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精选(九篇)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

第1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 构筑 语文 CAT 网络化学习

也许受制于本身的知识结构,也许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当其他学科都在热火朝天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T)时,语文依然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教学。当看到语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取得成功时,教师们才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教育技术,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语文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跟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潮流,跨过“辅助”台阶,直接进入构筑网络化学习环境阶段。

一、实现“构筑”的可能性

1.校园网的建设为构筑网络化学习环境提供了硬件准备。构筑网络化学习环境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据一份调查,北京全市中学平均拥有72台电脑;深圳80%的中学建起了校园网,并连上了因特网。随着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起校园网。校园网的建设,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筑网络化学习环境提供了条件。

2.教师继续教育的推进为构筑网络化学习环境提供了人员支持。基于WEB学习环境的设计,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网站设计、管理与维护能力。根据教育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指南”,经过培训,教师将能达到要求。如苏南地区,经过4年的教师培训,45岁以下的语文老师有85%拿到省信息技术考试等级中级证书,有50%的教师正在学习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高级模块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教师设计网络化学习环境。

3.建构主义为构筑网络化学习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基于这种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特别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皮亚杰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认知心理学逐渐取代行为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原因主要是90年代以前,社会上还缺乏构筑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只是到了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可喜的是现在按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学校日渐增多。成果越来越丰富。如上海的“Internet下学习环境与拓展阅读实践与探索”课题、广东的“网络学习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之探索”课题都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果。这种理论和实践探索无疑为网络化学习环境构筑提供了借鉴。

二、构筑网络化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将学习环境定义为: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网络化学习环境,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环境下引入网络因素。即指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活动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硬件资源、软件环境、信息资源、人员支持、教学模式、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因此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构筑可以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1.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

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是先进的技术平台、适当的教学模型和良好的支持服务三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网络学习平台是师生网络互动和实现网上教学的主要场所。适当的教学模式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进行有效教学管理的保证。良好的支持服务,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建立一个具有良好互动、能提供丰富教学资源、能进行评价与反馈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工作。

2.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对学习者的影响,网络化学习环境可以分为控制环境和开放环境。控制环境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教师学生双主体,以引导式学习和局域网使用为主。开放环境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以开放式和互联网使用为主。因为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自学能力的不足,所以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不能完全设置为开放环境。但是,有效的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所以语文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应是伴有控制的开放环境。不过教师的控制仅限于给学生提供“支架”,引导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所以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情境导入―自主探索―网上讨论―反馈评价―总结归纳。

3.教学策略设计。

情境创设:即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创设,如通过故事、录音、影视等手段,等等。

引导讨论:教师要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为了使引导具有目的性,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认真读每一个“帖子”,及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引导重点在于学生某些不明确的地方。当学生的讨论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的时候,也要进行引导。

协作鼓励,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意义建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鼓励。

4.学习策略的设计。

网络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策略主要有竞争、辩论、合作、伙伴、设计。

(1)竞争。竞争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可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竞争。如要求学生搜索有关资料时,可以比一比谁搜集得多;在进行讨论时,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贴的帖子多。

(2)辩论。教师对每一个学习小组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这些观点展开辩论。

(3)合作。学生的合作主要是在讨论和评价过程进行合作。如小组内就某篇文章的观点相互补充,对学习态度进行评价,等等。

(4)伙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与同学、教师、专家结成伙伴关系。目的是为了使学习顺利进行。学习伙伴除了同学、老师外,还可以是“远距离”的同学、老师和专家。

(5)设计。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性。如在“感受亲情”专题性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写一句概括性的话,写一段小品,拍一个“亲情”的电视片,设计一张亲情贺卡,等等。

第2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Situation of Public Opinions From

Network on Campu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 Honglin

(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 the university, the network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itive guidance strategies.

Key words new media;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0 引言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园网络(如校园BBS、校园贴吧、微博、微信等)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校园网络舆论涉及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是21世纪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使命。

1 校园网络媒体简介

(1)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主要有校园官方网站、校园BBS、校园贴吧、当地社区门户网站,以及师生的个人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老师和学生的的学习环境、工作进展、文娱生活、休闲运动等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校园里辐射范围最广、访问量最大、热度最高的主流媒体之一,是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学习、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对师生的工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校园网络媒体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存在着巨大的传播优势,具有传播快速、传播范围广、内容丰富多样、检索方便、可多媒体传播、互动性强等特点。校园网络媒体成为越来越多师生获取信息、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

(3)校园网络媒体的作用。高校网络媒体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成为校园舆论传播、新闻速递、宣传教育、互动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成为师生学习、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院网站成为学生查询教务信息、课程成绩、考试报名、提交作业、问卷调查、师生课后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校园BBS是学生讨论校园文娱生活的主阵地,在这里有校园动态、学术讨论、心情物语、影音欣赏、版友求助、跳蚤市场等;个人微博、微信成为越来越多师生朋友圈交流分享的主要媒介。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1)舆论环境高度自由与舆论方向难以约束并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是匿名的、自由的、开放的,这就造成舆论环境的高度开放。校园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内容从国内外时事到师生身边事,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积极与消极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理性与偏激并存,内容包罗万象,观点五花八门,舆论的方向难以约束。

(2)舆论主体复杂多元与合理诉求渠道不畅并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复杂多元,每一个网络参与者既是一个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者也是一个舆论的制造者。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诉求,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主体的个性化、多元化和不可预测化。由于学校提供的合理诉求渠道少且不畅,或是学生根本不清楚如何去有关部门诉求,这时校园网络成为他们最好的诉求表达、监督学校行为的信息空间。

