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为冬天写的诗精选(九篇)

第1篇: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关键词: 穆旦晚年诗歌 悲剧意蕴 晚年心境

诗是适合于表达具有“异端”性质的情感和艺术经验的样式。在“”期间,有一些受到迫害、失去写作权利的诗人,用珍贵的文字记录了他们在那个幽暗的历史年代的情感体验。这种潜在性的写作因其自发性独立于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真切体验,弥足珍贵。

穆旦的晚年可谓是动荡不安,饱受磨难。1976年初,穆旦为自己儿女的工作问题奔走时,不幸摔断了大腿。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拖着病体,忍痛进行翻译工作,直到次年才准备手术,却在手术前,于2月26日因突发心脏病去世[1]。

在这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穆旦有了生命中最后一次诗情的勃发,写了将近三十首诗。这些诗,是他在生命晚期对人生对生命的回望与思索。其风格亦是典型的老年之诗,冷静、朴素、深沉,是曾经沧海之后的通透,把经历过的痛苦深埋在平静的文字里,愈简单,愈复杂,所表达的现实与理想,智慧与苦难,感情与理智,言语与沉默,在诗中构成了矛盾性的张力。王佐良曾这样评穆旦的晚年诗歌:“三十年过去了,良铮依然写得动人。他运用语言的能力,他对形式的关注,还在那里——只是情绪不同了:沉思,忧郁,有时突然迸发一问……实是内心痛苦的叫喊;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含有深沉悲哀的成熟。”[2]

穆旦的晚年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其丰富性与复杂性一时难以尽述,本文试图简要分析穆旦的一组无意中互相联系着的作品,即《春》、《夏》、《秋》、《冬》,以窥见这位杰出诗人的晚年诗歌的一种风貌。

按照写作时间的顺序,这四首诗分别写于1976年的5月、6月、9月和12月,从创作时间看,确实分别写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妨理解为诗人身临其境地对四季轮回的一种实时感触,借四季循环,展示历史和个人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虽然无意写成组诗的形式,其体验却更自在、真实,少了人为的、刻意的痕迹。这些诗,貌似一种循环论的表达,其实存在大致相似的情感与气质,那就是诗人晚年悲凉与通达交织的心境。

《春》(1976年5月)之中描述的春天是鼓噪的、骚动不安的,好像密谋革命的宣传者,然而,诗人对此已经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经历过这样的春天,并尝到了“敌意”和“苦恼”。实际上,这是从冬的视点看春,从饱经忧患的老年看肤浅、天真、激情的青春,从一个革命激情已经幻灭的时代审视激情爆发的年代,也因此就更容易看出历史发展的悖谬,所以在这冰冷的人生的冬天,春天又一次喧闹,“我没忘记它们对我暗含的敌意/和无辜的欢乐被诱入的苦恼”[3],所以对它的反应是冷淡而平静的。这种超然的心态,一直贯穿着这四首诗。不过,诗人并没有简单地认同这老年的冰冷的智慧。春天的鼓噪与激越,唤起了他曾经的人生经历,“你走过而消失,只有淡淡的回忆/稍稍把你唤出那逝去的年代”,能使人在偶然间对即使是肤浅的盲目骚动的青春和生命产生一点珍惜:“被围困在花的梦和鸟的鼓噪中,/……只一刹那,/使我悒郁地珍惜这生之进攻……”要知道,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三十多年前,对青年的诗人来讲,曾经产生过多大的震撼和吸引力。早在1942年2月,穆旦写过一首同题的诗作,他以卓异的语言,称道着春天妖冶的景色:“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以及对青春的极度的诱惑:“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在青年穆旦的眼中,春天是各色生命的不安分的季节,都在寻求真正的归属:“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对比这两首同题诗,可以看出,春天本身的特性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诗人的内心,诗人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只是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看待外部世界的心境迥异。而反观1976年的“春”,就更容易发现诗人心态的双重性:春天既是诱惑,却又是生命力的表现;冬天既是智慧,却又是生命的荒凉。诗人不是简单地肯定任何一点,而是从它们相互的对照中展示其间的复杂性。

在《夏》(1976年6月)里,夏被描述成俨然是一种外部的支配性的书写甚至压抑个人的自主性的激情与强力——喧闹、嘈杂、狂热,情感压倒理智,但没有思想,而个人在这种激情的涌流和强力的推动下只是被书写的而不是自我书写的、没有任何自主性的荒谬的存在:“他写出了我的苦恼的旅程,/正写到高潮,就换了主人公,/我汗流浃背地躲进了冥想中。”更荒谬的是这种荒谬的激情与外部强力却是世界历史的书写者,即使是后来的冷峻理智的时期(冬),也不得不给予它“肯定的评价”:“据说,作品一章章有其连贯,/从中可以看到构思的谨严,/此还要拿给春天去出版。”

相对来说,秋和冬是穆旦最爱的季节,1976年9月6日穆旦在写给青年诗人郭保卫的信中说:“不知你爱秋天和冬天不?这是我最爱的两个季节。它们体现着收获、衰亡,沉静之感,适于在此时给春夏的蓬勃生命做总结。那蓬勃的春夏两季使人晕头转向,像喝醉了的人,我很不喜欢。但在秋季,确是令人沉静多思,宜于写点什么。”

1976年9月写的诗《秋》,第一首就显示出一派理性、肃静、沉思、总结、秩序和安宁的景象;在第二首里,秋天也是个人歇息的季节,时代的烦忧和人生的重载这时都被放下,进入了沉思和回顾。穆旦喜欢安静和煦的秋季,自然和他理性多思的性格有关,却也因为经历了那个虚假狂热的年代,人很难不与那些失去理智的冲动狂热保持距离,而向往种种痛苦、斗争、波动之后的安恬、成熟与和谐。不过,这和谐却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秋日的美好时光刚来临:“却见严冬已递来它的战书,/在这恬静的、秋日的港湾。”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描写自己最喜欢的秋日之时,穆旦也没有逃避他所处身的时代气氛。

《冬》这首诗作于诗人逝世前的三个月,因此今天我们读这首诗,依然能够感受到生命渐入暮境时所散发出的一种平和气息。但这首诗绝不仅仅是一首感物咏怀诗,它依然保持着穆旦诗歌的“诗化哲学”的精神基质,从而实现了“思想的知觉化”。因此,这首诗对生活采取的绝不是作纯静态描写的姿态,内中蕴含着浓厚的人生况味,对时代的忧思,对宇宙生命世界的关注,从而使这首诗具有了“深沉的思想力”(王泽龙语)。也由于这首诗是对一种形而上现实的关注,所以也使这首诗具有了“在艺术表现和形象内涵上,追求高远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哲学反思”的特点。但穆旦长于立体的形象建构,他往往把自己丰富深沉的思想包孕在最有物质感的形象里,从而使诗歌远离了里尔克沉思冥想的倾向,而获得了一种质感。比如《冬》这首诗,严格说来全诗只有一个中心意象,即冬。“冬天”,在这里,显然并不仅仅象征着诗人个人坎坷不平的悲壮的人生命运,或许也同样象征着当时中国依然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但在这个总体意象的统摄下,全诗又分裂为无数纷繁的小意象,它们浓密地排列形成了一个大的意蕴系统,共同表现着人生这个大主题[5]。

