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名句名篇范文

名句名篇精选(九篇)

第1篇:名句名篇范文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本考点包括两个方面,即名句和名篇。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从2014年17套高考试题来看,“名句名篇”默写题考查频率最高,只有北京卷没有直接出题,其他16套试卷均直接出题考查。同时,考查重点范围稳定,试题难易适度,保持平稳,题型、分值没有多大变化,是高考语文考试中最稳定的题型之一。“名句名篇”的考查方式主要为“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和“根据提示填写内容”两种,而以第一种形式居多。分值还是5~8分,6分题比较多。选做题略有减少,回归传统默写填空题,是近几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的一大变化。

从2014年考查的作品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名言名句来源于高中语文教材,极少数来源于初中语文教材。《赤壁赋》《劝学》《登高》等常考名篇的出现频率仍然较高。体裁上,诗、词、文均有涉及,没有考查现代诗歌。

17套高考题中全国大纲卷和安徽卷颇具特色,题型为二选一,从甲和乙中任选一题作答;而且安徽卷甲题6个空全部出自《孟子?告子下》,这就提示我们在平时背诵时不要投机取巧,仅仅记忆重点句子或名句的上下句,而要背熟整个段落。

1.(2014年新课标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句,填写下(上)句的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1)中的“百姓的苦难生活”“流泪”,(2)中的“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3)中的“花鸟”等;二是注意难写字“猱”、形近字“哀”“衰”等。

2.(2014年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秋声赋》)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答案】(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只选3小题”指考生应选自己最有把握的三句进行默写,如默写超过3题,阅卷时按照顺序只批改前3题。书写要端正,重视默写后的检查,以免错写、漏写。2014年的默写填空题比较容易,只有“缛”“葱茏”稍生疏。

3.(2014年安徽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②,③,④,⑤,⑥,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④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③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②沉吟至今③各自东西南北流④玉露凋伤枫树林⑤唯见江心秋月白⑥梦入芙蓉浦

4.(2014年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2014年本题的命题形式是前几年的延续,这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普遍重视背诵和默写的考生来说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体现。

四个小题分别选自《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和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为2013年新增篇目,陶渊明《归园田居》在2013年曾考查过,今年再次考查,主要还是看考生是否真的关注了这些新增篇目。

“浅易”依然是本题的最大特点。其一,试题内容完全没有超出《考试大纲》所列出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要求,四小题都出自2014年指定的高中课内必背的篇目,古诗古文内容各半,所填写的句子也都是考生应该熟悉的;其二,这些名句都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背诵和默写过的,而且句子本身不存在艰深难写的字,考生写出错字和别字的可能性较小;其三,四题的空格前都有句子作提示,这有助于考生思路的连接和贯通;其四,小题四选三,有利于考生弃难从易,而题干依然有明确的计分标准,在体现选择性原则的同时又做出了适当的规范和限制,对考生和评卷老师都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总体而言,难度不大。

5.(2014年湖南卷)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或命巾车,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答案】(1)卒相与欢(2)将有事于西畴或棹孤舟(3)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必修4中的散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5中的诗文合一《归去来兮辞》,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菩萨蛮〈其二〉》,一文一辞一诗,覆盖面广,体裁照顾周全。默写题中如有任何书写错误,则该空不得分。注意“畴、棹、凝、须”等字,不要写错。

6.(2014年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6)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1)言笑晏晏(2)钟鼓馔玉不足贵(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4)云无心以出岫(5)乐以忘忧(6)树之以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这几句中,“晏”“馔”“岫”等字容易写错。

【把握方法?举一反三】

高考名篇名句考查的题目,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文名句,课内课外兼具,是古诗文中的经典。名篇名句默写虽然表面看上去“简单”,但是很容易丢分。考生要保证这部分题的得分率,除了靠平时学习中的积累之外,考场上还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边背边写。在平时的读书背诵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读通读懂,理解文意之后再背诵,这样才能记得牢固,而且不容易写错字。生僻难写字写错造成失分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平时要克服懒惰,勤于动笔,重点突破。建议大家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词。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鹜”,都属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考生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意。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易误写作“忧”。

(3)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它对考生有着很大的迷惑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给予高度重视。例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材”容易误写成“才”。

(4)要留意具体语境。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如果不联系“晴空”和“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作“宵”。

(5)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例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容易把“粉骨碎身”写成“粉身碎骨”。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____。(《管子?牧民》)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5),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7)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3),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锲而舍之,;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骐骥一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小题)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5)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4)_______________,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问之,则曰:“_______________,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_____。座中泣下谁最多?。(白居易《琵琶行》)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韩愈《师说》)

(2),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沉舟侧畔千帆过,。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4)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既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歌咏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身处逆境时应有的人生态度。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持节云中,?,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3),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参考答案】

1.(1)长桥卧波复道行空(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落红不是无情物(4)衣食足而知荣辱

2.(1)行拂乱其所为(2)劝君更尽一杯酒(3)长太息以掩涕兮(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天生我材必有用(6)春花秋月何时了(7)樯橹灰飞烟灭

3.(1)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2)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3)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4.(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2)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3)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5.(1)浩荡离愁白日斜落红不是无情物(2)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1)连峰去天不盈尺(2)万里悲秋常作客(3)同是天涯沦落人(4)赢得生前身后名(5)寄蜉蝣于天地(6)金就砺则利

9.(1)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最是一年春好处(4)北风卷地白草折

10.(1)三岁为妇夙兴夜寐(2)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3)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11.(1)其出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2)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3)病树前头万木春暂凭杯酒长精神

12.(1)我劝天公重抖擞(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3.(1)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第2篇:名句名篇范文

关键词:回指 语言理论 加工模型

一、引言

回指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而照应语作为天然的语篇衔接工具,无疑是人们最常使用的语言符号,并且研究指出指代问题往往是句法、语义、语用乃至语篇等方面各种因素的交汇点,因此,回指现象成为学者们探讨语言各个层面接口机制的一个热点领域。

二、回指的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回指”译自英语anaphora,原为古希腊语,意为referring up。这一术语描述的是指称相同真实世界的实体或者概念的两个短语之间的关系(即先行词和照应语),即“一个语言单位回指某个前面已提到的单位或意义”(Crystal,1991)。“回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替换在文章或对话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过的另一个词或短语”(Richardsetal,1993)。陈平(1987),徐赳赳(2003)区分了汉语中三大类回指形式:零形回指(zero anaphora)、代词回指(pronominal anaphora)和名词回指(nomimal anaphora)。

三、回指的语言理论及回指加工模型研究回顾

Chomsky理论从句法的角度探讨句内的同指、统制、约束等问题,其研究的回指加工往往使用约束法;而心理学和语用学在探讨语篇表征中的回指加工问题时,则较多选择使用同等赋值法。

(一)回指语言学理论

最初回指问题研究建立在Chomsky的理论基础上,其特点是试图从各个语言成分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对同指的实现进行解释。起初最为关注的是传统语法中的代词化问题,探究代词和先行词在句子中确立同指的规律,即回指加工规律。Lees,Klima(1963)最先讨论代词化问题,提出前向代词化的限制条件:共指词之间遵循线形原则,名词短语在前,代词在后。Langacker(1969)提出领先和统制条件:代词要和名词性短语实现共指,代词不能既先于名词而又统制名词性短语。继而Reinhart(1976)提出成分统治概念,来排除语句中充当代词先行词的一些名词表达式,而Bresnan(1999)支持语法功能,Partee and Bach(1981)、Keenan(1974)、Williams(1994)支持语义功能来排除候选名词表达式。对立的理论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对缺乏语音形式的主语的处理。

Chomsky(1981)管辖和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是照应方面最著名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不同的照应语形式受制于不同的句法限制。约束三原则指出:反身代词必须在其管辖范畴内受到约束;代词在其管辖范畴内必须是自由的;而指称表达式(专有名称或者NP)必须是自由的。例如:

(1)Johni likes himselfi.

(2)*Johni likes himselfj.

(3)*Johni likes himi.

(4)Johni likes himj.

(5)*Johni likes Johni.