(3)舆论客体群体极化与媒介素养教育滞后并存。校园网络舆论的客体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学习经历、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年龄相仿,因而他们在舆论中会倾向于一致性的结果,易造成群体认同感。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情况下,看待问题时不全面,极易产生偏激的观点和行为,由于群体的认同感,会使舆论向错误、极端的方向偏移,甚至可能会被一些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将舆论激化,从而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4)舆论传播立体交互与校园媒体引导乏力并存。校园舆论立体交互,现代网络媒体的反应快速,覆盖广泛,校园BBS、贴吧、个人微博、微信、QQ等朋友圈迅速传播。目前,校园网络媒体却存在重说教轻宣传、重管控轻引导、重建设轻服务、重管理轻沟通,在面对焦点、热点问题不能积极主动应对,引导乏力。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1)精心构建和谐校园,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学院应首先从自身建设出发,精心构建和谐校园,才能塑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儒雅的学习氛围、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生动形象的课堂、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温暖如家的生活服务、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等等都会给舆论客体一个良好的舆论评价。同时要优化网络舆论环境,积极处理网络舆情。对于网络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及时反馈处理、跟踪回访,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为一切学生服务。

(2)加强媒介素养培训,提高舆论参与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是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问题之一,加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高校应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视野出发,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评估思辨、学习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升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的能力。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了,自然从源头上减少了校园网络中的非理性言论,让流言止于智者,学生才能在价值多元化、信息繁杂化的网络世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3)真诚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校园网络是学生与校方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校方应在校园BBS中开辟专门的交流窗口,并安排专门教师负责管理。通过交流窗口,第一时间得知学生的诉求、问题、困难等,并将收集到的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归口本门,并要求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问题进行响应、解决。让校方真诚地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有问题就在校园BBS互动交流窗口反应,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减少了不良情绪的发酵升级造成消极舆论的传播。

(4)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校园网络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是各种舆论滋生的温床,因而,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是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学校要首先制定一套完善的校园网络制度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比如《XX院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XX院校校园网络信息条例》、《XX板块发帖回帖规则》等。在建立制度的同时,要有一支专门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包括学院网络管理专职教师、学生校园网络自律会、BBS站长和版主等。这支专门的管理队伍可以渗透到校园网络的各个部分,融入在网络舆论的最基层,可以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情况,构建的高校BBS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实现了从省市信息监控中心、高校、校园网络中心到BBS站长,再到各个讨论区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第3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挑战;对策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尤其在当代大学生和校园文化环境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也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给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带来的影响、挑战和机遇,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规律,有效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成为当前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育人功能的重大r代命题。

一、新媒体时代、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概念

1、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这一概念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的。既然是新媒体,就是相对于传统的旧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微信、微博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2.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换句话来说,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就是一种由电子元件支撑的虚拟文化世界,虽说是虚拟的文化世界,但确是真实存在的,就如同我们周围生活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一样。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就是指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空间内,以大学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客观条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高校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网络技术等数字化平台,承载校内沟通交流或开展文化活动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规范,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承担以上所有内容所必需的制度保障的环境总合。

有学者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归纳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即影响高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一种包括基地建设、建筑物辅助设施、自然文化环境等在内的高校显性文化环境的各“文化载体”的集合。而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则属于精神环境,也可以称其为软环境,它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专业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形或无形地起着育人的作用,使青年大学生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悟、情操的熏陶,进而提高他们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承担部分,具有一般校园环境的共性,又和一般的环境相区别。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主体参与的虚拟性,网络环境是虚拟的,虚拟环境下,主体参与活动也就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等等的边界变得模糊,很多时间甚至不知对方是男是女,这也有利于参与者打破现实中的界限,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平等性,由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使得高校师生可以在网上自由的聊天、交友、获取资源等,更可以平等的获取资源和服务,这就营造出了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无差别对待氛围;三是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互联网开放的特性使得资源共享更加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资源,校外、省外、国外等都可以得到共享,且信息传递交流更加便捷,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资讯,并进行自由选择;四是育人性,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其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成果享受者,如果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呈现的内容具有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特征,那其育人特性也将十分明显。

二、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育人活动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他指出了环境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见,环境对人思想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校园网络环境也越来越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承担环节,搞好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校园网络环境对高校的育人活动和功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育人活动的场景

网络的出现颠覆了高校传统的育人场景。传统的育人活动场景具有真实性,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身份都比较明朗,教学活动中双方可以及时交流问题、探讨问题,人与人之间具有可视性和可听性。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准确的定位,彼此交流的话语会受到角色的限定,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虚拟的网络文化环境给育人活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育人活动可以由线下转为线上,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课堂内,受教客体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点,在有网络教育资源的任何一个网站获取知识,除此之外,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重要的个人信息也都可以隐藏起来,双方都带有很强的虚拟性,这样就会造成主客体之间角色定位不准确,使得他们之间相互交流所表达的感受、看法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由于网络给教育的主体客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使得他们之间可以更加自由的交流想法,创新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扩展了育人活动的新时空

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传统与人活动的时空。传统的育人环境往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时间上来讲,现如今我国高校的教育时间大致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内都有固定的、明确的上课时间的安排,比如从几点到几点上什么课,从空间上来说,教育活动大多被局限于高校“围墙”内,教室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传统的育人环境通常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有一定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学习激情也不利于激发。而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则打破了相对狭小的、封闭的时空限制,甚至打破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使得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了一个整体。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高效且全面地获取最新最前沿的教育资源,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位有网络的“学咖”交流互动。网络文化环境的这种特质还消除了主客体之间、国家、民族、身份等界限,使得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拉近了受教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

