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入队仪式程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时间过得可真快,我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在这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事都能留在我的脑海里。最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是那一次入队仪式,那是我真正成为少先队员的时刻,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
那天阳光明媚,整个校园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我和同学都在翘首期盼着那一时刻的到来。终于,老师把我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我一看,已经有同学的爸爸妈妈坐在那儿,心里可真有点紧张,因为等会我要作为新队员代表讲话,这么多人我可从没经历过。我刚想着,妈妈来了。我更紧张了,妈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别紧张,有妈妈在下面支持你哦!”我点点头。
过一会儿,大队长宣布入队仪式开始,雄壮的队歌顿时响起,爸爸妈妈们都纷纷起立,和我们一起唱起了队歌。随着入队程序的进行,我的心也越跳越快。终于戴红领巾了,妈妈接过我的红领巾,认真地折好,放在我的脖子上,一丝不苟地帮我戴好。看着胸前鲜艳的红领巾,我真想向全世界宣布:“从现在起,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入队的最后一项是感恩时刻。我们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几句话感谢自己的父母。我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同学,同学们是那么地认真。于是我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写了起来。最后在《感恩的心》的乐曲声中,同学们把自己的卡片亲手送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看得可认真,有的妈妈眼里含着泪花,说:“我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记住这一次难忘的入队仪式!
六月一日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展示其风采,体现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根据学校的要求和实际,特制定“**小学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二、活动内容及目的:
1、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学生活动。使学校、家长、学生有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
2、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使每位少先队员感受到自己的光荣,记住这个难忘的六一。
3、各班组织各种形式的表演活动,使学生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六一。
4、举行“四优五好”表彰,激发全体师生争先创优的热情。
三、参加对象:全体师生每班2名家委会成员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2017年6月1日学校大操场
五、活动主题:
红领巾心向党
—****小学第三届艺术节活动暨“四优五好”表彰大会
六、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全体校委会成员、全体年级组长、全体班主任
七、活动程序:
(一)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要求:各年级班主任于5月24日前完成新队员的评选和上报。(具体负责人:**)
(二)文艺汇演(具体负责人:**)
A、节目报送要求
声乐类:包括独唱、重唱、表演唱、合唱等;
器乐类:包括吉他、小提琴、葫芦丝等;
舞蹈类: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等;
语言类:包括相声、小品、课本剧、三句半等;
表演类:包括武术表演、跆拳道等。
B、演出形式要求:分为表演类和参赛类
表演类:1、四年级组的朗诵和五年级组的表演的三个舞蹈作为学校节目参加表演;由原来负责训练的老师具体负责训练。
2、六年级组采取自主自愿,学校不做要求,有才艺的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展示演出。
3、鼓励有艺术特长和爱好的老师踊跃参加节目。
比赛类:各年级组报送来的节目
C:参赛节目要求:
1、每个年级按要求精心准备参与文艺节目汇演,代表本年级师生整体素质。文艺节目要求内容健康向上、主题鲜明、题材新颖,富有感染力,体现时代精神,突出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在年级组内初赛选拨的基础上上报学校,每个节目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学前班:3个;一年级组:4个;二年级组:4个;
三年级组:2个;四年级组:2个;五年级组:2个;
2、排练节目要确保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利用放学后和节假日,有学生在一定要有老师在。年级组长是本年级的第一安全责任人,班主任是本班第一安全责任人。
3、各年级组于5月21日之前由年级组长上报节目,学校定于5月26日进行彩排。
4、每个节目出场顺序由政教处制作节目单统一安排。
5、为保证文艺表演活动高效、紧凑,本次文艺节目比赛,评委不在现场亮分,文艺表演结束后,通报比赛结果。
D、参赛节目评奖:
1、由各年级组长担任评委,对参加汇演的节目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按学前组、低年级组(一二年级)、中高年级组(三、四、五年级),根据得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中学前年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低年级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中高年级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2、获奖节目的辅导老师即为优秀辅导老师,获奖的班级,在期末量化考评中一等奖加1分、、二等奖加0.8分、、三等奖加0.5分。
(三)“五好班级”、“五好班主任”、“校级五好学生”颁奖。
方法:奖励四五月份“五好班级”8个,“五好班主任”8名,“校级五好学生”120名。(具体负责人:王娉)
要求:各班将“五好学生”名单于5月24日前上报少先队大队部。
八、组织机构:
总策划:**
副总策划:**
执行策划:**
具体任务工作分工:
1、文艺舞台布置以及场地规划组:
组长:**(舞台设计和场地规划)
副组长:**(负责具体工作指导)
成员:****
职责:负责完成布置舞台背景、铺设地毯、布置评委席
2、电子音响组:
组长:**
舞台音响:**
音乐制作:**(负责收集各班级伴奏曲目、演出时协助按节目单更换、负责播放每一个节目的音乐切换)
3、评委组:
评委成员:**(负责)**
成绩汇总:**(负责)**(收集各位评委计分并累分,累分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并计算出总均分,按照分数评出名次)
奖状书写:**
4、后勤保障组:**(负责)
**:奖品、奖状、荣誉证书的准备
职责:(负责活动的后勤保障服务)
5、安全保卫组:
总负责:**(负责:门卫、保安的工作分工与监管、校外车辆的安放、家长来校的安置与监控、整个会场的秩序与安全)
成员:年级组长各班主任(本年级、本班方阵和演出学生的安全)
职责:确保本次活动不出安全事故圆满成功
6、接待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接待领导和来宾、茶水的供应。
7、主持人:****(六一班)
**(六三班)**(五三班)**(五三班)
8、摄像:**
9、录像:**
10、催场及演员上台准备:**(按照节目单督导相关节目演员上场,确保演出不冷场顺利进行)
11、颁奖负责:**
12、场地调度:**
九、活动议程:
(一)王校长致开幕词。(**)
(二)给领导敬献红领巾。(**)
(三)中心学校领导讲话。(**校长)
(四)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
1、全体立正,宣布:新队员入队仪式开始。
2、宣布新队员名单。(**)
3、授予队员标志。
4、宣誓领誓人:大队长**(领誓人读一句,新队员重复一句,宣誓时右手握拳,举在耳侧)
5、老队员代表讲话。六(1)**
6、新队员代表讲话。一(1)班学生(1人)
7、大队辅导员讲话。(**)
8、宣布仪式结束。
(五)文艺演出。(**)
(六)“四优五好”表彰仪式。(**)
(七)颁奖仪式。(**)
(八)活动总结讲话。(**)
(九)领导和演员留影。(**)
十、注意事项:
1、各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做好活动期间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2、注意个人周边环境卫生,教育学生不在校园吃零食,不得在操场上和校园乱扔废弃物和垃圾。
3、各班主任必须指挥本班学生按指定区域、位置就坐,不得中途退场。
一、指导思想:
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全体学生参与,并且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集体自豪感。同时,让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社会、学校的关心,使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六一”是自己的节日,是每个少年儿童的节日。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与情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的情感,展示我镇少年儿童的风采,欢度一个有意义、有趣味的“六一”儿童节。
二、活动主题:
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暨捐助特困生活动。
三、活动目的:
邀请镇、镇、村委会等领导,欢迎学生家长前来观看,使学校与社会、家庭有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展示我镇小学生风彩,使他们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过一个有意义的、快乐的儿童节。
四、活动内容:
文艺节目表演。
五、活动时间:
5月31日,8:30
六、活动地点:
乐岩完小操场
七、参加对象:
板桥小学代表队、乐岩完小全体师生、各级领导及部分学生家长。
八、组织机构:
1、领导组:组长:王立红
副组长:宋桂娥、张云国
成员:宋桂莲、吴琴丽、邹丽瑶、刘丽、邹粉菊、黄立红、杨红美等
2、场地舞台、班级座位布置、横幅、来宾席。(前五排为来宾、家长、基层小学教师、学生座位)
(负责人:工作人员:)
3、音响设备。(负责人:)
4、摄影、摄像。(负责人:)
5、化妆。(负责人:各节目指导教师)
6、主持。(负责人:)
7、安全保卫与纪律组织。(负责人:各班主任、各校领队)
8、参加对象
九、活动程序:
1.奏《进行曲》,领导、学生、家长入场。(7:40--8:20各班级对照座位方案,根据体育组老师安排,认真排好座位,协助做好班级学生纪律。)
2、主持人上台,欢迎领导主席台就座。
3、唱队歌。(指挥:领唱:)
4、学生六一献词。(2分钟内)
5、学校领导致词。
6、文艺节目演出。
7、宣布活动结束。
十、注意事项:
1、安全:服从负责老师的安排,按要求活动,乐岩小学列队进退场,(自带凳子),基层小学由带队老师全程负责。(负责人:班主任)
2、文明:自觉排队,不乱挤,礼貌谦让。
3、卫生:搞好个人卫生,不乱丢果壳、纸屑、包装袋等废弃物,并能主动收拾身边垃圾。活动结束后,打扫干净活动场所。
4、纪律:统一着装(天热,着夏装;)戴好红领巾,遵守各项规定,有事向班主任请假。(负责人:班主任)
5、班主任增强责任心,确保无事故。(班主任全程参加活动)
温馨提示:天热,请注意防晒,带好太阳帽或雨伞;可自带水。
【方案二】
一、活动主题:
快乐六一,体验成长
二、活动目的:
1、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学生活动。使学校、家长、学生有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
