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胸怀大志范文

胸怀大志精选(九篇)

胸怀大志

第1篇:胸怀大志范文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领导者;管理;谋略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所著《道德经》一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部闪烁着管理思想光芒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一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精神被世界普遍接受。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领悟出许多可资借鉴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一、关于领导素质:修身之要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老子认为,从一身到天下,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乃领导者立身处世的根基。

(一)“三宝”法则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思是:我有三条基本的行为原则,把持它以保证大道得以贯彻执行: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与天下争得利之先。保持仁慈,就能勇敢无畏;保持俭约,就能广积财富,心胸也能够博大坦荡。领导者能做到贵“慈”爱民,爱惜民力,就能崇“俭”以富民,从而国力增强,长治久安。不与天下争得利之先,就是以天下为公,不敢使一己私利居前,不以个人荣辱为重,凡事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要务,这样才能成为群体的首领。

那么,在领导活动中怎样才能遵循“三宝”而为呢?首先,领导者要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说,领导者要以百姓的利益为重,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爱民之所爱,乐民之所乐,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老子曰:“是以圣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用今天的话说,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事实证明,只有为政者心忧天下,心怀天下,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真正做到贵慈爱民,做到“不为天下先”,从而实现“有为”、“大为”、乃至“天下先”的大目标。

其次,领导者要做到少私寡欲。要做到第二法则“俭”,崇俭而富民,领导者必须做到少私寡欲,廉洁自律。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在老子看来,世间的祸患都源自于人的自私自利和不加克制的欲望,因而他告诫领导者要淡泊名利,控制自己的私欲,并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要求。老子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认为领导者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坚决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克己奉公,持正守白,做到“知足之足,恒足矣”才能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人格不断完善,达到“可托天下”的最高境界。

在领导学看来,领导者,尤其是掌握较大公共权力的领导者,能否做到少私寡欲,廉洁自律,关系到整个管理工作的成败。为官者,只有把清正廉洁放在首位,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修这官之德,才能把为官的根基深扎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中,才能引导组织或国家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四不”品格

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提出了“无为自化”的为政理想,进而对为政者提出了“四不自”领导学要求,即“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违背“道”的“无为”本性的表现,都是“余食赘形”(如剩饭、形体上的骈拇、枝指、肉瘤之类),故“有道者不处”。有道的领导者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远在途。实践一再证明,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项羽百战百胜,自以为是,以乌江自刎告终;苻坚投鞭断流,骄态十足,终于淝水而亡。作为领导者,唯有努力养成“四不”的优秀品格,恪守这些为人、为政与立世的道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人格、品性、情操的修养,才能受到群众的尊重和拥护,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领导。

(三)慎终若始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这句话包含有丰富的哲理:其一,是慎为。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认为领导者始终应该以认真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工作,顺其规律而为,不能随心所欲,盲目冒进。其二,要善始。领导必须具有敢始的精神,不能沉溺于空想和大话之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做难事要从易处做起,做大事要从小处做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要未兆先谋,防患未然。老子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领导者在问题未出现之前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才能把握时机,立于不败之地。其三,须慎终。老子曰:“民之从事,常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领导者做任何事要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才能达到“无败事”的效果,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二、关于领导行为:谋事之法

老子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能极大地影响下属和整个组织,从而进行有效的领导。谋事之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组织目标能否成功实现。

(一)处下不争

这是老子一贯倡导的处理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命题,就是告诫领导者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把自己置于民众之下,不与民争利,以自己的“下”赢得民众的“上”。“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他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就是因为它处于百川的下游,也正是它低下的位置,决定了它百川之王的地位。“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领导者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成功地领导下属,就必须以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善下”。地位在百姓之上,言语却要谦逊卑下;身份在百姓前面,却要把利益放在百姓后面。“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不言而教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老子强调身教比言教更为有效,实践比空谈更为宝贵。老子希望领导者靠“美行”来达到有效的领导,而不是仰仗于繁冗的指令。领导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表率行为赢得的影响力,是保持组织内部政令畅通、成功实施领导行为的必要条件。老子强调圣人“行不言之教”,还意在阐明“希言”重于“多言”。老子指出“希言自然”,“悠乎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所谓“希言自然”,即少言、罕言、寡言;“贵言”即不轻易说话、发号施令。在老子看来,“多言数(通‘速’)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领导者多说话,多烦琐政令,只能言多必失,加速穷困与败亡,所以不如操守心中清静之道,实施无为的“不言而教”。