约束理论试图解释回指使用的句法限制。而可及性语言理论(Accessibility Theory)(Ariel 1990,1991; Givon 1983; Murphy 1985)试图解释的是在多个照应语形式都合法的情况下最优使用哪种回指类型。可及性理论指出,照应语标识的信息量决定了先行词的可及性,说话者通常选择最优条件下的照应语形式来帮助听者确认适合的先行词。照应语特征与先行词特征二者相互作用以确定照应语形式,一般而言,理解者倾向于把携带信息量少的照应语形式与可及性相对高的先行词(如话题、主语)搭配,把信息量较多的照应语与可及性相对低的先行词(如宾语)搭配。因此,可及性理论解释了回指信息量和先行词可及性之间的关系,把不同的加工消耗与不同指称形式联系起来。

(二)回指加工的心理语言学模型

心理语言学探讨回指问题阐发了一系列理论模型。Tomlin(1987)提出注意模型,在实时叙述产生任务中,刚进入工作记忆范围内的指称对象使用完整的名词短语,而在之后激活的工作范围内提及时则会使用简约的照应语形式。中心理论(Grosz & Sinder 1983,1993,1995)以代词为中介来解释语篇连贯性,全面详细地论述了代词是如何促进局部语篇连贯的。该理论指出句子中可及性相对较高的先行词最有可能在随后的句子中被指称,因而是最容易加工的,而可及性相对低的先行词加工起来会产生困难。之后,Almor(1999)提出信息负荷假说,基于加工代价原则,指出重复名称的形式附加了额外的信息加工步骤,回指加工中使用最简语言形式以达到交际目的,才是最优化的加工进程。

Gordon & Hendrick(1998)提出语篇显著性理论:概述语篇模式建构时照应和NP回指加工过程,试图解释句法显著性和不同类型NP的相互作用。与其它强调语义因素的理论不同,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回指加工中的结构因素。该模型修改了Kamp & Reyle(1993)的结构规则,指出名词短语的语言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理解过程,代词优先地被解释为指称语篇模式中已经提到的实体,而专有名称和有定描述语则是把新的语篇实体引进到语篇模型中。

基于可及性理论,随后Gordon & Hendrick提出涉及回指加工时间进程的两阶段模型,指出回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粘合(bonding),指建立指同进程中通过词汇限制确认可能的候选先行词这一过程。第二阶段解析(resolution),使用真实世界知识和语境等背景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过程。此外,模型指出若结构所指无歧义,则指称在第一阶段就可以获得解释,在第二阶段即可验证。若所指对象存在歧义,那么只有在解析阶段才能获得最后的解释。

四、汉语回指理论研究回顾

理论背景下的回指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形式句法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回指研究从涉及的语言单位来看,大致划分为句内回指以及篇章回指两种。而形式主义学派基本倾向于研究句子结构,功能主义则更加关注篇章回指。

(一)形式主义视角解释句内回指

回指问题一直被生成句法学家看作是“大脑的窗户”(the window onto the mind)(Huang,2000:16),通过透视相关回指现象,达到管窥语言事实全貌的目的。而具体关涉句内回指问题方面,形式句法学派的研究主要有沈阳、董红源(2004),胡建华、石定栩(2006),徐杰(1999)等。

从形式主义角度出发解释句内回指问题,这方面少有著述论及。沈阳、董红源(2004)利用生成语法的“直接统制”理论对句内代词回指进行阐述。从形式句法角度出发,沈&董(2004)考察第三人称代词的句内所指规则,并且探讨了在不同结构条件中人称代词所指的使用条件和制约因素,此外还严格定义句法成分直接统制的概念以及句内人称代词“他”的所指关系,以此尝试用来统一性地解释清楚:汉语句内人称代词所指问题的内在规律。胡建华、石定栩(2006)研究指出定义代词和反身代词局部约束域使用原则不同,约束理论A原则适用于论元结构,而B原则适用于题元结构。反身代词不受约束的局部语域(local domain)取决于主语。而代词性成分指称问题,B原则只在指称的可能性上起作用,对于语篇中的实际选择使用方面并不作为。

(二)功能主义视角解释篇章回指

汉语回指功能的研究以陈平(1987)和廖秋忠(1986)的研究为早期代表,继而徐赳赳(1990,2003)、许余龙(2002,2003,2004)、濮明明(1997)等学者进一步对理论进行了深度及广度的拓展分析。

基于Li & Thompson(1979,1981)的研究,陈平(1984)认为连续性在解释回指问题中非常重要,在话题持续性和语义持续性方面定义了连续性。话题持续性指的是主语相同或者话题持续从而形成话题链。当这一持续被主语或者话题转换干扰时,连续性就会降低,因此,零回指就不可能出现。语义持续性指的是整个从句中相同主题的持续。Li & Thompson主要是从回指解析的视角考察回指使用情况,而陈平主要是从回指产出的视角关注这一问题,即听者/读者的编码加工过程。廖秋忠(1986)的研究重点关注名词回指,着重探析使用回指时的倾向性和强制性的制约因素。

徐赳赳(1990)从篇章的线性排列的角度分析了代词的格分布、语序列及话题延续性,认为代词和名词的延续性比零形式弱。并且分析了代词“他”与名词在篇章中的层次关系以及代词“他”在一个代词单位内的层次体现,重点分析了“他”在篇章中分布的制约因素。徐赳赳(2003)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综合语篇回指模式,通过研究叙述文,以进一步考察汉语语篇中出现的名词、代词以及零形回指,分析其间分布规律与成因。代词“他”在篇章中线性的次序依次出现,但还是体现出层次关系,其分布有很大随意性,但篇章、语用等因素起着重要制约作用。五类名词回指的分布主要从根节点、位置、状态、角色四方面分析。而判断零回指对象的所指主要以语义和语用为主要判断手段。许余龙(2004)试图从认知角度阐释语篇回指确认的机制及其运作过程,认为指称词语在语篇中的语义功能为回指确认提供了重要的基本信息,指称对象的可及性与照应语相联系,并由照应语表达,同时还需要与先行词相联系并由先行词表达可供回指确认的信息,即先行词表达的主题性。根据照应语和先行词的形式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提出了篇章回指确认的可及性指称确认模式。

此外,黄衍则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回指问题,认为回指属于语义语用问题。他认为用句法处理的方法解释汉语回指问题仍是不够充分的,因此他抛弃了句法处理方法而采用了新格赖斯框架下的照应语用理论。在其理论中,对于回指的解释主要是基于两个新格赖斯语用原则的相互作用,即Manner原则和Informativeness原则,并且受DRP(Disjoint Reference Presumption)限制,即信息凸显度和会话蕴含。Tomlin & Pu(1991)考查了实时语篇产出中汉语指称形式的选择。濮明明认为指称对象的激活状态在指称形式的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当指称对象在听者的心理表征中没有被激活时,听者会选择名词短语。当指称对象被认为最近刚刚激活过时,听者会使用代词形式(包括零代词)。通过定量语篇分析,Pu(1997)认为零代词的分布主要是由语用、语义和语篇因素限制,并且汉语语篇中零代词的出现并不像许多先前的研究所提出的那么自由,主要受语篇-语用原则制约。因此,提出了汉语语篇中管辖实词性代词和零代词出现的语篇-语用原则。

五、结语

有关回指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要的语言学地位。自乔姆斯基最早关注照应问题,继而,生成句法学对回指的深入探讨引领了整个语言学界的研究趋势,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指研究的热潮。而近年来,回指已普遍成为句法、语义、语用、认知和语言习得等领域研究的焦点,同时也成为话语篇章研究的重点。因此,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程度上,回指问题备受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

参考文献:

[1]Callahan,S.M.Processing anaphoric constructions from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M].Neurolingusit,2008.

第3篇:名句名篇范文

对于隐喻现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掀起了对隐喻现象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热潮,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语言的起源、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识和智能发展的奥秘。Halliday(1985)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将隐喻的研究与语言功能联系起来。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三个层次组成的系统,它们之间从上至下依次存在着体现关系。隐喻是意义与表达式之间非一致性(incongruent)关系的表现,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还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语法隐喻是对“一致式”(congruentform)的偏离(deviation)。例如:(1a)Alittleboywaswanderingalongthestreetondusk.(一致式)(1b)Dusksawalittleboywanderingalongthestreet.(隐喻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法隐喻是词汇语法层的一种突出特征。Halliday(1994)指出,语言表达的隐喻模式是所有成人语篇的特征,不同语篇的语场、语旨、语式和语义决定了语法隐喻出现的频率和数量。语法隐喻被认为是科技语篇的突出特征,这是由科技语篇所在的特定语场、语旨、语式和其特定的语义促动的。

二、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分析

科技英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非常正式的功能变体,其特点十分鲜明。在词汇语法层面表现为:名词化现象频繁,被动语态使用频率高,非谓语动词形式增多等(张德禄,1998:299)。根据语言使用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1994)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后期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的其他一些学者如Thompson和Martin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以下本文将从这三种隐喻形式的角度分析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

1.概念隐喻

Halliday所说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其中经验功能主要由及物性和语态体现。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它把人们在现实时间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个过程,也就是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Halliday把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过程区分为六个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概念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表现之一是“及物性”,系统中的各个过程的隐喻化,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如心理过程可隐喻化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可隐喻化为行为过程。在隐喻的过程中,与旧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就可以省略,与动词相关的语气、情态、时间、所处等因素也常常省去,由动态转为静态,给人不可争辩的客观印象,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客观真理和客观事实。例如:(2a)Itisessentialthatwetakethesepre-cautionsifourcrewsaretobesafe.(一致式)(2b)Theseprecau-tionsareessentialtothesafetyofourcrews.(隐喻式)在此例中,隐喻将a句原有的三个过程转化为b句的一个过程,并把其中主观性很强的人称代词we省掉,加强了该句的客观性,令人更加信服。随着过程的转换,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科技英语在词汇语法层最常见的隐喻化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名词化不仅出现在科技语篇的正文中,而且在标题和摘要中均有所体现。名词化隐喻指用名词或名词词组代替原来表示动作的动词、动词词组或表示特性的形容词、形容词词组,从而实现语法范畴或形式之间的转换。Halliday(1994)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在一致式中作为过程的动词和作为特征的形容词被隐喻转换为名词;它们的作用不再是在小句中充当过程或属性,而是以名词词组的形式表达“事物性”。科技英语借助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性传达客观的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它的语言表达形式简练、准确和浓缩,这些都导致科技语篇中名词化的大量存在。除此之外,名词化使得主位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名词化在小句信息结构中充当主位,调整了原有的信息结构分布,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另外,原本在一致式中的一个过程,在隐喻式中通过名词化转变成一个小句的语义起始点,从而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衔接手段。例如:(3a)Ifweaddorremoveheat,thestateofmattermaychange.(一致式)(3b)Theadditionorremoveofheatmaychangethestateofmatter.(隐喻式)在以上的例句中,随着一致式a转化为隐喻式b,概念功能词汇语法层中表达经验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嵌入句(embeddedclause)转移投射到了名词形式的语法域,跨越到了名词范畴,充当了b中的主位。