2、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使每位新入队的少先队员感受到自己的光荣,记住这个难忘的六一。
3、各班组织各种形式的表演活动,使学生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六一。
三、活动内容:
1、发展新队员,各班将新队员名单于5月20日前上报少先队大队部。
2、文艺汇演活动
(1)、每班准备3---4个节目(节目类型可以是舞蹈、相声、小品朗诵、合唱等),班主任、科任教师及音乐教师组织排练,于5月10日前将节目上报到少先队大队部。【舞蹈类:以健康、健美、乐观向上为主,要求每班至少准备2-3个舞蹈。歌唱类:以儿童歌曲为主、健康向上的题材。其它类:由老师灵活编排。】
(2)、学校定于5月30日下午进行彩排。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
20xx年5月31日学校操场
五、参加人员要求:
1、全校师生及其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2、各班做好各种形式的表演准备工作。
六、活动步骤:
1、做好新生入队的各项准备工作。
(1)新生入队名单
(2)新生佩戴领巾方法与入队誓词的练习
(3)新老队员代表讲话稿
2、文艺汇演
七、注意事项:
【关键词】德育;教育;管理;提高
Enhances the elementary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work
A Wangyuzhen
【Abstract】Enhances the elementary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work, strengthens raises the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is I studies the mor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method in the Nyingchi elementary school long lasting work. The mor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work met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frequently did not want to adapt with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s change, this article example has lifted the reality which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could not but face, enhanced the elementary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is refers to according to certain social or social class's request, organized, had the goal, to have the plan to receive the pedagogue to exert system's influence, caused certain social or social class's thought viewpoint, the political criterion and the moral rule transforms to receive the pedagogue individual the 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pedagogical activity. Speaking of the school, the moral education is raises student's thought that political and the moral character pedagogical activity. Specifically speaking, is trains the student to form anything in the brains is to, anything is wrong, anything is friendly, anything is wicked, anything is US, anything is the clown, anything is, anything is the vacation really, anything should make, anything not to make and so on all sorts of psychological consciousness, thus lets student's consciousness control own words and deeds activity correctly, achieves the good education effect gradually.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Management; Enhances
1 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
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 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
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 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
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 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
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 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 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
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7 青少年独特的敏感心理使他们渴望被尊重与认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放平心中的秤,把爱洒向班级的各个角落,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的每一位学生
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让学生享受到自由平等的权利,并将这种积极的处事原则实现爱的传递,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所以,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自身素质的要求,更对学生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楷模,才能塑造优秀的人格。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充分利用德育活动内容的计划性、活动内容的主题性、活动程序的完整性、活动效果的延伸性、活动形式的创新性、活动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就会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就从根源上提高了德育效果。为此,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特提出如下意见:要求班主任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校园仪式;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5-0006-05
在校园领域,仪式是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的。也正因为是常规,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际上,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通过仪式活动来达到道德教化的功能。人类社会学家将仪式分为“生命礼仪”和“强化礼仪”,前者是与个人生活周期相称的过渡仪式,后者则在群体生活的关键时刻举行,其作用是团结社会成员。[1]这两种仪式在校园中同时存在,前者如校园中的成人仪式,后者如校园中的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等。
一、仪式的人类学视角
仪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代表之一,最早出现于宗教活动,后演变为社会普遍行为。从最初单一的宗教活动到后来社会的普遍活动,仪式不仅具备了宗教活动的某些特性,同时兼具了社会普遍行为的特点。
1. 仪式的宗教溯源
涂尔干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宗教是价值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守卫者,在他看来,“宗教以一种积极、正面和‘功能性’的方式为社会的福祉、稳定和整合服务”。[2]宗教活动主要集中于仪式,并且这种行为的背后有某种情感作为支撑,于是就形成了涂尔干所言的“道德共同体”。仪式作为宗教的主要活动形式,体现了宗教的本质,即“巩固了群体的规范,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道德制裁,为共同体平衡所依赖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基础”[3]。
仪式的产生和宗教活动有着天然的关联。从狭义的视角来审视,仪式发端于宗教的内部活动,是宗教思想的物质化体现。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宗教由这样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宗教的价值观念,其次为宗教的团体行为和礼仪规范,再次为宗教的组织制度。由此看来,宗教系统并不单纯地由一系列中立价值观支配的仪式组成。我们要从宗教中阐明仪式,就不得不研究宗教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仰。信仰属于价值观范畴,是人对于某种事物或者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可。在宗教系统中,信仰作为核心价值观念指导着一切宗教活动的进行。仪式作为宗教的主要活动,以规范的、有组织的形式,将宗教价值观念传输给信众,同时使信众认识到宗教的秩序和组织制度。可见,仪式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传达着宗教意志。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仪式突破了宗教的局限,逐渐出现在人类广泛的社会生活中。仪式作为文化意识的媒介,开始以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传达社会价值观念和精神意识。但是仪式并未褪去那些固有的宗教特性,比如:神圣性、权威性、精神性。众所周知,宗教总是以一种神圣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仪式作为宗教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继承了宗教神圣的光环形象。以现代的视野来审视,仪式给予人心灵的仍然是一种神圣感。宗教活动因强势地据有人的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而具有了某种权威性。宗教与其说是一种社会活动,不如说是一种人的精神交往活动。宗教活动需要一个中介来进行精神交往,于是仪式便作为进行精神交流的媒介而出现了。同样,现代社会生活也需要仪式这个中介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2. 仪式的社会表征