3、营造了育人活动的特殊氛围

网络文化环境营造了育人活动的特殊氛围,使得育人环境更加和谐和丰富多彩。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教育的主客体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共同存在。网络作为交互的介质,既可以充当教育主体的角色,又可以充当教育客体的角色。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中的主客体和谐交融,使得这两种角色可以相互转换,而且还能让这样两种角色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发生交互关系。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甚至一对空的信息交流,具有极大的交互性。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变革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丰富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求知渠道和途径,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全面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使高校师生能够获得视、听、实践等多方位的体验。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不仅可以多形式多种类的信息,并快速有效传播,创造出更纷繁多样的网络文化。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势必对校园文化环境产生冲击与挑战。

1.媒介平台多样化,网络环境净化难度大

网络文化环境作为校园软环境,其健康与否事关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学生群体之中,加之由于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开放性特征,色情、社会负面信息和不和谐因素等信息也通过网络平台进入校园,更有不法分子甚至通过这些平台将犯罪渗透到校园之内,部分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心理压力的高校大学生,通过媒介平台宣泄负面情绪,缺乏理性分析的言行难免会有些放纵或偏激,这就在无形之中加大了网络文化环境管理和净化难度。

2.网络舆情复杂化,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

网络舆情的复杂化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网络的出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隐蔽与安全的自由言论场所,埋藏于人们内心偏颇的价值认知,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引导与监管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从众心理影响,面对一些事件缺乏理性分析,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加速了不正确价值认知的传播速度,这些不正确的价值认知通过广泛的传播,使大学生陷入价值认知的泥潭,使其在价值目标选择上产生偏离,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网络舆情的复杂化给校园文化环境带来了冲击与挑战,高校只有加强舆论引领,才能更好地构建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

3.表达渠道自由化,规章秩序受到挑战

如今,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表达自身观点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自由,这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渠道和手段,更多的已经成为了一种影响其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方式。从表面上看,新媒体时代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论自由权,但是实际上,网络文化环境下,多数人的一些利益诉求会得到满足,但是还有少部分人的利益诉求被搁置,这部分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慷慨陈词”,引导出不正确的舆论导向,部分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很可能会在诱导下做出非理性的事情,这样就增加了校园内的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扰乱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秩序,加大了校园管理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有些学生甚至在这些不良信息的诱导下,公然做出违反道德,更有甚者,做出一些触及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的事情,这些行为是扰乱了学校的管理秩序,更不利于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有序构建。

四、提升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水平的新思路、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下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对待大学生主体的需要,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纳入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范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打造平台:建立绿色优质网络互动平台

构建绿色更优质的网络环境,就要构建更高水平的校@网络互动平台,逐步建设符合时展潮流的全新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例如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样式,进一步促进传统校园文化向现代转型,如报刊、杂志、各类教学资源、学术团体、学校社团等物质和精神文化由线下变成线上,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MOOC”浪潮发展在线课堂,通过网络传播新闻、文学、影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真正发挥其高效共享的特性,进一步满足师生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保证高品质的绿色网络文化环境的有效推进。

第4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网络环境 自主学习 英语教学模式

1.引言

网络在当代社会和教学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促使英语教学和网络相结合成为当下和未来英语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如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等途径,弥补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依靠网络技术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英语教学,为学生建构学习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探索出以学习者为主的高效自主学习模式而深入了解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2.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理论依据

2.1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影响甚广,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对世界本质性理解是由个体决定的,所以学习者是在自身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运用到教学中,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奠定基础。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应改革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理想、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鉴别等思维活动。同时网络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利用情境、竞争、协作等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2.2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主地利用网络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网络为学生拓宽了学习渠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造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

3.1网络环境下“听”的英语教学模式

听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学习技能,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听。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通过播放录音带或领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如英语教学中的听说法,通过刺激—反应形成一系列正确的S-R反应链教学。传统的英语教学采用的是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打破这一单一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如运用网络听诗歌、歌曲或故事等,运用视频播放器让学生在听的时候可以观看到画面,通过视觉线索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聆听机会,在前几遍听的过程中不布置任务,在学生身心都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进度调整学习模式,进行反复的听和练习。此外,学生在课下可以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频进行聆听和模仿,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际情景中。

3.2网络环境下“说”的英语教学模式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本身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说则是表达内心思想和与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英语教学中组织“说”的活动有很多,如角色扮演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网络为英语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在网上进行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和亲朋好友交流,更可以和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英语交流,从而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提高口语水平。

3.3网络环境下“读”的英语教学模式

读是促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的一种方式,而且阅读是有效拓宽学生词汇量,促使学生了解更多外国文化的方式。书本的阅读资源有限,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以网页的形式适当地补充背景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外国书籍或材料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且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3.4网络环境下“写”的英语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为英语的写作练习提供了广泛的途径,使得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练习写作。网络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如E-Mail、QQ、微信、微博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平台,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给他们的朋友发电子邮件,制作与节日有关的电子贺卡等。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交流软件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并且布置网络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的方式练习写作。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写网络日志的习惯,以此练习写作。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

4.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

4.1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优势

网络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声音、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网络软件,提供更多的师生间、学生间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跨越时空的界限进行教学;帮助学习者进行多感官的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注入新的教学观念,注重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4.2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弊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新的教育理念极大地促进教学的进步,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现阶段会出现一些问题。

4.2.1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长期接受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了消极被动地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老师,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体现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愿望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学习材料和适当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2.2网络资源丰富多样会使学生在查找资料时感到困惑网络信息过多会对学生的选择造成干扰,影响学生快速查找有效学习材料,而且网络监管的不完善会使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

4.2.3网络环境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干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造成教学失误。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5.结语

教学与网络相结合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网络环境下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既要看到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优势,将网络资源充分地运用到教学中,又要看到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我们要重视网络在英语教学中的重大作用,但不能仅仅依赖网络进行教学,要综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网络环境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力求探索出一种高效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翃.网络环境下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模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1).

