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精选(九篇)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

第1篇: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一、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应从理论抓起

中学物理知识一般是以概念、定理、定律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物理知识的表现形式比较枯燥,常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但物理思索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为知识背景,通过学科渗透方式,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多样化的项目和活动方式并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多样性综合活动。如何在社会实践课中点燃和激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欣赏到物理学的美丽是中学物理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储备,牢固、准确地掌握物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原理、定论、实验程序等。另一方面,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其实更多的是学科内容的综合,其内容具有广阔性特点,着眼于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社会文化与经济等诸多方面。总之,它不单是以单一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融合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以物理学科知识为主干的跨学科性知识的综合与整合。只有基本知识掌握扎实准确了,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课中运用自如。

二、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要从生活入手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生活是个大课堂,也是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主阵地。在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物理、社会的相关联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太阳东升西落,繁星斗转星移,宇宙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清风徐徐吹来,海浪波涛滚滚,地球上的万物也在不停地运动着,这些运动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描述万物多姿多彩的运动,人靠近高压输电线会有危险,为什么鸟儿站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这些物理情景对学生来说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善问和探索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的融入物理学习中。

三、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要从实际出发

我们学校现有初中物理实验仪器达到了国家二类标准。目前,学校的育人环境和教学设施正在不断得到改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师生的物理实验和实践需求,因此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应从实际出发。以我校为例,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建构符合实际而又切实可行的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社会模式,我校的活动内容重点从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的角度去安排,主要以进行社会调查为主。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一些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得出结论的社会问题,按学生居住远近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着力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在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设计与操作”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有比较具体的动手实践内容,有完成动手实践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获得物理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第2篇: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验教学与创新;探究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自制教具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矿泉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3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小制作活动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小孔照相机、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动机、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4拓展实验教学思路 扩大实验探究范围

第3篇: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实验能力

因为小学生的接触面还比较狭隘,动手能力还没有被完全开发,所以在教导小学生小学科学的相应知识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此外,为了增加学生对小学科学的喜爱程度,教师还需要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来改变教学手段,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较为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其的理解

虽然小学科学的涉及面并不是特别广,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却还是比较难的知识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小学科学知识的教育时,教师需要依据自己所教学的情景而创建一个较为合适的环境,以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升自身对小学科学的理解。例如:在吉林省任职的某小学教师通过近几年对学生的教导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小学科学中的知识并不感兴趣,甚至是达到厌恶的地步。而为了改变学生对小学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这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总会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创建一个较为合适的教学情境。比如说这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教学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中“杠杆”这一知识点时,就会利用身边事例对学生进行教导――用筷子夹菜、开酒瓶、称重的杆秤,还有就是人们用拖把拖地等等这些人们能够在生活中常见的事件,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白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的含义并能够自主找到其所在部位,以及能够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而发现利用杠杆原理的事件,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增强对小学科学相应知识的理解,解释“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就能用一根长棍子把地球撬起”所涉及的原理。

二、增加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科学

小学教学阶段是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初级阶段,而教师如果想要加强学生对其的深刻认识,就不仅仅需要依靠一张灵活的嘴和能写字的粉笔,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课外认识科学知识的机会,进而通过课外活动而加强学生对小学科学相应知识的理解和增加学生的兴致。例如:以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学为例,某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的“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程之时,首先会让学生尝试着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物种,如:小猫、小狗、狮子,银杏、人参等常见的物种。然后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资源而认识更多的生物物种时,这位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并记录在笔记本上,而如若遇到自己所不知道的物种时,学生可以向同学询问此类物种的名称并绘画或拍下。除此之外,为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辨别物种并对其进行分类,这位教师还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相应的资料,并依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对在校园内所寻找的物种进行分类归总。最后,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认识吉林省的特有物种和世上的珍稀物种,这位教师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够通过现代科技了解到这些相应的知识。

