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含有荷花的诗句精选(九篇)

含有荷花的诗句

第1篇: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体会“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的含义,理解古诗大意。

3. 通过想象,品味诗歌描写的美景,感受六月西湖的壮美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品味,引导学生感受“无穷碧”“别样红”的美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受

1. 师:同学们,诵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今天我们要走进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学生读课题,正音。

3.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反复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

[设计意图: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初读中,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这样一幅天然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想象诗境,赏读共悟

1.(课件播放名家吟诵的录音)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莲叶 荷花)

2. 赏读莲叶。

(1)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辅以课件体会莲叶的多。

A.品味“接天”。引导理解“接天”的字面意思;想象“接天”的壮美画面。

B.品味“无穷”。“无穷”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数不胜数,一望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把这两个词送进诗句中,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引导学生抓住“六月中”“碧”来想象体会莲叶的绿。

师:读着,想着,谁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来想象一下,此时的莲叶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呢?(教师相机板书:碧)

小结:对呀,六月西湖的莲叶是那样的碧绿、青绿、深绿、墨绿,还带有点黄的绿,它们互相辉映,互相重叠,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这样的画面多么——壮阔,多么——有气势!把这种感受带到诗句中读吧。(指导读出诗句的壮美)

3. 赏读荷花。

(1)默读描写荷花的诗句,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理解“别样红”及“荷花别样红”的原因。

师:什么是“别样红”?为什么此时的荷花会这般——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不一般的红呢?(引导学生体会是无穷碧的莲叶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是太阳的映照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

(3)句式训练。

师:瞧,火红的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请同学们默读屏幕上的这段话,细细地想。待会儿请你来说——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内容:

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

映在荷花上,荷花红得?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3)引导学生抓住“别样红”“映日”读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美。

4. 辅以课件引读感受古诗的对仗美。

5. 欣赏荷塘,激情诵读。

(1)欣赏荷塘美景。(多媒体播放荷塘画面)

(2)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赞美西湖荷塘美景。(课件出示:?摇西湖景)

(3)激情诵读。

师:此时,你觉得应该以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才能读出这番的美景?自己练练,注意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味呢?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化象为画”“化象为情”,就能走进诗人为我们创设的意境中去。因此,紧扣“莲叶”“荷花”这一“诗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平面的诗句就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

6. 对比研读。

师:同学们,诗人杨万里一生特别爱荷,而且爱荷爱到痴狂的地步,老师能查到他描写荷的诗作就有二三十首,难怪人们称他是“全方位描写荷的第一人”。我们曾经就学过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天我们又学了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对比,从中感受同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如从时间上、内容上、地点上、静态与动态、形状与色彩等方面去感受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突出西湖荷塘的壮阔美。)

7. 品读前两行诗。

(1)引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前两行诗的意思。

(2)链接播放西湖四季风光和诗句,深入感受西湖六月风光的特点。

(3)指导朗读。

8. 整体回归,配乐齐读古诗,欣赏古诗的特色吟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以上教学,设计了两处比较:同一诗人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同个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把这些从内容到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诗歌优化组合加以对比,既加深学生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三、巧妙质疑,升华主题

1. 引导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有疑问吗?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想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回答)

师: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还知道哪些送别名句?(生交流)

2. 教师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出示同题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引导学生抓住“月尚残”一词理解“晓出”是“清晨很早的时候”,从而领会短短的路程诗人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想象: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

3. 借助课件链接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别样红”。(课件出示并播放录音: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他们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

师:听了这些介绍,你还觉得诗中的“别样红”仅仅是指荷花的颜色特别红吗?(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情景交融)

4.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通过质疑问难,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教学中链接了与诗文、诗人相关的资料来丰厚文本,努力让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从而感悟本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古诗的古为今用。