[2]谢娜.网络环境下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时代周刊,2015,(9).

[3]包一君.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探讨[J].语文学刊,2009,(3).

[4]廖春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2007,(5).

第5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一、 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设计、开发网络中,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指导,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可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老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应新型的教学方式,贯彻以能力发展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的原则,突出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学习者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二、 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网络教学把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传授戒指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交互性原则

网络课程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是教材的电子搬家。能够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

2、协作性原则

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网络课程设计中要体现以下两种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1)学生与学生的协作。

(2)老师与学生的协作。

3、重视隐性知识传递的原则

隐性的性知识是指不能系统阐述的知识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一些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是当今世界上个人、组织及至国家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设计网络的时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传递隐性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一些经验去分析和理解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4、个性化原则

网络课程要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

三、网络课程设计中相关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在网络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对教学目标的阐明,可以使这种结果或标准具体化、明确化,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编写,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2、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环境应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1)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自主性是网络学习的一大特点,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保障。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建立自测习题。(2)协作学习一干二净设计。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又一特征,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与人协作(包括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协作)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其高级认知能力。网络课程应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设计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让学习该环境中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3、教学策略的设计

(1)设计教学内容的媒体表现。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可以将教学内容用直观的图像,动画和视频,恰当的声音解说来表现。

(2)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情境”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要素之一,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多媒化信息传播方式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资源情境,案例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参与,积极探索。

(3)提供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

4、设计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善进行教学调整例之更富成效的一个过程。这里的教学调整是指对网络课程本身的改进以及对网络教学策略的完善。

第6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建设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必须从修好“路”、造好“车”、供好“货”、定好“轨”四个方面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建设。

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然受到各种网络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整合各种教育环境资源,努力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的定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种交往、互动、视听、匿名、虚拟的场景,对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想、道德、言行和心理等方面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可以随时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在线参与,进行多向交流,信息交互,营造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氛围。简言之,就是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教育主客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为了更加清晰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引入平台的概念,称之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以突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环境基础作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是围绕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周围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环境系统,它由物质环境平台、精神环境平台和制度环境平台组成(见图1),物质环境平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校园网络;精神环境平台包括网络文化、网络信息影响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及思维方式和网络信息内容;制度环境平台包括与网络有关的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等。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从理论上来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建设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自从2O世纪90年代初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的建设是在环境理论的指导下建设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这就为创新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可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建设这一层面的研究旨在把环境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回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如何实现这一重大问题,主要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原则、标准、过程、规律、具体途径、评价体系而展开。从网络的认识工具、交流工具这一物质属性来看,它无疑是一种处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介体,网络环境平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传导和相互沟通更为灵活与快捷,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性得以极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突出地表现为人与人的互动和交流行为,表现为各种形态的思想意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伴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等都取决于实现这些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的物质基础。’在网络时代,技术网络环境平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实现基础和运行机制。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经成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密切互动的立体环境,成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自组织的信息空间,成为全新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环境,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短兵相接”的重要阵地。研究这些新情况对丰富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网络从最初仅仅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环境平台,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存在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着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生发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要从网络技术及其带来的人类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入手,实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的真正突破。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经历了十多年发展,从强调“内容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到注重人际互动与沟通的BBs、QQ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正在发展的网络技术环境,并将经历着更长时期的动态发展历程。伴随着环境平台建设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都需要从其逻辑起点、基本范畴、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重新反思,不断地调整、充实、创新与完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从网络技术环境的视角出发,从分析网络对现实环境的影响及网络的社会本质入手,立足于网络环境平台,讨论网络环境平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影响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展等方面的问题,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视为当前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形态,全面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和深入发展。

(二)从实践上来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建设满足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言,网络所带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发展。以往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识,是把它作为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制度环境、一种精神文化环境,而从来没有在技术这一视角上给予过多的关注。正是网络技术世界的出现,使得技术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第一次显示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今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称作是一种技术环境。这种技术环境平台的建设必然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一是带来了新型的学习、思想交流方式。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网络技术不仅构成信息交流的手段和载体,而且创造出以网络环境为平台的新型学习、思想交流方式。在学习方面,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对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日趋广泛,他们可以随时查阅和学习放在网络上的教学课件、参考资料;在思想交流方面,网络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交流带来更简捷的平台,学生可以快捷的获得各种思想信息,也可以随时交流思想。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已经把网络当作自己新的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二是创造出一种具有显著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的话语体系。如果没有BBs这种网络环境载体,诸如BF、MM、GG等语言符号都不会出现和流传,正是这种技术环境创造了与之相应的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网络话语作为网络技术与青年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成为网络社群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载体和工具,同时也是网络交往社会中的身份标识物和维系社群存在的重要纽带。在网络环境中,网络技术因其虚拟特性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去除了性别、种族、角色、地位等因素,创造出网络话语这样一个最为重要的意义中介。因此,网络技术环境平台不仅创造出一个新型的生存空间,并且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意义符号,可以说,技术环境创造了生活,也创造了生活的话语,这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当人们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时,就能有序地从事各项实践活动,并产生积极的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建设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揭示其运动变化的特性,把握环境构成的各因素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的规律,才能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德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活动场所等。没有这些条件和场所保证,教育活动就无法开展。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的建设正是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来满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修好“路”,构筑完备的校园网络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性、实效性、主导性正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努力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跑”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车”,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因此,高校必须首先实施铺“路”工程,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做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在校园内部主要楼宇之间铺设光缆,搭建校园网的主线路,网络光纤主干将覆盖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图书馆等节点。全校主干网中,要根据节点的具体情况,分别考虑由主控机房到各节点的数据传输率,为最终用户提供足够的带宽。

