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伊索寓言经典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

第1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关键词:《伊索寓言》;表现手法;应用

《伊索寓言》原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在各个国家中都有着广泛的流传,其表达手法也独有特色。《伊索寓言》的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是世界语言故事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用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让读者体会文章的本质,让故事更加具备感染力。

一、《伊索寓言》的意义

如今我们阅读到的《伊索寓言》,是由后人根据伊索的创作改写与仿写所得,这些作品篇幅短小,主角以动物为主,故事中蕴含的价值深得人们推崇。在《伊索寓言》中,涉及着勇敢与胆怯、诚实与欺骗、淡薄与贪婪等对立的价值要素,将其设置在特定的生活情境让这些元素变得模糊和复杂,甚至难以抉择。《伊索寓言》中表现出了深刻的君主制制度文化,表现了当时百姓对于王权、宿命和奴役制度的无奈,伊索利用特定的动物故事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

二、《伊索寓言》中表现手法的应用

(一)象征和拟人的表达手法

《伊索寓言》利用一个个的动物故事表达了深刻的讽刺意识,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染力,作为人类智慧的浓缩,《伊索寓言》中的语言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理内涵,作者应用了大量的象征与拟人表达手法,将动物赋予了人的特征,在这部作品中,任何动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而是为了表达特定的含义,这也是《伊索寓言》中的特色之处。《伊索寓言》作为一部经典著作,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也表达着作者对于资产阶级的反抗,例如,《浓烟和烟囱》这一则寓言写浓烟不可一世,但是很快就消失了;而烟囱不声不响,一刻不停的默默工作,但却长久地矗立着。通过对比,说明那些狂妄自大做事没有目标,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只是匆匆来去的过客;只有谦虚实干,沿着坚定目标不断前进的人,才有永恒的价值。在作者对于动物与其他物品的描写中,将拟人的表达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与作品中的角色相辅相成,利用这种多元化的描法表现出社会中的各类对立关系。

(二)兼具讽刺与幽默的表达

得益于其简短精悍的优势,《伊索寓言》成为了孩子们接触外国文学的首要工具,这部寓言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我们可以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分析,那么就可以理解《伊索寓言》中每一个小故事的内涵。之所以作者借助动物和其他的物品来反映客观事实,就是由于在当时的社会,社会底层人民无处伸冤,无法摆脱自己的人生,只能够采用讽刺和幽默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生活中的哲理。在我们都熟知的《农夫与蛇》中,看似是对农夫的反讽,实际上并非如此,作者是借助农夫来表达当时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压迫,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底层阶级被统治阶级所剥削,作者借助《农夫与蛇》这个故事,希望善良的底层人民可以擦亮自己的眼睛,勇敢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对比的表达手法

《伊索寓言》中很多小故事都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手法,主要为正反事物的对比,利用这种对比表达了深刻的寓意。作者选择的故事都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物,如乌鸦、蛇、兔子等等,让作品显得更加逼真、自然,同时,利用多元化的叙事手段来将这些主角串联起来,让故事更加的丰富、多彩,作者利用对比的表达手法来突出主题,让读者体会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对立,让这部作品成为指导人们辨别是非的重要读物。例如,在《鹰与蛇》中,作者就为读者表达出了鹰与蛇的斗争,鹰与蛇是一种敌对关系,将其作为故事主角为叙事模式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蛇代表着邪恶,鹰代表着善良,在两者相争时,农夫帮助鹰获得了胜利,但是,蛇与鹰是对立的两个面,后来,蛇要将农夫置之死地,在紧急关头,鹰又救了蛇。作者利用鹰、蛇与农夫的关系表达出了善有善报的主题。

如果说伊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丛林世界的话,他也是在告诉我们,在一个不讲游戏规则的社会,人人都是受害者。正如《蚊子与狮子》、《老鼠与公牛》等寓言所揭示的,在丛林中,强者与弱者都生活在恐惧中,强大如狮子、公牛也可能遭到弱小如蚊子、老鼠的不对称的暗算。伊索寓言由于它的形象性、通俗性及它所道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表达出了这个社会的真谛。

三、结语

《伊索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其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锁.《伊索寓言》在近代中国报刊上的传播[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2).