2.人际隐喻语言的人际功能

即表达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出来。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情态,即说话人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比如:在提议中表达个人意愿,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义务。说话人传达的不仅是他对消息可靠度的看法,还包括他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态系统正是实现人际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手段。Halliday(1994)将情态定义为位于“是”和“否”之间的意义范围,即位于肯定归一度(polarity)和否定归一度之间的中间地带所构建的语义空间。把情态系统划分为情态(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两部分,其中情态是说话人对某一话语命题的可能性(probability)和经常性(usuali-ty)做出的判断;而意态是说话人对某一话语命题涵盖的义务(obligation)和意愿(inclination)作出的判断。情态意义大都是由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以及谓语的延伸部分表达的,情态动词的意义可以隐喻为其他的语法形式。例如:(4a)Henrymightknowit.(一致式)(4b)IthinkHenryknowsit.(隐喻式)此外,情态具有高/中/低三种量值,表示归一度之间的不同程度,如:must,should,could,might,itisprobable,itispossi-ble,等等。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不同量值的情态,以此决定他对科技知识真实性的确定程度(为了避免武断,有时需要从假定、猜测、建议甚至怀疑的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以使表达更为客观,不会产生误导),以及他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态系统中的意态意义表示义务和倾向性,可以用情态动词must,should,will,may表现,隐喻式的表达则可采用如:berequired/supposed/allowedtodo等,或bedetermined/willingtodo等,或bekeenondoing等;还可以隐喻化为beobligedtodo等句型。科技英语着重要求内容的客观性,因此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十分常见。

3.语篇隐喻语篇

功能是语言所具有的创造语篇,使其与语境—交际语境及前文相关联的功能(Halliday,2001),具体表现为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表示句子中的衔接和连贯。科技英语中的语篇隐喻主要体现在名词化的语篇衔接功能上。名词化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而实现的,名词化不仅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简练、信息的浓缩,反映科技内容的严肃性和客观性,还在科技英语语篇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例如:Becauseheavierisotopestendtobeleftbehindwhenwaterevaporatesfromtheoceansurfaces,theremainingoceanwaterbecomesprogressivelyenrichedinoxygen.Thedegreeofenrichmentcanbedeterminedbyanalyzingoceansedimentsoftheperiod.该句中的“enriched”被名词化为“enrich-ment”后充当后一句的主位(thedegreeofenrichment),使前句和后句之间建立起衔接。

三、结语

第4篇:名句名篇范文

关键词:认知状态 语篇距离 句法功能 生命度

一、引言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篇章回指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描写方法和解释模式。其中以Ariel(1990)、Gundel(1993),Kibrik(1996)、Tomlin(2007)等学者为代表的认知激活模式有较强的解释力。该模式主张回指语的编码形式主要取决于先行词所指称的对象在交际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认知状态。认知激活模式主要研究以下内容:认知状态的分类;建立指称语同认知状态的对应关系;探讨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语篇因素。其中,第三个问题是认知激活模式的重要理论前提,是研究者始终绕不开的一个问题,Ariel的可及性理论和Kibrik的认知状态计算模型都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先简述以上两位学者的相关研究,然后结合汉语实际,探讨汉语中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因素。

二、Ariel和Kibrik对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因素的研究

(一)Ariel关于影响先行词可及性的四种因素

Ariel(1988)从认知角度研究先行词的可及性,认为说话者使用回指语指称语篇中提及的某一对象时,不同的回指语标示了它不同的可及性,也就是标示了指称对象在交际者记忆系统中的激活程度。Ariel结合英语语料的分析,提出影响先行词可及性的四种因素:间隔距离、竞争度、显著性和一致性。

间隔距离指语篇中先行词与回指语之间间隔的语言单位的距离。Ariel确定先行词在同一句、前一句、同一段、前一段等四种间隔距离,语料分析表明间隔距离越大,先行词的可及性越低。竞争度指在回指语出现之前,语篇中可竞争为先行词的名词的数量。竞争先行词的名词的数量越多,先行词的可及性越低。显著性指先行词在句子或语篇中的显著程度,主要指先行词是不是段落的主题或者句子的话题,显著程度越高可及性越高。一致性指先行词是否与回指语处在同一个认知框架/世界/观点/语篇片段或段落中。Ariel认为语篇表达的一致性被破坏,先行词的可及性会大大降低。

Ariel提出的四种因素还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如她自己所说,她提出的影响先行词可及性的四种因素不是绝对的,还可能存在其他起作用的因素。其次,就这四种因素来说,许余龙(2004)曾指出Ariel将是否跨句和跨段作为衡量篇章间隔距离的标准有局限性,因为有时虽然跨段,实际上先行词和回指语的距离比“同段内”还短。

(二)Kibrik关于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因素的计算模型

Kibrik(1996)在分析俄语语料的基础上,提出指称语选择的数学模型。Kibrik认为影响回指语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指称对象在记忆系统中的认知状态,并且采用数学方法计算先行词的激活程度。他提出七种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因素,并赋予它们相应的正负数值,正值提高认知激活程度,负值降低认知激活程度。具体情况如下:

1.修辞结构距离的数值为0.7、0.4、0、-0.3,随着修辞结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先行词的句法和语义角色的数值分别为0.4、0.3、0.2、0,既是主语又是施事角色时值最大。

3.人物重要性的数值为0.3、0.2、0,指称的人物首次提及时值最大。

4.先行词生命度的数值为0.2、0.1、0,指称人类时值最大。

5.线性距离的数值为-0.5~0,随着距离的增加数值逐次递减0.1。

6.段落距离的数值为0、-0.2、-0.4,随着距离的增加数值逐次递减0.2。

7.先行词和回指语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等同的数值为0、-0.2,等同时为0,不完全等同时为-0.2。

Kibrik通过计算得出如下结论:当激活总和为0.1~0.3时,只能使用名词回指;当激活总和为0.4~0.6时,多数用名词回指,少数用代词回指;当激活总和为0.7~0.9时,名词和代词回指均可;当激活总和为1时,只能使用代词回指。

Kibrik的分析方法也存在缺陷。首先,赋值的方法有局限性,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好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和分值是巨大的挑战。其次,从名词和代词回指的激活总和在0.4~0.9之间来看,该模型较弱的区分性将影响它的解释力度。最后,影响激活状态的各种因素在发挥作用时,不一定是简单的相加求和关系。

三、汉语中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因素

在Ariel(1990)、Kibrik(1996)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汉语语篇分析结果,我们提出语篇距离和先行词的特征是影响先行词认知状态的两大主要因素。

(一)语篇距离

语篇中,回指语和先行词通常被一些语言单位(如词语、小句、段落)隔开,因此语篇距离始终被学者看作是影响回指语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分歧在于距离参数如何设定。本文设定三种语篇距离参数,即修辞结构距离、小句线性距离和名词间隔距离。

1.修辞结构距离

修辞结构又称“修辞组织”,它用来说明小句和句子等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和认知关系。语篇不仅仅是线性排列的小句,它是由许多小句逐层组织而成,这些小句在传递各种信息的同时,彼此之间形成各种语义结构关系。语篇由各种语式(陈平,1987)由低到高、逐层相合构筑而成,形成语篇的层级结构。当先行词和回指语处在不同的层级结构时,就形成了它们的修辞结构距离。

修辞结构距离同人类有限的工作记忆能力密切相关。在语篇形成的过程中,说话者大脑中的概念表征建立在他当前认知到的外部事件或者想象中的内在事件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情节性。修辞结构距离越小,构成语式的小句越有可能在同一情节或者事件之中;修辞结构距离越大,构成语式的小句越有可能跨越不同的情节或者事件。修辞结构距离的大小影响概念表征中概念成分(先行词的心理表征)的激活程度,距离越大,先行词的激活程度越低。例如:

(1)a.祥子i自己可并没轻描淡写地随便忘了这件事。

b.他i恨不得马上就能再买上辆新车,

c.øi越着急便越想着原来那辆。

解说

a

罗列

b c

先行词“祥子”在a句中,b句使用人称代词“他”回指“祥子”,c句用零形代词“ø”回指“他”。三个小句前后相连,说话者却使用了不同的回指形式,其原因是先行词和回指语不在相同的修辞结构之中。b句和c句构成“罗列”语式,先行词“他”和零形回指语在同一个语式中,它们的修辞结构距离为0。而回指语“他”要升到上一个层次才能同a句中的先行词“祥子”联系起来,它们的修辞结构距离为1。