于是,我们看到了《冬》(1976年12月)里描写的“严酷的冬天”:这是“短短的太阳的短命的日子”,“人生已到了严酷的冬天”;也是生命蜷伏的日子,“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口舌,/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这同时也是肃杀的日子,冬天是“感情”、“心灵”、“幻想”、“好梦”的谋杀者与“刽子手”。然而,即便是在这严酷的冬天,生命、乐趣、感情的热流仍在流动着,并没有完全窒息。《冬》的第一首这样写道: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地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冬》的最后一首,更是一个温暖的场景:在一个原野的小土屋的旅舍中,几个马车夫从寒冷的原野进来,围着火炉取暖,歇息,这场景被置于广阔的乡间与原野,贫穷粗糙的乡下人之间,似乎暗示着人性的粗糙健旺,即使在冰冷的日子,荒凉的原野,人的心灵疲惫不堪的时候,那更大的世间却仍然还有温暖的东西,而这温暖的东西使得他们可以勇敢地面对冬天的北风与寒冷,直面世界的挑战。

在《春》、《夏》、《秋》、《冬》四首诗中,穆旦非常巧妙地把时序的转换、个人的成长历程与时代的演进结合起来,以春夏秋冬的时序特点,比拟个人从青春的冲动狂热到中年的沉思、老年的冷峭,同时暗喻时代从骚动、狂热到沉思与冷峻的发展,但同时,又有着一个共同的视角,便是历经沧桑的老年视角。所有对人世与精神的考量,都是以自身丰富而苦难的经验作底子,所以,不论写到哪个季节,都洋溢一股难以抑制的沉郁苍凉之气,这既是对生命轮回之类的超越,又是对人生悲剧不可避免的喟叹。只不过,所有这一切,都以老年平和的文字表现,外表朴素,潜流暗涌,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伯良.穆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王佐良.谈穆旦的诗(引文见.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逝世20周年纪念文集,1997: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2篇: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赵员外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学体裁,相对于小说、戏剧、散文来说具有较突出的独特性,它高度概括生活,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分行排列,凝语言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由于诗歌写作的特殊性,普通的习作者对于诗歌的构思特点、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少人视诗歌写作为难事,甚至产生惧怕心理。

笔者在长期的写作教学中,对指导学生诗歌写作入门探索出一个简单易学的方法,就是巧用比喻句。方法是课堂上布置一个主题,先让学生围绕着该主题写一句比喻句,然后教师按照一定的诗歌构思规则扩展成一首抒情短诗。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形象,从而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构思的方式有许多种,而作为写作入们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到恰当的诗句,找准诗歌抒发的意象,诗歌创作常常是从捕捉“意象”入手,围绕着“意象”的安排和经营完成全过程的。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有了意象,诗歌构思也就有了骨架,诗歌才可以依此进行展开,或深入开掘意象的意蕴,或层层递进诗句的外延,或反复咏唱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诗歌作者有一个想法(即获得诗歌的主题思想)后,必须借助物象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呈现出来。

而意象是通过比喻完成的,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人们使用比喻的原因之一是比喻以较少的言词表达了较多的内容。(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常常用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而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就具有意象的某种相似的特点,找到了比喻句就很容易引发意象的生发,因此韦勒克和沃伦又称之为“比喻性的意象”。(2)

所以,意象如果不通过一种以抽象的感觉相似性为基础的比喻作用,难以投射到诗境界的层次。构思过程中诗歌意象比较是难以恰如其分地生发的,这就需要借助比喻句进入诗歌的想象天地。

我们试着来分析两首诗歌,看看比喻在诗歌构思上奇妙的作用。

第一首是比如汪国真的诗歌《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诗篇其实就是运用一个排比句,按照反复的抒情方式安排段落,简单的构思和布局却带来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再如艾青的诗歌《冬天的池沼》

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芜得像老人的发——/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冬天的池沼》这首诗写得深沉悲凉。诗人面对冬天的池沼,内心深处在焦灼地期待着,期待着这种景象的改变。全诗采用一种比喻的写法,以生动传神的比喻,来刻划“冬天的池沼”的形象。这四组比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也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构思。

运用比喻句巧妙进行诗歌构思的方式,可以运用到诗歌写作的课堂训练中。比如,笔者给了学生“爱”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写了不少比喻句。

(一)爱如转角的你总会不期而遇;(二)爱如璀璨的宝石总会让你怦然心动。

笔者根据这两个比喻句扩展诗歌:

爱/在转角/不期而遇//有一颗宝石/璀璨在/你和我的梦里。

又如:(三)爱如冬日里的阳光,能将所有的冰雪融化。

笔者扩展成诗歌:

给我一缕阳光/融化/你冰雪的目光//在冬日里/温暖/漫长的等待。

又如:(四)你是黑夜里照亮我前行的灯火,让我恐惧的心趋于平静,让我有勇气穿过黑夜。

笔者扩展成诗歌:

你举着灯火/照亮我前行/在黑夜里/我恐惧的心趋于平静/感谢你啊,举火的爱人/就在这一刻/我充满勇气/穿过未知的黎明。

又如:(五)爱像一杯酒,越久越醇

这个比喻句比较老套,但也可以扩展成一首不错的短诗:

放置一杯酒/沉淀/365个日夜/苦酿/那一度香醇。

又如:(六)爱似一双眼睛,用温柔的目光凝视着你

笔者扩展成诗歌:

凝视你的双眸/你的温柔/一寸一寸融化/我的卑微。

又如一个排比句:(七)爱就像一杯咖啡,苦涩又甜蜜;爱如一捧清泉,哺育时代佳人;爱就像阿尔卑斯山融化的水。

笔者扩展成诗歌:

我和你喝一杯咖啡/让心飞越阿尔卑斯之巅/在心灵的那片荒漠/捧一泓清泉/浇灌彼此的饥渴。

以上几句比喻句,也可以运用反复的手法,合成一首诗歌:

送你一缕阳光/在冬日/温暖你的寂寞//送你一捧清泉/在干枯竭的季节/温润你的芬芳//送你一眸刚强/在你失去勇气的时候/去收割属你的/甘甜。

又如:(八)爱是阳光中的一棵树。

笔者扩展成诗歌:

站在阳光里/如一棵树/你的爱如潮水/涌来/在你的汪洋中/容纳所有//一树绿叶/渐趋深红。

又如:(九)爱是孤岛上的一盏明灯。

笔者扩展成诗歌:

潮起潮落/点一盏明灯/在你的孤岛/照亮浪花的足迹/路的尽头/是你的目光/凝眸一瞥/我用一生阅读。

又如:(十)爱在心中不平凡老去。

笔者扩展成诗歌:

爱/在心中/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在信与不信之间/在痛苦与快乐之间/……./老去/重逢//爱在心中。

再如,笔者给了学生“生活”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写了比喻句:

(十一)生活如一面镜子照亮苦和涩。(十二)生活是一味调味剂,充满苦和涩。

笔者扩展成诗歌:

竖起一面镜子/在路的那一头/照着你/蹒跚的脚步//倒一些调味剂/在你的菜肴中/增添苦和涩的滋味//让香甜更香甜/让美满更溢满。

总之,这种方法容易化复杂为简单,使多变的诗歌构思方式变得有迹可循,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逐步窥得诗歌写作的门径。尤其适合学生课堂训练写作。甚至开发儿童诗歌写作等类似的校本课程。

