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

第1篇: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 古诗词名句 积累 学生

古诗词名句,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是兼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古典文化的精粹。对于这些名言诗句,如果仅仅为考卷上的8分而疲于诵记,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没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古诗词名句的诵记和说话、写作活动挂起钩来,并运用于其中,完成诵记、理解和应用的一步到位。下面,是笔者多年来关于古诗词名句积累与运用的实践。

一、激发兴趣,多途径积累

1.开发网络资源,广泛积累。每天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上网查询,寻找有关诗句。选择5至10句名言摘录到笔记本上。

2.开发课外书籍资源,看见感受深刻的诗句都摘录下来。

3.利用黑板一角积累。把黑板右下角留出一块,专门用来书写名句,采取学生轮值书写制度,按座号顺序上去书写,每天一人,书写的内容不能重复,既锻炼书写,又加强了积累。一年来,班上50多位学生每人都写了4句以上,单在黑板上出现,学生抬眼就能看见的名句就有220多句。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黄巢《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宋]李清照《如梦令》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唐]黄巢《题》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4.举行朗诵、默写、仿写古诗词名句比赛,刺激学生加强积累。在仿写比赛中,有的学生还写得特别好,如仿写岳飞《满江红》句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勿虚度,废了年轻时,徒哀叹!”等等。

5.分类整理,方便记忆。如古诗词中关于春、夏、秋、冬、花、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唐]齐己《早梅》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冬雷阵阵,夏雨雪。――汉乐府民歌《上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梁]王籍《入若耶溪》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春花秋月何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

二、采用串联记忆法,高效积累

采用串联记忆法,化“点”记忆为“线”记忆,在短时段内完成高效的学习。

1.教师示范,学生仿照

开始第一两堂课,教师率先作示范工作:每堂课定一个主题,选择7~10句名言,用一段话将它们串联成一则有意义的识记材料,如修身。

一个人怎样提高修养呢?《礼记》有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璞玉要经打磨方能成人间美玉,人只有经过知识的洗礼,才能成就美好的品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圣人修身达到了无出其右的境界。成长的道路上总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即便是君子也会犯错。最要紧的是,知错能改,这正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相应的名言,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背诵。所给时间视他们对名言的熟悉程度而定。考虑到课堂上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所给时间最多不超过五分钟。由于目标集中,又已经具备对材料一定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另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他们在下课后或者早晚读抽几分钟时间强化,其他同学也要在课余及时巩固。

2.学生的具体操作

学生更多的实践,是写串联短文。串联短文的写作主要在课外完成,上课前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并进行修改,推荐出妙文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学生们也在展示自己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觉,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常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妙作出现,如绘月:

月在旷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在大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在密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在大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月在楼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环保:

眼下的环境恶化已经十分严重。由于空气污染,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噪声污染使我们难以进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地;水污染使得我们几乎见不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更难得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林木被砍伐,植被大大减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地方难得一见,真怀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环境。

……

第2篇: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用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98-01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音、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够影响情感的理智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唤起人对自己创造的才能感到惊奇,骄傲的快乐的力量而作用于感情和理性。”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形态,因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艺术创造。成功的课堂教学能产生吸引人、感召人、诱导人的艺术魅力,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境地,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想达到这种效果,我认为借助“他山之石”,来攻语文这块“玉”,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

1.借助美术激活语文课

美术中有一种手法:简笔画。我们语文老师,不妨着重练练。上课的时候,有些课文是很形象的、很具绘画美的,如果在抽象的理解课文中,时不时地插入一些简笔画,突然间就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如果能鼓动全班同学都跃跃一试、豪情万丈地参与简笔勾勒作画中来,那毫无疑问地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荷塘月色》时,先出示一幅《荷塘月光》写意挂图,让学生眼看画面,耳听朗诵,“心亦摇焉”初步达到认知与情感在整体上的统一。然后引导学生按写景的层次顺序及景物特征,勾勒出景物画面。再比如我在教《再别康桥》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的康桥美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把它涂抹出来,体味诗人无限欢喜、眷恋之情。再临摹撑一支长篙漫溯在星辉中听别离的笙箫,从而感悟凄婉而又哀伤情感。有些诗人的诗篇更是需要使用绘画的技巧,王维的作品哪一个不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在这诗情画意当中很容易沉浸于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

