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精选(九篇)

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

第1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关键词】戏剧;体验;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的精髓在于付诸舞台的表演性的体验,所以当我们教学的时候,对着单纯的课本,看着纯粹的文字对白,很难让高中阶段的学生体味到真正的戏剧之美,因为有“很难”,有“不理解”、“不喜欢”意识的存在,所以剧作的教学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让学生爱读剧、读懂剧、理解剧,更通过对戏剧的体验领悟到语文学习之理,我认为,没有比“体验情感、亲身领会”之法来得更简便直接的了。这种“体验”既符合戏剧最大的特色――表演性,又能让读者和观众在感受舞台场景、感受人物的基础上升华出表演上的情感体验,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一言以蔽之,一切单纯、敷衍的浅尝辄止的阅读永远无法了解到文本的精髓,用心的“体验”、用情的“体验”才是真正的精神要领,是领略话剧之美的王道。也只有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是语言、文字都难以企及的深邃的文学的灵魂,散文、诗歌、小说如此,戏剧亦是如此。

高中学生对戏剧不熟悉、不了解的,甚至可能只是听说过而已,那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起深奥的理论、高层次的分析解读,从情感的共鸣出发无疑应该成为教学方法的首选。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作为自我意识重要元素的“情感认知”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如何把握学生情感学习上的认知脉络,如何正确将情感体验之法植入语文教学之中,便成为教育教学的一大重点。

一部戏剧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创作脉络,相对应地,作为体验主体的读者与观众同样也有一个心理体验的脉络,我将它归结为第一次亲密接触、二次体验以及深层次延展这三个阶段性层次。这样一来,戏剧便成为了一个有层次、分阶段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第一次接触,多因为不在此山中,要寻云深之处必得发自肺腑,源自兴趣。

同其它文本的学习一样,我们拿到一部戏剧作品,第一步,仍是“知人论世”,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资料,为学生阅读打好基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对剧作最普遍性的课堂教学方法都是分角色研读――师生配合,或者同学分组配合,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来负责演读对话。针对高中阶段课堂教学的特殊性,这应该会是长期坚持的方法之一。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针对自己选择的角色进行初次的理解,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文本阅读。实际上,这个阶段的老师扮演的就是一出剧的导演。作为导演,要比读者、观众以及演员更加熟悉剧作、理解人物,要作为一个全局者对整个话剧的表演进行宏观与微观并行的把握。宏观上,结合学生第一次阅读得到的感受,老师将作家意图、剧本中心、人物关系、时代背景进行略说,把整个班级作为一个剧社、剧团来组织,这就是排演戏剧前所要做的“说剧”。微观上则需要根据学生按照初次体验所分列出来的角色来进行。戏剧人物的鲜活生动源自的是人物本身的人格魅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格、形貌、心理特征的统一,那么学生之所以选择自己要来扮演这个角色,并希望代替人物表达感情,从情感上来说便是与人物有了一定共鸣了。作为导演的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好这种共鸣情感,利用这些发自肺腑的“兴趣”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戏剧。

(二)依托文本,戏剧通过场景、人物,对白所要表达的是一切文学所具有的共性――人之常情、人之常感,而所有演员在表现人物,观众观看作品的时候,都是在寻求情感上的体验。从理论上讲,是将第一次体验的感性材料做一次整理和升华,也就是把自己第一次不尽准确的比较初层次的感受,寻着作者的创作脉络,发展到第二次体验的将心比心,以情动人。

通过第一层次的引导,师生互动合作完成了剧本的第一次阅读,那么顺袭到二次情感体验的阶段便需在引导的基础上具体而微地解构剧本、分析人物。学生第一遍的接触很大程度上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剧本人物来讲出他和她的对话,念出台词,带有的对话情境、人物情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就如经过了说剧,经过了第一次对台词、走过场一样,现在的二次体验阶段,更多的要细化情节、深入体会人物。老师可以通过点评学生的表演展开这一层次的体验引导。从主要人物开始,分析他的性格特征、语言特色,要明确作为表演主体的人物,也就是学生自己演绎的这个人物,在这部剧中是怎样的人,他(她)为什么会这样说话,为什么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其言行举止会迥乎不同。

经过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老师在分析评价学生表演之余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播放对应的作品,让学生观摩艺术家的专业表演,加深学生对戏剧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在第二次理解剧作之后再一次研读文本,让第一次得到的初级阶段的情感体验在二次体验之中得到升华,先前的念台词、走过场已经不足为道了,现在的研读就要真正融入人物,以人物的特点来说话做事,以人物的心态来处理情节,嬉笑怒骂都以扮演的人物为转移,言行举止都要是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这一点是符合西方戏剧理论所说的戏剧人物与演员从“分离说”、“距离说”到“统一说”的发展过程。

