4%(选择“中医”和“无所谓”两项之和)。

2.2.2 医院的选择 当问到“您平时有小病需要看医生时会选择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吗”,选择“总是首先到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去”179人(24.3%),“大部分时候都选择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312人(42.4%),“偶尔会选择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186人(25.3%),“从来没去过所在社区/农村的医院”59人(8.0%)。也就是说,92.0%的家庭都会有在农村或社区医院就诊的经历。

2.2.3 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 关于“您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方便”621人(84.4%),“便宜”237人(32.2%),“服务好”137人(18.6%),“医疗水平高”53人(7.2%),“医疗设备先进”22人(3.0%)。在“其他原因请列出原因”有“熟悉医护人员,好讲话”、“可以赊账”、“晚上或急诊时方便,离家近便于家庭护理”等。

2.2.4 不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 关于“您不选择去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看病的原因”,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社区/农村医院有水平的医生太少”288人(39.1%),“社区/农村医院的就诊环境差”236人(32.1%),“不相信社区/农村医院的诊疗水平”223人(30.3%),“社区/农村医院的医疗费不能报销”79人(10.7%),“社区/农村医院并不比大医院价格便宜”89人(12.1%)。在“其他原因请列出原因”有“担心大病被耽误了”、“医疗设备差,技术和器具都不到位,不适合对潜在病因的诊疗”、“医生水平低,药品种类少”、“服务态度差,医生素质差”等。

2.3 医疗卫生人才状况

问及“您觉得自己所在社区/农村医院的医疗卫生人才如何”时,认为“非常缺乏”157人(21.3%),“比较缺乏”456人(62.0%),“正好”110人(14.9%),“数量充足”只有13人(1.8%)。

2.4 对农村和社区医院的建议和意见

问及“您觉得现有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机制应在那些方面加以改进”时,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经济待遇的政策保障”401人(54.5%),“培养方向定向化”322人(43.8%),“相关政策的长效化、法律化”285人(38.7%),“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281人(38.2%),“个人发展的政策保障”257人(34.9%),“家庭安居的政策保障”254人(34.5%)。在“其他原因请列出原因”有“建议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医院去”、“改进社区/农村医院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提高待遇,吸引毕业生到社区/农村落户”、“对社区/农村医院医生待遇应有政策保障,国家政策应给予倾斜”等。

3 对培养面向农村和社区的中医药卫生人才的思考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①大部分人都有在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的经历,但明确表示会选择中医看病的人只有11.9%;②虽然大部分人都有在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经历,但究其原因都是出于方便、便宜等“被迫无奈”之举,出于相信农村/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等主动方面原因的人数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居民尽管到农村/社区医院看病,但对农村/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心存疑虑。其中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外,“不相信农村/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卫生人才

在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预防、保健、养生显得尤其重要。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其重视整体、防重于治等健康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有着惊人的相似。社区和农村医疗机构又是提供家庭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内容的主要机构。由此可见,大力培养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卫生人才不仅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农村/社区医院的要求,更是我国建立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在农村/社区医院就诊的居民中明确表示选择“中医”看病的人群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居民对中医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于中医的专科门诊在农村/社区医院的设置有限。

为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考虑,如何让中医药在农村/社区的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和社区需要的中医药人才?笔者以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应该从农村和社区的实际出发,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3.1.1 结合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区域中医药教育模式 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从各区域、郊县医疗卫生实际出发,结合中医药特色和学校的优势,设置中医保健、中医养生、社区护理、社区助产、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卫农卫[2010]7号)指出:“从农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1]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在提供社区学历教育时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在为农村/社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同时,为已在农村/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形成农村/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

3.1.2 “产教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高等院校可与各区域、郊县卫生院合作办学,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课

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发挥各自优势创造办学条件,共同培养农村/社区医疗所需要的人才。如此,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服务、实践实训条件等优势条件,农村/社区医院可提供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指导教师等便利,农村/社区医院与高等院校优势结合,按照农村/社区医院的岗位要求培养人才。

3.2 结合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实际,改革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临床技术和适应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对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设立与基层需求相符的专业和配套课程,如强化妇幼保健学、预防医学、养生康复等知识,提供多样化的、适合农村/社区医疗实际的选修课程等。

3.3 通过政策保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

3.3.1 实行“大学生中医官计划” 参照“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实行“大学生中医官计划”。通过政策优惠和保障个人长期发展规划,鼓励优秀的中医药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医院去,既可以很好地完成农村/社区医院健康教育、康复治疗、预防保健等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社区医院人才缺乏、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