三、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科学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所以不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其他的教学阶段,教师都必须保证学生在学习科学相应知识的动手能力。所以说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导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当且较为安全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例如:某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电能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内容时,这位教师就会给予学生一节干电池、一颗灯泡以及两节电线,让学生尝试着点亮电灯泡,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实验而自主思考电能的来源及其转化形式。最后,教师还会让学生尝试着思考其他的转换为电能的形式并让学生尝试着列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如: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形式有干电池、蓄电池;而由动能转化为电能的由发电机、发电站等,进而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电能的来源。

总而言之,科学是现代社会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小学生的接触面又比较狭隘,教师如若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更加了解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就需要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现代科技来帮助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情境的创设、课外活动以及动手实验而增强其对小学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趣味课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8

S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科学”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划入了小学教育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教师及家长的重视。然而,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该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真正的“科学”。

一、小学科学的设立背景与意义

小学科学课本中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普性质,另一方面对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现今我国的教材编排中,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接触不到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知识,那么“科学”这一学科所起到的启蒙效果,便不容忽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科学在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具有科普意义、启蒙意义以及奠基意义。因此,做好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过于僵化

目前,很多学校对待科学课程比较功利,进一步影响到老师、家长、学生对待该学科的态度。很多教师及家长更为关心期末时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是否对科学感兴趣,是否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则往往忽视。而科学这门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期末分数并不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有着对未知事物浓烈的学习热情,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家长便会认为学生不努力,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的现状在农村地区表现的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采用最传统的课堂宣讲式教学,难以将科学的趣味性表现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心智发育尚处于不完全的阶段,平日语文、数学等学科已经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对待科学时不能够怀着兴趣自发地去学习,那么就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农村地区的部分学校中,科学课程往往会由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兼任,在没有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的背景下,兼任教学所带来的结果便是让教学过程固化,甚至出现科学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的情况。

(三)教学思路缺乏趣味灵感

教师与学生不同,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是在长达数十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而小学生自身的知识总量有限,对外界知识的获取更多依靠兴趣、热情等较为感性的东西。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师生所存在的这种差别,在教学思路上缺乏趣味灵感,为了活跃课堂,只是将过往的案例生搬硬套,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一问题在年轻教师群体中较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的趣味引导不应该存在于理论体系里,更应该灵活变通于实际授课中。

三、小学科学的趣味课堂构建

(一)引入日常生活,课前预习趣味化

从小学科学的课本内容可以看出,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比较贴近日常生活,这方便了学生理解知识,也降低了课前预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这一优势,引入日常生活的小事,让学生对某一章节的知识在学习之前便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的内容为“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便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寻找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生命体,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喜欢的生命体带到课堂上,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样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浓厚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动手、发言的能力。

(二)加入多样游戏,课堂实验趣味化

小学科学的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50%,另外50%则属于实验操作。如“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太阳和影子”“冷和热”“光和色彩”等等均具有显著的实验性。为了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样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植物的一生”是《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水果、蔬菜带入课堂,进行趣味猜谜连线游戏(如图),让学生答出某一水果或蔬菜是植物的根、茎、叶、花还是果实。游戏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或者将易区分的植物和不易区分的植物糅杂在一起进行连线,逐渐调动学生的回答热情。比如苹果是植物的果实这类简单的问题;红薯是植物的根则属于相对复杂的问题。

(三)延伸丰富活动,课堂练习趣味化

课堂活动是课堂游戏的进一步延伸,通常可以应用于一个知识点内容初步学习完毕,学生自主练习阶段。通过丰富的活动来让课堂练习更有趣味,需要具有较为充裕的课堂时间以及较为充足的课堂空间。对部分农村学校来说,涉及到大自然、生物圈等领域的知识点,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校附近的“短时郊游活动”,让开阔的自然天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巩固、练习的环境。如在三年级课本知识中,有一单元内容涉及对天气的认识以及测量,极为适合在户外活动中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发地对当天或者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求知欲以及对新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当今诸多课堂教学问题下,应该从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堂练习等多个角度着手,通过生活化的角度,打造一个更有效率的趣味课堂。趣味永远是学习的最大原动力,在完善的趣味课堂教学措施下,小学科学将成为一个纷繁多姿的世界,给学生一双游览大千世界的美丽翅膀。

