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第1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锻炼行为;意识;习惯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学习兴趣是教学方面是重要的要素。有了学习意识学生才能积极去参与活动、提高注意力、对体育课及体育锻炼产生渴望寻求和求新的喜爱。特别是有兴趣他们才有气氛的心情、忘记了疲劳让他们上课时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

要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和寻找原因来支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教师角度来找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越南北部大学生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因此,在本研究范围内我们通过实际问卷调查来进行了解越南北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

1.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调查显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有积极地想法,平均分达3.17。学生意识表现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态度和行动。首先学生意识到锻炼体育对身体的作用,表现在“锻炼体育帮我改善身体健康”得分是3.35。结果证明学生对锻炼体育是有一定的积极。学生意识到锻炼体育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推动每天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身体的体质和身体的精神面貌。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的严肃地态度去参加锻炼体育“我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中”得3.26分。许多学生态度表示很重视身体的锻炼,发展身体的体能。在体育课中学生很集中听课,主动参加老师组织的锻炼活动,很努力参加活动以达到老师的要求,该问题也表示学生意识到锻炼体育的重要地位。

从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已帮助学生制定了科学合理地锻炼计划,学生自觉和主动锻炼符合自身的时间。甚至很多学生愿意把钱花在锻炼中,自己出钱参加各自立的体育俱乐部,参加学校的体育俱乐部。这问题可以表示学生有意识自己去锻炼体育。还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坚持锻炼体育是满意表现在“我对自己坚持锻炼很满意”得3.02分,还有《我和我朋友有了“朋友卷”一起锻炼体育》的问题,学生虽然会组织成“朋友卷”一起锻炼体育,但是选取这个问题只达3.0分。学生自己形成各组锻炼体育但是都是自己锻炼而目前很多学校还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锻炼都是自发、不规范等。学生需要在课外活动时有老师和教练员为他们的讲解和指导,还需要学校领导关心和为他们提供了锻炼条件和锻炼器材。

2.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至今,可以说锻炼身体离不开越南人民的生活。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条件提高,人们特别关心到身体健康和生活精神的问题。所以学生也对锻炼体育有积极地关心。

表2 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问卷内容 平均分 标准差 顺序

一天不锻炼体育我感觉难受 3.15 1.21 5

我和我家人经常一起参与锻炼身体 3.32 0.87 1

锻炼在我的生活中是不可少的 3.17 1.21 4

我可以在电脑前连坐3-4小时 3.23 1.25 3

我喜欢观看现场(或电视转播的)体育比赛 3.31 1.17 2

在闲暇时间,我尽可能多地参与锻炼 3.07 1.28 6

平均分 3.21 0.83

根据调查结果指出很多学生有锻炼体育的习惯,但是还没形成每天锻炼的习惯,锻炼体育不是学生生活最重要的活动。表现得分只是3.21。目前越南的大学生锻炼体育都是自发,大部分学生认为锻炼体育是乐趣,是朋友学习后见面交流的时间以解除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是锻炼体育为了提高身体健康。调查结果指出学生锻炼体育是随便,随兴趣而还没形成常日习惯。“我经常跟家人一起锻炼”达3.32分或“我喜欢观看现场(或电视转播的)体育比赛”达3.31分。还有很多学生懒得去锻炼,闲暇时间他们参加其他的活动如跟朋友出去玩,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上网等还有学生可以玩电脑3-4个小时“我可以在电脑前连坐3-4小时”得3.23分。

实际上很多学校锻炼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空间,锻炼器材也欠缺,学生自己组织锻炼,没有老师的指导所以锻炼效果不佳。还有很多学生不喜欢锻炼体育,他们只在体育课时间去参加活动。闲暇时间他们听音也,看电影等。这个现象可以证明学生认识锻炼体育是不正确,真正的锻炼体育的作用学生还没意识到。

在学生不经常锻炼体育的问题上,一位老师指出是因为学生娱乐好玩很多,学生经常上网玩游戏,看电影,学生对锻炼体育的认识不正确,课外活动还没有计划。学校的学生人数是2.5万但是真正自己去锻炼学生很少。

3.小结

(1)越南北部大学生初步形成锻炼体育的习惯但是锻炼体育理由主要是他们的娱乐和兴趣。

(2)越南北部大学生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自身的作用很大,能够使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更加的热爱生活,能够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并且可以提高人体体质、保持健美以及预防疾病。

参考文献:

第2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小学肥胖生 体育教学 意识 行为

前言

目前,学校肥胖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他们在体育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有时肥胖生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同学,从而在练习时放不下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对体育失去信心,不爱上体育课,甚至出现称病逃避的现象。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如何利用好学校体育,对肥胖学生进行有效体育教学,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体育教育是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获得性”的基本形式之一,体育教育的状况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体育意识及行为。因此,要分析肥胖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探讨肥胖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其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找到有效促进肥胖学生体质的体育行为模式,为改进学校体育教学方式,增强体育全面育人效果提供有利依据。

1.调研及分析

调研对象为城区和农村8所小学部分肥胖学生及其家长。共发出学生问卷300份(男生150份,女生150份),收到有效卷268份(男生142份,女生126份),有效回收率89.3%;发出家长问卷300份,收到有效卷217份,有效回收率72.3%。问卷分学生卷和家长卷两种。学生卷共15题,均为选择题,家长卷共11题,其中10道题为选择题,1道为主观题。