当然,在扩展诗句的过程中,要符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首先是分行分行是意义的需要,是情感韵律节奏的变化,同时语言内涵富有弹性,富有言外之意的张力和跳跃感。

【注释】

第3篇: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赵东曦随张说贬到岳州之后,他积极参与张说等贬谪诗人的游宴酬唱活动,创作了大量的贬谪诗,成为当时岳州贬谪文人群体的重要一员。在这些贬谪诗中,他积极介绍和描绘岳州著名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自由抒写遭受贬谪的苦痛和郁闷,为宣传岳州,推动湖湘贬谪诗歌的创作乃至唐代山水诗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赵冬曦;岳州;贬谪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147-04

赵冬曦在唐开元初年曾任监察御史,因与张说相善,遭到以姚崇为代表的吏治派的排斥,随张说贬到了岳州。在岳州期间,他积极参与张说等贬谪诗人的游宴酬唱活动,成为当时岳州贬谪文人群体的重要成员之一。本文拟对赵冬曦贬岳州及其岳州贬谪诗的创作情况作一简略考察。

一、赵冬曦生平事迹略考

赵冬曦(677-750),字仲爱,定州鼓城(今河北省晋县)人。史载其 “性放达,不屑世事”。[1]神龙二年(706),进士及第。其兄夏日,弟和璧、安贞、居贞、颐贞、汇贞等六人相继擢进士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进士之家。景龙二年(708),上《王政》三卷。先天元年(712),登藻思清华科,授校书郎,历右拾遗。“玄宗时在春宫,亲问国政,(韩)休对策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为乙第。”[2]又以才鉴见推,“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3]“开元初,迁监察御史,坐事流岳州。”[4]未说明“流岳州”的原因。而其《墓志铭》云:“以他事联及,放于岳州。”[5]唐代“流为减死,贬乃降资。”[6]《新唐书》载赵冬曦“坐事流岳州”可能是笔误,应是坐事贬岳州,因为唐制流人是不授官职的,而赵冬曦北归是“岁满恩召”,可见其在岳州是授予了一定官职的,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参与唐代官员三年一次的例行考核。根据张说诗《翻著葛巾呈赵尹》[7]推断,赵冬曦当时贬岳州可能担任的是县尹之类的职务。赵冬曦北归回朝的时间 ,在其《墓志铭》中也交待得比较清楚:“夫人陇西牛氏……开元六年岳州之还也,在路遇疾,七月癸已薨背于襄州。”[8]赵冬曦“岁满恩召”,则其参加官员考核当为初考,即其在岳州任职已满三年。因为他是开元六年七月还朝,则其贬岳州当在开元三年七月左右。开元八年(720),“召还复官,与秘书少监贺知章、校书郎孙季良,大理评事咸廙业入集贤院修撰。”未几,“冬曦知史官事,迁考功员外郞。逾年,与季良、廙业、知章、吕向皆为直学士。冬曦俄迁中书舍人内供奉。”[9]其间奉使西军,作诗赠张九龄等两省旧僚。时张说亲重文学之士,“(韦)述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翰常游其门。”[10]后以亲累,贬合州刺史,历眉、毫、许、宋等地刺史,弘农、荥阳、华阳等都太守。复入为国子祭酒,天宝九年(750)卒。

二、赵冬曦岳州贬谪诗创作情况

赵冬曦与张说关系密切,张说开元三年(715)贬岳州之后,赵冬曦也被朝廷贬到了岳州。这既不幸,又有幸,不幸的是毕竟受张说牵连,自己从朝廷命官贬到了当时的蛮夷之地岳州。有幸的是,他又与老朋友张说贬到了一个地方,在远离京城的贬所,毕竟还有一个可以相互安慰、经常进行诗酒唱和的朋友,他的贬谪生活也因此比其他的逐客迁人多了几分慰籍和温暖。赵冬曦贬谪岳州期间,他常与张说及张说岳州从事尹懋等游宴赋诗,南楼(今岳阳楼)之上,经常有他们登临吟唱的身影;洞庭湖中,经常有他们携酒游荡的扁舟;邕湖岸边,经常有他们月夜赋诗的声音……赵冬曦现存诗19首,其中有15首都与岳州有关,有12首是在贬谪岳州期间与张说等诗友的唱和之作。由此可见,他与张说关系非同一般,他的诗作也与贬地岳州有密切关系。

赵冬曦岳州贬谪诗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纪游诗,如《陪张燕公登南楼》、《邕湖作》、《陪燕公游邕湖》、《陪张燕公行郡竹篱》等,并且大多数时候是陪张说一起出游。另一类是酬和诗,即朋友作诗在先,自己应朋友之邀再作和诗。如《酬燕公出湖见寄》、《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和燕公岳州山城》、《和尹懋秋夜游邕湖二首》、《奉答燕公》、《和燕公别邕湖》、《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等,这些诗绝大部分也是和张说的诗。概而言之,这两类诗主要也只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岳州著名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进行介绍和描绘。如其《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

方曙跻南楼,凭轩肆遐瞩。物华荡暄气,春景媚晴旭。

川霁湘山孤,林芳楚郊缛。列岩重叠翠,远岸逶迤绿。

风帆摩天垠,鱼艇散弯曲。鸿归鹤舞送,猿叫莺声续。

群动皆熙熙,噫予独羁束。常钦才子意,忌鵩伤踡跼.

雅尚骚人文,怀沙何迫促。未知二贤意,去矣从所欲。

诗中前六联对岳阳楼上凭栏远眺映入眼甸的洞庭风光作了精心的描绘:洞庭湖浩渺无边,湖中的湘山(今君山)孤岛隔湖相望,湖岸巉岩林立,远处绿树成荫,湖中风帆点点、渔舟穿梭、莺飞鹤舞,猿啼之声从湖中的湘山阵阵传来……俨然就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早春图,美不胜收,令人无限神往。

其《邕湖作》则把连接洞庭的一个内湖——邕湖(今岳阳市南湖)的秀美景色作了生动的描写。

三湖返入两山间,畜作灉湖弯复弯。

暑雨奔流潭正满,微霜及潦水初还。

水还波卷溪潭涸,绿草芊芊岸崭岞。

……

赵冬曦生动的介绍了邕湖形成的原因,对邕湖的特点及邕湖涨落的情状等作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大自然的造化之美、灵动之美。而《和燕公别邕湖》中的邕湖又是另外一种景象:

南湖美泉石,君子别幽奇。湾澳陪临泛,岩峿共践窥。

秋风赪桂竦,春景绿杨垂。郢路委分竹,湘滨拥去麾。

……

在这里,赵冬曦又通过对不同季节邕湖景物的变化,突出了邕湖的幽奇之羡,变幻之美,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

