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第1篇: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汽车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一、理性且快速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离不开系统的开放性。在这里说的开放主要是产业系统在有序的基础上进行,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备基础。模式以及技术的简单相加并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全部,而需要将二者之间的替代性、流动性以及交换性全部归类至考虑的范围内,自由化与开放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动力。提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传统汽车技术加以研发,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时,不可过分地要求“高”与“新”,提升传统汽车的效率以及节能功效也有着同等的意义。各个国家都在推出轻型轿车以及货车的柴油化进程,柴油发动机有着较好的节油功能,因此,传统汽车的升级与改进可以提升其具体的效益。我国汽车产业除了对技术加以改进、促进传统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升级,同时还可以发展燃料电池车、混合动力车、生物燃料汽车以及纯电动车等相关新能源车。孤立与封闭会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朝着混乱以及僵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储备以及技术必须具备相应的战略视野。

二、产业结构的生态化

就生态型产业结构这一理论来说,它是于20世纪末被西方国家所提出的产业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特点在于自然资源的高利用、低消耗以及废气废物的少排放,是和谐生态与高效经济的完整结合,它具备了进化型以及网络型的基本特点,能够将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解决到位。第一,我们可以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导向来进行,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以及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产业发展的基本技术给予突破以及重新规划,就需要让其具备低消耗、高效率的重要特点,这样才能使得产业序列演进的相关资源环境的具体代价降低下来。第二,需要创建减少资源型的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行为准则以及内在要求主要为物质消耗的减量化,为此,我们可以从经济机制上着手。

三、工商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企业必须在其具体的发展战略上协同基本的产业发展战略,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两个方面的战略作出转变:一方面,要转变其具体的经营思想,转变的方向要从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背离的经营观念向新兴产业经济与环境共同成长的经营观念进行;另一方面为污染控制以及资源消耗方式的转变,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以推广应用清洁生命周期以及生产工艺当作基本内容,对管理以及技术加以完善,以资源节约型取代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消耗方式。为了促进工商企业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企业必须 在技g研究、指导思想、产品开发、发展规划、社会服务以及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来展开更加细致且深入的工作。为此,企业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的技能教育以及指导思想教育,要把产业发展战略置入企业发展的总规划与目标中去,并在企业的成本效益核算当中加入其具体价值。此外,要增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将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当中无法替代的基本作用发挥出来,最终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以及社会形象。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物质减量化当中可以让人们创建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从传统的物质化工业经济向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工业经济转变,以此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引发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以及全球变暖等各类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J].汽车工业研究,2011(6):2-9.

[2]陈柳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其困境摆脱[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3):18-25.

第2篇: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一、课程资源的涵义

课程资源,就是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的直接成为课程活动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资源。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而发展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来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依据功能特点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

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融入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纲要》指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强调课程即教师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整合者。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唤醒、修正、拓宽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意识,重新定位和理解自身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适应这一轮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纲要》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所开设的必修课程,是涵养学生教育理念,教人为师的学科,它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设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高师生今后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在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责任感,要及时反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依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三、在高师公共教育学中融入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

1.在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中穿插课程资源开发

公共教育学的教材是教育理论知识、技能与经验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了很多的版本,但是基本的内容主要还是围绕四大块来进行,即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管理论。这些内容很多都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的课程资源开发新理念相关,所以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地将其补充进去,使得高师毕业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讲第七章教学理论中教学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求学生在进行备课时首先要备教材。受传统认识课程即教材的影响,很多学生往往会把教材看作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惟一内容。

2.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课程资源开发的专题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课程论的章节,在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将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零散的课程资源开发新理念综合起来。

3.改革教学方式,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渗透课程资源开发

第3篇: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地方性;图书馆;信息技术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转型,地方性图书馆也面临着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的要求,特别是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对地方性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人员培训、新技术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开放、业务流程的改革、突出地方特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突出服务地方发展的要求。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发展很快,由于具有不必购买印刷的图书和期刊,也不必新建场馆,只要有Internet和授权数字图书馆,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对传统图书馆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就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在将来要完全实现数字图书馆代替传统图书馆还是不大可能的,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的混合状态在图书馆的现实发展中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对这种混合式图书馆的研究和开发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复合图书馆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特别是对于地方性的图书馆而言,由于历史条件和地方财政条件的限制,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信息资源的拥有水平和用户所需信息的获取能力成为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正好可以通过建设复合型图书馆来实现。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现实考虑,研究建设地方性图书馆的若干措施。