(三)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里,经过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完成了剧本整体的把握和文本情感的初探;经过二次体验,完成了情感体验的升华与语言表达的训练;针对第三阶段,也就是深层次延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多涉及到的是课堂教学环节以外的对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历经了前两个层次的体验之法,就已然完成了戏剧单元的教学目标,但这对弘扬国学,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而言却是不够的。不管是老师,或是学生,是读者,还是观众;无论读剧、看剧,还是演剧,都无法脱离情感体验这一过程。要显出文学高于文字、文章的深,要到达文学“为人生”的理想,必然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由普遍体验到概括总结的过程。

一言以蔽之,戏剧体验之精要在于情感,情之为物,感慨之系,阅读鉴赏戏剧作品便是一种学习性的、情感性的体验过程。

参考文献

第2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关键词】城乡留守儿童 二语习得现状 支持网 分别教育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分层样本中随机抽取对象,分别访谈了四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及其母亲,同时抽取了来自城市的四名留守儿童及其母亲,访谈人数共计16人,全面深入地了解安庆市山湖村和安庆市华中路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及其支持网状况。

二、分析单位和调查对象

为了全面、有效、真实地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习得现状,笔者对四名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本次调查的分析单位是个人,以安庆市的山湖村村内的所有留守儿童为总体,按村内留守儿童的不同年级进行分层抽样,再从分层的群体中随机抽取四名调查对象,两男两女,以期全面了解不同年级结构的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现状。被访者基本情况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

何某,男,10岁。山湖小学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其父在温州打工,常年和母亲在一起。其母,林某,初中毕业,知道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

程某,男,11岁。山湖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一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初中毕业,了解一点英语知识,现为镇上一超市的售货员。

曹某,女,12岁。山湖五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两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在家做家务并照顾孩子。文盲。对英语一无所知。

叶某,女,13岁。山湖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三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在家照顾孩子。初中文化。对英语略懂一点,但学习程度无法辅导孩子的英语。

(二)城市留守儿童

陈某,男,9岁,华中路第三小学三年级学生,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其父在广州打工,母亲初中毕业。对英语有所了解,但无法辅导孩子英语学习。

方某,男,10岁,华中路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其父外出打工,常年与母亲生活。其母高中毕业,可以辅导孩子简单的英语学习。

王某,女,11岁。与方某是邻居。其母初中毕业,家境与方某相似。

吴某。女,12岁,华中路第三小学六年级学生,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接触英语六年时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初中毕业,当过幼师,后因幼儿园拆迁遂改行,现为一百货公司员工。无法辅导孩子英语学习,但会给孩子购买相应的英语书籍。

三、资料收集和整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场访谈和录音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方式。当日访谈结束后及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采用连续接近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个案访谈是针对特征鲜明的个体进行访问,故笔者分别访问了四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以期了解不同年级结构,不同教育水平的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状况的影响。笔者于2011年7月23日至7月29日对安庆市山湖村四个典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问,于8月2日至8月10日对安庆市四个典型的城市留守儿童进行访谈并及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于2011年8月底完成资料整理工作。

四、结果与分析

经过为期近一个月的走访访谈以及后期的资料整理,影响城乡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现状的因素及其支持网的差异表现如下:

(一)城乡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现状的影响因素

1 学校及其任课教师的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学校资源配置情况都会对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有很重要的影响。其中,启蒙教师的自身素质及对儿童的关爱程度对留守儿童二语习得有直接深远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城市留守儿童因其接触英语时间较早,所处学校资源配置较好,故英语成绩及其素养普遍比农村留守儿童要高。

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水平能间接决定孩子的二语习得素养。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在英语习得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在与孩子英语学习方面的交流易受到阻碍。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对儿童的二语习得产生很大影响。调查发现,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其父母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补救,比如请家教,购买各种英语类书籍,因此城市留守儿童在二语知识方面相对懂得较多,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就很少有这种意识。

3 儿童自身的学习欲望。儿童自身的学习欲望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属于工具性动机,内部动机还未完全激发出来。

(二)城市留守儿童城市二语习得支持网现状及差异

城乡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支持网来自:

1 父母的支持。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留守儿童因为情况特殊,无法获得一般正常家庭的家庭教育,一般都是父亲在外打工或者父母均在外打工,常年与母亲或爷爷奶奶生活。因此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和自身素养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状况。

2 老师及其学校教育资源的支持。城市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主要是来自学校资源及英语老师的直接传授。因此英语启蒙老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对英语的兴趣。