2.借助歌词激活语文课

流行歌曲在校园里似乎永远流行。前天是《真心英雄》,昨天是《心太软》,今天是《最近比较烦》。那平易的曲调旋律、个性化的抒情唱词,加上现代影视电声技术的震撼,再夹杂着偶像崇拜的浪漫冲动,总是蒸发成心中永远的感动,弥漫在校园里,温柔地穿透花季雨季中少男少女的心。

我在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唱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共同体味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悲壮;在教苏轼的《赤壁怀古》时,让学生听《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大江东去》,感受历史沧桑时间流逝的无情;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更是用歌曲贯穿全课堂,开展“欣赏讲析再欣赏”活动。所谓“欣赏”即让学生先听有关人物的歌曲,“讲析”即教师讲解分析与此人物有关的词曲内容,“再欣赏”即根据教师的讲析学生再一次听,这样步步加深感知,从而达到欣赏目的,一首《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点明《红》的主线即贾、林、薛之间的爱情纠葛,归纳起来即两个故事: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本来是一对有缘人该成眷属,然最后却劳雁分飞,另一首曲子《枉凝眉》对此作了诠释: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对造成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最后用眼泪的控诉作结。借《西江月》体味宝玉的叛逆性格,借《葬花吟》感受黛玉的悲愤,借《终身误》痛惜悲金悼玉的结局。至于其它重要人物,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王熙凤,荣耀一时而空虚苦闷的元春,资质优美遭遇悲惨的迎春,能干泼辣而涕泣望乡的探春,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的惜春等等,皆可用歌曲来展示命运。如此听音乐,读诗词,学课文,肯定是其乐融融呀,你不妨也一试。

3.借助电影激活语文课

电视、电影可以充分利用声传的优势,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有声语言,借用口气声调的抑扬顿挫,把呆板无声的文字节目变成亲切动人、悦耳动听、易于理解、富于表情的声音,传送给观众,唤起心灵的共鸣,给人一种亲临现场、亲见其人的感觉。这种声传的宣传效果,往往超过文字报道的几倍。比如我在教《祝福》时,播放白杨主演的电影《祝福》,同学们很容易就进入了情节,仿佛也走进了祥林嫂的世界里,感情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当放映到祥林嫂怒砍捐献的门槛时,我试着去问:你觉得导演有意识地增加这点不同于原著的内容,对于整个人物性格的发展有没有出入?虽然学生们各持已见,争论不休,但至少他们深入地去思索了,在思考中完成对人物命运的总体把握。再比如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截取《红楼梦》连续剧中的片段制成课件,变平面的文字为立体的图画,变无声的语言为生动的对话,让学生于凝神之中体味纷至沓来的人物性格的迥异。

4.借助对联激活语文课

第3篇: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 三个课堂结合点有机配合

把课堂教学与我校开展的诵读经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典诵读由传统的小课堂延伸到学校生活的中课堂,进而拓展到更为宽阔的生活实践大课堂。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小课堂的学习,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渔歌子》时,为达到这一目的,找到了三个结合点,让课堂充满了“经典味”。

一、课前引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喜欢表现自己,得到赞扬,得到肯定,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兴趣。为此,一开课,我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这样引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学们课外背诵了很多古诗词,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关于写景的词呢?”同学们争先恐后背诵了白居易的《花非花》,温庭筠的《梦江南》,韦庄的《菩萨蛮》……这样的引入,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了他们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诵读中,加深了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中回顾,深化理解