二、以服务地方作为建馆原则

地方性图书馆从以藏书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来建设和管理图书馆,这里所说的读者,既指地方性院校的学生,也指当地各个行业的需求人群。地方性图书馆肩负的一个责任就是服务地方,因此,在建设前必须考虑到:

1.使用大开架,方便借阅。利用开放型的大空间使得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在书架上找到他们需要的书刊,同时,还能增进读者的学习效率,可以触类旁通,拓展思路。总之,就是尽可能多地开架以实现读者能在第一时间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图书,为读者提供方便。同时,在引进资源时,应注意与当地的经济行业发展条件相结合,从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服务。

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流通率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地方图书馆更是如此。图书馆要想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信息功能,就必须增加文献的流通与利用。此外,在采集文献时,图书馆必须以需求为导向,避免盲目性,特别是地方图书馆,更应以服务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己任,通过进行借阅统计、分析,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需求调查,使得文献更有针对性,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同时,尽可能及时加工新到书刊,压缩书刊的加工周期,及时把新书上架,尽快使得文献资源服务于读者。

3.延长开放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各类文献的需求越来越大,读者服务意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图书馆纷纷通过延长开放时间、中午休息时间安排人员值班不歇馆等方式来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这种状况成为地方性复合型图书馆的服务趋势。

4.借书证敞开发放。地方性复合型图书馆由于场地、书源等原因,只能限量地发放借书证,而要求借阅的读者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被提上议程。因此,建设地方性复合型图书馆应改变方式方法,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满足读者需求。比如,调整图书馆开放时间,增加借阅图书的册数,缩短图书借阅时间,增加新书采购,尽可能开放更多的闭架书刊,使图书更新更快更有效地与读者见面③。

三、建设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在目前图书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为图书馆实现全面自动化管理进而逐步向电子化迈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计算机、互联网、通信、信息处理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使得图书馆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和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文献、网络型文献在图书馆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分量,构成了非常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地方性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制定相应的信息资源发展策略,已成为地方性图书馆在发展中所应思考的重要部分。针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地方图书馆必须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及其特点,确立本馆的馆藏信息资源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购置计算机和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地方与地方、地方与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地方性图书馆受到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馆藏和网络资源相应比较有限。因此,建设地方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合理安排网络资源和馆藏资源的比例,明确馆藏信息资源选择的原则、标准、工作程序;②明确经费使用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学科、各类型文献和各种信息载体的经费比例;③制订馆藏和信息资源发展计划,确定资源管理细则和馆际之间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和任务等。

四、走特色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道路

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各个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对象和范围以及其设立的定位不同,文献资源在长期的积累和服务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馆藏和服务特色。在网络坏境下建设文献信息资源,走特色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道路,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吸引本馆读者利用其现实馆藏和吸引其他读者利用虚拟馆藏,图书馆必须具备特色馆藏信息资源,应在特色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本地出版物这三个方面进行加强文献建设的特色化工作。建设地方特色图书馆文献资源为区域建设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保障,同时,自身的特色资源也可以为整个共享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出一份力。此外,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是满足信息用户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必要途径。网络信息也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比起书本、报刊这些文字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更便于传递和利用,建设特设馆藏文献资源要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一个特色网络资源服务站。

随着地方经济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地方性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将传统的图书馆与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走特色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道路,从而建立新型的地方性图书馆,是解决供求紧张这一矛盾的可行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地方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可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丽英.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模型的测度研究——以贺州学院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84-86.

[2]洪平,高师院校图书馆细节服务创新思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4):55-57.

[3]梅华.论高校图书馆的细节服务[J].人文社科2006,(3):260-261.

[4]饶增阳.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探索,2004,(1).