3 同伴的支持。同伴的支持是影响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的重要影响因素。同伴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

4 亲戚邻里的支持。调查发现,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的亲戚邻里的支持要高于城市的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因邻里关系淡薄,亲戚联系不紧密,很少在亲戚邻里那里得到学习上的支持。

5 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支持。近些年由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投入大量资金来配备资源。

格兰诺维特认为,个人间关系的力量是不同的,按照互动所花的时间量、熟识程度(相互信任)、情感紧密性和互惠服务等概述关系特征的因素来衡量。关系可以是强的或弱的。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同样存在着强支持与弱支持,在给予留守儿童支持的力度上是不一样的。

第3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用诗句,而且还是在舞台上,呈现有些神秘的非主流的古老的民间祭祀形式,本是一件很枯燥沉闷的事情,特别是在呈现的同时还要揭示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就更难。古代波兰-立陶宛流行着一种叫做 “先人祭”的民间祭祀形式,19世纪波兰的伟大诗人、剧作家密茨凯维支直接以《先人祭》为名创作了长篇史诗,把一个古老的民间祭祀形式搬上了舞台,成为了经久不衰的剧目,创造了诗歌和剧作的双重奇迹。

以今天的大众审美标准看,这是一出很难懂的长诗和很难从头看到尾的剧作,大约有两幕的表演都是在黑暗得几乎看不见的舞台上进行的。作者密茨凯维支在今天也已经渐渐被人淡忘,或者人们对他本来就不熟悉。而知道他的读者可能不少还是从鲁迅作品中知道的。这位19世纪波兰的伟大诗人、剧作家、教授,同时还是一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革命者,他的多重身份,使其作品的影响早就超出了欧洲,超越了文学。

这部长篇诗剧是少见的不按剧目顺序写作的作品。作者1821年先写了第一部的主要内容没有发表。两年后,1823年作者写作并发表了第二部和第四部。过了9年,1832年作者才写作发表了第三部。可以推测第三部是他更为成熟的思考。

在时任总理的建议下,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选译了密茨凯维支《先人祭》中政治性、爱国性最强烈的第三部,于197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而《先人祭》的中文完整译本,即包括序诗和附诗以及四部剧本在内的全本,直到2015年8月,为配合弗罗茨瓦夫波兰剧院在首都剧场的演出,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先人祭”与波兰精神

通俗地说,“先人祭”是祭祀故去的人的一种仪式。“先人祭”就是祭先人,这是在古代波兰-立陶宛非常流行的一种民间祭祀的宗教形式,每年的11月1日(万灵节前后),乡民们要给死去的亲人上供(食物、水果等),并通过对亲人的喊魂、歌唱与亡灵对话,安慰亡灵,解除其在人间和地狱中的痛苦,帮助他们升入天堂。古代波兰斯拉夫人曾经信仰过火神、雷神、风神、太阳神。即便是基督教和天主教被引进波兰,波兰民间一直存在着自己对原始宗教的理解。先人祭这种民间祭祀形式,就是他们的一种坚持和信仰。“先人祭”有一套自己的仪式规则,整个仪式把天主教会与神职人员排除在外。这种被认为带有神秘主义民间迷信的祭祀形式一直不被官方接受,到了近代,更是遭到了禁止。

《先人祭》诗剧的精髓恰好在未演出的《先人祭》第三部里。在第三部的前言中,作者这样写道:“半个世纪以来,在波兰,一方面暴君们横征暴敛,无尽无休,残酷无情;另一方面,人民则显示了自己无限的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波兰剧院院长涅什科夫斯基则说,“反抗是《先人祭》的脊梁” 。这种反抗精神,是近代波兰这个苦难民族的精神。懂得了这个精神,就看懂了《先人祭》是用民间祭奠先人的仪式这样一种独特的民间祭祀来表现波兰精神的。

首先,“先人祭”仪式的内容是祭奠自己的亲人而不是祭拜和歌颂上帝。在波兰这样一个总是处在失去祖国痛苦中的国度里,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人们认为他们大多数死去的亲人都是冤魂。在祭奠仪式中,他们呼唤死去的小女孩,呼唤死去的农妇,呼唤死去的牧羊人,呼唤死去的乡村姑娘和老人,真诚祈祷他们能升入天堂。

民间祭师和合唱队反复吟唱和追问亡灵:

“说吧,为了升入天堂,你们谁缺什么?

谁有需要?谁有祈求?”。

民间祭师能够决定谁升入或者不升入天堂吗?这难道不是“越俎代庖”吗?