1.1肥胖生体育意识特点

1.1.1肥胖学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肥胖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总调查人数的80%以上,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在锻炼体质健康方面及育人方面的作用。但同时发现认为体育无作用的也占了一定比例,尤其是肥胖女生,认为不重要的竟然有7人,反映出女生比男生对体育作用的认同感要差。

有些学生对此项选择采用了多选方式,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锻炼的动机不是固定的。由表2发现,肥胖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还是集中在增强体质上,其综合比例达63.8%。动机是娱乐或学习技术的极少,动机是为了减肥的也很少,这说明学生对于自己的肥胖体形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也不是很关注对自己的影响。动机是为了满足兴趣的只占14.55%,表明肥胖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不足。动机是为了考试的却占26.12%,说明肥胖学生完成体育课考核任务比较艰难,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就通过考试提升成绩,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和成就感。

1.1.2肥胖生对体育兴趣的调查

此项调查主要是了解肥胖学生的体育情感,由表3我们不难看出没兴趣的比例男女综合起来超过一般兴趣和兴趣高的比例,而且这一比例女生超过男生,兴趣高的只占6.34%,说明肥胖学生对于体育不感兴趣的占多数。

笔者调查了“是否经常收看体育节目的电视或阅读体育类报纸杂志”,发现肥胖生经常收看体育节目的电视或阅读体育类报纸杂志的仅占25.75%,女生的比例只有14.29%,表明肥胖生不关心体育新闻和体育比赛。

1.1.3肥胖生体育意志力调查

笔者调查了“肥胖学生是否能坚持不懈地为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努力”,此项调查目的是了解肥胖学生的体育意志力情况,发现不能“坚持不懈地为达到体育目标而努力”的有58.21%,能“坚持不懈地”的只占9.70%,说明肥胖学生对于达成一定的体育目标有畏惧心理,意志力较薄弱。

1.2肥胖学生锻炼体育行为特点

1.2.1肥胖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从表4看出,肥胖学生课外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占了42.16%,而且女生比例为54.76%,男生30.99%,女生远远多于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每周1―2次的占52.23%。这说明肥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少,不参与的人数多,表明肥胖学生不爱动,不肯进行体育锻炼,女生最为明显。

在“肥胖学生每次锻炼时间”的调查中发现,锻炼在30分钟以下的有36.20%,在30-60分钟的有36.94%,而锻炼时间在60-120分钟的人极少;男生和女生在30分钟以下时间锻炼和30-60分钟锻炼的比例相差很大,男生在30―60分钟时间锻炼的比例远远多于女生,而在30分钟以下时间锻炼的女生比例要远远大于男生。以上数据表明,肥胖学生锻炼时间不足,尤其是女生,锻炼时间大多少于30分钟。

表5反映了肥胖学生目前的体育锻炼项目状况和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喜好程度:肥胖学生对于足球、排球不感兴趣,锻炼的只有寥寥几人;对舞蹈喜好比例最低,只有女生一人喜欢;武术也不太受欢迎,只占1.49%;跳绳项目女生比男生喜欢,女生比例有16.67%;篮球项目男生锻炼较多,比例占33.10%,但是女生只有2人喜欢;乒乓球和羽毛球喜欢程度也较高,分别占19.40%和20.15%;游泳项目男生比较喜欢,比例占32.39%,女生则只有9.52%;登山和跑步是所有项目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分别占39.18%和30.60%,而且女生较男生多。

1.2.2肥胖生体育锻炼习惯调查

此项调查是问肥胖生:“在学习体育技术动作遇到困难时的你怎么办?”从表6我们不难看出,听(看)老师讲的占59.33%,自己独立完成的占33.21%,而与同学商讨的仅为6.72%,由此得知肥胖学生遇到技术动作困难,很少与同学共同探究。

笔者还调查了“你经常与同伴或老师一起探讨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吗”,发现肥胖学生从不与他人探讨体育问题的占49.25%,比例极高;偶尔与他人探讨的占40.67%;经常探讨的只占10.07%,而且女生仅占4.76%,表明肥胖生不喜欢与他人讨论体育问题。

1.3肥胖生家长对肥胖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看法调查

1.3.1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认识调查

从表7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对于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效果都是认同的,认为没有影响的家长只有一位,认为作用很大的占80.18%。

笔者调查了“认为孩子是否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发现家长认为有必要的占54.38%,非常有必要的占43.32%,认为无所谓的只占2.30%。表明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应该参加体育锻炼。

笔者调查了“认为孩子的肥胖是否与体育锻炼缺乏有关”,认为孩子的肥胖与体育锻炼缺乏“有关”的有81.11%,认为“也许有”的占14.75%,认为“没有”的只占4.15%,说明家长对缺乏体育锻炼的认识比较强烈。

1.3.2家长对肥胖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看法

从表8发现,家长认为体育锻炼是强身健体的占48.39%,所有目的中比例最大;认为是减肥目的的占30.41%,说明家长对于孩子肥胖也比较担心,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减肥。

笔者对“选择哪种体育运动供孩子锻炼”的调查发现,家长认为给孩子选择球类和跑步的分别占14.75%、16.59%;认为锻炼项目由孩子自由选择的占54.38%,表明大多数家长给孩子选择的空间,认为只要孩子喜欢的体育项目通过锻炼都应该有效果。