2.小句线性距离

语言具有线条性,语篇是以线性的方式展开的。许多学者通过语料统计证明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语言单位数量的多寡影响回指语的选择(Givón,1983;Chen,1986;Ariel,1990;许余龙,2004)。不过,他们设置的线性距离参数的数目不一,分别有小句、句子、段落、跨段等四种。对于线性距离参数的设定,首先要遵循语言单位适中原则,不能过细也不要过粗。我们很难想象用段落作为线性距离参数有多大的意义。相对而言,小句或者句子比较适中。其次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小句和句子在口语中没有明显的区分标记,在书面语中虽然有逗号和句号(或问号、感叹号等)作为区分标志,但是不可否认,人们在运用标点符号时带有个人的主观性。我们认为小句比句子更适合做线性距离的参数,因此本文的小句线性距离指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小句的数量。

小句线性距离对回指语选择的影响同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关,它的作用是减弱先行词的认知激活程度。先行词被激活之后,其激活状态所持续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出激活状态。这在回指现象中表现为线性距离越长,先行词的激活程度常常越来越弱。例如:

(2)a.从前,有个勤劳的铁匠,

b.他有个儿子i,

c.øi快满二十岁了,

d.øi人倒生得又高又大,

e.øi就是好吃懒做。

f.铁匠常为这件事发愁。

上例先行词“铁匠”是a句首次引入的指称对象,b句用代词“他”回指。c句零形代词“ø”回指b中新引入的指称对象“儿子”。这两个回指语同它们的先行词之间的线性距离都非常短,中间没有被其他小句隔开,因此先行词引入的指称对象的激活程度都很高。f句中的回指语“铁匠”的先行词是b句中的“他”,由于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的线性距离比较长,因此先行词的激活程度较低,说话者使用名词回指。

3.名词间隔距离

名词间隔距离指在先行词和回指语之间可竞争为先行词的名词词语的数量。我们把这些可竞争为先行词的词语称之为“间隔名词”。间隔名词对回指语选择的影响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根据Clancy(1980)对英语和日语研究的结果,如果先行词没有遇到间隔名词,主要使用零形和代词回指;如果有一个间隔名词,则主要采用代词和名词回指;如果有两至四个间隔名词,主要采用名词回指;当有五个及以上间隔名词时,则全部使用名词回指。Clancy指出间隔名词的干扰作用同人类的认知能力有直接的联系,人类一次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指称对象,任何语言都受这种认知限制能力的影响,在说话者选择指称语的过程中,它发挥部分作用。Tomlin(1991)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指出人类大脑一次激活的概念成分在数量上是有限制的,一般情况下一次只能激活2个左右的概念成分。如果潜在的先行词数量超出2个,先前激活的先行词容易退出激活状态。

间隔名词对先行词认知状态的影响,除了名词的数量之外,还跟它们的句法位置有关。通常情况下,主语位置上间隔名词的影响大于宾语位置上的间隔名词。例如:

(3)侯书记i手里提了一爪胡萝卜,冯来财在赛位上刚站稳,侯书记i就把胡萝卜喂给了他旁边的黑眼圈公羊。

(4)李四爷øi去找程长顺,øi跟他要旧报纸。

(5)她i忙给宋建平续茶,øi把盛瓜子的盘子向宋建平面前推,øi并适时选择了新的轻松话题。

例(3)中,先行词“侯书记”和回指语“侯书记”之间的线性距离为1,修辞结构距离为2,按理可以使用代词回指。但由于间隔名词“冯来财”在插入小句的主语位置上,影响了指称对象“侯书记”的认知状态,说话者使用同形名词回指。例(4)的间隔名词“程长顺”在动词宾语位置,例(5)的间隔名词“宋建平”在介词宾语位置,对先行词激活程度影响小,说话者使用了零形回指。例(3)、(4)、(5)都只有一个间隔名词,而回指形式相差如此之大,除线性距离和修辞结构距离不同之外,主要原因不在于间隔名词的数量,而在于间隔名词的句法位置。

(二)先行词的特征

先行词的特征包括它的句法功能、语义角色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其中对认知状态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先行词在句子中承担的句法功能和先行词的生命度。

1.先行词的句法功能

先行词在句子中承担的句法功能主要有主语、宾语和领属语等。关于先行词的激活程度与句法位置的关系,Keenan&Comrie(1977)在研究名词词语关系化的过程中,曾提出“名词词语可及性等级”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句子的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旁语等成分中,主语比直接宾语具有更高的可及性,直接宾语比间接宾语具有更高的可及性,间接宾语比旁语具有更高的可及性,它们形成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旁语的可及性等级。这个等级体系原指句法位置关系化时的可能性等级,不过,它不仅同句法位置关系化有关,还反映了不同句法位置上的名词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的难易程度(Hawkins,1994),即反映了这些名词的激活程度。Tomlin(1991)的心理试验结果表明:说话者在把事件结构的概念成分投射为句法结构的过程中,常常把激活程度最高的概念成分编码为句子的主语。许余龙(2004)指出,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主语位置上的指称语比宾语位置上的指称语的激活程度高。我们对不同时期汉语叙事文体的作品,包括《骆驼祥子》《中国式离婚》和《状元羊》中回指句法位置的分析,发现不仅主语位置上的先行词的激活程度高于宾语位置上的先行词,而且主语位置上的领属语的激活程度也高于宾语位置上的先行词。请看下面的统计结果:

先行词在不同句法位置时回指形式的分布

统计显示,先行词为主语时,零形回指约占49.8%;先行词为主语的领属语时,代词回指约占49%;先行词为宾语时,名词回指占69.8%。数据表明回指语的使用与句法位置有明显的联系。

2.先行词的生命度

生命度是事物与生俱来的内在语义特征,是语言之外的概念特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生命度或生命性质。Comrie(1989)指出生命度之所以跟语言学有关,其原因基本上在于我们发现同样一些种类的概念区别,在一系列广泛的语言里都跟结构相关。他将生命度定义为一个等级结构,其主要成分按生命度由高到低的次序是:人类>动物(人以外的生物)>无生命物。

在篇章回指现象中,先行词的生命度也是影响其认知状态的一个因素,它制约着回指语的选择。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名词的生命度同它的施事力有关系,一般情况下,有生命名词的施事力比无生命的施事力强。在认知上,施事力强的事物比施事力弱的事物更凸显,因为施事力强的事物在事件过程中有明显的空间或状态变化,这种动态的变化更容易吸引说话者的注意,更容易被感知。二是同先行词退出激活状态的速度有关系。Kibrik(1996)指出语篇中重要人物退出激活状态比非重要人物和非人生物慢,有生命的先行词退出激活状态时比无生命的先行词慢。

语料分析结果表明,非生命的先行词在回指时常常用名词、“指示代词+名词”的形式回指,少数情况也用人称代词“它、它们”回指。例如:

(6)院子i是东西长而南北短的一个长条,所以南北房不能相对;假若相对起来,院子i便被挤成一条缝,而颇像轮船上房舱中间的走道了。

(7)她的责骂i,多数是她以为李四爷对朋友们还没有尽心尽力的帮忙,而这种责骂i也便成为李四爷的见义勇为的一种督促。

(8)北平城i也是这样,它i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是不是?

上面三个例子中,先行词“院子”“责骂”和“北平城”都是表示事物和抽象概念的无生命名词,在回指时分别用同形名词“院子”、指示代词修饰的“这种责骂”和代词“它”回指。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名词的生命度影响先行词的认知状态。陈平(1986)专门分析了不同句法位置上指称事物的回指语的使用,结果发现这方面的回指主要采用名词和代词,没有使用零形回指的例子。可见,在指称人、动物和事物时,指称语的使用是有区别的。

第5篇:名句名篇范文

关键词:商务新闻;名词化;语篇功能

一、引言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范围内新闻涌现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前人对新闻的研究多从文体特征、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标题、新闻文本的语境以及连贯性等方面入手。王晋军、王璐和杨信彰等人对名词化有研究,但均未涉及新闻文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预从商务英语新闻中名词化的构成特点和功能进行研究,希望对商务英语新闻的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名词化的研究综述

名词化现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将词类分为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并对它们之间的转换进行了讨论,但是并未明确提出名词化的概念。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主流学派从不同角度、层次和深度对名词化进行了阐述。

把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的名词化是“人类语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它是由于人们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叶斯柏森将名词化研究列入其语法框架以来,学界对名词化现象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描写结构主义认为区分词类和语法范畴的标准是它们在语法结构中的填充类别,但没有明确提出名词化的概念,仅根据直接成分分析来划分词类。总的来说,结构主义对名词化的研究呈现“同类无别的特征”。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只是把名词化的过程当作句法结构变化的结果,未将名词化与语篇类型联系起来,对名词化现象的研究“无规则可寻”,解释力度不够,也不够充分。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就名词化进行了专题讨论,主要涉及名词化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变化问题、迂回表达问题和可预测性三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隐含的内在规律或规则。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了多层面的系统和整体考察,韩礼德从语法隐喻角度对名词化作了解释,他认为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名词化常常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有利的手段。韩礼德把隐喻看做意义表达的变体,把人们接近事态发展的意义表达称为“一致性”(congruence),而把曲折表达事态变化的意义表达称为“隐喻式”或“非一致式”(non-congruence)。在一致式中,动词体现过程,名词体现参与者,副词或介词词组来体现环境。转化为隐喻式后,用名词表达过程,即将过程视为参与者。