是的,对于什么样的灵魂不能升入天堂,民间有着自己的标准。

在《先人祭》中,死人不能升入天堂的标准有3个:“谁若是没有尝过人世的艰辛,那他就不能享受天堂的幸福” ;“凡是生前毫无人性的人,死后也不能享受别人的帮助” ;“谁若是生前没有接触过人生,那他死后就不能进入天堂”。显然,按照这个标准,大多数善良穷苦的、尝遍人世艰辛的百姓是能升入天堂的;而不能升入天堂而且还要受到诅咒的人,是那些欺负穷人的毫无人性的 “东家”,他们是永远不能升入天堂的罪孽深重的鬼魂。

令人有点费解的是第三个标准中的“生前没有接触过人生”的人。什么是“没有接触过人生”的人呢?在这里的“人生”,原来特指爱情。爱情,是人的普遍追求,甚至是苦难生活中的人的唯一希望。这种民间祭祀形式其实是鼓励人们在生前追求爱情,充满了世俗的价值关怀。所以在剧中,一个姑娘的亡灵这么唱到:

“我什么、我什么也不需要,

只要让年轻人来到我身旁。

请他们紧紧拉住我的双手,

让他们把我拉到这地上,

让我和他们在一起嬉玩片刻。

请你们听着,并铭记在心,

因为根据上帝颁布的指令,

谁若是生前没有接触过人生,

那他死后就不能进入天堂。”

反抗精神就是这样以升入天堂标准中鲜明的世俗性和民间价值关怀表现出来。 黑暗中的抗争

其次,“先人祭”举行的场所是隐秘的。由于受到教会僧侣和官方的禁止,乡民们只好躲开教会和官方的监视,选择在夜晚的坟场、黑暗的空屋或者偏僻的乡村小教堂进行,这也是为什么第一幕、第二幕都是在黑暗中演出的原因,因为要在舞台上呈现民间祭祀的隐蔽与神秘。第二部一开始,场景便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小教堂。

祭师吩咐参加祭祀的乡民:

“你们把教堂的大门关上,

围绕着棺材站成一圈。

不要点灯,不要有一丝烛光,

还要用帷幕把窗户遮上,

免得那苍白色的月光,

透过缝隙射进教堂。

要行动迅速,勇敢大胆。”

代表乡民的合唱队则齐声唱着:

“趁如今到处是沉默,到处是黑暗,

让我们匆匆赶去参加祭奠。”

这种在黑暗中神秘地进行的祭奠,显然营造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不屈服的秘密抗争。

最后,人们会发现,主持“先人祭”仪式的,不是教会的僧侣、神甫,而是民间的祭师、巫师甚至诗人。

祭师唱到:

“让我们悄悄地缓步前进,

避开教堂,避开贵族庄园,

因为神甫不准祭师出来活动,

夜晚的歌声会惊醒贵族老爷的酣梦。

只有亡魂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念

前来祭师召唤的地点;

活着的人都要在贵族老爷的地里劳作,

坟场也得由教会统管。”

民间祭师主持宗教仪式,显然有着打破和对抗教会垄断宗教事务的意涵。乡村小教堂遍布波兰全国,每个乡村都有。表面上看,这应该是国家通过宗教形式进行控制和渗透的一种表现。但吊诡的是,在波兰,乡村小教堂进行着的却是和国家宗教完全不同的带有强烈世俗情感的民间祭祀仪式。 普通人的天平

民间祭祀的反抗精神在第四部达到高潮。诗剧的主角―已经在监狱中“脱胎换骨”变身成“康拉德”的古斯塔夫,在他的灵魂再次见到曾待他亲如父亲的老师―神甫时,他大声质问:

“你可记得祖宗的信仰、风习?

啊!那美好的节日,对亲人的回忆,

你为什么取消了祖上的先人祭?”

神甫回答:

“那节日起源于多神教的时期,

教会令我取消,我是照章办理。”

“先人祭的集会常是夜静更深,

在教堂、荒野,或者是地穴里举行,

充满了巫术、念咒仪式亵渎神灵,

使百姓们深深陷入黑暗和愚蠢。”

但显然,这来自神甫的解释并不是冲突的真正的原因。

原因在于古斯塔夫申诉:

“可我代表他们,向你恳切建议,

给我们恢复古老的节日先人祭。

在那万能之主的宝殿上有座天平,

我们的一生都要放在天平上称,

仆人的一滴泪重于虚伪的祭文。”