3.3.2 继续做好“免费定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免费定向”医学生是解决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医药高等院校也参与了“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工作。但由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招生都是单列的,放低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2]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保证“免费定向”医学生能“留得住”。

3.3.3 农村社区人才培养政策应当法律化、长效化 在笔者之前进行的医学生服务社区农村意向的调查中,“经济待遇”和“个人专业成长”是医学生服务社区农村的最大阻碍因素[3]。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社区居民也有54.5%的人认为“经济待遇的政策保障”是当前农村/社区医疗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虽然目前政府对到农村/社区工作的医学生有适当补助和个人发展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的长久性和持续性是广大农村/社区医务工作者所担心的问题,因此,农村/社区医学生的经济补助政策、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政策、相关奖励、社保、退休、家属照顾等政策应当法律化和长效化,这是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卫农卫[2010]7号) [EB/OL].[2010-03-31].http:///gb/jsswst/index. html.

[2] 梁忆非,姚庆梅,高春英.对我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55-757.

第4篇: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6月,福建省的老年人口同比增加了73.9万人,达到644.9万人,已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6.6%。按照此发展趋势预测,到2035年福建老年人的占比将超过30%。可见,福建省的老龄人口基数较大,增长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在显著增加。此外,由于老年人易患病,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治疗周期一般也较长,因此对医护服务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

(二)家庭照顾功能持续弱化

家庭养老是福建省最为传统且主要的养老方式,然而受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家庭规模持续小型化,照料功能在不断减弱。因此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以承接家庭溢出的养老功能,为老年人口提供持续的生活照料势在必行。

(三)传统养老机构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

提供生活照料一直都是传统养老机构的主要功能。但是目前失能和半失能的高龄老人逐渐增多,他们除了需要普通的生活照料之外,也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然而,目前福建省的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医疗条件,无法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迫切需要医疗资源的有力支持。

总之,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持续弱化,大多数养老机构也不能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探索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因此走医养结合之路,促进“医”与“养”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

二、福建省医养结合现状

(一)多种模式并存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医疗与养老的融合,使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并存发展,目前最主要的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内设式”医养结合模式,即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部门,为养老人员提供一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该模式的主要有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福州金秋老人护理院等;第二种是“合作式”医养结合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无缝对接,福州市文澳老年公寓就是此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三种是“转型式”医养结合模式,即鼓励经济效益不佳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转型发展为医养结合机构,从而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防治需求,如福州市第六医院转型发展为老年医院。

(二)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开始构建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都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并召开具体会议来支持医养结合的发展。福建省政府也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政策:2017年,福建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模式的规划要求;2018年福建省卫健委确定33个单位为第二批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2019年12月,福建省卫健委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了从人才、资金等方面来提供保障,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

(三)医疗结合落实效果欠佳

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福建省的养老机构纷纷进行医养结合型转型和构建,目前福建省的医养结合型机构占比已经高达92.2%。但实际运作中,这些医养结合机构中只有4.4%的机构在内部独立设置了具有看诊功能的医疗部门;有一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只是内设了简易药房,并没有看诊功能;还有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只是和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了表面上的“医养结合”,实际上并没有医疗作用。总之,福建省的医养结合落实效果与设想中的有较大差异,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医养需求。

三、福建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专业人才匮乏

据统计现今福建省入住养老机构的人数有五万多人,按照较为理想的配置比例计算,护理人员应达到一万人左右。然而目前福建省的养老护理人员只有九千多人左右,护理人员配置不足且大部分护理人员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专业性的护理人员短缺,严重影响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二)扶持政策难以落实

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已经成为制约福建省医养结合的重要因素。福建省的养老与医疗体系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陆续出台了各种推进医养结合的相关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涉及规划、医养机构设立、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等多个方面。但是,各部门所推行的政策往往存在重复交叉之处,管理标准、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经常不一致,难以实现政策协同,大大阻碍了政策的有效落实。

(三)基层推广难

据调查,福建省的老年群体更愿意“非离家式养老”,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大部门老人都不愿去机构养老。现今福建省的医养结合模式主要还是机构式,一般在城市进行推广,在农村等基层地区推广较为困难。基层推广的主要形式是家庭签约医生,广大居民尚未完全接受这一理念,基层地区的医养结合只能依靠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实现低水平的服务。