第二,校园网对网络系统的要求需具备可靠性、稳定性、可管理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实用性、安全性等,网络方案必须采用成熟的技术,在保证成熟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校园网要求足够的带宽,使用户不受网上的繁忙程序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网络应用的要求,特别是多媒体的需求。

(二)造好“车”,开发系列特色网站

高校在铺好“路”的同时要大力实施造“车”工程,不断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积极开发系列特色网站,精心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树立品牌意识,创建知名网站。只有创出品牌,才能留住老朋友,迎来新朋友,所以网站的内容必须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实效性。比如我国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著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等都是专题性、专业性网站中的成功典范。这些学术网站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德育网络化进程。要通过宣传提升网站的知名度,以“品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高校可以通过与其他热门网站或著名高校知名网站的链接,建立内容共享的伙伴关系,这样不但在本校内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还可以扩展到校外大学生。

2.充分发挥网站的各项功能,提升点击率。组织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网上学生自觉接受德育信息的内在动机。比如学生有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因而制作新奇的、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内容的德育网站、网页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增加网上的点击率和停留时间,带有刺激性的网上比赛和内容将会刺激学生们的上网欲望,所以,在设计活动时,不仅要形式多样,还应当经常推出适宜的竞争性活动。同时,学生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因此应该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如请名家学者,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人物在网上和学生网民直接对话或组织网上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学生心理带有一定的从众性,针对这一特点,应该更多地设置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心理的网上讨论的内容。作为网上讨论区的版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对网民发表的意见进行整理,删除负面或者毫无价值的意见,营造一个积极进取、正面向上的讨论氛围。

3.重视各种BBs的建设。BBs即互联网中的电子公告栏,使用者可以具有相当自由度地将自己的言论“贴”上去,与其他使用者具有相对自由度的网上对话。由于其具有匿名性、自由性,又能很好地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要求,BBs很快成为年轻网民钟情的交流方式。从事BBs德育要求教育者正确有效地引导BBs上的舆论,确定科学的工作原则。要建设健康向上的BBs,要派专人负责监控BBs上的舆论导向,如遇上热点问题出现情绪化意见,要及时作出反馈。要把校园德育的调研工作与BBs中权威人士的座谈工作结合起来,德育者可以根据一段时间来BBs中同学们反馈出的思想动态,展开网下的调研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工作,做到德育的虚实结合。在大量的调研工作后,要有针对性地请权威人士去BBs与同学们直接对话,解决一段时期内同学们思想上存在的某些思想认识偏差。

(三)供好“货”,创建健康网络信息

为确保网站建设的“车”开到哪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货”就充足地供给到哪里,学生求知的目光就集中到哪里,高校要实施积极的供“货”工程。

1.发挥网络教育方式多样,直观形象的优势,把网络德育工作与“两课’’教学改革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网络的平等性、虚拟性、直观性优势,改革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化“两课”教学的启发引导作用。一是增强生动性。组织编制多媒体课件,将“两课”课堂搬到网络上,这些课件集讲授、辅导、答疑、测试于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深受学生喜爱。二是增强互动性。开辟网上论坛,组织网络课程调研,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公布“两课教师”的电子邮箱,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敞开思想、提出见解,使老师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融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于平等互动的交流讨论中,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以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内容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大学生辨析、思考和选择。

2.发挥网络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把网络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以高尚的精神熏陶学生。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教育基地拓建到网上,开设网上对话课堂,邀请著名学者、艺术家做客校园网,举行精彩演讲或与学生网上交流,为学生提供网上“知识大餐”。同时要紧扣时事热点开展网上活动,强化正面引导,积极营造健康、生动、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3.发挥网络信息丰富、方便快捷的优势,把网络德育工作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用炽热的真情关心学生。一是要积极实施网上助学工程,在网上建立贫困生档案,构建信息、招聘、考勤和工资发放系统。二是及时关注和解决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网上大型调研,开设党委、校长电子信箱,举办校领导网上接待日,为学生排忧解难。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要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24小时在线招聘、求职服务。三是以网站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为学生减压释疑,创建大学生的心灵家园。

(四)定好“轨”,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为确保网站建设的“车”沿着信息高速公路“跑”的稳,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德育网络管理的基本制度。

第7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云端,个人信息,财产利益,刑法保护

一、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概述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应该保护哪些方面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识别本人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法律关系主体仅限于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保护对象上,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应将全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予以保护,这种观点充斥着互联网,不胜枚举;而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保护的对象仅限于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

(一)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内涵

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的有关个人的信息主要有:电子邮件(E-mail)、账号(Username)和与之对应的密码(password)、IP地址(IP address)、域名(Domain Name)、统一资源定位器(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cookie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城市居民的住宅图像等;《世界人权宣言》第2条规定,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国籍等一系列的差别,是信息社会《世界人权宣言》保护人权基本目标的实现。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这一概念,其主要原因是突出立法对个人权利的关注;立法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资料所反映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而不停留于个人资料本身,即保护个人资料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提倡使用“个人信息”,笔者认为,个人信息这一概念符合大陆法系的立法理论与实践,可成为我国相关立法的基础概念。