本研究以语法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人民日报》和《经济学人》各选取商务英语新闻20篇,并建立小型语料库,运用FoxPro软件检索文本名词化结构,探究商务英语新闻文本中名词化的构成特点,并指出其功能。

三、名词化结构的类型

名词化结构用词简洁、结构紧凑、表意具体、表达客观,词句负载的容量得到了增加,有利于达到交际的目的。英语中有两种名词化结构:一种是词汇名词化,一种是句项名词化。韩礼德指出,词汇名词化是指任何来自动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化的单词或词组。这一名词化的过程被称为后缀法,即在词根之后添加后缀来构成新的单词。根据词根的不同,名词化可分为动词名词化和形容词名词化。句项名词化是指包含由动词转变而来的名词短语从句。本文主要涉及的是前者,其中最常使用的后缀包括-ship,-hood,-age,-tion/-sion,-ment,-ity/-ty/-y,-ness,-ance/-ancy,-ence/-ency,-ing等。为了与现在进行时区分,张高远将动名词结构得以实现名词化的情况分为以下三类:动作名词化结构:v-ing+of、叙事性名词化结构:possessive+v-ing和宾格-ing结构:accusative+v-ing,在本论文中主要是通过检索-ing+of,人称代词+-ing,介词+-ing三种形式来寻找动名词名词化,在提取名词化结构时,因以后缀-ment结尾的document,fragment,element,garment,department等词来源于拉丁语或法语,不属于名词化结构;以后缀-tion/-sion结尾的action,relation,function,question,information,position等词也不属于名词化范畴,所以需人工挑选出来并删除,以免对结果造成干扰。

四、各类形式的名词化在文本中的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中出现名词化结构120处,占总字符数的1.579%,《经济学人》出现的222处名词化占总字符数的2.007%。为了证明检验两个语料库中名词化出现的频次是否有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将为此证明,结果显示卡方值为4.5839,大于临界值3.83,则表明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是有意义的,即名词化在两类新闻报刊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经济学人使用更多的名词化,更客观、更凝练地道,而《人民日报》的撰写却深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林同济提出的“汉语偏重从动词着眼,运用大量的动词集结,根据时间顺序,一一予以排序,甚至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结、动词突出的效果,这是汉语造句手法的基本倾向”和傅敬民提出的“英语大量名词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表达抽象概念的需要,或者说,英语名词的丰富是由于抽象名词的大量使用而造成的,英语名词的丰富反映的是英语民族对抽象思维的偏好”可辅以为证。

从表2可以得出,后缀-ing,-ment,-tion/-sion在两类文本中出现的频次较大,而后缀-ness,-ance/-ancy,-ence/-ency所占比重较小,并且在《人民日报》与《经济学人》中是同高同低,表明《人民日报》的新闻文本越来越贴近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撰写模式。

五、名词化在商务新闻中的功能

名词化是书面语的一个显著特征。韩礼德指出名词化有三种功能:简明功能、正式功能和连贯功能。

1.简明功能

名词化的首要特征是使得话语更加简洁,商务新闻正是应用名词化达到简洁的目的。韩礼德指出通过名词化,句子“蒸馏”或“打包”变成名词词组,或者多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即浓缩的过程。“打包”的形式同样可以表达相同的信息,但是句子因词汇密度增加而内含信息量相对增大了。范文芳、汪明杰也指出,名词化的使用“使我们能够避免很多拖泥带水的表达,因此,它表达的是本来需要用从句表达的意义”。新闻英语旨在如实地把信息传达给大众,并以最简短的文本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义,因此名词化的使用能体现出简短精练的特点,并增强语篇的可信度。比如:

例1:Housing sales in May hit the highest level seen in past six years’ period,as a string of policy easing filtered through,and buyers’ purchasing willness strenghtened significantly,according to a research angency.(《人民日报》)

由例1中buyers’ purchasing willness可以看出由动词purchase表达的物质过程转化成“实体”,同样表达意愿的“will”变成抽象名词“willness”,这样使得该句通过隐喻变得更为简洁。

2.正式功能

语篇类型的正式程度不仅取决于语音和语法,而且词汇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名词化的比例越高,语篇的正式程度也就越高。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最初是在科技语篇中发展起来的,并因其内容行文简洁、叙述客观、强调客观事实,因此在其中起到了“技术性”和“说理性”的双重作用。韩礼德指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口头语言有着更加复杂的语法结构而书面语言有更大的词汇密度。正式语篇中动词往往用作名词,因其具有静态性,而动词往往更具活泼性,事物的现象、属性、事实及抽象化的逻辑关系更受读者的关心。如下面的句子所示:

例2:The expansion of Wal-Mart,almost one-third by presence in China,is part of the company’s multi-format strategy,which will include super centers and Sam’s Club formats in cities such as Shanghai,Shenzhen and Wuhan from 2015 to 2017,creating more than 30,000 jobs.(《人民日报》)

例3:For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tax reductions were overdue.(《经济学人》)

从例2、例3两个例子中,都是由名词化的“expand”和“reduce”做主语,一方面增大了句子的词汇密度,另一方面用来强调事实与属性,使得文本变得更为正式。

3.衔接功能

范文芳认为名词化存在“意义―形式―实体”的关系,胡壮麟认为名词化是通过“主位―述位”来实现语篇的衔接功能的,并指出了三种模式:(1)重复前句的主位,即第一句中的主位继续为第二句的主位;(2)从前句述位中的某个内容发展为一个新的主位;

(3)前句中的主位和述位的内容一起产生一个新的主位,其中主位是信息的起点,述位是对主位的发展,包含了上文中未提到的新信息。名词化的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第二个模式来实现的,通过名词化使前句的述位转变为新的主位。如下列例句:

例4:A provision would make sure a trade deal included sanctions on currency manipulation.Attaching a currency-manipulation clause to trade deals is a poor idea...(《经济学人》)

例5:Some insurers are starting to offer a care element ...Zurich Insurance,one of Britain’s largest insurers,looked into offering care-only insurance but found that people much prefer a guaranteed payout over the risk...

在例4中,“currency manipulation”在前句中充当述位,在下句中是主位,使得两个句子连接更加紧密;在例5中,前句述位“offer”通过名词化成为后句的主位“offering”。这两个例句均体现了名词化的衔接功能。

六、结论

通过比较《人民日报》和《经济学人》商务新闻中的名词化现象,发现两类新闻报刊使用名词化的程度具有差异性,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撰写的《经济学人》新闻使用更多的名词化,中国人撰写的《人民日报》日趋贴近英语表达方式。除此之外,本文还讨论了名词结构在商务新闻文本中的简明性、正式性和衔接。不可否认的是,本文的语料库比较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对新闻撰写人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启示,使新闻文本更加合乎英语表达方式和习惯特点,合乎国际化规范,更好地为读者呈现丰富的信息。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傅敬民.试论英语抽象名词及其翻译[J].上海翻译,2006(01):25-28.

[3]范文芳,汪明杰.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J].外语研究,2003(03):15-18.

[4]刘国辉,陆建茹.国外主流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J].外语与语言教学,2004(09):17-22.

[5]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3(02):74-78.

第6篇:名句名篇范文

关键词:语言差异;演讲;英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14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42

1 . 研究背景

圣诞节前夕的圣诞演讲是英国女王向其民众传达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演讲的稿件内容缜密而严谨,演讲词大都由女王亲自撰写,并用皇室口音亲自演说,内容随着每年的时事热点而变化,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显得亲切感人。而近年来在国内,每当新年之时,都会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发表新年致辞,致辞内容从我国当年形势出发,既有回顾又有展望,既关心国内也心系国外,稿件内容严谨充实,充满了当代中国气息。

2 . 研究原因

本文之所以选择将最新的新年致辞与圣诞演讲作为分析对比材料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两篇稿件新,体现着语言发展的时代性,更具有时效性;其次,两篇稿件均出自两国高层机构,内容严谨、语言精练,具有较高的分析研究价值。此外,中国国内尚未开始对总书记新年致辞与英国女王圣诞演讲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填补这一空缺。

3 .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资料收集法,通过可靠的相关途径收集整理了演讲的相关资料。

(2)定量分析法,在收集资料后进行定量分析整理发现不同之处。

(3)文献研究法,在研究之中搜集了相关文献在研究部分的同时也对其整体进行了了解。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功能分析法等。

4 . 研究结果

(1)两篇文章相关背景的分析对比

5 . 分析讨论

两篇稿件从文体上来说都以正式文体为主。两篇文章可以说各有特色,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

5 . 1 相同之处

总体来说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在于:

(1)都为正式文体且演讲文章目的相似,都以表达新年或圣诞祝福为主。

(2)文章听众都为本国民众,演讲者为本国领导人或高层人士(女王)。

(3)文章内容方面都对一年度的国内国外今年发生的大事进行回顾。

当然相似之处除了以上三点还有很多,而本篇文章注重从语言文字方面来分析,就语言方面来说相似之处有:

两篇文章句子数量相近,致辞33句,演讲32句。(见图2.1)

演讲者语速平静缓和大致皆为3~4词/秒。(见表1.1)

