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环保研学报告精选(九篇)

环保研学报告

第1篇: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小,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长期累积效应,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有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基层环保工作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适当修改也很有必要。笔者作为基层环保工作者中的一员,从事环保工作已经十余年,先后从事过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污染控制等工作。根据我的实践,下面将就基层环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

一、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是,区县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当然也没有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地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应该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当然,“环评”收费也应该让企业能够接受。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前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适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城乡环境质量。

二、老污染源限期治理的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我们把他称之为老污染企业。在环境监察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应该按照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外,还应该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限期治理期限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责令停产治理,停产治理还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其关闭。现在基层的做法大都是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案进行查处,给予相应的罚款,至于罚款以后违法行为是否还在继续,一般无暇过问。一旦再有投诉,又对其进行查处,如此循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限期治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除了执法部门的原因以外,客观因素还是主要的,因为基层一般面对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其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利润相对不高,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经营粗放,管理混乱,以家族企业为主。要想其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投入污染治理,企业大多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有资金,他也不愿意投入,因为这对他的利润造成直接影响。现在基层小企业的环保问题相当普遍和严重,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行。

三、排污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1982年2月5日国务院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比以前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环境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等。对于废水、废气的核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严格按照当量来征收。但对于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核定,笔者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规定噪声超标就收费,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且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按照噪声的超标分贝数计征噪声超标排污费”。怎么样认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什么样的噪声才叫“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立法者没有明确的行政解释。一个单位噪声超标,是否扰民,依据是什么,执法人员认为是扰民的,企业可能认为不扰民,双方各持己见,容易让执法人员和企业造成误解,争议在所难免,给噪声排污费征收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噪声排污费征收的不确定性。

对于部分行业和散排的单位,其排污当量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监测数据来计算的话,基本上核定下来的费用相当低,而目前对这部分单位的物料衡算办法又没有出台,对这部分单位排污费基本无法准确确定。比如喷漆行业、油漆配制行业等,其污染经常有群众投诉,但根据监测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又不高,核定的排污费就很低。对于这样一些不便通过监测认定其排污当量值的单位,急需出台相应的物料衡算办法,才能准确认定其排污当量。

四、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打大法,是环境法的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规定有四条,分别是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和单行法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先后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有25部,其中基本法律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和公害的单行法律5部,保护自然资源的单行法12部,相关法律14部。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截至2000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关防治污染和公害的行政法规40多部,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有90多部。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在本辖区内有效使用。

环境保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局制定,其中包括国家环境标准。政府规章又叫地方性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包括地方性环境标准。

从法律效力方面看,国家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地方性环境法的效力,上一层次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效力;我国参加和缔结的国际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国内环境法的效力;特别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的效力;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的效力。其例外是,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在环境现场执法中具体适用环保法时,应当遵循层次由高到低,效力由大到小的原则,首先适用层次较高效力较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基层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多数没有法制工作部门,对于这种情况,至少应该成立一个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来集体讨论决定处罚结果,这样的处罚结果会更公正、合理。

五、污染减排中的问题

污染减排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巩固减排成果,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政策减排,着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力度,以此带动全社会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同时,不断完善减排体制机制制度,形成全社会都来抓减排的格局,打破环保局孤军作战的局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积极推动用“绿色gdp”考核地方政府,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第2篇: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节能环保与城市建设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通过理论学习,对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调研活动,对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建委职能与分管工作,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本人对节能环保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成绩与问题

自“六城联创”开展以来,我市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驾齐驱,羊山新区的路网、管网、电网已实现全覆盖,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城市高起点、高节奏发展夯实了基础。新区的建成为旧城区的改造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并成功实现了与旧城区的良好对接。旧城区改造以42条道路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探索出市委、政府主管领导为路长的创新管理机制,随着条条道路的整洁、亮化,整治成果向背街巷、内河、公厕、门店全面延伸。旧城改造的节节胜利又为新区的篷勃发展铺平了道路,积蓄了能量。新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的联动迅速改变了**往昔城市规模小,市容脏乱差的形象,城市建设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也反映出过去工作的不足,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洁的头脑,继续加大克难攻坚力度,巩固并扩大城市建设开发与整治成果。通过调查研究,本人总结出制约城市建设的几方面不利因素,并拟定了解决措施,努力为实现**城市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到建委人的职责。本人认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 基础设施老化;

2. 城市交通不畅;

3. 社区服务功能不全;

4. 水资源、能源浪费严重;

5. 城市缺乏长效保洁机制。

二、 问题根源

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主要表现在旧城区的自来水管网、低压电网方面。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的扩容,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自然引起水、电需求的增大。目前保障旧城区的部分自来水管网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铺设,一直未得到及时的改造。受当时城区需水较小的影响,干管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支管不超过8厘米,均为铸铁管。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许多旧城区房地产开发现场挖出的自来水管外层已严重腐蚀、剥落,而且水管内径因水垢的堆积严重萎缩。个别地段开挖前旧水管还在不停地渗水,尤其是水管接头处渗水更严重。就此问题,我向长期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请教,了解到目前全市自来水的利用率不足70%,其中旧城年久失修的水管渗水量占总渗漏量的90%以上。具体的测算方式是通过对全市自来水管网中各干管阀门处的水压与水厂出口总阀门的水压比较,进行换算得出的,数据的可靠性较高。

城市电网的线路、设备老化主要集中在低压线路与旧式变压器两方面,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工厂及旧城背街巷。近年来,由于国企、集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下岗职工多,企业负担过重,根本无力更换已严重老化的低压电线,更无财力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变压器。背街巷由于地处偏僻,当地办事处、居委会同样资金不足,只能看着外皮开裂的电线而叹气,同时又为附近居民的安全时刻提心吊胆。据了解,旧式油式变压器的电损耗是新式干式变压器电损耗的5倍以上,而且对环境的污染更严重。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旧式变压器渗漏的氯氟烃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二氧化碳影响的600倍。更新破旧电线,淘汰旧式变压器已迫在眉睫。

旧城区经过“六城联创”活动的开展,道路得到综合整治,市区交通堵塞现象明显改观,但仍有部分路口存在交通瓶颈现象。在上下班高峰期及重大节假日,**文化中心路口堵车较严重。由于**市区位于**区域的西部,东边八个县的车流基本从此处出入,交通繁忙。另外,该处是工区路与东方红大道的十字交叉口,东方红大道又是**旧城区一条路段最长,最繁华的主干道。再加上工区路与火车站相连,客流量大,车流量大,因此经常造成车辆拥堵。当时为了缓解交通堵塞,修建了转盘,但由于受四周建筑物影响,转盘功能并未得到很好发挥。因转盘自身占据了大量可使用面积,反而影响了车流的畅通。另一处堵塞较严重的路口是西关桥头,西关桥横跨师河之上,连接旧城与南岸行政区域。通往城内、城外的五条道路在此交汇,可路口面积不足900平方米。长期的车辆堵塞不仅加重了交警的负担,也积累了市民的埋怨。最近,在桥头又设置一半径5米小转盘,部分车辆被搞得晕头转向。规划车流的前提是使用空间与车流量相协调,路窄车多的情况下,路面交通怎么规划也解决不了堵塞的根本问题。诸如此类情况旧城区内还有几处,目前这些路口已经常堵车,今后**发展得更大,交通瓶颈难题如何解决?

社区功能不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出行、购物、上学、就医不便,休闲、健身、环卫设施缺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规划阶段不 合理,在较大规模的居住区内或附近未考虑学校、医院、菜场等便民设施;另一方面是开发商唯利是图,不兑现承诺,取消休闲、健身、环卫设施,擅自超建住宅楼,从中非法谋利。形成目前许多小区居民每天必须步行到很远的菜市场购物,孩子上学每天要乘很远路程的车,打出租还要先步行一段路,家中有突发疾病的亲人因路途过远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社区内不能散步、健身,门前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社区管理杂乱,无人组织社区活动,维护社区卫生与治安,从而埋下许多社会问题隐患。

我国是水资源、矿产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矿产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一半,节水、节能是每位公民的职责。**人均水资源储量低于全国水平,属于弱富水区。长期以来受旧生活习惯的影响,市民形成**不缺水意识,养成浪费水的坏习惯。走在街上,时常会发现水管破裂,水流从马路边上涌出,一淌就是一天或几天。如果漏水发生在背街巷或城乡结合部,那就可能会淌上十几天无人问津。华豫、平桥两家火电厂的冷凝水直接向内河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热能损失。目前全国许多火电厂投入大量资金搞技改,推广余热、污水、废渣的循环利用,已收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便进入机关、宾馆、饭店等场所,不论春夏秋冬,空调、照明全天候工作的现象并非偶然,不仅造成大量宝贵能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加重了环境污染。另外,建筑节能在我市刚刚起步,既有建筑改造工作尚未开始。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实施节能的建筑冬暖夏凉,能够大幅度降低采暖与制冷的电力消耗。经专家测算与统计,目前我国建筑物能耗已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百分之三十,随着城乡一体进程的加快,建筑能耗呈逐年上升势头。因此,国家及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与《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大力倡导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

全市创卫已进入攻坚阶段,市民普遍反映城市更亮、更洁、更美了。全市各部门尤其是环卫部门为创卫工作付出了巨大投入,保洁工身穿黄马甲,昼夜在责任路段不停清扫。垃圾箱基本更换一新,并大量投放。但建筑工地车轮上的泥土,沿街早餐点扔的纸巾,马路市场的菜叶很快又污染了清洁的街道,随地吐痰与宠物粪便总是屡扫不绝。靠突击只能完成阶段性目标,要长久保洁,还得靠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逐渐形成全体市民讲卫生的良好风气。