学生课外积累的古诗词,大多只是机械地背诵,并未形象地感受古诗词描绘的意境。于是,当我讲到与之相关的内容时,便会调动学生的记忆,把孩子们牵引向经典诗文的魅力田园,感悟古诗词美好的意境,让孩子们的精神生命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为孩子们终身受益打下坚定的基础。

《渔歌子》前两句描绘了西塞山春天的美景。我抓住“春天”这个结合点设疑:春天是如此美好,如此令人心醉,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我也不失时机地点拨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春天里翠绿的柳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个烟雨朦胧的江南!“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声声稚嫩的童音在教室里回荡,一幅幅绚丽的春景在脑海中浮现,师生共同沉浸在诗中所描绘的无边春色之中,春愁、春恨、春喜、春悲……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迸发无限神往的渴盼之心,对春声春色、春景春人的理解被点燃、被唤醒。不再仅仅局限于一首《渔歌子》所描绘的悠然自得。语感和情感在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中得到了水天一色般的统一。

三、课后拓展,伴随一生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说明教材与课堂并非是教与学的全部,所以我们要摒弃那种惟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教师应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舞台搭建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把40分钟的课堂教学舞台从时间、空间、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拓展。目的是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把教学问题引向实践,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教师指导和引领下,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个性化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使新课程所蕴涵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价值”转化为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因此,在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之后,我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引导学生跳出小课堂,开阔视野探究新知。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兵法家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第4篇: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新课程实施前“少慢差费”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实施“满堂灌”的刻板训练上。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太少。自主实践学习是以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分析、实践、探索、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从学习过程来看,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然而,自主表达是学生完全自发地、自主地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那么,如何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从而真正达到自主表达的目的?本文将对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做简要的论述。

理论依据及原则

依据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情感、道德与行为策略,都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能动建构的结果。在建构中儿童受兴趣、需要、动机和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主动的选择性。

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验研究的主体,教师只有切实发挥好儿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为学服务,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性。活动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儿童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活动,儿童学习能力的开发也是如此。合作性原则: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自主表达。

能力培养的措施

创设自主实践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表达兴趣 充分利用网络构建自主实践学习环境,突破教师和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丰富的资源打开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时,笔者把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上传优学向上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合作学习,在网上互相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践与研究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备课方式,转变为既关注教材,又依据课前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流程,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自主表达。

拓展自主实践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自主表达内在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课堂上,笔者并没有先介绍诗人,而是让学生在优学向上网上自行查找诗人简介并介绍。在学生自主介绍诗人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学情调研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诗人对西湖的情感认识”,学生只停留于表面,在学习单上设计了一道检测题,“诗人对西湖是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翻阅优学向上网深入了解古诗的精妙之处。

资料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女子,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有一次,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沉鱼”便成为了西施的代称。资料2:每个人的眼中西湖是不一样的,读读诗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艾青: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周起渭: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白居易: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资料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看完资料,学生跃跃欲试,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诗人把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姑娘,我感受到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景色都很美丽,令人陶醉。”“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随时都能展现美。”“苏轼特别喜爱杭州的西湖,那里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学生们通过了解资料,在沟通交流中提升了苏轼对西湖的情感的理解,在实践学习中理解、感悟、自主、快乐表达。

在读与写的自主实践学习中,促学生自主表达能力提升 为了表现出景色描写因为诗句的引用更为精彩的特点,笔者在课上选取了《春》《红楼梦》《颐和园》等课文中关于景色描写的片段。整节课借助丰富的语文资源和良好的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学生在课堂自主实践学习中,提高了自主表达兴趣,提升了自主表达能力。

研究成果与不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迅速提高,并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能力、自主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5篇: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一、留心生活,学会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练写随笔,积累素材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课外阅读,学会迁移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四、模仿范文,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五、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六、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第6篇: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产,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quot;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次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第7篇: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一、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培养口语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的实践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时候依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笔来描述课文,我们当然不能否定传统教学也能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但再精彩的描述也是空中楼阁,犹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不能让学生从感官上得到满足,也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语文往往被人称为“读死书”。

而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教学系统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影片、资料、图片等,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课文。在《灰椋鸟》一课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鸟儿活动的几种场面,让学生感受到鸟儿动的一面,感受到鸟儿欢快的,快乐的气氛,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身临其境的理性认识。多媒体视频资料的运用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我经常在课堂中运用视频、音频、图片资料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共鸣,使语文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春笋》时,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这样一个谜语:“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脑袋钻出地。”你们猜,它是谁?

