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初三化学在线课堂精选(九篇)

初三化学在线课堂

第1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由此,落实《纲要》的人才培养观以及实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要求,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所以精心打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领受和运用知识,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目标达成的课堂.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积极消化知识,应用知识,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课堂.

二、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原则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问题,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1)初中学生学习特点原则. 现在初中学生,多在13到16岁之间年龄段,学习知识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期,就其学习特点而言,属形象思维带动抽象思维,因此,切不可离此“布局”.(2)师生互动原则. 初中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知识迁移能力较差,主动研究知识的意识也比较低,因此积极发动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成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必需.(3)质量和效率统一原则. 学习有质量,才易于兴趣培养,学生才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有效率没质量教学目标达不成,同样,有质量没效率,学习目标也达不成.

三、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路

初中数学教学,要想实现高效行进,可有多种路径,我认为,从初中教学特点和规律出发,应侧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初中高效数学课堂,教师要解决好“引趣”问题. 如何“引趣”?主要是做好“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熟知的;贴近学生好奇的;贴近学生易于联想的. 使抽象枯燥的数学“鲜活”起来,学生才易于入脑,学生才能在内心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经常购物的素材启发学生学习方程知识. 如,给出右图是“学友文具店”文具袋的价格标签,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它的原价.

此题是学生生活中购买商品经常会遇到打折现象的问题,我利用文具袋的标签形式把问题的已知和所求呈现给学生,而不是用具体的文字表述. 学生立刻明确题中原价、折数、现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设想将某种商品打x折出售,构建“原价 × ■ = 现价”方程式来解决问题. 这样设计,把学生思维引入到熟悉的问题和新颖的情境之中,较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2. 激发学生自我构建知识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宗旨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用探究、讨论等不同的方法在头脑中去主动建构知识. 高效数学课堂的宗旨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以及掌握知识发展方向. 如: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引导学生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来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 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硬币在桌面分别摆出它们的位置,学生经过操作,得出两圆“内含、外离、内切、外切、相交”五种位置关系.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两圆的交点分,两圆又有了“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类比和分类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就会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构建的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自然生成.

3. 全面开发、整合教材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内功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一定是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可选为学习内容.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例如,我在教 “把一条线段分成n条线段,求线段的和”问题时,增设了“把一个角分成n个角,求角的和”,“把一个多边形分成n个三角形,求多边形内角和”等内容纳入课内. 学生发现:求线段的和与求角的和的方法一样,即得出公式:Sn=(a1 + an)■,而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S = 180°(n - 2). 这样的教学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4. 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手段

第2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容量

中图分类号:G633.6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45-02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思考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如何解决日常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抽象概括的知识,如何运用好学校的硬件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提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笔者的探索经历,浅议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一些肤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多媒体的声、色、图、文等多种信息创设出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激情,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经常性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垂直于弦的直径》一节的教学时,在导入阶段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赵州桥,借助探索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的半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利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巧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外角》一节的教学,我采用了引导发现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维活动中向预定的学习目标探索前进,获得新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如,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投影与视图》一节的教学,我利用课件巧妙地将学生“投影与视图”的“疑问”转化为学生讨论的“问题”,并再一次把学生推向探索、发现的境地,在探求发现中掌握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成功的机会。这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会有所提高。

三、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在备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例如,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节的教学中,如果采用普通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45分钟恐怕也只能画好图形,至于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和二次函数的性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即使在画好图形后有机会研究性质,学生也会在很疲倦的状态下听得迷迷糊糊,更谈不上学习还要有多少效率了,但如果采用CAI课件的话,用几何画板显示二次函数图象时,那种在运动中变化的图形让学生精力会更加集中,产生好奇感,自然而然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全面、具体而又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练习,数学知识直观形象,课堂信息量加大了,交互性更强了。这样,深化训练、巩固新知、及时反馈、发展思维等主要任务在课堂这个主战场上完成,真正步入“教师善导,学生乐学”的良性循环。这样该掌握的知识及时掌握了,巩固了,这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概念形象化

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象的知识,并被学生轻易地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一节的教学,我用几何画板课件,给学生演示了这几条线段的交点的动画。在上《等腰三角形》一节的课时,我给学生演示了“三线合一”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展示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y=x2的图象》一节的教学,要探索在顶点附近图象是折了的“尖”点,还是平滑的“钝”点,学生要经过复杂的列表计算,然后描点,连线,很费时费力。用Excel,列表计算输入公式,计算又快又准确,然后选定数据插入“图表”,选XY散点图中的平滑散点图,就能快速绘出图像来。