第4篇: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是各类资源组合中最具主观能动性、可开发再生的重要资源。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是发生在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上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总和。本文探究了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计量模式及成本控制的环境约束,并基于人本理念,从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建立职业导师制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 论文关键词: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计量模式;环境约束;策略取向 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诸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可开发再生的资源,是各类资源组合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开发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计量模式 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是发生在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耗费,其计量模式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 1.历史成本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1984 年12 月的第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确认和计量》中提出的五种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中对历史成本作了定义,即在初始确认时已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的入账原值为其历史成本,即资产取得时的实际资金消耗量,而且一经确定,原值数额不得随意更改。历史成本会计主要特点有三:一是以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单位;二是以经济交易作为会计记录的依据;三是以发生交易时的实际价格作为资产的计价标准,并在随后的内部后续计量中维持这种计价标准,直至由此形成的新产品出售,再一次取得交易价格时为止。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中,历史成本是以取得、培训、使用、遣散人力资源时发生的实际支出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它反映了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其优点是取得的数据比较客观,具有可验证性,相对而言较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消费,不以它的原始成本表示,而以它的重置成本——在现时情况下重新购得所耗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来表示。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中,将现实物价条件下重置某一特定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作为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包括职务重置成本和个人重置成本,其中职务重置成本是从职位角度计量在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特定职位要求的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费用支出;个人重置成本是从个人角度计量在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具有同等服务能力的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费用支出。 3.机会成本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将机会成本注解为“生活中充满了选择。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决定如何使用我们有限的时间或收入。你必须考虑作出一个选择需要放弃多少其他的机会。所以,放弃的选择被称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 并非一种实际的支出或费用。在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源开发中,如果选用某一方案,就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方案的机会收益,这些放弃的机会收益就是选择该方案的机会成本,其特性:一是机会成本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用性,其中稀缺性是将某一经济资源投入一种用途时就不能同时用于其他用途。多用性是同一经济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 而不同用途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一样的。二是机会成本不需要补偿A

第5篇: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其通过设立相应的部门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以确保招揽和吸引到足够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全面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保持。为此,在新时期下,企业需要通过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创新,以此不断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这也是每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一、新时期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以长远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下,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以长远发展,其必须在市场分析能力上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以确保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与市场需要相符,这样企业才能从市场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更加注重于资源的管理,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对自身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予以充分地认识。而企业通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则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人才力量。并且,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有利于企业对职员所处的岗位是否适合进行准确判断,从而使企业员工获得更加理想的工作环境,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完善,既是对企业发展的负责,也是对企业员工的负责,企业必须要对员工开展定期的业务培训,使员工能够和企业发展在思想理念上趋于一致,而且企业也需要探寻更多和员工之间的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更高的效益。

 

2.企业与时展相接轨的重要标志

 

在新时期下,市场经济环境呈现出复合性与多变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这也使市场环境中的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得以快速更新,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自身的需求及意识有了更高的关注。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而不同国家的文化也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这使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更好的满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因此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文化,应该有效打破地域限制,而其前提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以此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与时展相适应,从而使企业员工具备更高的工作效率,企业也能在人才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将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以此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全面化、综合化管理,而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能够使员工的专业性、创新性得到有效的培养。在社会发展中,创新已成为一大重要的标志,而企业创新则需要在新理念的科学指导下才能完成。总而言之,企业创新即人才创新,只有不断推动企业人才的快速成长,才能使企业与时展相接轨。

 

3.企业推动自身创新与改革的客观需求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要想和时展需要相适应,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企业改革则需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只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明确,才能使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制度进行创新,从而确保企业发展目标能够和员工目标建立紧密的联系。企业需要对员工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以此实现对企业改革的有效深化,并将技术创新作为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观念陈旧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这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是将精力集中在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等方面,从而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这也造成企业员工的价值难以充分显现出来。并且,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着复杂且繁琐的程序,而且非常依赖于相关理论的科学指导,企业也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社会经验。不过,因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沿用的理念过于陈旧,这使得企业往往会直接指定人力资源管理高层,并未对其任职资格进行严格的考察,这也造成企业员工的价值无法得以最大化发挥。并且,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难以有效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使得企业很难获得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和上级开展密切的协商以外,还要重视员工与员工间的交流。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其功能体现在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实施与自身判断,使企业获得最合适的员工,并且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确保员工保持最佳的工作效率,从而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不过,现阶段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却并未进行科学的规划,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无法对企业员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难以依据企业需要来对员工的职位进行妥善安排,并且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化,集权化现象普遍,这些都使得员工难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也无法被有效激发。

 

3.企业员工存在过大的流动性

 

在企业发展中,员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员工作用更是无法被代替的,而对于每名员工来说,其都有着自己擅长的技能与优势,而企业需要对员工的岗位进行合理化调配,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进行分析,企业需要制定员工的招聘培训等相关流程,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而确保员工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调动。而就目前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却普遍存在激励措施不合理、员工状况不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导致员工频繁流动,而这势必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三、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定位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强调“以人为本”

 