笔者在调查“对孩子是否有时间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时发现,家长认为孩子“有时间”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占38.71%,认为“偶尔有”的占44.70%,认为“没有”的占16.59%,说明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是有的,但时间不能固定,而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较多,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1.3.3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引导调查

由表9可知,家长认为孩子上好体育课对他(她)的健康成长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共占60%以上,但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也近40%,这说明家长对现在的学校体育教育有担忧,对孩子利用学校体育课来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信心不足。

“对孩子增添体育用品的支持度”的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购买体育用品“十分支持”的占23.50%,“支持”的占70.97%,“不支持”的仅占5.53%,表明家长对孩子购买体育用品是支持的。

笔者还对“认为如何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认为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需要“学校引导”的占17.05%,“家长引导”的占5.07%,需要“家校协作引导”的占57.14%,“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少看电视,少玩游戏”的占8.76%,认为应“减少兴趣班”的占11.98%。数据表明,家长普遍认为孩子的体育锻炼需要家校互相协作,共同引导。

1.3.4家长对于解决孩子肥胖问题的途径的看法

从家长问卷的主观题判断,家长多数认为解决孩子肥胖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学校引导,加强学校的体育锻炼;二是加强教育,促进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三是家校加强沟通,互通学生体育锻炼信息,家校共同做好监督工作;四是家庭内控制饮食和合理膳食;五是减少课外学习时间和补习时间,让孩子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有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见,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孩子的体育兴趣和锻炼,希望学校在有针对性地帮助肥胖生增强体质、塑造体形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分析及策略研究

2.1调查中发现肥胖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缺少健身意识。而且肥胖学生体育锻炼的意志力缺乏,对自己没有信心。

导致肥胖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大多数肥胖学生对肥胖的有关知识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对肥胖的危害认识不足,更没有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手段来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及减轻肥胖对自身身心健康的损害。二是肥胖学生由于体态臃肿、动作笨拙,在完成体育动作或参与体育比赛时害怕同学或旁人的取笑,因此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三是由于肥胖的原因,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下,肥胖学生的体育意识不能得到培养,潜在的体育兴趣被压抑。

2.2调查发现肥胖生的体育行为障碍受个体身体肥胖的影响,肥胖学生对进行体育锻炼信心不足,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时间少,而且其运动水平和活动程度较低,且表现出离群、不喜欢同他人共同完成体育任务,不喜欢与他人探讨体育问题。

导致肥胖生体育锻炼行为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一是可利用的体育资源较少,场地环境制约了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锻炼项目单调,现行体育教育对肥胖生的针对性又不强。二是社会舆论对肥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造成心理压力。外界对肥胖者持有偏激态度,经常加以责难,甚至公开嘲笑,这种偏见深深刺痛了肥胖学生,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创伤,产生了自卑感,导致他们拒绝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三是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下。由于身体素质差,在体育锻炼或课堂中,学习动作技术慢,难以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从而挫伤了锻炼的积极性,进而难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形成健康锻炼的行为。四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肥胖生正是由于不良的饮食结构、饮食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肥胖的出现,而肥胖又影响其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

2.3笔者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社会对肥胖生发生的现象比较关注,家长对学生产生肥胖而带来的学习、性格、行为等的影响比较关切,认同体育锻炼对肥胖学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普遍认为孩子的体育锻炼需要家校互相协作,共同引导,但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对肥胖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引导和纠正缺乏方法。

2.4应重视对肥胖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肥胖学生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体育教学应与健康教育相互结合,让肥胖生认识到肥胖的危害及体育锻炼对他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作为改变肥胖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一种手段,使他们积极自觉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要进一步了解、掌握肥胖学生的体育动机、体育需求,针对性别、兴趣及学科特点开展体育教学,以期引导课外体育行为。由于性别上得差异,产生生理和性格的不同,使女生比男生对体育的认同感要差,因此尤其要注重调动女学生参与体育行为的积极性。

2.5学校的体育活动不能满足肥胖学生的特殊需求,学校要定期组织范围广、涉及学生多的体育活动,使校园体育行为形成良好的氛围,唤起肥胖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把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结合起来,把大众化、趣味性活动与激烈的对抗性比赛结合起来,在课外开设一些有利于肥胖学生参加的健身体育俱乐部,使肥胖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终身锻炼的手段与方法。

2.6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体育运动环境,为肥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前提,为肥胖生体育教育提供综合均衡的物质保证。

2.7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关注肥胖学生。社会要重视肥胖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学生体质档案,针对其不同的个体差异,建立有利于肥胖学生发展的体育评价机制,运用体育的特殊手段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一套适合学校肥胖学生心理健康、运动与身体健康、饮食与健康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家庭也应该正确引导,监督其生活方式和体育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2.8开展符合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开展分层、分类式的针对性较强的育人模式,减轻肥胖生学习的压力,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控制和减少肥胖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第3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1.体育认知方面

体育认知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初中女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另外,体育课的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怕累、怕苦、怕脏、怕出汗。调查显示37.2%的女生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在考试中过关就行了。43.3%的女生担心在体育运动方面花更多的精力会影响学习成绩,参加课外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所以上体育课时请假。即使有的女生来到操场也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19.5%的女生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对于体育锻炼比较热爱。这部分女生在适当的体育锻炼中,使自己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放松,精力更加充沛。