(二) 刑法意义上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内涵界定

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定义上,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概念定义有概括性定义、概括列举混合型定义、隐私性定义、关联型定义和识别型定义五种定义方式:我们应采用识别型定义和混合型定义方式相结合的立法方式,对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界定应该包含如下三点:(1)个人属性,即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必须是与公民作为自然人的主体相关联,(2)明显的区别性,即该信息必须是个人所独有的并与他人能区别开,(3)具体的载体,即信息是通过一种具体的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如数据或者资料。

二、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不足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刑法修正案》的颁布实施,但是与高速发展的科技和社会大众对刑法保护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需求相比,《刑法修正案》有关规制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害行为的补充修正仍存在一些不足或欠妥之处。

(一) 网络环境下犯罪法律关系主体需要进一步扩展

《刑法修正案》第七条第 1 款对于侵犯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犯罪主体的规定缩小了主体范围;另外该法律条文的关系主体还包括单位,这一法条中的“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里的“等”是“等内”还是“等外”言辞模糊、语焉不详,笔者认为,此处“等”应该解释为“等外”;但是,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人才市场、网络公司等单位,也易掌握储存大量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如果规制这些单位及其员工,则能控制个人信息的交易;就主体性质而言,私人或外资已经参与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在如今国际化视野中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规范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是的法律适用于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及普通个人;倘若使法律关系主体特定,不利于对“中介商人”进行规制,这将造成刑罚适用的不合理,也无法有效保护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

(二) 网络环境下犯罪客观方面应该不断健全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旨在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对犯罪客体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何种程度的侵害。具体特征如下:1.具有法定性,它是犯罪成立必须存在的因素,2.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3.它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4.犯罪客观方面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因素,无行为则无犯罪,犯罪客体是危害行为所侵犯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也可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或者犯罪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成立在犯罪客观方面所具备的条件,刑法通常将危害行为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危害结果、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以及对象则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

刑法对侵害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行为进行规制的客观方面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应逐步列举出一些情节严重的情形,确定非法使用的行为状态。

(三) 网络环境下此罪与彼罪的界限需要进一步厘清

我国刑法中的许多犯罪在客体要件和主体要件上是相同的,在主观方面也是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法律之所以把它们规定为不同的犯罪,主要是基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不同,明确不同犯罪构成所要求的不同的客观要件,常常是正确区分不同犯罪的重要方法。

笔者认为,对于本条罪名与等其他罪名出现竞合时,应该根据法条竞合、想象竞合犯和牵连犯的法律知识对罪数进行分析,为能够更好地打击侵害行为,需要进一步明确应该怎么确定罪数和处罚原则;第一,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符合了数个构成要件,它是以侵害一个法益为前提的,法条竞合具体分为以下四类:1.特别关系, 2.补充关系, 3.吸收关系, 4.择一关系,因此,只能适用一个构成要件,而不能去使用另一个构成要件;第二,想象竞合犯,即行为人以一个相同的行为触犯数个刑法法规或者数次触犯同一刑法法规,想象竞合犯的先决条件是:首先是必须存在行为单数,其次是必须是通过有关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法律法规,想象竞合犯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1.一个行为侵害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刑法法规;2.不要求在相竞合的构成要件中作为前提条件的行为的完全一致,在相竞合的刑法法规的客观构成要件中的实行行为的部分一致性即足以成立;3.想象竞合犯的关系还可以以下列方式产生,即两个自身独立的行为与第三个行为为处在想象竞合关系之中;第三,牵连犯,即犯罪的手段行为或者结果行为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作为手段的行为与作为结果的行为必须符合另一构成要件。

(四) 网络环境下其价值取向应更明确

刑法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调整及调和相互冲突的利益,当然也包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这在某种程度上必须通过颁布一些评价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和提供调整者种种利益冲突标准的一般性规则方能实现;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刑法的无疑要作一些价值取向判断,这就提出了一个“利益评价”的问题,庞德本人评价规则之最终目的就是在使牺牲和摩擦最小化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满足一些利益。

三、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

(一)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应当坚持的原则

1、 坚持犯罪数量的计量原则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侵害行为可说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同样存在犯罪数量的计量问题;犯罪数量的计量是以计量单位对计量对象进行数值确定的过程;计量原则包括现实侵害原则和效率原则,现实侵害原则体现了计量原则的客观性,效率原则体现了计量原则的合理性。1.现实侵害原则:现实侵害原则是指在认定犯罪行为所涉及的数值时,应当依法益遭受的实际损害为基础,并应当结合行为实施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为人的侵害本意; 2.效率原则:效率原则是指在尽可能准确认定犯罪数量的同时,应当节约司法资源;如果准确认定犯罪数量过于复杂而需要耗费大量司法资源的,就采用其他方法来概括地认定犯罪数量;

2、坚持OECD原则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规则的制定,应注重与国际准则接轨,尤其是应与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指导原则接轨;应当坚持的OECD原则共八项,分别是:1.收集限制原则, 2.数据质量原则, 3.目的明确化原则, 4.利用限制原则, 5.安全保护原则, 6.公开原则, 7.个人参与原则, 8.责任原则。

(二) 健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前置性法律规定

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罪”的刑事司法适用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已有的法规不能满足认定此款犯罪的需要,原因如下:一方面“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在我国民法、行政法领域中尚未明确,个人隐私与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是不同的概念,从内容上看两者但是还存在互相不能包容的内容,同时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从产生原因到价值功能均有所不同,违背了立法本意;笔者认为必须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刑法》中侵犯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犯罪提供认定依据,以期该款犯罪刑事立法价值的实现。