在新时期下,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强调“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的应用,只有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才能使员工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调动,这也是企业在新时期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企业可以为表现优异的员工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以此肯定和认可员工给企业所带来的价值,在管理制度上应设立明确的奖罚标准,对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员工应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并且人力资源管理还要适当的分化权限,这样有助于更全面地管理企业员工。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下,科学技术也得以飞速发展,而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也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通过各种先进技术,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大便利,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其具有非常强大的远程控制能力和信息储存能力,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企业员工信息也势必会大量增加,而仅仅依靠人工记忆,是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记忆的,因此需要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来建立相应的信息库来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这不仅能够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能更加科学的制定员工评价体系。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重视人才开发利用策略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企业寻找更多优质的专业化人才,在对人才进行有效保留的基础上,实现对人才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注重公平、公正,全面考察企业员工的各方面能力及素质,并为其安排合适的岗位,以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以有效调动,实现对企业员工潜能的有效开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定期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考察与培训,以此判断员工的工作状态,并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这些都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开发利用策略,可以说,重视人才开发利用策略的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下,企业需要紧紧抓住时展机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予以充分的认识,通过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以此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全面化、创新性改革。

 

参考文献

 

[1]潘辉.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8(34):25-26.

 

[2]孙楠.“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创新[J].中国商论,2019(05):242-243.

 

[3]金悦.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对饲料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6,37(22):78-80

 

[4]杨倬.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1):53.

 

[5]王伟.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10):30.

第6篇: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传统能源;缺陷;节能开发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靠资源的消耗。中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的第二位。能源的生产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能源进口成为了我国的必然选择。例如,2011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约为52%,预计在2012年达到60%。随着传统能源的不断消耗,相应带来的气候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我国煤炭消费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燃煤产生的CO、CO2的排放量占总量的50%。我国已经成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国,如何规避传统能源的缺陷,推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传统能源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节能开发的措施。

1 传统能源的缺陷

1.1 传统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

1.2 传统能源的有限性

虽然传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传统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总量是有限的。虽然目前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加快了新能源的开发,但是相对于传统能源来讲,仍然所占比重较小。传统能源的有限性使人们在关心环境问题的同时,对能源的总量和开采速度产生疑虑。

1.3 传统能源的不可替代性

长期以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基本形成了以油气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石油、煤炭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开发新型能源,但都不能够替代石油等传统资源的位置,随着石油等资源的消耗殆尽,将给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生活带来巨大威胁。

2 节能开发的措施

2.1 传统能源的深加工

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对传统能源的深加工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煤炭的气化和回收可以得到硫酸、食品、蒸汽以及二氧化碳等产品。这种深加工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甚至消除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排放,而且也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利用合成气体中的羰基合成反应、费托合成反应,可以得到甲醇、氢气等新材料和新能源,同时也可以得到醋等生活用品。对于煤层气的应用以前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化工燃料,但可以通过合理的综合开发,将天然气广泛的应用到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可以极大的降低石油的使用。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深加工,不但可以有效的缓解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2 新能源的开采

随着传统能源的不断消耗,新能源的开发成为了各个国家普遍重视的项目。新能源不但具有环保的特性,而且储蓄量巨大,打破了传统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未来人类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新能源的开发需要高科技作为基础,因此,各国必须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其具有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如果能够充分的开发利用,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能源利用效率。

2.3 煤、石油等传统资源的循环利用

煤、石油等传统资源虽然会随着总量的减少而提升价格,制约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但是,这些传统资源并不会很快的退出人们的生活,因此,想要实现节能开发,就必须注意这些传统能源的循环再利用。我国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技术改变传统能源的利用方式,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实现传统能源的循环利用。只有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才能真正的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耗不断加快,传统能源的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和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快新能源开发,实现传统资源的深加工和再循环利用,促进节能减排的实现,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第7篇: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时代;医院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时代的发展要求医院必须重视人才的力量。只有提高了医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才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医护人员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也只有当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更高的提升,才能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对于医院而言,要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好与坏,不仅影响着医院内部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对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各个医院纷纷将先进的人力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有效的激发出医护人员的工作潜能。在新阶段下,医院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竞争模式也越来越多,依靠设备器材和医院规模与资金管理是无法取得竞争胜利的,只有对人力资源开展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够让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一、新医改时代下医院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现状

1.医院对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意识较为薄弱

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较为重视,财政投入较大。这样的优势使得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对于本院的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出现严重不足。大部分医院只知道为员工安排各种各样的工作,极少想到要为员工组织定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医院对于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重视不足使得员工的综合素质常常停滞不前,既无法获得自身的进步,也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环境。长久以后,医院的整体素质将会下降,发展受到限制。