2.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调查显示49.2%的女生认为通过体育锻炼能增强她们自身的身体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44.4%的女生认为进行体育锻炼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能够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有6.4%的女生认为进行体育锻炼会给别人带来不温柔的印象。其原因是由于初中女生生理特点的独特性,使她们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微妙的心理变化又形成了她们好静、害羞、爱美的性格。加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艰难困苦的磨练,使她们产生了畏难的心理。

3.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锻炼者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女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调查,只有19.5%的女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59.2%的女生体育锻炼无规律,还有21.3%的女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可见,这些女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究其原因,一方面,初中女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重智轻体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非常普遍。具体表现,部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不到位,直接造成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初中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初中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参与倾向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初中女生都基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动机的选择中,大多数的女生都选择了达标需要、健康、加强交际、调节精神及休闲娱乐等。体育达标需要占比重最大,因为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体育达标成绩良好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体育成绩合格者方可毕业。还有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在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行为倾向性调查中发现,30.2%的女生表示想参加体育活动,表示积极参加的占31.4%,表示无所谓的有23.6%,不参加的占14.8%。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的女生对体育锻炼还是表现出较强的参与倾向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初中女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能力培养。

2.初中女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在填选体育活动项目时,女生选填的运动项目依次为慢跑、健身操、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其他。可以看出女生喜欢对抗性较小的、有节奏感的、能体现姿态美的运动项目。与男生相比,她们更注重强身、娱乐、趣味。女生实际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却是慢跑,占26.5%。这期间出现了反差,即初中女生并未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而是选择了枯燥的慢跑作为经常的锻炼项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尤其是适合女生的室内健身场地器材更为缺乏。在调查中,许多女生热爱的运动项目,但由于学校资金的限制,没有器材场地无法开展。只能选择在假期进行学习或者锻炼。

3.初中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选择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是大多数(64.5%)女生参加体育活动时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单独活动和自发结伴活动的女生占17.3%和18.2%。这表明锻炼的自主性还是缺乏的。女生的体育锻炼缺乏有效的组织,学校体育锻炼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就是每周3节得体育课,另外两天是课外活动。虽然很多学校把课外活动列入课程表,但是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应付而过。在平时周末是难得会有学生自主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

第4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在具体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热情不高、自觉主动性不足、体育意识薄弱、自信心不足等现象展开讨论和分析。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双流中和中学为调查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从双流中和中学随机抽取285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通过对部分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表明,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少、规模小,运动水平不高,运动力缺乏,参加体育锻炼呈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较好的运动习惯,大多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而对这种消极锻炼的原因暂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阻碍进行了研究,分析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而探讨促进其积极参与的对策。

对待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中有两极分化的趋向:重视的学生很重视,在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他们运动的身影;不重视的学生除了上学放学时步行外,基本上都看不到他们有其他的运动方式;除了重视不够外,也有更广泛的社会原因,从小学开始,学生在考高分的指挥棒下一直围着课桌转,读书、读书、再读书,在休息时间忙着从一个学习班赶往另一个学习班,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去锻炼。可以说,忽略体质培养的思维模式已经控制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在这种社会普遍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背景下,中学生们更是难以对自己体质的下降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调查中,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百分比最高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占29.5%,其次是为了更好的掌握体育专项技术技能,占22.1%,调节紧张学习占15.8%,磨练意志的百分比最底,占13.7%。也就是说他们将体育锻炼作为磨练意志为载体的认可度相当低。同时,按动机内容可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直接动机

直接与体育锻炼本身相关联的外部活动称为体育锻炼的直接动机。为了掌握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持肯定的学生占22.1%,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表明当前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与掌握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之间的密切关系有较高的认识,对学习体育专项技术和提高技能的态度是比较主动的。由于这类动机比较具体,且有实际效果,学生掌握了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既能提高运动成绩,又能强身健体,这符合学生的身心要求和自身需要。

(2)间接动机

间接动机是体育运动的结果或间接兴趣所决定的动机。出于兴趣、爱好的学生占29.5%,所占的比例最高,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比例也最高。锻炼好身体、服务社会持肯定的学生占64.4%,表明多数中学生对锻炼好身体与肩负起服务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磨练意志占13.7%,这表明当前有近半数的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功能和终身为体育服务有了一定的认识。

2.3体育锻炼的兴趣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兴趣。调查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有兴趣的仅占23%,有兴趣的占35%,而没有兴趣甚至是厌恶体育活动的占到41%。这说明接近一半的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甚至厌恶体育活动。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不仅包括锻炼者的体能因素,也包括兴趣、动机等情感因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可以是稳定的、广泛的或专一的。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体育锻炼而言,兴趣是学生正确认知体育锻炼动机的重要标志之一。33%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受到场地与设施不足的影响不能满足需求,有16%的学生受到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13%的学生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35%的学生受到与文化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影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反映出重学业轻体育的思想。以上这些因素,客观地影响了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

3提高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兴趣的具体对策

3.1改善体育硬件设施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而学校的场地没有扩大,设施没有增加,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必须扩大体育场地,增加体育设施,改变目前体育场地紧张、体育设施缺乏的局面,以满足广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3.2注重学生锻炼习惯培养