2.教师总结:同学们,同一首古诗,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愿经典诗文能陪伴你们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在生活中的运用,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拓展到生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2篇: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文学性课文从其内涵说,主要指音韵和谐、优美形象的语言,通过描绘独具特色的场景氛围和鲜明生动的人物、景物形象,构成整体的自然生活图像或人文意境,形象化地表现大自然的风姿和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的艺术作品。它具有以语言形象感人,以语言文字间蕴含的情意动人的特点。

二、现状分析

案例1:登鹳雀楼

一位教师教《登鹳雀楼》,在学生初读诗句、认识生字后,采取“大白话”的解析法教学生理解词语和诗句,把“白日”理解为白色的太阳,进而联系“依山尽”,指定其为“傍晚的太阳”;把“依山尽”解释为依傍着山峦消失了;把“入海流”生硬地说成“奔流入海”;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象化地理解为“想要穷尽目力,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只有再登上一层楼”,并归结为“这两句诗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讲解中生硬地联系了词语与诗句意思,指导、练习了朗读和背诵,即告结课。

案例2:桂林山水

一位教师教《桂林山水》,采用理性概括法和抽象说教法进行教学,学生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生词后,并未讲解具体语句所描绘的桂林山水的静谧、清绿、形态万千、秀丽险峻的景物形象,进行充分的诵读感受和想象体会,教师仅通过词句字面意思的认识理解和课文内容的分析概括,很快地从中概括出“静、清、绿、奇、秀、险”等概念化景物特点,继而引领学生由“漓江的水真……桂林的山真……”等个别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生硬地分析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对表达“热爱桂林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行思想道德说教,并生硬牵强地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个教学过程忽略了优美语句的描绘,模糊了多姿多彩的景物形象,弱化了思想感情的具体感受,使学生的学习所得仅剩下词句的理性解释,景物的抽象特点和思想感情的空洞说教。

反思:以上两个教学均忽略了文学性课文的特点,悖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走入机械繁琐、僵化死板的教学误区,抽象概括、干瘪无味地进行景物特点和思想感情剖析,不留感知、体验和思维想象的空间,完整地走入一教到底的理性教学误区,导致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缺省了具体、优美语句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形象感知与积累,凝固了形象思维,泯灭了艺术语言的创造潜质。

三、对策

这类课文的教学要避免太实、太死、太干、太全的教学方法。力求营造一种切合课文文本诗意的氛围,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绘声绘色地引导学生进入形象的意境。注重具体语言的感知积累,注重语言形象的感受想象,注重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

(一)语言的感悟

案例1:游园不值

师:一首好诗能流传千古,就说这一首吧,你们觉得哪句写得最好?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么样呢?请你描述一下看到的满园春色。

生1: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装扮得生机勃勃。

生2:杏树高高地举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到来;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

生3: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

案例2:荷花

师:请同学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

生:我觉得这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好像荷花很有力地长大。

师:我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么“冒”出来的呢?

生:我觉得是“探”出来的。

师:带到句中读一读。

生:是“蹦”出来。

生:是“伸”出来。

师:好一个“探出来”、“伸出来”、“蹦出来”。在你们的世界里,白荷花是活泼可爱的啊!同学们,我为你们飞扬的想象力喝彩!

师出示问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里?摇 ?摇出来,仿佛?摇 ?摇。

生: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蹦出来,仿佛想到外面透透气。

生: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仿佛向人民展示她的美丽。

生: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跳出来,仿佛想和我们交朋友。

师:多美的荷花呀!无论是含苞欲放的,无论是半开着的,无论是全开的,所有的荷花都是那么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的迷人的荷花吧!

反思:语言感悟是什么?如何感悟?从以上两个课例可以得出有益启示。语言的感悟就是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如果仅仅停留在意思理解的层面,不仅有碍于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深刻领悟,还有碍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的提高。

语言的感悟应立足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教师重视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联系上下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在诵读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二)情感的熏陶

案例:观潮

师:潮来时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读第三段。

(学生纷纷读)

师:你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就在眼前,非常壮观!

生2:白浪翻滚,很有气势!