(四)医养结合支付体系缺失

医养结合要能够持续运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能提供资金支持的医养结合支付体系。医疗保险可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方和受益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4]。但是根据对福建省民政厅、医保局、省医保中心等相关机构的调研显示:目前福建省的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药品等,并不覆盖医养结合模式中的护理服务费用。目前,福建省的大多数医养结合机构不属于医疗机构的范畴,其产生的各种医疗、护理等费用均无法享受医保报销。由于医养结合支付体系的缺失,大部分医养结合机构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来为入住的老年人降低医护成本,直接抑制了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有效需求。

(五)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仅凭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更需要的是各方服务主体的积极参与。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福建省的养老服务市场中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普通民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成本相对较高,加之缺乏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其参与动力不足。而条件好的医疗机构由于自身医疗资源往往供不应求,因此只会把有限的医疗资源投放于常规医疗,在其内部设立养老机构的意愿和动力都不足。

四、福建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发展受限福建省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缺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目前仅福建医科大学等少数院校有开设此专业,能培养的专业人才较少,且大部分毕业生的首要就职选择是医院,很少学生愿意去养老机构发展;第二,从从业人员本身来说,现有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年纪普遍偏大、学历和学习能力都不佳;第三,从养老护理职业本身来说,该职业工作环境压抑、工作强度大、薪酬不高、社会认同感低。

(二)管理主体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导致政策难以落实

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的主要障碍是管理主体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从福建省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来看,医养结合主要涉及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两大领域的多个行政部门,如民政、卫健、社保等部门。各主管部门平行运行,分别在分管的领域独立地制定政策、管理资源和发挥职能,一般只对各自的上一级部门负责,缺少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和整合,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实现政策的协同,导致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困难。

(三)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基层推广困难

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福建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人对养老机构非常排斥,对“非家庭养老模式”存在诸多误解,觉得养老机构是儿女不孝和孤苦无依的代名词,因此即使疾病缠身、生活无法自理也不愿意入住专业的养老机构。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医疗结合在基层推广很难。

(四)医保政策相关规定不完善

根据医保政策的规定,医养结合型机构只有纳入医疗机构的范畴,才有资格享受医保报销政策。目前福建省的部分医养结合机构还不具备医疗资格,不属于医疗机构的范畴。有一些医养结合机构虽然具备医疗资格,但是由于医保规定未能纳入“医保定点”,其提供的各种医疗服务无法纳入医保结算范围。少数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虽纳入医保结算覆盖范围,但是其提供的医疗养护服务大都不在医保支付范围内。

(五)优质医疗、养老资源匮乏,医养机构参与医养结合动力不足

目前,福建省拥有的养老机构中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占两成,医养机构参与医养结合的动力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优质的医疗、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服务属于微利项目,对于大部分普通养老机构而言,优势养老和医疗资源均匮乏,在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是难以承担内设医疗机构所需的高运营成本的。而有条件内设养老机构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却因医养结合项目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内设养老机构的动力不足,倾向于把有限的优势医疗资源投放于有经济效益的常规诊疗项目。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因为优势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诊疗护理水平较低,资金和能力都有限,难以内设养老机构或者为合作的养老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护服务。

五、推进福建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1.加快培养专业性照护人才。鼓励福建省的高校、职业院校设立养老护理相关专业,设立对此专业学生的入学补贴。同时,引导学校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之间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定向培养,打开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通道。

2.设立在职人员入职补贴制度。可对在职人员给予岗位津贴,通过提高养老护理岗位的薪酬水平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护理行业。

3.建立在职人员长效培训机制。为在职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岗培训等服务,通过分级培训,线上、线下多种培训手段结合,进一步提高其从业素质。

(二)建设整体性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医养结合政策的有效落实

建立整体性行政管理体制是实现医养结合从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保证。医养结合的管理体制并非是单纯的卫生部门与民政部门的“混合”,而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建设一个各管理部门能够长效配合的协作体系。从福建省层面来讲,首先要建立一个牵头部门作为部门间的决策中枢,负责统筹规划医养结合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其次,要明确界定各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防止在管理上产生重叠和缺位;第三,建立部门间横向协调机制,特别是要建立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间的横向沟通机制,做好信息共享和互通,以促进医养结合政策的有效落实。