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体育锻炼的观念,逐步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这样会激发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进行锻炼,养成锻炼的习惯。

3.3加强学生课外锻炼辅导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体育能力的提高、锻炼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与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强课外锻炼的辅导,发挥学生课外锻炼的独特效果,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掌握现代化体育理论和方法,建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更好的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充分体验锻炼的快乐,成为终身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2]雷厉,"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0。

第5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当前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首先保证健康,然后才能搞好学习和工作。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是摆在大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从对体育的认识到个体体育行为的产生,乃至最终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一、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的概念阐述

1.动机概念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而且这种行动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所谓体育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因。它对体育学习或锻炼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运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动机是在个体的身体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受到外部刺激或诱因的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动机驱动的,而是由几种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动机联合驱动的。

2.体育锻炼习惯

(1)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习惯行为是人们在多次重复某一事物并逐渐将其变成自身需要的一种行为,它与人的主观意识、倾向、态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习惯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动机指向一定的目标,并力求实现这一目标。然而,在动机指向并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参与和干扰,目标并不一定都能顺利地实现,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锻炼习惯的形成则是在动机确定的基础上,依靠内驱力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定时、定量、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且经过多次重复,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的过程。

(2)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表现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习惯由于受到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有:1)情境性学生习惯是在某种情境和某种刺激下而形成的。某种类似的情境或刺激重现,其习惯即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2)学生的某些习惯是由于受到教师或家长的赞赏、默许,在偶然的、微妙的、不易被本人和他人察觉中逐步形成的。3)由于学生好奇、求新、好动、模仿及从众心理较强,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十分敏感,容易产生一种迫切的追求心理,往往不分是非良莠,盲目地随从仿效,经过多次重复模拟,形成了习惯。

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同时在校大学生正值人生观形成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最具有可塑性的群体。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建立信念,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能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但随着这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不断下降。东南大学王志苏与大连理工大学邹断豪等八位教师对全国1096名大学毕业生所作的调查表明,毕业后男生体质下降30.85%,女生体质下降25%。调查对象毕业后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也相当差,这些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另据一份对全国某重点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毕业后只有68.7%的人保持着健康的水平,72.5%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形成体育特长,只有19.5%的毕业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日常生活中由于体育保健知识的匮乏和健身方法的不当,学生伤害事故也屡屡出现。现在我们有必要站在学校体育的位置上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在新的大学体育与健康思想指导下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积极进行引导和教育。一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视,每年都对大学生的体质进行检测,各高校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达标测验,对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目的是从宏观上对大学生体质进行监控。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的学校到高中阶段不开设体育课,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随便玩玩,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到了大学后,虽然从师资到课程的设置较中、小学有很大的改善,但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学生只在一、二年级上体育课,而三、四年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是空白,因而他们对体育的认识还是非常浅薄的。多数大学生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就已经踏入社会。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行为,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素质教育己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良好健身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可谓是重中之重。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阶段和原因分析

1.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阶段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阶段主要是中学阶段,并非是大学阶段,无锻炼习惯的人占的比例相当大。从相关调查中也发现,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纯粹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取向和狭隘的兴趣驱动,即好玩,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说,中小学时期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是模糊的。从体育锻炼习惯的体系结构来看,大学体育教育阶段,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期。

2.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分析

体育习惯是主动、自觉地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的一种有一定规律和经历的生活行为。学生要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是先对体育有一定的认识,继而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条件的影响下,产生体育锻炼的动机。通过对体育锻炼的亲身体验,达到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样又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坚持锻炼并养成锻炼的习惯。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表明,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大多从思想上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意义,其目的是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占55.4%;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占35.3%。另外,通过锻炼享受运动后的愉快感觉,占33.9%;消遣娱乐,占32.9%。从情感投入上讲,从小养成的习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使他们由原来的玩到现在的坚持不懈地锻炼,体育锻炼习惯已经基本形成。还有48.1%的学生是受同学和朋友的影响,他们在与爱运动的同学的有意或无意交往中,感受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养成了习惯。其次,是有46.2%的学生受体育课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其习惯形成主要是内部稳定可控的(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及自信心)和外部稳定可控的(学生的能力、努力和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因素所致。如果事件的结果被归因为稳定性,那么,就要保持这种稳定性以增加将来成功的期望。因此这种好的体育习惯一旦形成,它将一直成为学生将来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其一生。

3.大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取决于锻炼项目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状况和社会条件等。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认为学习任务重,没时间,占38.9%;其次,有33.5%的学生认为没有好的健身氛围;再次,认为不知道如何锻炼的,占25.3%;还有就是没有伴,自己不愿去活动,或自认为没有运动天赋,自卑感较强,不爱运动,对锻炼持消极、被动的态度,缺乏竞争意识,等等。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学生厌恶体育锻炼。因此可以认为,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主要是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和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所致。如果被归因为不稳定,那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这种不稳定是可以改变的。

习惯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有害终身。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在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对良好的习惯要促使其向定型化、稳固化方向发展,对不良习惯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教育,促使其改变。学生性格还未定型,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比较单纯,心理活动容易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不能完全自觉地调节和控制。

四、对养成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几点建议

1.增加投入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越发达,文化建设氛围越强,学生体育发展态势就越好;而经济发展较落后,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学生的体育习惯则较差。在这些地区应加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的投入。

2.转变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锻炼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改革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多样的、灵活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越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越高,学生就越容易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已经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男生要多于女生,这一结果基本反映了男女之间的个性差异。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育兴趣、动机、行为和消费的引导,建立高校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和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工作模式。加强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设,要积极建立健身网络,通过学生会、专题讲座、课外指导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校园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合理开放体育场馆,为学生参与锻炼提供高质、廉价、快捷的服务。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竞赛的机会。

4.优化教师结构

优化体育教师结构,实行开放管理。优化结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强化精神支柱的教育,使教师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此外,教师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尹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J].体育学刊,2005(1).