生1:蘑菇。

师:蘑菇身穿“节节衣”吗?身上的衣服是一节一节的吗?

生2:高粱。

师:嗯,高粱是一节一节的,但高粱是二三月份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吗?

生3:……

师:到底是什么呢?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看!什么长出来了?(多媒体演示春雷、春雨声中春笋纷纷破土而出的画面)

生4:春笋。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春笋》(板书),让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此外,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教学系统的交互性还增加了许多课堂的乐趣。比如在《烟台的海》一文中,我充分地运用了电子互动白板的交互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找不同”的小游戏,在课堂中我先展示了几个地方的海,让学生思考有何不同,然后再展示烟台的海给学生进行比对,学生通过观察之后,再让学生用电子互动白板的批注功能将看了几张图片不同感受说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这节课达到了高潮,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海的不同的感性认识,而且还通过比对得出了烟台的海的可爱之处。

二、培养学生从展示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许多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都能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学生,但是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还是欠佳。有了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教学系统,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变。比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中,以往的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红军长征图片进行展示,有了电子互动白板后,我尝试运用白板的交互功能来开展教学,展示红军长征的照片,然后播放一些长征的相关影片资料。后来我又多次在《郑和下西洋》《林则徐》等课中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让学生感受当时情景,这些课堂展示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的课文知识。

此外,运用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教学系统的聚光灯功能还能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三、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提供帮助

许多学生学习语文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想尽量多地记忆语文知识,但实际上又因语文知识的浩瀚而无法记牢,经常是补了东墙漏了西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往往是以零散的死记硬背来完成的。而运用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史观,对语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通过课件展示或表格展示某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更直观地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理解上记忆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8篇: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不改初衷

我常想,一个人一生中有点挫折,并非都是坏事,至少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挫折与困苦比一帆风顺的经历宝贵得多。50年代被誉为“四小天鹅”的青年作家被打成,又经历了十年的浩劫,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梅开二度更鲜艳,刘绍棠便是其中之一。

1979年,我调入北京文联,从事司机的职业,由于工作的关系与不久前的刘绍棠有着频频的接触和交往。此时刘绍棠精神焕发文思泉涌,除了夜以继日埋头创作之外,还要抽时间参加社会活动。一个个开幕式、一个个首发式、一个个研讨会、一个个基金会和评委会,不一而足,都邀请他参加。刘绍棠为人热情、重情重义,所以有请必到,从不让大家失望,到创作讲习班和高校讲课培育后人,更是义不容辞。他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会议多得数不胜数。为了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他都尽可能地参加,乃至常年超负荷的运转造成中风偏瘫8年,亦是如此。那时,市人大会议时常在怀柔民主与法制培训中心召开,路上需要行驶一个半小时左右,这样我和刘绍棠老师有长时间交谈的机会。不甘寂寞的刘绍棠总是话题广泛,滔滔不绝于耳,谈古论今名人轶事如数家珍,使我大开眼界增长知识。他的话多,我的话少,然而谈得很投机,关系融洽。

有一次我怀着好奇之心把话题转到了他当年划右的问题上,他感慨而谈,这件事对他来说真是一场塌天大祸。小时他在家百般被娇宠,年节瓜果糕点和压岁钱总是给他双份,家里的长辈,没人敢管他,这使他很任性、狂妄,自视特殊。21岁前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少年得志,不懂人情世态,把他划右,虽不是罪有应得,却也是个性悲剧的咎由自取。这是多深刻的反思啊!