六、数学知识直观化

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又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虚拟丰富的情境,来弥补常规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数学九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一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快速转动雨伞时飞出的水珠,砂轮打磨时飞出火星的情境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画图思考,我则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总结,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然后讲解教科书的例1,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切线的判定,我则强调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当要证明某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如果已知直线过圆上的一点,则作出过这一点的半径,证明直线垂直于半径;如果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没有明确,则应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证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最后引导启发学生用反证法推理得出切线的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参考文献:

[1]秦渊敏.运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2]刘志娇.多媒体舞动数学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

第3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一、注重双边互动活动实施,让师生之间真正“动起来”

教育实践学明确,教学实践不是固定、静止的既定活动,而是运动、变化的多变过程.教与学的实施对象在整个活动进程中,时刻不停地实施着个体活动或集体合作活动.苏科版初中数学大纲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主体的能动特性,为他们创建实践的充足“时机”,同时,也要让教者活动起来,更好指点和助推学习探知.但传统教学活动下,出现“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一方面过分放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数学课堂只有教师一个人“自说自话”,学习对象在从属位置,静止状态;另一方面片面展示主体地位,整个课堂全部由学生来充当,自己来实践,教师“甩手掌柜”,不闻不问.而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积极配合、互助协作.因此,教师预设课堂教学整个进程时,要将教师“教”和学生“学”进行有效整合,使得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和双向性,并且在教学内容生成时,教师应采用双边互动、谈话交流、讨论辨析等一些具有双向特点的活动形式,在师生的深刻互动、真诚沟通、深切探讨之中,教者和学生真正的互动、沟通、活动起来.

二、提供主体探究实践载体,让学生动手操作“探起来”

初中阶段的学生展现出主动探索的先天优势,对自然界或社会上的事物或现象,好奇心较强,探究欲也较强.而课堂是师生各自劳动探究的“主战场”,也是师生共同进步发展的有效“阶梯”.笔者以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展现初中学生的“天性”,让他们获得动手探究、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机遇.但有少部分初中生习惯于“拿来主义”,不愿动手,不想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进程中,要做好引导和鼓励工作,向初中生讲解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用鼓励、肯定的教学语言,提振初中生动手探究的“士气”.同时,教者讲解数学内容要义,传授练习案例捷达方法,要积极的为他们创建“探起来”的时机,提供他们探究实践的平台,指导他们进行有效深入的操作活动,逐步探索和获取要义内容,明晰解决问题方法.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新知讲解时,教师采用实验演示法进行教学活动,先让初中生阅读教材新知内容,让初中生对新知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然后组织初中生运用透明纸板、量角器、三角板以及笔等实验器材,和教者一起动手画出一模一样的三个等腰三角形图形,接着,教者向他们提出,分别在画好的图形以此作出它的底边上的中线、底边所对应的角的平分线以及底边上的垂线.学生根据教师的作图要求,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教师让他们将三个纸板上的图形进行重叠和重合,组织他们进行观察活动,他们发现重叠起来的三个画板中的图形的中线、平分线以及垂线重叠起来.这样,初中生就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内容有了更为深刻、明晰的认知和掌握,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的活动时机.值得注意的是,习题课,是数学课堂的常见讲授类型之一,教师应该在其讲授过程中,提供他们深入动手、深刻分析的学习时机,让他们得到感知习题内容、解析数学习题的实践机会,以此锻炼和提升探究技能.

三、重视多种教学手段运用,让学生深刻研析“思起来”

数学是以思维为主要手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学生群体在问题策略探析时,在学习活动辨析时,都需要深刻思考、深入判断、深切研析等.众所周知,初中生思维活动具有惰性、思维深度不够、思维能力不高,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深入的指导.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数学学科内在特性的发挥,采用探究性、讨论式、合作性、评价性等教学方法,组织初中生有序深入思考,推进初中生思维进程.同时,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丰富内涵及深刻关联以及数学习题形式内涵方面的发散特性、丰富特性,组织初中生深入细致思维辨析,判断推导.如“凌云机械厂李师傅和王师傅共同生产一批零件,在生产过程中两位师傅都改变了工作效率,完成这批零件两位师傅共用了6天时间,如果现在李师傅和王师傅生产的个数y和时间x之间函数图象分别是OA-AB,OC-CD,试求出李师傅改变工作效率每天生产的机器台数.”习题讲解中,初中生在探究推导思维活动中,得到其解题思路是:“改变前生产的总台数与加工时间的商,就是李师傅改变工作效率前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数学习题发散特性,进行变式训练,设置出问题条件不变,解题要求分别为“求王师傅改变效率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等一题多问案例,组织他们思考分析解决方法,初中生思考认为:“根据对原例题及所呈现图象内容的分析,可见该问题解题关键是,题意要与图形进行结合,采用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策略,找寻存在等量关系,从而求出函数关系式”.教者让其他学生在此解析内容,进行思考辨析,从而对这一类型案例的捷达方法路数有更为科学和深刻的掌握.