第6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乡居民; 体育锻炼; 坚持性; 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8-0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群众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并逐步认识到身体健康对生活品质的重要性。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指出:设立“全民健身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和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我们应以全民健身日的确立为重大契机,形成全民健身的热潮。

为此,笔者对所在市区及周边农村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涉及18周岁以上的老中青人群,涵盖工人、农民、高科技从业人员、教师、大学生、公务员、个体工商户等各色职业,并控制了性别比例,力求调查对象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和数据汇总,以其为全民健身目标奠定基础。

一、我省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我们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只限于经常性体育锻炼。经常性体育锻炼界定为每周参与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时间不短于30分钟。通过走访调查和资料汇总,可对我省城乡居民参与经常性体育锻炼的现状作出如下结论:

1.城市体育锻炼人群高于农村

城市中参与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数普遍高于农村,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城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差异不大,而农村中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呈下降趋势。同时,城镇体育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锻炼项目、体育锻炼消费水平等都与农村差异很大。

受工作性质的影响,农村人口体力劳动量较大,缺乏体育锻炼的动力。另外,农村人口受认识水平的影响,对身体素质的关注度低,对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度较低。农村中有意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育锻炼形式主要是慢走和太极。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庭院、道路等闲散场地,锻炼项目也较为单一,有偿体育锻炼参与程度更低,与城市差距较大。

2.老年人体育锻炼人群高于中年人和青年人

现在生活节奏逐步加快,青年人大多存在工作和学习压力,时间不够充裕,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低,缺乏体育锻炼意识。

中年人大多为事业期人群,体育锻炼参与程度较低,体育锻炼形式也主要是集中在有偿健身和球类运动。

老年人身体素质处于衰落时期,关注自身体质状况和健康程度。而且,大部分慢性疾病人群集中在老年阶段,目的比较单一。受年龄和体力因素影响,老年人普遍喜欢运动量较低的慢跑、慢走、太极、社区健身等,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社区、公园、公路旁等露天场所。

3.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

我们可以从资料中得出,受教育程度与体育锻炼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也越高,其中主要是集中在公务员、教师等有规律的从业人员。可见,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自己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高。

4.无偿体育锻炼人群高于有偿体育锻炼

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我省群众在日常生活列支中,不愿意在体育锻炼中加大资金投入比例,无偿体育锻炼人群普遍高于有偿体育锻炼人群。参与有偿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年人和中年人,锻炼形式主要是健身房项目、游泳等。

二、影响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分析

1.意识因素

体育锻炼意识我们界定为人们对参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参与主动性、参与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总和。从参与调查的人群中,没有参与体育锻炼,或者参与很短时间的人来看,大多是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或者是很不重要,对体育锻炼没兴趣,或者是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很好,没必要参与体育锻炼。

2.环境因素

我省大多数地区政府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对于居民体育锻炼尚不够重视,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社区、道路等场所,人均体育锻炼场地明显不足,体育设施不健全。在这个问题上农村条件更差。在新农村建设中此种情况有所改善,有些村落利用道路等增加了休闲健身设备,但是人均占有严重不足,并不容乐观。政府部门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建设规划中,留足公共体育用地,并充分利用广场、公园、闲散空地建设全民建设基地,增加经济实用性锻炼设施,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的硬件建设投入。

3.时间因素

在青年和中年人群中,时间因素是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最主要的原因。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职业病人群不断上升,相反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却不断降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都在忙于工作没有空闲时间。

4.身体因素

在一些特殊体质人群中,身体条件成为制约其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不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疾病人群不断扩大。受身体条件的影响,这些人群普遍反映不能参与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在身体素质恢复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确立的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从我省情况来看,我们需要综合政府、社会及民众各方面的力量,为我省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共同努力。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

课题批准号:201201204。课题名称:影响我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

参考文献:

第7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一种自发或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比体育课的锻炼效果更好,也更有推广价值。体育课往往侧重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而课外体育锻炼来自于学生的个人兴趣,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锻炼行为。因此,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是同等重要的,学校要加以积极引导,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市一中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年级男女生各30人,二年级男女生各30人,三年级男女生各35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收集与课外体育活动有关的书籍、资料和期刊文章。2.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89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问卷率为96%。其中男生150份,女生130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市一中为重点中学,学校开设了很多体育项目,内容也十分丰富,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大,像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常见的运动项目都具备。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去选择去参与,但是各运动项目的场地以及相应的设施还不够完善。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见表1。

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问卷之后可以看出,影响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运动技能欠缺”、“运动场地器材不足”、“学习压力大”等。另外,很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这是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原因。再者学校在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尤其是女生,往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上没有保证。

(二)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

通过调查发现,在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具有较大的区别。男生往往以三大球为主,女生则更愿意参加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另外她们往往对场地和运动器材的要求较高,希望参加能够控制运动量而且对形体的发展也有利的项目,男女生的这种选择差异来源于他们的心理差异。此外,中学生参与田径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田径项目很少有人问津。见表2.