二是抒写自己贬谪的苦痛和郁闷。从朝廷命官、皇帝近臣,突然之间变成了他乡逐客、大唐罪人,其内心的愁苦与落寞是他人无法体会的。贬谪岳州后,赵冬曦经常陪张说或尹懋等流连在湖光山色之中,实际上就是在借游山玩水排解忧愁。如“抑郁何以欢,阴氛亦登望。孤岛轻雾里,行舟白波上。目劳西北云,心醉东南嶂。昔日青溪子,胡然此无状。”(《陪张燕公登南楼》)在这里,诗人似乎暂时忘掉了忧愁。有的时候,更是“乐”已忘“忧”:“携琴仙洞中,置酒邕湖上。芳景恣行乐,谪居忽如忘”。甚至连贬谪之事都抛到了脑后。然而,所有这些毕竟都是暂时的,对故乡、对京都的怀想始终还是难以从诗人记忆深处抹去:“永忆宛洛游,曾是弹冠望。”(《酬燕公出湖见寄》)其实,诗人内心的苦痛并不是如其诗中所说的那样容易轻易忘却的,湖湘山水反倒进一步触及到了他的贬谪之痛,逐客之恨。他感叹先贤:“常钦才子意,忌鵩伤踡跼。雅尚骚人文,怀沙何迫促。未知二贤意,去矣从所欲。”(《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昔日文采飞扬的屈原大才子为什么那样的忧伤,为什么那样急于怀沙自沉?想到这些,再对照自己的目前处境,一腔怀才不遇、惺惺相惜的感觉油然涌起:“穷鸟婴笼缀,孤飞任播迁。鹪鹩王佐用,复此挫冲天。”(《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

当然,赵冬曦诗中也并不是一味的抒写消沉和苦痛,受盛唐气象的影响,赵冬曦也在追求一些自我的解脱与超越。但与同时的张说相比,赵冬曦还是要显得消沉一些。张说《同赵侍御乾湖作》参悟天地盈虚消息之理,建议赵冬曦不要汲汲于人间倚伏:“天地盈虚尚难保,人间倚伏何须道。”在《赠赵侍御》中,张说还进一步的宽慰他:“坐啸予多暇,行吟子独善。……长沙鵩作赋,任道可知浅。请从三已心,荣辱两都遣。”也许正是在张说的影响下,赵冬曦才开始从消沉中逐渐走出来,并开始在诗中表现出随运任化的超然态度,心境渐趋平和。其《邕湖作》就很典型的表现了这样一种心境:“来今自昔无终始,人事回环常若是。应思阙下声华日,谁谓江潭旅游子。初贞正喜固当然,往蹇来誉宜可俟。盈虚用舍轮舆旋,勿学灵均远问天。”在这里,他用人事回环之理来自我安慰,在对屈原的超越中正视现实,还有一股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风貌。

三、赵冬曦及其岳州贬谪诗的影响和贡献

赵冬曦贬谪岳州历时三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把岳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积极向外推介岳州的名山胜水,积极参加当时贬谪岳州文人群体的酬唱活动,为宣传岳州,推动湖湘贬谪诗歌创作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大量描写岳州的风景名性,客观上扩大了岳州在中原大地的影响和知名度。在唐代,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自然生态更不理想,群山叠岭、滩河骏激,“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11]舟车不便,中原人士了解很少。在唐人的眼中,湖南甚至还是一个未被完全汉化的边鄙蛮夷之地,受中原文化影响有限。常建在其《空灵山应田叟》诗中写道:“湖南无村落,山舍多黄茆。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岳州是盛唐时期贬官最多的地区之一,它地处江湖之会,相对湖湘其他地区来说,还算是交通较为便利之处,但张说贬谪于此,时人以为是“沦滞于遐方。”[12]可见,当时的中原人士对湖湘,对岳州几乎没有什么过多的接触和了解,岳州的一些风景名胜,更象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人,基本上还未被世人所认识。盛唐初期,贾至、张说、孟浩然等的到来,逐渐为岳州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洞庭湖、君山等风景名胜开始为人们所认识。赵冬曦贬谪岳州又和张说、尹懋、张垍、张均、王倨、梁知微等一道对岳州的南楼(岳阳楼)、洞庭湖、湘山(君山)、邕湖等岳州著名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这些风景名胜独特的风貌都作了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为使当时文人士大夫特别是中原人士了解岳州,了解湖湘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积极参与贬谪诗人群体的诗歌酬唱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贬谪诗创作的繁荣。赵冬曦贬岳州之前,贬谪岳州文士的唱和之作还不多见。但随着赵冬曦的到来,岳州文士已有一定的规模,岳州文士之间及岳阳文士与路过岳州的文士或逐客之间的唱和开始多了起来。赵冬曦积极参与这些酬唱活动,很多时候,他可能还充当了组织者和联络者的角色。因为在这些酬唱活动留下的诗歌中,赵冬曦的诗歌占了很大的份量,在别人的诗歌中,也经常会出现赵冬曦的名字。如开元三年秋,即赵冬曦刚来岳州的那个秋天,他就与尹懋、张说、张均等游洞庭湖,相互间就有诗歌酬唱。尹懋作有《秋夜陪张丞相赵侍御游邕湖二首》、赵冬曦有《和尹懋秋夜游邕湖二首》、张说有《和尹懋秋夜游邕湖》、张均有《和尹懋秋夜游邕湖二首》等和诗。

赵冬曦在岳州,还经常与时任岳州刺史张说、张说从事尹懋及张说子张均、张垍等登南楼(岳阳楼),游洞庭,诗酒唱和,自得其乐。张说有《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赵冬曦则有《陪张燕公登南楼》和诗,尹懋、张均则有《奉陪张燕公登南楼》和诗,尹懋、张均则有《奉陪张燕公登南楼》、《和尹懋登南楼》和诗。张说有《岳州行郡竹篱》,赵冬曦则有《陪张燕公行郡竹篱》和诗。张说有《岳州山城》、《翻著葛巾呈赵尹》,赵冬曦则有《和燕公岳州山城》、《答张燕公翻著葛巾见呈之作》和诗。赵冬曦还经常热情款待路过岳州的文士逐客,并与之畅游山水、诗酒唱和,互相鼓励安慰,使许多飘泊异乡的天下沦落之人倍感温暖。如开元四年春,原户部尚书王琚自泽州移守衡州,过岳州时,赵冬曦邀其与张说等同游邕湖上寺,张说作有《游邕湖上寺》诗,王琚的《游邕湖上寺》、赵冬曦的《陪燕公游上寺》就是和诗。

赵冬曦积极参与并推动岳州贬谪文士的诗歌酬唱活动,促进了当时贬谪诗歌创作的繁荣,迎来了唐代湖湘贬谪诗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赵冬曦及其张说等贬谪诗人对唐代乃至后代湖湘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对洞庭奇山异水的赞美,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多为后代诗人所接受。从此开始,中原人士特别是广大文人士大夫多开始注意到了湖湘大地特有的山川风物,后代湖湘诗人唱和之风也大为盛行。

(三)赵冬曦贬岳州期间与张说、尹懋等贬谪诗人一起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对唐代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赵冬曦在岳州时,经常与张说等同遭贬谪的文朋诗友,“聿理方舟,嬉游滬壑,览山川之异,探泉石之奇,骋望崇朝,留尊待月,一时之乐,岂不盛欤?”[13]畅游山水的赏心之乐与坎坷人生境遇的相互交织,使得他的山水诗更多地融进了岁月的变迁之感。如《邕湖作》在前面八句对邕湖的形成、特点及其四季变幻不定的景色描写之后,他接着写道“道旁耆老步跹跹,楚言兹事不知年。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来今自昔无终始,人事回环常若是。”充满了历经沧桑之后的淡定和感慨。由此也可以看出,前面他对山水的铺排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抒发心中的块垒,因此,自然山水在这里也深深烙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赵冬曦现存诗19首,其中绝大部分是其在贬谪岳州时期与张说、尹懋、张均、张垍等在游山玩水时相互酬唱留下的山水诗。因为他们相聚岳州,实际上已经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以岳州为中心的贬谪文人创作群体,他们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寄情山水,诗酒唱和,在不断的酬唱中排解心头的苦闷和失落。他们的山水诗“与同时流行起来的吴越山水诗东西相应,将南方山水诗的发展推向了高潮。”[14]从而,客观上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4][9]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赵冬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02、5702、5703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八《韩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第3077页。