按照康纳顿的观点,仪式是社会记忆的有效方式。通过仪式的操演,群体的记忆被传递下去。仪式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记忆的方式,不只在于仪式的形式,而更在于其背后所隐含的内容。仪式作为一种符号表征的信息,人们试图将其解码、翻译,解析出所想传达的内容,寻求理解隐藏在仪式象征体系背后的含义。正是因为仪式背后所隐藏着的重要内容,所以,它才能成为社会记忆的有效方式。仪式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1)仪式的传统继承性。仪式是练的固定形式,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在操练中将传统延续下来。仪式是过去神圣事件的再现。仪式的参加者让过去神圣的事件在仪式中复活,他们也就走进了那些神圣事件所发生的时代。于是,这个神话的神圣化现实被一次又一次地再现,不断地重复着当年的情景。人们在这种不断的再现中淡忘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在历史之中。所以,康纳顿才认为,仪式对历史事件的重演“不是作为回溯一件往事的象征,而是作为与那个事件同质的遗存。最重要的是,正是通过在一个神圣场地的操演,凡人的时间幻觉被中止。……正是在这个场地,时间差别被抹平,‘真正的’‘真实的’同一个现实,每年都被揭示出来”。[4]
(2)仪式的情感表达性。仪式是表达性艺术而非工具性艺术。仪式同时又是一种形式化艺术,具有程式化、陈规化和重复性的特点。仪式的过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进行,不会自发地发生重大变化,其存在的意义重在表达一种感情,而不是达成一种工具性目标。虽然仪式的存在绝对不是无意义的,肯定要指向一定的目标,但我们并不指望其能够达成工具性目标。所以,仪式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表达和释放人们的感情,是感情的外化。
(3)仪式效用的延伸性。虽然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举行的仪式都会有结束的一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意义的结束。仪式上所操演的一切,早已经渗透到操演者的行为和心理中,仪式的效用也延伸到仪式之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人们才会认为仪式有着重大的作用,对生活会产生重大的意义。之所以认为仪式能够产生这么大的作用,“是因为它们对于一系列其它非仪式性行动以及整个社群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仪式能够把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5]
(4)仪式的可重复性。按照固定的程式和时间,仪式可以不断地加以重复。重复就意味着延续过去,它是过去的记忆,是过去事件的重演。仪式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仪式在重复的操练中,持续地刺激着人的感官,进而实现价值同化。这种人为的感官刺激往往是通过音乐、画面等表达性方式来实现,均可被复制。当然,价值观念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不断地感知、实践才能实现,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仪式的重复性。
二、学校仪式的道德力量
仪式作为人类学所探讨的概念,意即“被表演的某种东西”,“一个团体表演和体验其神圣仪式的内心态度是高度神圣严肃的”。[6]我们不能忽视物质决定的道德意义,作为一种仪式的集体庆祝活动能够起到异乎寻常的作用。“集体的基本物质决定,便有最大的道德意义”,[7]多数人类仪式具有多于只有一个直接信号的价值。在学校的教育生活中,仪式广泛存在,如升旗、运动会、毕业典礼等,它们不仅向学生传达了核心价值观,而且还体现了集体的意志、凝聚了团队情感,等等,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道德意义。为了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教育共同体,仪式的道德力量不容忽视。
1. 传达核心价值观,规范价值标准
仪式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种存在,是让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在学校领域中,仪式更是促进个体成长,使个体获得幸福体验的途径。生命仪式总是帮助我们铭记生命中重要的时刻,在相同的时间地点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对过去的时刻进行缅怀和纪念。强化仪式则让我们铭记生命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帮助我们过上“礼”的生活。前者更多的是个体生命历程的内部需求,后者更多是个体生活体验的外部需要。在校园中,强化仪式出现的频率比生命仪式高。这是因为学校是一个引导个体逐渐成长的领域,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的自主意识还显欠缺,外部引导仍然是促进个体成长的主要方式。校园中的一系列强化仪式总是以一种重复的方式来使个体感知和内化核心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传达价值观的手段,校园仪式成为校园文化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够有效地传达积极的价值观念,规范个体的价值标准。
仪式能够成为传达价值观的媒介和规范价值标准的工具的原因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首先是仪式的象征性。象征,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象征本体,与其共同存在的还有象征精神。从象征的定义来看,仪式也具备成为象征的条件。从现实来看,特别是在中国,仪式的开展更多是为了传达其所代表的某种文化或者某种价值观念。仪式通常被看作一个价值符号而被个体接受,不同情境下的仪式所表征的内容不尽相同。比如,课前学生向老师集体问好的仪式,所表征的就是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念。其次,对象的统一性,仪式的对象往往是同类个体。仪式在中国的语境里,更多指向规范性的庆典和典礼,这保障了仪式的展开具有统一对象,从而能够有效地将统一的价值标准传达给统一的对象群体,由此达到规范价值标准的目的。比如,校园升旗仪式中所要传达的爱国价值观念:全体人员向国旗敬礼,内心产生对国旗的敬意,从而衍生出对祖国的热爱。
2. 体现集体意志,凝聚团队情感
在仪式的“精神集体”氛围中,所有成员以一种精神接力的模式不断经历着心理同化,感受到一种共生的精神聚合力。以接收到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基础,以集体精神为依托,文化域中的每个成员形成一种团队意志,增强团队凝聚力。参与仪式个体的自我认知由“我”转化为“我们”,在仪式的参与中找到自我归属。在一个由同质个体组成的群体中,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归属和行动支持,会更加注重团体荣辱和集体利益,以团体视域来审视个体行为是否符合标准。例如,在升旗仪式中,个体会接受外部传达的爱国因素,通过齐唱国歌、观看升旗、听爱国演讲等全方面的视听觉符号感受到爱国的氛围,由此产生爱国情感。在共同的情感熏陶下,个体的从众心理加强,产生隐性的情感聚合力,主体间形成情感共性,从而凝聚团队情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驱动下,个体自然会主动地完成积极的行为。
在群体参与的仪式中,“我们”替代了“我”的存在,“我们”这一个词就被赋予了“凝聚力”,当具有凝聚力的“我们”被一再言说的时候,共同体就产生了。“在宣称‘我们’的时候,参加者们不仅相聚在一个可以定界的外部空间,而且相聚在一种由他们的言语行为决定的理想空间”。[8]仪式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以稳定的形式、约定俗成的规范,使活动参与者多次重复地感知仪式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从而不间断地接受这种文化渲染和价值传递,使价值观念从外在的强制性规范,逐渐转变为内在的价值追求。如此,仪式便成为个体精神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3. 熏陶道德情操,指引道德行为
在校园这个文化域中,校园仪式被冠以强大的神圣使命,自其产生起就成为了宣扬主流价值的工具。仪式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功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本身具备的导向性和公共性。首先,仪式具备导向性。仪式与其说是一种物质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行为。仪式的背后隐藏着强大的精神支撑,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仪式具备了强大的导向功能。人是精神动物,在强大的精神导向中,很容易会接受这种导向。但是仪式并不是用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将精神符号传输给人类个体,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感知这种情感符号的存在。这种隐性的力量更易让人接受。仪式所具备的精神导向是其转化为道德精神的前提。比如,校园中向老师问好的仪式其实就是一种尊师的道德行为。由此看来,仪式能够熏染人的道德情操,使人的道德行为有了情感基础。其次,仪式作为一种公共行为,会使身处共同体中的个体产生精神共性,如此,仪式所内蕴的精神力量便有了群众依托。仪式自身所具备的特性,使其天生就具备了宣扬道德价值的工具特性。
校园是个体成长的精神家园,更是主体道德成长的精神家园。仪式能够帮助个体塑造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操,成就道德行为。由此,仪式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精神生活。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道德观念需要行动这个媒介才能转化为现实存在。仪式在此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能内化为人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的社会行为。仪式催生道德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将存在于人意识中的道德符号转化为具体的现实存在。通过仪式,个体接收各种感知觉符号,使道德观念被直接有效地认知,从而将道德习得的过程变得直观和高效。
三、发挥仪式的道德价值,成就仪式的道德力量
仪式是人类文化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校园仪式渐渐地丧失了原有的魅力,成为一种空洞的机械化行为。
1. 警惕仪式重复性导致的疲劳感,让仪式成为感悦学生精神生活的基石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重复率与态度改变呈倒U形曲线相关,适度重复可产生“熟悉效应”,增加喜爱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则会产生“过度曝光效应”,引发态度逆反。[9]适度的重复有益于个体感官对于知觉符号的认知,增强亲密度。校园仪式的重复性主要表现为纵向重复和横向重复。纵向重复主要表现为统一仪式发生的频率状态,横向重复则主要表现为不同仪式之间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的重合率。仪式通常被划分为生命仪式和强化仪式,校园仪式多为强化仪式,其最简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增加某种行为的频率。校园是引导主体成长的主要领域,但由于个体具有自主性,过多的干预会导致相悖的后果。过度重复某种行为进行必然会使个体产生厌倦感,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校园仪式中,强化内容在不同领域内过多重复同样会导致个体的疲劳感。比如,在课堂学习中的爱国和升旗仪式中的爱国,虽然二者属于不同方式的强化,但是如果频率过高,就会使个体产生疲劳感,进而对此产生厌烦心理。
可见,重复引导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过多的重复引导,会使仪式丧失色彩丰富的原貌而成为一种机械行为。仪式本应具有生命活力的,这是让参与仪式的每个个体感悦生命的前提。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应防止因仪式的过度重复而导致的疲劳感,让个体真正感知生命色彩,进而使个体精神生活得以丰富。惟其如此,仪式才能展现其色彩丰富的全貌,才能恰当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 警惕仪式的功利化导致的“去道德”感,让仪式成为隐蔽学校道德意图的手段