这个天平,这个普通人的天平,显然不是教会的主祭台,不是上帝的标准,而是人民的标准。

第4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一碗荷包蛋》作者曹建平,从高中毕业回到农村教书,不甘命运束缚的他一边教书一边学习,走上了中学课堂,成为部级优秀教师,最后走上大学领导岗位。曾记得,十几年前知道曹建平老师时,我还在乡下一所中学教书,他是我们所属教育系统的局长,记忆最深的是在全县教师和学生中倡导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活动,部分中小学开辟了文学社,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诸多年轻教师在“营造书香校园”活动中大显身手,相继出版了教育教学成果或文学作品集,政府部门的“笔杆子”选拔首选教育系统,促进了师生涵养人文性情,增长了智慧,提升了精神境界,激励了人生追求。

受曹老师影响,我在工作之余以书来慰藉心灵,也曾开辟了县初级中学第一个文学社――蒲谷文学社,创办过校园报纸《新校园文学报》和县域第一份文化杂志,办刊四处碰壁还曾得到曹老师的鼎力支持。

曹建平老师的《一碗荷包蛋》沿袭了图文并茂彩色展示的视觉效果,书籍装饰素雅,映入眼帘很舒服。全书分为《亲情至爱》《乡情故土》《青山秀水》《人海情缘》《文韵飘香》《春雨润物》《世事沧桑》《大美无形》等8辑,收录了他对人生真情的怀念、自然景色的欣赏、生活大哲大理的领悟、世间沧桑的感悟。《一碗荷包蛋》独具匠心,每个篇目都植入了他个人摄影作品,使阅读者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更加立体,行文非常自如,更加容易让读者走进作者书写的个人生活和故事中,这是《一碗荷包蛋》别于其他散文作品的亮点之一。

第5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阔别半个世纪的会面

1988年初,父亲在香港刚刚安顿下来。2月5日凌晨3点钟,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打来电话的是贾亦斌。这位贾亦斌不是别人,正是父亲1940年在成都中央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搬到成都后改名)的同事。当时父亲任政治教官,贾亦斌是战术教官兼区队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父亲后来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两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那么,为什么阔别了半个世纪的贾亦斌先生会突然半夜给父亲打电话呢?这得从当时的两岸关系说起。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北因病去世。父亲当年旅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蒋经国对父亲的忌惮、猜疑和戒备。父亲这次回港,多少也与此有关。

大陆领导人对蒋经国的逝世深表哀悼,并于次日发表了谈话,肯定了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主张国家统一,为两岸关系的缓和而做出的努力。

同年1月22日,76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革命委员会副主席贾亦斌,以探亲名义,再度访问香港。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贾亦斌接触了台、港相关人士约500人次,多次与台湾老同事通电话。 2月5日凌晨打给父亲的电话,就是其中之一。

当天晚上,贾亦斌来到父亲位于香港港岛中环半山区的麦当劳道的临时居所。贾亦斌这次来港,着急约见父亲的目的显然很明确,除了叙旧,重温老朋友之间的友谊,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请父亲出面,为两岸和谈开辟新的通道。

父亲在美国隐居三年,甫一到港,就接到经年未见的老朋友委托的重任,而且这个任务关系到两岸苍生,自然是慎之又慎。加上他此时对两岸的底牌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婉言谢绝。

贾亦斌见状,怕父亲真的撒手不管,因此也不再遮掩:“我们知道李登辉是很尊重你的。目睹两岸骨肉同胞长期分离,难道老兄能置身事外吗?你听我说,我找你是有理由,而且非你不可,非你莫属。第一,你是能与李登辉说得上话的;第二,你在两岸政治圈中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第三,你的社会地位和威望在两岸甚至在国际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你说,除了你,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父亲听后欣然同意。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父亲与贾亦斌先后晤谈了七次。

一盘录音带连接两岸高层

1988年4月21日,贾亦斌带来一个新朋友介绍给父亲认识――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的杨斯德,曾经是中共中央军委联络部部长。在谈话中,杨斯德说:“中央坚持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武力。 ”

没有听完杨斯德详细阐释,父亲就说:“现在你们说要统一,那除非是兵临城下,台湾不得不投降。如果你们现在硬要出兵攻,胜败尚不可知。即使你们拿下台湾,也将使两千万人变成一千万人,台湾成为一个荒岛,再不是美丽岛了。既然我们是朋友,希望两岸不要打仗。 ”

贾亦斌连忙说:“不会打啦,不会打啦。小平同志有过批示,要和平解决统一问题,南老若不相信,我们下次带给你看。 ”

父亲这才平息了激动的心情,继续与杨斯德交谈。这次交谈对父亲的触动很大。他了解了中共最高层对台政策的基本原则。这次的谈话留有录音,双方把录音带都交给了最高层。

1989年12月2日,父亲电告李登辉,请他让苏志诚(时任台湾“总统府公共事务室”主任)设法来一趟香港,以便了解大陆谈判的意图。李登辉也迫切想要知道大陆方面的底牌。因此,过了年以后,在李登辉的授意下,苏志诚首次秘密赴港,传达了李登辉的邀请,希望父亲回一趟台湾,共商大计。