2.轻视后期培训对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

现代社会几乎成了学历社会,导致医院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严重的误区。部分医院认识到了人才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医院进行人才招聘时要求应聘的人员必须具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不可否认,学历是提高医院员工整体素质的基础,加强对员工学历的重视能够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然而,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医学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历代表员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较佳,但是在临床经验、技能操作、知识更新等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且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新的医学理论知识的出现,使卫生技术人员而临传统老旧的知识更新的问题,所以卫生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对各种新理论及新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促进医疗水平不断地发展与提高。

3.培训形式化现象严重,针对性及有效性缺乏

我国大部分医院对于培训活动的安排都具有临时性,缺乏系统安排和周期性。这是医院培训和开发活动浮于表面的体现之一。此外,培训形式化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医院的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医院内部拥有众多的员工,如临床医技科室人员、财务部科室人员、人力资源部人员等,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要有计划地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然而事实上,医院的培训是针对全体成员而言的,培训内容笼统不具备针对性。同时,培训内容更新速度慢,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导致培训的作用与意义不大,缺乏有效性。其次,培训缺乏完整的评估体系,这也是降低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二、新时代下做好医院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的建议

1.提高医院对于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

现代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医院要发展必须要以培养优秀的理论性和实践型人才为基础,这是医院领导应该着重认识到的。所谓人力资源即是将人才作为医院的资源之一,只有实现资源的优化,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加大t院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自信心和积极性,还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才干,使其为医院做出贡献。因此,医院首先需要做的是正视培训的作用,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对培训的投资力度,结合本院的详情制定好培训计划并督促医务人员按照培训计划实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2.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前医院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需要建立科学的培训和管理体系。首先,根据医务人员的专业性质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使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医院新入职员工和在读研究生必须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领导的培训内容应该以思想教育培训和管理技能培训为主,财政部门的人员应该以金融知识和相关业务技能培训为参考方向,护士要从护理理论和技巧方面进行培训等;其次,培训方式要多种多样,切实增强培训效果。根据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主要培训方式有医院新员工入职培训、部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外出短期学习和长期进修培训、远程培训等,多元化的培训方式还能够提高员工对培训的兴趣与重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培训效率。而评估体系也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关键。所谓培训评估体系指的是医院相关人员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培训更加符合员工和医院的发展情况。培训评估信息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通过对信息的整合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分析出问题并及时改进。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必须要做好医院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医院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对于新医改形势下的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工作要提高其重视度;其次,在原有的传统培训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培训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伟.新形势下关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的思考[J].经济师,2016(5).

[2]胡艳华, 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的思考[J].经理管理者,2015(5).

[3]李红,尹桂英.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6(2).