参考文献

[1]孟令红.松浦拓也[日].角屋重树[日]等.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的中日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9):30-35

[2]王强.周婧.郭明等.小学科学中化学实验的课堂完成情况及问题分析[J].化学教育,2016,37(7):62-65

[3]毛加宁.刘忠琦.蔡芳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7-130

第5篇: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一、多阅读、力争“博”自然课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常会问一些“为什么”。小学自然课虽然讲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识,但涉及面很广,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无所不包。因此,自然教师应努力学习,使自己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自然课教师。尽管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多样的,加强阅读是自然课教师扩大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们自然课教研组里,每个教师都自订了《小学自然教学》、《小学科技》等专业杂志。另外,像《十万个为什么》等知识性书籍也是我们工作之余必看的。在平时,我们还注意通过阅读报刊收集各类有关教学的知识和信息,如地理、天文新发现,科技新动态,物理、化学新进展等,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细观察、学会“看”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显著特点。其中观察能力又是学生感知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因此,作为自然课教师,不但自己要会看,还要教会学生会看。观察事物时不仅要有序,细致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看本质。例如,在学生观察“花”时,花的颜色、形状要看,花瓣的个数、雄蕊、雌蕊的生长情况更要看。不仅从一个角度去观察,还要变换角度去观察。例如,在研究《土壤的成分》时,从杯子侧面看土壤沉淀分为砂和粘土时看不清,但把杯子举起,先观察杯底的土壤颗粒,再观察上层的土壤颗粒,一比较就能看出颗粒大的沉淀在杯底,是砂,颗粒小的在上层,是粘土。有些观察还要在不同时间进行,如种子的发芽。为了得出正确结论,不仅要对一样事物进行观察,还要对多样事物进行观察。

三、勤动手、学会“做”自然课教师除了能熟练做课本中的各种实验外,还应具备根据教学需要,动手制作教具,改造已有器材的能力。例如,在教《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时,我用橡皮膜、U型管、橡皮导管自制了测水压的仪器,用水面的升降表示压力的大小,明显的实验效果使学生学习兴趣陡增,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自然课教师更要勤于动手。平时,我组织学生根据本地的动、植物资源,指导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这些平时积累起来的自制教具,对提高自然课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为节约了开支,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四、多动口,善于“讲”小学自然课教学中一些看似浅显的自然现象,其背后常常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科学道理。这就要求教师会讲,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使学生爱听,乐于接受,这是自然课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基本功之一。这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掌握好传授知识的度,尽量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生动丰富的语言进行讲解。同时,对平时学生提出来的一个个的“为什么”,教师也应进行详尽的讲解。通过向学生介绍各种有趣的自然现象,科学家的故事,自然界中的未解之谜,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小立志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

五、常练笔,学会“写”和“画”自然课教师要会写:要会写教案,能设计出精美、恰当的板书,会写实验报告,会写课后小记,还要会写科学小论文。自然课教师还要会画,能画辅助说明图,能画漂亮的投影片,能出科技板报。比如在教授《鸟》一课时,如能在黑板上画出一只栩栩如生飞翔的鸟,再导入课题,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时,可画一幅配合课文的辅助图,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科学道理的理解。归结起来,我们认为,不但要强化写与画的意识,还要要求写得正确,画得美观。能写能画,是自然教师又一必备基本功。

第6篇: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论文摘要: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教师能否有效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关系到物理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加强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和课外如何渗透探究式教学?在这作一些初步探讨。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教师能否有效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关系到物理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根据新课程教学要求,就与科学探究相伴而生的探究式教学作一探讨。

一、认识和加强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式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不应仅是传统的授业、解惑,而更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探究式教学。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式教学

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固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

其次,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了许多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某些同学提出的设想倘若短时间内无法在课堂内用实验验证,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课后去验证,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来帮助分析;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从事实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

三、创造良好的 “合作与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四.课后辅以一定的课题研究

物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结合十分密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开展一些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都非常有益。