(三)发展多元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促进养老观念转型

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可以让民众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新公众的养老观念。目前福建省的医养结合模式还是以机构式为主,但是大部分老年人倾向选择非离家式养老,因此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如何送至社区乃至居民家庭中仍是工作重心。对此,福建省应采取分类扶持的办法,重点发展家庭和社区模式。首先,继续推进医养结合家庭模式,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推进家庭病床制度的落实,使老人在家养老的同时可以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其次,大力推进医养结合社区模式,可以社区为单位建设养老院,然后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接社区养老院的常规诊疗服务。总之,通过发展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以促进民众养老观念的转型,促进其在基层的推广。

(四)完善医保支付政策,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医养结合机构无法享受到相应医保报销优惠政策的问题,是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急需国家有关部门创新体制完善医保支付政策。首先,主管部门应加快设立明确的准入标准,可适度放宽,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疗机构范畴,使其享受到医保的报销政策,但同时也要防止医保资金的流失。其次,由于医养结合主要涉及的医疗行为是长期护理,因此应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借鉴青岛等地的经验,由人社等部门共同研究出契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其与医疗保险互相对接,以降低老人的经济负担。

第5篇: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医养结合;必要性;积极意义

一、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实行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且各个城市的着重点和实施行式不同,天津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肥市:医院内设养老机构;郑州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手;长沙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整合;青岛市:对老年参保患者试行医疗专护管理。这些城市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取得很大的成功,对我省实施该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山西省面临的实际情况也需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山西省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据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山西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530万人,占总人口的14.45%,比2014年上升了0.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10%,比2014年上升了0.42个百分点,说明人口老龄程度加重。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料问题,老年人的患病率高,周期时间长,患病的种类多,治疗难度较高,这些都需要提高长期医疗服务水平和强化医疗对养老服务的作用,现在的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较低,需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山西省传统养老模式的作用减弱

山西省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和社会供养为主,但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家庭的模式都是单生子女来抚养老人,即一对夫妻需要承担四个甚至八个老人的基本生活和抚养下一代,这就加重了年轻人的家庭负担,况且如果老年人一旦遭遇疾病的袭击就可能无法获得长期的照料。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弊端较多,社区养老服务不完善,这就需要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来解决这些弊端,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

(三)山西省的养老机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与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相比,我省的养老设施和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存在供给短缺。目前,太原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50所,机构床位7648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7张,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养老机构只是提供简单的照顾服务,没有相对应的医疗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一旦患病,就没有长期照看老人的专业人员。因此,在养老机构中缺乏专业的照护人员和专业的医疗服务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这就需要山西省能够更好地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享受医疗和养老两者结合带来的有利影响。

(四)山西省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的建立

山西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该养护院主要收住失能、失智老人,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和养老相结合。该养护院内设有康复室、活动中心、日间照料等房间,老人们可以在这些房间享受养老与医疗结合带来的优厚待遇。同时,养老院内的各种设施都是针对老年人来设计,如每位老人都佩戴红手环,并通过这红手环的按钮来呼叫医护人员,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及医疗服务。

另外,大型医院无法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大型医院主要是针对大病的治疗康复等,对于老年人的病症,如晚期绝症的病例,医院出于对患者的考虑,建议住院观察,但并不能对老年人进行细致的生活护理,使得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医院的医疗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医疗资源利用率也低。因此,大型医院迫切需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来承担这些老年人的常规护理工作,以实现治疗、康复与护理的无缝衔接。

二、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积极意义

积极探索实施“医养结合”模式,是深化改革医疗和养老、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改善“医养分离”的养老现状,降低老年人医养成本。当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以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很少涉及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和急性疾病的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这种服务上的有效衔接既解决了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也给患病老人带来更好的康复环境。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高了养老机构资源的利用效益,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医疗资源浪费。

第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公平性,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需求,而国家建立这种制度能够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和维护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老年人利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第三,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几种服务资源,给老年人带来丰富的晚年生活,保障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医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生存问题,而且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给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看护、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服务,达到保障老年人生存与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要满足老年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尽最大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第四,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长期住院现象。现在很多大型医院的住院主要是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行医养结合之后可以增加医院的床位用于更有需要的人,而老年人也可以在养老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解决老年人长期无法获得有效地治疗的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型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有效功能。

另外,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问题,从而缓解了年轻人的压力,让年轻人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教育孩子上,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山西的生产和服务经济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论

随着对养老问题的不断重视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省不能要求与其他城市相同,也不能强求与现代的养老需求同步发展,需要循序渐进,还需要结合我省具体实际逐步发展,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普遍化。