[4]陈慧,申良方,李谦.新形势下公立医院

第8篇: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战略联盟是企业通过自发构建伙伴关系并协同进行生产经营或技术创新的组织行为。它们受各种动机或目标推动而产生,组织形态上表现为横向或纵向结合等各种形式(Sampson,2007)。本文借鉴Doz和Hamel(1998)的研究结果,基于企业参与意图将联盟类型划分为技术联盟和市场联盟[4]。技术联盟是指企业之间以技术资源共享为平台建立相互依存性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内部生产结构优化以此实现企业快速成长。企业参与技术联盟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联盟成员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并将其与自身相整合,以弥补企业“战略缺口”。市场联盟是企业相互交易关系中建立以市场资源共享的一种战略组织,意图在于提高企业在市场营销的效率和市场份额控制能力。市场联盟重点关注企业之间营销网络,多见于汽车、食品、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是快速抢占市场的有效手段。联盟成员之间共享互补资源之外,还帮助企业较快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降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资源角度来讲,技术联盟主要为企业提供技术资源,包括技术诀窍、生产技能、专利、技术人员等。市场联盟在于为成员提供共享的市场资源,如营销网络、营销技巧、销售人员等。企业能力是企业配置、整合内外资源,高效组织产品创新、生产、营销等各种经营行为的能力。依据组织学习理论将其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March,1991)。开发是组织运用现有的知识存量和集中在现有技术轨道去提升他们的能力,通过知识的精炼和路径化去产生经验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凭借开发能力,企业对已有知识存量进行复制、提炼,并沿袭传统惯例营造出组织的稳定,其目的在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活动的有效性。探索则涉及新组织路径的搜寻,以及技术、商业、路径和产品的新的运作方式,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变异、实验、复杂、风险承担和创新等特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能力是指企业创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工艺流程等创新活动的能力。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是企业组织中两个重要的但又差异极大的能力,它们对组织经营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资源观模式”清楚说明,异质资源形成企业独特的能力与竞争优势,为此企业为了应对变化频繁的外部环境,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开发或者积极探索以发现新资源,以不同资源促进不同能力的提升。开发能力与探索能力的提升与市场资源、技术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企业组成联盟时,开发能力是合作伙伴之间由于共享资源最易提升的一种能力。由于与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关系密切的知识主要是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等,当企业与他们结成来联盟,市场信息与销售网络的知识会迅速扩张。Swaminathan等人(2009)指出,充分掌握市场全新动向有利于企业提炼现有资源的功能。如果企业能深入了解市场条件与顾客的相关信息,必定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企业若是缺乏对市场和客户的深入了解,很难高效率的开发现有的资源。所以本文认为,开发能力提升的动力来自市场资源。对于探索能力而言,企业探索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混乱的过程,伴随着松散式、路径破坏式技术演进行为。其目的在于追求新兴的市场与技术。因此,探索能力应该源自企业所掌握的技术诀窍,是一种善于将以前未涉及的新市场资本化的能力。尽管在提炼现有知识与能力以面对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过程中,市场资源是主要推动力,但是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仍需进行技术创新以提供全新的产品、服务等,超越的技术能力与功能齐全的生产系统则是这一目的实现的基石。即技术资源是企业实现产品根本性创新,是技术轨道破环性演进的基础。由此本文认为技术资源是探索能力提升的动力源。尽管开发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动力源不同,但不能认为,开发能力与技术资源、探索能力与市场资源就互不相关。比如,依靠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需要企业原有的市场网络实现市场价值,原有产品在新技术的影响下逐渐改善属性,提升产品功能。同样一旦新技术路径成熟,必然面临市场化的挑战。即便如此本文依据资源与能力的研究成果认为,市场资源对开发能力的影响力超过技术资源,同时技术资源对探索能力的影响力超过市场资源。由此提出假设:H1:不同联盟的资源类型对企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H1a: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对于开发能力的作用强于探索能力;H1b: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对于探索能力的作用强于开发能力。

二、企业能力与技术创新方式的关系

企业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企业现有技术轨道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对产品、技术、生产流程的改进;二是彻底改变企业原有技术轨道,将企业引向新技术轨道,从事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的开发。刘晓敏等人(2005)在研究企业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时,依据技术改造程度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突变创新是指导致企业投入、产出或者流程中根本性改变的创新,其结果导致企业脱离原有的技术轨道,进入高阶技术轨道发展。渐进创新是指对现有产品和经营理念进行局部性或者微小的改变,是一种对现有技术改进所引起的渐进、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显著特征是在现行技术轨道中,对现存的产品进行局部性且程度微弱的提升。而突变创新是新产品蕴含的技术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与渐进创新相比,突变创新依存的知识基植入了大量新知识,致使原有知识存量发生结构性改变。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涉及环节众多的系统工程。就企业发展生命周期来看,单个企业的发展初期需要较强开发能力,而在企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则需要更多的探索能力。企业只有同时具备这两项能力才能在激烈变化的竞争环境下保持长期竞争优势。March(1991)从组织学习角度提出企业学习能力分为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依据这两种能力提出两种创新方式: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企业运用开发能力对现有知识存量进行复制、提炼,在充分收集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对现有生产活动进行局部修正和改良,实现企业渐进创新。由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仅依靠开发能力从事创新活动是不足以维持长期竞争优势。市场中顾客需求的变化、竞争力量的此消彼长,企业在改善现有技能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还需要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这就必须培养和提升与发现新技术与新产品相匹配的探索能力。探索能力因适应复杂动态环境中产生,以新知识、新技能为基础,是实现突变创新的活动能力。为此意味着与研究、变异、试验等突变创新活动相关,从事的创新带有试验与探索性质,亦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质,由于此类创新活动的市场化周期较长,所以一般很难实现短期盈利目标。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2:企业能力影响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H2a:开发能力对渐进创新的正向效应强于突变创新;H2b:探索能力对突变创新的正向效应强于渐进创新。