三、 解决方案

针对基础设施老化方面的问题,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对全市的自来水管网、低压电网进行一次普查,登记造册。对自来水的漏水点用专门设备探测,及时修缮。对老化、破损电线及时更换,落后变压器进行报废或淘汰处理。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召开供水、供电部门专项会议,对责任单位实施目标管理,将改造任务分解,纳入年度考核范畴,并向全市公布,利于社会监督。改造资金可考虑从三方面解决,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二是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的营运收益;三是用户分摊。改造应坚持高标准原则,低标准实际是投资浪费,高标准才是节约投资。总结我国城市建设的教训,许多城市扩、改建过程中出现部门协调不当,管线配套不全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管网的使用功能,而且增加了工程造价,同时给城市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综合管沟解决城市管线安装与维修的问题最为经济,仅是一次性投入较大。因此,不管是旧城管网改造或是新区的管网建设,政府要下大决心,建设直径不小于两米的综合管沟,各类管线集中入沟,人可进入管沟内安装或检修。如果资金困难,可分区域或分阶段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综合管沟方案是治理管线干扰与维护困难的最佳选择,是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管网建设与改造中的具体应用。

城市交通不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区的几个繁华路口,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结合城市规划与目前交通流量,组织专家对路口交通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时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必要时召开听证会,集众人智慧解决交通堵塞难题,将便民、利民的好事办好。真正做到解决城市交通瓶颈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切勿随意大范围拆迁或经常改变交通组织形式,防止由此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与投资的浪费。在城市交通状况调查中,本人了解到前一段时间,政府已加大投入,将连接师河两岸彩虹桥与民权大桥与滨河大道实现了互通连接,琵琶桥与滨河路的连接正在紧张施工,年底有望竣工。通过打通桥头阻塞,引导进旧城区车辆分流来治理东方红大道、申城大道的拥堵确实起到了药到病除的功效。东八县车辆进入旧城区目前已可从羊山新区各条道路分流,文化中心路口的堵塞症状已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火车站改造工程的实施,该处的交通量将继续增加,仍然要时刻关注路口的交通状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城市交通服务城市居民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社区功能不全的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现有社区规模进行调查,对各社区居民数量进行摸底,并对分布社区附近的医院、学校、菜市场的数量与规模进行了解,对它们容纳能力与辐射范围进行测算。同时可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进行民情调查,及时补充或增设公益事业设施,或扩充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二是合理布局新社区,在新社区的规划选址上,注重其配套工程的同步建设,或测算附近公益事业的承受能力,通过外部利用与内部补充的方式保证社区居民乘车、上学、就医、购物的便捷。以上两方面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体现政府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第3篇: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一、本人观点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近年来我县环保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领导重视,宣传到位,促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每年“六五”世界环保日期间,县政府分管领导都要作重要的电视讲话,号召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学校、厂矿集中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号召学法用法,通过开展群众咨询服务、环保知识讲座等,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面逐年得到扩大,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二是抓责任落实,企业由“被动治理”为“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思想意识由以往的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环保并重转变,一些企业主由以往一问三不知的环保“门外汉”逐步成为行业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完善治污设施、生产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取得“减污增效”的实际效果。在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治理、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寻方案、找技术、舍得投入,“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效益”的老观念有了重大转变。

三是抓源头管理,促进环保工作制度落实。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按照环保准入政策,提高准入门槛,认真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对重点企业采取连续跟踪检查,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加大监察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切实做到环保审批“关口前移”,促进了“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四是抓环境执法,企业“软件硬件升级”发展的内部环境有了较大转变

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开展,加大现场检查和执法力度,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场环境“脏乱差“的现场已不多见,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厂容厂貌也得到长足的提升,雨污分流等细节显示出企业在污染防治硬件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制度标语上墙,台帐资料完整、专人定岗定位等措施也显示了企业在管理软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转变。

五是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保护区生态建设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构建生态××的目标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切实推进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我们的努力,我县在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我深切感受到我局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我们近年来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肯定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环境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工作成效与当前严竣的环保形势尚有差距。(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水平还待提高。

三、建议

1、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2、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加大对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整治力度,确保达标排放,防止污染反弹。

3、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第4篇: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一、成绩与问题

自“六城联创”开展以来,我市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驾齐驱,羊山新区的路网、管网、电网已实现全覆盖,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城市高起点、高节奏发展夯实了基础。新区的建成为旧城区的改造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并成功实现了与旧城区的良好对接。旧城区改造以42条道路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探索出市委、政府主管领导为路长的创新管理机制,随着条条道路的整洁、亮化,整治成果向背街巷、内河、公厕、门店全面延伸。旧城改造的节节胜利又为新区的篷勃发展铺平了道路,积蓄了能量。新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的联动迅速改变了××往昔城市规模小,市容脏乱差的形象,城市建设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也反映出过去工作的不足,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洁的头脑,继续加大克难攻坚力度,巩固并扩大城市建设开发与整治成果。通过调查研究,本人总结出制约城市建设的几方面不利因素,并拟定了解决措施,努力为实现××城市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到建委人的职责。本人认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老化;

2.城市交通不畅;

3.社区服务功能不全;

4.水资源、能源浪费严重;

5.城市缺乏长效保洁机制。

二、问题根源

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主要表现在旧城区的自来水管网、低压电网方面。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的扩容,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自然引起水、电需求的增大。目前保障旧城区的部分自来水管网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铺设,一直未得到及时的改造。受当时城区需水较小的影响,干管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支管不超过8厘米,均为铸铁管。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许多旧城区房地产开发现场挖出的自来水管外层已严重腐蚀、剥落,而且水管内径因水垢的堆积严重萎缩。个别地段开挖前旧水管还在不停地渗水,尤其是水管接头处渗水更严重。就此问题,我向长期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请教,了解到目前全市自来水的利用率不足70%,其中旧城年久失修的水管渗水量占总渗漏量的90%以上。具体的测算方式是通过对全市自来水管网中各干管阀门处的水压与水厂出口总阀门的水压比较,进行换算得出的,数据的可靠性较高。

城市电网的线路、设备老化主要集中在低压线路与旧式变压器两方面,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工厂及旧城背街巷。近年来,由于国企、集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下岗职工多,企业负担过重,根本无力更换已严重老化的低压电线,更无财力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变压器。背街巷由于地处偏僻,当地办事处、居委会同样资金不足,只能看着外皮开裂的电线而叹气,同时又为附近居民的安全时刻提心吊胆。据了解,旧式油式变压器的电损耗是新式干式变压器电损耗的5倍以上,而且对环境的污染更严重。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旧式变压器渗漏的氯氟烃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二氧化碳影响的600倍。更新破旧电线,淘汰旧式变压器已迫在眉睫。

旧城区经过“六城联创”活动的开展,道路得到综合整治,市区交通堵塞现象明显改观,但仍有部分路口存在交通瓶颈现象。在上下班高峰期及重大节假日,××文化中心路口堵车较严重。由于××市区位于××区域的西部,东边八个县的车流基本从此处出入,交通繁忙。另外,该处是工区路与东方红大道的十字交叉口,东方红大道又是××旧城区一条路段最长,最繁华的主干道。再加上工区路与火车站相连,客流量大,车流量大,因此经常造成车辆拥堵。当时为了缓解交通堵塞,修建了转盘,但由于受四周建筑物影响,转盘功能并未得到很好发挥。因转盘自身占据了大量可使用面积,反而影响了车流的畅通。另一处堵塞较严重的路口是西关桥头,西关桥横跨师河之上,连接旧城与南岸行政区域。通往城内、城外的五条道路在此交汇,可路口面积不足900平方米。长期的车辆堵塞不仅加重了交警的负担,也积累了市民的埋怨。最近,在桥头又设置一半径5米小转盘,部分车辆被搞得晕头转向。规划车流的前提是使用空间与车流量相协调,路窄车多的情况下,路面交通怎么规划也解决不了堵塞的根本问题。诸如此类情况旧城区内还有几处,目前这些路口已经常堵车,今后××发展得更大,交通瓶颈难题如何解决?