现今人类的社会生活大多以“泰勒模式”为范本,强调目的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否认,“泰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双面性。过于注重目的,会导致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功利主义的状态。校园生活同样如此,当校园仪式被灌注以太多的外部期望时,就会丧失其本身的面貌。校园仪式的目的性过于凸显,会使得生活其中的学生以自身逐渐增长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向这种压力提出质疑和进行抵触,反而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妨碍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这样的校园仪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自身的灵魂,而成为一种以宣讲各种外部期望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化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极易产生盲目感或者抵触情绪。这种反向力量或对活动本身而言,或对活动所隐含的道德因素而言。为此,校园仪式应发挥其天然的优势,以隐蔽教育目的的方式,让自身成为一种校园的隐形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笔者曾经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参加过一次周一升旗仪式。整个升旗仪式给人一种崇高和净化心灵的感觉。当雄壮的国歌响起来的时候,一群象征着和平的洁白鸽子在蔚蓝的天空中环绕着鲜红的国旗自由地飞翔。全校学生对着国旗庄严地敬队礼,每个人神情庄重,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样的仪式饱含着“爱国、和平”等道德因素,但是并没有采取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浸润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可见,对于学校仪式,我们要明确其目的,即在于营造一种人文环境,在“不为”中达到“有所为”的目的。学校的仪式,要在赋予其“道德含义”的前提下,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道德教育,从而不断拓展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全方位立体道德教育态势。
3. 警惕仪式表面化导致的“过场”感,让仪式成为撼动学生心灵的钥匙。
“过场”感的出现,究其深层原因是仪式内部秩序的紊乱。仪式是一种利用表演手段而使人的各个感官接受感知符号的人类活动。其本质在于表现这种感知符号,而不是表演过程。过场感的出现其实就是将主要矛盾化为次要矛盾,将次要矛盾当成主要矛盾,让仪式变成非本质化的活动过程。这种颠倒事物本质的活动并不能使仪式达到本真的目的,反而会使个体将仪式当成一种表演过程,将表演本身当成活动的主要目的。校园仪式应警惕表演的过度化而导致的过场感。另外,校园仪式的强制性也可能使得校园中的个体对仪式的参与望而生畏。仪式是人类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这是人类的主动寻求。然而仪式的强制性使得个体丧失了主动寻求的兴趣而转向被动消极的抵触,这本身就违背了仪式的本质和目的。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过场感的出现使得仪式无法让个体产生心理共鸣,这种无意义的活动其实是一种精神浪费。
仪式是运用人为的方式给参与仪式的个体带来感官以及内心震撼的活动。仪式本身是人类为传达正向价值观而形成的社会活动,过度的表演使得仪式自身失去了其原本的核心功能,而仅仅成为了一种表演活动。表演性仪式导致仪式失去灵魂而变成一种形式化活动,特别是校园中的这类活动,使得仪式失去了传达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作用。校园存在着大量的仪式,如升旗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入队入团仪式、各种纪念仪式,等等。校园中的仪式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更能凸显校园的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持久的、深刻的感染。另外,仪式的程序化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感,要防止“走过场”。为此,可以围绕仪式的核心价值观,在形式上借助音乐、诗歌、表演等多种手段,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3]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54,145.
[2][英]斯蒂芬・亨特.宗教与日常生活[M]王修晓,林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2.
[4][5][8][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9,50,67.
[6][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5,21.
【关键词】原生态 中队活动 探讨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全体队员,要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将每个少年儿童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将其主体潜能发挥出来。而少先队工作好坏可以说是一个学校课改好坏的关键。但是现在学校在新课程下,对于教育是开展了新课程,但是少先队工作其实只是纸上谈兵,不能落实到实处。班队活动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活动设置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却被逐步边缘化,且有被“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取代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队活动课的时间得不到保障;二是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少先队辅导员的业务培训,辅导员专业技能急需提升;三是传统队活动理念根深蒂固,对新时期少先队活动的模式概念模糊。
《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的施行,全面明确了少先队工作理念和目标、分年级工作内容、辅导员工作职责,其中各年级少先队的工作任务、教育内容、需关注的问题等作了具体要求。《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是当前开展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基本纲领。
为全面实施《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进一步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努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中队活动的新形式、新途径,各地各类学校也开展了一些中队观摩活动,以此来彰显活动展示、观摩、研讨和评比等多项功能。
作为一名十多年教龄的辅导员,有幸参加各校组织的观摩活动,观摩了不少中队活动课,在感叹课堂的气氛活跃、形式活泼、队员多才多艺之余,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套标准的少先队中队仪式后,中队辅导员例行表态“活动按原计划进行”,接下来是队员完全按既定的程序自主活动,辅导员完全退到了后台,直到活动结束后才对活动的意义、队员们的表现作个简要总结。一节课中,辅导员的存在完全是一种摆设.整个课堂则是既定的模式,充满了演戏的味道。诚然,少先队活动是队员的自主活动,那么活动中辅导员是否因为队员的自主而放弃自我,变成形式主义的傀儡了呢?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中队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作出反思。
一、困惑探讨
(一)中队活动还要不要队会仪式?
《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指出:加强少先队礼仪建设,规范使用队旗、红领巾、队歌、队礼、呼号、誓词、鼓号音乐、队服、队干部标志等少先队特有的礼仪标记,按规范举行少先队大队和中队的队会、入队仪式、少先队检阅式、升旗仪式、列队仪式、离队仪式等。本着一切从效果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个人认为:带有鲜明组织教育特色的中队活动必须要有完整而规范的活动仪式,其他常规活动,可以不用。
(二)中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队员的亲身经历,与此同时,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载体,少先队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为队员喜闻乐见,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少先队小课题研究活动,率先组织少年儿童在人文、自然等领域开展探究性活动。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使得少先队已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队员是少先队活动的主人,自己的活动自己搞,多年来已经在队员心中烙上深深的印痕,并自觉地付诸实践。如果把班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队员活动的自主性。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也为少先队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机遇,更为少先队活动提供了极好的抓手和载体,少先队教育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课堂,实现课程化、制度化和期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少先队作为独立的教育组织,少先队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一方面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更要坚守自身组织教育、组织建设等任务,具体表现在中队活动中就是要强化队性,体现组织育人的不可替代性。
(三)中队活动要不要准备?
中队活动要准备,但应该倡导的这样一种准备不是教师写串联词,队员排节目。而是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辅导员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学习相应的理论,进行队员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需求的分析,在“读”队员和主题以及开发队员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队员的实际起点和发展可能确定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
(四)中队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要不要介入?
中队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肯定要介入,这无须置疑,需要探讨的是辅导员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什么时候,以怎样一种方式介入。传统做法中活动开始时的“接受你的报告并祝活动圆满成功”和结束时的“下面欢迎辅导员讲话”则过于程式化。个人认为根据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辅导员既可以主持人身份主持活动,也可以一个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一般说来,从低到高,辅导眼员在活动中的介入可以由扶——半扶半放——放,到了高年级需要尽可能为队员提供多样舞台,包括活动主持人。
(五)如何评价一个活动的好与坏?