要搞好这项活动就是选题的问题,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的附录当中已经为学生列出许多有趣的课题,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调查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能及其发展状况、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煤气表、电能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体会、调查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等,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

五、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面对未来社会的变革,仅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生活和科技的知识,他们更需要一块实践的土地,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潜力的“世界”。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物理现象、物理原理,我们也经常提到“物理思想多么丰富,物理世界多么奇妙,物理方法多么重要”。可是初中的物理被中考过早地抹上了一层灰色,许多学生即使考试过关,但许多常识性的知识、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动手创造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是比较薄弱。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应该积极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参考文献

1.吕世虎、肖鸿民 编《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第7篇: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生物活动课与生物学科课程一样,都以实现生物教育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学科课程侧重系统知识的学习,活动课程侧重于实际应用,扩大知识面并形成技能,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生物活动课服从于生物教育目标,又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竞争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及资料检索处理能力;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培养学习生物学情感。

二、活动课的构建原则

为了更好地根据生物活动课特点开展活动,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物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原则。学科课程的载体――教材,虽是根据生物学科知识和逻辑顺序而确定的,但现代生物学知识,尤其是应用领域里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利用生物活动课开放灵活的特点,可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一些生物学新知识。

(二)规定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生物活动课应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要在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上做文章。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设计和组织活动。当然,限于各方面条件,教师又必须对活动课有必要的指导和规划,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给出一定的限制。

(三)实效性和因地制宜原则。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生物学活动课应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所建立的内在联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难题。

(四)自主性和主导性原则。活动课中教师应侧重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精心策划、创造条件。活动过程中和组织指导活动后,教师要适时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旺盛的热情。生物学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活动课应气氛活跃,使学生乐于发表观点和见解。

三、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科技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活动课教学质量以及目标达成率的高低,取决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师计划的制订及相应的教材。我在生物活动课构建原则指导下,经多年实践,结合学科特点,总结出以下活动方式和操作形式。

(一)生物“小论文”。教师布置“论题”或学生选题,让学生撰写“论文”。活动中要突出一个“小”字,要求不宜太高,只要学生能动笔、动手即算达到了目的。论文取材来自两方面:一是建立在生物学科内容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总结上。二是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总结体会。

第8篇: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物质科学探究学生培养

物质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平时在日常的科学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认真地、科学地探究物质科学,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能力的一些思考: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能力

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大胆地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物质科学领域所遇到的问题,也许大多数已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于天真活泼,求知若渴的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都知识,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不断质疑、思考、释疑的过程,若没有科学家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理,没有"疑",是不可能诞生新科学的,人类的文明进步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并从质疑,提问题开始。从而保护学生对物质科学知识领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能力

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世界奇妙无穷,不看不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科学世界更是一个丰富多彩而神奇的世界。物质科学领域的里事物都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多样性,他们其中有一些是可见的、可观察的,有待我们去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为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一时、一次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也十分感兴趣,但要长期坚持观察,很多学生会在中途放弃,兴致索然,马虎了事,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同学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做好准备,注重长期观察习惯的养成,树立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善于实验能力

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培养。培根说:"从实验中获得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动手做"(Hands-on)是当今科学教育界一种实施科学教育的常用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根据所教学的内容而设置适当的实验活动和实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学习探究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在美国,甚至把"动手做"渗透到各个具体的学科中去。可见,亲自做实验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物质科学领导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从而初步感知知识。我平常是用以下模式让学生去实验的:提出问题――预设探究方案――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形成探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技能都得到磨练习、整合。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充分地合作和交流。当今,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信息瞬间万变,一个人的力量和知识是有限的。如果像清朝乾隆时期那样,妄自尊大、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就会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沉沦。然儿,当今世界的潮流是提倡合作和交流。《周易・系辞上》中提到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俗话又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就是体现了合作的好处。而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也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4.1提高学生社交能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事事以自已为主,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在探究科学学习中要充分地让学生间进行合作,让他们展开的沟通与交流,过滤出探究科学知识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解问决题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让同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4.2培养团队精神。世界上有名的科技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一个人的成功而成功。他们发现,一个的知识、能力是有他的局限性的,同时,一个人做研究很容易走进死胡同,研究效率低。为此,在探究科学学习中要充分地让学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其实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分工,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在合作、交流中,成就别人,成就团队,更成就自我。