(三)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核心思想。老子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也不是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为而治”的本意是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不人为地强制和干涉。“无为而治”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是“为无为,事无事”(《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章),“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也就是要辅助万物、有益于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在老子看来,以这种“无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可以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最终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的理想效果,也就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达到最大的领导效应。既然“无为”不是不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领导者就应该分清哪些该为,哪些不该为。就曾说,一个领导的责任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好的领导只做两件事,一是制定政策,二是用好人。这是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两个诀窍,也是无为而治精神的体现。在领导学看来,领导活动的“无为”,就是要求领导者善于抓大事,从宏观上把握组织发展的战略方向,把各部门的任务和责任进行分工落实,然后由各部门各司其职。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个领导人对“无为而治”作了较好的诠释:领导人的责任就是要做到你在领导又要让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预他。

三、关于领导权变:应变之律

权变理论大师菲德勒认为:“在进行领导工作时,并不存在着‘一种最好的方法’……要求适应于情境而作灵活的领导。”“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需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灵活多变的驾驭环境,以变应变,实现组织目标。”有效的领导要随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采取不同的权变方法,不同的情境下需要不同的素质和行为,不同情境中的领导行为具有不同的效果。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认识到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影响,主张领导活动不应拘泥于某种特定模式,而是应该按“道法自然”的要求做出权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灵活权变。

(一)遵循规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统领支配天、地、人的总规律和总法则。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讲的“一”,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第一,指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老子所讲的道。万事万物顺应客观世界的规律才能得到发展。第二,指不同事物的具体运行规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是说各种事物都按其自身的规律运行才能兴旺发达,繁衍昌盛。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是这样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惟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因此,老子强调人们应该学会认识“道”,学会顺应自然,学会遵循各种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领导活动也不例外。老子认为领导者若能遵循其道,顺其自然,则“万物将自宾”。因此,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应当遵循现代管理规律,根据权变规律而采取应变措施,根据不同的管理环境、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正确认识实际的情境因素及其特点,确定最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以适应特定情境的需要,以使组织现有资源达到最大的组织效应。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把握领导活动的内在规律,不断丰富自己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以便在问题出现时及时权变,顺利化解危机。

(二)因人制宜

对领导者来说,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用人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领导者知人善任,根据下属的特点采取适当的领导行为或方式以适应特定情境的需要,是实现成功领导的关键。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国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是万物之灵,世界的主宰者,“道”的利用者。正因为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老子十分讲究合理使用人才的策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意即用人要用其所长,这样就没有被遗弃的人了。集合众智,则无往不利。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就是将知人善任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刘邦市井出身,文不及张良萧何,武不及韩信,却能驱策自如,善于发挥各自所长,用人到位,最终成为一代明君。老子又说:“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认为世人的秉性不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都有适合他们的岗位,因而不论是什么人,高明的领导者都会让他发挥作用,这就是老子用人艺术的精华所在。所以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在“知人”的基础上,量才适用,根据下属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品德修养、年龄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工作,力求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做到用其所长,尽其所能,人尽其才,因人制宜。老子的这种思想与现代人本管理中所强调的“管理即人”、“管理的核心在人”的主张意蕴相近。

【参考文献】

第2篇:胸怀大志范文

【关键词】 胸痹;护理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1]。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属本症范围。本病属内科急症、重症,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上必须及时诊治,有效护理,以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本文对胸痹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情观察