演讲所使用语言皆为该国标准语言,普通话与正统英音。

5 . 2 不同之处

除了以上几点语言方面的相似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两者所代表的该国语言之间的差异,在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看其差异。

5.2.1 从句子方面看两篇演讲稿件的差异

(1)平均每句字数差异显著。从分析结果来看两者虽然都以长句子较多,但是中文的新年致辞平均每句字数达到了42字而英文的圣诞演讲却只有21字,是其两倍。

(2)被动句使用差异。在汉语的演讲致辞当中几乎没有被动句(或含有被动意思的句子),而英文的圣诞演讲中却有11个含有明显被动结构的句子,占了其总句子数量的34%。(见表2.1)

(3)汉语演讲稿件句子更长。相比较而言英语演讲稿件中的句子每个句子的字数主要在21~30之间,而汉语的演讲稿件字数更多,长句子在40个字或以上。(见表2.2或图2.1)

5.2.2 从词的方面看两篇演讲稿件的差异

(1)名词使用差异。在每句所含名词来看,从横向比较来说,两篇稿件的结果相差不大,致辞在4.6个/句,圣诞演讲在5.6个/句(英语中使用稍多)。若从纵向看,把两篇文章各自的名词数与动词数做对比然后再比较结果可以发现,致辞的比例是1:1.13,而圣诞演讲的则是1:2.5;从这结果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使用上没有本质性差别,但是英语文章中的名词与其他词相比却占了绝对的优势。

(2)动词使用差异。就动词来说,从横向比较来说,两篇稿件的结果相差很大,致辞是4.0个/句,圣诞演讲是2.2个/句,可见汉语中动词使用得要比英语的多得多。此外从纵向比较来看(把各自文章中的动词数量与名词数量比较),汉语致辞是0.8,英语圣诞演讲是0.39;可见在汉语中动词并非处于绝对的强势,但是在英语中动词确是处于绝对的弱势。(见表3.1)

5.2.3 其他方面的差异

特殊用词方面的差异;两篇稿件虽多为正式稿件,但是在正式程度上以及用词上却有不同。在新年致辞之中,“大胆”地使用了网络热门词汇如“蛮拼的”“点赞”等;而圣诞演讲当中却并没有使用网络用词,并且所用词汇皆为非常正式的词。

除了网络词语外,在新年致辞之中还有使用非常具有本国特色的一些词语如“南水北调”“小康社会”等以及带有浓郁本国文化的成语如辞旧迎新、鸟之两翼、车之双轮、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等,但是在英国女王圣诞演讲之中却没有怎么使用,只是提及了个别地名。

6 . 反思与总结

本篇文章结合了当今最新的两篇演讲稿件――2015年新年致辞与2014年英国女王圣诞演讲进行分析,文本来源于官方,真实可靠,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可靠性。作为阶段性成果,其分析数据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打开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第7篇:名句名篇范文

高三语法填空专题复习课通常设计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总结归纳该题型的高频考点即动词、连词、形容词和副词的题型特点及解题策略,第二课时主要是总结归纳冠词、代词、介词、名词等考点的题型特点及解题策略,第三课时是上一年度高考各地语法填空考题集中训练。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总结归纳动词、连词等考题的题型特点及解题策略。课前,笔者先布置了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Ⅰ卷、Ⅱ卷、Ⅲ卷的语法填空题作为学生的课前练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题对高考考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并为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总结归纳考点做好准备。

一、引导学生自主归纳高考语法填空题的考点,准确识别高频考点

要探索高考题型的考点所在,研究高考真题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将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Ⅰ卷、Ⅱ卷、Ⅲ卷的3篇语法填空真题全部做了一遍,所以到了课堂上便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去自主归纳考点了。

【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接触高考语法填空题已经有些时间了,这种题型有两种类型的填空,一种是纯空格的填空,另一种是?

生1:有提示词的填空。

师:对。纯空格的填空我们要考虑填什么词呢?

生2:冠词、连词。

生3:代词、介词。

师:Very good!那有提示词的填空我们要考虑填什么词呢?

生4:动词、名词。

生5:形容词。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性最常考啊?

生6:动词。

生7:连词、名词……

师:到底是不是就像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拿出昨晚布置的3篇语法填空题,认真研究题目,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下列表格。

当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以上表格后,考点和高频考点便一目了然了。接下来,教师便以学生的研习成果为依据,引导学生针对高频考点展开精准复习、训练。当教师采纳了学生的研习成果后,学生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学习动力更强了。

二、针对高频考点分点分层训练,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考点的解题策略与方法

(一)动词填空

动词填空通常考查的是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及非谓语动词的正确形式,学生在这个考点上很容易出错。我们拟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分层训练,让学生逐渐习得解决这类动词填空的策略与方法。我们所设计的练习由浅入深,从单句练习到语篇练习,逐渐增加难度。

1.单句训练

动词填空在单句练习中不涉及上下文逻辑关系,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固定句型、固定短语及特殊单词的特殊用法,对一些常考的固定句型和短语加深印象。在这个环节,笔者出示了下面五道题,用以检测学生对一些固定用法的掌握情况。

(1)It is no use (complain) about your terrible life.

(2)I can’t afford (buy) a house in Beijing.

(3)He doesn’t enjoy (swim) in the evening.

(4)I regretted (tell) him that he was fired by the company. However,he said,“I am not sad,I only regret (take) the wrong job”.

(5)It is very difficult (finish) the job in such a short time.

(⒖即鸢福plaining;2.to buy;3.swimming;4.to tell,taking/ having taken;5.to finish)

第(1)题,旨在训练句型“It’s no use/good doing sth.(做某事没有用)”,顺带引出句型“It is worth doing sth.(做某事是值得的)”;第(2)题,旨在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后面只能接to do(即不定式)形式的动词;第(3)题,旨在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后面只能接doing(即现在分词)形式的动词;第(4)题,旨在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后面既可接不定式形式、也可接现在分词形式的动词(如remember,forget,mean,try,stop,regret等),但所接动词的形式不同,其意义也不同;第(5)题,旨在训练学生掌握“It is adj.(for sb.) to do sth.”这个常用结构。

在以上单句训练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遇到学习阻碍,说明学生相关知识掌握得不错。尽管如此,这样的复习还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对一些常考的固定结构加深印象。

2.语篇训练

语篇练习的难度明显加大,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根据固定句型、固定短语等固定结构解题,而且能够根据句意及语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等准确地使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在这个环节,笔者给出了下面这段语篇,安排学生用3分钟时间独立做题,然后小组讨论3分钟,最后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自评并主动提出疑问,教师先请其他学生帮忙解答,再引导全体学生一起小结解题策略与方法,进而建立起解决此类题的解题模型。

My desk-mate admires my fluent English very much and I usually feel 1 (encourage) by his compliments. One day,when we learned the new word“eccentric” in class,we 2 (ask) to make a sentence with it. I volunteered 3 (do) it by saying“My desk-mate is an eccentric boy whose clothes never fit him”. 4 (hear) this,the whole class burst into laughter and my desk-mate’s face turned red. My mindless words must 5

(hurt) him deeply.(参考答案:1.Encouraged;2.were asked;3.to do;4.Hearing;5.hurt)

在学生做题时,笔者发现:第3、5两题学生全部做对,其余3题少量学生做错。因此,在学生小组讨论、公布正确答案后,笔者带着学生主要围绕这出错的三道题展开研习。

【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对答案有何疑问?

生1:第1题可以填encouragement吗?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忙回答?

生2:feel的意思是“感到”,后面应该跟一个形容词,而不该跟名词encouragement。而且空格后面是“by”,也提示了此空应填encouraged,表示“被鼓舞”。

师:Great!谁还有疑问?

生:第2题。

师:哪位同学可以回答?

生:这个空要填一个谓语动词。但是,从语篇上下文的意思看,这个空应该是“被要求”,因此要填被动语态。又因为是过去时,所以就填 were asked。

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要注意,第2题考查的是动词作谓语动词的情况,此时我们不但要考虑时态,还要考虑语态。我发现做错的同学都是少写了were,就是没有注意句子的意思应是被动语态。在语篇填空题中,大家务必注意根据语篇上下文的意思,使用所提示动词的正确时态和语态。

生:老师,第4题不能填heard吗?

师: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个空要填的是非谓语动词,如果填heard,那就意味着hear这个动作和后面的主语the whole class构成了被动关系,因此是错误的。我们可以考虑to hear和hearing,但to hear有“去听”之意,根据语篇上下文意思,这是不合适的。所以填hearing,表示“当听到这句话时”的意思。

师:Excellent!这道题提示我们,面对空格,我们还得学着去判定该空格是该填谓语动词,还是该填非谓语动词。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吧,怎么解Q这类涉及动词的语法填空题呢?谁来说说看?

生1:碰到动词,首先应准确判定应填的是谓语动词还是非谓语动词。

师:Well done!

生2:如果是填谓语动词,就要注意时态。

师:还要注意?

生3:语态。看看是主动还是被动。

师:Very good!