个人认为首先是 “原生态”,因为原生态才有效,因为原生态才精彩:
1.真实的选题:主题决定了活动的价值,促进队员成长体验系列活动真实的选题应该追求教育的长效性,着眼于队员的终身发展,而不能仅仅关注暂时的某些需要。选题要从研究队员入手,了解时代、社会对队员发展的期望,深入具体地分析各种队员信息。当然,活动的主题选择也需赋予时代的内涵。
2.真实的角色:促进队员成长体验系列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辅导员更多在于幕后的支持、鼓励和指导,循循善诱,热忱帮助,充分关注每一位队员,共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共同体”。队员群体则更多地要走到前台,自主地参与队活动的全程,主动地感受、思考、推进活动的进行,并能自觉地做出反思与重建。
3.真实的过程:促进队员成长体验系列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辅导员要努力吸引所有的队员参与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过程中还不能拘泥于预设,要较好地捕捉活动中生成的新资源,使个人的资源成为大家的资源。
4.真实的评价:促进队员成长体验系列活动的真实,又恰恰需要在充满情真意切的表扬与批评之中得以体现,需要辅导员在尊重队员,且又高于队员的点评中得以体现。这里所说的评价既包括队员个体和群体的评价,又包括辅导员对队员的评价。
5.真实的体验:对于队员而言,生命历程中的生动、有趣、令人振奋的活动,不仅在当时会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而且还可能成为其成长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促进变化的契机。促进队员成长体验系列活动如果建立在队员真实的感受与发展基础上,一定会触动队员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活动、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方向探索
队员们需要原生态的中队活动,辅导员们需要简约的中队活动,中队活动呼唤辅导员全面深入地、直接有效地参与。唯有如此,形式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中队活动才会真正走到我们身边来。为此,笔者归纳出了中队活动课的五大关键词。
(一)题目小:即将大的要求细化为若干子目标,将活动系列化,一堂课着力解决1—2个问题。
(二)准备前: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围绕课堂目标,由队员在课前独立或分小组进行实践体验,从而获得真实感受,最终在课堂上予以呈现。
(三)过程真:坚决摈弃传统表演式课堂模式,坚持化繁为简、坚持贴近队员、坚持贴近生活,始终围绕“形式服务内容”这一原则,使课堂呈现出清新、自然、真实的效果。
(四)互动多:将课堂还给队员,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队员寻找到岗位、扮演好角色。
(五)体验深:这是检验课堂效果的最重要标准。队员们通过这一堂课是否获得了体验、是否明白了道理、是否形成了品质,这些是队活动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少先队工作是具有感召力的事业,组织少先队精品活动是挑战性很强的工作。队组织的生机在于改革,队活动的生命在于创造,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我们广大辅导员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挥洒我们的热情,付出我们的真情,使少先队活动这块教育阵地在新课程背景下熠熠生辉吧。
最后以一首诗歌结束本文:
我希望给队员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我希望给队员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我希望给队员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我希望给队员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搜寻;
我希望给队员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我希望给队员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我希望给队员一个天地,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后记
参考文献:
1.《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
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根本任务开展工作的要求和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精神,切实把工作聚焦到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引导上来,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力争使少先队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少年儿童,使少先队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少年儿童,以传承民族精神为立足点,以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及“礼仪特色学校”为重点,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以团队的基础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服务素质教育,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少先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肩负起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二、工作要点:
(一)以常规工作为抓手,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
1、充分发挥少先队阵地的作用:通过选拔队干部、选拔国旗班、招聘红领巾广播站、重组鼓号队、重建少先队队室等少先队活动,严格队室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学校少先队活动机制,培养少先队员关注少先队组织的动向,积极的投入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并形成良好的组织归属感,从而使少先队队组织真正发挥少先队的引领作用。
2、重点加强中队建设:规范队课程序,加强主题的针对性,做到精心安排内容,精心设计过程。保证专课专用,每月开展一次中队主题队会。建立队干部每月例会制,创办队长学校,大队委明确分工,培养队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
3、继续抓好假日小队工作:能充分挖掘假日小队自主的优势,成立爱心帮困小队、草坪护绿小队、楼道保洁小队、安全卫士等小队,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体验收获。
4、以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少先队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科学化,充分重视互联网在传播少先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精心组织,积极用好省、市、校各级少先队工作网络平台,提高时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增加信息量。
5、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精心布置“温馨教室”,发挥学校成长广场和诗歌大道的育人作用,让校园处处都成为德育的场所;丰富红领巾广播站、宣传窗、队角等宣传阵地的教育内容,每月及时更换板报,充分展示队员特长,提高教育实效。
6、一年级的同学做好队前教育。一年级的辅导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了解《少先队章程》的内容,使他们做到“六知”、“四会”、“一做”。(六知:知道队名,知道队旗,知道红领巾的来历,知道队礼的意义,知道队的领导者,知道队的作风;四会:会系红领巾,会行队礼,会唱队歌,会呼号;一做:入队前按队章要求做一件好事。)
7、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龙头,开展以“感恩教育”为重点的“微笑行动”“感恩行动”“合作行动”“节约行动”等,以习惯养成为基本载体,促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水准提升和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少年儿童亲身实践体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素养要求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少年儿童感受习惯养成的喜悦,感受健康成长的快乐。
8、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教师要认真学习《少先队活动》、《辅导员》等少先队工作杂志,吸收先进经验和做法,丰富自身的少先队工作业务水平。
(二)充分利用各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
各中队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10•13”建队节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围绕“普通话———五十年推广,新世纪普及”主题,开展推普周活动,评选推普之星,对广大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队节期间通过新老队员手拉手,加强对新生《新队章》教育,广泛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帮助少先队员了解并不断加深对少先队队章的理解,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少先队组织的基本性质和使命,明确少先队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引导少先队员以是少先队员为自豪,愿意为少先队添光彩,让队员们在活动中学知识,明事理,练本领。
(三)继续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
以“民族精神代代传”体验教育为主要途径,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队日活动,提高少先队员对民族精神时代内涵的认识,让民族精神和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进而激励队员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进一步展现新时期少先队员风貌。
(四)运用快乐体验理念,深化少先队品牌活动。
1、以“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为主题,继续开展“红领巾手拉手”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高低年级同学手拉手,营造平等、互助、友爱的和谐社会氛围。大队部积极帮助没有“手拉手”小伙伴的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在本校结交一个“手拉手”小伙伴,引导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成长。在活动中要注重双方情感的交流,发现对方的闪光点,让结对小伙伴感受社会的温暖,让手拉手小伙伴体会生活的艰辛,从而引导少先队员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继续开展“助残日”活动,让队员感受助人的乐趣。
2、积极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运用少先队员将废物再创造的价值,积极筹措红领巾基金,为需要帮助的手拉手小伙伴送上队员的一份爱心。
3、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卫生的检查监督,充分发挥“校园小记者”“校园小卫士”以及“小桔灯”岗哨的作用,提高红领巾文明监督岗值日质量,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
4、开展光荣升旗手活动。各中队要积极推荐有特长、为校为班争光的队员为“光荣升旗手”,让全体队员学有榜样,干有目标。
5、以 “知识守护生命”为契机突出“生命教育”。在学校开辟专栏宣传生命意识教育,让应急避险课程走进课堂。积极开展逃生演练等体验活动,加强应急避险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提高少先队员应急避险知识以及自救能力,防患于未然。
6、开展岗位体验教育。在校内就是要把校园生活、集体生活、组织生活设为多种体验岗位,广泛组织队员开展“我做班主任”、“给低年级队员当老师”“教室布置自己搞,环境美化自己干”、“我是小小设计师”等实践活动;在校外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我是小小售货员”、“家务劳动小岗位”、“一日爸爸(妈妈)”等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少年儿童每人寻找到一个岗位,从而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联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把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统一起来。
7、继续深化礼仪教育。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严格执行文明卫生班级检查评比。在行为规范方面具体做到:人人节约零花钱,讲究环境卫生,在教室、校园内看到任何废纸杂物都有责任和义务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同学之间不打架骂人、课间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尊敬师长有礼仪,处处使用礼貌用语。
8、继续开展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要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节约资源活动,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具体工作
九月:尊师长,懂礼仪