四、坚持联系课堂教学实情,让教学活动内容“实起来”

第4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果不充分利用这块阵地,教育仍按这种状态下去,那是一种最大的资源浪费。如何改变目前“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这一状况?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所处地位决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求实效。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教研工作的体会,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合理使用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内涵,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课标意识,落实课程目标,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要提高课堂实效,则要求历史教师明确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

可是,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少教师课标意识弱,课堂教学比较随意,有时完全按照个人喜好进行教学。如某校历史教师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讲述老子时,简要介绍了老子的生平,之后,着重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为了使学生理解“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一思想,教师首先提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要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十分踊跃地答出各种对立的概念,如好与坏、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难与易、有与无,等等。接着,教师介绍老子的观点,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老子关于祸福倚伏的论述,并加以解释,又用动画片的形式生动地演示塞翁失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子的这一辩证思想有什么意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而该课的课程标准规定为: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这位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偏离了课标要求,有“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之嫌。

另外,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教学设计:一部分教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夯实了基础、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课堂上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这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宗旨,不利于发挥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功能。

二、树立历史新教材观,重构知识,提高课堂实效

马执斌先生曾说过:教科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规律,由学科专家编写供学校施教使用的文本教学材料。课改以来,教材确实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范本,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种资源。可是,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浅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有不少教师避生就熟,教学几乎完全唯教材是从,教材怎么说,他就怎么讲。甚至有些教师担心考试压力,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地“复制”教材,学生未能从老师那里摄入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教学信息。这不仅导致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某校有位历史老师教学《辛亥革命》一课,先讲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接着讲武昌起义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再讲结果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该教师教学内容编排简单,完全按教材两个子目的编写顺序进行,起码连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未能讲清楚,停留在就教材讲教材的层面上,未作任何分析、整合,课堂显得干瘪无味,如同嚼蜡。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进行低层次、无多大意义的学习和记忆,即使记住的知识也只是一堆凌乱的死知识。

针对这课,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无独有偶,某校历史老师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把该课整合成《透过辛亥革命看“革命”——阿Q对话孙中山》。内容整合为:阿Q困惑一:革命?什么是革命?革谁的命?阿Q困惑二:革命?为什么要革命?阿Q困惑三:革命?怎样革命?阿Q困惑四:革命?革命有什么用?阿Q困惑五:革命已经结束,修庙还是修祠?

这位老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紧扣课程标准,通过分析确定本课“讲什么”、“为什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对教材两个子目内容进行了重构。经过整合,学生学起来相对轻松,不再孤零零的死记硬背那些散碎的知识点,课堂教学因此有了“灵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三、打破公式化教学模式,挖掘教材内涵,“点线”结合,提高课堂实效

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拘泥于教材和教参的知识排列,习惯按部就班,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公式”化。课堂教学无非是不断重复“背景、原因、时间、地点、过程(内容)和意义”,教学变成一种“对号入座”的机械行动。这样,看似教学各个环节完整,该说的都说了,但总觉得生搬硬套,缺乏应有的教学灵性,未能给学生以鲜活的感觉,从而失去了学生。

如某校历史老师教学《美国的诞生》一课,习惯性地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意义”这种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把教材上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要点复述如下: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爆发: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年5月);建国:《独立宣言》发表(1776年7月4日);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胜利:英军约克镇投降(1781年);结束:英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影响……

要点“复述”一遍后,就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由于该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层挖掘,整个教学过程单纯的变为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等几个枯燥环节。然而,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知道这个历史事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历史的观念。对于知识,不只让学生会背就行,还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时间条件、地点条件下去认识。否则,只能培养出死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设计强调“点线”结合,以“线”穿“点”,以“点”连“线”的思路。“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然而,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只注重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忽略对历史线索理顺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做到重点突出,缺的是点线结合。

“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主体,“线”是由“点”构成的,“点”是“线”的枝叶。“点”的精彩才能凸显“线”的清晰,才能突出“主题”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定位主题,巧妙构建“点”,点线结合,实施主题式教学。