生4:如果是非谓语成分,则要判定是主动还是被动。主动考虑-ing或to do形式,被动考虑done的形式。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5:还得考虑动作发生的时间。

师:也就是说,当碰到空格旁的提示词是动词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判定空白处要填的是谓语还是非谓语。如果是谓语,一定要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如果填的是非谓语,则要判断它是主动还是被动,主动就考虑-ing或to do形式,被动就考虑done的形式,还得考虑动作发生的时间。当然,比较简单的题目还会考查把动词转换成名词或形容词的情况,如第1题。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把自己觉得疑难的问题暴露出来,这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请其他同学帮忙回答”,这是给“其他同学”锻炼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是在倡导一种互帮互助的学习风尚;当学生能力不足时,教师可补充、更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解题策略,建立起解决此类题的解题模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解题策略和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当学生表现优异时,教师务必及时予以肯定、表扬,鼓舞学生的自信。

(二)形容词和副词填空

形容词和副词的考查主要是根据语篇上下文意思,对两种词进行词性或级数的转换,或者把形容词改为名词,或者把形容词、副词改成比较级或最高级形式,等等。因为语法填空题中形容词和副词的考查难度不是很大,我们直接给出学生前一天做过的三篇高考语法填空题中的3个例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即可得出该题型的解题策略。

1.The title will be 63 (official) given to me at a ceremony in London.

2.We are far more productive at work if we take short breaks 67 (regular).

3.If you feel stressed by responsibilities at work,you should take a step back and identify(识别)those of 61 (great) and less importance.

(参考答案:1.officially;2.regularly;3.greater)

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与动词的复习策略基本相同,即“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个别发言质疑、解疑引导学生总结题型特点及解题策略教师再次强化解题策略与方法,建立解题模型”。其中的学生讨论、总结及教师的强化、建模非常关键,前者是给学生思维碰撞提供平台,后面是强化解题方法,加深记忆。最终大家得出的形容词与副词的解题策略如下:当发现提示词是副词或形容词时,必须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语言知识答题。首先判断该空格是不是要填该词的反义词;然后才判断是填该词的副词形式,还是填该词的形容词比较级,或者是填该词的名词或动词形式。

(三)连词填空

连词填空属于纯空格填空中的一种,主要考查学生在语篇语境中应用语法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根据不同从句或固定句型准确使用连词的能力。学生解决这类题型,首先要根据语篇大意,分析句子结构,根据句子所缺成分确定填哪类词,是冠词、代词、介词还是连词。确定填连词后,再根据两句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具体用哪个连词。

连词的考查常常集中在对定语从句、名词从句和状语从句的考查上,尤其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因为在课前作业中已经安排了下面的练习题给学生预先完成,所以课堂上便直接进入了分组讨论、总结题型特点和解题策略上。

1.But my connection with pandas goes back to my days on a TV show in the mid-1980s, 65

I was the first Western TV reporter permitted to film a special unit caring for pandas rescued from starvation in the wild.

2.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great Chinese scholar Confucius, 47 lived from roughly 551 to 479 B.C.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opsticks.

(参考答案:1.when/ as;2.who)

【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说说如何解答这类题型?

生1:第1题,我先判断填什么词,因为空格前后是两个句子,所以空格内不可能填介词、代词和冠词,应该考虑用连词来连接两个句子。然后根据句意判断前后两个句子的关系,后半句应该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表时间,所以我填when。

师:分析得很到位,除了when,还能填其他表时间的连词吗?

生2:as也是表示时间的,“当……的时候”。

师:Well-done!解题的思路是正确的。我们再看第2题。很明显,这个空格不能填冠词和介词。那么可以填代词吗?

生3:可以的。填代词he。

生4:不行。填代词he就会导致前后两个句子结构上有问题,前半句就变得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了。

师:那要填什么词?

生5:填连词who。因为根据语篇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人认为生活在公元前551至公元前479年的伟大的中国学者孔子影响了筷子的发展”,后半句其实是修饰“孔子”这个词的,有逗号隔开,属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定语从句中缺主语,所以填who。

师:Very good!我们再总结一下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吧!如果是纯空格题,我们首先要考虑填什么?

生:填哪类词,冠词、介词、代词还是连词?

师:如果确定了要填连词,下一步做什么?

生:根据语篇上下文意思,分析空格前后两句的逻辑关系,确定是什么从句。

师:然后呢?

生:如果是定从,从句缺主语或宾语,考虑填that,which,who,whom;不缺主语或宾语,考虑使用when,where,why。

师:如果是名从呢?

生:如果是名从,从句缺主语或宾语,考虑填what,which,who,whom;不缺主语或宾语,考虑填that,when,where,why,whether,if,because等。

师:很好!如果是状从呢?

生:根据上下文意思,分析空格前后两句逻辑关系,选择相应的词。因果关系选because,让步关系可以选although,条件关系可以用if……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得出该题型的解题策略:首先要根据语篇大意,分析句子结构;再根据句子所缺成分确定空格内该填哪类词,是冠词、代词、介词,还是连词。当确定该填连词时,必须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判定该空格是要考查什么从句,还是要考查特殊句型。如果考查的是定语从句,从句缺主语或宾语时,可考虑填that,which,who,whom;不缺主语或宾语时,可考虑使用when,where,why。如果考查的是名词从句,从句缺成分时,可考虑填what,which,who,whom;不缺成分时,可考虑填that,when,where,why,whether,if,because等。如果考查的是钣锎泳洌要根据上下文意思,分析空格前后两句的逻辑关系,选择相应的词,因果关系选because,让步关系选although,条件关系可以用if等。

三、用高考模拟题检测学生的复习效能

策略方法有了,接下来就是确保会用策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最后的练习检测环节,教师给学生安排了下面的高考模拟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对照答案自检正确率,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相机展开下一步教学。

Last Monday,my father would be on a 1

(busy) trip for five days. Having gotten my promise of being great at home and taking care of my mother,he rest assured and put his luggage into the trunk of his car. 2 (see) my father’s driving away,my mother and I waved our hands and said goodbye to him. For a moment,I began to miss my father, 3 (wish) that he would be safe and well the next days I thought everything would go well,as this wa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my father

4 (be)away for several days. Yet, 5 (fortunate),my mother caught a cold the next morning.Looking at her pale face,I 6 (experience) high levels of anxiety. However,I told myself that I had to calm down and look after my mum, 7 I promised to my dad. The moment I got my mum to sleep,I put cold towel on her forehead,found pills in the medicine box,and made some noodles for her. Luckily,she woke up and felt 8 (good),after taking the pills and the noodles. 9 her fever was gone relieved and satisfied me a lot. In the next four days,I was taking her body temperature twice a day,ensuring that she was completely well.To our delight,my dad went back home safely and healthily on Saturday. On hearing 10 I had done to my mum,he,as well as my mum,beamed at me and gave me a big thumb. Hearing their praises and seeing bright smiles on their faces,I really felt overjoyed and thrilled. Conceivably,taking care of my parents was,indeed and definitely,my mission and obligation。

(⒖即鸢福1.business;2.Seeing;3.wishing;4.had been;5.unfortunately;6.experienced;7.as;8.better; 9.That; 10.what )

在上面的检测环节,该班55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10道题全对,仅有7名学生做错了第4题,5名学生做错了第7题。第4题考查的是谓语动词,学生做错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前面句子中“as this was not the first time”的时态是过去时,后面的从句应该用过去完成时“had been”。第7题考查的是连词,学生做错的原因是没能准确把握语篇上下文的意思,不能确定此空应该是填as引导的一个方式状语从句。

第8篇:名句名篇范文

一、概念语法隐喻理论

在功能语言学中,根据三大纯理功能,语法隐喻可以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对应于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主要用于描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各种事件,根据活动和事件的性质可区分出六种不同的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种过程类型都有其相应的功能组成成分即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在实际语言表达中,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含有不同过程的小句的各功能组成成分也可互相隐喻化,而这些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又可以从一个形式隐喻为另一个形式,这种现象被称为概念语法隐喻,它既在语义功能层次上得到体现,又在词汇语法层次上得到体现。同一意义的表达形式又可以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接近外部世界事情本身的状况,符合人们原有的对语言理解的期望,而隐喻式与人们对语言理解的期望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就会产生概念语法隐喻。在把一种语码转换成另一种语码的过程中,翻译者面临的是多种语言形式的选择(黄国文,2009),语言表达中一致式与隐喻式的相互配对丰富了意义表达的语言形式,拓宽了语言理解、阐释的新视角,也为文学语篇及其译文提供了概念语法隐喻的分析框架。