[2]林书宇.从不同的视角解读《读〈伊索寓言〉》[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7(9).

第2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片段一】

师:请大家读一读《乌龟和老鹰》这则故事,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则寓言改为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写具体?

生:可以写鹰在空中是怎样自由飞行的,这样就可以让乌龟产生羡慕心理。

生:可以将乌龟和鹰的对话写具体。

师:怎样具体呢?你找个同学,两个人试着进行对话。

生1:“鹰大王,你飞行本领真高,可不可以教教我?”乌龟抬起头,一脸羡慕地问。

生2:“不行,你没有翅膀飞不起来的,这样会很危险。”

生1:“没事的,我不怕。而且我有硬硬的壳,摔不死的。”

……

师:听了乌龟和鹰的对话,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童话生动的情节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写具体呢?

生:可以写乌龟被带到空中后是怎么高兴,怎么得意的。

生:可以写乌龟被摔死后,老鹰是怎么意味深长感慨的。

……

师:大家进一步思考,这则寓言故事为什么没有将这些细节写出来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都很简短,而且情节也简单,它不注重故事的情节。

生:我发现,《伊索寓言》侧重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故事只不过是个载体。

生:我发现,如果将一些细节写得特别详细,可能会冲淡那些耐人寻味的道理。

……

师:大家真了不起,你们找到了《伊索寓言》最重要的特征: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课后再慢慢去细细品味,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收获。

【片段二】

师:在《伊索寓言》的故事里,你印象深刻的主人公是谁?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狐狸,因为它狡猾,总喜欢捉弄别人。

生:我喜欢小羊,因为它善良。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老虎,因为它勇猛,面对危险总不畏惧。

师:这是这些主人公留给大家的印象,这些印象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我们来看《狐狸和乌鸦》《狐狸和狮子》两则故事。大家边读边想:故事中的狐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读故事,几分钟后交流。)

生:我觉得《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特别狡猾,它骗取了乌鸦口中的肉。

生:《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我觉得它奸诈,它总想坏主意干坏事。

生:我觉得《狐狸和狮子》中的狐狸很勇敢,它一步一步去接近狮子,认识了狮子。

生:《狐狸和狮子》中的狐狸我觉得它敢于尝试,面对困难,它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尝试,最后消除了内心的恐惧。

……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对《伊索寓言》的主人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狐狸在不同的故事里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生:我明白了,在不同的故事里,主人公代表不同的人。

生:我知道了,在读《伊索寓言》时,我们要根据故事去理解人物,而不应该用固定的眼光去看主人公。

师:是的,读《伊索寓言》要学会品析形象,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主人公。在不同的故事中,动物代表了不同的人。

【片段三】

师:请大家读一读《披着狮皮的驴》,说说寓意。

生:我觉得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无论你怎么伪装,最终会原形毕露。

生:我觉得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人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生:我觉得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缺点是掩盖不了的。

生:我觉得面对变幻莫测的社会,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去识别那些假、恶、丑的现象。

……

师:原来书上的寓意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生:这个故事是说,有些浅薄庸俗的人,外表神气十足,只要一开口,就原形毕露了。

师:你们看,一则寓言我们读出了不同的寓意。《伊索寓言》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以读出不同的寓意。希望大家在读《伊索寓言》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读出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去读,我们才会读出智慧,使自己更加睿智。

【评析】

这节《伊索寓言》读书交流指导课,执教者从寓言的体裁入手,通过发现特点、探究问题、总结提炼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批判阅读。这种阅读指导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无疑是有效的。教者匠心独运的三次“对比”真令人拍案叫绝。