三中全会之后,文艺界迎来了第二春天,文坛上曾流行以突破而取胜的说法。而刘绍棠却大谈、特谈“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不合时宜的论调实在是逆潮流而动,遭到冷淡和反对。他不趋炎附势,而是坚决反对辱骂来表现思想解放的背叛行经。他说不是心有余悸,不是政治投机。虽被骂为“认‘左’为母”或“老观念太多”,但他并不懊悔,他说他实在是经过进一步深刻认识,更加信仰他的文艺思想。虽受22年的磨难,但却对党的痴情不改。他热情赤诚地维护和实践文艺思想。我记得有位领导同志问他对《废都》怎么看时,他回答说:“说《红楼梦》好,贾宝玉尊重妇女,《金瓶梅》不好,西门庆侮辱妇女。”在在世的时候,中国文坛上敢于写文章指出他的文艺思想中策略性部分已经过时者,唯有刘绍棠犯言直谏,才惹得老人家大为生气,赐刘绍棠为“大主义三大典型之一,”他哪里想到,他过世后正是这个冒犯龙颜的刘绍棠,热烈赤诚地维护和实践他的文艺思想。

我想这就是刘绍棠的可贵之处,他不计较个人恩怨,他不趋炎附势,不朝秦暮楚,不是墙头草随风倒,贪小利而忘大义。这就是他的文格,这就是他的人格。

出访东欧

我清晰地记得,1982年金秋,北京作协的4位作家――刘绍棠、邓友梅、从维熙、张志民应邀参加中国作协组团,赴东欧进行外事文化交流活动。当时,作为工作人员,我一大早就赶往机场送他们登机。我接上刘绍棠之后,又到东四六条的张志民家时,周到体贴的张志民夫人付雅雯大姐,不但为我准备了一份早点,还为另外一辆车上的工作人员也准备了早点。在候机楼等候登机的四位作家,他们的冤案先后得到昭雪,容光焕发,衣冠楚楚,光彩照人。从维熙和张志民穿的是什么服装,因为当时没有什么明显的打眼之处,所以我记不清了;印象较深的是邓友梅西装笔挺,脚上的皮鞋锃亮,白衬衫的领子下边系着一根紫红色的小尼龙绳,绳子上还串了个精致的玉坠,随身佩玉有吉祥如意之说,究竟邓作家是不是取其意,那就不得而知了;另外一位便是体壮如牛的刘绍棠,虽已年届50,却满头黑发,不见一星霜花,头上脚下充满了活力。唯独他一身藏青色的中山服,脚蹬内联的千层底布鞋,虽说令人注目,但时下正是西装热,大有不合时宜之嫌。

“刘老师为什么不穿西装?”我不解地问道。他脱口而出:“中山服是我们的国服,布鞋是我们民族的特色产品,老外见了照样羡慕不已。”

刘绍棠此言不虚,约是20天后,我们又到机场接出访归来的四位作家。刘绍棠一上车仍是滔滔不绝地和我讲国外见闻,其中又提到了他的中山装和布鞋,他说,“我这身中山装在异国的大街上特别引人瞩目,好多老外常常驻足观望。尤其在南斯拉夫的文艺座谈会上,见到了曾经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走红的男主角,他说他喜爱中国,更喜欢和中国人交朋友,夸我是地道的中国人。谈到我脚上穿的布鞋,这位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男主角更是兴趣盎然,他说他参加过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的首映式和观众见面会,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款待。回国时,在中国朋友的陪同下还特意到大栅栏的内联买了好多双千层底布鞋,以备送给亲朋好友。他还告诉我,他们国家只有上层人物在社交场合时才穿中国布鞋,布鞋是上层人物的时尚。”至此,绍棠脸上流露着引以为荣的神色,他不无幽默地说:“难怪在大街上有好几次拦住我的老外要用崭新的皮鞋换我的布鞋。早知如此我不如多备几双布鞋,能换几双好皮鞋呢。”