生3:我听到了钱塘江在怒吼,看到了江水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师:我也仿佛看到了六七米的浪潮,声音如地动山摇。那万马奔腾、白浪排空的气势,令人心动。

师:我们一起观赏一下这天下奇观!(大屏幕上出现汹涌的江水,并配以激昂的音乐),这就是万马奔腾的钱塘江!你看到这江水,听到这音乐,心情会怎样啊?你想对钱塘江说什么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钱塘江气势雄壮、磅礴,非常壮观!

生:我的心潮也像钱塘江那样汹涌!

师: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不虚传啊!看了就会心潮澎湃,打开书,我们再一次怀着澎湃的感情,朗读这一段。

反思: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从这一课得到了例证。老师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创设课文情境,引导想象课文情境,都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看着滔滔的江水,听着配衬得体的音乐,读着课文的有关段落,情感油然而生,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活动不仅要导疑、导法,还要导情、导语。教师语言的魅力,也能增强课文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激情。

第3篇: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唐〕李 白

碧荷生幽泉①,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②,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③。

结根未得所④,愿托华池边⑤。

注释:

①幽泉:地处偏僻的泉水。

②冒:覆,盖。

③“坐看”二句:是说飞霜一来,荷花就凋谢了。

④结根:扎根。 未得所:长得不是地方。

⑤华池:芳华之池。此处暗指朝廷。此句是说,愿托身于华池之所,碧荷的艳色和馨香能为人所赏。

赏析:这是首托物言志之诗,诗人以碧荷自比,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碧荷生于幽泉,比喻贤者不得其位;秀色绝世而馨香不传,言空怀才志,无人援引;坐看霜至而红芳凋零,言徒悲老之将至;愿结根华池,言愿能置身朝堂,为国效力,从而点明全诗主旨。诗歌寓意深刻,寄托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志。

折荷有赠

〔唐〕李 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①。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②,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注释:

①红蕖:红色荷花。

②佳人:指所思念之人。 彩云里:谓极远处。

赏析:这是一首富有浓厚民歌韵味的古诗,诗中以女子的口吻,表现了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诗歌围绕“攀荷”这一短暂的细节,描写了女主人公由赏秋玩荷过渡到相思苦闷的过程,自然巧妙,流露出了她整个内心的细微变化,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人物内心的相思之苦和惆怅无奈的悲凉情思。整个诗歌意境浑然天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②。

注释:

①萦波:萦,旋绕。萦波是说菱叶因水波流动而摇摆不定。(zhǎn)风:因风而招展。

②搔头:簪的别称。

赏析:白居易作诗通俗晓畅,让一般人都能看得懂。这首诗也不例外,全诗平实顺畅,形象地再现了采莲女劳动时欢快的情景,洋溢着情趣,读来生动传神。首句写景,第二句使荷塘有了纵深感,小船往来于荷花中颇富诗情画意,诗人以荷花和碧波来表现青春的活力,并以此为背景,细腻描绘了采莲女的活泼情态和羞涩心理,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①。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②。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注释:

①幢:古代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多用于仪仗。

②金卮(zhī):金杯,酒杯的美称。

赏析:这首词选自欧阳修当年为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所作的一组十首《采桑子》,本词写夏天荷花开放后西湖的风景之美和作者自己的游赏之乐。上片写西湖荷花给作者带来的审美愉悦,借旌旗和伞盖比喻湖面上的红花绿叶,形象生动,富有动感。下片写作者自己在荷花丛中饮酒的乐趣,荷花深处,烟雨微微,撩人情思,动人遐想,酒香中融入了荷香,于是便在花香、酒香与乐曲声的包围中归去。

荷 花

〔清〕石 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第4篇: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那天,爸爸带我到“三水荷花世界”游玩。一进门,就被荷花的香气给迷住了,便飞奔到荷池观赏荷花。