二、概念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在文学翻译中,直译不顺时,一方面,译者对原文句子可以进行“去隐喻化”解读,从小句过程类型转变和语义功能成分调整的视角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另一方面,译者在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在词汇语法层面选择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词语和句式。原文小句的过程类型在译文中转变后,伴随的是小句的参加者、过程和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进而在词汇语法层体现为:词类转换、信息的增减、视角的转换。以下以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2002)为例,从这三个方面说明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一)词类转换直译不顺时,原文过程类型和语义功能成分的变化在译文中会引起词类转换。“汉语中,一个词的词性只能根据该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位置来判定。这样,在翻译时有时就需要改变词的组合方式,把原文中某一词性的词译成译文中另一词性的词或者在译文中添加某些词,而不能逐词对译。”(许余龙,2001:343)例如:(1)Beinggracefulandinteresting,standingmoreoveronthemomentarythresholdofwomanhood,herappearancedrewdownuponhersomeslyregardsfromloungersinthestreetsofChase-borough…(Hardy,2005:61-62)(1a)因为她文雅温柔,使人动情,又正在一瞬即逝那种含苞欲放的绮年韶华,所以她在围场堡出现,很招得街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偷眼暗窥。(张谷若,2005:76)译文(1a)借助了适当的概念语法隐喻手段,将原文(1)中的分词短语“beinggracefulandinteresting”在译文(1a)中转变为一个关系过程小句和一个心理过程小句,增加了参与者“她”,原文的形容词“graceful”和“interesting”被译为谓词“文雅温柔”和“使人动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此外,原文(1)中的主句“herappearancedrewdownuponhersomeslyregardsfromloungersinthestreetsofChaseborough”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而译文(1a)根据汉语多小句的特点,转变为一个物质过程小句“她在围场堡出现”和一个心理过程小句“很招得街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偷眼暗窥”,原文的参与者“herappearance”在译文中转变为“她”,原文的名词“appearance”和“regards”都被译为动词“出现”和“偷眼暗窥”,使译文表达符合汉语多动词的特点,语言通顺流畅。

(二)信息的增加过程的转化有时会造成施事者被隐喻出语篇外,因此要补译出这些信息。在过程重新转化时,要补出被隐出语篇外的成份,否则语篇有可能出现断层,艰涩难懂。例如:(2)Itwaslessareformthanatransfiguration.Theformercurvesofsensuousnesswerenowmodulatedtolinesofdevotionalpassion.(Hardy,2005:311)(2a)他这时候与其说是洗心革面,不如说是改头换面,从前他那脸上的曲线,表现一团之气,现在貌是神非,却表现一片虔诚之心了。(张谷若,2005:356-357)原文(2)是两个关系过程小句,而在译文(2a)中转变为五个过程小句,译文小句的增加必然要求动词相应的增加,分别出现了五个动词“洗心革面”、“改头换面”、“表现”、“貌是神非”和“表现”。英语多用名词,名词有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包含多层意思,译者在对原文名词进行解构时,需要按照上下文语境增补和完善信息。原文(2)中的名词“reform”、“transfiguration”、“sensuousness”和“passion”在译文(2a)中分别被译为“洗心革面”、“改头换面”、“之气”和“虔诚之心”,译文根据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将原文的名词相应地译成了汉语的动宾结构或偏正短语。另外汉语是主题显著性语言,译文借助了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调整了叙述视角,增加了“他”这一主语,行文顺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三)视角的转换原文过程类型和语义功能成分在译文中发生变化后,过程类型中的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译者应在调整这些关系的同时,理清信息层,并在适当的时候转换翻译的视角。例如,(3)Concludingthustheparsonrodeonhisway,withdoubtsastohisdiscretioninretailingthiscuriousbitoflore.(Hardy,2005:4-5)(3a)牧师说完了以后,就骑着马走了,心里直疑惑,不知道把这一段稀的家史,对他说了,是不是不够慎重。(张谷若,2005:15)原文(3)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包含两个环境成分“Con-cludingthus”和“withdoubtsastohisdiscretioninretailingthiscuriousbitoflore”,而在译文(3a)中该小句被转变为四个小句,分别为言语过程、物质过程和两个心理过程。原文的叙述是围绕“parson”这一主语展开的,而译文选定“牧师”这一主题,将第三个心理过程小句的叙述视角转换为“心里”。此外,原文在表达牧师的“疑虑”和“慎重”时均使用了名词doubts和discretion,如采取直译,显然会晦涩难懂,译者将视角转换到牧师身上,翻译为“心里直疑惑”和“是不是不够慎重的”,切中原文,恰到好处。上述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语法隐喻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综合运用这三种翻译策略,因此,直译不顺时,译者应借助适当的概念隐喻手段,进行“隐喻化”和“去隐喻化”处理,这样才能使译文更通顺,更符合各自语言的表达习惯。

第9篇:名句名篇范文

关键词:三个平面 研究内容 理论应用

一、引言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鉴于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在析句方面的弊端,借鉴转换生成语法、符号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理论,胡裕树、范晓等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三个平面①的语法理论。关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来源、形成与发展以及理论价值等可参见邵敬敏(1992)、胡裕树(1994)、高万云(1994)、高顺全(1997)、庄义友(2000)等学者的相关论述,此处不再赘述。本文着重考察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研究内容的转变以及三个平面理论在应用方面的变化,以探讨该理论的阐释能力及其作为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的发展

1985年,胡裕树、范晓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以下简称《试论》)一文,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语法理论;1992年,胡裕树、范晓发表《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有关》)一文,“至此,可以说三个平面的理论已经基本完善”②。1996年,范晓著《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以下简称《语法观》),被称为“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第一部专著”;1998年,袁晖、戴耀晶编著的《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出版。这两部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论证了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如何运用该理论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实践提供了范例,可以看作是该理论的总结性成果。2003年,范晓、张豫峰等著《语法理论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三个平面的实质即“多角度、多侧面研究语法”,可以说是三个平面理论的成熟之作。2004年,高顺全编著的《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以下简称《语法研究》)出版,该著作理论上更为系统,句法结构与语用结构相结合更符合逻辑。2005年,为纪念范晓从事语法研究50年,陈昌来主编的《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出版,该书为三个平面理论的专题研究论文集。本文比较分析以上主要著述关于三个平面研究内容的相关论述,以确定该理论在研究内容上的发展变化。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内容

《试论》指出,句法平面的分析就是对句子成分和成分间结构方式的分析以及词语间层次关系的分析。《纲要》认为,句法平面的研究内容应包括词的句法分类、短语的句法分类、句法成分的分析、语型和句型的归纳。《语法研究》提出,句法平面研究内容包括短语的句法研究和句子的句法研究,句法分析是对句子内层结构的分析。这一提法进一步区分了句法平面和语用平面的研究重点。

(二)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

《试论》指出,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包括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名词性词语的“有定”“无定”、在名词性词语为核心构成的偏正结构中充当定语的词语与后面的名词性词语间的语义关系。《有关》提出与句法相关的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包括动核结构、动词的“价”、名词“格”、语义指向、歧义、词的语义特征以及语义的选择限制。《语法观》明确提出了“句模”概念。《纲要》详尽论述了动核结构和名核结构,动词和名词的配价分类,动核、动元、状元以及名核、名元、定元的分类,以及语模和句模的归纳。虽然《纲要》的研究内容与之前的论述无太大差异,但却更为系统、具体。

(三)语用平面的研究内容

《试论》指出,语用平面研究内容有主题和评论、表达重点、焦点、行为类型、口气、增添、变化等。《有关》将《试论》中的“增添”改为“评议”,将“行为类型”改为“语气”,提高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并将“变化”改为“句型或句式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了研究范围;但仍未确定“有定”“无定”“指代”“照应”“预设”“蕴涵”等是否属于语用平面。《纲要》增加了对汉语的时态范畴和句态讨论;明确将“有定”“无定”、篇章连贯和词语的照应、预设和蕴涵纳入语用平面的讨论范围。《语法研究》主张语用结构由句子的内层结构和外层结构共同构成,内层结构作为整体与外层结构发生联系,分析语用结构可以不考虑内层结构内部的情况,语用成分主要指句子的外层结构成分。

从理论提出到著作出版,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趋于系统化、具体化、扩大化,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较之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句法平面的研究内容无明显的增删;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具体;语用平面研究内容的变化最为明显,不仅扩充了研究对象,较之前的提法也更具体、更有操作性。但相对短语、句子的研究,三个平面理论对篇章方面的探讨略显不足。

三、理论应用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从提出伊始便受到汉语语法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因为它是一种语法理论,更因为它打破了结构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提供了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研究语法的思路。目前,作为方法论,三个平面理论的应用情况如何?本文在“CNKI”以“三个平面”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2004年以后平均每年相关论文近百篇,硕博论文共计600余篇。研究对象多集中于词和短语,涉及副词、连词、动词、量词、数词、形容词等,副词的最多;句子方面既有特定句式的研究,也有句类方面的研究以及对汉语特殊句型的研究。但析句仍以单句为主,对复句的研究只有转折复句、多重复句、并列复句、补充复句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对语篇的研究多限于某个词语的语篇分析;对句型的语篇分析也只限于主谓谓语句等。

统计发现,目前,三个平面理论不仅应用于汉语语法领域的研究,还用于描写和解释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对比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及翻译研究等领域的语言现象。其中多运用于汉外对比,与语法研究相同,汉外对比论文的研究对象也以词语居多。其次,三个平面理论也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还有少数几篇论文将三个平面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但为三个平面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结语

三个平面理论既是本体论又是方法论。作为本体论,其研究内容趋于多印⑾低场⒚魅罚使理论更具操作性。作为方法论,它将静态的句法研究和动态的语义、语用分析结合起来,为语法研究、汉外对比、翻译研究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注释:

①《语法理论纲要》指出用三个平面理论构建的语法学说可以称之为三维语法;但由于“三个平面”的提法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习惯,所以本文仍采用“三个平面”的提法。

②高顺全.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4.

参考文献:

[1]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范晓,张豫峰等.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高顺全.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