要提高课堂实效,该如何构建本课时教学的“点”与“线”,实施“点线”结合主题式教学呢?有篇文章介绍某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挖掘出贯穿本课的全部思想就是对“自由的追求”。于是,确定了“自由”这条“线”,然后用“自由”这条线把《独立宣言》、战争过程和华盛顿三个主要教学“点”穿起来。即战争爆发的原因体现了北美人民“渴望自由”,战争的经过是北美人民“追求自由”的过程,美国1787年宪法是“保障自由”的体现。虽然在对教材的结构化处理上也是循着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的路子,但在呈现方式上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确定了“线”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突出“点”了,而“点”最优化的呈现方式在于细节。天津师大任世江教授说过历史的魅力在于故事和细节,要重视细节的描述和情境的创设。况且,历史事件与人物去今已远,学生难免感到抽象、虚无、枯燥,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以一些具体而饶有趣味的材料作为解读的出发点,充实历史,通过文献资料还原历史。历史课历久弥新的动人地方源自于理性的分析,而非一时间浅薄的情绪宣泄。

以教学点《独立宣言》为例,教师要尽量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独立宣言》的内容和意义。课堂上可以展示相关的典型视频资料或文本材料,让学生去感知历史,引起思考,最终去认识历史。如这位老师教学时则补充了下列两则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列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今大不列颠王国的历史,就是屡屡伤害和掠夺这些殖民地的历史。他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终止我们立法机构行使权力……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

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那时的我和你们差不多大,当你们的祖母指着《独立宣言》一字一句读给我听时,她告诉我,我们的战士之所以勇敢地踏上追求自由平等的征程,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的祖先在200年前写在纸上的这些文字,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

——奥巴马写给女儿的信(2009年)

第5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意义.一、课堂教学“以生为本”设计教学环节

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课堂的设计.一是对新时期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了解.因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只有掌握其个性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二是对新时期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了解,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多少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有多少学生似是而非,有多少学生基本不懂.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备课设计才能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在上课时方能确定对哪些知识重点讲解,对哪些知识精讲或不讲,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创新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但实际情况是,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有个性,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也不近相同,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教学方式也要有所变化进行创新教学,方能够做好新时期初中生素质教育工作.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而是要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内容的结构上,教材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处理,可随时补充、调整一些教学内容和习题,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地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对教材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不符合学生身份的教学内容、例题及时进行重组、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拘泥于一例一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实际需求的知识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才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去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海洋去遨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达到此种情形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一定是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三、初中数学教学要拟定“意外”的教学路径

数学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但到上课时或者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半时却出现电脑故障或突然停电.这就是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前无论怎样设计教学都无法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突发的“意外”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后教师处理得当,可让数学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教师及时合理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四、初中有效教学要进行分层次教学的设计方案

第6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快方萄В淮蛟觳呗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68-01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于一般的语数外等教学,它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获得音乐欣赏的愉悦感和快乐感,这也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只有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才能舒缓身心,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培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游戏式”课堂,体验快乐感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初中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活泼好动,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多元化的游戏式课堂,让学生能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音乐的很多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游戏掌握,学生同时还体验到了快乐和愉悦。比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青藏高原》一文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在本首歌曲中有很多旋律和节奏比较难掌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为了调整学生的心态,教师可以对教学策略进行完善,采用接龙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歌唱接龙竞赛。具体步骤为: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每组中的第一位学生演唱第一句,后面的学生进行歌唱接龙,接着下一组的学生继续往下唱,依此类推,到最后一位学生时,全班学生合唱,在所有学生都演唱完后,全班投票推出演唱最好的小组。通过这种游戏竞赛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会立即活跃起来,学生的焦躁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平复,大家一起进行唱歌游戏,快乐的课堂气氛油然而生。

二、构建“儿歌式”课堂,体验快乐感

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这些乐理知识相对来说是很枯燥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难懂,同时记忆起来也存在较大困难。如果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不了基本的知识,还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感到厌烦,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教师可以及时引入快乐教学法,通过创设儿歌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中,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比如,在讲授音乐符号一课时,可以采用儿歌的方式,将音乐符号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什么是五线谱?五线谱,有五线,五线之内有四间。每条线,每个间,都有一音住上面。五线四间不够用,还可加间和加线。C大调音在五线谱高音谱号上的音位:五线谱,有五线,五线中间有四间。五条线四个间,都有一音住上面。一二三线咪梭西,一二三间发拉哆。儿歌生动有趣,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掌握了原本枯燥难懂的乐理知识,同时整个课堂上还充满了快乐、愉悦。

三、构建“平等式”课堂,体验快乐感

第7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关键词:聚焦课堂;课堂品质;化学学科

课堂文化教育犹如珍珠蕴藏于科学教材这块园地中,我们只有注重课堂文化,呼唤人文教育,才能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那么,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有魅力、有文化、有品位的好课呢?笔者一直在思索和尝试!