与李登辉的长谈起了重要作用

1990年9月8日下午,父亲在阔别四年之后,终于重返台湾。当天晚上,父亲与李登辉会面,地点在李登辉的台湾“总统府”。李登辉把父亲请进自己的书房,仅留苏志诚一人作陪。

父亲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多小时,李登辉不时点头称是。父亲最后说:“你先不要管大陆出兵不出兵。蒋家把天下交给你,他们是自己打下来的。你没有威望,要有德望。台湾现在‘外汇’存底有八百多亿美元,你先管内政。蒋经国先生有十大工程,你应好好利用八百亿美元为老百姓做点事。 ”

次日晚,父亲和李登辉在“总统”官邸再度会面,两人又深谈了两个小时。最后,李登辉夫妇把父亲送到门口说:“我就不到机场送行了。请问南老师最后还有什么吩咐? ”

第6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早期培养,在学生们没有学会阅读以前,教师就应当重视、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组织写作活动,使学生的写作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低年级进行写作练习,不但容易取得明显的成绩,有助于培养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愿望,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生活,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1 阅读和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和积累,写作的基础正是阅读和积累,即不但要广泛阅读,还要懂得积累。

在课上,我就尝试慢慢渗透阅读和积累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合作交流中积累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我还会让孩子们把他们的积累朗读出来能够诵读。例如:一年级下册《草坪青青》中,我通过放课文录音,老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等方法,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积累词语,他们积累的词句有:淡淡的清香,软软的草坪,绿绿的小草,光秃秃的小路,“别踩我,我也有生命!”,“小草密密的,像一块漂亮的大绒毯。”等,对这些词句孩子们都有个自的体会,于是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的课前十分钟,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积累的词语、句子、片段多遍读给同学和老师,孩子们在展示的过程中就积累了词句,加深了印象。

2 说话训练是写作的桥梁

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写话必须强调先说后写,在说的基础上写。首先在课堂上,做到和蔼可亲、面带笑容、话语亲切,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放松地说、尽情地说。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教给方法,扩宽说话范围,让学生乐说。识字教学时有意识的训练孩子说话。例如:教学生字“鱼”,组词可组成“金鱼”。金鱼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动物,学生用它来说话就比较容易。开始可以让学生想:“金鱼生活在哪里?怎样运动?你喜欢它吗?”学生把每个问题回答后再让他们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做,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字、词、句的关系,还让学生把学到的字、词用到了日常生活里的见闻中。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为今后写话打下了基础。

3 充分利用教材仿写是写作训练的方法

利用教材仿写是由知识的吸收、积累转化为技能的有效途径。学生开始不会构思形象,通过多次对范文的模仿,就能逐步掌握表述的要领。现在的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孩子生活,孩子易于理解、易于模仿。孩子在自读自悟中、在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中往往感悟较深、感触较多,找到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的思路,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体会来模仿写作,写起来言之有物有感有情。学习了诗歌,我会引导孩子们写自己的诗。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我会引导孩子们写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学习了童话故事,我会让孩子们续编、改编甚至自编故事。例如:在学了《离开妈妈的小黄鹂》我就启发孩子续编小黄鹂的第三次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有了这些日积月累的词句和从感悟中形成的形象,学生进行写作时就感到从容而更有语言了。

4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即语文,语文及生活。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孩子们每天都从生活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与父母、老师、同伴的交谈对话;在看电视、玩游戏中,在校园里、大街上甚至小食品袋上会接触大量的字词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但儿童的心理特征反映出他们并没有把这些和大脑中贮存的书本知识一一对应起来,只有通过老师的指引,才能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因此,要想充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需要老师随时注意树立生活中到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

第7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一、公民道德教育课的理念、

形式、内容与目标

“让儿童玩起来,让德育无痕,让孩子学做好公民”,是杭师附小公民道德教育课的基本理念,与其他德育课不同的是,这门课突出一个“玩”字。学校的教师以“大玩友”的身份,让学生选择,然后,“大玩友”与几位或十几位“小玩友”组成一个小队,并给自己的小队取名。“大玩友”与“小玩友”一起,选择喜欢的地方(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和喜欢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以及社会人士之间的交往活动,在一起做游戏或者一起完成一件感兴趣的事。课程目标明确,但课的内容与具体形式,由孩子自主决定。