因此,从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中可以看出,我省现在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传统养老模式功能弱化、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我省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的建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这些实际情况要求我省实施该模式,而且该模式也可以给我省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地缓解山西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和提高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利用效益。这些都说明山西省有必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从而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医的问题,使得老年人真正的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钕铃,叶先宝.构建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J],社会管理,2015

[2] 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63-68

[3] 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01):35-37

第6篇: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医院;药房;技能型人才

药品是一种特殊产品,药品的使用、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医院药房从业人员作为药品的直接使用者,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医院的满意程度。随着医药市场国际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医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医院在加强各方面改革与创新的同时,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技能型人才培养将势在必行。

一、医院药房从业人员现状及问题

1.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少

技能型人才是医院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时间短,职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导致医院药房从业人员在培养上缺乏针对性和职业素养;二是人才引进上,由于医院药房从业人员和其他部门相比,工作强度高,待遇相对较低,没有其他营业性收入,导致在人才引进上,理想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难以引进,造成人才断档,人才梯队难以形成。

2.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从医院药房从业人员职称结构来看,由于近年来各大医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超编现象严重,人才晋升出现困难,中级职称以下人员偏多,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从年龄机构上来看36-45岁之间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起主导地位。36岁以下及50岁以上年g群体人数较少;三是从专业结构来看,中药学专业医院从业人员占主导地位,但是技能型人才相对偏度。

3. 人才缺失严重

一是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技能型人才流动性较大,特别是从偏远山区向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较大,这也导致了许多医疗单位出现技能型人才难招,再加上当地待遇较低,留住人才又变得非常困难,许多员工参加工作以后,单位不愿组织员工培训,甚至害怕一旦员工取得技能证后,可能会跳槽,导致许多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主动承担工作的精神减少。

4. 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不高

一是从高校的专业设置上,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市场缺乏衔接,无针对性;二是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验,毕业生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三是从培训程度上来看,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单一,现代培训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应用,缺乏系统的培训质量评估[1],导致培养的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无法胜任药房工作的需要。

二、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技能型人才培养探讨

1、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

一方面积极促成医院与高校合作,建立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要求,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善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二是实行订单式管理。医院根据自己所需,委托高校为其培养符合其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优先录用合作单位毕业生。三是医院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场所,为其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包括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实训实习设备等,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四是针对医院用药需要,制定培训目标和方案,优化培训内容和课程体系。

2、以学校教育为主,重视后续培养

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两种渠道。一种是企业为主,自行培养;另外一种以高校为主,按人才培养大纲要求培养规格化的人才。高等学校工作职能之一,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充分的技能实践,因此中医药类高等学校是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二是加强企业后续培养与指导,作为用人单位,医院等机构要制定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并出台相应的晋升、奖励措施,鼓励更多的药房从业人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3、重视学历培养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医院从业人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员工的进修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于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等取得是医院技能型人才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中医药类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要将学历教育中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提供便利条件,使学历和职业资格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4、加强宣传,提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一是从政府层面上加大宣传和引领作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树立技能光荣的社会美德;二是充分发挥媒体职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使节能型人才成为劳动者追求的目标和不断前进的动力;三是政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为从业者在技能提高上给予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总之,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综合形象的凝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化医院从业人员人才改革,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学铭,张卫建,石文睿.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武警医学,2004,卫生专刊:40-41

2.石兵,陈祖林1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1武警医学,2004,15(6):462-463

3.刘国祥,吴 昊,李书章等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和系统结构模型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1):25-27

4.王海莲.计算机联网在医院药房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3):201-202

第7篇: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科教育;新医改;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农村与基层

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新一轮医改推动了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战略发展机遇,安徽医学专科教育如何在发展规划、培养模式、办学形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医改大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需要,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学校,是当前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全新命题。

一、新医改对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挑战

1.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目标规定

2011年,卫生部颁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以2011年861.6万人为基数,2015年医疗卫生人员数要增加到953万人,比2011年增加91.4万人,2020年要达到1225万人,比2011年增加363.4万人。从构成和分布上看,增加的医疗卫生人员主要在基层,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比2011年增加49.5万人,2020年比2011年增加124.5万人。2015年和2020年,注册护士人数比2011年增加61.6万人和220.6万人,药师比2011年增加18.6万人和48.6万人。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疗卫生人员增加的部分主要在基层,在护理和药剂等专业。