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应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护理原则。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发病诱因及经过,发病特点,以便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胸痹发病急,变化快,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律、尿量及排便情况。若发现患者有胸痛、咳嗽、气喘、心率失常、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症状,则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采取抢救措施。

2护理

2.1情志护理

胸痹病人常存在心前区疼痛及胸闷等症状,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多有焦虑、自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中医学认为七情通于五脏,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精神内守则真气从之,邪不可干.若心怀慕恋,志结忧惶,则病从内生而致阴阳失调,经络阻塞。所以,护理人员应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注意从病人的语言、表情及行为中探查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另外,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语言应和蔼,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以取得病人的信任[2]。最后应充分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病人讲解相关知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2.2临症护理

本病因发病急剧、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若不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易发生意外,故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痛,气短等症状,严密观察神志、面色、汗液皮肤温度湿度、T、P、R、BP等变化,特别注意观察病人的心律、心率、脉象、舌象、尿量与大便情况的变化,并且作好记录,加强巡视,做到早发现异常,早期诊断,预防意外,抢救生命[3]。输液时要严密观察输液速度,以每分钟30~40滴为宜;护理上配合医生合理使用各种用药,注意用药途径要合理,配伍要合理,有些药物还应注意温度,注意避光;出现胸间痛时要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因为劳则耗气,劳伤心脾,胸痹之患,气脾已伤,再行劳倦,复伤心脾则加重病情。胸痹患者均是气血运行不畅,吸氧则增加心气功能,推动气血运行,减少脉络瘀滞,故给予高流量持续吸氧,以每分钟4~6 L为准则,增加氧浓度,增加心肌供氧。

2.3饮食护理

祖国医学很早就提出“三分治疗,七分调理”,调理不外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而胸痹病人的饮食护理就更为重要。因为有许多病人经过治疗病情好转,但因饮食不节或由于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大便秘结,常诱发猝死。所以病人的合理饮食,对本病的转归和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胸痹属现代医学“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等的范筹。胸痹病人一般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忌食辛辣、生冷及油腻的食物,忌过饱,忌暴饮暴食,应多食青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之饮食,以防便秘。因为过饱及便秘用力可诱发猝死。如已形成便秘者,可以给蜂蜜、香蕉等以润肠通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4生活护理

患者病房要温度适中,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患者应卧床休息,谢绝探视,戒烟戒酒。进食、洗漱、大小便、翻身均需医护人员协助。如无并发症不宜卧床过久,第1周绝对卧床,第2周可在床上坐起,第3周可下床在室内活动,第4周逐步增加活动量,勿过劳。胸痛常由于体力劳动或其他过早过量不适当的活动增加心肌需氧量而诱发,所以一定要适当休息,不要过劳,防止胸痛发作。不要感受风寒,阴寒凝滞型胸痛,常因复感寒邪而诱发,寒邪内侵,常可使血管痉挛加重,诱发胸痛。

3 讨论

对患者的护理不仅包括对症、饮食等客观方面的护理,也包括对患者主观的护理关怀,在胸痹患者的护理中,情志护理其实应该占主要部分,因为内在的心情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所以在对胸痹患者的护理中应该内外兼顾,既对其进行心理上的鼓励、关怀等心理护理,在胸痹的症状、患者的饮食、生活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护理,这样才能让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许粉年.胸痹病人护理中的三倡三忌[J] .江苏中医药, 2003, 24(12): 46.

[2] 祖晶.胸痹的辨证护理[J] .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11): 946.