看!荷池中长满了?油油的荷叶,一片片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个碧?的大圆盘。透过层层叠叠的荷叶,可见一根根墨?的、长着小刺的荷梗在水面上昂首挺胸。荷梗上小扇子似的萼片衬着亭亭玉立白里带红的荷花,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花儿们有的全都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和小莲蓬;有的才展开几片花瓣儿,像是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正在向行人微笑;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

正当我看的入迷时,爸爸突然问我:“??,荷花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的?”我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洁白无瑕的荷花竟是生长在这样肮脏不堪的泥水里的。爸爸告诉我:“古代有一句话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寓意是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荷花的秉性才好。”

望着一池随风摇曳是荷花,我说:“荷花的精神与品质值得我去学习,所以,我要做一个具有荷花精神的人。”

只见爸爸欣慰的笑了。

第5篇: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荷花,又称莲花,古称芙蓉、芙蕖、菡萏。古人早就赋予它“花中君子”、“瑶池仙子”的雅称。

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冰清玉洁,与世无争,它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带着高贵的品质,载着诗意的生活,静静伫立于湖池,轻轻摇曳于人们的眼眸。

因了初中课本上周敦颐《爱莲说》里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在我豆蔻年华时,对于荷花就心生仰慕和欢喜,只是,我生活的这个岛上以前很少有人种荷花,因此,亲近荷花成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其实,在五六年前我也曾在杭州西湖边靠近过荷花,但因为是医院组织的集体旅游,根本就没时间好好停留观赏,当时,只能说是惊鸿一瞥,匆匆离去,心中,深感遗憾。

每年夏天,我总会忍不住跟随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样的诗词意境一遍又一遍地把自己置身其中,感受荷花的清新和易安居士在世时的那份情怀。

上个月,有朋友告诉我说附近有人种了大面积的荷花,得此消息后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终于,在这个月初,我,得偿所愿。

三号那天,微风徐徐,我走近荷塘时已是黄昏时分,美丽的荷花,在落日余辉的照映下显得分外的妖娆。远远望去,一株株荷花就像是身着粉红长裙的女子,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优雅地跳着舞蹈,我,不禁看呆了。

一塘荷影,在碧波潋滟中流转,荷花浅笑盈盈,风情万种,清香四溢,让我深深陶醉。

近观盛开的荷花,粉里裹着白,白里透着红,那个美哟,搜遍辞海,也难以觅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再看那含苞待放的花朵,一种欲说还羞的情状油然而生,让我心盈柔情,好不喜欢。

怪不得诗人徐志摩的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会让许许多多的人对莲花心生幻想,对如莲女子心生爱怜,一生痴迷。

望着美丽的荷塘,我的耳边仿佛有江南女子的采莲曲隔水传来,我的心随着歌声渐渐飘上了云天……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那一刻,我好想化身为一个宋代的女子,一身紫罗衫,一袭长水袖,渡一叶兰舟,横一管长箫,涉清雅荷花深处,细细聆听荷花仙子的浅唱,低吟……

今天下午,雨儿纷飞,我又撑伞独自去西塘那边赏雨荷。

雨中的荷塘有一种朦胧极致的美,当淅淅沥沥的小雨点,有节奏地敲打在荷叶上,那错落有致的声响,既似古筝,又如琵琶在弹奏,那声声美妙带着我穿越到了晚唐时期,依稀中,我看见诗人李商隐正左手执卷,右手执扇,踱着方步,低首轻吟着他的诗句:“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阵风吹来,荷叶摇摆,满塘荷珠零落,我,如何也捡拾不起。

经过雨的洗涤,荷花显得更加水灵,清秀,妩媚,雅洁。在雨中,我的一份诗情又因雨荷而生。

好想,自己能够笼一袖幽幽的荷香,怀着一份淡淡的江南烟雨情怀,拥着静好岁月,一生踏歌而行。

我想,此生,我永远都不会学那浮萍,浅水自安,我要学那荷花出污泥一尘不染,把纯美的情怀寄于云水,柳岸,远离红尘喧嚣,享受寂寞,享受淡淡清欢,让一世的芳华,在花开花落里悠然起舞。