[3]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99页。

[5][8]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第630、630页。

[6]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83页。

[7]羊春秋主编:《传世藏书·集库·总集·全唐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307页。

[10]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83-3184页。

[11]钱基博:《湖南近百近学风 》,岳麓书社1985版,第1页。

[12]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三五《明皇杂录·张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第4篇: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其一,此注与诗中时令相悖。如果“忍冬”是“忍受冬寒”之意的话,那么它的语境当指向冬季,但“忍冬”所在的诗节显然是春季。且看原文:“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跟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原文写得一清二楚:雨是“四月的客人”,且带来“春的洗礼”;雨呼唤儿童们跟着它走,踩着它“脚步的拍子”,“踩田圃的泥土”,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既然雨呼唤儿童们跟它在“走”了,在“踩”了,在“看”了,那么雨所言之境不就是春季么?不就是“四月”么?这样,“新苗”何谈“忍受冬寒”!

其二,此注与诗的明快不谐。《雨说》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表明这是写给儿童们的诗。从《雨说》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来看,诗人郑愁予要表达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儿童们(中国的未来)的爱意和祝福。无论是读者立场,还是情感载体,都要求诗的语言必须清新明快,晓畅活泼。而《雨说》的语言正符合这样的特点。如果“忍冬”注解为“忍受冬寒”的话,那么“忍冬”就成了一个组合生硬的短语,一个意义晦涩的短语,破坏了全诗的美感。不妨试作比较,同是表达“忍受冬寒”,是“忍冬”明快,还是“耐寒”明快?不容置疑,“忍冬”不如“耐寒”。瞧,“穿上这件衣服较忍冬”,“穿上这件衣服较耐寒”,前者有如梦呓,后者才是常言。

“忍冬”到底该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忍冬”在诗中并非动宾短语“忍受冬寒”的缩略,而是专有名词,“金银花”的别称。

《辞海》“忍冬”词条解释说:“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百度百科上也说:“‘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

忍冬作为植物,其习性如何呢?笔者访问本地的忍冬种植者得知:忍冬喜阳,耐阴,耐寒性强,也耐干旱和水湿,每年春夏两次发梢;繁殖方式有二,一是四月播种,二是雨季扦插。

再看《雨说》原文,“四月”,雨季来临而“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真是和生活分毫不差。其实,诗人们以“忍冬”入诗,并不少见。例如波兰当代诗人米沃什在《礼物》中写道:“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拥有。”

第5篇: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一路上,闹闹他们对着绿色的原野狂按快门,欢笑声不绝于耳。到中午了,大家找了一块绿茵茵的草地坐下来野餐。翻看拍下的照片,发现出镜最多的就是嫩芽:树上新鲜的嫩芽,草绿的;泥土里刚发出的嫩芽,碧绿的;花枝上新长的小芽,嫩得像包了一汪水,让人不忍心碰。

“春天就是发芽的季节!”谢义豪很诗意地感叹。

“对呀,春天来了,那些干枯的树又都活了过来,这就叫老树发新芽嘛。”小胖说。

“种子现在都高兴了,发芽就是它的新生!”

闹闹想起了什么,说:“小静老师,那天我好像看到了‘春’的象形字,很美丽,你能讲讲是什么意思吗?”

小静老师笑着点点头,用一根春天的树枝在泥巴地上画起来。

“你们拍的照片都很美,中国的文字也很美。这一个‘春’字啊,就是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大家看着那个,议论纷纷。

“很美丽的形状!”

“这个有点像树林啊。”小军说。

“是跟树林有关系。甲骨文=(林野)+(太阳)+(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美丽吧?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温暖的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沉睡的种子纷纷苏醒,慢慢地发芽生长。在广阔的林野之间,到处是新绿。”小静老师好像真的在做诗呢!

大家都听呆了。

“那么,春就是严冬之后,风和日暖,使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闹闹说。

“那它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春’字的?”小胖问。

“后来呢,有的甲骨文将改成,表示严冬过后,大地回温时野草重新发芽吐绿。金文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变成。篆文将金文的写成,而有的隶书将“草+屯”的连写成,就是现在的‘春’了。”

看着嫩芽和“春季赞美诗”,谢义豪突然问:“那么,夏天是不是就是太阳当空,是热的赞美诗?”

“对,夏、秋、冬又有什么故事?”

“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字呢,甲骨文像一个赤着脚的人手持尖嘴锄下地劳动,字形突出了人的头部、两手、脚(趾)和劳动工具。意思是: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应季农忙。篆文=(页,头,思虑)+(两手,忙碌)+(倒写的“止”,脚),表示手脚忙碌,农耕劳作。篆文省去“刀”、“耒”等农具。晚期隶书再省去两手,简化为‘夏’。”

“季节都是和大自然、植物、农业有关?”闹闹猜测道。

“动物也来一起唱歌了呢!”小静老师笑道,“你们看,秋天的‘秋’,甲骨文像长须长足的蟋蟀。有的甲骨文加巢穴,表示天冷时蟋蟀躲在巢穴里。那就是说:天气转凉,蟋蟀鸣叫,秋天来了!”

“唧唧,唧唧!”小军学起了蟋蟀叫。

“篆文省去‘龟’,并将籀文中‘禾’‘火’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最后形成隶书。”

“冬天!冬天!”大家听得越来越兴起。

“其实‘冬’最简单了,你们看,这个像什么?”小静老师画出一个像山包又像绳子的。

“啊,这个就是‘冬’?”

“像――两头打结的绳子。”谢义豪观察特仔细。

“对喽,‘冬’的甲骨文像在记事的绳子两端打结,本义是:结束一个结绳记事的主题。有的甲骨文将两端的绳结写成,突出‘终结’形象。金文将两端的绳结移到中间。当的‘终结’本义消失后,有的金文加‘日’,成为会义字,表示一个纪时周期的结束,即一年之终。”

“籀文将金文中的两个绳结连写成直线。篆文省去籀文的(日),并加(冰),突出年终下霜结冰的季候特征。隶书将篆文的简写成,并将篆文中的(冰)写成。”

“看上去冷飕飕的。”闹闹说,“还是春天好!”

第6篇: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四季》这首诗歌,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它们是──(春、夏、秋、冬) (课件出示四幅课文插图,看图):

师:草芽和小鸟是(春天)。

荷叶和青蛙是(夏天)。

谷穗是(秋天)。

雪人是( 冬天 )。〈括号中答案由学生说出〉

2、师: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但是可没那么容易,要先来闯关,敢不敢?(生:敢!)

评: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以过关的游戏形式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朗读理解课文

〖第一关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师: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认识了好多的生娃娃,谁能把这些生字娃娃的名字全叫对,我就带他去。〈指名读。〉

师:你们能全读对吗?〈齐读〉。

〖第二关读课文:〈课件出示四节诗〉

1、 师:谁能把课文读正确。

师:我们听听他们是不是把每个字音都读对了。 (读后请学生评价,主要针对字音方面。并请读错字的学生再读一次,读正确。)

师:这四位同学经过努力都能够把课文读正确了,你们能做到吗?