(三)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涵盖了很多方面。有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有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调节情绪;有的学生爱好某种体育项目;有的学生是为了增进与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友谊,以一种消遣的方式来进行体育锻炼等。另一方面,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着差异。此外,60%以上的学生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

(四)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调查我们发现,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方面有着不同的认识。男生普遍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很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不太重要的人数与女生接近,而女生认为不重要的人数比男生多。这样一来,在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往往以男生为主。影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害羞、怕苦、怕脏、怕累。有的女生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也不强,在体育锻炼上的参与度很低。另外,女子生理周期变化也是影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体育知识讲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中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课外体育锻炼。2.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很多学生在锻炼时缺乏系统的计划和科学的安排,比较随意,也很盲目。3.增强自己的体质、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以及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二)建议

第8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学生;体育教学;习惯;自觉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高中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是非常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培养有高素质人才的非常重要的阶段,随着现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深入,培养高中生进行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当高考之后,会有一部分人踏入社会,所以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高中阶段将是他们在校学习体育的最后阶段,他们在校期间的对于体育的态度和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能否在今后的生活中有好的体育习惯,而进入大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体育锻炼也对他们日后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所以,培养高中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现在高中体育教育的自觉锻炼意识

现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有着固定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常都是老师怎样说,学生跟着老师进行学习,学生只是在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复印”,所以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到没有兴趣,所以就会表现出体质状态不是很好,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非常的弱,而且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都是强调集中制,都统一听指挥,所以对于那些比较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这种方式就不会满足他们对于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要求,所以,都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素质和心理方面的要求。而且,老师本身没有真正的把自己的学生看为主体,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进行上课,忽略了学生的想法,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有害的,不利于调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这样的方式就不会有很好的课堂效果,学生不会从中体会到学习体育的快乐,所以对于快乐体育的理念就更不会理解,学生没有兴趣和乐趣,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所以就很难自觉的进行锻炼,也就很难培养出自觉进行锻炼意识的形成。

现在高中体育教学在内容上过分追求学生的能力提升,注重考核,这种用考核来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使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样都会有很大的压力,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去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就会变成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也有很多学校会把体育课程理解为体育达标,所以就会使许多学校在体育达标的成绩上突飞猛进,但是实际在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上没有下功夫,使学生的素质下降。

有很多高中学生还存在一些比较错误的思想,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进行体育锻炼就是锻炼了身体,他们认为只要上好了体育课自己就会有很健康的身体,他们只是把体育课看成是进行自己锻炼身体的唯一的场所,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育学习只是锻炼自己身体的一个平台,他们更没有把在体育课堂中老师的指导进行比较系统的去学习,他们没有认识到技能的形成和熟练的去进行课堂看成是自觉锻炼,没有培养出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形成很好的锻炼习惯。

二、高中生进行自觉锻炼意识培养的主要方式

应当强调理论教学,因为进行理论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确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态度,在他们在潜意识里面认识到锻炼是为了强健自己的身体,能够明确自己锻炼的目的,能够有远大的思想和抱负,体育老师应该教育学生要能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的评价,能够随时的进行调整身体,要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锻炼的意识,要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激发出自己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要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掌握好运动来带的快乐,培养自己的兴趣,形成对于体育的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

老师应该选择好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学生对于体育的意识,因为在高中阶段他们身体方面以及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正逐渐的成熟,他们对于体育锻炼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也在逐渐的提升,所以,高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方面的教学的时候应当给学生留下更多选择的权力和空间。

学校应该加大对于体育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增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可以开展运动会或者体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逐渐把体育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当加强对于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因为体育的能力和运动技能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素,老师应当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有更加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

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要把考核的重点放到学生平时的表现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安排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积极轻松的进行体育锻炼,如果条件允许的学校应当多开设一些选修课,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还可以开展一些体育竞赛的项目活动,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去进行体育锻炼,让他们从锻炼中体会到获胜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还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因为高中生会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这样减轻他们的压力和负担,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到运动当中,也会给学习有促进作用,做到劳逸结合,更加高效,也会提高他们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南京:河海人学出版社,2001.7