社区功能不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出行、购物、上学、就医不便,休闲、健身、环卫设施缺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规划阶段不合理,在较大规模的居住区内或附近未考虑学校、医院、菜场等便民设施;另一方面是开发商唯利是图,不兑现承诺,取消休闲、健身、环卫设施,擅自超建住宅楼,从中非法谋利。形成目前许多小区居民每天必须步行到很远的菜市场购物,孩子上学每天要乘很远路程的车,打出租还要先步行一段路,家中有突发疾病的亲人因路途过远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社区内不能散步、健身,门前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社区管理杂乱,无人组织社区活动,维护社区卫生与治安,从而埋下许多社会问题隐患。

我国是水资源、矿产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矿产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一半,节水、节能是每位公民的职责。××人均水资源储量低于全国水平,属于弱富水区。长期以来受旧生活习惯的影响,市民形成××不缺水意识,养成浪费水的坏习惯。走在街上,时常会发现水管破裂,水流从马路边上涌出,一淌就是一天或几天。如果漏水发生在背街巷或城乡结合部,那就可能会淌上十几天无人问津。华豫、平桥两家火电厂的冷凝水直接向内河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热能损失。目前全国许多火电厂投入大量资金搞技改,推广余热、污水、废渣的循环利用,已收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便进入机关、宾馆、饭店等场所,不论春夏秋冬,空调、照明全天候工作的现象并非偶然,不仅造成大量宝贵能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加重了环境污染。另外,建筑节能在我市刚刚起步,既有建筑改造工作尚未开始。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实施节能的建筑冬暖夏凉,能够大幅度降低采暖与制冷的电力消耗。经专家测算与统计,目前我国建筑物能耗已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百分之三十,随着城乡一体进程的加快,建筑能耗呈逐年上升势头。因此,国家及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与《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大力倡导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

全市创卫已进入攻坚阶段,市民普遍反映城市更亮、更洁、更美了。全市各部门尤其是环卫部门为创卫工作付出了巨大投入,保洁工身穿黄马甲,昼夜在责任路段不停清扫。垃圾箱基本更换一新,并大量投放。但建筑工地车轮上的泥土,沿街早餐点扔的纸巾,马路市场的菜叶很快又污染了清洁的街道,随地吐痰与宠物粪便总是屡扫不绝。靠突击只能完成阶段性目标,要长久保洁,还得靠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逐渐形成全体市民讲卫生的良好风气。

三、解决方案

针对基础设施老化方面的问题,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对全市的自来水管网、低压电网进行一次普查,登记造册。对自来水的漏水点用专门设备探测,及时修缮。对老化、破损电线及时更换,落后变压器进行报废或淘汰处理。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召开供水、供电部门专项会议,对责任单位实施目标管理,将改造任务分解,纳入年度考核范畴,并向全市公布,利于社会监督。改造资金可考虑从三方面解决,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二是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的营运收益;三是用户分摊。改造应坚持高标准原则,低标准实际是投资浪费,高标准才是节约投资。总结我国城市建设的教训,许多城市扩、改建过程中出现部门协调不当,管线配套不全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管网的使用功能,而且增加了工程造价,同时给城市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综合管沟解决城市管线安装与维修的问题最为经济,仅是一次性投入较大。因此,不管是旧城管网改造或是新区的管网建设,政府要下大决心,建设直径不小于两米的综合管沟,各类管线集中入沟,人可进入管沟内安装或检修。如果资金困难,可分区域或分阶段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综合管沟方案是治理管线干扰与维护困难的最佳选择,是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管网建设与改造中的具体应用。

城市交通不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区的几个繁华路口,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结合城市规划与目前交通流量,组织专家对路通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时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必要时召开听证会,集众人智慧解决交通堵塞难题,将便民、利民的好事办好。真正做到解决城市交通瓶颈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切勿随意大范围拆迁或经常改变交通组织形式,防止由此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与投资的浪费。在城市交通状况调查中,本人了解到前一段时间,政府已加大投入,将连接师河两岸彩虹桥与民权大桥与滨河大道实现了互通连接,琵琶桥与滨河路的连接正在紧张施工,年底有望竣工。通过打通桥头阻塞,引导进旧城区车辆分流来治理东方红大道、申城大道的拥堵确实起到了药到病除的功效。东八县车辆进入旧城区目前已可从羊山新区各条道路分流,文化中心路口的堵塞症状已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火车站改造工程的实施,该处的交通量将继续增加,仍然要时刻关注路口的交通状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城市交通服务城市居民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社区功能不全的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现有社区规模进行调查,对各社区居民数量进行摸底,并对分布社区附近的医院、学校、菜市场的数量与规模进行了解,对它们容纳能力与辐射范围进行测算。同时可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进行民情调查,及时补充或增设公益事业设施,或扩充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二是合理布局新社区,在新社区的规划选址上,注重其配套工程的同步建设,或测算附近公益事业的承受能力,通过外部利用与内部补充的方式保证社区居民乘车、上学、就医、购物的便捷。以上两方面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体现政府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第5篇: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一、引言

面临愈加严峻的环境形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措施(新华网,2013),为解决环境问题指出了一条鲜明的制度路径。目前,如何利用规范的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机制发挥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作用,增强资本市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和影响,促进企业自主履行环境责任,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应用的关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1999―2003年先后颁布了三份专门文件,从会计角度规范以生态效率为核心的相关披露工作。我国对环境问题特别重视,早在1979年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95年有文章针对跨国企业环境会计责任的相关披露问题进行了讨论(冯淑萍、沈小南,1995),而后国内学者在对比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沿着国内外学者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基础理论、内容框架及披露形式的研究脉络,整理已有的研究体系,分析未来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二、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基础理论研究回顾

(一)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理论假设

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主要依赖于三种假设:经济人、资本市场有效和信息不对称。关于经济人假设笔者不再赘述。资本市场有效假设主要强调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以及信息反馈的有效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与会计准则结合的产物,国外对信息披露的研究便是立足于有效市场假说上的。信息不对称假设下主要包括委托和逆向选择两个方面。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在接受社会的环境资源经管权委托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企业对环境也承担着一种受托责任。企业环境信息在企业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具有不对称性,要减轻由这种不对称性引起的逆向选择和委托矛盾就必须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充分的报告披露。

(二)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两种理论

目前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两类:自愿披露理论(VID)和社会―政治理论。前者以Lictal,Bewley & Li为代表,认为企业自愿披露是因为环境业绩能向股东传递信息。Glen Lehman(2004)指出自愿披露的本质是存在一种强制力使得企业将其经营活动在社会中实现合法化。英国工业联合会(CBI)环境管理负责人Blaza表示环境报告在未来应该超越“合规”的过程,不仅强调成本和负担,还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愿披露的方法(Blaza,A.J,1992)。然而目前的实证分析并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反映企业自愿披露的财务控制变量及企业股价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确切的结论(Ronald P.Guidry & Dennis M.Patten,2012)。后者是对政治―经济理论、股东理论、社会价值理论、合法性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概括。Guthrise & Parker最早将政治―经济理论的概念应用于环境会计披露。Maltby认为企业披露社会环境报告不仅是显示他们对已有规范的顺从,也是为了显示企业特殊且重要的价值,所以企业会主动提升它们对社会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响应社会的需求(周守华、陶春华,2012)。实务中大多数国家的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制度都是综合两种理论建立起来的,多体现为一定强制性制度与自愿报告披露的结合。欧盟在2001年修订后的“环境管理和审计计划”中详细规定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我国环保局在2008年试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要求满足条件的企业强制公开企业名称、法人代表,污染名称、排放方式、浓度,环保设施建设,应急预案4项内容。

(三)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不同研究视角

目前有六个主要的研究视角:社会责任、组织合法性、可持续发展、信息经济学、经济后果以及决策有用。社会责任视角认为现代企业应当造福于整个社会,有义务承担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孟凡利(1999)在论述环境会计绩效披露时强调环境受托责任观为现代受托责任观在环境问题上的应用。组织合法性视角建立在“社会契约”之上,认为企业希望通过披露环境信息来维持其经营活动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合法性(Walden,W.D.& Schwartz. B.N,1997)。可持续发展视角主要是利用已有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强调企业应该约束自身的经济活动,以有利于自然和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相关学者还延伸提出生态社会经济人观点(高红贵,2012)。信息经济学视角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提出的,认为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同时借用博弈论中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的原理,支持了自愿披露理论。经济后果视角主要研究环境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和投资者决策两方面的影响。决策有用视角强调环境信息对那些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投资者可能会更加重要,可能会直接影响其对企业的投资欲望和兴趣。

三、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框架、披露形式及应用

(一)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框架及应用问题研究

1.报告披露的具体内容及框架

在具体内容上,联合国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仅仅指出环境成本和负债信息对清晰反映或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很重要(陈毓圭,1998)。国内孟凡利(1999)提出环境会计披露的系统内容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其后学者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细分,概括为环境成本、费用、收益和负债,并列示了环境信息报告表和环境保护经济效果体系(耿建新、刘长翠,2003)。还有学者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出应当按照各类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进行相应的报告披露。实务中,199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第92号专门会计公报,要求在财务报表中分别列报环境负债及可能收到的补偿,确认在其他方面承担的成本、分级管理的环境负债列示、或有事项、场地清理和监控成本等。1989年挪威通过了修订的《公司法》,要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污染物排放水平及公司环境清理目标制定和实际采取行动的相关信息。

在内容框架上,有学者将披露内容概括为七类(Geoff Lamberton,2005):(1)真实价值的性能指标列表,包括环境指标的一般特征、选择标准和环境绩效报告的有用性特征(如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以及均衡性(CICA));(2)自然资本细分的各存量目录列示;(3)替代传统会计的可持续会计估计成本;(4)投入支出分析;(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违规事件的披露(WMC);(7)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叙述性披露。还有学者从定性披露的角度将其归纳为:企业环境宗旨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认识以及相关具体措施;公司对人类与环境关系重新定位的声明;明确披露企业的社会规范、经济和环境目标是否达到及实现程度;对一套清晰全面的时序性的内外部指标的遵守情况,包括对水、能源、污染、二氧化碳排放等相关指标的遵守;对企业关于其环境活动是否“公平和平衡”确认声明(Michael John Jones,2010)。相关实务中,美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主要是围绕环境政策、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三个方面的框架体系进行的。日本环境省在《环境报告书指南2003》中要求企业综合披露环境保护成本、环保收益、环保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在《环境会计指南2005》中详细规定了相关具体内容,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实务中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内容的偏向性