2. 安徽医学专科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安徽全省承担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有5所,专科学校3所,高职类的学校有10余所。从规模上看,从2007年到2011年,年招生数平均增长6.82%,年在校生平均增长9.89%。但从构成上看,2011年医学类共计招生49837人,本科生占的比例不到21%,专科占了35%左右,而中专(职)超过了44%。可以看出,专科以上的医学教育占的比重过低,仍难以满足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上看,医学专科教育忽视或缺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向上与本科院校差异度不大。一些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大多也还滞留在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大医院上,每年招生的专业及其招生数量也尚未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多主要依据自身教学资源和办学特色。学生毕业后,能否以所学专业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业,工作后是否适应岗位需要,学校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追踪甚少。

3. 安徽医疗卫生人才现状

尽管较之以往,安徽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学教育规模、农村卫生人才素质提高等方面有明显进步,但现有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状况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卫生人才总量全国位次靠后。2010年,全省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0人,执业(助理)医师1.27人、注册护士1.1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技术人员4.37人、执业(助理)医师1.79人、注册护士1.52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在全国分别列倒数第二、倒数第二、倒数第五[1]。

(2)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职称层次以及执业资质等方面。以安庆市为例,2010年安庆市卫生人员总数为20476人(不含村卫生室),全市执业(助理)医师6736人,占32.9%,注册护士6080人占29.7%。副高及以上职称占5%;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占18.4%。而在村卫生室,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6%,其他及无学历者(在职培训合格者)585人,占26.7%。全市村卫生室有执业(助理)医师968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14%,注册护士54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0.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相当匮乏。2010年,在安徽全省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农村为2.23人,只占城市的42.4%,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农村为0.97人,占城市的48.5%,注册护士农村为0.65人,占城市的28%。2011年全省常住人口5968万人,城镇化率为44.8%,但在广大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中,卫生人员只占全省的42.4%,卫生技术人员占31.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占40.0%,注册护士占21.5%,药师(士)占31.7%,技师(士)占26.2%。而在村卫生室的从业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不到10%,注册护士只有775人,仅占1.26%[2]。

(4)医护比例不当,职称结构不合理。2011年,安徽全省执业(助理)医师84773人,注册护士84495人,注册护士人数虽增长幅度较大,但医护比仍不到1:1,与WHO推荐的医护比标准1:2相差甚远。2010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高、中、初级比例极不合理,如安庆市为1:4.8:11.6,距离WH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合理职称比例(1:3:1),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医学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

综合上述数据,导致目前卫生人才现状既有经济发展、财力投入等物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导向、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宏观层面等诸多因素。为此,结合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新要求,我们就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1. 控制专科医学教育规模,调整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

(1)专科医学教育规模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尽管安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总量上与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人才结构性缺口较大,但解决人才的缺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按照《规划》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遵循高等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卫生服务需求和区域卫生规划为引导,以教学正常运行的基本教学条件作保证,统筹规划各学科 (专业) 、各层次、 各类型的医学教育,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

调控医学教育规模应当做到“控制总量,提升层次”。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学制长、师生比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短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质量非常令人担忧[3]。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医学教育绝不能牺牲质量来谋求规模的快速扩张,政府财政必须确保医学教育的经费来源,彻底改变医学院校通过扩招来增加学校收入、开展基本建设的现状。在合理规划专科教育规模的同时,还必须压缩中专医学教育的规模,扩大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规模,多种形式开展医学继续教育,提升医药卫生人才的层次和素质,满足农村和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的需要。

(2)要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做好专业调整工作。尽管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国家没有硬性规定,学校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请医疗单位参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在规模扩张的冲动基本平定后,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强化素质,提升能力,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着力于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纵观我省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大多是药(药学)、护(护理学)和技(医学技术)三大专业群。但在人们日益增长和生活质量要求日渐提高的条件下,人们对医疗技术专业及其他医学相关类专业的服务需求量越来越大,如康复治疗技术、口腔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等都是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最具前景的专业,学校必须要超前谋划,积累人才和经验,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新兴专业的发展道路,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护理、药学专业人才应用范围广、需要量大,被认为是今后医学专科学校承办的最主要专业之一。各学校要注重技能培养,造就大批高质量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学人才。