曾有一位名师说:“一堂课要有一条知识的主线,即课堂的灵魂,教学设计围绕着灵魂展开,要有一句话能自始至终贯穿于课堂中。”而这个主线需要我们用心去提炼,用心去捕捉,用心去设计,从而使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成为愉快的精神之旅。一堂课要做到四有:有魂、有范、有容、有底。课堂追求有魂――有知识还有文化;有范――地地道道的化学;有容――高密度;有底――深入浅出的境界,努力营造“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的氛围和效果。

笔者选择高一化学教材的第六章《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的第三节《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的第一课时工业制硫酸为教学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课堂文化,挖掘化学内涵之旅,最后面向全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取得了一点成功经验和一些教学感悟,与大家分享。

本课的初步思想是:工业制硫酸是比较枯燥的知识,同时工业生产又是个性化的,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常规教学易落入知识罗列的俗套,能否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本堂课的灵魂主线呢?经过认真分析,终于发现一是工业制硫酸的三步反应不是氧化就是化合,均为放热反应,二是三个相应工业设备中均采用了“逆流”原理。于是初稿出来了,课题暂定为“放热与对流――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为了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的需要,所以,补充了硝酸的学习内容。接下来笔者对初稿进行了细节的处理和推敲,使教学环节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情化,同时避免学生对标题“放热与对流”产生歧义,所以,课题名称改为“放热、对流之工业制硫酸硝酸”。此课在浦东新区骨干教师活动中一展示,突出了“都放热”“都对流”两大特点,立马让人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好,教学效果不错。

但质疑声也出来了,主要是以教材为本的教师认为:本章主题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但本课在这上面明显体现得不够,是否有重点不够突出之嫌呢?同时硝酸的内容是高三的知识,放在高一也有超纲之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不同,对课的设计和处理就会不同,正所谓,同一本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就会衍生出不同的理解,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到底哪一种设计更好?当然是实践出真知。笔者马上设计了第二稿,紧扣本章主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笔者就化学反应速率提炼出一个字“快”,而该工业制备的三个反应中仅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牵涉到化学平衡的移动,所以,笔者提炼出一个字“好”替代了原教材中的字“多”,于是新的关键词“又快又好”比教材中的“又好又多”内容更丰富,寓意也更深刻了。由于有前一节课的实践经验,发现拓展了硝酸的知识后,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反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打折扣了,索性还是删除掉硝酸的内容。于是第二稿“又快又好之工业制硫酸”,新鲜出炉了。经过课堂实践后证明,学生也能更好地抓住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那么能否让化学课上出文化的品味来,这也是笔者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经过两次卓有成效的实践,笔者对本堂课更是成竹在胸,心中在筹划:能否把两条线统一起来,这样既紧扣教材主题,又渗透学科文化。于是就有了第三稿的设想:设置两条主线,一条化学知识的明线,一条文化内涵的暗线;一明一暗,一虚一实,一表一里,一肉身一灵魂,相互呼应。这样课堂立意更加新颖,课堂结构更加立体,课堂内涵更加深刻,课堂品格更加高尚。从下表的内容对本课的结构可窥豹一斑:

经过笔者多次的教学设计、教学修改、教学实践、教学完善、教学反思,并在各位同仁的不吝指教下,最终本堂课作为挖掘文化内涵的典型案例,由上海市化学教研室组织,面向上海市全体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引起了不同凡响的关注,达到了卓越的教学效果。

第8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误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由于初中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的课程,很多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但是随着新课改实施,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课改初中数学中教学误区,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以此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新课改初中数学中教学误区

(一)盲目追求“教授方法改革”

现今,一些初中数学教师盲目追求“教授方法改革”而在教学中不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率。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方式或者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但是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他们为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改进教学的方法虽然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他们却没有理清“教授方法改革”和“学习方法指导”的关系,把两者混为一谈,如果一味的追求“教授方法改革”必然会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最终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学习效率跟不上。由此可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盲目的追求“教授方法改革”是新课改的主要教学误区,也是导致教学效率跟不上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改革存在过于追求情境化的问题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教材相对于老教材,对教学情境有较高的要求,新课改紧紧的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过分的追求情境化导致他们在为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而冥思苦想,但是最后的结果反而导致许多教学的内容反而脱离了实际,大多数学生虽然会被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但是他们却不能够马上进入学习的状态,导致学生无法在这种情境中领会到真正的学习目的所在,从而导致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下降。