Neu et al. (1998)在对33家加拿大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多数企业希望通过相关披露行为来塑造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印象。Michael John Jones(2010)研究发现企业披露其环境信息具有选择性,企业更愿意描述对其有利的消息并且在年报中呈现出内容的一般性和缺乏特色。而Raar(2007)在对澳大利亚企业的分析研究中发现70%的企业只提供定性描述,仅有7%的企业提供定量的、货币及非货币的分析。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选择性使得信息披露与环境绩效的关系变得复杂。虽然有学者如Clarkson, Li, Richardson & Vasvari(2008)强调环境披露与环境绩效的正相关性,但是学者Cho and Patten(2007)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绩效呈负相关关系,环境绩效差的企业可能通过多披露以误导市场。

国内学者对相关报告披露现状的分析更多地集中在报告披露信息的完整性上。有学者在对国内具有强污染的30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只有大约17%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包含了环境治理费用的测算,其余企业仅是文字说明,没有财务数据分析,其中披露治理费用测算的公司数据仍然披露不全面(耿建新、焦若静,2002)。张敏(2012)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对当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认为国内上市公司披露所占的比例偏低,披露所含环境信息价值低,披露内容缺乏相关性与可靠性,披露形式不规范、内容缺乏可比性,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

(二)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形式及应用问题的研究

1.报告披露的形式

联合国1998年的《环境会计与立场公告》(陈毓圭,1998)尽管对披露形式提供了多种选择,然而就具体方面而言,仅仅提出依据重要性原则如项目金额、性质等按项目还是按大类进行信息披露。目前多数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固定的披露形式。多样的选择导致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两个关键问题:披露的形式以及披露的频率(Geoff Lamberton,2005)。国内学者早期对环境信息披露形式的分析是区分对财务和环境绩效影响进行的,认为环境问题对财务的影响可以在现有框架中加以调整后披露,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形式还包括了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孟凡利,1999)。日本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布形式主要有三种:(1)环境保护费用主体型;(2)环境保护效果对比型;(3)综合环境政策效果对比型(刘仲文、张琳琳,2007)。其将货币与非货币信息、定量与定性信息相结合,以便于报表的使用者清晰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会计信息,且可比性强,有利于企业的环境管理。其《环境会计指南2005》规定的披露表格分为主表和附表。主表包括环境保全成本表、环境保全效果表等;附表则包括相关环境成本效果对比表和近三期的环境会计简要信息表及分析指标表。国内相关研究既有补充报告模式也有独立报告模式,强调独立报告更清晰且有利于改变环境信息披露的附属地位。近年来,一种将事项法与价值法相结合的新披露模式被提出,认为其可以弥补现行披露方式的缺陷(付程,2007)。

2.报告披露具体形式中对图表的偏向性

信息披露图表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几个美国学者对年度报表中图表展示的研究。Beattie,Dhanani & Jones等人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图表误用、选择性陈列、测量的扭曲以及突出直观表象这些问题广泛存在。对于直观表象的研究,Courtis,Beattie & Jones 以实例显示企业通过操纵图表基线、误导的轴线、不合适的图表类型以及非传统的趋势展示等来达到增强或误导直观表象的效果。Michael John Jones(2010)研究发现图表在企业展示环境信息中广泛运用,空气污染、废弃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是环境报告中图表运用最普遍的领域;在众多图表中,立方柱是最通用的图表,占所有图表的50%;企业每年环境报告中使用图表的数量不具有同质性;冶炼、加工、食品特别倾向于使用图表;企业利用图表对信息使用者的印象管理意图明显;相对于文字,图表对信息使用者更具有吸引力。

四、综合评述

(一)基础理论的研究评述

国外对于环境会计及相关报告披露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从各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解释,进一步丰富了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理论基础。研究的各个不同视角虽然表面上看相互独立,但是都是继承传统的决策有用、受托责任、信息经济学等不同的思路,是经济学、博弈论及其他社会经济科学在环境会计报告披露领域的综合应用和发展。不同的视角最终总结为两种不同的报告披露理论,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述了环境会计报告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外实证分析并没有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相关的两种理论予以明确地证实或者证伪。有效实证研究的缺乏对后续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要求。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应当从基础理论上进行新的观点演绎,另一方面应当结合我国具体应用案例或者已有的市场经验数据进行理论归纳分析,以使相关实践更好地得到理论的指导。

(二)内容框架、披露形式及应用的研究评述

从环境会计的内容框架上来看,国内外都强调对环境会计中财务―经营情况、环境绩效和环境事件的报告披露,还强调了从信息使用者等角度对环境报告披露。目前国外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论述,报告内容的合理性也在相关实践中付诸行动并得到验证。多样的报告披露形式在学术与实务中并存,具体报告形式的选择多取决于国家行业以及企业自身的宏微观经济、社会环境。实务中企业通过选择各自的披露形式报告自身的环境会计信息,反映出不同的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这些数据及其对应关系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好了铺垫。

在未来研究中,报告披露内容框架和形式的研究可以先做基础案例研究,然后逐层总结归纳,最后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形成有代表性的系统的框架形式。在研究过程之中,对企业选择框架形式标准的研究应当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在十八大提出“要让市场发挥出决定性作用”后,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标准的研究应当结合到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去,以使报告披露的真实性、完备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以使企业扣除环境影响后的净经营业绩在资本市场中有更好更广泛的反映。在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作为对投资客体信息的综合反映也必然受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并通过市场中的证券价格波动予以实现,最终影响公司及管理层自身的利益。在有效市场中,理性的投资者当然要求披露包含环境会计信息的更全面的符合标准的公司信息,这也是市场监管机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手段之一,而潜在的资本市场的不利反应也对公司管理层形成压力。探索与资本市场发展契合的内容框架和披露形式是本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在综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制定、修改编制报告披露的具体指导准则,以制度为基础,更有力地支撑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在国内实务领域的发展。

(三)有待发展的研究领域

1.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与资本市场的相关研究

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发展要适应并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探索两者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所对应的资本市场的概念。一般认为的资本市场是资本(金)转换的场所,主要包括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笔者认为这里还应当包括咨询服务市场和供销运作市场。咨询服务特别是信用评级是为资本市场服务并为资本转换提供价值参考的市场;供销运作是资本市场中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的外在手段。另外还应当研究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参与资本市场的机制。只有当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更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资本市场中去,企业才会有更多的信息报告披露的动力。相关市场参与的研究主要是寻找披露信息产生的市场效果和市场反应转换机制。对于转换机制的研究应当是建立在信息传递和心理、行为研究等理论基础上的一个跨理论、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而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事件研究法来分离出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对市场的影响。

2.针对如何推进政府机构、行政领导人环境信息报告披露制度的研究

环境问题是涉及全社会的问题,其负面影响主要是对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各级政府受所在属地人民委托,拥有审批、规范企业设立和运营的权力,理应在协调、监控、保护自然资源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大部分公共资源属于国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目前政府对运用自然资源拥有巨大的支配作用,却不承担相应强制的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义务,社会公众无法定期从公布的资料中监督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作为以及相关作为的影响。将行政机构和领导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何将其相关行为、决策及产生的环境影响纳入报告披露的范围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落实《决定》中提到的“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都十分必要。由于政府与企业的业务和运营目标迥异,相关研究成果在具体内容框架上必将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以区别于对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研究。

第6篇: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摘要】环境信息披露研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很不平衡。本文通过对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美国、欧盟和日本环境信息披露情况的研究,以及国际上关于环境绩效和环境审计研究情况的回顾和比较,从主导思想、披露内容、发展层次和研究薄弱点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启示。

回顾人们对环境信息披露做出的努力及其成果是必要的,因为这既是对探索者的尊重,又是继续进行研究的基础,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国外研究综述

由内容看,企业面向社会公开的环境信息至少应包括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两个方面,环境审计信息的提供又可进一步保证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的质量。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部分会计学者就提出了“环境污染会计”这一概念,认为企业会计应当计量由于其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环境污染的外在成本,并应当将这些外在成本内在化。以英国《会计学月刊》1971年比姆斯( F. A. Beams)发表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J. T. Marlin)发表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环境会计虽源于社会会计,但最终独立于社会会计并产生了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审计等诸多分支。

不可否认,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环境信息披露研究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在这些国家有关企业的会计核算与报告中,对环境负债、环境费用与成本、环境收入收益等会计要素有着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会计实务中加以应用,为其他国家的环境会计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

近年来在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联合国各有关组织尤其是ISAR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全球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早在198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下设的ISAR在该工作组第七次会议上就开设了企业环境会计这一课题,首次对环境会计和环境信息披露的全球进展情况进行了讨论;在1991年召开的第9次工作组会议上发表了《出于对政府及信息利用者考虑的结论》;在1994年就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建议;在1995的第13次会议上,更是把环境会计问题作为会议的中心问题,最终在1997年12月发表了《企业层次的环境财务会计和报告》作为环境会计和报告的实务指南;在1998年第15次会议上,环境会计和报告成为会议的主题,会议讨论、修改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有关工作文件包括两部分重要内容:

1.《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1998年通过)。这是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系统的、完整的国际指南,文件中建议的披露项目明显超出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通常要求披露的内容,指出披露环境成本和负债信息对于清晰反映或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是很重要的。有关披露内容可以包括在财务报表内,也可以列入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作为其他报告的组成部分。

2.《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2000年)。它主要分析了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相对于环境会计的局限性、目前一些企业在反映环境业绩方面采取的做法、在企业年报中披露环境业绩的建议以及环境业绩指标的分类。

(二)美国

北美的环境会计有两大特征:一是在财务会计领域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的会计处理和披露问题已经纳入环境会计领域;二是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会计有长足的发展。其中以美国为代表。