“崇廉崇洁教育”是“公民教育”课的内容之一,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的准则――公平、自律、互助、诚信等,培养学生从小敬重有操守、重清廉的古今人物;崇尚重名节,轻财物的情感;厌恶世俗、利己的人和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做人,从小学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从小学做个清清白白的人,从小学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人。

二、公民道德教育

课程的四个阶段

一是活动准备。基于对教育规律、课程目标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考虑,我们将此课程定位为活动课。在课程名称上,我们回避了“敬廉崇洁教育”的提法,而将其定为“亲密接触活动课”,旨在通过该课程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亲密关系。把教师的角色确定为“大玩友”,让老师和学生从名称上就能感受到老师角色的改变。调整课时,将每周二下午作为课程开展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全校不同团队各自进行活动。同时,与家长就课程目的和上课方式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为活动开展创建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建立团队。团队由大、小玩友双向选择而成。首先将所有“大玩友”(老师们)的自我介绍汇编成手册分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手册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大玩友。师生在选择过程中可以跨越年龄和班级的限制,从而使得团队在组成上更加灵活。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既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可让团队更有凝聚力。

三是分组活动。活动是开展 “敬廉崇洁教育”的主体。不同团队可以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从游戏比赛到艺术欣赏,从生活实践到公益性活动,从认识自然到科学实践,各种活动,不一而足。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考核指标,但需要有颗敏感的心,在课程结束后还需善于总结反省。作为生成式课程,活动开展将不断出现新变化,但课程也不是毫无计划。比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设定近期目标,规划活动开展,也可以在每次活动结束之前对下一次活动的计划进行讨论,从而给自己和学生留有准备时间。同时活动还保持着一定的开放性,允许灵活调整计划。在“敬廉崇洁教育”的不同阶段,团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在团体组建初期,成员之间了解尚不深入,团队意识不强,在活动中逐渐建立起团队公约和规范,培养团队意识和文化氛围。在团队形成的中后期,成员已经基本适应自己的角色,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开展当中,老师也可更自然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敬廉崇洁” 意识。

四是课程开发。“亲密接触活动”从题目确定到课程开展是师生共同尝试的过程。我们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宽松的气氛,老师和管理者也要给自己探索的空间,应重视参与本身。教师通过课后书面小结、阶段流会、专家点评等方式加强交流,分享经验,从而更好地投入。“亲密活动课”开展至今已经积累了大量各具特色的活动,这本身便是一笔财富,为以后更好地结合学生发展特点更加系统地开展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杭师附小

敬廉崇洁教育的特点

杭师附小的“敬廉崇洁教育”,既有“活动”课的特点,始终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进行;也有“技能”课的特点,能让学生学到交往的技能与技巧;还有“体验”课的特点,每次活动不仅仅是活动而已,还要让学生有情感的体验。在这门课中,教师是参与者、安全员、观察者,同时也是引导者。教师不以“教师”的身份出现,而是以“玩友”的身份出,因此,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玩在一起。虽然活动与形式是孩子们自选的,但教师要保证孩子活动的安全。教师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随时随地抓住教育机会,进行道德行为的引导或纠正。这样的“公民道德教育课”使“敬廉崇洁教育”能够生动、无痕、有效地进行。

四、杭师附小

敬廉崇洁教育的效果

第8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第一、首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善于与学生互动交流,把语文课讲课生动有趣,浅显易懂,让学生在45分钟内学到知识。其次,语文教师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从字、词、句、篇、章等五个环节都要认真精心准备,必须了解课文内容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涉猎到的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都要亲自去查阅字典、词典、看到课文中的专业术语,最好向其他学科的教师请教,把课文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教学重点及难点。值得强调的是语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第二、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授课技巧,可以旁征博引,实现教学艺术化。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它以科学性为基础,为前提:以艺术性为先导,为手法;相畏相成,和谐一致。艺术性的载体运载着科学性,飞人学生稚嫩的心田,“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啜饮知识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

以生动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第一次和学生接触,的确是非常关键的。第一堂课的开场白一定得精心设计,让其能达到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我曾引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导入语:语文是什么?是一笔好字,是庞中华;是一张铁嘴,是晏婴;是秦汉明月,是先秦诸子;是历史的见证,是司马迁;是壮美的山河,是李白;是对百姓的同情,是杜甫;是爱国的情怀,是岳飞;是开阔的胸怀,是苏轼;是田园的闲逸,是陶渊明;是对社会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 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读得多才能写得好,写是读的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写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使文章情文并茂。爱好语文吧,同学们!他能使你腹满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笔下生彩。这样的开场白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呢?等到看学生的日记时,我心中就有底了。学生史志 雯写道:老师的几句开场白就让我更加喜欢上了语文,爱上了那绝妙的语言文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语文。赵飞写道:过去我一点也不喜欢语文,所以我的语文成绩不好,今天的语文课才上了几分钟,我就喜欢上了语文。