第3篇:胸怀大志范文

关键词:沁园春・雪;壮景;豪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83-01

无论是坡笔下的“长江浩荡”,还是辛弃疾词中的“沙场辽阔”,抑或是曹孟德的“沧海磅礴”,都是以壮阔之景寄寓豪雄之气,表现进取之心,体现了一种“豪放”美。而词《沁园春・ 雪》则表现的是一种“登绝顶而小天下,壮自然而大襟怀”的美,是胜景与壮志相存与共,意境同抱负和谐统一的产物,这就是襟怀天地、壮志凌云、一往无前的“豪情”之美。

一、壮美山河画,比天襟

《沁园春・雪》是一首咏雪的词。而所咏的雪,不是一般的雪,乃是特定时间特定地区的雪,是结束了空前壮举的长征,并粉碎了对陕北根据地第三次“围剿”,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要挥师渡河东征之际,在中国北方秦晋高原所见所感的雪,且是伟大诗人、革命导师在彼时彼地所见所感的雪。雪的形貌,雪的神态,雪的气魄,都是客观存在;而熔铸为诗的形象,则显然又融入了诗人的胸怀,诗人的抱负,诗人的理想。“从来大境界,非襟不易领略”。这就是说,即便是壮美的图景,辽阔的境界,没有广阔的襟怀,伟大的抱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就更谈不上“风云笔下生”了。只有豪情在,才能壮景出;景因情生,情随景现,“景语皆情语也”。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无边无际的皑皑雪景,玉砌银妆,境界与胸襟一样辽阔,气势同情怀一般恢弘,接着一个“望”字,表明登高远眺,“望”之所见:“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广阔无垠之景,就是旷远无限之情。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极写高山、雪原的活力和美丽,使形象生动可感,图景生气飞扬,勃勃生机给人以力量,如此壮美的山河,人不能不从内心感到喜悦,感到慑服。

“欲与天公试比高”用拟人辞格,表面上写高山雪原与天比高,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同天争雄,改天换地、重振乾坤的凌云壮志。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从眼前的壮观之景联想到雪后红日、白雪相映成趣,祖国河山如美丽少女,楚楚动人,隐喻充分展示了山河之美,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的景,有亲眼所见,有联想所得,作者能从大处着眼,内心体察到河山的壮美,这取决于他同山河一样壮阔的胸襟,大的抱负和乐观的情怀。壮阔瑰伟的自然美景同作者磅礴浩瀚的襟怀相谐,造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二、奇夸壮气势,雄笔写情怀

展示胸襟的壮伟,抒怀的豪迈,决定了笔力的雄健、基调的高昂和气势的雄浑。而飘逸之联想、雄笔之奇夸、音响之浑厚、动静之相生,又造成了雄浑的气势,抒写了崇高奔放的情怀。

词中既有现实之景,又有浮想之境。人所亲眼目睹有限,而联想所生无穷。北国雪景,视力所极,只是几里之远,若“千里”“万里”那是联想所得。一“望”所见,及于“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此为神驰千里,视通万里。

面对塞外的冰天雪地,诗人从眼前景写起,然后展开想象,纵横千万里: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夸张手法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祖国河山壮观瑰丽的景象,是缩小之夸。把绵绵远山,散乱丘陵比喻为舞动的蛇和奔跑的象,以高处俯瞰之雄态,小自然而壮胸襟,是“一览众山小”的博大。“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扩大之夸,再现了足踩大地,头戴苍天的伟大形象,写出了诗人豪迈气概;“须晴日”一句,语意双关,更耐人寻味。飘逸飞动的联想和大胆雄奇的夸张突出了诗笔的雄健遒劲,尽情抒写了奔放的情怀。“冰封”之静,“雪飘”之动,动静相生,情趣横生;冰天雪地,“莽莽”无垠。“滔滔”之声,让人联想到“黄河入海流”的气势;声闻四达,汹涌澎湃。此外,作者还着意用数词“千”“万”,动词“望”“封”“飘”“顿失”“舞”“驰”等表现了雄壮之势;撷取“长城”“大河”等壮观的景物表现了宏伟的气魄,雄浑之势可见,豪情壮志可感,真是“笔落摇五岳,词成泣鬼神”。