美国是最早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西方国家之一。在美国,环境会计问题理论研究主要是有关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关于环境负债。美国联邦环保署(EPA)从其性质角度将环境负债划分为六大类:服从性责任;补救性责任;罚款与处罚性责任;赔偿性责任;惩戒性责任以及自然资源损失责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5号准则公告《或有事项会计》同样可以适用于环境问题所引起的或有负债,第14号解释公告《损失金的合理估计》则是用于计量的指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在制定关于环境会计、报告与审计方面的指南。

关于环境成本。对于如何记录环境支出, FASB至今已了《石棉清理成本的会计处理》、《处理环境污染成本的资本化》和《环境负债会计》三个有关环境成本处理的公告。社会成本(外部成本)也进入了EPA的研究视野。1995年,EPA的环境成本表,不仅将潜在的隐藏成本、或有成本、形象与关系成本归入环境成本,而且将传统成本和一部分社会环境成本也包含在内。EPA同年还出版了《作为企业管理工具的环境会计入门:基本概念及术语》,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

关于环境信息报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解释公告和信件的形式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遵守环境法律为公司业务带来的影响、未决公诉以及环境风险和或有事项。SEC涉及证券上市公司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其他内容包括公司对有关环境法律的遵守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未决诉讼和指控及对资本支出、盈利和竞争地位的影响、对今后环保设备投资的说明等。美国会计学会(AAA)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企业应编制反映环境影响的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两张报表。

关于环境绩效。美国管理会计学会(IMA)发表了第42号管理会计公告《企业经营决策中的环境会计技术与工具》,主要用于指导管理会计师处理环境问题。2001年,EPA也发表了《贫乏的绿色供应链:一个为用具管理者和供应链管理者削减成本改进环境绩效的实务指南》。该指南对成本和废弃物两方面的削减、提高财务上和环境上的作业效率都作了重要阐述。

(三)欧洲

欧洲诸国之间在环境会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研究和实践内部环境会计方面德国处于明显的优势。

欧盟(EU)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制订了1992~2000年行动计划。1992年发表了《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掀开了欧盟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和实践的序幕。欧盟下属的欧洲委员会(EC)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环境会计规划项目具体包括,环境管理会计(ECOMAC,代表着环境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统一体系)、企业环境报告以及财务会计的环境问题指导项目等。

欧盟还颁布了第1836条欧盟委员会条例《欧盟的环境政策和原则》,号召企业自觉建立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目标和计划,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编制环境报表。此外,欧洲委员会和荷兰环境部还着手进行宏观统计目的和政策评价目的的环境成本定义的统一化。荷兰环境部将生命周期的效果评价作为研究课题。欧洲会计师联盟(FEE)也进行了大量的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保证业务的调查研究。以民间为主导的研究机构全球报告促进计划(GRI)则将环境会计报告书的编制和披露的准则制定作为研究目标,几乎包揽了环境会计的所有研究项目。由此看来,欧洲的环境信息披露研究已经扩展到相当宽广的领域。

(四)日本

自1999年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倡导以及企业和民众的关心,日本环境会计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在亚洲已处于领先地位。

环境成本方面。日本环境省(原环境厅)于1999年3月公布的《关于环境保全成本公示指南》中,将环境保全成本分“环境保全投资额和当期费用”两类,具体划分为六种: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为降低产品的使用、废弃过程中环境负荷的成本;降低环境负荷的研究开发成本;为降低环境负荷的社会关联成本以及其他环境保全成本。该指导方案另外还提供了企业填报报告的基本格式:环境保全成本主体型企业公布用A表、环境保全效果对比型企业公布用B表、综合效果对比型企业公布用C表。总之,该指南不仅初步建立了环境会计框架,也带来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普及,意味着日本企业在环境会计的实践方面迈出了规范性的一步。后来,按照日本环境省《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将环境成本分为七大类:业务领域成本;上游/下游成本;管理活动成本;研发成本;社会活动成本;环境损伤成本以及其他成本。

日本学者国部克彦还对环境成本的范畴作了一个分类,认为环境成本可划分为三阶段:企业成本,消费者消费企业产品时所支付的成本,以及由社会负担的成本(也称为外部不经济的社会成本)。三者从完整的成本意义上讲就是“绿色成本”(完全成本)。另外,在边界上环境成本又可基本划分为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日本是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的。按照环境省《2000年环境报告书指南》的规定,环境报告书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方面:基本项目、环保方针、目标及业绩概况,环境管理状况以及降低环境负荷。日本环境省在2000年3月公布的《面向环境会计(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于2000年7月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首次明确提出了环境会计的框架,即环境会计的要素有“环境保护费用”、“环境保护效果”和“环境保护对策的经济效果”;并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布形式有三种:以环境保护费用为主的“环境保护费用主体型”,主要比较环境保护效果的“环境保护效果对比型”,比较环境保护效果和环境对策经济效果的“综合效果对比型”,从而提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模式以及环保对策相关效果界定的基本思路。

(五)关于环境绩效

英国著名会计学家格瑞(R. H. Gray,1993)教授认为,环境绩效报告需要披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五部分:企业所采取的环境政策,相应的环境计划和结构框架,涉及的财务事项,发生的环境活动,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CICA(1994)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建议环境绩效报告内容框架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环境政策、目的与目标,环境管理分析,环境绩效分析,术语解释(可选择性的)以及第三方意见(可选择性的)。

(六)关于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也称为环境、健康和安全审计。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一些企业自发制定了一些相关审计计划,环境审计从此开始作为一种新的审计门类迅速发展起来。

有关机构的研究活动有:国际商会于1989年公布了环境审计管理意见书,对环境审计的概念、目的、作用、组织和方法做了简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的全球论坛会议上,将环境审计列为重要议题,并发表了《内部审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一文;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于1992年将环境审计列入第15届大会的主题,提出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1998年6月,该国际组织还在厦门组织召开了环境审计学术研讨会,就环境审计的概念、目的、范围、依据、主要内容及重点、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促进了环境审计的更快发展。

二、简要评述

对前述归纳对比分析,国外的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各国、地区和组织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大都是通过“环境会计”字眼进行的,虽有着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并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不少相似相通之处。各国会计职业界和证券监管机构的主导思想还是倾向于在现有会计体系中解决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财务事项,在现有会计报告框架之外再以其他方式解决非环境会计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

从世界各国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看,所要求披露的环境信息绝不仅仅是,甚至可以说主要的并不是环境会计信息,因环境信息包括了环境状态信息、环境管理信息、环境统计信息和环境技术信息等内容,环境信息披露远远超越了环境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范围。

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多彩纷呈:有的主要是围绕环境问题导致的财务影响进行披露,有的是针对环境绩效进行披露。除了日本,各国要求披露的环境财务信息内容有限,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信息上,这说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信息为大家普遍重视,也具有较好的披露基础。环境绩效信息虽然具体内容不完全一样,但基本上都包含了环境方针政策、环境管理系统、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和循环使用、有毒物质和废弃物排放量等信息。

各国、地区和组织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态势各异,其中美、欧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健全;日本的环境会计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准则层次,而且从2000年以来,日本又不断修订环境会计指南,从而使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先进性。

第7篇: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环境会计报告披露问题也被广为人知。不得不说,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便是上市公司,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治理环境污染的主导队伍和力量亦是上市公司。当前,党的十已有号召,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以此来向中国全体大众发出警醒,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国际之间的全球化,绿色贸易壁垒的持续增加,上市公司一定要做到贯彻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并大力宣扬和加强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工作,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机构和工作人员要紧紧围绕大局意识、低碳意识和责任意识,一定要保证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及时有效和真实性。当然,国家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法律体系与上市公司友好配合,这样才能做到相得益彰。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问题,既有益于提高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意识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又贯彻党的十的号召,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涵义和主要特征

1.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涵义

关于环境会计报告的涵义,可以说是企业对于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污染物交易的有关会计信息进行的计量和核算,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以此形成的有利于报告使用者审阅和需要的会计报表。关于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可以说是经确认、计算和丈量以及记录的环境会计信息通过详细的方法、准则和惯例进行对外披露的细致过程,最终反映显示的是受托付责任的管理层具体的履行情况和二氧化碳等化学资源的准确的利用情况。

2.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主要特征

关于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对此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首先是时效性的问题,一份报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基本特征却是时效性。寓意为报告的时效性依赖于时间的速率,并且一定要在一定的期限内予以完成。当然,报告时间和价值大小休戚相关;其次是科学性的问题,这本就是一项科学活动,对于企业环境会计披露来说,不管是关于预测和判断环境影响还是对于报告进行的整理和收集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并且有科学依据的支撑;然后是企业的利益性问题,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对于企业来说是第一位,因为有利益的支撑,但是企业在关注利益的同时,也需得改善企业的外部形象,并对商誉进行一定的提高,环境会计报告不仅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也会给企业带来颇多的收益;最后是敏感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不管是企业报告还是环境问题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会得到公众的不安反响,影响颇大的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

二、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问题分析

1.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现状

从2008年5月1日始,我国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确切的说这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来说,是披露过程中的一座丰碑,所以说这则法规不管是从执行情况还是执行影响来说,都最能代表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制度的各种情况。自从2014年以来,我国国家环保总局的《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情况调查》上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却只有5%的上市公司在环境会计报告方面进行了完全彻底的披露;还有75%的上司公司并没有做到完全的披露;更有甚者,五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没有做到有关任何的会计报告。