本月纪念日: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纪念日、9月3日中国胜利纪念日、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9月10日至16日全国第九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9月20日中国爱牙日 公民道德宣传日、9月21日国际和平日、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
1、各中队进行入学常规训练。
2、总结暑假生活,评比暑期社会实践中队、小队和学生实践活动作品。
3、各中队制订新学期中队计划,调整中队组织。
4、开学典礼
5、庆祝第22个教师节,号召全体队员制作“心意卡”,各中队召开“谢谢您——我亲爱的老师”主题教育活动。
6、各中队以 “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组织活动。
7、《守则》、《规范》及礼仪常规教育。
8、通过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活动阵地,大力宣传应急避险知识
十月:爱祖国,爱家乡
本月纪念日:10月1日国庆节 、10月2日国际和平斗争日、10月13日建队节、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10月30日重阳节、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
1、发展新队员
2、大手拉小手活动:高年级队员对新生入队前教育。
3、队情队史教育。
4、庆祝建国、建队六十周年活动
5、中秋节活动
6、进行卫生健康教育
十一月:手拉手 心连心
本月纪念日:11月1日万圣节、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1月17日国际学生日、11月27日感恩节
1、开展“学会感恩”、“学会问候”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为父母“献爱心,尽孝心”活动:回家为爸爸妈妈倒杯茶、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梳梳头、唱支歌、跳个舞、背首诗、画幅画、送朵花、撰写感恩作文、吃一次团圆饭、说几句感恩的话等体验活动
2、期中少先队工作检查
3、冬季防火安全教育
4、各大队举行队歌、国歌比赛
本学期将进取迎接省教育厅的验收和评估。我们期待经过“绿色学校”的创立工作,真正落实环境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全面提高师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教务处下半年工作计划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学校教务处下半年工作计划一
一、学生教育活动
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学生礼貌形象工程为载体,力求活动主题化,系列化,生活化,切实提高德育时效性。
(一)、继续强化行为习惯教育——打造“礼貌学校”。
1、继续以七项习惯教育资料为抓手,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育。
2、经过专题队会和主题活动强化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挖掘一批学生“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自觉构成良好的习惯。
3、继续经过专项检查促进习惯教育的深化实施。
4、完善习惯教育评价方案,纳入“礼貌班级”的考核。
(二)、深化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温馨家园”。
挖掘学校文化的内涵,创设适合儿童健康发展的特色学校文化,营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礼貌向上、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1、继续开展“温馨家园”班级布置活动,以主题化、个性化和全员参与性的班级布置展示班级特色,营造进取向上的学校文化。
2、继续实施宿舍文化建设。上学期已进行了宿舍环境布置,进取开展课余活动,丰富了住宿生的在校生活。本学期将继续开展各项针对住宿生的活动,努力构成"学校就是我的家"的心理氛围。异常关注一年级新住宿生的生活与心理,促进新生快速适应住宿生活。
(三)、实施环境教育——创立省“绿色学校”。
上学期我校已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绿色学校”,本学期将进取迎接省教育厅的验收和评估。我们期待经过“绿色学校”的创立工作,真正落实环境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全面提高师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主要经过以下途径实施:
1、会同总务处共同做好学校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
2、活跃环保活动,以学生“绿色征文”、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的形式强化师生的环境意识,深化学校环境教育。
3、做好各项台帐资料,迎接省级“绿色学校”的验收。
(四)、丰富学校活动——打造“成长乐园”。
1、与少先队部、艺术组联合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学生学校生活。
2、配合有关重大纪念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3、继续借鉴星辰“青春在线”的德育模式,依托“星韵网”和“学校与家庭”,完善学生“成长论坛”和“家长在线”教育阵地,分级部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三次。活动将与重大主题教育结合,与学生心理辅导结合,与增进家校合力结合,与“六个一”中“拥有一次演讲经历”相结合。
(五)、常规教育活动。
1、从学生实际出发抓好升旗仪式、班队活动、夕会课、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等常规德育阵地建设。
2、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3、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与考核,完善“礼貌班级”考核办法。
二、德育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建设
1、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加强德育的学科渗透,强化学科教师的德育行为。
2、继续以师德讨论、师德调查等形式开展师德调研。
3、针对学生问卷中暴露的问题适时调整师德评价方案。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经过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经验介绍、班主任工作现场观摩等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系列培训,开展“我的教育故事”交流活动。
2、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优办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日考、月评、学期总评优工作。
3、表彰“班主任工作标兵”及“优秀班主任”,进取宣传“班主任工作标兵”的教育事迹,发挥“班主任标兵”的榜样带头作用,重点做好对新班主任的培训、帮扶工作。
三、深化德育研究
1、继续实施《学校文化中少先队文化阵地建设的研究》这一全国级课题,继续着力以“学校早新闻”和宿舍文化建设为抓手促进研究向纵深发展。
2、对“学校早新闻”这一文化阵地进行完善和挖掘,组建工作班子,拓宽新闻稿源,培训工作人员,使这一特色栏目更规范,更富有实效。
3、倡导个性化、多元化、人本化、模糊性的德育评价,对班主任考核评优、班级考核评比、学生评价等进行反思研究,并构成必须的理论依据。
4、对存在品德问题、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总结反思。
5、利用“夕会课”进行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使之成为切实有效的德育阵地。
学校教务处下半年工作计划二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政教处的常规工作坚持以“学生安全为重,养成教育为主”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在校言行,同时跟学校的大队部联手抓好学生的礼仪礼貌教育,在工作中要抓常规,重在管理创特色、求实效不断优化教育资料、方法和途径,开创我校学生管理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1、在前面的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学生在校的常规管理,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纪律、卫生、进餐习惯。
2、重视德育工作,抓好学生精神礼貌建设,抓好学生礼貌礼仪教育逐渐构成青岛九联小学“自信、阳光、欢乐”的学生管理特色。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经过培训经验介绍或反思中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和本事。
4、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校内不发生安全意外事故。
三、工作措施
1、做好学期初的学生管理。学期初各班级要对学生开展扎扎实实的整顿教育,前两周午时活动课由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及学校的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做好强化落实,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短时期内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一年级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入学管理。
2、加强学生常规监管力度,做到日检查,周公布,月评比,把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本学期的常规管理包括纪律、卫生、文艺、两操、进餐、礼貌礼仪、班报、财务管理八项。
3、重视学生礼仪教育,倡导学生争做“阳光少年”,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检查,成绩作为班级量化成绩予以记录。
4、本学期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队列、拔河、跳绳等比赛活动,旨在陶冶学生的身心、活跃小学校生活,同时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5、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学校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供给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二是加强班主任工作研讨,针对思想工作河班级管理方面新的先进典型,实时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6、进一步抓好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健康安全。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进一步加强课间及放学路队管理,定期进行各种安全演练。
四、具体安排
9月份
1、学期初整顿教育,规范学生纪律、卫生、进餐、两操、等要求。
2、抓学学生礼貌礼仪教育。
3、规范学生路队纪管理。
4、队列训练。
5、考核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制度的掌握情景。
6、总结本月学生常规。
学校教务处下半年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政教工作以学校工作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为指针,以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为重点,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全面落实“活力教育”办学理念,以“培养君子少年”为德育目标,以“情智双馨,师生共赢”的办学目标为引领,不断强化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构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全方位加强班主任工作,强化班子自身建设,构成一支工作雷厉风行,业务本事强、工作认真的德育工作队伍,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创立品牌学校、特色学校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1、将安全工作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落实到各项活动中,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争创平安学校。
2、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学生在校的常规管理,落实全员德育,帮忙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纪律、卫生等习惯。
3、重视德育工作,拓宽德育渠道,抓好学生的礼貌礼仪,围绕“活力”办学理念,深入开展“君子少年”系列德育活动,使得全体学生构成校内校外一个样,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良好学生团队形象。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规范班主任考核,经过例会培训,经验交流等形式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和本事。
5、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德育活动为依托,创设和谐、进取向上的育人环境。
6、消除工作中的拖拉、应付现象,决不包容、姑息迁就,提升班子工作行为。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打造“活力学校”供给保障
1、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一个职责心强的班主任必然能带出一个好的班级,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与班主任工作是分不开的,为培养一支乐于奉献,作风正派,充满活力的班主任队伍,本学期我们将开展以下工作
(1)改革班主任考核办法