首先,在对比中理解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伊索寓言》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寓意更是耐人寻味。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是教学中比较难以突破的关键点。教者将《乌龟和老鹰》这则寓言改为童话作为突破口进行创新性教学,这一环节看起来似乎“跑题”,但细细推敲,却让人觉得是那么巧妙。巧在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这样引发了学生自身的认同感;妙在对比中学生的主动思维被激活,探索真理的欲望更加

强烈。

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伊索寓言》不注重这些细节描写呢?教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并激发其寻找问题的欲望。从学生的回答来看,用童话与寓言进行对比,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对比中掌握了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在对比中客观评价主人公。《伊索寓言》中一些经典的故事入选了语文教材,如《狼和小羊》《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等,由于受阅读印象的限制,很多学生对故事的主人公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倾向。比如大家对狼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狡猾、贪婪等层面。实际上,在《伊索寓言》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故事中动物代表着不同的人。

为此,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人物,而不是凭主观印象去做出片面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对比两则故事中狼的形象。在对比中,学生认识到了在不同的故事中,狼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变化中的事物。这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懂得了如何去评价《伊索寓言》中的主人公,如何结合故事和生活实际去找到故事中主人公所代表的现实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学到的是反思性和批判性的阅读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

要的。

最后,在对比中多元解读寓意。《伊索寓言》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伊索寓言》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我们今天来读它是需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来理解的。案例中,教者让学生阅读《披着狮皮的驴》后说寓意,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是多元的,是立体的,是有厚度的,这样的阅读也是智慧的。在与原文寓意的对比中,学生会明白《伊索寓言》是需要用智慧和理智去阅读,要跳出原有的寓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3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军歌的词作者公木先生,在季羡林、陈伯吹、严文井等几位先生的襄助下,提议并组建了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并涌现出了像金江、黄瑞云、湛卢、彭文席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寓言作家。《小马过河》《小猫钓鱼》《乌鸦兄弟》《陶罐和铁罐》等多篇寓言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中国寓言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无论是创作题材、表现形式,还是作品风格、语言,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从寓言的题材来看,不少作者都在努力走出伊索、拉・封丹的影子,力图表现新的主题。黄瑞云的《两堵柏林墙》、吴广孝的《龙王和柏林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为隔离给人类带来的伤害。白子捷的《天堂和地狱》表达了作者对人口问题的忧患。“东北十人寓言组”的作品,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凡夫的“不平静的荒原”系列寓言和吕金华的《死在兔岛上的狼》等,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和平和生态平衡等重大问题的忧思。随着经济活动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管理寓言和职场寓言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些题材,都是过去的作家鲜为涉及的。

21世纪的中国寓言创作,在注意向外拓展的同时,更注意向人的内心拓进。面对五彩缤纷的市场经济和五花八门的新思潮,寓言作家比其它文体的作家,显得要更为冷静,更为清醒,更为理智。他们在用寓言故事传递一些新的观念、新的信息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和传承。比如 “好习惯系列寓言故事”、“《论语》寓言故事”、“《孟子》寓言故事”、“《老子》寓言故事”、“《庄子》寓言故事”,以及“佛学寓言故事”等等,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普及,使人们在喧嚣中得到安定,在浮躁中得到平静,在迷茫中得到澄清,在污染中得到净化,对社会的和谐建设、人心的和谐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寓言的角色看,21世纪人物寓言多起来。中国先秦寓言大多是以人物为主角的,这是中国寓言的一个特色。也许是伊索的影响太大了,后来的中国寓言,主要角色渐渐都变成了动物。直到明清笑话出现,人物寓言才又开始多了起来。然而,笑话毕竟抵挡不住伊索的影响,到了现当代,动物寓言逐渐又占了上风。21世纪的寓言创作,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贴近性要求的增强,人物寓言的比例明显增大,王蒙、韶华、樊发稼、陈必铮、侯建忠、凡夫的不少寓言,人物成了主角。王蒙的寓言很有明清笔记小说的遗韵,诙谐幽默,充满智慧,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而又回味无穷。陈必铮的《新聊斋系列》和韶华的《阿Q新传》,承继了蒲松龄和鲁迅遗风,以近乎荒诞的笔法和犀利的语言,揭露了世间的种种荒唐。樊发稼的《呆子的故事》系列,借用民间故事外壳,巧妙寓理,读来轻松有趣又引人思索。侯建忠的《水浒人物寓言》《三国人物寓言》《刘姥姥系列寓言》,借助古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另辟蹊径,翻出发人深省的新意。