三、联盟类型与技术创新方式的关系

依据网络结构嵌入理论,参与不同联盟的属性决定网络嵌入关系不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程度以及控制能力随之出现差异,由此导致创新能力提升幅度不同。市场联盟为企业拓展营销渠道、全面预测顾客需求与准确估计竞争对手变化提供了平台,亦提高技术创新反应力。同时增强企业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和对抗环境的威胁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技术创新行为实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Rodolfo和Santos(2001)认为过分关注市场、客户需求、竞争对手会产生组织创新惰性,阻碍组织学习,最终企业因经营惯性压制突破性理念、流程与技能的出现,对市场全新信息仅采用消极态度应对。即在原有技术轨道中或原有工作范式中进行局部性识错和修正,而不愿从事跳跃式、非连续性的突变创新,或称为新工作范式的创新。HannyN.etal(2011)指出,过度关注现有顾客和竞争对手会造成企业的短视行为,为快速的应对市场变化采取的策略仅是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修正或微弱改进。依据上述的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联盟类型影响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H3a: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对渐进创新的正向效应强于突变创新。技术联盟是企业获取新知识与技能最佳外源组织。随着科学技术变化越来越综合化和复杂化,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术门类逐渐增多。拥有有限资源的企业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仅依赖自身的异质资源是无法满足现在技术创新的要求。为此,企业若想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就必须突破企业边界的限制以组织合作学习方式获取该行业最前沿的知识。技术联盟就是最优的组织合作学习方式。凭借技术联盟,企业不仅进行知识共享,还可协同创新,实现新知识和能力快速积累,丰富企业原有知识存量与结构。(刘晓敏、李垣等,2005)。一旦创新型知识和能力体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技术知识的跳跃性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突变创新。如果企业参与技术联盟的目的只是在于学习简单的知识与技能,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因为一旦联盟伙伴实施机会主义行为,企业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只有企业从联盟中获取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企业才会积极参与技术联盟。从资源资本化价值出发,本文认为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导致的创新主要是突变创新,而不是渐进创新。为此提出假设:H3b: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对突变创新的正向效应强于渐进创新。

四、概念模型的提出

第9篇: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资源性新产品根据属性不同又可以分为自然性资源新产品和社会性资源新产品。自然性资源新产品主要是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直接的开发、利用,传统的资源性新产品往往是大工业产业比如煤炭、有色金属等新产品,这类产品因为社会交易的特点往往是国家控制因此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我们研究的一般是竞争性自然资源新产品,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努力将原本普通的资源转化成畅销产品的自然资源性新产品。社会性资源新产品是指由于人文积淀,企业通过进行产品概念嫁接与传播而形成的新产品。这类产品往往是中国传统的产业,比如酒类产品、中草药类产品等等。

发现资源,挖掘资源,创意资源,投资资源是形成资源性新产品必须经历的步骤,同时,由于资源性新产品由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在进行资源性新产品开发时还必须养成保护资源、注册资源、排他性竞争资源以及维护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习惯。根据在实际操作中形成的经验,我们对自然性资源新产品、社会性资源新产品进行营销学上的思考,以帮助企业创造性地使用宝贵的资源性新产品。 自然资源性新产品

中国是一个绝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我们的周围不乏优质的自然资源在沉睡。今年的SARS事件就催生了一个自然资源性新产品----重庆奥妮黄连除菌新产品。

重庆石柱是中国著名的黄连之乡,黄连年产量占全国60%份额,原料资源丰富,黄连是最地道的消炎、消毒、杀菌的中草药材。漫山遍野的黄连静静地在重庆大地疯长,谁也不会想到黄连会在今天成为中国日化巨头-----重庆奥妮的救命稻草。今年5月1日到5月20日,奥妮掌门人黄家齐针对国内除菌产品稀缺,除菌市场爆棚的消费需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了奥妮黄连除菌洗手液、香皂、洗发水系列新产品,在国内日化界掀起了一轮黄连风暴。这是黄家齐的独具慧眼才使得重庆黄连身价倍增。

相对于重庆奥妮来说,安徽祁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就显得比较迟钝。80年代,台湾统一集团发现了安徽祁门红茶这一优秀的自然资源,当地政府并没有意识到祁门红茶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而极具市场意识与资源动机的统一集团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只用了很少的投入就获得了祁门红茶50年的资源使用权。90年代,当统一集团在中国大陆大打统一祁门红茶概念的时候,作为祁门红茶产地的安徽祁门只能选择沉默,这是多么沉痛的沉默!自然资源性新产品的唯一性、排他性、占位性提醒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十分重视对于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以防止出现掠夺性开发。

在实际工作,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发现自然性资源?如何评估自然资源的市场价值?我们认为必须将自然资源与消费者需求以及市场趋势进行综合性分析,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则中国大地自然资源必将极大地被市场放大。