弯腰,低头,我,轻轻吻住了雨荷……

看!风止了,雨荷停止了摇曳。或许,荷花仙子们要入眠了。

我不忍心再去惊扰仙子的梦。

第6篇: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他是清代康熙后期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宗司徒空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妙悟”之说,创神韵派。所谓神韵,主要是指写景作品手法含蓄,语言清俊,风格清新,富有诗情画意,而情意又体现在诗歌的字句之外。其山水绝句,极有风致,妙在融情入景,幽情绵邈,音节清远跌宕,意味悠然,神韵卓绝。《夕阳楼》:野塘菡萏正新秋,红藕香中过郑州。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

此诗描绘了夕阳楼的绮丽风光。夕阳楼,在河南郑州。菡萏,荷花的别名。仆射陂,在郑州东五里。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初秋时节,路过郑州,野外池塘里的荷花开得正茂,红艳艳的亭亭玉立在水中。微风吹送淡淡荷香,令人陶醉。这描绘的是一幅静态的美景。后两句是动态描写。仆射陂头小雨刚刚停下,时近黄昏,夕阳西下,荷塘披着霞辉,蒙蒙水汽笼罩,山后的夕阳映照着夕阳楼,给夕阳楼抹上了一层红色的霞光,好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他欣赏山川田园的情趣。诗中景物写得色泽鲜艳,生气勃勃,让人读了赏心悦目,引人遐思。

第7篇: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作文 文采 课文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告诉我们,写作要讲究文采。确实,考生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让你的作文文采飞扬。

当然,语言上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但是笔者要告诉大家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恰当引用出文采

写作时,恰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和古代诗文,能收到言简意丰、增添文采的效果。这里的引用包括明引和暗引。

例1.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例2.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年寒窗,九章算术,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五经,四书三德,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德育英才泽神州。(2001年高考作文《山村的故事》)

例1是明引,本段作者由梦想和现实很自然地想起了杜甫和鲁迅,他们都有着救国救民的梦想,诗句的引用很好地阐述了他们的梦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例2作者暗引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对诗的典雅故事。先将一到十顺说,再倒说,而句句都以山村教师的艰辛密切相连,形神俱备,实乃佳笔。

二、借用课文语言出文采

选入我们中学课本的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在语言上堪称学习的典范。恰当地运用课本语言,会让读者感到亲切,爽心悦目。

例3.他含着笑,唤起沉睡的儿子;他含着笑,点起夜色中的第一盏灯;他含着笑,整理儿子零乱的睡铺;他含着笑,忙着地里的农事;他含着笑,在暮色中接过儿子的书包;他含着笑,操持着儿子的一切……(《父爱――儿子成长之魂》)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赞美他的乳母大堰河的话:“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蓝到村边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淘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本文作者明显借用了这一句式来写他的父亲,显得亲切自然而又有情调,有内涵而又聪慧。

三、运用比喻修辞出文采

比喻修辞的作用就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是广受大家青睐的作文之法,尤其博喻的运用,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充分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

例4.如果,寂寞是一朵即将枯萎的花,知识就是滋润万物的甘露。

如果,苦难是一片浩淼无涯的海,智慧就是乘风破浪的巨轮。

如果,愚笨是一扇禁锢思维的门,感悟就是开启潜能的钥匙。

(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舞动腾飞的翅膀》)

作者将“寂寞”、“苦难”、“愚笨”分别喻为“滋润万物的甘露”、“乘风破浪的巨轮”、“开启潜能的钥匙”,比喻精当具体,使人在形象的感知中充分体会出“知识”、“智慧”、“感悟”的强大力量。

例5.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永远的绿卡》)

作者运用博喻,将“诚信”比作“春天第一缕阳光”、“夏天的一块西瓜”、“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和“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形成破竹之气势,还在每个比喻的后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使语言显得更加丰富。