三、纵评风流人,直抒豪迈情

词的下阕,品评人物,论说古今,雄视百代,气壮山河。词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贡献重大和最为有名的五位雄杰,从朝代兴衰,王者更替,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给以评判,表明今胜于昔,最伟大的巨人当数今朝的人民领袖、最杰出的豪杰当推今日人民英雄,直抒了一往无前的豪迈之情。

词写于1936 年2 月,此时正当红军在正确军事思想指引下,冲破围追堵截,力量不断壮大之际。他在陕西清涧的茫茫雪原上,凭高远眺,抚今思昔,感情澎湃,发而成章。词中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客观地批评了其不足和过失;高瞻远瞩,看到了人民革命必胜的前景,抒发了当今“风流人物”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一个革命领袖独有的胆识、雄心和信念。品评之中,气度磅礴;论说之间,情怀豪迈,凝聚、升华了上阕的壮景描绘。

这首词中,作者视通万里,思接千古。写壮景,抒豪情,发宏论。在读者眼前,一个东方巨人屹立于苍茫无际的雪原,一轮朝阳正从东方喷薄升起,“红装素裹”的祖国山河“分外妖娆”。

参考文献:

第4篇:胸怀大志范文

触景伤怀 忧国忧民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畅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发,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心中真是说不出的滋味――低沉抑郁之中含着些许喜悦。夙愿得以实现,本该大喜,但值此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自己漂泊流浪至此之际,心中的喜悦几乎消失殆尽。曾经胸怀大志,从未放弃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可自己的一生政治生涯坎坷,郁郁不得志,到晚年(第二年冬天,诗人客死舟中)还沦落到要到处飘泊的境地。心中真是五味杂陈,飘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志未酬,悲伤不已。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坼”,裂开、分开。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坼”字用得很好,有动态感,洞庭湖水仿佛一把利剑,它沿着东南方向在延伸,把东南大地切割成吴楚两块。“浮”,浮动。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是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这两句写景诗也蕴含着诗人宽阔的胸怀,诗人的胸怀就好像这无边无际的洞庭湖水一样宽广。正是因为有这样胸怀天下的宽广的胸怀,诗人才会有忧国忧民的情思。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颈联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一“无”一“有”,一“一”一“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字遣词十分精确。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虽然如此,但诗人并未伤心欲绝,因为自己虽然晚年贫病交加,但还有妻儿相伴,比起那些深陷水深火热中的家破人亡的百姓,自己还是非常的幸运。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仇,我终于涕泪交流。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虽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诗人想到这里,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之情,不禁涕泪纵横。这是全诗感情的高潮。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第5篇:胸怀大志范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示了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襟和远大志向。

2、【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喧嚷、得意扬扬、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第6篇:胸怀大志范文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

译文:之前汉武帝喜好神仙方术之说,所以司马相如做《大人赋》,想用文章来劝谏。结果武帝反而飘飘然有游于天地间,驰骋白云颠的这种得意的感觉。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第7篇:胸怀大志范文

还是看看自然界中的芦苇吧。罡风袭来,芦苇贴向大地,但它不会因此而折断;洪水滔天,芦苇浸没潮水,但它最终不会随潮水而去——芦苇脆弱却有足够的韧性,懂得匍匐却总会挺起身躯,偶尔随风起伏却不会失却个性……我想,芦苇以它的生存方式向人们生动地诠释了“胸怀”二字具有的内涵:努力争取可以得到的,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

“努力争取可以得到的”,这句话貌似与“胸怀”无甚关联,可细细想来,志存高远,为梦想努力拼搏,这何尝不是一种令人钦佩的胸怀呢?哥伦布每天的航海日记的最后一句话总是“我们继续前进”,这句看似平凡的话语,实则包含着无比的自信与毅力。最终,这个拥有宽广胸怀的男人,在一片茫茫不可知的大海中,发现了新的世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惊人的壮举。