有位文学评论家曾说,寓言是小型的戏剧。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真正把寓言当成戏剧来写,古人并没有实践过。20世纪80年代,曾有寓言作家用短剧形式写过寓言,那仅仅是作为一种尝试,偶尔为之。进入21世纪,戏剧寓言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寓言品种,出现了张鹤鸣、洪善新等专门从事戏剧寓言创作的作家。张鹤鸣的戏剧寓言不仅结集为《海国公主》一书出版,而且许多剧目都被搬上舞台,多次在戏剧或小品大赛中获奖。此外,有些寓言作家也尝试从优秀的漫画和有意味的摄影图片中寻找灵感,进行二度创作,产生了“漫画寓言”和“摄影寓言”。

从寓言的形式看,不少作者力图走出传统寓言的写作模式,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使寓言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云弓的《垂钓人生》突破了传统寓言一个故事一个寓意的模式,用故事的多元结构来表达思维的多元化。马长山寓言借鉴相声和小品艺术的写作手法,用对话取代故事情节铺排,使寓言的语言张力更大。肖显志寓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让日常生活成为寓言的主要内容,让“我”成为寓言的主角,使寓言更具当下性、贴近性。青夫在致力于民间寓言收集和整理的同时,注意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李绵绪尝试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体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趣。孙三周的汉字寓言,对中国的传统汉字进行寓言式演绎,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林玉椿的《网络时代》把网络语言融入寓言,为寓言文学吹来一缕青春的气息。一些作者创作的手机寓言,不仅在篇幅上,而且在语言上,也都有别于传统的寓言。传统寓言大都以单篇为主,很少系列寓言。上世纪虽然有少量的系列寓言,但超过十篇的很少,单独成书的更少。到了21世纪,系列寓言的规模明显增大,数量明显增多,以获得2006年“冰心儿童图书奖”的《感动5-9岁儿童的365个寓言故事》为例,六个小动物作为六本寓言集的主角,贯穿全书,从而使这套丛书形成了一个人物互相联系、故事互相补充的有机整体。

第4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1、绘本漫画类,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爱心树》、《石头汤》、《犟龟》、《一只孤独的乌鸦》等;

2、寓言神话圣经类,包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民间故事》、《成语故事365》、《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全集》、《中国神话》、《天方夜谭》等;

3、童话故事类,包括:《木偶奇遇记》、《柳林风声》、《 绿野仙踪》、《小猪稀里呼噜》、《笨狼的故事》、《青鸟》等;

第5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读《小学生金牌语文》有感

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书中所构造的世界。因为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灵魂,自然所构造的世界也不一样,而书的灵魂,正是书自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愿望。

最近我正在读《小学生金牌语文》,这本书的内容格外丰富,分别有:语文基础、趣味通话、智慧寓言、经典故事、安全教育、国学启蒙、中华美德、少儿百科8个方面。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智慧寓言了。智慧寓言摘录了《伊索寓言》、《中国古今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的不朽篇章,让我在读故事的同时感悟做人做事的哲理,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其中,这样一个故事最让我难忘。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金斧和银斧”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生活贫苦的樵夫,不为“金斧”、“银斧”所动,一心要找回自己失去的劳动工具,这种诚实的态度是一种美德。难怪神仙也被感动,非要赠他礼物不可。而那个见利眼红、说谎诈财的人,最后连铁斧也丢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诚实的品质比黄金更珍贵。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如逃课却说自己生病了,不完成作业却说忘记了。我写望大家以诚信为本,做一个诚实的人。这也是我所明白的道理。