2.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理论和方法研究不足

我国向来对上市公司寄予厚望,当然对其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也是有所期待,虽说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了许多法律与规范,其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重中之重,到2014年也就短短十年,但是各种理论也没能让上市公司对此有所成就。尽管国家和企业都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有大量文献提供,但是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尤其是缺少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系统性研究。即便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此有所希冀和看法,也多是借鉴国外,并没有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形势进行本土化融合,特别是缺乏对上市公司的实证考察,总之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2)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监管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监管机构繁杂多样,从大宏观到边边角角都不容忽视。当然主要是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前者是我国的监管机构错综复杂,有许多重复的职能却得不到稳妥配合,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也会使重复的部门职责混乱,且不能做到很好地尽职尽责。社会是一个宏观的整体,公众的眼睛时刻不离上市公司对环境的破坏并时时对其发生谴责,但是公众的力量毕竟有限,也不过是口舌之快,并没有实质性的对其严惩;后者则表述的是我国很多的上市公司从整体上就没能有一套健全有序的监督体系,内部也是散乱不堪,尽管有些上市公司外表光鲜,实则外强中干,监督机制完全形同虚设,毫无作用,审查审计部门也都是法制观念薄弱,只听从利益的驱使,故很难维系内部监管。

(3)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

提及法律法规建设,就必须要提出我国建设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十二五”规划一同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没有在法律法规方面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也不过是空壳形式,上市公司一直躲避法律法规的束缚,尽管有些公司要对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披露,也不过是打着幌子,对环境污染处理问题根本不进行实质上的披露,虽说也有对其进行披露的案例,也不过是缺失真实可靠性,只是表面功夫。

(4)公民和上市公司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差

上市公司之所以对环境资源问题装聋作哑,也不过是为了维护企业公司的形象。所以让他们自愿的进行披露是一件极其棘手的事情。污染是一个大问题,上市公司对于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也不过是中立的态度。就目前来看,上市公司以及多数企业对环境保护问题方面仍然是不容乐观,不足显而易见。尽管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为了这一目标各上市公司和企业也应该齐心协力。但是仿佛并不奏效,上市公司对此会有惶恐的态度,他们之所以能够上市,必是趋利避害,让他们把自己的缺点宣之于口难如登天。故他们对于污染严重地问题闭口不提,而那些能做到的节能减排问题他们却花大篇幅的内容向社会披露。

三、我国环境会计报告披露问题的解决对策

1.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

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还处于婴儿期,尽管法律具有强制的规制作用,但是对于缺乏此意识得上市公司来说,环境会计报告法律体系必须要完善和健全,否则事态堪忧,上市公司更不愿自愿披露。关于法律法规的设定,我国需要尽快的设定《环境会计准则》来约束各个上司公司,并制约他们对此进行真实具体的披露。此类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健全,从宏观微观上都是促进环境保护。不仅如此,我国还需大力培养专家学者对有关这方面的披露法进行深刻的研究,尽可能与国际可同日而语,也更有利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更加国际化,绿色贸易壁垒也会更加牢不可破。

2.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加强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也是源于他们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环境会计报告披露诚信保险制度。我们国家予以借鉴并本土化,一定可以是此报告披露更加真实。首先,如若一些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进行作假并因此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一定不可姑息,其之前必须投保,且事情发生之后,保险公司必须给予赔偿;其次,加强企业公司的诚信教育,对其企业的上层和员工都要进行教育,不仅从会计报表方面着手宣传法律法规,也要有反面教材的进行宣传。这样既加强了信用管理,也让员工的企业相关责任人不敢轻举妄动;最后,不仅有法律监督、还需要媒体、社会的全力监督,这样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就一定具有了主动意识。

3.环境会计报告理论研究的加强

在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在各种会议上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当然,这也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目标。对于在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方面来说,最重要的是进行系统的理论进行细致研究。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是新兴学科,为了实践和理论很好地融合,需要我国精英专家学者共同努力,通过借鉴国外的理论知识和我国的国情以及本土文化相融合,使环境会计报告理论中国化。并且立足实践,积极倡导各大高校、各大阶层、科研机构等组织对其进行研究,并培养大量人才对环境会计报告理论进行研究。

4.上市公司和公民的环境意识的提高

凡是国家的事,就是个人的事。只有每个人都对环保意识有所提高和加强,就不怕上市公司还要依据龃龉下去。但是上市公司确实需要改变自身,树立环保意识,上市公司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事业,才能在国际化、全球化的社会态势下拥有一席之地,并取得成功。当然,这是上市公司的做法。我国公民也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在拥有环保意识的同时,也需要做到对上市公司很好地监督。社会各组织也需要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问题出自己的一份力。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实施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建立。尽管我国已经对于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予以重视,但是无论从国家方面还是上市公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但是只要上市公司能够做到自律和自省,公众能够做到很投入的监督。我国的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一定会更加正规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参考文献:

[1]杨忠红.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问题原因及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8).

第8篇: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会计计量;环境保护

1环境会计报告的基本概念

1.1环境会计及环境会计报告的概念

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计量并且记录企业在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方面承担发成本费用,根据环境活动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综合评估,以此评估环境绩效企业财务报告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1.2环境会计报告的内容

1.2.1环境会计要素

⑴环境资产

对于环境资产的定义与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大致相同,环境资产同资产相同,都是企业在过去拥有或者控制的,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流入。

企业环境资产包括:可分拨的环境资产、不可分拨的环境资产、环保设备、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环境许可证、资源开发和使用权(资源是否能作为环境资产,需具有:效用的可能性、环境资产地域性、计量可靠性)。

⑵环境负债

国外学者与美国环境署(EPA)环境负债的定义并不相同,前者将环境负债解释为企业过去发生的并且与环境绩效有关的,符合负债的现时义务确认标准,与环境成本有密切联系的义务。然而,后者将其定义为在一段时间内制造,使用,排放某类或多类污染物,或者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其他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活动。根据定义可以将环境负债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修复环境的义务、缴纳破坏环境罚款的义务,环境赔偿的义务。

⑶环境权益

环境权益指企业或者政府通过利用环境资产产生的经济收益,可以根据环境资产与环境负债得出,环境权益可表示为环境资产与环境负债二者的差。

⑷环境费用

当主体为企业时,环境费用是企业在其持续经营中,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当主体为政府时,环境费用为政府为获得环境收益所付出的费用。

⑸环境收益

当主体为企业时,环境收益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部分是因防治环境污染收获的,另一部分是环境资产产生的环境收益。对政府而言,环境收益也包含两部分,除环境利益的增加还包含社会利益的增加。

⑹环境利润

环境利润=环境收益-环境费用

1.2.2环境绩效信息的确认

对企业来讲,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评价企业环境绩效内容分为下列几方面:

⑴公司简介和公司所在社区的特征描述

⑵企业环境质量情况

⑶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

⑷企业环境法规执行情况

对政府来说,政府环境绩效信息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⑴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⑵已颁布的法规的执行状况,如环境治理、污染控制等。

⑶其他为公众所知悉与环境有关的绩效信息。

2完善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的具体建议

2.1政府角度

(1)建立健全与企业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府监督

对于环境会计报告的编制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必须要依照法律,进行规范的操作。首先,应规范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要求的相关规定,急需在现行的会计法条中增加必要条款。其次,建立环境会计并完善审计制度,建立能够精确评估环境绩效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审计制度,这样可以为环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最后,要强化政府监督和管理职能,借鉴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与具体实践方法,积极引导企业明确自身环保意识,对相关企业进行约束,根据对环境的保护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2.2企业角度

2.2.1构建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体系

从企业层面来说,环境会计报告终究是要由企业来提供的。但是仅仅需要企业向政府提供报告,其余的利益相关者很难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在经济社会中,对环境会计报告进行编制、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需要一定的成本,许多的企业不能够主动的编制会计报告、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那些编制报告、披露信息的企业,大多数也是在政府的强烈要求下或者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而进行的。当环境问题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收支的时候,企业才对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披露,而对那些可能存在潜在影响的一般的情况下不进行披露。所以这是不全面的,很难反映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体系有下列几方面组成:第一,企业环境资产负债表。企业编制的环境资产负债表可以充分体现企业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对环境污染进行处理等活动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化。第二,企业环境利润表。环境利润表集中体现了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采用的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所取得的成本、收益和费用。第三,企业环境污染报告。主要采用叙述的风格,结合有关的统计数据,对企业该企业所采取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的、表外的、非货币性的披露,并且对环境损失计量方法进行附注说明,以此来增强环境会计信息的理解性和可比性。第四,企业环境绩效报告。对公开公布的环境绩效报告给予高度关注,确定计划,综合考虑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准确预测。企业所公开披露的环境绩效包括公司財务绩效和环境质量绩效。

2.2.2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意识可以反映出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基本认识,可以体现出人们协调自身行为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自觉性。要想提高环保意识,第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教育;第二,要将环境保护、可持续管理等内容加入到会计专业等级考试当中;第三,在学校积极开展环保活动,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

3结束语

在中国,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门十分时尚的学科,它是会计学的分支,同时也与环境保护学和社会学交叉存在。环境会计报告可以给政府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报告,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充分展示,更加利于企业的管理者和监督企业的大众来进行管理与监督。环境会计在促使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是将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落实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第9篇:环保研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企业绿色经营系统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accounting),亦称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其实务与研究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而出现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独立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目前在发达国家,自愿编制和对外环境报告(environmentalreport)正成为诸多大公司的一种时尚。有些国家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如日本环境厅)和会计管理部门还着手制定环境会计与报告的有关准则。环境会计的快速发展是有其深刻微观背景的,那就是企业绿色经营系统(greenoperatingsystem)的出现。本文无意就绿色经营系统或环境会计的某些具体问题加以研究,而想把绿色经营系统与环境会计作为一个总体考虑,为我国绿色经营系统与环境会计研究的深化提供一平台。本文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总结提出绿色经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导入环境会计的讨论;其二是对环境会计实务与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系统见解。需要指出的是,限于篇幅,本文不对中国企业绿色经营系统与环境会计的实务及研究进行述评。