1992年,在文联党组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文联内的名人积极配合、共同呼吁,第三期宿舍楼终于破土动工了,两年后竣工,文联的名人和干部们的居住条件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趣的是这座宿舍楼被刘绍棠称为红帽子楼。对附近的老百姓而言似乎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红帽子楼

红帽子楼,位于和平门路口北侧黄金地段,楼西邻北京市急救中心,东邻尚未竣工的北京市文艺中心,闹中取静。这座高层公寓是米黄瓷砖贴面,红瓦罩顶,颇有威仪。

楼附近的老百姓发现楼内住着不少作家,于是便称它作家楼;作家楼里的住户对它倒有自己的见解。这座高楼红瓦覆顶,很像前清一品大员身穿朝服临街而站,因此楼里的刘绍棠便叫它“红顶子楼”。他的随笔集《如是我人》中有一辑就名为《红顶子楼漫语》。

楼中一位80多岁的老红学家,在文章中给这座公寓取名“和平红楼”。刘绍棠闻言忍俊不禁。他说,“老先生嗜红成迷,犹如贾宝玉见着胭脂就想吃。楼民非老即小,何来钗红黛绿?称之‘红楼’名不正言不顺嘛!转念一想,我给起名 ‘红顶子楼’,也名不副实:楼内虽有不少退位高干,但是没有一个够得上‘正一品’或‘正二品’,也就不配戴‘红顶子’,身穿‘黄马褂’,则何来‘红顶子楼’之称呢?”当然,这都是戏言。恰在这时,燕山出版社编一本刘绍棠随笔集子,他那些有感而发,即兴而作的文字,都收进了这集子。这些文字大多数写于这座公寓内的书房,树有根水有源,产品有出处,这些随笔似乎也应标明“产地”。他灵机一动,从“红顶子”想到“红帽子”。“红顶子”是正经被归入历史陈迹的前清官冕,“红帽子”却是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标志。而自己所居住的这栋公寓红瓦罩顶,也恰似带了一顶红帽子。于是把随笔集定为《红帽子楼随笔》,这座公寓也由此被称为红帽子楼了。

在刘绍棠老师居住红帽子楼的日子里,我初次来到他的寓所,只见门首挂着一张硬纸片,上面是刘绍棠笔走龙蛇般的手迹:

老弱病残,四类俱全

伏枥,非比当年

整理文集,刻不容缓

下午会客,四时过半

谈话时间,尽量缩短

读后不由得动容,对这位红帽子楼里的作家更多了一层敬意。

刘绍棠谢世之后,家人为了纪念他,依然保留着他的书房,房内的陈设还和他生前一般模样。刘绍棠的夫人曾彩美一直就在这个书房里日夜辛劳,整理刘绍棠未完成的10卷文集。文集将近1000万字,那些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作品,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刘绍棠生活和创作的那个世纪也随他而去,然而红帽子楼还安然耸立,绍棠的文字世界会比红帽子楼更长久地树立在当代中国人的心中。

巧对联语

今年春节前夕,我参加了钟声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孤寡老人送温暖的活动,送春联便是其中的一项,我不禁想起了作家刘绍棠巧对乾隆联一事。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当龙舟沿着大运河行至南通,他触景生情,道出一句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他先是让当地的文武官员对下联,一时面面相觑,沉默无语。万岁爷只好让刘爱卿应对。才高八斗的刘墉脱口而出: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据说和也不甘示弱,他的下联是:东便门西便门东西便门便东西。于是,同是乾隆上联,下联便有两种版本,一时传为佳话,而且流传至今。