2 . 面向基层,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重新设计培养目标。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社会经济对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需求的定位,必须与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即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目标设计上,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交流技巧、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科学知识和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疗卫生知识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工作技能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医德修养,倡导礼仪文化,规范个人行为,培养审美情趣等已成为新时期在校医学生的必备素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学校必须审时度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方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要整合学校与医院、企业的资源,将产学结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以理论素养和实训技能并举,知识摄取与知识创新并重,在强化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课程,提高人文素养,并将岗位技能培训列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3)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要通过对所设专业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分析,结合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体系应针对岗位的特点,以服务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提升为主线,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课程体系改革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中心、以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符合技术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3. 加强工学结合,重新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

(1)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专业建设。为适应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加强与医院企业的广泛合作,通过“学校里建病房,医院内设课堂”的模式,实现教学与产业、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要建立学校与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为加强校企(院)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各专业均要有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来自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行业能手和来自学校的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骨干组成,每年反馈临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论证和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2)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提高高职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型人才成长周期,能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突出以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设置课程和选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加强岗位综合能力的核心办学思路,淡化课程学科意识,将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以岗位素质要求为基准,组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4]。

(3)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多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课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医院和企业作为教学场所,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实行“教、学、做”情境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单位的环境采取“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技能培养;同时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要主动与劳动、人事以及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关注新领域职业标准的制定,实现教学计划和职业标准的有机结合。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办学让学生直接接受医疗单位熏陶。学生在工学结合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医疗机构文化和管理的教育,培养了学生敬业爱岗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做人、学技能的主动性,适应了医院、企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学生进入医疗机构学习,一方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接触到大量课堂上和书本里所学不到的新技术、新方法,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实践经验,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生与医院、企业间差距,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ystem/2012/02/26/004793297.shtml.

[3] 厉岩,文历阳.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办学规模的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321-328.

第8篇: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临床流行病的实验课上存在着给学生讲解一个案例,让学生计算相关的指标,掌握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怎样系统的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思考。因此,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思想并没有融会贯通到各种流行病学方法中,造成学生看问题单一片面,不会总结,无法通过已有的证据总结新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某一项结果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得出很多的结果,那么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同一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不同,为何结果不同;这些方法间有何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到底如何取舍这些结果。传统的医学模式由于缺乏总结这些结果,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性,不能科学合理地解答这些结果是否适用当前的病人,教师只能根据经验和书本来讲授,其结论往往缺乏科学性。

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生产、生活实践,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指导合理营养,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并且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实验课中存在简单教学生配餐的原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基本不让学生发问。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但是营养和食品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标准也是时刻在改变的,应该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看问题,及时总结更新自己知识。循证营养被定义为:“系统收集来的现有最佳证据,在制定营养政策和营养实践中的应用”。循证营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被收集和评价,从而帮助制定营养政策与建议,并且有可能为那些存在争议的营养问题提供决定性的证据。在“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食谱编制和各类食物卫生检测是重点实验课内容,但是既往的食谱编制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有没有证据去证明确实需要改进。如: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阜阳奶粉事件对于奶制品卫生问题的检测,现有的三聚氰胺检测的证据到底准确性如何?奶企业是否已经不添加三聚氰胺,而去添加目前人们忽略的二聚氰胺。由于方法的缺陷,检测不出,及时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并为新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将循证医学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可以让临床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时刻更新知识理念,改进一成不变的思想。

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现有的“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4-5]。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造成临床专业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课极不重视。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运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课大气采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不同地点采样,将每个地点采样的结果作为一个证据,收集整理证据,最后总结比较不同地点空气污染状况的差别,发现问题,为具有争议的相关问题提供依据。例如在“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和需氯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碘量法,滴定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者使用碘量法差别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总结发问,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5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其主要以职业人群及其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重结果、重演示,轻设计、轻培养,仅仅在实验室内对传统检测项且按已有的方法开展验证性实验,得到预想的实验数据,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如:开展劳动现场空气质量检测、按国际标准进行气象条件测定、大气中SO2浓度测定、空气中铅浓度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等项目,并且强调一定要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现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工效学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等,开展实验。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就可以很好让临床专业学生去发现和收集很多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课上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区别,分析整合这些数据发现相同厂房可能由于暴露地点不一样,不同地区职业有害因素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应用。通过循证医学思想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掌握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寻找科研证据、解决问题和进行证据评价的必要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输,并且能够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6]。

作者:穆敏 刘国礼 佟媛 白明杰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殷朝阳,钟才高,易露芮.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9-230.

[2]韩知峡,甘仲霖,熊炜,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第9篇: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思维;培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5-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8]张新霞,詹华奎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CBS)教学法在中医专业本科生临床思维训练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