第9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惯习”,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也需要加以关注。先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甚至社会体育将伴随他们的一生。由此,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研究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能力,培养自主参与锻炼的“惯习”,是加快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1 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水平较低:调查显示,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呈现出集中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大部分学生将强健身体作为锻炼动机,个别学生选择体育成就、促进社交、治疗疾病作为锻炼动机。说明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处于低级水平,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强健身体”的锻炼动机选择人数最多,生理需要是马斯洛需要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位居第二的调节情绪的动机可作为中学生为满足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较为低级的需要;排在第三位的减肥健美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尊重的需要而产生的;为实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选择体育成就作为锻炼动机的中学生不满一成。高级的需要之所以产生较少,是因为低级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也就是说,因为中学生的体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健康程度,所以才产生了锻炼身体的低层次需要,只有当中学生的身体真正强健了,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因此学校要为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1.2 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不足:通过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感兴趣,总体情况较好,选择该项的女生仅占半数;此外近半数的女生选择一般,远远高于选择该项的男生人数。反映出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不足,这与女生的性别、个性有较大关系。因此,首先应提高她们的认识,通过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减肥健美,还可改善性格、促进社交、调节心情等;其次,广大家长和体育教师应结合女生的身体特点,多给予正面引导,争取她们态度的正向转化。另外,近三成的中学生选择一般,还有极少数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持否定态度。“一般”是一种中立的态度,即无所谓,它在某种情况下会向正、反两个方向转化,因此这些不确定的群体需要外在体育文化环境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家长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等,慢慢转变她们对体育的认识,增强她们主动自觉锻炼的兴趣,使她们的态度朝正向转化;还有极个别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不感兴趣,导致她们不积极主动参与锻炼的原因不一定是体育本身,可能有其他因素,如场地设施不足、先天身体素质较差或不喜欢体育老师等。

1.3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感与认识表现不一:调查表明,九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主锻炼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大,选择热爱锻炼并积极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大的中学生仅占八成多。研究发现:高级中学绝大部分学生对自主锻炼在强身健体的认识方面持肯定的态度,但在自主锻炼情感上表示认同的人却不多。表明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评价很高,但不热爱自主锻炼,那么往往在锻炼时不卖力、不认真;而对锻炼的价值缺乏认识却对锻炼有好感的人,自主参与锻炼可能是全力以赴的。表明当认识和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就决定了行为倾向。由此,情感在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自主锻炼“惯习”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体育情感的感染与熏陶。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媒体需要加强相关宣传,争取有这一倾向的中学生将自主锻炼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1.4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意志力较为薄弱:通过三种不同表现:不参与锻炼、参与锻炼和有锻炼习惯,来调查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况。结果显示,有八成以上的中学生参与锻炼,但仍有近两成的中学生不参与锻炼;参与锻炼的中学生中绝大部分并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而是偶尔或在想到时才锻炼,有锻炼习惯的女生不足两成,男生占两成多。反映出大部分中学生参与锻炼较随意,想到或与同伴商量好时就锻炼锻炼,其他时间不闻不问。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坚持锻炼的意识或想法;二是有想法,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下来,女生表现尤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一进入高级中学,面对愈加繁重的学业任务和艰巨的升学压力,没有时间和心情锻炼身体;另外,有锻炼想法的中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锻炼枯燥、又苦又累、天气不好等,而终止锻炼。实际上,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坚强不懈的意志品质。

2 促进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对策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感到中学生不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动力不足,也有客观条件限制;既有家庭、学校重视督促不够,也有从小没有从点滴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另外,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也确实挤不出更多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采用如下对策:

2.1 培养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志趣:目前,中学生有自主参与锻炼习惯的人数很少。基于心理因素,即内因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兴趣是中学生能够坚持锻炼的内因和关键。因此,学校和家长应从培养中学生的锻炼兴趣入手。

首先,学校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锻炼动机:如针对体质差的学生,树立强身健体的动机;对于肥胖的学生,将减肥作为锻炼动机;还有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锻炼培养良好社交能力的动机;对于身体棒且性格开朗的学生则将体育锻炼当做展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就感的动机等。这需要教师付出爱心、拿出真心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用心培养。其次,广大教师要主动抽出课余时间来帮助中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通过游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他们锻炼,在活动中,用运动项目本身的魅力以及有趣的活动方式来牢牢抓住他们的心,从产生锻炼“兴趣”到获得“乐趣”,最终形成锻炼“志趣”而长期坚持下去。

2.2 加强中学生亲身锻炼实践的磨砺:中学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要鼓励中学生亲身参与锻炼实践,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参与一些难度适宜的障碍运动,如拓展训练、攀岩、轮滑、游泳等运动项目,以锻炼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通过各种运动项目来不断磨练这些初出茅庐的中学生,通过克服各种各样困难的经验累积以感知、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形式深刻地储存在自己身上。亲身锻炼的经历是痛苦、深刻和难忘的,中学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历经各种实践环节的磨砺,进而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最终形成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适应变化的良性性情倾向系统,进而指导中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

2.3 营造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良好环境:首先,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家长等要树立正确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次,体育教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经常对自己习惯的教学指导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等进行及时反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做既“专”又“博”的新型体育教师或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后,中学体育教师要在对中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上下足功夫,经常与中学生沟通交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培养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构筑自主锻炼的“惯习”。

3 结论与建议

目前,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虽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其动机水平较低,大多是由强身健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总体情况较好,但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明显不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感因素不足,科学认知有限,削弱了他们主动参与锻炼的行为动机;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意志力普遍较薄弱,表现出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

教师和家长要主动了解学生的生理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适合自己的锻炼动机,主动抽出课余时间积极帮助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教师和家长要鼓励中学生亲身参与锻炼实践,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度适宜的运动障碍,以锻炼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乐观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较为积极的个人“惯习”;体育教师要树立“三大立身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即:真诚地热爱学生是立身之本、广博的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源、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是立身之基,最终帮助中学生成功构筑自主参与锻炼的“惯习”。

参考文献

[1] 刘丽云.中学生体育意识认知水平及成因分析.辽宁体育科技,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