(三) 适时扩张网络环境下犯罪法律关系主体范围

关于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犯罪法律关系主体范围,首先明确一下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在此我们只讨论自然人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行为的主体或者犯罪的主体首先应该是自然人,作为构成要素的行为主体,只要求是自然人,至于自然人的责任年龄、责任能力,则不是构成要素的内容。

我国目前刑法法条规定“出售、非法提供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罪”的主体为特殊犯罪主体,但是其他非国家机关和单位的主体也能够收集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并能够严重侵害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法益;笔者认为应去除刑法修正案》中“出售、非法提供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罪”犯罪主体的限制性要求,将其扩充为一般主体,扩大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更好地预防犯罪,为了全面性保护民众的个人信息权益,在修法过程中,特别删除了原先对非公务机关行业的限制,即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团体,除了为单纯个人或者家庭活动的目的,而收集、处理或者利用个人信息,或在公共场合所拍摄的影音资料,未与当事人其他个人信息相结合者,皆适用于关于主体的规定。

详细确定犯罪主体的范围,由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罪”的主体为电信、医疗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尽快明确由于此处的“等”字,因为它存在“等内”和“等外”两种理解,这必然造成适用中的混乱局面,明确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该款犯罪的刑法立法价值。

(四) 科学设置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法定刑

刑事责任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者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刑事责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它是刑事法律规定的一种负担,2.它是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3.它是以刑事惩罚或者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的,4.它只能有犯罪人来承担;5.它有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强制犯罪人承担。关于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法定刑的设置,笔者认为应当给予出售、非法提供行为的实施者更严厉的处罚;同时,由于社会危害性的不同,可以将第7条规定中对两款犯罪均设置了“并处或单处罚金”的罚金刑修改为“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五) 出台司法解释以明确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条文的相关词语

目前,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条文,为了使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价值顺利实现,应当尽量早一点出台司法解释对第7条中相关的用语进一步细化阐释。

1.明文示例行为方式的类型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罪”中的:“法”(应指《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导致何为“非法”的提供或者获取行为难以判断,将使得对此处犯罪行为方式的认定出现难题,应通过刑法司法解释的方式将其非法性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明确化。

2.明确“情节严重”标准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法条中规制的侵害行为,均需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刑法对侵害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程度不重的行为不予以规制,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情节严重”的标准,防止权利滥用;考察侵害是否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法益侵害的严重性为关键环节、全面考虑每一犯罪情节和杜绝单一地依靠不变的量化指标。

(六) 完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体系

根据目前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需要,有必要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作为独立的罪名体系,并且刑法保护应涉及到采集、处理、利用三个阶段,以下几种行为具有一定入罪的必要性:1.非法采集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行为;2.不正当披露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行为;3.非法使用公民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行为。

参考文献

[1] 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郭伟华、金朝武、王静.《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赵兴宏、毛牧然.《网络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7] 戴恩·罗兰德、伊丽莎白·麦克唐纳.《信息技术法》[M](宋连斌、林一飞、吕国民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9] 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

1.李中一(1986.02- )男,汉族,河南许昌人,吉首大学法学理论专业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部门法理论。

第8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摘要】近年来,网络购物等行业高速发展,依赖于网络经济环境的网络会计也崭露头角。网络会计的相关制度虽然不断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网络会计的现状分析,认为其存在网络环境安全性低、内容真实性较弱、法规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网络会计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会计理论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网络会计监督机制。

【关键词】网络经济 网络会计 监督机制

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淘宝、京东商城等网站的走红带动了网购行业乃至整个网络经济的活跃。今年,网络自媒体创收巨大,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上升行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的网络会计这一新型会计活动,主要通过网络进行高效便捷的交易事项。网络环境具有高速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能够为会计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但是正因为这种便利,网络环境也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危险性。许多老会计对于网络的安全性存在质疑,一些青年人却愿意尝试这种新兴会计活动方式。目前网路会计的发展并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学术界对相关事宜的研究并不透彻,很多问题有待实践探索。

网络会计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范围内的相关信息而建立会计活动。而传统会计,顾名思义,是指以历史成本作为资产评估作价的根据的会计活动。两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网络会计比传统会计更加节省时间精力。传统会计需要从大量的账本中计算得出所需的信息,而网络会计可以运用函数等程序迅速获得所需的数据,不仅节约人力,而且效率极高。

二、网络会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网络会计虽然有许多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许缺点。网络会计依赖于网络大环境的发展,作为新兴的会计模式,其技术和流程都受限于网络的相关科技。网络经济大环境的缺陷一定会影响网络会计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阐述,首先,网络会计安全性不确定;其次,网络会计内容的真实性无法确认;最后,网络会计的法规制度不成熟。

(一)网络环境安全性低

网络会计的平台是网络经济环境,网络的安全性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网络经济环境因为是虚拟空间,因此,更改数据比现实账单更加容易,而且网络环境中修改内容不容易留下明显的痕迹,无从举证。网络会计涉及金额巨大,而网络的高速流通性又无法保证其隐秘性。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但是黑客的技术也越发精进,防不胜防。计算机病毒传染十分迅速,能够迅速复制感染,一旦网络会计的系统被其侵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内容真实性较弱

网络会计的基础是网络大数据,因此,大环境安全性的隐患必然影响网络会计的真实性。会计数据真实性有待商榷,而且网络会计中签字盖章等事宜多有不便,字体和公章的真实性也缺乏鉴定。一旦有人恶意攻击信息系统,修改一些数据,造成损失,那么责任认定也会存在问题。