4.3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升华。学生在探究科学学习中充分地进行合作、交流,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鞭策过程。当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经验不足、知识的缺陷时,就会自我地进行学习、借鉴人家的先进经验来丰富自已,是对自己知识、能力一个良性的循环,并得升华。

物质科学的学习是一个迈长的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看待科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期望学生通过质疑、观察、实验、合作交流、展示中领会物质科学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去探索奇妙、神秘的科学世界。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

一、重视转换法,帮助学生发现物理运动规律

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摸不着与看不见的抽象化的微观现象,当我们对其运动等规律进行研究时,则可以通过转换法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宏观现象,然后对其进行认知.如电流的存在、分子的运动等.在动能与何因素相关的回答中,学生会回答:平面上小球,其滑动越远,动能则越远,即把动能大小变为小球运动远近.这都是运用了转换法的科学方法.

例如,分子运动的研究,分子运动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不容易研究,而科学家则是以墨水的扩散现象的研究来认识这一内容的,这一方法则于科学上成为转换法.

在学习中,学生遇到如下研究问题,也可运用转换法进行解决:①电流是看不见且摸不着的,当判断电路中是不是存在电流时,可利用电路中灯泡能否发光进行确定;②通过磁感应线对磁场问题进行研究;③在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首先让电阻保持不变研究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电压保持不变研究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④电流的研究,可将其比喻成水流;等等.

二、把握类比法,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与联系

在学习抽象化的物理量时,因难以理解,教师有时会拿出学生比较熟知的、看得见的、与其类似的量加以对比,以帮助学生学习.

例如,电流形成的教学,教师则可用学生所熟知的水流展开对比,进而获得结论:电流形成的原因是电压的作用.在教学电学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水在水压的迫使下而沿一定方向流动,水管中则形成水流. 展开类比,自由电荷在电压的迫使下而定向移动,电路中则形成电流;抽水机是水压的提供水装置,当水流于涡轮经过时,所耗水能则转为涡轮动能.展开类比,电流于电灯中通过时,所耗电能则转为内能.

同样的,在分子动能的学习中,可类比于物体动能;在功率的学习中,可将功率类比于速度.

三、注重推理法与理想化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推理与模型建立

推理法即以逻辑推理法来说出因果关系获得结果的一种方法.通常我们对某一观察现象加以解释时就是在展开推理,抑或作出推论.在物理学习中,通过合理推理可以揭示出规律本质.如“真空能否传声”、“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等.

在物理学习中,其现象与过程通常较为复杂,涉及的因素较多,通过模型法可以简化与纯化物理学习与研究.但在简化后,其模型必须体现原型中反映的知识与特点.同时,模型法的灵活性是较大的,每一模型有其限定的运用范围与条件.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有些知识采用了这一方法,如求液体对某一容器底的压强,可选一液柱为研究对象进行简化,简化后物理模型仍保留原特点与知识.

四、注重积累法与放大法,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效

在科学方法中,积累法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在微小量的测量时,可把一微小量进行积累而得到较大的量.如对一张纸厚度的测量,可先对一百张纸的厚度加以测量, 然后把结果除以100, 会让测量结果与真实值更为接近.这一策略就是运用了积累法.此外,测量导线直径、每次心跳的时间、一张邮票的质量等,都可以利用积累法完成.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现象虽能看见,却不清晰,这时我们需将其效果加以放大,然后展开研究.这一方法称为放大法.

例如,对于声音的震动,常常难以观察,我们可借助小泡沫放大其现象.

又如,压力作用于玻璃瓶,在观察中,可把玻璃瓶形变导致液面变化进行放大,使其成为小玻璃管的液面变化.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与效果,并体验实验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