少年时代的刘绍棠更偏爱乾隆和刘墉的两句联语,他又觉得联虽好,可是皆因下联中的“当”字不吉,“便”字不雅,数百年来难登吉庆之堂,深感惋惜,而引发了灵感。于是,他也应对了一句下联:金运河银运河金银运河运金银。虽然对仗不整,但这副对联却有了喜庆色彩,而且还突出了地方特色。可喜的是,村里的写联先生首先看中了,便以肥腴华美的颜体字写出,也是首次堂而皇之地张贴在门框上。从此,这副对联总算在吉庆的春联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并且堪称有地方色彩的佳句。

也许是缘分,在刘绍棠英年早逝的第四年,也就是2001年春节前夕,北京市文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中,我有幸和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又来到了距刘绍棠故乡一箭之遥的通州区梨园镇高楼金村写春联。在写了多副洋溢着祥和祝福的春联中,唯独缺少通州地方特色的对联,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绍棠巧对乾隆的联语,便向书法家侯双亭先生建议拾遗补缺。他欣然命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金银运河运金银”顷刻之间跃然纸上,又使刘绍棠少年时代的文采旧景重现。

第9篇: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

由朗读开始欣赏语文

朗读,是一门用心揣摩、用情表达、声情并茂的实践,是欣赏词句、调动情感、拨动心弦的实践。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品味词句、领会情感、体悟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课堂上,老师要多为学生朗读,或给学生播放配乐范读,让充满感情的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要把“读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譬如,欣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西域风光;体会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跟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去感悟友情的真挚;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婉约,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读关汉卿和马致远,读《红楼梦》和《水浒传》……让学生在文字间驻足,在书海中畅游,用文学的美,浸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不只是课文,小说、杂志都可以拿来朗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犹如钢铁般的坚强精神激励着学生。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读一切想读的内容,因为是学生自己选的,读起来没有“任务”负担,多了自我玩味的愉悦。

一起听书

听读是学语文的重要形式。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网上听读软件也越来越普及。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背影》《写给未来的你》《目送》《大自然在说话》《我与地坛》《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早春之恋》等诸多经典文章。伴着优美的背景音乐,听着深情的朗读,学生发现了文字的细腻和深情。例如:《早春之恋》里的文字――“在冬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那“余威”“渗露”和“冬日的叹息”,都使学生回味无穷。不久,学生开始慢慢向老师主动推荐他发现的好文章,然后,大家再一起倾听他们推荐的文章。语文课就这样变得令人期待起来。

给视频配音

教师可以搜集网上制作精良的视频,如记录片《大自然在说话》《我们诞生在中国》《舌尖上的新年》等,利用阅读时间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声音和图像的双重刺激下享受语言的魅力,进而爱上阅读。再如,优秀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亲情的力量》等,也非常适合学生欣赏、学习。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字幕给视频配音。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一遍遍练习配音的过程中,受到这些作品文字的熏陶。优秀视频的播放,使经典文化和优美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推敲与体味文字。

歌词的魅力

诗歌是我国的文化精粹,它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我们的先祖留存了大量的经典诗词,如《诗经》《离骚》《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其中的很多诗词都成了歌曲,传唱成经典。

我们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演唱会,被学生津津乐道。搜集诗歌,学唱改编的歌曲,朗诵诗词,再唱出来,他们完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演唱会”。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改编的《但愿人长久》,《诗经・秦风》改编的《在水一方》,李清照《一剪梅》谱成的《月满西楼》,李煜《虞美人》改编的《几多愁》,张继《枫桥夜泊》改编的《涛声依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改编的《念奴娇》等,都被学生热情传唱。由此及彼,学生们开始学着去体会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甚至把学校的校歌拿来品评,开始了一场探寻文与情的语文之旅。

让好句子“流行起来”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风靡,学生往往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如何让好句子也能这样深入人心,并且让学生主动接受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让流行语和好词句对应起来。例如:网络流行语“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而用书面表述则有“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流行语“重要的事说三遍”,即是“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诸如此类,让学生在网上搜集整理,自己去找对应的诗句。这是一种备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变相的阅读方式。

令人着迷的各种文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