资源稀缺系数。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具备巨大的市场价值,只有当自然资源表现为极端稀缺才会构成垄断性竞争新产品核心元素。因此,判断是否为自然资源性新产品往往需要判断资源宝贵性。

资源市场价值。资源的市场价值主要考虑资源与消费者需求的转化成本。我们知道中国有很多地方有石油或者稀有金属,但是由于这些资源本身的开发成本,有资源不一定构成市场,所以,在面对资源是,我们必须进行市场价值判断,这种市场价值判断主要是采用成本方法进行可行性预算,通过可持续发展判断建立资源开发可行性的标准。

资源开发技术。自然资源性新产品开发还要考虑到现在技术开发的可能。有一些资源性新产品由于技术原因而很难转化为现实的新产品。我们知道,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中国海洋技术发展限制,中国很多自然海洋性资源新产品开发并不是十分有效,很多自然资源性新产品开发有赖于技术技术领域的突破。 社会资源性新产品

与自然性资源新产品开发相比较,社会性资源新产品具备隐蔽性特点。一般社会性资源新产品需要研发者不仅需要娴熟的行业知识、专业判断,还需要新产品研发者具备丰富的社会学知识积累,以及具备将社会学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思考技巧。对于聪明者,社会资源性新产品创意,新产品概念产生就在一瞬间,而对于知识贫乏或者缺乏商业技巧者,可能熟视无睹地将丰富的社会资源白白浪费,甚至于即使面临宝贵的社会资源也难以创造市场辉煌。

现在,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社会资源性新产品经典案例可以作为参考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社会资源性新产品研发推广。相信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在中国文化史上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这样一个宝贵的社会资源,人们始终处于麻木不仁地作为一些人生的信条使用,在广东广旭广告的眼里,难得糊涂却是成就中国白酒企业-----云峰酒业新产品概念的绝佳机会,其1996年推出的小糊涂仙系列酒创造了中国白酒企业少有的辉煌。同样一个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福”字却给中国金六福酒业带来了惊人的奇迹。然而,同样是优质的社会资源,杜康被认为是中国白酒的代名词,但是由于企业在运作上的技巧差距几乎使得这样稀世的社会资源性新产品失去生命力。如何判断和使用社会资源性新产品?根据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我们推荐几种思考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联性思考。进行社会资源性新产品创新首要是具备关联性思考的能力。当我们决定在某时某地某行创新新产品时,关联性思考的机器其实就已经启动。比如我们以黄鹤楼为品牌名进行新产品创新,那么关于黄鹤楼的所有的故事、史识、等多成为我们必然的新产品概念的联想,然后我们再进行差异化处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可以感知的新产品概念就很容易产生。同样,一个产地的文化含义对新产品概念形成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产地文化往往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广泛为消费者认知。比如云烟、黔酒、川酒、东北米等,这些基本的认知使得关联性思考中基本面有决定保障。

创意性设计。关联性思考获得的往往是一些共性的东西,创意性设计就是将共性资源进行创意性思考,并在这种创意性思考进行外化表现。例如安徽高炉家酒,对于徽文化的新产品概念开发就使用了徽派民居作为包装设计元素,使得创意性设计与新产品概念获得生命力。

放大性传播。放大性传播是如何使我们确立的独特的新产品概念获得最大的市场效应,因此,放大性传播就是放大市场概念,让消费者感受新产品带来的独特体验。

差异化营销。针对社会资源性新产品进行差异化营销主要体现在品牌塑造层面。由于社会资源性新产品独特的社会资源占位决定了企业必须迅速形成概念占有,因此差异化营销手段就是首先在概念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上超越对手,获得强大的资源占位。 资源性新产品保护策略

由于资源性新产品具有稀缺性、唯一性、排他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因此对于资源性新产品概念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如果策略保护不当,这种稀缺资源很容易成为公用资源平台,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着比较惨痛的教训。

1996年,当云峰酒业推出“茅台镇传世佳酿”的品质诉求时,作为贵州茅台酒厂的愤怒几乎是到了极点。但是,管什么用呢?茅台酒可能十分重视对品牌资产的管理,但却忽视了地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以致于当小糊涂仙酒巧妙地利用茅台镇资源时,茅台酒厂只能是愤怒而无奈!

对于资源性新产品,无论是自然资源性新产品还是社会资源性新产品,我们都可以采用规范的法律形式进行管理。比如,

原产地保护措施;

注册商标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