规范班主任的考核程序,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将班主任津贴的70%做为常规考核(纪律、卫生、两操、班级活动,路队、班容班貌、完成工作“效果”、集会、墙报、住校生管理、奖惩)资料,考核结果月公示,考核津贴月发放,剩余的30%作为年终考核,一次性发放给班主任,使得考核真正成为规范、鞭策、提高的指挥棒,同时在考核过程中执行“一票否决”。
(2)为了规范管理,使得各项工作更具实效,将开展每月一次的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
(3)继续开展校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工作,提高班主任工作进取性。
(4)加强班主任培训,学习和交流,提高育人水平,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学期中组织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经过交流互动,到达相互切磋,互相借鉴工作经验,大力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本事。
2、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组成的细胞,优良班风是优良校风的基础,抓好班风建设是班主任、校领导应尽的义务。
(1)开展“明星”系列评比展示活动,在历年开展校级明星班级、明星个人评选的基础上将明星系列活动扩展到各班级,各班要开展以“影响班级周人物”为主题的班级周明星评选展示活动(展示时做到图文并茂,用星之事,星之语解说,统一用8寸照片)经过明星系列评比展示,发挥榜样的力量,更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2)各班要健各项制度,如班级公约,值日生要求等并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并将各项规章制度上墙,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3)加强班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班队干部助手作用。
a、各班要根据民主投票式,健全班队干部组织机构,明确班队干部的主要职责与任务。
b、班主任要对班内学生干部每月进行一次培训,每月召开两次班队干部例会,政教处本学期将组织两次班干部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本事。
(4)各班要精心布置教室,美化教室,体现文化育人的特色,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要定期更换室内专栏的资料,班级教室所对应的廊道文化以年级为主题进行建设,进行全校性的评比。
(5)围绕德育目标,在学生在习惯上做到“八好”,既走好路、说好话、健好体、扫好地、上好课、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并将“八好”扎根于学生心中,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落实周志德育目标,出台君子少年培养设施方案。
(6)从学期初各班的离校、就餐将统一采用路队的形式。
(7)两操由体育组和政教处协助管理。
3、住校生管理
根据近两个学期的规范,住校生的宿舍纪律有了很大的好转,本学期我们将进取配合保育员,搞好宿舍的管理工作,注重提升学生宿舍文化品味,加强宿舍管理,规范学生礼貌就寝,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1)要认真落实《住校生行为规范二十条》,真正对学生的住宿习惯起到规范、引领作用。
(2)开好住校生寝室长,保育员会议,经过会议来规范管理,落实要求(每月组织一次寝室长、楼长会议)
(3)将班主任考核与住校生管理挂钩,构成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
(4)以开展“礼貌宿舍”评比为引领,发挥榜样的力量。
(5)加强宿舍及宿舍廊道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温馨,进取向上的住宿环境(设置宿舍周礼貌学生评比栏)。
4、督查员管理
加强督查员管理,将督查员分工到学生管理的各个块上,每周组织一次督查员例会,规范他们的工作方法,使其发挥对学生的管理的补充作用,开学第一周组建好督查员队伍、并落实到各个岗位。
5、门卫管理
各门卫人员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严格管理,耐心解释,热情服务,定时不定时对学校进行巡逻,细致认真做好出入校门人员的登记工作,使得门岗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使学校成为社会治安的一片净土,保证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学生放心读书学习。
6、保育员管理
要增强保育员职责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每月召开一次保育员工作会议,加大保育工作的指导力度同时经过协调,消除一切不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礼貌、安全、温馨的住宿环境。
7、清洁工管理
我校的清洁工大部分是临时聘用的工作人员,基本能按工作的任务要求完成自我的本质工作,但进取性、主动性还不高,本学期对清洁工将实施“以岗定薪”。
(二)围绕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开展以培养君子少年为目标的德育系列活动。
1、上学期提出“全员德育”理念,但效果甚微,为了更深入开展好德育工作,使“全员德育”更具有实效,本学期围绕全员德育理念,建立“导师制”开展帮扶结对工程,倡导每一位任课教师与所任班级一名学生结帮扶,全面关注结对学生的身心,行为习惯。(也将导师制延伸到校委会成员)。
2、加强队伍建设,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供给保障,前面已就队伍建设进行了细致的要求,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
3、扎实开展常规工作
继续开展学校明星评比展示工作,让学生体验成功,大队部利用集会加强对全体队员的礼貌礼仪教育,班主任利用晨会、班会课以班对学生礼貌礼仪习惯进行培训,一年级班主任要低起点对学生加强校规校纪教育。对班级的纪律、卫生、路队、集会、礼貌习惯将经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监控,做到有检查,有公示,继续实施周明星班级评选。
4、班队活动课
班队活动课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进行,每班进行一次成功的队会汇报课,班会课重点对礼貌礼仪教育,学校常规培训,严格按照每周安排开展班队课,政教处将加大班队课的监控与考核评估。班队课的考核、评估按周评估与汇报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5、传统美德文化知识学习
传统美德资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学期初,少大队部对本学期每一天要学习的《弟子夫》资料进行系统的安排,利用每一天大课间和晨会前三分钟对全体学生领读,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厚积文化底蕴,本学期将围绕德育目标编写传统美德校本读本。
6、经过学校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学校文化是一种愿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本学期我们将在现有的显性文化基础上打造以下区域文化,教学楼按主题分层布置,建立楼廊文化,打造好宿舍文化及床头文化,利用好校报、宣传栏、电视台(电视台揭牌仪式、制作礼貌行为、安全方面的德育系列片)等文化阵地,改变上下课铃声为儿歌系列。
7、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生活,改善自我
八月份开展校外明星评比,九月份围绕“尊敬师长,感恩教师”主题开展感恩教师为主题德育系列活动,(唱首歌,画一幅感恩的画,做一件感恩的事,献一束花、说一句感恩的话,邀请科任教师参加)写给教师一份信,组织开展好第二届体育节。十月份围绕月主题“爱我中华感恩社会”为主题开展以爱我学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建队日开展红领巾我爱你为主题新队员入队仪式。十一月份围绕科技活动月开展系列活动,科技节开幕、果蔬现场拼盘比赛,手工小制作展示,科幻画展示,幻想作文比赛,科技小故事比赛,十二月份成果展示月,各班以主题中队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并评比,汇报资料能够是从学期以来所产生优秀节目优秀创等来进行汇报展示,元月份庆祝元旦,总结表彰月。
三、其他方面
1、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构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经过多种方式做好家访工作。
(2)举办学生家长学校,引领学生构成“八好”习惯,使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加强常规养成。本学期将组织两次家长会,学期初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学期中由各班自我组织家长会。
(3)聘请校外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心理讲座。
2.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职责重于泰山,时刻提高警惕,本学期我们将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做到日日有巡视,周周有排查,月月有小结;并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将经过班队课,升旗仪式、宣传栏等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3.加强政教班子自身建设
全面落实校长提出的“1312”工程理念,做到职责到人,同时政教的全体成员应认识到我们是学校的职能部门,是全体师生的服务者,我们应当“蹲下身子”干工作,最终构成目标统一、行动迅速、管理慎密,服务到位的政教班子。
本学期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充实自我,开阔视野,提高自我的管理水平。
(2)应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对于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应当深入反思。
(3)在ftp上建立政教工作档案库,做到谁负责,谁收集。
关键词:求原教育;学校文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27-05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舞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纵观世界名校,无不显现出浓郁而充满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气息。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孩子走上自我发展之路。三井实验小学的求原教育试图正本清源,追寻真正的教育。
一、求原教育文化的构建溯源
我校始建于1933年,原为一所农村小学,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学校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声誉与日俱增。随着常州北部新城的开发,学校异地新建于市政府旁,地处常州新城区核心地带,这给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作为一所知名学校,我们在思考:到底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学生?经过反复的推敲、论证,我们提出了“回归教育本原,培养求原人格”的办学理念,“学如穿井,追本求原,向往高远”的校训,崇尚“求原致远”的教育精神,培育“至清、至能、至远”的学生,成就“至情、至深、至远”的教师,积极构建求原教育文化。
地域文化――传承对“井”的情感寄托。我校所在地“三井”,源于一个历史典故:朱元璋巡视路过此地,在此挖掘三口井,由此而得名。井水甘甜可口,滋养众生;井水纯净清凉,源源不绝……这些品质正是“井文化”的丰富内涵。而我们的“求原”理念就来源于我校校名,是我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求,索也,寻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求原,乃探寻事物的本源、根源,把握事物发展之根本的意思。从学校教育来说,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而学生的成长,就是我校教育之“源”。从教学来说,知识的起点,学生的基础,认知的规律,代表了教学之“源”。“求原”,它蕴含了“学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远”之意。
现实剖析――求原致远的价值引领。我校是有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近几年生源急剧扩张,现有3700多名学生,82个班级,家长群体学历高,对教育的期望值高。作为新北区乃至常州市窗口学校,我们自身也迫切地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超越。我们认为,教育不能过度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学校教育绝不是给孩子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这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三井实验小学的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未来愿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追求。所谓素养,指的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习惯、情感与能力。求原教育追求的正是奠定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内涵知识、能力、素养的基础性元素,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
二、求原教育文化内涵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孩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真正的教育应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可能性。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我们的求原教育就应基于对人性的尊重、理解和关怀。那究竟什么是求原教育呢?它有哪些特质?