四、运用排比句(段)出文采

排比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我们写文章时运用排比句(段),一定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6.我沉浸在书的馨香中。在其中,我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放,杜工部的沉重,李义山的秀逸;可以品味梁实秋的随意,钱钟书的睿智,朱自清的平和;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朔般着着实实过上一把“痞”瘾。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我可以无拘无束地细细品位个中精髓,也可以随性地“好读书不求甚解”。(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快乐的读书脚印》)

读到这一段,有谁不会为作者的才情击节叫好呢?排比句式的恰当运用,既增强了语势,又增加了议论的深度。让读者充分体会出读书的快乐。整个文段文采斐然,令人赏心悦目。

五、选用生动词汇出文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总会让文章锦上添花、增添无穷魅力的。而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汇当属那些绘声之词,绘色之词,他们用得好,往往使文章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例7.我们试比较以下两段文字:

(1)一阵雷声响过,大雨倾盆而下,房子塌了,孩子哭了。

(2)轰隆隆,一阵雷声响过;哗啦啦,大雨倾盆而下;忽喇喇,房子瞬间倒塌;哇哇哇,孩子被突如其来的变动吓哭了。

四个象声词,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雷雨交加、房倒屋塌、孩子哭叫的景象,对照阅读两段文字,我们便不难看出绘色之词的使用,对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形象性的作用。他不仅使声音形象可闻,而且使整段文字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例8.夏天,阵雨过后,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滴溜溜地打转,好像晶莹的珍珠。墨绿的荷叶之间,各种姿态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只是小花苞,尖儿红红的,好像谁在上面抹了一层薄薄的细粉;有的含苞欲放,玉色的花瓣之间可见开放的缝隙; 有的已经开放;正迎着和风舒展着自己洁白如玉的花瓣。荷花里面是黄色的花蕊,一丝丝的,多得数不清。

第8篇: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花:莲花茶解热清火

莲花茶最好选用睡莲中的香水莲,香水莲有9种颜色,其中黄色香水莲泡出来的茶汤味道最香。

莲花茶入口淡香,齿颊留香,饮过数次后,便觉味香浓郁,还可解热清火。另外,莲花茶还富含花粉、维生素、17种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钙、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可镇心安神、益肝健脾、止血利耳目、除口臭。尤其是莲花粉中β一胡罗卜素,具有防癌、抗癌、防结石作用。

冲泡方法:先将香水莲洗净,放入泡茶壶中,用开水泡5分钟即可。

梗:荷香梗香浓馥郁

荷花梗入馔,选用的是睡莲梗“过冷河”,切条后,猛火炒制,味道鲜美,质感清脆,咬时还有梗断丝连的。

叶:荷叶蒸菜取味留香

人们还喜欢在夏季用荷叶蒸菜。用荷叶蒸,能让荷香渗入肉中,清香可口;另一方面荷叶含有荷叶碱、荷叶甙、桷皮素等物质,有消暑解热、止渴生津、调理脾胃功效。用荷叶作底,铺上糯米,蒸淡水鱼。嫩嫩的鱼肉有糯米的粘弹牙,又有荷叶淡淡的香气,极受人们欢迎。

藕的做法有很多,蒜香鲜藕夹品,一片青瓜,一片肉,一片香菇,一片胡萝卜,还有两片耦,蒸熟后相间夹着,再醮上蒜蓉和葱蓉,清香中带有蒜香味,还有青瓜的爽脆、香菇的鲜美、胡萝卜的清甜,口感相当丰富。

莲子更是菜肴中的佳品,营养丰富,具有补脾、益肺、养心等功效。

荷叶冬瓜薏米粥

荷叶、冬瓜、薏米均是清热解暑良品,合在一起煮功效更为明显。除在大暑日煲荷叶粥外,人们还习惯在烈日炎炎的下午,摘取一两块鲜荷叶,洗净,放在即将煲好的明火白粥(或去湿粥)粥面上作盖,再煲几分钟,把荷叶粥舀起搁凉或冷藏后啜之,相当解暑。这个粥被粤籍官员传至北京,被清末京官称为“神仙粥”。