(三)教师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因此,一些初中数学教师把“满堂灌”转换成了“满堂问”,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随意性较大,使得课堂上出现的许多提问大多都是教师自问自答,无法真正的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其中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的提问往往是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回答“是”或者“不是”,教师完全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提出质疑的机会,这就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无法达到同步,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过于追求现代化手段

由于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主要工具,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可以使整个课堂更加具备有趣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初中数学教师过分的追求现代化手段,一整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展示,从头到尾都没有拿起过粉笔板书,这就导致初中数学教学在新课改实施以后从“人灌”转变成了“机灌”同样都是不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这降低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语言能力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创新意识为扼杀。

二、解决新课改初中数学中教学误区的措施

(一)教学调控追求恰当有效

一堂完美的课堂不但需要教师完美的教学预案,还需要教师的有效调控,如果课堂上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那么就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失去色彩。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做到主次分明,有舍有取,在对于学生的点拨上面要恰到好处,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语言也会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和表扬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二)目标明确,紧贴主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创造讨论的机会,讨论的问题和要求要明确,紧贴主题,能够符合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不宜过多,主要有一、两个可以突出本堂课教学目的的提问就可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整个课堂都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只有这样才可以迎合新课改的要求,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

(三)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只有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才可以使学生独立开展思维,达到形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才可以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有效的改变过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迎合新课改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四)教学主线追求简约明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只要分清教学主线,追求简约明晰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本堂课的主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且运用分类讨论思想作为数学思想的主线,只要明确这一点,就可以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使整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更加清晰,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自然显现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新课改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在教学开展中所出现误区是难免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解决这些误区,就需要广大的教师共同努力和解决的,首先应该使教学调控追求恰当有效,讨论的问题和要求要明确,紧贴主题,能够符合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要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主线上追求简约明晰,只有这样才可以走出新课改的误区,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月霞.浅谈如何走出初中数学课改的误区[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2]高平.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新课程(教研),2010,(12)

[3]孟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0,(48)

第9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

关键词:游戏法 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设计应用

游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堂游戏,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地理知R,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地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生地理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游戏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应用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游戏法教学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数英等“主科”的学习上,把地理当做一门“副科”,对地理科目学习不重视。另一方面,初中地理教师通常采用板书的形式,将准备好的教案写在黑板上。这种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到厌烦,愈发没有学习兴趣。将游戏法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

(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比较多,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生感到头大。游戏法教学独具的趣味性,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地理的畏惧心理,降低学习地理的难度和压力。在地理课堂上开展游戏法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融入游戏法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情景学习环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情景课堂中学习地理知识,扩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二、游戏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应用策略

(一)开展拼图游戏比赛,强化学生地理空间位置认知能力

拼图游戏是一种常见的小游戏,它比较容易上手,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地理课程内容,准备一些拼图道具,在课堂中开展拼图游戏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地理空间位置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各个省份、行政区时,很多学生对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和省份特点记忆不牢固。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中国各个省份的地图形状道具,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抽到之后说出这个省的名字、简称、省会名字、省份大致特点等,然后拼接到中国地图的大模块中,加深学生对这些地理知识的记忆。

(二)设计旅游路线游戏,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很多学生往往会把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记混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设计旅游路线的游戏,帮助学生回顾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把前后桌同学分为一组,设计一条旅游线路,规划旅游出行的过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线路参考,比如北京三日游、珠三角深度游等,启发各个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旅游路线,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把自己设计的旅游路线展示给同学们,比一比谁设计的路线合理、有趣,学习同学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灵感。

(三)引导设计校园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运用地图解释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等习惯,形成空间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计校园地图,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用图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地图知识时,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地图“三要素”:地图比例尺、方向坐标及图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为画校园地图做准备。然后让学生回到教室绘制地图,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按照什么比例绘制、学校大门的位置如何确定、学校的建筑形状怎么画等问题,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了解比例尺、方向坐标和图例的使用方法,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开展拼图游戏比赛,强化学生的地理空间位置认知能力,设计旅游路线游戏,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设计校园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多种举措,将游戏法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英.游戏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康健,王晓惠.构建初中地理“游戏课堂”的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