“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这一点就好理解多了。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被挫折所羁绊。屈原、司马迁、苏轼……他们人生坎坷命途多舛的例子,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烂熟于心,所以毋庸我一一列出。在此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经历。我体质偏弱,夏天空调一开,咽炎、鼻炎全犯了,可怜我在30℃开外的天气里总要包裹得严严实实。可就在这样的“全副武装”下,我却依然感冒了。头几天里,头晕脑胀,而且心存幽怨:“怎么就感冒了呢?”幽怨的结果是身体不适的同时又增添了心理上的烦躁。可随着身体的慢慢好转,想法也变得乐观起来,我开始发现自己所纠结的问题其实十分好笑:既然已经病了,那就要努力地让自己变得健康起来,而不是过分纠结于病因,作无端的抱怨,那样既无济于事,又徒增烦恼。人总有不顺的时候,在不顺中必须学会驾驭自己的心情,稀释自己的失落,接受你无法改变的一切。

第8篇:胸怀大志范文

麻雀潮笑燕子的骄贵,燕子又讥笑黄鹂的华而不实,百灵挖苦鹦鹉的盲目学舌,鹦鹉去攻击喜鹊的媚骨……众多的鸟儿在一起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争论。没有人赞美燕子的勤劳,黄鹂的美丽,百灵歌喉的动听……为什么呢?因为嫉妒的心理使他们缺少一副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寻找别人的亮点。

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嫉妒却是蒙在你眼上的一块黑纱,让你自高自大。鸟儿们叽叽喳喳,互相指责,说穿了也无非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这在鸟儿们之间倒也还是小事,然而社会生活中因此而酿造的杯杯苦酒却既害人又害己。辽宁的一考生见同学比自己成绩好,遂投毒麻醉同学,自己也下了考场进了牢房。这和钢琴大师李斯特巧计荐肖邦有多么大的区别。然而李斯特并不因为肖邦的成名而失色,相反,人们却更中佩服他的宽阔胸怀。

发现别人的亮点,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他人,才会赢得人们的敬仰和信任。无数的志士仁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内举不避亲,外亲不避仇”的祁黄羊,一心为国为民的“房杜”两贤,还有坦坦荡荡、闻过即改的老师陈毅……经济开放的浪潮冲击了每一个人的思想。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成为一些人信条的今天,能以开阔胸怀去容纳别人,发现别人亮点显得尤为重要。跨世纪的中学生担负着时代的重任,心胸狭隘者即使拥有才华也难以施展。

要以博大的胸怀笑对人生,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风物长宜放眼量”。去发现别人的亮点吧,别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

第9篇:胸怀大志范文

气度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练达。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有气度,才会有“采菊东篱下”的旷达高洁;怀才不遇的李白有气度,才会有“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远贬黄州的苏轼有气度,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情”的乐观豁达,看破红尘的陆游有气度,才会有“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的博大胸襟。

胸怀坦荡真君子,口蜜腹剑真小人。为鸡毛小事斤斤计较者,周围的人会远离他,若不幡然醒悟,他势必会像没有支座的物体落下来。那样,他会寂寞,因为他没有气度,从而被世俗摒弃。而胸怀坦荡者,面对生活的种种纠葛,他可用气度容纳一切,化干戈为真情玉帛。周围的人会受他感染,在他周边,到处是欢笑,到处是有和谐,身边的人也会越来越靠近他,因为他有气度。

气度从何而来?

气度不是生来俱有的,也不是他人所能给予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代诗人博览群书,参破红尘。生活的修养,尘世的善变,情感的纠葛,世俗的繁杂,都凝聚在他们的诗中,诗使他们的感情升华,诗便是他们的襟怀旷达,诗清澈他们的灵魂,诗赋予他们的气度,所以他们的诗气宇轩昂。

真正具有气度的人把是非看得淡若云烟,恩怨情愁皆“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鸡肋小肚者把每件小事看得重于一切,冷嘲热讽会使他萎 颓丧,自甘堕落,流言蜚语易使他愤 忧伤。

气度,是义士的邢枷:“我自横刀向天哭,去留肝胆两昆仑。”气度是智者之声色利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