一、企业绿色经营系统:环境会计发展的微观背景

(一)企业绿色经营系统的架构分析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负面影响的加剧,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负荷越来越重,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亦成为问题。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环保法规,开展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但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是到了80年代后期才受到较多的关注。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brund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作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承诺。此后,联合国还成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早期的环保法规只重视环境污染后的补救措施,而忽视了环境问题的事先预防。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这一点,认识到环境问题系统解决方案之重要,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ems)也就应运而生了。

1992年,英国标准协会(thebritishstandardsinstitute)制定了全球第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标准bs7750。欧盟(europeanunion)则于1993年了另一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及审核体系(emas),此后,许多国家都颁布了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但是,各国分别制定环境管理标准不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故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 dardization)在关于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之后,于1996年9月了关于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iso14000系列的第1份iso14001,即ems标准,随后,iso14000系列也陆续,包括环境审核(ea)、环境表现评估(epe)、环境标签(el)、生命周期评估(lca)以及产品标准之环境考量(eaps)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生态等概念与观念开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开来。

企业作为环境的一重要影响者,自然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格以及绿色消费主义(greenconsumerism)等绿色理念日益盛行的情形下,注重可持续发展也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必然选择。为此,企业需要调整其发展战略,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绿色(或环保)理念”,以绿色理念重塑企业整体的经营运作流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其中包括获得iso14000系列认证,按其要求扩展构建企业环境管理系统或绿色管理系统(greenmanagementsystem)。这一系统是从建立企业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一直到明确具体措施与行动方案,亦可称之为“绿色经营系统”。笔者认为,绿色经营系统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1 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与环境政策。

2 绿色融资(greenfinancing)。利用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战略去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有效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3 专门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如索尼公司在总公司设有社会环境部,在各地区和各事业部设有地球环境委员会。再如abb公司在ceo之下设有环境咨询委员会,有专门公司环境事务部,在各国设有国家环境控制长(countryenvironmentalcontroller)和生产地的当地环境控制官(localenvironmentalcontrolofficers)。

4 产品与服务设计时秉持“与环境为友(environment-friendly)”、与环境协调的dfe理念(即为环境而设计,designforenvironment)。该理念要求对产品设计要进行从生产到运输、销售、顾客使用以及报废后的处理这一产品完整生命周期的评价与成本计算,即进行生命周期评估或分析(life-cycleassessment/analysis,lca)、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cyclecosting,lcc)”及生命周期设计(life-cycledesign),而不是仅从企业自身考虑。产品和用于包装产品的包装物等要进行生命周期评估。

5 设备、原材料、能源等采购时秉持“绿色采购(greenpurchasing)”或“绿色供应链(greensupplychain)”理念。要关注供应商的环境保护状况,不从环境保护不力(如造成较大环境污染、不节省能源、不节约资源)的供应商那里采购原材料、能源等,迫使供应商采取措施改进环保状况。这一理念也适用于最终消费者,这就是“绿色消费主义”。绿色消费主义将使绿色理念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营销作业环而上,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迫使整体产业都“绿色”起来。如果持有所有或大多数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对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都持绿色消费主义理念,则将极大推动全球环境的改善。

6 在制造环节实行“清洁生产(cleanproduction)”与“零排放(zeroemission)”理念。这要求企业重组生产流程,运用dfe理念进行重新设计和技术应用。所以,dfe理念既要用于产品(product)的设计,也要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process)的设计,要做到3r,即尽可能减少废弃物(如废水、废渣、废气、报废物品等)的排放,力争零排放,即re duce;即使有排放,则要尽可能做到再利用(如报废物品的零部件),即reuse;对于不能直接再利用的,也要研究如何使之再资源化,即recycle;真正不能再利用或再资源化的部分,交由相关合格的废弃物处理企业进入最终处置环节。此外,产品与过程均要尽可能节约资源(resources-conserving)和节省能源(energy-saving)。

7 在运输和销售环节也要秉持dfe与绿色营销或环境营销(greenmarketingorenvironmentalmarketing)理念。国际上正日益盛行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环境壁垒(environmentalbarrier”或“绿色壁垒(greenbarrier)”,如iso14000系列的认证已成为产品进入欧洲一些国家的“通行证(passport)”,而要打破这一贸易壁垒,就需要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开展绿色营销。

8 在顾客使用后,要建立有效的回收渠道和措施,对顾客报废的产品实施回收(take-back),进行再利用、再资源化或最终处置。

9 在对外投资或信贷时树立“绿色投资(greeninvestment)”或“绿色信贷(greencredit)”理念,在选择投资对象或信贷对象时要将其环境保护工作状况作为一项重要甚至第一位的衡量因素。

10 建立健康、安全与环境(health,security,environment,hse)体系,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建立环境教育体系。

11 建立环境会计系统(environmentalaccountingsystem),包括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子系统(或两者合一的环境会计系统)。前者是向包括投资者在内的企业利害关系人报告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因素,如环境支出(environmentalexpenditure)、环境负债(environmentalliabilities)与环境业绩(environmentalperformance)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履行企业对利益关系者的诚实报告或详尽说明的责任(accountability);后者是提供对企业的相关决策中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

(二)环境会计的导入

上述第11点就是指,将企业管理当局所承担的经管责任(stewardshiporaccountability)中的诚实报告责任扩展至向利害关系人充分披露企业环境信息,企业管理当局要更好地履行经管责任也必须掌握更多的关于企业经营决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环境会计与报告系统。这就是企业环境会计工作及其研究得到发展的微观背景。

上述企业环境活动的利害关系人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雇员以及社会公众(尤其是受影响的社区公众)等。政府面对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关注的压力,必须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时刻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投资者关心投资对象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因素,如潜在或真实但未披露的环境负债,而持有强烈“绿色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则更把投资对象能否做到“绿色经营(greenoperation)”放在考虑是否投资的首要因素。债权人非常关心债务人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影响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因素,以免债权发生不必要的损失,“绿色信贷”的理念也在债权人中日益流行。顾客关心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关心产品或服务的绿色等级(如制造时是否节约资源、消费时能否节省能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便于再利用、再资源化和最终处理等)以及供应商的环境保护行动,为此,供应商必须关注顾客的绿色消费意愿和购买后的绿色消费实际效果。雇员由于关心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的持续性,自然更加关心企业的环保措施(如是否实行良好的hse计划)。其他为企业经营提供支持的机构或组织也关心企业的环保情况,如保险公司关心企业投保设备的环保状况及符合国家环保法规的状况,有关中介机构关心客户的环保形象与潜在的环境风险。社会公众既作为个体在上述各角色上关心企业的环境保护境况,也越来越作为一个整体关注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共生,关注企业活动可能产生的外部环境效应。

但无论是政府制定执行环保法规,还是其他利害关系人要了解与评价企业的环境活动,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利益,都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即这些利害关系人大多处于企业外部,是外部人(outsiders),不确切掌握企业的环境信息,与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内部人,insiders)相比,处于环境信息的劣势地位,环境信息在外部人与内部人之间分布不对称。为解决此问题,就要求企业向利害关系人诚实报告环境信息,这其中就包含着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与手段提供环境信息。同时,企业要在遵守环保法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实现经营目标,也必须在经营决策和内部管理中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这也包含着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与手段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如考虑环境费用后的产品盈利能力,购买排污权与自己购置环保设备这两种情况下的成本与效益等),以有效管理企业的环境风险。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来生产与提供企业外部人和内部人需要的环境信息的工作就是环境会计,它至少包括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

当然,企业会因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编报环境报告、请第三方审计或审核等而增加不少的费用开支,但它们也会因向外部提供相关的环境报告而缓解来自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压力,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吸引绿色投资者的注意等而获益匪浅,有效管理企业的环境风险,当环境会计与报告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它们就会自愿开展环境会计工作,对外编报环境报告。

在上述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如在北美,美国环保署、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等都在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支出、环境负债与环境业绩报告等方面的研究。在欧洲,德国环境局等则致力于“环境成本价格计算手册”等的研究。在亚洲,日本环境厅等于1999年始展开了关于“环境会计系统”的研究,并于2000年3月了正式的环境会计指针。这些国家的企业还自愿进行了对外环境报告的编报。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等开展关于环境会计的国际合作研究也在进行着,1999年8月曾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有关环境会计的国际会议,有15个国家参加。此外,北美等地的学者还展开了关于环境会计问题的经验研究(kimbroandli,2000),并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目前,企业实务界、学术界与有关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正在热烈进行中。

二、环境会计实务与研究的未来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经济生活的21世纪,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格,各种绿色理念将被人们广泛接受。各国企业要使绿色经营系统有效运作,必将大力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编报环境报告,企业经营者、投资者与债权人等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利用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经营、投资、信贷等决策,各国会计学术界也必将更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为此,本文试将环境会计实务与研究的未来发展作如下的展望。

1 加强环境会计的国际比较研究。要研究环境会计,首先应对各国的环境会计实务与研究有所了解。为此,应吸收各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借鉴其实务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环境会计实务与研究,进行国际协调。各国会计实务界与学术界应为此项国际比较研究加强交流与合作。

2 环境会计中许多问题的解决要求会计学与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运用。如在对环境业绩的计量中就可能需要大量应用实物量的计量单位,如节省多少能源,节约多少资源,减少了多少废气、废水、废渣等的排放。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需要会计师与企业环境工程师等的共同努力。