(三)法规制度不成熟

网络经济近年虽然迅猛发展,势如破竹,但是法律法规的成熟与完善无法跟上这个速度。法律的发展具有滞后性。一般来说,现实生活中矛盾产生后,立法的工作才逐步展开,立法讲究逻辑严密,一个部门法的颁布需要大量的工作,耗时良久,并非朝夕之功。网络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建成,网络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法律法规制度归置权利义务,如不完善,那么日后一旦出现纠纷,难以区分责任归属,影响矛盾的解决,不利于网络会计的长远发展。

三、应对网络会计问题的策略

众所周知,环境影响人。而人又是整个各行各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环境影响着各行各业,其中就包括网络会计。解决网络会计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行业的成长离不开先进的人才、完善的理论和高科技。网络会计的发展首先需要技术精良的新型会计人才,其次需要构建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最后需要加强监督,提升网络会计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一)建立健全网络会计专业人才队伍

会计是一门专业化的学科。普通人想要从事会计行业需要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构建专业的会计人才队伍有利于促进网络会计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网络会计实践的进程,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网络会计实践中的问题。那么如何建立健全这样一只专业的工作队伍呢?网络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懂得一些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商业目光和沟通处事等各能力,最重要的是会计实践操作的能力。一方面,企业应当高度重视网络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按时组织相应的培训。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当看到社会实践的需要,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素养,而且锻炼其实践理论的能力,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双达标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网络会计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任何一项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体系的建立。理论体系不仅影响了会计行业的学科研究,而且对实际操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项新理论的发现和运用能够带来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人才与理论是网络会计发展的两条长腿,缺一不可。政府应当重视发展会计理论体系,尤其要加大网络会计相关的理论问题的探索,寻求一条能够应对网络会计急速前进的道路。

法律法规的构建是新兴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些特殊行业规范非常严密,行业纠纷解决顺畅,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多有裨益。网络会计现存问题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薄弱是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由于网路会计发展的时间较短,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那么一旦发生纠纷,矛盾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会诉诸法律。法律讲究举证,一切依据证据说话,谁主张谁举证。但是网络会计是虚拟环境中发展的,其中的数据、签章等都容易被人篡改,因此,网络会计不仅调取证据相对不易,证据的可靠性也难以断定。加大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预防纠纷,有利于快速解决纠纷。因此,网络会计的发展必须加快相应的立法,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雅芳.网络经济时代我国高级网络会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

第9篇: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网络宣传

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2017年,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服务提供商彭博(BLOOMBERG)研究报告称,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2%,城市地区则达到70%至80%。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而在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的当下,环保已成为网上报道最多、讨论最热烈、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前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媒体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不管主动还是被动,环境宣教都已经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而本文,是笔者对于网络背景下环保宣传的一些浅见。

一、网络环保宣传优劣势分析

魍趁教迨贝的纸媒发行门槛较高,话语权掌握在专业记者手中;而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人人都有话语权,曾经作为单纯受众的广大公众摇身一变,随时可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这一转变一方面使我们可以听到更多方面的声音,有效防止了话语权垄断;但另一方面,随着信息门槛降低,网友匿名发言,缺乏法律和伦理的强有力约束,网络也易成为谣言和偏激声音传播的温床。一些网络谣言,对社会秩序有损害,容易导致人心浮躁和戾气抬头,夸大负面情绪。

二、网络环保宣传新方法初探

首先,要正面宣传,凝聚环保正能量。在环境舆论方面,与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迫切诉求相比,公众的环境知识储备、环保实践能力都还存在不足,这种反差容易使环保部门成了公众宣泄不满的靶子。然而,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批评恰恰反映了对绿水青山的诉求,这些关注环保的人正是环保工作应当依靠的力量。面对我国当前环保事件频发、环保话题敏感的新形势,环保网络宣传应主要致力于正能量传播。在内容上可着力于环境建设的努力、所取得的进展、环境状况的改善等。同时一些环境科普知识,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号召公众参与到环保实践中来,一起为改善环境状况而努力。

第二,要抓住第一时间,不让网络谣言有机可乘。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发行的地点限制被打破,掌握环保境闻第一手、最详尽的资料的环保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第一时间环境新闻。权威声音的缺位,往往会造成网络谣言的越位,未经证实的谣言往往具有强大的杀伤力,稍一忽悠就引得公众的注意力跑偏,甚至引发群体性恐慌的事件时有发生。第一时间在众多声音中将环保科学、理性、客观的声音传递出去,不仅可以使受众及时了解真实可靠的环境动态,更可以防止网络谣言的滋生。只有专业权威及时发声,网络舆论才能沿着正确的路径传播,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清朗起来

第三,要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宣传实效。将信息出去并不是新媒体传播的终了,只有受众理解,认可了所接收到的内容,宣传才算真的有了效果。环保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性,环保网络宣传如果固守深奥专业理论,受众理解起来感觉困难,慢慢便不再愿意关注了。所以环保网络宣传要注重亲民性、实用性、趣味性,少用官话,少用术语,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图文并茂,大道理放到生活里简单地说,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第四,可巧妙借力,联合意见领袖扩大有效传播面。网络环境中产生了一种新名人,即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环保部门自媒体建设平时可以和热心环保的意见领袖时常互动,保持友好关系,当有重要信息时,可先于意见相投关系良好的意见领袖达成共识,请他们做自己的“代言人”,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加快传播速度并扩大影响。

三、结语

互联网提供了更加快速、有效的宣传手段,提供了公众参与更加便捷的工具与平台。更主动、更自觉、更科学有效地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形成新的环保统一战线,这是环境宣教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正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卷[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