第6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故意赞叹歌唱家

察觉有诈粪便戒心(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师: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说:

乌鸦说:

蝉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 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设计: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教学反思:

三则伊索寓言学完了,回想这课的教学轻松却不失深刻。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考虑,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填补文本空白。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经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当狐狸想尽方法也没吃到令它直流口水的葡萄时,它的内心世界一定有着丰富的话语。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之后,故事的寓意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第7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金俊英

               (建宁三中,福建  三明  354500)

 

 

摘  要:读书是初中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不仅可以为写作奠定基础,还对初中生世界观的形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培养;知识

笔者连续两年任初三毕业班语文课,也两次参加市教科所“中考语文质量分析会”。有机会向市教研员及其他兄弟学校的优秀语文教师请教。在2005年12月的会议中确定了2006年中考语文卷加入名著阅读题,与会者都明确表示考名著阅读是形势所需,也是促进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强心针。但考什么,怎么考,既是命题者伤脑筋的问题,又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20%学生能达到要求的,有近15%的学生说,父母什么课外书都不让看,没时间读,有30%的学生坦言自己喜欢上网,喜欢阅读街头杂志,不喜欢阅读名著;说自己找不到书的占35%左右。

由上可见,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心中,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而阅读作为语文“新课标”的五大“课程目标”之一,成为检验评价语文教学,考察学生语文学习以及语文考试命题的重中之重,所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已是刻不容缓。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呢?

一、是激发兴趣

(一)听――听故事激趣

用听故事录音和听歌曲的方法皆可。中外名著学生多少知道一些,教师可利用上课或课余时间对学生讲述名著故事,既可从作品生动有趣的情节入手,也可从作者的传奇经历入手,如“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引出《三国演义》;“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介绍曹雪芹,引出《红楼梦》,“醉打蒋门神”、“拳打镇关西”引入《水浒传》、《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鲁宾逊漂流记》都可用这种办法,当学生对这些故事感兴趣时,鼓励他们阅读这些书。童话、神话、寓言学生都已学过,对这类文学体裁略有了解,兴致极高,一般能完成阅读任务。学生阅读《伊索寓言》,能说出寓意,读《安徒生童话》能说出自己的感想即可。

(二)看――看录像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识记、理解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的材料会更快、更牢,对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先看电影、电视录像来了解故事情节是最直观的。现在学校都配置多媒体教室,有时可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些由名著拍成的影视片,如《哪咤闹海》、《三打百骨精》,激发对阅读《西游记》的兴趣。《鲁宾逊漂流记》已拍成电视连续剧,下载一集,让他们看看鲁宾逊一生的传奇经历;接触了解18世纪曾风靡一时的纪实性航海回忆录。

(三)演――即表演激趣

先由几个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在读过的名著中选 一熟悉片段,编排小品,教师参与改编与导演,在活动课中表演,激发其他学生表演的欲望,他们便会迫不及待阅读一、二部文学作品,在下节课中一显身手。语文兴趣小组活动之时,让学生带上自己读过的一本名著,与其他同学交换,不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表演能力,增强自信心。教师应对学生以适当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起一股读书热。

(四)考――即考试促趣

学生阅读名著“功利之心”远大于兴趣,特别是中考在即的初三学生,更是考啥学啥。加上教育体制的局限,衡量学生对名著的了解情况,最终要以考试定优劣。

二、指导性阅读

当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后,教师应进入指导阅读阶段,因受条件限制,我只能在众多名著中选取极其有限的几本来分类指导。

(一)寓言、童话类

这类作品,一般较浅显,学生接触的多,学习这些作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这类作品是接触阅读外国名著的“敲门砖”,当然还可结合中国童话故事和古代寓言故事。