求原教育,回归儿童本原的教育。以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的潜能,让儿童获得快乐发展。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是教育的密码。而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和校园里。因此我们的求原教育,就应该回归儿童本原,确立正确的儿童观,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引领他们。
求原教育,回归知识本原的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儿童本真。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探究事物的本源,寻找事物的规律,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做事,成就自己的未来。
求原教育,回归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儿童是未完成的人,在他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放、向上的姿态。成长是一种需要,课程应该尊重和呵护儿童的这种愿望和需要,并促进儿童的主动发现和主动发展。
综上所述,求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思维方式,更是行为方式。
三、求原教育文化的实践追求
(一)环境文化――学校是一本打开的立体书
环境文化对人的教育意义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才会说“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的至理名言。创设健康、积极、和谐、富有文化的育人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甚至启迪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我校秉承“求原理念”,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自我努力。我们依据文化溯源的思想设计了装饰图案,力求让孩子们感知事物的发展历程。如一楼天井建成了“励志园”,在模拟的“旱河”岸边,配置了“铁杵磨成针”的雕塑;三楼的信息场所,整面墙上装饰了电脑的分解元部件,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四楼的科学场所,设计了生物起源长廊;教学楼与艺术楼之间的空间,凸显了学校书法特色,利用老民居拆迁的砖头建成了可观、可玩、可歇的“翰墨园”,学生课余时间都可以在那儿“金砖练笔”(挥毫泼墨),此景在常州市首届校园一景评比中荣获特等奖;2016年暑假,以“求原”文化为魂,以省级重点课题“儿童全息阅读的实践研究”为抓手,在学校大厅、长廊、楼梯,学校又整体设计全息阅读课程基地的阅读空间,从文字之源、文化之源、自然之源、历史之源、生命之源开辟了阅读园,让学校处处溢满书香。
此外,学校还将对校园文化布置进行系列规划,努力展示“求原教师”、“求原学生”风采,让师生和墙壁“对话”,让墙面文化充分体现“求原”理念。“我的班级我做主”,全校82个班级,从班名、班徽、班歌、班级口号等设计开始,每一项内容都体现了学生自己的创造。全息阅读课程大力推进,每班都有小书房、小书架,阅读环境好,阅读氛围佳,每月的阅读达人评选,“一站到底”“影响我的一本书”演讲,全息阅读节等活动,在班级中处处留痕。我们还借鉴了兄弟学校的班级管理经验,开发了“求原银行”“阅读银行”。每位学生将自己的道德行为、学习状态、阅读成长、体艺发展等内容按照标准,存入虚拟的银行,每月进行“星级银行家”的评选。
(二)管理文化――人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
学校管理机制是基于一定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学校管理运行的内在机理。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格局中,学校缺乏自,管理的权限是上收式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替学校“当家”,而校长又替中层干部“当家”,中层干部则替教师专业组织“当家”……由此形成一个“替代式”的“当家”链条。针对这样的现象,我校管理做到以人为本,人人参与,不断创新和优化。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推行值周校长制。值周校长让教师作为主人来参与学校管理,让每一位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校的美丽。值周校长的运行机制是在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中向中层部门的领导与管理团队赋权,加大中层机构和教师专业团队的自,强化部门的责任意识,激活和培育学校领导与管理团队。这也体现了以自主运行为特征的当代学校管理思想。
2.改革教师例会。我们做到会议课程化,变单向传递的会议为双向传递,乃至发散传递。或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教育教学沙龙;或举办辩论会,针对辩论主题提前做好准备,现场辩论,专家点评;或召开工作简报会,盘点前一周工作,找出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开办道德讲堂。每月的道德讲堂分别围绕“至情”“至深”主题,在深化师德品质的同时丰富解读井小教师特质。我们努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或展示教师生活、工作时的照片,或诵读教育工作中的文字感悟,或召开教育心得现场交流会,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深入塑造井小特有的教师文化。
4.组织求原讲坛。我们请教师介绍好书,引领教师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表达,这也是教师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我们还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上一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工作亮点等呈现给全体教师,以增添教师的工作动力,激发教师以学校为荣的情感。
5.评选月度人物。每月我校会进行“最美教师”的评选,在年级组、教研组内发掘典型事例,寻找最美。在事先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到最美教师班级采集一些视频资料,在会议上播放,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校文化,明晰“至情、至深”的含义,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铸就每位井小教师良好的职业品质。
6.聆听窗外声音。用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向教师介绍国内外的教育热点,或者是搜集比较有意思的奇闻趣事,用来拓展教师的视野,增强会议的趣味性。
7.邀请专家引领。学校高度重视每一层次教师的发展。“青年教师成长营”“卓越教师成长营”等,邀请有研究、有造诣的专家进行系统、长期的指导与引领,促进教师人人发展,人人进步。
8.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从制度上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将评比、考核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创优热情。
改变管理模式,更新管理文化,改变了教师的习惯和思维,进而改变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所谓学校文化,归根到底就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
(三)课程文化――让学校生活成为课程
学校课程是由教材(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只有从课程建设的层面开展实践,才能真正推动学校整体的变革。因为只有课程变了,学校才可能改变;只有课程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才可能改变;只有课程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能发生改变,才可能个性化地成长。”[1]我校最终选择“依据课程功能”分类的方式来架构课程体系,开发了求原课程――本源性课程、开源性课程、创源性课程。(见图1)
在课堂文化转型的研究中,我们尝试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学生终身发展、核心素养养成和认知规律的课堂文化变革。在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和专家学者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转型规程,打造以“溯源、自能、质疑、共生、高远”为一级目标,各学科年段具体目标为二级目标的求原新课堂。(见表1)
(四)德育文化――让活动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回忆
大树有参天入云的梦想,小草有贴地行走的心愿,每一朵百合都应该有自己的春天。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队伍建设,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让孩子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生长点,让活动成为孩子终生难忘的回忆。
1.红领巾系列活动。我校重点打造“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系列活动、“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主题系列活动、“雏鹰展翅,亮我风采”的大队委竞聘、“我是向上向善好队员”一年级新生入队活动等,队员全面参与,红领巾教育深入人心。
2.别致的开学活动。为了让每个孩子在开学初跨入校园就有新鲜感,有目标意识,产生爱自己、爱班级、爱学校的情感,学校每学期精心设计别致而有意义的报到日、开学典礼及开学第一周的活动课程。
3.丰富的节日活动。我校重视传统节日、现代节日和校园文化节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功能。传统节日“网上祭英烈,思念永在心”“五月端午,文化传递”“爱在重阳”等,现代节日“在我心中你最美”教师节、“爱我中华”国庆节等,校园文化节之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各个“节”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成就最美的自己。
4.珍贵的成长仪式。在践行“八礼四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我校紧抓三个礼:一年级入学礼、三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在隆重的仪式活动中,学生懂得感恩,勇担责任,学会关爱,真正成为有担当、有理想的井小好少年!
5.专业的生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全体师生感受生命可贵,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定期开展爱心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关爱他人,知道自己付出一点爱,将会给他人带来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内守真善美,外显精气神。德育活动在悄悄地改变着学生,我校学生的自信、知礼已经写在了脸上,体现在言行举止中。
(五)评价文化――基于儿童,助力发展
基于学校内涵发展,我校进行了学生综合评价的探索,逐渐梳理了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五彩“小水花”评价。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紫色分别对应习惯与思想道德、态度与学业成绩、活动与身心健康、审美与艺术表现、特长与个性发展五个评价维度。
1.重视过程性评价
(1)打造班级评价共同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多元化评价主体。尤其教师方面,所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做到日常关注、实时记录、碰头诊断。
(2)指导学生小组评价。组织小组之间及小组之内多方式的定期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发展。
(3)制作成长手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个体,因此我校成长册的设计注重个体成长的记录,围绕“菁菁校园、亲亲家园、香香书园”三大版块,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经历,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4)建设“求原银行”。根据学校总方案,各班建立自己的积分制度。依照学生一学期在“求原银行”的积分值,评选“星级银行家”,并将其纳入到学期综合考评中,关注学生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2.落实结果性评价
(1)学期素养考评。学业评价着重指向学生的“学习素养”,落实到学科学习中,这些学习素养便有了更为细化的指标。(见图2)
(2)阶段成绩汇总。根据过程评价成绩和期末素养考核成绩,将学生学科素养及时录入校园网成绩管理系统,使每一次成绩都能留下足迹。
(3)期末学业评定。形成《三井实验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
叶澜教授说:“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我校在学生评价上努力实现由评价方法、内容的单一转向丰富多元,评价目的由强调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与改进,由重视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由关注结果转向珍视过程,真正践行“求原”教育理念,基于儿童,立足成长,助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村. 用课程改变学校[J]. 光明日报,2014-01-28(14).