3 政府应在环境会计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美国的环境保护署(epa)和日本的环境厅(现环境省)均在本国的环境会计发展中担当了重要的正面角色(相比之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贡献倒小些),包括直接组织实务界与学术界等各方力量研究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指南,利用政府的权威推动企业采用这些指南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等。

4 从环境财务会计角度,应注重研究以下问题:

(1)要明确环境财务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关于环境财务会计的定位,可以有三种理解:①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③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若理解为①,则现行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就需要作根本变动;若理解为②,则其概念框架只需作些微变动,只是如何将现行财务会计的一般原理与环境财务会计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若理解为③,则需结合环境科学的原理对概念框架作较大或部分本质性的变动。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我们倾向于以第2种观点为主,并吸收第3种观点的某些长处。我们将环境财务会计理解为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准确地说,环境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环境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的别称,如现行财务会计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的别称一样。因此,环境财务会计的准确提法是“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其英语表达应是“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events”。至于“environmentalfinancialaccounting”的提法虽也可以接受,但表意不够准确。在具体实务中,“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events”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环境支出的会计处理(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expenditures)”、“环境负债的会计处理(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liabilities)”等内容。在具体会计处理中,若有需要,应充分利用环境科学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技术方法。

(2)企业将来的环境财务会计将面临如下一些急待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①如何统一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分析环境报告,利用环境信息评价企业环境业绩?②多元化经营企业如何编报合并环境报告?③如何提高企业环境负荷与环境保护效果计量的可靠性?如何利用实物单位(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约能源、节约材料)和货币单位来计量环境保护效果?如何将科学地实物量转化为货币量来反映环保效果?如何防止环境保护效果的货币化对信息使用者的误导(如直接将环境成本与环境保护效果进行损益比较)?④如何处理环境支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环境支出是否符合资产的定义)?如何在确保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前提下,将它分配到相关成本计算对象或责任中心上?⑤如何按照权责发生制和稳健原则要求来计量企业的环境负债(时间分布、金额与不确定性,为此是否折为现值)以及因环保法规的趋严而可能带来的企业资产的减值损失(如提前报废)?⑥如何解决确认与计量环境负债等的较高不确定性问题?或因不确定性太大,只是披露,而不予确认?只披露已计提的准备金,还是披露所有可能的负债额与资产减值额?⑦如何较客观、较准确地将“复合目的(或多重目的)”的支出(投资或费用)划分为环境支出与非环境支出?如在一项节约能源、对环境无害的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中有多少属于环境支出?⑧由于新的环保法规所带来的环境支出与环境负债等如何在以前期间、当期与未来期间进行分配?⑨环境报告是作为企业年报的一部分,还是独立于年报之外?频率如何?其具体内容如何?环境报告由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编制还是会计部门编制?如何提高企业间环境报告的可比性?如何阅读分析?环境报告越来越厚,是否需要出环境报告摘要版或称简式环境报告(summaryenvironmentalreport)?⑩企业现在已进行许多环境支出等的会计处理,如将购置的环保设备计入“固定资产”中并计提折旧,将企业环保部门的运行费用、iso14001的认证与维续费用、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费计入“管理费用”,等等。为便于编制环境报告,是否需要将目前的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加以改变,独立出来,设置绿色账户(greenaccounts),或至少在相关总分类账户中独立设置绿色明细分类账户核算?是按融资、投资、研究与开发、经营等活动性质置设账户,还是维持现行做法,仅在编报环境报告时做分析与分类的工作?在年报中如何充分披露企业处理环境事项的会计政策?

(3)要研究如何制定高质量的环境财务会计准则问题。环境财务会计准则与现有的《或有事项》等准则如何协调?有些不同行业在环保方面差异甚大(如电子、化学、食品与流通),是否应(及如何)分别制定不同的环境会计准则?环境财务会计准则应由哪个机构或组织来制定(如政府环保管理部门、会计主管部门、企业界或多方合作)?制定机构的组成规则与制定程序如何?准则是企业自愿执行还是强制施行?准则在不同时期的适用范围如何?(4)要采用经验研究(empiricalresearch)方法研究环境财务会计的实施情况。如:①环境会计信息对企业股票价格的影响,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content)如何?市场(有关利害关系人)如何解释环境报告中的信息(体现在阅读环境报告后的相关行动中)?②在自愿披露情形下,哪些企业报告了环境会计信息?具有什么特征?其动机是什么?披露企业与不披露企业的股票价格有什么区别?③企业倾向于报非货币化的环境信息,还是倾向于报告货币化的环境信息?原因是什么(两类企业的特征分析)?④企业环境报告偏向于报告好消息(如企业的环境业绩)还是坏消息(如新环保法规使企业产生了新的环境负债),为什么?什么样特征的企业倾向于报告好消息?什么样特征的企业倾向报告坏消息?(如与企业规模、被环保当局及民间环保组织关注的程度、企业环境业绩优秀或低劣等的关系。)⑤同一企业什么时候倾向于报告好消息或坏消息?原因何在?报告好消息与报告坏消息时的企业股价有何差异,投资者的投资报酬有无差异?⑥企业环境负债等的确认(如计提污染土壤恢复准备金)与企业管理层报酬计划之关系如何?⑦进行生态投资基金的收益率与一般投资基金收益率的比较研究,注意将被投资企业环保之外的因素控制住(予以排除)。⑧环境业绩优秀的企业是否有竞争的比较优势(如具有自创的绿色商誉并在企业股价以及并购中体现出来)?(5)要采用比较法对国内、国际的环境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如进行一国内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投资者的企业(如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以及私有企业等)环境会计的比较研究,提高一国国内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环境会计的比较研究(包括研究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否执行全球统一的环保标准,开展相同的环境会计与报告工作),进行国际协调,提高国际间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5 为了确保环境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研究环境审计(或审核)(environmentalauditingorreview)的问题。包括环境审计程序、技术与方法,环境审计小组的成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执业资格,环境审计报告的内容、格式、意见种类等等,均有待解决(甚至连名称也许不叫“环境审计”)。此项内容可以利用现有的审计规则,但其中很多问题需要开发新的审计规则,这有待于环境审计实务经验的积累。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执业资格由谁来认定、政府部门应否介入抑或由市场通过竞争自行解决、国际间的协调等问题也需要解决。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环境会计,故对环境审计问题不做详细分析。

6 从环境管理会计角度看,企业应在绿色经营系统的各个环节(如融资决策、产品研究与开发、设备及对外投资决策、采购决策、营销决策、预算编制与业绩考核、风险管理乃至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等)中充分考虑到相关决策可能引致的环境问题,分析其财务影响,慎重决策。这些方面的信息就是由环境管理会计来提供的,如生命周期分析(lca)与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cc)。引入环境管理会计之后,将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与环境业绩(收益)等进行对比分析,企业决策者们也许会发现,在原来管理会计的分析中认为可行的事项(如绿色产品的定价、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设施或产业的投资、对企业外部环保专业服务的利用等),在包含环境管理会计的新管理会计的分析中却变得不可行了(或者相反)。这是由于在原来管理会计中,环境支出与环境业绩(如因环境损害所带来的诉讼、赔偿或罚金,为社会环境活动进行的捐赠等公益支出,因采取环保措施而带来税收的优惠、融资成本的减少、市场份额的扩大等)等数据不是独立生产与提供的,而是被分散或隐藏在其他项目中的,未被追溯归集到真正引致其发生的事项中,从而使得其分配归集丧失了相关性、准确性,而导致决策失误。可以想见,由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引入,管理会计的许多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管理会计信息将更加具有相关性。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应更多地采用现场研究(fieldstudy)或案例研究方法,如日本柯尼卡公司2001年度就开始制定环境预算。此外,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环境管理会计研究还应具有国际视野,立足于全球市场,进而发展国际环境管理会计。

7 会计自20世纪30年代逐渐分野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以来,两者虽原始数据相当部分出于同一来源,但在会计对象、目标、基本前提、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技术方法方面均差异甚大,结果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批评为丧失了相关性。会计及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且对内部人有用的会计信息与会计技术方法对外部人也一定会有用,反之亦然。所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也就是会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现在,两者已到了开始融合的时候,如关于分部报告(segmentreport),但力度仍远不够。环境会计作为一个新的会计分支,应可以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一个起点。就此而言,上述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的区分也许是不恰当的,我们期待着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融为一体的环境会计的出现。

三、结语

以上我们讨论了企业绿色经营系统的构建和环境会计的导入问题,并展望了环境会计的未来发展。这些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已经和将要面对的。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中国经济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分工体系的一环,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中国要防止发达国家将不够“绿色”的产业、企业与商品转移或销售到中国来。中国企业还将被迫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自然也必须注重环境保护,以绿色理念重组自己的经营,建立有效的绿色经营系统,发展环境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决策与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对外环境报告,打破各种绿色壁垒,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同样,中国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等中介机构也必将格外关注环境会计问题,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孟凡利 1999 环境会计研究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accountingasabusinessmanagementtool:keyconceptsandterms

japanenvironmentagency 2000 developinganenvironmentalaccountingsystem(year2000report).itscorecontentis”guidelineforintroducinganenvironmentalaccountingsystem”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 2000 theisosurveyofiso9000andiso14000certificates-ninthcycle:uptoandincluding31december1999) citedfromiso.ch

marinilkab.kimbro,andyueli 2000 environmentalaccountingandfinance chinabell200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viron mentandbusiness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