第三、采用倒叙手法,突出教学重点《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作者最忘怀的父亲的“背景”。但是,作者却不直接刻画父亲的背景,而是首先交代家境从而叙述勾留南京之时,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然后才用墨如泼,细致刻画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景”,充分抒发父子深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墨守教材内容之成规,而是大胆调换了讲解顺序,即先与同学作仔细分析欣赏第6自然段关于父亲“背景”的刻画,努力做到精雕细刻,透辟入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启发者。因此,老师必须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在学生和教材之间铺路搭桥,把教材作为训练学生能力的范本,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和谐默契,同步前进,共同达到教学目标。这就是最理想教学。在课堂提倡采用,创造式提问。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教例]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可提问,皇帝举行赤身课体游行大典后,他想起那个天真而诚实的小孩的话,会怎公办?

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

记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反对板书繁琐,形式主义;提倡简洁、醒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板书。好的板书,都是善于提炼的功夫的体现――篇课文,常常能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统领起来。

教师认真备好了课,精心编制了教案,课堂教学就胸有成竹了。但是,课堂教学还有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用教学艺术加以灵活处理,也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才的成长取决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人努力等因素,遗传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先天素质,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环境与教育却可以决定和促成人的成长。

第五、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我们认为的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是我一学期以来,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点滴体会,仅供大家对新教法作直一步的研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想获得什么呢?

结合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会什么?

(2)你想学到什么?针对这两个问题谈谈你们的意见。

第六、启迪学生学会比较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求同求异分析,这不仅有助于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增加课堂密度。

比如,散文《听潮》与诗歌《观沧海》,都是通过歌颂 大海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听潮》是文中有乐,“听”到了海潮奏出的“伟大乐章”,有落潮时舒缓的序曲,初潮时明快的奏鸣曲,高潮时磅礴的战斗交响曲。从听觉角度描绘潮音的变化,顺次展现大海的温柔、娴静、粗犷、强悍,表现了大海的韵律美,使人如闻其声,表达了作者深情的倾诉和期待,人诗的情感。

总之,只要大家努力钻研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运用授课技巧,与学生有好相处,平时加强业务培训,多向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上好一堂初中语文也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主编

苏立康 李颖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年9月出版

2、《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3月出版

第9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范文

七年级上册第11课《春》,作者为朱自清。注释①:选自《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七年级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作者为老舍。注释①: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七年级上册第21课《风筝》,作者为鲁迅。注释①: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何谓注释?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解释”之义,而百度百科解释为“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大多数学生除了课本,课外辅助资料较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这样的注释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较好的解释和助读作用。最好将课文下的注释①进行拓展延伸,增加“资料助读”一项,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出现,附于课文之后。学生阅读时再加以教师的生动解说,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阅读视野,深入文本阅读,而且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现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点个人体会。

一、 了解文学常识

注释①的一两句话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在接触文本之前,应该让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有初步且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可在课文之后附上“资料助读”,以知识卡片形式呈现。教师介绍时,可结合朱自清的生平作简单介绍,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朱自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就应该全面了解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为今后学习鲁迅其他作品作铺垫。另外《风筝》一文涉及鲁迅的弟弟,所以资料助读中也应该增加相关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 拓展阅读视野

在介绍一些作家作品时,资料助读的内容是可以进行延伸拓展的。有的资料介绍可能与文本无关,但对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学段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第7课《变色龙》,可以在课文后附上资料助读,将作者契诃夫与另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欧・亨利的简介及代表作品并为一起进行介绍,从而激发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喜爱。

三、 深入文本阅读

资料助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内涵。如在教授陶渊明诗歌时,可做知识卡片,简介陶渊明一生为官的经历及东晋社会的背景。了解相关背景之后,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热爱自然、躬耕田园的情趣,也能感受到诗人在《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又如,在教授冰心《荷叶母亲》时,如果不作资料助读,只能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文章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以此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如果作资料助读, 则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冰心代表作品――散文诗集《繁星》《春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即“爱的哲学”。

四、 培育民族精神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此时,资料助读可以不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不是课外阅读的推荐拓展,也与文本解读没有紧密的联系,但它却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在教授朱自清作品时,资料助读中可以介绍“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这一点正体现他作为民主战士不屈的尊严和骨气。

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料助读,学生的学习恐怕只能停留在故事、人物、写法的层面上。然而,语文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叩击学生的心灵,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