(二)中国古典名著类

可以说《西游记》是我们走进古典小说的第一道坎,兼有章回体和神话小说的特点,可从中体会、联想、想象的手法的妙用。《西游记》并非只是聚集鬼怪精灵、天兵虾将的闹剧,它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塑造了智勇双全的英勇人物――斗战胜佛孙悟空,唱响了一曲永恒的理想之歌。

西天取经的故事象征着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辛,而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部作品对读者正确认识人生启发很大。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故事激昂悲壮、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学生阅读的兴趣不下于《西游记》。从阅读中,感受古典名著的特点,联系历史文化背景,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但要求学生明白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它是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有虚构和夸张的成份,学生应区别。

(三)外国名著类

如果说阅读古典名著旨在让更多的人在民族文化的沉淀中品味浓缩的语言精华,那么阅读外国文学就是在与智者的交流中升华自我。

《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都抓住孩子们好奇和爱冒险的心理,情节生动离奇,起伏迭宕,引人入胜。但从学生读后感中可看出他们读过之后心中仍然有謎团,教师适时分析鲁宾逊、星期五等人物形象。鲁宾逊是一个永不疲倦、永不安分的行动者,在困境中,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向往,自立、自信、自强,为求得生存乃至幸福奋斗不息、战斗不止,并能够诚心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认识。但他也是当时不断扩张,不断攫取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的典型产物。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启示,体例作品语言准确清晰。感受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格列佛游记》重在提高想像能力,夸张手法会在心中、生根、发芽。这部作品与《西游记》一样,充满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个性化的语言,以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式的结合,都值得学习,这些作品是广泛了解外国名著的桥梁。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不真实,讽刺就丧失了任何的力量,《格列佛游记》全是虚构,荒诞离奇,可是读者喜欢它,正是由于它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作品的幻想和现实是统一的、和谐的。

 

参考文献:

[1]刘振国.名著阅读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13).

[2]徐正荣,李本国.把"阅读"摆渡到"悦读"的彼岸——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J].2010,(6).

第8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我爱你——书

小时候,妈妈天天给我读故事,一到晚上,非得妈妈讲故事我才肯睡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陪我进入甜蜜的梦乡。那些精彩的故事,引起我对书的深感兴趣。

随着年龄增长,我读的书也多了起来,也越来越爱读书,什么《爱的教育》、《小王子》、《鲁滨逊漂流记》等等中外经典名著,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喜爱的书的种类也多了,不再只是童话故事,历史、解迷、名著、科普、医学,都成为我喜欢的书。

读书给了我很大的收获,比如《世界历史悬案》向我讲述了世界许多难解之谜;《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向我展示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三十六计》又告诉我许多策略及典故……不愧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书象一只小舟载着我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要驾着它乘风破浪,去探索这大千世界的奥秘。

第9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

我读过许多书,中国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外国名着《爱丽丝漫游仙境》、《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还是《四签名》,这本书的作者是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伟大作家柯南·道尔。《四签名》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中最着名的一本。书中的故事惊险刺激,每一个字都在刺激我的脑神经。一口气读完《四签名》那才是最爽的,如果你把《四签名》读到一半不读了,你整天就会茶不思,饭不想,觉也睡不好呢!小时候,我刚认识几个字时,爸爸就给我买了《伊索寓言》和《三字经》。因为我许多字都不认识,所以只好让妈妈和我一起读书。后来,我学会了查字典,就自己一个人读书了。《伊索寓言》和《三字经》让我明白了许多许多的道理,这些书滋润这我,使我在书的海洋里慢慢地成长。

朋友不是书,书却是朋友。当我考试没考好时我拿起书,书好像在对我说:“开心点,没事,下次继续努力!”当我被别人欺负时,我拿起书,书好像在对我说:“不哭,不哭……”当我做错了事被妈妈骂了一顿后,我拿起书,书好像在对我说:“别哭,妈妈也是为了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