链子糖水

夏季莲荷正当时,人们除用荷叶蒸菜外,时下天气炎热,在家中制作凉拌莲藕,煲莲子百合糖水解热,清香爽口。

鲜莲子粥

鲜莲子不仅可以滋阴补血、润肺养心,还具有抗衰老的诸多好处。将剥好的鲜莲子洗干净,放到淘洗过的大米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然后改小火继续煮40分钟左右,待白米变成了紫色就可以关火了。喝到嘴里莲子的清香余味不绝,放凉后口感更好,如果配上绿豆糕也是不错的搭配。

第9篇:含有荷花的诗句范文

“绿叶素荣,分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这是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所吟颂的橘的形象。此时的屈原因受排挤而遭流放,内心苦闷可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却仍心系楚国。你看那橘:碧绿的树叶繁盛茂密,洁白的花朵惹人喜爱,圆满的果实明光灿烂。这样美好的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它秉性不移,只生长在南国(楚国),不长于北方;它的根深深地牢固地扎在土中,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这哪里是在写橘树,这简直是作者在以美好的橘树自比,是他“不能变心以从俗”的刚正不阿、矢志不渝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志节的写照啊!

梅花,历来有古雅清逸的名士之誉。你看,万花凋谢,冰封雪飘,“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曾有多少风流雅士对之心仪,为之倾倒。据《梁书・何逊传》载:南朝梁诗人何逊在任扬州法曹时,官署后有梅花一株,他常在梅树下赋诗。后迁居洛阳,思念梅花而不得见,因请求再到扬州任职。到扬州之日,梅花盛开,何逊邀请名士饮酒赏梅。南宋诗人张道洽有梅花诗三百余首,其《吟梅》诗云:“村墅苔为径,茅檐竹作篱。神清和月写,香远隔烟知。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姿。诗人风味似,梦寐也应思。”诗人对梅花的仰慕之情,何等殷切,连做梦都在思念。更有甚者,曾写下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北宋诗人林逋,一生不趋荣利,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不娶妻,植梅养鹤,因而有“梅妻鹤子”之谓,为古代诗坛留下了一段虔诚而浪漫的佳话。在这里,梅花不仅成为古代名士群体仰慕的对象,而且成为他们个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将梅花与诗人的人格形象融为一体的当推南宋诗人陆游。他一生酷爱梅花,曾作《梅花六绝》,有“小亭终日倚栏杆,树树梅花看到残”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之句,诗人对梅花的痴迷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是他的《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遭遇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孤傲清高的情怀,成为托物抒情诗中的极致。

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究其原因,恐怕在于那耐寒傲霜的品格。“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陆游)许多诗人从的品格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晋代大诗人陶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做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解职归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怡然自乐。他在一首咏菊诗中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对傲霜倔强的品格作了高度评价,使后人赏菊,也得到很好的启示。为此,人们便不自觉地将他和联在一起,目睹,则心想陶令。

“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荷花,亭亭玉立,高洁脱俗。在它面前,妖桃艳李也会自愧弗如。的确,荷花点染的湖光水色,分外秀丽。盛夏时节,碧叶覆水,红花映日,令人流连忘返。南宋杨万里脍炙人口的诗句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雨后斜阳,花苞湿润晶莹,珍珠似的水滴随着荷盖的摇曳而闪烁滚动,那更是清丽动人了。当秋风萧瑟,荷叶虽已衰败,但诗人李商隐却还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情趣呢!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此,荷花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成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

“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潇潇翠竹,无牡丹之富丽,也无青松之苍劲,更无桃李之妖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历来被视为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之化身。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其爱竹之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是爱竹,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由于不满政府,鄙视逢迎,而寄情于竹。他画竹苍郁挺拔,“秀劲绝伦”,简直竹如其人。有首《竹石》题画诗,可看作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有《题竹》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把翠竹写成敢于反抗的英雄,这又何尝不是在写他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