(齐读课文。)

2、师:听你们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老师也想读,我们合作好吗?我读半句,我停下来你们马上接上来,好吗?(好)(师生合作读课文):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括号中的话由学生读)

师:读了这四节诗,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 (点击课件红色显示相同部分)

生1:都是尖尖、圆圆,这样两个字一样的。

生2:都有他对谁说。

生3:都有我是什么天。

师:你们真有火眼金睛,能发现这么多一样的地方。

师总结:这四节诗都写了:(什么)(怎么样),他(怎么样地)说:我是(什么)。

评:通过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很快能发现四节诗这间的共同点,这为后面背诵课文作了铺垫。

〖第三关背课文:

师:你能不看书,看着课件上的图和这个句式把课文背下来吗?

自由准备──指名背──齐背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累语感经验。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不仅是想让学生积累语言,更主要是想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框架为后面创编诗歌作好铺垫。通过背诵诗歌,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这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形式。

〖第四关感情朗读课文:

师:课文你们会背了,老师总觉得你们读书的声音少了点什么?你们知道少了些什么吗?

生:我们读书还不够好听。

师:对呀,你们读书时少了点表情,少了点动作,少了点用心读书的味道。所以就没那么好听了。

师:这样吧,选自己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可以给它配上动作。看谁能读得让大家都听得哈哈笑。

自由准备,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别人一起。 ──指名表演:

1、师:春天那么美,谁来表演读春天的诗? 〈生上台表演〉

师:我看到你给他鼓掌了,为什么?

生:他读得很好听。

师:我们光说好听还不行,要说出哪里好听。

生:他尖尖读得很轻,很好听。

师:你呢,你给他打几分?

生:9分。

师:为什么,那一分扣在哪里呢?

生:他没有动作。

师:你能给他加上动作吗? 〈生表演〉

师:怎么样?(全班鼓掌)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

评: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

2、师:谁来表演读夏天的诗?〈指名上台读〉

师:谁来给他打打分数。

生:他没有动作也没有表情,打8分。

师:谁能打10分。 〈再指名读〉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哪里读得特别好?

生:他夏天的夏读得特别重。

师:是呀,读得多好呀,你们能跟他读得一样吗?

生:能!〈齐读〉

评:这种给朗读者打分的朗读评价方式,学生较易掌握而且也比较喜欢参与,这使学生能很好地去倾听别人,提高自己。

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谁来读读秋天的诗。 (指名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没有把鞠着躬表演出来。

师:你能表演吗? 〈生表演〉

师:他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这根谷穗的吗?〈师指着台上的学生〉

生:你为什么要鞠躬呀?

师:是呀,你为什么要鞠躬呀,小谷穗?

生:到了秋天,我身上长出了好多的谷子,很重,所以我就鞠躬了。

师: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呀,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节。

评:这里通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给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4、 师:冬天调皮的雪人娃娃要来和我们做朋友了,谁来读读冬天的诗? (指名读)

师:你给他打几分?

生:9分,因为他读得不够顽皮。

师:你能读得顽皮吗?

生:不能。

师:我们班谁最顽皮?

生:杨青山

师:杨青山,你能来读读吗?〈该生不肯上来〉

师:看来他有点难为情了,他以后不想再顽皮了。

师:我来读读这节怎么样?

生:好! 〈师表演读〉

评:教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但又没失去首席的作用。

师:我读得怎么样,你们给我打几分?

生:10分(生齐答)

师:分数这么高呀,我真高兴,我哪里读得好呀,你们能跟我说说吗?

生:你大肚子一挺读得好,而且动作也做出来了。

生:你读得很顽皮。

师:噢,那你们学着我的样子读读好吗?

生:好!(生齐读)

评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更有利于把学生带入情境。

三、感受四季美,创编四季诗

1、师:刚才你们过了四关,表现得很不错,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带上你的照相机,带上你的录音机,(师用手比划眼睛和耳朵)我们出发了!

课件播放四季风景画面及配好的音乐,师结合画面配朗诵:

春天到了,你们看,花儿红了,草儿绿了,柳树发芽了,蝴蝶也飞舞着赶来参加这春天的聚会,你们听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春天的音乐多美呀!

转眼夏天到了,太阳为辣辣地照射着大地,蝉儿唱起了歌,知了,知了,小朋友们热得受不了,一起到海边欢快地游泳!夏天过去,秋天到了,你们看空中飞舞的是黄色的小鸟还是红色的蝴蝶,噢,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秋天过去,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白色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小朋友们围上围巾,戴上帽子,到雪地时愉快地划雪。

2、师:你们看了春夏秋冬的景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四季的景色真美呀!

师:是呀,真的很美。

生:我想去那里过冬天,可以划雪。

师:我们南方很少下雪,要到北方去才能看到这么大的雪。

生:我要感谢这些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是这些美丽的景色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你真是个有心人。

评:采用了现代化手段,使教师的朗读、画面的展示、音乐的渲染合为一体,创设了极佳的情境。让学生不仅知道了四季的特征,也产生了表达情感的欲望。

3、师:你们知道老师想干什么吗?

生:你想唱歌。

师:不是,老师想学着课文中作者的样子当当诗人,来写写这四季的景色,你们觉得怎么样?你们猜是老师写的好,还是课文中的作者写的好?

生:你写得好。

生2:作者写得好。

师:那么多人相信我,我很高兴,但我还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能帮我吗?(能)等会儿我写不出来的时候,你们就帮我接上,好吗?(好)

师:桃花(红红),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括号处由学生补充。〉

师:经过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写出的诗一点儿也不比书上的差。

师:刚才我写了春天的诗,你们能去写写夏秋冬的诗吗?

(课件出示刚才的四季景色,让学生看图编诗。)

师:谁已经编好了。把你的诗读出来。

生1:知了吱吱,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生2:太阳热热,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

生3:树叶黄黄,他对小朋友说,我是秋天。

生4:树叶飘飘,他对谷穗说,我是秋天。

生5:雪花飘飘,他对北风说,我就是冬天。

生6:北风呼呼,他唱着歌说,我就是冬天。

师:今天我们班出了好多小诗人,你们真棒!

评:教师的欣赏与鼓励,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评: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

评:这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主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四、唱四季歌,绘四季景

1、 师:老师觉得你们的诗写得太好了,我想唱歌,你们想听吗?

〈课件播放音乐〉师把课文改成歌,也可把学生编的诗改成歌唱给学生听,生跟着唱。

3 1︱3 3 1︱3 4 5 6︱5 - ︱6 6︱5 5 3︱5 5 3 1︱2 - ︱

草 芽 尖 尖,他对小鸟 说, 我 是 春 天,我是 春 天。

谷 穗 弯 弯,他鞠着躬 说, 我 是 秋 天,我是 秋 天。

3 1︱3 3 1︱3 3 5 6︱6- ︱1 6︱5 5 3︱2 2 3 2︱1- ︱

荷 叶 圆 圆,他对青蛙 说, 我 是 夏 天 我是 夏 天。

雪 人 大肚子 一 挺, 他顽皮 地 说,我就是冬 天。

(师生同唱四季歌!)

评: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一直沉浸在欢乐之中。

2、师:这节课我们读了四季诗,看了四季景,编了四季诗,还唱了四季歌,你们过得愉快吗?(愉快)是呀!四季多美呀,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这四季组成的,我们的生活多美呀!回家画画四季的景色,画画我们美好的生活。画好后贴到我们的画栏里,(好)好吗?下课

【教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如果说有什么奥秘的话,我想那就是我让学生大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具体表现如下:

1、快乐来源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儿童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兴趣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利用多样的形式,如过关、表演读、当评委打分、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当小诗人、把课文改歌唱等形式,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利用生动、激励的语言,如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今老师要带你们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们想去吗?这让学生情绪高涨。我又说:但是可没那么容易,要先过关,你们敢吗?学生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一个个高声喊到:敢!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再如当学生顺利过关时,我对学生说:刚才你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决定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带上你的照相机,带上你的录音机,我们出发了!我这里是想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仔细听,孩子一听到我的话,马上做好准备,孩子喜欢听这样儿童化的语言。

2、快乐来源于美: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三维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时的目标其中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果教师光告诉学生什么季节有什么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真的去看,去听,去感受,而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把四季的景色放在同一个时空的,于是我借助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没逼真的情景,再配上教师美的朗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所以后面有学生能说出我要感谢这些美丽的景色这么有深度的话,这都是因为有了美的体验,才有美的创造!

3、快乐来源于成功:

这节课学生自已当小诗人创编出了美妙的诗歌,这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实这些成功是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如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去读诗歌,让学生去发现四季诗的共同点,又上学生去背诗歌,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而且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这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形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积累,后面学生才能自己创编出这么多优秀的诗歌。

第7篇: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这篇短文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其写景部分,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景物描写也很有特,点。写冬景和春景的两段,几乎全用四字短句,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冬末和仲春美妙的自然景色,如第二段,作者将山水、月色、林火、村落、犬吠、钟鸣等景物融为一体,写出了冬夜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迷人景色,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刻画,动静相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人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

2 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

从课题人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以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1 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 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 教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

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1 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教师点拔,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梧到共同的深趣。)

2 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啊!(教师不限定答案,鼓励更开放性地理解。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羌景?紧承着过渡到景物描写的品味。)

四、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诗情画意及语盲筒约淡雅的特点

1 朗读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

(1)找出此段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发现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词,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幽、空灵的意境。

请学生挑选一些字来谈谈感悟,如“疏钟”可以想见钟声清润悠扬,疏疏落落,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显出静中之动,有种缥缈韵味。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表现的画面。总结作者在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景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相应和。细致地表现了光色和音响变化,语言精美,音节舒缓,表现了山水的幽静和作者内心的静谧。

(3)这样的冬季月景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

可能许多学生不喜欢,因为太冷寂、太凄清甚至有点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会说意境很优美,但让自己长居此地就不情愿了。

(4)为什么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维眼中却是优美动人的呢?

借此可适当介绍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字摩诘,名与字来源于佛经《维摩诘》。有人说王维心中有座“佛”,可见其晚年内心的平静和甘于寂寞。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2 朗读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

(1)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色彩明丽,生动活泼,富有朝气)让学生通过联想描绘文中所写景物,体会景物的意境。

(2)启发学生,从此段所写的事物(草、木、山、鱼、鸟等)联想的同《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两段描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比如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的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3)“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学生谈谈感悟。

①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作者对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自然万物有相敬相和的亲密关系,因而对佳山丽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能更细微地去领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净美与和谐。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舒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够物我相亲,与自然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相处。

②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他归隐后乡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从景物中领悟到返璞归真的真意。而王维在景物中何尝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呢?人本就应该生存在如此美景之中啊。

小结:虽是一封书信,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赞美诗。我们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其清寂雅净的胸襟与闲静从容的心地,带给人恬淡和宁静的心境,是诗文之中的极品。

五、比较阅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第8篇: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童童,告诉你,我遇到韦娅阿姨了!”真真连蹦带跳地跑到童童面前。

“真的?”童童睁大眼睛,“听说韦娅阿姨定居在香港,你怎么会遇上她?”

“她来参加中国童诗年会,还给我签名哩!”真真忙把本子拿给童童看。

“真好!”童童羡慕地说,“我可喜欢韦娅阿姨写的校园小说和散文了!”

“但这一次,她主要给我们讲她的诗歌!”真真说,“我听了后,突然发现我对诗歌的理解又有了一个角度。”

“我们读过北京的金波爷爷,读过日本的水上多世,香港的韦娅阿姨与他们没有相同点吗?”童童说,“要不,去眼镜哥哥那找找她的诗来读!”

“瞧――”眼镜哥哥突然从他俩后面冒出来,吓了他俩一跳,“这就是韦娅阿姨的童诗!”

“太好啦!”真真跳起来,“我来给你们读一首――

会飞的叶子

谁都怕冬天

说 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朗诵小诗

谁都说 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小麻雀立在枝头

给寂寞的老树

添上一片

会飞的叶子

眼镜哥哥说:“冬天来临了,小朋友都穿上厚厚的衣衫去上学,却看到树上的小麻雀一点也不怕冷,它站在树上啾啾地叫着,像在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呢!”

童童接着说:“啊,冬天的树上,绿叶子都没有了,可是乖巧的小麻雀,读完小诗,扑腾着翅膀飞了!”

真真笑道:“啊,那是一幅多美丽的图画,小鸟儿像不像一片会飞的叶子,离枝而去呀?真是太像了!”

童童叫起来:“我来读一首嘛――”

雨花

雨花雨花

是你在屋顶上跳舞吗

嗒嗒嗒 嗒嗒嗒

雨花雨花

是你在树叶上玩耍吗

沙沙沙 沙沙沙

雨花雨花

是你在窗子上笑闹吗

嘻嘻嘻 嘻嘻嘻

雨花雨花

是你在妈妈的伞上催促吗

去去去 上学去

“这首诗像我写的!”童童念完说,“我就老是在心里这么问雨花的!”

“嘻嘻,”真真笑,“我怎么从没听你说过这样的诗!”

“因为……”童童摸摸脑袋,“我想的被韦娅阿姨先写出来了!”

“哈……”眼镜哥哥笑起来,“童童,你说得没错,很多孩子的想法都被韦娅阿姨想去了,所以童诗里面都是有童年的,这也是我们爱读童诗,容易读童诗的原因呀!”

“是的,这些诗一读就明白,一读就像看到了自己在诗里面!”真真认真地说,“我还好喜欢这一首――”

爸爸的手掌

坐在

爸爸的膝盖上

听他讲故事

爸爸的手掌

像一把太阳伞

把我暖暖地 遮掩

哟 阳光

从爸爸的手指缝里

钻进我的眼帘

爸爸的手掌里

藏着多少故事呢

数也数不清

童童说:“爸爸的手掌里有什么呢?那上面有千条万条的小纹路,藏着的是歌曲呢,还是好听的故事?”

眼镜哥哥说:“那么,坐在冬天的日光下,在爸爸的手掌里找一个秘密吧,请他讲给你听,你一定会发现,这里面的故事,很神奇……”

小河不要哭

听 小河是不是哭了

是不是在诉说

她的妈妈 不见了

在她睡着的时候

小河小河你不要哭

我爸爸说

你会有一个新妈妈呀

小河为什么你

依然 哭个不停

哗哗哗 呜呜呜

好像说 不要不要

不要新妈妈

我坐在海边好伤心

爸爸呀

你可不可以找回我那旧妈妈

在我过生日的时候

小河小河你不要哭

你的妈妈

我的妈妈

都会回来的呀

真真说:“你们知道吗?韦娅阿姨为大家读这一首诗时,都流泪了!”

“这真的是一首很悲伤的童诗。”眼镜哥哥说,“悲伤的童诗在别的诗集里挺少,但是韦娅阿姨却写了一批悲伤的童诗,她说,其实孩子们也是很愿意读读悲伤的童诗的,因为在童年生活里,确确实实有很多忧郁的情感,这些忧郁的情感常常很难表达,这些童诗把好多心情给表达出来了。”

童童:“是的,这一首诗就是好多离开妈妈的孩子那种悲伤的感觉。韦娅阿姨好喜欢小河呀,她的诗里,有这么多小河,小溪……”

眼镜哥哥:“不错嘛,多读了几首,就能发现诗人的小秘密啦……”

二、眼镜哥哥陪你――边读边思

同学们,读着韦娅阿姨的童诗,你一定跟童童和真真一样,发现了韦娅阿姨特别喜欢写小河,小溪,我们就一起来想象――一条小溪,唱着动听的歌,从远方跑来,要不,让我们跟她一起去游玩吧?

听,小溪发现了一个秘密――

大地爷爷

王琴

大地爷爷最大方,

送一块地给绿绿的小草,

送一块地给五彩的花朵,

送一块地给蓝蓝的大海……

小草邀来了虫儿,

花朵请来了蜂蝶,

大海种起了波浪……

大地

也变得更富有了

原来,帮助别人会让自己更富有,小溪觉得真好,她也想去帮助别人了,我们一起帮她想想,小溪可以怎样去帮助别人呀,小溪有小溪的方式,这一定难不倒她――可以做《山爷爷的胡须》,可以当《风爷爷的古琴》,还可以变成大地的《腰带》……我们选几个来写一写――

小溪

王钰

小溪是一根粗辫子,

大山就是辫子的主人,

树木野花就是山女孩的发夹;

小溪是一条天蓝色的丝巾,

土地是她美丽的女主人,

每天都把她系在脖子上。

溪水的秘密

万勤

小溪里摆放着,

许多透明的古琴,

风悄悄地拨动琴弦,

溪水会忍不住舞蹈!

可快乐的小溪,一刻也不愿意休息,还要继续向前奔跑,一路上,她还会遇上多少好朋友,还会发生多少趣事啊,你也快快动笔写一个,让小溪一路唱着最美妙的诗歌,跑向大海去!

同学们发现了吧,把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小溪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写出小溪的诗篇,那么,我们的童年生活还倒映在阳光里,月光下,树叶中,花朵上……你也可以写写关于她们的诗篇呀!韦娅阿姨不仅仅送给我们童诗,更重要的是,她送给我们思考的方法,诗意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啊!

信纸

蒋钰

大地是一张长长的信纸

小溪流在上面写信

第9篇:为冬天写的诗范文

山青水秀的江南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气候宜人,冬天也不会太寒冷,下雪的时间很少,往往要几年才能看到皎洁的冰雪。因雪性寒,覆盖于田野能冻死害虫,大凡冬天下了雪,来年的农作物都可望丰收,故而自古以来就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雪因此深为江南人们所喜爱,到了冬天都期盼着下雪,对洁白美丽的冰雪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生长于江南的我,儿时特别喜欢下雪,喜欢与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还常常摘下树上的冰棱当冰棍儿玩,洁白无睱的冰雪曾给我的童年带来许多的乐趣。更有趣的是雪还能治长痱子,冬天用瓶子装满雪贮于地下,来年酷暑天身上长痱子时就切一块黄瓜,沾上雪水涂搽于上,不用几天痱子就会消失,比商场卖的痱子粉更为有效。爱生痱子的我因此对雪另有一种偏爱,遇上不下雪的冬天就会觉得若有所失,有一种说不上的惆怅。

长大后我才知道洁白美丽的冰雪不仅纯净可爱,而且还能冻死害虫。那是在上山下乡的年月,每当秋收冬种忙完后,我们这些插队知青已累得够呛,可如果天不下雪,长着满脸络腮胡子的生产队长就会叫我们去播了红花草籽的田地把割去了稻穗的禾兜儿一兜一地用手拔起来,再抱成一堆堆用火烧掉。据胡子队长说,冬天害虫都躲在禾兜里,这样就能烧死很多的害虫。第二年早稻抽穗前,胡子队长又让我们这些插队知青拌好杀虫的农药,背上又大又重的喷雾嚣到稻田里去杀虫。可如果冬天下了雪,我们就不用去干拔禾兜那又冷又累枯燥无味的活儿,也不用背上笨重的喷雾器去杀虫,可以挤在暖烘烘的被窝里打老K、下象棋或侃大山,胡子队长说冰冷冰冷的雪能把藏在禾兜里土缝里的害虫冻死。记得七十年代末有一年下了场江南罕见的大雪,第二年生产队获得了前所未有过的大丰收,我们知青田里的早稻亩产竟然达到了1300多斤。看着田里那比狼尾巴还大还长的稻穗,我们这些插队知青高兴得又笑又跳地欢呼起来,把那个胡子队长的鼻子都笑歪了。

江南的雪大都是晶莹剔透的雪粒儿,象一颗颗纯净美丽的珍珠。虽然有时也能看到洁白轻盈随风飘荡的小雪花儿,可与北方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相比,江南的雪是那样的娇小轻柔,犹如袅袅婷婷的纯情少女,柔柔的白白的令人心醉。

下雪时的江南没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飘”的壮观,也没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激昂,轻盈地飘逸地另有一种幽静恬静的情韵。我喜欢独自静观和聆听那圆溜溜晶明透亮的雪粒儿悄悄地随着风儿淅淅沥沥地掉下来,象一颗颗洁白美丽的珍珠,在原野上屋顶上跳跃着滚动着,敲打出一种美妙奇特的声音。每当这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的滴雪声犹如美妙动人的乐曲,令人神往心驰,飘然欲飞。

江南下雪的时间很迟,总是在农历正月二月间,象姗姗来迟的白衣少女,带着人们无限的期盼。在这冬欲尽春将至的季节,江南冬种的油菜和红花草长得正好,绿油油地铺在原野上就象一块块碧绿的地毯。当晶莹纯净的白雪覆盖于上的时候,好坏一块块冰棱积雪下的绿茵就成了镶嵌在水晶宫里的翡翠宝石。而在江南白雪茫茫的原野上,最醒目的当数梅花了,那些星星点点燃烧着生命之火的花朵给严寒的冰雪世界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机,洁白冰雪的映衬又使铁骨铮铮凌寒怒放的梅花更加鲜艳。宋代诗人卢梅坡有感于梅雪交映生辉的奇妙景致,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七律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因雪为水汽遇寒凝结成形,纯净无暇,历来被人们视为纯洁高雅的象征,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们不惜笔墨,吟咏抒怀,写下了许多赞美咏颂雪的诗赋词章,缀成在浩瀚无际文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在诸多的咏雪诗篇中,我最喜欢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写的那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词中,毛泽东同志咏雪抒怀,尽情地赞美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诗人气吞山河的壮志凌云与丰富博大的情怀。全词气魄宏大内涵淳厚,词句优美精练,堪称是咏雪诗赋中的千古佳作。

江南的雪是那样的洁白美丽,江南的雪是那样的纯净无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